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英语考试 > [《《在太空中生活》教学反思》900字]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100字

[《《在太空中生活》教学反思》900字]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100字

时间:2019-09-08 09:18:4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在太空中生活》教学反思》900字

《在太空中生活》教学反思

《在太空中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展开,设计了两个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宇宙和太空生活的知识,初步了解太空中的一些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条件,激发学生向往太空生活的兴趣和爱好。活动l“搜集宇航员生活的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认识到由于太空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完全不同,并通过学生模拟体验感受在太空中生活与地球上生活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太空中吃饭、睡觉、走路都会变得很困难。活动2“设计自己的空间站”,根据学生对国际空间站的初步了解,设计制作一个空间站模型,目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太空生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探索太空的兴趣和大胆设计的创造性。

学生在课堂上查找的资料比较全面,说的也比较好,但是资料比较单一,而且同学在说的时候大部分是照着稿子念的,不能脱离稿子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今后在教学中,语言表达这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

上完了课后,果然发现自己对于这节课的准备和构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本课的内容围绕现代航天航空技术展开,没来得及对学生就有关航天常识的讲授,学生初次接触这些问题感到手足无措,甚至连看完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录象后还不知所以然,叫他们说说观后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感到茫然,说明我的课前对于学生这块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另外当我出示了很多宇航员生活场景的图片后,让学生来归纳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时,学生也只是很浅显的描述了一番,而作为老师的我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的教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原因在于没有地球引力的作用,学生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对于本课的教学构思我也存在不妥当的地方,明显的不足是老师讲授得较多,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的时间不够,所以当让学生上来模仿航天员的生活场景时,学生也只能做到“鹦鹉学舌”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课后通过和其他老师的分析,我才醒悟到如果课前设计一个宇航员生活的专题学习网页,让学生自己去点击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上台来表演的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发现了这些不足,但自己也觉得学到了很多以前在教学中未曾考虑过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将逐步去完善和改进。

作文二:《太空新居教学反思》400字

太空新居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太空新居》一课,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制作太 空新居,通过制作感受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体会建筑艺术空间构成的美感;学习 使用瓦楞纸塑造立体几何形状并用基本几何形体组合造型的方法和技能, 体会到 瓦楞纸的材料美, 并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力及动手能力。课堂上学习了这一 课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而且感受到祖国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取 得的伟大成就,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 学生本来就对这样的手工课比较感兴趣,课堂上我又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太 空建筑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课前 预想的效果。 因为很多学生很少使用瓦楞纸,所以在制作的时候不如以前用过的卡纸、海 绵纸顺手,特别是在粘贴的时候,很多细节处理的不是很好,相信以后随着学生 对这些材料的进一步了解,会使用的越来越好,作品也会做的更加完美。

作文三:《飞向太空教学反思》600字

《飞向太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景识字课文。这篇课文课型新颖,它借助多幅图片组成的画面,创设出一个宇宙空间,让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科学,飞向太空。这些图片旁边都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任务,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指导识字、写字外,还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太空,了解太空,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激情引入,情景识字读词语,词语分类,课外拓展,学生质疑。

我以带领同学们到太空去旅行为主线,进行了情景看图片读词语,并相机介绍学生查到的相关资料。当介绍到机器人和宇航员时我让学生想象他们会在这个星球上做些什么,学生想象大胆合理,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把词语分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做出了合理的分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外拓展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地球遭到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自由地谈体会,对学生进行要爱护地球的思想教育教育。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太空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了课文后让学生谈学到了什么,自己的打算怎样做,和你对太空还有什么疑惑的质疑,这些设计是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深化了主题。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表达等能力。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有些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还有就是学生在介绍资料时都是背诵下来的,语速过快,这就让其他同学没有反应的时间。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进。

作文四:《到太空去教学反思》600字

《到太空去》教学反思

《到太空去》作者用语言文字向我们阐述了太空生活中种种有趣的现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从认知水平来说是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的。因此,我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中,学生看着有趣的太空生活的录像,觉得特别的新奇、有趣。到了学生兴趣最为浓厚时,将学生带入课本的语言文字中。学生就非常乐意去读,也为学生理解课文进行了铺垫。

本课的生字教学设计板块,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进入二年级,拼音巩固依然不能放松,所以正音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如“引力”的“引”是前鼻音。对于字形的记忆,不仅从形状入手,更要加强词、句的迁移、运用训练。

深入学习这一环节以“太空中有哪些有趣的生活?”一问引出,只有找到答案,才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为了体现学习主动性,给学生以选择权,把自己认为能读好的句子多读读。同时也是自信心培养的好时机——自己认为能读好,可以是读一句,也可以是读好多句。在交流的同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以及视频影像的直观感受,体会太空中有趣的生活。

语文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本课中让学生学会用必须„„否则„„练习说话。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完成学习过程,教师仅是扮演一个很好的组织、引导、参与的角色,学生在浓浓的兴趣、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索和的表达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为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学发挥出最高效益。

作文五:《《太空一日》教学设计》2700字

太空一日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作文六:《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案》3100字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莫大的勇气来去正视从未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难点:学习杨利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清醒的头脑。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我国对太空开拓探索的前线人员,他就是我们的人民英雄——杨利伟。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重点字

炽热(chì)   负荷( hè)  模拟(mó)  轮廓( kuò)  遨游(áo )  严谨( jǐn)弧(hú)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 lǜ)  烧灼(zhuó)  ...

2.词语解释

(1)释然:疑虑消除。

(2)负荷:担负,承担;承担的压力和痛苦。

(3)严谨:严密周到。

(4)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

(5)烧灼:高温炙烫。

(6)五脏六腑: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7)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8)耐人寻味: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经得住认真体味。

(9)惊心动魄: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背景介绍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搭载着杨利伟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这标志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三、整体感知

《太空一日》通过杨利伟的自述,文章从“我以为自己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太空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方面来详细的记录下了从上天到落地的太空一日的惊心动魄的经历感受。可以想象宇航员一个人在太空浩瀚的宇宙中遨游,遇到地球上从无发生过的突如其来的现象摆在面前是,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去面对,需要保持多么去处理啊。

四、重点掌握

1、课文中杨利伟在飞船下落的时候,飞船打开伞盖,飞船被降落伞拉得上下左右剧烈晃动,杨利伟觉得这是下落时最折磨人的。对于这个过程外国宇航员从不讲给新手听,而杨利伟却给后继者详细讲了这一过程,这是为什么?

答:这说明中国在航天员的管理和培训方式上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之处,中国更着重传帮带,更着重技能训练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稳定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航天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2、在整个飞行的20多个小时过程中,哪一段是杨利伟感觉最难受的,最具有挑战性的? 答:刚入轨的时候是杨利伟感觉最难受,最具挑战性的。因为当时他是在失重情况下,所以要去克服失重对身体的影响。当时他产生了一点儿错觉,感觉自己是头朝下的位置。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平时训练的方法来进行克服的,经过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火箭起飞之际,我为什么“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而飞船升起之时,我又为什么感到“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答:因为火箭在发射之际会产生巨大的轰鸣声,加之是第一次飞向太空,所以一开始心情难免紧张;而到达一定高度时,火箭与飞船就相对平稳得多,此时我紧张的心情也就放下来了。

2.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和第6段反复写平时的训练情况?

答:作者在飞船上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这都是得益于平时的刻苦训练,才能从容地战胜困难。

3.火箭上升到什么高度时,我感到非常痛苦 ?产生这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人非常痛苦。因为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且这种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所以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4.这一段与主题好像无关,能不能去掉?

答:不能,这一段不是写太空一日的事情,但是是太空一日的延伸,是我国太空科技人员前后传承的写照,所以才有了太空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势头。

5.就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地面上的工作人员能否通过遥感感知得到?  答:不能,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所以大家还以为我出事了,心情也同样紧张。

6.在太空中,我看到了什么?

答:我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看到了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看到了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河流的形状。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可以看到经过的省份和美丽的北京。

7.从第20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宇航员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宇航员必须熟悉地理地貌,熟悉山脉轮廓,熟悉河流走向,还要熟悉太空知识和物理知作为识等相关知识,可见,航天员为了遨游太空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8.这篇课文的描述,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作者对祖国省份的熟悉,内心的期待,俯瞰北京,体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思亲之情。

三、写作借鉴

1.按时间顺序叙述全过程。

这篇文章按照飞船上升、太空遨游、飞船降落的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写了上升时产生的失重现象,让他倍感难受,甚至感觉自己会牺牲。遨游太空着重写了两个主要事件:一是他描述他在太空中所看到的事物,也重点写了他没有看到的事物——中国长城,这体现了杨利伟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另外讲述了在太空中有不明物体敲击飞船,乃至产生惊慌的情绪,以及他自己又是怎样克服的经过。最后叙述了飞船在降落时所遇到的困难。

2.语言生动,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方法多样。如起飞之时,他用“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比喻句来形容自己的当时的紧张状态,形象贴切,读者一看就能感受得到;对于以前有外国航天员说在太空能看到中国的长城,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一句话否定了这一论断,实事求是,干脆利落;看到飞船右边的舷窗有裂纹,“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这一句心理描写道出了他当时的紧张。

四、总结全文

2003年10月15日,在亿万中华儿女的注目下,杨利伟随同“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并以此成就他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无上荣耀。几年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杨利伟太空归来高举着五星红旗是的飒爽英姿,那一刻我们由衷地为他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自豪!杨利伟的成长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历尽艰辛攀登上去的。他的成功让我们想到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一、我以为自己牺牲了

二、我看到了什么

三、太空神秘的敲击声

四、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教学反思 惊心动魄,巨大勇气

作文七:《《太空一日》教学设计》2100字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英雄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 爱科学,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参考资料,准备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

2.学生:了解关于中国航天和杨利伟的信息,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3.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 问题引导法

2.学法: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科幻大片”。 (师播放《飞天》电影预告片)

师:电影的预告片很精彩,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

生:航天、探索太空。。。。。。

师:是的,飞天啊,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这种梦幻般的渴望积压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 (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 杨利伟 )

二、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师: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想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认真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呢?

生:故事讲的是。。。。。。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坐,老师相信大家都认真预习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冲、一进、一返,却可以用惊心动魄,险象迭出来形容。那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旅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书中勾画流露作者感受的句子。

(师ppt展示问题,板书 冲出地球 进入太空 返回地球)

三、精读文本,提要勾玄

师:好了,老师看到有小组完成了,谁能来说一下?

生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师:这说明火箭起飞时,“我”感觉怎样?

生1:紧张

师:很好,理解的很准确,请坐。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2: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这是多么巨大的疼痛啊!但杨利伟他挺住了,为什么他能忍受如此的痛苦呢?

生2:他有着坚强的毅力

师:是的,是铁一般的毅力在支撑他,也是祖国的重任让他战胜了巨大的痛苦。很好,请坐。谁还要补充?

生3:外面有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师:飞船返回时,穿过大气层,面对极高的温度,尖利的呼啸声,不停的震颤,杨利伟说“不怕!”“不怕”,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3:勇敢、镇定

师:是的,坐上飞船的时候,杨利伟就应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献给了航天事业。但杨利伟也不是神,他也会紧张。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请坐。

师总结:短短的一日,却可谓惊心动魄,而杨利伟具备了哪些素质,让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呢?

四、分析人物形象,向英雄学习

师:谁能说说,在你看来杨利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ppt展示题目)

生1:勇敢、坚强

师:嗯,相信杨利伟的勇敢坚强打动了你,才让你如此印象深刻,很好,请坐,还有谁要说说?

生2:冷静沉着

师:嗯,面对突发的意外,杨利伟的确表现的非常冷静,请坐。 生3: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师:说得真好,没有这份爱国和民族责任感,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利伟和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掌声在哪里?同时也为我们的宇航员们,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鼓掌!

同学们,2003“感动中国”,杨利伟的名字赫然在列,下面也请大家给这位航天英雄写一份颁奖词。

(师ppt展示问题)

五、为英雄颁奖

师:恩,我看到有的同学呢已经写好了,谁先来给英雄颁奖?

生1:神州一跃,巨龙腾飞。飞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宇宙,也不再是中国人的禁区。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你迈起,勇敢坚毅的中国人会在浩瀚星海越走越远!

生2:你从星空找寻着长城在地球上画出的弧线,你从宇宙看到一只昂首报晓于东海的雄鸡。你乘坐着翱翔苍穹的巨龙,向全世界,展示伟大中华的复兴!

师:大家说,他们写的好不好?掌声!

六、唱响《高飞》,为理想高歌

探索宇宙需要杨利伟,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是我们应有的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响《高飞》,为我们的理想高歌!

作文八:《《太空一日》语文教学通案》15600字

《太空一日》教学通案

【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是以“探险”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从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太空一日》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其小标题分别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

【学情分析】

初一下的学生,在阅读篇幅不长(1000-1500字)的文章时,已经具有较好的寻找、搜索信息能力。而在面对较长的文章时,由于细节较多,很容易在短时间的阅读后,忘记部分细节。此时需要教师点拔启发,让学生能够借助小标题,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因为本已具备一定的寻找信息能力,就非常容易将长文章的信息搜索理解为短篇幅文章的信息搜索。在教学时可以以从一个小标题切入,这样就回到了段篇幅文章中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以及首次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利用小标题,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利用小标题,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教学难点】

1、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教学方法】

1、快速浏览。通过快速浏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信息提取。通过标记、勾画,快速提取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本文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按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三、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1.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看到了什么?

①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②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③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2)“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

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3.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写了哪些“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的现象?

①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②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4. 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有哪些?

①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②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的过程“最折磨人”,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四、回忆课文,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把课本合上,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想想看,杨利伟都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①意外情况:共振叠加;心理或举动: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②意外情况: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适应。

③意外情况: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④意外情况: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⑤意外情况:抛伞开伞时非常晃动很大;心理或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着回忆一下,文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通过观察,作者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能够看到单体建筑物。

(2)对太空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感觉声音不像,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五、再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发射现场紧张气氛得以缓解的状态,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的情感;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对亲人的国家的热爱之情。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平安回到地球,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同时也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本文通过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沉着冷静的精神品质,以及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3.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请把你要问的问题写下来。

【附录】

一、教学资源

(一)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一级飞行员。198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6年8月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经过五年多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综合考核,被选拔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梯队成员,最终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二)资料链接

为什么选择了杨利伟

10月15日凌晨2时30分,杨利伟升空前的早餐时间。

杨利伟这顿早餐能够享受到的“优待”是,由别人打饭上来,就在自己的房间吃,而不必下楼。但是杨利伟拒绝了,他披着军大衣下楼,走到餐厅,其实此时比他早到餐厅的聂海胜已经帮他打好了几份菜。杨利伟接过餐盘说,“不行!”——“我得来点肉!”三位航天员坐到餐桌前,翟志刚提议,“咱们来点酒吧,为杨利伟壮行!”翟志刚就去找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上一杯,又给聂海胜倒上一杯,给杨利伟倒的是矿泉水,看到两者颜色反差太大,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两滴红酒,以示喜庆——三位航天员,为成功,干杯!

这一天杨利伟预定的起床时间是2点钟。1:30分左右就到达公寓的医保人员一直在楼下等待,2点一过便上楼敲门。胡克坚注意到,医生敲了二次才把杨利伟叫醒。胡后来向记者回忆说:“看来这一晚杨利伟睡得挺香的。”

胡克坚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摄像师,他和同伴摄影师朱九通的任务是用图像全程记录下中国航天员升空的所有细节。

三位航天员住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员公寓,装修标准相当于三星级宾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三间有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这样结构的房子一共有4套,12位航天员各有其房。相对有诗意的是这套两层楼公寓的名字叫:“问天阁。”

朱九通与胡克坚是10月12日上午与翟志刚、聂海胜及其他工作人员乘专机离开北京的,此前10分钟,杨利伟与保健医生乘坐第一架专机起飞。出发当天早晨,在北京航天员公寓门口有一个小型的欢送仪式,三位航天员的家属也在此和亲人告别。大家回忆,杨利伟一家当时显得挺轻松,也没有人们推测的沉重或悲壮之类。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拍照时,朱九通说他曾在旁边开玩笑说“亲一下!亲一下!”他照相机里留下的画面是——张玉梅有些不好意思,脸刚凑到杨利伟的脖子就缩回来了。

朱九通说,杨利伟的爱人是传统中国妇女的样子,“话不多,性格很好”。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谁能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其实也是航天医学工程

研究所内部比较引人注目的话题。张玉梅的同事王桂琴说她还与张玉梅谈起这个话题。王桂琴告诉记者,“我跟她说,听说你们家杨利伟在这三个人当中排名第一,是不是肯定是他上了?”张玉梅淡淡地说:“那可不一定。加加林上天那次,还是排第三呢!”

胡克坚也好奇过同样的问题。他曾问过杨利伟,“如果让你上,会不会出现加加林那种情况?”胡告诉记者,他的意思是,如果杨利伟排第一,会不会在发射前出现失常。让胡克坚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特别肯定地回答:“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此次“神舟五号”升空,七大系统准备程序自发射前8小时开始——凌晨1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准备状态。“这一夜我一点觉也没有睡。”摄影师朱九通说。凌晨1时30分,朱九通、胡克坚还有医检、医保等十几位专业人士进入航天员公寓。他们在进门之前,手必须消毒,并带上脚套,都需要穿上隔离服。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解释说,“我们要求航天员不能做特殊人,但这个岗位还是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航天城里的人见到航天员,互相打招呼,但很少握手。另外,每次回去探亲,我们都有专人护送。”更具特殊性的地方是,据透露,发射前一天晚上(14日)6点,医生为杨利伟做了灌肠处理,因为“神舟五号”不是空间站,没有解决排泄问题的设施,小便问题是以类似尿不湿的东西来解决。之后,按照预先布置,杨利伟吃了镇静药之后等待休息。

吃过这顿凌晨的早餐,三位航天员上楼回到自己房间。跟随杨利伟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直和他聊天,帮助他放松。聂海胜、翟志刚先后来到杨利伟房间,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翟志刚和聂海胜轮番嘱咐杨利伟:千万不要紧张,慢慢操作,不要着急。摄影师朱九通后来说:“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也许不好受,但这个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君子风度很让我感动。”

而胡克坚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杨利伟出发后,很多东西还留在航天员公寓。杨利伟是在内蒙古着陆,翟志刚和聂海胜同时过去帮助收拾东西,“这个包我来拿,你别管了”,两人争着帮助收拾杨利伟留在公寓里的东西。就在头一天晚上,聂海胜接过杨利伟托他保管的手表,立刻戴在右手腕上,一直到北京交给杨利伟的家人前他都没有摘下过。

要出发了,公寓的工作人员希望航天员在房间门上签名留念。杨利伟在自己的门上写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然后写上时间。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是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上名字。在整座套间的大门上,三人以“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的名义下共同留下了名字。 准备倒计时点火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接触时间长了都有感情,那里面坐的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说不担心是假的。”胡克坚别过头来,不敢再看坐在发射舱里的杨利伟。等到杨利伟重返地面,胡克坚与记者面对面回忆当时他的紧张说:“你要知道,我们还只是旁观者都紧张成这样,而杨利伟甚至到发射前10秒钟,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

点火,发射!

50岁的申行运,“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是与杨利伟这些航天员朝夕相处5年有余的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杨利伟就在这瞬间离开地面,中国人进入太空。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43期)

二、学生优秀作业

杨利伟叔叔,你好!

1.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你有什么话想对全中国人民说呢?

2.当你登上飞船的时候,你有没有畏惧?

3.你想过自己还能平安回来吗?

4.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

【执教教师】李老师

【教学班级】初2019级26班

【教学时间】1课时

【反思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太空一日》,我认真思考了这节课的经过,总结了如下几点:

成功之处:1.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2.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有待改进之处: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2. 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太空一日》学案模板

【学习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以及首次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利用小标题,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利用小标题,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学习难点】

1、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

【知识清单】

1、《天地九重》

由“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是中国唯一,世界罕有,真实记录太空之旅航天员生活揭密的专著。

这本书共包括九章,73个小节,全书由两百多个小故事,150张珍贵图片组成。杨利伟面对任何媒体都没有这么详细描述过他的故事。书中杨利伟谈到了他对生活、学习、工作、困难、挫折、友情、爱情、生死、纪律、理想、信念等的种种体会,这些体会都来自于他经历的真实人生。

杨利伟的文笔生动、朴实、流畅、大气,既有对故事的生动描述,也有对自己的感觉、感情的细腻解剖。

2、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一级飞行员。198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6年8月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经过五年多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综合考核,被选拔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梯队成员,最终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资料链接】

为什么选择了杨利伟

10月15日凌晨2时30分,杨利伟升空前的早餐时间。

杨利伟这顿早餐能够享受到的“优待”是,由别人打饭上来,就在自己的房间吃,而不必下楼。但是杨利伟拒绝了,他披着军大衣下楼,走到餐厅,其实此时比他早到餐厅的聂海胜已经帮他打好了几份菜。杨利伟接过餐盘说,“不行!”——“我得来点肉!”三位航天员坐到餐桌前,翟志刚提议,“咱们来点酒吧,为杨利伟壮行!”翟志刚就去找了瓶红酒,给自己倒上一杯,又给聂海胜倒上一杯,给杨利伟倒的是矿泉水,看到两者颜色反差太大,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两滴红酒,以示喜庆——三位航天员,为成功,干杯!

这一天杨利伟预定的起床时间是2点钟。1:30分左右就到达公寓的医保人员一直在楼下等待,2点一过便上楼敲门。胡克坚注意到,医生敲了二次才把杨利伟叫醒。胡后来向记者回忆说:“看来这一晚杨利伟睡得挺香的。”

胡克坚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摄像师,他和同伴摄影师朱九通的任务是用图像全程记录下中国航天员升空的所有细节。

三位航天员住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员公寓,装修标准相当于三星级宾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三间有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这样结构的房子一共有4套,12位航天员各有其房。相对有诗意的是这套两层楼公寓的名字叫:“问天阁。”

朱九通与胡克坚是10月12日上午与翟志刚、聂海胜及其他工作人员乘专机离开北京的,此前10分钟,杨利伟与保健医生乘坐第一架专机起飞。出发当天早晨,在北京航天员公寓门口有一个小型的欢送仪式,三位航天员的家属也在此和亲人告别。大家回忆,杨利伟一家当时显得挺轻松,也没有人们推测的沉重或悲壮之类。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拍照时,朱九通说他曾在旁边开玩笑说“亲一下!亲一下!”他照相机里留下的画面是——张玉梅有些不好意思,脸刚凑到杨利伟的脖子就缩回来了。

朱九通说,杨利伟的爱人是传统中国妇女的样子,“话不多,性格很好”。

在“神舟五号”发射前,谁能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其实也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内部比较引人注目的话题。张玉梅的同事王桂琴说她还与张玉梅谈起这个话题。王桂琴告诉记者,“我跟她说,听说你们家杨利伟在这三个人当中排名第一,是不是肯定是他上了?”张玉梅淡淡地说:“那可不一定。加加林上天那次,还是排第三呢!”

胡克坚也好奇过同样的问题。他曾问过杨利伟,“如果让你上,会不会出现加加林那种情况?”胡告诉记者,他的意思是,如果杨利伟排第一,会不会在发射前出现失常。让胡克坚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特别肯定地回答:“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此次“神舟五号”升空,七大系统准备程序自发射前8小时开始——凌晨1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准备状态。“这一夜我一点觉也没有睡。”摄影师朱九通说。凌晨1时30分,朱九通、胡克坚还有医检、医保等十几位专业人士进入航天员公寓。他们在进门之前,手必须消毒,并带上脚套,都需要穿上隔离服。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解释说,“我们要求航天员不能做特殊人,但这个岗位还是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航天城里的人见到航天员,互相打招呼,但很少握手。另外,每次回去探亲,我们都有专人护送。”更具特殊性的地方是,据透露,发射前一天晚上(14日)6点,医生为杨利伟做了灌肠处理,因为“神舟五号”不是空间站,没有解决排泄问题的设施,小便问题是以类似尿不湿的东西来解决。之后,按照预先布置,杨利伟吃了镇静药之后等待休息。

吃过这顿凌晨的早餐,三位航天员上楼回到自己房间。跟随杨利伟的一位工作人员一直和他聊天,帮助他放松。聂海胜、翟志刚先后来到杨利伟房间,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翟志刚和聂海胜轮番嘱咐杨利伟:千万不要紧张,慢慢操作,不要着急。摄影师朱九通后来说:“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也许不好受,但这个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君子风度很让我感动。”

而胡克坚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杨利伟出发后,很多东西还留在航天员公寓。杨利伟是在内蒙古着陆,翟志刚和聂海胜同时过去帮助收拾东西,“这个包我来拿,你别管了”,两人争着帮助收拾杨利伟留在公寓里的东西。就在头一天晚上,聂海胜接过杨利伟托他保管的手表,立刻戴在右手腕上,一直到北京交给杨利伟的家人前他都没有摘下过。

要出发了,公寓的工作人员希望航天员在房间门上签名留念。杨利伟在自己的门上写的是“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然后写上时间。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是在“首飞航天员梯队”后各自署上名字。在整座套间的大门上,三人以“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的名义下共同留下了名字。 准备倒计时点火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接触时间长了都有感情,那里面坐的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说不担心是假的。”胡克坚别过头来,不敢再看坐在发射舱里的杨利伟。等到杨利伟重返地面,胡

克坚与记者面对面回忆当时他的紧张说:“你要知道,我们还只是旁观者都紧张成这样,而杨利伟甚至到发射前10秒钟,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

点火,发射!

50岁的申行运,“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是与杨利伟这些航天员朝夕相处5年有余的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杨利伟就在这瞬间离开地面,中国人进入太空。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43期)

【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弧(   )   炽(   )热    轮kuò(   )   俯kàn(   )    模(   )拟    无虞(   ) ....áo(   )游   严jǐn(   )    chóu(   )密    概率(   )   烧zhuó(   )  .

五脏六fǔ(   )    千jūn(   )重负    惊心动pò(   )    屏(   )息凝神 .

【学习过程】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2.本文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三、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1.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2.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看到了什么?

(2)“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3.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写了哪些“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的现象?

4. 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再次浏览“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有哪些?

四、回忆课文,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把课本合上,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想想看,杨利伟都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

2.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着回忆一下,文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五、再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2.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3.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六、作业布置。

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请把你要问的问题写下来。

【效果检测】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解决了吗?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2、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2)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3、第三部分   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4、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5、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                         ,表现了我国宇航员                    的精神。

二、课文阅读拓展训练。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

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部分:

弧(hú)   炽(chì)热    轮kuò(廓)   俯kàn(瞰)    模(mó)拟    无虞(yú) ....áo(遨)游   严jǐn(谨)    chóu(稠)密    概率(lǜ)   烧zhuó(灼)  .

五脏六fǔ(腑)    千jūn(钧)重负    惊心动pò(魄)    屏(bǐng)息凝神 .

效果检测部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解决了吗?   并非正常现象。“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2、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①地球只是一段弧   ②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③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 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④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⑤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2)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长城;因为“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3、第三部分   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    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4、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表明飞船安全着落,“神舟五号”出征成功归来,表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5、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

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课文阅读拓展训练。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

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 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③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

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②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

③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

作文九:《22太空一日》2700字

22 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

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坚韧仔细、不怕牺牲、 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

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作文十:《22太空一日》2700字

22 太空一日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    )  紧bēng(   )  负荷(   )     五脏六fǔ(   )    舷(    )窗   ...

轮廓(    )     俯瞰(    )     红晕(    )    叮zhǔ(    )       确凿(    )   ....

稠密(    )    遨游(    )       严谨(    )     拽(     )     无虞(     ) .....

屏息凝神(     ) .

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1)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_________(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如同一次重生。

(2)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_________(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_________”(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错觉。

(4)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_________(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5.(通辽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同时又取决于思维的方式。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自己支配的。

④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A.①③②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⑤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④③

6.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阐明探究目的。

主题:

目的:

(2)请你根据你所确定的探究主题写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问题。

(3)请你用排比句就正确利用手机向同学发出倡议。

02 拓展阅读

大国手

白文玲

清朝末年,围棋界出现两大泰斗,一人姓施名恩,住上海;一人姓林名海,居京城。两人被誉为“南施北林”。

当时,林海生活没有着落,在段提督府邸做门客。一日,提督召见他说,有一队日本高手,自上海入境,打败施恩,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据说,领队的宛田,乃日本“第一棋士”。宛田进京,本帅想令你出阵,一试深浅。为了日本颜面,第一要输;第二要输得体面。达不到这两条,拿你全家是问。

林海思忖良久,只得应允。

数日后,宛田一行抵达京城。比赛地点设在提督府特别对局室。段提督亲自担任裁判长,施恩负责大盘讲解。

比赛那天,提督府门外人涌如潮,热闹非凡。经猜先,林海执黑先行。

林海的起手,下在了棋盘正中心。棋谚说,金角银边草包肚。棋下中腹的人,多为门外汉。宛田面露讥笑,果断将棋子落在一隅。林海略加思索,旋即镇头。

相传,唐宣宗年间,善棋的日本王子入朝进贡,皇帝曾令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师言曾用这招“镇神头”,令王子败得心悦诚服。

宛田对“镇”视若未见,继续贪占实地。林海针锋相对,依然高压夺势。很显然,林海一旦尽收腹地,宛田则必败无疑。宛田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申请暂时封盘。

宛田回到住所,与日方高手共商良策。皆说,果然高者在腹。面对林先生,唯有一拼,方可争胜负。

宛田再下出的棋,便多了几分霸气,逼得林海频频长思。

到第三十天,林海下出一招妙手,白棋像被点了要穴,顿时动弹不得。宛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便称病不出,反复研讨。

不觉又是月余。宛田无奈之下,携厚礼密访施恩,许诺说,若能探得虚实,定有重金厚谢。

施恩对棋局本也迷茫,正想找林海讨教,便满口应承下来。

施恩见到林海,劝说,据我所知,林兄弟与提督早有协议。现在体面认输,实乃明智之举。

林海默然不决,说,你我兄弟,嗜棋如命,当知围棋起源中国。虽为游戏,却关乎大清国格,焉能不战而屈?

施恩羞红着脸,问,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林海轻笑,说,思谋多日,偶得一招,唯鼻顶可解。

次日,宛田假作片刻思索,遂落子鼻顶。林海惊诧,微微摇头,只得另谋制敌良策。又数日激战,林海优势依然。

宛田绝望地想,林先生棋艺深不可测,即便认输,虽败犹荣。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

依照规则,宛田算“投子认输”了。段提督却惊呼,妙,妙不可言,

宛田仔细一瞧,竟然发现,滑落之子正断在黑棋筋上。有此一断,两边黑棋,必死一块。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

林海对着棋盘,石佛般一动不动,直至封盘。

林海回到住处,饭也不吃,进了棋室。他交代夫人,任谁,也不要打搅我。

林海棋室的油灯,亮了一夜。拂晓,林海步出棋室,唤来妻子儿女,面色凝重地说,我离家之后,你们速速离京,越远越好。没有我的书信,万不可回。又嘱托夫人,凡我子孙,再莫学棋,切记!

夫人看到,林海一夜间竟白了大片头发,不禁失声痛哭。 林海走进棋室,神定气爽坐下,轻轻夹起一粒黑子,胸有成竹地落在底线上。这手棋,名曰“小尖”,看似笨拙,却像一把利刃,直指白棋软肋。

施恩初见棋谱,颇感怪异。揣摩良久,方才发现,此棋一石三鸟,解危倒悬,妙不可言。他亢奋地断言,黑方小胜,已成定局。

宛田木然坐着,喉结上下涌动,嘴唇越来越抖,一口鲜红的血,疾射在棋盘上。

段提督急步抢出,对外宣布说,棋赛至今,已满百日,永久封盘!呕心沥血的名局,必将永垂千古!

林海听着外面的欢呼,企图站起,却四肢无力,浑身酥软,仰面跌倒……

(选自《北京精短文学》)

7.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8.文中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9.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10.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

11.施恩与林海同是围棋界泰斗,他们都可称作“大国手”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