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应用文范文 > 最好的知己读后感 《《最好的知己》读后感》600字

最好的知己读后感 《《最好的知己》读后感》600字

时间:2019-09-21 09:16:5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最好的知己》读后感》600字

《最好的知己》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知己,他(她)们一起逛街,一起买东西,买同样的衣服穿,向对方倾诉自己心中的小秘密......

最好的知己主要讲得是:赵小卿和郑小同原本是最好的知己,从小卿五年级转到小同班级时,小同认定这个人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知己”。自从新来一个叫袁圆的女孩,来到了她们班级这段时间里,小同认为小卿渐渐得被袁圆“抢”走了。直到真相大白,原来小卿知道袁圆遭遇到了家庭暴力,所以很同情她,认为袁圆跟小同比起来更需要保护。可这一切的一切,小同乃被蒙在鼓里。   一开始,两个最好的知己认定彼此,可最后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友谊只能短短一程,而不是一辈子?

《最好的知己》这本书让我感觉很深。生活中,朋友有好多,可知己就一个。我也有朋友跟知己。我也跟我的知己一起逛街、一起玩、一起买东西......,我们喜欢同一首歌,我正想着,还没开口唱,她却先唱了起来,我们心灵相通,在同一时间,说同样的话,唱同样的歌,想同一道题目,背同一首古诗......,我们说天说地,整天形影不离,一起走过有泪、有笑、有悲伤、有烦恼、有迷茫的日子。   没打开这本书时,我认为人生中没有知己可以度过。可打开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没有朋友可以,但没有知己是一件很苦的事。当你难过时,知己会安慰你;当你开心时,知己会和你分享快乐;当你痛苦时,知己会帮你分担痛苦......;   所以知己是最好的朋友,让我们拥有一个知心的知己来安慰自己,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作文二:《《最好的知己》读后感》400字

那一天,我在货架上看到它,它不禁帮忙买了,一个家在手上的卷读了

这本书告诉两个女孩相互认为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没有什么可谈论,一起去购物,一起去上学,放学后去厕所,而另一个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他们是为这个他们是温暖的,但有时互相伤害。因为新学生加入,他们有一个误会,关系变得疏远,虽然最后他们的解决方案之间的误解,但那些发生在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之间的人,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的一部分。

这本好朋友的书让我明白:好朋友应该彼此理解,相互宽容,相互信任,不要给对方压力,这样好的朋友,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而与小Gave的书太大的压力小清,使小清觉得与小的一起非常自然,所以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

我曾经是一个好朋友,谈论它,但我非常强大,非常强    自私,她和她自己的朋友说几句话,我会对她生气,她忽视了我,这给了她很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她把我所有的心出来,然后我们不再最好的朋友。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一个好朋友不可分割,但只有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好朋友,才会永远是好朋友。

作文三:《最好的知己》1800字

最好的知己

我与静静是高四的时候认识的,彼时都是身形高挑率性而为的女子,难得的是爱好相似,成日黏在一起,散步,赏花,读书,参禅,也无止境地相互倾诉,见证了彼此青春期里情绪的大起大落。

她是懂我的,我也懂她,我从来不知道这世间竟有两个如此相似的人,无论相貌气质还是品位情趣都惊人得相似,为此我常心怀感激,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有时候我心里想到一句话,她下一秒钟就会说出来,跟她在一起,我最常说的就是——我也是哎。我们都喜欢旅游,喜欢谈佛论道,喜欢读书,喜欢自由。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约定:周游世界(这个目标有点大,但是我们会一起努力);一起去整容(她已经整过了,而我在拼命的挣钱打算在这个暑假进行);六十岁的时候出家;谁先结婚另一个要当她的伴娘;如果有可能,买两幢别墅,两家人住在一起等等等等。

她那时的梦想是考上同济,而我志在武大,明知希望渺茫,却还是勇往直前,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我们两个傻瓜在无边的夜色里边跑边喊:“杀进同济!冲进武大!”或者自己给自己打气:“郑静,你是最棒的!加油!”我原先死都不肯喊,后来在她的威逼利诱下竟然喊得比谁都起劲,怪不好意思的。虽然后来我们都无缘梦想中的大学,但那是最初的梦想,我们一直都存在心间。我们绝不会放弃,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放弃。

我们有一棵树,我坚持叫它罗切斯特,她后来也同意了。两个人经常坐在树下的草坪上,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平淡隽永,异样的满足。旁边的木瓜树上间或落下一两个木瓜,我们总是相视而笑。那些美好的日子里,每一秒钟都被放大了几千几万倍,仿佛怎么也不够一样。周末有半天休息的时间,我们偶尔会去八角楼后面的小树林里,躺在草地上,风柔柔的,草软软的,心情也特别放松,两个人各自看着书,不说一句话也不会觉得尴尬,反而很充实。

有些交流是不需要言语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都会心领神会。我们到现在仍是这样,不常联系,但在彼此的心中都有对方的影子,随心到处皆是祝福。我相信,她给我的,我给她的,不需要完美得可怕。我们是最好的知己,不只是分享彼此的快乐也会分担彼此的烦恼,我们的关系是真心实意的,也是轻松自在的,没有约束,不会定下哪一月的哪一天一定要联系,只要想对方了,而时间又合适的话就会打给对方,这样真好。

我们甚至做起贼来了——偷学校的樱桃和枇杷。禁果分外香。偷樱桃的时候,我在树上摘,她在地下接,配合默契,仿佛在此之前已经演练了几千遍。我俩吃干抹净,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蹿到教室门口,再故作悠闲地踱到座位上,一边平复着激动的心情,一边回味着樱桃的酸甜滋味,唉,真是太美妙了!再后来,枇杷熟了,偷枇杷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因为只有我会爬树,没办法。于是,我们几个常常被保安追得满校园乱窜,我们竟然贪恋上了这种紧张感。最郁闷的是有一次,我正摘得起劲,保安突然来了,她们撒腿就跑,而我,可怜呐,挂在树上下不来了——被抓了个正着。被保安提到教务处逼着写了检讨,郁闷······不过现在想来真是好笑,那段时光多甜蜜啊!真怀念以前的日子!亲爱的静静,好想你啊!

2009年6月9号,最后一门考完,我们的炼狱生活也宣告结束,当然要放纵一下,所以最后决定去溜冰。那天晚上开心固然开心,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我的膝盖摔得惨不忍睹,好几个月才恢复,不过我一点也不后悔。其实那天我

们都挺伤感的,以后大家就天各一方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聚,想想就让人难过,但我们谁都没说,没说出来的感觉是压抑的隐忍的,没办法,我们只能受着。 后来,我和她都恋爱了,我们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他们。恋爱中的人向来激情甚于理智,那个年代里理智即使对两段感情判处死刑,汹涌澎湃的激情照旧拿着特赦令大喊刀下留人。我们都不是飞蛾扑火的愚钝女子,却又何尝不是白白浪费那许多眼泪许多岁月?她的他不是她的那杯茶,而我的他又何尝是我的那杯咖啡?佛家七苦中最苦是求不得,依我看,最苦是不得求。我们都是自私的人,爱他们,但更爱自己。同时,我们好狠的心,对他们狠,对自己更狠,丢得那么决绝,连后悔的余地都不给自己留一点。我们互相安慰,他们不是我们等的人。也只能这样了,否则还能怎么办呢?

她现在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而我也过着优雅的单身生活,我们都很幸福,这样就很好了,难道这样还不够吗?我现在真的很知足,我想她也是。我最好的知己,我们就这样平静安稳得一直到天荒地老,可好?

——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好的知己:郑静。

作文四:《最好的知己》800字

最好的知己

有一本书,我看了无数遍,哭了无数次。

这本书名为《最好的知己》。

这本书封面上有两个女孩儿,她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似连体婴儿,这两个女孩分别书的主角们——郑小同和赵小卿。这是一本关于友情的书。 郑小同和赵小卿是好闺蜜,他们如双胞胎、连体婴儿。她们会每天坚持写信给对方,有人会笑,有手机干吗不发短信?因为她们觉得生冷的屏幕上的字读起来没有力量,而纸上的文字是认真的。

她们为对方付出过很多,如比赛,小卿生病了,小同坚持不去,在医院照顾小卿。小同是一根筋的女生。

她们认为自己的友谊会天长地久。

可是,人生有太多的变数。

另一个女生出现在教室里,出现在小同与小卿的生命中,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漂亮女生——袁圆。

她们的友谊开始变味„„

袁圆突然插进他们中间,小卿“背叛”了小同。

久而久之,袁圆取代了小同,小卿最好的朋友那里填上了袁圆,小同与小卿绝交了,因为袁圆„„

小同恨死袁圆了,因为她,她才会和她决裂。

小同认为小卿再也不会和她玩了,可是她竟约了她。

小同满心欢喜:“小卿要跟我和好吗?”

可是,这还是小卿为了袁圆。

小卿心中似乎再也没有了郑小同这个名字。

直到简繁说的那些:“那时你整天在操场上闷跑,她说看着你孤独的背

影,觉得心疼,所以叫我以合适的理由找个人陪你。她其实很在意你„„”

小同去了小卿家,发现了自己与小卿决裂时小卿写的一封又一封的信。她看了之后,看得泪流满面,看得眼睛发胀、喉咙发紧。小卿是在意她们的„„

看到这时,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对啊,每个女孩的生命中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个要好的女孩,她们之间无话不谈,一起逛街,一起分享一个冰激凌,穿同样的衣服,下课一起上洗手间,向对方倾诉内心的小秘密,一起走过有泪、有笑、有悲伤、有烦恼、有困惑、有迷茫的日子„„

她们把对方当做最好的知己,为这段友情倾囊付出,可是,有时,她们在彼此温暖的同时,也常彼此伤害。

其实我最想问的是:最好的朋友,难道只能同行短短的一程,而不是一辈子?

作文五:《读后感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200字

3                 ,                        .              s

,                         ,                         ,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余志娟

《做最好的自己》虽不是什么教育名著,可是在细读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胸怀被洗涤得通透而宽广,不亚于那些教育名著给自己的启发。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从书名直观的分析,就是一切要从自身出发,寻找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在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下,让自己生活得快乐,follow my heart,让自己随心,在每件事情上做到让自己满意。尽管这本书是写给青年人的,但我读来依然感觉受益非浅。以下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一、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孩子既是自己的孩子,也包含少艺的孩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在情急之下,也会做些很冲动的事情,说些很过头的话,冷静下来后悔不跌。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以后要更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言行,对孩子们起到更好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应当

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微笑绽放心间,快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教师,步入教育岗位多年,心里一直感觉教师是自己最挚爱的职业,读完《做最好的自己》后,深深感受到:尽管我不是教育岗位上最好的老师,但可以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一名普通而平凡的美术教师。书中讲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这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成功”并非仅仅是指这个专家、那个老总,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将自己活到最好的程度,凡事都尽最大努力了,那他就是成功的,他无憾的经历了生命。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就这样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亲人,做最好的朋友。

作文六:《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yulan123的blog》2000字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开学初,学校为每一位老师发了一本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一拿到书,我立刻被封面上几行秀气的小字所吸引,细细读来,是陶行知、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三位教育大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一段寄语。看完这些经典的言语,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的目录,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狄德罗、斯宾塞、赫尔巴特……他们都是中外教育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教育领域也多有自己的教育成就和教育领悟。我认真 阅读了这本书,书中汇集了他们二十七份经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后面都附有典型案例,并提供了深刻启示。供我们教师借鉴学习,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最好的老师。

读了这本书,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比如:“只要学生能干的,教师就不去做。这是魏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做个“懒”教师。”

魏书生的“懒教师”观念,表现在其教学上,就是指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尽可能不讲;讲5分钟能会的,就不讲6分钟。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做,不是当老师的偷懒,而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他说:“一个老师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剥夺了他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人家能够吃得了,干得了,你不让他吃,不让他干,当然学生的体质就会下降。所以,看起来让学生做事,是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这不对,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他只有更多地做事,参与管理,参与制定计划,他才能增长能力,增长主人翁的责任感。”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魏书生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

可见,魏书生的“懒”字背后有哲学:

“懒”字背后有学生。魏书生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即使是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魏书生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致力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在自己那里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学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体现,发扬教学民主是关键,是根本。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跟学生“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认识上的统一。所以,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所有环节,包括课前的铺垫,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草蛇灰线,形散神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其实,成熟的教学,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猎。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研究,勤奋总结。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由此看来,魏书生的“懒”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其实,“懒”教师时时在思考,在构思,“懒”教师是要用心来做。而魏书生教学中的“懒”更是一种智者的教学策略,是勤奋之后对教学驾轻就熟的自信,是对学生和整个教学的尊重。

就魏书生所述来看,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单就他的“懒”字来说,就大有深意:

1.把任务分解安排给学生,责任到人,让课堂上人人都有事情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把事情做完做好。

2.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上开展短时快速记忆比赛、找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时时穿插对学生好的表现、好的习惯的表扬,及时肯定,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时机加以点燃,促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这些好习惯慢慢沉淀,使学生终身受益。

4.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起点。

阅读全文(1185)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上一篇:踝关节扭伤怎么处理-----转载 下一篇:篮球比赛规则----定义与场地(转载)

用户回复上部广告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作文七:《《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700字

? ?? ? 家有90多岁老寿星一位,以前只是惊叹老人身体保养之好和精神豁达,年前恰好从众读了一本《最好的告别》,除夕前后,重新审视老年人的生活,感慨良多。

? ?? ? -------------------------------------------------------------------------------------

? ?? ? 这本书一直在亚马逊电子书的推荐目录里。不过始终没有下载去读,可能觉得这样一个面对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话题,自己也不是那么急迫的感兴趣。因为总出现在kindle屏保推荐中,随手下载整个全文进行了阅读。

? ?? ???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慨,所以觉得还是应该写一篇读书笔记。不过,这本书有一个译者后记。我看了一下,比我自己要写得读后感要好的多。所以参考译者后记,加入自己的一些看法,写了这篇读后感就好了。

? ?? ? 这本书讨论了3个大的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书中作者写了一个一个的案例,读者可以看到美国人享有道德良好的充分的医疗,还有美国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作者对美国养老历史及现状的考察,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较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养老的社会化既能保证老人受到专业可靠的照顾,又不增加儿女是我的负担,类型多样选择丰富养老机构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方面需求,而这些机构还在不断的改进,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个性化。

不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并不是要赞扬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虽然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已经是很让人羡慕和嫉妒的。

? ?? ? 作者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对美国医学界提出了深刻的思考,甚至是批评。他认为美国目前没有做好养老的准备,把养老和医疗严格(不恰当)挂钩,医务人员只是选择如何治病,而对临终病人和老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关怀做的不够,常常不关心治疗是不是符合老人最大利益。整个书的主旨很耐人寻味:人应该有意义地活着。

? ?? ?书中认为,在大多数时候,由于现在对医学目的的认知错误,医生往往不得不在明明知道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还得继续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的希望,导致病人往往以非常痛苦的方式死去。对于临终前的过度医疗行为,我想国人应该有强烈同感。不过,书中解释了造成这样问题的更多更深刻原因,并不完全将其归咎于医院医生,病人及家属对于生命和医疗认知的偏差也同样重要。中国人百德孝为先的道德观念,显然对医治程度和医治方案选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 ?? ?书中提到了很多的案例,指出过度无效的医疗折磨,让人看起来不得不寒而栗。甚至读的过程中那种感觉超过了一般水准的惊悚片。可能是因为我们都不必也不能回到过去,但是都得面对老去和最终告别。

? ?? ?书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姑息治疗。这个是本身有点矛盾。他指的是在积极治疗无效后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疗和护理阶段。姑息治疗指的是不以治疗为主,而是主要帮助确实实际上没有治疗希望的病人如何能够在最后阶段减少痛苦,能够在至亲陪伴下,通过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整,安宁死去作为最终目的。提到姑息医疗这个概念,是因为作者在一个一个调查访问发现,很多的病人和老人在最后的阶段往往面临的是冷冰冰的病床和完全不熟识的医护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心理安慰,而最终阶段里非常痛苦凄凉的死去。这一点东方民族要好一些,一般会有儿女尽量一直陪伴。这是我们的幸运。作者之所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是因为本身是东方人,在西方工作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实际上这个最终阶段里,无论是病人本身还是家人,使他常常抱有可以治愈或者延缓生命的希望。而实质上,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其实已经知道这种治疗往往希望极为渺茫。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或者病人往往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付出了极为痛苦的最后阶段后,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 ?? ? 因此,作者认为如果已经到了最终很难挽回病人或老人生命的时候,应该提供一个让最后临近死亡的人群至少感受到关怀的温暖,舒心、安详的死去。

? ?? ?作者在描述医生和病患之间的沟通方式时,提到了几种模式,包括家长式、咨询式和解释式。这种分类对中国目前的医疗状况非常有借鉴意义。家长式的医患关系,实际上等于医生替别人做决定这样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医生往往像家长一样替别人决定一切,更不了解病患的真实自身想法。而咨询式,正是现在中国医院的普遍模式。为了减少责任,医生往往列出一大堆的可选择选项,而并不向自己的病人解释这些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哪种药适合,而让病人自己来决定。但是病人往往自己并不具有那么完善的医疗知识,所以显得茫然无措和恐慌害怕。

? ?? ? 作者比较认同解释型的依附关系。医生和病人应该共同作出的决定,每次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什么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解释型医患关系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别人的目标和愿望中心,因此要付出巨大努力。这将消耗一生大量的时间而并不能取得医疗机构盈利的最终目的也不能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为医生带来声誉上或者薪酬上的奖励。这也是作者认为,为什么这种类型的医护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较少原因。

? ?? ? 书中提到的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最本质的目的是帮助老年人如何能够更好的享受最后的时光,不是简单的一味的认为,无论最后阶段,会让病人或者老年人这么痛苦必须延长生命延长生命,而这往往也是实际上是很难做到。

? ?? ???书中作者就提到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本身也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的病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的脊柱上长了肿瘤,这个医生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实际上也非常困难。作者的父亲本身也是一位高超的手术专家,非常热爱打网球,同时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在印度建立了一个慈善医疗机构。对于他的病,治疗方案大致上是两种。一种就是按照一般的做法直接进入放疗和化疗阶段,几乎可以预测,用不了多长时间,即使不是被肿瘤堵住生命,经过放疗化疗他的他的整体身体也会迅速恶化。第二种方式就是相对保守的方式,因为这个肿瘤长的脊柱上不能将肿瘤全部切除,能做的是切除部分组织为新生的肿瘤生长留下生长空间,这样就不会压迫主神经,还可生存一段时间。那还有一个选择手术时机的问题。如果马上做手术,那么这位医生觉得放弃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再也不能打网球和去从事自己的事业。

? ?? ?作者的父亲实际上最终选择了比较彻底的姑息治疗方式,在这些肿瘤没有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下,他选择暂时不去治疗,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继续自己的工作,仍然坚持打网球,并且继续运营印度的慈善医疗机构,还成功竞选成功连任机构主席。随着身体情况的逐渐恶化,他首先是放弃了在手术台上做不做手术,然后逐渐打网球也难以维持。但是直到最终他意识到,肿瘤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之后,他才选择去做通常的放化疗。他非常高兴自己在最后的生存时间里,继续从事自己的慈善医疗机构的工作,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最后非常幸福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 ?对于养老的方式,作者对于现在普遍认为比较好的严格的养老院管理实际上并不满意。作者用一些具体案例提到老年人为什么非常抗拒进入疗养院。尤其是在子女看来,设施完善、护理到位的那种养老院。中国目前养老机构还处于正在建设之中,医疗完善、对老年人极度负责这样医疗机构稀缺。但是从这本书看来,这种方式似乎也出了问题。因为在这种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往往被像婴儿一样对待,自由几乎完全被剥夺。几点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完全按照养老院的严格规定而来,几乎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心理上的宽慰。作者认为这个当然从医疗角度看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方式完全忽视老人的心理关怀。

? ???书中有比较细节和生动描写,比如几个并不熟识的老人住一个屋子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哪怕是偶尔想喝一口葡萄酒或者看不懂书也被限制,等等。

? ?? ?书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现在已经开始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已经有一些先行者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一种类似于老年之家的社区。在这种社区里老年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房间,可以按照像家里一样,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房间,自己决定起床的时间早晚。未经老人同意许可,医护人员是不能随便进房间的。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运行中也受到很多批评,因为这样对于高龄的老人从医疗护理常识看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实践后,经过调查统计和比较,结果是这样的机构中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比那种严苛的养老机构生存率、心理状况和满意度都要高很多。

? ?? ?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书作者是印度裔美国人。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有东西方对老人关怀差异的问题。东方文化中,对老年阶段的人文关怀是比较多的,在衰老的最后阶段,往往有子女亲人陪伴。但是西方文化下,可能大多数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后,临终前可能身边很少有亲人陪伴。所以作者显然能够感受到这两种文化下养老模式和医疗方式的差异。所以书中的临终关怀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有点不太好理解。不过,相信国人对于过度医疗会感同身受。

? ?? ? 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医疗、养老、护理都将面临挑战。相信这本书会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作文八:《《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3800字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有的老师却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只能让学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地保持着一颗爱心,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心中所谓的尊严,多以学生的视角同他们零距离接触,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爱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而非一年、两年短时间的爱。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那种有限时间的爱称作“小爱”的话,那么李老师赋予学生的爱就应该称作“大爱”,我们的爱需要学习李老师那种“大爱”,要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让让我们的爱延伸到学生的一生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读完李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习李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习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通过读书,我们可以

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的研究精神,积极主动的将遇到的一个个问题都当做科研的课题,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做研究对象来看待。这样,当面对那些“后进生”、“考试作弊”、“早恋”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时,心态就会平静下来,用解决矛盾的心态去研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就从容了。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天都有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顿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将教育中的难题看作研究的乐趣,学习他执着的研究精神。为此我们注意转换角色,使自己从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学者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我们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阶梯。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种对欲望的放弃,一种对理想的宣言。将我们的爱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去,不断的研究与反思,超越自我,我坚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师!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毕,感触颇丰。因为李校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乐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唱、弹、跳、吹、拉什么都不行,还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学专业的。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音乐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爱孩子就应该让每一位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让

音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在音乐课中,没有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令人头疼的后进生,有的只是对音乐课的态度,一切都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曾经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后来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音乐课中他大变样了,同学们也都说他只有上音乐课表现得最好。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音乐课中,我不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演唱和创编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应该怎么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因为只有学生忘我地投入到音乐中时,我才能和他们一样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作文九:《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000字

《 做 最 好 的 班 主 任 》

——— 读 后 感

赵 官 镇 中 学

李   云

二零一一年二月

学校组织了读书活动,《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读得爱不释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一直困惑着我,得以与李老师心灵的对话让我感觉豁然开朗,写下自己的一些粗浅感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这样几句话:

1.神秘的命运之神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到我的生活中,让我永远都和童心为伴,与青春同行,因此,我要对我所有的学生说-----你们是我永远的青春礼物!

2.用童心报答童心,这就是我献身教育的原动力.

3.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读起这些句子,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他班级日记里朴实的话语给我的感觉非常亲切。“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虽然这个“最好”,也许永远达不到,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做更好的就是最好的。 “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读到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

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在读到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对于我来说,我要学他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坐起来却很难。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作文十:《最好的告别读后感》900字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 也是2016年十大推寄读书之一,号称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外科医生,主要是讲人随着年龄增长,衰老必经过程中,生命从独立-依赖-需帮忙-崩溃-绝望-期盼-放手-勇气-接受死亡的各阶段复杂的处境。书中的这些并非只是对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一个健康的个体当遭受疾病时,其心里活动及处境也是一样。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意识的忌讳谈论死亡,其实死亡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我们有父母有叔叔伯伯,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多思考的是如果有一天我衰老了或不幸遭受疾病,碰以上处境时,我该怎么面对及更好的去想办法应对、接纳。在中国医疗、养老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孤寡老人更像是中国现状,那么我老了以后会是怎么样,以及即将衰老的父母,为此,未雨绸缪,现在能做那些事?

书中告诉我们以下观点:

1、不要奢侈地遭罪而是要选择有尊严的人生终结,让自己在生命未期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2、书中就医生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分类,其实放大来说各行各业都适用这一理论。

3、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严谨并珍惜当下

4、有意识提前为衰老作好准备,体会到保险的重要性

5、临终关怀,姑息治疗,终善服务等全新概念理解

总的来说,这是3月份买的3本书(影响力、白说、最好告别)就读者而言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中无的共鸣最强烈,让我提前去思考这些人生必经的课题,虽然现在没有更好的经济保障措施,但至少有了相关应对的指导思想

书中摘录:

1、老年人三大难题,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

2、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4、一多半的高龄老年人独居无伴,而且我们的子女数量比任何时候都少,然而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独自度过最后的岁月

5、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

6、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7、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至关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8、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生活

9、终善服务试图提供一种死亡 方式的新范式。那些接受的人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展现一种死亡艺术,宁静终了的机会视为祝福

10、有些时候,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那些被过度,无效治疗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的遭罪”

016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