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端午节 > 《燕昭王求士翻译》900字|燕昭王求士翻译

《燕昭王求士翻译》900字|燕昭王求士翻译

时间:2019-12-21 09:16:5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燕昭王求士翻译》900字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作文二:《《燕昭王求士》阅读答案及翻译》1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眄视指使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 吊:安慰,慰问。 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作文三:《《燕昭王求士》阅读答案及翻译》2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眄视指使   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  吊:安慰,慰问。  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4.C(吊:吊祭,悼念。)

5.D(②主语不是燕昭王。③是郭隗的劝说。⑤是与百姓的关系。)

6.A(”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不对,应为“向郭隗请教并拜他为师”)

7.(12分)

(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能的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诚”、“ 朝”、“ 趋”)

(2)如果大王确实想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比我贤明的人呢?(“今”、“致”“且”、和被动的“见事”各1分。)(3)略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宫乃旅游胜地,被誉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为隐逸者所爱。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 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作文四:《《郭隗说燕昭王求士》原文及译文》1700字

(题目编者加) ——《战国策》【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因而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着我国混乱,乘人不备而进攻。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不够用来报仇。然而若能得到贤士一道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敢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人与老师相处,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亡国之君只能同仆役小人相处(这里是说越贤明的君王就越能招致才高的贤人,不能尊重贤人,贤人都会离去)。屈己之意(指:意思,想法)以侍奉贤者,恭敬地接受教导(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贤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虚心),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自己最先向贤者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嘿:沉默),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来了。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快步迎上来自己也就有礼貌地快步迎上去,那么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来了。依着几案,拿着手杖,斜视用手示意别人去做事,那么服杂役的仆人就来了。如果君主对人狂暴凶狠,随意打骂践踏,那么只有刑徒和奴隶在他身边了。这就是自古实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广泛选拔国内的贤者,而登门拜见,天下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便会)疾速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拜访谁合适呢?”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作为自己的老师。乐毅(战国名将,率燕军先后攻占齐国七十多城)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赵人,后为燕将)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打仗。于是就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国君原是晋国大夫,后瓜分了晋国)联

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军败,齐闵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杀)。燕军独自追赶败退的齐军,深入到(齐都)临淄,掠尽齐国的财宝,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邑没被攻下的,只剩莒、即墨。

作文五:《燕昭王求士》2100字

燕昭王求士

故事背景

•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听信苏代之言,想学尧帝让位给舜帝而不给自己的儿子,引起了大祸。他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子之为人残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儿子和亲信。结果燕国大乱,齐宣王(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招揽贤士,发展文教事业,“稷下学宫”;荀子、孟子等“百家争鸣”;王天下的雄心)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子之。在这种情况下,公子职依靠赵国(赵武灵王)自立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  •齐军因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无法管理大片燕国的土地,只好退回了齐国。但燕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战国七雄中变成了最弱小的国家。燕昭王痛恨齐国,发誓要报家仇,雪国恨。他一心要访求贤士,便问计于老师郭隗。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收:收拾。破燕:失

败的燕国。破:败。 ),卑身厚币(卑身: 降低自己的身份。币:帛一类的丝织品,此处指礼物。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指拿出丰厚的礼物。),以招贤者(贤者:有才能的人 ),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wě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因:趁着 ),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报:报仇 )。然得贤士与共国(与共国:与之共国;共同管理国政之意 ),以雪先王之耻,(雪:洗(奈何:怎么办。敢:助动词,表敬。可译为冒昧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处:相处。要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并与之相处。亡国:即亡国之君。役:仆役 )。诎(qū)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诎:同“屈”。指:

旨,意旨。诎指:犹屈意,屈尊。之:指贤者 。北面:老师面向南坐,学生面向北受业,为古代尊师之礼 。百己者:才能百倍于自己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趋:疾走,小跑。古代侍奉老师长者,遇事必须小跑着去做,不能慢步。息:休息。古代尊师“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为政》老师休息,弟子才能休息 。 嘿:同“默”。这句意思是说:于众弟子中抢先请教,直到最后才停止。以此形容勤学好问,虚心求教。但这对贤人就不够尊敬了。古人应对,要老师先问,等他说完再回答。所谓“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礼记·曲礼上》先趋后息,先问后嘿,对贤人虽有一定尊敬,但比起北面师事,就差了。所以百己者就不至了)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人趋己趋:趋事贤人,只随众,并不特别殷

勤 。若己者:和自己能力一样的人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冯:同“凭”,倚靠。冯几:靠着几案。古人席地而坐,面前放一几案,为闲居时凭靠。据:拄着,扶着。据仗:拄着手仗。古人尊重老年人,有赐几杖之礼。因此求教于长者,有“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如果燕昭王自己反倒凭几柱杖,对人很不尊重,自然贤人不会来了;眄(mian)视:斜视,不用正眼看人,轻视不尊重得很。指示:用手指示意,指手划脚,也是不尊重人;厮役之人:供人役使之人。厮:役使  )。若恣睢(suī)奋击,呴(xǔ)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恣睢:任意暴戾。呴通“吼”。籍:同藉,践踏,跳脚。奋击:奋力击打,意为拍桌子打板凳。叱咄:大声喝斥;徒隶:为狱囚执劳役者,比厮役更低级的人

服:行。 致:招致,招徕)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朝:谒见。其:指贤者;必趋于燕:必然奔向燕国。)。”

•  昭王曰:( 谁朝:即朝谁。可:合适)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三年不能得(君人:为人民之君。君:动词,做国君)。涓(juān)„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扫清洁的人,可指国君身边的近侍;反:同“返”,返回)。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安:何。事:用;捐:捐弃,损失)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

马,马今至矣。‟(今:即,将要。)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见事:被侍奉,言其被尊之为师;远:意为“认为……远”)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筑宫:修建房舍,“黄金台”“尊贤堂”。师之:尊他为师)。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争:争着,争先恐后;凑:聚集;乐毅:魏名将乐羊之后,魏国的大臣。奉魏王之命使燕,入燕后,受到燕昭王礼遇,遂留在燕国,后燕昭王重用他统兵伐齐,大破齐军。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人的离间,乐毅乃奔赵国;邹衍:齐人,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剧辛:原为赵人,沙丘之乱后,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

五国联军破齐前夕,剧辛作为燕国的使节和邹衍一起游走各国,达成了对齐国的包围网;后统兵伐赵,被赵人所杀)。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李白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吊死问生:huì祭奠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乐佚:生活安乐舒适。轻战:不怕打仗)。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烧其宫室宗庙(北:打了败仗而逃跑。追北:此处指追击败逃的齐军。)。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jǔ)、即墨。

作文六:《B.燕昭王求士》3000字

燕昭王求士选自《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作者—刘向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1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燕昭王求士》

——人才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业来说非常的重要,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肯定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非常谦恭的尊重人才、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象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最关键的是他能够招徕最佳人才而且善于驾驭最佳人才。一切正如刘邦自己说的:“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作品背景】

燕昭王(公子职)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燕相子之,燕国演成大乱。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子之。在这种情况下,公子职依靠赵国自立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多国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

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注释】

①诎指:折节。  ②呴:通“吼”。  ③涓人:养兽官。  ④若:同“苦”。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能去照顾一匹死马?你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买它尚且要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有能力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五.成语

千金市骨

同义词:(千金买骨)

(燕昭市骨)

(死骨千金)

六.道理

为了显示他对人才的重视,以此来招揽更多人才

一、 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作文七:《燕昭王求士》6000字

燕昭王求士

一、 出处

《战国策》:《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二、背景

燕昭王(公子职)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燕相子之,燕国演成大乱。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子之。在这种情况下,公子职依靠赵国自立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多国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说明:在诸侯景象争雄的战国时代,人才问题是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大事。燕国的盛衰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燕昭王即位时,内外交困,国势衰弱。他听取了郭隗的决策,广泛招贤纳士,于是,士争凑燕,乐毅等人来到燕国。从此,燕国由弱变强。

三、原文分段解读

1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2欲将以报雠○3。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4孤极知燕(一)、燕昭王收破燕○

5。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6。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7 小力少,不足以报○

1收破燕:指的是燕昭王复国一事 ○

2卑:形→使动,使„低下。   厚币:(用)贵重的礼物。欲将:打算。 ○

3欲将:打算。省略句,省略宾语,欲将以(之)报雠 ○

4因:象形字。(1)本义:席垫。是“茵”的本字。(2)常用义:凭借、依靠(动),如本课“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沿袭、因袭○

—由于、因为(介)—原因、缘由(名)——于是、就(连)。    孤:王侯谦称。     袭:偷袭,侵袭。

5 极:最,非常。     报:报仇。 ○

6省略句,省略宾语,然得贤士与(之)共国。    雪:洗刷 ○

7敢:谦辞,冒昧地。      以: 奈何:怎么办。 ○

翻译: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8。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10。先趋而后(二)、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11。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12。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13。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14。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15。”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8帝者、王者、霸者: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成就帝业,成就王业,成就霸业。 ○

9诎指:诎通屈;指通旨,即意旨、心意。“诎指”即委屈自己的心意,不任性妄为。    “事”,侍奉。 ○

10北:象形字。象两个人背对着背,(1)本义:背离。(2)常用义:背弃、背叛—败北、逃跑,如“未尝败北”—败逃的军队。如本课○

“燕兵独追北”—方位名词,北方。     北面:面相北,古人尊师,师位坐北面南,弟子面北。    百己者:超过自己一百倍的人

11先趋而后息:趋,疾走。古代见了尊长要快步向前,表示尊敬,这是一种礼节。    问:慰问,指对人亲善。   嘿:通默,沉默,停止○

说话。    什:即十行

12冯几据杖:冯,古读píng,通凭。   据杖:拄着手杖。    眄视:斜视,不正眼看。    指使:用手指示意,指,名词或用作状语。 ○

厮役之人:服役打杂的仆人。

13恣睢:叠韵连绵词,骄纵狂暴的样子。    呴籍:按吴师道补注,应为跔藉,脚蹈跳跃的样子,形容态度粗暴。    叱咄:大声呵斥、○

指责。    徒吏之人:指罪犯奴隶,这里指那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人。

连绵词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ling li、鸳鸯——yuan yang、仓猝——cang cu、荏苒——ren ran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luo tuo、联绵——lian mian, 崚嶒——leng ceng,啰嗦——luo suo。

3、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蘑菇、垃圾、囫囵。

1○4服道:服事有道者。    致士:招纳贤士。致:(1)常见义:送到、送给、献出。(2)引申义:传达、禀告—使至、导致、取得—招引、引来。如本课“此古道致士之法也。”—归还、交出。

15诚:副词,果真。   博选:广泛选择。    朝:朝见,朝拜。 国君拜见贤者,这是尊贤的表现。   趋:奔赴,归向。 ○

翻译: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1”郭隗先生曰:2。(三)、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3。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5?’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君遣之○

6’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7。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

8 岂远千里哉?”○

1谁朝: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2君人:国君。     以:用 ○

3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扫清洁的人,也可指君王亲近的内侍。    谴:派遣  ○

○4反以报君:省略句,反以(之)报君。反,通返,返回。     报:答复,给回信

○5安事:何用,哪里用得着。 安:哪里,怎么。 事:侍奉。此处指“与„打交道” 。     捐:“捐”,失去,丢弃。

○6且:尚且    况:何况。    市:买   千金市骨、千金买骨、燕昭市骨、死骨千金

7不能:不到的意思。     期:(1)本义:限定的时间,即期限。(2)引申义:A限度,约会,期望B一周(年、月)读作Ji,如本课,“不○

能期年”。       三:表多数,非实指,在句子中作谓语。

8“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岂远千里哉:远,以„„为远,意动用法     ○

翻译: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1而师之○2。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3。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四)、于是昭王为隗筑宫○

4。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5,入至临淄,尽取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6。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1宫:(1)本义:住宅、房屋。如本课“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引申义:秦汉以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宗庙、佛寺、○

道观等庄严宏伟的建筑(3)古代还指音乐中的“五声”之一、五刑之一

2师:名→动,作为老师。 ○

3凑;聚集 ○

4殷:富足。    乐佚(LeYi):愉快安逸。   轻:轻视,不害怕。 ○

5北:打败仗的军队。 ○

○6室:(1)古义:房屋内部,后部中央叫室。(2)引申义:房屋、居处的统称—人家、住户—家人。也表示家族—坟墓—装刀剑的套子 翻译: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四、知识拓展与复习

1、因

【因在古汉语中的应用、意思及举例】:

一、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3.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二、用作动词:

1. 依靠;凭借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3. 沿袭,承袭

殷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

形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趋赴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三、用作介词:

1. 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 。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四、用作形容词:

1. 亲,亲近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五、用作连词:

1. 于是,就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 柳宗元《三戒》

2. 因而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2、以:yǐ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

燕昭王求士

13级汉语国际班

邱梦华

1301000143

作文八:《燕昭王求士》4200字

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

一、学习要点提示

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燕昭王尊重人才、发愤图强的精神。

2、体会学习《战国策》生动形象、气势充沛、说理深刻透彻、语言辩丽恣肆等艺术特色。

二、作品背景介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到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成集后定名为《战国策》。

至于其作者汉代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在谈到该书时均未提到,现在人多认为是秦、汉年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战国时代,社会风云变幻,诸侯各国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及领土扩张。

《战国策》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其奇谋异策,肯定了他们在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塑造出不少政治开明、发愤图强的君主、卿相、士人形象,本文中的燕昭王就是当时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

当时的燕国是列国中的弱国,经常受到近邻齐国的欺负。燕昭王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子,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燕王。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由赵、楚、韩、魏、燕五国兵力组成的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燕昭王:

燕昭襄王(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苏秦。《战国策》里也记载他千金市马的故事,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三、层次结构分析

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求士之法。其中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的那段话,主要从事理上分析阐述“致士之法”。郭隗首先针对燕昭王求士的目的列举了不同的待人原则:“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继而提出了古代不同的求士之法:“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  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接着开导燕昭王以古代成就帝王之业的君主为榜样,并指出了求士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这一层对话,纵横铺陈,尽显辩丽恣肆之风;层层推进,气势锐利激扬。第二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 “谁朝而可” 的那段话,他以涓人市马为喻展开议论,形象地说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要示人以信。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第二段写燕昭王听从郭隗计策的结果。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的第一个结果是吸引了各国的人才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乐毅、邹衍、剧辛等人都在后来的伐齐行动中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个结果是燕国国富民强,军民振奋;第三个结果是打败了齐国。三个结果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燕昭王意愿,使文章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四、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就燕国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记述了燕昭王拜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见解,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

五、艺术特色

课文以燕昭王求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有问题,有回答,有结果,首尾呼应,事件、人物明确,情节结构十分完整。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着重描写郭隗的策略:他先用整齐对称的排比方式,对各种致士之法进行铺陈描述,从中进行比较,诱导燕昭王礼贤下士循序渐进,侃侃而谈,内容精致而流畅;接着又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既将道理阐述得深刻透彻,又使文章生动而富于文学色彩。全部说辞纵横捭阖,辩丽恣肆。而在对话中,郭隗的老谋深算,燕昭王的礼贤下士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六、作家作品汇评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战国策》一书影响于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尤为显著。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获得丰富的有益的经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七、译文参考

燕昭王将残破的燕国收复后即位为王,于是卑躬屈节,用重金招揽人才,想利用这些人为燕国报仇。所以,他找到郭隗说:“ 齐国乘着我国内乱袭击打败了我们,我很清楚燕国势单力薄,找齐国报仇不是对手,然而要是有能人和我共同治国,以雪先王之耻,这才是我的愿望。请问怎样才能报国仇呢?”郭隗回答说:“成帝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师并与之相处;成王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友并与之相处;成霸业的君主以人才为臣并与之相处;亡国之君把人才当奴才使唤。你要是能卑躬屈节善待人才,真诚接受他们的教诲,那么胜过你百倍的人才就会来投奔你;要是你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积极耐心地向别人请教,那么能力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来到你的身边;要是你事事紧跟别人后面,那么和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投靠你;要是你靠着桌子,拄着手杖,用眼睛和手指指使人,那么投奔你的只有供人差谴的差役;要是你野蛮粗暴,随意打杀,或是暴跳如雷地大声训斥手下的人,那么前来投靠你的只能是些惟命是从的奴才。这就是古代实行王道、罗致人才的方法。燕王若能真诚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燕王拜见自己的人才,所有人才一定都会奔向燕国来了。”昭王说:“我将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随从就跟他说 ‘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国君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随从回答说:‘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觉得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来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连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那些人才)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富强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地。

1、卑身厚币 ,以招贤者。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 “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事:为„„服务。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孟子说:时机不如有利的战机,有利的战机不如依靠民众的力量。包围它攻击它不能取胜;能够包围起来攻击它,必然有天时这样的有利条件,然而没有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尖利,储备的粮食不是不多,放弃而离开了守护的城市,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说:不是靠划分国土的疆界来固定民众,不是靠山溪的险要使国家稳固,也不是靠兵器的锋利扬威天下。拥有道义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不讲道义的人不能得到帮助。得到帮助少到极限,自己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得到帮助越来越多了,天下就归顺了他。只要我得到就会顺应民心,天下的人都会帮助我,攻击孤立的一方,所以要不就不打仗,要打就肯定胜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享年64岁。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作文九:《燕昭王求士译文》900字

《战国策》

燕昭王求士

译文:

燕昭王收拾残破的燕国,即位称王,屈尊用丰厚的礼物招揽人才,打算报仇雪恨。燕昭王前去见郭隗说:“齐国在我国衰乱的时候趁机打破我国。我知道燕国势单力薄,不能报复齐国。但是,与贤者共同治国,报仇雪恨,是我的心愿。燕国该怎样才能打败齐国,一洗耻辱呢?”

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君主,跟贤者相处,像跟老师相处一样;诸侯跟贤者相处,就像跟朋友相处一样;没有雄才大略的国君,跟贤者相处,就像跟臣子相处一样;亡国之君跟贤者相处,就像与奴隶相处一样。委屈己意而敬奉贤者,虚心向贤者求教,那么才能胜过国君百倍的人就会前来;先求贤若渴,急迫寻求人才,后则逐渐松懈、止息,那么才能胜过国君十倍的人会前来;像一般国君对待贤者一样,那么才能和国君差不多的人会前来;靠着几案,拄着手杖,颐气指使,那么只能吸引到供使唤的奴才;如果态度骄横,任意体罚,践踏人格,随意呵斥,那么只能吸引到俯首帖耳的奴隶。这就是古代侍奉贤者、招揽人才的道理。大王您如果能精心挑选国内贤者,礼贤下士,天下人一旦听说大王优礼人才,真正的人才就会投奔大王。” 燕昭王说:“我应该首先礼遇谁呢?”

郭隗回答道:“我听说一个故事:古代一个君王用千金换取千里马,三年都不能如愿。君王的近侍对君王说:‘请您让我去找千里马。’

君王就答应了。三个月以后,那个近侍回来了,只用五百金买了马首,而千里马已经死了。君王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千里马,浪费五百金买个马首有什么用呢?’近侍说:‘死千里马的马首国君都肯花五百金,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由此一定以为大王肯花大价钱买千里马,那就真能买到千里马了。’于是还不到一年,就买到三匹千里马。大王您真打算网罗人才,就从敝人开始吧。连我都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强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担心路途遥远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筑宫室,像对待老师那样礼遇郭隗。此后,乐毅从魏国、邹衍自齐国、剧辛从赵国,都前往燕国,其他有才能的人也都争着聚集到燕。燕昭王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勇于作战,进攻齐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共同进攻齐国。齐国军队被联军打败,齐闵王出逃在外。燕国军队单独乘胜追击,攻入齐都临淄,掠走齐国珍宝,放火焚烧掉齐君的

宫室宗庙。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

作文十:《燕昭王求士——教案》3900字

《燕昭王求士》教案

背景:

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也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诸侯割据,逞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所谓“弱肉强食”,经常爆发兼并战争。燕国地处北方,在西周时,它还是一个小国,到战国时才逐渐富强起来。 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当政,他听信一个名叫毛鹿寿的人的花言巧语,效法尧舜禅让的作法,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并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认命。这一作法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新旧贵族为此展开激烈争斗。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临邦齐国乘机发兵进攻,仅用15天就攻占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则被齐国活捉,由齐宣王下令处死。于是,燕国人民就拥立了哙的儿子平,即位登级,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国恨家仇他都想抱负。然而对手齐国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兵强将勇。与齐国相比,燕国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可燕昭王认为,燕与齐相比,差距虽大,但却可以弥补,关键在于求士。

但如何觅求贤才?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

为什么燕昭王把求士看的这么重要,认为它是能否报仇的关键,并且不耻下问呢?

“士”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地位在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裂变,士的含义也起了变化,战国时期,凡是有点本事的成年男子,无论贫富尊卑,几乎都可以称做士。士的成分极其复杂,如果按类划分,士又有谋士、侠士、策士等区别,名类繁多。在当时,士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能力却很大。尤其是一些策士,善于根据各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把握国君的心理,发表见解,进呈方略,加上能言善辩,往往一番话就可以改变某个国君的主张,左右形势。

由于士的能量大,因而各国都争相收罗他们,强国想用他们扩展疆土,弱国想靠他们来维护安全,连一些贵族豪强也想收养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如信陵君赵胜就养士3000。当时求士之风盛行,燕昭王想复国,便自然想到了求士。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介绍燕昭王求士的。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卑:使„„卑,降低自己的身份,这里说不摆国君的架子。厚:使„„厚,币:礼物,以:用来 两个“以”字,前一个为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介词,省略宾语贤者。]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因:凭、趁机,袭:偷袭,破:打破袭、破都是动词,是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即袭击燕国,攻破燕国。]。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孤:君主的谦称]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与共国,与(之,贤士)共执国政,与他一起治理国家]。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敢,谦敬副词,表尊敬的语气副词。大胆,冒昧。问,请教。] (第一层)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帝者:称帝的人,王者:称王的人,与师处: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结交。] 。对待燕昭王的请教,郭隗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以四个“者”字的五字排比句,层层相递,依次排出国君对贤士的四种不同态度,说明效果与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国君对贤者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国君事业的成败和事业成就的大小。国君的作为成就愈大,对待贤者的态度就愈礼貌、愈恭敬,就愈能得到贤者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取得的成就也就愈大。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诎:“屈”,指:“旨”, 诎指:委屈自己的心意,北面:面向北,百:数词作动词,胜过„„百倍,百己者:胜过自己百倍的人。]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互文),则什己者至。[趋:疾走,嘿mò:“默”沉默、停止说话,什:胜过„„十倍。]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冯:pīng “凭”,几:案几,眄视:斜视,指使:用手指役使。]

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恣睢:放纵暴戾,呴籍:呴通“吼”,跳着脚,态度粗野蛮横;叱咄:大声呵斥,徒隶:刑徒和奴隶。] 这几句说:如果国君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提问在别人之前,住口在别人之后,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贤士才会前来。这是既劳苦在前,又虚心求教的明君形象。“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是说:如果看别人怎么干自己也随着干,那么与你相仿佛的人才会前来。这是既有不甘落后的一面,又有被动跟人走的一面,是一位平庸的国君形象。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服道:施行,从事。致:使„„致。]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朝:朝见,拜访。] 燕昭王向他讨教怎样招揽贤士,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着重强调了求贤士必须要有个谦虚恭敬的态度。并且用他所排列的五种情况和古代君王的经验来说明谦虚、恭敬的态度,是能否求得贤士的先决条件。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扫清洁的人,也可指君王亲近的内侍。]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安:怎么,事:为„„服务,捐:舍弃。]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以„„为:认为,市:买,今:很快、最近]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且:尚且,见事:被委以重任,受到重用,于:比,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第二层)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凑:聚集]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乐:以„„为乐,轻:以„„为轻] 以佚为乐,以战为轻。即愿意为国效劳,不是轻视打仗。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三晋”,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是春秋末年由晋国分化出来的。历史上叫“三家分晋”。“闵王”,是齐宣王的儿子。也就是烂竽充数中喜欢独奏的那个齐闵王。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北:战败的军队]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第三层)没有被攻破的齐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地。据说这次燕兵攻齐,乐毅连克十二城,本可以使齐全部覆没,但由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听信齐国间谍的谣言,怀疑乐毅有反叛之心,逼乐毅出奔赵国。而齐国此时出了一个名将叫田丹,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所以使得燕国这次军事行动功亏一篑,没有取得全部成功。

字词分析: 币——幣  形声。从巾,敝声。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幣,帛也。——《说文》 北会意。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说文》

本义:背或相背,是“背”的本字。打了败仗逃跑时总是以背对敌,由此引申出败逃得意思。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谦恭诚恳地向人请教学习,而后再

静下心来默默思考,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繁荣富强,兵士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做好打仗报仇的准备。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特殊句式:

寡人将谁朝而可(宾语前置)

隗且见事(被动句)

层次结构分析: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何求士

第二段:郭隗献计

第三段:招贤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