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说明文 > 苏东坡传多少字 [《跋《苏东坡传》》1300字]

苏东坡传多少字 [《跋《苏东坡传》》1300字]

时间:2019-09-27 11:53:3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跋《苏东坡传》》1300字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高一:赵晓迪

作文二:《苏东坡传(二)》1700字

精彩文段摘抄: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阅读心得: 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他的政见也与当时执政发生冲突。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与“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生命意义的思考。写到变法的具体内容时有很多条款是关于税收,土地之类的经济问题,林语堂仿佛变身为一名经济学家判定王安石变法的好坏,大概是对苏东坡过于喜爱,林先生时不时与苏先生融于一体,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敌。当然,他也承认王安石做事很认真积极并不任情放纵,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过于激进极端。林语堂称其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王安石甚至觉得有控制文人学者思想观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评价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林语堂对苏东坡,王安石两人为官处世的的评价,苏东坡的豁达,乐天;王安石的激,有为,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当王安石为政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与友人下几盘围棋,种上一些庄稼,过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使苏东坡的精神发生变化。乃至文风由原来的讽刺,尖锐变为温暖,亲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及我尤为喜欢的前后《赤壁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看出是一种官方的监禁,而是苏东坡十分享受这种快乐生活的表现,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这是适应,不是妥协。面对强大的政敌,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是处于柔和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而又何羡乎?”这两句我十分喜爱。那种与世无争,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苏东坡就这样豁达乐天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林语堂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

生观。”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一蓑风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谱写出豁达乐天之生命乐章。

作文三:《苏东坡小传》5900字

人物(按出场顺序)

苏东坡:

苏序:苏东坡的祖父

苏程氏:苏东坡母亲

苏辙:苏东坡弟弟

苏洵:苏东坡的父亲

莺儿:苏家使女

欧阳修:宋代文坛泰斗

梅圣俞: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主考官)

小官吏若干

王弗:苏东坡妻子

柳儿:王弗使女

阿牛:王安石的男仆

第一幕

第一场

人物:苏东坡 八岁;苏序 六十六岁

(刚入夏的四川眉山镇,街道整洁 ,由于当地种植荷花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清风拂过,荷香飘逸,在一条小巷的尽头,一扇漆着墨绿木门的背后有着一座中等结构的住宅,宅子的左边有一池塘,里面满是含苞待放的荷花,宅子的右边是一片绿油油的菜畦和一棵高达的柳树,细长的柳叶随风摆动,树下是几块坑坑洼洼的大石,这便是小巷市井百姓们忙碌一天后的歇脚谈天之处。由墙外往里看,这家人家的小花园别无他物,只栽种着千百竿翠竹。

苏东坡白色小褂,扎着两条冲天辫,机灵可爱。苏序粗布草帽一副乡村老头的打扮,脖子上挂着一个酒壶。此时两人正坐在石头上谈天。)

苏东坡:祖父,为什么大家都喊你怪老头?

苏序(仰脖喝下一大口酒,然后哈哈大笑)问:他们都怎么说我怪的?

苏东坡:他们说您是个有身份的人,却喜欢和市井小民饮酒笑谈,以谴时光,甚至不顾身份饮酒高歌,此为一怪。您自己广有田地,却不像别家那样存储食米,却以米换谷,在自己仓库存三四万石之多。旁人都不知您为何如此,到了荒年歉收,别家因稻米遇天潮霉变不能食用,您的稻谷却安然无恙,旁人以为您可借此大发一笔横财,您却开仓散粮,此为二怪。叔父赶考高中,朝廷赏您官衣官帽,您却不以为意,将衣服与您下酒的酱牛肉与此在一块,此为三怪。还有,咱们眉山镇的神庙里面那尊神像全镇人都很怕,您却将这尊神像砸的稀巴烂,此为四怪。

苏序(摸着自己的山羊须):自古以来大丈夫皆视钱财如粪土,匡扶济世。我虽一介乡野村夫,却也以此为志。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事断不是大丈夫之所为,此可解前三怪。至于最后一怪,那庙祝实在可憎,世间哪有鬼神之说,他又常常以此向村人勒索钱财,我家使女莺儿之弟更是被这庙祝弄得身无分文。我砸烂这神像,便是为了让他不再以此害人,岂不快哉!

苏东坡:祖父,我可否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苏序(已经有些醉意,递过酒壶):会,一定会!来,陪我饮一杯!

莺儿(上来夺走酒壶,嗔怪道):老太爷,他可还是个孩子呢?

苏序:(抬头,被乌云遮挡的月亮渐渐被风吹散,如黑色天丝绒的夜空缀着几颗星星)轼儿,快看,快看!月亮出来了,出来了!还不快跑,走,咱们一起追月去!(拉起苏东坡的手便跑。幕落)

第二场

人 物:苏东坡(十三岁) 苏程氏:二十九岁左右 苏辙:八岁左右 苏洵:三十三岁左右 莺儿:二十五岁左右

旁 白:公元1044年至1048年,苏东坡之父进京赶考,在江淮一带游历,苏程氏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教两子《后汉书》。

(苏辙扎着冲天小辫,穿着肚兜,光着脚在院子里到处跑,追着家中喂养的几只母鸡,仲夏,院外荷香扑扑鼻,蝉鸣阵阵,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苏东坡一袭绛色粗布衫,巾帻。苏程氏正在家中纺布,屋内放着张矮几,苏东坡与母亲对坐,幕开时两已经开始对话。)

苏程氏:刚刚讲到史载后汉朝政不修,证券落入阉人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忠贞廉洁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反抗之声此起彼落,但因地方官员多是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当时的学生和太学生辈,在朝廷的镇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苏东坡:这群仁人志士之唯有范滂让我感叹折节。

苏辙(手里拿着刚抓的蝴蝶,一蹦一跳扑到母亲怀里):母亲,谁是范滂?竟让哥哥如此欢喜?

苏东坡(双手背在身后,站起来踱步吟诵):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仲博〕范滂的弟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李、杜〕指党锢事件中被迫害的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苏东坡(停下脚步,望着母亲):我愿意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呢?母亲,您愿意吗?

苏程氏(欣慰地含笑回答):你能够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我为什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苏辙(童言童语):我也要做范滂,不,是范滂的弟弟。

(母子三人笑作一团)

莺儿(惊喜叫道):老爷回来了!

苏洵(风尘仆仆,满脸倦容,难以掩饰落榜后的失落,却强大精神):门外就听到你们母子三人的笑声,看来是辙儿又淘气了。

苏程氏(难掩喜悦):哪有,是我们的轼儿要成为范滂这样的人,连带着我,带着辙儿都成了范滂的母亲和弟弟。

莺儿(插话):那老爷,您呀,就是范滂的父亲了。

苏洵:为父不能实现之宏图大志看来是要我家轼儿了。(叹了几口气,想及自己沉浮的仕途,由不免悲从中来。在苏洵的叹气声中落幕。)

第二幕

第一场

人 物:欧阳修(五十八岁左右)梅圣俞(六十岁左右)苏东坡(二十二岁左右)小官吏若干

旁 白: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以优等得中,进入殿试环节,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考官,其他饱学儒士为判官。

[天甫黎明,许多考生带着饭食来到开封的皇宫门外等待殿试的到来,皇宫城外护城河环绕,河宽百尺,护城河两岸种植着榆树柳树,朱门白墙掩映在树木的翠绿之中,鸣鼓后,考生们陆续进入考场,主考官们坐在位于皇宫西面的枢密院讨论起这次的科举考试。]

欧阳修(衣服和蔼可亲的样子,皮肤白皙,耳垂硕大):这次考试一位叫苏轼的考生让老夫自叹不如啊!

小官吏甲:丞相这是何话?先生乃世外高人,学界泰斗,先生亦是豪气干云之人,今日为何作此伤感之态?

欧阳修:(大笑):读苏轼之文,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能出人头地,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老夫,众人皆将谈论苏轼。此人胸中学问早已绰绰有余,但只是有一事不得不防。此人天性放纵不羁,此乃老朽万不可及之处。只是他日身处官场,此种性格恐怕仕途未免令人担忧。

小官吏乙:哦,先生万万不可妄自菲薄且对如此后辈白妄自夸许。

(殿试结束,苏东坡前往枢密院拜见各位考官)

梅圣俞:老夫愚钝,小友考卷尧和皋陶的对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望小友指点一二。

苏东坡(坦然):是我所杜撰!

梅圣俞(大惊):你所杜撰?

苏东坡(微笑):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众小官吏与梅圣俞窃窃私语)

欧阳修:好志气!(大笑)大丈夫便要如此,小友乃当李杜,自然不必在意那些细枝末节耳。

(欧阳修将苏东坡找到偏殿)

苏东坡:先生还有何训示?

欧阳修:小友意气干云,生性不耐束缚小,这都与为官之道不合,恐怕……

苏东坡:老先生拳拳之心轼岂有不知之理,只是轼生性放纵,要轼做处处逢迎之态轼则毋宁死。今日承蒙先生厚意,不胜感激,先生珍重。(起身告辞)

欧阳修:(亦起身)小友前途珍重。

第二场:

人 物:)苏东坡(三十二岁左右)王弗(二十九岁)丫环柳儿(十四岁)老妈子若干

旁 白:殿试结束后,苏东坡的仕途正要开始,母亲苏程氏病故,根据儒家礼数,这是极为重大的事情,为官之人,必须隐退,丧守数年后才能复官。苏东坡再守丧期间又陆续遭受了数重打击:父亲苏洵的离世和妻子王弗的早逝。

(王弗闺房,房中摆设朴素淡雅,挂着一幅苏洵画的墨竹图,几件已经开始摇摇欲坠的家具。一扇绢扇屏风将不大的房间分成两半,王弗脸色苍白,躺在梨花大床上,丫环柳儿在一旁服侍。)

(王弗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丫环柳儿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王弗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丫环柳儿用小银匙灌了王弗两三匙桂圆汤。)

柳儿(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的光景,急冲冲地):老爷,您快来看看夫人呢?

苏东坡(已经几夜没睡,满脸沧桑,眼里含着泪水,呆坐在书房)

柳儿(自己拭了下眼泪,略带哭腔):老爷,您快去看看夫人吧,恐怕是……夫人她……

(苏东坡挈着与王弗所生的幼子,默默来到王弗病榻前)

王弗(努力睁开眼睛,看到苏东坡领着幼子在那,便一手攥了苏东坡的手,使着劲说道):我已经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我夫妻十年情分,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我怕是要先你而去了,(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忽然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苏东坡(失声喊道,说着,泪如雨下):夫人,莫说胡话!

(柳儿赶紧又端来一盏参汤,用小银匙又灌了两三匙,王弗又缓了缓)

王弗: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永远看不出别人的坏处,你总是把人人当好人,提防那些永远恭维你的人,这种人不仅靠不住,而且有一天会害了你啊!

(苏东坡摸了摸王弗的手已经开始凉了,连目光也慢慢都散了。不禁嚎啕大哭)

柳儿哭着叫人端水来给王弗开始擦洗,几个老妈子刚擦着,猛听王弗幽幽叫道:“我先去了,你好……好好照顾自己。)说完便浑身发抖,不作声了。柳儿和几个老妈子等急忙扶住,那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柳儿赶紧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王弗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

苏东坡(喃喃自语道):弗儿,你到我们苏家已经十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你走,你跟着我四处奔波,一点福也没有享了,你是一点福也没享啊,你走了,爹爹也走了,我便是孑然一身了。

第三幕

第一场

人物:苏东坡(四十岁) 皇帝(二十多岁) 司马光(五十多岁) 王安石(五十多岁)太监

(上书房,幕开之时,皇帝正在伏案批阅奏章。)

司马光(恭敬):老臣参见皇上!

皇帝(扔笔):似乎苏轼人品欠佳,朝中诸位爱卿对他评价不是甚高。

司马光(淡淡一笑):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吗?我对此人倒是知之较深。陛下知道谢景温为王安石亲戚,控告也是王安石煽动而起。再者,虽然苏东坡并非完美无瑕,他不比隐秘母丧不报的畜生李定好的多吗?谢景温昔日与苏轼交好之时,各种吹捧之能事,小人嘴脸实在可憎!

太监(捏着公鸭嗓):枢密王安石求见!

司马光(脸上略过一丝不屑):皇上,老臣告退!

(王安石与司马光擦肩而过,王安石眼里闪过一丝杀气)

皇帝(含笑对着王安石):爱卿,你对苏轼的评价又是如何?

王安石:倒也有几分才气,但是孤傲不群,口气太大,想必是狂傲不羁之徒。听说还跟赵蕤学过纵横术,这当今这在太平盛世又有何用?不过是一介书生,徒有虚名罢了,皇上若要是怕不去见他会落下未能礼贤下士之名,也罢,且去见他,敷衍敷衍就是了。

皇帝(对太监):哦,朕对此人倒是有了几分兴趣,那就见见他吧。替朕换上便服!

(几个小太监在边上整理皇帝衣冠)

(是年秋,风吹木落,满山红叶的山头山坐落着苏轼的三间茅草屋,茅草屋前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茅屋之东,有高槐树一株,是当年和王弗一起手植,在往西是一孔冷泉,颇为清冽,往西面的低处,有稻田,麦田和一带桑树林)

皇帝(气喘嘘嘘登上山顶,环看四周):倒是一派田园风光,有点陶渊明的意思!

苏东坡(手持酒壶,躺在槐树下面的大石头上):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皇帝(击掌):好诗!

苏东坡(递过酒壶):公子也饮上一杯?!

(两人把酒言欢,相谈甚欢,酒酣耳热之极)

皇帝(给苏东坡的酒杯满上酒):先生虽隐居山林,不知对当今朝堂之事有何看法?

苏东坡: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皇帝:先生所指王安石变法之事。

苏东坡(已经喝醉):皇上糊涂,王安石变法,民不聊生,皇上酒尽渐须醒啊!

皇帝(愠怒强忍):皇上酒尽渐须醒?!

苏东坡(大声嘟嚷):正是,不然祸国殃民,遗臭万年!

第二场

人物:苏东坡(五十多岁) 王安石(六十多岁)阿牛(三十多岁)

旁白: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早已别罢黜回到南京老家,独子王雱在王安石的权力斗争中丧生,王安石已经是疲态颓唐的迟暮老人了,而苏东坡与侍妾朝云所生的幼子的夭折让苏东坡身心俱疲。政见不同的两个人,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在南京见面了,对两人那必定是独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昏黄的夕阳下,乌鸦开始归巢,潺潺的小溪边,劳作了一天的农人在那儿喝水充饥;荒凉的古道上。在瑟瑟的秋风中,王安石骑着一匹瘦小的驴,在踟蹰前行,嘴里嘟囔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回到了自己的小四合院)

王安石(在阿牛的帮助下从驴背上下来,站定后,眯着眼睛):阿牛儿,那人是谁?

阿牛(粗声粗气):不知道,只是说是来拜访您的!

王安石(阴阳怪气笑笑):我一无用老头,谁来拜访,阿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已经有十年,十年没有任何人来拜访我了!

阿牛(搀扶着王安石,轻声安慰道):老爷,您啊,眼神大不如前了,您可不许再哭了,少爷在天上要是知道天天哭他,他那么孝顺的人,肯定在天上不好过!来,我搀您靠前点看看,这个人您认不认识,不认识我阿牛马上赶走他!

(王安石怔怔看了苏轼许久)

阿牛:您不认识他,那我赶他走了!

王安石(一把拦住阿牛):你给我和客人煮上一壶粗茶,待会给我们送过来就行了!

阿牛:那,老爷,我扶您!

王安石:不必,(含笑看着苏东坡),东坡啊,你扶我进屋吧!

(在王安石的挽留下,苏东坡留了下来,因为两人都深信佛法,自然是有好多话要说,两人谈论诗和佛学多日。两人谈话时,苏东坡直言责备王安石不该引发战事,不应该迫害读书人。)

苏东坡:我有话要和你说。

王安石(立刻脸上变色道):你要提起往事?说好的,我们不提往事。只论佛学和诗。

苏东坡:可是我并不是要说以前的是,我要说的是国事。

王安石(镇静了会):说吧!

苏东坡说:汉唐亡于党祸与战事,我朝过去极力避免此等危机。但是现在却在西北兵连祸结,很多书生都被送往东南。你为何不阻止?

王安石(伸出二指向苏东坡):这两件事是由惠卿发动,我早已经不在其位,无权干涉。

苏东坡:不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也应当以非常之礼事君才是。

王安石(有点烦躁起来,开始有点儿前言不搭后语):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焉。人非如此不可。

苏东坡说:这就是你我的差别。

苏东坡(搀扶这王安石到院子里,此时,明月当空):老丞相,你看天上这一轮明月,八岁的时候我的祖父就带我追过,不曾想在你家院中也能看到,不知道老丞相能不能看到!

王安石(笑而不语,沉默许久):子瞻你已经五十有余,老夫如今也是孑然一身,往事,国事都莫在提及,我让阿牛拿些自家酿的米酒给你。我给你取去。

(苏东坡对着月亮高高举起酒壶,一饮而尽。酒壶抛向空中,划过天空的明月, 苏东坡张开双臂,仰天大笑)。

作文四:《读《苏东坡传有感》》4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 ,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王安石为了使农民更安乐,不为地主放高利贷而担忧,而放的公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作文五:《读《苏东坡传》有感CQBZ30》1000字

论拗相公之变法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内心便不由自己的产生了很明确的观点,东坡是好人,安石为异己。但一个曾经写过“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等绝句佳作,多么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人,为何要去改革变法呢!空留一生遗憾、万世骂名!

其实不然,王安石的初衷与当朝年轻好胜志的皇帝一样,想要富国强兵,增加国库收入,方便在西北用武来恢复国威。

青苗法是文中提到一项新法之一,青苗法这个美丽纯正的计划本来是为了农民的利益设定的,但最后却弄得百姓家破人亡,人心惶惶。青苗法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种贷款其实是变向的强迫贷款,并且王安石不容许有人异议于此。更可怕的是,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给全国各地都下达了贷款指标,规定各州各县每年必须贷出多少。当然,结局是美好的吗?表面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如此,国库充盈,变可以招揽更多天下贤士,再次将中华推入繁荣之巅,显我中华泱泱大国之威!但司马光的一句话却点破这个迷局“真实荒唐!一国有其固定量的财富,国富必定就要民穷,改革必要与民争利!”

司马光是明智的,因为王安石并没有意识到,他只不过一直在增加税收,增加百姓的负担罢了!

王安石曾经被看作孔孟之道的杰出继承人,在一个特定时期里,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是一个怪人,一个不在乎外表着装的天才。

他是一个狂想家,一个坚信自己的财政改革会犹如商鞅那样千古流芳的野心者。但是,当王安石坐在大宋帝国宰相的位置上时,对他的猛烈批评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他的固执己见,自恃博才,导致了大宋经济的危旦,导致了百姓的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现在一场政治风暴刮了起来,朝廷之上,只有当权派和反对派的互相弹劾,在这之间有小人得逞的奸笑,有忠节之士的唉声,也有皇帝落棋不定踌躇的脚步声。因为皇帝的支持,王安石一次又一次将大臣们的奏折攻击瓦解,并且说服皇帝一次又一次回心转意还降职于反对派,让他们的权利一点一点的受到剥削。最后,司马光,范纯仁,韩琦等诸臣终感无力回天,各自隐退辞去。再后来王安石擅自大规模地清除御史台,把他们降级、惩罚、折磨甚至杀害。富弼在王安石此举之后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最终,北宋时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以反对派的挫败告一段落。

也许,王安石的初衷是正确的,可是这种行为的的确确是被异化为了官僚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虽然最后结局是新法被否定,被禁止,但我们后人也应当警醒——刚愎自用而拘泥古制的人是走不远的,有时候广听言路,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

一代大宋开始衰落,等待他们的是靖康耻,是亡国恨„„

作文六:《读《苏东坡传》有感》9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捧一卷书,沏一壶茶,带着些许崇敬的心情,与苏东坡相约。

一本并不太厚重的《苏东坡传》,是你厚重的一生。千百年前的眉山,你如一颗缓缓升起的新星降生了。你幼时便天资聪颖,读四书五经,诵百家诗书,与母亲有关《范滂传》的对话更是被后世拿来反复评说。你弱冠之年便高中进士,欧阳修更是认为你将是三十年后文坛的执牛耳者,从此你名动天下。当时的你该是怎样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啊。你遇到了一位圣明的君主,将你和子由认为是他儿孙的好宰相;你与文人名士相往来,饮酒赋诗,诗作一出便令众生倾倒;你有一位好妻子,对你有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时时刻刻的规劝„„如果你的人生能够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于你而言,便是一种福气了吧。

然而老天也许是嫉妒你的才情了吧,他并不愿意让这个年轻人就这样一直春风得意下去。仁宗驾崩,新帝登基,一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你在这场日后褒贬不一的改革中,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场面;你所面对的是饿殍遍地人相食的大地。你痛心疾首,反对变法,你以为皇帝能够听到你的呼声并相信你而废弃变法,却不知道等来的却是奸佞小人的谗言和不断的流放。一场乌台诗案让你惊惧交加,也让你从此走上了不断贬谪不断流放的境地。然而贬谪和流放并没有压倒你,你也曾苦闷过彷徨过,然而儒释道三者合一的达观、乐天知命的精神却已领着你走向了另一种自由。在黄州,你咏赤壁,耕种东坡,并以此为号;在岭南,你和黎族人民一起

以芋为食,有时半年都不知米的滋味,你却依然写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用你昂扬的斗志向上天宣战,向政敌宣战,带来的便是你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苦寒的流放之地。然而你依然不退缩,你依然以一种进取而旷达的态度笑对人生,笑对这一切。你曾经在自题画像上自嘲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政治上失意的你来说,这三个地方的确是你仕途坎坷的标志,可正是这不断的贬谪不断的流放,让你的才情得以宣泄,让你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作,才成就了你在文学史上的千古美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的时候,另一扇窗已经打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以这样的态度走来,且歌且行,且行且歌,一直走进了千百年中国人的精神里。

作文七:《读苏东坡传有感.doc》2000字

暑假里,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号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零四年再版,连同零零年的初版共发行46000册。这样的发行量或许只有教科书才能做的到,一般的畅销书也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其实,此事也不足为怪。试想不论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在如今只要提起,总会引起一阵旋风,他们有各自忠实的粉丝,而如今双剑合壁,那么杀伤力绝对会是灾难性的。当然此书也并非依靠名人效应取胜。这本书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Thy Gay Genius 翻译而来,或许是因为翻译者的水平,更或者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该书的行文较为直白,语言朴实,有些地方如讲述传奇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但是这样的书的写作方式并非如写小说般天马行空的信口胡诹,林先生坚持以史实为依据,义理、考据、辞章交揉运用,做到了把书写的生动有趣又不失真实严肃。诚如译者所言,这样的传记作品是“令人延伫望之” 的。

全书共分四卷,前两卷分别介绍了苏东坡的童年、青年和壮年;第三卷记述了他在野的一些逸事和在朝的一些政绩;第四卷则讲述了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七年,一贬再贬直至流放蛮荒的琼崖岛和病死回朝途中之事。事实是历史的,传记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同时凭借头脑中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如何从要凭借“胸中千字,笔头万卷”来致君尧舜,到“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消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间有亲情、友情、爱情,有“风雨对床”之期,有“生死两茫茫”之恨!经人所经,历人不曾历!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喜欢读苏东坡,源自于学生时代诵读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觉得他写的诗清新、豁朗,而又富含人生哲理。喜欢读苏东坡,也源自于工作后诵读的那些宋词:《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我唏嘘不已。透过文字,仿佛看到那个尘满面、鬓如霜,站在明月夜下独自思念亡妻的他;还有《水调歌头》中的那个把酒问青天的他;《赤壁赋》中抒豪迈的他,《卜算子》写寂寞的还是他。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感慨他的多才多艺是我们后世每个人都做了的.模仿他风格的文人也在不停的涌现.然终究没有苏东坡第二.而通过他曲折的一生,看到那中完美性格才真让人唏嘘不已,把人字以及人立于天地间的意义诠释的如此清楚.

一个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酿酒的实验家,工程师,瑜伽修炼者,佛教徒......

一个优秀农民孙子,诗人的儿子,宽容的父亲,合格的丈夫.

一生为官,但却遭人妒忌,多次被贬,出生四川,开封为官,然后是曲折的路.陕西-河北-山东-浙江-江苏-湖北-广东-海南-江苏(去世).朋友除了官员还有和尚,道士,农民,歌妓......

什么支撑一个人成就如此的一生?乐观的性格.

人的一生就是他心灵的一生.只有一个心灵上喜悦,一个思想上快乐的人,才可能拥有这样的人生.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认识自己,培养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尊重天性才能自然.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这位豪情诗人,会让我们双目清澈,内心澄明,从而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作文八:《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作文九:《苏东坡传摘抄》1400字

摘下来的一些零星的好句:

1.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2. 恨别人,是无能的表现。

3. 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想起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讲,高一的娃儿拍死一只蚊子,放在饭盒里,然后嚷着去找食堂阿姨换菜;高二的娃儿,看见饭里有蝇,拈出,继续扒饭;高三的娃儿直接就连蝇带饭吃了

4. 东坡之才气:心中错中复杂之情,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辈心里有话儿半天表达不出)

5. (苏明允)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6.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去报名,也是故乡飘已远,却是归意渗潺潺)

7. 【东坡求雨】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

8. 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直到最后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

9. 【东坡和一和尚说笑】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声(僧)。

10. 【东坡睡眠法】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11.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 【杜牧】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芷,绿叶成荫子满枝。(待我再见,她已是一群孩子的母亲)

13. 一个有长须的人,从来没想过在床上怎么安排自己的胡子。一天,有人问他睡觉时胡子放在什么地方。那天夜里他开始惦记他的胡子。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后来又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回外面,折腾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他一直感觉坐立不安,心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胡子剪掉。

14. 【东坡瑜伽法】练习瑜伽的全部努力,在于努力少思索,以至于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境界。

15. 有时长夜漫漫,他(东坡)无所事事,只有凝望红烛,静听宫漏,以遣长夜。

16. 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这个“扪腹而行”笑死我了!),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里是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17.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高明的官员永远说不出什么,但只要否定。

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也。

18.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夕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20. 东坡给弟子由信,谈到他临时发明的烤羊脊。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鳌逸味„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欺复知此味哉?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21. 有一天,他(东坡)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这时的东坡已是六七十岁了,被贬成这副样子,还这么妖冶,我爷爷要是这样的话,哈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问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作文十:《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

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着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着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着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