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随笔 > 意林读书笔记800字 [《意林读书笔记400字》900字]

意林读书笔记800字 [《意林读书笔记400字》900字]

时间:2019-12-02 09:37:4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意林读书笔记400字》900字

意林读书笔记400字

400字意林读书笔记(一)

假期闲着无事,随手拿起儿子刚买的意林翻看起来。意林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让人感觉到一阵阵心灵上的共鸣,让人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了亲情、爱情、友情„„读了以后,有时让人开心,有时促人伤心,有时令人激动,有时又叫人感动,意林让我的情感更加丰富起来。

我们这说不算太富裕,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的,这有意林带给我启迪一方面的功能,意林让我沉思自己存在、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意义和做法,意林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意林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牢牢记住了,也令我感触很深,故事名字叫《红糖饺子》,讲的是一个人是拐子,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们嘲笑,她每天都情绪低落的上学、回家、再上学、再回家„„妈妈为鼓励她,就每天包 3 个饺子,但只有 1 个红糖饺子,并且事先声明谁吃到红糖饺子谁就会幸运一整天,每次母亲都会分配好并让她成功地选到红糖饺子,从此她不会再难过了,总是会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她知道了事实真-相,明白妈妈用心良苦的她泪流满面的跪在了妈妈面前,感谢妈妈为她做的这一切。

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有这样子的耐心,等待和鼓励一个丧失生活勇气的孩子重新获得坚强 ! 红糖饺子里裹着的是甜甜的爱和祝福,母亲希望它能告诉孩子,人生之中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心灵上的残疾,残疾的身体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

400字意林读书笔记(二)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看了一本名叫《意林》日期为2010年七月上的书。看了使我感动的一篇,就是——《超级减肥王》。

《超级减肥王》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34岁,中等个头,却有218磅,之前想过减肥却不成功,后经朋友介绍,参加了《超级减肥王》这个真人秀节目,经过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从218磅减到121磅。

她在减肥的过程中,还要在100℃的天气里进行减肥,她还要在丈夫的帮助下进行俯卧撑,就连她的儿子要她做最爱吃的巧克力曲奇,她却想到了丈夫说的那一句说:“难道你想让此前的努力白费吗?”为了减肥而放弃了做巧克力曲奇。   《超级减肥王》这篇文章写一个阿姨减肥的故事,本身就不让我感动,令我感动的是阿姨在减肥的过程中所受的考验、磨练。从218磅减到121磅,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如果一个这么胖的人,没有那份坚持与毅力,根本就很难有这么大的突破,这就是我敬佩的阿姨。

作文二:《飘的读书笔记》2200字

《飘》读书笔记

《飘》是由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创作的,她于一九二六年起着手创作《飘》,历经十年,才于一九三六年完成这部一百万字的鸿篇巨著。

《飘》展示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斯嘉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斯嘉丽年轻貌美,但她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振兴家业,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处于真心,后来才终于明白她一直念念不忘的艾希礼懦弱无能,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瑞德。

斯嘉丽的一生起伏跌宕,她出生于一个美国的南方大家族,她美

丽超群,敢爱敢恨,身边追求者无数,她喜欢英俊迷人的艾希礼,但艾希礼却与他的表妹媚兰结婚。斯嘉丽一怒之下与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结婚,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查尔斯战死。从此,斯嘉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小生活的庄园变得满目疮痍,母亲死了,父亲疯了,仆人惊慌失措„„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倒斯嘉丽,她展现了坚强的一面,单独的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是潇洒豪放,干练执着的瑞德出现在她的生活当中,并对她进行了热烈的追求。但是斯嘉丽却依然迷恋艾希礼,令瑞德伤心欲绝。后来斯嘉丽明白艾希礼不过是一个庸人,但当她再想挽留瑞德时,瑞德已心灰意冷,离她而去。在书

的结尾,坚强的斯嘉丽并没有消沉决心,决心回到庄园开始新的生活。

本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刻画。

斯嘉丽,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作为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能为自己的土地争取到最大的利益,除了聪敏、智慧、还有勇气、毅力与责任心。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赖于男人,是个积极进取且新手承诺的女性。当然,仅有有点而没有缺点的认识不完整的,也是不存在的,本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她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人性的缺点。她自私、虚荣和冷漠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虽然“不完美”,但却很丰满。

媚兰,她几乎具备了东方女性所有的优点,外柔内刚,贤惠温婉,心地善良她往往只看到每个人最好的一面,并给予善意的评论。她是忠诚的对自斯嘉丽始至终赤胆忠心,无论在什么时候她一直在身边鼓励她帮助她,只要斯嘉丽需要朋友她就会一直在身边,在一起奋战的十几年里思嘉已经离不开她了斯嘉丽只给了她一点点她却用了一生去回报记得媚兰曾经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会一直爱你,就像现在这样,直到死去有了这样一个朋友一生还有何求呢?她是友善的对周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哪怕是为人所不齿的瑞德也庇护有加 1863年以后除了媚兰,没有人愿意接待瑞德而她总是对人说瑞德也是上等人战乱中瑞德因为没有参战而更受鄙视而媚兰却因为他曾替她打听艾希礼的消息更加的庇护她并公开宣布:只要她活着,他就永远是她家受欢迎的客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坏话都不介意她是恬静幽雅的无论世界发生怎样的事情她依然镇定,当看见斯嘉丽杀死北佬,她没有惊慌失措,还帮忙收拾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她身体虚弱没人下地干活,她放下过去受过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

在受伤时依旧保持着美德的信仰在吃亏时仍然绽放纯净的笑容始终安平乐道的媚兰虽同样经历了战争与死亡,眼神却永远那般温柔、恬静,就像疾风暴雨的黑夜里,两只点燃的蜡烛,仿佛那温暖的火焰,跳跃着力量与希望。媚兰临死都是面带微笑的,她恳请斯嘉丽照顾艾希礼和孩子,并不让她知道,并劝她善待瑞德,这不是一个圣人是什么,真是让人垂泪。

瑞德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教育,也很善良却和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知道战争南方必败并利用小聪明在战乱中挣了不少钱他对国家同样有热情,即使他知道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军,他活得洒脱,即使有战争他很少去顾及别人的想法,不会在社会舆论中挣扎,所以他没有娶那位因为受到某种意外事故干扰为能把她在天黑之前送回家的女人,并在自己枪法更准的情况下杀死了她那凶暴的兄弟,如果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情况就不会这样了,但他没有但他的沉稳聪明和死不服输,造就了最后的结局。他爱斯嘉丽,了解斯嘉丽,但他从来不说,只通过行动表达,而斯嘉丽并不了解他,最后。他一次次失望了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女儿身上,最后女儿也遭遇不幸最后他最尊重的媚兰也死了,他只有在媚兰身上才看到自己的“圣洁”。媚兰的死让他彻底绝望,不再争取。但他的男性形象被许多女性所推崇,因此,瑞德一号的形象塑造的也相当“完美”。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还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对我们付出的感情,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到那时,悔之

晚矣。因此,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来自他人的唉,也尽量用自己爱去回报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过多的遗憾。      这本书是以这样一句话结束的:“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一天了。”我很喜欢这句话。它告诉人们,不论你今天取得了何种令人骄傲的成绩,都不要炫耀不止;不论你今天遭遇何种巨大的失败,都不要从此自甘堕落。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忙碌,无形之中我的生活节奏也快了起来。但是,无论多么快的生活节奏也没有让我忘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正是这繁忙的生活和快速的脚步,让我更加明白了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生生不息的,都是具有勇敢、坚强和永不停歇的精神和信念的。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我愿像《飘》中的男女主人公那样,怀抱着热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带着坚强、无畏、勇敢、开创的心追求新的生活。

作文三:《目标的读书笔记》2900字

目标的读书笔记

作者:艾利.高德拉特

《目标》本书阐述的了TOC在生产中的作用。故事以工厂为背景,描述TOC如何带领一家工厂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的历程,讲述了许多突破性的管理新思维,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经营业绩。

TOC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论",也被称为制约理论或约束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博士创立,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称为全球三大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为立足于企业系统,通过聚焦于瓶颈的改善,达到系统各环节同步、整体改善的目标。

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瓶颈,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瓶颈。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薄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我们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瓶颈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我们必须从克服该瓶颈着手,才可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系统最终的产出将受到系统内最薄弱环节的限制。换言之,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TOC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赚取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三条途径:增加有效产出T(Throughput),降低库存I(Inventory),控制运营费用OE(operation expenses)。这三条途径中,正如瓶颈理论奠基者Dr. Goldratt所说,降低库存和减少运营费用会碰到最低减少到0的限制,而对于通过提高有效产出来赚取更多利润的可能性,则是无穷无尽的。此外, 瓶颈理论还发展出一系列工具,来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各种行为和措施,看它们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怎样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TOC的四大假设 一、现实是简单而又和谐的。每个状况都是很简单的,所有我们看到的复杂表象/症状的背后,追根究底,最后导致这些表象/症状的根本原因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因素。

二、冲突是可以化解的。每种状况都有双赢解,每个冲突都可以通过移除冲突背后的假设来打破,最后获得双赢的局面。

三、每个人都是好的。人性本善的假设,避免指责对方,因为指责对方只会将我们引入一个错误的解决方向上去,从而找到错误的解决方案。要坚信,双赢的方案总会有的,之所以没有解决冲突, 并非对方是坏人,而是我们没有移除冲突背后的假设而已。

四、天空再也不是极限。每种状况都可以大幅改善,并不会因为大企业的改善空间小,而小企业的提升空间却很大,相反,基础越牢固,蹦的就越高。很多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的利润,不断地控制甚至是压缩企业的成本,前面讲到,成本最低降低到0,是有极限的,殊不知,真正使企业基业常青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有效产出,只要有效产出大于运营费用的支出,就是对企业有利的决策。

TOC三大基础工具

有效产出会计TA

Ø有效产出

:组织创造的钱(售价减掉原料价格、关税、或给公司以外其它人员的佣金);

Ø投资I:投资在组织上的钱(存货投资、机器设备投资、建筑物投资、土地等); Ø运营费用OE:企业经营必须支付的全部开销。

效产出T=S-VC

利润NP=T-OE

现金流CF=NP-I

投资回报率ROI=NP/I

资产周转率IT=T/I

聚焦五步骤F5

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Five Focusing Steps),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第一步,找出(Identify)系统中的瓶颈。

第二步,最大限度利用(Exploit)瓶颈,即决定如何挖尽瓶颈。

第三步,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的决定,即迁就瓶颈。

第四步,打破(Elevate)瓶颈,提升瓶颈的产能,使瓶颈转移到别处。

第五步,重返(Repeat)第一步,找出新的瓶颈,别让惰性成了瓶颈,即持续改善。 这个五大核心步骤可以让人们有能力以逻辑和系统的方式回答任何想作持续改善时必会问的三个问题:

1. 要变革什么?(What to change?)

2. 要变革成什么?(To what to change?)

3. 如何实现变革?(How to cause the change?)

这三个问题可以应用到各式各样的题目上,包括生产、分销、项目管理、公司战略的制定、沟通、授权、团队建设等。

TOC思考程序TP

一般人经过经验的累积,遇到问题时通常会通过直觉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只是针对问题的“结果”、“症状”,而不是问题根本的“原因”。因此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TOC告诉人们如何通过逻辑的程序,系统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再依此建构一个完整的方案,并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订出导入和行动的方案。

TOC包含一系列逻辑工具,称为TOC思维方法(Thinking Processes),以及由之而引申出来的、针对企业各种问题的应用专题系统。

· TOC思维方法主要针对三个问题:应该在什么环节改善?改善应该带来什么成果?怎样推行改善?

通常的流程 冲突->现状->核心冲突->未来->分支->条件->转变

与各个流程相对应发展出来的不同思考工具:

1.现状树(Reality Tree):识别造成不良效应的核心问题——用逻辑关系列出不良效应;

2.消云图(Evaporating Cloud):也称冲突图,识别问题背后的冲突和假设,化解冲突,实现双赢;

3.未来树(FutureReality Tree):描述解决方案与追求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4.负效应枝条(NegativeEffect Branches):描述解决方案实施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5.条件树(PrerequisiteTree):也可称条件图,识别解决方案可能面临的障碍,找到必要条件;

6.转变树(TransitionTree):描述克服障碍的详细计划。

TOC的应用领域

1. 运营管理,包括生产管理(Operations: Production)

2. 项目管理,例如应用于工程及产品设计(Project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Design etc)

3. 配销管理(Distribution)

4. 财务及业绩衡量(Finance and Measurements)

5. 行销(Marketing)

6. 销售(Sales)

7. 人事管理(Managing People)

8. 策略及战术(Strategy and Tactics)

相对于欧美国家,TOC在远东仍然是一个颇新鲜的事物,TOC课程在香港、北京等地举

办过多次,行业包括电子、制衣、玩具、纺织、电脑、五金、钟表、首饰、电池、光学仪器、塑胶、家俬、灯饰、印刷及出版、纸品、化工、电机、电器产品、石油、食品、模具、机械、电镀、体育用品、制药、游戏机、鞋类、包装、漂染、皮具等,参加企业千余家,极受欢迎。

微信号:zy12060606

作文四:《读书笔记的做法》1900字

读书笔记的写法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即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笔记也是一个人知识积累、学习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

1.读书笔记的作用

(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2)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2.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写法也比较灵活,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摘要式

摘要式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又可分为:

(1)索引

索引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我们教材后所附的就是参考书目索引。

(2)抄录原文

抄录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将来可作为文章引用的直接引语来使用,这些句子往往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在引文后面一定要注明出处。

(3)摘要

摘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顺序,扼要地把书中的观点、结论摘抄下来。

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常用这种笔记方法在书头批注。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这与听课笔记有点类似,将主要内容按纲目系统地记录、整理出来。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还有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类似中心思想的提炼。

(4)评注

评注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类似于书评的作用。

(5)补充原文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心得式笔记

心得式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劄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

综合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记载式

(1)笔记本。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原来读书笔记就和我读书时做的摘抄本一样,那时我还编版、画上小插图、贴上喜欢的图片,做成一本书。不过我也发现了摘抄本没有分类这个缺点,后来查看有点不便,只能是没事的时候,像翻阅一本自己编版的书,欣赏自己的作品。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大家的探索欲。

作文五:《美学的读书笔记》32200字

读书笔记——《美学引论》(一)                                                                     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

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美学引论》中的

两篇序言和第一章绪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以下三章能以清晰的条理出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其实每次当我开始对一本新书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首先学习这本书的提纲也就是“骨

架”,因为了解的书的“骨架”,也就了解了这本书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之后就是热衷于对

序言的学习,因为序言总是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初衷、构建著作的历史发生以及著作在当代

学术界的创新之处。关于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7月再版这本《美学引论》,是由杨恩

寰先生主编的,其书写序言的任务自然由杨恩寰先生担任。因为本书是对1992年《美学引论》

的修订版,所以本书出现了1992年9月和2002年4月两篇序言。在前篇序言的书写中,杨

恩寰先生说明了《美学引论》这本书是美学在“当代语境”建设中自觉的产物,主要阐述了

两个问题,即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杨恩寰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广泛存在

的审美现象或审美实事。审美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学必须以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审美现象是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实践是一切历

史现象其中包括审美现象的最深刻的基础,??作为历史现象的审美现象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

义的实践观点、人化自然说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和说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为

基础把认识论同价值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揭示审美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本质。”[2页]一切不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美学体系,针对谈美学体系的“科学”研究

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甚至背离的现象,如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唯心主义为根基,对美学

问题的阐述多数都是“伪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导致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最终解体。

对于本书构建的理论框架,我本人也认为是当代美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是一种最着实

有效的理论体系,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即“以审美现象(经验的审美对象与对象的

审美经验)为起点”[2页],首先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

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

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八个方面。之后

进行纵横连带的研究,横向连带涉及审美文化的研究,纵向连带涉及审美起源的研究。可见

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美学体系。所以,针对本书的读书笔记也主要

从三个章节进行梳理,即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连带系统。                                                 在后一篇序言中,杨恩寰先生针对当今美学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在这里无需进行整理,然而我对其中的一个问题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审美领

域层次划分的问题。这篇序言中指出“审美经验层次分解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超越畅神

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三层次,??审美经验被划分并表述为观照性愉快、领悟性愉快、畅神性

愉快三个层次或环节;审美对象被划分并表述为表象层、情致层、意味层三个层次;审美客

体被划分并表述为感性形式层、形象图示层、意味潜在层三个层次”,这让我想起了李泽厚先

生在谈艺术产品的历史积淀问题时也谈到了三个层次,即与原始积淀相对应的形式层、艺术

积淀相对应的形象层和生活积淀相对性的意味层,在有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艺术

学》中杨恩寰、梅宝树两位先生认为艺术产品也有三个层次,即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

在艺术欣赏的层次划分上两位先生认为应当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神志彻悟”,庄子也

曾说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耳听之以气”,宗白华提出“直观感像层、

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李泽厚对于艺术欣赏阶段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也有学者提出“应目、会心、畅神”的提法等等,纵观这些“三个层次”可以发现第一个层

次基本上都与感官、表象、感性、感相、耳目等提法分不开,可以推论出基本上是在说明对

表象的感官观照的耳目之乐而已,这是一个比较低一级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基本上都与领悟、

情致、意象、心等概念分不开,可以推论出这是一个基本上有情感触发心意领悟之乐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中间层次是超越耳目之乐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基本都与畅神、神志、

意味、意蕴、彻悟、气等概念有关,可以推论出这最高一级是可以被称为哲学的层面,是关

乎人的宇宙感、沧桑感、历史感、生命感的最高一级的人生哲学问题,是对人生、对宇宙、

对生命、对历史大彻大悟的神志畅游之乐,如果主体心意机能上升到这一阶段就可以与天地

同在与??,如果艺术作品上升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不朽的传世珍品。

当然对于审美(或艺术)对象(或产品)以及审美(或艺术)欣赏由于参与出发点不同、心

意参与机能、审视的客体等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进行这样罗列式的比较,然而

这样简单罗列式的比较只是针对三个层次的关系而言,基本上可以证明三个层级之间轻重缓

急的关系问题。

在《绪论》中关于“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美学对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观点”和“美学

理论框架的几种模式”这三个命题都是与美学史相关,对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将在做美学

史相关专题的时候再进行梳理,这里并不做过多整理。这里只需记住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凡

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所进行的研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

偏差甚至背离。但在前三节中仍然有以下五个知识点需要记忆:一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建立是在西方实现的而不是在东方,“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

[1页]察看以前的页数标记都属于序言部分,所以又有了第一页的标记这虽然属于美学史的

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知识点放在这里也是需要记忆的。二是美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到马

克思主义历史阶段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美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为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历史

唯物主义实践观和人化自然说。三是“审美关系就是审美活动关系??美学应以审美关系与审

美活动的整合统一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24页]。审美现象有以下四

个运动环节组成:“⑴审美活动(自由观照与创构意象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包括经验的审美对

象和对象的审美经验)⑵审美主体(具有审美素质并在审美活动着的主体)⑶审美客体(具

有审美性质的客体)⑷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建构起的主体与对象的形式情感关系)”。[25页]

这四个动态环节的辩证关系可以参考讲重要的问题以黑体字的形式呈现是: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在审美活动中才能构成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核心决定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二者的

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25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

审美客体彼此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肯定,最终审美活动以审美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四这体

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关系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四是美学理论体系构架的动态过程即:

美学研究的起点是对审美经验(或活动)的研究,美学研究的中间过程是同时向客体和主体

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内向

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

美形态,并且“扩及审美文化,追溯审美起源”,美学研究的最后归宿是落实到对个体的审美

教育上,“锻炼和培养个体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陶冶和塑造个体自由超越的态度(境界),

从而引导个体走向一种审美的人生”[25页]。其实除了对个体审美人生的塑建之外,美学的

研究还应当落实到社会文明的建设中,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社会走向和谐、有序,推

动历史文明的进程(需要展开)。五是阐明了美学学科的四方面性质即美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

双重性质美学属于哲学领域的“感性学”研究范畴,所以美学的哲学性不言自明,美学的科

学性是指如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审美教育学等交叉审美学科的研究,这固然又带有了

科学研究的性质;美学学科的综合性是指“以哲学为基础容纳了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一门

独立的学科”[30],这里的综合又不是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组合,“而是利用多学

科的知识进行新的系统综合”[30]。美学学科的思辨性是指“美学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针对大多数形而上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存在思辨性。美学学科的实证性是指美学是“具

有科学性质的学科,必然要对大量的审美现象、审美事实??给以经验实证,??经验实证是美

学走向科学的标志”,当代美学不能离开科学性,否则就成为纯粹的思辨,所以要将经验实证

和理性思辨相结合。

在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任务和方法的论述中,对于美学的三项任务只需使用十二个字表

达即可,即:描述(审美)现象、揭示(审美)规律、指导(审美)实践。但是我还认为在

第二项任务和第三项任务中间应该在加上阐释(审美)功效的任务,对于审美功用的阐释其

实就是对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阐释,这是一种范导性审美价值理论,审美活动除了具有

完善个体心性建构的功能和效应之外,还具有对人类群体进行审美范导的作用,这可以促进

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制度的有序,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和谐发展。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的

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既是坚持一种“一元、两统一、多样综合”的方

法,具体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

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把宏观研究(哲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和微观探

究(心理学的)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选择运用最佳的研究方法。                             读书笔记——《美学引论》(二)

第一章 外向客体系统                                                                     按照《美学引论》中关于构建当代美学体系框架的理论指导,其美学外向客体系统的研

究应当包括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的研究。下面按照这样的逻

辑顺序进行整理学习。

一、审美对象

在审美对象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主要撰写人梅宝树先生主要从审美对象的概念和审美对

象的建构两个大方面进行论述,而我认为在学习的时候还应该针对这两个大命题下面的小命

题进行掌握,对于审美对象的学习需要重点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即,什么是审美对象?审

美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独特性是什么?如何对审美对象进行构建?审美对象的结构应怎样划分?

怎样理解审美对象的变异?弄清楚了这五个问题,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也就全面了。                           对于审美对象的概念界定,梅宝树先生从三方面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审美对象是

“由审美客体转化而来的对象[44页]”。存在于社会、自然、艺术、科学、形式等领域内审

美客体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属性,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审美客体处在审美

主体的经验中时,客体潜在的审美价值属性转化为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属性,此时审美客体

转化为审美对象。其次,审美对象是“被审美经验着的对象[44页]”。“具有审美性质的客体

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它处在审美经验中[44页]”,在审美客体向审美对象转

换的过程中,审美经验是主观原因,起决定的                                                             意义,不能简单的将艺术品看成是审美对象,在主体欣赏之前,艺术品只是具有潜在的

审美价值,此时只能当作审美客体对待,只有在审美主体欣赏的时候,艺术品潜在的审美价

值转变为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此时才能将艺术品看作是审美对象。最后,审美对象是“一

种超功利的情感愉快的对象[44页]”,这一点是区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的重要依据。                        在梅先生看来审美对象又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和一个特性。审美对象的基本性质首先是“一

种意象性存在”,“一部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不在印有文字的纸张,而在于作品的本文

与主体想象和情感交流的那个非现实的经验世界,??米洛的维纳斯塑像作为审美对象,不是

一块大理石存在,而是一块女人或女神的维纳斯意象的存在。??诱发审美经验的客观对象是

具有审美性质的对象,是处在审美经验之外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而由审美经验

构成的审美对象,是处在审美经验中的对象,是一种经验存在”[46页]。其次,审美对象是

“一种虚幻性存在”,审美对象是意象,是由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意象,“不是现实存在,是由

想象力所创造的非现实的虚幻的存在”[46页]。最后,审美对象是“一种超越性存在”,在

这里梅宝树先生列举了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以梵高画的一双农民的鞋为例来说

明审美对象的超越性存在,这段文字写得非常的美,特别将它摘录下来“从鞋具磨损的内部

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聚着那寒

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

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j“,独自走路孤零的样子)而行。在这鞋

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

田野里朦胧的冬冥(m?ng),这鞋具浸透着对面包的隐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

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痛苦时的啰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可见,“在梵高的笔下

浸注了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把现实的鞋变成了非现实的存在,这一切具体细节和

实用性的脱粒,使实用对象变成了审美对象,这是我们才能看到属于这双破旧鞋的真实世界,

因此,梵高这幅画作为审美对象,虽然提供的是一个非现实的虚幻的世界,但它却超越了现

实,比现实更真实。”[48页]对于审美对象独特性的说明本来是归属于“审美对象的构建”

的命题下的,因为同是在阐述审美对象的性质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并列出。“审美个性的独特

性决定了审美对象的独特性,??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文化修养、审美需要、审美

理想、审美能力,以及先天的禀赋和气质都会影响审美对象的构成和实现。??同时菊,陶渊

明的“东篱菊”平淡自然,正所南的“寒菊”坚贞不屈,林黛玉的“问菊”孤芳傲世。”                        在了解审美对象的构建机制之前应当先弄清楚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其一,是什么是“格

式塔”?其二,什么是“同形同构”?“格式塔”的意译就是完形,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是指直觉经验的整体”。审美对象与直觉经验的完形(格式塔)相似,即把握作品的总体结

构,不能凌乱的只注意它的各个部分,要使对细节部分与对整体的把握相一致。“格式塔心理

美学认为审美对象和直觉完形遵循同样的构建原理即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阿恩海姆在《艺

术与视知觉》揭示了同形同构原理??,即:外在事务的形式结构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

要是由于心理情感结构的力与外在事物结构的力同形同构,因而当外在事物力的结构样式通

过感官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与大脑生理的力结构样式相对应的时候,人的内在情感和外

在形式便合拍一致,从而使主体产生审美愉悦使客体成为审美对象。阿恩海姆认为外在事物

对象形式结构所以具有情感表现性,??不是由于联想和移情,而是在于心理情感的力与外在

事物结构的力同形同构。微风中的杨柳显得悲切不是人的想象情感移到杨柳摇摆的枝条上,

而是由于摇摆不定的形态本身传达出一种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力的式样”。虽然这种格式塔

及其同形同构的原理在审美对象的构建中“唤起审美态度,激活审美欲望,诱发审美心理机

能活动,作为沟通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同构对应的中介,为审美经验的形成和审美对象的构

建提供了一种感性基础”[52页],但梅先生对它还是进行了批判,因为审美对象的构建不仅

仅是知觉心理学问题,“还涉及全部的心理机能、审美意识、哲学精神及其他文化因素,故不

能仅停留在感官心理层面的理解”[52页]。那正确的审美对象的构建机制是什么呢?构建审

美对象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客体审美性质(形式特质)、主体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审美

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经验——审美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其中审美经验——审美活动是

最关键的因素,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必要条件,这三者处在一个动态的关系中。由此,可

以推断出审美构建逻辑是“表象——情感——意向”,“观照客体形式特质所产生的表象是构

建审美对象的起点,表象产生以后,??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机能的

协调活动,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完成审美对象的构建,即构建的终

点[53页]”。

关于审美对象结构的层次划分,以列表的形式进行表现,更能直观一些:                                 概念阐释 例证 相关概念                                                                     表象层 与外在感性材料和组成形式相关联如色彩、声音、节奏、韵律等并非感性经验,

但是仍然渗透情感和理性因素,属于情感表象情,即“形下情” 观看黝黑青铜雕像时感受到

凝重的力量,观看洁白大理石雕像感受到清纯的情调,而不是仅仅以一种日常感性经验停留

在雕像本身 感官观照、观照性愉快、感相形式层、形式层、感相层、直观感像层、悦耳悦目、

应目等

情致层 涉及心灵生命最重要的两种形式:情欲和理性,情是感情的,理是理性的,二者

融合并相对,属于审美对象的中心层面,即“形中情” 在社会中它以情感文化的形式出现,

是被社会理性化了的,得到有序和净化的情欲,它体现在审美对象中就是走向“审美人生”

的标志 心意领悟、领悟性愉快、形象图示层、形象层、意象层、活跃生命层、悦心悦意、会

心等

意味层 审美对象的最高层,也是本体层,审美人生经验的大彻大悟与顿悟,关乎人格崇

高、心灵超脱、人际情怀、自然情趣以及命运感、责任感、宇宙感、使命感,即“形上情”。

人生终极价值意                                                                                       义的实现,是超越一切的旷达淡远,与社会和谐交融,与自然融合而一;是“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弃小我悲喜而忧天下的人世情怀,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是哲

理的情感化或情感的哲理化;在艺术作品中则表现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超越畅神、畅神

性愉快、意味实现层、意蕴层、神志彻悟、最高灵境层、悦志悦神、畅神等                                   对审美对象变易的理解,一是理解非审美客体向审美客体的历史演变,二是要理解审美

对象存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演变。“在人类社会文化中有些东西已开始并不是审美对象,而是

经过历史演变才成为审美对象的。如,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埃及金字塔,殷周青铜器,中

国万里长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它们在建造之初都具有宗教、政治、社会的实用功利

目的的,属于非审美”[57页],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实用的功利目的逐渐抽离而成为

审美对象。这种历史性的演变取决于主客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条件是,审美经验的丰富积

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审美需要的扩展和增强,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出现。其中,审美欲

求和审美态度起关键作用??华山天下险,可敬可畏,如果抱着审美的态度便觉得可亲可爱了,

届时华山成为了审美经验中的审美对象。客观方面的条件是事物实用性的淡化、丧失,形式

与物的有用性相脱离,??这样才能实用价值转为审美价值,为转为审美对象创造条件。阿尔

塔米拉洞穴被人观赏时已失去了当年巫术符号的意义,埃及金字塔和中国明十三陵已不仅是

法老和皇帝的阴宅而成为旅游胜地,于是原来具有实用功能的形式结构,其实用功能逐渐褪

色,进而演变成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人们观赏的审美对象。”但是作为审美对象的产品中,审

美与非审美通常是并存出现的,“如书法中的线条美和字义并存,教堂信奉上帝的感情和宗教

建筑和壁画的审美感受并存”[58页]。审美对象又存在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演变,向广度展

开的共时性是指水平接受,“指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读者、社会阶层、集

团对同一作品的接受状况”;向深度开掘的历时性是指“垂直接受,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条件下,对同一作品的接受状况”。由于存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原因,使得审美对象的历史

演变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现象。

二、审美属性

“审美属性作为审美客体,是由审美对象向审美存在和美本体的逻辑过渡。审美属性是

一种价值属性,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形式,是(客体系统中)其它客体作为审美客体

的必要条件”[87页]。对于审美属性的学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审美属性?对审美属性概念的

界定这一内容的学习需要掌握两个转化:即,潜在审美价值形式向既成事实审美价值形式的

转化;自然属性向审美属性的转化。“审美属性是审美对象与审美存在、美本体的中间层次”

[61页]。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是一种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形式,而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只是

一种潜在的审美价值形式,区别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形式和潜在的审美价值形式,主要看审

美客体是否进入审美经验中完成对审美对象的建构。所以审美属性理论上应当包含两种审美

价值形式,即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形式和潜在的审美价值形式。在审美客体进入审美经验过

程之前,审美客体具有的是潜在审美价值形式,此时的审美客体还不是审美对象;当审美客

体进入审美经验的过程中,被主体欣赏时候,此时的客体的潜在审美价值形式转变为既成事

实的审美价值形式,此时的审美客体也实现了审美对象的转化。所以,审美客体具有的是潜

在的审美价值价值形式,而审美主体具有的是一种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形式。对自然属性向

审美属性的转化内容的掌握,首先也要明白什么是自然属性,“构成客体形式的感性质料(色、

形、声)和形式规律(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和谐及对立统一等等)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

会生活中。它们作为本然的存在,是事物的自然属性”[64页]。事物的自然属性由于人类的

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与人的审美价值意识发生作用,从而成为人化自然的属性,最终实现了向

审美属性的转换。“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是在物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属性”[65页],

因为有了人的审美需要,审美属性才成为存在,“客体的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在人

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出现的”[66页]。 审美属性显然是以一种价值的存在形式,它与实

用价值构成了价值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那么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

呢?很显然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目的不同,以实

用为生产动机进行创造的产品是实用性产品,体现实用价值,是为满足人类实用性需求的;

以审美观照为动机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存有审美价值的产品,体现审美价值,是为满足主体的

审美观照需求的;二是存在形式不同:实用价值是以一种功利性价值的形式存在于产品中;

审美价值是以一种不涉及欲念、功利和目的的价值形式存在于产品中。                                       在现实生活中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常常交织并存,并且同时附着在同一件物品上,对这

个问题从四方面的理解,其一是创作动机相互交织,如恢宏气势的大型宫殿,自然趣味的皇

家园林,小巧精致的生活用品等;其二是满足目的相互交织,很多的实用物在满足实用需要

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的折射出时代的审美风尚;其三是现实中的大多数生活用品还是以实

用功能为主,但审美价值作为实用价值的超越,为实用价值过上一层审美的外衣;其四是个

发展方向的问题,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提升,

使用物品的审美价值越来越走向相对独立的地位,如服装的穿着追求时尚款式。从这里可以

做点思考,大家都知道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在

劳动中人们不仅培养了对劳动工具及外在是世界的形式观照,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使用

劳动工具的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对使用劳动工具技术熟练程度的把握也通常会被人们称为

“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如“茶艺”、“厨艺”、“发艺”、“园艺”、服

装艺术等概念的实用,茶艺是为了满足人类肌体实用需求的同时,将品茶作为了一种审美风

尚,厨艺也不仅仅是在满足人们的问题,而提高到对食物的色泽、口味、营养素的搭配                         等审美标准上,服装在当今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蔽体”的低层次要求,追求服装设计

的款式、面料的柔滑度、色彩搭配的合理性都成为人们重要的择衣标准,还有“虽由人作,

宛自天间”的中国园林艺术无不体现着实用与审美的价值联系。                                             理解了什么是审美属性以后,那么审美属性是怎样构成的呢?初见“审美属性构成”这

个命题的提纲结构,总觉得有些混乱、模糊,认真读了几遍以后还是不能认同这样的体系构

架。其一,“审美属性的构成”这部分中的体系构架层级关系实在有些乱,“审美属性应当是

由形式层面和情感层面两部分组成”[76页],形式层面和情感层面都应该是审美属性的价值

形式,所以“审美属性的形式层面”和“审美属性的情感层”面应该同是“审美属性构成”

的次一级标题,而在“审美属性构成”这一层级下将“审美属性的形式层面”和“审美属性

的价值层面”放在相同层次上论说显得有些不够合理。经过这样的修正之后下面的读书笔记

就要进行梳理了。在“审美属性的形式层面”中主要论述了“感性形式”和“‘人化’形式”

两个方面。审美属性的感性形式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审美属性凭借人体的机能组织就可以直接

感受到的审美形式。如通过眼睛看花瓣,鼻子闻花香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花的审美属性,这花

瓣和花香就是审美属性的感性形式。关于对审美属性的“人化”形式的论述引入了人类社会

实践活动的概念,审美属性的“人化”形式包含两点,首先是指自然的“人化”,即主体的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形式,是在人类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起来的对外在

形式的审美感知;其次是指“人化”的自然,主体凭借塑造起来的审美能力创造产品的形式,

体验到主体造形的快乐。

审美属性的情感层面包含情感价值和情感形式两个内容,在了解情感价值以前先要明白

审美属性的价值是什么,简言之审美属性的价值就是“供人愉悦的属性”,“这种能使人产生

愉悦感的形式就是一种价值形式,即审美属性”。那么审美属性的情感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很显然这种审美属性的情感价值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在人类实践活动漫长的历史

中,自然界各种显示规律的形式(色彩、线条、形状、韵律、节奏、秩序等许多侧面),不断

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掌握,??人类把握形式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人类特有的审美

能力??自然物的某些形式,经过感觉器官的选择和统摄,建立起某种知觉完形,呈现事物形

式与与情感活动样式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在形式与情感的对应、联结不断重复、强化的历

史过程中,情感便在形式中得到凝聚、寄托表现和传递,事物形式便成为主体情感的对象化、

物态化、体现物和积淀物。此时审美属性的情感价值就会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74

页]”,这长长的一段话无非只是说明了一个双向的进展过程,即在人类历史中,人类通过实

践活动掌握了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能够建立起情

感活动与形式规律的同构对应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是人类又利用这种资深建立起来的审美

能力创造着积淀着人类情感的审美意象,这两点均体现着审美属性的情感价值。这种审美属

性的情感价值必然体现在一定的情感形式中,那么什么是审美属性的情感形式呢?“情感形

式就是审美经验的客观化形式,作为审美价值属性存在,始终是审美创造,是一个情感的组

织化和形式化过程[76页]”。审美意象的创造遵循的是“想象——情感”的逻辑,是审美意

象构成的总规律。感知为审美创造提供表象,满足并激起审美欲望,情感是审美意象创造的

生命之所在,想象是审美意象创造的中心环节,按照想象——情感的逻辑将审美表象材料分

解、联结、推移、组合、凝铸,最后创造出审美意象,这审美意象就是情感的形式化,包容

并体现着着情感形式。

情感层面和形式层面构成审美属性的两各组成部分,然而这两个层面不是割裂的而是融

合的,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交的,是“情感见于形式,形势凝结着情感”,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交融状态,共同融合与审美属性之中。针对“情感与形式的融合”这部分的学习需

要掌握融合的三个层次、融合的三种方式、融合的最终呈现——审美产品三个问题。“客体的

审美属性要求情感(层面)与形式(层面)的融合统一。情感与形式融合统一的状态决定审

美属性的状态,即情感与形式融合的层次越高,审美价值程度越高”[77页],根据审美价值

的高低,以艺术为例,可以将这种融合所达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人事之法天”、“人

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人事之法天”为情感与形式融合的第一个层次,是指师法自然,

机械的模仿自然,机械的再现客观世界,在这里情感与形式融合的较少,是较低的一个层次;

“人定之胜天”为情感与形式融合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主体较之于第一个层次体现

出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对意象的创造却染上了主观随意性的色彩,在艺术创作上体现的

就是“主题先行”的现象,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趋于概念化,因为这个层次突出了“我”的

参与意识,所以可以被成为是“有我之境”;“人心之通天”是情感与形象融合的最高境界,

是审美意象创造的极境,达到了终极的“天人合一”,在艺术创作中是主体和客体的完全同一,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状态,已经分不清哪是主体哪是客体,是真正的“无我之境”。

情感与形式相融合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以审美为动机的艺术创造活动、以实用为动机的物质生

产方式、以审美与实用相交织为动机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以审美为动机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家通过发挥想象的机能,将表象材料分解、联结、推移、组合、凝结,最后创造出融有

观念欲望的物态化形式,整个创作过程遵循的是情感——想象的逻辑,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生

命所在,创造出的这种物态化形式里,熔铸着艺术家的情感,是情感与形式相融合的最高层

次;以实用为目的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其目的虽然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却附着

着审美的造形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这造形活动中势必熔铸着创作者的审美情感,

物质生产的造形活动“更深层次的触及审美本院、美本体问题,??是构成审美价值属性的最

深刻的基础,是情感与形式融合的本出方式”[79页];以审美与实用相交织为动机进行的创

造性活动,既兼顾了审美的功能又兼顾了实用的功能,城市的环境布局在满足人们的使用功

能外,更体现着“和谐、有序、符合空间的秩序化和生活的节奏感

[80页]”,体现着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同时“一切人造物品都应该是人的情感的外化,

人与社会种种复杂关系也应渗透到人的情感与形式的交融之中[80页]”,实现形式与情感的

统一。“在艺术创作篇二: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章. 远古美学嬗变

第一节.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 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

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

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

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

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中

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

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

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

的发展。                                                                                             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

然形体,从以自   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

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

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

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

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的象征。同时象征方式的

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

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

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

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

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                     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

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

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

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

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

有了三大美学特征。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

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

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

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

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

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

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

显。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

了文字。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

文人。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

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

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虽然篇幅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

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仅从

这两小节来说,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我想这品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

足够多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

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而言,我们

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

人。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灿烂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

进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但这总让我们去

细细地品味一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

们的馈赠。                                                                                           国美学史读后感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                                                                                                 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

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

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

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篇三:《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 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

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

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

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

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中

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

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

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

的发展。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

的自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

一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

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

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

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的象征。同时象征方式的

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

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

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

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

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

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

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

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

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

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

有了三大美学特征。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

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

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

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

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

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

显。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

了文字。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

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

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哲学

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

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

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

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

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其突出。因为它们互相对立

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孔

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

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

“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

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

原则。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

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

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

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

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

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

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臵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

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

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表面看来,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

否定,实际上,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

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侈淫逸、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

社会现象而发的。所以,它在消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

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

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

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们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家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

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臵,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

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

现实的性质。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  一般而

言,道家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

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所以,想要了解中国的美学史,

就先从儒道两家的精神学起吧。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

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虽然篇幅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

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仅从

这两小节来说,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我想这品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

足够多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

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而言,我们

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

人。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灿烂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

进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但这总让我们去

细细地品味一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

们的馈赠。篇四:美学散步  读书笔记版                                                                 《美学散步》读后感

赵娟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

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

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

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

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

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

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

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

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

高尚格调。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

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

谓“得其环中”。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                      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

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

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

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

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

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

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

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

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

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

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

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

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

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

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

态度,                                                                                               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

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

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

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

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

楼榭、花树池石。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学科的性质首先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自然科

学诸学科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医学研究人体健康,物

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等等;社会科学诸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经济学研究

经济规律,法学研究法律问题,人口学研究人121变化等等。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这种观点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70-1831)为代表。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复归的感性形式,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

美学应该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哲学高度上确定艺术的本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

研究美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

对象,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近代美学开始

由考察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14一l76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

康德(1724—1804)把审美定位于情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对他们而言美学问题实际上就

是美感问题。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打上了历史

的印记,与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关。                                                               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艺术能够最典型地揭示审

美的本质。其不足之处在于,审美除了包括艺术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活动,如对自然现象

的审美、对生活现象的审美等,也就是说还包含着自然美、生活美等审美对象。而且,随着

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日益渗透到生活中,对生活审美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学研究的

领域也日益扩展。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把艺术当做美学的研究对象,遗忘了广大的自然审美

领域和生活审美领域,显然是不妥当的。艺术虽然具有审美的本质,但还具有非审美的现实

属性,艺术不等于审美。因此,美学不能仅仅把艺术当做研究对象,还应当回到审美本身。

篇五: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

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

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

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

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

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浪漫型艺术在

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

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

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

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

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

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

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                                                             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

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

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

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

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

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

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    “激发情绪说”

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

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

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

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

痛                                                                                                   苦化为艺术的形象。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 。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贺拉斯

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道德也是一

个艺术标准。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

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

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

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象的无拘无碍境

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是理

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

的艺术品。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具体的理

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

方面的吻合就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伸展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

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

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浪漫型艺术代

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代表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                                               艺术的这三种类型,是内容与形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理念与实现理念的不同方式。理念

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

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这

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

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了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

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性。为了更自由的心

灵表达,理念从它的外在因素的协调统一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

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

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

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这种艺术,

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

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

种义务。理念和对象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用狮子象征强壮。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

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上述情形在东方原始艺术里的泛神

主义,就是明显的实证。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古典型艺术,是人类

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     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

体的、丰富的。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

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

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

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

七、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

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古典型艺

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

了古典型艺术。

作文六:《读书笔记的前言》14100字

苏霍姆林曾说:“让学生变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

阅读。”并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

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

量不少于260万字。

而阅读世界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现代教育教学对学生要求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一个高于学生的自己,更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并且养成思考的习惯,让自己从书籍中获得的成长记录跃然纸上,既可以作为一份

文字记录,又可以从中窥见心智的成长。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自己生活仍将忙碌,但仍会多读书,读好书,并写下读书

笔记以供自己玩味。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 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

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

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篇二:读书

笔记示范前言

读书笔记示范前言:

1. 这只是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做分享之用途。

2. 彩色标签is 必须的,我使用的原则是“所标注的东西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就用哪

种颜色”,例如粉红色是抒情段落;深蓝色的观点;绿色的是举例或令人感觉新鲜的材料;红

色是让人震惊振奋的段落等等。

3. 书要读到书脊开裂或者根本合不上才算读好,翻完之后还是跟新的一样我就很难理解。

不过我力气比人家大也是真的==

4. 基本上笔记本的左侧是补充用的,或是用来做重点记录的,时不时留白,不怕浪费这

几张纸。左边的是灵魂。

5. 这本书没什么重要的思维导图,所以不写,但很多理论书籍需要写思维导图,一般都

是读完之后总结,及时记录。

6. 之所以选择《忧郁的热带》原因很简单,经典、好读、生动、知识点不多不少、列维

斯特劳斯是我特别喜欢看的一个学者,法国人里面最讨人喜欢的前三名。

7. 这本书我没有加入很多思考心得,这要视书的类型而定,如果是读《小逻辑》或者《存

在与时间》就会有大量的思考,但需要认真读这种书的同学已经不需要我来示范读书笔记了。

我这里只展示大家都能做到的程度。                                                                     最后,谢谢你们看得起我,希望你们不要觉得太失望才好:)篇三:写在读书笔记前序言                     网络教育论坛:教师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文/周 如 俊

[内容提要] 如何搞教科研,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教师,是多数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在                     教育论坛上教育反思写作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你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而且

能尽快帮助你步入学者型教师队伍中,甚至登上教科研的神圣殿堂。

[关键词] 教育论坛;教育反思写作;教师成长;源泉;                                                网络时代的来临令教育行业跨越了一度很难逾越的藩篱。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时

距离的穿越,教育网络论坛还打开了我们教师心灵交流的通道,在人文主义教育经常被

忽视

的今天,这一点尤其宝贵。 如何提高我们教师教研能力?开展教育论坛上教育反思是一

行之有效的办法,网络的出现则令阻碍教师教科研推进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知道,教育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活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

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转载于:读书

笔记的前言)schon,1983)把                                                                     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因此在教育论坛上教育反思记

录,是一

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它

是一

笔巨大财富。目前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在教育论坛上写教育反思记录的习

惯。

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反思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从而失去

了第

一手感性材料,这是教学、教研资源的一大浪费。我们应该认识教育论坛上教育反思的

重要

性,写好教育反思记录笔者结合自己教育反思写作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育论坛反思写作:教师自觉成长中催化源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 育 反 思随笔和记录。这些记                     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因此教师

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的教育论坛反思,记录的自己的平日所做、所思,却是最有

实用

价值,也是教师最简朴、有效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自律教育。                                       正如朱永新教授在其“‘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写道:“投保条件:每日三                     省,写千字评语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

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于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师这幽默的语言,却道出了教科研的最有效方法、教师的素质自我提高、教育名师的成

长秘

密!

就以笔者为例,自2003年4月以来,笔者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反                      思: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

否和

谐,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等等。我坚持

每天

挤出时间来写作一篇,在网上与网友交流。说也奇怪,这种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

中有思的网络随笔或记录,虽不成“正文”,但几乎“每投必中”,在短短不到3年人时

间内,

有近200篇教育教学学论文或随笔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之友》等省

级以

上刊物发表。与此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日趋提高,学生反映上课时再也感不到

乏味了。

总结我的教育论坛上反思教 育 反 思写作:其方式有:一是反思随笔——一种机动灵                      活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

脑中                                                                                                 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反思

随笔

看似事小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二是反思日记——一种自

我成

长的教育反馈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自己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

并阶

段性的与同行教师共同交流分析成败得失。三是反思教案——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

学习

活动方式。我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教案可以进

一步

地激发我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

发现

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认为反思教案记录的过程也就

是教

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

构建

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可见,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而写出的教育随笔、教育日记,记录的是自己的平日所做

思,是最有实用价值,也是最简朴、最有效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与自律教育。教师因

“写”

而精彩!

“写”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到处都是思                       想的火花: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

能会

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学生中,有些人某些课程较好,但其他学科却显得薄

弱;

有的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等。我们也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

些难

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会束手无策。实际上,

这些

小事都可以在我们用思维去擦亮之后,以案例反思的形式“写”出来。虽然有时是一点

感动,

是一丝酸楚,是一阵狂喜,是一片失落,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来的却都是颗颗珍珠。                       “写”是教师成长中不可缺失的过渡桥梁。古今中外教育历史证明,著名的教育家,                       无不是从教育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把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作为提高自身的师魂、

德、师能、师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自己只有带着一定的教科研任务去学习教育新理论、调查研究、参加教改实验,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科研论文,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劳动,锻炼和

提高

自身各种业务能力。实践证明,教师教科研的“写”是造就杰出教育成就的熔炉,是加

强师

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写”是教师走向教育“自由王国”的必经途径。许多教师工作含辛茹苦,辛勤耕耘,                     但有时事与愿违,教育教学效果极不佳,其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思想落后、教育教学方法

固化。

因此,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突破陈旧陋习,突破自我,取得富成效的教学特色,

仅靠

埋头苦干、拼时耗力、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只有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做“科研型”、“学

型”的教师,让自我反思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让写作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教师才能

达到

一种思想自觉或精神自觉的哲学境界。                                                               二:教育论坛反思写作:教师成长中快乐工作的动力源泉                                               教师不能仅仅是在教着,更不能是在痛苦地教着。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                       们从事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个态度,心甘情愿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

发掘

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因此,我们教师快乐原本可以很简单。

它需

要的只是我们心态的转变,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快乐就在其中了。而快乐地工作

本身,

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记得前几天在“教育在线”上,有网友问我是不是与《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                      《成才导报》栏目编辑熟悉,我一笑答之:“是未曾见过面的只是文字上交流的朋友”!

其实

真正帮助我的朋友是朱永新教授的《享受教育》和“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当然,我的

育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题,这本身就具有教科研的性质。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教师教育工作的真正境界:“我要研”和“我要写”,与职称无关,                       与经济无关,与名声无关,是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可以

说思

考和写作成了我平时生活的一种习惯,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课余时间,每

天不

进行教育反思、不上教育网交流就很难受;一写就快乐,把心里的教育感想、发现写出

来,

一吐为快,心里往往会生发出难得的轻松之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享受!                                 因为在写中保持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意识。目前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教师与网络                         绝缘,那无异于新的“睁眼瞎”了。虽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有这样那样

的说

法,但谁也不会否认合理地运动这些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

直观、

快速便捷、海量信息,哪里还是一支粉笔可比?不说其他,能用电脑编辑文字,收发电

子邮

件、制作简单课件,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等是不能不掌握的了。更高层次的制作发布

个人

站点等等也应该是有追求的老师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新信息技

术,

参与各种教育教学合作。

因为在写中保持学习永恒的意识。教师的个体发展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内在需求,知识                       的更新需要去学习。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

教了

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

使他

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而不重复自

己,

不断挑战自我。因此我们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什么不要

说创

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底气都没有。学习是我们教师润泽人一生的最积极、

有意义的活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是我们教师的生活,

学习

是我们的教师工作,学习是我们的教师责任。我们为人之师者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

处学

习的习惯,让学习交融于工作生活之中,以学习的精彩赢得生命的精彩,以学习的成功

赢得

生命的成功!

因为在写中保持读书意识。我们做老师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这样才能让你对                       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才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才能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你也会

从这

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读书,

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在中影响你的学生。                                   三:教育论坛反思写作:教师成长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源泉                                           的确,作为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时常感受到这种论文要求给我们所带来的                     沉重压力,与其说教师提交的是论文,倒不如说提交的是一种希望、一种企盼和那种种

说不

清道不明的困惑。那么,我们教师要不要写?笔者的看法是,要“写”。不过“写”不仅

是为了各类评比、晋升职称,而应该是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并能在刊物发表推广,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笔                     者在教育在线新职教论坛发起“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的贴子,参与讨论的教师达3174

人。

不少网友与笔者探讨:撰写教科研论文奥秘在哪里?那么教师如何在百忙之中写出理想

的教

学反思论文呢?

笔者认为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从写教育论坛教学反思随笔开始,教学反思来自日常                       教学生活。因为教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

进行

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原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教学反思是

教师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的过程。从笔者近几年教学反思

写作

来看,其实,教学反思写作并没有什么绝巧,我们应教育论坛将教学反思看作教师工作

习惯。

因为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

学后,

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复杂而鲜活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

一些微观的,看似无意义却真实而具体的日常教学生活,才是我们教师研究的真正视点。

面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教师教学反思写作来捕捉的“五大”视点。                                     一是从备课难点中挖掘教育论坛教学反思论题。一切有价值教研论文或总结,都是源                       于教学改革和实践中问题,撰写教研论文过程就是“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象备课等教学实践,为我们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总结提供

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论题”源泉。备好课是教师教学基                                               本功之一,如何将学科知识和教学规律综合而实际运用得好,是每位教师不断探讨的问

题。

从备课中寻找论题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积累和教研能量积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

佳途

径。

例如笔者在高三“反函数”内容复习备课中,研究近十年高考有关反函数的命题类型,                     总觉得运用教本上介绍的反函数两性(定义域、值域的“可逆性”,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

“对称性”)速解有关高考题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反函数的另二性

(“一

致性”、“交直性”)对高考题速解也具重要作用。象这样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到备课每一个

面中去,细心观察,搜集、整理和分析每一教学现象难点,可供挖掘的论题多得很。                       二是从教学疑点中发现教育论坛教学反思论题。问题意识培养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                       要条件之一,特别从学术争鸣问题中选取写作素材,更可以活跃研究气氛,推动教育教

学改

革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研究中要培养主动质疑、存疑、设疑、问疑等良好习惯,如针对

教学

中疏忽点或错误观点,提出自己见解或发表商榷,是教师选择论题的一个有效着眼点。                     例如安徽省来安中学金铨老师在《中学生数学》上介绍的“一个错误的命题”就是对                       许多资料作为重要定理:“二次方程f(x)=ax2+bx+c=0的根的分布有如下结论:若

f(m).f(n)<0(m<n),在区间(m,n)上方程f(x)=0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反之也成

立.”提出质疑,

通过反例说明命题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命题,文章虽短,但对教学很有实用价值。又

如湖

北省黄梅一中方亚斌老师对有关报刊杂志上流行的一类三角函数常见错题的归类分析,

其论

题“三角函数中一类常见的错误”论题(刊于《中学数学》)对学生解题指导具有很重要

导作用。象这种从“小问题”入手,选择余地大,当然需一定专业知识功底,但易把握,

成功,且一事一议,短小精悍,常使论文富有新意。                                                   三是从学生学情中寻找教育论坛教学反思论题。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代形成一种新                         的教学观念。制约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跟不上,因此说

学法

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的辅助手段,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这当中处处

都有

论题值得研究、探讨、挖掘。                                                                     例如根据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特点,在学法指导中,如何转变                         学生学习思想、教会学生学习:如论题《学生接受教师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与对策》;又

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懂得如何学习,如何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

学”

变“乐学”、“会学”:如论题《数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励》;又如如何加强学生学习的自

主、

自理、自律能力的培养等学法指导论题的研究和挖掘,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

科水

平重要途径。

四是从立项教科课题中研究提炼教育论坛教学反思论题。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                         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课题的分解研究,可以增强教研动力,促进学习和思考。特别是结

合课

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针对我校申请的江苏省省级立项课题《职业高中学生素质目标构建》,笔者选择“对                     口高考教学模式探讨”和“对口升学考生总复习中思维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作为“职高

学生

素质培养”的子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提炼并撰写的论文《“求变思维法”在单招高考总复

中优化运用》(、《对口高考解题心理性失误常见类型与对策》,这些研究成果在校内外得

推广,并有效促进我校对口高考总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从教育教学热点中聚集教学反思论题。作为学校中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往往是人                       们热心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攻克难点问题,这些热门

话题                                                                                                 往往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走势,或者显露出教育教学潜在危机,如果从中发现论题更具

有新颖性、独特性、深刻性,研究和反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例如创新教育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讨论的热点,笔者对《中学数学月刊》近

二年文章统计,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标题的论文总数竟达12篇。可见从教育教学热点

问题中提炼论题是我们教师开展教科研重点。不过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除了应具有过人的

发现能力外,重在深入思考、深度聚焦,换句话说,既要对问题想得深刻、开阔、又要注重

激语灵感。只要扣住热点,积极主动反思、联想,思维跃开一刹那,论题提炼就会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 周如俊. 教后想想 想后写写,中国教育报[n],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21日第7

版;

2. jack  c.richards  &  charles lockhart(2000).reflective teaching讯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篇四: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之前

言部分

《文化研究读本》

主编:罗钢 刘象愚

读书笔记

总序

1、《文化研究读本》汇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和理论家的文章,这些批评理论家分

别代表了不同的流派或不同方面,其理论思想和批评建构各有特色,具有借鉴意义。

2、什么是批评理论?批评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批评理论关注的是

文本与作者、与读者、与现实的关系,它关注的是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也即是说,

它关注的是批评本身的特征和价值。

3、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任何一种文化,若不与其他文化发生联系,就不可能形成自己

的存在,也就谈不上该国本身的民族文化。正如一个人,若不臵于其他人的关系中,就不可

能形成自己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自我。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东西,才能

激发自己的生机。近亲结婚一代不如一代,而优种杂交产生新的优良品种,世界各国的文化

也应该互相引进、互相借鉴。我们无须担忧西方批评理论的种种缺陷及其负面影响,因为我

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已经变成了自身无意识的内在构成,这种构成足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

身份,在吸收借鉴中形成自己的立足点。                                                                 前言 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当代文化;与„„注重精英文化不

同,„„注重大众文化;与„„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与„„将

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                                                                                 同,„„注重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文化研究还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

态度和研究方法。

一 文化研究的起源

二战后先在英国星期,而后扩展到美国和欧洲。

1、在政治上的起源是,英国新左派→在文化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对经济化约论

的批判;把文化看作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济、政治看作这一过程的构成要素。

2、在思想上的起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李维斯(他认为,一种有机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仅

存在于17世纪之前,它遭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现代社会危机主要存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

而非马克思所诊断的存在于经济方面)→霍加特(最好的时代是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

文化;其自传的著述方式开具了民族志传统;跨学科的多维视野,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

→雷蒙.威廉斯(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超越功利的、仅局囿于精英文化范

围的文化定义告别;文化的概念必须不断扩展它,直至与我们的生活同义;文化的三种界定

方式之第三种,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个定义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研

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阐发伟大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更是阐明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研究就是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

同拥有的经验叫感觉结构)→汤普森(接近马克思主义立场;文化是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斗

争,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结果;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强调文化的

独立性和重要性;在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文化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批评理论家们,批评了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                                           强调了在社会发展中文化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又将文化从传统狭隘的精英文化的定义

中解放出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就为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二 意识形态理论:从阿尔都塞到葛兰西                                                              意识形态研究是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1、威廉斯:指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不明确,游移于两种意思之间,一是某个阶

级的信仰系统,二是虚假意识系统或幻想信仰系统。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个人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

种思想构架,它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意识;意识形态是内化的、无意识的,我们如何

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来成为一个主体是文化赋予的,它对我们的控制是隐蔽的;主体和屈从

体两层意思;人的意识形态和经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建构的;性别上妇女受歧视是由于长

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浓厚的决定论思想,牺牲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给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文化不仅是生活经验的表现,更是产生这种经验的前提和

基础。

3、伯明翰中心第三任主任理查德.约翰对“什么是文化研究”的理解就是来自阿尔都塞,

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主体性的建构。

4、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意识形

态)——政治社会(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资产阶级的统治

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的暴力机构,而是主要依靠其牢牢掌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其宣                     传并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就必须首先颠覆它的

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的形成需要被统治者某种自愿的赞同,价值观念的融合、谈判和调停,

这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

三  阶级 种族 性别

1、再现:若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核心就是再现;再现行为本身就是文化内部的

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能够再现自己和他人的人掌握权力,而不能再现自己和他人者处于无

权地位,只能听凭他人再现自己。

2、阶级:马克思假定工人阶级文化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并致力于发现这一本质;伯明

翰中心研究人员认为工人阶级文化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各种相互竞争的工人阶级亚文化,每

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法。

3、性别: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究竟是由生物本质决定还是由文化建构的,这始终是性别研

究的核心问题;性别角色是由文化建构的。

4、种族:芭比——一个简单的玩偶,也负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男性中心主义,种

族中心。

四 快感 大众文化 观众研究

1、法兰克福学派:否定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单一性、强制性压

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大众文化产生的快感不过是一种包裹意识形态的糖衣;忽略了大

众文化的复杂多元。

2、英国文化研究:肯定大众文化,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文化机构利用大众文化来控

制接受者对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另一方面,接受者又可利用这些资源来产生颠覆和抵抗的效

果;大众是复杂多元的组合,大众文化也是复杂多元的;文化经济体制流通快感和意义,快                     感和意义是大众生产的,也是他们需要的。

3、霍尔:编码—解码,由于编码者和解码者的符码不一样,文本的意义也就不一样;可

以通过编码—解码过程来探讨文化内部的政治和权力结构。

4、莱恩.昂《观看达拉斯》;莫利《家庭电视:文化权力与家庭闲暇》。篇五:读书笔记

--《我的奋斗》--前言                                                                                 读书笔记——《我的奋斗》——前言                                                                 ——荣耀或是伤痛。

首先,能够读到这本宇宙级别的好书,必须得感谢我们中国xx党的开明。不说别的,如

果是在四十年前的话,恐怕连这本书的影子都见不着。那个年代,人们拿着一张俄罗斯大美

女的曝露照片都要被批斗致死,如果放到现在,哪个少年不得被枪毙好几回。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时好像也是中国xx党实行的政策哦。由此可以得到一点:我们中国

xx党是进步的党!

在这个何事都黑、何时都黑的年代里,要想找到一份公正和纯真实属不易。能够读到这

本纯洁的代表作——《我的奋斗》,实在是万幸之至!我怎么能够放过它呢!                                  对于作者,我已经无法表达我的爱慕之情了。那一撮性感的小胡子,那深深的忧郁的眼

神,还有那激情澎湃的语调,让我多么想一把将他搂入怀中,慢慢欣赏啊!                                   希特勒!我的希特勒哈!

你悄悄地来到我的窗前,留下一个男孩的梦想!                                                       多感谢你写下这本自传,让我可以将你细细品读!                                                     瞄了一眼这本书的封面,原来是西藏自治区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瞬间我就明白了些什么。

还是我们藏族同胞比较有眼光啊,本来就应该这样,对于过去的历史,正视才是正道。生活

中也是如此,过去的除了过去,剩下的就是教训。遗憾什么的统统不要!未来才是我们应当

追寻的唯一目标!

此时此刻的我已经忍不住要去读这本书了,我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

迷失自我。但是,我一点都不害怕。我相信,希特勒老爷爷一定会保佑着我。他的意志力不

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才形成的嘛,人生就是各种痛苦与危机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过

程,希特勒老爷爷选择了面对危机并且报复痛苦,前一种是勇士的精神,只不过后一种比较

像是屠夫罢了。越过他的屠夫行为,学习他的勇士精神,应该不那么容易迷失的吧。                           小时候还分不清好坏的时候,凯撒大帝、拿破仑、希特勒、成吉思汗这些人在心里形成

了太大的影响。向往、崇拜,时不时的还会有好多狂热,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这些人

的行为很是热爱,反正《红与黑》的主角和我是一样的。我一直记得他最后被审判时说的那

句话,大致是这样的,“先生们,我没有荣幸属于你们这个时代”。有时候自己也是这么觉得

的。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总是遭人鄙视吧。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要么在旅行中读书。整天吃啊睡啊的那是黄莎同学,傻瓜猪才有

的生活,大家不要学习。

从明天开始要正式读这本宇宙名著了,我希望将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好的大家就别

说了,如果有什么极端的或者坏的想法大家一定要和我说啊。我想做一个纯洁的孩子呢。

作文七:《读书笔记的内容》5800字

读书笔记的内容

A、文学类

1 《诗经选》 余冠英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 《唐诗选》(上、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3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候编 岳鹿书社 1983年版

5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 《红楼梦》 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 《鲁迅选集》(上、下)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 《四世同堂》 老舍著 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 《围城》 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 《笑傲江湖》 金庸著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 《莎士比亚全集》 (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13 《浮士德》 (德)歌德著、郭沫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著、陈敬容译 三联书店 1950年版

15 《红与黑》 (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社 1994年版

16 《高红头》 (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

18 《泰戈尔诗选》 (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 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 人民文学出版计 1959年版

20 《百年孤独》 (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

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1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22 《雷雨》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3 《边城》 沈从文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24 《尘埃落定》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5 《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戴侃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0年版

26 《蒙田散文集》

(法)蒙田著,黄建华、黄迅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27 《雪国》

(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28 《家》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9 《徐志摩选集》 徐志摩 人民文学出版社

30 《朦胧诗新编》 洪子诚、程光炜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

31 《文化苦旅》 余秋雨 知识出版社

32 《神曲》 [意]但丁,朱维基译 上**艺出版社

33 《堂吉柯德》 【西】塞万提斯,杨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4 《傲慢与偏见》 [英]简•奥斯汀,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5 《城堡》  [奥]弗朗茨•卡夫卡 武汉大学出版社

36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米兰•昆德拉 作家出版社

37 《基督山伯爵》 [法] 亚历山大•大仲马,杨武能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38 《茶花女》  [法]亚历山大•小仲马,王振孙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  39 《追忆似水年华》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林出版社

40 《静静的顿河》 [苏]肖洛霍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41 《日瓦戈医生》 [苏] 帕斯捷尔纳克,蓝英年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2 《永别了,武器》 [美]海明威,林疑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3 《喧哗与骚动》 [美]福克纳 人民文学出版社

B、历史类

1 《史记》 司马迁著 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 胡绳著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 《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著 三联出版社 2005

5 《剑桥中国史》 (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6 《历史研究》(上、中、下) (英)汤因比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 《中国的现代化》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8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C、哲学类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 《孟子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 《周易外传》 (清)王夫之注 中华书局 1976年版

4 《老子新译》 任继愈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译 中华书局 2001

6     郭化若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 《坛经校释》 (唐)慧能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8 《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著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9 《传习录》 吴光、钱明等编校

(见《王阳明全集》上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10 《大同书》 康有为著 中华书局 1956年版

11 《胡适文存》(上、下) 胡适著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7年版

12 《孙文学说》 孙中山著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3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

14 《忏悔录》 (古罗马)奥古斯汀著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15 《新工具》 (英)培根著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16 《悲剧的诞生》 (德)尼采著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17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库恩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版

18 《单向度的人》 (美)马尔库塞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19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 商务印书馆 1976年版

20 《思想录》 (法)帕思卡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21 《哲学史教程》 文德尔班 商务印书馆 1993

22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康德 商务印书馆 1996

D、文化、教育类

1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 学林出版社 1987年版

2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美)丹尼尔•贝尔著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4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英)阿伦•布洛克著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著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6 《爱弥儿》 (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7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编委会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 《西方经典教育小说》 王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9 《爱的教育》 亚米切斯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10 《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 三联出版社 1995

11 《高等教育哲学》 (美)布鲁贝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12 《大学精神》 杨东平 辽海出版社 2000

13 《大学的逻辑》 张维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4 《大学的理念》 韩延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5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 睢依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6 《大学的理想》 (英)纽曼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7 《大学的使命》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8 《大学的追求》 柳菊兴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9 《大学的故事》 先勇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20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1 《民主主义教育》 (美)杜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2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 河北人民出版 1998

23 《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4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5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6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7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8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7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8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9 《于丹说论语》 于丹 中华书局 2006

30 《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3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32 《世纪新梦》 李泽厚 文艺出版社

33 《躁动的百年》 陆有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4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35 《消费社会》  (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6 《曾国藩家书》 (清)曾国藩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年版

E、艺术、美学类

1 《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 《谈艺录》 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3 《艺术哲学》 (法)丹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4 《艺术问题》 (美)苏珊•朗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 《美学的历史》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8 《情感与形式》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9 《无墙的博物馆》 (法)安德烈•马尔罗,李瑞华、袁楠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0 《剑桥艺术史》(1-7卷) 苏珊•伍德福特等著,罗通秀、钱乘旦等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年版

11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12 《审美的人》 (美)艾伦•迪萨纳亚克著,户晓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F、经济类

1 《资本论》 (德)卡尔•马克思著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亚当•斯密著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3 《经济学》 (美)保罗•萨缪尔森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

4 《经济学》 (美)斯蒂格利茨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 《经济学原理》 (美)曼昆著 三联书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 《通向奴役之路》 (英)哈耶克著 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7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美)熊彼特著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8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美)贝克尔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9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美)道格拉斯、诺斯著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0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1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吴敬琏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2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维迎著 三联书店 1996年版

13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汪丁丁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4 《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15 《管理学》(第七版) [美]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6 《大败局》(上下) 吴晓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18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经济分析史 (美)熊彼特著,朱 泱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G、社会学

1 《江村经济》 费孝通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2 《社会学》(第十版) [美]戴维.波普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 《社会学理论》 (美)D•P•约翰逊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4 《社会心理学》 (美)巴克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5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法)E•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6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美)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经济与社会》 (德)韦 伯著;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H、心理学类

1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美)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 《自卑与超越》 (奥)A•阿德勒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

3 《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 (美)卡耐基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版 4 《XA与文明》 (奥)弗洛伊德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5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I、政治类

1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2 《mzx选集》(1—4) mzx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 《邓小平文选》(1—3) 邓小平著 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4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5 《国家间政治》 (美)汉斯•摩根索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6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美)亨廷顿著 三联书店 1992年版 7 《现代政治分析》 (美)罗伯特•达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8 《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著 北大出版社 1993年版

9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 王逸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0 《政治学》 亚里斯多德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1 《论美国的民主》 (法)托克维尔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12 世界舞台的国际政治(9th) (美)约翰.罗尔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J、法律类

1 《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著 商务印务馆 1996年版

2 《法律的正当程序》 (英)丹宁著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3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美)泰格、利维著 学林出版社 1996年版 4 《法治及其本土文化》 朱苏力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5 《联邦党人文集》 (美)汉密尔顿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K、其它

1 《从混沌到有序》 (美)伊•普里戈金等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美)里夫金、霍华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3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4 《数字化生存》 (美)尼葛洛庞蒂著 海南出版社 1996年版

5 《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 (荷)舒尔曼著 东方出版社 1995年版

作文八:《围城的读书笔记》8900字

读《围城》之感

“婚姻仿佛一个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了离,

离了结,没有结局。”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围城》第三章里的两句话。主人公方鸿渐后来在去湖南的途中对赵辛楣说:“我近

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围城,围的不是人,而是现实的琐碎和人的心,若人心无

羁,婚姻也会无绊。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人们永远都逃不出其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每一个

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婚姻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但当他住进去后才发现与

他的想像相差甚远。在三闾大学里也有一座事业的围城,里面只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

刻让人感到压抑。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责任、事业衰败

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黑暗的大手掌控着。无才

的方鸿渐也只有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同情、亲戚的施舍。除了方鸿渐,追

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

家也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或许城外的人读《围

城》,不能体会城里的心酸无奈,因此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读《围城》,正因为看破城里的

虚情假意,才想逃出来。

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职场、情场上的勾心斗角比《围城》中更为激烈,钱钟书的《围城》

也不过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钱钟书在《围城》中把幽默的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

成一个大肥皂泡, 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主人公方鸿渐在《围城》中是游手好闲却又好高骛远的失败形象。他不断的渴求摆脱“围

城”,然而冲出这个“围城”之后又发现陷入了另一个“围城”,永远找不到理想的自由,永

远在渴望与失望中重复。他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感情纠葛,都是因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而

以失败结束,使他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也自食婚姻苦果。无

能所以懦弱,懦弱继而无能。大学时他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写信回家要求解除,被老父亲

痛骂一顿之后就“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讨饶和解释”。与妻子孙柔嘉吵架吵来了姑母,他

怕得要走,“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恨得不复伤心,嘶                            声说:‘你是个coward! coward! coward!我再也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连续四个

coward 正是方鸿渐的完美写照。                                                                     而孙柔嘉正好与方鸿渐相反,她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却是个最工于心

计的人,甚至可能比苏文纨更甚一筹。苏文纨对自己过于自信,她对方鸿渐的爱用的是“引

诱”加“欲擒故纵”的策略,却未成功。而孙柔嘉就不同了,她会审时度势,会伪装自己,

一开始她表现得很单纯,“方先生在哄我,赵先生,是不是?”“我一定要知道,方先生,你

告诉我”,还“笑意全收,甜蜜的执拗” 。只有赵辛楣看出她的伪装:“一个大学毕业生会那

样天真幼稚么?”“方才我这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孙小姐——唉!这女孩刁滑得很。”孙柔

嘉对方鸿渐的策略是“设陷”加“逼迫”,她千方百计让方鸿渐求婚的那天,就有逼迫的成分

在里面。可以这样说,孙柔嘉伪装得很好,心计也很成功。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

不过,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                                                                   总之,在我看来,《围城》是一部以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篇二:围城读书

笔记

读书笔记——《围城》                                                                             小时候,很喜欢读童话故事。最终的结尾一定会是帅气勇敢或者智慧的王子娶了美丽聪

明的公主,两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于是在每次看完美丽浪漫或者荡气回肠的故事之后,

我总爱发一阵子呆,美妙地幻想着那铺着红地毯、散发着爱情光芒、弥漫着幸福气息的婚姻

殿堂的模样。

然而长大后,看的书多了,却开始迷惘,婚姻是什么?                                                 文学家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果。                                                                     外交家说,婚姻是一种谈判,要学会相互妥协。                                                       恋爱达人说,婚姻是幸福一天,痛苦一辈子。                                                         时尚小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再浪漫的爱情经过婚姻这道门槛之后也不会长久,最

终沦为亲情。

钱钟书的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他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

出去。

似乎这种说法更为大众所接受,也更为我所接受。本来,世事无绝对,如果婚姻真是像

现在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那就不会每天有那么多的恋人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地坐上迎亲的礼

车,奔赴婚姻的鸟笼了,结婚登记处也可以关门大吉了;可是婚姻也不会像童年时的幻想一

样,到处冒着充满着浪漫和情调的彩色气泡,幸福得无以复加,那样的婚姻只是梦想,太不

现实。

可是钱老的那句话,着实吸引了我。于是自己跑到图书馆去借了本《围城》,细细地读。

在书中,我看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

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钱老在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

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钱老通过细致

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觉得

钱钟书先生对表现人物很是一绝,在书中他多次通过抓住人物的一点扼要而生动形象地向我

们展现出该人物的特点、形象,例如书中提到的汪太太,“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句

话,就勾画出那个时代一个爱打扮、却在打扮中流出一些俗味的一个爱虚荣的女人形象。                       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

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

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

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

出来也快,认识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                         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容易,既然结婚了,

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

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

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诚然婚姻如围城,然而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

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

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如果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

会更快乐更美好,那是一切的围城都将是让我们乐在其中的围城。                                           07文秘  荣晨君                 078329152篇三:围城读书笔记

【第一篇】围城读书笔记

人生是一座围城:被挡在城外的苦不能进来,而困在城里的却也叫苦不迭。                               这显然是本书的主题,而也是钱钟书先生在书中运用了的无数真实或抽象的;幽默可同时

讥讽的比喻中最妙的一个。

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

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

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后方鸿渐说:“我还记

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婚姻的围城,

婚前热爱无法自拔,婚后却吵得心灰意懒。人生的围城,也是如此。许久的追求,得到了可

能发现其多么没有意义。                                                                               现实生活无奈与悲哀,人生就像是一座城,人们永远无法挣脱这它带来的束缚。有人可

能觉得它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不断循环,最终一定是悲剧的。”然,若人

人都纠结于围城带来的寂寞与痛苦,那人人都去寻死算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乐观地面对

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我们都该接受现实,不一味嫉妒别人,不自哀自怨,不

思进取。只有正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积极改善它们,使之更加完美,生活才会进步,人

们才不会像书中那么腐败,社会才会发展。理论上这是绝对正确的,但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很

难保持。

《围城》,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状态下能读出不同的韵味,围城,

也是如此。寻寻觅觅,进进出出,成败结果,就看造化了。篇四:围城 读书笔记                              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                                                         说明感谢:

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_^)而是

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

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方便大家摘抄。(建议不要全抄0.0)                                       当然!在此!坚决!不提倡!快餐式阅读!衷心希望您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仔细

翻看本书籍。(本人显然不属于”您“的范围里的 t-t )                                                   若对本文的格式有其他要求建议的,请您留言!                                                        若您需要某书的读书笔记,请您留言,我将尽快搜集,整理并上传,或者直接发您的邮

箱。

考虑到下载其他资料所需财富值从0-n不等,所以本站所有资料均只收取1个财富值。                     在此向本文内容的原创作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bingo海彬                                                                                    《围城》读书笔记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经典。《围城》取自书

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

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宣告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百年病体气悠悠,

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灌卢沟。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亦是拉开了抗

日战争的序幕。就是这样的历史造就了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中的主人公,失意潦倒的

方鸿渐。 方鸿渐从欧洲回国正是在1937年。整部《围城》有九个章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至四章,主要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场景,又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在

这部分,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

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                                     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

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

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外语名字的张吉民,外表时髦、

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民,满肚子不老实、自我

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

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

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                                                     第二部分则是第五章。第五章是一个过渡性的或衔接性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部分,纷纷失恋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看破红尘”,从爱情的牢笼中冲了出来,这对难兄

难弟由假想的情敌却是成为了真正的挚友,同甘共苦,共同到湖南一个默默无闻的三闾大学

寻求一份工作,谁曾想到了那之后方鸿渐订婚了却失去了工作。与此同时,钱钟书先生引出

了新的角色: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结伴南下,

沿途的种种见闻,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困扰以                                                           及嬉戏调侃,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

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

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

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

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

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四部分则包括了第八、九两章。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结婚了,但这却是

悲剧生活的开始。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产生的不断的婚后争吵代替了正常婚后的甜蜜

生活。双方家庭的介入使这原本较为单纯的争吵不断的升级,愈加的复杂麻烦,剪不断,理

还乱。第二次的面临失业的压力,顿时激化了这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家庭破裂。

之后,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最后,

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像过去一切杰出

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篇五:围城读书

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

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

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

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

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

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

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

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钱钟书善用比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

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

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

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                          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又如五

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

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

钱先生一人,用的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到好处!                            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偶尔我重拾起《围城》就是为了“把玩”

这些妙喻的。

第一章中“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

害相思病”,离得远了害相思病,竟然能够这样运用,真是妙极,使人不不得不佩服称奇。                      鸿渐学无所成,为了回乡有个交代,只好买张假文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

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一张文凭,联想到《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可真谓思虑

深远啊!

鸿渐对鲍小姐的好象不经意地说的一句“咱们今天都是一个人睡”产生了念头,直回到

船舱,“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男人要打消那种念头确实困难,

要跟女人打胎一样,那可当真难受!                                                                     在县省立中学作失稿演讲时,鸿渐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

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                                                                             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贞操”。耳朵失去贞操是因为耳朵里进

了污秽之言,这种移形换位的运用钱先生是多么炉火纯青啊!                                                有意招鸿渐为婿的张先生,喜欢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先生称其“说话里嵌的英

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

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一比,比的既准确又生动,一个虚荣的假洋鬼子的嘴脸经这

一比,原形毕露!

方鸿渐把信还给了唐小姐,“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

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的

世界是幽暗孤寂的,是抽象的感觉,可在这里,它成了具体的事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来看这一出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

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

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和鼻子

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哈哈,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钱先生惯

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作文九:《穷富的读书笔记》4000字

读书笔记

1,穷人常常自我设限,富人习惯从大格局思考

穷人专注于障碍,富人专注于机会

穷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富人永远在学习

穷人拼命在攒钱,富人拼命寻找投资机会

穷人为钱工作,富人知道怎么样让钱为他们工作

穷人用金钱衡量价值,富人用时间衡量价值

穷人守着银行利息过日子,富人想方设法去借贷

穷人不敢做大生意,穷人做不到敢想敢干

穷人做事优柔寡断,富人敢赢就敢输

富人冒险但不冒进,富人永远比穷人快一步

穷人安于现状,富人勇于跳下悬崖找活路

穷人用眼睛而不用思想,富人关注未来的趋势

穷人坐着不动永远没有机会,富人打破思维定势

2,根本没有信心登上山顶的人,最终只能在山脚下徘徊

3,成功必须有3量,胆量,力量,度量

4,只有把你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可产生收入的资产时,你才能真正获得金钱上的自由。

5,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探险,最有成就的就是那些敢于尝试并不断进取的人。

6,成千上万的人做着发财的梦,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够勇敢地付出行动。

7,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敢想,敢说,敢干也是一种资本,当你拥

有足够的想象力,在资金短缺的原始积累初期,它能发挥出难以想象的“资本”的威力。

8,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从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有志青年八大字:胆识,信心,恒心,毅力。

10,人生就应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过度的谨慎就会失去它。 11,站在河边原地不动的人,永远不能达到河的另一岸。 12,只要有7分的把握便可行动,错过时机便很难找回,要知道经商中十拿九稳的事情是不多的。

13,创业者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冒险,什么是冒进,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14,冒险是经过危险可以得到的价值,而冒进是经过危险得不到或者得到无价值的东西。

15,冲出藩篱,跳出巢穴,进取的姿态会迎来无数的喝彩。 16,真正的前途,是现在的踏踏实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 17,穷人看问题喜欢用放大镜,富人喜欢用望远镜。

18,当遍地都是事实时,机会也就荡然无存了。

19,先行一步,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超前思维是富人制胜的法宝。

20,把梦想转换为目标,把目标转换为任务,把任务转换为步骤。 21,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走出去,多接触身边的人,培养更多的技能,培养更多嗜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22,挖一口属于自己的水井,当你面临不同环境与状况时,你还能继

续有水喝,而且还喝得很悠闲。

23,在生活的艰难跋涉中,我们要坚守一个信念:可以输给别人,但不能输给自己。

24,穷人需要的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转变观念,学会像富人那样思考,总结自己,完善自己,将梦想落在实处,力气用在刀刃上。 25,穷人要想成为富人,必须要像富人一样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更多更有效地去做事。

26,对于那些时刻准备成为富人的穷人来说,网络让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穷人来说,网络让他们沉迷于游戏和虚拟世界,耗费了时间和生命。

27,面对不幸,面对潦倒,穷人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该是不断捕捉生存智慧,承受苦难,直面打击,最终将自己打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将自己打磨成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子时。任何人都遮不住你灿烂夺目的光辉。

28,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总有别人误解和心情低落的时候,每当心里面郁闷的时候,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较真儿。 29,放弃和损失,在许多情况下,或许并不是错误的决定,相反还会让自己获得更多。这不仅是这个农民的领悟,更是生活的哲理。 30,没有方法的盲目付出,其结果不是累得心力交瘁,就是败得一蹶不振。

31,富人往往总是在内心最深处渴望变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有一副清晰的画面。

32,穷人要学会借风驶船,借鸡生蛋的赚钱方法。

33,唯有创新,才能走上致富路,唯有出奇制胜,才能赚到大钱。 34,善于倾听是智慧之举。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富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说会道,更是因为他们善于倾听。 35,财富定律:1,不放过每一个新奇的念头,2,绝不犹豫不决,立即行动,3,讲信誉,4,给予即是获得,5,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6,无论是什么,你都要痛下决心让这种行为成为“必须”,而不是“也许”。然后保持自己锁定目标的态势,直至它成为你习惯模式的一部分。

37,培养自制7步骤:1,控制时间,2,控制思想,3,控制接触对象,4,控制沟通方式,5,控制承诺,6,控制目标,7,控制忧虑。 38,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开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便失去了意义。

39,野心是永恒的特效药。

40,人生必须要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41,穷人想要改变现状,需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要相信没有不可能。制定奋斗目标,去努力实现它们。

42,有赚钱念头,要去实施,敢碰敢磨才能抓住机会。

43,要不安于现状,无休止进取。

44,要想发财不要怕羞,当你在大街小巷推销产品时,不要怕被人瞧

不起。

45,舍得舍得,不舍哪有得。

46,不打无准备之仗。

47,人人都有致富的权利,要学会积极地思考,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抱怨和等待解决不了问题。

48,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获得财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9,执着,等于思想加上行动,是一种呆的精神,是穷人最缺失的精神。执着者的眼里永远充满了希望。

50,当你下决心要做一个成功人士的那一刻起,在心理以及行为上就要把自己当成已经成功的那一个人。

51,穷人缺少发现机会的能力,缺少寻找和利用机会的洞察力。 52,穷人等待机遇,富人创造机遇。

53,穷人看结果做事,富人看趋势做事。

54,一个人若能明辨是非,做事果断,行动敏捷,凡事都能宽大为怀,才能成其大器。

55,无论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准备,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56,试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没有天生的傻瓜,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有一颗可贵的好奇心,不要害怕迷路,可怕的是,你没有探路的心。

57,富人立长志,穷人常立志。

58,失败是接近目标的台阶。

59,福兮祸相伴,祸兮福相依。

60,一个人的幸运在于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

61,行百里者半九十。

62,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63,穷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64,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做小事起步,并且做任何事都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留一点瑕疵。

65,其实瑕疵造就的结果不在于瑕疵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面对瑕疵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66,成功是一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67,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

68,成功的人总是先做人,后做生意。

69,管理好你的时间,胜于管理好你的金钱和财富。

70,人际交往策略:1,以信心十足的面孔出现,2,重视每一个初识的陌生人,3,男女交往露一半,留一半,4,假信真疑,5,时空规律,6,增加自我能量,7,助人助在关键上。

71,沮丧时,我引吭高歌

悲伤时,我开怀大笑

病痛时,我加倍工作

恐惧时,我勇往直前

自卑时,我换上新装

不安时,我提高嗓音

发怒时,我冷静待之

穷困潦倒时,我想象未来的财务

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

自高自大时,我追寻失败的记忆

纵情享受时,我要回想挨饿的日子

洋洋得意时,不要忘记了耻辱的时刻

自以为是时,看看自己是否能让风止步

腰缠万贯时,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

骄傲自满时,要想到自己怯弱的时候

不可一世时,让我抬头,仰望群星

72,成功就是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73,所谓命运,其实就是一只降生在鸡窝里的鹰,你这辈子是愿意选择像鸡一样生活呢,还是像鹰一样展翅高飞?

74,想成事,就要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75,眼你所能想到的地方,就是你能到达的地方。

76,如果孩子第一次摔倒就放弃,那么他们将永远学不会走路。 77,在机会来临时,我往往因为舍不得屈尊,从而将机会丧失。 78,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79,柔道的精神:使用较少但有效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允许妥协跟让步,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最终的胜利。

80,成功关键词:机遇,灵感,自信,眼光,果敢,习惯,目标,毅

力,人脉,运气。

81,要做好被世界抛弃的准备,要相信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很精彩,因为没有谁是谁一辈子的靠山。

82,觉得自己很成熟,那是因为我们还很天真。

83,一个人拥有的胆识和决心,比金钱重要很多倍。

84,男儿心肠,当百炼成钢,万劫迂回,仍无所伤。只要矢志不渝,一心不损,任困难重重,又何妨?

85,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86,思想引领行动,行动导致习惯,习惯产生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87,人生有几件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希望和信心。

88,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89,起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一切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90,你就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91,每一刻都是最强的自己!

92,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所占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93,成功学17大黄金定律:1,积极的心态,2,明确的目标,3,多走些路,4,正确的思想方法,5,高度的自制力,6,培养领导才能,7,建立自信心,8,迷人的个性,9,创新,10,充满热忱,11,专心致志,12,富有合作精神,13,正确看待失败,14,永葆进取心,15,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16,保持身心健康,17,养成良好的习惯。

94,观察他人5方法:1,生活方式是俭朴还是时尚还是奢华。2,富有得势时,是与人为善还是攀高结贵还是救苦救难。3,升职当官时,推荐提拔他人是看米米送得多,还是任人唯亲还是选贤任能。4,落难时,是妄自菲薄还是破罐破摔还是忍辱负重,还是意志坚毅,积蓄力量卷土重来?5,他在经济困难时,对财务的取舍态度,是否喜欢嗟来之食,是否喜欢无功受禄?拒绝什么样的财务?对于真诚的帮助,是否怀着感恩的心坦诚接受。

作文十:《三体的读书笔记》1100字

记得上一次看真正的科幻小说已经是高一的事了,那时候看的是钱丽芳的《天意》,在初中和小学所持有的看科普和科幻小说的习惯并没能一直保持下去,有学习的原因,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其实中国科幻曾经是令我有些失望的,但是我依然需要一个桶去躲避现实,而恰好出现了九州,于是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奇幻读者。

其实我坚信科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小说,它可以指引人类的发展,反思人类的行为,反映现实,直指本心,这都是因为它是以严谨的构思去幻想未来或现在的事,但是又不是现实,所以能够展现的东西自然就很多,只是中国科幻一直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宽广的环境来发展,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这样的时代居然出现了这么一部巨著,我始终觉得是一件奇迹。

正文

我是在《三体》三部曲全部出完的情况下才开始看的,因为我读书的习惯就是一气呵成。

《三体1》

故事由文革开始非常令人意外,而之后种种的一切都由这种前因开始,本身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讽刺,而文革这场闹剧也对后来很多人的行为提供了非常合理的原因,这是这个故事设定最厉害的地方,可见作者在一开始构思故事的时候就本着从人性本身出发,这也是《三体》高于一般科幻作品的原因,它直指人类自己,我们自己的劣根。可以看出《三体1》是一部构思很久的作品,所以层层铺开的故事,详细的三体世界设定描述,其实都是一块块坚实的基石,这种费心费力的写法,所带来的就是故事的合理度,这种细致入微的写法,环观中国科幻,仅刘慈欣能真正做到。

《三体2》

如果说《三体1》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三体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好奇,那么《三体2》所展现的人类对三体降临的应对就应该是全书情节最完整最丰富最吸引人的了,我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第二部,在面对人类共同危机,人类科学被锁死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出现面壁者这种应对,读者读到此处,必然会为之折服,而三体的破壁也往往反衬了面壁计划的可怕和可敬之处。最后时刻,人类绝望边缘的人性展现更是将《三体1》所描述的劣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最终时刻的绝处逢生,又不由得让人为罗辑叹服。我想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人类的理性所在,人类的本性和理性,这就是三体所要探讨的,至少《三体2》的最后,人类依靠一个人的理性最终获得了威慑,维持了平衡。

《三体3》

在探讨了理性以后,三体3从人类本性中最高的爱出发,探讨本性,而故事的数次转折只说明了爱作为人类的最高感情对于人类种族本身,并不一定是好事,而也因为如此,最终导致了毁灭,《三体3》彻底跳脱前两部的束缚,从整个宇宙,万千智慧种族,亿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宇宙和文明,人类的湮灭在这种背景下,其实也只是插曲而已,也使观者的悲怆降到了最低,最终的结局也因为主角无私的选择,使本身黑暗的宇宙变得不是那么黑暗,虽然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