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招聘试题 > 【《端午节的由来(二)》400字】端午节的由来二百字

【《端午节的由来(二)》400字】端午节的由来二百字

时间:2019-10-17 09:24:0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端午节的由来(二)》400字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五日后她抱出父尸,就此流传开来,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期,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显示,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百越族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多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作文二:《端午节的由来(三)》300字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作文三:《端午节的由来_300字》3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011.6.6.晴  今天是端午节,妈妈让我从电脑上看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希望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另外我也知道了,现在吃的粽子,只不过是把竹筒,换成了一种宽宽的叶子。吃粽子也就是纪念屈原的。     溱水路小学二年级:宇苗

作文四:《端午节的由来_1200字》12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近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每当这时,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绝作:《怀沙》: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劮揭晕?髻猓?6任刺妗?/p>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湖北黄冈黄梅县龙感湖管理区第一中学初一:曾世琰

作文五:《端午节的由来_400字》4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还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贵州贵阳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初一:张吉刚

作文六:《端午节的由来》1000字

端午节的由来

七年五班 王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

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 ——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

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作文七:《端午节的由来》1900字

语文(S)版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

设计思路:

本科教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等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贾、尸、俗”等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㈡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屈原插图

第一课时

一、 激趣谈话,引入课题

⒉ 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⒊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⑴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⑵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的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崽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除独立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课文主要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农历( )月( )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等。

⑵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国的( )。端午节已有( )年的历史。

三、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㈠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读(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 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书中找出答案,知名答(因为他们都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 权贵们是怎么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陷害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你们觉得“无中生有”、“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捏造。

㈡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提问:曲渊博站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从屈原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㈢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回答。

2.“像潮水一般”是什么意思?“想啊”“想啊”“终于”这几个词说明了什么?

(“像潮水一般”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乡里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

一个好办法。)

3.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哪些风俗?(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愤    深深怀念

作文八:《端午节的由来》5500字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2、端午食粽   3、佩香囊   4、悬艾叶菖蒲   5、悬钟馗像

社戏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的习俗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在绍兴城乡,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社编印)中说:“越人好 ,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 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

在绍兴城郊, 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

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

本命年

所谓“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吏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据考证,“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直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量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

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本命年”的说法,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其实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按藏族旧的说法,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这是按生辰算出来的。人们主为,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了于始时是一个“朵”(意为坎,即凶年)所以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以此类推)那年忌讳出门和同生生接触,只宜多念经多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降临。而对于我国的契丹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12生肖纪年,每12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的来说,本命年是福是祸或者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本命年顺着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当;背着到处是关口,满眼皆门坎,霉运到家的说法,目前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命年是凶年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但在本命年,人们是常常会遇到很多不遂心的事,或者做一些荒唐事,这让人觉得很蹊跷,这种“本命”现象在民俗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故往往过本命年的人们就很担心自己这一年的运势,想用什么办法越过这道槛是大多数人的本命年最大的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每逢年关将至时,商家就充分利用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特点,大力宣传“本命年”商品——比如什么红内衣、红内裤等等,抓住商机赚大钱。如今的本命年已和我国传统其它的一些习俗一样,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沦为了商家宣传的一种喙头。而我们大多数人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从众于这种潮流,或者当它是一种新的时尚o“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也不单纯是为了“辟邪”,它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一)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杜甫                                             唐 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玩月》                                  《八月十五夜月》

唐 刘禹锡                                           唐 杜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月》

唐 皮日休                               宋 苏轼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月》                                  《中秋月》

苏轼                                       晏殊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二)端午

《和端午》                              《已酉端午》

张 耒                                  贝 琼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五日》(选一)

边 贡                                     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 午》                                    《七律·端午》

唐 文 秀                                        唐 殷尧藩

节分端午自谁言,                      今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万古传闻为屈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堪笑楚江空渺渺,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月五日》                                   《乙卯重五诗》

北宋 梅 尧 臣                                        南宋 陆游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作文九:《端午节的由来》400字

端午节的由来

嗨,朋友,端午节将近,各家各户喜气洋洋。但是,你们知道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吗?下面,我就来说一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吧!

端午,又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挂艾草、戴五色线、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时令鲜果等。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吧!传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入汩罗江而死的楚国大诗人————屈原。为了让他的尸体免遭鱼虾蚕食,人们把包好的粽子投入汩罗江内,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然后这习俗便渐渐流传开来。于是人们把屈原死去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请告诉我吧!

作文十:《端午节的由来》400字

端 午 节 的 由 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传说有许许多多,不过我最常见的就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也许有些人没有听过屈原的由来,或者对这个故事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不用担心,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屈原的由来吧!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在年轻时就当上了楚国的大臣,受到楚王的重用。几个奸臣看到屈原如此受楚王的重用和宠爱,心里非常妒忌,于是,一起想了一个计策。从此以后,他们天天围在楚王身边,每时每刻做的每件事情都顺着楚王的心意,再加上几句甜言蜜语就把楚王“迷”得晕头转向。

楚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就把屈原流放到他乡。在流放的途中,屈原听说自己的国家被消灭了,百姓生活生不如死,于是就跳进了泪罗江。

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划着船在江里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是怎么也捞不着,大家急的团团转。就在这时想到了办法,于是百姓们包了许许多多,香喷喷的粽子投进了泪罗江中,为的是不让鱼儿把屈原的尸体吃掉。

屈原跳江自杀的日子正好是五月初五,由此,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就留传下来了。

李   百   浩

三年级(1)班

沾益新源小学

2014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