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商业范文 > 《我的逍遥游》5500字:逍遥游繁体字版全文

《我的逍遥游》5500字:逍遥游繁体字版全文

时间:2019-12-17 09:25:4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的逍遥游》5500字

先介绍西安的基本情况:

就可以。中午阳光紫外线特别强,晒得皮肤黑黑的。西安属于典型的北方干燥气候,多风少雨,灰尘较大。南方人非常不习惯,准备一支润唇膏,不然嘴唇会爆裂的,要多喝水,多吃苹果,西安的苹果好吃,个大,汁甜。还有西安正在挖地铁,灰尘那就更大了。

交通情况介绍:

1元,空调公交车2元,一般不会坐,因为太挤了。主要是坐出租车,因为便宜,出租车(上半身为绿色,下半身为黄色)起步价是6元,燃油附加费1元,在城内转10元就搞掂了。

城内因为有城墙的关系比较缓慢,城外相对好很多,所以大多数出租车司机都不喜欢在城内载客,拒载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西安的出租车司机很有职业道德,不会欺负外地人,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大巴,票价统一为26元,车程大约一小时。到兵马俑就在火车站东广场坐306(游5,绿色的大巴),914路(红色大巴0或915路公交车,票价为7元,车程大约一个半小时。西安地铁只有一号线,2号和3号都在建设中,我在西安6天,一次也没坐,全都打车。

住宿情况介绍:西安住的地方很多,到处都是,城内城外都有,去之前一定要考虑。我是选择城内,因为城内吃的地方多,可以吃遍西安美食。

我在3月1日就在美团团购了五天房间,房价为118元,五天共590元,房内环境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团购时看过图片),不但精美优雅,还明亮通风,房内设施四星级以上的标准,还配备电吹风,小型保险箱,有线上网接口和无线WIFI,真是超值。窗户向南开,很大的一个窗户,外面是一片民房,不很高(西安政府规定楼层不能高于城墙),直接可以看到城墙。

酒店名字我就不说了,酒店地址:碑林区柏树林19号(卧龙寺旁边),在美团找到。酒店离碑林博物馆和南门文昌门很近,走路五分钟就到了。住在文昌门又一个好处:去钟楼鼓楼步行10多分钟,打车9元左右。去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打车13元左右。游览城墙,参观碑林博物馆步行5分钟。用四个字形容:物美价廉。

美食情况介绍:西安素来被誉为“美食之都”,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有蒸,煮,炒,炸,煎,烤的风味小吃,主要面食为主,满大街都有小食馆。最著名的就是回民街,在鼓楼后面,陕西风味小吃基本的全有。我在西安六天吃得最多的就是菠菜面,肉夹馍,凉皮,和灌汤包。菠菜面拌着佐料非常好吃,在柏树林(很短的马路,尽头是文昌门)有家面铺叫“常尝好面”在马路边,距离文昌门很近,碑林少年宫旁边,色香味美,强烈推荐。

说到肉夹馍我个人比较喜欢吃袁记肉夹馍,袁记肉夹馍是连锁店形式经营的,好像麦当当一样,

不过在西安汉堡包完全被肉夹馍覆盖了。本地人却喜欢吃秦豫肉夹馍,在东木头市有一家,早上开始卖,到中午一点左右基本卖光了。凉皮和灌汤包在贾三灌汤包店可以尝到,至于著名的羊泡馍不感兴趣,吃了一半就吃不下了,胡辣汤也是如此,可能口味不同吧。还有的是馅饼锅贴,由于此食物容易上火,还是少吃为妙。

好了,基本资料介绍完毕之后,下面是西安五天的行程安排:

2013年3月19日下午18点55分的飞机(这不算行程的一天),由于航空管制,延误至20点20分才起飞,到西安咸阳机场已经是22点40分(广州到西安大约2小时15分左右),大厅门口就有机场大巴(因为是夜晚,所以只有一条线路的大巴,终点站在鼓楼对面的美仑酒店,票价26元一位,车程为一小时)。美仑酒店门口有很多出租车,不愁没车。五六分钟就到酒店(车费7元)。放下行李向北(向南是文昌门)步行五分钟就有吃宵夜的地方(主要是麻辣汤和烧烤,人均消费为15元左右),其间认识两个本地人,一起喝酒(西安的啤酒叫汉斯干啤,2.5元一瓶),一起谈论在西安生活的基本情况,凌晨四点回酒店睡觉。

2013年3月20日(行程第一天)早上10点起床,洗刷完毕,上网查了一下资料(我带的是平板电脑,酒店的WIF信号较强,不亚于联通3G)。早餐在酒店斜对面的常尝好面吃(关于这家店上面已经介绍了,色香味俱全),要了一碗牛肉菠菜面(13元),份量很足。饱餐后向文昌门方向走,步行3分钟就到了城墙下,碑林博物馆也在这。碑林博物馆,被称为中国书法荟萃地,收集了万余历代名人的书法碑刻(票价75元)。

城墙(票价40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城墙平面呈横长方形,墙高

10—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5米,东西长4256米,南北长2708米,外缘周长13.94公里。西安城墙奠基于隋唐长安皇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成,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登墙马道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每座城墙上都有出租自行车服务点(40元/100

分钟,两百元押金)。体力好的朋友可以步行,我是肯定要租自行车的,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城墙顶,边欣赏,边拍照,感觉真TM爽。欢乐时光过得特快。100分钟迅间而过,在东门服务点交还自行车,步行走了一段就下了城墙回酒店休息了(实在太累了)。

下午4点步行到钟楼(15

分钟左右),在地下通道进入钟楼(钟楼和鼓楼套票价为50元)。钟楼创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每日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钟楼为砖木结构,楼体通高36米,面积137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浓厚的明代风格的古建筑。登上钟楼顶,可以清楚看见东、南、西、北四座城门。16点30分在钟楼底层有编钟表演(编钟表演好像分为三个时段,具体时间忘了)。

钟楼到鼓楼步行只需5分钟。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昔日楼上放置巨鼓,每日击鼓报时。鼓楼为砖木结构,楼体通高34米,面积184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在鼓楼后面就是著名的回民街,西安的美食基本在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牛肉泡馍(28元)、羊肉泡馍(23元)、胡辣汤(6元),老实说这三样东西我都吃不惯,各人口味不同,但是到了西安你一定要尝尝。

19点打车到大雁塔(车费13元,路程挺远的,超值),因为是下班高峰期,路面非常拥挤,这时候充分体现了出租车司机过硬的驾驶技术,左冲右突,有飚车的感觉。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方丈玄奘法师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

20点30分准时开始表演(免费),人较多,要提早占据有利地形,才更好观赏。     3月

有法门寺、乾陵、懿德太子墓、茂陵等等,由于西线交通不方便,建议乘坐旅游团的散客拼团车去。

按照路线先去茂陵(车程2小时左右),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周边还有几个墓地分别是皇后李夫人、大将军卫青、大将军霍去病之墓,票价80元。我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去,因为还没开发,里面搞得好像公园一样,然后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几座山头说:“这座是刘彻的,那座是卫青的,远处那座是李夫人的,霍去病的就在你脚下”。我立刻直接晕倒,80元就看看几个山头,那也太坑人了吧。

茂陵到乾陵车程需要一个小时,到了乾陵先去懿德太子墓(乾陵门票122元,包括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是武则天的皇孙,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死的时候才17岁。墓已经开发,一直通往停棺木的地方(墓早已被盗)。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地方,是目前还没被盗的陵墓之一,还有一个是秦皇陵。但是陵墓到目前为止还没开发,只能参观陵前环境和守卫陵道的雕刻群。

想上山走走的,可以租马上去(150元)。中午在乾陵附近的餐馆吃饭,味道比较难吃,最

便宜的双人套餐60元,四人套餐120元,以此类推。饭后到法门寺(车程一小时),法门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规模之大,难以想象,寺内藏有世界上唯一珍藏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寺内有大雄宝殿、法门寺塔、文物馆、地宫、佛祖舍利等,其中佛祖舍利每逢周六日开放。

现在的法门寺是新建的,原来的旧建筑只剩下一小部份(我比较喜欢旧的部分),个人认为如不是佛教徒,也可不必去,新法门寺太现代了。

进法门寺可以坐电瓶车,来回大约一公里吧(30元)。17点30分回西安市区(车程3小时),在鼓楼下车,到回民街解决晚饭。一碗凉皮(8元),味道不错,不妨试试,一笼牛肉灌汤包(18元)和一笼羊肉灌汤包(16元),感觉还可以,与广州的老班长差不多。

饭后打算步行回酒店,穿过竹笆市到了德福巷,德福巷巷口竖立了一个古老牌坊,感觉好像是以前富户人家住的地方,清净,优雅。巷子两边全是酒吧,称它为酒吧街也不为过,喜欢三五知己喝酒聊天的朋友,这里是最好选择。(这里要提醒大家:茂陵和法门寺地宫有引诱游客请香和点灯现象,去的时候留心眼,如果你喜欢被人家忽悠,我也没办法)

费10元)。华山位于西安华阴县,以险著称,主要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峰,距离西安市区大约2小时左右。11点到华山脚下,导游安排吃饭(可以自己选择),38元一位自助餐,四菜一汤,任饮任食,怎么感觉好像回到单位饭堂一样(饭量大的朋友福音),总的来说比昨天的午饭强多了。

饭后坐进山中巴去索道口(门票180元,索道来回110元,进山中巴来回40元。

记住:票据要保留,下山要验票),全称8公里左右,十五分钟可到。体力好的可以不坐缆车,按当年解放军智取华山路线步行上山。缆车在群山中缓缓上行,我的心情也是忐忑不安,向外张望觉得恐惧,不望又觉得亏(恐高症作怪)。

到达北峰,下车时犹如放下千斤大石。来华山不是看华山有多美,注意是感受华山有多险,所以风景不用多看,注意自己安全就行。如果想把五座山峰都走遍可以的,第一要在华山住宿,第二有好的体力。所以过了金锁关我就原路返回(回去后一定要加强锻炼才行)

19点

30分回酒店,约了前天认识的本地人吃晚饭,在一家烤鱼店吃青江鱼。鱼嫩肉香,味道非常好,我们一致认为值得推荐(店名忘了,就在东木头市附近的。美食城里)

3月23日(行程第四天)早上10点多到酒店对面的常尝好面吃早餐。常尝好面的老板是本地人,随和、健谈,纯手工制作的面条体现出陕西风味。特别是牛肉菠菜面,色香味美,回味无穷。从柏树林打车到火车站需时十分钟(车费9元),在火车站东广场乘坐306(游

5)。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306、914、915终点站在火车站东广场尚俭门(在城外),出尚俭门往左就看到了。在终点站附近有很多私家车拉客,价钱有诱人,千万别上当。当然,如果想去玉器商店,玉石加工厂和购物点参观指导工作的朋友不妨体验一下。东线景点包括:华清池、八大奇迹馆、秦皇陵地宫、兵马俑(最后参观兵马俑后可以乘坐306或915回去)等等,可以顺着参观,交通都方便的。

约30分钟可到华清池,门票110元。主要景点:西安事变旧址、长生殿、九龙湖风景区、

太阳神像、奥林匹克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绝对的人造景点缩小版的,骗小孩或外地人,估计给旅游局的领导不少好处,纯粹骗游客的地方。

这是其中一篇,还有其他很多都说不建议去。至于大家去不去就自己考虑,反正我是不去的。秦陵地宫(门票30元)是埋葬秦始皇的地方,因为秦始皇陵到现在还没开发(由于技术问题,近一百年内都不考虑开发),所以只能根据地质技术人员的探测结果模仿建造的,有免

费讲解,还可以吧。  大家到兵马俑可以观看秦皇陵全景图,占地非常大,兵马俑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估计还有很多文物还未被发现。从地宫坐车到兵马俑大约要15分钟,门票150元,专业讲解90元,电瓶车5元(可以不坐)。

建议请一个讲解员,觉得不划算就拼几个人,一人大约花20元还是可以的。兵马俑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只挖了三个坑,一号坑比较大,二号三号坑相对小点。由于现今技术还无法对出土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所以国家规定禁止挖掘。已经挖出的文物就放在博物馆,我一边仔细的欣赏,一边听着讲解,同时也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对已失传的技术感到遗憾

看完后可以乘坐公车去秦皇陵地宫原址,全免费的,不去白不去,但是,去了也是白去。因为没什么东西看,就一座山。坐306到火车站已经19点,本打算打车回酒店的,结果发现火车站附近的出租车都拒载,城里是不去的,城外或更远立马就上车。马路两边全停着车(私家车)在拉客,场面非常混乱,在广州非法拉客是受重罚的(不知道西安交通管理局是干什么吃的)。

公交车更没法坐,站台上站满人,只好沿着解放路向南一直走。途中在袁记肉夹馍吃了一份经典肉夹馍(12元),挺好吃的。回酒店后休息一会儿,就打算到对面的常尝好面去吃牛肉菠菜面,看见老板正准备打烊,觉得有点失望。老板也觉得不好意思,就请我们喝啤酒,天南地北侃大山,真是过瘾。

3月24日(行程第五天)早上7点,把行李寄放在酒店前台后,早餐都没来得及吃就打车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领完票后到附近买早餐)。还好,人不算多,赶紧排队。到8点的时候人越来越多,到了8点30分就开始发门票。陕西历史博物馆,汇集了陕西多年出土文物精品。周一闭馆,门票免费,凭身份证领票。上午发放2500张门票,下午发放1500张门票。可以在里面请讲解员(可以不请),费用是100元。

可以拼10个人,每人才10元,非常划算,不要担心会听不见,因为是带耳机的,所以听得非常清楚。中午12点多出了博物馆立马打车到东木头市的秦豫肉夹馍。据当地人介绍,这家店的肉夹馍到中午的时候已经卖完,想吃只能等明天了。中午1点到了秦豫肉夹馍,

店内已经挤满人。我赶快排队买了猪肉肉夹馍(大的10元,小的8元)、粥(3元)和汤(3元),还没吃到一半,店家宣布“肉夹馍卖完了,明天请早”。

看来当地人都喜欢吃这店的肉夹馍,但我觉得一般般,还是觉得袁记肉夹馍好吃点,只是各人的口味不同而已,没别的意思。吃完后回酒店大堂休息会儿,就领回行李打车到鼓楼,从鼓楼地下通道到对面的美伦酒店门口坐机场大巴回广州(也可以坐出租车,110元左右,4个人比较划算,不过比较挤,还有4个人的行李也不好放)

作文二:《有关《逍遥游》三句话的探讨》1900字

庄 子 的《 逍遥 游 》 , 以其 汪洋 恣肆 的笔 法和 深奥  象 的标准 : “ 无 己” “ 无功 ” “ 无名”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玄妙 的思 想成为文 言文阅读教 学 中的“ 硬 骨头 ” 。对  这三个词语 的外延 。前文所讲 的几种人 中, 何人求功  作 品思想 内容 的把 握是深入鉴 赏的基石 ,只有真正  求 名? “ 知效一 官 ” “ 行 比一 乡 ” “ 德合 一君 ” “ 而征 一  地理解 了庄子 的思 想 ,才能体会 到形式与 内容 的完  国” 者 。他们 的做法 与道家 “ 无为而治 ” 的思想背道而  美统一 。笔者认 为 , 以下几句话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驰 。何人有 己?宋荣子和列子。宋荣子虽然“ 定乎 内

的关键 。

外 之分 , 辩乎 荣辱之 境” , 但 此君 “ 犹然 ” 而笑 透露 出  陋 。列子虽不掺和世俗的纷扰 , 但他 的“ 御风而行 ” 仍

适 莽苍 者 , 三餐而反 , 腹 犹果 然 ; 适百 里者 ,   他 的“ 有我” 之心 , 自认 为 比世 人优 越 , 不 免流 于浅

宿舂 粮 ; 适 千里者 , 三月聚粮 。

这 是一段很整 齐的排 比句 ,三句之 间在 语义上  旧受制于 肉体 的拖累 。“ 无 己” , 把 自己忘掉 , 回归大  与大道融 为一体 , 才 能“ 夫乘天地之 正 , 而御  层层 递进并形成鲜 明对 比 , 与上文“ 且夫水 之积也不  道 之 中, , 才是游 于无穷 的逍遥境界 。   厚, 则 其负大舟也无 力 ” “ 风 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翼  六 气之辩 ” 也无 力 ” 的议论 遥相 呼应 , 都讲 了一个 “ 积” 的问题 ,   综上所述 , 《 逍遥游》 讲 的是 庄子 的一种追求 , 一

明确地 表达 出“ 小 成则小 待 , 大成则 大待 ” 的观点。

种境界 。这种境界可 以“ 磅礴 万物以为一 ” , 让人真正  无功、 无名之  作者 不是 在强 调“ 万物 皆有所 待 ” , 而是 意在 说  看清 自己的局 限。这种境 界只有无 己 、 它是 一种 “ 天地 与我并生 , 万 物与 我为  明要 修成大境 界就要有 “ 大待 ” 。这可 以从 他对大鹏  人才 能达到 , 的描绘 中感 受得到 : 他羡慕 鲲鹏 的境 界 , 将它们 描绘  ” 的主观精神境界 , 逍 遥 自得 , 神游 于无穷 。

得雄 奇壮丽 、 气 势磅礴 ; 他鄙视 世人 的浅 薄 , 把他 们  比作 蜩与学鸠 , 发 出“ 之二 虫又何 知” 的哂笑 。庄子的  精 神追求在 于 , 他要像鲲鹏 一样 “ 绝 云气” “ 负青 天” ,   超脱于世俗 之上 , 即使历 尽艰难 , 即使遭到世人 的嘲  笑, 他也要 去追求 。

二、 众人匹之 。 不亦悲乎 !

( 作者单位 : 郴

州市安仁二中 )

庄子遇 到了一个永恒 的难题——人 的智慧是 受

到限制 的 , “ 小知不及 大知 , 小年不及 大年 ” 。他 想要  的是 “ 大年” , 然而 自然赋 予人 的是“ 小年 ” 。人生太过

磐磐 |   蠢  辨鬻

张章 生

短暂 , 没有 足够 的时间去参悟 “ 大道 ” , 与那长 寿的冥  灵 和大椿 相 比,人就像那 春生夏死 的蟪 蛄和朝生 暮

死的朝菌。   “ 井蛙不 可 以语 于海 者 , 拘 于 虚也 ; 夏虫 不可 以  语于 冰者 ,笃 于 时也 ” ( 《 秋 水》 ) , “ 岂唯形骸 有聋 盲  哉? 夫知亦有之” ( 《 逍遥游》 ) 。 人也是如此 , 无法超越  时空 的限制 , 因而也就无法达到智慧的通达 。斥鹅嘲

蠕  …

~≯

笑大鹏 , 说 自己做到 了“ 飞之至也 ” , 这样 的“ 智 慧” 怎

能不 “ 见笑 于大方之家 ” 呢?小知 的境界显然无 法与

大知相 比。应 该说 , “ 众人 ” 之 中就有 庄子本人 , 他已

经看到 了 自己的宿命 。

三、 至人无 己。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在选文 的第三 自然段 , 庄子先用 “ 其 自视也亦 若  此矣 ” 否定 了“ 知效一官 ” “ 行 比一 乡” “ 德合一君 ” “ 而

征一 国”这 四种人 ,认为他们 亦如斥鹅一 般境界 不

高; 接着用 “ 斯 已矣” “ 犹有 未树也 ” 否 定 了宋荣子 ; 又

用“ 虽 免乎行 , 犹 有所待 者也 ” 否定 了列 子 的御风 而

行。

那么 , 什么才是 “ 逍遥游 ” 呢?庄子 给出了三个抽

2 0 1 3 :  ̄ E   月 B / 4 9

作文三:《《逍遥游》有关文章》27800字

读《逍遥游》的感触

张伟

逍遥,如何能逍遥?万物生于天地,其必有形,有形则受天地的制约,便无法逍遥于天地宇宙之外。文章开篇便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话般的生物——鲲鹏!借鲲鹏之大,表现其逍遥与万物之外,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鲲鹏为何能徙千里,在于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一个天下的胸怀,方能遨游与天下而无所累。自由在于无所累,而无所累在于无己。或许我们总是被太多无须有的羁绊所羁绊,原因就在于我们太过执着了,太过执着的愿望是人生至大的坎儿。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那就是过于沉重的身外的名利,放弃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更多心灵的空间,可以更加自在的追求。要知道,天地的制约,其实来源于心,突破天地的制约即是突破心的制约。我想天地在造人的时候,便在人的心中植入了私心这一个东西,由此而来的各种欲望便阻碍了人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你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总之,心灵纯洁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生活中我们欠缺的是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总看别人怎么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灵的不自由。蜩与斑鸠不知鹏鸟,天下的胸怀已不能为所有人理解,鹏徙千里是飞,蜩冲丈余也是飞,有何不同呢?但鲲鹏并未在意蜩与斑鸠的看法,而是自由翱翔。

很多人说读庄子的文章会使人变得消极避世,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庄子的文章在交给我们一种怎样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观念。《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我们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常常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文字能够荡涤心灵的浮尘,使原本嘈杂的世界在顷刻间被那飘飘落落的宁静沉淀下来,使心灵自由地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于是说,想要追

求心灵的自由就绝不能错过美妙的音乐。

诚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只要保持着一颗对自由的尊崇与信仰之心,幸福与快乐就绝不会离你而去。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蔡鑫

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打出了不断变幻的旗帜,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上演了彼此交锋亦相互融合的场面。其中,儒、墨、道三家对后人影响尤为深远。

正如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所指出的,儒者、墨者和道者代表了理智的三种趋向:“一是道德意味突出的以人格修养为追寻目标的理智;一是崇尚现实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的理智;一是以精神超越与人格永恒为追寻目标的理智。”①而道家又与儒家、墨家不同,儒墨两家在战国初期已经成为显学,俨然初具思想流派的雏形。道家在当时却并未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思想流派,并未建立起一个一致而清晰的思想体系,甚至对于道家的起源和传续在历史上都鲜有痕迹。《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这样的“追本溯源”没有清晰的阐释,也无证可考。起源的不确定性,就使得道家的思想更难为后人所理解。

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精神的超脱与人格的自由,主张将自然之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墨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方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毫无疑问,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庄子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庄子其人其世

关于庄子的生平,史书上鲜有记载,因此后人对其知之甚少。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庄子有一段简单的叙述,颇具参考价值:“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自王公大臣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子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之以相。庄子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庄子的生活年代和活动地域,以及他对入仕的态度。关于楚威王聘相一事,《庄子》书中也有几处记载,内容基本相当。

《秋水》中记载庄子去魏国看望惠子,表明自己志向远大,对相位不屑一顾的言行,那么,他至少是一个衣食无忧的隐者吧?不是。宋人曹商曾讥讽庄子住在贫民窟狭窄的巷子里,处境困窘以织草鞋为生,落得面黄肌瘦。(《列御寇》)这样看,庄子是一个织草鞋的手工业者,前后做过漆园吏,就是掌管漆树

种植和漆脂生产的官员。

《山木》中还记载道一次庄子见魏王的故事,因庄子穿得破破烂烂,魏王讥笑他困顿。庄子区别了贫困和困顿的意义,指出像当时那样君王昏庸、大臣淫乱的时代,知识分子要想不困顿是做不到的。

至此,庄子拒绝楚威王聘相的原因大概浮现,想成功,施展自己的抱负,必须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时势有冷静的思考。庄子处在一个战乱频繁昏君乱相的时代,他要是不逆心智地与帝王将相交游,等待他的,就是和比干一样下场。

庄子基于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书中多处提到战争。《则阳》就是一个关于战争的典型而形象的寓言:“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中这些记述和这个寓言表明,庄子是生活在一个以兼地夺位为务、以攻伐战争为贤的不安定的时代,庄子对这些战争的目的表示了极度的轻蔑,明确地反对这些战争:‘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②

除了兼地夺位的攻伐战争之外,从《庄子》中还可以看到君王的暴虐行为、丑陋嘴脸,和统治阶层的欺诈、奴役、残暴,以及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穷困不堪。

庄子眼见在这样一个动荡摇曳、权力倾轧、暴力相向的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惨:要么,丧失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统治者的走狗;要么,在统治者面前坚持自我,那就被清理掉;要么,就走庄子一样的路,远离政治,独善其身,实现自我价值。

众多学者评价庄子“厌世”、“避世”、“出世”,请回到当时的社会,如苏秦之辈,算是知识分子中在官场上的佼佼者,然而除了让百姓流了更多的血,自己也免不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庄子将其生命与世界统一起来,他没有对世界感到厌倦,也没有对世俗感到厌烦,世界、世俗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本来色彩。他所厌恶的,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蒙在统治者丑恶灵魂上的虚伪面具和他们所持的美化了的为实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

庄子揭下统治者的面具,让人们真切的认识到那伪善外表下肮脏的本质,他发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胠箧》)的呼喊,对统治者表示强烈的不满。这样的做法,无疑会使统治者气急败坏。他原本可以选择逃避,无视其所见,可是他没有,他真正进入到政治的本质,用语言做刀剑与统治者作斗争。庄子热爱这个世界,他同世界、同受压迫的百姓成为一个整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对于天地,他没有敬畏:对于万物,他不会轻视。把这一切当作朋友、兄弟、甚至是自己,这怎么能是避世、厌世呢?

诚如清人胡文英所言“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作为一个手工业者,一个底层穷困的劳动人民,庄子从未置身世外,他于政治上显示的出世,正是他为受压迫人民奔走呼喊的入世,本着对劳动人民的无限热爱,与统治者划清了界限。

面对残酷的现实,诸子各抒己见,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在进与退之间,他们给出世人安身立命的哲学依据,貌似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皆起于王道既危,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庄子作为先秦道家集

大成者,深知伴君如伴虎,唯有独善其身才能保全。

社会是由若干个体构成,如若越来越多的个体不去追求功名、地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越来越少。个体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人类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自救就是救世,发展自己就是发展社会。

于是,庄子远离官场,在一个能够自由自在、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的世界里遨游。虽然,他没能摆脱物质上的贫穷,而在人生价值上,他绝不困顿。终于,留下《庄子》一书,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庄子内心清虚、处乱世而自识,他用其一生,告诉后人,要审时度势,这是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前提。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人间世》)“悸惧、痛心之余的庄子,仍是不辞艰辛地于曲折地谈寻出路,世虽弃我,我不弃世,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韧的信念与毅力!”③

二、《逍遥游》与庄子成才观

关于该篇总旨,王先谦《庄子集解》道“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有无穷也”④。《让王》篇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语。笔者结合本文大旨,认为该篇讲述一种对名、利、权、位无所挂念,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至高成才观念。

(一)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尔雅·释鱼》释为鱼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以极小之鱼子,言极大之鱼,庄子是要告诉人们,要成才,首先不能小看自己,小小的鱼子蕴含着成为千里之大鱼的巨大潜力,一个看上去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可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未来。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那条大鱼潜在无比广大而深厚的北海之中,正如《周易》当中所说,“潜龙勿用”、“厚积薄发”。“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修道没有成功,需要沉潜,修到相当的程度就变化了,飞动升华。”⑤这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是一致的。

“怒而飞”,这是自身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了。大鹏之志,在天池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六月,东南风最甚,能够承载起大鹏的千里之翅向北而去。“溟海不深则无以养巨鲲,水积不厚则无以浮大舟,风积不厚则无以展大翅。这说明积厚是大成的必要条件„„北海之水不厚,则不能养大鱼,环境的限制,常使人心灵萎缩。水浅而舟大,则不足以游大;功力浮乏,自然难以施展。任何人,无论成就事业或学问,必须经过积厚的工夫。苦学、锻炼、磨砺,都是积厚的工夫,经过积厚的工夫,才能发挥出他的功能和力量来。大成之人,须积才、积学、积气、积势,才能成其大;大鹏图南,途程遥远,必资以九万里大风而后成行。”⑥

对大鹏来说,六月一切条件完备,是其往南冥的最好时机。对于成才来说,也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待主客观条件成熟,才可以行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道理。

“鲲鹏变化图南之意,以暗喻大圣必深蓄厚养而可致用也。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不能养大鲲,及鲲化为鹏,虽欲远举,非大风培负鼓送,必不能远至南冥,以喻非大道之渊深广大,不能涵养大圣之胚胎。纵养成大体,若不变化,亦不能致大用;纵有大圣之作用,若不乘世道交兴之大运,亦不能应运而兴已成广大光明之事业。是必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方尽大圣之体用。”⑦

(二)蜩鸠笑鹏

蜩与学鸠,一个小虫子,一个小鸟,竟也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计程裹粮。对应起来,蜩鸠就是那“适苍莽者”,大鹏是“适千里者”。“庄子因言世人小见,不知圣人者,以其志不远大,故所蓄不深厚,各随其量而已。故如往一望之地,则不必蓄粮,此喻小人以目前而自足也。适百里者,其志少远。若往千里,则三月聚粮,其志渐远,所养渐厚。此二虫者,生长榆枋,本无所知,亦无远举之志,宜乎其笑大鹏之飞也。”⑧朝菌、蟪蛄乃至众人,其实与蜩和学鸠无异,冥灵、大樁、彭祖和鲲鹏一类。

这里从反面论证了没有一个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环境、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深厚的积淀,也就没有了广阔的视野。由于视野有限,就去目空一切,这样的人可憎亦可悲。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也必须广泛与外界交流、深蓄厚养,扩大自己的视野,大成者须有广大的心灵空间的。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四类人“都是一曲之士、小成之人,这四等人,心灵凝滞,见识不出世俗常识的层面,他们对于礼教世界的满足和赞美,犹如小麻雀自得于一方。在宋荣子看来,世俗世界中这四等人,汲汲然于一己的浮名虚誉,实如同斑鸠麻雀跳跃于蓬蒿艾草之间”⑨。

在庄子看来,即便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亦或是“御风而行泠然善”的列子,也是有一定局限的,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有待”。要想拥有无限广大的视野,就要尽量破除这种局限,以达到“无待”的境界,就是视野从个人、从小世界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人类社会的高度来看问题,从宏观上把握自己的位置。只有将微观置于宏观当中,将个人置于自然和社会当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发现自己所能逍遥游骋的最广阔天地。

自然、社会都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而把握了这种规律,将个人发展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便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并不是说人没有自我,而是超越狭隘的“我”,为功名利禄所奔走的我。使自己从狭隘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不计功,不为名,以成就大我。

(三)尧让天下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拒绝了。许由认为不应该去占有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哪怕是送上门来的,因为那样不能体现他自身的价值,甚至是对他的侮辱,于是,结束了和尧的对话后,他跑去溪边洗耳朵。庄子认为,成才目标应该定在实际作为上。小鸟想要整片森林,它就会没有容身之所;鼹鼠要把一条河的水喝光,就只能丧命。一个人境界之大,目标之远,是要在一个广大的世界里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就是所创造“实”的最大化,实至则名归,正如《老子》中讲到的,“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功名一类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也抹杀不掉;不是自己的,争得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四)肩吾之惑

接舆给肩吾讲了一个神人的故事,肩吾以为大而无当不能信之,于是告诉连叔,对于肩吾的疑问,

连叔首先谈到了视野,说肩吾的心智犹如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一般闭塞不通。这里再次提到“无己”的问题,要破除自我中心的局限,以达到“无待”的境界,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广泛地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在知识的巅峰上“吸风饮露”,若“乘云气,御飞龙”般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游弋于无限的人生境界当中。

连叔接着说道不论遇到怎样的考验,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本性不随波逐流,是心灵“物莫之伤”。这似乎与视野的问题存在了矛盾,要破除心灵界限,又怎么能保持本性呢?其实并没有矛盾,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风格、自己内心的秉持,首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怎样去强大?就是要有选择的在人类文化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心智健全强大起来,才能不至于流俗。

(五)宋人卖冠

宋国人到越国卖帽子,越人断发文身,用不着戴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人民,安定了海内的政事。就前往遥远的姑射山上、汾水的北边拜见四位得道之士,不禁茫然忘掉自己身居天下之位。

这两个故事看似无关,其实再次讲到了“无功”与“无名”。唐代成玄英疏庄子道:“越国逼近江湖,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难也„„章甫本充首饰,必须云鬟承冠,越人断发文身,资货便成无用,亦如荣华本犹滞者,富贵起自骄矜。尧既体道洞忘,故能无用天下。故郭(郭向,字子玄)注云,‘夫尧之无所用天下为,亦犹越人无所用章甫为。’”⑩

越国人一方面由于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不习礼,不追求外在的虚荣,因而帽子对他们没有用。倘若他们为了追求像中原礼仪之邦的儒者一般翩翩而束发而冠,蛟龙的祸患也就要厉害些了。尧治天下,已经太平。对尧来说,治理天下的工作已经没有发挥其人生价值的空间,仅仅是一个受人尊崇的使天下得治的好名声。当尧去见四位得道之士,其中一位前面提到过,是不为名而辞天下的许由。尧在这四个人的环境当中熏陶,明白了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于是乎忘记了他所使太平的天下。

再回到宋国人卖帽子的故事,越人固然没有帽子,也没有其他商人给他们卖帽子,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是他们不需要帽子。卖帽子的目的在越国是走不通的。假使放到重礼的鲁国,宋人的生意应该会好许多吧。我们定下一个目标,选择一条通往成才的道路,要对这条道路做充分的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择手段或者一味标新立异,只能离目标愈行愈远。

(六)无用之用

在成才之路上跋涉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赏识。很多人会因此丧失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能有所成。其实不然,表面上的碌碌无为,并不能将内心的潜质抹杀掉,简单的平凡中亦透出一种无声的伟大。

在这里,庄子讲了两段与惠子的对话。这两段对话讲到只要方法得当,无用的可以使其有用,小用的可以成就大用。第一段对话庄子和惠子就大葫芦的功能进行讨论,庄子同时向惠子讲了一个不同的人处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一个得百金而自满,一个以此得到土地的封赏。这段对话重在说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善于运用看上去不起眼的事物,使其在更大的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打破常规,注重创新,以小而见大。第二段对话让我们看到很多人到处奔走追逐名利,机关算尽,像跳来跳去抓老鼠的猫一样,最终沦落到“中于机辟,死于网罟”的下场。不能够一味迎合别人,保持真我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逍遥游》与庄子成才之道

前文首先论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尊重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人格魅力和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接着结合《逍遥游》篇具体阐释了每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庄子对于成才的认识。庄子在提出了一些观念之外,还指出了一条成才之道。当然,要走完一条道路,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庄子在提出理论认识、指明道路的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条件和具备条件的方法。

树立信心:要想成才,首先便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逍遥游》一开篇,庄子便以鱼子指大鱼,暗喻每个人都大有可为。树立信心,是每个人走出第一步的基础。

价值观正确:毛泽东曾经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过:“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非但无用,还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害人害己。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许由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追求自身价值的真正体现而不是外在的浮华,追求“实”而抛弃“宾”。

积累深厚:“六月之息”、“三月聚粮”便是积累,有了深厚积累,才能为人生路上的迈进提供动力和可能。

目标远大:大鹏有南冥之志,远举者有千里之向,这些都是远大的目标。只有拥有远大的目标,才能最充分的实现人生价值。

视野广大:蜩与学鸠之所以目空一切,不见大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将视野局限在榆枋之间,不知天地的广大与美好。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小成就而知足的人,同样是视野受到限制,终究无法达到最广大的人生意义。

正确的方法: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法则发展自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要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要将心灵拓展开来,在广泛的世界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基于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不能像给越国人卖帽子、用“不龟手之药”洗衣服一般大材小用。必须始终保持自我的独立,不能一味迎合别人,这样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以上是成才的主观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成才,还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

环境有利:要有北冥那样深厚而广阔的海水才能培养出“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鲲,比喻需要有一个有力的成才环境。怎样的成才环境便是有利呢,是能够让人在其中“吸风饮露”,汲取社会文化的精华。

时机合适:要等待时机,如大鹏待六月,这时候风是最大的,合适的时机达到适当的条件才可以展翅翱翔。

庄子成才观所展现的这一条成才之路,何尝不是一个人一生努力跋涉、积极进取的写照呢?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他所生存的时代而存在,庄子亦是如此。当安详平稳的生活成为过去,“天经地义”似乎成为传说而“天崩地坼”却成为现实的时候,权力已不在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制约,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者们尤为自由也更为痛苦。当一切真理都遭到质疑而土崩瓦解,思想者们必须观望我们究竟从何处来,再将旗帜指向未来。因此,站在不同的观望角度上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成体系又自圆其说的不同理论系统。庄子也是这痛苦的观望者中的一员。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

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庄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有着明显的实际意义——面对纷争与暴虐,基于现实的最基础考虑便是保全自身、回归天性。在《人间世》里,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所谓“无用之用”便是保存生命的安全与人格的自由。

然而,这种关于人格独立和精神超脱的思索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而言太不合时宜了,当所有人都朝不保夕地为了起码的生存空间尔虞我诈的时候,庄子也只能借助想象的翅膀构筑一个玄妙世界,来为世人铺就一条安然保真的人生路。

中青网评:爱国的青春最壮美

本网评论员路熳

“爱国,有错吗”,时间倒退10年,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骂“有病”,不爱国,才有错!

可如今,这在网络世界还真成了个问题。一说“爱国”、“中国好”、“祝福祖国”,就会蹦出不少冷嘲热讽的板砖,什么“爱国奴”、“脑痴”,极力污名化,其中不乏将自己包装成“道义化身”的有影响力的网络人物。

清朝的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波兰人肖邦说“爱祖国高于一切”,法国人拿破仑说“人类最高的道德就是爱国心”,美国人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

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原本就是古今中外经检验所倡导的普遍而朴素的道理,更是几千来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归结出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其实,面对网络上情绪化或者恶意地歪解、迷惑,稍加理性地思考,就可以回归到这一常识:个体和国家、民族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爱国是情感需要,更是责任义务。

从精神上讲,归属感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需求,心灵有了归属感,人生目标才有安放之地,人生奋斗才有动力。同时,人又具有社会性,必然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感受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而国家和民族就是个体最坚实的心灵依托、最深层的力量源泉。正因此,当年钱学森、钱三强等世界级科学家舍弃物质的丰裕,回到贫困的祖国,依然觉得快乐富足。

忘记历史就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让我们看看那并不算远的历史,进入近代以来的旧中国积贫积弱,为列强侵占蚕食,国破则家亡,在那任人宰割的年代有几人能安然自保。而今天,中国人得以走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耻辱,享有包括老美等发达国家的高度尊重,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强大了。有网友说,“或许你说有钱移民到哪儿都能过得好,看看华侨史吧,老外尊重你,不是因为你牛,而是因为你的国家牛了”。

有人喜欢看外国的月亮,那就再看看现实,埃及,一个曾经美丽文明的国度,而今当被“民主”的幌子带入战乱,芸芸民众只能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中,个体的死亡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还有正在喋血的叙利亚、阿富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了国家的稳定,再精彩、再开心的个体瞬间都会变得渺小而慌乱。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能为个体提供享有尊严的生活、人生出彩的宽广舞台;同时,惟有个体共同奋斗的汇聚,才能托起强大的国家。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活跃力量,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让我们透过众声喧哗的纷扰,在理性思考中担负起对我们所生活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所应有的责任,用行动宣告“我们就是理性的爱国者,我们光荣”。

在网络上,面对恶意的爱国污名化,我们不再被情绪化误导、人云易云,也不再“爱在心里口难开”,保持沉默。“爱国光荣,不爱国,才会成奴”。当我们自觉理性辨析思考,当我们的青春能量集体爆发,当我们积极抵制回击错误,那些“传道者”只能黯然神伤、落寞逃遁,还我们一个奋发向上的网络环境。

在现实中,我们要把爱国的精神化作爱国的力量。我们承认自己的祖国还有不足、生活的社会还有不合理的现象,但我们不再盲目地、简单地用别人一二百年的发展成就或是“美化的假象”,苛责正在奋

力艰辛前行的祖国母亲。我们会以刻苦学习、扎实工作、热心公益的实干行动,齐心不懈地奋斗,与祖国共同走向越加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我们适逢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为了这个梦想,一代代先辈付出太多的鲜血、生命和汗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我们惟有接力奋斗,努力跑好“这一棒”!

美哉,勇于担当的青春!

壮哉,屹然崛起的祖国!

以过硬本领托起青春梦想

一身戎装、不苟言笑,身材高大、眼神冷酷,在5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一名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青年格外引人瞩目,他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狙击之王”的武警河北总队第三支队副参谋长张华。

5月7日,结束下午的射击训练之后,张华在电话中再次与中国青年网记者谈起了青春与梦想。

梦想从学习开始 事业靠本领成就

第十一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第十四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军事训练典型”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这就是张华,一位名副其实的“神枪手”。

1997年,张华来到了海滨城市秦皇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第一次摸到枪就说什么也舍不得放下,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锻炼,成为一名优秀射手。

当兵第二年,他就在总队组织的军事比武中以绝对优势夺得步枪、轻机枪、狙击步枪射击3项第一,逐渐在梦想的道路上锤炼着本领。

“中国像是一个大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枚螺丝,个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就如同大机器没有牢固的螺丝,中国就无法发展、富强。”张华说,作为个人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去奋斗。”

张华在训练中总会带上笔记本和计算器,每打一枪都要记录上各种数据。业余时间,他潜心研究新型装备和射击理论,正是这样的长期积累使张华总结了大量的经验。

2002年7月28日,一名穷凶极恶的持枪杀人歹徒窜至秦皇岛,疯狂开枪射击与民警对抗。秦皇岛游客如织,歹徒一旦脱逃,势必造成重大影响。张华临危受命,依靠长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埋伏在350米开外的山坡草丛中,趁歹徒露头之际一枪将其击毙。

只要肯吃苦 行行出状元

“我是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的一名90后电焊工,也是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奖的青年焊工。”这是5月4日上午,裴先峰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开场白。作为第一个发言的青年代表,直到现在他还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

裴先峰,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得主,也是60年来在这一赛事获奖的第一位中国选手。“年轻人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练就本领。”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就业的时候,会要求企业待遇什么的,裴先峰认为在这个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能为别人做什么”?

“只有练就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硬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裴先峰说,行行出状元,只要不怕吃苦,敢于拼搏,认准人生目标,每个年轻人都能迎接自己梦想的绽放。

作为中国石油一建公司技能人才中的佼佼者,裴先峰自己的梦想就是要成为像师傅--一建公司“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董留寨、鸟巢焊接技术指导曹遂军那样的人,“以技能筑起强国路,以实干成就中国梦!”

生活费全部自己挣 梦想因奋斗而闪光

从梁上林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门的那天起,他就立志在大学里一定靠自己养活自己。于是当家教、发传单、搞促销、进酒店、做搬运等兼职成了他大学里常有的事。他深知他的追求是学习和见识,而不是形形色色的游戏。

每一分的付出都值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奖奖学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一项项奖项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见证。

梁上林来自四川省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射洪县寒泉寺村,是家里老四。从小母亲便离家出走,而伤心过度的父亲在大病一场之后落下了心脏痛的病根。

苦难的磨练坚定了梁上林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信念则成为他不断锤炼自身能力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生,梁上林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我会始终牢记学校‘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的指导方针。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

每次兼职回到学校,他总是选择走进自习室学习,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由于兼职占据了很多时间,他只有比别人起的更早回的更晚。

“‘儿啊,咱们家穷,你不能穷志啊!’父亲朴实的话经常在我耳畔回响,这也成了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动力。”梁上林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对未来,我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青春与梦想,梦想与奋斗。让我们用青春之情锤炼过硬之本领,为圆自我之梦,圆中华之梦贡献青春之力量!

黄剑:雕刻梦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人类自古就有探索太空,登陆月球的梦想,为了实现登月梦想,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2013年年底,嫦娥三号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首次实现“踏”上月球的梦想。就此,城市雕塑艺术家黄剑创作了《嫦娥奔月 梦想成真》主题作品,预祝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我们带着激动好奇的心情,采访了艺术家黄剑。

时空回转,“嫦娥三号”圆梦“奔月”传说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雕塑家的工作应该是在那种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优雅而又安静。而当记者一行来到黄剑的工作地方时着实出乎意料,这里仿佛一个嘈杂又凌乱的工厂,院子里杂乱地堆放着废弃的雕塑,厂房里一个个未成形的作品正在工人的手下雕琢敲打着,到处充斥着飞扬的粉尘和不绝于耳的叮叮当当。真不敢相信那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作品就诞生在这样不起眼的小厂房里。

走进厂房,一座高约3米的雕塑泥胚映入眼帘,俨然一个将要飘然升空的九天仙子,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皓腕轻纱,栩栩而如生。泥胚四周环绕着一圈高高的脚手架,上面几个人正围着这座泥胚指点着。走近一看,中间那个一手拿着手稿,一手指着泥胚修改的人正是黄剑。她着装干练,神情认真仿佛是在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黄剑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这个泥胚就是她的新作《嫦娥奔月 梦想成真》。这个作品她是这样构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而我国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圆满完成“绕月”任务之后,即将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真正“踏”上月球,终于从真正意义实现了“奔月”的“神话”。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几千年来翱翔太空、登陆月球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怀着这样激动的心情,黄剑认真地雕琢着,作品将落成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黄老师为了这个雕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完成每件雕塑作品都是一件体力活。

每个雕塑从初稿到真正完成有几十道工序,过程非常繁琐,而黄剑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艺术家,每道工序,每一次改动她都会亲自监督指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直到满意为止,这些背后的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

马球系列,展示时空回转的苍古之美

当记者问起黄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见解时,黄剑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经历:在伦敦奥运会前夕,她受邀观看了一场由中国艺术家组织的名为“伦敦之夜”的演出,当她到剧场后发现前来观看的观众大都是中国人和当地的华人,这给了黄剑很大的触动:“这样一场在伦敦举行的盛大演出,却很少有外国人参加,成了我们自己在自娱自乐,这和我们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一场演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又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和财力。”正是这件事让黄剑对怎样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她创作的大型群雕作品《中英马球友谊赛》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永久落成,这组群雕以超越时空的观念塑造了两名中国古代马球手和两名英国现代马球手同场竞技。以球会友的动人场面,意在向中英两国一脉相承的体育爱好和传统致敬,成为中英友谊和中英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组作品是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四个月“破例”加入展出,原本并不在计划之列。之所以能够在最后关头得到英国人的认可,黄剑这样解释:“奥运会是一个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盛会,也是宣传我们中国

文化的最好的展示平台。马球项目源于中国的运动项目,我国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东汉时期就有了这项运动,而现代马球起源于英国,距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英国人一直把马球视为他们的国球,在英国,马球是一项只有在皇室贵族间最高端的社交运动。通过我的作品就是要告诉别人,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和英国有共同的体育爱好,有共同的马球运动的情节,而且采用英国人喜欢的雕塑艺术形式,真正从内心真正打动了他们。”说道这里,黄剑的脸上不由地流露出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平常我们总是说要宣传中国的文化,要宣传中国文化这只是一个想法,要靠什么形式来宣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要让别人能够接受,让别人参与,让别人喜欢,那样才有效果。”

艺术的使者,将中国的美推向世界

一聊起中国的文化,黄剑总是滔滔不绝,满腔热情,在她身上记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是一位真正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热爱的艺术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的使者。在传播文化的践行中她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着别人,让人毫无察觉,却已润物细无声,她天生就有这样的智慧让艺术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黄剑深深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她创作的许多作品例如北京奥运公园的《明皇贵妃马球图》、西安大明宫的《新簪花仕女图》和《采莲图》等,都取自盛唐时期的人物风貌。在谈到她采用唐代美女丰满的形象作为雕塑的原型时,黄剑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的女孩子都怕长胖不敢吃东西,现在流行的这种美是西方的骨感美,是不健康的,所以我把作品做成这样一种形象,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这种美也很漂亮。这是一种丰韵之美,其实比骨感美更加性感更加迷人。而且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用担心”。她用自己的作品无形中传递出一种健康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会慢慢地改变别人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潮流,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只要是能宣传我们中国的文化,黄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记者在翻看黄剑的作品集时无意间提到她照片上的衣服很漂亮,黄剑告诉记者那些衣服都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原来在从事雕塑之前还从事过服装设计,并且还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在感到惊讶之余不禁感叹她的多才多艺。

她告诉记者:“每次去那些正式的场合,包括去联合国参加的很盛大会议的时候,我都会穿这些自己设计的中国风的服装,很多人就会过来和我打招呼,他们看到我的服装都会赞美‘beautiful!’我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中国的东西是美的,中国的文化是美的,在参加任何很有影响力的场合我都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去宣传”。

黄剑为联合国创作的和平主题雕塑《和平之声》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高度赞赏。她告诉记者:“在去年参加联合国的一个晚会的时候,见到了潘基文和他的夫人,他的夫人就赞美我的服装,当时她穿了一身紫色的服装我就把我身上的一个凤凰的饰品送给了她,她夫人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欢。我觉得中国人穿中国自己的服装才是最美的,在古代几千年来中国的审美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是非常高的,为什么现在我们中国人不穿中国的服装改穿洋装,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问题”。

最朴实的梦想,让世界认可中国的文化

当被问及她的中国梦时,黄剑告诉记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国之美展现到世界面前,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吧。”

一名艺术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有这样的使命感,这和她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黄剑告诉我

们:“当时我的雕塑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举行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不仅有英国政府的议员和奥运区的区长还来了许多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老华侨,大家都纷纷赞美我的作品,这些老华侨跟我说‘你的作品为他们长了中国人的脸,让大家有了一种共同的荣誉感’他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当时很能体会他们那种心情。”

谈到梦想,黄剑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但是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没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就永远被别人瞧不起,我们国家真正强盛的那天不是你的经济,我国经济已经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但我们文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只有让别人了解和认可你的文化,才能真正地令人尊重。如果只是个暴发户的形象,是得不到认可的。只有大家都对你的文化有了认同感,才是真正的强大,我现在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迎接中国真正的盛世到来。”

周檀煜:为中国人添光

1米83的挺拔,阳光俊朗的形象,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第一眼望去,这位全身散发着活力气息的年轻人很容易给人一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错觉感。实际上,周檀煜早已脱离象牙塔里的舒适安逸,为了自己的梦想在风雨兼程的创业路上闯荡拼搏多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檀煜,是广州光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的获奖者,更是一位怀揣梦想的爱国热血青年。

2007年,他在导师的启发下创办了光为。

2012年,他获得了“2012中国十大LED风云人物”的奖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他,并对他说道:“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民族责任,社会责任,周檀煜明白自己肩有重任,他立志打造中国自己的LED品牌,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要问周檀煜的梦想是什么?简简单单一句,“为中国人添光”。

不甘平凡 执着寻梦

周檀煜生于1978年,家乡广东揭阳市是一个人杰地灵、贤士辈出的地方,同时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具有悠久的通商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周檀煜从小执着要强,成绩更是优异,高考后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周檀煜顺利进入一家贸易公司从事煤炭贸易和物流行业,待事业稳定便娶了妻生了子,成家立业。

周檀煜至此的人生宛若技术纯熟的画家于素纸上一气呵成的画作,线条流畅无阻,全局格调美好,创作过程按部就班。这样无风无浪的人生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但周檀煜却不作此想。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似乎太过平坦,自己难道甘于成为庸碌之辈平凡一生吗?人生在世,大丈夫又岂能无一番作为?要有所作为,

又应该何去何从?周檀煜曾一度迷茫过,困惑过,如茫茫海上失去了方向的小舟。

状况并没有一直糟糕下去,2007年,与母校导师的一番畅谈之后,周檀煜得到了他的梦想航路罗盘。导师董翊教授是美国普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顶级的LED技术专家,她与周檀煜的交谈使这位年轻小伙意识到LED照明工程极具发展前景:过度的能源消耗让地球面临愈加严重的能源危机,而LED照明具有“环保”、“节能”、“低碳”、“耐用”等优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周檀煜的直觉告诉他,LED照明工程的发展必将于全球掀起一场能源革命,对LED的需求必是有增无减,于是他决定投身LED照明行业。

在这个有着悠久通商历史的地区,有许多人打拼于LED照明商界,不少人身家已过百万富甲一方。周檀煜大可以轻轻松松循迹而行,但他们的产业模式并不是周檀煜走的路,“既然创业,就要选择一个埋头苦干、拼知识、拼技术的行业。”要扬帆起航,就必须选择一条最有意义的航线。

周檀煜说,中国拥有许多照明企业却没有一个走向世界。让中国制造的LED灯流传于世,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LED民族品牌,是周檀煜的中国梦。

自主研发 科技创新

“光耀全球,为益百年”,2007年,周檀煜瞒着家人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四处筹集资金并找到同伴合伙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光为”。

周檀煜的逐梦之船扬帆起航。

他说,人们想吃洋快餐就会想到麦当劳和肯德基,他希望当人们对LED照明有需求时就会想到光为。在光的领域里有所作为,这是周檀煜对企业发展的愿景,也是“光为”之名的真意。

既然决定要从“中国无自己的LED品牌”入手,就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自主研发,道阻且长。但困难是吓唬不了追梦的人。从最核心的芯片和封装做起,掌握最核心的技术环节,把控好自己产品的品质,利用产学研究合作模式培养高级人才,重金聘请高级技术顾问与专业人士,建立华南地区最大达功率LED生产基地„„周檀煜一步一个脚印,在自主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使光为在短短几年之内成为LED照明界的一匹“黑马”。优质的产品和技术吸引了不少融资方和销售方,光为赢得了自己的客户群,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

当然,创业非易事,周檀煜也曾在这条道路上磕碰过。创业初期之时,一位合伙人不同意周檀煜自主研发的想法,坚持要“买成熟的技术”,这样才能“短平快地见到效益”。这种模式确实能够在短时间给团队带来最大的利益,但周檀煜始终不愿退让。怎么能轻易退让呢?无奈,谈不拢只好一拍两散,那位合伙人最终退出了团队。

“没有创新死不休”,这是周檀煜心里的坚持,也是对员工们的告诫。

从公司成立至今已过六载,周檀煜的努力成就了如今的地位,光为的产品广及四方,甚至于人民大会堂内也可见其闪耀的光芒。通过大会堂的这次工程,光为抱得中国十大LED工程奖项欣喜而归,为周檀煜的创新之路又跨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谈到接下来光为的努力方向,周檀煜表示将学习美国“硅谷”模式,把重点放在高科技研发与核

心技术的掌握上,奉行 “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之理念,永不改变。

是热血青年 更是爱国青年

8岁开始练习书法,周檀煜不仅满腹经纶,还写得一手好字。

“为中国人添光”,这幅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书法,下笔浑厚,苍劲有力,隐约能看见执笔人的自信与坚持。

字如其人,周檀煜也是一个自信的人,时常热血满腔激情四溢。

“没有绝对的竞争,只有绝对的合作”,坚持自我的周檀煜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经营自己的企业。对于企业之间的非良性竞争,“周氏想法”认为,若一个企业家只顾及自我利益而竞争,结果无非两种:第一种,打垮一个竞争对手,还有千千万万个竞争对手;第二,力薄不敌他人打压,自垮。一个企业只有自强自立不断壮大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败”。

“人品即产品”、“产品品质重于生命”、“光为有三品,品德、品质和品牌”,热血青年周檀煜视产品品质如生命。一个企业要能在业内立足脚跟,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要能够打拼出自己的品牌,就需要有品质保障的产品;要制造高品质产品,就需要有良好的品德。谁说无商不奸?光为的产品不“水”,信誉也是“杠杠滴”,周檀煜是在用信誉经营着光为,他拒绝说行业的坏话,也不做对不起行业的事情。只有热爱和诚信,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周檀煜时时刻刻都恪守公民义务。“每一个岗位都是伟大的。”周檀煜待人和善,公司里的员工不论职位高低他皆一视同仁。“学会做人做事”是周家的教育理念,他不敢忘。周檀煜的爷爷是抗日老兵,父亲是创业家,他的骨子里流着祖父辈俩坚毅不屈、敢闯敢拼的血,也流着爱国的血。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舞台,是周檀煜的创业初衷。

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为中国人添光”,一直是周檀煜的信仰。  “实现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  周檀煜很忙,为了伟大的梦想。  “现在年轻人都爱网购,但是我连网购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太忙了啊。”周檀煜笑道。

起航至今,周檀煜做过很多事,参与过很多活动,也获得过许多荣誉。

2009年,周檀煜执行迈向世界计划的第一步——与LED行业巨头美国普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技术合作。由此,光为的研发技术得到增强,封装技术得到提高。

2010年,光为进军LED灯具市场,在LED封装产品和LED成品灯具领域崭露头角,被誉为LED照明市场的一匹“黑马”。

2011年8月1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莅临广州光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鼓励周檀煜和光为

照明的全体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汇聚更多创新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使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叫响,而且在国际市场叫响。”

2012年,周檀煜成为“2012中国十大LED风云人物”。

2013年5月4日青年节,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接见了周檀煜,他亲自聆听了国家对青年的寄望:“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13年6月6日,由光为照明主办的Zhaga国际联盟九寨沟特别会议在九寨沟圆满落幕。这是Zhaga国际联盟特别会议首次在华召开,标志着光为照明从此走向国际化的舞台。

2013年6月9日,周檀煜在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上,重点展示了具有国际化设计理念和款式的商业招聘产品。“国内缺乏具有设计理念的LED产品,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周檀煜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一直在坚持走自己的路。

路迢迢,水迢迢,周檀煜逐梦的道路越行越远。

其实周檀煜在不久以前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所做的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添光”,引领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这不正是周檀煜的“中国梦”吗?

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

——记“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纬禄

也许,岁月能改变世界,但改变不了他毕生的追求;也许,光阴能蚀去记忆,但蚀不去他在中国导弹研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正是他真实的写照。2011年11月23日,他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两弹一星”精神将超越时空,永远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奉献。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黄纬禄。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

一定要把中国的导弹搞出来

20世纪4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在痛苦地思考、寻找救国之路后,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在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这个词,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大家伙”,也第一次见识了这个“大家伙”的厉害,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

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献,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新画卷。

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飞得稳,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统”,正是深知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可是,中国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然而,黄纬禄并没有望而生畏,“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进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黄纬禄带领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身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能够准确控制弹身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想起抗日战争时中央大学搬迁后的互帮互助教学法,用这个方法,大家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不舍昼夜,加班加点,即使是领导们出于对大家身体健康的担忧动员早点回去休息,他们也只是等领导一走就又都折回来继续工作了。这样的日子几乎就是他们那时侯的工作常态。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好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十年,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仅用了十年,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一定要把中国的固体导弹搞出来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是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戈壁深处。他发现,研制条件十分欠缺,急需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他心急如焚,食不甘味,无法入眠。

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30米的巨大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黄纬禄顶着阵阵风沙,冒着层层尘土,站在了这个正在由几百个工人开挖的巨大土坑前,眉头紧锁。大坑已经投入了几百万元,以后还要投入多少、建成后运行费用多少,引起了他的焦虑深思。黄纬禄觉得:“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经济困难,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性能指标、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尽量少花钱多办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引起了轰动,并得到了国防科委的认可。“台、筒、艇”就是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大量研制经费和时间,开创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是一个近10吨、直径一米多、长10多米的白色钢壳“大家伙”,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

扰大家的难题。有人提出:哪有这么高的平台安放模型弹?这么重的弹怎么起吊投出啊?这么大的弹体落下来万一砸在潜艇上,不是很危险吗?面对别人的质疑、面对同事的动摇,胸有成竹的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是说服不了别人的,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央,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那个白色的“大家伙”正在被反复地以各种姿态投入水中,并获取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就这样,黄纬禄带领这支年轻的研制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克服了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条件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量的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渤海的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观„„准备了十几年之久,多少人为之付出心血的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在蛟龙出水、雷震海天的背后,是艰苦奋斗的航天人的豪迈之情。

航天系统工程中的“金科玉律”

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四共同”原则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时任工程总指挥的栾恩杰在总结成功经验时也指出,“四共同”原则正是各系统协调工作的理念。这一原则是黄纬禄最早在潜地导弹的首次总师扩大会上提出的。

黄纬禄认为,“工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定方案或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作为总师最好不要自己拍脑瓜一想就决定怎么解决。”发扬技术民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一贯主张让技术人员、行政干部、技术工人等参与讨论问题的有关同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把方案定得比较正确,问题解决得比较合理。黄纬禄在真理面前讲求民主,这也使得他的想法更加接近真理。

那时,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了一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却无明显的效果,难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这样将使各方面的工作长时间停顿下来。在这个紧要关头,黄纬禄果断决定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有问题共同讨论,有困难共同克服。他要求大家都把余量拿出来,再分散难点。在分散的难点中,可能有的单位通过极大的努力仍达不到新指标的要求,黄纬禄明确指出,这样的风险要共同来承担,不能出了问题时相互指责、埋怨。对于风险而言,黄纬禄也明确表示:“作为总设计师,我首先要承担责任。”

这次总师扩大会之后,根据黄纬禄的讲话内容总结出了“四共同”的原则。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品德比技术更重要

黄纬禄虽是一位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专家,但却时时处处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正为范。

“在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黄纬禄对各种奖励总是“退避三舍”,他说:我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我个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失败了,尽量考虑自己的责任。

“我的人生格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黄纬禄始终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人生格言。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人们至今还依然记得黄纬禄的“三个三”:在基地三条要求,和大家一起排长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出差三条要求,只要能走出去就行,只要有饭吃就行,只要有地方睡觉就行;用公车三不许,自己私人外出不许用车,接送亲友不用车,家人有事不搭车。相反,凡是与黄纬禄共事过的人都为他有容乃大的心胸所折服。

“剜”下了自己的肉“补”在导弹上。有段日子,研制的型号多、任务紧、压力很大,坚强的黄纬禄经常会感到体力不支,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检查。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也感到十分诧异,眼前这个消瘦的人

到底做的什么工作,会落得这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等。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是长年累月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结果。医生开了一种中药让他回去好好调理身体,可是黄纬禄吃了几十副别人只要吃一剂便见效的药都毫无起色,腹部还经常抽搐,疼痛不已。最后医生不得不给他动手术。手术后,看着手术取出的结石,妻子刘汉菊心里泛起了阵阵的酸楚:“他是痛得实在忍不住了,但凡能稍微轻一点,他还会一直忙着工作,顾不上看病吃药。”已经66岁的黄纬禄由于过度操劳而使体重降低了11公斤。那可是一天天昼夜忙碌、一点点从身上被“剜”下去的。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怪不得有人戏言他“剜”肉“补”导弹。虽是戏言,却听着让人有些心酸,这体重变化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平凡老人多么非凡的人生奉献和精神境界!11公斤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在主持召开总师扩大会的一天晚上,黄纬禄开始发烧,并且出现便血。这是长期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如出血量大,往往会发生失血性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黄纬禄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想到,自己作为总设计师如果不参加会议,许多问题定不下来,下一步工作就不好开展。于是,他自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悄悄地让秘书到医院要点止血药,并再三叮嘱秘书“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就这样,“有办法”的黄纬禄靠着止血药,强忍病痛主持会议,直到五天的会议开完,他才去医院检查治疗。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黄纬禄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他诲人不倦,悉心指导,“桃李满天下”。他在工作中亲自传授技术人员研究方法,在试验现场指导年轻人解决问题,在生产一线告诉工人师傅提高效率的“窍门”,在连队、学校认真向官兵和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体会„„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献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使它蓬勃发展,使我们的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何等光荣的任务啊!”黄纬禄年事已高在家养病时,家里就像一个课堂,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外地慕名的求学人士络绎不绝„„每次他们来黄纬禄都悉心教导,毫无保留地讲述导弹研制的历史,传授自己的知识,详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品德比技术更重要”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在年轻人心中,这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航天人、作为导弹型号研制的总师,黄纬禄明白,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而人生似乎过短。躺在病榻上的他还依然挂念着航天、惦记着导弹„„

在回首自己的过去时,黄纬禄说道: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了导弹事业,我无怨无悔。

黄纬禄将自己的全部交付于导弹事业,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导弹事业。他一生矢志报国的信念坚定不移,把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的深情热爱融入导弹事业。他一生敢为人先的志气坚持不懈,开拓创新、求实拼搏,成就了中国导弹事业的一个个辉煌,挺起了中国国防事业的脊梁。他一生大力协同的精神传承后世,所倡导的“四共同”原则被奉为航天工程系统协同工作的“金科玉律”。他一生严己宽人的品格令人敬重,为导弹事业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身躯渐瘦,病痛纷扰,仍坚守阵地,功勋卓著却“长怀一种愧疚感”。他一生诲人不倦的情怀馨香远播,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尽心尽责、倾囊相授,年事已高仍亲登讲坛悉心授课。他一生默默奉献的情操感人至深,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甘做无名英雄。他“矢志报国、敢为人先、大力协同、严己宽人、诲人不倦、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为导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在国防事业丰碑上永驻,他的精神光耀后人!

晚年时的黄纬禄始终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黄老,您太累了!您安心休息吧!航天的后继者一定会传承您的精神,将您未竟的事业推向世界之巅!

钱学森:一句话奠基中国航天事业

钱学森:生于1911年,1935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美国空气动力学专家西奥多·冯·卡门教授,多次发表重要论文。1947年初,年仅36岁的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钱学森1955年回国,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青出于蓝胜于蓝

1947年,36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已是美国科学界一颗闪亮的明星,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成员、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说,国民政府曾经邀请父亲回国,但父亲拒绝为其服务。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钱学森决心回国。

“父亲早有决心回国效力。”钱永刚说,父亲在美国多年,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美国朋友都对此不理解。父亲说:“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但,回国的路没有那么平坦。

正当钱学森筹划回国时,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掀起了反共高潮,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指控是美国共产党员、窃取机密企图运回中国,无端被关押了15天。此后虽然获保释,却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软禁长达5年之久。

在被软禁的情况下,钱学森于1954年发表了开创性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当钱学森日后在回国前夕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冯·卡门充满感情地说:“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

冯·卡门门下,名家辈出,但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独为钱学森立传。世界上古往今来,多有弟子为老师立传,而老师为弟子立传,可谓凤毛麟角。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语是:“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门生。”

坐三等舱回家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将一封写给陈书通的信夹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投进邮箱,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最终辗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随后经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通知,终于被允许回国。

钱永刚回忆,当时飞机很少,最早的一班到香港的飞机也是两周后。父亲决定立即买船票回家。    美国洛杉矶移民局不忘刁难这位科学家。买船票时,售票员一听是钱学森,便说一等舱已卖完,只有三等舱船票。事实上,一等舱船票很富余,但船务公司得到移民局的交待。

钱学森买了四张三等舱船票。就这样,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舱内,钱学森带着夫人和一对儿女一家四口睡着上下铺,踏上了回国的路。

在轮船驶离美国本土很久后,一位美国女权运动领袖桑鸽获悉钱学森一家在船上的境况,为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爱国科学家遭遇如此对待感到不平,这位有正义感的美国人与船长交涉后,钱学森一家才换到一等舱中。

经过海上一个多月的颠簸,钱学森一家10月初到达香港,当日过境后回到了祖国。

一句话的奠基作用

1955年,放眼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造导弹,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孱弱,能不能研发导弹?钱学森的一句话,使中央下了决心。

1955年底,当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得知钱学森回国要访问东北后,迫不及待地交待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好好接待钱学森,并探探他的“底”。刚刚指挥完抗美援朝战争的彭德怀元帅,对现代化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有着切肤之感。

钱学森参观完“哈军工”,陈赓就问:“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陈赓一听,大笑:“好,要的就是你这一句话。”

作为权威专家,钱学森给多位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做了关于导弹武器的科普讲解,陈毅、叶剑英等都专门请钱学森去讲过。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提出

了发展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为了保密,“导弹”用“航空”来代替。有了这样的权威专家,当年4月,中央下决心成立由聂荣臻任主任、钱学森等任委员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我国的导弹事业。    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日子;这一天也恰好是钱学森回到祖国整整一周年的日子。

首枚导弹上天

1958年5月,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

1960年11月,在聂荣臻元帅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

钱学森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据“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披露,20世纪60年代,在研制东风某型导弹时,发动机试验出现多次失败。科研人员一时找不到关键所在,只好请教钱学森。在五院的一个会议室里,钱学森围着会议桌一边听一边走,问到谁谁起来,问了40多分钟。最后,钱学森指出,必须考虑发动机燃烧时产生的高频振动问题。经过后来的试验,钱学森的判断十分准确。

1964年6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一行字推开天门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宣布。此后,钱学森便一直在思考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问题。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钱学森负责卫星的大总体工作,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披露,“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出厂鉴定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人提出,卫星仅在地面模拟试验了5天,怎么能保证卫星打上去在太空中能运行二十几天?地面模拟试验需要低温环境,当时,全国生产的低温液体氦加起来只够做5天试验。由于谁也给不出解释,卫星的出厂鉴定一直无法通过。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只好请教钱学森,钱学森收下厚厚的卫星技术和测试文件仔细看了起来。几天后,他在鉴定文件的封面上写了一行字:“我看,此星可以出厂。”钱学森以他特殊的专家身份和真知灼见,统一了大家的意见。一语定乾坤,卫星顺利出厂。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

1970年7月,钱学森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出过许多富于创新的、超前的见解,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钱学森获得过无数荣耀,“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作文四:《[优秀作文]逍遥游》600字

龙吟沧海笑,凤鸣江湖老.海阔天空,一生桀骜不驯;鱼跃鹰飞,终年放浪不羁.月毁星沉,但挥泪轻叹;梦回魂断,而握卷狂歌.世事浮沉,沧桑未尽,故冷眼相看.

笑踏河山,不闻名利何物;泪看天下,却因为情所困.孔雀东南飞,天涯去不回;白马西北驰,边域留无归.梁祝无意,岂效化蝶传奇;十娘余恨,可从自沉之心.梦斩孤独,难祈佳期如梦,心埋凄楚,空叹红颜薄幸.雨雪无言,独孤梦冷,默然自此笑苍天!

语笑嫣然,寞意轻扬如故.江湖无路,奈何苍天有恨;风尘独舞,怎堪风霜沁痕.混沌情天,曾望断秋水;弱水三千,也一瓢而渡.风过尘扬,叶落鸿惊.问痴问情,且号且歌.醉看轮回,极梦天涯.

凤翔云霄舞,空使风乘月;龙归沧海去,谁为歌一阕.青春舞时,酿得甜情成蜜;痴情归处,零落相思如雨.泣别长天,泪成洪泽;笑迎霜剑,淡作笙歌.夜夜冷月留残照,年年余雪映断桥.八荒风中,散乱珠泪满天,九霄云外,猖狂舍我其谁!

何以寄天地,但笑蜉蝣;几时论成败,且看浮沉.弹指一挥,刹那芳华;拈花一笑,瞬息沧桑.缘起缘灭,气凌满天神佛;花开花落,笑傲九州妖魔.紫气冲霄,风云共狂傲;霞光笼墓,斜阳伴孤独.似心非心,稍逊霸王焚榭;似我非我,聊胜庄周梦碟.

海纳百川,终至无餍;山辞抔土,方达坦途.人生无常,唯知足长乐.故无欲无求,唯愿逍遥.

待明日,驭大鹏以游太虚,纵横四海任逍遥!

作文五:《[优秀作文]逍遥游》1900字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作文六:《逍遥游作文1000字》700字

[逍遥游作文1000字]

逍遥游作文1000字

大鹏展翅,凤凰唳天,鲸翔大海,此乃逍遥,逍遥游作文1000字。再数数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逍遥几许?

陶渊明隐居山林。在污浊的官场早已乏倦与绝望,怎能为五斗米折腰?他唱着归去来兮潜入山中,逍遥一番。山水深处,见一桃花源,陶渊明就在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畅快地品着酒,摆脱了官场的繁务与黑暗,专心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注入文章。他似乎终日醉生梦死,殊不知他是在这片山水间,感受着与理想境界的融合。他悠闲着,轻手篱下采菊,悠然望见南山,何等闲适,怎能说他不逍遥呢?没有了官场拘束,没有人生的羁绊,有的只是在山水中的愉快与淡然,笑看云卷云舒,置身于浊世之外,享受着,逍遥着。

陶渊明在山水中隐居避世,逍遥着看人生。但这位五柳先生不免过于自闭,一心想着自己的逍遥梦,少了一份心怀天下的济世情。而柳宗元同样是山水逍遥,却多了这份情。

柳宗元纵然有着济世之情,能逍遥游于山水间,且不忘心怀天下,但却仍不能彻底摆脱心中的苦闷与悲伤。而苏轼,却能化个人的郁闷为对天下的包容,将悲伤之情化为粗犷的豪情。

苏轼曾被贬多地,理应是心情愈加抑郁,但他却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又怀着一份粗犷豪情,有着一份旷达胸襟,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他在密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后,竟悠闲而舒适,因为他有一份包容天下的胸怀,能够在抑郁中振作,乃至更加心怀天下,渴望西北望,射天狼。在苏杭,他不仅体察民情,还翻新西湖,在湖边留下风光无限的千古字谜,把酒临风,起舞弄清影,看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何待逍遥!

历史长河中多少才子佳人逍遥生活,我相信我辈不会落后于古人,只会有更多的逍遥之游。心怀天下,逍遥其中。

数逍遥人物,还看今朝!

作文七:《逍遥游的学案》2300字

逍遥游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 1、鲲鹏(       )2、抟(       )    3、齐谐(      )      4、坳堂(      ) ....5、迁徙(       )6、北冥(      )   7、夭阏(      )      8、沮丧(      ) ....9、榆枋.(       )10、斥鴳.(       ) 11、舂.米(   13、泠.然(       ) 14、蓬蒿.(      )15、翱.翔(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 2、小知.不及大知.                    (        ) 3、此小大之辩.也                    (        )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 5、旬有.五日                        (        ) 6、其翼若垂.天之云                  (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怒.而飞(        )    2、置杯焉则胶.

(        ) 3、《齐谐》者,志.怪者也(        ) 4、去.以六月息者也。(        ) 5、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6、而后乃今培.

风(        ) 7、背负而莫之夭阏..者(        )   (        )    8、决.起而飞(       )                  9、而控.于地(       )   10、适.莽苍者(       )    11、朝菌不知晦朔..(       )        12、小年.不及大年(        )   13、众人匹.之(        )    1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   15、未有知其修.

者(        ) 16、绝.

云气,负青天(       )                )   12、晦朔..(        )

1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18、数仞.(        )            19、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 20、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21、辩乎荣辱之境.(        ) 22、泠然..

善也(        ) 2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去以.六月息者也。(        ) 2、置杯焉.

则胶(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4、之.二虫又何知(        ) 5、以.

五百岁为春(        )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五、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2、野马..也,尘埃也。(        ) 3、腹犹果然..(        ) 4、众人..

匹之(        ) 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2、而后乃今将图南.

(        )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 七、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的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彼其恶乎待哉(       ) 5、彼且奚适也?(       )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7、奚以知其然也(       ) 八、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 )           )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       ) ③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       )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       ) ②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       ) ③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       )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 ⑤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       ) (3)图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       ) 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       ) ③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       )   (4)置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       )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   (       ) (5)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       )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

九、翻译下列句子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之二虫又何知!

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作文八:《《庄子》中的“逍遥游”》1700字

《庄子》中的“逍遥游”

刚开始读《庄子》的时候,我便十分向往庄子的逍遥自在。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正所谓“大道合乎自然”。

可这世界上,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的人忽略了“心”。

一个人一生在追逐自己不喜欢的事是悲哀的,但更悲哀的是他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死亡到来时感到畏惧。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所谓的标准,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或许,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是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种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当我们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时,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活在当下,顺应自然,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作文九:《读庄子的《逍遥游》》1700字

读庄子的《逍遥游》 阅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认为首先要对庄子的思想有所了解。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现实,否定事物之间的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无所羁绊的精神的绝对自由;他突出“道”的自然属性,多游走在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持的逍遥。《逍遥游》正突出表达了这一思想。

《逍遥游》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源于文中“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是“有待”,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

庄子开篇描绘了巨大的鲲鹏纵横驰骋的雄奇画卷,展现出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逍遥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我认为,庄子所谓的逍遥首先是要有一种大气魄。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之中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证明了大鹏翱翔天际,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之后,庄子又讲了蜩与学鸠之短见,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说明了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此为大和小的区别。然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无论是“不知晦朔”的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是“有所待”的,都达不到无所待而至于逍遥的境界。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庄子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又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有“小大之辩”,并且通过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表达自己的赞赏。而庄子的这种感情也是基于自身的经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则表示,他不会为千金之重利和卿相之位而出仕,宁肯做一只游戏于污渎中的龟,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即便要面对贫穷饥饿也不改变志向。

后文庄子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因此他们自感荣幸。然而宋荣子嘲笑这样的人。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这样也不能达至逍遥,因为他执着于功名。御风而行的列子毕竟还要有所依靠和凭借。庄子以为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还需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不再去追求任何名位了。此处,庄子道出了《逍遥游》的主旨与中心,是“道”的精髓所在。阅读此处,我不禁为之感叹,忘我、无为、无所待,如此大彻大悟的境地,人的心灵彻底摆脱了尘世的种种束缚,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天地自然间,漫游于宇宙无穷中,与天道自然为伴,逍遥自得,泰然自足,无往而不适,这是当今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不择手段的庸人们所不及万一的。

基于以上的感悟,我认为庄子所追求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在今天仍具有建设性,若我们能广泛学习这种摒弃世俗名利,修身养性,提高理想与追求的信念,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得到净化,人们会相处得更加和谐。

《逍遥游》除了追求逍遥的境界高远外,其写作手法也非同一般。文中多引用寓言故事,想象瑰奇,比喻生动,处处闪烁哲理的光芒。文章不拘一格,肆意洒脱,齐崛瑰丽,玄虚漫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颇有地负海涵,异峰突起,鱼龙变幻之势,也正表现了庄子其人飘逸、洒脱的个性。使人读之如饮美酒,酣畅淋漓。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庄子愈行愈远,但时至今日其深邃的思想依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憧憬。当我们的心灵备受束缚,不堪疲惫时,不妨走进庄子的世界,让心灵随其进行一番逍遥之旅吧。

作文十:《读庄子的《逍遥游》》1400字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位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像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了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里的 “逍遥”是安然自得之意,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逍遥自得。《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他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文中最先出场的鲲鹏,其势不可谓不盛,然而,它的飞翔离不开风,因为对风的依赖,他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相对于鲲鹏,斥鴳的存在又有所不同,它认为逍遥的最高境界即“飞之至”便是翱翔蓬蒿之间,相对于鲲鹏,斥鴳为外部境遇所限制的同时,又受到自身视域的限制,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自我限定,这是对逍遥更内在的否定。

鲲鹏与斥鴳的存在方式,是对人之“在”的一种隐喻。就人本身而言,存在形态也是具有多样性的。那些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

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所谓“至人”,就是道德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的人,“无己”是这种至高无上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

反过来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能说是“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己。这就是说,人要达到逍遥,必须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不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排除“物”的干扰,为物所累,就不能逍遥。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的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