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汉字论文》3500字_汉字之美3000字论文

《汉字论文》3500字_汉字之美3000字论文

时间:2019-12-04 09:16:0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汉字论文》3500字

从汉字看中国

按照唯物主义的看法,物质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所以,主观建立于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任何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必定以某种或某些形而下的可见的物质为载体而为人所见,所感,所知。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人的某些特质会通过细微之处而显现。在此,仅以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浅谈中国的发展。

一  汉字的演变

汉字一名,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 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狂草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二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

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他们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单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若干个字母组合起来才构成单词。

汉字非常优美,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汉字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书法。

汉字关联度很高,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字,与这个字有关的很多字就能揣度出其含义,不需要一个一个去背。

但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上,表达起来,非常的薄弱和繁琐,例如运算,只有借助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在机械建筑制图方面也只能借助符号。

三  浅析

横向 中国人

我们具体看汉字某一演变形式所处的历史时代。

首先,我们来看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且成熟的文字。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 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商人(或称商殷、殷商) 迷信神鬼,凡事必先占卜吉凶,其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祭祀、战争、农事、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等。甲骨文的这些特点符合早期人类的发展规律,由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巨大的力量充满敬畏。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淳朴的,他们以生活中出现的事物为取材对象,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接近自然,充满想象力。今天的我们已很难想象出那些简单却深奥的文字所代表的意蕴了。毕竟,那是与自然最接近的时代,而我们,已离自然不知多远了。以今人的看法,早期的人们愚昧,迷信,但我不这么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祖先正是以这样纯净的、天然的状态,为我们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看行书。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直到今天。

行书的特点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行书盛行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混乱、大融合的时代。在混乱的状态下,人们相互之间思想的碰撞、自我思想的碰撞都是异常剧烈的。一旦外界对人的束缚不再那么紧,对人的压迫放松或者更为严重,人的意识就会苏醒。那是一个中国人发现自己的时代。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复杂,不庄重,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存在。脱离了大一统的框架,人们在混乱中摸索前行。这是属于人的时代。

最后,我们来看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我们重点看狂草。狂草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比今草更草率的字体。狂草的特点是任意简省笔画,纵情随意书写,笔势连绵回绕,取法自然,字形距离隶楷更远。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而狂草,以其不拘一格,狂放且又言之有物,无疑是对当时绘画风气的一种冲击,这种冲击是希望当时的艺术反映时代氛围的要求。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古代中国的全盛时期。国人思想较为开放,社会呈现吐纳万物的气象。伴随国家的强盛,中国人的自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需要一种不那么严谨的字体,表达自我的感情。我狂,我有狂的资本,我的狂是有深度的。有时候,傲视群雄不需要板起面孔,故作深沉,癫狂,也是登绝顶览山小的豪气。不知这样的气势何时能够再现?

纵向  中国文化

从上古到如今,汉字伴随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现在,让我们顺着这条长河,跳出这滔滔的河水简单分析下我们自己。在此,是一点反思。

我们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刚开始的简单是因为知之甚少,所以自然的智慧占了主要部分。我们畏惧着自然,又取法自然,于是我们得以发展。

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开始攻夺自然的领地。我们在看到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悲哀的发现,自然正离我们远去。不是自然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的欲望驱逐了她。我们开始变得功利,我们以粗暴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改造,只为更方便,更快捷。

简单是没有的,但是,在没有真正理解,真正领会时贸然简化,只会造成文化精髓的流失。我们是依靠自然才得到发展的,但纵观而论,我们的自然地精神是在逐渐丧失的,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必然还是令人感到悲哀。

另外,汉字对外形的追求,也许这么说有失公允,甚至可能和前面所说自相矛盾,谁都知道汉字书法的精妙无以伦比,它并非空洞无物的。但是这些精、气、神无一不需要靠形体来体现,要写一手独具风格的字,不下一番苦工是不行的。于是,很多文人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练字上。如此多的时间对着纸墨笔砚,自没有太多时间关注民间疾苦。再者,与西方文字相比,汉字本身的特点造成其在数理逻辑推理上的天然劣势,所以中国文化是注重经验总结而不注重自然规律的揭示的。也许,我们对自身内在精神的探索,使得我们对自然的探索退到了后面,后者深度远不及前者。而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二者同时推进的。

四 结尾

汉字到了今天仍在演变,我们谁也不知道它何时定型,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毫无疑问,它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和运动轨迹,陪伴中国的发展。

作文二:《《汉字文化》结课论文-网络中的汉字文化》1000字

网络盛行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在讯息万变,古老的文字文化,同样逃脱不了这个浪潮。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交网络变得空前繁华,网络语言逐渐从规范的语言文字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其传播速度之快让人不可思议,慢慢地,网络上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网络汉字文化。

网络的汉字文化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便捷性,搞怪风趣性。具体的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在网路最早出现盛行的,用数字表示发音来传达意思,比如:886:意思是拜拜咯;520:我爱你;514:无意思;等等。

(2)后来出现用汉字的拼音开头字母代替语言。比如:BT:变态;NB:牛逼(厉害的意思);等等。

(3)现在流行着将语言发音进行缩略后在用其他相近发音的语言代替,比如:这样子:酱紫;女朋友:女票。

(4)根据文字外观,重新定义或者新创一个汉字,比如:囧: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

(5)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衍生出来的,比如:“门事件”:某些社会丑闻;“蒜你狠”:社会的一种炒作现象。

网络语言与常规语言相比,更具有灵活、新奇、简单、生动、幽默等特点,起初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另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现象。但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的消极面有时候却很不容乐观,汉字的网络文化走到了泛滥的程度。  网络语言的风行,不仅盛行在讯息万变的虚拟网络世界里,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中,甚至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也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于是,许多中小学生学的习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让人很为之叹惜的事。曾在某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热词“土豪”引发了争议,人们在议论对于学生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这样会不会对孩子们的写作产生不好的影响,有些人忧虑,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

汉字文化的发展,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他蕴含着中华博大的文化在里面。时代在发展进步,历史在延续,所有文化都不可能是静止的,如果这样,它就像一潭湖水,没有流动,终有一天会变坏。我们的文字文化也一样,他需要不断的除弊和更新,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当今的网络汉字文化出现,是有他的历史意义的,我们应该正眼相待。对于他是否会影响我们现在学习汉语的纯净度,曾有人说:网络词汇不可避免,所以要正面对待,教师给予正面引导,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喜好适时使用,同样能够很好弘扬并且创新中华文化的。

作文三:《《论汉字的美》毕业论文》3800字

论汉字的美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

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5亿以上。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

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立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 汉字   普遍意义  形体  潜藏

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传说,如战国时期的“结绳说”、“画卦说”等,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仓颉造字说”。一些古典籍中也有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荀子·解蔽》),“仓颉之作书,以教后世”(李斯《仓颉篇》)。而从许多古代典籍对古代社会的记载和出土资料的研究来看,汉字应该是以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彩陶为基础,后发展到殷商的甲骨文,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从殷商的铭文、到秦朝的小篆,到两汉的散录,到东晋的今草,到唐代的端楷,到宋、元、明、清的行草,每种书法都表现出当时代文字特有的魅力,甲骨文的

古朴,金文的高雅,篆书的委婉,隶书的端庄,楷书的方正,行书的潇洒,草书的飞动,无不显示着汉字的灵性与飘逸,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书法艺术将汉字的美无时无刻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草书的“舞”字,就把那舞蹈者轻盈的舞步,飘舞的衣裙以及动态的舞姿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为什么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能给人带来如此的审美愉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与汉字本身不但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进而还含有深层的文化意蕴。

一、普遍意义的美。

1、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

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2、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

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3、汉字好认。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

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性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4、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牛 ox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这六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 。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又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 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5、汉字特点,直观达意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

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二、汉字的形体美

所谓汉字的形体美,即汉字符号自身外部表象(就像人的外部长

像)所体现的美感,它主要体现在整体形状和结构特点上。如人的形体在身材上有高矮、胖瘦、大小之分,脸形有长短、方圆之别。汉字的形体,虽然整体上我们都称之为“方块字”,但是要具体观察每个汉字的形体,却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这些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汉字符号,可以说给人的感觉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如从整体形状看,

几乎每一个汉字的外沿轮廓都能归结成一个比较规整的几何图形。有的形体趋于方,像“国”、“田”、“问”;有的形体趋于长,像“月”、“目”、“有”;有的形体趋于扁,像“血”、“二”、“山”有的形体呈三角形,像“人”、“入”、“八”;有的形体呈梯形,像“三”、“呈”、“显”;有的形体呈菱形,像“令”、“今”、“个”。从部件组合的形状上看,有的左大右小,如“和”、“如”、“副”;有的右小左大,如“冰”、“硝”、“哺”;有的左高右低,如“叔”、“缸”、“都”;有的左低右高,如“晴”、“殊”、“戏”;有的上宽下窄,如“贺”、“皆”、“肯”;有的上窄下宽,如“泉”、“森”、“昂”;还有的中间宽上下窄,如“希”、“士”、“喜”。从部件组合的结构模式上看,有的是上下结构,如“思”、“苗”;有的是上中下结构,如“壹”;有的是左右结构,如“相”、“课”;有的是左中右结构,如“微”。有的是包围结构:两面包围的有,左上包围,如“庙”,右上包围,如“句”,左下包围,如“连”;三面包围的有上包围,如“同”,左包围,如“区”,下包围,如“凶”;四面包围的,如“困”,“团”、“回”等。从笔画的多少上看,有的繁至二十几画,有的简到一二画,从笔画的斜正曲直上看,有的全是斜笔画,如“众”、“义”;有的全是直笔画,如“目”、“曲”,而大多数汉字笔画组合则是斜正相间或曲直相间。无论这些汉字的形体呈什么形状,组合方式有什么特点,它所给我们的感受都是各占其位,各得其所,协调和谐,恰到好处。特别是当你能够熟练地识别它、书写它时,更会有少一笔残缺,多一画累赘,长一点有余,短一点不足的感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

端正、整洁。笔者认为其中“规范、端正”就是要求书写出来的字在形状和结体上必须符合汉字符号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保证写正确的前提下,做到反映本来面目,不走形,不变态。形体该长当长,该方当方,笔画该斜则斜,该正就正,而且要恰到好处,否则就达不到规范、端正。可是,现在很多老师在写字教学中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时,只顾及了写正确,而轻视了写规范;再就是误解了“端正”的含义,认为只要横平坚直就是达到了端正,其实端正首先应保证规范,其次是重心要平稳。所以要求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备课时,首先对所教例字的每个字形及结体特点,都要进行细致观察,认真揣摩,做到成竹在胸;其次,还要做到能给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范写。这样再去指导学生写字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三、汉字潜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学思想

在汉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蕴含着一些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我们先来看看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字,首先从“一”字的含义上来说,许慎在解释“一”的时认为: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段玉裁进一步解释到: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清轻阳为天,重浊阴为地。正像《周易》上所说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数也,“二”是地之数也,中国的先民就是这样把汉字溶入了更深的内容和意义,把汉字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在古代的汉字艺术中,有一种表现形式叫“计白当黑”,其实里面蕴涵了古人的“有”“无”的一种哲学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但不画水,而是用空白的纸面做水,他的虾给人看了以后感

觉有种鲜活感,他以“无”表现“有”,把空白的空间留给观者,用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填充,去意会白纸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来解释,画出的虾就是“阳”,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阴”,这样就在对立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2、伦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最关键的东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养很高,才能担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如“信”,《说文》解释:“信,诚也,从人言”就是人说的话要真实,如果一个人讲话不真诚,就达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则,他就是不一个真正的,为大家所认同的“人”。“仁”,《说文》:仁者,亲也。从人二。《中庸》解释: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做人要做一个有爱心,有信用,能够对别人以帮助的人。中国易学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刚柔:立人之道,曰之仁义。可见古人将仁义作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来对待,

(2)礼教思想。古时的礼教制度非常严格,如“君”,《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意思就是说,所谓“君”者,就是发号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就是一个被统治者的形象,“臣”是一个侧目、曲身、俯首称臣的人。在古时候,作为臣子,从来不能用目光与君王正视,这样做回被视为不敬,对君王所说的话就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是古时的君臣之道。“孝”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说文》解释:孝,从老省,从

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孝”在我国是有很深的思想根基的,子女孝顺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国家稳定,国之本在于家。    汉字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它包含着太多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这其实就是汉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汉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现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文四:《热议汉字文化传承:“汉字危机”真的来了?》2800字

资料图片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口号。而此前,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文化综艺节目也在河南卫视热播。这些节目在全社会掀起一场“汉字风暴”,让人们得以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事实上,汉字听写比赛高收视率的背后,是国人汉字手写能力普遍下降的严峻现实。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输入替代书写,网络用语渐成风尚——在告别“铅与火”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很多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患上了“失写症”,“汉字危机”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那么,汉字信息化与汉字文化传承二者是否相悖?汉字文化应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创新和发展?

没必要夸大“汉字危机”

零点指标数据针对京、沪、穗等12个城市进行了“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结果显示:有94.1%的受访者都曾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出现该情况;除此之外,很多人经常写错别字或者写字越来越难看,甚至惧怕手写。难道,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正面临严重的“荒漠化”危机?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并不认同“汉字危机”的说法。他表示,“危机”应该是指有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一种文字有没有危机,要看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群有无灭亡危机,是否要放弃自己的文字;要看文字能否继续很好地发挥记录语言的功能,能否适应现代的制字和用字技术。“从这四种因素来看,汉字没有多大的危机——即便有危机,也没有到严重困难的关头。”

李宇明认为,电脑输入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确减少了人们写字的机会,有可能加剧提笔忘字现象;不过,信息化也增加了用字机会,人们的认字量在迅速扩大。至于电脑技术和信息化是否为“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它们对人们写字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当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另外,提笔忘字也不排除心理原因,汉字系统有许多形近字,也是造成提笔忘字的一个原因,比如‘巳、已、己’‘戊、戌、戎’和‘戈、弋’等。相信在电脑产生之前,人们也有提笔忘字的现象。”李宇明强调。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把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在逻辑上行不通。“人们应当检讨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惜之情——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好和习惯,而不能怪罪于人类用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她表示:“我们可以探讨汉字手写机会少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写字水平下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过,没有必要把这种现象夸大为‘汉字危机’。”

虽然认为“汉字危机来临”的说法并不准确,但李宇明指出,对汉字有危机意识不是坏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须臾不能离开的信息载体。我们要敬惜、珍爱汉字,并不断地完善它,熟练地掌握它,科学地运用它。”

信息化不是汉字的“门槛”

回顾历史,信息化逐一解决了汉字的输入、印刷排版、公众文字通讯与网站交流几大问题。王宁认为,信息化不但使汉字的保存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还让用汉字书写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不致损坏流失,并令汉字的传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李宇明也认为,信息化将古今汉字(楷书、小篆、六国文字、钟鼎文、甲骨文等)以及记录文化的一些重要符号(古代曲谱符号、算筹符号、汉字合成符号等)进行整理编码,并在计算机中加以应用,这是信息化对汉字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互联网似乎已经成为古老汉字的一道“门槛”,汉字文化传承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对此,李宇明表示,汉字必须适应信息化。“如果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它就真的会有大危机了。”

此前,有人用“缺氧”来形容今天汉字的处境。那么,汉字该如何“吸氧”以重获生机呢?李宇明认为,大力发展汉字信息化,才是从根本上帮助汉字。“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信息化对汉字和汉字使用者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以及为汉字提供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表示,技术进步应当带来文化的进步,对数千年的汉字也应当进行相应标准的变革。“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要求汉语言文学有更科学的‘规范’,使人们能够掌握汉字的信息化技能,规范汉字应用。”他指出,各部门应提升汉字的表达、利用和管理能力。“不对人名进行管理,身份证会重码;不规范运用地名,会影响地理位置信息的理解;同理,新的事物和概念出现后,没有相应的中文命名,这也是汉字使用不规范(例如报纸标题出现拉丁字符)的原因。”

由于众多信息是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因此王宁认为,汉字问题会直接影响汉语信息向全世界传播的速度与信度。“信息化使过去的汉字规范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制定新的规范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她举例说:“如果采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报名、取钱、发报、贷款、登机等都难以办成。在这种形势下,原有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高科技传播手段的需要,尽快出台新的规范汉字表迫在眉睫。”

借力信息化传承汉字

汉字起源于象形,笔的产生使这些表意的符号变成了笔画汉字,而信息化的来临又让汉字书写历史迎来“换笔”时代。如何让信息化与文字传承更好地“互融共生”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认为,形码输入法对汉字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已经在年轻一代中形成了思维定式,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拼音输入法,不仅写字的机会减少了,连汉字的构造都记不住。“‘形码’是依形编码,输入时就相当于直接输入汉字,会写就会输入,会输入就会写。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不会忘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这才是传承汉字文化的上上之策。”他建议将形码输入法纳入到全国中小学教育中,从小抓起,正视当前社会上“拼音输入”的误区和副作用。

徐祖哲则一再强调信息化时代改革规范汉字部件的重要性。“化学的元素周期表有元素结构、排序规则、称谓、代码等等,使化学成为有方程式的精确化学;而我们的汉字发展还停留在农牧时期的‘面授’阶段,这对于网络时代是不适应的。”

“正式的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简称‘部件’。汉字现有560个部件,很多硕士博士都背不下来,又如何向普通大众推广?因此,应打造出一套适合对外教学也适合公众在电脑上使用、立足于形的汉字规范。”徐祖哲预计,今后人们在输入汉字时,语法、词汇等相关内容都能够通过机器自动提取、辅助产生,“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与显示技术等会将语言文字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

既然众多业内专家都认为,信息化不是汉字文化传承的“桎梏”,而是一对“翅膀”,那么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就必须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

“我们既要满腔热情地保护、传承汉字,也要科学地思考问题;不能走向信息化的反面,也不能阻碍汉字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抢占汉字信息化的制高点,让汉字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方便地应用,并获取信息化的话语权与语言红利”,李宇明郑重地表示。(记者 朱 越 战 钊)

分享到:14

作文五:《汉字学论文》3000字

“一”字的字义探究

姓名:刘晓  学号:0950120031

摘要: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中国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的汉字看似非常简单,可里面却包含了深厚的含义,这就是中国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之处。“一”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个很常见的字,它既是笔画最少的字,也是意义最丰富的汉字。很多学者都对“一”字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在“六书”中,它属于指事字。

关键字:指事字、抽象符号、万物之本

正文:

一、“一”字的起源

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记录语言的时候,如果有关条件都已经具备,文字就会出现。在文字画阶段,已经开始用抽象的图形,或者用抽象的图形来表示汉字。“一”就是用抽象的图形来创造的汉字,它是一个指事字。人们当时可能就是按照一根棍子的形状来创造了汉字“一”。

二、“一”字的重要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就是说在太极产生之前有个东西叫做“道”,也就是“一”,那时,还没有阴阳,没有天地,没有两仪,没有太极。正因为有了这个“一”在一定的条件下,从它里面

就产生了天地,产生了阴阳,产生了两仪,产生了太极。所以“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是从“一”分化开始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形形色色都是由一而来,最后都归于一。也就是说“一”是万物之本。

《广韵》里说“一”是“数之始也,物之极也。”也就是说“一”是数字的开始,是物的本根,因此“一”是万物之本。     宋代的宋樵就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了“一”的五种变化形式:“衡(横)为一,从(纵)为丨,邪(斜)为/,反/为\,而至\而穷。折—为﹁,反乛为 乚,︺转﹂为﹁,反「为」,至」而穷。折—为﹁者侧也,有侧有正,正折为∧,转∧为∨,反,至>而穷。—再折为︹,转︹为︺,侧︺为〇,至〇则换转异势一之道尽异。”

我还觉得,我们任何人来到一个一望无际的旷野(或海洋),我们会直观的感到那条地平线(或海平线)就是“一”,它是天和地(或海)的分界线。

由“一”又可以推演出一些字,例如:“一”字之上加指示的“-”就是“上”字;“一”字之上加指示的“_”就是“下”字。

三、“一”字的基本意义

(一)“一”字的本义

许慎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许慎这个说法,无疑是来自老子《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老子这里的“一”,是对自己天眼通所见“无色界”的万丈光芒的描绘。这光芒一根一根,白亮刺眼,形状如“一”,这光芒后来旋转出“日月星辰”整个宇宙,自然是宇宙天地的开始,也就是说“一”的本义是起源。

《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这样,更向我们解释了“一”的本义就是数字的起源,也就是最小的正整数。

例:一也者, 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二)“一”字的引申义

①全、满、整个。

由“一”的本义“最小的整数”可以推及到事物中与之相应的行为、状态等,就可以引申为“全、满、整个”。这时“一”就成了一个形容词。

例: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肖何约束。——《史记·曹相国世家》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孟子·告子》 ②专一。

也是由“一”的本义引申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状态就可以得出“专一”的意思。

例:蟹六跪而二螯,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买多端则贫,工多计则穷,心不一也。——《淮南子》

③相同、一致。

也是由“一”的本义引申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状态就可以得出“相同、一致”的意思。

例:一视同仁。

所行则异,所归者一。——《淮南子·说山训》

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庄子·天下》

④另外、又

如果同一个事物有两个以上的名称,各名称相对也是一个“最小的整数”,所以可以隐身为“又、另外”的意思。

例:蝉一名知了。

一名西红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⑤稍微

从“最小的整数”的“最小”这一点出发,可以在重叠动词间引申为“稍微”。例如:“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

⑥一旦

从“最小的整数”的“最小”可以引申出“偶然”的意思,也就是“一旦”。

例: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⑦或者

在两者中选一个必选其一,所以可以隐身为“或者”。例如:“一胜一负”。

⑧第一、初次

从它的本义出发,把“一”这个基数词变为序数词,就是“第一、初次”。

例: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

四、“一”字的哲学意义

在哲学上, 一经常被认为是万物的起源。尤其是《老子》中, 一运用非常广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其中一例.一乃万物之始. 古代哲人把一作为万物之始, 叫做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中还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也就是说制度于礼,则社会上下可以一节共律。一切关于社会人的理性认识,都只能根于一的制度,离开了社会之一的理性制度,就要退居自然之一,何谓自然之一?力强者为王,能适者生存。早期道经《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是将“一”与“道”等同,认为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即“道”的化身。《太平经·修一却邪法》:“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

地,人万物的根本。《抱朴子·地真》中专言守一,称“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有成者,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道教经典中,又将“守一”之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是道教视“一”和“道”、“玄”相通的结果。

五、一字诗

清代的陈沆做了一篇《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中用了十个“一”字,错落有致含义不俗,而且这十个“一”还涵盖了“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有鲜明的形象。可见,这个“一”字确实是包罗万象。

结语:

中国的汉字起源时间比较久远,古今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探究一个字的含义,而是要由古及今全面探究汉字。“一”字看似简单,却可以包含世间万物,是万物之源。我们在理解“一”时,可以从它的本义出发推演出它的一系列引申义,也要从古代哲人的作品中发现它的哲学意义。我们在理解这个“一”字时,不仅仅要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它,更应该从古代汉语中去理解它。从前人的历史文献中对它进行研究。本文的探究知识略陈己见,诸多方面还有讨论的余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的观点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许慎《说文解字》【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③邹晓丽《基础汉子形义释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④张闻玉《汉字解读》【M 】南京 凤凰出版社2009

⑤李佐丰《先秦汉语实词》【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⑥胡剑锋《字趣》【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4

⑦时学强《语林趣话》【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作文六:《汉字学论文》2200字

对于化解“汉字难”的思考

09对外汉语

06号

杨素君

摘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在世界地位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国的汉语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学者们的热捧,或许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或许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需要;又或许因为对我国汉语的喜爱;等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在西方兴起强烈的“汉语热”风潮,然而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汉字很难,。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就像是一个个奇特的方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汉字难读、难认、难记、难写。导致汉字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汉字“四难”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是我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汉字难、 兴趣、汉字文化、结构、形体、规律

正文:

在当今世界,汉语的地位不容小觑。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了许多外国学者的一种潮流,虽然许多人即使热衷于学习汉语,但一面对汉语中的汉字教学,人们纷纷感叹学习汉字真的很难。汉字这一关,不仅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学,对于教汉字的教师来说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首先,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形体结构复杂,意义丰富,就像一幅幅神秘的画卷一般,让人难以捉摸!很多初级水平的学生,看到汉字的结构那么复杂,一开始他们就从心里面对学习汉字产生一种畏怯感,以至于在后来,只能够单纯的掌握汉语口语知识。而对于处于中级水平的学生,他们则在汉字书写方面显得特别困难,即使认识了汉字,也学会了读音,也很难用汉字写出来,特别是那些相对简单结构的汉字,他们也无法掌握,主要是因为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西方学者,很难适应中国汉字的形体结构。

其次,“方块字”浓缩着历史,横平竖直尽显民族精神与傲骨,而撇捺则犹如悠悠的长河,诉说着历史!一个语种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更是孕育出了诗、词、歌赋、文言、白话等各种灿烂的文学体系,中国的汉字本身就难,如果像西方的拼音文字一样,或者像阿拉伯数字那样简单易学,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汉字难学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化解“汉字难”主要是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慢慢的引导学生习惯汉字独特的表音、表意功能等特点。其实汉字难学主要还是在于开始学汉字的时候比较难,所以关键就是要从一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就应该要扎扎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先学会汉字的部件,笔画笔顺和形体结构等,把汉字的基础打好,再慢慢循序渐进的学习更多更难的汉字,才更容易取得有效的成果。

对于化解“汉字难”我提出如下几点: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首先,我认为不管学习什么最重要的都是兴趣,一个人没有了兴趣,你只会机械的学习,应付性的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是不好的。而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产成了浓厚的兴趣,不管他是否难学,你也很乐意去下足功夫去研究它,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学懂了学会了。

外国学者认为汉字难认,难读,难记,难写。为此,我们可以尝试把汉字简化为一幅幅具体形象而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联想丰富的画面,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汉字。比如说:在教授“日,月,山,火,木…”等形声字时,我们尽量在课件上展示出与汉字相对应的图片,当讲到“山”字,就显出一座山,这样同学们就会对此感兴趣很多,也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汉字的起点。在学习一个字的时候,首先要知道所学汉字的字形.学会它的字音和意思.然后再学习书写。这一学习方法让学生很快的认识了“山”就是一座山的意思,也学会了山这个字的读音,还可以记住山字的写法。如此一来,同学们就会对学习汉字慢慢的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二、结合汉语文化,学习汉字。

对于习惯于拼音文字的西方初学者来说,汉字本身复杂的结构可能会使他们对汉字学习产生压力感,那我们可以从祖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出发,教授学生从汉字中了解中国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让外国学者们从汉语文化中学习汉字,这样显然更容易夺人眼球些。与其单纯教他们学汉字,倒不如先让他们对中国浓厚的文化历史产生了兴趣从而衍生出对汉字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不那么抗拒,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相信这样一定会比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更佳。

其实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也是很必要的。学习汉字你不仅要懂得汉字的文化魅力,还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缺了对历史的了解就好比少了一条腿,走起路来是不平稳的。

三、认识规律,掌握汉字的独特形体结构。

为了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在教汉字时需要进行拆分汉字,可以先教学生关于部件的学习,对汉字的部件进行分析。在教部件时,要一笔一笔的向学生展示出部件的笔画、笔顺。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要严格要求学生的笔画和笔顺,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式书写汉字,才可以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结构。

然后当我们在教汉字的另一部分时,可以对“六书”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常用汉字结构进行恰当的解释和说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同时我们应该对那些所学过的部件和汉字都要及时地去归纳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

其次,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为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成立书法小组,举行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汉字的热情,加强汉字的记忆。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教授汉字,而应是一种融贯古今的文化之旅。这样不仅使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最为困难的汉字变得简单有趣,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涵,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周建教授 《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文七:《汉字学论文》2500字

小篆概述

中文系  鲁琳佳

指导教师   尤晓娟

摘  要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它的起源史也同样漫长。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大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秦系文字中的小篆作为连接古今文字的重要过渡,它规范了古文字的形体,为汉字顺利过渡到今文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文化地位不容小觑。

关键词:材料;形成;特点;意义

(一) 小篆的形成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法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加大不便,并且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许多字各诸侯各有不同的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所以在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二) 小篆的材料

(1)秦刻石

石刻文字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我国最著名的石刻——石鼓文,就属于秦系文字。唐初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碣,每碣上都刻着一篇六七十字或七八十字的四言诗,这些石碣形似高脚馒头,每个高七十与至八十余厘米不等(石鼓高度据Gilbert L. Mattos《秦石鼓》22页,华裔学志丛书19号,1998年)因为它们有些像石鼓,一般就称之为石鼓。经过许多学者研究,石鼓文已经证明是东周时代的秦国文字。    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在峄山、泰山、琅琊台、会稽等地巡视,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 共有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鹳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故又称“秦七刻石”“秦七碑”。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出巡,又在每处刻石上加刻了一道诏书,说明这些石上的文字是始皇刻的。这些刻石是研究小篆最好的资料,可惜原物几乎都已毁坏,仅存“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残石。其中“泰山刻石”仅存二

世诏书10个字,又称“泰山十字”,现存于泰山脚下的岱庙内。“琅琊刻石”也已大部剥落,仅存十二行半,八十四字,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不过,峄山刻石的文字尚有完整的摹刻本传世,泰山刻石的文字也有残拓的摹刻本传世.

(2)《说文解字》

许慎在一千九百年前(公元100年)编撰完成的《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字典。《说文解字》以小篆做字头,隶书做注解,共收录了9353个篆字和1163个先秦文字,是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秦系文字资料。但是《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书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理解又是也导致对篆形的窜改。《说文》成书后,屡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小篆的字形有一部分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资料上的小篆加以校正。

《说文解字》中虽然有不少错误,但它的价值仍然很高,是最重要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如果没有《说文》,有很多字的结构就会弄不清楚,有很多字在古文字里的写法跟在隶、楷里的写法就会联系不起来,还有不少字甚至会根本失传。总之在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历史,是离不开《说文》的。我们在用《说文》来研究小篆时,应该尽量和已有的古文字资料结合起来,来纠正、补充《说文》,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三)小篆的特点

(1)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小篆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象形的程度就会进一步降低。

(2)一部分字经过明显的简化。

有时为求字形的规整匀称,使笔道变得宛曲起来;有时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并为了书写的方便,使笔道变得平直起来。随着这两种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就越来越低了。

(3)字形结构趋于定型规范异体字减少,汉字基本做到了定型化。    秦王朝用经过整理的篆文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而且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不过这并不是说秦代文字就没有异体了,就拿小篆本身说,异体也还是存在的。《说文》中就收了一些小篆的异体。

(四)小篆的意义

(1)结束了文字的异形的局面

小篆废除了一些异体字,改变了原来一些汉字的偏旁,使每个汉字的偏旁及其结构部位都固定了下来,为方块形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小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进行过官方整理的字体,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而且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2)汉字结构的规范化

小篆是古汉字的最后一个阶段,同以前的各种字体相比,小篆笔画粗细匀称,更加线条化,行款也更加整齐。汉语书面语用字高度统一,小篆相对于甲骨文、金文,书体更趋简化,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它的形成,结束了甲骨文以来一千多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种多样的混乱局面,从而使汉语书面语用字高度统一起来,这对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汉民族书面语的形成和统一,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它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

小篆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站,它对古文字形体的规范和整理,为汉字顺利过渡到今文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对我国汉字的规范化、各地文化的交流、以及书法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研究我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汉文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并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示,汉字被更多人学习、使用。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汉字的文化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运用、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说汉语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许慎. 说文解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文八:《汉字学论文》2300字

《说文解字》的体例和价值

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许慎倾其一生的著作,是我国最早的字典。首创部首分部法,直到今天仍然被采用。《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又一部辉煌的著作,是一部杰出的字典,既有知识性,又有百科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体例 价值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一) 《说文解字》全书的结构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本文十四卷,敍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订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全书收入9353字,重文1163字,说解字数133441字。许慎把九千多字按偏旁部首归纳为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于一,异毕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

2、《说文解字》按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照六书体系,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隶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

每一部之内,字的排列先后大体依下述原则:

(1) 先列专有名词,后列普通名词、形容词等。

(2) 先列带有美好祥和意义的字,后列含有丑恶灾祸意义的字。

(3) 由部首叠加而合成的字,或与部首形体相反的字,列于该部的末尾。1

(二) 《说文解字》的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今敍篆文,合以古籀。”《说文解字》收录主要有三种字体:小篆、古文、籀文。

小篆是《说文》的正体,是许慎据以说解文字形、音、义的基本形体,是秦时官方规定“书同文”使用的书体。基本保存了商周古文字的象形笔画和结构样式大致能够反映出造字的本来的意图。古文是战国时期使用与东土六国的文字,其特点是形体比较简省,其字的主要来源是孔壁古文和民间古文。籀文的名称是因其来源于《史籀篇》,又称为大篆。

(三) 《说文解字》的释字

1、《说文》释字先分析部首,说明凡属这个部首的字均从这个部首,它们在意义上也相关联。例如:一 惟初太始,道立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2

2、《说文》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许慎认为某些字应注明读音时,则用直音,注为读若某。

3、《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义。偶尔也记载另一说。

二、《说文解字》的成就

(一)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又一部辉煌的著作,是一部杰出的字典,既有知识性,又有百科性。其成绩之大,影响之深,是其他语言学著作所不能相比的。在汉语发展史和中国古代汉语学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许慎首创按字型结构,即文字偏旁建立分部的方法。

①《说文》以前,古代典籍中也有过说解文字的记录,那只是一些零星的解1

2 刘志成主编,《汉字学》,第45页,天地出版社,2001。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说文字,不成系统。《说文》以前也有过字书,但书多亡佚,仅知为四字句的读字书。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前人字书上发展而来,但是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②前人的字书是“雑廁”的性质,许慎《说文》首先训义,其次说形,再次释音,阐明汉字的形体、意义、声音及三者的关系。说解中以形体作为训义根据,训义和形体分析相符合,因而“形意相依”是许书一个重要原则。从字书的发展,以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许慎的《说文解字》确是一部前所未有,而富于科学独创性的语言学专著。

2、许慎《说文》对当时丰富复杂的汉字作了深入的字形结构分析,首创了分部的工作。

这样,就使成千上万的汉字,第一次有了系统和条理。其部首分部,直到今天,基本上仍被采用,只是在分部上因语言文字发展变化,有所改进。

3、在字义解释上许慎也有创见

(1)在字义解释上,许慎抓住字的本义,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例如:捷,猎也。军获得也。猎是声训。捷作动词用,表示获得战利品;作名词用,表示战利品。3

(2)许慎解释字义,不满足于单词释义而是加以具体形象的描写叙述,这样的解释,《尔雅》中已开始。例如:象,南越大象,长鼻牙,三年一乳。4

4、《说文》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许慎《说文》的说解,以形体、字义、声音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探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过,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拘泥本字、本义的问题。

5、《说文》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隶书是汉代的通行字体,但是文字发展,今文经、古文经之争,使文字在解释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许慎针对这种情况,担负起文字整理工作,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的作用。

(二) 《说文解字》的影响

《说文解字》在当时受到重视,影响了很多人。

1、引用其书的,后汉经学家郑玄注《三礼》,引《说文》好几处。应劭的《风俗通义》也称引过它。模仿其书而作字书的,也有不少人。

2、历代研究《说文解字》人,尊称作者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可见其影响之深广了。

3、为《说文》作整理工作的,开始于徐氏兄弟,号“大小二徐”。二徐以后为《说文》作注的更多,其中以段玉裁注为最有名。近代丁福保把过去研究《说文》的著作汇编成《说文解字诂林》一书,正编的补遗多至八十余册,洋洋大观。 参考文献:

刘志成主编,2001,《汉字学》,天地出版社

濮之珍,1987,《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 刘志成主编,《汉字学》,第45页,天地出版社,2001。

1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文九:《试论汉字汉语汉文句的关系》5700字

试论汉字、汉语、汉文句的关系

古今汉语语句最基本的节律特点是两字成节,古代汉语尤为明显。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汉字起了主要的作用。我在《文字对语言起反作用》一文中阐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不是消极地记录,它会对语言起制约、阻碍、推动、发展的作用,历史越悠久的文字其作用越明显。当今世界上最“简短明确”的语言是汉语。汉语的“简短明确”,汉字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文字的发展,前人所论是从“图画文字”发展到“形声”字,进而发展到拼音文字。这种分析是片面的,不全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现实。以这种思想指导文字改革,必走上片面的道路;以这种思想指导文学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某些混乱。在中国,目睹近七十年的文字“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便可知其然。有人认为汉字停留在“形声”字阶段,埃及圣体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都发展到“形声”字后消亡了,汉字也必定是这种命运。汉字为何至今还不消亡呢?他们认为原因是使用的人对它感情过深、文化落后、思想保守等等。其实这是缺乏科学分析的臆断。1956年后许多人以为汉字很快会过渡到汉语拼音文字的,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工作文字仍然是汉字,而汉语拼音文字的研究,其“正词法”尚未研究妥当。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才开始振兴。按理说,已出现了一个好的环境。但是汉字、汉语、文学艺术形式等还得不到正确的发展,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使我们深思。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应遵循其内部发展规律,不能单从外部用行政命令解决。只有深入探讨汉字、汉语、汉文句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关于汉语、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

[1][2]

及未来》、《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二文中已详细作了论证,本文着重讨论汉字、汉语、汉文句的相互关系。

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问题,必须放在世界文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考察,考察各种文字的源流、变化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知道汉字在世界文字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了解其性质和特点。由于本文对汉字之所见,与传统的观念不同,为更清楚地说明

[3]

问题,列出简明《世界文字源流演变及未来预见示意图》,供读者参考。(见68页)

由所列“示意图”可见,世界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进而到象形文字,由象形发展到“形声字”。“形声字”是一部分表形一部分表音的。在开始阶段其表声的部分并无规律可循,后来逐渐有规律了,而且形成两种类型。汉字逐渐以根词的声表音为主要规律。如“木”是根词,它与表形部分“氵”构成“沐”字后,就起声的作用,故“沐”读如“木”;“山”是根词,它与表形部分的“舟”构成“舢”字后,就起表声的作用,故“舢”音读“山”。根词表声多数近似,并不全同,如“山”与表形的“氵”构成“汕”,而“汕”今读如“扇”,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山”与表形部分的“亻”构成“仙”字,而“仙”字今读如“先”,声调、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也有声调、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的。古今音变,古相同,今不同了。可见,以根词表声构成的形声字,是汉字最基本的发展形式,可称“根词形声字”。埃及圣体字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中的形声字,其表声部分是逐渐利用字母的,它一半以字母表声,一半以形表义。埃及圣体字使用24个字母表示辅音;楔形文字用36个字母表示单音或音组的音符,另加4个表示意义的符号和1个隔词的符号,可称“字母形声字”。以往,人们以为“形声字”情况都一样,这是缺乏深入研究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根词形声字”与“字母形声字”性质是不同的,其发展的前途也不能等同看待。“字母形声字”因为字母少,所造的单字必定少,不能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故先后绝灭,以拼音

[4]

文字代替了。这种“字母形声字”的发展前途,不能套用于“根词形声字”。前人以为世界文字的发展必定是这样的公式:“图画文字→形声字→拼音文字”,这是把两者的前途等同看待了。

借汉字,造假名夹注(日本)

借汉字,造“字喃”,今改用拉丁字母(越南)

借汉字,今用方块拼音字(朝鲜)

借用或仿造汉字(我国少数民族如水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僳僳族、纳西族等)

[ 汉 字 }

拉丁字母→(西欧、美洲、澳州、及非洲大部分、东欧及其它地方也有使用的(罗马字母)

的许多少数民族、蒙古等使用(南斯拉夫、保加利一回事、俄罗斯及苏联斯拉夫字母→)(基立尔字母

俄特文字母→(日耳曼语族东部支古俄特语使用)

词形声字(视觉为主)

以视觉为主的汉字

希腊①字母大系

图画文字(视觉为主)

其它字母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

已成古文字,现无人使用。

希伯来字象形字(视觉为主)形声字(视觉为主)

以视学为主的文字为主,以听觉为主的文字辅助。

埃及圣体字

(塞腓姆尼字基母字母)

那马特字母一→阿拉伯字母一→维吾尔字母

字母形声字(听觉为主)

希伯来方体字

古波斯字母

阿拉马③字母大系

卡那安②字母大系

以听觉为主的拼音文字

叙利亚字母一→经栗特文一→回鹘文一→蒙文一→满文

已成古文字,未发展。

印度字母一→梵文一→印地文一→高棉文一→缅文一→泰文一→傣文一→藏文

中美洲马雅人图形文字(已灭绝)

由于汉字的形声字向“根词形声字”发展,因此古今汉字中

既可以作形旁,又可以作声旁,也可以单独与别的字组成双字词、多字词的根词就有180余个。就以180个根词计算,其构词能力就非常之大。以两个部件组合一个字,就可以造32400个字,以三个部件组合一个字,就可以造1049600个字。汉字多到八个部件组合,其造字能力可想而知。现在古今汉字总数才六、七万,还大有造字之余地。但从人们的脑力来说,字太多不易记忆,故注意控制,一般只用几千个字,向双字词发展。汉语古今常用汉字为1万的话,其组合成双字词的能力就可以达10亿个。而汉语双字词的数量今天还远不到10亿,但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相比,它却是最多的。

文句是以词为基础造的。文句中双字词多,读起来必然两字成节的现象占多数了。而汉语中的多字复词又多以双字词为基础构成,故读起来也多是两字成节的。例如:

登山|运动               等差|级数 冬虫|夏草               发射|光谱

中华|民族               世界|大同

离子|交换|树脂          资产|阶段|权利 货币|信用|危机          智力|常态|分配 模式|输出|统计|预报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上面所举的是成偶数的词,成奇数的词也多是以双字词为基础的。例如:

柠檬|油               球面|镜 班|主任               毛|玻璃

林业|机械|化          机器|脚踏|车 杨树|黑斑|病          共同|交际|语 杨家|府|演义          天安|门|广场 天祝|藏族|自治|县 主流|的|矛盾|方面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汉语多字词的结构形式绝大多数是层层附加合成的。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用线式图解,以见一斑。

现代汉语双字词最多,多字词的结构又多以双字词为基础,因此现代汉语的文句读音节奏形成两字成节为主体。古代汉语单字词多,其文句如何念成双字节呢?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古汉语中双字连用成词组、成语句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汉字一字一个音节,又能独立成词,因此两个单字词配搭非常自由。其主要的搭配方式有下列几种:

(1)主谓形式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文句中的成分或句子。(例句汉字下加两横“=====”表示两字连用,属两字成节拍。下同。)例如:

。(《易经〃乾》) 曾子曰:”(《论语〃泰伯》)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 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诚意》) (《庄子〃列御寇》) (《左传〃僖公五年》) 上述例句中,“象曰”(象:犹象征的符号、标志。名词。象曰,犹言象征的标志表明)、“天行”、“自强”、“任重”、“道远”、“心广”、“体胖”都属句子中的成分,不独立成句,是词组;“子行”(行:离去)、“师还”是句子。

(2)动宾形式

由及物动词和宾语构成的词组。例如:

庄子曰:”(庄子〃列御寇》)

(《荀子〃劝学篇》)

(3)偏正(正偏)形式

偏正形式,或称主从形式。它一般是由两个单字词构成的词组,一个是正(主),一个是偏(从)。例如:

即位于东西面。(《仪礼〃士冠礼》) (《诗经〃邶风〃柏舟》) (4)联合结构形式

由两个单字词构成,不分偏正(主次)。例如:

(《老子〃道经〃二章》)

(《左传〃定公十三年》) (5)介词结构形式

由介词和名词、代词构成的双字节拍。例如: (《荀子〃儒效》) (《孟子〃梁惠王下》) (《公羊传〃桓公二年》) (《论语〃先进》) 《论语〃学而》) (《左传〃隐公元年》) (6)代词和其它词构成的形式 ①疑问代词“何”

何曾  何也  何乃  何不  何有 何居  何其  何所  何者  何物 何则  何故  何能  何许  何期 何等  何谓  何谁  何适 ②代词“是”

是故  是以  是于  是乃  是正 是则  是为  是谓

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  唯命是听 (7)否定词和其它词构成的形式 ①副词“不”

不毛  不仁  不天  不吊  不律 不以  不日  不平  不可  不耐 不刊  不世  不亦  不朽  不成 不次  不如  不肖  不轨  不材 不足  不幸  不若  不齿  不恙 不惟  不祥  不器  不尔  不讳 ②副词“非”

非是  非但  非笑  非不  非特     非乃  非人  非议  非刑  非我     非命  非难  非意  非儒  非乎

(8)词头、词尾与有关词组成的形式 ①词头“有”、“言”、“于”、“薄”等:    (《尚书〃召诰》)    (《庄子〃大宗师》)

(《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幽风〃七月》)

(《诗经〃周南〃葛覃》)    (《诗经〃召南〃草虫》)    (《诗经〃周南〃桃夭》)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诗经〃周南〃葛覃》) ②词尾“然”、“乎”、“焉”、“尔”等。

《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策〃赵策》) (《论语〃泰伯》)      。(《诗经〃小雅〃小弁》)    (《论语〃先进》) (9)若干虚词连续形式

嗟呼  矣哉  也矣  也    呜呼  乎哉  者也  也者     已而  且夫  故夫  今夫  若夫  然而  然则  虽然     等等

第二,古汉语中以双声叠韵构成的两字节拍。双声叠韵构成的两字词,多数是单纯词,但也有不是单纯词的,甚或是词组。例如:

(1)单纯词

①双声:参差  踟蹰    发

憔悴  犹豫  栗烈  蟋蟀

②叠韵:窈窕  婵媛    颌                         崖嵬 ③双声兼叠韵:辗转

(2)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①双声:玄黄  洒埽    羁  饥

亲戚  妻妾  说怿

②叠韵:涕泗  经营  贪婪  刚强

第三,古汉语中利用两字叠音构成两字节拍较丰富。这种重叠可分为三类: (1)两字简单相叠,不产生新义。例如:      久久  厚厚  凶凶  吡吡  声声  多多      吱吱  呱呱  咬咬  啄啄  丰丰      喘喘  啾啾  喟喟  嗑嗑  连连

(2)两字相叠后产生新义,不同于单字词词义。例如:      佼佼好貌    亭亭高貌    云云谓多言  侃侃刚直        佻佻独行貌  优优宽裕貌  两两双双    冉冉行貌        冽冽寒意    切切务必    勃勃盛貌    区区小貌        吸吸动貌    喋喋言多貌  嘻嘻言笑貌 (3)嵌字重叠,也读成两字节拍。例如:

一手一足(礼记)   三战三北(国语)   无怨无德(左传) 不丰不杀(礼记)   匹夫匹妇(尚书)   见仁见智(周易) 仁心仁闻(孟子)   百发百中(战国策)   有始有终(晋书) 同心同德(尚书)   先圣先师(礼记)   自怨自艾(孟子)

在古代汉语中,使文句形式形成以两字节拍为主的其它因素还有,我们只提出上述这些明显的形式就可以知道读文言文为什么会以两字成节为主了。

我们明白古今汉语都是以两字成节为主,单字又可以独用,可以与成两字节的词语搭配,由此而形成的汉文句“偶字句多,奇字句少,整齐句多,参差句少”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认识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除汉文句外的西语文句(包括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阿拉伯语系等)的特点则是:“奇字句多,偶字句罕见,参差句多,整齐句罕见。”而汉文句比较灵活,行文欲全部用奇字句、参差句也可以,西语文句限制较大,行文全部用偶字句、整齐句是极难办到的,或说不可能,至多是音节数量相同而已。在这两种不同文句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语言显然有各自的特点。世界古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中国文学创作发展的个性,文学家们可以从多方面探究,但极其重要的一大特点是由汉字决定的,或说是由汉字使成的。而这一大特点,长期没有被揭示出来,语言文字学家们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文学家们、诗人们的创作并不是有意识地遵循这一特点,发扬这一特点。今天在“改革”和“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汉文学语言的优势,取西语文学之长补已之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全盘西化”显然不切合实际,它只会从总体上降低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水平,不会出现好的成果。目前许多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句已趋向混乱,有的繁杂冗长不堪,有的概念含混不清,有的不象中国人说话,读者不喜欢读,听都不喜欢听。有人说,新的作品越来越多,而读者越来越少,这确是事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得首先弄明白汉字、汉语与汉文句的关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但它对汉语起反作用,使汉语在世界上独具一格。以汉语、汉字为基础创造的汉文学语言的文句,与西文不同,要发扬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才会使中国的文学创造象唐诗、宋诗、元曲、明清小说那样在世界上重放光芒。这便是本文讨论的宗旨。

作文十:《汉字与汉字文化圈_论汉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及汉字的未来》3800字

□  王能宪

汉字与汉字

文化圈

——论汉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及汉字的未来[1]

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凝结着我们祖先非凡而卓越的智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我理解,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二者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假如没有汉字,中国的历史和今天将是什么样子?中华文化的传承及其影响将是什么样子?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进而言之,假如没有汉字,没有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化文化的传播,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历史将是什么样子?这个广袤的区域被世界称之为“东方文明”的文明将是什么样子?那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古老而神奇的方块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认为“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

[2]

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些看法大体是符合实际的。以日本为例,从公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其后250年间,遣使不断。通过使节和来华的留学生、还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天皇名称、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奈良、京都受大唐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两京的建筑多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作为“汉字文化圈”另外两个重要成员的朝鲜(韩国)和越南,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深。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列入中国的版图,直接受中原皇权政治的控制。在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现存的韩国首尔故宫和越南顺化故宫,就都是北京故宫的翻版,即

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

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日本有假名,朝鲜有吏读、乡札、口诀和谚文,越南有喃字。这种情况甚至也出现在中国本土,如历史上称之为“四夷”而今叫做少数民族的地区,就有“契丹”、“女真”、“西夏”等文字,都是利用汉字元素创制而成的。

这里还需要对西嶋定生的观点有所补充,就是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也是形成“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因素和途径。如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不仅远离中国大陆,也不属于中国的藩属国,而是近代中国由于落后挨打,民不聊生,东南沿海人民纷纷“下南洋”谋生,逐渐形成的移民型

或侨民型“汉字文化圈”。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  )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此便可见一斑。

当然,“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

第一,把拉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

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

不再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

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

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

20

粤海风2011年第3期

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部首沿用至今,他所归纳的“六书”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借)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由于汉字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不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今天,我们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亚的一些国家看到的大街小巷和商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号店铺触目皆是的方块汉字,在越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南河内参观文庙,看到刻着汉字的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进士题名碑,看到孔子塑像后方悬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挂的与曲阜孔庙一模一样的康熙题异,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

[3]

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认为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这一现象本身即足以说明汉字的独特性与生命力。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

写的“至圣先师”匾额,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难道不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有力佐证吗!

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第三,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古老的汉字仍呈现出无限生机

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实粉碎了对汉字持有偏见和悲观论调的说法。据统计,

第二,汉字的内涵极为丰富,

现有1千多种汉字输入法,无论从速

所体现的文化博大精深

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字的计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字。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即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在这些文本中,汉语总是其中最薄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的祖先认的那本,表明汉语是最凝练的文字。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譬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如,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绳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再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在引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义。学院和课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再如,力量的“力”,原本是一种农汉语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具,上面有一个便于着力的把手,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一个象形字。如果把这个象形字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力”字与另一个象形字“田”组合无限的生机。起来,便成为一个新的会意字:“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文字着于田是为男”。由此推衍,“女之执改革运动,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帚是为婦(简化字为‘妇’)”……这些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了相当都反映了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社的成效。而台湾、香港、澳门一直沿会分工。用正体中文汉字(繁体字)。目前,海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峡两岸正在协商编写繁简兼收、两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我国第一部岸适用的汉语字典。新加坡、马来西严格意义上的字典(此前虽有解释字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汉字简义的《尔雅》),许氏提出的540化方案。日本则采用新字体,在1850

粤海风2011年第3期

21

个当用汉字中,采纳了大量的简化当用汉字还有近两千个,且有增加字,同时也保留了相当多的繁体字,的趋势。最有意思的要算越南。我在属于繁简杂陈并用[4]。访问越南时朋友给我讲了这样的故

尽管朝鲜(韩国)和越南都先后进事:越南实行文字改革后,一些庙宇行了文字改革,但汉字文化的影响的匾额和楹联上的汉字被铲除,改至深且巨。现在,朝鲜语、越南用新的拼音文字,但这样一来老百语和日本语词汇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韩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

姓以为神灵不灵了,再也没有人去烧香拜菩萨了,于是只得又重新改回来。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演讲。[2]参见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9页。

[3]参见《川本皓嗣中国讲演录》(北大学术讲演丛书)之《东亚文化交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43页。

[4]所谓“繁简杂陈并用”,不是说同一个字既用简体也用繁体,而是说不同的字有的用简体,如万、台、学、国;有的用繁体,如漢、書、態、觀等。另外,还有少量与汉字书写不一样的字,如実(实)、沢(泽)、続(续)等。

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字自其产

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生以来五千年绵延不绝,永葆青春,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预示着未来政府还规定中学生要认识1800个的发展前景。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日文中的[1]本文是作者2010年12月在新加坡参加

22

粤海风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