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数学试题 > 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时间:2019-09-15 09:19:2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fú   róng   lóu   sòng  xīn   jiàn     wáng chāng líng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王  昌  龄

hán   yǔ   lián   jiāng  yè    rù    wú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píng míng  sòng   kè   chǔ  shān   gū

平  明  送

luò  yáng   qīn

洛  阳  亲

yí    piàn  bīng

一  片  冰

lù     zhài

鹿   柴

kōng   shān

空   山

dàn    wén

但  闻

fǎn     jǐng

返  景

fù     zhào

复  照 客  楚  山  孤。  yǒu   rú   xiāng  wèn 友  如  相  问, xīn   zài    yù    hú 心  在  玉  壶。       wáng    wéi       王   维  bú     jiàn    rén 不  见  人,  rén    yǔ    xiǎng 人  语  响。  rù     shēn    lín  入  深  林,  qīng   tái    shàng 青  苔   上。

作文二:《芙蓉楼送辛渐》500字

芙蓉楼送辛渐

朝代:唐代

作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

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作文三:《芙蓉楼送辛渐.doc134》1700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灵。

难点:体会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送别诗。

一、课前谈话:课件出示李叔同的《送别》学生欣赏歌曲。

现在我们在欣赏的歌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创作的《送别》。在抒写送别情的诗歌中尤其脍炙人口。优美的旋律,略带忧伤的词句,让我们微微感到伤心。其实,这种离别之情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旋律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1、(课件出示)出示课题,齐读。

2、学习古诗,应该从古诗的题目入手,那么,你从《芙蓉楼送辛渐》这个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辛渐即将回家乡去,王昌龄特意赶到芙蓉楼来为辛渐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46页,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反复读,目标是将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读诗,教师倾听。

3、全班交流:

(1) 指名读

(2) 合作读、齐读

(3) 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感。谁来试试?

三、理解感悟、品读。

1、理解后我们会读的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句,好好品味一番,然后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写下来。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3、对比品读,感悟孤独。

大家不妨来想一想,我们读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有寂寞的感觉吗?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有孤独的感觉吗?我们再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有孤寂的感觉吗?那么,为什么我们单单读这两句有你却是孤独、是悲伤、是寂静、是凄凉呢?想一想,这两句中的那字向你传递这这样的离愁别怨。

4、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寒雨:什么样的雨称之为“寒雨”?秋天的雨,有人说一阵秋雨一阵寒, 夜:尤其是在这个下雨的夜晚,更是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难怪清朝诗人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孤:孤独的不仅仅是孤峙的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

5、其实《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首。(课件出示,教师范读)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上王昌龄和辛渐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怎能不是孤独,寂寞的感觉呢。(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生平,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6、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 “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代。诗人的流动比较频繁。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2、学生交流,自由朗诵。

3、离别是岸上的她歌声、离别是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的孤单。请大家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古代诗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课件出示)

4、正如宋朝词人柳永所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他日的再次重逢吗?所以,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坚持,我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让我们在有淡淡的忧伤中来听一听《送别》

作文四:《芙蓉楼送辛渐》1400字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古诗并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第三环节: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第五环节: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关类的诗词。

六、说板书设计

勒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江水     孤山

冰心       玉壶

诗人纯洁的心迹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作文五:《17芙蓉楼送辛渐》2200字

17《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设计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盛唐时期的几首送别诗。

学生:查阅王昌龄、王维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

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擅长七言绝句,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3、了解芙蓉楼。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

4、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了解了题目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生自主质疑)

预设:(1)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读准“芙、蓉、壶”三个字)。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结合PPT呈现的注释,自主理解诗意,然后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思考批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生自主探究,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读古诗,明诗意.

1、出示古诗,指名读,然后找学生评读,再指名朗读,齐读,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3、交流诗句大意。(通过自学,你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4、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想意境,悟诗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 请大家默读这两句诗,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 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5)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6)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7)师引读: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预设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8)熟读成诵。

三、质疑再探

1、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都解决了吗?

2、默读诗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为什么作者托辛渐捎给家乡亲友的口信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畅谈本节学习收获。

2、自主编题

如果让你当小老师出一道题考考自己或学习伙伴,你准备设计一道什么样的题?(展示、评价)

师补充: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3、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冰    玉

(高风亮节)

(作者:周小平)

作文六:《芙蓉楼送辛渐》1100字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孤身只影、思念亲友的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3.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人身心分离的感受;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内涵。

2.难点: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

1.王昌龄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学  悟意

教学过程

一 联想导入

师:同学们,在唐朝,王维于渭城送别好友元二时,他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在唐朝,李白于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他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么,时光还是停留在唐朝,当王昌龄送别好友辛渐时,他又会把一腔深情诉说成什么样的话语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字音,争取把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芙蓉楼送辛渐》,开始。

二 初读诗歌

师出示课件《芙蓉楼送辛渐》,按照“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以及“有味道”三个要求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三 了解诗意

(一)    自学悟意。学生默读诗歌,根据书上的插图、书上的注解以及老师发下去的补充资料,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二)    设疑解意。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测学生对这首诗的掌握程度,同时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老师板书:孤)

第一个问题:文中的“孤”到底在描述什么?……(总结+板书:孤孤身只影)

(教师板书:心)

第二个问题:王昌龄人是孤单的,那么心呢?心在哪里?……

(教师板书:心系亲友)

(三)      深度质疑。师:好,孩子们,身在他乡,心却思念着故乡亲友,把它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理解王昌龄身心分离的感受)

学生试着把作者身与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通过朗读与旁白引导学生走进王昌龄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引出“问”,引导学生思考洛阳亲友会对王昌龄问些什么。

(教师板书:在原来的板书上写“问”)

四 体悟主旨

(一)           师:面对着家人的询问,面对着好友的疑问,王昌龄都只是微微一笑,同时面容坚定地回答:(教师出示课件:一片冰心在玉壶)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会对亲友说一些怎样的心里话,练习写话。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琵琶语》,学生写话)

师小结:父亲,请别担心我会因为官场黑暗而自怨自艾,我的心就像那玉壶冰心,清廉正直;母亲,请别担心我的身体……

五 总结全文

师:芙蓉楼送辛渐,留下的是孤寂,但带去的是一颗强健奋进的玉壶冰心,让我们再次朗读一遍《芙蓉楼送辛渐》,把那颗玉壶冰心安放在自己的心房里。

生朗读。

六  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

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

孤   孤孤身只影

心   心系亲友

作文七:《芙蓉楼送辛渐》3100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天门山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

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春日田园杂兴(1张)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牋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嬴糠核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细捣枨虀买鱠鱼。 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冬日田园杂兴(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②水深千尺,

不及③汪伦④送我情。

竹 石①

清 郑燮

咬定②青山不放松,

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

千磨⑥万击⑦还坚劲(jing四声)⑧,

任⑨尔⑩东西南北风。

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荀对孟,老对庄,亸柳对垂杨。仙宫对梵宇,小阁对长廊。风月窟,水云乡,蟋蟀对螳螂。暖烟香霭霭,寒烛影煌煌。伍子欲酬渔父剑,韩生尝窃贾公香。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  十二 文

家对国,武对文,四辅对三军。九经对三史,菊馥对兰芬。歌北鄙,咏南薰,迩听对遥闻。召公周太保,李广汉将军。闻化蜀民皆草偃,争权晋土已瓜分。巫峡夜深,猿啸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飞高贴楚天云。  欹对正,见对闻,偃武对修文。羊车对鹤驾,朝旭对晚曛。花有艳,竹成文,马燧对羊欣。山中梁宰相,树下汉将军。施帐解围嘉道韫,当垆沽酒叹文君。好景有期,北岭几枝梅似雪;丰年先兆,西郊千顷稼如云。  尧对舜,夏对殷,蔡惠对刘蕡。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唐李杜,晋机云,事父对忠君。雨晴鸠唤妇,霜冷雁呼群。酒量洪深周仆射,诗才俊逸鲍参军。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离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作文八:《芙蓉楼送辛渐》1300字

作者:王昌龄  查看该作者简介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作文九:《11.《芙蓉楼送辛渐》》900字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注释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6.平明:清晨天刚亮。   7.

客:在这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作品欣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作文十:《芙蓉楼送辛渐》1700字

【导入】一、读对读好整首诗评论.

1.出示单元目录: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词背诵单元的第三首诗,已经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

2.读正确:你能正确地朗读这首古诗么?

指名读,以正确为标准进行评价。

3.读出节奏

(1)指名读,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随机评价指导。

(2)学生按一定的节奏齐读古诗。

4.小结:同学们已能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古诗,但要把这首诗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还要走进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心里。

活动2【讲授】二、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评论.

1.教师:很显然,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2.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三首课内送别诗,请三位学生读。

3. 读着这几首诗,我们发现送别诗一般都写了——

预设学生的回答:

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板书:人、景、情]

4.聚焦《芙蓉楼送辛渐》

(1)谁送谁?[联系课题、作者可以明确是王昌龄送辛渐]

(2)出示前两句诗:什么时候送的?又是什么时候送的?请好好读读这两句诗。

抓住“夜”“平明”两词,理解从前一天开始相送到第二天清晨。

出示线路示意图,简单介绍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过程。

(3)听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预设:王、辛二人情意深厚;送别时间很长„„

(4)再读读这两句诗,还能从哪里体会到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感受,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意象。

“寒雨”

预设:秋天的雨会带给人冰凉、凄清的感觉。

“楚山孤”

预设:楚山并不会觉得孤独,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内心孤独。

小结:景景皆有情,借景抒情正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

(5)深情朗读古诗的1、2句。

活动3【活动】三、再比送别诗,体悟不同处评论.

1.古诗学到这儿,按照以往的送别诗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再次出示以前学过的三首送别诗,全班回顾后两句诗的内容:目送朋友;喝酒饯别朋友;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2.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这两句诗不是很好理解,请好好读,借助注释正确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注释,正确解释诗意。

2.小组交流,推选同学汇报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指导。

(4)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冰心玉壶的含义。

(5)在与好友分离的时刻为什么诗人要这样比喻自己,而不再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出示写作背景:王昌龄  29岁时在朝廷做官,后遭一些同僚诽谤,多次被贬。51岁在江宁做官时,依然遭受诽谤与议论。

看了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6)谁能更准确地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小结:当我们明白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了。

3.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便能读好这两句诗。

(1)自由读,指名读,随机评价。

(2)让我们再一起来聆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高尚节操。

辛渐啊,辛渐,如果我的亲人问起我,你一定要转告我的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啊,辛渐,如果我的朋友问起我,你一定要转告我的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啊,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师生共同小结:王昌龄的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请学生说自己的体会与发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志]

活动4【活动】四、积累巩固送别诗评论.

1.多种形式读: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小组读——汇报读。

2.多种层次背:背正确——有感情地背——上台背——合作背。

3.歌咏古诗:师生用《渭城曲》的调子吟唱《芙蓉楼送辛渐》。

4.欣赏书法家的作品及老师的毛笔作品。

5.学生认真抄默千古名句:《芙蓉楼送辛渐》的后两句。

6.反馈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活动5【作业】五、适度拓展送别诗评论.

1.流传程度拓展:简介冰心笔名的由来,出示一些文学作品的取名,感受《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影响力。

2.同类拓展:送别诗中的名篇名句还有很多,如《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3.送别诗中的经典名句总是这样直入人心,代代流传。学生齐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