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招聘试题 > 再见了亲人有多少字 [《14.再见了亲人》12100字]

再见了亲人有多少字 [《14.再见了亲人》12100字]

时间:2019-10-30 09:28:5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14.再见了亲人》12100字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

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

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第二课时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

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 理解 ——说服

抓情感—— 体会 ——感动◆

作文二:《14再见了,亲人》1700字

码头李第二小学四环节导学卡

科目:语文    课题:14《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李秋娈 协作教师:张兰敬、马金双、张荣兰

班级   姓名

▲定向自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

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题目《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从哪

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

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 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示中的内容,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展示反馈

全班交流小组探究成果

▲拓展提升

一、基础题

1、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xiāo yān   mãi tàn   gē yáo    â  hào

(      )  (       )  (      )  (     )   (     )

2、选择正确读音:

前沿(yán yàn) 看守(kān kàn)暂时(zàn zhàn)睡熟(shúshïu)

友谊(yí yì)  爆炸(bào pào) 供应(gōng gîng)阿妈妮(n....

ī ní)血泊(bō pō)混进(hǔn hùn) 心血(xiě xuâ) ...

3、《再见了,亲人》描写了                             回国时,在车站同                 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                                     ,赞扬

了                                                   。

二、提升题

支持    支撑   支援

1、靠人民的无私(     ),我们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您这么大年纪能(      )得住吗?

3、细细的生竹竿怎么(      )住那么多重物的

战争    战役    战斗

1、这里刚进行过一场激烈的(       )。

2、(      )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

3、在抗美援朝的每次大的(      )中,都有无数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二课时

▲定向自学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2、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

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3、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探究性读书的能力。

二、自学提示

1、有感情地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把最

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4、准备在交流中自学提示中的内容,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示中的内容,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展示反馈

全班交流小组探究成果

▲拓展提升

一、基础题

1、再见了,(    )!再见了,(                  )!列车呀,请(          )

开,让我们(           )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

(              )。再见了,(       )!我们的心永远(                     )。

2、在朝鲜战场上,           (谁)为了          (谁)浴血奋战,          (谁)为了           (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       胜似        。

二、提升提:

1、将收集的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进行交流。

2、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

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

士深情话别。

3、推荐阅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      《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文三:《再见了亲人》2300字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湛江市二十四中     吴丽婵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我这一节课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情谊。课文前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组成,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整篇课文从课题开始字里行间就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

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联系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感受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关于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是有中心的,这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展开教学。由于课文1—3段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用请求的话做开头,用问话做结尾,所叙述的内容又都是由告别的情景追溯到令人难忘的往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受到感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了解作者选取了那些人与志愿军话别的问题后,重点讲好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的那段,不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依次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二)抓住主题,贯穿全文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再见了,亲人”中这种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

1、初读感知大意: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为自愿军做了哪些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板书。 2、品读感悟亲情

(1)首先提出问题: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感受吧!

(2)精讲第一自然段

默读思考: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课件出示句子:“我

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的本义和比喻义。体会大娘送打糕时的艰难与危险。大娘送来的不光是打糕,更是给战士们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出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此刻让学生一同饱含深情的朗读这一段吧!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总结第一段的学法。讨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说出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接着,全体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小金花对志愿军的爱以及对敌人的恨。

(4)自学第四段

和学习前面两段一样,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准重点,抓住难点,理解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完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短短一个句子,出现了三个“挖”,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假如大嫂家没有菜吃,她一定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没有菜吃,她竟然不顾危险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不幸被敌人的炮火炸成重伤。这一切,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板书)

(5)学完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注意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它们

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6)创设情景引读,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最后,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最后4、5、6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发出了喊声——(生接读4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当列车开始启动,朝鲜人民会深情呼唤:(引读5自然段)

当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朝鲜人民会边跟随列车小跑起来边大声喊:(引读6自然段)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练笔。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作文四:《4再见了,亲人》2300字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体会到令人震撼的情感。作为单元的首篇《再见了亲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来写,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祈使句开头,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2.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教材内容,我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改写成陈述句。

(3)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表达这一思想情感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通过让学生多层次的诵读,以读为本,自悟自得,在诵读中感受中朝人民难分难舍的伟大友谊,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再辅以幻灯片、多媒体图片、影像、以及音乐背景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这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在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图片资料。这也为本节课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教学设计将分在以下四个环节中完成。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亲人”为引,导入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用心读书回忆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在文章叙述上和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第二环节:细读语言,感悟中心

教师设计一条统领全文的主线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写了他们的哪些事?结合学生所找的内容,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进一步思考。

交流第一自然段 (大娘)这一段中人物身上的哪件事让你最受感动?觉得他们

是亲人。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关键词“雪中送炭”及 “顶、冒、穿、送”等动作词语的描写,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并指导学生朗读。

由于前三段的结构相类似,所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总结学法,设计一个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自学,读文感悟。

交流第二段(小金花)

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交流第三段(大嫂)

通过问题: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 体会表达

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分自然段朗读,体会着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引导学生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然后对比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最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第四环节: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通过“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等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三段作为略处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第五环节:拓展引申,回读总结

最后我还设计出了一个反馈的环节,来体现本节课学生的收获。

反馈一: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以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进行说话练习。

反馈二: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全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伴着动听的音乐回读全文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到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子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作文五:《14再见了亲人》1400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

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作文六:《14《再见了,亲人》-2》9400字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山东省威海市高校区第一小学 支玉恒 特级教师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  (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  (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  (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  (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  (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  (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  (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理解──说服      抓情感──体会──感动

作文七:《14.再见了亲人》2100字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单位:胡家营镇中心小学    主讲:李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主持。(谭磊)

师导入: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浩浩荡荡踏过鸭绿江,奔赴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可这一去就是八年,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朝鲜人民,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出示教学目标:(师读)

三、出示课题:《14 再见了,亲人》,理解“亲人”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认为课题中的那一个词是重点呢?(亲人)

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还可以是谁对谁说的呢?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出示幻灯)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亲人的呢?

四、展示才华: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兴义)     师:同学们听出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的原因了吗?

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讲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边读边想:志愿军战士回忆大娘为他们做了哪些事?

①学生交流:大娘做了哪些事?(送打糕   救伤员)

②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③请从这段话中找出最让你感动或你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做好批注。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情朗读)

④学生交流展示。

出示课件: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理解“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别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拼搏的精神读出来。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笔:用给出的动词仿写一句话。(幻灯)

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句子,师适时点评。

出示课件:敌机来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理解“唯一”的意思,从而体会“亲人”。

六、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

2、归纳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读     画      解      诵

3、请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二、三自然段。     ①、按要求自学。

②、分小组讨论。

③、全班反馈讨论。

4、出示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失去妈妈时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课件:“您知道我们缺少„„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该怎样读。

师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把最后一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你会吗?

6、回顾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的牺牲。(出示幻灯)

七、感悟升华,朗读惜别之情。

1、出示课件(离别的画面)

师: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当志愿军战士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想到再也见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

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志愿军战士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2、“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依依不舍   难分难舍    依依惜别„„)

师:是的,他们将所有的话语和所有的情感都化为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慢慢地启动了,他们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火车越去越远,缓缓地驶向了远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老师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老师小结:亲人虽然离别了,但是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却让人难以忘记,这种友谊跨越了国度,跨越了民族,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竖立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八、拓展延伸。

师: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幻灯组图)

师:课文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几副图片,说说志愿军战士们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

师:是的,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片土地上,志愿军战士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这片土地上还长眠着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

师:朝鲜人民也有许多的话要对中国志愿军说,请你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看到的图片内容,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捕捉信息,仿照课文段式,以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身份写一段送别的话。

学生练笔:

1、学生练习写话。

2、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展示,学生点评完善。

九、回顾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的付出。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出示幻灯)(学生可以齐答)

2、向学生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文八:《5、再见了,亲人》4500字

5、再见了,亲人

教材剖析

和小金花话别,着重讲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出志愿军侦察员牺牲了生命。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她是那样坚强,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一个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送别志愿军时难过得连歌也唱不起来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和大嫂话别这段,讲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阅读到这一段,读者的心不禁会隐隐作痛:大嫂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大娘和小金花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段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是值得讴歌的!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11个新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通过整理信息资料,帮助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从课文中直接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雄壮、有力。)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刚才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正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五十五年周年,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去了解这段令人难忘和骄傲的历史吧。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的内容会比较广泛,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作一些恰当的补充。)

相关资料: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战果: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

余人(含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歼敌13.6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韩军66万余人,其他仆从军2万余人。

伤亡: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共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等

师: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小声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出示生词,指名读。注意下面字的读音:“暂”是平舌音,四声,与“斩”的读音区分;“谊”是四声。

3、指导学生学会字形。注意“嫂”字右半部分的写法;指导学生书写“噩”,注意笔画的疏密匀称,要写得美观。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师:大家想不想再读一次课文,这次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这就需要我们边读书边思考,能行吗?(学生开始读书)  学生交流:

⑴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有他们想的、回忆的、当时说的。  ⑵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⑶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

⑵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⑶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⑷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五、巧用课题,以点带面。

1、师: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学生列举)

师: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不是。)

师板书:不是亲人。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读讲结合。

1、师: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

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2、师:哪位同学还敢说“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第一段课文写了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朝鲜大娘领着全村的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表示她们很勇敢。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指导读这句话。)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不是亲人也变成亲人了。

师:是啊,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3、师: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

师:先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学生读)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她伤心,她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

指导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4、师:读得很有情感。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指点)

师:读了这段,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大嫂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因为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

5、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

6、教师指导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这伟大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

生: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一、总结全文。

二、拓展延伸。

想象:就在这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学生说)

例:孩子们,不要哭了,你看阿妈妮我都没落泪,你怎么泪流满面了呢?你们那么勇敢,为什么还要流泪?你们顽强地和敌人战斗。记得你们的黄继光战士,为了夺5979高地,他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英勇牺牲了。我还记得,邱少云战士为了消灭敌人,不暴露目标,被一个燃烧弹在身上烧了十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而今天和你们离别的今天,你们怎么落泪了呢?

板书:

5、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抓情感

思考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ànshí gōngyìng  chéngjī hùnjìn

()()()()

céngjīng  yǒuyì  zhēnchá  xuězhōngsîngtàn

()()()()

二、按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帮助别人非常及时。()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4.全世界各地。()

5.事先并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三、把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作文九:《14再见了亲人》300字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月4日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反思:

作文十:《9再见了,亲人》1500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      缝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老王

大嫂      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  昏倒路旁  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 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