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海绵城市论文1000字_《未来的海绵城市》1600字

海绵城市论文1000字_《未来的海绵城市》1600字

时间:2019-12-23 09:17:5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未来的海绵城市》1600字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深刻改变了农业、水利和人居建设的方法和技术,其核心是将基于农业时代技术与智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打破,以图获得对自然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和掠夺。但当工业技术及其对自然的控制力和破坏力被无所顾忌地滥用时,被逼到墙角的自然便以无可抗拒的破坏力给人以报复。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集大成产物,它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高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5年的56.1%,但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5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对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对水资源和水系统的片面认识的反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更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用生态学的原理、用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和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国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建设和治水方面强调绿色、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设计等技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流量,减少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冲击;保护利用自然水系,保证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开发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系统。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有五千年的农业文明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和智慧、又有发达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坚强和高效的政府及其协调机制,理应更高效地化解这场危机。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投资问题如何解决?世界各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视和借鉴?海绵城市建设需克服哪些困难?本期《未来的海绵城市》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途径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学术前沿》编者

作文二:《海绵城市的起源》8600字

海绵城市的起源

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

Thoughtofancient"spongecity":experiencesofapplyingwater-adaptivelandscape//ChenYiyong,YuKongjianAbstract:"Spongecity"isregardedasanew approachtodealwith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underthepr ocessoffasturbanizationatpresent.Inancienttimes,wehaveaccumulatedvalu ableexperiencesofbuildingadaptivelandscapesintheprocessofwaterresourc esmanagementoveralongperiodoftimeandfightingagainstvariouswaterdisast ers,suchasselectionofsiteofsettlem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citie sandformationofcities.Thisapproachhasreflectedthethoughtof"spongecity "tha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signofcitylandscape.Researchandstudie sonadaptivelandscapeinancientcitiesbyacademicfieldbothhomeandabroadin recentdecadesareintroduced,amongwhichthestudyresultsfromtheMiddleEast, AncientGreece,AncientRomeandancientmayancivilizationareplentyandmosto fthestudiesfocusonwaterdiversionandstorageworks.Thecontentsandtypeofa daptivelandscapeareaffectedbyprecipitationandlandscapecharacters.Thek eyareasofcurrentstudieshavetransformedfromsinglefactorssuchasfloodcon trolordroughtreliefintoprehensiveresearchincludingexaminingplex

structureandplicatedfunctionsofwaterlandscape.Alongwithdevelopment ofmoderntechnology,howtoimprovetheor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 racticehasbeeakeysubjectformodernlandscapedesign,facingtheincreasi nglydegradationofwaterenvironmentandecosystemandthefactofheritagesofw aterlandscapeinancientcitieshavebeendamagedanddisappearedwitheachpass ingday.Keywords:spongecity;wateradaptivelandscape;dryarea;wetarea;ancientcity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015)17-0019-04

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

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

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行)》,用于指导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海绵城市思想是把城市比作像快,城市水问题正日益突出,雨洪、内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涝、干旱等多种多样的水灾害频繁发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

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

收稿日期:2015-07-27

作者简介:陈义勇,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

19水

水生态文明论坛

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工措施结合。海绵城市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本质上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有朴素生态价值的经验,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俞孔坚等,

常被污染,另一方面是水不能往高处流。城市选址往往放弃河流而寻找一处更高的水源,开渠引水入城,如西安、北京皆是如此。

干旱区城镇和聚落通常分布在泉水出露的山前平原区、河流两岸、沙漠中的绿洲等水源丰富的地方。有水就有了农业,也就有了聚落。埃及绝大部分城镇都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得益于尼罗河丰富的水资源。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两千年前开始就分布着一系列聚落。也有许多因为水源问题导致社会和文明衰败的例子,如干旱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

谷分布,这种特点是沿临近河流高地的松散的平原导向型分布系统,是受水源地、耕地、林地、防洪安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适应性传统水利设施

1.干旱区

(1)雨水收集

为应对干旱缺水环境,古代人类采取多种多样的雨水收集和储存措施。两千多年前古代约旦城市就开始通过水库、大坝、沟渠、地下水库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建设完善的供水系统。Petra 城核心为水池系统,包括雄伟的水池综合

体、从附近山体引水的精致管网系统、市中心形似花园的水塔台地,体现了干旱环境下水系在城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Petra 城内还有大量蓄水池,通过水资源管理技术,维持不同季节稳定的供水系统,发达的供水系统成为Petra 城长期繁荣的基础。约旦南部的Humayma 城供水系统也具有类似特点。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传统的城镇规划与雨水收集供应结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其传统水工程通过径流收集-储存系统,收集集水区内的径流,可保证城镇几千名居民的用水。该系统一般由输水渠、地下蓄水池、地下水库和一系列地上水库组成。

(2)城市供水

供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内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干旱区城市。土耳其西北部Zonguldak 城的供水系统显示,古罗马工程师在选择水源、水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温、地形等要素,弃近从远,选择了离城更远的喀斯特泉水作为水源。建于公元4世纪、废弃于12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供水系统,从250km 外的伊斯佟尼亚山区引水直至市中心,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长的城市供水系统。

供水安全也影响着古代城市发展。古希腊Syracuse 城和Acragas 城

Akkadian 帝国、墨西哥的Xochicalco

文明、墨西哥的Puuc 文明、部分玛雅文明等的衰落;古纳巴秦文明的中心城市Petra 城的衰落,可能源于地震破坏了发达的供水系统;大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衰落和最终废弃,导致了吴哥文明的衰落;古印度河的改道,是导致古印度河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

2014)。这些生态经验和水适应性景

观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完善海绵城市理论、发展海绵城市技术、促进海绵城市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无可否认,水资源管理在早期城市聚落发展中至关重要。许多传统城市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适应水的城市形态格局。以埃及开罗为例,其传统城市形态

是数百年城市环境和土地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季节性洪水泛滥的产物,开罗的水网格局不是在一次综合的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孕育而成,而是在洪泛背景下城市长期扩张演变的产物。围绕人类对水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本文综述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思想、工程和技术,从聚落选址、水利设施、城市形态三方面,按照干旱区、湿润区两种不同气候类型,探讨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的经验。

2.湿润区

湿润区许多城市的选址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考察世界主要城市与河流、海运、湖泊等水体关系,发现城市的选址受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优良的港口条件、便捷的航运交通、用水及防洪安全、防御条件等。如伦敦的选址源于凯尔特人修建的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连接两岸成为水陆交通要道,随后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法兰克福,其意为法兰克人的涉水过河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古渡口。这类城市还有德国的汉堡、美国的芝加哥等。

古罗马人将城镇建在河流、溪流沿岸或易获取泉水水源的地方。孟加拉洪泛平原区聚落选址充分反映适应洪水的思想,洪水过程中优先保护住房和庭院,其次为稻田和鱼塘,住房和庭院选址于最不易受洪水袭击的区域。堪萨斯州Mario n 地区聚落呈线性分布和沿自然防洪堤、沿河流峡

二、适应性传统聚落选址经验

1.干旱区

古代城市选址一般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出于地理条件和防洪的考虑,许多城市选址远离水源,必须引水入城。然而,即使那些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便利而建在大河岸边的城市,也很少使用河水作为水源,一方面是河水

水20

水生态文明论坛

2015.17中国水利

的地下供水系统受到水源、水质、防街道。克里特岛Knossos 的考古发现蓄水池、渡槽、地下导管、拱廊等工污染等观念影响,包括储水设施、水了建于公元前18世纪的排水系统,程。除了少量用作饮水和生活用水管系统等的供水系统完全建在地下,其地下管道连接了支管和卫生设施,外,其主要为公共浴池供水。古代雅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先于城市建可容许人进入清洗。古印加文明的

典城的水分配系统包括了供水干管设。古罗马城的11条供水干管几乎全Ma chuPicchu 排水工程成功应对每年

和分支、krenai 储水节点。由于泉源和

部建在地下。古代耶路撒冷为保障和高达2000mm 的降雨量及陡峭的斜kren e(早期形式为泉房) 位置不一致,

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水供应,发展了

坡、滑坡等严峻自然条件。其排水工雅典人设计了精致的陶管输水。早期3种地下供水系统获取、储存、分配水

程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占城市所有建泉房是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的重要资源(Warren ’sshaft ,theSiloamchan-

设量的60%以上。

景观,用于储存泉水,供给城市居民生nel ,Hezekiah ’stunnel )。通过该系统,

近代以来,伦敦、巴黎、东京等大活用水,最有名的包括Enneakrounos 、 居民可在城墙内获取城外泉源的水。

城市相继建设了宏伟的地下排水系Perachora 泉房等。Perachora 泉房外观

(3)中水利用

统。19世纪早期,伦敦城市人口大规为爱奥尼亚式建筑,背后为3条深嵌入干旱区城市内,人们还发展多种模增长,抽水马桶广泛使用,原有排水岩石中的长条形水池,设计十分巧妙。

中水利用途径。古希腊城市厕所中水利系统严重不足,引发严重的环境卫生

(2)蓄水池系统

用已有成熟技术,厕所用水来自厨房或问题。这种背景下建设完成的伦敦排在干湿季气候区,干季数月内无浴室的中水、房屋集水池中收集的其他水系统,包含5条平行于泰晤士河、贯降水,而湿季集中全年大部分降水,生活用水,有中水系统的房间不仅见于穿市区的地下排水干渠,收集城市街这些地区的城市通过建大型蓄水池,普通住宅,还见于公共建筑和圣堂。

道的雨水和污物,排入泰晤士河城市收纳储存雨洪,供干季使用。Petra 城2.湿润区

下水方向。在1894年洪灾之后,新奥的洪水收纳储存系统即通过建设大(1)防洪系统

尔良市为解决城市低洼区的排水问堤和挡水坝、挖蓄水池和水库存蓄雨城墙和护城河系统具有重要的题,市政部门利用现有运河系统和新水,将洪水收纳储蓄到水库。古印度

防洪功能。尽管主要用来抵御敌人入开挖的沟渠,1900年前后逐渐建成主D holavira 城考古发现,城市用水系统

侵,巨大的城墙在洪水中扮演着防洪要依靠重力自流的排水系统。因排水由雨水收集系统(供饮用和宗教礼仪堤的角色,尤其是低地城市。建设城系统失灵,也可对城镇造成巨大影响。用)和洪水储存系统组成,雨水收集墙、大坝、堤坝,是古代城市防洪的主突尼斯CapZebib 城的下水系统及街系统收集城市内部的屋顶雨水。城市要措施。Ur (乌尔)、Kish (基什)、Fara 道常被洪水冲积物阻塞,经历几次修周围建有16个巨大水柜,深7m ,长(法拉)、Nineveh (尼尼微)等地的考古复重建失败后,该聚落最终被废弃。

最多达79m ,在洪水期将附近河流中发现指出,古巴比伦人较好地适应了(4)供水系统

的水引入,其蓄水可供城市居民一年洪水。古巴比伦城有完善的城墙和护湿润区水源丰富,城市供水多元以上的生活之用。

城河体系,城内还建有运河系统,可化发展。一些岛屿供水系统取得令人2.湿润区

有效抵御洪水。

惊奇的成绩,引起学者的关注。威尼斯(1)适应洪水的城市形态(2)运河系统

的主要水源包括收集和储存雨水的

幼发拉底河下游本为沼泽地,古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人类修建Venitian 蓄水池,及从大陆通过管道

巴比伦人挖掘沟渠排干沼泽,建设农了大量运河,用以沟通地区或流域间输送的水资源。古代墨西哥Texcoco 业聚落和城市,在城市周边建水坝和水运,连接大小城镇,极大地节省了湖上岛屿供水系统,通过复杂、精湛的蓄水池抵御洪水。中世纪开罗的城市劳动力,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在输水技术,引山泉水跨湖入岛。

形态受尼罗河洪水的强烈影响,与洪运输、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运河研究的四、适应性传统城市形态

水的关系、农业及城市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形态演变的3个主要因素,运成果举不胜举。

1.干旱区

河、湖泊、池塘组成的洪水管理系统(3)排水系统

(1)引水、供水管网格局

吸收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经过数千排水系统是城市水景观系统的引水和供水管网是干旱区城市年演变,格网运河系统贯穿于整个河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降水量大的城景观重要元素。古罗马城壮观的输水谷,不仅连接了低地,也连通了洪水市。古罗马帝国大规模的排水和卫生工程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帝国的雄心不易到达的高地;洪水深入城市内设施体现了精湛的排水技术,统一规和财力,这些输水景观至今仍令人惊部,灌满运河及自然洼地,成为运河划的排水系统和污水系统遍布所有

叹,其供水系统包括封闭的引水渠、

和湖泊中的水资源。运河系统让开罗

21水

水生态文明论坛

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城形成独特的变化的景观,洪水期城市形态类似于威尼斯水城景观,而洪水期过后水体变成绿色的河滩。中国黄泛区城镇形态深受黄河泛滥影响,长期的洪涝灾害斗争中,其古代城市形成三大主要防洪治涝的适应性景观遗产:择高地而居,城墙和护城堤,以及蓄水坑塘。这些景观遗产折射了洪泛平原特有环境下真实的人地关系,饱含着古人应对洪涝旱灾害的生存经验。

威尼斯城市的起源和建设过程是一个与海水长期斗争的过程,海水涨落与地面沉降综合作用下,威尼斯先民不断夯实抬高地基,适应海水过程。柯布西耶评价威尼斯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城市,其城市形态是水陆间的精确平衡”。在南亚及东南亚季风区,季节性的干湿气候变化,形成湿润多雨和强烈干旱的循环,人们建设巨大的蓄水池、宽阔的城壕蓄水。考古发现吴哥城巨大的水系统,包括大型水库、宽阔的城壕、运河等。吴哥宫殿被宽

明空中花园最重要的是供水系统,该系统通过压水和引水系统将水引入高台蓄水池,再通过水渠引入各园地,其压水思想至今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城市河道被填埋、水体被侵占,传统水景观逐渐消失。传统开罗城市水系统是数千年古代人类与尼罗河泛滥斗争经验的结果,在19世纪运河、水塘、湖泊

被填埋,城市形态彻底改变。中国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河网格局破坏的困境。适应于水乡河网环境,上海老城形成了发达的运河系统,它们在城市交通、公共空间、雨洪调节、城市景观和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近代上海的填浜筑路过程,促使近代上海由传统的水乡景观向现代城市景观转变,也带来生态和景观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传统城市水适应性景观道出了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水系统建设中,如何集防洪、抗旱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如开罗的运河水网系统、黄泛区的洼地系统那样,建立应对洪水、内涝、干旱等的综合水适应性景观,是海绵城市实践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水热条件

表1干旱区

不同气候条件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对照

湿润区

山前平原水源地:北京、西安、优良的海港: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厦门、青岛

大河入海口:伦敦、东京、汉堡、广州、杭州Petra

绿洲:塔里木盆地、古印度河大河沿岸:巴黎、罗马、柏林、费城、南京 聚落选址文明大湖沿岸:芝加哥、日内瓦、岳阳

大河沿岸(因防洪一定程度上河流交汇处:圣路易斯、莫斯科(两河转运处) 、武汉远离大河) :曼彻斯特、伊斯兰山区河谷:维也纳、慕尼黑、里昂堡、米兰、济南、北京高原:巴西利亚、布吉提雨水收集:古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

城市水利

城市供水:君士坦丁堡、

设施景观

Zonguldak 城

中水利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形态

城墙和护城河体系:古巴比伦、广州运河系统:京杭运河、伊利运河 排水系统:克里特岛、MachuPicchu 排水工程、伦敦、奥尔良等

城市供水:威尼斯、墨西哥Texcoco 湖上岛屿

水城形态:开罗、黄泛区城市、东南亚水城

引水供水管网:古罗马、古雅典

城镇格局:荷兰6种水乡古镇模式

蓄水池系统,Petra 、Dholavira 城

水景园林:苏州园林、空中花园等

五、结论和展望

①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

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在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如城市水系格局、水利设施等。当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水景观消失的问题更加严重,洪水、内涝、缺水、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城市水安全和水生态。传统城市水适应性景观正蕴涵着丰富的海绵城市思想,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m 、长约6000m 的城壕包围,吴哥

城郊还有4个巨型水库,其容积达7万~48万m3。泰国早期城堡外有两重甚至三重城壕,规模十分巨大,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有多种作用,首要作用应是蓄水。在城外,辐射状的运河系统与周边的聚落相连接。泰国北部的班清城壕,总面积达38hm2,城壕建设中挖走的土方量估计达10万m3。

(2)适应水系统的城镇格局水系统动力过程对城镇选址和城市形态演变至关重要,尤其是洪泛区。荷兰低地至少有6种水乡古镇形式:自然沙堤城镇、人造高地城镇、沿河城镇、海岸城镇、教堂中心型城镇、大坝型城镇,每种类型城镇呈现不同空间格局,而水是影响低地城镇形态和布局的核心因素。

(3)山水园林景观

以自然水系为基础营建园林景观,古今中外乐此不疲。苏州的私家园林、法国凡尔赛花园等享誉世界。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人重要的创造,研究表

②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内容

和形式受到气候干湿类型、地形地貌特点等因素影响。湿润区以防洪排涝为核心,城市内常有大面积水体、发达的运河系统。干旱区以蓄水系统为核心,各种引水设施、蓄水设施构成干旱区水景观的主体。平原、丘陵、山区、沿海等不同地形的城市水景观表现出不同特点。

摘编自:水生态文明论坛

作文三:《海绵城市的实践》1900字

海绵城市的实践

城市的发展和膨胀,大量地面硬化,阻挡了地表水的下渗,既不利于城市绿化的繁茂,且造成排涝的压力剧增。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2015年和2016年,先后有二批30个城市列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上海市是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目标是通过对降水的渗、滞、蓄、净、用、排,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上海市的目标是径流控制率达80-85%。

本人有幸参与上海世博最佳实践区(简称UBPA )海绵城市项目设计、建设、完善、运行的全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编制了运行手册,起了一定的作用。

要理解海绵城市,先要了解一个水文概念“径流系数”:径流系数α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 与造成该时段径流所对应的降水深度X 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α=Y/X。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不同场合的径流系数对照表

UBPA 被半淞园路分隔为南北两个区域,我们的这次实践是北区5#雨洪井和活水公园的改造完善。

北区雨洪规划了5个井,土建完成2-5#井,其中5#井已完成设备安装。北区总汇水面积63408平方米,设计进水量为929立方米(以中雨为主)。

UBPA 北区1000平方米的水景,雨洪井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作景观水、中水、灌溉、渗透等。

5#雨洪井2013年建成,后因故未用。2015年11月,本人受命对5#雨洪井系统考察后,提出了改造思路,原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是人工感知降雨,人工操作开机,时间控制初雨抛弃,这也是许多雨水收集系统的通用做法。人工感知降雨和时间控制初雨抛弃是很不准确的,本人提出用翻斗式雨量计感知降雨和雨量统计;使用计数器对雨量计的翻斗信号进行计数,能做到初雨抛弃精确测量;收集的雨量经过电磁式流量计,做到即时流量可观察和累积流量的统计。系统中新增雨量计、计数器、电动阀门、电磁流量计等设备。改造后的收集系统做到了:降雨自动感知,初雨定量抛弃,收集自动计量。 我们的这个改进,受到行业内许多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目前雨水收集方法众多却极少有量化的,难以对雨洪收集系统的运行效果做出评估,UBPA 对雨量、初雨、收集量提供了量化数据,为雨洪系统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有着极大的科研价值和意义。

收集到的雨水做什么用呢?目前常见的雨水收集系统都是通过过滤、沉淀、曝氧、消毒等一系列物理净化过程,然后加以利用。而UBPA 则不同,它拥有世博遗留的微缩版“成都活水公园”,利用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净化和直接利用,这个净化过程是全天然的,不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不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仅需少量提升或循环的动力。

人们说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UBPA 的活水公园在500平方米内设置了31口植物塘和植物床,通过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及填料,对雨水进行净化,通过厌氧池、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氧化沟等构筑物,使得轻度污染的地表五类水,达到地表三类水指标,这些构筑物既是净化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水景和绿化景观。

活水公园还具有下渗功能,公园荷花池设置11个下渗孔,汛期可以通过它涵养地下水资源。经实践,当开启6个下渗孔时,24小时可下渗200立方米。

本人参与了活水公园的改造和完善,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2014年10月后的两年来,UBPA 活水公园自来水补水量逐年减少,基本上实现了雨水运行。

在认真研读设计理念,结合实践和参观学习,本人起草了《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区雨洪系统管理手册(2016版)》,经业主方仔细推敲审核修改后,付诸实施,成为UBPA 海绵城市项目的第一本实务性作业指导书。

UBPA 5#雨洪收集井和活水公园组成的雨水收集系统,若同时开启下渗功能,对于中雨(<25mm/d的降雨) 控制率达87.5%以上。能够做到了大部分雨水的收集利用,减轻了对城市排涝系统的压力,达到了海绵城市的功效。

UBPA 雨洪和活水公园的成功案例,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家知道,水景设施是景观工程中运行成本最高的,许多小区的水景河常常因为用水成本太高而终遭废弃,UBPA 的雨洪收集系统和活水公园利用雨水运行,如果加以推广,不仅大面积解决了雨水收集利用的问题,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同时解决了困扰水景运行的成本问题,一举两得,给城市景观和生态增添无限生气和活力。

许保乐     2016.9.14

作文四:《海绵城市——以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例》10300字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生态与环境》课程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其在城题    目: 市规划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完成时间

张海涛 戚智勇 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乡规划1402 1909140201 2017年5月17日

2017年5月

海绵城市理论与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摘要: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在国内最早由俞孔坚教授提出,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市内看海”现象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看海”理论的提出也真是立足于这一背景。海绵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缺水的城市能够有效地补充水源。其最关键的就是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优化城市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视,海绵城市也逐渐应用到了我国的城市规划当中。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雨水系统;水环境;

Sponge c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rban plannin

abstract

Abstract: sponge cit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concept, in one of the earliest proposed by Professor Yu Kongjian,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e sea" phenomeno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theory of "city looking at the sea" is reall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sponge is a flexible object, "sponge city" refers to the city like a sponge, with good "elastic" in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disaster response and so on, when it rains, water storage, water seepage, water purification, water storage will need to "release" and be used to the city water can effectively supplement water. The key is the system flood control, scientific flood control, water control according to law, optimize th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natural accum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natural infiltration, natural purific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untry's attention

to building sponge City, sponge city has gradually been applied to our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sponge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rainwater system; water

environment;

目录

一、解读海绵城市 ........................................................................................................................................ 2

1、海绵城市的提出................................................................................................................. 2

2、海绵城市的概念................................................................................................................. 2

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 ........................................................................................................ 2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2

1、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 . ................................................................................................ 2

(1)、渗 ........................................................................................................................................ 2

(2)、滞 ........................................................................................................................................ 3

(3)、蓄 ........................................................................................................................ 3

(4)、净 ........................................................................................................................................ 4

(5)、用 ........................................................................................................................................ 4

(6)、排 ........................................................................................................................................ 5

2、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 ........................................................................................................ 5

(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 ........................................................................................ 5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的设计与改造 . ................................................................................ 5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 ................................................................................................ 5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 6

1、对象简介 ............................................................................................................................ 6

2、海绵城市理论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 ........................................................................ 6

(1)、北京未来科技城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 ........................................................................ 6

(2)、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区雨水利用工程 . ........................................................................ 7

(3)、双紫园小区雨水利用工程 . ................................................................................................ 7

(4)、雨洪利用工程 . .................................................................................................................... 8

(5)、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功能调蓄公园项目 . .................................................................... 9

四、深化海绵城市的具体方法 . .................................................................................................................... 9

1、引入垂直园林建筑 . ............................................................................................................ 9

2、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营造宜人的城市景观 . ................................................................ 9

3、海绵城市建设智能化 . ...................................................................................................... 10

五、结语 ...................................................................................................................................................... 10

一、解读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的提出

近年来“城市看海”的现象在中国很多城市层出不穷,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江南的各个城市在每年雨季来临时候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洪水侵犯,由于城市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硬化路面的铺装导致城市降雨地表径流量增加,裹挟着地表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及沉积在下水管网中的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在短时间内流入河流、湖泊,对这些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运而生, 通过雨水的收集渗透等处理,很大程度上减小了雨水的流量,显然,“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面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生态问题。

2、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弹性,其弹性主要体现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缺少水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储蓄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以供人类使用。

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资源环境之间的相协调,它的目标是让城市能更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在过去,人们习惯说自己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不但没有征服自然反而因破坏自然而遭到自然地报复,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带了了一系列城市与生态之间的问题。而海绵城市就是遵循的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大量的硬质铺地和刚劲混凝土的建筑使得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则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原有的水生态,通过收水、蓄水,减小地表径流,从而降低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的收水措施,其次是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储藏和净化的蓄水措施,最后是将收集处理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和排放。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将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与城市景观规划相结合,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水系等,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洪涝,还能充分的利用水资源以及提升城市的生态景观。

“海绵城市”主要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等作用。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落实到实际的应用中就可以用一下几个字来概括:渗、滞、蓄、净、用、排。

(1)、渗

渗就是渗透的意思,目的就是维护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运用一些可以渗透雨水的地面铺装或者滞留池等,尽可能使雨水渗透到地面以下,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2)、滞

滞就是滞留的意思,可以在城市中将雨水模拟自然的方式,减缓雨水的流速,一方面增大雨水的下渗,另一方面建设径流进行疏导,减小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还可以进行初步的雨水净化,减小夹杂着污染物的雨水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例:

(3)、蓄

蓄即蓄积,蓄水在海绵城市理论中重点在于增加蓄水空间,从而保证在雨水量很大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空间将多余的雨水蓄积起来,还起到一个调控作用,降低雨水峰值的流量,同时也为后期的雨水利用提供条件。

(4)、净

净即净化,是对收集的雨水进行的净化作用,可以采用自然生物手段对水体进行净化,利用以减少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主要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 例:

(5)、用

用即雨水的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目的是建立一种雨水的循环机制,尤其是在缺水的城市中,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办法。深圳的年降水量高达两千多毫米,但是却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城市,考虑到这点,海绵城市中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的用水问题。收集处理过的雨水可以用于景观灌溉、洗车、路面撒水等非饮用水。

(6)、排

排即排放,是对收集的多余的雨水进行排放处理。可以利用城市竖向和人工机械设施结合,排水防涝设施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式。一般排入城市河道、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中。

2、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首先,应该先识别城市中应当被保护的生态片区,这种地方一般是城市中的绿地公园、自然水域和湿地、还有城市郊区的农田原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影响地表径流,对雨水有一定的滞留和净化作用,能够不同程度的体现海绵城市的特点,应该对这些生态片区实行保护和必要的修复。

第二、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能够将各个生态区功能联系起来。成为更加具有规模和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和水生态涵养区,为水资源调节提供通道网络。

第三、划定蓝线和绿线,以深圳光明区为例,作为国家级生态城示范区,光明新区规划区范围内严格实施蓝线和绿线的控制,从而保护重要的坑塘、湿地、园林等水生态区,维持它们的水生态调节能力。

最后是实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修复,这种修复是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通过截污,人工湿地,生态砌岸等。方式,比如人工湿地,湿地是城市之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湿地,可以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净化还可以维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的设计与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

的城市规划作为分层设计来明确要

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总

体规划层面,其次是专项规划,最

后是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具体来讲,要结合城市水系、道路、

广场、居住区和商业区、园林绿地

等空间载体,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

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与

建筑改造的主要途径是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

水的回用。

首先应该将建筑中的污水与建

筑表面的雨水进行分开处理,

通过屋顶绿化,地面透水收集

到的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可以

用作生活杂用水,也可以作为

消防用水和应急用水。可以将

整个建筑水系统设计成双管

线,抽水马桶采用雨水与自来

水双水源。

其次是通过铺设再生水专用管

道,将多余的雨水通过管道集中到一

起,经行处理。能后实现再生水的循

环利用从而大幅度降低对水资源的需

求。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1、对象简介

我国的首都,位于我国中原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京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城市,由于缺水所以就不得不通过南水北调,来解决北京庞大的人口的用水问题。而北京年平均降水644mm ,所以对于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北京现有的缺水问题。

2、海绵城市理论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市整体海绵城市建

设的主要措施分为三个,首先

是将地表径流入渗下,这一过

程中雨水得到了初步的过滤,

然后将入渗到地面下的水收

集进行下一步精细处理,并可

以投入使用,最后将过剩的雨

水排放到自然水域或者储存

用于以后的用水调控。

(1)、北京未来科技城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未来科技城地处昌平区小汤山镇和北七家镇境内,规划范围北至顺于路西延、东至京承高速路和昌平区界、南至规划二十八路、西至北七家中心组团东边界,规划用地面积约 10km 2 。此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为未来科技城北区外部市政道路工程,共包含12

条道路。

主要设计方案,取消了路面排水口,路面雨水通过路缘石缺口流入绿化带中,经过绿化带内植物、土壤的吸附、过滤处理后,洁净的雨水进入雨水收集系统,大颗粒污染物基本已经完全过滤,部分雨水自雨水口和侧壁渗透入土壤;部分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流入绿化带内被模块式储水池内储存,储水池中的水可以抽出供绿化、冲洗道路使用,也可作为市政用水的取水点。

(2)、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区雨水利用工程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区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公共区域,总面积约84.7万平方米。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区雨水利用工程包括透水铺装地面、地下雨水收集池、下沉花园蓄洪池、树阵绿化带下凹式绿地、中轴路雨水集水沟等。其收集雨水主要用于绿地灌溉。根据2009年监测结果,奥运中心区降雨量456毫米,雨水综合利用量为40.2万立方米,综合利用率高达98%,削减雨洪外排效果也非常明显。

(3)、双紫园小区雨水利用工程

双紫园小区位于海淀区北洼路西侧,总占地面积 2.3 万平方米。小区雨水利

用措施包括建设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地面、屋面、道路与庭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经地下蓄水池蓄存后回用,工程建成后,明显降低了小区地表径流。

(4)、雨洪利用工程

由于北京的气候原因,一些季节性河道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水,对于北京这种干旱为主的城市,在雨季来临时的储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尽可能的提高雨水的下渗比例,从而及时补充地下水。

香泉环岛雨洪利用工程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境内,工程主要目的是解决香泉

环岛积水问题,削减通过金河排入昆玉河的雨洪峰值和水量。工程新建旱河路两侧雨水管将香泉环岛的雨水引入南旱河和金河,并将金河与北坞村砂石坑连通,同时在南旱河河底建设卵石渗井和砂基渗井,增加南旱河的下渗能力。

杜仲公园雨洪利用工程是朝阳区是北京市雨洪利用工程之一。工程通过改造杜仲公园内下沉式雨水广场和新建调蓄设施,解决双桥路白鹭司段积水问题,同时综合利用雨水资源。采用阶梯形式雨水下沉

广场,自广场底向上每一米为一阶,每阶宽度。下沉式广场底部设置雨水渗沟,渗沟内填级配碎石,经碎石过滤后雨水进入收集管,通过收集管排入雨水渗井。

(5)、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功能调蓄公园项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多功能调蓄水体项目所在地块规划面积 7.6 hm 2 ,原为沙坑及垃圾堆填区,杂填土较多且厚度不均,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建设用地。对地块进行多功能调蓄改造后,径流雨水进入多功能调蓄水体前首先经过前置塘的截污处理,可去除 颗粒无机物;为保障水体水质,还设置了多级湿地循环净化区。雨水不仅可以作为水体主要水源,多余雨水还可作为公园内绿化用水,雨水不足时,将采用中水补水,中水进入水体前将经过人工快渗滤池的净化处理。

四、深化海绵城市的具体方法

1、引入垂直园林建筑

目前的海绵城市理论基本上是以减少地

表径为主要目标,把城市的地表做成带有海

绵特性的“软”质地面,但是建筑作为城市最

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本身就像海绵一样,

对水有吸收、储蓄等作用,那么城市就真的

离海绵城市不远了。

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

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

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

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低碳环保的城市。

2、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营造宜人的城市景观

海绵社区随着海绵城市发展逐渐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海绵城市越来越普及,人们对于海绵社区的要求也随之升高。与水景观结合的海绵社区能够激发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热情,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以杭州为例,杭州曾经有一条浣纱河,传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河流。这条河穿过许

多社区,如果把文化融入到浣纱河水景观复建,完全

可以再现当年人水和谐美景,留住这段美妙的记忆,

而且能够控制水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水环境的

影响。

3、海绵城市建设智能化

由于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措施大多是比较机械

的,依靠人工调控,这种方式很难完全应对因为天气

或者其他可变因素带来的一些海绵城市的问题,智慧

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

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

得容易实现。

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五、结语

海绵城市是一种很有效可行的解决雨水收集,利用的方式。它不仅可以调节洪涝对城市的伤害,还能将聚集的水资源用来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从而实现一种弹性调控,使得城市能有更强大的水生态调节能力,和面对自然灾害的弹性调节能力。海绵城市通过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优化城市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未来,海绵城市理论也会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变得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创造出美好的生存环境。

2017年5月17日

作文五:《海绵城市》3200字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初探

发表时间: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