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军事 > 炊烟 《隐遁的炊烟》2300字

炊烟 《隐遁的炊烟》2300字

时间:2019-09-18 09:23:1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隐遁的炊烟》2300字

心灵有约

隐遁的炊烟

简默 (山东枣庄)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1日   16 版)

我已经很久没看见真正的炊烟了。这叫我空虚的内心缺了一些柔软,平庸的生活少了一些诗意,还有许多系在炊烟上四下飘散的味道。

恰少年时,在黔南山区,周围群山的襁褓中仰卧着一块块稻田和一口口鱼塘。下午放学后还不到四点钟,我兴冲冲地跑回家,丢了书包,扛起大扫帚绕过围墙,走在乡间路上。五月的阳光明亮地照耀在我的前后左右,拓下我和扫帚的影子,一眼瞧上去就像水过地皮湿了。水稻抽出嫩黄的谷舌,扬散花的粉粒,溅开一团迷蒙的雾;鱼塘挤满细碎的浮萍,像生了铜锈的镜子,银白的鱼儿喘不过气了,挣扎着打挺出水面,带起浮萍和水珠,在阳光下倏忽一闪,又跌入水中,漾开巴掌大的破绽,水面渐渐归于平静。

我举扫帚扑着蜻蜓。它们被笼罩在扫帚的黑影中,似乎嗅不到死亡的气息,即使嗅到了又能怎样?能够侥幸逃脱的是少数,大多数随着扫帚的起落都掉入水中或泥土之上。

不知不觉,太阳踱向西方,一点一点地下沉,孤悬在西山顶上。

红彤彤的晚霞燃烧起来,太阳继续沉落入盆,等待下一次躁动和生产。

所有的光芒收敛了,所有的脚步奔波在归家路上,乡村已进入黄昏的腹地。

从若有若无的浅过渡到草木燃烧后的灰烬,夜的颜色夹在黑与白之间。

第一缕炊烟从屋瓦上升起了,起初笔笔直直,经风一吹,变得曲曲弯弯,像一条蜿蜿蜒蜒的山路,自己搀扶自己站立起来。

更多炊烟浮起了,开始相依相傍,袅袅悠悠,一眨眼纠结在了一起,热腾腾地向上飘拂如随手甩出的水袖,葱花的香味四下弥漫。

原野上传来母亲熟稔的呼唤,这是另一缕炊烟,是幸福的手帕,将我紧紧地牵拽回家……

走近谁家檐下,仰脸望见梁上一条条绳子系着的一块块腊肉,正齐刷刷地垂挂下来,像一个个鱼钩,钓着我的舌尖。它们自去年腊月被挂在上头,一天天地接受炊烟的熏烤,灶膛里飘出的是柴烟的气息,闻上去香喷喷的,一缕缕地渗入肉中,如今已变成耀眼的金黄色,缭绕着烟火气息。在这儿,炊烟飘入它们的五脏六腑,它们温暖地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然后走下房梁与春天绿肥红瘦的蒜苗炒在一起,进入我们的五脏六腑,叫我们一遍遍地重温乡愁的味道。

几年前,在西藏纳木错畔,我看见牦牛粪饼一块一块地堆垒起来,形成一个椭圆,在炽烈的阳光下散发着热量,却闻不到一丝气味。当时我在想,应该有一缕炊烟,灶头上咕嘟咕嘟煮沸一把黄铜茶饮。此后,我真的在草原上看见了正午的炊烟,轻飘飘的青烟,站在祥云上注视着藏民一家的烟火生活。我仿佛嗅到了青草齐腰的馨香和阳光烘烤的焦香,却没迎面遭遇那把黄铜茶饮,昌耀的诗句像泪水油然涌上我的心头:“前方灶头,有我的黄铜茶饮……”

到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两面群山隔着一条小河对望,从山脚直到山顶,拾着山高搭起一座座吊脚楼,整座山好似一尾搁浅的大鱼,吊脚楼就是密密覆盖的鳞片。清晨,我坐在“美人靠”上,望见对面两座山,最早的一缕炊烟,总是被大红冠子雄鸡嘹亮的歌声唤醒的,朝阳也是从这只冠子上升起的。从最低处开始,一家家纷纷烧火做饭,他们多数仍沿用柴火,烧的是新收的稻草,一缕缕炊烟自烟囱里冉冉升起,空气中萦回着稻花的清香。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炊烟加入进来,追随着风的背影,各奔东西。生活就像一瓦罐老汤,每天按时沸腾,按时冷静,合辙押韵,原汁原味。高处的炊烟站稳了脚跟,看上去一动不动,像是在荷锄归来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男主人。

更多的时候,我们已看不见真正的炊烟。前年暑假,我重返黔南山区,踏着夕阳和晚霞走在陌生的乡间大路上,正是家家户户点火做饭时,我看见鼓风机鼓起腮帮子吹燃的煤炭涌出暗黄的烟,好不容易不再涌了,却又升不起像样的烟,丝丝缕缕,有气无力,像被吹散的水,或破碎的玻璃。当然也听不见母亲熟稔的呼唤,她此时远在鲁南一座小城。我一下子想起了遥远的风箱,它充沛的肺活量在呼吸之间,使炉火熊熊,一股浓白如牛奶的炊烟腾空向上,像一锅热烈鼎沸的白菜猪肉炖粉条。但此刻站在空荡荡的原野上,我没有一丝少年的经验可以依赖,我就是那只风箱里的老鼠,随着记忆的开合与吞吐,惶惶如夹着尾巴过大街。

有一次乘火车路经江南,车窗外一晃掠过真正的水乡,河流和湖泊上浮起水墨画似的黑瓦和白墙,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却望不到袅袅升起的炊烟。水流着流着就没劲了,不肯动了,水不可能自己站起来,能够站起来的只有炊烟,少了炊烟,坚硬的生活就缺了一些柔软,水乡也丢掉了最缠绵和明晰的一部分诗意。

炊烟都去哪儿了?

生活常识告诉我,煤气灶只有火苗,没有炊烟,抽油烟机突突颤抖着强力抽走的是油烟。蜂窝煤、煤球、无烟煤、焦炭、煤气、液化气……所有这些,都生不出真正的炊烟。弃妇似的秸秆被就地焚烧,浓烟滚滚封锁全城,即使门窗紧闭,仍有一丝丝游入室内,追逐我们如丧家之犬。还有“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雾霾,更是离炊烟越来越远。

我同学的理想是做一个真正的大厨,他在城市中心开了一家饭馆,叫“农家小院”,室外抹着篱笆墙,室内墙上装饰着蓑衣和斗笠,但面朝大路上,抽油烟机亢奋地咆哮着像在抽筋嚎叫,汩汩排出的永远是浓重呛人的油烟。

没有温柔安静的炊烟,注定他的“农家小院”只是漂泊在斑马线和红绿灯中的赝品,像一株无根的水葫芦,逐着声色犬马的河流。

说到底,炊烟本该是扎根乡土的一种植物,四季繁衍,香火旺盛,生生不息。

它与土地、灶王爷、村落、农家、粪味儿……有关,没了这些,就没了炊烟茁壮生长的土壤。

炊烟也该是离家最近的一条路,有了炊烟,乡愁如一粒种子播入泥土中,扎根发芽,绿意葱茏,时时探出手臂牵着你的脚步。

而现在,炊烟受了惊吓,隐遁入泥土深处,只有我们的回忆才能悄悄唤醒它,招引它像一道闪电,给我们在惯性和惰性中一天天地沉沦的生活一点微光。

(作者为70后作家,作品有小说、散文多种)

作文二:《炊烟的嘱托》1000字

红日 蓝天飘彩霞 ,   喜鹊登枝 叫喳喳 ,   欢 天喜地迎亲人 ,   总书记走进百姓 家。   看看米袋子满不满 ,   一  看看百家吃 的啥 ,   瞧瞧菜篮 子装些 啥,   手拉手 儿唠家常,   句句都是心里话 。   啊 ,总书记呀总书记  知冷知热知民意 ,   时刻把百姓心头挂。   ( 2 0 1 1 9 9 上海莘庄名都路 5 8弄 3号 3 0 1室)

万紫 千红 百花 俏 ,   山舞 水 唱人欢 笑 ,   神州 大地 荡春 潮 ,   龙腾 虎跃 冲云 霄 。   紫气 东来 霞光 照 ,   风调 雨顺 光景 好 ,   城 镇 乡村展新 貌 ,   千 年美 景看 今朝 。

量  = = I 鸷   欢 大 喜 魏  地 迎 亲 人 ,

震   熏 要   篓 ≥ 记

中  国

口 蒙玉 志

中国是一幅雄鸡的版图  中国是一本壮美的画册  中国是一棵常青 的大树  中国是一首豪放 的诗歌  中国命运 自己主宰  中国前途 自己把握  中国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中国特色道路越走越宽 阔  中国是一 轮希望 的太 阳  中国是一 团燃烧 的圣火  中国是一艘奋进 的航船  中国是 一群坚强 的你我  中国尊严 不容侵 犯  中国领 土不容分 割  中国热爱和平造福人类  中国永远在炎黄子孙 心窝

喜 逢盛 世锣鼓 敲 ,   科 学发 展领 风骚 ,   中华儿 女心 一条 ,   复兴路 上 传捷 报 。

啊 ,年 年好 ,年 年好  年更 比一年 好 ,   芝麻 开花 节节 高 ,   小康路 上 大步 跑 ,   美好 明天 共创 造 。

( 5 2 2 0 3 1   广 东揭 阳 市 东 山 区华 诚 花   园 第二 期 4幢 4 0 1号 )

( 5 3 0 4 0 0   广西宾 阳县广播 电视 台)

炊 烟 的 嘱 托

炊烟从哨所飘过 ,   袅袅娜娜,开着花朵,

李 雁 新

炊烟从哨所飘过,   缠缠绵绵,唱着恋歌,   像长长的家书,   像温 暖的 乡 音,   我读鹰了嘱托,还有爱的抚摸。   我听 懂了 嘱 托, 还有 情醉  窝。   啊,炊烟飘过,   啊,炊烟飘过,   是母亲嘱托我,   是母亲嘱托我,   不 要想 家, 青春献哨 所。   战 旗如火, 青春献祖国。   ( 4 1 4 0 0 0 湖南省岳阳市中国银监 会岳阳监菅分局)

本栏 目责任编辑 :金

7 8 / g乐 教 育 与 戗 [  ̄ 4 / 2 0 1 3 . 3

作文三:《乡村的炊烟》2000字

到 了乡下 , 浑身上下便 像松 劲的弹簧 , 骤然 间

放 松 了许 多— — 因 为有 了炊 烟 的 润泽 。   前 几 日到 乡下 看 望年 迈 的父 母 , 赶 至老 家 的村  外时, 已是 黄 昏 时分 了。未进 村 子 , 便遥 遥 地 望 见 了

中午 , 在放 学村 童们嘹亮的歌 声 中, 炊烟 又一  次爬上树梢。炊烟中, 依稀 可以望见健壮 的村姑们   在高高的豆角架和黄瓜架间寻 觅, 采摘着蔬菜。收  音机里又传 出 了单 田芳那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的评  书。骡马们拉着犁杖风尘仆仆地从垄间赶 回来 , 闻   着 熟悉 的炊烟的气息 , 它们在槽头时不时地打着响  鼻。炊烟在无风 的正午随心所欲地飘荡着 , 与灶 闻

村 落上空懒散飘荡 的炊烟。浓 重的, 似丹青妙手随  意的泼墨; 轻淡 的, 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 的一缕 白

一 一

纱, 萦绕在村子的上空, 萦绕在稀疏的树冠之问。

炊烟 , 牵出了我多少美好 的回忆! 我生在农村 ,

长在 乡下。一年 四季中, 炊烟像永不凋谢 的玫瑰, 傲  然开在庄户人 的视野里、 生活 中。 沐浴在炊烟 中, 我

仿 佛 又 回到 了无 忧 无 虑 、 天真烂漫的童年 , 一 组 组

飘 出的炒菜香气和锅铲丁 当声一起 , 成 为小村特有

的旋 律 。

傍 晚, 天地 间一片静穆。炊烟再次从烟 囱里钻

出来, 恋恋不 合地在青麻和青稞 问游移 , 牛羊们驮

着 落 日的余 晖 再 次 涌进 巷 口, 晚 归 的牧 童骑 在 牛 背  上, 清 脆 的 嗓 音连 同 刚 刚 学会 的 儿歌 , 在 乡间 的 小

美好而叉难 忘的画面争相 出现在眼前:炊烟 中, 我

挎着菜篮 子去地里挖野菜 , 不知名的鸟在枝 头叽叽

喳喳地唱个不停 , 嫩 黄的野花与婆婆丁 、 苦麻菜一  起, 生机勃勃地点缀着星期天的晌午 ; 水 田里, 稻苗  青青 、 渠水泠泠 , 空气里弥漫着水 的清凉 和花的馨

香… …

路上银 币一般丁丁当当地跳跃;大人噙着烟斗, 挽  着裤脚 , 披 一身余 晖款 款而归; 衣着朴 素的村 姑们   鬓插 野花 , 裹着麦香飘进 村 口; 年迈 的老 婆婆在炊  烟 的映衬下 , 拄着拐杖 守在 大门外, 等候 晚归的儿

女 … …

乡村 的早 晨 , 因炊 烟 而令 人迷 恋 ; 乡村 的 正 午 ,

因炊烟而令 人流连 ; 乡村的傍 晚 , 因炊 烟而令 人陶  醉。炊烟 , 是 乡下女人在灶间孵化的梦 , 是  下汉子  放 飞的鼾声 , 是 乡下孩子嘴角溜 出的童谣 , 是 乡下  老婆婆望y 5 - 的真情……

有 炊 烟 的 日子 是 甜 美 、满 足 的 日子 , 咋过 、 咋   唱, 都不过分 , 都 不知足; 有

炊 烟 的巷 子是 神 秘 、 多

情 的巷子, 咋走、 咋看 , 都不过瘾, 都不愿离开 ; 有炊

烟 的村 落是 真 正 的村 落 , 咋描 , 咋画 , 都难显其中的

[ 钱 国宏 ]

灵性和 韵味。那 灵性是骡 马在槽 头咀嚼余晖的悠  闲, 那韵味是竹杖叩击石板路的清 亮……  炊烟是 乡村引以勾豪的标 志, 炊烟 更是村落的

早晨, 曙色 熹微 , 小村 的轮廓渐渐在 淡淡的晨  雾 中清晰起来, 一缕缕炊烟慵懒地升上天空。 于是 ,

刚 刚 睁开 惺 忪 睡 眼的 小村 便 有 了生 机 和灵 气 。 在 冉  冉 升 起 的 旭 日中 , 狭 窄 的 村巷 , 古朴 的房 舍 , 错 落的

灵魂 和 旗 帜 。 炊 烟 依附 于村 落, 村 落 又呵 护 了炊 烟 ;   炊 烟诠 释 了村 落 , 村 落又 繁 衍 了炊 烟 。   缺 少 炊 烟 的 乡下 日子 , 孤独 、 落寞、 苍白、 无味 ;   拥 有炊 烟 的 乡下 日子 , 激情 、 喜 气、 浓烈、 有神!

树木 以及 泄洪般涌 出圈栏 的牛羊, 便都在灰蒙蒙 的

炊烟 中统统被诗意化 了—— 故 乡, 也 因此成 了一幅  水墨画, 永远定格在我 的记 忆中。

炊烟 ,是 乡村这根笛管 中吹奏 出的一支最 美   的、 最亮的、 最响 的、 横 亘古今 的 、 形神毕 肖的黄钟

大 吕1  0

接收 f  领 了汀 涮 桥 , 武汉 解 放 不 久 , 人 民解 放 军 在

痕累累的汀泗桥今 日重修了 ,川美丽 的红 梁碧瓦  向世人呼唤着 : 和平 ! 和平呀 ! 远离战争 , 和平 比什

么都重要 !

汀泗河上架起木排 ,在敌人 的枪林 弹雨 下 占领了  汀泗桥 , 汀_ } I J I j 桥百姓 自发组织上十支腰鼓 队, 敲锣

66   67

打鼓庆祝解放。

战 争 的 硝 炯 已经 在 汀 泗 桥 上 烟 消 云 散 了 , 伤

我的脑海里一直震荡着汀泗桥 的历 史。0  摘 自《 北京 文学} 2 0 1 4年 第 1 期

作文四:《家乡的炊烟》600字

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

淡淡地飘在天空

它有多美

尽可以用许多的比喻

去描绘

清晨,公鸡喔喔的叫声

在故乡小村庄里滚动

勤劳的妈妈

手拽着生活的丝线

牵着亲情的双手

挽着衣袖,撩起衣襟

扯出了村庄里

最壮观,最温馨的风景

炊烟

其实比太阳起得还早

是妈妈放出的生活信号

飘飞的炊烟

没有喧闹动人的词语

却淋漓地表达着

幸福 喜悦和温馨

从墙缝、门缝、窗户缝、烟囱里

汩汩冒出

无可阻挡、激情四射

任性在天空中驰骋

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

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

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子

把热情,飞成一只只风筝

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

生动,优美,豪放

活动着的炊烟

把家乡的未来

涂成蔚蓝的天

家乡才显生动的画面

炊烟是一群娃娃

在各自的家升起

纠缠在半空里,它们

笑着,追着,闹着

就分不清哪缕是哪家的娃

炊烟是一群舞女

迷恋风的柔情

向往开阔舞台

在纯蓝如滤过的天宇下

翩跹着优美的形体

摆弄万姿千势

跳出的是不屈的灵魂

向着蓝天,朝着白云

飞升而去

炊烟更是生命的音乐

谱写盘子中丰盛的餐

歌唱的是家乡丰收的礼赞

炊烟升起时,妈妈的双手

就忙成了一对翻飞的蝴蝶

割了园子里的小韭菜

舀来缸里黄黄的米

剜出坛子里腌着的肉

蒸煮炖炸炒

铁锅里排演着大合唱

盆碗铲筷瓢

奏出了清凉的歌

摆上桌,闪亮亲情和慈爱

嚼进嘴,喷香辛劳和美味

家乡的炊烟

盘动着日月星辰

是抚弄着乡村四季的

妈妈的手

栏里撒欢的猪

圈里咯咯的鸡

坡上悠闲的羊

仓里屯满的粮

就成了家乡村庄里

生命的五线谱

一曲不老的歌

炊烟

永不飘散的家乡魂

作文五:《炊烟的味道》1100字

道烟  的味                                                             “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瓦房、村鸡、村狗、牛羊,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村民的脸,我都爱看,都有种亲切感。正午前后或黄昏,如果我还没有进入城市,就还有幸看到一缕缕的炊烟,袅袅地从一个个农家小院升起来。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城市时,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了。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的温暖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从十三岁开始,我离开家乡,离开乡村,到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   我爱吃腊肉。腊肉是庄户人家挂在梁柁上晾出来的。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学校食堂里有几十种菜,但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炊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    冬季农闲,每天母亲总要去离村几公里外的山里砍柴。背回柴后,母亲还得忙着做饭。放学回家临近村口时,我们就看到自家屋顶上浮起的一缕炊烟,知道母亲正在做着饭,顿时浑身有了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当了老师后,每隔二三十天,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骑着自行车,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我的心情就越来越好。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不一会儿,一缕温暖的、喷香的炊烟就会从我家的房顶上升起来。      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了,但我对炊烟的感情依然如故,依旧对它万分牵挂。没有炊烟,我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人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得很

作文六:《康桥的炊烟》300字

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地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地翳入了天听。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是诗人,也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与写诗相比,写散文更要求对事物有深入观察和体味。这一句写英国康桥(剑桥)附近乡村的炊烟,可谓精细入微。先写炊烟不同的形状(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接着写炊烟上升的姿态(轻快的、迟重的),再写炊烟不   同的色调(浓灰的、淡青的、惨白   的),最后用一个关于祈祷的比喻传达出总体的氛围,充分写出了异国乡村那种宁静而带有几分肃穆的美感。

作文七:《遥远的炊烟》1600字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当停下了人生脚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

我突然间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节选自《青年文摘》)

赏析:

乡村生活是一份深切的怀念,是一种真挚的情愫。作者选取炊烟为意象,进而联想到娘亲可口的饭菜、汉子心底的温暖、游子心中的家园等,把炊烟的内涵铺展得十分深广,把炊烟的形象渲染得十分优美。那舒缓的语气,那抒情的笔调,真真实实地把读者引进人生中一个别具美韵的天地,唤起人们无数美丽的记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带来了乡村的宁静;鄙弃了社会的污浊,张扬了人间的真纯;抛却了空洞的幻想,展现了真切的体验。满怀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再现着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表达着作者十分美好的向往。频繁地使用反复和排比,为文章平添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就算是比喻的运用,也饱含着深挚的情怀。语言轻盈灵动,似一张琴弦在柔柔地奏响一曲乡村的恋歌。语言率真亲切,似一条小河在喃喃地吟诵一组乡村的诗篇。慢慢咀嚼,反复品味,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此清丽的文字,如此清纯的意境,实属难得。

作文八:《乡村的炊烟》1800字

很多年来,每次和熟悉的朋友坐在一起,有意或无意提及故乡的事情。抑或是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除了记忆中的一些人和事,更多的是曲径通幽,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鸟语花香,鸡鸣狗吠的万籁声响。除此之外,就是群山环抱,错落有致的红砖青瓦,或被白灰粉刷,或被瓷砖装潢的漂亮刺眼的院落。院子里照旧养着鸡鸭猪狗,院外拴着牛羊马驴。房前屋后,地头山坡周围是密密匝匝,茂密浓郁的树林,林子里大多长着槐树、白杨树、杏树、核桃树,还有令孩子们垂涎三尺的酸啾啾、野毛桃、羊奶奶、林楸等。

然而,把自己的思维无限浓缩,在可圈可点的认知里,对故乡夜思梦想,久久无法释怀和无限恋眷的情景,还是早晚从各家各户烟囱里飘散出的袅袅娜娜,扶摇直上的炊烟。炊烟里夹杂着饭菜喷薄欲出的香味,随着田野里一阵阵山风调皮的吹过,诱人的清香便散发的到处都是。此时的村庄,被炊烟整个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晨曦的衬托下,或黄昏夕阳的掩映下,深深地陶醉于农人幸福炽热的情感中。

黄土高原的乡村,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祥和的,春天里人们忙碌着整地运粪,播种除草,夏天里顶着烈日挥廉收割,拉麦碾场,秋天里紧张有序地耕地,掰剥玉米,挖刨洋芋,待到冬季早早的把冬小麦种在地里,几场大雪来临,田野里到处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此时的村庄显得寂寥深邃,静谧安静。在四季轮回日复一日的岁月中,故乡时常变换的是农人们千姿百态忙碌穿梭于山头地块,院落巷道的身影,不变的总是飘落在田野上空起起落落的炊烟,以及人们的眼神里到处洋溢着光芒四射的激情。

一个村庄的历史,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元素,总是乡亲们淳朴憨厚的脸庞,亲切融洽的乡音。记忆中的乡村,炊烟升腾的时间和地点,还不仅仅局限在早晚秸秆劈劈啪啪燃烧的片段。在孩子们热闹淘气的活动中,炊烟应该定义为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为按部就班家家户户厨房里散发的炊烟;另一种是随时随刻弥漫在山坡田野的炊烟。凡是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孩子,在童年纯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日子里,除了自家熟悉不过的厨房味道外,偶或躲过家里人,来到山坡田野偷烧玉米棒子,烤洋芋野果的经历,就是对第二种概念的切身诠释。

我在乡村生活期间,每年到了夏秋两季,特别是放暑假的那段时间,便是我们最快乐和期待的日子。八月的田野,满山遍野的麦子刚收割完。这时的玉米秆虽然正在节节拔高,扬花抽穗,但身裹碧绿外衣的棒子已有七八分成熟。我们偷偷的从地里掰回几个,在树林里捡拾一些枯树枝,然后来到后山坡上,找个不易被人察觉的角落,架起火堆,把剥光皮的玉米棒子插在树枝上,不用费多大的火候,就被烤的焦脆喷香,一口咬下去,一股甜丝丝的面腥味道,鲜嫩可口,盛过任何美味佳肴。

有时,我们也会三五成群,分工明确,明目张胆的来到山坡上烧东西吃。在出发前,我们早早的约定好谁去捡柴禾,谁去掰玉米,谁负责拿佐料。到了山上,如果人手少,大家一起上,挖好坑架起火后,各自拿着玉米棒子,或蹲或坐或站,围着火堆烟熏火燎的烤东西吃。待到地里洋芋也枝蔓缠地,欲待成熟的时节,我们还会刨一些洋芋,埋在火堆里,等玉米吃完,又接着饱餐一顿烤洋芋。

每当这个时候,山坡上便升起迷迷蒙蒙的青烟,如果遇上柴禾潮湿,或东西没有烤熟的时候,大家对着火炭吹嘘起来,此时满山满坡黑烟滚滚,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洋芋味道,似各家各户厨房烟筒里冒出的炊烟。有时,如果遇上贪心的玩伴,你追我撵,高声大嚷的争夺他人食物,四野里便响起粗狂爽朗的银铃声,把个成熟诱人的田野,点缀的更加富有生机活力,情趣盎然。

很多年过去了,时常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在那个物质基础还很匮乏的年代,我们不能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接受很好的教育,消费高档的东西。但我们也有自己难忘的童年,有一辈子铭记在心,无法释怀的童年往事。农村就是我的根,乡村就是我一生的牵挂。那飘飘缈缈,四处零落的炊烟,飘荡着我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憧憬和向往。炊烟升腾的地方,就是我梦想开启的地方。炊烟的味道,也就成了我磕磕绊绊,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之处。

人们常说,故乡是一个代名词,也是一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对我来说,故乡除了感激和怀念以外,农村生活的零散记忆和琐碎事物,比如说群山、丛林、田野、乡路,还有轻纱漫雾,如影随形的炊烟,便是我灵魂最终的皈依。

怀念那一缕亲切温暖的炊烟,怀念那一方脉络清晰的圣地,要怀着虔诚的心灵去轻歌浅唱,顶礼膜拜。编 辑董晓玲

作文九:《升腾的炊烟》1300字

老家川斗结构的瓦屋坐东向西,镶嵌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一个小小平坝里。屋侧几十米远是一条不知疲倦日夜向西流去的无名小河,千百年来无怨无悔灌溉着坝里数百亩良田,让这里的土地终年释放着温润的香气。每当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房顶都会吐出缕缕青烟,袅袅婷婷扶摇直上,极像独舞仙子在湛蓝的天空舞出一幅婀娜多姿的美丽画卷。四外山里的姑娘特别羡慕坝里皇天厚土,娶进来的多,本生产队的妙龄女子又舍不得离开养育他们的这块风水宝地,嫁出去的少。在上世纪“凭证供应”的蹉跎岁月里,出生的孩子成堆堆,坝上人口暴涨,但粮食产量却跟不上人口的发展,夏秋青黄不接时,不用说充饥成问题,就是煮饭的“柴”也成了头等大事,那时候没有电和天然气,煮饭的柴无论你人多人少都是按工分来搭配,我家上有二老下有两小,仅凭妻子0.7个标准付劳所挣的工分来分配“柴”,显然无济于事,因而“柴”成了我家最难解决的燃眉之急,尤其到了炎热的夏季,平坝里真像水浒里唱的“赤日类似火烧”。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没遮没掩赤裸裸的大地上热气直冒,真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生活,体弱多病的父亲不得不扛起锄头去锄草,放了暑假不到10岁的儿子,也带着学龄前的妹妹背着小背篓割草拾柴去了。你家割他家挖,没有多久田坎上的野草连根都铲没了,河岸边的灌木丛也消失了,大地母亲身上最后一层薄薄的衣服被剥光了,人们抱怨说,这年头要想房顶冒烟怕只有烧人的脚杆了。

我探亲回家责无旁贷的要替妻子分忧,加入拾柴大军,在一个暴雨即将来临的黄昏,燠燥的空气好像要让人窒息一样。我刚放下沉重的竹篓还未来得及脱掉汗水湿透的衣服,两个小家伙便神情十分疲惫地回家来了,他们消瘦的脸上满是泥沙,大颗大颗的汗珠直往下掉,看见他们兄妹俩这个模样,我的眼湿润了,他们还是几岁的孩子,竟这么造孽,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当我怀着忧伤的心情倒出儿子背篓的柴火时,杂草中竟然夹杂着两棵同他们一般高的树苗,当时真把我吓了一跳,我急忙抽身到屋外看了一遍,见没有路人我悬着心稍稍平和一些,要知道,那时虽然“阶级斗争”不那么凶了,但我家的成分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资格都没有,在单位里是属于监督使用的对象,只有夹着尾巴做人的份,连大气也不敢出,在生产队里,两个小孩常是别人家孩子欺凌的下饭菜,要是有人抓住把柄给我戴上破坏森林的帽子,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弄不好将我的饭碗砸碎,越想越生气,一把拉过儿子随即在他的屁股上狠劲打了两下,两个孩子见我从未发过这么大的火,哇的一声吓哭了,女儿边哭边说“爸爸你不要打哥哥了,他的手被镰刀割了一个口子还在流血呢!”我把儿子的手拉过来一看,小小的食指被割了半寸多长的一条口,深深的伤口血肉模糊,儿子更是放声大哭,嚎啕的哭声似乎响彻宇宙,我的心颤抖了,为了这缕缕青烟,他们竟像成人一样奔波流血,我一下把哭成泪人的两个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我们哭成一团。

许多年过去了,退耕还林已使光秃秃的平坝变成了林木葱郁的农家花园。身着草绿色军装的柏树,桂花、玉兰骄傲地站在房前屋后守护着繁花似锦的新农村,两个长大成人的孩子探家时,常常谈起割伤手指的往事,他们与我一样,艰辛生活的伤痛也许一生是难忘的。

作文十:《初秋的炊烟》1100字

农村里的炊烟好,好得让文人们百写不烦,好得让摄影爱好者拍摄不厌。生活在农村里,一日三餐家家生火户户冒烟,谁若是见了炊烟要大惊小怪,那必然会被父老乡亲看作有毛病。在黄土地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当他们扛着铁锹锄头,背着柴草犁耧,一步三晃,饥肠辘辘收工时,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想得更多的是有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鬼才会把心思放在那炊烟上。

其实炊烟和饭菜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炊烟哪来饭菜?在生产队吃大锅饭时,地里的活儿再忙,再难缠的队长,都要为妇女们早放一会儿工。每当快晌午时或太阳落山前,生产队长会喊一嗓子,做饭的女人们回家哇。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地里的营生再苦再累,只要回家后一坐在炕上就端起饭碗子,“呼噜呼噜”稀是稀的稠是稠的,吃个滚瓜肚圆,男人们就心满意足,就眉开眼笑。

到男人们收工回家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女人们的饭已经快做熟了,而这时也正是炊烟缭绕村庄的时候。对于炊烟打小就天天看日日见,和花多不艳一样,没什么稀奇的。离开农村几十年,现在回想起来,反而倒觉得有点意思,甚至有点诗情画意,没错,是诗情画意。炊烟一早一晚最漂亮,中午的炊烟有点干巴没有弹性,而早上的炊烟又赶不上晚上,有了晚霞的映衬,晚风的微拂,炊烟才会有一种飘逸;春秋两季的炊烟最富有诗意,夏季的炊烟显得燥热,冬天的炊烟略显苍凉,但是春天里的炊烟却永远没有秋天的美,在天高气爽中炊烟才会凝聚成一种缭绕之势。

最美的炊烟是在初秋的傍晚。是的,您若是要去拍片子或是观察炊烟,那就在夏秋交接的时候去农村,最好是下过一场细雨。被雨洗过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微风湿呼呼甜丝丝的,就连晚霞也会多出几分剔透。太阳快要落山时,村子里的炊烟就会飘起。远远望去,先是一股一股涌出,接着开始一团一团飘散,过不了多久散开的炊烟会聚集在村子的上方,凝成了一片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的云。这时候,三里一村五里一庄就会被炊烟笼罩起来,犹如一朵朵白云遥相呼应,在微风的作用下飘呀飘,飘出了一个蓝天白云的美景。那云没有天上的浓,是一种半透明的浅白,仔细观望又像是一块一块轻柔的纱,要是伸手轻轻一抽,准能拽出一条又一条白色的线。当夕阳落山后,天边会燃起一片火,那火从遥远的黛青色山头上烧起,一直蔓延到半空。这时候您再瞧那一团团炊烟,立即被染成了一匹一匹柔软的缎,是那种水灵灵的红,略带一点少女的羞涩,有一种少妇的成熟,如若伸手再抽,拽出的绝对是一缕又一缕红色的丝。

炊烟毕竟是炊烟。随着时间的延伸,微风的吹动,炊烟会一丝一缕地散去,其颜色也由火红在夜幕降临时逐渐暗淡,直至露出了村庄的本来面目。当夜色笼罩了整个大地时,炊烟早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黑黝黝的村庄,您如走近那模模糊糊的影子时,会“汪汪汪”响起几声狗叫,亦或是一阵“得得得”的驴蹄声……

选自《大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