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语文试题 > 【《作文(与孔子对话)》1300字】 我与孔子的对话作文600字

【《作文(与孔子对话)》1300字】 我与孔子的对话作文600字

时间:2019-11-11 09:31:2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作文(与孔子对话)》1300字

作     文

想像是科学进步的先导,是人类创造的源泉,是个人创造的智慧之光。假如《论语》中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造人、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来到你们学校,你和你的同学、老师会与孔子进行怎样的交流?请以“与孔子对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与孔子对话

七(3)班 黄秋燕

“孔子就要来校了”这消息像原子弹爆炸似的一下子在学校传开了!原来,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开凿了时光隧道,把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请来到现代,并指定首先来我校演讲、参观。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造人真的来我校,大家都兴奋极了,那高兴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孔子先生来我校了,大家鼓掌欢迎!”校长亲自迎接孔子并对夹道迎宾的队伍说。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孔子身上穿长袍,头上裹头巾,脚上穿布履,面上带着笑容,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孔子来到讲台,面对我校师生1300多人,激动地说:“大家好!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尽管提出来,本人定倾尽所知解答。”

“孔教授,您的学识为什么那么渊博呢?”有位老师抢先发问。孔子曰:“知识是靠积累的,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常教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七年级课文《两小儿辩日》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孔子不能决也。”所以我好胜地问:“孔爷爷,太阳究竟是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孔子曰:“知识是无穷尽的,当时我确实有所不知,所以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现在对两小儿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早上和中午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至于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这时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是最大的,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孔子一番精彩的解释令我们茅塞顿开,大家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并且异口同声地不停赞好。

接着孔子逐一回答师生一系列问题,教育我们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真是令人收益非浅啊!

随后,孔子参观校园,肯定我校建设、教学取得的成绩,当看到师生普遍会使用电脑时,就油然而生地感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最后依依不舍与我们惜别。

简评:本文作者熟悉孔子的语录,故巧妙地引用他的名言来解答师生所提的问题,尤其是两小儿辩日问题。读了该文,一位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识渊博的大师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你会为作者的想像叫好。(林进军)

作文二:《与孔子对话》1300字

先贤将文明之风合于书页之中,寄予后人。后人则在翻开古老的文化典籍时得到精神洗礼,这样的轮回亘古不衰。今天当我翻开《论语》时,感受到的正是来自圣贤孔子的道德遗风,拂过书页的瞬间,灵魂仿佛回到公元前。我与其他弟子一样,坐在杏坛之下,心中一片澄明,耳边萦绕着来自恩师的谆谆教诲……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聪明的人如果不严肃,便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学到的东西也不会巩固持久;尽职尽责,心无杂念应当是第一准则;不交往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发现有不良习惯,则应毫不犹豫地去改正。(摘自《辜鸿铭将论语》p10,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再版)

当我们看到一个十分有威严的人,可曾想过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气场?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他必定是极少说些无聊的玩笑话的,也不会去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他们始终保持平静。这种平静看似有些令人压抑,但实则是对于生命所采取的最积极的态度。克己奉公,始成一代君子。身外之物,如风花雪月,晨光夕照,都不能扰乱我们的本心。唯有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不致事倍功半。再谈交友,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如果与小人结交,也就不能称之为君子了。想要成为君子,必得与那些能带给你正能量的人交往,与他们在一起,思想变得纯净,身心渐趋一致。朋友之间相互支持、鼓励,这样的影响是良性的。相反,如果与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结交,自己的标准不得不为其一降再降,失去原则的我们也就永远无法追求更高的境界了,这样的影响是恶性的。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时,不要存心回避,要坦然面对,积极改正:发现自己无法承受他人恶语,就与那些语言尖刻的人同舟共渡,以修炼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有好逸恶劳的毛病,就将自身放逐于荒野,一粥一饭都须自给,以锻炼自己的品质……

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认为人生中在三种情况下需要深思熟虑:面对信仰、战争和疾病的时候。(摘自《辜鸿铭将论语》p121,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再版)

我们一生之中要做无数个决定,身为一个平凡人,我们要有自己的信仰。而在选择信仰的时候,不能只听从旁人的蛊惑,而要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信仰如灯,要用心火去点亮,方能常明。身为一个肉身,十之八九都要受到疾病的侵扰,也只有此时才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所谓面对疾病时的深思熟虑,我以为是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可反应过度,一切顺其自然为最佳。身为一国百姓,当战争打响的时候,我们也要思考战争的正义性后再决定是否加入。举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例,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侵略他国领土是否符合正义,只是一味被征服的欲望所左右,所毁灭。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是非常可悲的。人如果变成了欲望的武器,那无论他刺向哪里都会有更加强大的正义之盾将其阻挡。世界上唯有正义之刃才能打破一切枷锁,无数殖民地国家通过不懈抗争最终获得独立便是铁证。作为一个统治者,每一个抉择,尤其是战争方面的,更要慎而再慎。也许你的一个决定,就关系着数以千万的子民的性命。战争不是用来满足个人欲望的,而是用来保卫国家和平的。我相信如果现今的每一个领导人都能真正明白孔子的这句箴言,世界将不会有如此多的战乱与别离。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

作文三:《孔子与老子对话》1200字

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为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服,而民不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伦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文子·老子曰》"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音差·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 。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的方法虽然不同,却享有同样的名望,而先生你却独自以为他们不是思想能人,是为什么?"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你有什么理由说他们治理社会的方法不同?"

子贡答:"尧授权给舜,舜授权给禹;禹用能力得权而汤用战争夺权;文王顺服纣王不敢背逆而武王叛逆纣王而不肯顺服。因此说,他们的方法不同。"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我告诉你三皇五帝过去治理社会的情况:黄帝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纯朴归一,即便是民众中亲人死了不哭泣,大家也不见怪;尧帝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亲爱,既便是民众中有人被亲人杀了,亲人不提大家也不见怪;舜帝治理社会的时候使民心竞争,民妇养胎十个月才生子,子生五个月而能说达不到孩子要求的事是谁出的主意,从此人生命夭析的事出现了;

禹帝治理社会的时候使民心变易,人有了心计而军队就有了服从,认为殊杀盗逆者不算杀人。这些人为的原则生发点,影响了社会传闻定论,造成了社会惊扰。为主人服务的儒士笔墨兴起来了,开始形成"有,之以为利"的伦理。而如今,鲁国妇女要殉夫"偶人葬",你还能说什么!我告诉你: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时,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古代三皇的知识,上违反日月自然的光明、下离异山川风土的精华、中懈怠四季时光的实施。他们的知识后果比蝎子尾巴和吃肉的野兽还惨!那些没能安定社会性情和命运的人(按:指孔子等),自称为是社会的思想家,难道不可耻吗?太无耻了!"

子贡听了这一番论理后惊讶而恭敬,立而不安。

如此可见黄帝尧舜时期,民心是何等的亲爱。业力乃至因果之心浅薄之至。

老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是治病还要分清因果,怕承担因果罪责,又如何能得真善?

若是预言没错,今后中国也将会出现尧舜的盛世,若是各自还在被业力所拘束,因果报应不休,怀恨的依然不能放却,恶疾自然也会困扰社会,如何能叫治世?

我想,该做的当是化解这些业力,因果已经生,如此循环,自然会是报应不停,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作文四:《与孔子的对话》500字

与孔子的对话

孔夫子,久违了,一晃就是两千来年,也许在那个社会动荡的春秋时代里,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现今人称为“至圣”,也不会想到原先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的思想经历了两千年的时光,备受历史长河波浪的冲刷依然在现今起着如此之大的影响„„„..

孔子,我们都很佩服你那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许多看清世事的人选择隐居避世的时候,你却不在乎那碰壁的痛,依然积极入仕,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很多人都不理解你,但处于现今的我们却处于内心的仰慕你,他们不理解,是因为不知道你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想,是因为不知道你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社会责任;是因为不知道你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的执着,“死而后己”是对你一生最好的评价,但从历史的眼光看了你并没有失败,因为你不懈地努力创造的是一个民族两千年来的精神脊柱,是百代王朝离不开的治国之方。

翻开当今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就不难发现这里有很多都出自于一本叫做《论语》的书,源自于你的智慧,你的“交友之道”“治国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及“人生之道”对现代人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时时不衣着心中的“仁”,行事有“义”。

孔子,你怀着你那颗充满社会责任的心,用关切时代发展的眼神一直在凝望着、凝望了数代历史的发展、凝望了两千年,还有未来。

作文五:《孔子与“对话”教学》600字

孔子与“对话”教学

新高考新国学

2014-06-13 1047

_5cc149a20102ec4p      学问其实是互相砥砺的过程,学生要和老师互动才有砥砺。当然,老师也要全面看待学生。(柴老师讲论语)

【原文】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

(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小孔子30岁,鲁国人,是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之一。(2)不违不违背,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3)退而省其私本句没有主语,故后来有两种常见解释,一种认为主语是孔子,解释为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另一种主语是颜回,解释为颜回从孔子处回去后私下里认真反省。笔者以第一种解释更为贴切。

【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他)整天都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很愚笨。他离开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也可以对我所讲授的内容进一步发挥。颜回也不愚笨啊!”

【评析】这一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其实,孔子是不满意颜回那种“终日不违”的学习方法,现在的教育者也是这样,不喜欢从来不提问题和相反意见的学生,而是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但同时孔子也提出,教育者不仅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课下生活,这样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在中国古代是指的一个人手里拿着树枝教小孩子学习算筹之学(也有专家说是教占卜,因为上面的两个八叉是卜草,也是一说)。

是妇女养育小孩子。许慎的《说文解字》注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作文六:《我与孔子对话》1100字

我和孔子对话

本版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本版PDF 法制晚报:(05/03/08 20:49)

我和孔子对话

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回到了春秋时代,看见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数不清的地摊、小贩……

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孔子学堂”走一趟,亲自侦察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是真像书上写的一样。我从小贩那儿借了一双布鞋、一件破烂的衣服,又买了一长串香肠,问了路,便一路小跑了去。

这时正是下午第6个时辰,不上课,学府里无声无息的。

孔子正在竹林里专心地读书呢!我深深地鞠了个躬,叫道:“孔先生!请收下我吧!”我哭着说,“我叫??眨?以谏缴虾芷?У牡胤剑?夷锊〉乖诖采希?盖滓蛘秸??馈??

孔子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我把一串香肠给他做学费,孔子便很乐意地收下了我。

第二天一早,孔子还在读书,我不想打扰他,便藏在一棵大竹子后面。

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们被孔子安顿在座位上,这时,我忍不住“嘿嘿……”地笑了一声,孔子发现了,便把我介绍给了大家。

下课时,学生们散布在竹林里歇息,我问孔子:“孔先生,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我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我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对我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我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您说得可真叫我迷惑,既然他们比您还要好,为什么还要您来教他们呢?”孔先生亲切地告诉我:“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三个学生各有优点,但是还要不断地学习啊……哦,对了,我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我明白这也是孔先生对我这个新学生的教诲啊。

又上课了,我满怀敬意地望着孔先生……

突然姥姥的叫声打断了我的美梦,多么有趣的梦啊!我说:“姥姥,我正和孔子对话呢!”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陈昱抒

出品

北京青年周刊 | 北京青年报 | 信息产业报 | 北青网 | 法制晚报 | 竞报 | 第一财经日报

Beijing Today | 中学时事报 | 北京科技报 | 北京少年报 | 休闲时尚 | 时事魔镜 | 三十九度二 | 青年周末 | 河北青年报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10639号

作文七:《作文:我和孔子的对话》300字

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就打开了电脑。

我进入聊天室没想到孔子也在,于是我就和他聊了起来。我说:“孔子,你也跟上潮流啦”?孔子说:“那当然,我是什么人。对了听说你最近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啊”?我说:“哪里哪里”。孔子说:“那我就和你比一比吧”。我说:“我可不想和你比一些论语什么的,要比就比语文、数学”。孔子说:“语文、数学是什么”。我说:“算了我就和你比写作吧”。孔子说:“没问题,我是什么人”。我马上打开了一家作文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篇记叙文。孔子也刚好写完。作文网的的网民给我们打分。有99%的人支持我的作文,只有几个老人在给孔子打分。网民都说孔子的文章太老套,他们看不懂。孔子说:“看来我还是要继续学习才行啊”。我说:“那当然,学海无涯嘛”。孔子说:“我要去学习啦,我们下次再谈”。说完孔子便现下线了。

我也要去学习新知识了,因为学海无涯嘛。

作文八:《孝与爱-孔子与鲁迅对话》4800字

孝与爱:孔子与鲁迅的对话

摘要孔子的孝道以正名思想和内省意识为前提,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成分。而鲁迅则肯定了儒家孝道中合乎人情的内容,批判了被政治权力利用的孝道,提出以生物本能为底线的爱的思想。关于孝与爱,孔子和鲁迅有着惊人的一致。

关键词:孝道 孔子 鲁迅 恩与爱 对话 分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昂高蹈的新文化运动中曾受到激烈的批判,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即是其中著名的作品。近年来,随着“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新文化运动被大众传媒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断裂”,其主将鲁迅更成为攻击的主要对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鲁迅猛烈地批判传统孝道,并且对母亲为他强娶朱安感到不满,但生活中的鲁迅却十分尽心地奉养母亲,是一个有名的孝子。这似乎很“矛盾”:一方面理论上激烈地批判,一方面无奈地服从于现实。其实解释这种“矛盾”,要看鲁迅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是全部否定,还是批判地继承和革新?鲁迅和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对于孝道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和分歧,是本文考察的目标。

一 孔子:以正名思想为前提的孝道

在《论语》中,孔子指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仁”。而“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亲”。孔子说:“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行孝最基本的要求是奉养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但孔子认为仅仅奉养父母是不够的,还得从内心尊敬和爱戴父母,所以孝的第二个层次是“敬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即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深处尊敬和爱戴父母,仅给父母以物质上的奉养,这种行为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敬”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李泽厚认为“它既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情感,源起于巫术礼仪中对上帝鬼神的尊敬畏惧,理性化后转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成为人性塑造的一个部分”。孔子强调敬,即强调孝应该发自内心,是一种人性的内在需要。孝的第三个层次是“礼亲”。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即不违背礼仪的规范要求,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人与人相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维护一定的秩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但是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国君、大夫及家臣们纷纷僭越礼制,于是天下混乱。孔子十分崇尚周礼,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将礼的成分引入到孝道中,在孔子看来,对父母“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先人“慎终、追远”,即祭祀时要缅怀祖先的恩德,尽力表达追念敬重之情,则“民德归厚矣”。因为“礼”是社会性约定和统治秩序的规范,那么“礼亲”就不仅仅是家庭或家族的个体行为,这样一来,孔子提倡的孝

道就由家族扩展到社会成员之间,它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还不是孝的最高境界,更深一层的孝是对父辈的继承,即孝的第四个层次是“承父志”。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将父亲的志向和处事之道发扬光大,是最大的孝。需要注意的是,“无改于父之道”和后世的“父母之命不可违”不可相提并论,“道”在中国文化里从来都是褒义词,它是形而上的,指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命”是“命令”,是形而下的,它可能是父母的正确意志,也可能是错误决定。而且孔子也没有强调对父辈的绝对服从,“三年无改”并非永远不能改,绝对不能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我们的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就在于对父辈文化的传承。

和“孝”密切相连的还有“悌”,也就是做兄弟的要敬重、顺从兄长。总的来说,孔子的孝道从伦理纲常出发,劝人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遵从礼制,然后由父子推及到君臣,由兄弟推及到朋友,将家族内部之爱扩大到社会、国家,这样孝悌就不仅仅是每个家族成员、社会成员的情感需要,也是社会规范的需要。在儒家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孝悌,那么父慈子孝、兄弟怡怡、君礼臣忠、朋友诚信,必然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孔子的孝道并不是建立在绝对君权、父权制的基础上。孝道的前提是“正名”思想,“正名”指事物要名实相符。孔子37岁时到齐国,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国君的要像国君,做臣子的要像臣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做儿子的要像儿子。在这里,孔子强调各司其职、各守其礼,名实相符。“正名”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他周游列国终不被用,到了晚年在卫国时,子路问他:“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正名。面对子路的不理解和嘲笑,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深刻阐述了正名的重要意义。李泽厚认为名是“社会秩序、规范、法则的具体法则,谨守不失,即可无为而治”。春秋时期,天下名实混乱,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屡有发生,孔子正是认识到名实不符的危害,才一再强调正名思想,强调名实相符。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正名思想里包含了一种对等、平等的意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孔子看来,有明君才有贤臣,有慈父才有孝子。那种君叫臣死臣不得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对君权父权制是汉代起政治权力利用儒家思想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并非孔子原意。

另外,孔子还强调内省意识,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正名思想和内省意识相结合,人人注重道德修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国家将井然有序。应该说,孔子这

种基于正名思想和内省意识的孝道观念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二 鲁迅:以生物本能为底线的爱

鲁迅对传统孝道的批判集中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孝道,他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对于《二十四孝图》里“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故事所宣扬的孝道,鲁迅也愿意效仿,以尽孝子之道。他反对的是什么呢?《二十四孝图》里有一个故事是“老莱娱亲”,70岁的老莱子常穿五彩斑斓的衣服,做婴儿状取悦父母,为父母取水进屋时常“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鲁迅对此十分反感,他指出:较古的《孝子传》写老莱子“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并没有故意“诈跌”,这“还稍近于人情,但后世的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二十四孝图》里还有邓伯道弃子救侄的故事,鲁迅说:“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对于这种刻意美化的虚伪的孝道,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质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里还有“哭竹生笋”、“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故事,讲述的都是子女为尽孝不顾性命,甚至要杀掉自己的儿子,以至于感动神明,成全了孝心的内容。这些故事充满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其所提倡的孝道被发展到极致,这与孔子的孝道是有区别的,是对老百姓的愚

弄,而统治者、提倡者自己是不会身体力行的。鲁迅说,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一语道出了这种孝道的虚伪性、欺骗性。

由此可见,鲁迅对传统的孝道并非全部否定,他怀疑、反感、否定的是其中不尽情理的内容,而这些也不是孔子的孝道的本义。鲁迅否定“不情”,肯定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的“情”,这种基于人性基础的孝道是鲁迅认可的,而这和孔子孝道里的“养亲”、“敬亲”这两个层次是一致的。这种孝是感恩是回报,是发自内心的,如同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一样,是以生物本能为底线的爱的表达。

三 关于“爱”的对话

如前所述,孔子的孝道以正名思想和内省意识为前提,从家庭内部之爱扩大到社会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但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后,“孝”就发生了变化。父子、兄弟、君臣这些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原本对等的关系,在封建君权社会中,父、兄、君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在家庭国家之间,君主的利益又高于一切。于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君权父权制的绝对权威出现了。在封建社会,君主们父亲们对臣子儿子的任何行为都被称之为“恩”。一个可悲的现象是,大臣被君主革职杀头了还要“谢主龙恩”,父亲可以以“忤逆”的名义夺取儿子的性命,那些服从

于君主利益而弑父杀子的行为被美其名曰“大义灭亲”。这样一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就明确了:君主高高在上,臣子听命于君主,父兄高于子弟,国家利益又高于家庭、家族利益,当君主利益与家族或个人利益相抵牾时,为人臣子的要“大义灭亲”。正因为如此,儒家文化被称为父权文化。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孔子的孝悌思想强调孝顺父兄,具有顺从这样的文化因子,但孔子却并没有说过君主对大臣有恩,父亲对儿子有恩。事实上,他和鲁国国君之间的关系是用与被用的关系,孔子一再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他离开鲁国是因为不被国君所用。孔子又是如何看待父子关系呢?孔子的学生宰我曾抱怨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批评宰我没有仁德之心。在这里,孔子称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爱”,而不是“恩”。在孔子看来,为父母守丧是回报父母的三年之爱。

恩与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恩强调施与,而爱是一种天性。对此鲁迅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写道: “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

但败坏了父子之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

鲁迅还深刻地指出:

“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可以看出,鲁迅和孔子关于父母之爱有着惊人的一致,越过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这两位思想的巨人实现了交流与对话。所不同的是,因为理解父母之爱,孔子强调养亲、敬亲,回报父母,继而在此基础上,从拯救无序失范的社会的理想出发,提倡礼亲、承父志,形成了他的孝悌思想。而鲁迅因为理解父母之爱,尽管对母亲为他强娶朱安不满,却仍然在行动上做了孝子。面对被封建君权篡改的孝道,面对积弊深重的国情,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鲁迅发出了“解放孩子”的呼声。他说:

“(父母)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这种“个体解放”的观点,对于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无疑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 鲁迅:《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刘玉红,女,1972—,河南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文九:《老子与孔子的对话》1500字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丘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丘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给了他一些赠言,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孔丘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丘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大意就说,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听到孔丘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孔丘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作文十:《老子与孔子的对话》1600字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公元前538 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 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 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 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 丘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丘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丘观祭神 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孔子在这 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给了他一些赠言, 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 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 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 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 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孔 丘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 如虎啸雷鸣。孔丘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大意就说,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 听到孔丘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 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 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 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 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丘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 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 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听 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 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 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 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 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 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 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说:“先生之言,

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 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 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 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 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 真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