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500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2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500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20字

时间:2019-11-05 09:29:3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1500字

如果写作是风吹麦浪的美好,那么阅读就是阳光雨露的滋养;如果写作是化蝶纷飞的喜悦,那么阅读就是冲破束缚的坚忍;如果写作是水滴石穿的奇迹,那么阅读就是长年累月的不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阅读量,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正的内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为写的基础、前提,只有经过优美精悍词句的熏陶方能作出才思卓越的文章,只有感悟过流芳百世的名著才能创作意境高远的作品。读为写之源,写为读之果。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名士,谁不是在有足够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才创出传世名作的?宋濂大学士年幼时家境贫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宋濂仍不放弃阅读,遍观群书,他所写下的《送东阳马生序》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阅读乃写作之母,没浩瀚的大海,巨轮何以乘风破浪?没博览群书的知识积累,何以写下千古佳句?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当时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思想深刻了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从所阅读的文章中汲取营养,领悟智慧,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我们获得励志的素材,获得优美的词句,获得人生的感悟,而这些正是写作所需要的。我们一点一点阅读文章,一点一点收获经验,厚积薄发,慢慢地懂得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是我们写作的基石,是我们写作要迈出的第一步,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们才能在写文章时倚马可待,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思泉涌,亮点多多。不然即便天才如仲永,不阅读,不学习,也会天赋耗尽,泯然众人矣。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但纵观现在的中学教育,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开来,不重视阅读。学生课业繁重,自觉课下阅读的也很少。理解能力偏低,素材掌握较少,写作文时审题容易出错,下笔又无话可说,内容干瘪。教师在作文课上讲方法、讲审题如老牛拉重车,很费力,讲三年效果也不一定佳,原因就在于此,没有海量的阅读积累,光听听理论、方法,哪能写出美文。就好比学骑自行车,不在于教练讲多少,而是你亲自骑上车子,勤加练习啊。所以教师应在阅读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另外课时有限,单靠课上的阅读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学生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应积极主动在课余饭后读些美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语文素养高的学生都是喜欢读书的人。高中的学生,应该具备十年的阅读积累,而不是只学过那么几本语文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夕阳晚照,香茗一盏,诗书在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是何等的幸福时光、惬意人生啊。朋友们,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吧!

路玉兰,教师,现居河北临城。

作文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000字

摘要: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17-0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呢?      一、深刻理解阅读积累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无法写出文笔优美的文章。虽然作文不是简单的词句堆砌,但好的作文却离不开好的词句。好的书籍是座宝库,总不乏优美的词句。   (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文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但是,文学又高于生活,它不是生活的简单的反映,它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好的书籍总是能够给予阅读者以感悟。   (三)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生活也是有限的。而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完全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积累的不足。   (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法技巧。“观千剑而后识器”,好的文章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写作技法技巧。阅读名家的作品,可以向他们学习写作技巧:看作家在作品里是如何描写、如何表现生活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二、切实加强对学生广泛阅读的引导   (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上,首先要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对于名家名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其次,要发挥各科教材的作用,结合作文教学的要求,对各科教材进行阅读指导,比如《思想品德》教材,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议论文;而理科教材,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则可以看成说明文;从而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学生阅读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读过之后,更要强调积累。否则,阅读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了无痕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例如运用统一的“阅读卡片”,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者感想,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妙手偶得。   (三)定向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要求进行阅读和材料整理,这样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例如在学完《春》这一课之后可以进行景物描写的专项整理,在学完《爱莲说》一课后进行托物言志写法的专项整理。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各自的兴趣由学生自行选定材料阅读,一般的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与其审美情趣一致的,也是与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致的,这样更能培养出学生的写作个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一)从模仿开始,加强仿写训练。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作文也不例外。其实古人写诗作文,也多模仿前人。例如李白就曾经模仿崔颢《登黄鹤楼》而写成《登凤凰台》而成为千古名篇。仿写的过程,是读写相结合的过程。   (二)由仿写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模仿之所以不同于全盘抄袭,是因为仿中有创,高明的仿写者,必然是能够创新的仿写者。因此教师在仿写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创新。常用的方法有(1)移花接木法:或变换文章内容,或变换文章角度,只仿一点,变换其他。如以朱自清《春》的结构方式写《秋》,以《爱莲说》的写作技法托它物言志,等等。(2)反弹琵琶法:结合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颠覆式处理。如结合驳论文的写作技巧对传统观点别开生面,翻出心意等;(3)想象续写法:结合阅读材料,发挥合理想象,续写新篇。如续写《皇帝的新装》等等。   (三)自读自改,培养作文修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通常的作文评改,都由教师完成,这实际上就磨灭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怎样改?鲁迅先生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其“病”也自见。   总之,阅读与写作,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紧密相关,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作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积累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鼎夫.语文课程标准导读.

作文三:《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5400字

摘 要:众所周知,历史这门课记忆性较强。特别是新课改以后,以模块专题的形式,事件的纵横交错,对学生的记忆要求更高。新课改强调,高中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分析、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表述历史的技能。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课堂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堂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怎样做好历史课堂笔记,这是不少学生提及的问题,同时关系到如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技能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技能 课堂笔记 方法

一、课堂笔记的好处

新课改以后,历史知识点时间跨度大,事件的经过错综复杂,所以,教师更注重以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上啥都有了,尽管听就行了,笔记是多余的。结果考试的时候往往很基础的知识点却做不出来,为啥,因为印象不深刻,而导致印象不深刻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亲手实践,没有真正思考过。实践也证明,同一篇文章,做笔记的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两倍。归纳起来,历史课堂笔记的好处有:

1.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光听不记,学生很容易分心,“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想入非非”,教师的思路跟不上,何谈学习好呢?而历史课堂笔记要眼、耳、手、心各方面俱到,有助于集中注意,专心听好课。

2.可加深学生的理解把握。历史课堂笔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一般印象较深刻,不容易忘记,做题目或者考试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

3.可加强学生的复习记忆。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去了,一检查其笔记,依旧“整洁干净”,这对复习考试非常不利。不记笔记,复习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浪费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新课改后,知识点增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历史课堂笔记就是浓缩的精华,抓重点、难点、考点,以便复习、记忆历史,有益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4.可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归纳总结,往往增加课本上所没有新内容、新观点,经过自己不断积累,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对自己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笔记的内容

课堂上,发现很多学生做笔记时不加选择,有言必录,既浪费时间,又加重负担,学习效果不见得好。请记住,课堂笔记不等于课堂记录,韩愈早在《进学解》中就曾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历史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记要领、提纲。要领提纲反映出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精要所在。新课改后,以专题形式讲课,课与课之间、每一课的内容之间时间跨度极大,虽如此,只要我们把握好提纲,把握好内容的精要,就有助于形成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因此这点对于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优为重要。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走不出历史。

2.记重点、难点。新课改后,历史课堂容量大,旧教材需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大部分压缩为一个课时,甚至一课时中的某个知识点,因此授课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授课要抓重点、难点,学生笔记也要抓重点、难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有了明确目标,考试才能过关斩将。

3.记疑点、新点。疑点,就是课上听不懂的地方。学贵质疑,听不懂,可先记下来,时间来不及,可直接打个问号,便于课后向学生或者教师请教。新点,就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涉及一些新的知识点,而这些往往是内容的要点,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启迪思路,开阔视野。

三、课堂笔记的准备

1.做好课前预习。新课改以后,历史知识点的错综复杂,预习更为重要。高中学习是紧张而有序的,课前抽5-10分钟来粗略阅读课文,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俗话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其重大意义在于:

(1)可改变学习被动局面。不预习,总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哪就听哪,甚至老师讲哪还不知道在哪,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先预习,则可以思考更深层次的地方,变主动为被动,不失为提高历史学科成绩的一个很好办法。

(2)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前预习预习中还没弄懂的地方,课堂上就集中精力去听、去思考,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3)可提高课堂笔记水平。通过预习,可知道老师讲的东西教材上是否已经论述过。课本上没有的,可以马上记下来;课本上有的,可以直接标出来,做到准确无误。否则,课本上已经有了,又重记一遍,浪费时间,甚至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4)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预习要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长此以往,形成自己独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2.做好工具准备。历史课堂笔记归结起来有:

(1)笔。笔的种类很多,钢笔、圆珠笔是主笔,除此以外,可增加有色笔做为辅笔,以便标出重点、难点。

(2)尺。有的学生感觉奇怪,又不是上数学,干嘛要尺子。当然,尺子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尺子的使用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班级里总有一些调皮捣蛋或者学习习惯不大好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总爱在课本上乱涂乱画,笔记标也标不好,画也画不好,尺子的使用首先把他们的学习习惯改正过来。

(3)便笺。便笺可以防笔记做错,或者课本不够记,可以写在便笺上,然后贴在相应内容的旁边。

3.明确笔记的地方。笔记到底改记在哪,不少学生感到疑惑。概括起来,可记在笔记本上,可记在课本上,当然,不同学科记的地方不同。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主张记在课本上,书头笔记比笔记本上的笔记更实用、有效。表现为:

(1)便利。记在笔记本上,非得找到笔记本,如果找不到,那就白费工夫,所以课本笔记便于看、便于记、便于复习。

(2)快速。课本中原文的纲目、词句不必抄写,只需记在旁边,省时省力,提高学习效率。

(3)清楚。平时做练习、考试复习的时候可与原文对照,非常清楚,提高学习质量。

四、课堂笔记的方法

历史课堂笔记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提纲笔记。记下老师的课堂板书的纲要(或者课件),因为纲要一般都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基本概括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知识点的框架,这对我们分层次理清课堂的脉络框架,把握事物变化的前因后果及内在联系,从而帮助我们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高一历史专题四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原子标题有三目: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历史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实第一目不单单只讲重大挫折,其包含了两块内容。老师经过精心设计后把课本作出调整,列出四目: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2、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3、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此一来,条理更加清楚,事件间的联系一目了然。因此,学生可把相应的纲要记在相应内容的旁边。

2.符号笔记。符号笔记就是充分使用数字和各种标记符号,如阿拉伯数字(1、2、3、……(1)、(2)、(3)、……①、②、③、……)、直线(__)、双线(=)、圆圈(○)、曲线(~~)、箭头(→)、三角(△)、方框(□)、着重号(…)、惊叹号(!)、疑问号(?)、红线、蓝线、……等等,在课本原文空隙的旁边作出标志。以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二节的某个知识点为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951年4月,法国、荷兰等6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其作用)①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②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个知识点只是运用了其中的某些符号,条理非常清楚,复习时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一看就知道重点是欧洲共同体,其包括三个机构,每个机构建立的时间不一样,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总体上来说就是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否则反把自己弄糊涂了。

3.批注笔记。批注笔记就是对课本的重点内容下面标上各种符号后,加以注释、提示或订误。注释、提示或订误可在原文后面、行间、文本两边空白处进行(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设计每页竖虚线外都有空白地方,更方便做课本笔记)。如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部分内容: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开始。

当然还可以直接在原文旁边标注。如讲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可在原文旁笔记:

长征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如此笔记,可以随听随记,过后可随时复习,简捷方便,对以后的复习、巩固有着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4.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用于大段的补充内容及一些总结归纳性图表。由于课本记不下,可以先记到大小适当的纸片上(可用专用的卡片代替),后粘贴到书上的相应内容上。如讲到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这节课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精神,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学生们通过讨论归纳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课本没有明确提到),原因涉及方方面面,较占课本,可记在卡片上。如:

卡片笔记,使用方便,又便于整理,可用于课堂笔记。

当然,当然课堂笔记的种类还有很多中,但是适用于历史课堂笔记的主要是这几种。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

(1)趁热打铁。一般我们的记忆是短时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而补充短时记忆不足就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课后如果课后实在没有时间,抽5-10分钟大致看一下重点内容也好过第二天花半个小时。实践表明课后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效果不错。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查缺补漏。课堂笔记,一要听课,二要速度,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容易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如发现错误,要马上修正;如有遗漏,就要补充,跳跃、省略、简写都要再改成完整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笔记才是有价值的笔记。

(3)分类整合。如能把上课内容分类整理好,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最好能区分大标题和小标题,并按照内容做好分类。当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句按照课本,用适合自己的话来整理知识点,有时候更容易记忆,效果更佳,同时还可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六、课堂笔记需注意

课堂笔记它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历史课堂笔记需处理几对关系:

(1)“听”与“记”。课堂笔记,应分清楚“听”与“记”的主次关系,“听”为主,“记”为次,“听”与“记”相结合,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应保证先听好,后再记。

(2)“想”与“记”。如果只“听”,只“记”而不去“想”,人坐在教室就像一部机器,到头来也是徒劳。以“想”为主帅,边“听”边“记”边“想”,不断思考,不断提问,我们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3)“速”与“效”。课堂笔记讲速度,但不能马虎,该陋的陋,可用符号代替的尽量用符号,字迹潦草,而课后又得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笔记,这又何必呢?如果不整理这样的笔记,那么,以后的复习肯定会带来困难。而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详尽而不懂得简略也会影响记录的速度。因此,我们既要“速”,又要“效”,做到速度与效果间的协调,培养自己简明扼要的笔记能力。

高一学生动手能力往往较差,主要原因有:后天养成的懒惰习惯;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不知如何做;自恃过高,无所谓。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高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解决学生这类问题,特别是后进生,应该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然后分析原因,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懂得使用它,在我们手中才有价值。如下笔有神,读书也会破万卷。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2]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2006.1.

[3]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7.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文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100字

摘 要: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面对现在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贫乏,只有通过课内阅读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延伸,同学们的习作水平才会提高。   关键词:课内;;课外 阅读 习作 能力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22-0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则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正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所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可见,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以起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在此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内阅读对提高习作的重要性——对课内知识的积累   教材本身就是习作的典型范例,如果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这无疑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因为经选入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1、开启“词句百宝箱”,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新教材里面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那就是注重对喜欢的文段的摘抄、背诵。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新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在平常的阅读课上我就重视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随时把教材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储存”起来,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长期坚持,强化学生对语汇的记忆储存,日积月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作文时能活学活用。   2、领悟感情,有感而发   在课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笨人的笔记比聪明人的脑子可靠”,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心到,而且要手到。所以上课时我在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对重点词句和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语句做批注,写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了课文,易于把感想写好,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譬如:文章精彩的、细腻的景物描写,作者匠心独运的材料安排、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等都值得借鉴、运用。如再学完《白杨》一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借物喻人的作文,再看完同学们的习作后我感慨万分,有的以“蜡烛”命题,赞扬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有的以“松树”命题,歌颂那些坚守在边防哨卡的解放军战士,有的以“荷花”命题赞扬那些清政廉洁的员……,可以看出同学门不仅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还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五年纪下册第七组课文都属于人物描写,在读完课文后,不同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源于作者对人物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人的方法写一篇习作,通过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同学们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而不是蜻蜓点水,稍纵即逝。   4、续写习作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留有余地,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故事并未到此结束,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课上我就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故事情节,进行思维训练。   二、注重课外阅读   1、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在课上选讲有趣故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就选择益智、有趣等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就给学生讲“桃圆三结义”“空城计”等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我告诉他们有个地方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学生一听,兴奋不以,忙问在哪,我就借机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学《猴王出世》一课我推荐《西游记》,学《景阳冈》一课我推荐《水浒传》,学《“风辣子”出见林黛玉》一课我推荐《红楼梦》,引导他们自己去了解我国的四大名著。   2、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1)摘录与随感。“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2)另外我还动员同学从家中带来自己看过的书在教室成立了“图书角”,已达到资源共享。并且每周定期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   (3)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定期给孩子购买书籍,假期给孩子办阅览证,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并建议家长给孩子独立和自由的读书空间。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尽信书”,读书的目的是要形成个人的观点,这才有创造性。希望同学们能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习作自由与乐趣。

作文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800字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歇。”意在告诉我们只有多体验生活、多读书,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绝妙。而今,学生“作文头痛”已经成为共性问题,学生不愿写作也害怕写作。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体验生活,敞开心扉直面作文,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细致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无病呻吟”之作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要想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作文教学融入富有情趣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接通生活和作文的“运河”,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先导,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例如,写作《记一次劳动》,我利用实践课把学生带到我校的植物园,聆听专业技术教师讲解如何栽花,让学生亲手实践后再写作文。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写出好文章。无论学生写得如何,只要是学生亲手采撷的生活“浪花”,发乎心,取之事实,无论“浪花”美不美,都要予以肯定与欣赏。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学生接触的事情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写起作文就会激情饱满,得心应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会为学生的作文发愁吗?

三、开展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能够开拓视野、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谚语、优美的语段等,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之中。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摘抄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例如,《我心中的黄河》一文,我让学生阅读并给他们一周时间去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成语、历史故事、黄河的现状等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题为《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交流所积累的材料。通过交流学生对黄河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写《我心中的黄河》就有话可说了。其次,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积累丰富的写作方法。学者摩罗曾经说过:“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这是阅读者最大的幸福。”作文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例如,在布置描写类型的文章时,我会让学生读一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读一读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片段,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对人物珂赛特的描写“珂赛特体瘦面黄,她已经快满八岁了,看上去却还不像个六岁的孩子,大眼睛深深地隐在一层阴影里,已经失去了光彩,嘴角的弧线显示着长期的痛苦……她的手……”,体会作者如何把特定人物刻画得生动鲜明、淋漓尽致。再如,写有关“希望与理想”的议论型文章,我会建议学生重温鲁迅的《故乡》,读一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泰戈尔的《红夹竹桃》;写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我会建设学生读一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独白片段,读一读罗曼·罗兰《丹东》中有关“生活与人生”的文章,我会建议学生读一读高尔基的《小市民》、卢梭的《忏悔录》、培根的《培根随笔》等。通过名著导读,学生不仅学到了写作方法,思想和认识水平也得以提升,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学多思才会有“活水”。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把学生“赶下水”,教师就要先“湿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学生以写作为趣,那么就不愁“下笔无神”了。

(责任编辑 赵永玲)

作文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300字

吕叔湘先生曾说: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丰富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其未来人生都能够带来非常有益的成果。所以从小学开始培养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阔人生视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要想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艰巨任务,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即我们常说的“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课堂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扩展到社会,想方设法、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掌握一些阅读门径,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思考: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有效开展。因为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使其产生自觉阅读的内驱力。课外阅读是一件长期的工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主要还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阅读。文章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叶圣陶认为:倘无兴趣,迫而行之,则无异扼其心意耶。对于任何一样事物,只有对其产生了兴趣,才可能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个体精神上的主动需要。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首先解决了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给孩子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不仅深知老师的心理,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也是言不由衷。   四、说出你喜欢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孩子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孩子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图书室的开放不方便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的时候,就要通过科学的读书方法遵循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逐渐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

作文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6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远古圣贤到现代的历代伟人,无一不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阅读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每学期学生的阅读量达50万字以上,学生的阅读笔记上记满了一页又一页,“大量阅读,快速作文”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靠课外阅读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下笔如有神”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手中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从四大名著到世界童话,各种各样的作文刊物填满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文课上,不等老师把写作要求说完,孩子们便翻箱倒柜,东拼西凑,改头换面,为应付写作而挖空心思,成就了一篇篇“超级模仿秀”。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呢?   一、会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容忽视。在我们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孩子们自读自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自己体会情、感悟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会学。学了一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用课文学语文的方法,细细揣摩作者是如何选材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又是如何安排详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的。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赏析,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寻求写作的技巧。   三、会积累。雁过留声,阅读之后,可让学生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写小随笔,感兴趣的学生也可写一篇读后感。文章完成后教师可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的作品也可全班共享,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也可摘录好词好句,摘录的词语或句子注意分类,以便让积累为日后的写作服务,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窘。这样读写结合,作文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会实践。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今年生日该不该过”、“我给妈妈洗洗脚”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春天来了,我把孩子们带到校园,领孩子看看小草,观察一下绽放的花朵,追着蜜蜂去采蜜,玩累了的孩子躺在花坛边晒晒太阳,懒洋洋的,我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下雪了,孩子们站在操场上,扬起小脸,任雪花在脸颊上慢慢融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孩子们亲身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五、会写。对小学生而言,感觉作文难写、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要转化学生写作文的消极态度,除了要熟悉生活、认真观察、善于积累,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他们写作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出示相关的图片、范文,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也可以在小组内把自己想写的相互交流,共性的东西可以一起回忆,教师也可适当地提醒和点拨。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立意、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欲望点燃了,写作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总之,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平日里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孩子们一定会在写作的空间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作文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00字

书,是一位良师益友,书,亦是精神的食粮。而读书,可以开拓你的眼界,可以增长你的知识。自然,书读万卷,你的知识也就增长了,见识也就广泛了,眼界也就拓宽了。当你写作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脑子“短路”的现象,那显然就是因为平时的阅读少了,下起笔来自然觉得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用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多阅读!等到阅读的书多了,知识丰富了,写作起来才会犹如神助。应多读书,因为书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应多读书,因为书海是无边际的,漫步在书的海洋中时,你才会觉得自己过得充实。说起读书,我们应该向冰心、老舍等作家学习。就是因为他们的书读多了,“墨水”也就多了,写作起来完全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写出的作品也是十分经典。此时,你不用太多去嫉妒,因为,只要你也努力,也一定会赶上他们的。记住,当你觉得下笔起来困难的时候,不要惊慌,只要去书海“旅游”一番,多长长知识,下笔就如有神了。

作文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300字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当学生能用拼音识字时,就意味着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几句话不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目标,概括出了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巨大影响,而且指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靠大量的阅读。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能力好的小学生多数对阅读有着浓厚兴趣,乐于读书;而阅读能力差的往往反之。其实,从孩子会识字开始,他们对阅读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看《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等内容较为轻松的书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父母越来越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给孩子规定了阅读任务,久而久之,阅读不再是兴趣,而成了一项负担。其实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孩子的阅读,不能用高压的手段,因为到最后往往会适得其反。

鉴于孩子们出现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反思。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看着课题,进行猜想,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抑或是课文会怎么写等等。当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疑问以及想要解开这些疑问的愿望时,势必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对于猜想的问题课文中没有涉及到时,我会给学生寻找课外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扩展知识面,学生非常感兴趣,每次都听得意犹未尽。课后我也做了一些努力,除了学生定时去校图书馆借书之外,我在班级里还开辟了一个图书角,由我带头捐出自己的好书,并且经常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离开了课业的框框条条后,都能畅所欲言起来。从他们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他们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思索和探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

二、 要注意引导学生眼到心到

小宁是个懂事听话的学生,但是在学习语文的路上总是不太顺,原因是她的阅读不好。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问题在我与她母亲交流过后,家长也采取了措施,在孩子的书籍阅读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也并不是因为孩子讨厌读书,相反,她的的确确在认真地读。但是孩子读完后,却是一问三不知,好像没读过似的。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原因在于她的阅读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阅读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好像就是用眼看用嘴读,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南宋的朱熹在《朱子家训》里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小宁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做到读书的“三到”上,特别是“心到”。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有待发展,要做到像初高中生那样保持一贯地读下去,可以说是勉为其难。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以“口到”“眼到”带到“心到”,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当学生读出了情感,才是真正达到了“心到”。在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课堂中,除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之外,我也会进行一定的范读,给学生奠定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同时,我也会在教学或是宝贵的晨读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觉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带动情感的体验。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而有了情感,那么何愁做不到“心到”!

三、 要注意点拨学生精略相辅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也能做到读进心里时,就需要学习精读与略读。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简单地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题思想即可;精读就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升华情感。然而并不是一篇略读课文粗略地了解文章大意,一篇精读课文研读到对字、词、句的理解。

精读与略读是相互关联的。对于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分为精读与略读。整体感知课文阶段,我们就需要略读,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从略处理,只求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认识,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可。到了重点感悟阶段,便是研读文章的“微言精义”了,如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咀嚼思想感情等。对于书本中出现的略读课文,并不是说只要完成整体感知就行的,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出现的略读课文,其实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指导学生略读后,更多的是要学生根据对精读课文的学习经验,自主地将课堂上的略读演变到课后的精读上去,同样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课文的略读与精读,也要点拨学生对略读课文的精读,更要引导学生面对课文阅读时,选取和采用精略结合的阅读之法。只有“精略相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微言精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多读书有利于提高作文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而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孩子们就会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昆山市新城域小学)

作文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700字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

就呢?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复音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有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的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基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

举呢?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

力了。

杜工部尝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

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有时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无意中又成了一件作品。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兴会来时最忌外扰。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或是墨水猛然打倒了,便会把思路打断。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成

立了。

什么叫作“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拿一件浅近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在初练习写字时,天天觉得自己在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就猛然停顿起来,觉得字越写越坏。但是再过些时候,自己又猛然觉得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巧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暗里培养成功。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裴�F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张旭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尝自道经验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选自《谈美》,中华书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