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读书笔记 > 《诗歌鉴赏题(绝句)》1600字|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绝句)》1600字|诗歌鉴赏题

时间:2019-11-05 09:26:2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诗歌鉴赏题(绝句)》1600字

诗歌鉴赏试题(绝句)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① 谈谈这首诗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①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 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 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l分)

(2)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66.夏日绝句》500字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作文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500字

夏日绝句ﻩ  李清照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ﻩ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ﻩ  [注释]ﻩ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ﻩ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ﻩ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 刎而死。ﻩ  [今译]ﻩ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ﻩ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ﻩ  [解说]ﻩ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 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 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 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作文四:《高考古诗词鉴赏·王士禛的《真州绝句》》1100字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试题】 1.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3.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渔家在夕阳染红的江水边柳树下卖鱼的景象。

2.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

3.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  “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  “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

(201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注释】 ①真州——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紧靠长江北岸。

②江干——江边。

③钓人——渔人。

④柳陌——两边长满柳树的道路。

⑤红树——枫树,树叶经霜变红。

⑥鲈鱼——一种淡水鱼,口在鳞细,味道鲜美,长江下游出产最多。【作者简介】

王士祯(公元1634年—1711年),明末清初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写诗学习王维、孟浩然,善于描写富有画意的自然风光,语言清新,情思悠远,耐人寻味。是清初诗坛的领袖,论诗提倡神韵说,要求诗的意境自然淡远,有味外之味。诗论有“神韵说”,反对以议论、学问为诗。著作有《渔洋诗集》22卷,《续集》16卷,《渔洋文略》14卷,《蚕尾集》10卷等。

【鉴赏】

写江北上的景物和渔家的生活,笔调清淡,意韵清新蕴藉。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诗的上半部以轻松、清新之笔,描绘了江岸渔居周围的景象。大江北岸的真州,沿江居民多以打鱼为生。这一带地方,无论绿柳掩映的小路旁,还是长满菱藕的水塘边,那些稀稀落落的茅舍里,几乎全是住的渔家,这只看各家门前晒着的渔网,便一眼可知了。

下半部分“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是上半部分的继续,从静转入了动。 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最美好的是在晚秋,这是一年一度鲈鱼上市的时节。每到黄昏风住以后,满载而归的渔船纷纷靠岸,就地摆摊出售。整筐整篓的鲈鱼,肥美鲜活,欢蹦乱跳。叫卖的,选购的,没事儿看热闹的,熙来攘往,喜气洋洋,更有那满堤经霜的枫树,面对夕阳,娇艳如火,映红人们的脸,映红江边的天,把半江秋水也染得醉醺醺的了。

全诗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表现了真州渔人在环境幽美的岸边,过着隐士般清淡而舒适的生活,真叫人流连忘返。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这是最被人们称道的名句。试想,那深秋傍晚江边鱼市的风光,如果有用彩色画笔描绘出来,将是一幅多么优美迷人、富有趣的图画啊。事实上,诗人自己就见过不少画家描绘这首诗的意境。

作文五:《古诗文鉴赏》11400字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出处】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赏析】海棠爱惜自己的花心不轻易开放,让桃李在春风中盛开吧。诗人赋予迟开的 海棠以矜持自重、谦逊不争的品格。

【原作】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出处】《诗经•邶风•静女》

【赏析】爱:薆的假借字,隐蔽。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句意:她故意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急得我挠头搔腮。用自然平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出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情趣,耐人寻味。

【原作】(节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脚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房屋,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寒士,使他们欢欣喜悦,免受风雨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那该多好啊。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的不幸,并联想到天下寒士,产生这样的期盼。这句诗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

【原作】(节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摧眉折腰:低头弯腰,表示卑顺的样子。句意: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去侍奉有权有势的当政者,使我心情不愉快呢!表现了诗人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

【原作】(节选):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出处】唐•杜甫《洗兵马》

【赏析】哪里能请到一位大力士,把天河的水引下来,彻底洗刷干净铠甲兵器,永运不再使用呢。作者呼吁朝廷及时收兵,以慰民心。

【原作】(节选):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归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

【出处】唐•玄鱼机《暮春即事》

【赏析】哪能被人间琐事缠身呢?我要像不系之舟一样,自由自在地随风飘流万里,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原作】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街近鼓鼙喧晓睡,庭闲鹊语乱春愁。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出处】唐•崔峒《清江曲内一绝》

【赏析】原诗写八月长江的景色。八月正是天髙气爽的季节,江上风平浪静,小帆船在江中顺风而下,显得格外轻快。这两句诗画面感很强。

【原作】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出处】唐•李商隐 《瑶池》

【赏析】穆王:周穆王。传说他曾西游瑶池,会西王母,约三年后再来。句意: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何不再来呢?不再来的言外之意是已经死了。诗假托周穆王的故事,讽刺唐代帝王服丹药求长生,结果却送了生命的愚蠢行为。

【原作】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驶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出处】唐•李商隐《代赠》

【赏析】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蒸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原作】楼上黄昏望欲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

春风各自愁。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出处】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赏析】自己满头的白发,就像落花般的飘坠;真羡慕你青云直上,有如鸟儿般的自在飞翔。青云:平步青云,喻官场得意。杜拾遗:是指杜甫,当时杜甫正担任左拾遗的官职。

【原作】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

【赏析】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足有三千丈;满怀的离愁,就橡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以“白发三千丈”比喻心中的忧愁,涵意丰窗,意象生动。

【原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未除豪气在。

【出处】宋•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赏析】白发未变,豪气尚在,作者的雄心壮志坚定无比,老而不衰。现今常用“白发未除豪气在”这句诗,来形容那些年纪老大,却仍具有满腔豪情的人。这句诗也可用来鼓励缺乏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应当向老而弥坚的人看齐,力求上进,做一番事业。

【原作】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

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处】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画为节》

【赏析】寒夜里孤独地在灯下看书,不禁感叹满头的白发,无情地催人老去;只有眼前的青灯散发出的温暖光辉,令人兴味丛生,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的情景。年纪大的人最喜爱这句诗,回想儿时的欢乐往事,有着无限的甜蜜滋味;而抚今追昔之余,却又不禁油然而生“时不我与”的慨叹。

【原作】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换《登鹳雀楼》

【赏析】太阳沿着西边的山岭渐渐的落下。波涛滚滚的黄河直往大海奔流;若是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还得要再爬上更高的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用来揭示人生道路或事业没有止境,应当继续不断地努力上进的道理。

【原作】 仅此四句。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出处】唐•元稹(行宫》

【赏析】元稹,晚唐著名诗人,原诗是他路过一座行宫有感而作。句

意:当年这一座繁华热闹的古老行宫,如今已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只有那满头白发的宫女还依然健在,正闲坐那儿向人诉说着唐玄宗的故事。作者原是感叹宫廷衰败,世事如烟。

【原作】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赏析】凄冷的风吹来,墓旁的白杨树发出萧萧的声音,使人悲愁不已。汉魏以前的古诗常常是用字简洁,浑朴辽阔。

【原作】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赏析】《春日忆李白》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这两句是说,李白的诗天下无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类拔萃,无人可比。

【原作】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样酒,重与细论文。

白云满地无人扫。

【出处】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赏析】满地都是療绕的白云,却没有一个人来打扫。我们可以想像

得出,诗中描绘 的一定是恬静自然的归隐生活。屋前屋后,满地都是飘浮着的白云,这是何等脱俗、迷人的景致!由此也可以想见:隐者超然出尘的胸怀。“白云满地无人扫”这句诗,充分显露出清逸高妙的情趣,令人无限神往。

【原作】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出处】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

【赏析】即:靠近;接触。句意:白云飘浮在碧空,只可望见而接触不到。化用唐代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而不可亲”。“可望不可即”后来演为成语。

【原作】(节选):采薇戒怀归,钱檀惭素食。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浩歌梁甫吟,忧来凭胸臆。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出处】唐•韩愈《春雪》

【赏析】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竞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却嫌”、“故穿”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很有灵性,饶富情趣。

【原作】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眼看他世上人。

【出处】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赏析】白眼:鄙视的意思。《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靑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靑眼。”句意:以蔑视的白眼傲视世上的俗人。

【原作】缘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处】东汉•曹操《蒿里行》

【赏析】东汉末,陇西豪强董卓篡夺了东汉的军政大权。关东各地军阀联合讨董,曹搡也是其中一部。“蒿里行”一诗批评了讨董联军的不团结现象,反映了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表现了曹操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诗,用来描写非正义的战争,杀人盈野,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灾难。

【原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纵酒:开怀畅饮。青春:阳春季节。这两句写出诗人听到长达七年多的战乱结束以后无限兴奋和极欲回乡的心情。我已老年,难得“放歌”,不宜“纵酒”,这番却要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待到春光明媚的时候,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相伴返回家乡。‘放歌”、

“纵酒”写“狂”态,“青春”、“还乡”写“狂”想。进一步抒写了 “喜欲狂”的 情态。

【原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出处】五代•冯延巳《蝶恋花》

【赏析】寒食:节气名,大约在淸明节前两天。句意:在这寒食节的日子里,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神各样的花,争奇斗艳;而那美丽的香车,又是系放在谁家的树下呢?原词描写伊人在外游荡,不知又停留在哪里,忘了回来。词中充满着埋怨的意味。 “百草千花寒食路”可用来形容淸明时节,郊外野路中花草盛开的美丽录象。“香车系在谁家树”可用来隐讽伊人不知又在何处逗留?

【原作】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搂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百年世事不胜悲。

【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赏析】唐朝自从玄宗天宝以后,内忧外患侵扰不已,杜甫有感于国家多难,于是写下这首诗。这句诗意思是:百年来的纷扰世事,实在令人悲痛万分,愤恨不已。后人常用 “百年世事不胜悲”这句诗,来感叹世事不堪回首,借此抒发满怀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原作】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出处】唐•杜甫《兵车行》

【赏析】边庭:边地。句意:边地兵士死伤无数,血流成海,而汉武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诗人以汉喻唐,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示极大的愤慨。

【原作】(节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直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爆竹声中一岁除。

【出处】宋•王安石《元曰》

【赏析】这首诗抒发作者自己冲破重重阻力,变法取得初步成功后的心情。原诗意思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大地更新,春风送暖,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绕在一起欢饮屠苏美酒。朝霞照亮了千门万户,好像披红挂彩;人们争先恐后地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 本诗借人民群众庆新年的欢乐场面,抒发作者对变法胜利的喜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常用于春节或元旦辞旧迎新时。

【原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卷地:形容风刮得猛烈。胡天:指西域的气候。句意:呼啸的北风卷地而来,连枯草都刮断;八月的仲秋时节,而西域一带就大雪纷飞了。

【原作】(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赏析】相煎:相迫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诗略),帝深有惭色。”句意:豆秧豆粒本来都是一条根生长出来的,为什么相互残害这么急迫呢?比喻貼切感人,故能广泛流传。

【原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一本为四句: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处】唐•李商隐《蝉》

【赏析】以:因为。高:双关语,蝉居高处,自己为人清高。徒劳:白辛苦。费声:枉费了鸣声。这两句是说,蝉栖在高枝之上,本来就难得一饱,却终日哀鸣,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这里的蝉,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为人清高,不为世容,所以生活淸贫,虽然曾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借蝉鸣而抒情,

即“为悄而造文”,含蓄委婉,手法高妙。

【原作】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出处】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赏析】句意:落笔时风雨为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这两句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言其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言其感人肺腑。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后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称誉能产生震憾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

【原作】(节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 汨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出处】宋•林逋《宿洞霄宫》

【赏析】这句作者用碧、红、青、白强烈的对比、映衬将景致写得明亮绚烂,为写景之佳句。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大涤洞,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首诗是写林逋来此游览的感受。

【原作】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

好>

【赏析】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索凄凉来描写离情。意思是:碧绿的云天,黄叶落满大地,西风紧吹,北雁纷纷向南飞去。伊人即将远去,面对这萧条枯寂的情景,更添无限感伤的情绪。

【原作】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出处】清•龚自珍《咏史》

【赏析】避席:古人席地而坐,有所敬则离坐而起,谓之避席。文字狱:以文字之所谓“当否”治作者的罪。稻梁谋:对衣食生活的谋求。句意:知识分子一听到文字狱的事就胆战心惊、避席而起。他们著书只是为了生活下去,并没远大理想。揭露了在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文士埋头著书的无奈处境。

【原作】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一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出处】唐•张籍《凉州词》

【赏析】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一句远景,一句近景,写边塞城镇周围的气氛;黄昏时分,阴雨连绵,雁儿在暮雨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

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富有朝气。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暗低沉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两句一抑一扬,一暗一明,互相补衬, 相得益彰。

【原作】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出处】宋•秦观 《江城子》

【赏析】即使一江春水都化成眼泪,也流不尽我许多忧愁。以水喻愁,前人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苏轼的“欲寄相思千滴泪, 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都是词中名句。秦观这里不说愁似江水,也不说泪寄楚江, 却要把一江春水都变成泪水,其想像便更进一层。即使泪水成江,也淌不尽胸中忧愁,这又进了一层。层层推进,因而感情写得很深挚。

【原作】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独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出处】宋•张俞《蚕妇》

【赏析】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作者借一位养蚕妇人的伤心感慨,来为农民辛苦劳作而喊冤叫屈;并为农民生活的贫困而抱不平。

【原作】昨曰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辞。

【出处】唐•许彬《荆州夜与友亲相遇》

【赏析】分别之后,有许多离情别绪,想尽情向您倾吐。可是,当相见时却无话可说了。

【原作】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辞。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赏析】这两句是说,琵琶弹到此处,有个“声渐歇”的过程,什么声音都没有了,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似乎在琵琶声停之后,表现得最充分。幽情暗恨,笼罩空间,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种描绘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悠长。

【原作】(节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暫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时容易见时难。

【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

【赏析】人世间分离很容易,而相见真是难!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说两者都难,表现了对恋人深挚的爱情。此词则云;“别时容易见时难。”是说一易 一难,反映了词人失国以后的悲痛。他的话似乎是从《顔氏家训》“别易会难”和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变化而来,但所抒发的感情不是对亲友,而

是对故国河山。因而它的内涵拓展了,感情升华了,也就更加感人。

【原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病中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出处】宋•王安石《葛溪驿》

【赏析】在生病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风露来得特别早;梦中回家,总是兴奋地忘却了山水路途的遥远。葛溪:在今江西省弋阳县。驿:设立的旅店,供人员休息,邮吏换马。流落江湖的人,病中最是想家,心情最是凄楚悲苦。“归梦不知山水长”醒来后惆怅惘然,只觉得归返家乡的路途更遥远漫长了。

【原作】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中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

【出处】北齐•顔之推《顔氏家训•勉学>

【赏析】顔之推在书中谈到一种读书人,非常固陋,问他一句话,他能答上二百句, 话虽多,却言不及义,不得要领。“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后用来嘲笑读书人过于迂腐,说话写作不着边际,引经据典,却说不到正題。这句话十分形象。 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出处】唐•马总《意林•韩非子》

【赏析】蔽:掩盖。美:优点。本条大意: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谈论别人的缺点。 这是一种处世哲学,一般指有修养的人的一种品德。后一句现在多指不背地议论别人的缺点。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出处】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赏析】句意:由于缺乏真才实学,所以圣明的君主将我弃置不用;再加上体弱多病,往日的故人好友,也逐渐与我疏远了。“不才明主弃”常用来感叹一个人不受重用。作者孟浩然借这二句诗,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与现实人情的可鄙。据说唐玄宗在无意中看到这两句诗,很不高兴,便说:“吾未尝弃卿,何诬之甚也?”以后就真的不再重用孟浩然了。

【原作】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出处】宋•郑文宝《柳枝词》

【赏析】那满载游人的美丽画舫,也不管江上的烟波风雨惹人愁思,还是载着人们的满怀离恨漂过江南。这两句诗描写离恨别愁,以烟波、风雨相衬,更添幽幽的愁情。后代许多描写离恨的名句,都是由“: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两句诗演变而来。如苏轼《虞美人》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离恨向西州”;陈与义《虞美人》的“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赏析】句意:不知不觉中,碧绿的山野又到了黄昏的时候;那天空的秋云,暗沉沉地不知有多少重?原诗是说作者在山中听蜀僧弹琴,那犹如流水般的琴声,把人的一腔烦恼全都冲去了;由于听得入神,就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琴声能洗掉诗人心中的烦闷吗?也许只是暂时的吧。

【原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

【赏析】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上。原诗是苏轼登庐山而作,大意是:在庐山中观景,山势随着观看角度而有所不同,正面望去,山岭起伏;侧面一看,却成了峻拔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更是千姿万态了。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秀丽多姿和作者自己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苏东坡有很多诗都富含哲理,这也正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理趣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

【原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出处】唐•元稹《菊花》

【赏析】众花之中,并非我对菊花有所偏爱,而是因为等到菊花开过,就再也没有别的花开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是赞美菊花的名句。菊性耐寒,傲霜的秋菊,也象征着有志者的气节操守。

【原作】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处】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赏析】要不是经历如此一番透彻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梅花如此扑鼻的芳香呢?“不 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二句诗常用来勉励人:要经得起严格的锻炼折磨,然后才能苦尽甘来,有所成就。

【原作】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赏析】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原诗意思是:高髙的飞来山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

身在凌空的最高层。这两句诗和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似。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现在常用来比喻掌握住了正确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原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一段写的是孔子对“乐”的看法。疏食:粗饭。水:指凉水。曲肱:弯起胳膊。浮云:指轻淡不值钱的东西。本条是说:以不义的手段取得的富贵,在我看来,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出处】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赏析】句意:鹓雏根本不知道腐臭的老鼠是什么滋味,但是猫头鹰还是一直怀疑鹓雏要跟自己争夺腐臭的老鼠。典出于《庄子•秋水》,作者意在表明自己有忧时爱国的高情远志,不屑于个人的利禄,不料嗜腐成癖、醉心利禄的人却对自己猜忌不休。

【原作】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处】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在一片沙白似雪、月色凄冷如霜的深夜里,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吹奏着芦笛,使征人们个个听得哀愁万分,一夜都痴迷地望着故乡。原诗描写征人的思乡情怀,也是描写人心对征战的厌烦。这两句真率自然,似冲口而出,但充满了深挚的感情。

【原作】 同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出处】唐•张谓《早梅》

【赏析】我不知道此花是因为靠近水边才提前开放,还怀疑它是经冬未消的白雪呢。这两句诗写早梅,既写出梅花的特征,又着重体现出一个“早”字。诗人没有采用正面和直接的描写方法,而是通过自己对它认识过程中的一个转折,轻盈灵巧地把早梅的特征现于笔端。“近水花先发”是此梅早开的原因,而诗人却偏说“不知”,还怀疑它是经冬未消的白雪。这样写,自然能勾起读者的想像:这是一树凌寒独放、洁白如雪的梅花。而早梅孤傲而纯洁的精神品质,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原作】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赏析】尖细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 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柳叶剪裁出来。“似剪刀”三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的活力,给人以美的启示。

【原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赏析】这句话是解释作诗如何达到“含蓄”风格的。意思是:在字面不写出一个字, 但能够完全显示出所描绘之事的精神实质。

【原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处】元•王冕《墨梅》

【赏析】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这是他的名句,意思是:墨梅并不希望人们夸它的颜色好看,只是要把它的高洁气质留在人间。这里是作者以墨梅自比,花的清香和气质比喻作者的人品和节操。

【原作】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出处】唐•杜牧《题齐安城楼》

【赏析】凭栏:倚靠栏干。七十五长亭:古时三十里一驿,驿有亭。

黄州(齐安)距离杜牧的故乡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七绝《题齐安城楼》是首思乡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诗人任黄州刺史时。这两句写诗人在城楼上凭栏西北远望故乡,一无所见,于是,自我劝解:不用凭栏远望、苦苦思乡了,苦思着实没有用处,因为故乡离这里太远了,有七十五个驿亭之远呢!运用数字表达情感,修辞别致,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

【原作】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处】《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赏析】这一段是孟子对舜之所以不告而娶的解释。不孝有三:据赵岐的注解是: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

作文六:《古诗文鉴赏》4500字

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古诗文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

舌弄娇柔。

[注]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

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

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

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

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

么?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浣溪纱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②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

③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

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①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周 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闻杜鹃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③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

注:①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

②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 ③北门: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

④金鼓:指出征的队伍。

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1)请分析“千古空来去”中的“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并结合上片指出作者在此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2)在下片中作者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典故有何用意。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

(2)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

(2)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I)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

(2)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怎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阻风

宋琬【注】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由莲山课件提供://.5ykj./  资源全部免费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1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同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由莲山课件提供://.5ykj./  资源全部免费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故人

(北宋)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1)赏析上片“烛影摇红”中“摇”字的巧妙之处。

(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这首词题为《咏梅花》,但却很少从正面着墨,请从上片内容简析本词是怎样写梅花的。(4分)

(2)“故梦劳诗苦”中的“苦”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4分)

22、(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由莲山课件提供://.5ykj./  资源全部免费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由莲山课件提供://.5ykj./  资源全部免费

作文七:《古诗文鉴赏(2》9300字

古诗歌鉴赏专题一

1.柳梢青·送卢梅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

(2)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一二两句诗人着意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于友情天长地久,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通首采用对比手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使用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5.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2)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6.晓上空泠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

意”之义,表现出作者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谓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7.《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2)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8.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

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2)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9.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鉴赏: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古诗歌鉴赏专题二

1.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答案:

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 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绪及情感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 二 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 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再归鸟的鸣叫声

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2.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yǎn)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yǎn)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

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2]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该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4.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鉴赏: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

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5.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鉴赏】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

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6.题李世南①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作品鉴赏

该诗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 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地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7.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直写“野夕”之景:“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山中”和“墟上”,将诗题中的“野”字具体化了;“气色满”与“生烟露”,围绕着诗题中的“夕”字展示出山野与村野的晚景图。“气色”,指日暮时分山中的岚气和苍苍郁郁的色泽。谓之“满”,乃是说此种“气色”从淡到浓,如今至于极。而这时墟上开始凝聚起霭霭烟雾和晶晶露珠。从“山中”到“墟上”是一广大空间,“满”和“生”则体现着时间延伸的过程。这样便给景物图造足了“野夕”的氛围。如果说以上二句所写的画面具有整体感,那么,“杳杳”二句便是散点透视式的。先从仰视点上写星与云:“杳杳星出云”。天空中刚刚从云朵里钻出来的星星显得深暗幽远。再从俯视点上写雀与树:“啾啾雀隐树”。深深隐藏在树林中的鸟雀发出细碎的鸣叫声。这两句不仅善作对偶,巧用叠字,而且体物细贴。写“云”边之“星”用一个“出”字,写“树”中之“雀”用一个“隐”字,都见出作者在写景上刻意状物的精工。而且,作者以“杳杳”状画面的底色,以“啾啾”作画外的音响,交织成一幅有声画,更见出他的“苦用心”(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云:“颇学阴何苦用心”)。

至此作者在这幅晚景图中已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

寂、苍茫的氛围,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创造了条件,诗人的情感由此一气直吐。“虚馆无宾客”,“虚”字照应了上面四句的总体气氛,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的也是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无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

“能诗何水曹”在此诗中信手拈来五言八句,不用典故,不加矫饰,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出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足见其运笔功力。尤其是前二句,气象浑涵,足以包笼全篇,实可视为起调中的佳句。

8.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

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文八:《古诗文鉴赏》2600字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对偶,拟人,诗人睹物伤怀,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落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以乐景写哀情,衬托自己对国都沦陷和思念亲人的忧伤愁苦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征蓬、归雁(诗人自己)”比喻,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从中透 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  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  轮圆圆的落日。“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  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穿行不断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奔腾直泻的江水,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滚滚东流。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赏析这两句诗?

---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大小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式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但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2、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人难免会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青史,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赏析。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

作文九:《古诗文鉴赏 (2》9300字

古诗歌鉴赏专题一

1.柳梢青·送卢梅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

(2)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一二两句诗人着意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于友情天长地久,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通首采用对比手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使用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5.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2)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6.晓上空泠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

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

意”之义,表现出作者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谓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7.《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2)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8.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

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

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2)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9.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鉴赏: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

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古诗歌鉴赏专题二

1.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答案:

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 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绪及情感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

一 二 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 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再归鸟的鸣叫声

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2.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yǎn)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yǎn)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

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

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2]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该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4.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鉴赏: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

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

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5.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鉴赏】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

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

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6.题李世南①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作品鉴赏

该诗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 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地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7.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直写“野夕”之景:“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山中”和“墟上”,将诗题中的“野”字具体化了;“气色满”与“生烟露”,围绕着诗题中的“夕”字展示出山野与村野的晚景图。“气色”,指日暮时分山中的岚气和苍苍郁郁的色泽。谓之“满”,乃是说此种“气色”从淡到浓,如今至于极。而这时墟上开始凝聚起霭霭烟雾和晶晶露珠。从“山中”到“墟上”是一广大空间,“满”和“生”则体现着时间延伸的过程。这样便给景物图造足了“野夕”的氛围。如果说以上二句所写的画面具有整体感,那么,“杳杳”二句便是散点透视式的。先从仰视点上写星与云:“杳杳星出云”。天空中刚刚从云朵里钻出来的星星显得深暗幽远。再从俯视点上写雀与树:“啾啾雀隐树”。深深隐藏在树林中的鸟雀发出细碎的鸣叫声。这两句不仅善作对偶,巧用叠字,而且体物细贴。写“云”边之“星”用一

个“出”字,写“树”中之“雀”用一个“隐”字,都见出作者在写景上刻意状物的精工。而且,作者以“杳杳”状画面的底色,以“啾啾”作画外的音响,交织成一幅有声画,更见出他的“苦用心”(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云:“颇学阴何苦用心”)。

至此作者在这幅晚景图中已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

寂、苍茫的氛围,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创造了条件,诗人的情感由此一气直吐。“虚馆无宾客”,“虚”字照应了上面四句的总体气氛,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的也是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无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

“能诗何水曹”在此诗中信手拈来五言八句,不用典故,不加矫饰,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出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足见其运笔功力。尤其是前二句,气象浑涵,足以包笼全篇,实可视为起调中的佳句。

8.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

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文十:《古诗文鉴赏(2)》11500字

古诗歌鉴赏专题一

1.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的聚散匆匆上面已经说了;下片“后夜相思”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2.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

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2)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3.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1)“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2)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

今海幢公园。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4.三江小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

(2)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一二两句诗人着意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于友情天长地久,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通首采用对比手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使用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5.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2)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6.晓上空泠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

只卧听。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作者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谓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7.《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2)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8.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

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2)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9.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鉴赏: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

,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古诗歌鉴赏专题二

1.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答案:

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 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

“小雨丝

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绪及情感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 二 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 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再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2.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yǎn)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yǎn)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2]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该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4.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

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鉴赏: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5.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鉴赏】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

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6.题李世南①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作品鉴赏

该诗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 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地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7.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直写“野夕”之景:“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山中”和“墟上”,将诗题中的“野”字具体化了;“气色满”与“生烟露”,围绕着诗题中的“夕”字展示出山野与村野的晚景图。“气色”,指日暮时分山中的岚气和苍苍郁郁的色泽。谓之“满”,乃是说此种“气色”从淡到浓,如今至于极。而这时墟上开始凝聚起霭霭烟雾和晶晶露珠。从“山中”到“墟上”是一广大空间,“满”和“生”则体现着时间延伸的过程。这样便给景物图造足了“野夕”的氛围。如果说以上二句所写的画面具有整体感,那么,“杳杳”二句便是散点透视式的。先从仰视点上写星与云:“杳杳星出云”。天空中刚刚从云朵里钻出来的星星显得深暗幽远。再从俯视点上写

雀与树:“啾啾雀隐树”。深深隐藏在树林中的鸟雀发出细碎的鸣叫声。这两句不仅善作对偶,巧用叠字,而且体物细贴。写“云”边之“星”用一个“出”字,写“树”中之“雀”用一个“隐”字,都见出作者在写景上刻意状物的精工。而且,作者以“杳杳”状画面的底色,以“啾啾”作画外的音响,交织成一幅有声画,更见出他的“苦用心”(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云:“颇学阴何苦用心”)。

至此作者在这幅晚景图中已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创造了条件,诗人的情感由此一气直吐。“虚馆无宾客”,“虚”字照应了上面四句的总体气氛,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的也是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无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

“能诗何水曹”在此诗中信手拈来五言八句,不用典故,不加矫饰,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出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足见其运笔功力。尤其是前二句,气象浑涵,足以包笼全篇,实可视为起调中的佳句。

8.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

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