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商业范文 >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3000字 古诗改写记叙文300字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3000字 古诗改写记叙文300字

时间:2019-11-16 10:06:3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3000字

众所周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使用第一人称,叙写“见、闻、想”;二是使用第三人称,改成“文包诗”。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是一个训练作文、开阔思路的好方法。

下面先以课文《江雪》为例,再以学生个性改写送别类古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文包诗”的点滴体会。

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把古诗改成“文包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首先是从古诗内容入手,然后是叙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引用“古诗”。

一、了解相关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充分调动“积累”

改写《江雪》这样的一首古诗,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特别是描写雪后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优美词句。

三、进行拓展想象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智力因素。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改写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比如说,在这首诗《江雪》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垂钓”的一定是柳宗元吗?

如以下三篇例文:

A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李 烨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雪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立刻给世间万物盖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高山、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空中连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在,整个世界是死一般的沉寂。

而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永州司马柳宗元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只见他身上衣服上和帽子上,全都是雪,就像一个大雪人。

一位老人走过来说:“柳先生,您怎么还不回去呀,下这么大的雪还在钓鱼?”

柳宗元说:“没事的,我想在这儿清静清静。您老人家快点回家吧!”

老人说:“好的,柳先生,您也早点回。瞧您,都像一个雪人了。”说完,老人走了。

老人边走,边想起柳宗元之前写过的《江雪》,他心里默默地念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还在飞舞着……

(简评: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

B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鞠可依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

柳宗元撇开众人,出去走走。他看见山岭间几乎没有了鸟儿飞翔的踪影,山间小路上也都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柳宗元继续走着,他来到了江边。远处有一叶孤舟,孤单地漂在江心。舟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头,正在钓鱼。瞧他熟练地套上鱼饵,把有鱼饵的那端扔向湖中,静静地等待。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难道他和我一样,心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忧愁,因此在这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柳宗元突发灵感,当时就作下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还在下着……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

C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金陆浩天

在茫茫大雪中,只看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这个老翁就是永州司马柳宗元,最近他常来这儿,有人已经认识他了。

有一位驾着牛车的行人好奇地问船上的柳宗元:“先生,您都快成一个雪人了,还是快点上岸吧!”柳宗元笑着说:“我喜欢这样,这儿清静。”

大雪纷飞,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山间小路上都没有了行人。柳宗元看见了这个场景,诗兴大发,构思创作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与前两篇不同的是,柳宗元钓鱼,柳宗元作诗。)

以上ABC三篇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A篇中正在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回忆《江雪》的是另一位老者;B篇中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C篇中柳宗元钓鱼,柳宗元即兴作诗。

四、尝试个性写作

古诗改写“文包诗”有三个注意点:1.准确把握原作内容;2.增、扩、缩、删要合理;3.不要改变原诗主题思想。

把握这一原则,学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后,这学期我班学生对高年级《校本教材  相约经典》上的其他送别类古诗进行了改写。

例1:王维的《送别》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徐浩羽

一天,王维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便急忙下马。二人来到一个亭子中,王维便拿出一壶酒来,与老友边饮边聊起来。“老朋友,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你不是当官了吗?为何在此,不在朝廷里呀?”      老友叹了口气,道:“唉,现在国家非常腐朽,皇帝大臣们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管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感到非常痛心啊!我现在要去南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我们再有没有机会像这样喝酒谈心了。放下国家、放下百姓,谈何容易!唉……”

王维听了他的话,感同身受,连连点起头来。老朋友说:“对不起了,好兄弟,我要走了,保重啊!”

王维听了这话,羡慕老友可以淡薄名利,归隐山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想想自己,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友人慢慢离去的背影,王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借着酒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2:李白的《送友人》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顾陈澄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的东边。

李白和他的朋友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相互告别。李白不舍地说:“朋友啊,我心中的不舍和那千言万语的嘱咐,现在无法言语。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朋友说:“我又何尝不是?但愿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朋友就像孤独的鸟儿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也有所依恋。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挥手就此别过。

那匹将要载朋友远行的马仰天长啸,一阵悲鸣,似乎也不忍离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了《送友人》这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李白虽然和朋友分离了,但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切感人,恒久至今。

总之,让四、五年级学生把古诗改写成“文包诗”具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长处显而易见,既要求课前收集充分的资料,又有利于布局谋篇,更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但局限也是存在的,主要是习作形式比较呆板。好在这样的改写,重点不在于“习作”,在于通过“习作”这一手段,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终极价值所在。这只是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初级阶段”。

作文二:《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900字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

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

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

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东下,前往

杯,一饮

们暂时分别

去,消

浩浩荡荡地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作文三:《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900字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

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

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

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

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作文四:《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500字

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轰,轰,轰!”响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突然,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作文五:《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800字)》500字

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轰,轰,轰!”响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突然,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作文六:《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3000字

—— 精彩导读 ————————————

作文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原诗: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稿:

石壕吏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学生互评:

夏康: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还是很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还是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戴莹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虽然是很通顺,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

娄诗雨: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觉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方写得不够。

教师诊断:

原稿从主题思想上看,是忠于诗歌原作的;从内容上看,能利用诗歌提供的材料,做到结构完整,清楚地交代记叙要素;语言也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把诗歌语言写成记叙性散文的语句。初步达到了改写的基本要求。但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 病因:

被诗歌约束了想象,局限于对诗句进行加工,没有发挥合理的联想;内容上显得较为贫乏;语言描写突出不了人物的性格。老妇人的哭诉只是按照原诗的句子进行了翻译,对差吏的凶狠残暴刻画地不够;另外,这篇是以诗人的见闻为主要内容,但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诗人的交代不够清楚。

修改稿:

石壕吏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踢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新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

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小小村庄万籁俱寂。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简评:

修改稿注意到了原稿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在内容上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这些情节的展示不但忠实于原作的主题,而且使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比较统一,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的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把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表现得非常突出。

所以,从主题表现的深刻,内容的充实、语言的准确流畅来看,修改稿比原稿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师指点:如何进行诗歌改写

改写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成的文章来

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通常的诗歌改写是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散文。

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改写成散文后,仍要体现原诗的基本精神,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注意到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叙事散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根据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叙事散文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诗歌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第三、在语言方面,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诗,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候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还会有互文见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改写时叙事散文时,都要一一改过来,使语言符合叙事散文呢的语言要求。

总之,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之间的区别。在上面所谈的几个方面多加注意,不断练习,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作文七:《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800字)》3000字

—— 精彩导读 ————————————

作文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原诗: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稿:

石壕吏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学生互评:

夏康: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还是很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还是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戴莹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虽然是很通顺,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

娄诗雨: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觉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方写得不够。

教师诊断:

原稿从主题思想上看,是忠于诗歌原作的;从内容上看,能利用诗歌提供的材料,做到结构完整,清楚地交代记叙要素;语言也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把诗歌语言写成记叙性散文的语句。初步达到了改写的基本要求。但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 病因:

被诗歌约束了想象,局限于对诗句进行加工,没有发挥合理的联想;内容上显得较为贫乏;语言描写突出不了人物的性格。老妇人的哭诉只是按照原诗的句子进行了翻译,对差吏的凶狠残暴刻画地不够;另外,这篇是以诗人的见闻为主要内容,但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诗人的交代不够清楚。

修改稿:

石壕吏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踢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新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

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小小村庄万籁俱寂。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简评:

修改稿注意到了原稿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在内容上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这些情节的展示不但忠实于原作的主题,而且使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比较统一,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的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把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表现得非常突出。

所以,从主题表现的深刻,内容的充实、语言的准确流畅来看,修改稿比原稿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师指点:如何进行诗歌改写

改写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成的文章来

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通常的诗歌改写是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散文。

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改写成散文后,仍要体现原诗的基本精神,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注意到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叙事散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根据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叙事散文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诗歌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第三、在语言方面,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诗,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候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还会有互文见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改写时叙事散文时,都要一一改过来,使语言符合叙事散文呢的语言要求。

总之,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之间的区别。在上面所谈的几个方面多加注意,不断练习,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作文八:《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400字

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

八四班------------李勤勤

时不时的会想起从前观看钱塘潮水的情景,那种热闹的场面总是如记录般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记得在潮水来临之际,满城的人们恰似乡里人看戏一般你推我赶的都会去看江上的景观。我也不例外,那种壮观的景象至今让人们觉得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因为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那是一种假象,还是眼睛看花了,现在想起总觉得那是一种假象,在眼睛享受的同时你也会听见如一万面鼓一起发出的震人声响。

不止这些,即使在那种让人观而止步的情形下还有一群踏潮献技的小伙儿站在大潮的最顶端玩耍,他们每人握着一面红旗在大浪头摆动,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手里的旗,丝毫都没有被潮水打湿。

从那以后,多少次我都想看一看那样的潮水,但至今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中那样的场面似乎没有重看的机会,不过我

还在梦中觉得是那次的重现,当睡醒时仍旧让我心惊胆战。

如果你做好心理准备想去观潮,我建议你去钱塘江,试问大家可否愿意?

作文九:《观潮记叙文》20200字

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

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潮水渐渐涌近,以

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那

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

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

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

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

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轰,轰,轰!”响

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

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突然,

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篇二:观潮作文600字                                           观潮作文600字

1 ..............................................................................

........................ 水                                                                     。

观潮作文600

字..............................................................................

................................................. 1                                                  1

水。............................................................................

............................................................... 1

1 ..............................................................................

.......................................................................... 1 2                       3

5 篇二:观

潮 .............................................................................

.................................................. 2 篇三:观

潮 .............................................................................

.................................................. 3 篇四:观

潮 .............................................................................

.................................................. 3 篇五:观

潮 .............................................................................

.................................................. 4 2                                               3

“海到底是个什么样儿?潮又是什么样的?有多大?它是怎样产生的??”汽车在颠簸不

平的公路上前进,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一连串的问题。听人说,今年的潮头很大,会超过往年,

所以一路上大家很兴奋,充满了对观潮的期待。                                                           终于,我们的车在路口停下,向前望去,先到的车辆已经停成了一条长龙,当地百姓扶

老携幼,各路游客络绎不绝快步向堤岸走去。而我和爸爸也占到了一个观潮的好地方,静静

地在那边等着,但我的心里却早已是波涛汹涌。                                                           下午1点左右,我忽然发现在海天之间出现了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我们身后的青年拿着望远镜,站在摩托车上大声叫道:“潮来了,潮来了!顿时,观潮的“长

龙”骚动了。“潮来了,潮来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放眼望去,潮水像一条的白色箭头越变越长,越变越粗,到后来,几乎占据了整个江

面,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象千军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

来。我不禁赞叹道:“好壮观啊!” 我连忙按下相机的快门,摄下这难忘瞬间。正当期待更大

惊喜时,潮水渐渐复归平静。大家依依不舍地目送潮水一路远去。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突然想到,萧山这几年的发展不就像钱江潮这

样奔竞不息吗?萧山的老百姓不就像勇敢的弄潮儿一样勇立潮头吗?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

山、引领新发展,120万萧山儿女正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新时期萧山精神,在14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光辉灿烂的诗篇。我也要祝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家乡,我相信,

她的经济会更加发展,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4 篇二:观潮

我在很小的时候,便听人家说:盐官的潮水十分盛名,是难得一见的天下奇观。稍大一

点时,我读了一篇文章,题为《观潮》,这文章写得颇有风度,就这样,钱塘江成了我最向往

的地方。然而,几年后,才知,原来盐官就在海宁市内,乘车半小时便到了。于是,我年年

看潮,但百看不厌,今年也不例外。每每看见“观潮”二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几个月

前的景象。

今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可是个好日子。虽然天气已渐渐入秋,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家的

看潮热。都说:“十八潮,如山倒,像白浪飞跃的黄山云海,像日光下潋滟生辉的雪山银涛,

使人惊叹不已。”又听大人们讲:“今天风狂浪大,潮是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嘿,我不由地

暗暗高兴,这下,我可以大饱眼福了!                                                                   约摸12点50分,潮来了。在眼间的尽头,霎时间,出现了一条白色的带子,这条带子

越来越宽,由东至西缓缓移动。潮从“s”形,慢慢变成了一条直线,朝我们这边涌来。潮头

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地来到眼前,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

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前浪,前浪引后浪,浪拍云,云吞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

在半空,好似是千军万马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这便是著名的一线潮。在观                         潮中,也是我们一家更和睦,更融洽。                                                               满满的潮水不正像漫溢的幸福,潮汐有升有落,幸福也不能永远停留,当它满满地呈现

在面前时,唯一该做的就是静下来,坐下来,观察它,享受它和感激它??                                     5 篇三:观潮

很早就听说过钱塘江有霆钧般骇人的雄伟大潮,所以每到十五一过,人们便蜂拥之至,

同我一样欣赏澎湃的江潮,宽阔曾经可能狭隘的心灵。                                                     或许是心中早已渺无志趣,所以天没有通透,我便漫步到原本像我一样平静,瞭远的江

边,恍惚地望着天水一线的江面。                                                                     忽然,耳畔喧闹起来,才发现,身边竟已人山人海。哦,是潮来了!水天一线的天边,

神奇地生出一丝银线,若隐若现,却亮得逼我的眼,忽而,潮水便涌向我们了,就像透亮,

晶莹的庞伟玉城,又宛如丰雪后封山的辽辽白雪,连天簇地,迫不及待的欢腾而来,巨大的

声响像在庆祝这次伟大的“重生”!振荡摇动,激昂迸射,仿佛要吞噬天空,冲荡太阳!瞬间,

我可能真的唤醒了过早苍老的跳动的心!想到了杨万里诗中的句子“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

腰。”

也正是每年的八月,京城里都会阅检水兵,这似乎成了我们家乡最隆重的节目。战船有

几百只,分别停列在两岸,不知何时已换了多种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又分,又合。

士兵英姿飒爽,竭力舞刀弄枪,乘马驾车,却如履平地。忽然之间,黄烟四起,水面似乎平

静了下来,却孕育了更大的爆发,如山崩一般,等到烟雾消散,水面便再一次平静了,却只

剩下枯落败毁的敌船,随着江水沉没了??                                                                 身边的呼声似乎更热烈了,是家乡的游泳健儿们来了,他们眉宇英俊,披散着长发,画

着粗旷的花纹,意气风发,手中拿着许多大彩旗,互相簇拥,互相抢先,迎流迎潮,毫不慌

乱。他们矫健的身影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间,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彩旗角一点都没

有沾湿。虽然都没有言语,但谁不钦佩呢?                                                               长出来一口气,觉得豁然开朗了,回望江岸连绵十多里地,充斥的都是绫罗绸缎,华丽

地盛大着,倾注的钱塘江模糊了一个个黑暗、狭义的灵魂,但从不妄自菲薄??     最后,又

望了一眼天水一线的浑然,心里却澄澈多了??                                                             6 篇四:观潮

钦州三娘湾,是我国4a级旅游风景区。那里有多姿多彩的贝壳,波涛汹涌的大海,形态

各异的石头??

7月25日上午,我们向三娘湾出发!观潮!                                                           三娘湾景区大门,那栩栩如生的海豚是我们钦州的标志,钦州的象征。                                   来到三娘湾,我被那金灿灿的沙子迷住了,被那汹涌澎湃的大海陶醉了??                                 人们,躺在摇床上,听着悦耳的浪花声,沉迷了;人们,拿着数码相机不停地拍照,疯

狂了;人们,休闲地打牌,“一对一”“二对二”,入魔了??                                                  登上母猪石,向远处鸟瞰,波涛滚滚,澎湃而激烈。浪花打在礁石上,动听的声音传出                     来了,那是海姑娘的歌声呀,轻轻的、柔柔的、细细的??海姑娘把美好的祝福带给了人

们,带给了三娘湾。浪花一朵接着一朵,一浪连着一浪,那是海妹妹在舞蹈呢!姐姐的歌声

伴随着妹妹的舞蹈,真是优美无比呀!                                                                   中餐后,我与妈妈冲浪。浪花很兴奋,一朵一朵地朝我扑过来,妈妈在岸上为我拍了许

多滑稽的镜头。浪花打在小腿上,一点也不疼,轻轻的,滑滑的??原来,“猛烈”的大海也有

温柔之处呢。

下午,海水潮位不断涨高,淹没了母猪石桥。我与妈妈在海边漫步,捡贝壳。三娘湾的

贝壳形态各异,五彩缤纷。有白色的,金色的,紫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我还捡到了扇贝

呢,这个扇贝是白紫色的,真像我们女孩子百褶裙的裙摆,我捧着它爱不释手。                               渐渐的,天暗了,在享用了美味的海鲜大餐后,我们又回到海边踏浪。现在的浪花可大

了,咆哮着一直涌上我的短裤,溅在我的身上??妈妈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拍照的机会,又拍了

许多海潮汹涌、浪花飞溅的风景照??                                                                     风景如画的三娘湾,令人流连忘返的三娘湾??三娘湾,正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招手。                         7 篇五:观潮

8月18看大潮,这是我懂事后听大人们年复一年提到的事。我多么想有机会去看看。去

年10月2日,正巧是农历8月18,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海到底是个什么样儿?潮又是什么样的?有多大?它是怎样产生的??”汽车在颠簸不

平的公路上前进,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一连串的问题。                                                       “海,海!”车中一个大哥哥突然叫了起来。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我发现远处蔚蓝色的天

底下有一大片闪闪发亮的东西,几条人流都在朝发亮的地方蠕动。渐渐地,目标越来越近,

我看清楚了,那一大片发亮的东西原来就是水面。这时爸爸告诉我:“那实际是曹娥江,真正

的海在钱塘江口外。”

我们下了车,挤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沿着曹娥江大堤向北走。黄色的江水缓缓地向外

流。丛丛芦苇弯着腰,偶尔吹来一阵风,“沙沙”地发出一阵响声,“秋老虎”还真厉害,把

大坝上的嫩草灸烤得垂下了头。当我们在江边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坐下来时,太阳已过正午。

回头一望,沿堤观潮的队伍恰似一条蜿蜒的长龙。                                                         下午1点40分左右,我忽然发现在海天之间出现了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

发亮。顿时,观潮的“长龙”骚动了。“潮来了,潮来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渐渐地,那带

子越来越粗,越来越近。闷雷似的隆隆声也越来越响。瞬间,潮头滚近了,只见它像凶猛的

野兽,张开大嘴吞噬着前面的一切:滩涂、芦苇、护坝石、漂浮的小木块??还没等我来得及

想什么,“轰——”,潮头撞到了坝脚下一块突兀的大石头上,顿时水珠飞溅,水声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停留在浅海里的几只小船儿,却鼓起雪白的帆,迎着这势如破竹的潮头向前

驶去。近了,更近了,到了潮头了,这时,我的心似乎提到嗓子眼里,我紧紧闭住了双眼,

看也不敢看。只听到“哗——”的一声响,我连忙睁开眼来,奇迹发生了!几只小船一下子

被抛上了比刚才高出许多的水面,又一下子摔下来,继而就稳稳地行驶在江面上。啊!多么

勇敢的小船,多么惊险的场面!                                                                     我爱钱江潮,因为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我爱钱江潮,又因为它如万马奔腾,催人奋

进。                                                                                                 篇六:观潮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真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到

海塘大堤上,目睹这壮观的疑象。                                                                     晚上,我只好和家人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浙江电视台为我们播出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

象。

大潮还没有到来,江面上风平浪静,观潮的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急切地等待大潮到来。

在大堤的缺口上,听爸爸说我们,潮水来势凶猛,有一次竟然把一头两吨重的大铁牛冲出了

十多米远。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12点20分,我们看到水天连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又白又细

的线,爸爸说这是初潮。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个水潮合并成一个大潮,在合并时就像一把移

动了潮刚来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千军万马齐杀过来那么凶猛。等潮水涌到人们观潮的码

头时,它们就像几万头巨象一起顶撞码头,可是以它们的力量还是撞不破码头,但他们一直

坚持不懈的顶撞,过了好长时间,也许他们觉的累了没有力气在撞了,它们只好撤退了。   潮

水又向盐官涌去,在盐官,我们看到了一线潮。它长几公里,高几米,笔直笔直地向前涌,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大约过了20分钟,潮水来到了老盐仓,这里有许多的观潮台,人们站在观潮台上远望江

面。大约两分钟后,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瞧,潮水撞

上大坝回头了,这就是最着名的回头潮。                                                                 美女坝是观潮最惊险的地方。潮水凶猛地向美女坝的大坝冲去,“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

惊。”真是惊心动魄呀!

钱塘江大潮水势浩荡,气势非凡,真不愧是天下奇观!难怪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观潮之后

赞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看完钱塘江大潮后,我心里想,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潮呀。这真是太壮观了,这么壮观的

景色,在世界上也是很难见到的。有机会我一定会去钱塘江,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壮观的景

色。

篇七:观潮

今天我预习了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一单元的课文《观潮》,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这篇课文的

写作顺序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重点写潮来时的景象。课文里还有很多优美的词语

和句子,大家随我来看一看吧。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

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屹立在江

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

东望,等着,盼着。”(潮来前)                                                                     哇!这景色多美呀!似乎我真正看到了美丽的钱塘江。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

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面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

的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

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多么好的比喻啊!)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个词用的真恰当)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潮来

时)     ......

钱塘江大潮真壮观,真雄伟!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也想去钱塘江观潮,去感受它那壮观,

篇三:《观潮》提高练习                                                                                《观潮》提高练习

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  )。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我会说(想):

二、课内语段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那声音如同山崩

1.作者按______________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形状和声音。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选文中“水墙”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反复品读画线部分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是________句,突出了江潮的宏大

气势。朗读时应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语读重音。

三、课外类文阅读。

钱塘江秋潮

①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②江边,几座山峰突

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

平线,等待着秋潮

到来。

③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                                                                     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                                                                   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

④开始,远处的江面十分平静。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

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

起了阵阵战鼓,震                                                                                     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潮势汹涌,浪                                                     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                               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⑤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照样子,写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一瞬间2.将画“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使句意不变。

3.对比文学写法。

《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________________。                                                                                   描写潮水气势的成语。                                                                     排山倒海    波浪滔天                                                                     汹涌澎湃        铺天盖地                                                                     气势磅礴        气贯长虹                                                                     惊涛骇浪        波澜壮阔                                                                         参考答案:                 篇四:文本解读观潮                                                                                 《观潮》文本解读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                                     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                                      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                                     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                                     魄。写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震得“大地颤动”;写景从“一                                    条白线”到“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势不可挡”。作者这                                      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                                     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                                     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又给学生提供了                                     一篇理清文章脉络的经典范文。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感受                                     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魅力,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为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定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读中积累。努                                         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书与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                                     钱塘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生动的语言,揣摩表达的方法。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屹、鼎、崩”,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                                         的词语;圈出“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                                   13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                                       不同的词语。

提示:a、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b、读准多音字。闷(man)雷   薄(bó)雾  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2、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                                          件。

3、读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                                          系?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

5、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学习过程】

一、观看大潮奇观,激发神游欲望

1.启发谈话。

板书课题:1、观  潮

2.看课件,结合课文思考:作者观潮的顺序是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搜集的钱塘江大潮资料。

2、各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

3、小组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全                                          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个人展示本课生字、新词。

三、研读课文品味奇观

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句子中的哪些重                                         点词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怎样读出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壮观?

小结板书:

听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震得大地颤动                                                看到:一条白线、白浪翻滚、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漫天卷地

朗读提示:要表现“潮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声势越来越猛”朗读时语音应由低到高,语气应由轻到重,语速应由                                     慢到快。

四、梳理脉络学表达

1、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                                          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小结: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                                          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

小结:潮来之时: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                                         来时的惊心动魄。

2、按作者表达的顺序背诵4、5自然段。

五、拓展与延伸

1、链接资料袋,思考钱塘大潮形成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      。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                                      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

3、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                                         城墙。

板书设计:                  1、观 潮                                                             (时间先后)  (空间方位)  (声)       (形)                                                  潮来前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奇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潮来时

近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潮退后                                           观                                              恢复平静                                                                                         水涨两丈篇五:《观潮》读写练习题                                                                  《观潮》读写练习题       姓名:                                                                  老师的话

怎样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描写景物怎样才能生动形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观潮》三、四自然段吧: 午后一点左

右(交待时间),从远处(说出潮所在的位置)传来隆隆(写声音)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

由潮的声音想到的,可见声音巨大)。顿时人声鼎沸(写听到的人们发出的声音,说明潮的气

势雄伟)。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

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再交待时间),响声越来越大(写听到的声音渐渐变大),只见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方(写看到潮所在的位置)出现了一条白线(由潮的样子颜色想到“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写人们的反应,说明潮的壮观)。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写看到潮

越来越近),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看到潮的样子的变化)。再近些(写看到潮更近

了),只见白浪翻滚(写看到潮的颜色和样子),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写由潮的样

子颜色想到的)。浪潮越来越近(写看到潮到了眼前),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写由看到潮的颜色样子想到的)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

得颤动起来(写由听到大潮的声音想到的)。                                                              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潮来时”的情景。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既写了看到的大潮

的样子颜色,又写了听到的大潮的声音,还写了由看到的听到的而想到的,另外,还写了看

潮的人们的反应。这样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潮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大家看我学生的习作片断: 咆哮奔腾(写江潮的声音和样子)的大潮过了盐官镇继续西

行                                                                                                   到达老盐仓,潮头一头撞(写江潮来势凶猛的样子)在九米高的老盐仓大坝上,发出雷

鸣般的巨响(写听到声音想到雷鸣,可见江潮声音巨大),白色(写浪花的颜色)的浪花冲向

天空(写浪花腾飞的样子)。巨浪翻滚着(写浪潮翻涌的样子),“隆隆”(写声音)地叫着以

一泻千里之势沿来路卷回去(写江潮卷回的样子),这就是“回头潮”。                                       (节选自《钱塘江大潮》  作者:王绍腾  本文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走进新世纪文化

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  发表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生参观.游记》第46—47页)                         这个片断写的是钱塘江的“回头潮”。作者先描写江潮撞到大坝上的情景,然后写江潮卷

回去的情景。由于详细描写了江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以及自己由听和看想到的,所以达到

了“绘声绘色”的地步,我们读了也会被深深感染。                                                       大家再看我学生的习作片段:                                                                     体育场的中心有五个叔叔在忙着燃放烟花,四周站满了观看的人(写看到的体育场上的

情景,说明烟花好看)。烟花可好看了!随着“嘭„„嘭„„”(写听到燃放烟花的声音)的

响声,一个个小火球儿拖着亮亮的尾巴(写烟花升空时的颜色样子)飞上天空,到了高处(写

烟花的位置)“啪”(写声音)地炸开,成为奇异的形状,有的像星星,有的像流星(写由烟

花的样子想到的),有的是圆形,有的是圆球形的,还有的是树枝形的„„(写烟花在空中炸

开后的样子)颜色多种多样,有红的,有橙的,有绿的,有蓝的,还有五颜六色的...... (写

烟花的颜色)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写听到的观众的反应,说明烟花漂亮)。                                (节选自《看烟花》  作者:李嘉成   本文发表于2010年第13期《语文报》小学五六

年级版)

这段话写了烟花从燃放升空到空中炸开的经过,描写了烟花的颜色样子声音和自己想到

的以及观众的反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燃放烟花的热闹场面。我们读了这段话,会有身临其

境的感觉。                                                                                           如果同学们在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能够按顺序写出景物的样子颜色声音,并且写出自己

想到的以及观景人的表现,那你的习作也就生动形象了。                                                   做一做  练一练

1.读《观潮》三四自然段,在下面空白的格里填写有关词语。                                           的方法,从下面景物中选一处,在仔细观察后写一篇习作。  (波浪   礼花    瀑布   喷

泉)

附:学生习作三篇

钱塘江大潮

青岛市李沧区唐山路小学四年级二班 王绍腾                                                          八月十九日八点中央电视台要转播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吃过早饭,我便坐在

电视机前等待演播开始(开头扣紧题目落笔)。                                                             节目开始了。从电视屏幕上看,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主持人介绍说,观看大潮有四个景

点:大缺口看交叉潮,盐官镇看一线潮,老盐仓和美女坝看回头潮(总写,引出下文具体描

述)。

大缺口景点出现了,只见大潮从东边和南边奔来,在辽阔的杭州湾形成一个大“s”形图

案,图案慢慢旋转并向西移动着。过了一会,“s”形变成了“人”字形,慢慢旋转着,好像

有一个巨大的螺旋桨把江水分成了三份;“轰隆轰隆”,好像闷雷在滚动。这就是奇妙的交叉

潮(写大缺口交叉潮时既写形状和声音,又写运动和变化)。

大潮奔腾西去,变为“一”字形扑向盐官镇,只见潮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

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写

盐官镇的一线潮,用比喻句生动写出了一线潮的形状颜色声音运动的特点)。                                  咆哮奔腾的大潮过了盐官镇继续西行到达老盐仓,潮头一头撞在九米高的老盐仓大坝上,

发出雷鸣般的巨响,白色的浪花冲向天空,巨浪翻滚着,“隆隆”地叫着以一泻千里之势沿来

路卷回去,这就是“回头潮”(写老盐仓的回头潮形成的过程、样子、声音、运动的情况)。                     过了老盐仓大坝的潮水继续向美女坝前进,气势丝毫不减,“轰”的一声,就漫过了美女

坝。坝上用来做实验的一辆面包车,霎时被冲得无影无踪。三条载重几百吨的船分布在江堤

上,当大潮冲向它们时,只见船头高高扬起,眼看就要翻下江堤,结果有惊无险。一部分潮

水撞在美女坝上,形成两三米高的“回头”潮,翻卷着轰鸣着往回奔腾,这就是“美女一回

头”。另一部分越过美女坝的潮水,冲向两千多米外的圆形堤坝上,形成的回头潮又返回撞在

美女坝背面,这就是“美女二回头”(写美女二回头形成的过程及样子声音运动的情况,具体

生动,绘声绘色)。

虽然我没有去过钱塘江,但我从电视上看到了钱塘潮非常壮观雄伟。我还明白了江水本

身并不涨,而是因为海水上涨推动江水逆流而上使水位上涨。我还了解到钱塘潮曾造成灾害,

淹没村庄、农田,造成人员伤亡。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大堤建造得更好(总结观潮的

感受)。

本文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走进新世纪文化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                                         发表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生参观.游记》第46—47页                                           指导点评:朱维山                                                                                 看海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一班  蓝晓航                                                               我生长在大海边,童年生活是和大海分不开的—在海边挖蛤蜊、捉小鱼、捉小蟹,在海

中游泳,在海边散步??

一个星期天,我来到栈桥边。下午三时,海面上风平浪静。海,真美啊,蔚蓝蔚蓝的,

蓝得叫人心醉。一只只深灰的海鸥在天上飞翔,太阳照在水面上,就像撒下一把碎金似的,

闪闪烁烁。 远处,几艘轮船停在海上,一只只游艇在海面上游 。岸边,海水轻柔地冲刷着

海滩,红色的礁石裸露出海面。背着小房子的寄居蟹,在礁                                                 石缝里来来去去。有许多人在岸边挖蛤蜊、戏水。                                                     一会儿,远处涌来一排排浪花,像一行行紧贴海面展翅飞翔的海鸥,又像盛开的千万朵

洁白晶莹的梨花。浪越来越大,一个接一个涌上岸滩,“轰—哗”,沙滩渐渐被淹没了。海浪

又冲向礁石,击起无数洁白的雪片。海星紧紧地贴在礁石上,唯恐被海水卷到大海里。海鸥

从海面掠过,不时发出鸣叫声。                                                                     海浪越来越大,波涛汹涌澎湃,借着风的力量 ,成排地争先恐后向岸边涌来,撞在礁石

上发出“轰、轰”的声响,像千万面大鼓同时擂响,又像千万个闷雷在轰鸣、滚动。风把一

片片水沫卷上天空,又落了下来,像飞雪溅在人们身上。我们的衣服快要湿透了。空中弥漫

着咸腥味。突然一声巨响,海风掀起丈余高的浪花,哗啦啦,铺天盖地地压下来。有人发出

兴奋的喊声,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后退去。我不禁大声喊起来:“再来一个大的吧!”                             天色慢慢地暗下来,海的颜色也越来越深。我依然兴致勃勃,觉得这也是一种奇观呢。                     (朱维山指导)

发表于《青岛少年报》第二十期                                                                     看烟花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一班  李嘉成                                                               除夕,我吃完晚饭来到楼下空地放鞭炮。

作文十:《《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教学设计》5400字

《作文指导(二)——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变换文体,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使其内容具体丰富。

2.学习从诗歌中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诗歌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改写。

(二)教学重点

1.提取原诗中的可扩展信息。

2.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难点

使叙事内容丰富的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多媒体镜头1]

作文指导课

——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老师发下两份资料,一份是原诗 《卖炭翁》,一份是同学根据诗歌改写成的记叙文。请同学仔细比较,根据老师的要求,试着归纳出改写的规律和方法,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备交流。

注意了作文指导求实求切,有素材积累,有方法的思考比较和自主性的归纳,为改写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镜头2]

阅读要求:

1. 认真阅读比较原诗和改写稿,想一想:哪些内容

是原诗中没有的?这些内容从何而来?

2. 哪些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添加这些

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归纳要求:改写的规律和方法

指导是在学生先行思考基础上的指导;指点思考方向,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给大家20分钟时间,好吗?

(发下事先准备好的 《卖炭翁》原文和改写的稿件)

《卖炭翁》原文: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

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

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

向牛头充炭直。

改写稿件:

用学生作文的成功范例进行剖析,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也增加了改写成功的信心。

卖 炭 翁

苏州市景范中学 陈颖莹

长安城外,终南山中。

一道灰烟穿破了绸般的云层,袅袅地向着苍穹而去,似乎正在向上天诉说着这座山中的悲凉。 上终南山只有一条路,一条未经开凿的倚着山石对着终日不散的云雾的泥土小径。很少有人上终南山,因为山路之险与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深山密林中住着一位老人。他已年近古稀,家中贫苦不堪,儿子被迫服役,生死未卜,老妻终日以泪洗面。良田万亩、珠宝无数的地主,因为老人家中没有劳力又交不起昂贵的地租,就收回了老人的租地,还带了一帮家丁把老人家传的仅有的一点积蓄抢了去,说是抵没交的地租。为此,老人曾到县衙去击鼓叫冤,但财大气粗的地主做了手脚,老人挨了二十大板,差点把命都丢了,至今还落得个跛腿。家中空无一物,眼看着老伴饿得昏昏沉沉,自己也头昏眼花,老人只得一横心,一头扎进了无边的终南山……

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呛白了老人的双鬓。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老人的脸上没有表情,风如刻刀,雕出凄苦的永恒。但他心里却有了一丝盼望,他推着这车炭,像推着一冬的希望:可以带些米回家,喝回米粥了……老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似米粥飞出的呼唤;可以给老伴一件过冬棉衣了……暖暖的诱惑,支撑着他不停的脚步。拉车的黄牛瘦瘦精精,颤颤地拉着主人的心血凝成的希望,脚步似乎比原先稳,仿佛也懂得主人的心意。

中午,太阳渐渐露出了脸,光很亮却依旧的冷。牛终于走到了南门的集市。老人已饿得头晕眼花,集市上不见人影,分外的清冷。盼望的幸福也解不了他的饥饿,扶不住他的疲倦了,软软的,他坐倒在泥地上。

只听 “哒哒”的马蹄声,像不祥的预兆。

远远地来了一个黄衣、一个白衣的人。两人骑在高大威武的骏马上,似乎正得意洋洋地晃着肥胖身躯。那黄衣之人手中耀武扬威似的举着一卷帛书,腰间一个袋子鼓鼓囊囊;那白衣之人低头哈腰,拧紧缰绳紧跟着黄衣,眉宇间却不时地闪现着喜气。他俩是宫中的太监,黄衣是得两宫娘娘宠爱的太监总管,白衣则是从小进宫就学会阿谀奉承的小太监。

两人骑马来到昏睡的老人旁,黄衣粗鲁地推了推老人,白衣人抓着卷轴,晃着圆头,娘娘腔地

说道:“老头,皇上要了这车炭,快随我们走!”老人好不容易睁开了双眼,望着眼前高居马上的两人愣了许久。

“还愣着干吗?还不快把车拉上!”白衣看着黄衣一脸不快,赶忙狠狠地去拖老人。

当老人看清面前的两人,惊恐万分。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他猛然站起,死死地护住那一车救命的炭,忘了哀求,忘了说话。黄衣人的马受了惊狂蹿,黄衣人一路叫骂,白衣见事不妙狠狠地抽了老人一鞭: “老不死的,看你倔,你还真不要命!”老人像一只失去翅膀无助的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一车炭转眼间不翼而飞,老人望着空空的牛车,烟熏黑他的生活,难道还熏黑了世道吗?想着病榻上的老妻,泪水沿着脸上的沟壑而下,结成了一道道冰条,身上的单衣在狂风中飞舞,牛头上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被风扯裂……如血一样耀眼。“这是赏给你的布料,记着,皇上赏的东西可不能随便卖了!”阴阴的声音缠住了他的身心,仰望苍天,苍天冷漠得没有一丝活气……

从此,终南山再也没人进去过,但那灰烟却一直袅袅而飘,人们说那是老人不绝的悲音。

教师巡视,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对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给予适当的帮助,降低思考难度。对思考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他们的思考笔记,获取不同的思考信息。

(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基本结束,可以让邻近的几个同学进行交流,以便集中意见,进行归纳) 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阅读的结果。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老师复述问题)

经过大家的讨论,原诗中没有直接写到,而改写稿中添加的主要内容有:

终南山的环境,卖炭翁的家庭境况,市南门外,黄衣使者白衫儿惊扰百姓的场面以及故事的结尾等。

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原材料和改写材料的异同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这些内容是由改写者依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想像出来的。

下面我们谈第二个问题。

对改写方法的指导,是让学生从实例中萃取。

确实,改写稿中更多的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如 “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粒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令人心颤的咳嗽声,呛白了老人的双鬓”,就是依据 “满面尘灰烟

火色”扩充的。

再如 “西风紧了,老人穿着被寒风撕成条的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依据的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的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老人从山中推出了一车黑黑的木炭。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脚步”依据的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改写而成。

原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有极大的想像空间;改写后,语言丰富,情节生动,更通俗易懂。 那么,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要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可归纳如下。

[多媒体镜头3]

改写要点:

1.要准确把握原作内容。

2.要发挥想像,对原作进行合理的增、扩、缩、删。

3.不要改变原诗中的主题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改写,使叙述内容合理而丰富呢?请同学来看一下 《卖炭翁》改写者的改写心得

(发下文字资料)

再用学生本人对作文过程的回思作资料,加深对改写方式中写前准备重要性的认识,并引起自觉积累的兴趣。同时也介绍了几种积累的方法,以供参考。

我在改写前,对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了适当的了解。一方

面查阅历史书,还上网查询了有关中唐时期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

阅读了有关白居易诗歌的赏析文章,还从老师那儿 “贩”了一些相关

的信息,比如在《旧唐书·张建封传》中的一段文字了解有关“宫市”

的意思,还有 《资治通鉴》卷二三五中所记的关于 对白居易的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此外,在改写时,我还调动了从平时所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中积

累的一些知识,比如对终南山的描写,灵感多半是来自于武侠书中

有关名山大川的描写。当然还有外出旅游时所注意到的一些景物的

印象,甚至有印象中电视电影场面、镜头,如写卖炭翁的家庭境况

等内容,就是受此启发写成。

从语言表达方面看,诗歌内涵丰富,语言却很凝练,有许多言

外之言,改写时,可以多采用描写的方式,因为生动的语言才能引

人入胜。

读了同学的心得,我们获得了一些改写的实际方法。请同学观察一下,在改写过程中,原诗内容的前后秩序变动有要求吗?

有。原诗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改写的需要进行重新的安排。那么在改写过程中,有那些注意点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在方法揣摩的同时,提出注意点,以减少作文过程中的障碍。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对人物生活的背景、周边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或可以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使情节充分展开,但原诗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且要充分利用。如在改写 《卖炭翁》的过程中,卖炭翁的生活背景,伐薪烧炭的艰辛,大雪纷飞时卖炭翁既悲

且喜的矛盾心态等,就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卖炭翁的悲苦也体现得具体生动了,“宫市”的罪恶揭示得也很彻底。

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内容如何改写,结构如何变化,原诗作中的主题思想不能随意改动。 我们来总结一下改写的步骤。

[多媒体镜头4]

改写步骤:

1.了解有关资料。

2.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形象素材。

3.依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拓展性想像。

下面请同学在老师提供的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或者同学觉得这两首诗不适合自己,也可以自己再另选一首,进行改写。

作 业

在诗歌 《石壕吏》和 《木兰诗》中任选一首,改编成记叙文。

作业提示:一是对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的整理和认真思考,或上网查询其他人对该诗的赏析或评论,对诗人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作更深入的了解,如 《石壕吏》反映了唐政府为平定 “安史之乱”,不断征丁,致使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了解了这些,改写时就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二是把握诗歌中的隐含信息,进行展开。如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既体现出木兰驰骋疆场时,英勇无比,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同时也能体现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战功却不露破绽的艰辛与难得。在改写过程中,可以据此合理添加情节,体现木兰的机智与聪慧,使这一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富感染力;同时化文言为白话,须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表达,

以期获得贴切、流畅的效果。

总之,改写诗歌要把握原诗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原诗的结构则可以作适当调整,运用现代语言,通过联想、想像丰富原诗内容。这样,良好的改写效果才能呈现。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要求第四项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第六项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第七项是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本节作文指导课就是依据这三项要求设计的,主要侧重于变换文体的改写、改写中合理的想像以及搜集素材的方法的思考和尝试。

作文指导首先应该着眼于中学生知识阅历特点和思维特点,挖掘他们潜在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要洞察学生作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本节作文指导课的设计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特点决定的。他们具有丰富的、异于成人的想像力,想像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没有触发点,想像无根;缺乏丰富的阅读,有限的知识掌握量和阅历,也会阻碍想像的顺畅。诗歌的改写既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又能引导他们自然掌握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既提高了他们阅读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字斟句酌的耐心,因为改写时,一定要学会提取原诗中的可扩展信息。本节作文指导课还想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因此通过示例指导学生作写作前的准备,如资料的查阅、对他人写作内容的分析比较、方法的借鉴、尝试过后的经验总结等。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在的作文方法。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文字资料的发放和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文字资料都来自学生自身,同龄人的感受和思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力,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的制作主要着眼于对方法的

概括,在学生自行思考、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再作提炼,让人更觉清晰。

在观察改写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附带取得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收获。阅读同龄人的范文,看相关

的背景资料,原文与改写文的比较,能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前的素材积累非常重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

翻检、整理、提炼也很必要,这是使叙事内容丰富的有效方法。如果学生能努力地做好这两件事,作文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安排诗歌的改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调动他们自我学习、拓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知识要积累,还要不断更新,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古老的故事,会产生多样的想像。本课的作业设计是改写 《木兰诗》和 《石壕吏》,学生可以在对原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新的构思。

(钱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