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法律咨询 > 【《傣族的饮食》500字】傣族饮食

【《傣族的饮食》500字】傣族饮食

时间:2019-11-05 09:28:5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傣族的饮食》500字

傣族的饮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焦作市第二十中学五年级 刘子田

作文二:《傣族的饮食》500字

傣族的饮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焦作市第二十中学五年级 刘子田

作文三:《傣族的饮食》6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焦作市第二十中学五年级 刘子田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作文四:《傣族的饮食习惯》2000字

在西双版纳,傣族的主食是以糯米为主的。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养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说和独到的饮食文化。

版纳的傣族一日三餐都吃糯米饭,并且饮食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们吃饭时举家围坐在竹蔑编成的小桌边,不用碗也不用筷子,饭以竹器盛之。因所吃的饭是糯米做的,糯性好,质地软粘,能捏成团,所以习惯用手抓着吃饭。吃饭时先把糯米饭捏成团,然后,再用手把饭放进口中。版纳的傣族通常都是现舂现吃,吃多少舂多少。他们认为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傣族人很少食用隔夜米的。

傣族喜爱吃米饭在民间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侯,傣族先民生活的地方人很多,因此经常吃不饱饭。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到山上找能吃的东西,时间久了能吃的东西被捡光了。此时,人们发现了鸟屎中有未完全消化的谷粒,人吃了煮的谷粒肚子就饱了,而且不饿也有力气了。人们还发现鸟拉的屎处,长满了绿油油的像草一样苗,苗棵上结满了果实。这种果实就是鸟屎携带的谷粒种子中长出来的稻谷。后来人们便把捡的稻谷种子种在芦苇地和河岸边,从此,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也不用满山找吃的东西了。

西双版纳傣族以糯米为主食,这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傣族人民十分勤劳,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去劳动,中午回家吃饭既劳累又费时。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居住的竹楼,上层低矮容易起火,因而即使他们中午在家,也不会生火做饭。因而他们大都在野外用餐,而糯米饭便于携带且香软可口。傣家人不善于用筷子,习惯用手抓饭吃,糯米饭黏性好,能捏成团,适合他们的饮食习惯。

香竹糯米饭,是西双版纳特有的食品。它香味极浓,融糯米香与翠竹香为一体,是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游人的青睐。关于香竹糯米饭,也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在山上地棚看守旱稻的老人,不慎打破了做饭的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做饭工具,只好从地棚边的几丛野竹中砍了几节手腕般粗的嫩竹当“锅”做饭。米饭煮好后,散发出扑鼻的清香。老人正在美美品尝时,阵阵香味引来了两个过路的猎人。他们盯着老人手中的那段东西问老大爷,您吃的是什么东西呀,味道怎么这么香?老人回答说我吃的是香竹筒米饭,边说边请两位猎人品尝。雪白的竹筒米饭,散发着扑鼻的糯香味,软润爽口,比其他的米饭都好吃。两位猎人狼吞虎咽般的吃完后啧啧称赞。从次,人们把这种野竹烧烤的饭称做香竹筒米饭。

在西双版

纳,不仅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以各种动植物做成的菜肴小吃叫你大开眼见、大饱口福。说起傣族的菜那是五花把门,丰富多彩。傣家的桌上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觉油腻,有冷盘而不觉寒气,有热菜而不觉烫口,有红绿却不见浓烈,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不缺灵巧,忠厚而不缺洒脱,勤奋而不缺睿智的风格。傣家菜的口味是咸、酸、甜、苦、辣、生样样俱全。

说到咸,可称为“百味之王”,傣族的咸能综合调节各种食物的味道。在西双版纳,咸味的主要调味品除了盐、酱油外,还有傣家人自制咸味酱。其中,常见的有青菜酱、酸笋酱、番茄酱、芝麻酱、花生酱、橄榄青果酱、槟榔果酱、螃蟹酱等。酱这种调味品品种多样,除了咸味酱外,还有酸中带有淡淡的辣,有的甜中带有淡淡的香。它是傣家人的独创。

说到酸,人们往往把酸和傣族联系在一起,傣家菜可称为中华菜的酸中之冠,酸的菜比比皆是,如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腌菜、酸肉、酸茄、酸干腌菜、酸水汤、酸木瓜、酸笋煮鸡、酸菜煮豆腐、酸帕贡菜、碎汁腌菜、水腌菜等等。可以说酸出了水平,每餐无酸不食。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说到甜,甜得出奇,西瓜、香瓜、麻苍蒲、菠萝、香蕉、芒果、黄泡等,有时还要放上白糖当菜吃,南瓜放红糖煮。平时还喜欢在茶水里放糖泡饭吃。

要说苦,苦得难受,有的菜闻着就苦,吃起来更苦,而且越苦越爱吃。苦的菜有马蹄莱、帕锡介、莫吉利花、帕浪翁、苦瓜、牛苦肠、鱼苦肠、猪苦胆等等。

说到辣,可说是辣之王,有冲天辣、小米辣、象鼻辣、花呆辣、灯笼辣等等。

要说吃生,生得害怕,有生猪肉、生牛肉、生鹿肉、生鱼、生蚂蚁蛋、生斑鸠肉、生虫蛹、生蜂蛹等等。

傣家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暑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

傣族人还喜欢食各种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在日常生活中,傣族进餐男女可同桌而座,但坐的方向有别。通常情况下,男子面向火塘、女子背向火塘。吃饭时每人面前只放一把汤勺,在桌面的四个角上各放一个盛饭的竹箩边吃边加。进餐时上菜也很有讲究,通常只盛少量上桌,等吃完再

加。所以外地人初来乍到,总会以为菜少而不敢多动筷,常常是吃到一半才知其奥妙,才豁然开朗。

作文五:《傣族的饮食习惯》600字

傣族的饮食习惯

傣族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江河之畔,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由于有此良好的生活环境,傣民以农业为主,以糯米为主食,山珍野味乃至一些小动物及鱼、虾、猪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原料。其烹调方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影响较深,擅用煮、烘、烤、腌、拌、舂、烧、炖等。

从傣族的生活习惯看,傣族人外出常在野外野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用的原料除鱼、牛、猪肉、鸡、螺、蔬菜外,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从傣族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看出,傣族人饮食习惯非常好,几乎什么食物都吃,除以糯米作为主食外,各种动物、昆虫、水产、植物均是他们的食用对象。但总结起来,傣族人的饮食主要包括四味:酸辣苦臭。

作文六:《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1》1500字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腌、烤、炸、生吃—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

先说

次说

再说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区称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双版纳地区布朗族的烹食方式上,还保留着更古朴的介乎

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烤类食品的配料必具备香茅草。香茅草是一种用来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绿草本植物,分布于热带河谷地区。烧烤时,将葱、蒜、姜、辣椒、盐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内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鲜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进行烧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内部不熟,同时使香茅草的香味随油浸进食品。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鱼、烤竹鼠、火烧乳猪、烤花蜘蛛、烤竹笋。

傣族每餐都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汤”、“干腌菜汤”。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笋作为配料煮汤是傣族煮类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鲜美。油炸类食品中较特别的是炸干黄鳝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带傣族妇女于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间捕捉鳝鱼,将新鲜鳝鱼置于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净外表后再剔去内脏,内外涂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盐,晒干保存备食。傣族爱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类粑粑。

西双版纳傣族常在傣历新年时制作,用以待客和赕佛,以石梓花为传统的配料。用野芭蕉叶包好,竖于甑内蒸熟,这种粑粑呈褐黄色,自带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带傣族则用名为“麻脆药”的植物块茎做麻脆粑粑。凉拌类食品是一道开胃的居家菜肴。蔬菜瓜果类、蚂蚁蛋、嫩蝉等昆虫类以及生肉、生鱼、生血等皆可作为原料,配料则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葱、蒜、野姜、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较具特色的凉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鱼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胆汁配制,先将牛苦胆整个煮熟,将胆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种佐料而食,味苦而凉,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的傣族喜食,认为宰牛不吃“撒撇”等于没杀,其也是待客的风味菜。剁生也多是取新鲜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时,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酱。剁的过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调料杀菌。大型节庆时每户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这种传统菜肴的制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进食,认为男性喝酒,可以杀菌。

傣族喜酸,故腌制的咸菜除了菜类腌得酸辣外,连猪肉、鱼、火雀等肉类也具备同样的味道,食用时味鲜甜带酸,肉质极有弹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鱼肉、蟹肉、嫩蝉等配野姜、蒜、葱、青椒舂成酱泥,作为糯米饭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酱、花生酱、青菜酱、螃蟹酱、蝉酱、竹笋酱、鱼酱、青苔酱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种类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开后食用,柔软香甜,是待客佳品。此外还有扁粽,叫“毫多索”,是节日食品,拌红糖、蛋黄、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叶包的粽子,叫“毫栋贵”等。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

炸牛衣

傣族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均属佐酒佳肴。做法是:将黄牛皮的中间皮层切成条,在猪油中用小火焖煮,至皮呈透亮时捞出控油,晒干收存。食时,再将其用猪油小火慢炸后蘸番茄喃咪(傣语,意为酱)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风味独具。

作文七:《傣族的饮食及其他》300字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y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

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地区盛产竹子,竹虫也特别多。将取出的竹虫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亦可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还可与鸡蛋一起炒吃,香脆可口。傣家人还食用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蚂蚁蛋主要是凉拌,洗净后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蒜、盐、醋等调料,再加上自己喜爱的蔬菜即可食用。

作文八:《傣族的风采作文》500字

傣族的风采作文    陆璐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

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评:在你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制作精美傣族挂包“筒帕”,饶有趣味的泼水节风俗,结尾直抒胸臆,勾起了我们特别盼望自己能够亲自参加泼水节的愿望。

作文九:《浅议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10400字

浅议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

——以德宏州傣族为例

张  群

内容提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满足人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不仅如此,饮食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傣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本文从德宏州傣族的饮食结构、烹调技艺、饮食习惯以及傣族饮食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入手,挖掘出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分析、总结出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傣族  饮食文化  饮食结构 烹调技艺 饮食习惯  宗教信仰 特征

作者简介:张  群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2级民族学专业学生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生产水平低下的过去,许多时间都用于创造饮食和品尝饮食。我国食物资源丰富,又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饮食因而极为发达,饮食文化令人眩目。但中国饮食又不仅仅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求,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同时,饮食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

上古文字和数字均源于饮食活动。“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⑴最初,人们结绳是用来记录食物数量,后来才改成文字以记录。甲骨文中常见一牛、二犬、十牢、百羊之类数字,记的是食物,说明古文字通过食物计量又促进了数字演化。

上古时代的交易活动也源于饮食。“神农氏有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⑵又说:“颐中有物曰噬嗑。”⑶而“颐中有物”就是口里有食物。可见,上古市井交易最初也是食物。

音乐、舞蹈源于得食之乐和果腹之喜;酒类的制造,萌发了古代化学;至于古代医学、哲学、文学、礼仪等等,无不伴随着人类的饮食活动而产生和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饮食在人类社会演化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所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积累,它表现为人类行为的式样。因此,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与

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决定了该种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历史过程中沉淀而成的。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当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傣族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边疆地区,饮食习俗大相径庭,即使同一民族,由于分居各地,彼此的饮食习俗差别也是很大的。

傣族概况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傣仂 ”、“傣那”、“傣绷”、“傣达”或“傣纳”;汉时称傣族先民为“滇越” ⑷,“掸”⑸。魏晋时期,傣族先民被通称为“濮”、“越”、“僚”,唐代以来的史籍又称为“黑齿”、“银齿”、“金齿”。此后傣族的族称逐渐固定,宋代称“金齿”、“白衣”,元代通称“白夷”或“金齿白夷”,明代称“百夷”,清以后称之为“摆夷”。傣族族称“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依其自称而正式定名的。

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世纪至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

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清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完成了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傣族地区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了美丽富饶土地的主人。

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文化,系指这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食物、饮食器具、饮食的加工技艺(烹饪方法)、饮食方式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礼仪、心理等而言。前四方面为饮食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亦即饮食的原生态文化,后者属意识形态,为前四方面的文化辐射,即饮食的再生态文化。考察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傣族饮食的结构

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位于北纬23°53′——25°50′,东经97°32′——99°4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2000米,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丽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全州属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型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C,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2218——2453小时,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全州坝子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傣族依水而居,灌溉便利,益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德宏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而且傣族还能用稻米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富有民族特色的“竹筒饭” 、“菠萝饭”等,风味独特,远近知名。

德宏傣族虽有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这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

干鳝鱼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喜吃酸性食物助其消化,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酸摆夷”。

蔬菜也是德宏傣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德宏地区的蔬菜品种繁多,仅人工种植的就有数十种,野生的则数不胜数,如蕨菜、水香菜、树头菜、木蝴蝶、槟榔青、粉芭蕉、细芽菜等,其中许多还有药用价值,如水香菜煮田螺可治肝炎,苦凉菜可消肿去毒等。

蕨菜又称龙爪菜、长青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细芽菜长在水田里,芽干分节而细长,叶子晶亮,吃细芽菜据说可以使身材修长,因此它很受傣族姑娘的青睐。竹笋也是傣族人生活中必备之菜,用竹笋腌制的酸菜尤其受欢迎。傣族地区竹笋种类繁多,有毛竹笋、甜笋、苦笋、龙竹笋等等。毛竹笋是笋中的上品,吃起来清爽香脆:甜笋味道甘甜,苦笋虽略有苦味,但吃起来松嫩鲜美:龙竹笋味道香辣,有开胃润肠之效。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饮食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⑹此外,沙土中的沙虫,长在竹子中的竹虫等,都是傣族人喜爱的佳肴。

傣族男子过去喜欢上山打猎,不仅围捕野牛、熊、麂子、山羊、马鹿、猴子等大动物,也猎食蛇、山猫等小动物。现在,傣族地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傣族群众也已经改变了捕食野生动物的习俗。

到了夏天,寨中的青年男女便相约去捕蝉。蝉有三中:一种较大,灰黑色,翅膀透明;一种中等大小,身子棕色,头部碧眼;还有一种花知了,身上有黄红相间的斑点,很是漂亮。夜幕下,成千上万的知了到江边去饮水。人们点燃火把或打开手电筒,吸引知了,把它们捅进袋中,一夜工夫能捉数百只。把捉来的蝉洗净,用香油炸过,味道香脆可口。

采蜂蛹则是一件很惊险的事。人们要戴上面罩,在马蜂窝下架起火来,用烟把马蜂熏走才能安全地采到蜂蛹,蜂蛹营养十分丰富,油炸蜂蛹是德宏傣族爱吃的美食。

竹虫是长在竹节中的一种虫子,主要有两种:一种全身米黄色,有拇指大小,长约一寸;另一种全身白色,长也约为一寸,直径一厘米左右。竹虫用香油炸过,味道十分鲜美,是傣家人待客的上品。

德宏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呈倒圆锥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约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

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后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在一起,然后破巢如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

在德宏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蚂蚁外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在一起炒,其味鲜美,当然也有直接用醋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这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二、傣族的烹调技艺

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技术,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的烹饪原料,用加热和加入调味品的综合方法,制成菜肴的一门技术。傣族的烹饪技艺方法多样,选料讲究,制作精美,是我国宝贵的饮食文化瑰宝。

傣族菜肴又称“傣菜”或“傣味”,其色、香、味、形俱佳,以冷、酸、辣为主要特色。傣菜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特点,是风味独特的营养膳食。

傣菜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并”(包括寄、并、并窝、并雅、摩等几个小类)即烧烤;“珍”即煎炸;“能”即蒸制;“冻”即煮、炖;“帮”即调脑渍;“刹”即剁生;“单”即舂;“咪”即调拌;“贺”即炒、腌等几大类,120多种。按原料的不同又可分为肉、水产、禽蛋、山珍、蔬菜等类别。傣族肉食以猪肉、牛肉为主,此外还有鸡、鸭、鹅肉等。傣族近水而居,水产资源较为丰富,各种鱼类都是傣族爱吃的食物。禽蛋也是傣族日常家居的必备之菜。

(一) 烧烤类菜肴

烧烤是傣族喜欢吃的菜肴,像牛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此外还有黄鳝等都可烤着来吃。将猪肉、牛肉切成片,配以蒜、姜、葱、辣椒等佐料及香茅草,放在火炭上烘烤,熟了便可食用。烤鱼、鸡、鸭等比较小的动物时,将其内脏取出,填入各种佐料,用香茅草捆起来在炭上烤熟。烤出的肉食外焦里嫩,香脆可口,辛辣诱人。傣族不仅喜欢吃烤肉食,也喜欢吃烤鲜笋,烤甜笋等。

香茅草烤鱼是傣族地区最为常见的风味食品,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取青竹夹住鱼用明火烤炙,故有竹之清香;二是取傣族地区特有的香茅草和芫荽等调料调味,故具有鲜香滋嫩,微辣回甜之美味。其做法是: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背,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辣椒,芫荽切细,拌入食盐,把佐料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

二、三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这种烤鱼味香而酥脆,能增进食欲。

火烧乳猪是傣族待客的一道一等菜肴。烧乳猪要选用德宏半岁左右的小耳猪,皮薄且肉质细嫩,去内脏,塞入调料后用竹篾缝合,用文火烧烤,烧到焦黄冒油时,边烧边用刀子将皮刺破,洒上湿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发肉香时即可切片入席,吃的时候,配上傣族特有的“腌菜膏”作蘸水碟,味道十分鲜美。

(二) 蒸类菜肴

蒸制的菜傣族人也非常爱吃。蔬菜,肉类,各种水果都可以蒸着吃。蒸肉时,先将肉剁碎,再把佐料捣成泥状,和肉拌在一起,用芭蕉叶包成小包,串在细竹丝上,放入甑子内蒸熟,蒸出的肉味道鲜嫩,又带有芭蕉叶的清香,清爽可口,别具风味。蔬菜瓜果清洗干净,放入佐料蒸熟,味道也很独特。如将小瓜瓜瓤挖空,将捣细成泥的各种佐料放进去蒸熟。青苔蒸蛋是一道很有名的菜。将青苔切碎,与鸡蛋调和,蒸熟以后,翠绿的青苔,鹅黄色的鸡蛋,黄绿相间,分外诱人。

此外,蒸鱼也是很有特色的。傣家人选河溪里的马头鱼,泥鳅,黄鳝来作蒸鱼。先将鱼去内脏洗净剁成块,再拌入番茄,豆鼓,花椒嫩叶,小米辣,芫荽,香辣子等佐料,以新鲜的芭蕉叶包裹再放入竹甑中蒸,该道菜风味独特,令人唾延欲滴。在傣味菜肴中,经常用到豆鼓,番茄,这也是傣菜的一大特色,俗话说:“拉祜的辣子,傣家的豆鼓”,许多傣味菜肴没有油可以,但缺了豆鼓却不可以,足见豆鼓在傣味菜肴中的重要作用。

(三)煮类菜肴

在傣族菜谱中,煮类菜是较为常见,有特色的一种。有杂菜汤,酸扒菜,酸笋煮鸡,煮鱼,干腌菜汤等。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傣族居住地区竹林茂密,竹笋鲜嫩可口。喜食酸味的傣家人每到夏季,家家都要腌制一大罐酸笋,一年四季以酸笋作调料煮汤食傣族食谱中又一大特点。人们将洗净的鱼肉,鸡肉煮酸笋,吃时拌以小米辣舂蒜泥,盐巴,味精,味道酸辣可口,令人食欲大增。

(四)油炸菜肴

油炸的菜也是很受傣族人青睐。油炸肉或油炸蜂蛹,油炸蚂蚁蛋,油炸竹虫等,都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油炸蔬菜也很独特。苦凉菜叶,花椒叶等用鸡蛋套过,再下锅炸脆,香酥可口。油炸水果更是别具一格,如油炸香蕉,将香蕉用鸡蛋浆套过之后下锅炸,外表

焦黄香嫩,里面酥软宜人。油炸芭蕉是先将芭蕉捏软,去皮,放入锅中炸至焦黄,不仅酥软可口,而且还保持了芭蕉特有的清香与甘甜,令人拍案叫绝。傣族人最常吃的是油炸青苔。青苔生长在河流边的水中卯石上,有的浮在河边的水面上,颜色青绿,苔丝细长,形状多为片形。把青苔从河边捞回,冲洗干净后晒干,加入佐料做成饼状,用油炸过以后,香脆回甜,味道清香润口,有清凉解毒的作用。

(五)腌制菜肴

腌制的菜是傣族人必不可少的家常菜,有数十种之多。最具特色的如腌牛脚筋、牛皮、猪脚、猪头、鱼、黄鳝等,当地人又叫“酸皮”。各种蔬菜也可腌着吃,如酸茄子、酸木瓜等。酸笋则是傣族人家中必备的腌菜,傣族人认为吃酸的东西可以使人心明眼亮,既有利于消化,又可消暑解热。

酸笋煮鸡就是一道酸味十足的傣菜。将腌制的酸笋与鸡肉放入锅里同煮,待鸡肉煮烂后起锅,随后将辣椒、姜、葱放入油锅里炒热,再把酸笋煮鸡倒入锅里回一下锅,即可食用,其味酸辣爽口。傣家还用酸笋来煮鱼、煮肉,制作方法与酸笋煮鸡相同。

(六)凉拌菜肴

由于德宏气候炎热,因此凉拌菜倍受傣族人民的偏爱。牛撒撇和拌凉皮是傣家人节庆之日接人待客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牛撒撇,是傣族传统药膳佳肴。撒撇,傣语,指牛苦肠内一种消化液之类的苦汁,系牛撒撇菜的主要原料。主要做法是:取牛肚、腰里肉、直肠、肝、脾洗净煮至八成熟后切成细条,剁碎,再拌以苦肠汁、小米辣、撇菜、花椒、芫荽、盐巴、味精、干辣椒面等佐料,吃起来既有苦味,又有清香,既有肉鲜,又有蔬菜的清淡,细腻可口,香味纯正,色泽诱人,有助消化,清热解暑之功。关于牛撒撇,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传说,由于傣族人民居住之地炎热,傣家人选出一个年青小卜冒⑺寻求解暑的良方,历尽千辛万苦,得知苦胆有清热解暑之功,可是回家后得知,动物的苦胆短缺,于是就尝了一个牛苦肠,发现它可以解暑,经过后来的改进,成了今天的牛撒撇。

(七)剁生类菜肴

德宏傣族人还爱吃一种“剁生”的食品。凡是肉类都可做成剁生,常见的有猪肉、牛肉、鱼肉、黄鳝剁生等几十种。制作方法是将肉切成薄片,用刀剁细,放入葱、蒜、香菜、野花椒、辣椒面、柠檬、食盐、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剁生味道鲜美,食之口鼻生香,令人回味无穷。

(八)傣族风味小吃

种类繁多的“南秘”。大凡在傣家竹楼做过客的人,都会尝到一种傣语叫“南秘”的食物。“南秘”实际上是一种当地特有的酱。傣族称为“南秘”的酱,品种繁多,吃法各异,也是一种极具风味的佐餐食品。如称为“南秘布”的螃蟹酱,“南秘帕”的蔬菜酱,“南秘麻黑松”的番茄酱,“南秘巴”的鱼酱,都是老少咸宜的食品。螃蟹酱是将螃蟹舂成肉泥放在铁锅里熬,放上适量的盐巴,调匀,熬到水干为止,将螃蟹酱晒干成干片备用,要吃时,将青辣椒,大芫荽,大蒜等佐料和适量的盐巴,用舂盐棒研细,拌匀即可食用。放入各种佐料,螃蟹酱就做成了。这种酱用糯米饭蘸着吃,味道十分鲜美。“南秘南诺”是一种用竹笋做的酱,制作时,将黄竹笋剥去皮后、切细、舂烂,放在铁锅里熬,水熬干后,捏成小块晒干备用。要吃时,取一块笋酱干片放在碗里,放入切好的葱蒜、大芫荽、青辣椒等佐料,加入适量的盐巴和几滴开水,用舂棒把它们舂细,拌拢,即可食用。番茄酱是将番茄放在火上烤熟,去皮,拌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清香酸辣,拿用水烫过的瓜藤尖,青菜等蘸着吃,极为爽口。还有一种花生酱,将花生置文火上炒至微糊,去皮后捣成泥状,拌入佐料即可。这种酱用生水蕨菜等蘸着吃,又香又辣,令人胃口大开。

除了花样繁多的菜肴,傣族的糯米制品业是远近闻名。如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毫诺索”、“毫滇”和“毫崩”等,数量也有数十种之多。

香竹饭又称竹筒饭,是很珍贵的风味食品,每年只有香竹新长出幼嫩竹节时才能制作。香竹烤饭,傣语叫“曼禾拉”,将优质糯米装入酒杯般粗细,长约40余公分的幼嫩竹节中,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将水煮干后,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轻敲一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其外包裹着一层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会粘手,可随意分段食用。用糯米香竹煮制的糯米饭,方便携带,在10小时内不会变硬返生,可热吃亦可冷吃,米饭香软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

菠萝紫米饭是德宏地区傣族一种独具风味的食品,既是主食,又是菜肴,以新鲜菠萝和紫米为原料制成。制作菠萝紫米饭,需要鲜菠萝一个,紫米适量。菠萝去掉柄和过长得尖叶,再将带叶柄的尖端切下一块做盖子,菠萝肉质剜出剁细,紫米经泡水,淘洗后蒸熟,取一团紫米饭与剁细的菠萝拌匀,填入挖空的菠萝内,加上预先切下的盖子,重新放入木甑内蒸至菠萝熟透即可食用。菠萝紫米饭的外型是一只完整的菠萝,美观大方,而壳内则

是菠萝肉与紫米饭紧密结合的柔软饭团,米饭带有明显的菠萝味,甜而不腻,吃起来非常爽口。

紫米饭是将紫糯米洗净,用水浸泡后放入甑子内,用大火蒸一小时左右,取出放入盘中,待水气蒸发后即可食用,清香柔软,营养丰富。

“毫诺索”是傣历新年的特有食品,又称为泡水粑粑。傣家人常说:“吃了毫诺索,人就长了一岁”,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泡软,再磨成浆状,将石锌花粉、芝麻、花生、红糖放入其中拌匀,用芭蕉叶包成两寸宽,三四寸长的长方小包,放入甑子内蒸熟,美味的毫诺索就可食用了。

“毫崩”也是傣族人常吃的一种糯米粑粑。将淘好的糯米浸泡十来个小时后,舂细,拌入红糖、蛋黄、芝麻等,再继续舂细,拌匀后取25克左右做成直径30厘米的圆饼,晒干备用。吃时可将圆饼放在火上烘烤,也可在油锅中炸熟,又香又脆,美味可口。

三、傣族饮食习惯

傣族的饮食习惯,“日舂造饭,以竹器盛之,举家围坐,捻成团而食之,食毕则饮冷水数口而已。”“饭则粘糯,不用匙筋,以手捻而齿之。”等记载。

德宏傣族,喜食糯米,保留着古代先民“饭则糯粘”,“以手传而齿之”和“日舂造饭,以竹器盛之,举家围坐,捻成团而食之”的千年古俗。所食大米糯性好,质地软粘,能捏成团。在使用脚破舂米的漫长岁月里,多数人家都是“鸡鸣而起,踩礁舂米”,每舂一次米,可吃二至三天,极少食用陈米。每天所食米饭于清晨一次蒸熟,倒在木盘内充分搅拌,待米饭蒸气散尽,拢团装入竹根挖制的“毫逛”⑻,或竹篾编成的饭盒“毫稚”内保存,供全天食用。食用时,各人挖出一砣,紧捏成团或条而咬吃。

进餐次数,三餐,四餐皆有。进三餐者和毫约⑼,毫矮⑽,毫跑⑾,进四餐者增加了一个毫两⑿。人们进餐的随意性很强,想吃即吃。家人围坐进餐,多在中午和夜晚,农忙时节,仅在夜间围坐进餐,夜饭一般做的比较丰盛。

“不用匙筋”是远古之俗,到了近代,傣族的食具已趋于丰富多彩。古旧的竹器,木器大多已被现代的瓷器与金属器皿所取代。但竹罐盛饭在农村仍广泛保留,因为用竹罐盛糯米饭,蒸汽不易凝结成水,既可使米饭保留有一定的湿度,又不使米饭变馊,便于捏团食用。

四、傣族饮食和宗教信仰

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惯,被原始先民理解为万物共有的本能和习惯。所以很古时代便

以“牺牲”供奉各种神灵或祖先。早期的宗教信仰仪式主要是祭祀,祭祀总是同人类的某种祈求心理分不开的。“芬教祭,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我国古代祭祀,无论是大祭祀或薄祭,都是以最好的食物侍之。

饮食曾对宗教信仰的产生有过促进,反过来,宗教信仰对人类的饮食活动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心理联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的现代宗教,都渗入了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作为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活动,自然是处于宗教信仰的氛围之中,留下了各种宗教信仰的印迹。

傣族是一个佛教民族,但傣族普遍信仰的佛教与内地的不同,它属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作为傣族群众精神上的一种信仰,它已经渗透到傣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佛教文化,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我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中独具异彩。

小乘佛教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后,傣族社会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佛教化过程,傣族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佛教民族。每一个傣族人,他的一生都是和佛教密切联系的,人生下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僧侣起名字。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参加佛事活动,男孩到六,七岁时,要进寺庙里当和尚,才被认为有教养学识,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歧视。还俗为民以后,几乎月月都有佛事活动。可以说,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春种秋收、都和佛教息息相关。傣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建筑、饮食文化等,都深深刻下了佛教的印记。

正因为如此,傣族饮食在烹调方法上受佛教寺院菜的影响很深,擅用煮、烘、烤、腌、拌、舂、烧、炖等。同时,傣族小乘佛教教规又有其特点,如不忌荤腥,只要是他人宰杀的牲畜,皆可食,不算犯戒等特点。

德宏一带的佛事活动叫“摆”,也叫赶摆或做摆,是祭献,施舍忏悔的意思,也有借此通向佛国天堂之意。在进行佛事活动期间,要举行祭祀。

祭祀寨神是德宏傣族比较普遍的一种活动。祭祀由村寨首领主持。各家各户备鸡、酒、腊条、糯米饭、芭蕉、槟榔等祭品到神位所在处上供,请寨神享用“百家饭”。逢大祭之年,则要杀猪宰牛,更为隆重。之后,祭司宣读祷词,大意是求寨神降福,保佑寨子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结束即煮食供品,全寨男女老幼一起聚餐,“章哈”⒀唱起祭祀歌以示欢庆。

食是中国数千年的文明结晶之一,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核。但饮食又历来都

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也与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由于受到种种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俗以为饮食可以关系到人的长相、禀性、吉凶、祸福、生死等等,甚至还可以关系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他人的利害,于是人们的饮食活动就不可避免会涂上迷信色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为饮食方面的禁忌习俗。

德宏地区的傣族在举行祭祀祖先的时候,忌用牛肉做供品。因为他们认为招魂使者“黑白无常”即“牛头马面”,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除此之外,傣族在饮食方面并没有其它禁忌,这也说明了傣族不仅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不断汲取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傣家菜肴,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一位法国营养学家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是看他吃什么和怎么吃”。傣族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再一次丰富了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⒁

傣族饮食文化已创造了灿烂的过去,也必然会有辉煌的未来!!

注释:

(1) 引用自《易》系辞下

(2) 引用自《易》系辞第八

(3) 引用自《易》系辞第八

(4) 引用自《史记·大宛列传》

(5) 引用自《后汉书·和帝本记》

(6) 引用自《百夷传》

(7) 小卜冒:傣族对青年男子的称呼

(8) 毫逛:竹饭罐

(9) 毫约:早餐,意为用手捏着少许食用之意

(10) 毫矮:上午饭

(11) 毫跑:夜餐

(12) 毫两:下午饭

(13) 章哈:民间歌手

(14) 引用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参考文献:

1、《饮食与中国文化》 万建中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4年6月出版

2、《饮食文明论》 石毛直道(日)著 赵荣光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作文十:《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6500字

民族艺术研究○

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