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精彩演讲 > 基层文化机构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

基层文化机构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4-08 09:38:31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区级文化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当前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困境,亟待解决。
  关键词:基层文化;文化馆发展;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区级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区级文化部门和社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获得感日益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也就对文化馆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视当前区级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更加切合实际地对其进行定位、扩大认知、拓展服务、创新活动、引入力量,已经是当前不容忽视、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区级文化馆发展困境
  (一)定位尴尬
  区级文化馆是提供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窗口,向市民展示文化建设风采的舞台。市区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经由区级文化馆的承接与发动,进一步落实到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市级文化馆的演出、展览质量相对较高,文化专业人才相对高端,在百姓中口碑比较好。而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站在百姓家门口,搭舞台、搞培训、开讲座,社区能人在社区里带领居民搞文化活动,更便民、也更接地气,很受欢迎。这样一来,承担了全区公共文化的培训、展示、活动三大功能的区级文化馆的定位就比较尴尬,在夹缝中凸显不了自身优势,发展受到了制约。
  (二)认知度低
  相对于博物馆、图书馆的参观接待量,文化馆的认知度并不高。以天津为例,2017年天津博物馆“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一个展览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到访,配合展览内容举办社教活动和“文博讲堂”系列讲座也受到欢迎。天津图书馆丰富的典藏,每天从开馆到闭馆来浏览学习的读者络绎不绝。而天津的各级文化馆,单从新闻报道量上就相形见绌。群众的认知是参与的前提,多数人都不知道文化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活动,就更别提参与度了。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小,满意度不高,与其所承载的使命难以匹配。
  (三)服务面窄
  文化馆多数活动有一个现象,从后排往前望去,不是黑压压的,而是灰沉沉、白茫茫的一片,足以证明活动的参与主体还是老年人居多。而且老年人来领票的积极性很高,而看演出的积极性就差些了,很多演出上座率并不像发票时那么高,浪费了公共服务效能。文化馆参与者还有一小部分是少年儿童,不过市面上有很多早教机构、儿童培训市场,抢占了公共文化服务很大一部分空间。文化馆活动时间有时不符合年轻人的作息习惯,活动形式不吸引人,给年轻人造成了都是上岁数人才来文化馆的印象,来参加活动的动力不足。文化馆的公共服务缺乏多层次和广泛性,覆盖的人群有限。
  (四)活动老旧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享受多元化文艺大餐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形式多种多样,也更紧跟世界潮流。声光电、3D效果、虚拟设备的应用,更使各类演出增加了无限可能。区级文化馆活动形式和内容老旧,缺乏创新和活力,忽视原创活动价值。文化馆的培训也多以中老年书画班、声乐班、舞蹈班、摄影班为主,真正像市面上新颖、有特色的、受年轻人青睐的艺术培训班办的很少。这种思维的老旧和短視效应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服务力量有限
  区级文化场馆建设规模都不小,但是馆里自发的演出、培训、展览有限,空间利用不起来,空置闲置率大。资金、设备不到位,高水平、高质量的活动办不起来,名人请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绩效考核制度不规范,激励措施不到位,奖惩制度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用人机制不灵活、服务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的背景下,区级文化馆服务力量的缺乏,更加消减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魅力。内生动力不足、加之外部引流乏力,造成了人们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需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二、区级文化馆发展的思考
  (一)发挥原创性作用
  创新可以丰富、提高文化竞争力。区级文化馆要以文化馆总分管制为契机,整合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均等化标准化服务,明确自身使命与定位:提供文化宣传服务,立足于本区,发挥本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借助场馆和人才、设备的优势,与社区文化队伍联动,培养社区人才,创作新作品,开发新活动。 当然创新要符合我们总体的文化发展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多学习借鉴兄弟馆、社会上受群众欢迎的、有特色的活动,通过采风和交流,打开眼界,为原创活动的开展开拓思路。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使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参与者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需要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加强绩效管理,鼓励文化产品创新。激发专业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群众文化工作。馆里的文化业务干部应当以能作为、善作为、敢作为的工作理念,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挖掘和融合文化馆内部资源和优势,促进原创作品和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公共产品的创作和演出。
  (二)引入社会化机构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新常态,各种文艺团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馆不可能也唱不了独角戏。因此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社会整合资源,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培训社区文化人才、文化志愿者团队招募、选出一大批适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团队,充实文化馆力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向第三方购买服务,比如运营良好的民营院团和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活动形式,把新颖的、高质量的服务带给广大群众,建立起区域内以文化馆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