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 《犁杖是最后的方舟》1800字_方舟

《犁杖是最后的方舟》1800字_方舟

时间:2020-01-07 09:17:3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犁杖是最后的方舟》1800字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的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作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向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感悟]讷言温情的父亲、沉着坚忍的老牛、沉默无言的犁杖,是默契无间的搭档,更是农耕文明的象征。随着父亲逝去,犁杖已无用武之地,寂寞地靠在墙角,任尘土遮盖,任风雨侵蚀。想起犁杖,“我”便想起故乡和土地,犁杖成为维系“我”的乡村情结的最后的方舟。文章先写犁杖寂寞的现实处境,接着介绍犁杖的伙伴——老牛,以及犁杖年轻时的情况,然后回忆“我”跟父亲学习犁地的情景,最后点明主旨——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文章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是一篇描写乡村的美文佳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作文二:《麦草垛:最后的方舟麦草垛》2900字

故乡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一个标志便是村头那群麦草垛。一垛麦草代表一户人家,数数有多少个麦草垛就知道村里有多少户,从垛的形状和大小可推断出主人家是否勤劳和人口的多少。大大小小的麦草垛在村周围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就像一群刚刚卸下套的老黄牛,静卧在村头,悠闲地咀嚼着那缓缓流过的岁月&&

丰收后,人们不但收藏好麦子,就是对遗落在田里的麦草也格外珍惜。用我们筢子搂了一遍又一遍,连轻飘飘的老麦叶也不轻言放弃,甚至还要把急收割时留下的长麦茬还要用长把铲子留地皮铲掉收集起来用竹筐背回去。之所以人们这么稀罕麦草,不单单是因为收拾干净好种下一季庄稼,还因为那时在农民眼中,那麦草就是比金灿灿的金条还贵重的无价之宝。首先麦草是牛马牲口的唯一的草料,牛马是庄稼人生活的命根,耕地播种施肥都少不了他们的劳作。虽然他们在种庄稼时起的作用无可替代,但他们的主食便是那打掉粮食后剩下来的麦草。

第二是麦草可以盖房子,垒墙需要用草坯,用加了麦草后的坯垒起来不但轻便结实,还耐风雨。当然屋顶上更要苫上厚厚的麦草,这样建造出来的草房子不但冬天暖和麦天凉爽,那厚厚的屋檐还为叽叽喳喳的麻省免费提供了温柔的鸟巢。第三是质量稍差一点的才值得去当柴烧。因为麦草是软火,容易燃烧又快速熄灭,所以用平草烧锅蒸的贴锅的一面黄灿灿的焦酥而不糊,煮的面条吃起来更有筋道。因此家乡人夏季美食凉粉制作时唯一专用的燃料便是麦草,若用芝麻杆、枯树枝硬火不易掌握,稍不留神就糊成气味刺鼻的的锅粥。除以上三点外,麦草可以做盛馍的麦草馍筐,休息用的麦草垫麦草席、夏天戴的麦草凉帽、冬天穿的麦草鞋等等,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离不开麦苗默默而柔弱的身影。

堆麦草垛前母亲总先炸一筐像麦草一样黄灿灿的油条,因为堆麦草垛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打着饱嗝的父亲背着手在村头转一圈,用脚跺跺这又踩踩那,转几圈才选定地势较高的一块平坦地。一般麦草垛都采用南北走向,这样的走势可以减少风吹雨打又可以增加日晒的面积。垛底一般用麦茬根铺成长方形,麦茬根透气性能好又耐沤。铺好底后父亲先用叉子挂好四个角,然后母亲便一替一叉子,一叉子压一叉子,一叉子挨一叉子一层层的从南往北堆积。堆过一人高的时候,母亲便像指挥官一样登上草垛,边指挥父亲放的地方,边进行平整。而我则在旁边给父亲打铺子,把麦草堆成一座座小山,父亲因为丰收吃饱了肚皮,还总嫌麦铺子小。只见父亲快步走到麦铺子前用铁叉垂直插下去,再用脚蹬两下,叉把子一歪又用腿一压,只听嘿的一声,便把一大堆麦草高高举起,稳稳的走到垛前,往上一耸,麦草便欢快的落在垛上,站在上面的母亲立马用叉子按住连忙平整了一下。等到把下面的麦草全堆完时,父亲便把手中的叉子一放,蹲在垛前双手不停的拽麦草,把垂下来较长的拽下来,一直拽到整齐如刀切一般。父亲在下面刷垛腿时,母亲在垛上面也闲不住,她要在上面不停的走动把蓬松的麦草踩实,还要用手中的叉子,把高地方的平到低的地方,然后像梳头一样,用叉子把垛四周的乱草连拍带梳整理整齐。最后父亲再把掉在四周的麦草用叉子送上去。这样反复几次麦草垛的大体轮廓就出来了,从正面看像一个肥嘟嘟的大蘑菇,侧面看像一头健壮的大黄牛。草垛的顶端还要推上麦糠,因为麦糠碎而细密,堆在上面雨淋不透。送麦糠时用篮子,堆时应从北向南,母亲用扬叉把麦糠堆成尖尖的鲤鱼脊状。一直堆到离南头一米多

远时再调转过头从南往北堆,一直堆到脚下时,父亲便把架子车倒立起来靠在草垛边,让母亲倒爬着从上面走下来。母亲拍打拍打身上的麦草回家做饭去了,留下父亲把母亲最后站下的坑填平。垛堆好后为了预防风吹鸡挠,有的还要在上面盖一层野蒿水草,或在垛顶和垛腿薄薄的抹上一层草泥,整个麦垛才算全部完工。

麦草垛是我们童年时最快乐的游乐园。夏夜有月亮也好,繁星点点也好,每每吃过晚饭,先到的伙伴便来到麦草垛前,手拉手的跳着喊起来:麦草垛,头朝南,大人小孩都来玩。这样一喊,真的来了许多小孩,当然也有小孩扯着过来的大人。小孩子们到齐后有的玩猫钻十二洞,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有的玩丢手帕、有的玩搭破鞋楼,有的&&大人们则靠在草垛上东拉西扯的高一声低一声的话家常。冬日农闲时,麦草垛前更是我们晒太阳取暖的好地方。老人们揣着手悠闲的蹲在麦草垛前打盹,我们小孩子便搬起腿斗鸡,挤牛牛,女孩子却爱跳绳、踢毽子等。家乡有名俗话:冻懒人饿闲人。在天寒地冻的严冬,只要不停的活动,就是穿一件单衣活动起来,头上照样冒着腾腾的热气。就是下雨的时候,我们依然会钻到麦草垛伸在空中的草檐下,津津有味的修水库、捏泥人盖小草房子&&每每傍晚时分,父亲便一手掂着铡刀背着一个大竹筐来到垛南头,用手拽一堆后,父亲单腿跪在麦草堆上,一手抓草一手掀铡,喀喀一响银晃晃的铡刀一起一落,麦草便变成了只有寸长的碎草,这样的麦草牲口吃的快也容易消化。

麦草垛秋季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丝瓜、南瓜、葫芦、梅豆角等也调皮的爬满了草垛,好象给麦草垛穿上一件绿色带黄花、紫花或白花的上衣。因为爬的高得阳光,结的南瓜葫芦要比地上长的大,而丝瓜要长,梅豆角要多。就是躲在麦穗上的秕麦也是一味良药,谁家的小孩子哭闹厌食出虚汗,从麦草垛上找一把带壳的秕麦熬茶,喝上几次就好了。更神奇的是有一年奏,我们家失踪了二十多天的丢蛋芦花老母鸡,突然一天从草垛顶上跳下来,在麦草垛上孵出了十八只毛绒绒的小鸡娃。原来芦花鸡并没有丢蛋,而是把鸡蛋藏在麦草垛上,她也没有失踪,而是独自默默的孵化小鸡,二十多个日日夜风风雨雨,她独自坚强的挺了过来,终于实现了自己做母亲的愿望。

七五年八月的那场洪水让村里野外变成了一片汪洋,爷爷用绳子把麦草垛栓在一棵大树桩上,就这样麦草垛像一个小岛托起了我们全家生活的希望。在麦草垛上放上草屋倒塌后的梁檀和门板,就像一叶神奇的方舟,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载完了我们家小到锅碗瓢勺的全部家当,而且还有九只芦花鸡和一条老黄狗。在麦草垛生活的日日夜夜,大人们眼里流露出的是忧愁和恐慌,而我们小孩却因为新鲜刺激反而感到欢欣,从没有见过那么多水,往日的一切都不见了,到处都是明晃晃的水,水里不但有鱼,还时不时的从上面漂下来一些破旧的家俱和一些小玩具,那种天当房水当床的宽敞,从我们儿童眼光的角度看来,那种生活就像水晶宫一样美妙的童话世界。以致于水下去以后还在心里暗暗留恋那种水上生活,还情愿走下麦草垛住进刚搭建好的那个低矮潮湿的窝棚。

渐渐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乡人们逐渐富裕了起来,耕地不用牛,住上小洋楼,烧起了电磁炉。麦草垛就像一个老人渐渐的丧失掉劳动能力,慢慢的退出了生活舞台,永远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前几年曾经那么金贵的麦草失去了利用价值,蜕变成了垃圾,在路旁沟边随意丢弃,有时甚至被当作一种累赘,干脆一把火烧掉,所以每当麦收过后,田野里到处都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仿佛回到了激战后的战场,那灼热滚烫的空气令人窒息,天空飘浮的麦草灰落下来就像下了一场黑雪。

近两年乡人们在政府的逐步引导下,认识到焚烧麦草破坏土壤营养成分污染空气等很多危害性,把麦草打成捆送进了造纸厂,虽然价格不高总算也发挥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作文三:《种子“诺亚方舟”:地球人口粮的最后希望》2700字

2月28日,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地窖(以下简称“种子地窖”)的钢铁大门再一次沉沉地上了锁,北极的咆哮狂风在此止步不前。   随着大门的关闭,一吨新运来的种子被密封保护起来。这批种子共有2万5千个品种,分别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其中,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总裁凯利・福勒最喜欢的是来自叙利亚的鹰嘴豆和蚕豆。   自2008年建成以来,种子地窖逐渐发挥出它的优势。近年来,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种子库已被战火烧尽;今年1月,菲律宾国家种子库遭火灾洗劫;而在叙利亚,战火已蔓延至阿勒波市的种子仓库……所幸的是,有11万种来自叙利亚的种子已在种子地窖有了备份。   看着这批新来的收藏,福勒大舒了口气,“我想啊,谢天谢地,它们可算安全了。”  防爆 防震 防原子弹      2008年9月,位于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的一个农场里,蒙着头巾的农妇们正在田地里采摘高粱种子。此时正值夏季,当地气温高达42摄氏度,热浪一阵阵拂过两米多高的高粱杆子。   由于得到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这里产出的高粱、珍珠栗、爪状栗、鹰嘴豆、木豆等作物的种子,颗颗都大而饱满,充满光泽。   但这批种子不会在市场上以高价出售,它们最终都被运往了种子地窖。   在研究所,植物专家又从这些种子中挑选出精品中的精品。他们按500颗种子一组,装进一种银色的袋子中。   这种袋子还有个听起来颇“富贵”的名字――“劳斯莱斯种子袋”,是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花费3000万美元,专为种子地窖研制的。这种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先进材料制成的特殊袋子,可以让种子在干燥和冷冻状态下长久保存。即便种子地窖的制冷系统失效,这种袋子仍能确保种子的贮存温度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   9月下旬,这批种子从印度海德拉巴出发,乘飞机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接着再乘坐奥斯陆与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特殊航班,抵达种子地窖的所在地。   出来迎接这批种子的,是三名种子地窖的员工。平时,这里没有常驻员工,只有种子抵达时,才会派人来这里存放种子。   斯瓦尔巴群岛距北极点仅1750公里。这里人烟罕至,直到17世纪初,荷兰、英国、德国及法国人纷纷来此海域捕鲸,斯瓦尔巴群岛才有了些许人气。   “不会再有比这儿的贮藏条件更好的地方了。它就好像人们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里的一个保险柜。”福勒表示。   种子库的外围是厚达1米的水泥墙,库内备有防爆破门和两个密封舱,其安全性堪比美国肯塔基州国家黄金储藏库纳克斯堡,甚至可以抵御原子弹爆炸。2008年2月,在种子库竣工前一周,当地发生了一次里氏6.2级地震,但种子库内的冷藏室却安然无恙。平时,北极熊是种子地窖最恪尽职守的“巡逻员”。种子库建造时期,建筑工人们对北极熊恩威并施,一边拉拢喂食,一边持枪保卫,才和它们相安无事。在种子地窖门口,还竖立着一个巨型北极熊冰雕。  只有三把钥匙      种子地窖的建造成本高达911万美元,全部由挪威政府出资,耗时三年建成。但挪威只拥有地窖所有权,种子的所有权仍归各存储国。平时,种子地窖的运作经费则由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及一些个人基金会共同承担。据福勒估计,种子地窖可储存30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种子样本,是全球农作物品种数量的两倍。   挪威人还给地窖取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末日穹顶”。工作人员麦克说,之所以用“末日”来命名这个计划,是因为人类如果不节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地球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而用“穹顶”一词则有三层含义:一是种子库位于北极,这里可以称得上是地球的“穹顶”;二是只有“穹顶”才是人们最后可以生存和呼吸的地方;三是希望这个种子库可以像人们搁置在“穹顶”上的东西一样,永远不会使用。   “这是一座充满着未来主义的建筑。”曾有幸得以进入种子地窖的法国摄影师洛琳・波伦卡说,“从外面看,并不觉得它很大。但当你走过那条长约120米的隧道,四周都是凝结的冰霜时,才会感觉到它的深不可测。”   从一个稍微倾斜的踏板进入种子库的山洞入口,经过一条由钢筋水泥建成的、长约40米的通道后,就到了种子库的“核心地带”:三间并排的独立冷藏室每间长27米,宽9.5米,高5米。每个冷藏室的金属门上都覆盖着冰霜。   这是整座地窖中最神秘的地方,外来人等均不得入内。2008年3月,挪威王储马格那斯亲临种子地窖。期间,他提出,想亲眼看一看冷藏室,结果吃了闭门羹;同年10月,美国前总统、85岁高龄的吉米・卡特带着拯救世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依然没能进入种子库的“心脏”。   据悉,冷藏室一共只配了三把钥匙。福勒有一把,另外一把在挪威政府手中,最后一把钥匙的主人至今无人知晓。   “或许,真的只有到了世界末日,才会揭晓谜底。”麦克说。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