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议论文 > 《人与环境议论文》700字_人与环境议论文800字

《人与环境议论文》700字_人与环境议论文800字

时间:2019-12-17 09:26:3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人与环境议论文》700字

人与环境议论文人与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对人十分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但是内容呼应了题目,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好的环境可以感染一个人,而坏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让人走上歧途。我们要想健康的成长,就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在战国时代的孟母,因为看到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好,就连续搬迁了3次。(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力地支持观点)那时的孟子热爱学习,就”近朱者赤“,后来成为了一名儒学大师。这说明,我们身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远比在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好许多。但这里所说的”环境“并非生活条件怎么这么优越,而是周围的人的品德、道德修养怎么样。例如,那些从小生活在皇宫中的皇子,受到天下一流的教育,吃穿住行都十分优越,最终却很少成材的,大都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和宦官长大的,身边的人对他阿谀奉承,这会滋长那些皇子的傲慢。他们交的都是些狐朋狗友,久而久之,自然“近墨者黑”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巨大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无声的改变人的性格;坏的环境却会,令人蒙蔽,甚至走向堕落之途。(对比鲜明,强调好的环境的作用)也许我们都想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但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自古以来,有许多寒门弟子,他们出身低贱,却一样取得了成功。就比如凿壁借光的匡衡,自己家境贫穷,父母也没多大文化,家庭环境不好。但他热爱读书,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条件,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也不应该抱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我们应该多向匡衡哪样的人学习,自身环境不行,就创造出好的条件,自己拼出一个天地。我们人可以说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我们要尽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中,或者,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或氛围。我相信,我们行,我们一定行的。

作文二:《人类与环境论文》3900字

如何预防与改善土壤盐碱化现象

【摘要】土壤盐碱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渍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 ²。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本文通过分析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改良盐碱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土壤盐碱化 水文地质 防治措施 改良

盐碱土也称盐渍土,包括盐土和碱土两种性质不同的土壤。当土壤表层中的可溶性盐类超过0.1%时,即为盐化土壤,当总盐量超过1%时,成为盐土。而当土壤表层含较多碳酸钠时,会使土壤呈强碱性,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超过5%时,称为碱化土壤,超过15%时便形成碱土。盐碱土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总面积约占3667万hm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盐碱耕地近670万hm²,约占全国总耕地的5%,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1.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2)(1)居延海湿地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黑河下游因河床摆动而形成的大面积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由于一些原因导致黑河水极度匮乏,居延海湿地及周边地区植被大面积死亡,裸露土壤遭受风蚀,演变成为沙化盐碱化土地。

1.1地下径流滞缓与地下水位的升高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能溶解岩石或成土母质的盐分;河水在补给地下水时,也同时把水中的盐分带到地下水中,这些都促成了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有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地下水埋藏深浅、径流通畅与滞缓、地下水矿化度高低等均有差异,而影响到土壤的积盐状况。一般地势越低,地面和地下径流不畅通,地下水埋藏越浅、矿化度越高,土壤越易发生盐碱化,反之则不宜发生盐碱化。农田灌溉本来是缺水地区增加农田生产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灌溉不合理,例如单纯引地表水灌溉,有灌无排,灌水定额过高,大水漫灌,渠道渗漏等,都会给地下水增加新的补给量,破坏地下水的天然收支平衡,引起地下水位升高。上升的速度与地形和岩性有关,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原来水位埋藏较深,地下水流坡度和流速也较大,水位上升速度较慢,一般不宜形成

次生盐碱化。在低平的地段则相反,原来地下水位埋深就较小,地下水流坡度和流速都小,多呈停滞状态,灌后极易加速地下水位上升。由于不断地蒸发,土壤表层逐渐积盐。

地下水位是决定性因素。一般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则潜水蒸发量越大,土壤积盐越重。即使在地下水矿化度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地下水埋深较浅时,由于地下水因蒸发进入土壤中的水分较多,也携带较多盐分,使土壤积盐。如地下水矿化度在2~3g/l左右,地下水埋深在15m左右,即便在夹粘土的轻质土的条件下,土壤仍会发生积盐。只有地下水控制在不致因蒸发而使土壤积盐的深度,土壤才不发生盐碱化。

1.2地下水和土壤中的含盐量

地下水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盐分,土壤才会产生盐碱化。否则,地下水位抬高也只能形成湿地或沼泽。

一般地下水埋深相同的情况下,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补给的盐分就越多,土壤积盐越重。即使地下水埋藏较深,蒸发量较少,但因其矿化度高,随毛细管水进入土壤的盐量也大。在砂壤的条件下,当地下水的矿化度在10~15g/l,地下水埋深在28m时土壤仍会发生积盐。高矿化度地下水对底土盐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有的地方表土含盐很轻,但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高,底土仍处于轻度或重度盐化状态。

旱、涝、碱三害往往同时存在,是有其内部联系的。由于旱,特别是春旱,在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条件差的情况下,含盐地下水强烈蒸发,形成盐碱地。夏秋季节雨水集中,发生涝灾,使水位抬高,又给盐碱化创造了条件。

2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与预防

(3)为抢救和恢复居延海湿地,内蒙古决定实施居延海湿地恢复建设项目。该项目于4月15日开工,已被列入2009年第四批中央扩大内需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2270.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816.4万元,地方配套454.2万元。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水务局探索采用竖井排水新措施降低土地盐碱化,取得显著效果。该旗乌拉山镇赵贵村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314亩,其中耕地面积3860亩,耕地涉及农户160户750人。尽管配套了较为完善的排水设施,但因靠近黄河,阴渗严重,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力逐年下降,当地农民反映强烈,社会矛盾十分严重。针对这一现状,乌拉特前旗水务局在原有明沟排水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积极采用竖井排水措施降低土地盐碱化,在该项目区内共打16眼机电井,采用低压管道将水输送到就近的排水沟中,16眼机电井全部投入运行,日排水量达1.923万立米,有效控制了土壤盐碱化,为该地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该项目区内夏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农民喜获丰收。

2.1合理灌溉

这类措施中包括:严格控制灌溉定额,改善灌溉方法;减少水库渠道渗漏;设置排水网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用水,控制了地表水的过量渗入,又可把节约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

(4)

如果条件允许,采取渠灌和井灌结合,既开采地下水又补给地下水,这样更容易控制浅层地下水位。

正确制定灌水定额,有计划用水。主要抓:统(对水源的利用统一安排)、算(水帐、田亩、时间、劳动)、配(定配水次序和时间)、灌(贯彻丰产的灌溉制度和合理灌水方法)、定(人员、职责)、量(量水和灌水因素数据)等六个环节。进行防渗处理,减少库、渠的渗漏。在难于处理或处理后仍渗漏时,应在下游适当位置开挖截流沟以降低下游的地下水位。沟的深度应以既能降低下游的地下水位,又不增大库区渗漏量为标准。在灌区内渠道很多,应从砂质土渠段开始进行防渗工作,可以采用泥沙充填、夯实或建筑防渗层等方法。

2.2人工排水与植被排水

人工排水是控制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实行有灌有排,排灌结合,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样既防盐碱又防涝,同时能加强浅层地下水交替作用,使灌溉水和大气降水渗入过程中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将其带入地下水中,促使土壤向脱盐方向转化。修建河渠系统,不断将多余的地下水排走,达到控制地下水位和制碱的目的。根据经验,排水沟对于土壤脱盐的作用与排水沟的深度和土质有关。一般排水沟单侧脱盐影响范围与沟深的关系为:轻质土沟深1.7-4m时,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100倍,粘质土沟深1-2.5m时,脱盐影响范围为沟深的80-130倍。

(5)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叶面蒸发排除大量的水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一棵15年的柳树每年通过叶面蒸发消耗91.4m ³水,杨树为82.9m ³水。据研究灌溉渠系林带的排水影响范围可达200m ²,潜水位下降最大的地方可达1.6m。一般多在灌溉渠旁植树,利用它吸收渠道侧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以消除灌溉渠道两侧可能产生的次生的盐碱化或沼泽化,这就代替了截渗沟的作用。

2.3严格防止地下水矿化度的增加

主要防止开采地段地下水咸化,防止高矿化度水进入井内以保证淡水灌溉,尽量减少盐分积累,只要保证地下水含盐量不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可减轻土壤盐碱化的程度。其次在使用矿化度超过2g/l的地下水灌溉时,要严格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扩大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的农业技术措施也是改碱不可缺少的,一般是采取平整土地,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修条田,衬砌渠道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灌溉,提高灌溉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切断毛细水上升的通道,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治次生盐碱化的作用。总之防治土壤盐碱化一定要碱、涝、旱兼治,蓄、灌、排兼施,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3.结语

我国是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中后期,由于全球变化所导致的气候干旱化以及水、土、生物资源被过量地开发利用等原因,使松辽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盐碱化和草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地盐碱化迅速扩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严重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推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作用。水资源管理和水信息

交流应重视发展因特网和充分利用因特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特网战略包括建立中国水门户网站,构筑水信息公共平台;利用因特网推动水行政部门电子政务和水务公开;通过因特网实现水基础数据共享等。

大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的年龄、知识、求新等优势。以及这个群体对自身的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这个群体能够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2013年6月);

[2]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4年2月);

[3]《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年S1期;

[4]北方新报2012年07期

[5]百度百科(2014年11月)

作文三:《人口与环境论文》3100字

摘要:随着人口的激增,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多的人口,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恶劣的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疾病危害。环境与人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面对现在的状况,难道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以保人们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人口激增 环境  联系与影响 措施

引言:良好的环境是人口基数的基本保证,是国名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今人口越来越多,环境却越来越糟糕。这种情况下又何谈经济发展,只有安定的环境,才能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人口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影响的,过多的人口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环境就开始遭到破坏,当环境不断恶劣是,人们不断因为竞争的激烈,而逐渐凋零。

在这个科学与经济不断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社会问题不断滋生。据调查,在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人口增长,人类对物资的需求量就会增大,也就是对资源的需求增大,从环境中索取的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索取的量超过环境更新的量就会导致生态破坏;人口增长,无论是人类的生活活动,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增多,一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例如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哪里哪里又堵起来了,在大街上你抬眼随便一瞅就是私家车,现在私家车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有,这么多私家车在马路上飞驰,显示了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反之想想这么多汽车每天行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对空气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很少,社会生产力也非常低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也很小。人类对环境是适应性的,多表现为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而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于是人类开始以主动的进攻性方式对环境进行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现代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毁灭性开发。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

当然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过多的人口会给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而恶劣的环境依然会给人口造成无法计量的损失。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它为人类居住提供了空间场所。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条件较好的东非、中亚草原地带、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而不可能是气候酷寒和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的地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的足迹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条件作用于人口分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间接作用。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到了20世纪下半页,已达登峰造极之态,人类对自然界各种资源进行了肆意的改造和无情的攫取,生产出形形色色的产品,来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断追求完美,喜新厌旧,不断更替,让我们制造了大量的报废品。从而造就了人类社会暂时的繁荣,但是无情攫取终究会资源枯竭,肆意改造必将破坏生态平衡,这种变化使人类难以与自然界互济共存。而肆意改造更是贻害子孙后代,无异自掘坟墓。

在20世纪,人类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诸如杀虫剂、除莠剂、冷凝剂等,。正当人们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受到伤害的自然界已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其中DDT,PBF,CFC等侵蚀着从海洋到内陆几乎所有的生物,在人类的血液和脂肪中也普遍发现它的踪迹。目前,环境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已日渐显露,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受到空前的威胁。

雪切尔.卡森在她著名的讲演中指出:“我们迫不得已正在将整个人类暴露在合成化学物质面前,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质已被证实是及其有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毒害作用可以被积累、放大。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甚至尚未出生、还在母亲体内时就已经受到污染。如果人们不从此改弦更张的话,这种污染将会终生跟随我们,而这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我们对环境做出的种种恶行,最后与通过环境的变化,反映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了。

面对现在环境不断恶化,人口不断激增的的现象,我们难道不该做些什么吗?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自身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多植树,为国家的绿色贡献一份力量,多组织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人们看到现今环境的状况,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警醒人们保护环境,走可持续道路的迫在眉睫。作为学生,我们要对那些打算生二胎的人进行疏导,告诉他们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作为政府,我觉得政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在餐桌上,做到光盘,点菜做到经济实惠,出行做到从简。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严厉的执行,并且需要信访,暗地里调查,关注那些虽给国家经济很大

帮助,但却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引导他们达标排污。作为当地机关,我认为应该多在小区内宣传计划生育,要严抓超生超育。政府还应该适当的宏观调控价格,来改善供求关系。例如提高高排放私家车价格,给予买充电小轿车的人一定得补贴。调高石油价格,降低天然气,乙醇等清洁能源的价格,政策上扶持一些对环境有益的发明创造。政府在宏观上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致力于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发展新型能源,改善资源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曹文慧.2008.14.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廖建宇,苗宏,黄伟,《计生协会在计生工作中大有作为——修文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纪实》,《工作研究》,2000年。

赵万青,《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工会论坛》,2007年7月,第13卷第4期

(美)加勒特▪ 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戴星翼,张真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文四:《环境与人类论文》4700字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环境与人类          课程代码:     ENVI119002.01     开课院系:      复旦学院            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也可自选与环境、能源保护相关的题目)

1. 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请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尘暴、核危机、极端天气等),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 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3. 论述研究、开发与生产环境材料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5. 试论我国城市、农村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 我对中国环保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

装订。 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

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5.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

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

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

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

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月(H4203,下课前)。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一天,最

迟于12月 30日之前自行全部交毕(环境系104A或151)。逾期按零分处理。

简析环境保护的几组关键力量

摘要: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但以往的治理模式总是单一地依靠一方的力量而忽视了其他可作用因素,从而导致一方力不从心而其他有心无力的局面。环境问题涉及多方关系主体,往往双管齐下能收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处理好环保各方力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它们协调运作,相互补充,避免畸轻畸重的局面,是改善环境现状,消除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问题、舆论、法律、官方、NGO、系统内、系统外

一、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形势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所做的发言,深刻地指出了目前处在文明转型时期的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和环境形势。他进一步指出:“ 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这些数据不可不谓触目惊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每个人生活甚至生存的紧迫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努力寻找更绿色合理的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解决环境问题的几组力量探索

环境问题涉及面广,牵涉的利害关系群体多,因此仅仅依靠一方行政或者法律的力量都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妨寻求多方的合作,合理分工,使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更好的运作起来。

(一)传媒与法律

1 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

近期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刑事案件将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 关系上,“媒体审判”一词热炒,导致人们对舆论影响司法的现象颇为敏感和义愤。其实舆论和司法是社会管理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配合往往能够优势互补,各尽其长。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大量的环境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专家学者们对此忧心忡忡,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呼吁倡导。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停留在呼吁层面其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只有借助立法程序将建议变成制度性的东西固定下来,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加以保障,才能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可喜的是,随着《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施行,我国的环保立法正在逐步完善,环境发展报告的绿皮书也年年更新,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还是难以挽回:立法在不断完善,但执行力却很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件的下发虽然是面向全社会,但实际的受众却只限于社会上一小撮相对精英的人群。其余的人们或是对此漠不关心,或是根本无力去了解和接触这些信息。受众的有限性和宣传的不到位使得这些文件无异于被束之高阁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这点上,传媒就可以发挥它宣传和教育的作用。由于其自身覆盖面广和无孔不入的特点,新闻传媒充当信息的上传下达者角色是当之无愧的。它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法律规范向更多的受众传达,从而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环保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一些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受制裁的案件进行报道,从而起到威慑和警告作用。

此外,传媒还有监督和检举的功能。“徒法不足以自行”,好的法律政策若得不到有效的施行和落实,也是枉然。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教训告诉我们法律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施行不当却有可能背离其初衷而成为“恶法”。因此,媒体的监督功能能够有效地督促相关机构严格执法,使保护环境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污染环境的个体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媒体运用新闻采访的一些方法往往可以发现和曝光一些在暗处的操作,从而可以帮助减轻执法监察的压力。

总之法律和传媒的力量若配合默契,是很可以相得益彰而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的。

(二)官方与民间

我国的环境管理沿袭了我国行政管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国家计划为中心, 行政命令为手段的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了政府机构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宏观指导和协调,造成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混乱, 难以有效地履行宏观和微观的管理职能。不仅22 杜群,我国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上海环境科学》,1993年12卷6期

如此,行政力量长期主导环保事业也压制了民间组织的能动性,导致一些民间的NGO组织寸 步难行,心有余而力不足。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不能有效地配合互助,也是我国环境问题难以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37个世界地球日之际,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一个名为《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的蓝皮书,向人们展示了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状况。“这份报告将环保NGO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示在公众面前:逾7成环保NGO无固定经费来源,6成无专用办公室,4成多的全职人员不领薪酬,超过一半的全职人员没有任何福利保障„„”民间环保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服务组织,他们通过非官方非行政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环保宣传和努力。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活动还是受到诸多限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不过最让NGO组织感到难堪也许还不是经费的不足或福利的缺失,而是官方对此的态度。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我国95%以上的环保民间组织遵循“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替代、办事不违法”的原则,寻求与政府合作。然而在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中,民间的力量必然要受制于人而有蜕化为政府的职能机构的趋势;即使情况不是如此糟糕,国家权力也很难允许民间的力量来加以干涉和分享。再加上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缺乏了解,以及这些组织本身发展的不足和不成熟,它们的活动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往往举步维艰。

民间环保组织扎根于民间,往往比政府机构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公众对于环保的态度,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此外一大批经过专业培养社工的投入也可以带领人们通过合法的方式对破坏环境现象进有效抵制。这些优势都为官方所不具有从而可以很好地弥补官方环保工作的不足。对此,我们呼吁官方权力的有限下放,优化资源配置,为民间环保机构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监督管理与引导服务并存,共同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努力。 (三)系统内与系统外

“自然生产系统有三个根本性的特点:(1)它是生产性生产,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其任何消费都是旧东西的消亡,新东西的产生,也都是自然系统通过自身内在力量生产出新的系统;(2)它是无废物生产,它的任何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都将成为生产新系统的原料和能源,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生产系统;(3)它是利他性生产,总是为进一步生产提供前提。”与之相反,人工生产却是消费性、有废性和利己性的生产。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本身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有着自我洁净和自我恢复的能力,只是人们的生产生活3

443 中国环保NGO生存现状堪忧:交涉多依靠政府 ,公益时报,2006年04月25日11:19   岳玉禄,《论环境系统问题的辨证根源》,《系统辨证学学报》,1993年03期

破坏了环境系统的平衡,才导致环境的恶化。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是指出的那 样,“„„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 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我们不仅要着眼于从减少人为破坏的外部的角度去保护环境,更要注重修复环境自身的生态功能。

为了减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正是对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的一种探索。这一方面保护了森林和牧场资源,防止盲目开垦导致的土地的贫瘠化;另一方面也是给予自然以一定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恢复到或尽可能恢复到被破坏前的状态,这远比事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土地沙漠化来的经济和有效。所谓“开源节流”,节流必然关键,但努力寻找水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是最釜底抽薪的办法。我们不仅要改变原先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而且要改变单纯的人为治理的方式,合理运用环境力量去治理环境问题。

当然,要依靠自然系统内部来完成修复破坏的职能是不易的,它需要来自系统外部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虽然我国尚未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但在防护林建设中已有所实践。“社会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并非因为林区提供了生态效益, 而是因为它们在资源利用结构的提升尚未完成之前过早承担了向社会提供生态效益的责任。”这项责任不应该转嫁到任何一个个人身上,而是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承担。

环境问题不是靠单个个人或者机关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其中几组关键力量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作用,这样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明天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2

2. 张小平,《环境治理的法律框架》,法律出版社,2008-06-01

3. 龚高建,《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5 李周,国土治理政策的评价,《环境与发展》

作文五:《人类与环境论文》2400字

学习《人类与环境》后的心得

皖西学院 信息工程系 计科0902 唐大成  2009012162

学习了《人类与环境》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明白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了解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种祥和的生活氛围,一个充足的生活空间,例如人类的居住、衣食、茶饮、甚至人类的信仰都受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也在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好坏,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使环境不断在恶化,对人类的生活长生了严重影响,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

学习了《人类与环境》让我明了解了人类的居住、人口、茶饮、人的信仰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风水好的居住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身心,使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精神饱满地面对第二天的工作。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也必定是一个能让人安居的地方;优秀的建筑物往往是匠心独运地加以造型,并以倚山傍水而取势,它那波澜起伏的精神气质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从而达到“人杰地灵”的效果。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指住宅区周围的状况,如楼房间隔、绿化面积、规划情况、噪音大小、污染状况等;二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居住小区的居住和文化氛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指住宅区周围的状况,如楼房间隔、绿化面积、规划情况、噪音大小、污染状况等;二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居住小区的居住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降水、光照、风、气温对人类所居住的房子也有重要的影响。具体分析是: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2)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水平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较难增加的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当然,我们在考察资源短缺时,不仅要注意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短缺,而且要特别注意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更新资源更是如此),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对其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衰竭,且呈锐减趋势,承载能力下降。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而粮食增产却举步维艰,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

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3)茶与环境的关系

茶是平凡的物质存在,又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是百姓的寻常必需,又是国“的经国大事”;茶犹如穿越千古风霜的耆老,又如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壮。自古以来人类对茶的依赖与钟爱那是毋庸置疑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出不同的茶,环境对茶的优与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全年雨量合配平均知实显雨季,三合之二以上雨量集合正在主要生长的春夏季,并且年均气温正在16~20℃的地域均适宜栽培茶树。不只要利于茶树生长,且质量也佳。所以在各地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就会查处不同的茶。例如(1)据茶叶的制法和品质可以略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和紧压茶(茶砖)五大类。(2)按色泽(或制作工艺)分类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3)按季节分类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4)按其生长环境来分类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

(4)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作为十九世纪正式提出的观点在今天受到不少的批评。不可否认,它存在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们也发现,能对环境决定论进行

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状况,为环境决定论提供很大的适用空间。如在中国的西北,特别是在沙漠和戈壁地带,有考古发掘证明,曾经有多种宗教在此传播繁衍、广纳信众,佛教还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在青藏高原上虽也有游牧,但却非唯一的生活方式。在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青藏高原上冰雹、雪灾、泥石流、塌方、地震、山洪等各种极端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非常频繁和剧烈,使得当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自然的威力和人的渺小。这样饱受生活煎熬的藏民投身宗教慰藉当愿望就更加的迫切,宗教摄入人心的深度和广度就更加容易。

总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当人类的活动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必须把利用环境与养护环境结合起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的高度统一。

作文六:《人类与环境论文》2700字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的研究  环境与人类 罗伟成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科1094 张静 职称  2010年5月18日

一、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 1.大气污染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3、垃圾处理问题。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5、水土流失问题。

6、旱灾和水灾问题 。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

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的研究

一.现象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城

市化、农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森林减少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               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自然区域变得

越来越小了,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到灭顶之灾。如亚洲的老

虎、大象,非洲的犀牛数量都在锐减或濒临灭。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

量砍伐热带雨林,可能有很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和鉴定,就已经从我们地区

上灭绝了。这种情况是非常惊人的,原来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

野羊等野生动物在我国已经绝迹了;另外,华南虎、白金貉、亚洲象、双峰驼、

黑冠长臂猿等野生动物也都面临濒临灭绝的威胁。如华南虎以前在我国南方数量

很多,现在,据科学家调查,只剩下30~40只,可以说是危在旦夕。这一数量

已经不足以使这个种群再延续下去了;再如,生活在长江内的白暨豚是一种淡水

豚类,据调查,其数量只有20多头,如果再不保护,也会在地球上永远消失。

由于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差,中国的饮食文化又很发达,大吃野生动物很兴盛,

在很多餐馆里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甚至一些一类保护动物都成了美

味佳肴。

二、发生的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有相当数量的物种在人类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便已悄然灭绝。 2、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城乡工农业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还有我国的湖泊及一些主要河流已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这是水生动物区系大量消亡的主要原因。至于海洋,特别是近海的海岸污染,也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因素。

3、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

从50 年代起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作裘衣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近些年来,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仅1978 年~1986年间,从我国走私到日本的麝香就达46 000两,平均每年5000 余两,而每获一两麝香平均要猎杀10 只麝,这表明每年要有50 000只麝在中国大陆消失。金钱强烈诱惑着偷猎者,稀少—价高—捕杀—更稀少—价更高,可怕的恶性循环刺激着不法分子挖空心思去偷猎、贩卖。

4、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生物多样性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阻塞某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使一些物种濒临危境。如:长江葛洲坝至南津关段是“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大坝截流后,流速、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长江中段“四大家鱼”鱼苗呈减少趋势。大坝截流阻挡了中华鲟溯江而上至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许多中华鲟滞留于坝下江段,有的甚至撞死于坝下,这对中华鲟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5、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三、防治措施

1 、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

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使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立某些珍稀动物的养殖场,进行保护和繁殖,或划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如泰国对鲜鱼的养殖。

4、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5、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质量和效果。如一些濒危物种通过适度开发,获得大量保护资金而得到拯救。适度开发利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四、我的看法和认识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和土壤。我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方面依赖于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类所采取的行动。有关部门应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 所以我们都应该尽我们的一份力去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

作文七:《人与环境论文2》2200字

《人与环境》论文

题目:居室装饰装修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防治

姓名:冯月婷

学号:32010071223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1年6月7日

摘 要 大量调查表明,人们每天约有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与室内环境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而室内污染已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除人类活动影响外,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通风不良、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和家

具等散发的有害气体。通过对室内污染源的分析,指出室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为改善、消除居室空气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提出措施。

关键词 室内污染物 危害 防治

大量调查表明,人们每天约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与室内环境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而室内污染已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除人类活动影响外,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通风不良、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等散发的有害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办公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装饰装修材料大量应用,由于装修材料良莠不齐,再加上房间密闭性提高、空调的大量使用,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专家们指出:“装修材料都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按室内装饰装修后空气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化学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甲醛、氨、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因此,甲醛、氨、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成为了衡量房屋是否可以入住的主要指标。

甲醛主要来自于胶合板、刨花板、各种塑料贴面等,胶粘制品、绝缘、保温材料和家具中,均可释放出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致畸变、致突变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眼鼻刺激、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影响、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更大。

氨属于碱性物质,它对所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蛋白质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组织细胞的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氨气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恶心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氨在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三叉神经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呼吸停止。

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属芳香烃类。甲苯、二甲苯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引起黏膜刺激;苯能引起麻醉和刺激吸

吸道,并在体内神经及骨髓中蓄积,破坏造血功能(红、白血球的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长期接触会造成严重后果,引发血液病等;可致癌已被WHO确定为致癌物质;室内浓度过高时,人在短时内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脱离现场,会导致死亡。

放射性污染物:氡及其子体。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分别从地基土壤中析出、建筑材料中析出和户外空气带入室内。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它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氡原子在空气中的衰变产物被成为氡子体,为金属粒子。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

污染空气,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累积而诱发肺癌。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列为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

除了上述室内空气污染物之外,还有酚、甲醇、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污染物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

为了改善、消除居室空气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各种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品。如低毒,无毒、低污染、无异味的建筑涂料,墙纸、壁布,绿色木质板材及非木质板材、管材、防火材料,工业副产石膏建材制品等。

注意室内装饰和装修设计,按照安全、健康、简捷、舒适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减少人造板材用量,防止过度装修,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室内新家具的选择。新家具不宜太多,因为其本身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尽量不选用大芯板制作的家具,因为大芯板如果甲醛超标很难治理。对新家具应进行甲醛驱逐处理。

居室入住前应请专业环境监测人员对其进行检测,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居室环境质量要求后方可入住。

在室内有选择性的种植花草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居室环境污染物加以吸收。    加强通风换气,使污染物及时排除。

必要时可使用一些吸附剂对室内环境污染物加以吸附,如可喷洒少量稀硫酸吸附甲醛。

总之,现代居室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已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水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及家具的质量加强监控,研发消除居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新方法、新措施,加快绿色环保建材的开发,加强室内通风,使污染物及时排除。

参考文献

1 马莹.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预防.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3.

2 马军毅,严玉梅,袁红霞,陈建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与室内环境污染相关性分析.广东建材,2008,12.

3 孙士斐.绿色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建筑与市场,2006,3.

4 姚富鹏,彭锐,张琪,陈娜.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3,22.

作文八:《人类与环境论文》2600字

学习《人类与环境》后的心得

创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 信科00868008 杨波

学习了《人类与环境》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明白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了解

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种

祥和的生活氛围,一个充足的生活空间,例如人类的居住、衣食、茶饮、甚至人类的信仰都

受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也在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好坏,随着人口的迅

速增长,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使环境不断在恶化,对人类的生活长生了严重影

响,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

学习了《人类与环境》让我明了解了人类的居住、人口、茶饮、人的信仰与环境的关

系。 (

((

(1)

))

)人类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风水好的居住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身心,使人们在劳累了一

天之后,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精神饱满地面对第二天的工作。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也必定

是一个能让人安居的地方;优秀的建筑物往往是匠心独运地加以造型,并以倚山傍水而取势,

它那波澜起伏的精神气质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从而达到“人杰地灵”的效果。对人类影

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指住宅区周围的状况,如楼房间隔、

绿化面积、规划情况、噪音大小、污染状况等;二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居住小区

的居住和文化氛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体

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是指住

宅区周围的状况,如楼房间隔、绿化面积、规划情况、噪音大小、污染状况等;二是人文环

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居住小区的居住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降水、光照、风、气温对人类所居住的房子也有重要的影响。具体分析是: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气温高的地方,

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

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

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

之一;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

((

(2)

))

)人口与环境

的关系 第一: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水

平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

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较难增加的

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当然,我们在考察资源短缺时,不仅要注意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短

缺,而且要特别注意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更新资源更是如此),

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对其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衰竭,

且呈锐减趋势,承载能力下降。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

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

载极限。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而粮食增产却举步维艰,

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

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

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

(3)

))

)茶与环境的关系 茶是平凡的物质存在,又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是百姓的寻常必需,又是国“的经国

大事”;茶犹如穿越千古风霜的耆老,又如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壮。自古以来人类对茶的依赖

与钟爱那是毋庸置疑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出不同的茶,环境对茶的优与劣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一般而言全年雨量合配平均知实显雨季,三合之二以上雨量集合正在主要生长的春夏

季,并且年均气温正在16~20℃的地域均适宜栽培茶树。不只要利于茶树生长,且质量也

佳。所以在各地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就会查处不同的茶。例如(1)据茶叶的制法和品质

可以略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和紧压茶(茶砖)五大类。(2)按色泽(或制作工艺)

分类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3)按季节分类分为春茶、夏茶、

秋茶和冬茶。(4)按其生长环境来分类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  (

((

(4)

))

)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

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作为十九世纪正式提出的观点在今天受到不少的批评。不可否认,它存

在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们也发现,能对环境决定论进行"毁灭性"批评的理论却一直未

曾出现。它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学者们的理论视野和更为普遍的对策性研究中。如

果抛开也许是被过分关注的理论层面的虚妄争论,具体研究时对环境决定论在一定范围内进

行有条件的选择适用,比如中国西部的宗教信仰问题,就会有一种独特的解释张力。

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状况,为环境决定论提供很大的适用空间。如在中国的西北,

特别是在沙漠和戈壁地带,有考古发掘证明,曾经有多种宗教在此传播繁衍、广纳信众,佛

教还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在青藏高原上虽也有游牧,但却非唯一的生活方式。在青藏高原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青藏高原上冰雹、雪灾、泥石流、

塌方、地震、山洪等各种极端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非常频繁和剧烈,使得当地的人与自然的

关系更体现出自然的威力和人的渺小。这样饱受生活煎熬的藏民投身宗教慰藉当愿望就更加

的迫切,宗教摄入人心的深度和广度就更加容易。

总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

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

调,只有当人类的活动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

长久利益,必须把利用环境与养护环境结合起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

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

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的高度统一。

作文九:《环境与人类论文》2900字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摘  要: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功能,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完善湿地保护立法势在必行。就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阐述,并对完善湿地保护立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湿地保护    立法现状    问题    立法建议

一.含义及分类

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我国对湿地的分类大致为:海域、河口、河流、湖泊、人工湖面。

二.湿地的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有:

1. 物质生产: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 大气成分调节: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成分。

3. 调节水分和局部气候: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

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 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5. 提供动物栖息地: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湿地面积在逐渐减少,遭到各种破坏,所以目前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三.我国湿地立法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湿地立法保护现状

1.1 国家有关湿地的立法

1992年以前,我国法律中没有将湿地整体作为专门的保护对象,更无湿地保护的专门立法,对湿地的保护主要通过对土地、水域、滩涂等与湿地有关联的资源的保护来间接实现,对湿地的立法保护非常散乱。

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首次采用 “湿地” 一 词,从此“湿地”作为一综合概念,开始出现在与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管理相关的立法中。如:《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实施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防洪法》、《水法》等。尽管这些立法的主要保护对象不是湿地,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却从客观上保护了湿地要素。

1.2 地方性湿地保护立法

2002年河北省通过的 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率先拉开了各地方湿地立法的序幕,此后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和规章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和相关政府规章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湿地保护步人法治化轨道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效的保护了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为湿步,有效的保护了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为湿实的基础,也必将推进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整个进程。

(二)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2.1湿地保护缺少中央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全国性法律,对湿地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只能参照与湿地有关的其他法律及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政府规章。(1)与湿地有关的其他法律虽然对湿地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专门立法来说,这些法律偏重资源要素的保护,有些相关法律仅仅是从侧面、间接的对湿地进行调整,如 环《境保护法》。(2)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政府规章虽然对湿地做出了专项保护的规定,但是,其调整范围仅限于地方,相互冲突、矛盾的情形难以避免。并且,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效力层级过低,不能满足我国湿地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式的需要。

国家制定专门的湿地资源保护法有利于湿地保护工作更加规范

化和制度化.

2.2 湿地内涵与外延不明确

地方性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湿地的定义,但却各不相同,这足以说明“湿地”概念在法学领域尚不统一。对于法律法规而言,概念的准确性决定了该法律法规所调整范围的边界.由于“湿地”概念不统一,外延不明确,不仅直接导致某些湿地资源或者功能不能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而且致使管理者在湿地管理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管理对象的范围与边界,自然也就不能明确湿地管理立法的最终目标,也无从制定适用于湿地管理的法律措施。

2.3 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

纵观我国湿地资源保护法律现状,由各地行政法规和条例集合而成的法群形态,是我国湿地资源法律保护体系框架的现实。从其外部结构而言,忽视了整体利益的协调,导致法律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从其内部结构而言,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关系处理不当,利用效益低下,破坏浪费严重。

2.4 湿地立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缺失原则

我国现有的湿地保护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仍停留在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之中,尚未具体化、制度化,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公众参与权的行使程序基本上付之阙如,没有明确规定对妨碍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制裁措施,缺乏相应的法律救济。没有明确的公众参与权利的规定和公众参与程序的规定,缺乏可实施性,使得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困难重重,不利于湿地保护立法的实施。

2.5偏重经济价值,忽视生态功能之价值

任何资源都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兼顾二者,使其相得益彰是现代环境法的基本目的所在。传统资源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从经济效用的角度加以考虑,甚少考虑资源的生态功能之价值,在此思想下的资源立法显然与应主要利用湿地之生态价值的立法不符合,难以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

四.完善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建议

1、制定专门的《湿地法》

湿地专门立法是履行《湿地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要求,是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要求,有利于湿地的统一管理。由此可见,在我国制定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全国性法律,实属势在必行。

2、 明确湿地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湿地”的概念直接关系到湿地保护专门立法的调整对象范围,“湿地”的概念不明确、不统一,湿地保护法的立法边界就无法明确,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湿地法,来明确湿地的内涵和外延。建议我国湿地保护专门立法采纳 《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

3、 构建完善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为有效地保护湿地,从本国国情出发,颁布各项法律,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各种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并且,还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湿地政策是很多国家的做法。

4、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

现代湿地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湿地利益相关的决策管理活动,使得该项政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且有利于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立法通过相应制度的设置来使公众参与原则具体化、可行化。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1)确保湿地信息的公开  (2)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举报体系,明确公众对湿地保护的监督权利和义务  (3)建立公众意见的回应制度。

5、 兼顾湿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湿地法应当在注重湿地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湿地作为“地球之肺”的生态价值,使湿地法真正成为切实保护湿地的法律保障。

作文十:《议论文的优秀范文:环境与人才》800字

孟母三迁最终造就了儒学的亚圣——孟子,环境之故;热带鱼由鱼缸转入池塘变迅速长大,环境之故;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中,狼避险觅食、强势图存,亦是环境之故。可见环境造人才,所言不虚。

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平王东迁洛邑,曾做出一个不起眼的封赏之举,将崤山以西与西戎接壤的大片土地赐予秦伯。或许平王本就不怀好意,八百里秦川均为犬戎掌控,在那个连天子都被犬戎赶得无家可归的年代,派秦伯去开疆拓土,实在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然而秦伯还是去了,几代人披荆斩棘马革裹尸,多少次险些被灭,秦国终于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四战之地,秦人个个尚武,民风剽悍,甚至有?秦军虎狼之师?的评价。环境的磨砺,成就了秦的霸业,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长平之战,老将廉颇在前线一味坚守,把秦军急得发疯,就在这时,赵军换防了,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把高谈阔论出身名门的军事票友赵括换了上去。赵括熟读兵书,却是只不善实战的纸老虎。数月后,赵括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庸才,赵军四十万被秦坑杀。优越环境造就出来的庸才,祸国殃民,其害不亦大乎?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0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任对这10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班级没有变,班任也没有变,那么,随意抽取的这10名学生为何发生了良性的转变?

由此可见,环境优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标准富二代;大批罪犯常出身贫民窟。难道环境作用甚微?非也。若一人胸怀大志,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中百折不挠,外部环境无论优劣都能从不同角度推助他;若一人鼠目寸光,贪图安逸,意志薄弱,环境再优也是徒劳。这,也正是孔子倡导“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而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因。

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