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语文试题 > 《美丽的苏州园林》600字:苏州园林

《美丽的苏州园林》600字:苏州园林

时间:2019-11-11 09:27:5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美丽的苏州园林》600字

美丽的苏州园林

哈达道小学  四年一班:李冰洁    辅导教师:高波

常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前年我随父母去苏州游玩,领略了那里的园林艺术,那美丽的园林景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苏州是水乡,更以园林著称。虽然只是尽情玩赏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却在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中感受到了园林艺术的精华。

臵身于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拙政园”中时。只见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水榭轩馆,精致玲珑;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个园,三个园中,景色各有千秋,不论哪一种,都有遮天蔽日的大树,荷叶田田的莲蓬。有的绿树四合中,屋宇纵横,错落有致;有的绿树参差中,露出楼阁的一角,居高临下;有的绿树掩映中,长廊曲折,小桥流水。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兰雪堂、芙蓉榭、听雨轩、绣绮亭、留听阁……”单听这附庸风雅的名字,就已让人浮想联翩。游赏其间,听着蛙鸣,听着蝉叫,无比惬意。

来到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这里一定会和狮子有关。的确,“狮子林”中著称的是那一块块取自太湖的形似狮子的太湖石。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经匠人的布局、设计,就有了从元末至今的闻名遐迩的保存完好的假山群,各种形态酷似狮子的怪石成为假山的主体,让人叹为观止。这里长廊回绕,峰峦峻奇,绿树掩映,别有情趣。难怪乾隆七下江南都会来到这里了。

观看完苏州的园林景观,不由得会发出一声惊叹:“真美啊!”

作文二:《美丽的苏州园林》3400字

美丽的苏州园林——拙政园的花窗

四月二十七日,我们结束了为期十一日的愉快而有印象深刻的江南考察之旅,在这难忘的旅程中我们游历了六朝古都南京的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拥有“太湖明珠”美誉无锡的鼋头渚、三国城、无锡博物馆;乾隆皇帝六次来到古镇木渎的严家花园、虹饮山房、河上泛舟;古典园林艺术苏州的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古朴的水乡乌镇;丝绸之都杭州的西湖游、寻断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现代大都市上海的中国馆、莫干山路、上海科技馆、田子坊、上海博物馆。

但是这一路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为震撼心灵的便是苏州园林的拙政园。

一、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面积中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开放面积约为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晴张之万住宅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园林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

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将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望,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当我们置身于园林之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花窗却深深地吸引着我,苏州园林的花窗的设计也是造园的重要部分,在拙政园中有256个花窗,但没有一个图案是重复的。

二、拙政园的花窗纹样

1、植物符号花窗

在拙政园中花窗无处不在,而花卉纹样又是不胜枚举,例如牡丹花纹、荷花花纹、贝叶花纹、葵花花纹、向日葵花纹、海棠花花纹、梅花花纹、栀子花纹、橄榄花纹、蔓草花纹、石榴花纹、葡萄花纹、葫芦花纹、桃花花纹、红草花纹等,他们各式各样,栩栩生动。

(1)牡丹是我国的国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是富贵的象征,美丽的化身。以牡丹为主的花纹具有浓郁的我国传统民族的特色,在苏州园林中也是常可以看到的。

牡丹花的周围还围绕着四 只蝙蝠,寓意着富贵吉祥

(2)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也是在园林中常见到的,其花瓣纹样已是非常

写意化了。

荷花在中国有着深邃的文化渊源,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荷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古代的大文豪们对荷花最贴切的赞美。

简洁的的荷花纹样,更好地体现出荷花的纯洁、高雅

(3)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由于“棠”和“堂”谐音,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繁荣”,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报寿满堂”,因

此海棠花纹也是园中不可缺少的。

简洁海棠纹样的四方连续,使得窗花的整体感整洁而流畅

(4)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更是描绘出它的清雅俊逸的风度和它高洁、坚强。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它还有传春报喜的吉祥寓意,是我国历代文人志士的挚爱。在林园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窗花中的梅花图案与周围的冰裂纹,二者融合的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2、动物符号花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物也是代表着吉祥寓意的瑞兽,所以在苏州园林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富有吉祥寓意动物的花窗。

古代的花窗图案通过寓意、谐音等手法,直接或含蓄的表达了人们趋利避害、祈求吉祥的意念,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蝙蝠是传统花窗中很常见的,寓意福到。蝙蝠和铜钱在一起寓意福到眼前,五只蝙蝠和寿字寓意五福献寿,五福临门。

这是远香堂前的地砖,在“寿”字的周围有五只蝙蝠,寓意着五福临门,相传人们顺时针围着“寿”字在五只蝙蝠上走一圈就会五福降临

3、“寿”字纹样花窗

古典的“寿”字也能够成为花窗上的纹样,看似普通的一个“寿”字,却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吉祥的追随,经过数千年历史的锤炼,使它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寿”字也变得图案化、艺术化,成为了吉祥的符号。“寿”字可以有“长寿”、“团寿”和“花寿”等。“长寿”是借助“寿”字长的形式来表示生命的长久;“团寿”则是线条环绕不断,寓意生命源源不断;“花寿”是将“寿”字和其他吉祥寓意的图案组合搭配,以“寿”字为主题,辅以各种吉祥寓意的题材等。

园中“寿”字花窗比比皆是,不管是“长寿”还是“团寿”都是园主人对生命寄予的希望

二、拙政园的花窗式样

苏州园林的景观如若没有精美的种类繁多和千变万化的花窗作为连接,其景观也会大打折扣。苏州园林的花窗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苏州文人园林文化的反应。

1、空窗

空窗即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 可以使外来之景如画一般镶嵌在“画框”之中,他人观镜中之人犹如一幅动态的肖像画。观赏的角度不同,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同。形成一幅动态的画卷。

2、半窗

半窗即将窗安装于半墙之上。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常运用。 其窗有多种款式,拙政园的“玉壶冰”,其半窗花样是冰裂纹式,这就与建筑功能、室内陈设、匾额之名这与整间屋子风格构成了完美的一体。

3、长窗

长窗既有窗户的功能也有房门的作用,故称它为“落地长窗”。在苏州园林中,长窗是最实用的窗户之一。这种窗开之,人可出入、通风或采光;闭之有采光、保温,居室内能赏室外美景的作用。

长窗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 一般多布置于厅、堂、馆、轩。这种窗上部分的窗格透光明亮便于采光,窗格花纹多种多样,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长窗内外开向也有讲究:一般房间无外廊者多向外开,它的门板朝外者多无雕花图案,而雕花则在里面;房间外有廊的长窗多向内,以避行者不便。

4、纱窗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以纱窗来分隔空间,它避免了砌墙造成的呆板感,不仅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显示园主的富有。

5、漏墙

漏墙也称花墙洞、洞墙,这是一种在苏州园林中比较常见的也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窗。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等处的墙上。由于这

种窗形式活泼多样,既能单窗自成一

景,又能数窗了形成组景,可为隔而不堵,漏中又续,因此产生了上百种以上的款式造型,其漏窗的题材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植物、人物、文化、等方面。

三、花窗图形所表现的寓意

在苏州园林中我们观赏到花窗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具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1、凤戏牡丹

凤凰形象为锦鸡头,鸳鸯身,鹦鹉嘴,大鹏翅,孔雀尾,仙鹤足;居百鸟之首,五彩斑斓,仪态万方。凤凰的身体是仁义礼德信的体现,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协义,足履正,尾系武,成为圣德之人的化身。

凤凰与富贵花之王牡丹组合是象征富贵至极,寓意人生好事连连。

2、鸳鸯戏荷

民间传说鸳鸯是痴情的象征,用以象征情侣和忠贞不二的爱情,故称为爱情鸟。鸳鸯在荷池中嬉戏玩耍则“鸳鸯戏荷”,寓意着夫妻和谐幸福、婚姻美好。

3、鱼戏莲叶

我国古人认为鱼是具有神秘再生力与变化力的神圣动物,象征着多子。“莲”与“连”谐音,又与“鱼”在一起就寓意着“连得贵子”。同时“鱼”与“玉”谐音,“金鱼”既是“金玉”谐音。鱼穿行于莲叶间,即有金玉满堂、富贵有余之意,也因莲花象征着节操端正,便有婚姻美满子嗣昌盛之意。

四、窗外的景色

窗本身有种禁锢感,而苏州园林中空透的窗棂却让这种禁锢感有了跃动的生命力,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感。

在不同的花窗看窗外的景色,由于花窗的样式各异,就像是用不同的画框取不同的景色,取景于窗中,如在墙上作画一般,走在长廊上犹如欣赏一幅流动的画卷。

清风吹过,透过那半透半遮的廊窗,摇曳的植物和斑驳的光影都十足的让我感受到动静结合的美感,动的元素让园林内的静谧气氛表现得更加强烈,而廊窗也增加了园内景致的深度,是它的美更灵动。

窗不仅有采光的功能,而苏州园林的窗就如同是园中的“眼”,它就像是随时裁景的取景框,在配上窗上各式花格,让人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富有诗一样的意境。漫步在长廊上,看着廊墙上格式镂空图案,透过这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花窗看去,每个角落都是美的,增加了园林景致的深度和层次。

花窗突出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的精巧与雅致。花窗巧妙多变的窗格形态和窗景的借用都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丰富的变化,走在迂回盘旋的长廊上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移步换景、层层叠叠的感觉,还有那景致的巧妙转换让人回味无穷。

作文三:《关于苏州园林的作文《美丽心情》学生随笔》800字

钟雨葳

那是苏城的初秋,雨润的时节。当我想起引静桥边的那些微笑,心情终于也能像白藤一样,静美安然。

以“桥”为专题的研究难住了园林社的同学们,那天中午在细雨迷蒙中,我们踏上了前往网师的旅程......

不记得颠簸了多久,茫茫人群映入眼帘又消失;走过多少雨丝倾泻的小路,铺满青苔的拐角又盖上泠泠白露。终于看到隐逸在繁华背后的古老的灰瓦白墙,它是在等待着我们的寻访吗?

径直走入大厅,庭院深深,我几乎找不到那座期待中的小桥。焦急的我甚至遗忘了彩霞池上雨过天晴的美景,只是脚步匆匆。

直到苏子安相机的快门声打断了我。

——他正在拍我们身后的一堵墙,那里白藤密布,没有蝉鸣黄叶,没有彩蝶翩飞,但细小的花像瀑布一样挂着,在久违的阳光下显得朴素而雅适。

我明知园林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但这派生于婉约的厚重,却更有悠长的余韵,像水一样让人舒心。

“桥在这儿!”不知谁欣喜地说着。

当我们加快脚步走去,发现三步能走过的小桥两旁已然围上了藤蔓,它们各妆成一束垂下,引得水面微微皱起,揉碎了云的倒影。池子还默默地映出天空恬淡的容颜。那一定是属于诗的秋天终于和这个古老的小院相遇了,在经历了雨的洗礼后,网师终于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我站在桥上,瞿然四望,大家终于也都放下疲惫,对着池水彼此会心地笑了起来。

又有许多快门声响起,我耳边回绕着笔尖沙沙摩擦着白纸的声音,那是有人在动笔书写。

他们是要记下四季里网师幽怜的容颜,还是此刻我们安详美丽的心情?是要在荒芜的生命中也点缀上一支莲花,还是在记忆的画板上绘出一片白藤?

没有回答,但我坚信自己在做着很神圣的事情——我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这座城市促膝谈心,在努力地接触她的灵魂。

当我们能以园林文化的守护者的身份自居时,心中多了那份厚重。可这清风却遣散了每个人的不悦和惆怅。

是风,是云,是流水和桃源般的梦境诗化了我们的心情。

我竟然此刻安闲地伫立在彼此倾慕的山水间,不言不语,心旷神宁。

那么,我应当多么庆幸,在时间的荒漠中,与这份美丽,相遇。

钟雨葳

作文四:《苏州园林的文脉》5600字

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的苏州,杏花春雨,田土膏腴,人口富稠,得天独厚。春秋时期吴王就凿池为苑,开舟游式苑囿之渐,但越王句践一把火烧掉了姑苏台,只剩下旧苑荒台供后人凭吊,苏州的“王气”似乎也随着姑苏台一起化为了历史,苏州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晋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文艺儒术,彬彬为盛,苏州又渐渐成为温雅富贵的人间天堂。诞生于东晋的苏州私家文人园林,在“大吴胜壤”的滋育下,迈着蹒跚的步履,经历了数千年的跋涉,走到了辉煌的巅峰,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乃文人园,是“士”文化的艺术载体。士即知识阶层,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代表士的原型①。当士以其独特面貌出现于其他社会群体面前时,即萌发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士志于道”,未被异化的士恪守士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他们汲汲追求人格的完成与完美。但专制王权和士道之间的冲突时时发生,士道难伸,志难展,精神上的苦闷引起了对自由王国的向往。早在《论语》中就出现了“避世之士”、“逸民”、“隐者”等,他们或因看不惯剧烈的社会变革而隐,或为清高自守、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而隐,或隐居以干禄。春秋战国时期,士的趋向常常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所以当时士君关系比较平等,可以不从征召,不应聘命,也完全有权利择主而事,而不是依附于某一个君主,因而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以及优越的社会地位。

苏州私家园林与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同时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时期。那是一个既重哲理,又执著于审美情感艺术实践的时代,是人的意识、人的本质力量觉醒的时代。人们深情于人生,常常在寻求人的精神的永恒与肉体的永恒,甚至将自然之理置于皇权之上,强化了人与客观自然的联系。在这种隐逸文化的精神气候下,士人啸傲行吟于山际泽畔,体会自然真谛,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②的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于是,士人的山水园林,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如雨后春笋,绽芽破土。士人在园林中,既可享受山水之乐,又能免跋涉之劳,并在营造第二自然中得到艺术的乐趣。

南方吴姓士族受侨居大姓的控制,在东晋政权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其代表家族如吴郡的顾、陆、朱、张也分得了一杯羹。据《抱朴子》记载,苏州顾、陆、朱、张四大姓的庄园,都是“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庾”。顾氏为四大家之一,辟疆官郡功曹、平北参军,性高洁。顾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以美竹闻名,文徵明《顾荣夫园池》用“水竹人推顾辟疆”称美,也有“怪石纷相向”③。辟疆园已经属于家宅中的园林了。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戴禺而的宅园。戴禺页的父亲戴逵,出身士族,然终身不仕,而且傲视权势之人,《晋书》将其列为“隐逸”。戴逵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善铸佛像及雕刻,曾积思三年,刻高六丈的无量寿木像。他的儿子戴勃和戴禺页都在当时有高名,他们继承了乃父的道德和艺术,山水画虚灵、疏淡,更是著名的雕塑家。戴禺页“巧思通神”,早年随父亲客居浙江剡县,兄死后,卜居苏州齐门内,据《吴郡图经续记》载:“士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三吴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游野泽,堪行便去,不为矫介,众论以此多之。”

乱世中有条件肥遁于庄园、闲居南村者,“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盛唐吴画家张擅写山水泉石,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他在所著《绘境》书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即获得自然之道,“心源”则借用佛经《菩提心论》中用语,指不为妄心所扰的虚静心态。意思是说,只有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能领悟自然的本性和真谛,才能有创造的源泉;但必须将领悟到的自然造化,通过内心的融会贯通,提炼升华,用创造性的想像,构思出有意境的形象,使其具有审美价值,所以,“中得心源”是关键。强调了将外在于心的“道”,内化为众生之“心”,运用到艺术上,则强调了“心悟”、“顿悟”等心理体验,艺术成为一种自娱的产物、寻求内心解脱的一种方式。

宋文人在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的理学的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天地同流,”⑤如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所称:“林泉之志,烟霞之侣”、“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意实获我心哉”。寂寂渡口,疏疏人行,萧条古寺,松林佛塔,都那么安宁平静,人与自然是那么娱悦亲切,“山居之意裕如也”,士大夫追求儒雅,厌弃“金玉锦绣”、错彩镂金,嗜尚“蔬笋气”、山林气,欣赏出水芙蓉,雅淡神逸,鄙视粗俗的声色狗马、朝歌暮嬉的感官享受,热衷于园林雅赏、书斋雅玩,这样,宋代的士大夫文人构筑起宇宙间最美好、最精雅的境界,虽丈室容膝,却可六合神游。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精雅一途。

苏州是宋代文学的中心之一,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园林中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圃”,他自己撰文阐释道,他“乐”的是春秋隐士长沮、桀溺的田耕之乐,商山四皓采芝隐逸之乐,严子陵、郑弘渔樵之乐,陶渊明、白居易隐居之乐。他在邃经堂中讲论六艺,在“琴台”弹琴、墨池亭挥毫,“钓渚”垂钓,徜徉于鹤室、蒙斋、见山冈、华严庵、草堂、西丘、笔溪、招隐、幽兴等景点,看花赏月。园内树木众多,“高或参云,大可合抱”,并且姿态各异;花卉药草,名类繁多。苏舜钦在北宋激烈的党争中无罪遭贬,遂将满腔政治愤懑写入了“沧浪亭”三字题咏中,他既有如屈原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的遭遇,自然对渔父之歌产生了思想共鸣,他也要“潇洒太湖岸”,扁舟急桨,“撇浪载舻还”,做一名渔夫,“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

经过宋元易代的苏州士人,信守着夷夏防线,又失去了传统“学而优则仕”进身之路,思想苦闷,民族情绪终元之始,没有稍减。士人中假客于江皋,缨情于好爵者有之,厌恶世事、避身远祸者有之,隐逸林泉,高蹈全志者有之,既然是兴亡千古繁华梦,那就去做酒中仙、林间友、尘外客,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去享受松花酿的酒,春水煎的茶。

元末的苏州,在统治者“以功诱天下”政策的激励下,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舶。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⑥马可波罗惊叹苏州“漂亮得惊人”。文人士大夫受商业文化的浸染,已经不再像许由、庄周、陶渊明那样,去隐居山林、田园,而是依附于城市,流涟于市井,辗转城镇,交游唱和,笙歌玉宴,以“得从文酒之乐”为幸事。诗人杨维桢诗曰:“贫贱易屈,贵富易淫。故大隐在关市,不在壑与林。”⑦追求不受利禄束缚的纯真之心、逍遥之身,“隐丘复事王侯”及时行乐和辞官退隐,讥陶、汉之邵平“占清高总是虚名”。时江淮、杭州畔烽烟四起,富贵而淳厚的苏州,就成为达官贵人、豪隽之士与夫羁旅逸客首选之地,且元末在吴地称王的张士诚及其重臣,“颇以仁厚有称于其下,开宾贤馆,以礼羁寓”,“一时士人被难,择地视东南若归”。于是,姑苏、昆山、华亭等林薮之美,池台之胜,远近闻名。江南小城镇吸引了大批士人,促使小城镇文化的兴盛和城镇士人园的发展。⑧

明初,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屠杀、摧残吴中文人,吴中文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吴中四杰”、“北郭十才子”等几乎都无善终,士人朝不保夕,出处皆危。“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至抄答刂”,⑨“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士,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君臣关系成为主奴,士大夫动辄受杖刑而死,文徵明于嘉靖三年(1524)在北京任待诏时,写给其岳父的信中说,为了是否应该在皇太后的尊号上更改几个字,竟“杖死者十六人……充军者十一人……为民者四人”。残酷的现实,使士人惊悚、抑郁、彷徨、苦闷,逐渐泯灭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崩溃了政治自信心,却在心灵深处日益确立起以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企求内心得到平衡。隐逸文化心态,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无论是归隐下野者还是官至宰相者,都将“治园亭,杂莳花木”作为一项高雅的文化建设活动。吴宽“朝执一卷日哦其中,每良辰佳节为具召客,分题联句为乐,若不知有官者”,⑩与东晋名士风度毫无二致。至于绝意仕途、适情任性的苏州文人则出现得更多。他们“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11],放达孤傲,不随时俗,给个人的心灵空间注入拓张、驰骋的活力。

这种隐逸文化心态,自明至清,稳定地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吴地文人大多为诗书画全才型的人物,对生活和艺术有着独特的追求,善于将内心构建的超世出尘的精神绿洲、精心外化为“适志”、“自得”的生活空间的能力,于是,这一方方小园,成为一篇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官至内阁重臣的王鏊,“以志不得行归里”[12],在苏州东山陆巷村筑园,林泉之心愿始得满足,欣然以“真适”名园。园中全以湖光山色、风月禽鸟、稻蔬花木成景。诗曰:“家住东山归去来,十年波浪与尘埃”,“黄扉紫阁辞三事,白石清泉作四邻”[13],自此过着“十年林下无羁绊,吴山吴水饱探玩……清泉一脉甘且寒,肝肺尘埃得湔浣”[14]的生活。

主中吴风雅之盟者30余年的文徵明,54岁时曾授职翰林院待诏,他目睹了官场的凶险和黑暗,十分直白地说:“谁令抛却幽居乐,掉鞅来穿虎豹鞋。”旋即辞职,57岁时获准南归苏州,写了一首《还家志喜》:“绿树成奶径有苔,园庐无恙客归来。清朝自是容疏懒,明主何尝并不才。林壑岂无投老地,烟霞常护读书台。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不啻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自构玉磬山房,以翰墨自娱,也在父亲的停云馆内会友论文。

明太仆寺卿徐泰时,因“慷慨任事,直往不疑”,对工部尚书的奏章也“指摘可否”,还“笔削之”,得罪了上司,遭弹劾归吴,“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筑东西两园(东园即今留园前身),与好友袁宏道、江盈科等“置酒高会”。

布衣终身的沈周,以书诗画传家,在相城西宅构园“有竹居”,作为读书论文、会客的地方,他在《庐山高图》诗跋中写道:“英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与公相通。”孤高绝俗。

因科场案受牵连遭牢狱之祸的苏州才子唐寅,彻悟了人生,“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筑圃桃花坞,自号六如居士,名园为桃花庵,日饮其中。“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拙政园主王献臣为弘治进士,迁为御史,因弹劾失职武官,被东厂(明特务机构)所诬而被降职、贬谪,正德四年(1509)失意回乡。自比西晋潘岳,“余自筮仕抵今,馀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亻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15]

明末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为天启状元,官至副宰相。他为人刚方正直,是复社人员,因反对阉党专权,曾先后触逆了天启、崇祯的三位权臣,连遭廷杖、贬职、调外以至削职为民等处罚。他筑药圃(即今艺圃),以《楚辞》香草名园,以示洁身自好。其弟文震亨构私园径名香草王宅,结构殊绝,时被誉为“尘市中少有的名胜”。他们的书画格韵兼胜,咸有家风。

清代文人基本沿袭着苏州园林的隐逸文脉,继续高吟田园诗,重谱《渔歌子》。他们一蓑烟雨任平生,愿意当渔父,如网师园,网师就是渔翁,在中国文化中的渔翁,早就是隐栖江湖的高士的标志了。愿意在城市一弯夫妇耦耕桃花源(耦园)。他们像陶渊明一样淡泊,乐天知命,审容膝而易安。“卷石与勺水,聊复供流连”(曲园),壶园、残粒园、一枝园、半枝园、纟见园、半园等都表示了知足的心迹。

闲静轩窗靖节诗,萧疏树石云林画,这就是苏州文人园的神采。优游徜佯园中,你会感受到古代文人搏动的心跳,聆听到他们的感慨隐忧。

今日苏州,又出现了“当代版”私家园林[16],如画家叶放筑南石皮记庭园,蔡廷辉筑翠园、醉石山庄,陆德明筑悦湖园。诚然,人们不再需要到传统文化提供的人生模式中去找寻精神退路,而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调正,精神世界的新的攀升。

注释: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引言》,第6页。

②孙绰:《遂初赋叙》,见《世说新语》注引,第140页。

③龚明之:《中吴纪闻》卷1引唐陆羽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02页。

⑤《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6,四库全书本。

⑥黄时鉴:《元朝史语言》,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⑦杨维祯:《铁崖古乐府》卷6,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⑧参孙小力:《元末东吴一带文人的隐居》,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新认识》1988年版,第142~149页。

⑨《明会要・刑法一・律令》。

⑩王鏊:《吴宽神道碑》。

[11]高启:《青丘子歌》。

[12]《明史》卷181《王鏊传》。

[13]王鏊:《己巳五月东归三首》之二。

[14]王鏊:《游穹隆山》。

[15]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引。

[16]见拙文《苏州园林的“当代版”及其文化意蕴》,《光明日报》2002年4月20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文五:《苏州园林的介绍》1000字

苏州园林的介绍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作文六:《苏州园林的窗》1400字

风动荷花香的时节,在苏州园林留恋,极喜欢苏州园林里一扇扇灵秀典雅的窗。

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一位端庄清丽的大家闺秀,那些窗则是一双双秋波流转的眼。庭院里一扇木质的花窗,回廊里一个石雕的漏窗,仿佛在用一双双妩媚的眼睛,悄悄窥人。

漏窗是园林的点睛之笔,在曲径通幽的回廊两侧,在水榭亭台间,漏窗形态各异,雕刻着梅兰竹菊,春花秋月,人在园林里,仿佛行走在春夏秋冬间。

拙政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是水边一座扇形的小亭。轩里一面小窗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窗下一面石桌,一对石凳。仿佛听见民国作家周瘦鹃在此吟诵的诗句:“苏州好,拙政好园林,轩宇玲珑如展扇。与谁同坐有知音,于此可横琴。”一个人独坐小轩,面对一弯碧水,在水边品茶,听琴,赏花,沉思,等待一位知己。可是,等到晚风轻拂,月上柳梢头,湖水里也泊着一轮明月,等待人终于没有来。

我恍然听见苏轼说道: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临水有亭,亭上有一个月亮形状的窗,从窗口望去,荷叶全出水面,满塘碧色,翠衣翩翩。“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花早已亭亭玉立,透过一轮月亮窗去看满塘的荷花,清风徐来,朵朵红莲就开在月亮里。

若是到了秋天,红藕香残的时节,荷塘里的荷花都凋谢了,留下几枝结子的莲蓬立在秋风里,枯叶满塘;此时,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了。看得见繁花盛开,也看得见枯叶凋零,四季轮回中,我们感受生命另一种静气和从容。

留园里一扇花窗,全是相思结形状的花格,窗外是一条长长的回廊,看见一对年轻的情侣牵着手缓缓走过。我忽然就想起一句诗:“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

《红楼梦》中有一处窗,灵秀清幽,便是林黛玉潇湘馆里的窗。窗外是青青翠竹,竹影摇曳,绿荫满地,窗上是罩着淡绿的薄纱,窗纱是蚕丝织成的,人在花窗前走过,若隐若现,落花翩翩,此时的潇湘馆仿佛是一阙宋词了。

在留园,荷塘里白鹅嬉戏,菡萏摇曳,烟波画船上有白衣女子在唱昆曲,曲声清丽悠远,旖旎婉转,情意缠绵。唱腔如雨打落花,清泉流淌,似漫天的樱花随风飘落,令人沉醉。我忽然想起民国才女张充和,抗战结束时期,她也在苏州拙政园的一叶兰舟上唱昆曲:“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亭台水榭间,临水照花人,真是倾国倾城,绝代风华。汪曾祺先生在文章中写唱昆曲的她:“张充和唱昆曲,是水磨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以比拟。”

见一处花瓶形状的漏窗,窗外长着三两枝翠竹,静静看着,宛如一尊宋瓷。微风习习,青竹潇潇,成了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苏州狮子林里的窗也分外迷人,这里曾是大师贝聿铭童年生活的地方。狮子林怪石嶙峋,随处可见一扇扇玲珑剔透的花窗,有惊鸿一瞥之感,它们静默在时光深处,等着游人偷偷来窥。

一个“窥”字,令人痴迷沉醉,欲罢不能。苏州园林的窗,都是含蓄和掩藏的,它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化里的“隐”。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皆不是直观和裸露的,那些静美的花窗,暗合了东方文化优雅、古典、静谧、意境的美。苏州园林之美,移步换景,每一步行走都是诗情和画境,每一扇花窗都可以拿入画。

园林里,见一对穿着古装的女子从回廊走过来,午后的阳光透过长长的花窗洒在她们身上,衣袂翩翩,云鬓如画,粉面桃花,你仿佛走在时光的隧道里,走进了《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里。

有一只燕子轻灵灵地从石桥下飞过,一位古代的诗人也过桥了吧。

苏州园林里一扇扇窗,宛如旧时明月,照见古人,故园,照得见东方文化的典雅和大美。

旧时明月旧时窗。

作文七:《苏州园林的窗》700字

苏州园林那美丽的窗户

看过一本曹林娣老师的书,名字叫做《凝固的诗》,说的是苏州的园林。

这个譬喻真是优美而贴切。

整个苏州,就仿佛是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的,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窗漏影,花木扶疏,哪一样不从里往外透着典雅的诗意?

如果把苏州园林比做一首诗的话,那么,我想,花窗就是诗人的眼睛。

在游览苏州园林的时候,那一扇扇透着蕉影花姿的窗棂格子,就油然让我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温馨,每每回想至此,总要让我忍不住感慨:也只有这样的窗,才能让人在不经意间瞥见姑苏两千五百年的风韵。

窗,本身是一种固囿,而苏州园林中空透的窗棂却让这种固囿有了跃动的生命,显现出一种中国古典艺术美。

西方谚语说,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想,这窗一定就是苏州古典园林里的花窗。

当我徜徉在留园长廊,看着那些花窗里的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甚至还有些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以及狮子林的琴棋书画“四雅”花窗,感受着花窗带来的移步换景的美妙,寓情于景的典雅情调,我不得不敬佩那些制作花窗的艺人。

他们用绘画、雕刻和泥塑打破了静态的平衡;以充沛的生命活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超越了呆板的形状;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怒放的牡丹等描绘出勃然欲飞、跃然欲动的审美意象。

苏州园林景观是由植物、建筑、假山、水源、文化等许多有形无形的物质(园素)所组成,其中园林建筑,若无精美的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将大打折扣。

苏州园林花窗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苏州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    苏州园林的花窗可谓江南园林之窗典范,只要来苏州园林走一回细加品赏,每一个园林就是一座花窗的微型博物馆。

作文八:《苏州园林的文脉》5500字

苏州园林的文脉

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的苏州,杏花春雨,田土膏腴,人口富稠,得天独厚。春秋时期吴王就凿池为苑,开舟游式苑囿之渐,但越王句践一把火烧掉了姑苏台,只剩下旧苑荒台供后人凭吊,苏州的“王气”似乎也随着姑苏台一起化为了历史,苏州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晋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文艺儒术,彬彬为盛,苏州又渐渐成为温雅富贵的人间天堂。诞生于东晋的苏州私家文人园林,在“大吴胜壤”的滋育下,迈着蹒跚的步履,经历了数千年的跋涉,走到了辉煌的巅峰,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乃文人园,是“士”文化的艺术载体。士即知识阶层,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代表士的原型①。当士以其独特面貌出现于其他社会群体面前时,即萌发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士志于道”,未被异化的士恪守士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他们汲汲追求人格的完成与完美。但专制王权和士道之间的冲突时时发生,士道难伸,志难展,精神上的苦闷引起了对自由王国的向往。早在《论语》中就出现了“避世之士”、“逸民”、“隐者”等,他们或因看不惯剧烈的社会变革而隐,或为清高自守、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而隐,或隐居以干禄。春秋战国时期,士的趋向常常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所以当时士君关系比较平等,可以不从征召,不应聘命,也完全有权利择主而事,而不是依附于某一个君主,因而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以及优越的社会地位。

苏州私家园林与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同时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时期。那是一个既重哲理,又执著于审美情感艺术实践的时代,是人的意识、人的本质力量觉醒的时代。人们深情于人生,常常在寻求人的精神的永恒与肉体的永恒,甚至将自然之理置于皇权之上,强化了人与客观自然的联系。在这种隐逸文化的精神气候下,士人啸傲行吟于山际泽畔,体会自然真谛,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②的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于是,士人的山水园林,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如雨后春笋,绽芽破土。士人在园林中,既可享受山水之乐,又能免跋涉之劳,并在营造第二自然中得到艺术的乐趣。

南方吴姓士族受侨居大姓的控制,在东晋政权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其代表家族如吴郡的顾、陆、朱、张也分得了一杯羹。据《抱朴子》记载,苏州顾、陆、朱、张四大姓的庄园,都是“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庾”。顾氏为四大家之一,辟疆官郡功曹、平北参军,性高洁。顾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以美竹闻名,文徵明《顾荣夫园池》用“水竹人推顾辟疆”称美,也有“怪石纷相向”③。辟疆园已经属于家宅中的园林了。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戴禺而的宅园。戴禺页的父亲戴逵,出身士族,然终身不仕,而且傲视权势之人,《晋书》将其列为“隐逸”。戴逵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善铸佛像及雕刻,曾积思三年,刻高六丈的无量寿木像。他的儿子戴勃和戴禺页都在当时有高名,他们继承了乃父的道德和艺术,山水画虚灵、疏淡,更是著名的雕塑家。戴禺页“巧思通神”,早年随父亲客居浙江剡县,兄死后,卜居苏州齐门内,据《吴郡图经续记》载:“士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三吴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游野泽,堪行便去,不为矫介,众论以此多之。”

乱世中有条件肥遁于庄园、闲居南村者,“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盛唐吴画家张擅写山水泉石,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他在所著《绘境》书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即获得自然之道,“心源”则借用佛经《菩提心论》中用语,指不为妄心所扰的虚静心态。意思是说,只有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能领悟自然的本性和真谛,才能有创造的源泉;但必须将领悟到的自然造化,通过内心的融会贯通,提炼升华,用创造性的想像,构思出有意境的形象,使其具有审美价值,所以,“中得心源”是关键。强调了将外在于心的“道”,内化为众生之“心”,运用到艺术上,则强调了“心悟”、“顿悟”等心理体验,艺术成为一种自娱的产物、寻求内心解脱的一种方式。

宋文人在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的理学的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天地同流,”⑤如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所称:“林泉之志,烟霞之侣”、“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意实获我心哉”。寂寂渡口,疏疏人行,萧条古寺,松林佛塔,都那么安宁平静,人与自然是那么娱悦亲切,“山居之意裕如也”,士大夫追求儒雅,厌弃“金玉锦绣”、错彩镂金,嗜尚“蔬笋气”、山林气,欣赏出水芙蓉,雅淡神逸,鄙视粗俗的声色狗马、朝歌暮嬉的感官享受,热衷于园林雅赏、书斋雅玩,这样,宋代的士大夫文人构筑起宇宙间最美好、最精雅的境界,虽丈室容膝,却可六合神游。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精雅一途。  苏州是宋代文学的中心之一,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园林中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圃”,他自己撰文阐释道,他“乐”的是春秋隐士长沮、桀溺的田耕之乐,商山四皓采芝隐逸之乐,严子陵、郑弘渔樵之乐,陶渊明、白居易隐居之乐。他在邃经堂中讲论六艺,在“琴台”弹琴、墨池亭挥毫,“钓渚”垂钓,徜徉于鹤室、蒙斋、见山冈、华严庵、草堂、西丘、笔溪、招隐、幽兴等景点,看花赏月。园内树木众多,“高或参云,大可合抱”,并且姿态各异;花卉药草,名类繁多。苏舜钦在北宋激烈的党争中无罪遭贬,遂将满腔政治愤懑写入了“沧浪亭”三字题咏中,他既有如屈原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的遭遇,自然对渔父之歌产生了思想共鸣,他也要“潇洒太湖岸”,扁舟急桨,“撇浪载舻还”,做一名渔夫,“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

经过宋元易代的苏州士人,信守着夷夏防线,又失去了传统“学而优则仕”进身之路,思想苦闷,民族情绪终元之始,没有稍减。士人中假客于江皋,缨情于好爵者有之,厌恶世事、避身远祸者有之,隐逸林泉,高蹈全志者有之,既然是兴亡千古繁华梦,那就去做酒中仙、林间友、尘外客,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去享受松花酿的酒,春水煎的茶。

元末的苏州,在统治者“以功诱天下”政策的激励下,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舶。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⑥马可波罗惊叹苏州“漂亮得惊人”。文人士大夫受商业文化的浸染,已经不再像许由、庄周、陶渊明那样,去隐居山林、田园,而是依附于城市,流涟于市井,辗转城镇,交游唱和,笙歌玉宴,以“得从文酒之乐”为幸事。诗人杨维桢诗曰:“贫贱易屈,贵富易淫。故大隐在关市,不在壑与林。”⑦追求不受利禄束缚的纯真之心、逍遥之身,“隐丘复事王侯”及时行乐和辞官退隐,讥陶、汉之邵平“占清高总是虚名”。时江淮、杭州畔烽烟四起,富贵而淳厚的苏州,就成为达官贵人、豪隽之士与夫羁旅逸客首选之地,且元末在吴地称王的张士诚及其重臣,“颇以仁厚有称于其下,开宾贤馆,以礼羁寓”,“一时士人被难,择地视东南若归”。于是,姑苏、昆山、华亭等林薮之美,池台之胜,远近闻名。江南小城镇吸引了大批士

人,促使小城镇文化的兴盛和城镇士人园的发展。⑧

明初,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屠杀、摧残吴中文人,吴中文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吴中四杰”、“北郭十才子”等几乎都无善终,士人朝不保夕,出处皆危。“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至抄答刂”,⑨“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士,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君臣关系成为主奴,士大夫动辄受杖刑而死,文徵明于嘉靖三年(1524)在北京任待诏时,写给其岳父的信中说,为了是否应该在皇太后的尊号上更改几个字,竟“杖死者十六人……充军者十一人……为民者四人”。残酷的现实,使士人惊悚、抑郁、彷徨、苦闷,逐渐泯灭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崩溃了政治自信心,却在心灵深处日益确立起以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企求内心得到平衡。隐逸文化心态,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无论是归隐下野者还是官至宰相者,都将“治园亭,杂莳花木”作为一项高雅的文化建设活动。吴宽“朝执一卷日哦其中,每良辰佳节为具召客,分题联句为乐,若不知有官者”,⑩与东晋名士风度毫无二致。至于绝意仕途、适情任性的苏州文人则出现得更多。他们“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11],放达孤傲,不随时俗,给个人的心灵空间注入拓张、驰骋的活力。  这种隐逸文化心态,自明至清,稳定地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吴地文人大多为诗书画全才型的人物,对生活和艺术有着独特的追求,善于将内心构建的超世出尘的精神绿洲、精心外化为“适志”、“自得”的生活空间的能力,于是,这一方方小园,成为一篇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官至内阁重臣的王鏊,“以志不得行归里”[12],在苏州东山陆巷村筑园,林泉之心愿始得满足,欣然以“真适”名园。园中全以湖光山色、风月禽鸟、稻蔬花木成景。诗曰:“家住东山归去来,十年波浪与尘埃”,“黄扉紫阁辞三事,白石清泉作四邻”[13],自此过着“十年林下无羁绊,吴山吴水饱探玩……清泉一脉甘且寒,肝肺尘埃得湔浣”[14]的生活。

主中吴风雅之盟者30余年的文徵明,54岁时曾授职翰林院待诏,他目睹了官场的凶险和黑暗,十分直白地说:“谁令抛却幽居乐,掉鞅来穿虎豹鞋。”旋即辞职,57岁时获准南归苏州,写了一首《还家志喜》:“绿树成奶径有苔,园庐无恙客归来。清朝自是容疏懒,明主何尝并不才。林壑岂无投老地,烟霞常护读书台。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不啻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自构玉磬山房,以翰墨自娱,也在父亲的停云馆内会友论文。

明太仆寺卿徐泰时,因“慷慨任事,直往不疑”,对工部尚书的奏章也“指摘可否”,还“笔削之”,得罪了上司,遭弹劾归吴,“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筑东西两园(东园即今留园前身),与好友袁宏道、江盈科等“置酒高会”。

布衣终身的沈周,以书诗画传家,在相城西宅构园“有竹居”,作为读书论文、会客的地方,他在《庐山高图》诗跋中写道:“英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与公相通。”孤高绝俗。  因科场案受牵连遭牢狱之祸的苏州才子唐寅,彻悟了人生,“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筑圃桃花坞,自号六如居士,名园为桃花庵,日饮其中。“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拙政园主王献臣为弘治进士,迁为御史,因弹劾失职武官,被东厂(明特务机构)所诬而被降职、贬谪,正德四年(1509)失意回乡。自比西晋潘岳,“余自筮仕抵今,馀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亻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15]

明末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为天启状元,官至副宰相。他为人刚方正直,是复社人员,因反对阉党专权,曾先后触逆了天启、崇祯的三位权臣,连遭廷杖、贬职、调外以至削职为民等处罚。他筑药圃(即今艺圃),以《楚辞》香草名园,以示洁身自好。其弟文震亨构私园径名香草王宅,结构殊绝,时被誉为“尘市中少有的名胜”。他们的书画格韵兼胜,咸有家风。

清代文人基本沿袭着苏州园林的隐逸文脉,继续高吟田园诗,重谱《渔歌子》。他们一蓑烟雨任平生,愿意当渔父,如网师园,网师就是渔翁,在中国文化中的渔翁,早就是隐栖江湖的高士的标志了。愿意在城市一弯夫妇耦耕桃花源(耦园)。他们像陶渊明一样淡泊,乐天知命,审容膝而易安。“卷石与勺水,聊复供流连”(曲园),壶园、残粒园、一枝园、半枝园、纟见园、半园等

都表示了知足的心迹。

闲静轩窗靖节诗,萧疏树石云林画,这就是苏州文人园的神采。优游徜佯园中,你会感受到古代文人搏动的心跳,聆听到他们的感慨隐忧。

今日苏州,又出现了“当代版”私家园林[16],如画家叶放筑南石皮记庭园,蔡廷辉筑翠园、醉石山庄,陆德明筑悦湖园。诚然,人们不再需要到传统文化提供的人生模式中去找寻精神退路,而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调正,精神世界的新的攀升。

注释: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引言》,第6页。

②孙绰:《遂初赋叙》,见《世说新语》注引,第140页。

③龚明之:《中吴纪闻》卷1引唐陆羽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02页。

⑤《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6,四库全书本。

⑥黄时鉴:《元朝史语言》,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⑦杨维祯:《铁崖古乐府》卷6,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⑧参孙小力:《元末东吴一带文人的隐居》,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新认识》1988年版,第142~149页。

⑨《明会要·刑法一·律令》。

⑩王鏊:《吴宽神道碑》。

[11]高启:《青丘子歌》。

[12]《明史》卷181《王鏊传》。

[13]王鏊:《己巳五月东归三首》之二。

[14]王鏊:《游穹隆山》。

[15]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引。

[16]见拙文《苏州园林的“当代版”及其文化意蕴》,《光明日报》2002年4月20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文九:《苏州园林的阅读》5500字

语段1.“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本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2.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应怎样理解?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4.文中所说“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5.选文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你能从中举出一例来说明吗?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2.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3.不能,因为一调换,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筑艺术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5.示例:“大多”引用活水,表明也有极少数不引用活水,这样说符合实际,表达准确。点拨:也可列举“往往”语段2.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根据文意填空: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能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池沼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2.用简明的话概括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的侧重点(每处不超过八个字):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第③④句: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⑥句: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句:__________________3.“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和“技术”两词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4.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语言回答。5.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结构特点是________。1.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的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2.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鱼戏莲叶间3.如果换了,强调“技术”而把“艺术”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4.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5.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先总后分语段4.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句子“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是[ B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作者从三个方面依次介绍园林中池沼的景物布置,这三个方面是什么?(3)这一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5)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角度看是运用了________说明,从说明方法上看是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6)联系全文,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上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正确的一项是[ D ]A.追求自然之趣。B.不仅是技术而且更是一项艺术。C.假山的重峦叠嶂和池沼的屈曲自然。D.从任何一点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7)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2)水面、河沿、池中。(3)空间顺序。(4)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5)生动 打比方(7)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语段5.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①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2.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分成哪两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作者在此强调的是“艺术”还是“技术”?为什么?1.①丘壑(或邱壑) ②雷同2.宽畅的,成河道模样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4.强调的是艺术。因为艺术不等于技术,艺术需要技术,但是层次比技术高。语段7.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文中加粗的“雷同”能不能换成“相同”,为什么?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这种配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4.你认为现代城市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美吗?和苏州园林所讲究的美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这两种美。1.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是败笔,是贬义词;而相同是允许的,是中性词。2.追求的目的是使游览者产生置身于山间,如在画图中的感觉。3.力主表现一种自然美。4.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说美和不美都可以。苏州园林讲究的是自然美,城市布局注重整体划一有多种原因,较为偏重于人的创造,也是一种美。评价这两种美,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谈。语段8.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用“‖”线在原文上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为主3.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_6.池沼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7.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B.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的特点C.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D.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8.“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________”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9.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10.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11.这段文字中标出序码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下列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①句:________②句:________③④句:________⑤⑥句:________⑦⑧句:________12.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1.……池沼。‖……身在山间。‖……一景。  2.假山和池沼,池沼  3.不能。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  4.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6.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7.D  8.妄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9.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10.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11.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鱼戏莲叶间  12.A语段10.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美。1.丘壑,雷同  2.B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4.C语段11.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上述文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的特点。(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把句中“不仅”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3)文中写池沼用了七句话,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4)在空格里依次填上适当的词语是:□□□□  □□  □□(5)“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两句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1)“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具有图画美”;(2)不好。因为假山的堆叠需要技术,去掉了“不仅”一词,不但句子不通顺,而且表达不出“说明假山堆叠要求之高”的意思;(3)C;(4)珠光宝气,繁华,欢悦;(5)打比力,写出了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整齐、对称的布局。语段13.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上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两段文字,文中这两段文字前面有一个地方写道: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据此,你觉得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法。2.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________。这个特点,你是怎样从文字中看出来的?试说说你的理由。3.从这两段文字来看,你觉得参观苏州园林要不要选择最佳时间?在园林里要不要选择最佳观察角度?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4.下面几个句子都是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来写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5.第一段文字中使用了不少的“或者”(“或”),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总说,分写 2.每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一段写假山池沼的设计“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即使只是看“鱼戏莲叶间”,也是“入画的一景”;第二段写“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甚至“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遣词造句,评说点拨,文章无处不突出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这两段也不例外。3.参观苏州园林不需要选择最佳时间,因为“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不需要选最佳观察角度,因为“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4.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写,既显示园林设计者的匠心,也增强说服力、感染力。5.文章写的不是某一处园林,而是苏州的若干园林,所以使用了不少“或者”(“或”),这样写表现了苏州园林在具有共性的前提之下又各具个性,林林总总,绝不雷同,从而增强文章的魅力。语段15.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是什么?2.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3.“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意思是[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4.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①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②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5.写出“鱼戏莲叶间”这句诗的出处。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A(“技术并不重要”的说法不恰当)  3.B(回答本题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着眼于“不讲究对称”这一点。)  4.都不能删掉。“都有”表明假山和池沼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位置,“大多”“很少”这些词语很讲究分寸,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显得十分准确。  5.《汉乐府·江南》  6.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配合的特征。

作文十:《心中的苏州园林》700字

或许因为是我家苏州人的缘故,我从小就对苏州园林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那时的喜爱或许还是只基于对那花草丛中美丽的蝴蝶的喜爱。但现在不同了,如今的我,真正从心底里喜欢充满了吴文化气息的苏州园林。因此,游园也自然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 ﻩ ﻩﻩ ﻩ常愿意一个人,在节假日期间,带着一个小背包,到园林里去散步。这是我放松学习压力最好的方法,也是我节日里最快乐的事。一个人走在石子路上,看着周围古朴、宁静的景色,我便把什么烦恼、不快、压力都忘记了,只觉得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是安安静静的。园林里的花草树木和亭台楼阁是我十分喜爱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虽然写的是山中的景色,而苏州园林又何尝不是呢? ﻩ ﻩﻩ ﻩ春天走进园林,是满地、满树的嫩绿。小小的叶芽如同婴儿的嫩手,只悄悄地伸出那一点儿,惹人喜爱。这时游园,总觉得有种蠢蠢欲动的感觉,似乎是沉寂了整个冬天的活跃的心情也在慢慢滋长着。 ﻩ ﻩﻩ ﻩ夏天永远是我最爱的季节。此时游园,当然也充满了欣喜与欢乐。那满园的翠绿和湖中的荷花,使我把夏日的炎热都抛在了脑后,只感到此刻是十分凉爽的。那荷花有的像水中仙子,有的像婷婷少女,长长的柳条像少女随风起舞的发丝,看着这些,我浮躁的心情早烟消云散了。这时如果有本好书,坐在湖中心凉亭中,细细品味,便是一种享受。因此,我也是常带着书去园林的。如果下雨,就更好了。雨水会洗去树叶、荷叶上的尘灰,使景色又明亮许多。滴入水中的雨滴激起的晕圈,使那些鱼儿也活跃起来了。这雨天里,游人不会很多,那景色就像是单属于我一个人了 ﻩ ﻩﻩ ﻩ对于秋、冬的园林,我更多的是向往,向往第二年的绿色,第二年的荷花…… ﻩ ﻩﻩ ﻩ朋友!现在,你该知道为何游玩苏州园林是我最快乐的事,而且永不生厌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