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关于爱国爱民族的故事》600字]祖国的故事200字

[《关于爱国爱民族的故事》600字]祖国的故事200字

时间:2019-12-13 09:19: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爱国爱民族的故事》600字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作文二:《关于民族团结感人故事》900字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2003年的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大地震。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的5位家人遇难、4位受伤,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迅速组织党员和群众投入到抢救被压在废墟下群众生命的战斗中,在地震当天他带领全村党员一共营救了97人。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我们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这里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达吾提阿西木回忆说,“灾后的情形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人也会跟着灾难一起垮掉。要想抵御这种灾难,就应该有坚定的信念。”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达吾提阿西木和村里的党员们成为危难时刻乡亲们的“主心骨”和“脊梁”,坚定了村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达吾提带领村民在6个月的时间里建好了抗震房,地震后无家可归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家。为了保证每一户受灾群众都能住进称心如意的房子,他与村干部每人各承包5户受灾群众,群众有任何困难,都由他和村干部们解决。

在地震后的8年时间里,达吾提阿西木带领村民踏上了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吐格曼贝希村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很多年轻人走出农村打工赚钱。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地震前的1120元增加到5000元,村集体竞技收入由2.1万元增加到了23万元。村民们说:

“我们的收入原来是卖粮、卖棉花,现在一家人除了种地,还有经商、务工、销售手工艺品,拿到手里的钱比以前多多了。”现在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已经把巴楚县和各乡、各村都连接在了一起。地震后新植的杨树随着笔直、平坦的大路延伸,并已蔚然成林。道路两旁大面积的条田通向远方,一户户农家小院白色的院墙相连。院子里,彩钢板房或是木板夹芯房整洁宽敞而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比肩而立,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看着电视,家里的年轻人则开始这手春耕前的准备。1952年出生的达吾提阿西木,是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普通农民,1989年起他开始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2004年,达吾提阿西木被评为新疆“抗震安居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作文三:《关于开展民族团结“微故事”征文活动的通知》400字

关于开展民族团结“微故事”

征文活动的通知

集团机关党委、各基层党组织、“访惠聚”工作组:

为大力宣传各族职工在共同学习交流、共同生产生活、共同文化娱乐、共同维护稳定、共同建设家园中的好人好事,在集团内部形成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的良好局面。根据集团公司民族团结进步年实施方案安排,现将开展民族团结“微故事”征文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此次征文活动面向全体职工。

2.“微故事”内容以各族职工身边点滴小事为题材,以事实为依据,以讲故事的手法叙述。内容要求政治导向正确、真实、生动、感人。

3.“微故事”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手机号码。截稿日期为6月22日。

4.集团公司民族团结领导小组将对各单位上报的“微故事”进行评定,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个,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附件: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民族团结“微故事”征文数目分配表

集团公司党工部 2016年6月7日

联系人:马丽娟 0991-4187012

附件:

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民族团结“微故事”

征文数目分配表

作文四:《56个民族的故事!》11000字

56个民族的故事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

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

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

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

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

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

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

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

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

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

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

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

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

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

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

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

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

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

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

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

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

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

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

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

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

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

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

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

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

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

阔时节(12月20日,相

节)、火把节、收获节、中

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

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

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

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栗粟”。傈僳族最的金沙江流域一步迁到滇西怒江月11日,建立云日:主要节日有当于汉族的春秋节、澡塘会、初八举行的“刀杆是为了使傈僳闯”的精神而设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

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

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

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

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

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

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

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

“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

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

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

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

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

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

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

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

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

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

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

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

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

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

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

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

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

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

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

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

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

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

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

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

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

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

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

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

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

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

教节

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

在云南省,怒族自称

与傈僳族、独龙族、

西族等民族交错杂

年、鲜花节和祭谷神、

的节日气氛最浓,既

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

当地又称鲜花节,于

行。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

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

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

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

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

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

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

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怒苏”、“阿怒”和“阿龙”。藏族、白族、汉族、纳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

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

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

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

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

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

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

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

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

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

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

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

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

“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

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

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

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

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记载,门巴族的先民马拉雅山区繁衍生藏墨脱、林芝、错那门隅的人。门巴族沿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宴请宾客。相传藏传生和圆寂的日子是念这一天,门巴族地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

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

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

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

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

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

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

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

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

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

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

“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

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

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

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

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

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

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

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

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

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

“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

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

利。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

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

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

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

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

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内蒙古自治区和黑塔城县。“达斡尔”意七世纪中叶,这个民了武装抗击沙俄入春节为“阿涅”,也把的节日。正月十六为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得越黑,新一年越吉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

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

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

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

开斋节又称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

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

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

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

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

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

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

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

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

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

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

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

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

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

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

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

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

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

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

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

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

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

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

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

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

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

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

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

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

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

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

“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

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

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

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

“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

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

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

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

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

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

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

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

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

“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

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

称为“京”、“越”或“安南”,

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

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

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

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

族风格的建筑物。 “京族三岛”之称的自治县江平乡的澫上。京族,历史上自1958年,根据本民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仰天主教。传统节日中秋节及唱哈节等。节日是“唱哈节”(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31、景颇族 (jǐ

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

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

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

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

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

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

十二个月为一年。每

年第一个月出现时

即过诺若孜节,类似

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

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

岛通什镇等地,据考

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

来。早在四五千年前,

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

该岛最早的居民。黎

族自称“孝”、“歧”、“美

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

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

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

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

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

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

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

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

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

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

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

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

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

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

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

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

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

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

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

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

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

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

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

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

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

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

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

“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

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

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

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

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

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

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

沿岸的青海省循化

自己的语言,但无

文。撒拉族男儿,

下河板筏为生。此

人最喜爱的副业生

们的特长。撒拉族居在地处黄河地区。撒拉族有文字,通用汉多以上山伐木、外,养蜂是撒拉产,园艺也是他主要节日有开

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

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

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

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

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

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

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

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

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

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

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

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

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

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

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

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

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

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

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

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

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

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

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

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

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

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

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

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

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

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

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

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

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

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

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

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

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

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

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

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

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

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

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

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

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

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

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

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

尔族的自称,意为“团

结”或“联合”。维吾尔

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

一带,族源可追溯到

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

生活的“丁零”人。融

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

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

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

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

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

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

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

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

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

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

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地区和服饰的不同,

又有30多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除过春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外,还

有大大小小自己特因经济生活、居住

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

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

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

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

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

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

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

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

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作文五:《56个民族的故事》6200字

56个民族的故事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

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

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

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

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

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

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â wēn kâ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â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hâ zhã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mã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

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dá wî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dã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

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dî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

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dú lï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ã luï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â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jī nuî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

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â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作文六:《56个民族的故事》7200字

56个民族的故事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

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

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

“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

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

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

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

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â wēn kâ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â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

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hâ zhã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mã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dá wî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

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dã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

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dî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dú lï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ã luï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

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â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jī nuî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

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

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â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

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

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luî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

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

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作文七:《56个民族的故事》12400字

太全5了6民个的族故-让孩子事一定要解

、蒙古1族 (ěnmggǔ  úz

蒙族古是一个史悠久而历又富有传奇色的民彩,族过“着水草逐而徙”迁游牧生活的中国的。部大分草原留下都了古族牧蒙的足民迹,因而誉被为草“原子”。每年七、骄八月牲肥壮畜季节举行的那达慕”“会大蒙是族历古悠史久的传节统日这,人们为了是庆丰祝而收举的行文娱体大会乐。“达慕那”会大上有惊险人的动马、摔跤赛令,人赞赏射箭,的争强斗胜的棋有,艺有人入引的胜歌舞,示出草显原民族有独特的。色

个6族民故的事- 美女 云 - 如纷杂志纭汇

2、回族

( uí húz)

回族

是民族回简称。的三十世,大批穆纪林从斯中亚入中国,迁并同当的汉地、维族尔族吾蒙、古族等合融在长期,史过程历通中通过等婚多种因素,渐形成逐回族。回族了间节日民斋开(也叫节肉节孜),又大开称。斋每希吉来历年即伊斯兰历9月为月斋。凡族回12岁、男9女以岁上身体健者都应封康斋。放解后国,院把开斋节务为定族回的法假定。日

6民个族的故事-  美女云如-  纭纷杂志

、3族苗 m(áioz )ú

族苗的乐舞音历史蹈久,挑花悠、刺绣、织锦、蜡、首饰制作等染工艺术美在国际上享有名。苗族的先祖盛可追溯原到社始时会代跃活于中原地的蚩区部尤。苗族过落信去仰万物有灵崇,自然,拜奉祖祀先。节较日,多除统年传节祭祀节、外日还,专门与吃有关有节的日,族苗有很多节,但各日区地叫法和过法不相同,传统节尽日苗以最年为隆重。

56民族的故个 事-美女 云如 -纷纭 杂汇志

4傣、族 (di zú)

ǎ傣 是一族个史历悠久民的,远族在元1公纪,世文汉史已籍关有傣于族的载记1。499后,年照傣族人按民的意愿定名为“,族”。傣族傣自“称仂”、“傣傣雅”等傣族普。信遍仰小佛乘,不少教节日与教活佛有关。动在每年历六傣举月的泼水节是最行大盛节的,这日节日一傣语“称勘桑迈比”。时要届赕,佛大摆并席,宴请筵侣僧和亲朋好友以,泼的方式水互祝贺。致现在,因水活泼是动历傣新节年活动的主庆要容,这一内动活深各族人民受喜爱。的

6民族的个故 -事 美女如 云-纷 杂纭志汇

、傈僳族 (5ì lù zús)

傈 僳族在代唐称为“粟栗。傈”族僳早生最在四活、川南交云的界沙金江流一带,域因战后等争原因,步迁逐到滇西江怒区地定下居。1来9856月1年日,1立云建维南西僳傈族治自县。节日:要节日主阔时节有1(22月日0相,当汉于族的节)春火把、节、收节获、中节秋澡、会塘、杆刀等。节每年历农月二初

八举的“行刀节杆扣”心人弦据,说上杆是刀为了使傈人僳具有“山刀上敢,海火敢闯的”精而神立设。的

6个5民族故的 事-美女如 云-  纷纭杂志

6、汇藏 族(àzg nú)z

藏族是汉语 的谓。西称在藏语藏称中“博”为生,活在里的这族藏自“称巴”。博素有“界世脊屋”称之的藏,西美神丽奇,是藏族的要聚居地,主在现有310万多人口中,族占藏59%,中是国古的老族民之。一族普藏遍奉藏信传教,即喇佛嘛。教过去多许传日均统与教宗活动关。藏族的民有间日有节历新年、藏油酥灯节浴、佛节。等藏民间最族的大统传节日每为年历藏月正初一的藏年。历

5个民族的故6 - 事女美如 云 -纷纭志杂

7、壮

族( hng zà)ú

族是壮中少国民数族中口人多最一个民的族是岭南的土著,族。民有“壮”布“布、”、“布土”、“布侬雅”依等02种余自称。中新成国后立,称统僮“”,族后改为“来壮族。壮”与南锦的云京锦成、的蜀锦都、苏州的锦宋称“中国四大名锦”。并壮族信仰原宗始,教祭祀先祖部,人分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名著节日有一年度的“三一三月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春于,节次是其月七五中元十节、鬼明上清坟八月、五十秋中,有还端、重阳、午新、尝至冬、魂、送牛等等灶。

56

民族个故事 的- 女如美云  纷-纭志杂

8、朝鲜族

( háco iǎxnzú)

鲜族主要分布在朝林、吉龙江黑辽宁和。延省朝边鲜自治族是主州聚要区。朝鲜居族先民的是从,鲜朝岛半入中国东北迁的朝鲜族。朝鲜族民间人有大五日,至节今然仍重欢度隆。五大这节日:元是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秋午夕朝。族鲜重敬人老传的统很久悠早在,李氏朝(1鲜9321-109时期)每年,月九九日便确被定为老人慰安。日

56

个民的族故事-  女如云美- 纷纭杂志 汇

9、

高山 族(āo gshā nzú

)山高是族湾省境内少数民台的统称族包,十括个多群。族“高山族”这名称个1是459**战争年利胜,后中国对台省湾族的民总。高山称族地区森覆林面盖大,素积“森林有库宝 ”的美誉高。族的山节日很多他。的传们统日节大具都浓有的厚宗色彩教。“年祭丰”称又丰“节收”、丰收“祭、“”收节”获,相当于汉族的等春,节高是族山最盛的大节日。

65民个族故事的- 美 如云女 -纷 杂志汇纭

0纳西族 、(ànx īz ú)

西纳原游牧族在海青省黄河湟水、地谷的羌古人辗转南,至迁川南、滇西北西一带并,化成不分同民族的,中就其括纳西族。包“”有纳大或尊贵之意,西”“为意人丽江纳西。的摩族

梭人信神灵,奉崇大拜然,自信相天地万物由神皆灵宰主每。年农七历二十五月的日转“山” 节祭狮子祀山,是人们就敬拜自实体的然共祭祀庆典公。

56个民

的故族 -事美女 云 如- 纷杂志纭

11、布

族朗 (b ùlnǎgzú)

朗族古代是人的濮代后唐。称“朴子时”,蛮元、、明 时称“清蒲蛮,由”于居的地住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不有同自的称新中。成国立,根后本据民意族,愿称为统朗布。族朗族布过去崇拜神,多遍信普仰小乘佛教许多,统传节大都日与宗活动教关。有中最具特色的节其祭有:日年节祭寨神、、牛脚等洗山。康是节朗族布盛大最节日,的每傣历六月年中举旬,一行为般3。天

5个民族6故的事  美-如女云-  纷纭杂志汇

21阿昌族 (ā 、hāngcz ú)

阿昌族部分大居聚云在,是中国南云境内最南早世的居民之族。一居因住的不地同还有,蒙撒“”、“撒蒙”、禅“撒对”“、汉撒”等称。自解放后称统为阿族。会昌街是,昌阿人族民传的集统,会多在年每历九月农中旬举行。阿昌信仰族乘佛教小会,街原属宗集教。会要主宗教节有日进(关门洼、)出(洼门开)烧、白柴、水节泼等。除教节宗日,外有还许多民本族有的传特节统。日:如把火、窝节罗节、花节和春浇。

65个民族的故事-  美女如 云- 纭纷志汇杂

3怒族 (nù zú、

怒 族是南云古的民族老之,一主要分在云布省南,族怒自“称怒苏”、“怒阿和”“阿龙。”与僳傈族独龙、、藏族、族族白、族汉纳西族、民族等交杂居。怒错传族统节有日年过鲜花、和祭节神谷祭、林山节其,以中年的节过气日氛最,浓隆重既又古。仙女节是云朴南贡山一省怒族人带民民的间传节日统。地当又鲜称节,花每年农于三历月五十日行

举5

个民族的故6 -事 美如女 - 云纷纭杂志

、鄂4克族温(è  wēnkè  zú)

鄂 克族人温主要布分在中东北黑龙国江和内蒙古省自治区鄂。温克民是族称,自思意“住是在山大里的人林”们在。北52纬度的兴安大原始森岭里林,今仍有至温鄂克的人印与炊脚烟,其定点便居是“北有极”村称之的鲁敖古雅鄂温猎人村克。敖节包鄂是克族的宗教节温,日但也行举些一娱体文育活动,而具因广有泛的众群。性除节等春日与临节其近他民族的节一样日,鄂外克温族要还在农五历下月择日旬行举的“阔米”勤节。

56

民个族故事的- 美 如云 女 -纭纷志汇

15、

伦鄂春族 (è únl chū zú)n

鄂“春”是伦族自称民,其义含有两解释种,是一 “住山岭上在人的”,二们“使是用鹿驯的们”。人朝清以前

,人一们把鄂伦般族春为称“伦部”、索“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成立后,国统为称伦鄂族。春每的6年月1日8是鄂伦民族春传的统节--篝火日节。一这,天伦春鄂都要点燃篝火人,歌欢舞,蹈欢庆己民自族节日。腊月的二三也十送火神有天上的俗习。鄂伦的先人们春和结火了下解之不,对缘有着火特的感情殊,篝火无对比近。亲

56个

族的民事故  -女美云 -如纷 杂志汇

16、

赫哲族 h(è zhé zú

) 赫哲族的 先自民在古黑龙、江松江花乌和苏里江域流繁生衍息历史。上有曾“斤黑、“黑”真”“、赫”、真奇“楞”“、哲” 赫等同名称不新中国。立后成统一,名族为赫,意哲居住为“在东”方及“下江”的游们。人河节灯是哲赫的民间族统传节,日世世代靠捕代鱼生为赫的人,年年都哲在农历的7月51放灯、祭河神河,以此来祷、祈福祝族平安人、鱼丰收。捕

5个6族民的故 - 事美女如 云- 纷杂纭志汇

17、门

族 巴mé(nbā  úz

)巴族据门藏史文记籍,门载族巴的先很早就民西在藏部的南马喜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拉要聚居西在藏墨脱林芝、、错等县那“。门巴”为居住意门在隅的人。巴族沿门藏用,历日节也藏与相同。族节期间日要牛宰羊杀置办丰,盛的菜酒,请宴客。相宾藏传佛教的传佛释祖牟尼诞加和生寂的圆日是藏子历月四十日五为了,念这一纪天,巴门族区的所地寺有念庙经祷祈举,行种宗教活动各

56民族个的事故-  美女如 -云纷纭 杂志汇

18白、族 bái(zú )

白 主族聚居在云南要省大理族自治白州其余,分于布云各南、地贵省毕州地区及节川四凉山。白州自族称“伙”、“白白”尼“、白子”等汉,意为语“人”。19白56,根年据本民人族的意愿正式民名为定族白白族的。统传日很多,节有已千上历史的年“月三街”白是族年一一度最大的节日,盛现定被名“为月街三民节族。”另还有外火把“节(”又星称节回等)族节民。日

6个民族5的事 -故美女 如 云 纷-杂志纭

9、1保安 (族boǎ n zú)

ā 保 安族因信仰伊兰教和风斯俗惯习与当地回略族,又同被称为“安保”回1。50年根9本民据族民意人愿,定名安族保保。族安主分要在中布国西甘肃北一省。带保族安通汉文,用多仰信伊斯兰。教著的名安腰刀保的产生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多尤,为藏族民人喜爱。保所族的安日节同多许奉伊斯信兰的民教相同,族开斋节如古尔、节邦圣祀、日等,家家要都馓子炸、油、蜜圈餜圈油香和

56民族个的事 - 美女如云故-  纭纷志汇杂

20布依、族(b ù īy úz)

依族是国中南部西一个大的较少民族。解放前,布依数被称人为仲“家、”“户水”、“族夷”、土“”、“边本”地、“家绕等。”951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的代族经过表商,协正式一用“布统”作为本依民的名族。布称族依拜崇祖先主要,仰多神和自然信拜崇传,统日除节春、节午端节中、秋外节还,有“二二”月“三月、三”、四“八”、月“王节”等,最牛隆重的节日是历“农六六月”

65个族的故事民- 美女 云 如- 纭纷杂志汇

、1达尔族斡 d(áw òě  rúz

) 达 斡族主尔要居聚内蒙古在治自区黑和龙江,少省数住居新在塔城县。疆达斡尔”“意“开即拓者。”族契丹源十。世七中叶,纪个这民族为维祖国统护,一打了响武抗击沙装入侵俄第一的枪。斡尔族称达节为春阿涅“,”把春也当做一节之中年最盛的大节。日正十月为六“灰黑”日在黑灰,这一日天,人们间互相之往方的对上脸抹黑,认抹得为黑越,一年新吉越利。

5个6民的故族事 - 美如云 女- 纷纭杂汇

2、2昂德 族dé (ngá ú)

z 崩龙族)(昂德族名“原崩族龙。198”5年9月1日7经务院国准批正式改名德为族。昂崩龙”“他称是,德昂各族系支中分三二之上以人自的“称德昂,意”是“思岩石”。昂德是族南边西现有居疆中最古老民的族之民,远一在公元二前世就纪居住在怒西岸。江德昂民族传间节统主要日有水节泼关门节、、门开、节烧柴白,等大都佛与活动教有。德昂族还关有家祭、堂神寨地神、、、龙娘谷等祭祀习俗其,中以龙最富情祭。

趣56民个的族事 - 美故女云 如- 纷杂纭志汇

23、东族乡 (dnō gxāig nú)z

乡东是十四族世后半纪叶聚由居东乡在许的不同民多族成份融而成的,合其主中为要信伊斯仰教兰回的人和族古人。蒙居聚甘在肃省内境,中其半以数居住在上甘东乡族自治肃县。乡族开东节斋称"尔又节"德,东是族乡间的民统传日。按节斯兰教规定:伊伊斯教兰历年每月九是斋戒月份这,月的开一和最后始一,均天见以新为准月,期满斋次日,即为节的。因日此它,是民既节族,也日是教宗节日

。5

个民族6的事故-  女如美 - 纷纭杂志云汇

2、4侗族(d ngò ú)z

侗族来源 于秦汉时的期骆越“。”晋魏以后,这些部被泛落为称“”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分布在要贵州,湖南地等信。多仰神崇,自然拜。侗物传族统节各日日期不地,一节日饮常和食客宴动联活在一系,起要主节日新有婚、架节桥、节祭节、牛吃节新花、节等炮侗。族喜欢斗,每个村牛寨都饲有养专比赛用供“ 的水牛王。

”65个

族的事 - 美故如云女- 纷纭杂志汇

5、龙族独 dú (ólgnz ú

独 龙曾族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据根民本的愿望族正,名为独龙族。主现要聚在居南云省贡独龙山河。谷世纪本中叶独,龙族还处原始公社于的解阶体,妇段还崇尚纹女面习的。独龙俗过去族的教信仰宗尚在处原较的自始然崇拜或万物灵有阶,即段使是唯一年节的独龙(语:雀卡)也哇是宗和教联在一系的。过起卡哇于每雀冬年腊月的一某天行举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常常以短物食备的准多而寡定

5。个6族的民事故 - 美女云 -如纷 杂志纭

26俄、罗斯族 ( éló uīszú)

俄 罗族斯是1从世8后纪渐从逐沙俄国皇迁南到国中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在封军阀建盛世统才新疆时期,治被称“归化族”。为中华民共和国人成后,立改俄称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疆分量布中。国罗斯俄的族风习惯与俗前苏联俄罗斯族基本的相同多信,东正,教罗斯族俄非常视传重统节日尤其,过“以复活”最节为重隆过。节前一,不周荤吃,只吃。

素5

6个族的故民事  -美如云 - 女纷杂纭志

27、哈尼族(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族等祜同源于古的代族,现羌主分要布在南西云南。哈尼族自很多,称新中国立后成统一称,为哈族尼。哈族尼仰多信和神拜崇先祖传,节统主日要“有首年勒特”扎10(月、)“扎吃”扎(月节)。还五火把有节此还外有“栽节”秧又称“黄(饭节)”和尝节两新小节日。

个65民个族的故事- 美 女云 - 如纭杂志纷

8、哈萨克2 族h( āsà kè ú)z

萨克哈源远族流长西。汉时天,北山部乌的即孙是萨哈克族先的。这些民东的迁牧得民“哈名克”萨,即意“难避者或“脱离者”。哈萨”族克要主分在布疆新少,数布分在甘阿克赛和青海等地。肃萨哈克过族信仰萨满教,去公元十一世前后,纪改信伊斯兰。主要教节有日古尔节邦肉孜和,节还有“那热孜吾”节。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哈真诚。撒抛“尔包克”、沙糖迎,事喜哈萨克是族的传统俗。

56个礼民的族故事-  美女如云-  纷杂志纭汇

、9诺族基 (ī njòuzú

)  基诺族居于聚云南省双西版傣纳自族治州洪县基景诺乡其及附地近区。诺基族称自“基诺,”文译称“汉乐攸。1”799年国被院正式确定为务中国的55个第数民族。少基族过诺去仰信万物有原始灵教,但宗对祖先崇的居拜主地位。传统要节日过年以重为,体时具由各间村自寨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阴年九月,基诺历就族要

过一年度的一新米节,了当地称人好“早”希

。5

6民族的故事个  美女如-云-  纭杂志汇

30、族京 (jnīg z)

ú

京族主要居在素聚有京“族三”岛称之广的西壮族治自防区城族自各县江治乡平的尾、澫头、山心三巫个岛小上京族。,历上史称自“为京、“””或“越南安,195”8年,据根民族意本,经愿国院务准批式正名定为京。京族主族要信道仰,少数人信教天仰主教。统传日节有春、节明节清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隆最、最热闹重的节是日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亭哈举行,亭是具有独哈特族民风格建的物筑。

65民个的族故 事 -美如女云- 纷纭 杂志

13景、族 颇(ǐjn pg ōú)

颇族景唐代“寻传”由落的一部分部发展来而近代。文多称献为山头“”,要聚居主云南在德省傣族景颇宏族自州治各的县山。区9513年724月建日德立傣宏景颇族自治族,1县965改年为自治州。瑙目纵歌(目脑歌纵是)颇景人民驱族扬善恶,祝预吉祥幸的福统节传日一般,在农正月历十之后举行五为期,23—天在景。颇族传说的中是上太天召集阳上万地参加的物种一大型舞盛歌,并会由犀传播牛人间至后成为景颇族,盛最的大日节。

56个族的故事 民 -美如女 -云 纷杂纭汇

2、3柯尔孜族 克(ē ěr kk èz īzú

“ 尔柯克”孜是族民称,其含自有义多种解:“释四十个落”、部“四个十姑”娘“、里山牧人放”或草原“人等。”柯尔克族多孜数住在新居南部疆孜勒克柯尔苏克自治州。孜尔克柯孜一年之族最大中的日是诺若孜节节按,柯尔克族的历孜法新月,每现一出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年。每一年第个一出现月时即诺若过孜节类,于汉族的春似。节

65民族的故事个 -美女 云 如-纷 杂纭志

33、祜拉族(l  āhù zú)

拉 祜族主分要在云布南省部南的沧、孟澜、双连、勐江海、盟等县西“拉。”祜一词是这民个语族中的言一词汇,个拉”为“,“祜”虎为将肉香烤意思。因的此,历在史上祜拉被族称“猎做的虎民”族祜。族传统日节有祜年拉也,扩吃塔(即节春节)火、把节月、亮和尝新节等节节。其日最中重隆的节是过日拉祜。传年说祜拉族弟是从兄葫里芦走来出的。年初一大,拉族男祜老幼女要用都葫芦水洗盛,手洗去去过年一贫的,困来迎新年的一谷丰五。登

6个5族民的故 - 事美如云 - 女纷纭杂志

4、黎3族 (í lzú)

黎聚居在族南海岛通镇等什地,据证考,黎族由古是代“越百”的一支发族展而。来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早们民在就海岛繁南衍息,成生为该

最早的民。黎居自族“孝称、”“”、歧“美孚”。等黎族称名使的用始于代末唐,期用至沿。今族的黎传节日统春有节“三月和”等。黎三大族多节数与汉族相同,如日春节与,汉过春族节的情基本一致形黎族。有每年农历的节特“日三月”三于黎源先人繁衍族代的一个后传说

。56个民

的故事族  -女美云 - 纷如纭志杂

5、珞巴族 3lu( òābzú )

珞巴 族主要分布在藏东西部,南人只口有200多人,是3国中口最少人的民。族珞巴是藏,族他对的称们,呼意为南人方解。放仍存前在庭家奴制隶1。6598年正月确式认为一单民。居住族在脱、米林墨带一珞的族沿巴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与藏动族无多大区别。蒙的希珞巴族年节称为“更谷调术”节乳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族*氏*的古老习惯。早”印区,也有许占珞巴多族胞同。

56个民族故的 事-美 如女云- 纷纭杂 志汇

、满族 (6ǎn zmú

) 满族主 要布在分国中的东三,省辽以宁最省。多中在国5个少数5民中仅次族壮族居于第二位。满历史族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前年的慎人,肃黑靺水是满族鞨直的祖系先,发展后为女真。911年1辛亥*后*满,洲改族满族称传。节统主日有要节春元、节宵、有二、端二节和午中秋。节节期间日般一都举行“珍要球”、跳马珠、跳骆和驼滑冰传统等体活育动。颁节是金族“满庆族之”日。981年910月正式,每年把的月定为“颁日金节。

”6个民5的故事族- 美 女如云-  纷杂纭志汇

37、毛南族

m(o áná zn)ú

毛 南主族要居聚广西环江县上、中在、南下山,区毛族是岭西的土南民著。族唐前的以、宋傣元明伶是的他的祖们先史籍。载记称毛族南“为茅滩、“毛难”,”9816年月8经国院务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的族日节有个两显的特明点:是必一祭定祀祖先二;是多展开唱对歌歌动。活毛南民族最大的间日是节每年夏后的至龙分。农节历五的月节,庙明清节赶“祖圩”先元和宵“放飞鸟”节也是他们独的纪念有动。活

56民族的个故 事 -美如女云 - 纭杂志纷汇

8、仫族 佬mù lǎo(zú

仫 族,在佬他们本民族语的中言,“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思。主意要居于聚西广罗城等县仫,佬有族己自语言的,但文无,字多数通人汉语壮和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信多神,节日较多崇。年一之中除月、十十月之外,几乎每一月个有都日节三年一次。的依饭“”节叫“喜也厚乐”仫是族最隆佬的节重日“。饭”依目的的主要向是先还愿祖祈保,人平安畜五、谷丰收

56。个族民故的 - 美事女云 -如纷纭杂志汇

93、

普米族 pǔ(m  zǐú

普米的族源属于族中国代西古游北民族牧氏支系,“普米”羌意白为。主要居住人云在省怒江南僳傈族自州的治兰白族普坪族自米治,县丽地区江的丽纳西族江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自。县普米族去过拜多神,敬崇祖先奉节日大,都祭祀与活动切密关。如大过年(相节春、)明、清立、端夏午、节火把、节尝新等节节日过去。米普民族间隔每三一年年行一举次大的较小地神天灵祭的祀活由动民族全或全共寨同行。

举65个民族的故事- 美 女云如  纷-纭杂汇

40

、羌族(q āngi z)

ú 族羌主要现聚在四川居部茂西汶羌,自族称尔“玛”,意为“本人地。早”三在千前年,代殷甲文骨就中关于羌有人记的,载们主他活动在中要国的西部北中原和区地羌。居住的族区山有世界产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猴等。丝历十农初月一为羌族节。年年的节会又称宴收成“酒。”年节天全寨这人到“神林”还树愿,焚香柏敬祖先孝和神天。逢每日节、婚丧、祀祭聚、、待会或换客劳动工,饭菜丰盛除外,还必备美酒

。6个5民的故族 - 事美女云 如 -纷纭杂志

、撒拉族1 sā(lā z )ú

撒拉族

要主居在地处黄聚河沿的岸青海省化循区。撒拉族有地自的语言己但无,字,通用文汉。撒拉族男文,儿多以山伐上木下河、板为筏。生此,外养蜂是拉撒最喜人爱的副业生产,艺园也他们是特的长。拉族撒要节主有开斋节日、古邦尔等。最大节的传节统日为古邦节,每尔节当日来,撒拉临都族要请宾客宴,煮手羊肉,抓鸡肉,炖做糖、包炸油糕、炸蛋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等为馅面的子包和各)烩菜种

5。6个民族的故事- 美女 云如 -纷 杂志汇纭

24畲族 (、hsēz )

ú 畲族自称“ 山”哈意,为住在里山客户的传说,族畲的祖是广东籍潮。

主要分布在建福安福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等徽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849年6月03日建立江浙景宁畲族治自县。畲很重家传统节视,重日视先祖崇拜

,每年、二、七月的十八五为日祖日,信奉祭鬼神“。月三三是畲族”统节

传日每年,农三历月初三举,亦称“乌行节”。饭畲很重家传统节视日,个节

吃日么什都一定有传统的惯。习

56

个族民故的 事 -美女云如  -纷纭杂志

4、水族 3(suǐ hú)z

水族 称“海水”自意,水人。早在为秦汉前以岭,地区南及以东沿南一

带海居就着许多住落,据部考水是族其从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发落起展的来

清代们人其称为“家水苗、“”家”水解,放后式正

定名水族为。族的节水

最中重隆是端节的借(端)和节(过卯),端节卯是族民水一年间中之隆

最的传统节重日,节水语端叫“借”端是,水最族大的节日相,当汉于族的春

。最的端节初每在年历农八下月至旬十上月,每逢亥旬进行日

。5个6民族的事故  美-如云女- 纷 纭杂志

44塔吉克族 (t、ǎ j kíè ú)z

塔吉克 虽族有然罗巴人欧的种特征但,远古从代时,他们起就生繁息在

衍中国块这地上土。现百分之十的六吉塔族人聚居在克疆塔新库尔干塔吉什自

治克,县其余分在布沙东、普泽、叶和皮山城县。等1594年月17日建立塔7吉克

治县。自吉克塔的节族日与地当吾尔维、乌族孜克别族柯、克尔孜等信仰族伊

兰教民的族基本同,相其日节食品也致相似。大每年月前斋的一个,月塔克吉

都举要行罗提节巴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族人克重最的视日,节相于当族汉

的节,春多在三月举。

56行民个族故的事  -女如云美- 纷纭杂 志汇

5、塔4塔族尔( tǎ t ǎěr ú)z

塔尔塔族主分要布新在疆伊宁、城塔、鲁木乌等齐城。古市称鞑。靼“

塔塔尔”

词原意为一“茅舍。塔塔”尔属语尔泰阿系语,一般通现用吾尔维或文

哈克萨文,主要营商业经手工业,信和伊仰斯兰。教塔尔塔节族庆礼、食俗

同当其他地信伊斯兰仰的教族民维吾尔族、如哈萨族克等似相。塔塔尔的族“

撒班节”,又为“称犁节头”,在多天春景风优的地方举美,行有歌,还舞有

、拔河跤、赛马集体活等。

动56民个族的故 -事美女 云 -如 纷杂纭志汇

6、土族家(t ǔ iā jz)

ú

家族绝大部土居住在湖南分、北湖、贵省省州以四川省(现及在于属重庆

。)家族土称自“兹毕卡(意为”地本人,有自)己的言语。大数多人汉通

语,有只为不多的几数个居区聚还保留土家着语土。族民间家十注重分传节

统日,

其尤以年最过隆为重每年农历。月二日二为称日社届时,吃社饭。要阳端

吃粽节子重阳。打粑粑,节土族过去迷信家神鬼崇,拜先,每逢祖年节要大都

祖先初,一、十也五要行小进敬。

6民族的故个 事- 美如女云 -纷 纭志杂汇

47、佬仡族(g ē ǎl zoú)

主 要布在贵分州省川务仡族佬族苗治自和道县真佬仡族苗族自县治。余

其居

住贵阳市在六盘、市、遵义市和铜水、仁毕节安顺、黔、南西4等地个区,

数少居散于云南广和。居西在贵州省的占住民总族人口9%以7上。仡佬以农业为族

平,地坦区种多水稻,山旱区多地杂种,属稻粮作农经耕文化济型类有。

自己

的言语,属汉藏系语语。语支族的属归

,学术界尚无论。也定有少只老数

通人佬语。信仡道奉,教的也有奉佛教。信

56

个民族故的事  美-如云女 -纷纭杂志

48、

土 (t族ǔ z)

ú

土 主族要居在青海聚互助省民、、和通大县,其等散余居乐在、门源部

和甘天肃等祝。地族自土称蒙“古”或“蒙古尔勒孔”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人土”,藏族之为称“尔霍。”族土主从事畜牧要业农和,尤业精其于

羊。“养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七的欢狂节土。许族多节日宗教的关与系分密

十切

节,期间日伴要有种祭各活动,并备有祀节食品。日

65民族的故事 -个美 如女 -云纷 纭杂志

94、族 佤(wǎ ú)

佤z分布在云南省族部西和南部西澜沧、江西和怒江以东以怒山的山脉段

南。

称原“卡佤”族,1639年4经月务国院准改为批称。在现一一年的“取新度

节上”,族佤人都旧将火灭,熄然由德高后望重的老用人古的老木钻火取形

式起新火,燃预示新的年一吉安祥。康年凡每重遇大日节祭祀活动和,族都佤

要行举剽“节”牛以,此来表渴达望收丰、祈求平安的心。愿

56

个族民故的事-  美如女 云 纷-纭杂志汇

0、维吾族 (尔wi wúéěr z )ú

“吾维”是维吾尔族尔的称自,为“团意结”或“联合。”维尔吾族主

要聚

居在疆新吾维尔自治天区以南山一,族源带追溯可公元前到世3游纪牧生活过

的“

零”丁。融合人了人以汉后及迁来来的蕃人吐、契人、蒙丹古繁衍发展

而形成了人吾维族尔维。尔族的吾日节大来源于都伊斯兰,是教回历来计用算的

。维吾尔传族统节有肉孜节(日开斋节即)、尔库班(即古节尔邦节和诺鲁)节

孜。前个源两于伊斯兰,教日期按回是计算历,每的年在移动,因此都时是有在

季,有时则是冬夏天或在其它季。节

56个民

族故事 的 -女美如 云-纷纭 志杂汇

1、5孜别乌克 (wū z族ī ib kèéz ú

乌孜 别族克分在新疆布维吾尔自区治。乌别孜族人克早居住在最中亚地

各元朝,称为“时即月别”、“月伯祖”,15等纪,世渐形逐民族。乌成别孜克

族有己自的言,信语伊仰兰教。斯乌别孜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

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传的统节日当地与他信其伊斯奉兰教民的节

日族基相同本以,孜节肉古尔和邦为节一之中最年重的节日隆。

56民个族的事 - 美故女如 云-纷纭杂志汇

52

锡伯、族 (ī bx zú)ó

锡 伯世居族伦贝尔呼草原和嫩大流域江18世纪中叶。迁至新西察疆查布尔

等地

现,数多居住在新疆、北,内蒙东东以部及黑江龙省嫩江的流有散居域

锡。族伯民间许

多传统节日,都与汉大相同族如:。春、节明节清、端节午。

等西节迁是锡族人民伯不可忘记的民节日族每,逢历四农月十八这日一天 人,

都将重开隆各展纪念活种。“抹动黑节”是伯族锡民另一人饶个有趣风独具

特色的传统日节。

65民族的个故事 -美女 云如-  纷杂志汇纭

35、瑶 (y族o zá)

ú  瑶族是国中方南个一较典比的型地山民族瑶。人族称自勉”“、金门”“

、“努”、布“珈拉”“、炳多”等,优因经济生、活住地居区和服饰的不同

,又30有种称谓多。华人中共民国和成后,统称为立瑶族瑶。族过春节除端、

午节

中、节等外,还秋大大有小自己特小有传统节的日3多0个,其最中具民族

色特有的盘节王仁王、节赶、鸟节农。十历月十六的日盘节,是瑶族最为王

的重节日它,是族人民纪瑶念祖先的大传盛节庆。统

6民族的个故 事 -女如美云  -纷纭志汇

、裕固4族 y(ù gùzú

裕固 聚居族在肃省河西走廊肃甘地区,其余居南住在泉黄酒泥地区。裕

固堡族称自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于源唐代游在鄂牧浑尔河流

域的鹘。明回初,续迁陆祁连山一带至逐,渐成了形固族。裕裕固族节的习日

俗反映着

本民族物质生活和会社生的活个各方面,裕固的族幼儿剃仪式别发

具特

色按,照统,传裕固家人小孩的到长岁时才3第次一剃,发时要届举较为行隆

的仪重。剪马式是鬃裕族固特有的节日俗。习

65个族民故事的-  美女云如-  纭杂志纷汇

5、彝族 5yí (ú)

彝族分 于云布、南四、贵州川省和广西壮自族区。治彝族称自多繁,地

而异,有“因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国后建

,“彝以作为统”一民族名称的。族过去崇拜彝物万有和灵崇祖拜。先间传统民

节日很多,主要

日有节十年、月把火节及区域性节日的和祭祀活动十月,是

年族彝传统年的,多在农十月历旬上吉日举行。择每在的农年六历月十二日四

的火把节

是族最盛彝大传统节日。

56个的民的族故事 -美 如云女  -纷纭杂汇志

56

、汉 族(àn zhú)

族是中国汉的体主民。“族”原汉天指、河宇银宙,河《诗经》云“:维

天汉有”。华族夏称“为人汉”始于汉,。朝汉族一个历是从未史中过的断

、历悠久的史族民也是世,界人上最口的民族多汉族人口约为13亿。,世界占

人口总19%的,布分于界各世。地除国中岸两地外四汉,族东在亚南和北洲也美有

较多布。

65个民族故事 - 的女美如 -云 纷纭杂志汇

作文八:《56个民族的故事》6100字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

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

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

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

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

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

“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

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

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

“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

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

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作文九:《中国的民族故事》1100字

中国的民族故事(一)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 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作文十:《民族和睦的故事》6100字

“和美童声”校园广播

民族和睦的故事

1、文成公主和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唐朝皇室远支)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以促成唐蕃友好。

而文成公主,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2、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秦晋之好

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语出《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史·孙鑨传》:“乃至鑨割渭阳之情,南星忍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盟”。

成语出处: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穆姬及子申生。穆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4、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

在新疆伊犁大草原一带,有一位和亲使者,她是有史以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第一位公主——细君公主,细君在史书中还被称为“江都公主”、“乌孙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更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汉公主。

不过,当时乌孙国王猎骄靡年老,细君公主又不通乌孙语言,常作楚歌,抒发思乡之情。后来猎骄靡按乌孙习俗,让她转嫁长孙岑陬。细君公主因水土不服,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生有一女,不久病死。   但细君公主扩大了汉朝的影响,为开拓丝路、缔造多民族的祖国做出过功载史籍、名垂千秋的积极贡献,也为今后公主的和亲开了先

例。不管怎么说,她都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做出贡献了!

5、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同时,也使汉朝的中外交流更密切、更和谐!

6、和谐小故事

一个寒冷冬日的晌午,女主人准备打扫庭院,一出门就看见四个蜷伏在柴堆旁被冻得发抖的老人。出于善良的美德,女主人请四位老人进屋喝点热茶暖暖身子,老人问:“你们家有男人在家吗?”女主人说:“没有,先生和儿子都上班去了。”老人们回答,他们不能进去,原因就是因为你们家没有男人,女主人只好作罢。吃中午饭之前,女

主人和家人说起了先前的那件事,她先生立马要她去请四位老人进屋吃饭。女主人来到柴堆前看见四位老人还在,就把先生的意思给他们说了,四位老人犹豫了一下,说:我们不能一起进去,只能进去一人,原因是你们家都快吃饭了,不可能有那么多饭,接着又说,我们四人分别叫财富、成功、平安、和谐,你去问一下你先生,看他愿意请谁进去。妇主人内好回头问先生。先生说“财富”最好,就请“财富”,儿子却说还是请“成功”吧,在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女主人自己倒是有点想请“平安”,于是她也说了自己的想法,一旁的女儿说话了:“我看最好请“和谐””。先生听了女儿的话觉得有道理,全家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女主人又出门把他们的决定对四位老人说了,于是她领着“和谐”往家里走,快进门时她回头一看,四位老人都跟来了,女主人不明,就问其中原因:“你们不是说好只来一人吗?”“和谐”笑着回答:“你们请了其他三位中的任何一位,就只来一位,你请了我就等于请了我们四个,我们是不可分的”。啊!我们明白了:和谐=财富+成功+平安。

7、你家有蜡烛吗?

有一位单身女孩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电了,那位女孩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黑暗中,他闪着明亮的眼睛问:“姐姐,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孩心想:“他们家竟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小孩吼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一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带来一根送你”。此刻,女孩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

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此

刻,她心中的那盏灯也被点亮,她与这个陌生小孩子的心,是如此的如此的近…

记住!要将心比心!因为这就是和谐

8、和谐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 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

子洞一样。”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却有着不简单的寓意。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共建和谐社会是如今我们的祖国给我们的历史使命。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温馨、更需要和谐,这样就会让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沟通,也会使人与人之间学会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温馨、更加和谐。

谢谢大家!

9、《弟子规》背后的故事(十四)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原意】做兄长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这

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

【故事】兄弟和睦    缪彤画像

缪彤,汉朝人,字豫公。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双双过世,留下缪

彤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自然就承担起了照顾抚养弟弟们的重担。

转眼间,兄弟四人均已娶妻。同处一个屋檐下,妯娌们往往都在打着自家的“小算盘”,生活中不时出现不和谐音符。

一天,两个弟媳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缪彤听到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他想:“都是因为自己没做好,家中才会矛盾重重。”为此,缪彤关锁门户,一边抽打自己,一边厉声自责道:“缪彤啊缪彤,你天天都说要修身谨行,齐整风俗,匡扶正气。可怎么现在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导正,看来都是妄谈,你辜负了祖宗的谆谆教诲,实是不孝子孙啊!”说罢,缪彤便失声恸哭起来。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他们静静地守候在屋外。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惭愧地低下了头。从这一天起,缪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和乐气氛。

【今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每一个人都要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这是一种大爱,有了这种爱,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10、姜肱大被

内容提要:兄弟三人形影不离。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把!”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讲到: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

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的鱼死网破。又为何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11、兄弟和睦”树的来历

在黄骅市聚馆村的冬枣原始林中,有一棵同根三枝的枣树,树不高,但三枝似乎从一个园墩上均匀的分开,而且距离大致相当,每个枝干都健壮茂盛,比齐着长,好象是在团结的竞赛,这就是“兄弟和睦”树。

相传600年前,这里迁来一户姓刘的人家。父母已亡,只有三兄弟,一家人初来时靠熬盐为业,后因此处私盐泛滥,官府平毁了这里的灶地,哥仨就靠在荒地里开了荒,种点大田作物,栽了些枣树,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着生计。这兄弟仨名字也挺喜性,老大叫喜财,老二叫喜富,老三叫喜金。

但自打开荒种了地,这哥仨经常斗嘴打架,全不如当灶丁(盐户)的时候,因那时家境好一些,如今刚刚开荒种枣,手头都紧,免不了个人顾个人,有时为争一棵树上的枣竞打的头破血流,一家人不得相安。

这一年,他们把树分到各自的名下,老大的树结的枣多,老二老三有气,连嚷着重新分配,但老大一点也不让步,因此,兄弟们斗气就更加升级。老二和老三一合计,决定毁坏他的树,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兄弟俩用些酸枣枝和些杂七杂八的树枝接在老大的十几棵枣树枝上,正巧碰上老大那些日子不舒服,没去地里,也没发现树被剪枝嫁接。过了些日子,有的树枝竟接活了,老二老三心里暗喜,甭想臭美了,你的树分家时分的偏上,你不承认,接的枣多,不想重新分配,

还耍性子,这回,把你的树给你破坏了,你哭都找不到鼻子。

过了些日子,老大病好了,到了园子一看,枣树被人动过,有的枣枝上蔫巴巴地耷拉着好多杂树枝,知道是老二、老三使的坏,就怒气冲冲地找了去,二话不说,伸拳就打,结果哥仨打成一锅粥,幸亏有邻居赶来劝解,这才罢手,但哥仨身上都受了伤,老大鼻孔流血,老二瘸了腿,老三断了胳膊。但老二老三死不承认是他俩动了树,有的邻居想,不是你们动的,难道是我们这些邻居动的吗?因为那时这地方没几户人家。想到此,有的邻居心里不高兴,再说也把这场兄弟恶斗止住了,也就不想再说什么,各自散去,兄弟仨也没趣地自回自家了。 到了深秋,小枣早已晒干入库,唯独老大有一棵枣树不同寻常,枣子圆又大,青青的下不了树,只到临近入冬时,枣子才红,老大用以往的方法打枣,一杆子打下去,群枣落地,碎裂有声,只见地上一片碎枣瓣,老大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枣熟得这么晚,而且这么脆呢?他奇怪的伸手摘下一颗,放在口中一尝,酥脆甘甜,十分好吃。他带着疑问摘了几颗送到家中,他妻子一尝,可高兴了,就说从来没见过这种好枣,摘下来,咱们分给邻居们吃吧,老大照办,但唯独没送给老二和老三家。

老二老三听到信,到邻居家尝了枣子,很惊诧,怎么还有这么好吃的枣啊,哥俩一合计,认为是他们嫁接的结果,本成想害他一下,却偏偏帮助了他。哥俩气不打一处来,就找老大理论,老大更是生气,分明你们是想害我,原本不承认,现在又说是你们干了好事,鬼才相信,我还没找你算账呢!说着说着,哥仨又动起手来,和往常一样,

各自有伤,被邻居强行拉开。

这一奶同胞,总是这样打打闹闹,搅得各家过不安,邻居有个心肠极好的老太太,就开始在三妯娌之间撮合,极力规劝,说动了她们,然后她们各自回去劝自己的丈夫,慢慢地,弟兄们僵硬的死结儿开始松动。这年春天,兄弟们一齐去找李柳西先生,李柳西是当时这一带有名的学问家。李柳西告诉他们,“兄弟合气家不散,妯娌合气日子甜”。兄弟间要互相谦让,多替别人想,不要太自私,并建议他们合种一棵树,早晚伺弄,共同负责。哥仨回来后,照着做了,合栽了一棵枣树,哥仨比着劲的栽培它。巧得很,这棵树正是三个枝桠。邻居们看到他们兄弟的团结,心里高兴,都说这棵枣树的三根枝是三兄弟的象征,老二和老三也早已把当初想遭害树的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早已不在意了,反过来,哥仨一块儿寻找嫁接那种枣子的原因,开始做嫁接实验。终于有一天,这棵树上也结出了那种酥脆香甜的枣子。后来,慢慢传下“兄弟和睦”树的名字。至今,这棵树依然以团结的姿态溶在这片原始冬枣林中,十分的精神。

正是:当年同胞曾相残,各趋私利实难堪。

一番劝慰一棵树,兄弟和睦建家园。

树下品味以往事,留给后人做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