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精彩演讲 > 《《郑人买履》读后感》400字:郑人买履读后感100字

《《郑人买履》读后感》400字:郑人买履读后感100字

时间:2019-10-03 09:24:3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郑人买履》读后感》400字

《郑人买履》读后感

《郑人买履》读后感

陈薪然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我听明白之后脱口而出:“他真傻呀!用脚试一试就可以了,非要回家去取尺码。他怎么不知道变通呢?”

《郑人买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郑国人想买鞋,他拿尺把脚量了一下,放在了座位上。他在集市上选好了鞋子后才想起来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想回家去取。卖鞋的人让他试一试合不合脚,他说只相信尺码。等他从家里 回来,集市散了,卖鞋的人走了,他没有买到鞋。

这个人没有买到鞋是因为他不会变通。又不是给别人买鞋,给自己买可以先试一试,合适就行了,这样就能买到鞋子。由这件事我想到了在金童上英语课时的一件事。我旁边的同学忘记带书了,我说让他和我合看一本,他坚持说要看自己的,非要他妈妈回家去拿。他一直在念叨书怎么还不拿来。心思全用到他妈妈拿书那儿了, 因为他家离得远,等他妈妈拿来书时都下课了。这一节课他都没有听讲,耽误了学习。看谁的书都能学到知识,自己的书没拿,为什么还非得等着看自己的呢?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变通,要多想办法,不要像买鞋的郑国人一样被人笑话。

作文二:《读后感—郑人买履》300字

读后感—《郑人买履》

今天我看了《郑人买履》,它讲的是:古时候,郑国有个人想去买鞋。他在家里先用尺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家里的座椅上。他匆忙走到集市,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来自己量好的尺码忘记拿了,于是他想也不想一下就走回家去拿。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他鞋子没买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他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人太笨了,人都已经到了卖鞋的地方了,用自己的脚来试穿一下不就知道合不合适了吗?为什么还跑回家去拿尺码呢?我还知道“履”就是鞋子的意思;郑国是古时候的一个小国家;集市就是以前买东西的地方。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情的不能太过死板,遇到事情要会灵活变通。

作文三:《郑人买履读后感》5000字

[郑人买履读后感]郑人买履读后感《郑人买履》读后感

我读了《郑人买履》这篇古文,它的中心也就是主要内容是借用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脚的郑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像这样的人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总之是我们的长辈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举个例子,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故事叫做《皇历迷》它介绍一个什么事情都看皇历的人,可是到最后这个人差点就死了.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一个人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否则就会像那个皇历迷一样,严重的话可能会死人的,所以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好.

今天我看了一个有名的寓言——郑人买履,郑人买履读后感。“古代郑国有个人想买鞋。 他量了自己的脚做了尺码,却把它忘在家里了。他买鞋时发现忘了尺码,就回家去拿。可是他拿来尺码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虽然这是一个简短的故事,但是它向人们讲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要相信事实,不要相信假象。

这个郑国人宁愿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就意味着愿意相信假象而不肯相信事实。所以他是个愚人。

在这个寓言里,那个郑国人显得很可笑,但这个寓言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滑稽的形象,对人们提出了一个警告。

要是你不用心,相信了尺码这个假象,你也会跟郑人一样愚蠢了。这个教训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代也通用。

所以我觉得这个寓言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读了《郑人买履》这篇古文,我心里有了一些想法:有时,我们就像文中的郑人一样,总是忘记一些事情,还有些死记硬背。

我们总是忘记一些虽小,但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

就像郑人一样“至之市而忘操之”。

比如说我吧,在数学卷子上漏写了一个单位名称,就扣掉1分;在英语练习上忘记写一个标点,就会有一个醒目的“x”,在写语文作文时不小心多了一个字,分数就会变得不尽人意······ 对待这种情况,我就要仔仔细细地做题了。做完一道题,就把它再上上下下认认真真地快速浏览一遍,确保没有错误才继续作答。英语上,我会按照“公式”做填空题,这样基本上就不会错了。

然而,我们做事也不能老是墨守陈规,要灵活多变。

当我碰到一些令我犹豫的题目——那些在我看来要改变公式作答的题目,而我又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答案的题目时,我总是去像郑人一样“宁信度”地套公式,但是这样换来的是当初“无自信也”的后果----一个“x”。

其实做题的时候,我应该揣摩一下老师出题时的用意:无非是让我们活学活用。

郑人的脚比他量的尺码还精确,他却只相信尺码,买鞋子时不用脚试一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总不能在晴天是还听信天气预报,带雨伞出门吧。

一些标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的,还是实际更正确。

《郑人买履》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做事不能墨守陈规,应灵活多变。

一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哦!【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郑人买履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作文四:《《郑人买履》读后感 张菁》300字

[《郑人买履》读后感  张菁]

今天我看了一个有名的寓言——郑人买履,《郑人买履》读后感  张菁。“古代郑国有个人想买鞋。他量了自己的脚做了尺码,却把它忘在家里了。他买鞋时发现忘了尺码,就回家去拿,读后感《《郑人买履》读后感  张菁》。可是他拿来尺码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虽然这是一个简短的故事,但是它向人们讲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要相信事实,不要相信假象。这个郑国人宁愿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就意味着愿意相信假象而不肯相信事实。所以他是个愚人。

在这个寓言里,那个郑国人显得很可笑,但这个寓言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滑稽的形象,对人们提出了一个警告。要是你不用心,相信了尺码这个假象,你也会跟郑人一样愚蠢了。这个教训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代也通用。所以我觉得这个寓言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作文五:《郑人买履1》900字

郑人买履 作者: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作文六:《《郑人买履》》800字

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愚人办蠢事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简单介绍韩非子。

二、 读一读。

1、过渡: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听听范读,注意听清语调和停顿,自己正音。

如: 自度(duó)其足       吾(wú)忘持度(dù)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2、再听范读,跟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如:全班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

三、 译一译。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准确、流利,但是老师有几个重点字词需要你们通过对照译文做出解释。出示PPT。

重点字词: 履:鞋子    度:动词,量    坐:通假字,座位    操:拿     反:通假字,返回    罢:结束,散了   无:不

重点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我宁愿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

过渡:现在把你们合作的成果汇报汇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四、品一品。

1、郑人最终还是没有买到鞋,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宁信度,无自信也。

2、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办事死板、固执,迂腐,愚蠢,可笑,死板的人。

师总结:这则寓言就是讽刺了像郑人这样的愚人。

3、 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事情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背一背。

生自由熟读、背诵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六、演一演。

附板书:

郑人买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

愚昧,固执,迂腐,愚蠢,可笑,死板

作文七:《01郑人买履》600字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2.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说明】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作文八:《5、郑人买履》1900字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练习】

一、词语练习题。

1.给加【 】的字拼音。

1)【卮】酒 2)买【椟】还珠 3)【廪】食 4)何【遽        】 5)折其【髀】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B.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C.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D.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解释加【

】的词。

(1)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2)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

(3)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

(4)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解释每组中加【 】词的词义。

(1)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

(2)①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

(3)①【好】— 一听之,处士逃(   )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

(4)①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

二、问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B.且人患志志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C.此何遽不为福乎?   D.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三、课文内容理解填空题。

1.“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原意是讽刺那些_______________,这是从_____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______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_______________。

2.“滥竿充数”选自_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用“_________”来比喻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4、概括此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

一、

1. zhì  dú  lǐn  jù  bì

2. B

3. (1) 本来。 (2) 通“缉”,连缀。 (3) 通“悦”,高兴。 (4)带领。

4. (1)①拿 ②拉 (2)①缘故 ②所以

(3)①喜欢 ②喜欢 (4)①没有    ②走失

二、D

三、1.买了匣子,退还了珍珠; 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主次颠倒,不知轻重的人; 买方; 卖方; 注意包装商品,有时可以获得大的利润

2.韩非子  南郭处士  不学无术,专靠投机混日子的人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3.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四、【中心思想】

《郑人买履》讲了郑国人买鞋的事,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作文九:《《郑人买履》》1800字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译文了解故事的意思,明白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教学重点:

借助译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教法:

激趣   引导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寓言故事,查找韩非子的资料。 一、从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分)

同学们,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方法),科学巧妙的方法会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结果,但相反,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不好的结果,甚至会闹出笑话。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感悟。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的意思,明白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三、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分)     1、了解作者资料     2、读古文,了解大意。

3、明白其中的寓意。 四、解题,交流作者资料(2分)

1、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中的“履”字是什么意思吗,那课题的意思呢?(一个郑国人去买鞋)

2、作者资料交流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全书分为五十五篇,为法家集大成的作品。谁来交流一下韩非的资料呢?(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学生说红体字,老师说黑体字)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

1、让学生听“录音”。(放录音,学生听录音,提出听的要求:听清每个字的字音,节奏停顿,注意人物语气)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人物的语气。 (2分钟后期待你带给大家的精彩朗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强调:(度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   4、全班齐读

六、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1分)

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读通了文章,我们还要将它译成白化文。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对照译文或工具书理解““度、之、坐、反、遂、宁”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学法:先自学,再小组合作探究 时间:6分钟 (二)全班交流 1、理解重点词意。

在理解“坐”和“反”,告知学生他们是通假字。 2、学生自由背记词语意思。 3、、找个别学生翻译句意

4、老师说原文,学生读课本上的译文,熟悉寓言故事内容。 5、课件出示个别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7、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七、结合文意,探究寓意(6分)

1、郑国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提示学生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回答)

2、想一想郑人可笑在哪里?不善于动脑筋,不能灵活办事情;不能随机应变;太死教条等)

3、生活中有没有象郑人这样的人呢?

学生举例(做题时生搬硬套;生活中不灵活等)    4、学生畅谈启发

指导填空:这则寓言借一个宁可相信( 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的人,讥讽了( 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的人,告诉我们( 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5、师小结:世间万物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事实。最后把我们的作者韩非子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八、背诵文言文(2分)

九、当堂检测:(10分) 1、解释下列红体字的字意。

郑人买履(  ) 自度其足(  ) ..置之其坐(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2、填空,并翻译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有所悟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板书设计:

变化

郑   人  买  宁信度

无自信

履(鞋)不得履 知道变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陕县第二小学

刘艳平

作文十:《郑人买履2》2900字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度其足 (       )(                      )

吾忘持度   (       )(                      )

宁信度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分)

(1)而置之其坐(___  _同__   __) (2)反归取之(__  __同__  __)

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4分)

(1)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5分)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练习】

1.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付子已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见伯乐曰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______

③去而顾之_____   ④伯乐乃还而视之______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面山而居   D.黑质而白章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

(2)去而顾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解释较难的词。谨慎,严肃。

头晕目眩:头发晕,眼发花。晕:眼睛昏花

训诫:告诫,教导。   耸立:高高地直立。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惊奇,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