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 > 《大雁塔》400字_游览大雁塔400字

《大雁塔》400字_游览大雁塔400字

时间:2019-11-10 09:21:4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大雁塔》400字

雄伟的大雁塔

今年夏天,外公从外地来西安做客,爸爸、妈妈和我带着外公参观了著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座落在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内,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南面的正门进入向里走去,寺内人山人海,游人川流不息。苍翠的松柏高大挺拔,古老的旱莲香气袭人,鲜艳的花朵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向游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来到塔前,我被这座气势雄伟的古塔所深深吸引。塔高七层,共64米,塔身座落在方形砖台上,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每层的四周各有一个拱形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不愧为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我们沿着塔内螺旋木梯盘旋而上,透过顶层的门洞放眼望去,绿树环绕的曲江池尽收眼底,古老的城墙在一座座高楼大厦间时隐时现,巍巍秦岭连绵起伏,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关中大地∙∙∙∙∙∙ 从塔顶依依不舍地下来,我感慨万千。大雁塔被视为古城西安的象征,果然名不虚传。如果您来西安旅游,大雁塔是您不可忽略的名胜景点。

作文二:《大雁塔》6900字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 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概况及建造缘由:

小雁塔

小雁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寺内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画。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

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荐福寺译经。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于荐

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即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技术成就: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大小雁塔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带领大家去参观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和平门外雁塔路的南端大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斜塔之一。西安市市徽中央所描绘的便是这座古朴雄伟的唐代古塔。这座佛教名塔已成为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也叫慈恩寺。它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东半部,创立于隋开皇9年,也就是公元的589年。初名“无漏寺”,到唐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他为死去的母亲追荐阴福,下令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名胜”之地建寺,选中这里,重修此寺。大慈恩寺北面正对大明宫的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园、乐游园,风景秀丽,居京都之冠。因寺院为追念慈母恩德所建,故得名“慈恩寺”。据传当年高宗每日朝夕从含元殿谣望慈恩寺,表示对母亲的思念。慈恩寺是皇家主持修建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宏大气势和显赫地位,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寺院之一。寺院共由13个庭院组成,占晋昌坊的一半。寺内重楼复殿,禅房经舍共计有1897间,可容纳3000僧徒。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都为寺院画了很多壁画,使整个寺院豪华富丽、雄伟壮观。唐代慈恩寺毁于唐末战乱,仅大雁塔独存。后代寺院虽然多次修葺,但都远远不及唐代规模。现

在我们看到的慈恩寺仅为唐寺的西院,面积是原来的饿七分之一。

慈恩寺山门前有两对威武的石狮,为明代雕刻,象征守护寺院的卫士。狮子的雕刻艺术是由阿富汗传入我国的,现在我们在一些大的企业门前都可看到石狮的造型,但是在古代它是皇家建筑的特有装饰,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狮子一雄一雌,雄狮手抓绣球,象征皇帝统一天下;而母狮身上爬满小狮,则象征着子孙繁衍生息.佛寺的门一般为三间,叫“三门”。由于人们认为“仙人好静居”,佛寺一般建在山门中,因此也叫“山门”。山门中间的门叫“空门”,象征佛教的教义:一切皆空。两旁分别为“无相门”,“无作门”。慈恩寺中轴对称布局。两边有两座小楼,分别为钟楼和鼓楼。钟鼓是古时为僧众报时的工具。晨钟暮鼓,在召开重大活动时,也用来渲染气氛。左边钟楼里所悬挂的大铁钟重约15

吨,铸造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43年)。右边鼓楼藏有一面大鼓。

顺主轴线拾阶而上,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大雄宝殿,它是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即英雄中的英雄,指佛的法力无边。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佛。中间的是法身佛,“法身”为一切佛之源、佛的清净之身。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全身雕刻有小佛;西边的是报身佛,意为“修行成功或佛果圆满之身”。佛像蕾形发髻,身披袈裟,趺坐在须弥座上;东边的叫应身佛,即佛祖释迦牟尼的造像,意为“普渡众生,可变换之身”。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相传诞生于蓝毗尼花园。长大后,深感人间苦恼,二十九岁出家。他在菩提伽耶静思默想人生真谛,终于大悟得道。得道后,他在鹿野苑初转发轮,弘扬佛教。四十五年后在拘释迦涅磐,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三身佛的两侧侍立着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迦叶是佛教徒首次结集时的召集者,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第,侍从释迦佛25年。东西两侧列坐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是佛教徒结集时的与会者。佛教中有500和700罗汉之说,造型各不相同。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指已消除一切烦恼进入涅磐,不再生死轮回,应受外人供养;不生,永远进入涅磐,不再进入生死轮回。中间的供台后还有两尊彩绘涂金菩萨像。西边是文殊菩萨,

专司智慧。手拿长剑,象征智慧锐利;东边是普贤菩萨,专司理德。

大雄宝殿后的第二座大殿叫做法堂。法堂内供奉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主持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信佛的人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死后即可被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接引佛”。他的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他们合称为“西方三圣”。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了我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西游记》中的唐僧,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大慈恩寺的第一任方丈主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他于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的628年,27岁时独自一人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去学佛经。由于唐初实行闭关政策,玄奘西行受到重重阻挠。他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在印度佛教中心拿烂陀寺研习,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

究达17年之久,融会贯通佛教教义各宗派学说。到公元645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返回长安。往返5万余公里。这幅《玄奘负笈图》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我们看他肩背沉重的经书,脚穿草鞋,左手拿拂尘,右手拿着经卷,肩上还带着一盏油灯,表明他当时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想尽快赶回长安的急切心情。玄奘回到长安后,先在宏福寺(今西安南郊的木塔寺)潜心译经。建造慈恩寺时,唐太宗父子决定请他主持慈恩寺,借助他的声望为寺院增光,特意在寺内修了翻经院。公元648年12月,玄奘法师由宏福寺般往慈恩寺译经。朝廷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彩车数千,护送队伍庞大,有全城所有寺院的僧侣、文武百官、皇帝卫队、乐队。唐太宗亲率太子、亲王和嫔妃宫女,手捧香花宝烛,登上城楼虔诚目送。沿途聚观者数以百万,可谓倾城。玄奘主持慈恩寺十年,他邀集全国各地名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场,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经过的128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现在仍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玄奘还把我国古代的经典名著《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对中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玄奘主持下,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超过了与他并称为我国佛经四大翻译家的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三家翻译佛经数量的总和。玄奘在慈恩寺中讲经授徒,开创了我国佛教宗派中最具哲理色彩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或慈恩宗。这个宗派由玄奘创立,弘扬于他的弟子窥基。他们先后主持慈恩寺,所以慈恩寺被视为这个佛教宗派的祖庭。在东侧墙壁《玄奘负笈图》的左右两侧就是他的弟子圆测和窥基的图像。圆测是新界(今朝鲜)王孙,幼年出家来到中国后,从学于玄奘门下;窥基是玄奘嫡传的大弟子,本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的侄子。窥基每当出门有三车相随,故有“三车和尚”

的绰号。由这两人我们便可看出玄奘在当时的名声与地位。

玄奘自印度归来后,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经典法物,他上表唐高宗,请求建一座高30丈的石塔。唐高宗认为,石塔工程过于浩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不愿玄奘为此多付出辛苦,于是用死去宫女的遗物捐助玄奘建砖塔。公元652年,玄奘亲自设计建造大雁塔,并亲自参加建塔的劳动,建起一座5层砖塔。塔为砖面土心,不可攀,后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坍塌。公元701—704年武则天在位时重建,并增高至10层,后遭战乱破坏。于公元930年至933年再次修葺实施改为7层,高64米。现在的大雁塔保持着这次修葺后的面貌。大雁塔为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形式建造而成。砖结构体现了木结构的斗拱风格。每层四面各有一个砖券拱门,塔沿四角悬挂铃铛,内有旋梯,可直登塔顶。唐代一般称大雁塔为慈恩寺浮图或者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后人的一种习惯性称呼。关于雁塔得名有多种说法。据考证〈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语为“雁”,所以雁塔的得名是由梵语音译而来。叫大雁塔是因为后建的荐福寺塔与雁塔遥遥相对比雁塔小,因此人们就逐渐将这座塔叫大雁塔,而将荐福寺之塔称为小雁塔了。       玄奘在慈恩寺译出大量佛经后,请唐太宗为这些经文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又作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称颂玄奘献身佛教事业的精神。

公元653年,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将这两篇文章书写后,刻碑镶嵌于塔南左右两侧砖龛内。西侧的碑文从右向左读,东侧的碑文从左向右读。这种特殊安排,说明这两块碑石确为当时专门替大雁塔所刻。诸遂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碑文字迹清晰,严谨秀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塔底层西侧石门楣上雕刻有唐代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为现存唐代线刻画的上品。在唐代还有一种十分盛行的风俗——雁塔题名。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留念。据说这种风俗起初出现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吕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其他进士从此纷纷仿效,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荣耀,象征着从此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他们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长书法的人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以后如果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这些新科进士题名时,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如白居易27岁时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现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可惜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一场火灾,塔内楼梯全部烧毁。这些唐代进士们的题名也因此而消失。到明代,陕西的乡试举人追慕唐代进士们雁塔题名的韵事,也相邀到塔下题名。这些字迹一直保留到了现在,为古城西安留下了历史的余晖。现在我们虽不能再在大雁塔下提诗留名,但我们可以登塔远望,尽

情领略古城西安的旖旎风光。

与大雁塔遥遥相对的是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的友谊西路荐福寺内荐福寺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城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寺院。因为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为其献福所建,故称为“献福寺”。武则天易名为“荐福寺”。唐代末年,荐福寺遭兵火破坏,现在初小雁塔为唐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荐福寺是我国唐代高僧义净的译经处。义净,范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公元671年从海路到印度取佛经,途经30多个国家,历时25年,带回梵文经书400部。他在荐福寺共译经56部,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后世研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文化提

出了宝贵的资料。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它建于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也就是公元的707年。共15层,高约45米,是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所建的。塔身由下向上依次收缩,为密檐式砖塔。塔内有楼梯可以攀登。塔外形秀丽玲珑,与慈恩寺的大雁塔雄伟气势互相辉映。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经历,公元的1487年,陕西发生六级地震,小雁塔被震裂。时隔34年,公元的1521年,陕西再次发生地震,塔的裂缝竟然神奇般的合拢复原如初。百思不得其解的群众认为这是佛祖显灵,小雁塔才得以“神合”。明嘉靖34年(公元1555年),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塔顶两层被震塌,只剩下13层,高43.3米。解放后修复小雁塔时,“神合”之谜才被解开。原来小雁塔的底基颇为独特,为夯土筑成的半圆球体。这样的地基结构,由于重心高,基座小,可以均匀分散受力,不易倒塌。这样建筑结构完全符合“不倒翁”的原理。可见小雁塔的“神合”实为“人合”。

由于百姓缺乏科学知识,才使小雁塔的不倒之谜蒙上了神奇的色彩。那么为什么不将小雁塔震塌的塔顶重修复原呢?那是因为,它是唯一保存着的1555年关中大地震的实物资料,

现在仍然保持着地震后的原样。

“关中八景”中有著名的一景“雁塔晨钟”,指的就是小雁塔内的一口大铁钟。此钟高4.5米,重10吨,是清康熙年间从武功县移入寺内的。钟声清脆悦耳,十里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人称“神钟”。据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写在一张黄笺上,贴于钟内,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古时,每日清晨,寺院僧人按时撞钟,钟声震全城。清代著名诗人朱集义写道:“噌闳初破晓来霜,落月迟

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就描写了著名的雁塔晨钟。

好了,大小雁塔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作文三:《大雁塔》7700字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大雁塔 外文名Great Wild Goose Pagoda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慈恩寺内 建筑年代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文保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    誉世界文化遗产 景区级别AAAAA级 开放时间08:00—17:30 门票价格大慈恩寺50元/人,登塔30元/人 著名景点大雁塔遗址公园,玄奘三藏院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陕西省西安市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因寺建塔

▪ 四次改建

2 建筑格局

▪ 建筑结构

▪ 雁塔地宫

3 文物遗存

▪ 塔座

▪ 塔身

▪ 舍利

▪ 贝叶经

4 文物保护

5 价值意义

6 雁塔文化

▪ 雁塔诗会

▪ 雁塔题名

7 轶事典故

▪ 名称由来

▪ 大雁塔与玄奘

▪ 反清据点

8 旅游信息

历史沿革

因寺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屠(佛塔)总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

除了保存从天竺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大雁塔内还存有舍利子万余颗。

四次改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大慈恩寺南门玄奘像大慈恩寺南门玄奘像

第二次: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建筑格局

建筑结构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雁塔地宫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

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文物遗存

塔座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大雁塔

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4]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题名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饮,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

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塔身

一层:大雁塔南门一层:大雁塔南门

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

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还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二层:释迦牟尼佛像二层:释迦牟尼佛像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

三层:舍利子三层:舍利子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四层:贝叶经四层:贝叶经

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

五层:释迦如来足迹碑五层:释迦如来足迹碑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六层:唐诗横幅六层:唐诗横幅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天宝十一年(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莲花藻井七层:莲花藻井

七层是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舍利

舍利舍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存放经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长安年间改建大雁塔,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

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为友人所赠。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

贝叶经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

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从2009年起,政府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

2011年,西安市政府批准实施《西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要求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已封停各类自备井2215眼,同时严格限定新开采井井深、开采量及开采时段,并在全市地下水超采区开展地下水回灌,加快修复地下水环境。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

2013年4月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大雁塔申遗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0号),原则同意所报第二方案。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50周年,将本年度“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纪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号召各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ICOMOS在国际文化遗产场所保护工作中的理念和贡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作为ICOMOS设立在西安的业务中心,积极响应ICOMOS的号召,围绕“纪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这一主题,分别在大雁塔、小雁塔、大华纱厂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系列活动。

价值意义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

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内收藏的贝叶经也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物。

雁塔文化

雁塔诗会

“雁塔诗会”曾是大雁塔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诸多诗作。“雁塔诗会”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员的参与和推动。

雁塔夕照雁塔夕照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高压油管.35crmn.net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层悬挂有这些诗会佳作。

雁塔题名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传诵千古。 大雁塔俯瞰大雁塔俯瞰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作诗品评(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探花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

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大雁塔喷泉广场

大雁塔喷泉广场

轶事典故

名称由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杨鸿勋绘大雁塔初创形制杨鸿勋绘大雁塔初创形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与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用于收藏从天竺带回的舍利、佛像和经卷,并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反清据点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陕西分会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动:

1908年秋,同盟会与会党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会人士形成“大联合”即形成反清联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会,会上多数人主张暂不宜主张“平均地权”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决议改为“主张土地国有”。这次会议,可认为是各派力量对革命纲领的协商和取得共识。会议中决定是年重阳日,共同去秘祭黄帝陵,使得反清联盟进一步巩固。

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会会员跟新军及哥老会成员,所谓“三十六弟兄”仿哥老会歃血为盟,形成了西安地区的反清联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负责人以及刀客们(渭北民军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开一次大会,拟定腊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员出城之日,举行武装起义。当时会议中分急进和缓进两派,此计划未能执行。[

作文四:《大雁塔》1900字

大雁塔

雁塔一层

大雁塔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雁塔二层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 雁塔三层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

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雁塔五层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

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

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

的诗词艺术造诣。

雁塔六层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

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

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雁塔七层

大雁塔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

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

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

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地宫介绍

大雁塔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

西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

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

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

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

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

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

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

的地宫。

大雁塔音乐喷泉

大雁塔音乐喷泉(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fountain)位于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为国家级AAAAA景点。大雁塔音乐喷泉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喷泉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八级迭水池中的八级变频方阵是世界最大的方阵;每级水池有7级迭水,共设计独立水型22种,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

喷泉介绍

编辑

据资料介绍,喷泉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八级迭水池中的八级变频方阵

是世界最大的方阵。每级水池有7级迭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这套喷泉共设

计独立水型22种,其变频方阵(排山倒海水型),莲花朵朵;百米变频跑泉,

云海茫茫;海鸥展翅、蝶恋花、水火雾以及60米高喷水柱等,都是我国最新推出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新颖水型;60米宽、20余米高的大型激光水幕中4台喷泉从水里喷出,在6米高空充分燃烧低温爆开,更增加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音乐系统采用西安三信音响公司提供的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响系统,使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

大雁塔北广场设计九 级踏步,每个台阶五步,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由 北往南逐步拾阶而上。 北广场灯光采用高岗灯、平原灯,光谱分析人可见很亮,昆虫看不 见,整个广场不会有昆虫漫天飞的现象。 开放时间

编辑

夏季

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12:00、晚上8:30表演两场。其中,周二喷泉设备例行检修,白天停开。

周六、周日及其他法定假日每天中午12:00、下午2:00、4:00、6:00、晚上8:30共表演五场。

作文五:《大雁塔》2000字

大雁塔历史变迁

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进昌坊,这座寺院是当时长安城中有名的法相宗到场,原为隋代无漏寺,唐太宗贞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其已故都母亲文德皇后所建,题名“大慈恩寺”。寺院最盛期有10余院,房屋1897间。当时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设九部乐,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玄奘入住慈恩寺。高宗即位后,玄奘请奏朝廷批准,按照他从印度返回来的石造大塔的图样,在都城长安大慈恩寺内主轴线南端的“端门之阳造石浮屠”。建筑防火,可以永葆他带回的珍贵原版梵文经卷和佛像安全地储藏和供奉。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准奏建造,但地点改在慈恩寺西院。为了节约费用,改用砖表土心。玄奘法师按照印度塔式样亲自设计、督造建成大雁塔,“塔基面各一百四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长安志》)宋人记载唐慈恩寺塔,“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做西域窣堵波制度”。窣堵波是指埋葬佛舍利、佛骨的建筑,是陵墓的意思,它与另类高塔式礼佛庙堂建筑不同。中国古代,人们分不清,有时用“窣堵波”泛指佛塔。。玄奘当年造塔所本的建筑石造窣堵波高塔,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唯一的礼佛高塔,讲就是当时印度最为推崇的、建于佛陀得道圣地的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汉文意译为“正觉塔”或“大觉塔”。这座所谓“塔”是塔式殿堂,即高层建筑形式的佛殿。

对比佛陀伽耶塔与大雁塔两者的基本轮廓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方形椎体,但大雁塔要比佛陀伽耶塔胖的多。据记载,玄奘建慈恩寺浮屠“一百八十尺”,按唐尺合42.52米。经过武则天大修时改建,改为中国式样即去掉塔翕,只能通体包砖。后来明代又有很厚的包砖,塔体更加肥胖。减去1后来的所有包砖,再去掉上面两层,降低为五层,则立面的梯形接近佛陀伽耶塔梯形立面的高宽比。

佛陀伽耶塔

现存慈恩寺塔为七层,本身高59.05米,包括台基总高度63.25米。塔的平面南北长25.35米,东西长度略有不同,南边长25.55米,北边长25.48米。现在由于塔的地基问题逐渐倾斜,1963年10月25日测定,塔偏西北8°25′16″,即偏西70.25厘米,偏北10.4厘米,斜距71厘米。

武则天崇信佛教,即位后多有重大佛事活动。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对慈恩寺浮屠改造就是其中之一。这次是因为塔体长树、草,有崩裂而修,应该是保存塔体平面尺寸和收分斜度不变,将已坍塌的顶部五座覆钵塔,连同最高处一两层的损坏部分拆除重建,

是增高,改为十层。唐朝佛塔已形成阳性的奇书层高惯例,而武则天采用阴性的偶数十层,在当时是打破常规的,正是她叛逆性格的表现。

武周时期的十层大雁塔,经“安史之乱”战争破坏,到晚唐只剩下七层,当时有简单的维修,由于国势衰微,推测晚唐时大雁塔顶端改为简单的宝瓶、火珠一类宝顶。

慈恩寺塔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逐层收缩的方形墩台,中间留有一个较小的空间,整体如同一个四壁极厚的方形烟囱,具有很好的抗水平推力性能。塔心空间逐层铺设木楼板及木楼梯。楼层高度:首层为10.36米,二层7.37米,三层7.15米,四层6.65米,五层6.7米,六层

6.4米,七层5.2米。明代包砖后的外观现状,立面用倚柱分隔成为仿木构的楼阁式样,首层和二层每面九间,三、四层为七间,五。六、七层为五间。首层正面当心间开劵门,以上每层,每面的当心间有劵窗。柱间砌砖隐出阑额、柱头栌斗。每层以叠涩出檐划分,檐下砌出菱角牙子。塔顶叠置宝瓶、葫芦作为全塔的结束。

晚唐时期大雁塔复原图

大雁塔现状

玄奘创立的浮屠复原草图 明代武则天时期大雁塔复原图

梁思成所做大雁塔平面图 大雁塔各时期剖面图

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北邻大慈恩寺,南接雁塔南路。于2001年初建成开放。占地32.6亩,包括玄奘雕塑、园林绿地、花岗岩铺地和水面过桥等设施广场整体由三部分组成,以中间的硬质铺地广场为主,两旁各有一个仿古自由式绿色小游园。大雁塔南广场的主景观由铺装广场中心的玄奘雕塑构成,同时雕塑也是整个广场的构图中心,与大雁塔交相呼应。,

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2004年1月1日竣工。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周围有旅游商贸设施。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南北最长约350米,东西最宽处110米,分为百米瀑布水池、八级叠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三个区域。北广场南北高差9米,分为9级,由北向南拾级而上,形成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每个踏步为5级,意为“九五之尊”

作文六:《大雁塔》2300字

概述

大雁塔是大雁塔夜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  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  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诗词选登:

五绝·大雁塔及南北广场

李祚忠

前宵灯映影,今午水喷形。

塔变千年后,犹为特景名!

倾斜塔身

唐代大雁塔是中国皇帝为西行印度取得的佛经而建,如今已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站在其北面的广场之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略有倾斜,其实十几年前专业人士已开始对其进行观测,并采取措施让其慢慢地改斜“归正”。

据记载,早在七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来华时测量发现大雁塔倾斜。陕西测绘部门则自1985年开始进行测量,其时大雁塔的倾斜速度处于加快过程中,到1996年左右塔倾斜达到最大程度,倾斜度达到1010.5毫米,也就是一米多。 古塔为何倾斜的呢?专家认为建筑物都有一个沉降现象,“十塔九斜”也是一个历史沉降的结果。大雁塔保管所业务科副科长孙琪说:“64.7米高的大雁塔整体是底大尖小,其塔身重心偏离塔基中心不会太大,不像圆柱形的比萨斜塔一样,塔身重心容易偏离,而且会愈偏愈远。大雁塔最重要的就是其重心低,不会出现愈偏愈远的情况。”

历史文化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  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

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这座寺院是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起初寺内并没有塔,住在寺里的和尚,每日伴着晨钟暮鼓苦苦修行,很久没有尝过雁、鹿、犊三种肉的滋味了。有些奉戒不谨的僧人馋的直流口水。一天清晨,西北风呼呼地吹刮着,满地黄叶随风翻卷,寺院里显得分外冷清。一名小和尚给文殊菩萨像前的油灯加满油,刚刚裹紧袍子,走出殿门,一阵寒风便扑面而来,小和尚眼前一黑,打了个趔趄,几乎跌倒在石台阶上。这位小和尚出家以来,别说没沾过荤腥,就连粗茶淡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食不裹腹。这些天来,寺中缺柴少米,小和尚早已饿的四肢发软,有气无力,又遇到这冷风一吹,自然是寒气彻骨,眼冒金星,若不是顺势扶住身旁的菩提树,真会跌个头破血流呢!面对这清苦的寺院生活,想起幼时母亲的慈爱,小和尚两行热泪不禁簌簌流下。

这时,忽然天空传来一阵大雁的鸣叫声。小和尚抬头一看,只见两行大雁排成一个“人”字形,扑扑地朝东南方向飞去。小和尚目不转睛地望着雁群,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师兄师弟们没有食物充饥,菩萨如果有灵是应当知道的。”话音刚落,奇迹发生了:只见一只大雁退出了飞行的队伍,悲鸣数声,仿佛是向自己的同伴告别,然后从长空直落而下,投身死在小和尚面前。小和尚顿时惊呆了,他飞也似的跑到殿前,听了小和尚的讲述,遥望天空快要消逝的雁群,再看看脚下余温尚存的坠雁,和尚们有的嘘唏不止,有的潸然泪下。随后,便建塔葬雁,以示纪念,取名为大雁塔。大雁塔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经风雨剥蚀,但风貌依旧。这大雁舍身而死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民间关于大雁塔的来历和传说也有很多,有人说它是一群大雁落下来留下的;有说它是仙人点化而成的;也有说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饮,才找到水源,得以还生,并完成取经之事,为报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也有传说说当年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时,在戈壁沙漠中的葫芦滩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芦滩里打转。就在他

坐在沙滩上长叹,为带来的食水已经用完而发愁之际,忽然飞来一大一小两子鸿雁,玄奘大师对大雁恭敬地致礼后说道:‘我乃大唐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迷路于此。神雁若能引我出葫芦滩,回到长安定为你们修塔致谢。’两只鸿雁听后频频点头,继而将玄奘大师引出葫芦滩。成功从天竺取经回长安后,玄奘大师不忘诺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作文七:《《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1500字

比较《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

要比较两首作品首先要说到的是作者,作者的不同已经决定了两首作品在根本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大雁塔》的作者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并且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他创作的诗歌体现出了朦胧诗的特征。朦胧诗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时代的痛苦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浓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满足人的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韩东作为《有关大雁塔》的作者,他的诗歌表现了第三代诗歌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的总体特征。第三代诗人反对朦胧诗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人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程,没能体现出改革开放时期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灵魂。所以《有关大雁塔》是一首带有批判性的作品。正因两位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才造就了两首虽然同样是写大雁塔但又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两首诗歌的形式。杨炼的《大雁塔》是一首组诗,分有《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五个部分来写,并且用第一人称的“我”来来见证大雁塔的历史变化并以此来抒发自己悲痛的思考,在极大的抒情同时诗人将许多

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思想也融于诗歌。比如“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立着/像成千上万被鞭子驱使的农民中的一个/畜生似的、被牵到这北方来的士卒中的一个/寒冷的风撕裂了我的皮肤/夜晚窒息着我的呼吸/我被迫站在这里/守卫天空、守卫大地/”。面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位历史见证人的万般痛苦只能让他化为守卫着自己被践踏、被凌辱的命运的苦痛者。反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篇幅就简短的多了。诗人用叙事式的口吻来写了“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大雁塔”。在众人的印象里我们知道的大雁塔是山西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是旅游景点,“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却从中看到了所谓“英雄”的身影。他们是“从远方赶来的”“不得意的人们”、“发福的人们”,他们不看风景只为做做自己的英雄梦“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类人的嘲讽。

从诗歌的艺术表现上看,两首诗歌虽然都有抒情但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大雁塔》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如主要对象大雁塔象征着中华民族,而“我”作为主角,一会是农民,一会是战士,在不断的变化中感受着历史。并且这首诗歌的语言也较为优美“我该怎样为无数明媚的记忆欢笑/金子的光辉、玉石的光辉、丝绸一样柔软的光辉照耀我的诞生/勤劳的手、华贵的牡丹和窈窕的飞檐环绕着我/仪仗、匾额、荣华者的名字环绕着我/许许多多庙堂/辉煌的钟声在我耳畔长鸣”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而《有关大雁塔》则没有用过多的手法来表现,除了讽刺意味外,其余全是赤裸裸的大白话,将诗人的整个感受用最直接的语言表现出来。

从意义上来说,两首诗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自身所经历的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凭空的想象。不同之处在于《大雁塔》中杨炼抒发的是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以此来激发广大读者的爱国意识。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中则没有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更多的事表现了诗人作为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色,讽刺了那些所谓的“英雄”,同时一定程度上告诫了我们不要成为那样的“英雄”。

以上对于《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的区别分析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对两首诗歌更深层面的分析远远不足。但有一点总归不会错的,同一个作者都不能写出相同的作品,何况是两个作者的作品。

作文八:《大雁塔喷泉》1700字

大雁塔 喷泉

去年冬天去西安,临行前问了去过的朋友,大雁塔是否值得一游。她漫不经心地说,时间太紧,在远处看了一眼便匆匆走了。不过,她又突然眼睛一亮,补充了一句:大雁塔前面的喷泉倒很不错,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呢!我心中冷笑。我去时,一定一眼也不多瞅这“亚洲第一喷泉”,而一定要不紧不慢地在那大唐石塔塔顶多停留片刻。

西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去了;西安的雪停了,我回来了。在天寒地冻的季节,我只能管窥大雪之下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活力。

帝王之城有太多的古迹。不过,朋友,如果你时间紧迫,又想触摸到一个真实的西安,看看大雁塔和它的喷泉,就足矣。

大雁塔当然是必看的。厚重而笨拙的仿木结构,深深的门洞,藏舍利的香炉和渐渐隐没的碑文,在讲述一个恒久的关于信仰的故事。

喷泉同样是不能不去看的。

不知道像我这样的游客有多少,对古迹和旧物有着偏执的兴趣,一旦什么地方沾上“五星级”或者“新世纪景观”之类的招牌,反倒提不起兴致。然而,那一天,短短15分钟的喷泉表演,让我重新定义什么是走过一座城市不可遗漏的景点。

才几年历史的喷泉,唯一可以摆上台面的只是宏大的场面和高科技的运用。可是,在那一刻,我相信,年轻的喷泉广场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寒冷的北风中,温暖的女声一遍遍抚慰着瑟瑟发抖的人们。那个声音反复说着,喷泉表演即将开始,喷泉表演即将开始„„在薄薄的雪花下,空旷的广场透着地灯浅淡的各色光亮。小心翼翼地试喷之后,所有八级叠水池,无数的泉眼,在欢快的交响乐中,高高低低,和着节拍起舞。那么长那么远的北广场,方才还那么清寒的北广场,一下水汽氤氲,乐声嘹亮。方才还静默的人们,仿佛突然从隆冬中复苏,不顾巡警的劝阻,走上湿滑的台阶。他们在牵手,在欢呼,喜悦被这一眼眼喷泉团团围住。明亮而不耀眼的光带,被喷泉折射着,照在了大唐各位诗人的石雕上,也照在了我们每一个平常人身上。向北望去,在层层抬高的欢腾的水柱之上,我们的大雁塔,稳重地站立着,平和地注视着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大雁塔,在2008年,注视着这个城市的喷泉和它的人民。

它的目光当然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有人说喷泉和雁塔格格不入,影响了雁塔“申遗”,有人说总有市民不顾规定进入水池,影响西安市容。可是,当我目睹了那一刻奇迹般的变化,这些指责都显得苍白无力。雁塔附近是西安的景点和高校密集之处,地价一直攀升,可是,为什么人们仍然愿意腾出如此大的黄金地皮,拿如此多的维护费用建造免票的喷泉广场?一场大雪让西安滴水成冰,路上一直少有人影,为什么当明亮的音乐奏响,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广场聚集?

因为,这座一直很朴实也很骄傲的城市,它的人民,需要一个场所、一段时间,来纪念、去庆祝走过的每一天。就像大雁塔的暮鼓晨钟一样,广场的喷泉也是定时表演。难道非要等到很多年以后,锈迹斑斑的喷泉守时表演,每一个异地西安人都在喷泉表演时回想起故乡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这是完全配得上雁塔的,是属于这个城市的喷泉广场吗?今天的西安人,拿出了他们的先人规划唐长安的大手笔的十分之一,有什么不对呢?

旧日的人们盘旋着爬上封闭的雁塔的顶端,追思着为我们取回经书的玄奘;今天的我们学会了在开阔的广场表达心中的情感,难道不应该让一千多年前,为我们的幸福安宁远去天竺的高僧目睹我们的快乐吗?

其实,西安人一直都在这样设计着他们的城市。他们保护先人的文明,却不是简单地圈地供养他们。西安的城墙是完整的,为了无损它的威严,城墙内建筑有限高。可是,城内仍然可以有21世纪繁华的商业街,而不仅只是古玩字画店。过去的故事和今天的故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接,如何连接它们,看出一个城市魄力大小和智识的高下。

很多城市都有多方面的璀璨。然而,现代文明和先人的宝贝似乎总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比如我们的南京、苏州,都在徘徊着、平衡着。我们像是拿着一颗钻石,想把它的每一面都切割出明亮的光芒。大雁塔和它的喷泉展示了设计者精湛的刀法。实际上,我们的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把它分成一段一段湖泊分别保护,不但颇费精力,而且,河水本身的灵秀也被渐渐消磨。为什么不让这条长长的河流从古代流到今天,让过去和现在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对话呢?当西洋交响乐环绕的喷泉广场的正北方,隐隐显出那仿佛神佑的宝塔的厚重拙朴的轮廓的时候,谁能不怦然心动?

作文九:《【引用】大雁塔》1400字

大雁塔  2011-08-30 07:29:48|  分类: 驴行天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云游老道 《大雁塔》

引用六月荷花 的 六月荷游记《陕西行.大雁塔》(21)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现在的塔名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寺院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等建筑。钟楼内悬挂明代铁钟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到了慈恩寺,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玄奘,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 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寺院深处

观音

大肚弥勒

佛在我心中

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

塔林

塔林

双鱼

门环

动物与人的和谐

幸福的一家

小鸡在喝“禅水”

光影迷离

房檐一隅

飞檐挂钟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

如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六月荷花摄于陕西/西安/大雁塔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9)| 评论(0)| 引用 (1) |举报

【引用】56个民族的姑娘谁最美

【引用】新疆印象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笑看天下

禾齐秀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验证码:

换一张

作文十:《大雁塔游记》600字

大雁塔游记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又名大慈恩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5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经多次修整建为7层青砖塔,距今1300余

年。分为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塔通高64.7米,塔基高

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为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俯视西安古城;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大雁塔是西安市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至今,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有可能是大雁塔的地宫;由此推测,大雁塔下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