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英语学习 > 荆轲刺秦王教学_《说说_荆轲刺秦王_的教学》6100字

荆轲刺秦王教学_《说说_荆轲刺秦王_的教学》6100字

时间:2019-11-26 09:28:1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说说_荆轲刺秦王_的教学》6100字

名沥流潺

一 一 备教 ・ 参考

黛冬最添跳彩灌 彭 苏 泉 魏淤枷姆薪魏华毅

犷 一 氰 黔 鱿

说说 《 荆柯刺秦王 》 的教 学

黑龙江牡丹江第二高级中学

难点

董一菲

王 可

《 荆辆刺秦王 》 是战国策的名篇 。在 “ 新课 标” 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

依据 学生认知能力尚浅 , 有可能会在这 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偏颇 , 无法清楚地认识到 刺秦的合理性 和局 限性 。 四 课 程 资源 的开发及有 机 整合 一第二单 元 。荆辆刺秦王一节 , 是古代 中国勇 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 。那一幅永不磨灭 利用影视资源 , 通过 多媒体进行演 示 。播 的 画面 , 已经定格在我们的 记忆 中 , 感动着 、 放陈凯歌导演执导 的 《 刺秦 》中的精 彩 片段 。 哺 育着一 代代的 中国人 。学好这 篇文章 , 可以 语 文新课程提 出应把教科书变成发 展学 生 感受荆辆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 力 , 还 可以利 语文素养的教学 内容 , 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 用古今视 界差异 , 激发学生读 出新意 , 用现 代 的活 力 。因此 , 教师应 创设一种情景 , 通过语 观 念 审视 作 品 , 评 价 其 积 极 意 义 与 历史 局 限 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 用具体 可感的生动的载体 性 , 培养学生用辩证 思维思 考问题 的能 力 。 来 引导学生 自主学 习 , 个性 化学 习 。 二 三维教 学 目标及确 定依据 二 、说学 法 一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由于 “ 荆辆刺秦王 ”的故事脍炙人 口 , 没 ① 进一步掌握常 见的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 式 , 培养 文言断 句和翻译的能 力 。 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 的歌 。学生 已经 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柯的观点 , 甚 至形成思维 ② 学 习通过 人物的语言 、行动 、表情 、神 态 , 在尖 锐 复杂的矛盾 冲突 中表 现 人物性格 。 定势 , 因此作为老 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 依据 课标指 出 “ 阅读浅近 文言文 , 能借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看问题 。用现 代观念 重新 助注释和工具书 , 理解词句含义 , 读懂文章 内 审视作 品 , 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 二 心理调 节 的方法分 析 容 。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和 文 言 文 教学 是 高 中语 文 阅读 教 学 中的 难 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 注重在 阅读 中举一反 题 , 学生对此往往不感兴趣 。老师文言常识 的 教学要 少而精 , 点到即可 , 重在提 高学生古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 、自主探究 、合作解决 , 培 能 力 。学 习最好的动机是来 自对文本 的兴趣 。 三 知识 建构 的方法指 导 养学 生 的能 力 。 “ 新课标 ”旨在建立 “ 自主一 一 合作 — 探 依据 目标要求 “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 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 篇 ” 。高 一教学就 是在初 中 究 ”的学 习方式 , 因此设计 对文言文学 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朗读法 — 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 解能 力 。“ 积极 倡导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 习 作者 的情 感 。 方式 。 ” 探究法 一 一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自主学 习 , 充分发挥 集体的智慧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三 、说 教 法 理解思想 内容 , 学 习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

点正 确评价 历史人物 和 历 史事 件 。 朗读法 、提 问法 、讨论 法 。

一 、说 教材 一 文本 所处 的地位及 作用

如何看待荆辆 刺秦 王这一事件 。

依据

论 的要 求

“ 理解 和评价 古代文学作 品的方 法

历 史 眼 光 与 现 代观 念 的 统 一 。 ”

三 教 学重 点 、难 点及确 定依据 重 点 分 析 人物 形 象 。

依据 对于教师的作用 , “ 新课标 ” 在 “ 教 学 建议 ”中指 出 “ 教师既 是学 生 平等的 对话 者 之一 , 又是课堂 阅读 活动 的组 织者 , 学 生阅 读的促进者 。 ” 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 但

布卿 爪 次 尹一 熟 麟 嘟 熟东 该 骸 姗拼诱 饭 藻 雄铸撇 寨 一 翻

备教 ・ 参考 一

黯潮蘸翻撇粼瓣豁蘸癫 鬓燕银葬 窦 黝沐

嘛 扩味

瞬滚 护 黔

二 冬 贰 翻 群 物 粼 舞熟 东 式 潍务

不能代替学生 学习主体 的独立思考 。因此 , 这堂课将借 助 多媒体 的手段 , 运 用朗读法 、启 发探究法 , 启发学生思考 、探究 , 期望构建 师生 间和谐平 等互 动的语 文课堂 。

四 、说 教 学 过程 一 导入新 课

高潮 既至秦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廷刺秦 王 。 结局 末段 荆柯被斩 。 三 分 析 文本 提问 “ 廷刺秦王 ”是本文的高潮本分 , 作者

靴 嵘 鬓 毅 巍 蘸 蒸 翼 荔 赣 纂 夔 蒙 黝 毅 彝 黔 鹭 爵 鬓 豫 霎 筹 魏 聚 藻 熬 巅 澎 瓢 蠢 群 肇 馨 那 翰 犷 臀 默 滕 漱 磷 操 了 豁 小

“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的

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 秦廷 行刺这 一部分可分 为五 层 。 计见秦王 一 自然段 顾笑武 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自然段 一 自然段 自然段

豪情是后世无法攀爬的“ 喜马 拉雅” 。 斗 转星

移 , 千百年来 , 无论面对来 自域外的 民族压迫 还是域 内的阶级斗争 , 《易水 歌 》已成 为人们

心中挥之不去的捍卫 自由的千古绝唱 。司马迁

在《 史 记・ 刺 客 列 传》 中 评 价 荆 柯“ 名 需 后 世” 。

陶潜称其 , “ 其人虽 已没 , 千载有余情 ” 。为什 么前人会对他作 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 《 荆柯刺秦王 》那段往事 。 通过学生 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 了解 《 战

国策 》

遇难去世 自然段 描 写这一惊心动魄 的场 面的方

法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 写 , 展示生 死 搏斗 的 曲折过 程 荆柯 “ 取 — 奉一 一发 — 把— 持— 推 — 逐— 提 ” , 主 动进攻 未 遂 , 荆辆仍进行 最后一次努 力 秦 王 “ 惊— 引— 起— 拔 — 走— 击 ” , 由惊慌失措转 为有效 反击 , 动作描 写 , 层次 分 明 。 通过语言 、神态 、表情描写 , 栩栩如生 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柯 “ 顾笑武阳 , 前为谢 日 ” “ 知事不就 , 倚柱而笑 , 箕踞 以骂 ” , 读之使人 如 见其 形 , 如 闻其 声 。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 衬托荆 辆的英雄形象 。写 “ 年十二 ” 就 杀人的秦武 阳 “ 色变振恐 ” , 衬托荆柯镇定 自若 写秦王 “ 恐 急” “ 群 臣惊愕 ” “ 尽失其度 ” “ 不知所为 ” , 衬 托 荆柯英雄虎胆 , 威慑 秦廷 最后荆柯 事败身 亡 , 秦王仍 “ 目眩 良久 ” , 这寥寥数语 , 从反面 衬托 了荆柯 的威武壮 烈 。 教 师 同步 梳理 重 点词 句 ① 持千金之资 币物 “ 千金之资 ” 是 “ 币物 ” 的定语 。币 礼品 。古时玉 、韦、圭 、璧 等统

称 币。 ②嘉 为先言于秦王 曰

略 介 词 宾语 。 。 ⑤见燕 使 者咸 阳 宫 省 略 介 词 “于 ” ④群 臣怪 之 怪 , 以 ……为怪 , 感到奇怪 。 ⑤“ 使 使 以 闻大王 ”与 “ 使 毕使 于前 ” 使 为 先 , 即 为之 先 。省

《战 国策 》是 战 国末年 和秦 汉 间编辑 的一 部重要 历史著作 , 也是 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 刘向整理 , 定名为 《 战国策 》 , 全书共 篇,其 内容主要记载战 国时期 各国谋 臣策士游说诸 侯 或进行谋议论辩时 的政治主张和纵横牌阖 、尔 虞我诈的故事 , 也记述 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 强 暴 、勇于 斗争的行 为 。 《 战 国策 》长 于议论和 叙事 , 文 笔流畅 , 生动活泼 , 在我 国散文史上 具 有重要的地 位 。 了解本文的背景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 史知 识 来 谈 一 谈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年, 即 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 , 秦于公元前 年灭韩 , 又于公元前 年破赵 , 秦统一六国 的大势 已定 。当初 , 燕王为 了结好于秦 国 , 曾 将 太 子 丹 交 给 秦 国作 为 人 质 。而 “ 秦遇 之 不 善” , 太子丹于公元前 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 强 秦 的 大举进 攻 , 同时 也 为报 “ 见陵 ”之 仇 ,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 王 或者 刺杀秦王赢 政 , 使秦 “ 内有大乱 ” , “ 君 臣相疑 ” , 然 后联 合诸 侯共 同破 秦 。荆辆 刺秦王失败之后 , 秦大 举攻燕 , 于公元前 年破燕 , 公元前 年

灭燕 。 二

走近 文本

使 , 派遣 使 者

让学生整体把握 作 品的故事情节 。 开端 秦将王剪破赵 — 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缘起 。 发展 荆辆知太子不忍 — 终 已不顾 行

刺 准备 。

使 毕 使 , 让 完成使 命 。 故不 可立拔 这一段 ⑥柯 既取 图奉之 动作 描 写 多用短 句 , 具 有 急迫 、紧张 的 表达 效

果 。

⑦而秦 法 行 文有张有 弛 内容 缤 密

肠篷裂麟 黔 曝 薰 戮 眺躁 巍 毅 鬓黝馨袭 黝 罗 羹 鞘豁 督戮粼拳锥娜黔飘瞬 澎犯 嘟熟 扮愉 少 舞 翼她 粼毓乍贵 狐 少库 撇 认 探妻 热一 兹 妙黛益

一锵 、 — 名沥讨撰

洲 井班 一 一

一 备教 ・ 参考

一 一 妙 一 ・

・ 一价

扮 一 幼

井一 瑞燕找 绷雾 一 攀狱

当时 , 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 ⑧卒 惶 急 无以击柯 , 而乃 以手共搏 之 承 弟掩 余 、烛庸均被派 出征 楚国 , 因此 , 公子光 前省 略 主 语 “ 群臣” 。 谋成 王位 , 即吴王阖间 。 ⑨ 被八创 被 , 动词 , 遭受 创 , 名词 , 伤 。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 , 因其折辱壮士丘 不是被 动 句 。 连 , 被推 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 , 阖阎立 ⑩群 臣侍殿 上者 定语后 置 。 国 , 公子庆忌逃往艾城 , 招纳死士 , 接连邻国 , 本文成功地塑造 了荆柯的形象 , 你觉得 欲 待时乘 隙 , 伐吴报 仇 。公子庆忌 骨腾 肉飞 , 荆辆 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联 系全文 , 谈谈你的 走逾奔马 , 手能接飞 鸟 , 步能格猛兽 , 矫捷如 看法 。 补充 可从思想 、性格 、才能 、精神方面 分析 。 思想 为国分忧 , 雪耻报仇 , 报效太子 。他 对 樊放 期说 , 刺秦 王的 目的是 “ 解燕 国之患 ” “ 报将 军之 仇 ” , 除 “ 燕 国见陵之耻 ” 。行刺失 败 , 他 仍宣称欲 生 劫秦 王 , “ 必得约契 以报 太

子也 ” 。

真 实可 信 。

神 , 万夫莫敌 。因此阖间 日夜忧虑 。时伍子青

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 残身灭家 , 取得庆忌信任 , 终于成功 刺杀 了庆 忌 。 典故 “ 壮士断臂 ”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 离成就 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阁 春秋五霸之 一 。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 , 原居积地深井 , 因 得罪 乡里 , 带母 及其 姐窖避 居齐 国都城 临 淄 , 乃吴 起 好 友 。后 吴 起 因私 利 将 其 荐 给 豪 富 严 遂 , 聂政到达韩 国都城平 阳后 , 成功地 刺杀 了 忘恩 负义的相 国韩傀 。 让学生 自己比较 他 们的异 同 。 提示 唐雌当廷怒斥秦王时 曾经说 诸 之刺 王僚也 , 彗星袭 月

性格

深沉 , 刚毅 , 慷慨 。准备信物 , 深

谋远虑 。迟 发 见疑 , 荆辆怒 , 叱太子 。取道 易 水 , 慷 慨 悲歌 。 才能 工于心计 , 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 竹 , 周密策划 , 义激 樊放期 。临 危从容不迫 , 遮掩搪 塞 , 机 智过 人 。 精神 不畏强暴 、不避艰险 , 不怕牺牲 、 视 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 “ 一去不复还 ” , 仍 然一往 无前 , “ 终 已不顾 ” 。行刺不就 , 身受

重 伤 , 仍拼 死一搏 , 英雄 气概 , 值得称 道 。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辆刺秦王的行为 小结 “自古燕赵 多慷慨 悲壮之士 。 ”这方 土地上的人 文精 神魅 力 , 令天地之 间的志士 仁 人无比推崇 “ 燕赵 多义士 , 慷慨 悲秋风 ”的人 格境界 。荆柯 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地挽救 燕 国的 危亡 ,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 向前 的 , 秦统 一六 国是历史发展的趋 势 , 企图凭个人的拼杀 来改变 历史的进 程是 不可能 的 , 所 以 只能 以悲

“ 夫专

聂政 之刺韩 傀 也 ,

白虹 贯 日 要 离之刺庆 忌 也 , 仓鹰 击于殿 上 。 此三子者 , 皆布衣之士也 , 怀怒未发 , 休 侵 降 于天 , 与 臣而将 四矣 。 ”《 战 国策 ・ 魏策 荆 辆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 一 , 但 专 诸 、聂政 、要离的行刺纯 属 “ 士 为知 己者 死 ” , 而荆柯则基本上 不是为一 己之私而是 为 “ 国家 大事 ” 。荆辆 是一 个武艺高 强 、侠肝 义胆 的 勇 士 , 他刺秦的义举来 自他 对 强秦的 国仇家 恨 , 也是他争取 自己的生存权 的最后一搏 。他与燕 国不沽亲带故 , 如果说燕 太子丹要刺杀赢政有 其报私仇的成分 , 那 么 , 荆柯的 目的则更是 出 于为救六 国人 民的侠 义之心 。所以 , 荆柯并非 要 “ 为知 己者死 ” , 他的 行为的价 值 不在 于个

剧 告终 。这些 都 反映 了历史的和阶级的 局限 。 人 义 气 , 而 在 于 他 代 表 了广大 人 民的 抗 暴 之 但千百年来 , 荆柯那种 同情弱小和 反抗强暴的 心 。 五 布置作 业 义侠精 神 是值得我 们敬 仰 与肯 定的 。 把你对 “ 荆辆 刺秦 王 ”的看法整理 成一 篇 四 延 伸 比较 文章 。 补 充介绍春秋 战 国刺客 专诸 、要 离 、聂

政 。

教学 反思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 , 家住阳山之野 , 靠 为 人屠 猪维持 生计 , 当时伍 子青隐居 于此 , 与 其 交好 。后来 , 吴 公子光欲 刺其 兄吴 王僚 , 来 见伍 子 青 , 请 其 荐 一 勇士 , 伍 子 青荐 了专诸 。 为 了刺 杀 吴 王 僚 , 专 诸 于 是 隐 太 湖 学 治 鱼 三

高 中语 文新 课标 明确提 出

在 教学 中应提

倡 “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 ” 提 倡 “ 把 课 堂还 给学 生 ” “ 重视 知识 与能 力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和价 值观 三者 的结 合 ”“ 重视 课

堂的预设气生成 ” , 基于这些理念设计了此案

月 。藏 鱼 肠 剑 于 鱼 腹 , 成 功 地 刺 杀 了 吴 王 僚 。 例 。

作文二:《荆轲刺秦王的教案》6000字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臣左手把(17)其袖,而右手揕(18)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19)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0)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21)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22)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3)。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4)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25)。以试人,血濡缕(26),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说法不一,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27)。乃令秦武阳为副(28)。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0)。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32)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3)!”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4)。高渐离(35)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6),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37),士皆瞋目(38),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9)。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4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1)。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2)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43)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44),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5)。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46)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7)。”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48)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49)。至陛

(50)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51),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52),使毕使于前(53)。”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54)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5)。拔剑,剑长,操其室(56)。时恐急,剑坚(57),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58)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0);诸郎中(6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62)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63)!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64),乃引(65)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6)。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67)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释义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北:向北。略: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现在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13)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5)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6)善:好好地。

(17)把:握,抓住。

(18)揕:刺。

(19)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0)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1)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2)盛:装。

(23)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24)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5)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6)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27)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8)为副:做助手。

(2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0)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2)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3)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5)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3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7)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38)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9)终己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0)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42)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43)比:并,列。

(44)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5)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46)使使:派遣使者。

(47)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8)奉:两手捧着

(49)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0)陛:殿前的台阶

(51)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2)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3)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4)发:打开。

(55)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56)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57)剑坚:剑插得紧。

(58)还:通“环”,绕。

(5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1)郎中:宫廷的侍卫。

(62)提:掷击。

(63)负剑:负剑于背。

(64)废:倒下。

(65)引:举起。

(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67)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段解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兵临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子丹不忍。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段:故事的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第四段: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备助手。

·第七段: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诀别。“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第十二段: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第十三段:顾笑武阳。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第十七段:荆轲倚柱笑骂。

·第十八段:结局:荆轲被斩。

译文

荆轲和秦王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将军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

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我就辞别了。"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

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

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剑在背上!大王剑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作文三:《《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7000字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                           ——《荆轲刺秦王》 ——《扬州慢》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               ——《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      ——《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                  ——《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荆轲刺秦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荆轲刺秦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              ——《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荆轲刺秦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â)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荆轲刺秦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荆轲刺秦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荆轲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                       ——《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                          ——《捕蛇者说》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荆轲刺秦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                          ——《荆轲刺秦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荆轲刺秦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                              ——《荆轲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荆轲刺秦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                     ——《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                   ——《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曹刿论战》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                ——《荆轲刺秦王》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                        ——《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                                   ——《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                          ——《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        ——《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         ——《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                   ——《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              ——《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             ——《荆轲刺秦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                 ——《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                    ——《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荆轲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赤壁之战》 ——《李凭箜篌引》 ——《赤壁之战》 ——《出师表》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屈原列传》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荆轲刺秦王》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                              ——《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荆轲刺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  (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                              ——《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                                ——《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                              ——《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作文四:《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1100字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作文五:《《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300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2009-09-22 22:05:07)

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 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 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 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 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 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 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 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 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分享到新浪微博

作文六:《说说《荆轲刺秦王》的教学》4600字

一、说教材

(一)文本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已经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感动着、哺育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尚浅,有可能会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偏颇,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陈凯歌导演执导的《刺秦》中的精彩片段。

语文新课程提出应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用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对此往往不感兴趣。老师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文本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三、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主体)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是后世无法攀爬的“喜马拉雅”。斗转星移,千百年来,无论面对来自域外的民族压迫还是域内的阶级斗争,《易水歌》已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捍卫自由的千古绝唱。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评价荆轲“名垂后世”。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会对他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那段往事。

1、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 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走近文本

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分析文本

提问:

1、“廷刺秦王”是本文的高潮本分,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描――逐――提”,主动进攻未遂,荆轲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教师同步梳理重点词句)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成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荆轲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小结:“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这方土地上的人文精神魅力,令天地之间的志士仁人无比推崇“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的人格境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地挽救燕国的危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延伸比较

补充介绍春秋战国刺客:专诸、要离、聂政。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闻(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空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相国韩傀。

让学生自己比较他们的异同。

提示: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赢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五)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附: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基于这些理念设计了此案例。

作文七:《荆轲刺秦王的全文翻译》2000字

荆轲刺秦王的全文翻译

最佳答案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

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作文八:《荆轲刺秦王的练习答案》6400字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工以药淬之        B.卒起不意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往而不反者

【解析】 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D项,“反”通“返”。

【答案】 A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解析】 ①②副词,假如没有;③副词,只是;④动词,回头看。

【答案】 D

★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解析】 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解析】 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答案】 C

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解析】 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解析】 信:凭信之物,信物。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伏尸而哭,极哀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析】 A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B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于”:都是介词,在。D项,“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

【答案】 C

8.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②是荆轲强调信物的重要;④表现太子丹的仁德;⑥是樊於期对秦王的痛恨。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

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解析】 D项,有误,荆轲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他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答案】 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这两个语句,要注意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第一句中“忍”,忍心;“更”,改变。第二句要注意被动句和疑问句的翻译。

【答案】 (1)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2)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乏:荒废

C.窥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解析】 让:推辞、退让。

【答案】 D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②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于太子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解析】 D项,①②相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A项,①连词,表目的,用来;②介词,用。B项,①介词,通过,经过;②副词,于是。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

【答案】 D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

①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表现的是秦王的残暴及其后果。②是鞠武向太子丹推荐田光。③表现太子丹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④虽是太子丹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⑤是太子丹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表现太子丹对荆轲的尊重。⑥中的“顿首”“固请”都表现太子丹的“礼贤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解析】 “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原文无据,原文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答案】 B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2)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3)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

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没有泄漏我说的话,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四、语言表达

16.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例句的主旨是“分别”,特点是“诗句+人物+分别的特点”。

【答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豪别”)

1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汉画像砖”。(不超过50字)

汉画像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主要用于宫殿、庙宇及墓室的装饰,再现了汉人的现实生活如农耕渔猎和舞乐百戏,迎候礼仪如持笏礼、持盾礼、持戟礼、持帚礼,马车出行场面以及各种各样的台阁斗拱。它不仅反映了汉朝的生活场景,还折射出汉人的文化精神。汉画像砖以简单、质朴、形象生动见长,宏大题材一般采用相同的印模反复印制而成。但在简单重复中,制作者采用不同的组合关系或一车一马或一车二马,以及不同的空间距离使画面静中含动、动中寓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筛选出关键点,如时间重点是兴盛于汉代,特点包括内容精神、图像特征,还有用途。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句子。注意内容

的先后顺序,按照时间——外部特征——内容精神——主要作用的顺序。

【答案】 汉画像砖是兴盛于两汉,图像简单质朴,表现汉人生活场景和文化精神的宫殿、庙宇及墓室的装饰材料。

作文九:《荆轲刺秦王的翻译》2400字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所有的土地,派兵向北(名作动)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名作状)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悬赏他的头(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就有报答太子您的办法了。”太子说:“樊将军因走投无路(古今异义)来投奔我,我实在不忍心因为我的私事(形作名),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和同族的人,都被杀害和没收。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来悬赏将军的头,你将要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每次想到这里,就痛到骨头里去,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忧患,二可以报您樊将军的仇!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名作动)说:“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更可以洗刷燕国被欺侮的耻辱(被动句)。将军你是否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无法挽回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名作状)。

在这个时候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买到,排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匕首在人身上测验(省略句),血沾湿了衣缕,人没有不立刻死掉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荆轲的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在远地(形做名)还没有来,就为他停下来等待。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意动用法),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遣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现在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人,那是没用的人!(判断句)现在拿着一把匕首到凶险的秦国,我留下了的原因,是等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请允许我向你们告辞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定语后置),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名作动)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名作状)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登上车离开,始终没有回头。  已经到了秦国,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全国上下都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斩杀了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跪拜礼将它送出(状语后置),派遣使者把这些告诉(使动用法)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名作动),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

者。(状语后置)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意动用法),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向秦王道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些,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状语后置)。”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图双手捧着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自己挣着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握住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所以不能立刻抽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发生的突然,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陈列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来不及召唤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该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出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地,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名词作状语),痛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杀荆轲。秦王头晕眼花了好久。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请辞决也 决,通“绝”。

作文十:《<荆轲刺秦王的写人艺术》1600字

烘云托月多方映衬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到这熟悉的句子,大家一定会想起电影里张丰毅扮演的那位刺客.

电影取材于中记载的一桩历史事实: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一次"斩首行动"__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灭韩破赵,大军直达燕南界,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为了解除秦对燕的威胁,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但功败垂成,荆轲被杀.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

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士"的形象,荆轲就是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位侠士.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呢?除了通过直接写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之外,它还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刻画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不妨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例来看看:

一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文章一开始,就用"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在这大兵压境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怎么表现的呢?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荆轲在这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但由于太子"不忍",荆轲果断决定"私见樊於期".荆轲推心置腹,三言两语使樊於期甘心献头.樊於期也是刚烈慷慨之士,但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仇敌,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听了荆轲的周密计划,马上就以性命相托.作者用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樊於期来映衬荆轲,使一个侠肝义胆,智谋非凡的侠士跃然纸上.

如果说,樊於期的信任从正面衬托出荆轲的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那么,太子的表现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在大兵压境之时,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 他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了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二借助典型环境,运用氛围渲染烘托人物.

"易水送别"就是借助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的例子.秋风萧瑟,筑声悲凉,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听到荆轲的歌声,起初"士皆垂泪涕泣".等到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时,"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成同仇敌忾.三个"皆"字,写出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明知此行凶多吉少,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这里,在一股浓浓的悲壮气氛的烘托下,一位视义重过生命的侠士的形象卓然树立了起来.

三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对立的人物.

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先"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而秦王,听到蒙嘉的一番甜言蜜语就"大喜".一方是有备而来,一方是利令智昏,双方矛盾潜滋暗长.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竟"色变振恐",在这猝然生变的时候,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沉着机智镇定自若,与秦舞阳的"色变振恐"相对照,孰勇孰怯,立时分明."图穷而匕首现",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_起_绝_拔_操_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_奉_发_把_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尽管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最后"被八创",但他"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的释然潇洒,在他被斩后,仍使秦王"目眩良久".在矛盾冲突中,秦王的贪残怯弱,秦舞阳的外勇内怯,有力地衬托了荆轲的忠义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