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无烟日 > 从跨文化意识角度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口译策略

从跨文化意识角度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口译策略

时间:2021-04-08 09:42: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跨文化商务沟通在生活中也日渐频繁。寒暄语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变得十分频繁,寒暄语就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和主题无关的客套话,也可以被称为招呼语、问候语、应酬语等。本文大致介绍了从跨文化意识角度分析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差异寒暄语的口译策略。本文通过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来分析问候语寒暄语和接待寒暄语,并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指导人们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正确的口译寒暄语,促使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口译 寒暄语
  一、跨文化意识和商务口译的定义
  (一)跨文化意识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一员。每个国家的交流十分频繁,因此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语言和书面语类似,文化也会产生交际障碍。为了创造良好的交流,口译员必须注意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化所造成的障碍。要做到这一点,口译员不仅要掌握原语和目的语,还要掌握藏在他们身边的文化。
  根据G. Hanvey,有四个不同层次的跨文化意识。第一个层次是肤浅的文化特质往往解释为外来的或怪异的意识。第二级是重要和微妙的文化特征,对比明显,自己和被解释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和非理性的认识,对杠杆的文化差异是令人沮丧的。第三级与第二级,但文化特质是公认的可信的通过理性分析,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是可信的。第四个层面是另一种文化的感觉如何从内幕的角度认识。第四个层次是一般称为移情的专家。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移情是相当困难的。它不仅要求通晓外国语言,而且要深入了解外来文化,只有通过充分接触才能获得。
  (二)商务口译
  商务口译,顾名思义分为商务与口译,因此在定义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商务以及口译。《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商务定义为“商业上的事务” (1996:1104)。①现在国际交流频繁,国与国之间商业交流也十分的频繁。 “口译行为是一种语际解释行为,他的根据是原语的语言符号化表现,通过对语言符号化表现的解释获得对原语意义的理解。” ②(刘宓庆,2003:2)“口译是将用原语表达的交流信息口头转用译语表达。” ③(De Groot,1997:25)。口译是译员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综合以上定义,商务口译是所有商务交流活动中涉及的口译行为。
  二、寒暄语
  寒暄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由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20世纪初,马林诺夫斯基在一个小岛上度过了两年,他发现,当地居民的人际交往不是传递重要信息,而是营造某种氛围,保持社会联系。他称这种语言为“寒暄”,现在它是由语言学家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寒暄语在交谈的过程中和主题无关的客套话,寒暄语也可以被称为招呼语、问候语、应酬语等。寒暄语,英译为phatic communication,或更为人所知的small talk。最早是由人类学家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
  (一)中国文化下的寒暄语
  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的背景影响下,社会因素主要的影响了寒暄语的发展。由于文化地域性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渐渐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寒暄语。“寒暄”从字面的意思可以看出,是“问寒问暖”的意思。现在日常的寒暄语有:“吃过了吗?”这已经是中国人标志性的寒暄语。“在线吗?”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频繁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时候会说的寒暄语。“最近怎么样呀?”朋友相见也会经常说的一句话。寒暄的发展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西方文化下的寒暄语
  在西方文化下,相比较和中国文化下的寒暄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个最本质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由于宗教和国家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中西方寒暄语的不同。在西方,人们会讨论天气问题,常见的寒暄语有:“Nice weather ”,“It is a lovely day, isn′t it?”,“Very cold, right?”。比如在商务交际中,常见的寒暄语有:“I ′ve heard so much about you”,久仰。“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You′ve had a long flight”辛苦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口译者在对外翻译的时候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这对译者本身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求译者对各国的文化都要有所了解,才能保证口译的精准性。
  (三)中西方寒暄语差异的原因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和互相影响的。以寒暄语为语言的例子,体现了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但是在翻译寒暄语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表面的意思,也要探究藏在表面下的深层文化意义。所以翻译寒暄语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奈达提出一个观点,“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显示出他的意义。”所以,如果只看字面意思,用母语去翻译寒暄语中的文化概念,那么很容易造成文化失语现象。
  1.中西方生活方式差異的影响
  由于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能准确的形容当时的情景。在汉语和“食”有关的表达方式大量涌出,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早早就进入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中比较罕见。必须要在当时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中国,很多食物的名字,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只有意译。在20世纪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时候,那时候吃饭成了当时的最重要的事情。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但是这句寒暄语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人,见面不会说“Have you eaten yet”。如果你对外国人说这样的话,他可能以为你要请他吃顿饭,所以在口译中可以翻译成“Hello”或者“How do you do.”
  以英国为例,英国是沿海国家,是海洋性气候。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英国只有天气”英国天气变化的十分频繁,因此天气这个话题成为英国人民经常讨论的。但是中国的气候是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和天气比较规律,所以讨论天气并不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