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我为何读书作文》1800字_读书的作文400字

《我为何读书作文》1800字_读书的作文400字

时间:2019-12-22 09:17:4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为何读书作文》1800字

我为何读书

大学,在小时候的我来说是个遥远而美好的愿望,能上大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厉害”的,在村子里,考上大学就好比古时中状元。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在大学待了几个月了,在大学环境的影响下,我想了很多很多。

十几年的学习,我为了什么?工作?挣钱?不得不承认,我几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就算偶尔想到也从不深入地去思考,我估计同辈的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真正认识这个问题。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很大的口号,我们似乎有点明白但实际上并不懂。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天真的我们点点头,似乎已经明白,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常在作文中写到“为祖国做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话。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为祖国做贡献的意义,真正发自内心地以此为理想,倘若大部分人都做到了,那就绝不会有学习差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未免太成功了,我国的发展绝对可以比现在更快,一切国家大事都将不成问题。可实际上有远大目标的人太少,能坚持的更少。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的确没有深刻认识自我,不明白十多年来到底为了什么,倘若我能活一百岁,我的生命已去五分之一,如果再这么迷糊下去,我这一生未免太窝囊。我没有部分乡下学子的自卑,这得益于我父母良好的教育,让我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父亲常告诉我:“同样条件下,你能做得这么好,说明你绝不比别人差,相信自己。”在学习中,父母会逐步将我的比较范围扩大,年级、全县、全市甚至全省,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慢慢成长。尽管我自认为心里素质不错,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小地方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确实比不上大城市的学生,比如见识、交际能力、思想层面等等。虽说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流通快,地域难以限制人的见识面,可好笑的是,我的潜意识里竟一直以为全国的地形都像家乡一样到处都是山川,坐长途客车出上饶市时发现看不到山了还诧异了好一会儿。我终究摆脱不了小地方出身的限制。

不知是不是独自北漂的原因,最近真的想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却一直存在着的事。孩子总是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很少主动关心父母,更不用说其他长辈,即使在老师的提醒后“关心”下父母抑或某时心血来潮买点小礼物给父母,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然了,我也差不多,几乎从不懂得大人们的关爱,总是同他们争吵,嫌他们古板啰嗦……这似乎应了荀子那句“人之初,性本恶”。高考前,父母并没有给我很大的压力,我的高考似乎也没人们说的那么可怕,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成绩也如我所料,不好不差。我曾一度认为我的家庭经济不错,至少比起电视上播的那些极度贫穷的地方的人们要好得多,可高考后那个暑假,我看到了更多我不了解的艰辛。奶奶的五个孩子很团结,关系很好,他们从来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些亲戚间的矛盾、争斗,尤其是大伯离开后,大家更珍惜这份亲情。姑姑们很关心我和姐姐的学习,大家一起聚在大姑姑家时,聊得最多就是我这一辈的情况,让妈妈别担心我和姐姐的学费生活费,不管怎样他们都会凑出来的。可我知道,大家都过得很辛苦,大姑姑家的两个表姐放弃了学习,小姑姑家的表弟身体不好,堂哥一家只有他俩相依为命……常听大人们讲故事,有父亲50块钱闯上海的故事,好像车费就去了快40,有姑姑小时候干活偷懒的事,有姑姑为了买件衣服偷偷去挑土的事,还有大姑父在南昌被诬赖为小偷的事,好多好多。讲起这些事,大伙都忍不住笑了,可我确实感受到了背后的辛酸。他们几乎都是40多岁吧,正是壮年时期,却寄托了太多太多在我们身上,常谈起儿时读书的困难教育资源的贫乏,学历最高的姑父也因为那些不公平的事上不了大学。尽管长辈和我们这些孩子都知道两代人不好比较,但那些事的的确确值得我们了解。

我曾问长辈们以及两个表姐:“如果读书上大学只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那么为何不让我从一开始就学一门技术,十几年的时间足够任何人成为一行中的大师,工资也足够我乃至家人过上好生活。”他们沉默了很久,后来也没有说服我,我曾以为他们的缺憾只是因为生活的困难,或者说“穷”,没有上过大学甚至中学,所以没有好工作,生活贫穷……我太无知了,经济困难只是表象,长辈们的遗憾是无法求知,人生的理想最终被生活掩埋,曾经的热血被消磨。不能读书不仅是父辈的遗憾,同样是更老一辈的痛。原来,外公生在书香门第,却在那个年代被一把火烧掉所有藏书,从此不敢从事文书工作。还有奶奶似乎也有很多故事,可惜我不曾了解。

来北京

作文二:《我要读书作文》1500字

我要读书作文

我要读书作文(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不明白读书到底是好玩还是不好玩,只是听哥哥姐姐说,读书很有趣,又很好玩的,就这样,我对读书有着深切的渴望,期望着上学的生活。

在老家读书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知道知识是多么地重要,自从父母来到浙江,把我也带到这里来读书,那是星期天的一天,我亲身去体验了做手工活——剪线头,我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拿着一把剪刀剪这条线、那条线,弄得自己眼花缭乱,头痛死了,而那些绣花的员工,只要在电脑上把图案弄好,开机,如此轻松,几十块钱一会儿就挣到手了,而我们一天到晚还要拼命的剪,弄得最快的老员工一天都只能挣三四十元,而我一天最多能挣二十几元钱,从中我真切的体会到读书,原来那么轻松的,而干劳力活是这么地辛苦,就从这件事后,我一直在努力学习,享受读书的快乐。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好处数不数胜,每多看一本好书,就能给大脑充电,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果多学些知识,就不会被别人看不起,说你是“土包子”、“乡巴老”。所以我认为读书很奇妙、很美好、很快乐,充满无限乐趣,让自己的未来充满七色光。再简单的事情,如果是需要用知识,你不懂那也无济于事,现在这个新科技时代,知识就是金钱,有了知识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很OK。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我有知识,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可以用我的才华去挣钱来报答我的父母,让他们不再那样辛苦地卖苦力,我要让他们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自从我来到浙江目睹了父母辛苦劳动,和我自身体会后,我下定决心我要认真读书,有知识改变我的未来。

我要读书作文(二)

读书,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快乐与美好。

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做为21世纪的儿童,因此更要多读书。因为通过读书,可以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读书也使我懂得了更多的科学道理。比如:把奶加上醋,在火上煮一会儿,关火冷却一下就成橡皮泥„„还有很多知识,我们都要通过读书来掌握和学习。

读书是快乐与美好的。我很爱读书,每当我静静坐在桌前,打开那一本本充满书香的书藉,我仿佛就置身与了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这时我就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呀。通过读书,我也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如《三国演义》里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聪明智慧,熟读兵法,善与用计的诸葛亮;《西>游记》里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很凄苦的小女孩,在圣诞之夜最后冻死在街头„„,读到这里我很伤感,这使我想到:在那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过路人难道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吗?„„   高尔基曾经用42根柴刺获得了读书的权利,而我们现在的这么好的环境,就不能静静地坐在桌子旁边读完一本书吗?俗话说:“读书要读好书”,适当地读一些好书可帮助我们提学习的成绩,学会思考。

我喜欢读书,更爱读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要读书作文(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高玉宝》。

它主要讲述了高玉宝小时候很想读书,但付不起学费,好不容易走进学堂,地主又来逼租,高玉宝只好去给地主放猪,地主还撕了他的课本。幸运的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并且写了一本书——《高玉宝》。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上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我偏不去,因为我正被精彩的电视所吸引。妈妈连哄带骂,我才极不情愿的去了。到了书店,我随手拿起一本书,实际上,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家里的电视前了,一会要飞到了书店的装饰上了。根本没看到心里去。回家的路上,妈妈问我:“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我慌忙回答:“我„„学到了„„”妈妈一看,狠狠地把我批评了一顿。

是呀,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优越,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而高玉宝在旧社会连读书的权利都没有,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篇文章好像一面镜子,他照出了我的缺点,也使我真正改掉了不爱学习的这个坏毛病。是高玉宝让我知道了要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作文三:《我们为何而读书?》9900字

1、

2004年,我正在做论文期间,我的父亲去世了。在这之前的2002年,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病情,在北京做了手术,然后在家里吃药与调养,但面对这一不治之症,我们知道只能延续一些时间,而无法根治。在那两年里,每次回家看到父亲,总让我有一种切肤的疼痛,看到昔日强壮的父亲,现在只能佝偻着腰,一咳嗽就喘不上气,那么虚弱,那么难受,我简直不敢面对。那时我正在读博士,后来我总在想,如果我硕士毕业后就去参加工作,或许可以让父亲的治疗条件好一点,或许他能活得更长久一些,而正在读书的我自顾不暇,家里在村中也算是贫穷的,哪里有更多的钱让父亲调养呢,每当想到此,我总是懊悔不已,想自己一直读书读下来,是否过于自私了?在农村里,能够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可我读完了大学又读硕士,然后又读博士,一直读了十年。虽然说大学毕业后我再未从家里拿过钱,但也没有更多的钱接济与回报家里,我记得我的母亲曾说过,“你一直念书,念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想想,那漫长的时间可能让他们都有些难捱了。

父亲的去世让我想了很多,我以为我了解父亲,但可能并不是真的了解他。我所了解的父亲只是童年记忆中的形象,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他的一生。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字也识不了几个,但在村中很受尊重,他为人正直,又勤劳,手巧,会做很多别人做不了的活,曾经当过生产队的队长。后来我想,关于父亲,我所不了解的或许更多,他出生于1930年代,那正是中国面临最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刻,他所经历的战争、饥荒、逃亡,是我所难以想象的;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农村的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土地承包”等各种运动,他也置身其中,他的欢笑泪水与之息息相关,如果我不能理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变革,又怎能更深刻地认识我的父亲呢?

我博士论文的题目做的是“当代文学中的浩然”,对于这位在新时期几乎被遗忘的作家,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与我的父亲同龄,作为那一代农民的代表,他和我的父亲一样经历了所有的历史波折,不同的是我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他则成为了一个作家,一生“写农民,为农民写”,我想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民,更深入地理解我的父亲。在我阅读浩然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文学史叙述是那么反复无常,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很少能够有历史的“公平”,对于这样一位作家,褒扬时赞之入天,批评时贬之入地,不能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与定位。而我所想做的工作,就是在历史脉络与社会结构之中,对浩然作品的形成做一个梳理,在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力求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这又涉及到对左翼文学传统、农业“合作化”以及“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并不是我这一篇论文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是我研究工作的一个起点,此后我的研究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左翼文学”传统的研究;80年代文学研究;当下文艺现象与作品的批评。在这三方面的工作中,最后一个方面尤其是“底层文学”的研究与倡导,在文学界与知识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我甚至被视为“底层文学”的发言人或“代言人”。有的师长出于爱护或怜惜的心情,曾经语重心长地劝告我,也有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批评。他们的好意与深意我心里都知道,但是我想,如果仅仅是想进入更高的阶层,那么我在城市里已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工作,但是我读了那么多年书,难道只是为了个人的生活更好一点吗?难道这么多年的辛苦与努力,只是为了安稳地“蜗居”吗?如果仅仅是这样,我感觉愧对自己的父母与乡村。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学读到博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想想,我之所以能够读到博士,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努力”,而主要是出生在了一个恰当的历史时期。我上大学的1990年代中期,学校里还没有收费,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不是那么明显,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校园里的氛围是相对自由、宽松的,没有太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气氛之中,学生们在功课之外,还可以充分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如果我赶上了教育产业化的今天,以我的家境而论,要缴纳巨额的学费,毕业后又难以找到工作,所以即使功课还不错,是否能够上大学,或是否愿意上大学,也是一个疑问。当时我父亲供我上大学,只花了6千块钱,而现在这点钱连一个学年的费用都不够。我想,这也是很多贫穷人家的孩子放弃高考的原因,也是有的家长在听到孩子考上大学后,竟然自寻短见的原因。至于读研究生,则似乎是一件更加不可能的事情,在不久前的“杨元元”事件中,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领导说,“你穷还来读什么研究生?”——这样的话虽然直白,但最为鲜明地体现了当前的主流意识,即读研究生并不是谁都可以奢望的,而应该只是某些阶层的一种特权。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否能够读书或读到什么程度,在个人的原因之外,制度性的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现在的制度,则将很多优秀的底层青年,在程序的起点上便摒之于门外了。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是相对“公平”的,它使不同阶层、地区、出身的人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而当时的大学生也成了天之娇子,对毕业后的生活普遍有一种美好的预期。尽管这一制度也有种种缺点——“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应试教育,重智力而忽视德、体、美,等等,——但作为一种遴选人才的机制,它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与尊重知识的风气,并为底层青年提供了进入更高阶层的途径,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合法性及稳定的基础。但随后的高考制度的变革,——如“产业化”,某些“加分”,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试卷等,却在不同的层面上破坏了这样的“公平”,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倾斜,越来越向精英阶层倾斜。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大学30年来出身于农村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样的趋势仍在继续,令人不得不反思。

2、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本身,是一个让我们在情感认同上逐渐离开乡村、父母或底层的过程,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讲,这也是一个在价值观念上逐渐离开中国的过程。从新东方学校及各种英语培训班的火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弥漫的一种情绪是离开中国,进入一个更“中心”的地区,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说“人往高处走”是一种无可非议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英语或者美国成为一种“高处”,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奋斗理想只是弃国离乡,便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症候的精神病象。同样在国内,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只是让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我们农村里,经常有这样的故事,父母好不容易供养了一个孩子读大学,孩子大学毕业后别的东西没有学会,首先学会的便是蔑视自己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是“愚昧、落后、保守”的老农民,是他们生活中的耻辱,或者摆脱不掉的“尾巴”,他们在城市里为人看不起,因为是农民的子女,他们承受着这种歧视与侮辱,但认为是“正常”的,他们转嫁的方式只是更加歧视自己的父母与乡村,为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羞耻,为能够进入城市而洋洋自得。所以农村里的父母常常会感叹,让一个孩子读大学有什么好处,到了城里就看不起我们了?还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在村里本来是很朴实本分的,到城市里待了几年,却变得浮华或张牙舞爪起来,做人或做事越来越不踏实,越来越不“靠谱儿”,于是村里人会议论纷纷,感觉这孩子“学坏了”,很是痛心。

这里当然也有村里人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偏见与不理解,但如果我们凭心而论,城市文化自身确实有值得反思之处,而农村文化也有尚待认识的长处。将农村或农民视为没有文化,或者“愚昧、保守、落后”,只是一种启蒙主义的视角,或者说是在一种“文明与愚昧”的思想框架下,将农民指认为“国民劣根性”的代表,这是一种典型的1980年代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思维方式也认为中国是“愚昧”的,而西方则是“文明”的。而这种思维方式很值得反思,说农村或农民没有“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有偏见的,他们所没有的只是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如果我们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观念或生活态度,那么他们无疑是有文化的,而且这种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极具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扎根于乡土并融合在他们的具体生活之中的,这种文化不但塑造了他们内在的生命价值,而且构造了乡村的文明秩序以及人际交往的模式。如果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文化,只是由于不够尊重与了解,只是由于我们将目光只投向了“中心”,因而忽略了脚下的大地和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

以我所学的文学为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一种风气,以谈论外国文学为荣,这些外国又仅限于欧美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限于“现代派”以来的这种风格的作家,这些作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与竞相模仿的对象,成为了“公共话题”,似乎不谈他们就不“先锋”,或者就不是在谈文学。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借鉴国外文学的长处,而是觉得这种风气、这种视野是十分功利的。外国文学并非不可以谈,但为什么我们视野中的“外国”就只有那几个国家呢?这些发达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拥有政治经济上的强势,也拥有对学术话语、媒介与评价体系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学就是最好的。他们的文学是否好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文学眼光仅仅盯着他们,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视野中为什么没有非洲,为什么没有印度,为什么没有东欧国家,尤其是,为什么没有俄罗斯?——苏俄文学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从苏联解体之后,我们又对俄罗斯文学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视野中,除了社科院张婕的两本著作之外,很少可看到对当今俄罗斯文学状况与文学作品的介绍或分析。我们不再关注俄罗斯文学,难道仅仅是因为苏联解体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下降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文学眼光也未免太势利了,以这样的心态去从事文学,很难想象会有大的出息。鲁迅当年译介域外文学,关注的是“弱小民族国家”,因为在它们身上可以更深刻地看到我们自身的处境,从而谋求改变的途径。今天的情况仍是如此,但我们却不愿正视,只盯着那些珠光闪闪的“中心”。其实在张婕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19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脉络与中国最为相似,“自由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以及最近“新现实主义”的崛起,对文学史与经典作家的重新评价,等等,大体脉络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只是苏联解体了,而我们没有被冲垮。如此相近的社会与文学的道路或处境,我们正可以在俄罗斯文学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但我们却轻轻地放过了。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也读了不少西方名著,但是有一天在读罗伯—格里耶的《橡皮》时,我突然感到很无聊,我知道这本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位置,但不知道它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他的文学游戏对我来说毫无意义,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学趣味与所受的文学教育,我想最初我所喜欢读的是《水浒传》与关于农村的文学作品,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越来越远离了这些作品,养成了另一种文学趣味,而当我再看关于农村的作品时,总会觉得它们太土,太落后,而这个过程与我离开农村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这样一种建立在西方文学阅读之上的“修养”,使我对中国的文学传统天然地有一种偏见或歧视,同时对文学“纯粹性”的专注,也遮蔽了我文学以外的视野,我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农村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读书,也不怎么关心作者为什么要创作,似乎我们的阅读与学习,只是在学院内部的循环,只是为了知识的修养或者跟踪上文学界最新的流行时髦,但是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却是我没有想到过的——这样的发现让我警醒,也让我深思。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学观念与趣味,重新认识文学,正是从这里开始,我认为文学必须与个人的现实与精神处境密切相关,必须从个人的经验与问题出发去阅读、写作,也由此我认为文学必须与世界联系起来,我们必须从文学看世界或者在世界中看文学,而不是将文学理解为一个内部循环的东西。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只有深深地切入现实之中,并从个人的体验中发掘出新鲜的因素,才能创造出最为独特的文学,而这不能不从对中国及底层的观察与思考开始,不能不重新认识自己的“根”。我之所以关心“底层文学”,是与这样的思考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底层文学”正好构成了我关注的两个领域——“底层”与“文学”的一个交集。

3、

我关注底层或“底层文学”,并不只是在关注“底层”,也是在关注我自己,在关注我的父母、兄弟和乡村,他们的命运是我的命运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我的喜怒哀乐的一部分,我关注他们也就是在关注我自己。而在今天,“底层”的处境尤为值得思考。

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精英垄断”。中国的某些官员、资产阶级(或“新阶层”)、学者,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所谓的“铁三角”,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种垄断,不仅在现实中损害着其他阶层尤其是底层的利益,而且试图将他们的“垄断”永久持续下去,这从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所产生的弊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在这种垄断的局面下,青年尤其是底层青年的路必然会越走越窄。如今,不仅传统的“底层”——工人、农民、打工者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而且中产阶级与“白领”阶层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在分化与瓦解。最近出版的《蚁族》一书,描述了“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已经越来越沦为“底层”了,高等教育也不能改变底层青年的命运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主要是由于出身,而不是知识,这是我们的社会从8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断裂”社会的一个表现。如果底层青年被堵死了一切出路,完全丧失了希望与信心,那么我们的社会至少是不安定的。

另一方面,就社会的主流意识来说,对“个人奋斗”、“竞争”、“成功”的神化,唤起了青年人对精英生活的幻想,在他们的意识里,任何人都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而进入“精英”阶层的,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强化他们这一想象。但在现实中,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总是少数。掌握了话语权的精英集团,也在压制“准精英”。面对精英们织就的网络,青年人如果仍幻想靠“个人奋斗”和“竞争”去成功,则难免会有“白日梦”幻灭的时候。在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奋斗”的意识形态性:首先,“个人奋斗”只能改变个别人的命运,而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无法改变一个阶层或群体的命运;其次,在今天这个社会,“个人奋斗”的起点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他们所可以凭借的社会资源也有着天渊之别,在这样的现实秩序中,即使一个底层青年去“奋斗”,其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再次,如果说在1980—90年代,尚有“个人奋斗”的空间,那么现在这一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了。我们必须抛弃“个人奋斗”的幻想,只有在整体的社会结构中,在时代与历史的演变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底层与我们自己的命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关注底层与底层青年的命运,因为底层的命运不仅只与底层相关,而且也与中国和世界相关,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就我个人来说,置身于现实之中,精神上常会有迷惘与被撕裂之感。我在乡村生活了十八年,而在城市里也快到了同样的年数。但是我既已无法回到故乡,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我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鲁迅的故乡经验与当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如果说对于鲁迅来说,他的痛苦在于故乡是‘不变’的而自己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对当前的作家来说,痛苦不是来自于故乡没有变化,而是变化太快了,而且以一种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迅速的现代化与市场化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文化以及人们相处的方式,而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等现象甚至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传统农村的想象。”这样的概括,既有对经典作品的重新阅读,也来自个人的切身经验。虽然我还经常回到农村的老家,但感觉却越来越陌生了,这不只是由于“人事”的代谢——一些老人去世了,一些孩子出生了,而是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与“故乡” 相联系的一整套知识——祖先崇拜、宗族制度、民间风俗等等,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已经或正在慢慢消失。

而我们要理解今天的农村,需要具备新的视野与知识,比如全球化市场与中国农村的关系、粮食安全与耕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工厂化”或“空心化”、转基因食品与跨国公司的控制、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带来的影响等等,这样的转变,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知识上对我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此急剧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让我们难以理解与接受。譬如正在网上热议关于“转基因主粮”的话题,我们很难与传统的中国乡村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不仅中国城市,而且广大农村正在融入资本主义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跨国公司,不仅要将中国牢牢地固定在世界秩序的底层,而且要在生理基础上加以控制,跨国公司掌握的“转基因食品”,如果真的引向中国农村,所带来的后来将是灾难性的——不仅粮食的产量与种子由跨国公司控制,中国从此丧失了粮食安全;而且“转基因食品”对人身体的影响将是难以预测并不可逆转的,以中国人及其后代的命运投入这样的“实验”,可以说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在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中,所有实验的“后果”,必将都会由社会底层来承担,于是我们将会看到人类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境况:社会的等级区分,不仅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所决定的,也取决于食物所决定的生理基础,——即穷人只能吃或只能吃得起转基因食品,所以他们所承担的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剥夺,而且是“转基因”所带来的变异与畸形的可能性,包括智力、身体与生理等各个层面。如果这样下去,将会成为怎样一种人间景象呢?

在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飞速旋转的世界,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情都在发生,很多以前的“常识”都在动摇,这同时也是一个分裂的世界,既得利益者升入天堂,被剥夺者堕入地狱。置身于这样的“大时代”,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而作为一个以文学为志业的人,我又能够做些什么?——我想我只能站在底层一边,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尽管这样的声音很微弱,或许也很刺耳,但这是我所能做的,我也只能这样去做。至今我仍忘不了小时候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情景,那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一幕,我看得入神,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冲着剧中的武松叫道:“打他,打他!”后来我想,这是在一个孩子心中萌生的朴素的正义感,虽然我们时代的精神境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与“相对主义”,但我想这一点正义感是值得保留的,由此我们将对世间一切不平事都不会漠然视之。

4、

如果乐观地看,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将会是中国史与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中国史的角度来说,我们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四运动以来、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已经发生了改变,经过几代人的牺牲、奋斗,中国终于渡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再也不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了,我们也正在恢复政治与文化上的自信,不会再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或批判“国民劣根性”,我们会将传统中国文化与20世纪中国革命凝聚起来的“新文化”中的精华,贡献给世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与文明秩序。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五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但也带来了众多问题,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都处于一种紧张而复杂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些社会与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需要我们汲取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从而冲破金钱与资本的牢笼,为人类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五四运动以来,几代中国青年付出了青春、热血与生命,才使一个老大帝国“凤凰涅槃”,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去政治化、去历史化、去组织化的思潮,青年们也逐渐融入了世俗生活中,成为了科层体制与等级秩序中的新来者,处于较低的位置,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金钱崇拜与“娱乐至死”,也使很多青年陷入虚幻的享乐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追求这个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可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意识形态或者无意识,成为了一种笼罩性的思想支配模式。只有打破这样的思想方式,认清自身所处的真实境况,将“个人”与时代、人民与世界联系起来,青年们才能释放出本有的潜能,在探索自身出路的同时,也为人类探索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

今天,在现实与理论层面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如果说1980年代的思想模式支配了大部分人的思考,那么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摆脱这一模式,开始了新的思考与新的实践。在这一转型中,具有标志性的是民族主义思潮与底层文学的崛起。

1990年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可以说是对1980年代“世界主义”思潮的一个反拨。在1980年代的思想视野中,“走向世界”成为时代的主潮,在“文明与愚昧”的理论框架下,中国被视为愚昧、落后的一方,只能与“世界”接轨,融入主流“文明”与世界秩序。但是在1990年代之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世界并不是“平”的,而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与控制的不公平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是由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等不同层级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这是一个压迫式、掠夺式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一个国家的富裕或“文明”,主要取决于它在这一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是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与第四世界剥夺的基础之上的,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显得“文明”,则主要来自它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势,以及对话语媒介、话语规则和话语权的垄断。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在这个结构中只能处于底层,所以无论“走向世界”的愿望多么强烈,被“世界”接受的只能是廉价商品,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为全世界,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工。在这样一种境遇下,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是必然的,从《中国可以说不》、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奥运会前的抢夺圣火事件,以及《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出版,可以看到19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的不绝如缕,及其高涨。虽然民族主义崛起中的一些问题值得讨论(如忽略阶级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但这一思潮可以视为中国重建主体性的一种努力。

“底层文学”的出现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以及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世纪的新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郎咸平旋风”的刮起,都在提醒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改革:是要依靠少数“精英”还是要依靠大多数底层民众,是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轨”还是要贴近中国现实,是要走一条依附性的道路,还是要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究竟如何对待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底层”,是把他们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包袱”甩掉,或者只当作“滴漏效应”的受益者,还是将之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体现在现实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中,而这则为“底层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底层文学”的出现,则是中国在内部重建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只有在底层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才能在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熔铸成一种既“现代”又有“民族特色”,既有“普适性”又有特殊性的新的中国文化,而这不仅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也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一种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主义思潮与“底层文学”的崛起,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我们国内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思,而这样的反思,既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召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置身于这样时代剧变的大潮中,我们应该推动这一反思更加深入与普及,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偏向保持分析与批判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与现实中尽到我们的责任。

在写作这篇文章期间,我又听到了那首熟悉的童谣《读书郎》,其中有两句歌词让我很受触动,一句是“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另一句是“只为做人要争气,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以前听时没有注意,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歌词大有深意,我们读书写作也好,做学问也好,应该对得起父母与乡村,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不仅自己不做,也要让所有的人都不做,要彻底打破让人做牛羊的机制,而不是让别人做自己的牛羊。只有这样,或许才可以说没有背叛读书的初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那漫长而艰苦的求学生活。

载《天涯》2010年第3期

作文四:《我爱读书的作文》1400字

我爱读书的作文

我爱读书的作文(一)

我的性格有些古怪,有时开朗有时孤僻,因此,>我的朋友对我也时冷时热。只有它,是我永恒的好友,那就是——书。书,充实着我的灵魂;书,陶冶着我的情操;书,让我与伟人对话;书,让我从目不识丁的毛头娃成了能行文断字的“小文人”。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却要说:“书籍,为我的人生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我钟情那精彩纷呈的漫画书,时不时地要父母给我买上几本。我渐渐长大,对那些写童话的拼音读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爱不释手。到了五年级,我已经不满足于看那些书了,于是,一本本世界名著在我眼眶里打转。现在,我还准备看《哈利波特》呢!当然,书要读得进还要用得出。上课时,只要有关那些书,我都能侃侃而谈;下课和同学聊天时,丰富的知识又使我大显身手;写作文时,文思泉涌,一泻千里,真应了那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不仅让我知识丰富,还让我明白许多奥秘。我从《夏洛的网》里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从《堂吉诃德》里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从„„书给了我的数不胜数,它将使我终生受用。

我爱读书的作文(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书是伴你成功的伴侣„„我爱书,我爱与书成长,在书的世界飞扬。书,总是给予我乐趣,给予我激情,给予我生命的动力!

儿时,我爱沉浸在童话的乐园。我漫步在童话的仙境里,为白雪公主与王子最终的>幸福结局而感到高兴;看到继母千方百计的折磨灰姑娘,我无比神伤。幼时的我在童话的乐园里,懂得了善于恶,美好与邪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的我,已经不再依恋那一个个天真纯洁的的童话而是喜欢陶醉在文学的世界你,无忧无虑„„

我从高尔基的《童年》里,体会到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多么的幸福,高尔基的童年多么的悲惨;我从朱自清的《匆匆》里,感受到时间的来去匆匆,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善于恶,和书上没有说明的种种道理。书,总是伴我飞扬,书总是在我的天空下闪烁。书,我永远的朋友!

你知道吗?在我小小的心里,一直有一片蓝天,在这片蓝天下,有一位伙伴,总是伴着我长大,总是与我飞扬„„书,是引导我的明星,书,我心中的明星!

我爱读书的作文(三)

捧起心爱的书,仿佛是久别重逢的挚友。我像骑一匹无缰的骏马,在书中悲欢离合的大千世界遨游,尽情挥洒我的爱和恨。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书。书对我非常重要,它像一个无价之宝,滋润着我。那天放学,我跟同学借了一本书,--《民间传奇》,回家的路上我拿出了那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不料前面有一棵树,我便一头撞在了树上,我不顾疼痛,站起来寻找那本书,捡起来一看,书已经粘上了泥土,而且书也坏了一个角。勇敢的我从未哭过,可是这件事发生后我哭了。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偷偷地看《格林童话》。那里面的将军从小就喜欢喝牛奶,长大后当了将军打仗也带着牛奶去,我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但是看书时生怕被妈妈发现,于是我把书藏在枕头下面看。一会儿,妈妈给我端了一杯水,让我坐起来喝,她交待完后就出去了。我被故事吸引了,就把杯子放在床上,可是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翻了,水洒了一床,妈妈回来后发现了说:“你这么大了,怎么还尿床呀?”

妈妈教训我说:“看书是好事,但是在被窝看书,容易把眼睛看坏,所以不能在被窝里看书。”让我们一起爱书吧。

作文五:《作文:爱读书的我》800字

爱读书的我

庄河市尤佳英语学校作文班  于  录

我可是个酷爱读书的人,爱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早已超越了“手不释卷”,达到“忘记了周围一切”的境界了。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上个星期天,我去书店买了本《两个小八路》,这本书太有意思了,可把我高兴坏了,拿出来我就贪婪地读起来。就连去车站的路上,我也是边走路边看书,当我看到:“鬼子军官抽出战刀,猛地向他头上劈去……”时,“哎哟!”我感觉眼前飘着一团金星儿,头上也火辣辣地痛,怎么回事?难道那个鬼子军官的战刀劈到我头上来了?我捂着头抬眼一看,一根笔直的电线杆耸立在眼前,原来只顾看书的我竟撞在了纹丝不动的电线杆子上,“嘿嘿,对不起”,我向它道了歉,又低下头,看起了书,这回我看一段就看看方向,我可不敢再惹电线杆子了,就这样我边走边看地来到了公交车站。

上了车,我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继续看我的《两个小八路》,我越看越入迷,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小八路,巧妙地和日本鬼子周旋。不知过了多久,司机叔叔打断了我的“书游”:“小朋友,公共汽车已经到终点站啦!”由于我看得太入迷,连司机叔叔的话都没听见。司机叔叔见我没有一点反应,就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声说:“小朋友,车已经到终点了。”我忽地一下子抬起头,看了看车里,除了我和司机叔叔,再无第三者,我又望了望窗外,车站周围整齐地排列着一堆公交车,我慌了,急忙问:“叔叔,这是哪儿?”“终点站呗!”“啊?坏了,我坐过站了!”

看!这就是爱读书的我,这就是因看书而“忘记周围一切”造成的后果。

郭老师点评:好一个视书如命的小书迷,为了说明自己爱看书的程度早已超越“手不释卷”,而到了“忘记周围一切”的境界,小作者选出两个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第一个是看书着迷撞上了电线杆子,撞得眼睛直冒金星;第二个是在公交车上只着魔于看书,最后坐过了站。这两件事都有力地烘托了本文的主题,一个小书迷活脱脱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推荐  郭训民

作文六:《作文:爱读书的我》900字

爱读书的我

书是一叶扁舟,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书是一片祥云,让我在湛蓝的天空中探索。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书是一块魔毯,让我在不同的领域中思索。

书是一个梦境,让我在虚幻的世界里享受。

书是一朵鲜花,让我在奇妙的文字中陶醉。

我爱读书,因为书本既让我消磨了时光还让我在它那绵软的语言中漫步。记得寒假里,自从我回到老家身体就一直不舒服,爸爸让我待在家里,为了不让我感到无聊,就决定给我买一本书,回来时,我看见爸爸手中拿了一本淡紫色封面,又印着摩天轮的书,爸爸说:“听书店老板说最近敦敬明的书很火,我就帮你买了一本!”从此以后,我无聊时就会拿出书瞄个两眼。

回老家时,发泄可少的就是一些新年酒席,不过都只是大人们在那叙叙旧,还时不时把我拉去说上一句“这是我女儿”或者“这是我孙女”诸如此类的话,而我坐在我的座位上想着爸爸给我买的书,西方护法到底是谁,还有凤凰和乌鸦又是谁,没了星轨,卡索和月神皇柝又该怎么办呢?我也追寻着小说里给出的线索开始思考,熵裂死时那个幻术师的手势是不是暗示凶手是个幻术师呢?“王,请小心冰蓝色的……”是什么意思,整场酒席我似乎都要与卡索一样陷入了无限的疑惑中,终于回到了家,我洗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捧起爸爸帮我买的书,我一次一次翻过书本那绵软的纸张,一页页读过去,可差不多要看完四分之三时,事实的真相却让我大呼为何,原来真正的西方护法就是星轨,而花效却是凤凰,更不可思议的是,店家五六岁的小儿子竟是幻术只低于西方护法一层的乌鸦,后来卡索一行人终于来了渊祭面前,渊祭让卡索的弟弟樱空释还有梨落与岚裳盒活了,故事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

现在我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可我还是爱不释手。

读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喜好了,它似乎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次读书,我好像重生了般,在书的第一个故事里,我变成了刀雪城的王——卡索,在第二个故事里,我变成了文学青年——林岚,在第三个故事里,我又变成了忧郁易瑶,每看一本书,我就会融入其中,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就像书会成为我的一部分一样。

我爱读书,就像上帝爱他所创造的每一个生命一样,我爱读书,就像我爱旅游一样。

我爱读书,好像发狂了一样,仿佛书就是我的生命,我会永远珍惜它。

作文七:《爱读书的我作文》900字

爱读书的我作文

篇一:爱读书的我

赵梦菲7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三年一班

我是个非常喜欢看书的小女孩,家里的书房和图书馆还有班级的图书角是我需喜欢的地方。我的很多闲暇时光几乎都用在读书上。

每天放学回来,写完作业后,我就会利用睡觉前的时间看书,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我也不会放过。周末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看书,我经常会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一有自己喜欢的书我就会缠着爸爸妈妈买下来。因此我的藏书很多,挤满了书柜。书的种类也很繁多,天文、地理、童话、小说、历史等等,但我还是嫌少,还是经常会去图书馆看书。

我看书非常认真,哪怕有人在我身旁看电视、讲话,我仍旧不为所动,喜欢看的书我会反复阅读,有的>故事,我可以一字不拉的复述出来,我经常把看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很多成语典故连他们也没有听过。

读书让我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不仅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希望我不仅通过舞蹈课培养外在的气质,更希望我能通过读书完善心灵,生活的开心快乐!

篇二:爱读书

郑奕 /书香八闽 /四年(5)班

刚开始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非常讨厌看课外书,一听到我妈妈说这两字我就像兔子一样跑走藏起来,其实在看书的时候,心不在焉仿佛跑到九霄云外,假装在看书,因为看书很累,书上一张漂亮的图片都没有,好无聊,为了打发时间我常常会在书上乱涂乱画,爸爸、妈妈看了都非常的生气。

如今我上四年级了,在经过前面三年时间的积累,我现在开始有点爱看书了,不仅看那些漫画、十万个为什么,还看对我有学习有帮助的书,我爱上看书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指导,黄老师教我们要多看书而且学校也要求我们多看书,我现在在看黄老师推荐的猫的日记,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中都写得非常精彩,自从看完这本书后我就非常喜欢看书,虽然还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我现在养成每天坚持看书的习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现在看的书有:岳飞传、趣味作文、中国少年、挑战航海时代;我发现书中有好多好多我们学习的知识。书像千里眼,把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记下来,书还像指路人,可以告诉我们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知道。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起爱读书、爱看书,因为看书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

识,有很多的秘密让我们去发现。

作文八:《我爱读书的作文》1400字

我爱读书的作文

我酷爱读书,不论作者门第高低,也不论作品古今中外。只要是书,我都能读下去,而且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去,仿佛身临其境。

打开一本书,就好像轻轻感受到淳淳杨柳风,扑面而来;就好像慢慢感受到蒙蒙杏花雨,从天而降;就似乎全新体验到浩浩竹林带给你的轻松与快感。

每一本书与每一本书之间的风格又迥乎不同。读《伊索寓言》后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让你顿时豁然开朗。在笑过、乐过、哀过、伤过每则寓言中的主人公后,你便会记住不能和这个人一样自私、自立、自弃、自卑、自负……要像那个人一样自尊、自爱……

多读书,可以与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读书是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你会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李清照在莲花池中争度的轻快;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不舍之情……你会和托尔斯泰感受老婆婆向金鱼永无休止的贪婪;你会与孔子一起因材施教;你会与鲁迅先生一起在夕阳落日时拾捡朝花,共同回忆那美好的童年;你也许会与海伦凯乐一起失去光明,面临黑暗,去感受那份渴望……

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

我爱读书的作文

我什么都喜欢,爱打篮球,爱唱歌,爱看电视,爱……我最喜欢读书啦!

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

读书使我快乐。我有书。我喜欢上面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

当然,我也为读书而“牺牲”了一双眼睛。

因为我每天读书,所以眼睛模模糊糊的,一个字,虽然很清楚,但我也看不清楚,换言之,是我毁了妹妹。

我曾经伤心地哭泣,虽然我知道是没有用的,但也是我的忏悔。

10多岁我看童话,寓言,14岁我开始看占卜术,学着测自己的未来,纵然是假的,我也愿意。

我会改变自己,一本书说过:“人不是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有了许多书,读了许多书,我有了写书的念头。我曾经写过两本,但写到一半就不想写了,写第三本时我写了很多“为咱穷人争口气”“丢失的小邮件”……

有了写书的念头,就有了当作家的念头,我会努力奋斗,早日成功!最后我要说:

我爱读书,乐此不疲!

我爱读书的作文

炎热的暑假像一个大蒸笼。同学们有的选择游泳,有的选择到他乡旅游,有的则是呆在家里吹空调。我选择了读书。

对于读书的兴趣是我上六年级才有的,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外星人是否存。我是正方一辩手。经过一番龙争虎斗,辩论进入白热化,反方辩友的观念让我们无从下手。最后我站起来向反方辩友反驳道:?《科学大众》上的一篇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文章,文中种种迹象表明外星人是存在的,但不是像人们想象那样,但又是非人类。我的观念提出后,评委宣布正方胜,辩论赛结束后,我们高兴的拍手叫好,大家还夸我是见多识广的好学生。

这件事到现在回顾起来还是那么津津有味。说来多亏书上那些知识产帮助了我,使我增长许多见识。于是我要说几句话,也算是我对书的情有独钟吧!你是我精神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你,就好像没阳光智慧里没有你就好像没有了灵魂!

我爱读书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教育鼓舞我们,我认为读书贵在勤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的精深来源于勤奋。

一直我都认为读书是最幸福的。我除了拥有现实世界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精彩的世界!

作文九:《爱读书的我作文》500字

爱读书的我

1、我是一个漂亮女孩,今年八岁了。我有着健康的黄皮肤,头上还梳着长长的马尾辫,圆圈似的脸庞上嵌着一对弯弯的眉毛,不大不小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还有樱桃小嘴呢。

2、我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今年八岁了。我长得虎头虎脑,圆圆的脸蛋,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一双明亮的眼睛,笑起来还有个小窝。

我爱读书,这是自我识字起就有的习惯。只要我手里一有书,就会把大人吩咐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专心致志地看书……

家里人是不准我看闲书的。我就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常常弄得满头大汗。只要听到大人的脚步声,我们就假装睡着了,等大人一走,又继续看起来……

有一次,我在家里看闲书,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训斥我半天才罢休。要知道,爸爸妈妈一向是很注重我的学习的,我看闲书他们能不生气吗?妈妈说以后不准看了,顶多只能看一下作文书。我心里好伤心,但我还是答应了妈妈的要求。

我只好去借作文书来看。结果发现作文书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难看,那书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丰富的知识又深深地让我着迷。不知怎的,爸爸妈妈居然给我买了三本作文书、一本故事书。我高兴得跳起来!作文书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往常不会写的字现在通通会写了。周围的同学都来向我请教呢!我感到好幸福呀!就这样,我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以往三十分的作文题只得十几分,现在能得二十八九了。这都是我的作文书的功劳呀!

我就是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学生。

作文十:《我的读书观作文》1400字

我的读书观

书渲四季之景兮。书所描述四季之完貌乃春风之生机,洋洋暖暖;夏花旖旎,落落繁繁;秋叶之静谧,凄凄惨惨;冬雪之安逸,素素宛宛。实属无缺者。

书染镜花水月兮。书中亦有瑕疵者乎。如镜中花,繁重华丽却触手不及;水中月,皎洁明丽却轻碰溶解。只得为人叹息其华而不实也。

书绘月下桂香兮。无缺者和瑕疵者相辅相成于书中所现便乃峨眉之月辅凄凉之桂溢凄美意蕴,为文人泪涕泗流;甜润木樨辅盈满婵娟漾念乡韵律,为骚客文墨咏诵。

书,乃包罗万象而以铅华述者。丝缕铅华咸赋以灵动,阐述世间之万物而言语所不及也,渗华夏精华。闲适之时,捧而阅之,为绝好之事。

依吾辈所见,其以情为重,理为辅,阐人文情愫,述尘世真谛。饱予眼福,填予所缺,亦可以绝佳称之。绝好之书济济,不为大众所现也。

虽有慧眼一双,不了世间万物所蕴含,透世间万事所藏匿,故而,只消其美者使人填腹中所空便足矣。

【每日写作指导:小学作文得高分的三大秘诀】

小升初语文作文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小学生惧怕写作文!常常听有些小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王雨洁老师建议大家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多看书,多观察生活,书看的多了,知识丰富了,写出来的作文必然也就言之有物,生动起来了。

1、在讲读中渗透写作知识

课本里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适合学生阅读,适合学生从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写作知识。(next88)因此,在平时讲读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特点等一些简单的知识有机地向学生渗透。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如《翠鸟》一课,用蹬、飞、叼、贴这几个动词把翠鸟这一串的连贯动作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有顺序。那么,讲读中就应该让学生体会这样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进而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动词把一个活动的场面写具体的方法。

2、丰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文更离不开生活。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就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且还要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如在组织学生打雪仗时,要求学生留心同伴的动作、神态等;在游园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等。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周围事物多看、多想、多问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

3、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多方位吸取营养

阅读是写作的基矗首先建议并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促使学生去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经常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开展朗读比赛,开设谈天说地课等。另外,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让学生读有所得。好的文章大多也都是一篇好的例文。因此,文中的好词好句、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知识都能对学生有所影响。所以,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摘抄好词好句,背诵好的片断,学习开头方法等等。经常读书的同学,他们的语言表达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高于其他同学。

当然,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