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 托尔斯泰传400字 《托尔斯泰传》900字

托尔斯泰传400字 《托尔斯泰传》900字

时间:2019-11-26 09:29:0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托尔斯泰传》900字

托尔斯泰传(925字)

“托尔斯泰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

在法兰西的大地上,托尔斯泰的作品诞生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等作品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崭新的世界。托尔斯泰的远房亲戚塔季扬娜姑姑和亚力山德拉婶婶,是两位热心肠的俄罗斯妇女。她俩在托尔斯泰父母死后,承担了照顾5个孤儿的重担,两个人性格慈祥和蔼,乐于助人,都是虔诚的东正教徒。她们的虔诚和爱心,在托尔斯泰的心灵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 1841年和1843年,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读书,他先读阿拉伯的土耳其语系,第二年又转入法学系。在大学期间,托尔斯泰的学习成绩平平,这也使他十分苦恼。除了学业之外托尔斯泰感到痛苦的事是他丑陋的长相。但是他在找到自身的缺点后,不断的克服它、战胜它,并不断实践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曾经托尔斯泰对自己的理想产生过怀疑,在不断的质询中、不断地冲击和求索,终于在痛苦中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外貌平庸甚至丑陋,留给人的印象总是失调、崎岖、粗鄙。但当人直视他的双眼时,都会被他双眸的深邃与犀利而震撼。列夫.托尔斯泰不像旁人一样心安理得地享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不肯安享富贵,不肯虚度年华,他想通过造福人类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于是有了无限的烦恼与困难……他看穿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都无法在他的眼前掩饰真相。他以地道的现实主义眼光去观察,可是梦想和对人类的爱重依然在他的心里涌动。

托尔斯泰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我们在这个尘世中生活,也必须擦亮自己的双眼,看清事物真相,不被假象蒙蔽。当有非法利益收获时,应好好掂量,分清是非,以理性的头脑,锐利的眼光看待事物,把握分寸。

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使他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奋斗,他饱经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托尔斯泰以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情感,巨大的力量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没有大师的尊贵。也许他失去了人应有的幸福,但他从未背叛信念与真理。他毫不骄傲,而正如他在信中喜欢自称的那样,他是“我们的兄弟”。

陈雪霁

作文二:《托尔斯泰传》1600字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作文三:《《托尔斯泰传》》3300字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俄国革命的镜子,照出人性的善美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罗曼·罗兰

闲暇之余,我慢慢品读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一位19世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的在世界文学史上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作品,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如《七颗钻石》,《跳水》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因此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大多数人崇拜的对象。而我,也是万千粉丝中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个人们告别崇高、躲避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的生平和作品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因为这些伟人的生活和事迹就像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完全表现出来。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去欣赏他们的文字,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此书的作者,法国文学家,批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除了“诚恳”二字。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年代,当时法国的文学先驱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离我们远去。邻国泰斗尼采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又是如此的晦涩和阴暗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用艺术描绘的情感应该是真诚不带一点杂质的,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正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他想用英雄主义来纠正这个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为他们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

我第一次接受艺术巨匠托尔斯泰的精神指导是他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作闪闪发光,进而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但这并非我当初看到的那么简单,只是一对男女私通的故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细细的品读,才明白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当时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当中强烈的表示个人感情需要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伟大的作家塔斯托耶夫斯基曾兴奋地品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安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理想的新女性,当理想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初的内心的冲突来自对新生活的渴望,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安娜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服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向往的幸福生活。她是资财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

但是最让我动心的是故事的结局,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追求只能以失败告终,也以最悲烈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她以强列真挚的感情与内心无比强烈的体验,以蓬勃的生命力但又是悲剧性的命运而扣人心弦。我也被其大胆的写作风格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表达的恰到好处。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托尔斯泰从小接受贵族化的家庭教育,但当其在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准备当外交官。他不专心学习,开始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退学回到家乡庄园后,托尔斯泰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善农民生活,致力于为农民创办学校,但是却很闹得到农民信任,最终被迫停止。并在其从军多年后,开始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与索菲亚新婚之后,随着革命形势渐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思想上的危机。慢慢的,他脱离社交,安居于庄园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但是思想理念的不同,造成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妻子索菲亚却不能摆脱世俗偏见,心里想着的永远是家庭和子女利益,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思想上的不和,矛盾夹杂着冲突,最终酿成最后的家庭悲剧。

因为这样,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一个个人主义贵族,却在他的晚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里宣扬了对爱与忠诚的人生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制度的鄙视。

农民为了人类播下物质方面的粮食种子;同样地,想要农人过幸福的生活,就得为农人们播下精神方面的智慧种子。在这样的观念下,托尔斯泰振奋起他不屈不饶的决心。

在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已有领悟。一个人单是心存不做坏事而想过清廉日子的生活是不过积极的,这可以说白白地糟蹋了人生。一个人应该积极为大众谋福利,至少也得努力工作以求对别人有所贡献,才算了结人生的真谛。这种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的心中才必须有“爱”,这包括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爱,对所有世人的爱。

对亲人的爱是自然的感情流露,但是谈到爱敌人,如果没有神一般的爱心是无法做到的。对自然的爱,容易陷入嫉妒。而神的爱则不会变心,任何东西都无法破坏这种爱,这才是人类所应发挥的本性。

然而,托尔斯泰又对战争产生了疑问,虽然在西伯史特波里他曾勇敢地舍命奋战,但此时他却日渐地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疑问。

战争史违反人类本性的行为,为了要去实行这种违反人类本性的事,结果除了让不计其数的人员伤亡外,还造成后遗症,使数以百万的人不断地、不知廉耻地去做坏事,如欺诈、叛逆、偷窃、伪善、造伪钞、放火和残杀等等。若是要调查收集这些做坏事者的罪证,即使集合世界上所有的法院、警察人员,也可能要费上几世纪的时间才能办完事。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认为造成这些做坏事的元凶有罪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对于托尔斯泰我最看重的是他的思想,其在大学时代就种下了卢梭精神种子,不知不觉地已渐渐在托尔斯泰心中萌芽、茁壮,直到他五十岁时,已经长成一棵大树,称之为“托尔斯泰之树”。

卢梭讲“生活与思想合一”,是一种充实而毫无虚伪的生活;相同的,托尔斯泰也提倡“思想与行为合一”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实际却很受阻。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托尔斯泰的办学史,曾4次为农民创办学校,一心想干一番教育事业的他,以充分发挥他的理想,然而竟遭到政府的反对与阻扰,农民的嘲讽和不理解,甚至妻子也反对他,但是托尔斯泰内心却在呐喊:“我不能因此而退缩!”因为如果一退缩,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不一致了。

托尔斯泰对神的信奉,宗教生活也是如此的不尽人意。托尔斯泰探求基督之路,认为对的就要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俄国正教宗教会却横加干涉,开除了他的教籍,还威胁他死后不为他作祝福祷告。但是托尔斯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们的顽固才是真正的错误,所以,托尔斯泰也绝对不能退缩。

在生活中,托尔斯泰却产生了一些矛盾的现在。贵族出身,拥有七百位佃农,他可以过着足以炫耀财富的奢侈舒服生活,但是他内心却又为佃农们叫屈,因为他们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违背神的意旨的待遇。可是要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该如何着手。他很感困惑,且到处碰壁。

不过话又说回来,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能把思想和生活有技巧的分开的人很多,可是托尔斯泰仍认为思想和生活必须一致。只要是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说什么,别人如何的反对,他都不惧怕,一定坚持到底。这也就说,他要走自己该走的路。

此时,我认识到了思想的神奇力量。我们的思想价值体系大都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我们的思想却比我们的行为更有意义。思想指导行为,如果能有正确的思想,那我们也做出正确的行为。在没有把这些思想付诸于行动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对世人产生爱的想法,或是在精神,心理和身体上给予他们帮助。如果我们培养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正确思想,我们会很快发现身边到处充满着阳光,我们所遇到的人也会和我们散发出一样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都是正面的,那么你周围的气场就是正面的。

作文四:《托尔斯泰日记摘抄》2100字

1847年 19岁 中国论文网 ://.xzbu./3/view-7495.htm     我变了许多,但仍没有达到我希望的完美程度,我没有执行我对自己的规定。执行了也执行得不好,没有锻炼我的记忆力。   为此,我在这里写下一些准则,如能遵守,我想对我会大有裨益。   1.规定必须做到的事情,要不顾一切地去做。   2.既然做,那就好好做。   3.忘了什么,别去查书本,要尽量自己想起来。   4.经常强迫自己的大脑尽全力去工作。   5.永远出声地读和想。   6.别不好意思对妨碍你的人说他们妨碍了你。先向他们暗示,如果他们不明白,再向他们道个歉,然后告诉他们。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我总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生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促使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得到全面发展。      1851年 23岁      我荒废了许多时间,起初沉湎于上流社会的种种乐事,后来又觉得灵魂空虚,耽误了正事,即以我自身为对象的工作。长久以来使我苦恼的是,我没有一种能够决定整个生活方向的来自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什么都是走着瞧。现在我似乎找到了来自内心的思想和恒久的目标,那就是增长意志。我早已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只不过现在才意识到,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思想,而是与我的灵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   我发现我的癖好主要有两个,一是好赌,一是好虚荣,而虚荣心有数不清的表现形式,诸如要表现自己、轻率、不在意等等,因此就更加危险。   幸福有两大类,即乐于行善者的幸福和爱好虚荣者的幸福。前一类的幸福来自善行,后一类幸福来自命运。必须使善行深深扎下根来。建筑在虚荣之上的幸福会被虚荣毁掉,因为名誉毁于恶言,财富毁于欺诈。      1861年 33岁      把自己的幸福跟物质条件――妻子、儿女、健康、财富――联系在一起是糟糕的、可怕的、荒谬的。一个人可以有妻子、儿女、健康等等,但幸福却不在于此。      1897年 69岁      有时你想过一些事,又忘了想的是什么,但还记得、还知道是哪种性质的想法,忧郁的、沮丧的、沉重的,还是愉快的、振奋的,你甚至记得思维过程,起初是忧郁的,然后平静下来,等等。这种回想正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美与道德是一根杠杆的两臂,一边延长多少,轻多少,另一边就缩短多少,重多少。一个人一失去道德的目标,便对美特别敏感。   当人们欣赏莎士比亚、贝多芬时,他们欣赏的是由莎士比亚、贝多芬引起他们自己头脑里的思想和梦想。这就像恋人们爱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由对象引起他们内心的感情一样。这种欣赏并无艺术的真正的现实性,却有完全的无限性。   在愉快、悦人、亲密的关系的背景下忽然有一颗星开始闪烁。这有些像突然散发出来的菩提树的香味,或者月光刚开始造成的阴影。还没有饱满的色彩,没有明晰的影和光,然而已经有新的、富于魅力的事物引起的喜悦和惊恐。这是美好的,不过只在初次和最后一次是如此。      1901年 73岁      人们活着靠自己的思想、别人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别人的感情(即理解别人的感情并以它为指南)。品质最优的人主要靠自己的思想和别人的感情,品质最劣的人靠别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感情。四种活动的基础、动机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人与人的种种区别。   没有自己的感情,只靠别人的感情活着,这种人是忘我的傻瓜、圣人。有些人只靠自己的感情活着,这种人是禽兽。有些人只靠自己的思想活着,这种人是哲人、先知。有些人只靠别人的思想活着,这种人是有学问的蠢人。这些要素按照不同强度、以不同方式配置,结果产生各种各样的性格。   要帮助有困境的人,只有作出牺牲。牺牲总是悄悄的、轻松愉快的。有人想帮助他人而不作出牺牲,那就是通过别人,为此总是需要喧嚷,花许多力气,甚至免不了痛苦。企图这样来帮他人的人,既爱吹嘘, 又爱埋怨。   中国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要加上一句: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不知道,什么应该早知道,什么应该晚知道,是更大的知。      1904年 76岁      人要完全认识事物,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我完全了解我自己,全部的我,从生的帷幕拉起到死的帷幕降下。我了解我自己,由于我是我。这是最高级的知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最深刻的知识。下一种知识,是通过感觉获得的知识,这是外表的知识。我知道我所感觉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了解它并不像了解自己那样。我不知道它的自我感觉和意识。第三种知识更浅一些,那就是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从自己的感觉推论出知识或别人用语言传达的知识――论断、语言、结论、学习。   1.我忧伤,疼痛,寂寞,高兴。这是没有疑问的。   2.我闻到紫罗兰的香味,看见光和影,等等。这里面可能有些错误。   3.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在旋转,知道日本和马达加斯加等等,这些是可疑的。   我想,生命在于将第二、第三种知识变成第一种知识,在于人自己感受一切。   你所接触的圈子,包括在场或不在场的人,能够在精神上提高你或降低你。      1910年 82岁(去世之年)      靠别人的劳动为生的人不去感谢劳动者,而劳动者却去感谢靠他们的劳动为生的人,多么荒唐!(摘自1957年第1期《人民文学》)

作文五:《《托尔斯泰传》简介doc》11900字

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传》:【奥】茨威格著,申文林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茨威格的《托尔斯泰传》不是流俗意义上的,事无巨细,描写传主生活细节的传记书,而是一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传记文学的艺术品。围绕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后的精神转向,在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他的作品、他的真实生活之间循环往复,茨威格描述、解释并评价了这次转向。

这种主题的集中,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生活细节的碎片,不是传主轶事的堆积。它本身成为一件完全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作品,与作者其他卓越的传记作品一起,成就了茨威格作为传记大师的声名。

本书比较分析了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物质层面、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精神层面——体现在他的创作生活中,重点描绘了转向后托尔斯泰的生活实践,家庭生活,他为实现教义而作的斗争,最后抛弃财产家庭的决断,表现出一代叙事大师悲壮落幕的恢弘,尤其是巨星陨落前后的内心纠结。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遭遇、文学风格之比较则贯穿全书。茨威格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与托尔斯泰都处于对极的状态。我们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感觉不到作家个人色彩的参与。正如王国维的文学评论概括的境界类型——“无我之境”。

托尔斯泰不是作为一个幻想世界的虚构者出现的,而是作为直接靠近真实的报道者出现的。他的文学总是成为专业性的、实实在在的、清清楚楚的富于人性的,是一种阳光下的艺术,一种提高了的现实。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反,他托尔斯泰这位绝对清醒的艺术家取得的卓越成就,无论在哪里都不需要超越实际情况的界限。他不从超凡脱俗的幻想领域取得事件,而只是在普通的土地里,在习闻常见的人身上深挖勇敢和冒险的坑道。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美和真是同一个东西。   在托尔斯泰的天才对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从精神开始,灵魂是首要的。但在托尔斯泰那里,灵魂从来不能飞翔,甚至不能完全自由的呼吸一次。身体总是像个硬壳,沉重的披挂在灵魂上。

难怪人们称呼他的作品为“秋天的艺术”: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很快死亡就要进入大自然了;很快所有的人,就要结束生命了。

他的艺术以其冷清无情的光亮,以其直透现实的客观精神使人进行深思,就像“价值无涉”的自然科学一样,但是不使人感到幸福,这就是茨威格理解的托尔斯泰的文学精神。

50岁时托尔斯泰突然偏离了他的文学,这真的那么不可理解吗?他渴望他的行为产生影响,解除种种困难,使别人生活的轻松起来,他渴望一种“在人身上唤醒更高级和更善良的感情”,真的是那么不可理解吗?

托尔斯泰会为什么似乎突然地去询问那个可怕的生活意义问题,陷入不可救药的虚无的深渊中,本书由此给出了合理解释。

晚年的托尔斯泰从单纯的生活作家上升成了生活的法官。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现生活,

而是要通过把艺术用于弘扬道德和提高情操服务来自觉地为他的艺术寻找一种意义、一种伦理学上的任务。

但是艺术如同一切神圣的东西,是不容许有异议的,是嫉妒的,它要对欺骗他的人进行报复。要求艺术服务于,从属于一种所谓更高的权力的时候,艺术就会暴躁地避开这位大师托尔斯泰,而且,恰恰就在他用教义塑造人物,使人物强有力的感官性变得疲惫和苍白无力的地方。

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评价道,那些有目的和进行道德说教的书是陈腐有害的,托尔斯泰愈是沉醉于他的道德专制主义,那么他离开自己天才的原始成分也就是感觉的真实性便愈远,他作为艺术家便愈加不稳定。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战争与和平》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他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该庄园有400多公顷,属于家族的庄园有170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等,只苹果园就有40公顷。托尔斯泰2岁时丧母,9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资丰厚,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从生活到读书都照管。他童年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读了法国卢梭的著作,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开始思考俄罗斯社会问题,逐步观察到当时封建社会的愚昧和不公正。青年时代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又转学法律,他通过自学攻读博士学位。

早慧的托尔斯泰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854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童年》,写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俄国家庭教师的管教下的生活,写小孩子的心理变化;写家庭教师的愁眉苦脸,无可奈何被父亲辞退;写父亲对人的不尊重等。后来又发表了《少年》、《青年》,成为他自传题材的三部曲。

1847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想了一个改革庄园的计划,他到了庄园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村子,给贫苦的农民送茅草、修房子,农奴表示不理解,更重要的是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成为泡影。

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参加了1854~1855年的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其间他写了多篇战地通讯,完成了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他写了贵族军官们的腐败,冒领战功,写了贫苦出身的士兵克尽职守、保卫国家。几年的军旅生活使他进一步看清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后来创作《战争与和平》,生动真实地描写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开创了对战争场面中军官与战士辩证发展心理过程描写的先河,后被西方作家所采用。

为了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1857年、1860年他曾两度出国考察。先到法国,看到法国发明了用于杀人的机器,他不敢恭维这种杀人文明。他又离开法国到了瑞士,看到一些有钱的人如何虐待一位流浪艺人,后来托尔斯泰以同情心请这位艺人去饭馆吃饭,因为这位艺人落破而受到冷落,他回到家在夜里写小说,破口大骂这个西欧社会。

他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从小所感受到的,一直在思考的,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他们的隔阂与矛盾,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这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映。作家从根本上讲:一个是民主思想,一个是民族思想,这也是解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两把钥匙。俄罗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11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我国的唐代,而十九世纪为民主、民族而奋斗的历史使其大放异采,作家始终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

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办起了学校,对农民的儿子进行普及教育,担任地主与农民的和平调节人与陪审员,以期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他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进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前半生追求民主、民族,对西方社会大失所望,后来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士。他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上层社会享受的,而广大的农民享受不到,他保留着一种农村的纯朴思想。  托尔斯泰晚年追求生活平民化,宣布放弃遗产,遭到家人的反对。1910年10月28日,他弃家出走,以实现他平民化的夙愿,结果得了肺炎,11月7日死于阿斯塔堡火车站。他一生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他以1812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由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为历史背景,1863年历经6年,创作了宏篇巨作《战争与和平》;1874年至1876年创作《安娜·卡列宁娜》;1898年至1899年创作《复活》。三部巨著反映了俄罗斯十九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社会历史面貌。这些著作也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探索俄罗斯的前途在哪里。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的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就连10岁大的孩子都可以跨过去,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据说,坟旁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托尔斯泰小时侯和哥哥亲手栽种的,因为他的保姆给他讲的一个古老传说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了这

些童年往事,于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决定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俄罗斯人结婚有抱新娘从桥上过河的传统,但是伴娘却说什么也不让我这个外乡人参与他们的这个活动,所以我只能从背面将镜头拉近“偷拍”一张了。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托翁晚年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就体现了作家彷徨、困惑和对宗教的皈依。而文豪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升官发财或者妻小儿女,而是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忧虑,对人生生死问题的追问。于是在他82岁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于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内。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但是,自从托尔斯泰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一直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近百年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

和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今天俄罗斯的新人们似乎要更为注重室外的婚礼形式,他们无论冬夏,都会到附近的风景胜地,或拍照留念或聚会饮酒。而且,他们一般都一定会向当地重要的坟墓或墓碑敬献鲜花。这些坟墓有时是卫国战争烈士的纪念墓,有时是名人的墓地。而俄罗斯人的墓地并不是阴冷潮湿或严肃紧张的地方,而更是让人愉悦、内心安宁的美丽风景。因为,美不仅在于视觉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令人感慨的托尔斯泰墓

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

托尔斯泰的庄园在莫斯科的正南方,离图拉城14公里,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明亮的林中草地”。乘坐从莫斯科开出的特快列车可以直达离庄园3公里的小火车站,剩下的路最好是步行。

走过一大片开阔的庄稼地,庄园就延伸在辛菲罗波尔公路的边上。庄园现在由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掌管,他雄心勃勃,力图去掉所有20世纪的建筑,在各个角落恢复庄园当年的面貌。进入插有风信旗杆的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白桦林荫道。每天,不断的人流沿着这条小道去探寻庄园最深处托尔斯泰的墓地所在,那本是整个庄园中最安静的地方。

“林中草地”庄园原本属于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长大。1847年托尔斯泰家族分家时,列夫·托尔斯泰得到了这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其后的60年中,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劳作、构思、恋爱、创作,直至去世。庄园中著名的“白房子”就是托尔斯泰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托尔斯泰写就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托尔斯泰迷上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他曾和当年北京大学的辜鸿铭教授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争论人的忍性与斗性的差异。

“林中草地”的小径上,留下了60多岁的作家学骑自行车的身影;“林中草地”的小屋中曾回荡着作家与农民、仆人的亲切谈话;在这片庄园,托尔斯泰曾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免费学校,并亲自为他们编写童话、绘制教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托尔斯泰曾决心当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匠,并亲手给自己的女婿做了一双靴子;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包括这片已经深深融入他生命的“草地”。   “林中草地”中到处是树木。白桦、白杨、云杉、椴树,沟壑里也布满了金银花、丁香和

悬钩子。在靠近沃龙卡河那一头的坡地上,树木尤为浓密。这是托尔斯泰当年插“绿棍子”的结果。俄罗斯人信奉“绿棍子”———树木能通大自然,并传说如果可以埋葬在自己亲手栽种的大树下面,一个人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托尔斯泰相信这些说法。在这片坡地上,托尔斯泰小时候就玩过插“绿棍子”的游戏,成为庄园的主人后,他更常常徜徉在这片树林之中。1908年,他嘱咐家人:“在把我的身体埋葬入土时,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只需一口棺木,找些愿意的人抬到谷地对面的‘绿棍子’地去。”

应该说托尔斯泰身后如愿以偿、死得其所。家人把他埋藏在了插遍“绿棍子”的山坡上、他亲手栽种的棵棵大树底下。一代文豪的尸体被埋入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托尔斯泰墓只有2米左右长,约半米宽,高有尺许,周围没有碑石,没有雕像,没有殿堂。  自那以后,这墓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不管春夏秋冬如何更替,不管人世沧桑怎样变换,这捧黄土始终平淡无奇,永远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只是黄土上鲜花四时不断,周围的“绿棍子”终年常青,微风吹过,树叶一阵簌响,仿佛是大自然在和墓中的主人窃窃私语,讨论着永恒幸福与伟大的秘密。

《环球时报》

托尔斯泰爱情哲理: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 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 而不是脱离实№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 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 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 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 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 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 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与日同辉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

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1928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前来拜谒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下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称其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这样描写托尔斯泰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而现在,我就站在七十三年前那位同样声名显赫的奥地利作家曾经驻足过的地方,瞻仰这位文学大师。也许他留给世界最后的最朴素的语言和最动人的文字就是这小小的墓地。岁月在静静地流过,人们对托翁的敬仰之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它让那些挖空心思为自己建造奢华的陵园和墓地的人无地自容。

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树叶,唱着永恒的安魂曲。人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不带走一片叶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

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茨威格的名人名言

茨威格 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现实: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恶又不报善。因为它不是根据正义而是根据力量。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般说来,在世俗事务上它总是替为非作歹者撑腰。 茨威格 他(罗曼罗兰)通过无形的音乐,说明人类伟大的东西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它像一束神圣的火炬,超越时代的界线,从一个大师手里传到另一个大师手里而永远光芒四射,除非人类停止呼能吸,它才会熄灭。 茨威格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茨威格 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强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疏远。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 茨威格 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 茨威格 罗兰的戏剧主题,一开始就遭到资产阶级观众的冷遇,因为这是政治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和革命的主题。罗兰丰富的感情,冲走了细小的两性冲突。罗兰的戏剧中没有色情这是现代观众漠视他的原因。他创造一种新的体裁——政治剧。 茨威格 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茨威格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过大前途的东西。 茨威格 我等着看的是位戴眼镜好脾气的老人,而到来的竟是个时间不曾在脸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人。你穿着一身浅褐色服装,上楼的时候,带着少年的轻快,两级一步地跳上去。你的帽子拿在手上,我很清楚地看见你那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年轻人的头发。你的英俊瘦削而又整洁的外表,把我惊吓住了。多奇怪,从第一眼,我就看出你将是个使我和其他那些人继续吃惊的人物。 茨威格 他出卖了他的才能,做下文丐的工作,跟文学制造家合力生产,帮助造成舆论,变成了一个新闻界的妓女。 茨威格 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茨威格 这批战后长大的十七八岁的女孩虽然长得不好,却并不安分并不是耐心等着男人看中她们。她们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是她们权利,而且追求得异常强烈,似乎她们不光要享受自己的青春,还要代替那几十万葬身战乱的青年补享青春的欢乐。 茨威格 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的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 茨威格 有许多时候,最简单的和最无分歧的真理,在它能传播以前须伪装一下;最人道和最神圣的思想,得像小偷一样戴上假面具和面纱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运出,因为前门有巡捕和当局的雇佣军们看守着。 茨威格 肉太贵,黄油太贵,一双鞋太贵。她克丽丝蒂娜呢,差不多连大气也不敢出,害怕空气是否也会太贵了。那些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似乎也被吓跑了,躲进囤积者的私窝,藏到哄抬物价者的巢穴里去了。 茨威格 有先于死亡的死,也有超出一个人生活界限的生。我们和虚无的真正分办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茨威格 生活变成了算术,不断加呀,乘呀,算来算去,算了又算,数学和数目没完没了,像一个大漩涡。这个大漩涡把人的最后一点家当也都席卷而去,吸入那永远填不满的

无底深渊„„ 茨威格 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茨威格 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茨威格 一个人的形象越伟大,他的痛苦就越多。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痛苦越多,他的形象就越伟大。这里,罗兰认识到还有另一种伟大,比他经常歌颂的丰功伟绩的伟大更深刻,这就是痛苦的伟大。„„作为一个受难者,他欢迎世界上所有的受难者,他现在不想去获得共同的鼓舞,而想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孤独者中建立起在友谊,向他们说明痛苦的意义和伟大。 茨威格 女人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绝了一个最热烈爱情,也不会被认为残酷,但是,如果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男人拒绝女人的追求,等于损伤她的最高贵的自尊。 茨威格 爱情的陶醉和战栗,占有的痉挛,探听不到秘密激起的怒火,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爱情带着忧伤甘美的滋味把他紧紧地搂住,一种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渴望、可是无比强烈的爱情。 茨威格 整个十八世纪,犹如先前的一切时代,一个国王有没有性功能,一个王后多子还是不育,这是被看作公开而并非隐秘的事,被看作国家大事,合欢床实与“王统”攸关,国祚所系。显而易见,它同洗礼盘和棺材一样,是人生的一个部分。 茨威格 一种教条一旦控制了国家机关,国家就会成为镇压的工具,并迅即建立恐怖统治。任何言论,只要是向无限权力挑战的,都必须予以镇压,还要扼住那持异议的言者和作者的脖子。 茨威格 一滴油不可能平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个针尖般大小的国家不可能让那些比她大千倍的国家永远俯首称臣。 茨威格 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

作文六:《《托尔斯泰传》导读》1700字

【作品简介】   《托尔斯泰传》这部作品是建立在对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他的书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的详尽研究的基础上的。在传记中,作者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托尔斯泰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传记非常好地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就表明了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是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悲壮的搏斗。   【精彩段落】   1.托尔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谅这些文学家的,是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在对于他们的反感中,他仿佛如一个贵族、一个军官对于放浪的中产阶级与文人那般骄傲。在某次谈话中,屠格涅夫埋怨“托尔斯泰对于贵族出身的无聊的骄傲与自大”。还有一项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征,――他自己亦承认,――便是“本能地反对大家所承认的一切判断”。“我的一种性格,不论是好是坏,但为我永远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对外界的带有传染性的影响:我对于一般的潮流感着厌恶。”(致比鲁科夫书)对于人群表示猜疑,对于人类理性含藏着幽密的轻蔑,这种性情使他到处发觉自己与他人的欺罔及谎骗。   “他永远不相信别人的真诚。一切道德的跃动于他显得是虚伪的。他对于一个为他觉得没有说出实话的人,惯用他非常深入的目光逼视着他……”屠格涅夫语。   2.在青春的这一个时间,托尔斯泰生活在对于力、对于人生之爱恋的狂热中。他抓扼自然而和自然融化,是对着自然他发泄他的悲愁、他的欢乐和他的爱情。奥列宁说:“也许在爱高加索女郎时,我在她身上爱及自然……在爱她时,我感到自己和自然分离不开。”他时常把他所爱的人与自然作比较。“她和自然一样是平等的,镇静的,沉默的。”此外,他又把远山的景致与“这端丽的女子”相比。但这种浪漫底克的陶醉,从不能淆乱他的清晰的目光。更无别的足以和这首热烈的诗相比,更无别的能有本书中若干篇幅的强有力的描写,和真切的典型人物的刻画。自然与人间的对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亦是托尔斯泰一生最爱用的主题之一、他的信条之一,而这种对峙已使他找到《克勒策奏鸣曲》奥列宁在致他的俄罗斯友人们的信中便有此等情调的若干严酷的语调,以指责人间的喜剧。但对于一切他所爱的人,他亦同样的真实;自然界的生物、美丽的高加索女子和他朋友们都受着他明辨的目光烛照,他们的自私、贪婪、狡狯恶习,一一描画无遗。    【片段赏析】   片段1:在文学上托尔斯泰是一个巨匠,他想法独特、大胆,他精力充沛,永不放弃艺术。虽然他性格中有着很多不好的方面,但是他很伟大,因为他博爱、诚实、倔犟,是一个有着一颗纯真灵魂的英雄。   片段2:托尔斯泰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自私、贪婪、狡狯恶习,一一描画无遗”。   【探究练习】   1.也许你认为生活中应该充满鲜花和欢乐,但是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磨难。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名人传》之后,你对生活中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请结合阅读的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班上计划开展以“阅读经典名著,弘扬名人精神”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请你以《名人传》为例,参与下列环节的实践。   (1)徜徉人物画廊。仿照示例,从另外两个名人中自选一位描述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示例:托尔斯泰,在一个凛冽的寒冬冷夜,逃离自己富有的家庭,在不被亲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中,像一个老乞丐病逝于路旁。   (2)提炼名人精神。学校将举办一个“影响青年的100位名人”图片展,仿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推选语,请你为托尔斯泰拟一则“推荐语”,要求语言精练优美,能揭示精神。(字数不超过40字)   示例: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推荐钱学森老人: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推荐托尔斯泰的话:____________

作文七:《《名人传·托尔斯泰》》1800字

送你一颗子弹

——品《名人传·托尔斯泰》小悟

初二(10)班 王誉蓁

在一个人逐渐成熟之际,为何只能变得更加谨慎呢?我想是由于害怕失败的缘故;我总是容易忘记我的收获,却只记得所有失去的。挫折堆叠得很高,它摧毁了我全部的信心,直到我长大成人后再也没勇气尝试冒险。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托尔斯泰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性情,飘忽不定,他的文章,仿佛随时,送你一颗子弹,激荡着你的内心。触动着你的灵魂。

童·顽

他拥有者一颗纯洁到不能再挑出一点污浊的童心,那颗充满爱的青春慈爱的心灵,像一道明亮的光华,总是照亮别人的优点。他幸福的时候,却想念着他所知道的不幸者,他哭泣,想着为他做些奉献。这时他未来天才的萌芽已经出现:他常常因自己想象而落泪等,而每天晚上,总有一个满人坐在窗台上讲故事给他听,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下基础。托尔斯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暗暗回想起这一段时光,有痛苦,有悲伤,但,也有欢笑。在念大学时,他已经用这种独立不羁的判断来批判社会习俗和思想上的迷信。多么惊骇,多么不羁!

是啊,年轻的我们总有很多东西无法挽留,比如走远的时光,比如枯萎的情感;总有很多东西难以割舍,比如追逐的梦想,比如心中的喜爱;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未知因素,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眷恋前面的风景,不要回望来时的行程;简单做自己,总有一扇门为梦想打开。有时,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

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孤·独

他在他人生中的过渡时期,摸索,怀疑自己,似乎有点自寻烦恼,却又在这时,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巅峰。他迷茫了,不断地批判别人的作品,自己的前路未明,在这时,他结婚了。但婚后一年,他所爱的女人被他看做外人、无心的仇敌,已不知不觉中成为精神发展的障碍,同时宗教困惑的回潮,也在袭击者他的心潮,他迷茫了,他似乎没有什么朋友可以倾诉,又似乎他有很多朋友,就这样,他在精神不好的情况下,仍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史诗般的讽刺的书,呵!无意间,他也语言到了将来的道路,为爱疯狂,为爱迷茫,最终寻到出口,不断燃烧,在黑暗中绽放。

有时候,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不要那么执着,执者失之。若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现在我们能够做的,是找一个静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从中吸取经验,吸取力量,继续坚定的前行,寻找喜欢的东西,碰到真爱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收拾行装,重新出发。

看,托尔斯泰爱的时候,宛如日日缠绵,心在期间,不可自拔。却殊不知,爱的时候,眼珠近视散光,只爱看江山如画。耳是聋的,只爱听莺歌燕舞。爱让人片面,爱让人轻信。爱让智商下降,爱让人一厢情愿。爱最怕是腐败。爱需要天天注入激情的活力,但又如深潭,波澜不惊。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

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往,就算时光真的可以倒流,也会发现,一切早已经面目全非。我们都已经回不去。最温暖动人的爱情正能量,献给冷酷现实里追寻幸福的你我。

托尔斯泰,他的人生经历过爱情的滋润,经历过批判的黑暗,经历过宗教的困惑,也经历过家庭的无奈。但他却不同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他懂得控制,也懂得选择,尽管有时不如人意,哦,请别怪他,他也在学着,如何适应孤独。他的人生就如一首变奏曲,而他的作品也随着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而变化,青春的气息,抑或是爱情的疯狂,都包揽其中,让你沉迷其中,不得自已。就像是你在坠入爱河的那一刹那,送你一颗子弹。当你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他会以那巧妙漩涡的笔把你套入陷阱,让你允吸着甘露,自愿的沉醉,然后再送你一颗子弹。多么坦率,多么才气外泄,多么真实。

托尔斯泰,人间的倾听者,理性的批判者,在时代更换中,生生不息,在你品阅着他时,不其然,送你一颗子弹。

托尔斯泰,在黑暗中绽放,在黑暗中燃烧,用文字警醒世人,在丑恶的富人阶级不经意时,送他一颗子弹。

托尔斯泰,上帝派来的天使,时代、文字的守望者,用崎岖的背脊,用笔为斗争的根基,在时代颓废时,送他们一颗子弹。

最真,这就是托尔斯泰。

作文八:《《托尔斯泰传》有感》1200字

《托尔斯泰传》有感

托尔斯泰自从站在世界文坛之上,就被人们一直关注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罗曼罗兰所写的《托尔斯泰传》,这部作品对研究托尔斯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毕业论文的关系,一直在看这方面的书。希望对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帮助。

这部作品是以传记的形式来写的,大多是一些评论性的语言,缺乏叙事性,比较枯燥。但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来构思作品,使作品看起来不会很乱,而是比较有条理性,结构相对紧凑。作家以一定的顺序展开叙述:首先介绍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然后介绍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家庭状况,出生于贵族家庭,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被当做写作的素材;再次介绍作家的宗教信仰,他的一生一直处在怀疑、放弃、坚守信仰当中,当他出现对宗教的怀疑,他的情绪变得很糟糕,对许多事情都处于怀疑激愤的状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当他不再相信宗教,生活就没有了支柱,投身于学校建设,却没有成功,就越加的不如意,当他再次坚守时,就会重新找到方向,继续前进;进而介绍了关于托尔斯泰的三部著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对这三部作品进行了思路梳理,同时在作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的一些人物就是托尔斯泰家族中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托尔斯泰本身的塑造,他像列文那样经历了哥哥的死亡,以及出现的种种抑郁烦躁的心情,他没有像列文那样得到最终的解脱,而是一直处于烦躁之中;最后介

绍了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沉醉于对艺术的研究。

作品中让我感到新奇的是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为托尔斯泰营造了一个安静和谐的创作环境,一直支持着托尔斯泰的进行文学创作。正是由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托尔斯泰才坚持着创作。但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便投身于艺术评价,无论伯爵夫人怎样劝说也无法把他拉回来。托尔斯泰之后的作品很难收到大家的一直好评,《复活》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

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让我又进一步认识了托尔斯泰。再伟大的人物,也有其不足之处。作家没有因为对托尔斯泰的喜爱,而没有看到他的不足之处,而是对自己喜欢的地方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结合当时大家们对他的评价作出正常的评说。对于作家最后几年的作品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整部传记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非常客观到位,没有说人云亦云,整部作品都是对托尔斯泰的一生作品的概述,讲述有详有略,观点明确可以看出作家对托尔斯泰的喜恶。

作品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附录,简单介绍了托尔斯泰的遗作,同时也留有遗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叙事紧凑和清新可与《复活》中那些最优秀的章节相媲美。托尔斯泰与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书信来往,其中他最为欣赏的是中国的老子,无为而治。托尔斯泰提倡无为,不反抗,沉默地对待侵略。最后还有一封关于托尔斯泰死前两个月给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对与信仰的看法,提出基督教中的博爱,不反抗主

义,都是他极为欣赏的。

这部作品虽然不到二百页,但它表现出作家的真实想法,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

作文九:《托尔斯泰传教案》7700字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传记文的基本体例与特征;

2、锻炼对较长文章的阅读能力;

3、了解传主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托尔斯泰的伟大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

2、从文章中汲取人生的养分,思考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2、学习传记文学的叙事和写人技巧,了解本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手法;

3、感知托尔斯泰的伟大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

【教学难点】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2、能把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课时安排】

4课时。

【板书设计】

托尔斯泰传 发现人生虚无、无意义                痛苦、绝望、迷惘

心路历程参加人口调查、发现现代文明的“疮痍”  内疚、自责、苦闷

社会剖析,自我反省,寻求“出路”

结尾:对比,盛赞托尔斯泰具有更纯粹的基督徒的灵魂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传》是罗曼·罗兰旷世名著《名人传》中的一篇,作者以满腔热情,精心刻画了自己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托尔斯泰这样一个光辉的、思想复杂、情绪多变的伟大形象。节选部分以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大量引用托尔斯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原话,深入到了托尔斯泰灵魂斗争的深处。

(板书课题)

二、传记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真:就是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据事“直书”,做到人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信: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只有做到取信于人,才能自成一家,擅名千载,传诸于不朽。

活:活就是生动,传记写作即不能阿谀奉承,又要独具匠心,有内容,可欣赏,把传记写得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充沛,性格鲜明。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

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小说: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其它:《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

英雄组曲: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家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名人传》的主旨:利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纠正时代的偏向。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为他们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

《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

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四、托尔斯泰简介

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之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基础知识

1、注音

刈草yì    憧憬骨hái    虫蛆...chōng  jǐng    自缢.yì    骸..qū

酝酿厌zēng    疮痍毛bìn     ..yùn  niàng  憎...chuāng  yí    胡髭.zī    鬓.

不啻惑xuàn  堕落duî    助纣为虐zhîu    忏悔chàn     .chì     眩....

拯救zhěng    殚精竭虑dān  畸形jī    嗜好shì    悫直quâ     .....

鹭鸶着枪jiā ..lù  sī   挟.

2、解释词语

胡髭:嘴上边的胡子。(嘴下边的为“胡须”)

眩惑:迷恋,沉溺。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

持斋:信某种宗教的人遵守不吃荤或限制吃某种东西的戒律。

悫直:朴实耿直。

不啻:如同;不止,不只。本文中指“如同”。

忏悔:文中指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卑怯:卑鄙怯懦。

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嚎啕:同“号啕”,形容大声地哭。

自缢:上吊自杀。

颓丧:精神萎靡不振,情绪消沉。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竭尽;虑,思虑。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 毫不顾虑:丝毫不顾及考虑。

欺诈:用狡诈的手段骗人。

满目疮痍: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境况。疮痍,创伤。

第三、四课时

一、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托尔斯泰的迷失。

当一切都如愿的时候,当连续工作十小时不知疲倦时,托尔斯泰却突然陷入虚无,他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真理,或者说真相就是:人生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作者越是努力,越推进了不合理的人生,反而成了恶劣社会的同谋。60年代,托尔斯泰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道路,托尔斯泰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很快就破灭了。果戈理曾经用《死魂灵》对托尔斯泰的想法进行讽刺。空想破灭后,托尔斯泰悲观失望,一下子坠入深渊,开始怀疑人生意义,甚至想自杀以寻求解脱。他陷入了迷失,他呼酒买醉、藏起绳子怕自杀,家庭和艺术都不能排遣他的郁闷。中国的士大夫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归去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但要命的是,托尔斯泰的秉性决定了他绝不逃避。越是迷失,他越是要寻找。哪怕迷失得更加厉害,也不管不顾。这是托尔斯泰的矛盾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⒈作者首先写人到中年的托尔斯泰,突然精神陷入迷惘和绝望,继而发现把生命和信仰结合于一体的生活才有意义,因此决定过劳动大众一般的生活:在参加全国人口调查后,发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和现代文明的疮痍,内心引发更深的烦恼和痛苦;自我剖析和道德反省后,毅然选择“平民化”生活。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吝笔墨,将卢梭与托尔斯泰对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其博爱、谦逊、伟大的灵魂。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课文第1段引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我的生命停止了”。可他“能呼吸,吃,喝,睡眠”表明他并不是真的生命停止,而是借“生命停止”的说法表达内心情感。请找出表

明托尔斯泰“生命停止”所指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他曾尝试各种方法寻求解脱,可都未能奏效,请概括他寻求解脱的方法有哪些,并体会托尔斯泰的内心情感。 ①“生命停止”的含义:

并不是真的生命终止,托尔斯泰有一颗博爱的心,不希望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但个人的力量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内心痛苦,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就像生命停止了一样。

②寻求解脱的方法:

自杀,买醉,家庭,艺术。

③内心情感:

空想破灭后,托尔斯泰悲观失望,开始怀疑人生意义,甚至想自杀以寻求解脱。

2、“最坏的,是我还不能退忍。我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森林中的人,极端愤恨着,因为是迷失了,到处乱跑不能自止,虽然他明白多跑一分钟,便更加迷失得厉害„„”从以上这段话中,能看出托尔斯泰什么样的个性?

托尔斯泰尽管陷入了迷失,但他绝不逃避。越迷失,他越是要寻找。哪怕迷失得更加厉害,也不管不顾。这是托尔斯泰的矛盾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从中能看出托尔斯泰的执著于信仰的坚毅个性。

第二部分(2—4段):托尔斯泰迷失之后的求索。

这一部分写托尔斯泰的求索,他发现他的归宿所在依然是民众。民众带给托尔斯泰的最大的震撼就是,与有闲阶级相比,民众从来都不会绝望,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有一种与理智无关的纯粹信仰。人首先得活着,活着就是民众的信仰。为了活着,就得呻吟流浪,穷途奔波,信仰就是生命的力量。托尔斯泰由此明白了,唯有信仰才能解决人生

之谜,这是人类最深刻的智慧。

那么,这又产生了另一个追问,什么样的信仰才能解决人生之谜?难道“思想圆到”之士与富人没有信仰吗?他们不是都把宗教教义背得滚瓜烂熟吗?托尔斯泰又发现,信仰不是知识,真的信仰应该与生命一致,信仰是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信仰就是生命。只要生命存在,信仰就不会消失,或者说人的信仰比人的生命活得更长久。民众因为质朴,不圆到,反倒使得他们的信仰与生命充分一致,不做作,不虚伪,不矫饰,不虚夸。

1、托尔斯泰求索发现,他的归宿所在依然是民众。他认为民众和过着绝望生活的有闲阶级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之处:

民众从来不会绝望,不会自杀。

②产生原因:

因为民众有一种与理智无关的纯粹的信仰。

⑶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充。 求索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托尔斯泰不是自得自满的伪君子,不是自私自利的神秘思想家,而是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者,因此他的良心不得安宁,灵魂充满罪恶感。

⒉托尔斯泰发觉民众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靠了“不知有理智的信仰”这也正是作者之所以说托尔斯泰将归宿放在民众身上的原因。请仔细阅读课文第2—4段,说说你对民众“不知有理智的信仰”内涵的理解,并弄清民众产生这种信仰的原因。 信仰的内涵:人首先得活着,活着就是民众的信仰,信仰就是生命,只要生命存在,信仰就不会消失。

民众产生信仰的原因:民众因为质朴,不圆到,使得他们的信仰与生命充分一致,不做作,不虚伪,不矫饰,不虚夸。

第三部分(5—11段):托尔斯泰求索之后的确认。

他发现了民众的人生本体:真理无需修饰,赤裸裸的,而民众最为质朴真实,赤诚坦荡;民众即真理,真理属于民众。这个发现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先是托尔斯泰在调查人口中,发现了大都市的惨状。认清了生活真相的大作家,陷入了癫狂,“人们不能这样地过活!”他嚎啕着说,“这决不能存在!这决不能存在„„”因为他不是自得自满的伪君子,也不是自私自利的神秘思想家,而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他的博爱使得他的灵魂充满了罪恶感。他的良心得不到安宁:一个口口声声的博爱之人,却享有魔鬼一样的特权,成了罪恶福利剥夺的共谋犯。他必须要想办法消除,但又谈何容易。个人的宗教苦闷被社会的伤痛掩埋,社会的伤痛又加重了个人的苦闷。

撕裂与纠缠的结果,表现在托尔斯泰的肖像上,这个托尔斯泰心灵挣扎直接外显化的展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显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作者借托尔斯泰的肖像,高度赞扬了托尔斯泰的救赎之心,“他曾哭泣过。但他很强,准备战斗”。

罗曼·罗兰那句经典名句:“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不仅是自我的期许,更是对托尔斯泰式巨人战胜苦难的心灵礼赞。

第四部分(12—27段):托尔斯泰的忏悔和战斗。

托尔斯泰英雄的逻辑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所在,实践所在,我心所向,我行所在。另一方面是采用自然主义照镜子的方法,直面丑恶;用层层剥笋法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谁来负责?首先是富人负责,因为他们有奢侈的享受、不劳而获的生活欲。其次是国家负责,国家机器或者制度为剥削者提供了理由和依据。其次是教会负责,宗教告诉被剥削者这一切是合理的,隐忍是一种美德,将来会上天堂。再次是科学与艺术

负责,科学提供了剥削的手段,艺术粉饰了社会的太平,麻痹了民众。它们都是罪恶的同谋,关键是这一切发现之后,怎么办?发现真相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说出真相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前者需要犀利的眼光,后者还需要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作为一个潜在的同谋,托尔斯泰的抉择是痛苦的。他的回答是:不参加剥削人类的工作;放弃金钱与田产;不为国家服务。“他以身作则,迫使自己奋斗与战胜。”他孤军奋战,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在一个人的战斗中,托尔斯泰当然感受到了孤独和痛苦。这是旷世的孤独和绝望。于是,托尔斯泰不断寻找英雄主义的支撑,寻找对抗世俗的勇气。而个人对抗社会极端独立性的代表人物,自然首推卢梭。卢梭是托尔斯泰英雄主义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人物。

早在青年时期,托尔斯泰就开始接触卢梭的著作。卢梭的《忏悔录》给他留下极其强烈的印象。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卢梭《忏悔录》给我留下的强烈而欢快的印象,以及使我感受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晚年他又说,“读卢梭的著作,我有时产生一种幻觉,觉得有些篇章好像不是卢梭写的,而是我自己写的。”卢梭之所以能对托尔斯泰产生如此强烈的印象,是因为他符合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战斗的需要。托尔斯泰经常严格剖析自己的思想,跟卢梭给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最后几段,作者比较了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和反抗。卢梭的忏悔并非真正的忏悔,而是面对外在非议时一种独有的反抗,他的质问掷地有声:“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何时吹响,我都敢拿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当谁敢在上帝的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灵魂,然后对上帝说,我比这个人更高尚!”

但托尔斯泰的忏悔,则是自我的反省,真正感到灵魂的罪恶,以致不忍回首。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大宗教教义的不同,作为加尔文教的卢梭,他的反抗咄咄逼人,锋芒毕露:

“我敢毫无顾忌地说:谁敢当我是不诚实的人,他自己便是该死。”而托尔斯泰,则是自由基督徒中最高的一个典型,他的一生都倾向于一个愈趋愈远的理想,充满了基督教信仰中的美丽和道德的贞洁。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他是时代的良心,是普通人的兄弟。

很多人在“真理和爱”中首鼠两端,结果既牺牲了真理,也牺牲了爱。托尔斯泰却从未背叛过这两种信念中的一种。1880年托尔斯泰一度精神错乱时,也绝不舍弃真理,而是把真理导向爱的境界。爱是什么?爱是生存的意义,唯一的意义,当然,美也是的。“美与爱,生存的两大意义。”“爱是真理的火焰。”但真理与博爱纠缠,让托尔斯泰终生痛苦不堪。就算是真理,艺术家的真理和宗教信仰者的真理也有冲突。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能直面心灵斗争的惨烈,终身寻找,直至在白发苍苍之际,他放弃一切,离家出走,像流浪汉一样倒毙在小火车站上。

伍尔芙在谈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时说:“这三位作家中,正是托尔斯泰最强烈地吸引着我,也最强烈地引起我们的反感„„在所有那些光华闪烁的花瓣中心,总是蛰伏着这条蝎子:活着为了什么。人们忍受不了他这样蝎子式的追问。”这是对托尔斯泰最深刻的,也是最高的褒奖。

《托尔斯泰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对于其艺术上的特点,简单分析如下:

1、让托尔斯泰现身说法。

《托尔斯泰》是一部严肃作品,文章通过罗曼·罗兰惊人的洞察力,寻找蛛丝马迹,呈现一个最真实的托尔斯泰;但一切又基本上都是让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整部作品是建立在对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书信研究基础上,少部分来自托尔斯泰同时代人的回忆。因此,这部作品能够充分揭示托尔斯泰的创作个性,把托尔斯泰最本质的一面展示出来。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艺术劳动,还是一个研究家的科学劳动。

罗曼·罗兰目光敏锐地发现托尔斯泰的人民性: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怒潮日益高涨,不可能不对托尔斯泰产生影响,托尔斯泰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听到了人民的心声。他习惯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在农民中间,他掌握人民思维的特点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仅托尔斯泰的语言和描写手法应归功于人民,甚至他的许许多多的灵感也应归功于人民。

2、以思想发展为主线。

这种思想发展,常常来源于托尔斯泰的自我解剖。他的心里始终有一股追求美好理想的力量,推动他去战胜恶劣环境对他的腐蚀。

他不断剖析自己,不甘沉沦。他在日记中记载:“我这么懒散,没有做规定要做的事。为什么呢?„„我会强迫自己去做”,“我浪费了许多光阴”,“总而言之,简单一句话,我胡闹够了”。他不断自省。1852年2月28日,在一次“战斗”之后,他写道:“这是表现自己全部精神力量的唯一机会,可是我表现得很软弱无能,对此,我自己都感到不满。”

他还常常因为自己的平庸而不满。“平庸的生活使我痛苦,但是我毕竟还能藐视自己和唾弃自己的生活。在身上有一种力量使我确信我来到人世并不是要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我渴求的是能对人们的幸福和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是托尔斯泰的自我解剖,使得他的思想一步步向前推进,自我解剖是托尔斯泰思想成长的重要方式。

3、深入到托尔斯泰灵魂斗争的最深处。

作者深入托尔斯泰的心灵深处,把握住了托尔斯泰的灵魂的每一次悸动。这种灵魂的挣扎可以通过对比看出,尤其是卢梭和托尔斯泰的比较。

卢梭的忏悔,是对自我的确认,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恶习是由于社会本身存在的弊病造成的。人应该珍爱自己,珍爱自己这样一个独立自足的生灵。

而托尔斯泰则是对人的怀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和无情批判。

在考察平民的艰难困苦时,托尔斯泰认为自己对这种困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社会的悲惨现实,托尔斯泰发出“谁之罪”的质询,其实是在叩问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有罪的那一个。

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们也同情下层民众,但很快又因为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或者是对人民有过悲悯情怀,获得了一种高姿态,进而站在了精神高地之上,拥有一种道德优越感。但托尔斯泰却被自己有罪的思想折磨着,显出卑微和恐惧。这种心理,不仅来源于俄罗斯宗教的罪恶感意识,还来源于托尔斯泰的“人生而平等”的民主思想。这种社会性的反思翻转过来又加深了托尔斯泰的罪感和忏悔意识,使得托尔斯泰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无法挣脱。

作文十:《列夫·托尔斯泰传》1400字

文学艺术家卷——列夫·托尔斯泰

陈殿兴   编著

目 录

第  一  章....................................名门望族

第  二  章....................................童年时代

第  三  章....................................少年时代

第  四  章....................................大学时代

第  五  章......................................高加索

第  六  章....................................牛刀小试

第  七  章..................................多瑙河部队

第  八  章................................塞瓦斯托波尔

第  九  章......................................彼得堡

第  十  章................解放农奴失败·读书写作·择偶

第 十一 章..................................第一次出国

第 十二 章........................................办学

第 十三 章..................................第二次出国

第 十四 章......................................调解人

第 十五 章........................................绝交

第 十六 章........................................搜查

第 十七 章........................................结婚

第 十八 章..........................创作《战争与和平》

第 十九 章............................编写《识字课本》

第 二十 章......................创作《安娜·卡列尼娜》

第二十一章................................探索人生哲理

第二十二章....................................各行其是

第二十三章....................民间故事和《黑暗的势力》

第二十四章....................................如日中天

第二十五章............................性问题小说及其他

第二十六章..........................放弃私有购产·饥荒

第二十七章....................................祸不单行

第二十八章....................................风刀霜剑

第二十九章......《复活》:替杜霍博尔派教徒移居国外筹款

第 三十 章....................................革除教籍

第三十一章....................................老骥伏枥

第三十二章..............................看似无情实有情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