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描述流程的文章》2400字]流程图是描述什么的常用方式

[《描述流程的文章》2400字]流程图是描述什么的常用方式

时间:2019-10-22 09:32:3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描述流程的文章》2400字

描述流程的文章,有一定的规律性叙述要点可以参照查看自己是否写到: 1. 首先说明是做什么工作的过程,目的是什么 2. 准备工作 3. 按时间/过程先后描述 4. 结果 5. 简单总结(可有可无) 描述一个实物/器具的工作过程 文章应分以下几点: 器具的工作过程, 描述一个实物 器具的工作过程,文章应分以下几点: 1. 实物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2. 基本结构 3. 工作过程 4. 简单总结 描述过程,流程常用句子: 描述过程,流程常用句子: the following diagraph shows the structure of…… …… the picture illustrates it mainly consists of…… it works as follows. it always involves following steps. the whole procedure can be divided into…stages 描述流程,过程的常用过渡性词语: 描述流程,过程的常用过渡性词语: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finally the first step is to; the next step is to; the last step is to ;in the next stage; in the following stage;in the last stage the first stage involves first of all; to begin with;next;then;later at the same time;simultaneously subsequently;consequently;before this during;after this;in the course of;in order to/in order not to;in order that;so as to/so as not to 【流程图特点之六:一般不需要写总结】 最后再总结一下流程图的特点 特点: 特点 特点一:现在时 特点二:定语从句 特点三:被动语态 特点四:顺序词 特点五:适当添加 特点六:无总结 最新雅思流程图《巧克力的制作》 含范文深度点评) (含范文深度点评 最新雅思流程图《巧克力的制作》 含范文深度点评) ( WRITING TASK 1 You should spend about 20 minutes on this task. The illustrations above show how chocolate is produced. Summarise the informait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ﻬ【高分范文深度点评】 高分范文深度点评】 The diagram shows the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chocolate. 所有的小作文第一句话都 【 要用一般现在时。流程图必备三个词:process:整个过程, stage:阶段,step:步骤】 Chocolate es from the cacao tree, which is grown in parts of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Indonesia.【开头不能冲上来就直接介绍 cacao tree,而是通过主题词 chocolate 引出,否则显 得太唐突】 【流程图特点之一:介绍过程要使用一般现在时】 【流程图特点之二:大量使用定 语从句,将有关联的两句话连接。【流程图特点之三:大量使用被动语态】The tree produces 】 large red pods which contain white cocoa beans. Firstly,【流程图特点之四:使用一些表示顺序 的连接词】when the pods are ripe, they are harvested , the beans are removed and they are fermented for several days in large wooden boxes.【三个句子的并列:“句子 A,句子B and 句 子 C”。 】During the fermenting process, the beans turn brown.【流程图特点之五:要适当地添 加个别图中没有交代但能从图片中直接读出来的的一些内容, 否则可能达不到字数要求。 但 是一定要把握尺度,千万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观观点,否则会扣分】 Next, the brown beans are spread in the sun to dry. They are then put in large sacks and transported by train or lorry. After this, the beans are taken to a chocolate factory where they are roasted in an oven at temperatures of between 250 and 350 degree Celsius. After being roasted, the beans are crushed and the outer shell is removed. This part is not needed for making chocolate. Finally, the inner part of the bean is pressed and liquid chocolate is produced.

作文二:《描述夜晚风景的句子》500字

描述夜晚风景的句子    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大风微微地吹着,除了偶尔一两声狗的吠叫,冷清的街道是沉静无声的。    当晚霞烧红了半边地利,海边沙滩上的人们有的

在游泳,有的在拾贝壳,有的在纵情地嬉笑,于是,这里的欢声像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    黑洞洞的夜,好像无边的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涯,连星星的微光也不。    傍晚,夕阳已它最后的余晖,发明了永恒的美,

(好词好句 )

留在远路归来的人们记忆里,构成永远的美回想。    暮色像一张灰色的大,静静地撒落下来,覆盖了全部大地。    偶尔一声鱼跃,冲破江夜的安静,接着又陷入无边的安谧。    疲惫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多少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天空像一块洗净了的蓝玄色的粗布,星星恍如是撒在这块粗布上闪光的碎金。    夜空中,月亮昏晕,星光稀少,整个大地仿佛都沉睡从前了。    更深人静,大地上万物都进入了梦乡。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戏院里的绒幕,缓缓落下来了。    夜

色是那么迷人,天上一颗一颗蓝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着眼睛,离我们是那样遥远。    月光不变,但人会变。她已不是中秋的主角,但愿咱们都晓得这是繁荣背地的代价。    这是冬夜的特点,天上亮,地上黑,似乎冷气把光也阻隔了似的。

作文三:《描述心情的一篇文章》1200字

描述心情的一篇文章

我是一名失业的中专生,因为在我读书的时候家里非常的穷,学习成绩一般,所以只读完高中就没钱去读大学。听朋友说高中起点读一年制中专可以参加考小学教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非常的高兴,而且说学费交的低。高考完就去打了两个月的工,辛辛苦苦挣了点钱但不够,另外向亲戚朋友借了点,去读了一年制的中专。刚完成学业后又听到消息说,我们县考小学教师限制大专以上的文凭才可以参加招考。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的苦恼,总是埋怨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其它县还要中专生,而偏偏我们县就不要了呢。过了多少个煎熬的日子,终于放下了自己的教师梦。

本想着出去打工,可放不下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亲。就这样在家里过着苦命的日子。居然又得知一个消息说,村上要招考村文书。单纯的以为这个文件可能是为了我们中专生的就业而发的,总是等啊等,终于等到就业的机会了。文件上要求的是招批知识化、年轻化的人来担任村文书。就想着我是我们村上很适合干村文书的人选,因为我们村上我是唯一文凭最高一个。

担任村文书分四个程序进行:测评、笔试、面试、考察。我村在测评的时候不通知考生,考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测评。最后才知道是只叫老文书的亲戚朋友去测评,得分老文书的最高。这个时候一半的考生都放弃了,因为他们说测评都不公平公正,乡上村上领导些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都支持老文书,去考也不会拿给我们干的。我不相信领导会不公平的干而去参加了笔试,在考场我无意中发现乡上的领

导人员用手指答案给老文书看。监考员不说,我也就不说了。因为我觉得他们指也只能指选择题,大题老文书是做不起的,平时我知道老文书的工作水平。要他帮村民写条证明都不会写,大多数村民都拿给我帮他们写的。笔试面试成绩相差一半,当然想一想就知道一个小学生考的肯定比中专生差的多,折下来总成绩我的比老文书高。考察也跟测评时一样的只叫老文书的亲戚朋友去对考察组说支持老文书。文件上要求的是初中文凭以上才可以参加考试,其它乡镇都做到这个要求。我乡其它几个村公平公正的进行了招考工作,村文书还是拿给考试成绩最高的年轻人来担任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乡就允许小学文凭可以参加考试。招考村文书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乡上村上的领导们不公平公正的搞了。他们这样违规突击提拔没知识、没文化村干部。难道领导干部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把柄落在老文书的手上呢,还是我们有些村老文书关系搞到位了。领导们宁愿拿给帮村民写条证明都写不起的人干村文书,也不愿拿给我们知识化、年轻化的人来干。如果村干部是拿给有关系的人来干的,那么我们也只好任他们宰割。

我们村的文书、主任、支书都是自家亲戚在担任,而且他们还说来参加村文书考试的考生不知道我们是自家人吗,既然他们来考我们是绝对不会支持他们的,这个村文书不可能拿给他们干。看这种情况都知道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个别领导干部信念动摇、思想滑坡、道德失范。如果还让这些领导干部这样乱干的话,那么我相信一些基层单位和农村干部的腐败性会越来越严重的。

作文四:《描述巴黎的英语文章》4500字

描述巴黎的英语文章

Paris has long inspired opinionated outbursts, from delusional to denouncing, but on one matter travelers remain in agreement: it's among the most stimulating cities in the world.

Paris assaults all the senses, demanding to be seen, heard, touched, tasted and smelt. From luminescent landmarks to fresh poodle droppings on the pavement, the city is everything it should be - the very essence of all French things. If you e here expecting all you've heard to be true, you won't leave disappointed.

Paris is at its best during the temperate spring months (March to May), with autumn ing in a close second. In winter, there are all sorts of cultural events to tempt the visitor, but school holidays can clog the streets with the little folk. August is usually hot and sticky, and it's also when many Parisians take their yearly vacations, so businesses are likely to be closed.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风格出众、浪漫迷人的名都,素有“世界花都”之称。雄伟庄严的凯旋门和屹立于塞纳河畔的艾菲尔铁塔是巴黎及法国的标志。协和广场、Avenue des Champs-Elysees香谢丽舍大道、还有代表着古老巴黎的圣母院、收藏有举世闻名的梦娜丽莎、维纳斯、胜利女神这三宝的卢浮宫及美仑美奂的凡尔赛宫、总统府——爱丽舍宫等等,美不胜收,让人永生难忘。

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是到巴黎旅游的最好的时节。在冬季巴黎也有很多的文化活动能够吸引众多游客,不过因为寒假的关系,街上的行人会比较少。八月份炎热潮湿,不过这个月也是众多巴黎人出游的月份,所以各类商店很有可能会关门歇业。所以8月份并不是游巴黎的好时间。

Musée du Louvre 卢浮宫One of the most famous museums in the world is the Louvre , or more correctly the Musée du Louvre ,

Louvre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world-renowned sightseeing places in Paris. This enormous building, constructed around 1200 as a fortress and rebuilt in the mid-16th century for use as a royal palace, began its career as a public museum in 1793. As part of Mitterand's grands projets in the 1980s, the Louvre was revamped with the addition of a 21m (67ft) glass pyramid entrance. Initially deemed a failure, the new design has since won over those who regard consistency as inexcusably boring.

Vast scrums of people puff and pant through the rooms full of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antiquities, including the Mona Lisa, Venus de Milo and Winged Victory (which looks like it's been dropped and put back together). If the clamor bees unbearable, your best bet is to pick a period or section of the Louvre and pretend that the rest is somewhere across town.

Leonardo da Vinci 达芬奇 意大利画家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举世瞩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它建于十二世纪末。卢浮宫共分六个部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塑馆和装饰艺术馆。  人们一涉足这艺术的海洋,总是先睹其中最著名的“镇宫三宝”,即“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和“蒙娜丽莎”。

Eiffel Tower 艾菲尔铁塔

This towering edifice was built for the World Fair of 1889, held to memorate the centennial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Named after its designer, Gustave Eiffel, it stands 320m (1050ft) high and held the record as the world's tallest structure until 1930. Initially opposed by the city's artistic and literary elite - who were only affirming their right to disagree with everything - the tower was almost torn down in 1909.

Salvation came when it proved an ideal platform for the antennas needed for the new science of radio telegraphy. When you're done peering upwards through the girders, you can visit any of the three public levels, which can be accessed by lift or stairs.

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的象征。一到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铁塔仿佛变成了“玻璃塔”,玲珑剔透,成为巴黎的奇景之一。

艾菲尔铁塔建于一八八九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三百零七米。塔楼分为三层:一、二楼有餐厅、咖啡座等,三楼是眺望台,在天晴的日子,可从此眺望七十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区。

Notre Dame 巴黎圣母院

The city's cathedral rank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of Gothic architecture. Sharp and high

Notre Dame was begun in 1163 and pleted around 1345; the massive interior can acmodate over 6000 worshippers. Although Notre Dame is regarded as a sublime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 there are all sorts of minor anomalies as the French love nothing better than to mess with things. These include a trio of main entrances that are each shaped differently, and which are acpanied by statues that were once coloured to make them more effective as Bible lessons for the hoi polloi.

The interior is dominated by spectacular and enormous rose windows, and a 7800-pipe organ that was recently restored but has not been working properly since. From the base of the north tower, visitors with ramrod straight spines can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west fa?ade and decide how much aesthetic pleasure they derive from looking out at the cathedral's many gargoyles - alternatively they can just enjoy the view of a decent swathe of Paris. Under the square in front of the cathedral, an archaeological crypt displays in situ the remains of structures from the Gallo-Roman and later periods.

巴黎圣母院建于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坐落在巴黎市中心赛纳河中的小岛上,是法国歌特式教经典之作。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高而尖,且由竖直的线条构成。正面有三重哥特式拱门,门上点着犹太和以色列的28位国王的全身像。

院内外都装饰着许多精美的雕刻,栏杆上也分别饰有不同形象的魔鬼雕象,状似奇禽异兽。据说这就是著名的“希魅尔”。它一直是法国的历史舞台,重要的国家庆典都在这里举行,如拿破仑1804年在此登基。

作文五:《文章图片描述的重要性》800字

文章图片描述的重要性

当我们看着各类网站文章的时候,其实我们首先留下印象的不是那些文字,也不是那个什么标题,我们引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图片。那么插图在一篇文章中究竟有多少分量呢?

图片是人们在社会交流中产生与进展而来,而图画与文字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交流的基本媒介,从文字的产生角度来看,图画更早于文字,就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象形文字,假如我们只有单纯的文字,就会产生各种的图画联想,作为我们的网站营销,“图文并茂”会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为直观的显示自己的产品,同时能够通过潜意识的让顾客在观看之后,能够对产品有一定的了解,配合营销的广告软文内容,就更好的营造了冲动消费的环境了。

而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修改图片的名称,同时修改备注,然后设置好ALT属性值,以及在图片周围增加相关内容等方式来加以说明,这样不仅能够主动告诉搜索图片所蕴含的信息,而且能够增加相关关键字的词频得以提高,同时使得一些关键字分布更加合理,当然,在对图文进行命名的时候,我们更多遵从图文一致的原则,题目的核心也是我们图片的描述,这样就能更好的使得我们的关键词被突出。

图片描述可以分为多种,一种是单一说明,就比如直接的告诉看图者这篇文章是要介绍什么样子的内容,一些配图可以分为含蓄类型的,这样的配图一般会采用渗透式销售,并且更有甚者能够透露自己企业的主线,以及企业文化。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配图情况,就是随意在百度或者一些其他的搜索引擎找些漂亮的风景画,然后就直接配图,这样一方面不能反应产品信息,另一方面又不能体现企业的文化,只是单纯弄了点色彩在文章,就会给人错觉和瞎想,假如是正面的,就是意外的收获,假如是负面的,就会损失一定的流量,而且带来的影响是累计负面,对于长远的发展不利。

看到了图片描述如此重要,那么你的企业网站是否需要进行相关的宣传呢?凡科提供的自助建站,快捷便利的为企业提供建站平台,让产品更好的在网站上展示,获得更多的流量,同时根据实际进行配图实践,带来不一样的收益。

作文六:《写一篇描述父亲的文章!》700字

我的爸爸 乌黑的头发中掺杂着几根白发,脸色稍有点黑,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那就是我的爸爸。 爸爸已经四十岁了,可还是童心未泯。 我上四年级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学会了玩溜溜球,便买了一个,回家写完作业后便玩了起来。 这时,爸爸看见我玩得那么开心,居然也想试一试,便对我说:“儿子,借你老爹玩一玩。”于是,我把溜溜球递给了爸爸。爸爸开始不会玩,球总是不听使唤,甩了半天也没学会。爸爸显得很着急,我便对他说:“等溜溜球滑到底下,你再往上拉。”爸爸试了几下就会了,还学会了“睡眠”、“溜狗”等好几个花样呢! 爸爸越玩越上瘾,越玩越有兴趣,一会儿都不想放下。妈妈看着爸爸的贪玩样说:“都40岁了,儿子都快12岁了,却还像个‘老顽童’! ”“哈哈……”家里传出一阵欢乐的笑声。 爸爸不光有一颗童心,他对工作也十分认真。 前几天,爸爸办公室里安了一台电脑,里面还装了好多游戏呢! 我真想去玩个痛快。正好,今天爸爸要到办公室去,我赶忙央求爸爸答应。没想到他严厉地对我说:“你怎么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占公家的便宜,长大了还了得吗?”我生气地跑进自己的屋子里,“嘭”地一声把门用力关上,冲着爸爸的背影骂了声:“老顽固! ”没想到爸爸这一走就一直没回来,我只好睡觉了。 半夜里,我醒来上厕所,看见书房的灯亮着,原来爸爸在写材料,书桌旁的纸篓里已经被塞得满满的了,头上汗津津的,他发现了我,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我,说:“快去睡吧,明天还要上课呢。”我知道爸爸的倔脾气,只好说了句:“爸爸,你也赶快睡吧。”我便去睡了。 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月亮,在天空中散着步,星星,在调皮地眨着眼睛,而爸爸却还在写着那份材料。 我为我有一个“老玩童”,办事认真、公私分明的爸爸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文七:《桐城文章的“别样风景”》16800字

作者:吴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年06期

桐城古文传衍至晚清,颇有些“强弩之末”的景象。不仅领军人物才力不逮三祖,难以威仪天下,而且后继乏人,文脉殆息。吴汝纶曾自言:“文非吾之至者”①,“拙作古文,千万不可付刻。古文最难成。我所作甚少,皆凡下无卓立者”②。作为桐城派的“最后宗师”,居然对自己的古文“深自愧恨”,缺乏起码的自信。不仅如此,他对门下弟子的古文创作也颇不中意,曾云:“马通白近寄其母行状,乃不惬人意。吾县文脉,于今殆息矣。”③当然,桐城之“高古深远长”非朝夕就能覆亡。尽管“纯粹”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但由“桐城家法”训练而成的桐城文人,其眼光、学识和文化情怀仍然令人称道,其中的佼佼者由桐城文章“旁逸斜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诸多建树,仍然名动京师,称誉天下。其中最为时人所推重和景从的,是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桐城文人以桐城文章翻译西学,绍介新知,别开生面,为桐城古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桐城文章作为新学的文化载体,也由此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魅力。但是,“暴得大名”的严复、林纾,连同桐城文章,却好景不长,失落于五四新文化大潮,被无情遗弃;“光焰”了二百年的桐城派也由此以“桐城谬种”恶谥黯然而熸。前因后果,意味深长。本文试图就此钩稽史料,展开论述,以严、林为中心,解读桐城文章与翻译的“别样风景”。

一  从几则“告白”谈起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述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甫经脱手,就被慧眼识珠的友朋刻印成书。翻阅1898、1899两年的晚清报刊,便可发现多则《巴黎茶花女遗事》和《天演论》的发售“告白”。读来饶有意味,不妨择其最早、最有意味者转录如下:

(一)《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1899年4月24日)头版刊载《巴黎茶花女遗事》、《新译包探案》、《长生术》三种合印发售“告白”:

《巴黎茶花女》小说,情节变幻,意绪凄恻。前经福建某君译出付刊,现本馆特向译书之人用巨资购得,另用铅字排印,发各省销售,并附《新译包探案》、《长生术》二种,不日出书。如有喜阅者,请至本馆及各书坊购取可也。昌言报馆白。

1897年夏,林纾笔述成《巴黎茶花女遗事》④,1899年2月以“畏庐藏版”在福州正式印行,不到三个月,在上海的昌言报馆即发布重印广告。其传播速度之快,即在今天亦可称道。大概是觉得上述“告白”未能尽述译作风采,于是,四月二十四日(6月2日),该馆再于《中外日报》头版广而告之:

此书为西国著名小说家所撰,书中叙茶花女遗事历历如绘,其文法之妙、情节之奇,尤出人意表。加以译笔甚佳,阅之非独豁人心目,且于西国俗尚亦可略见一斑,洵为小说中当行之品,非寻常小说所可同日语也。……昌言报馆代白。

汪康年主办的《昌言报》乃维新派舆论阵地,对《巴黎茶花女遗事》如此快捷地印售、宣传,显然是看重了其“旁采泰西”的巨大文化启蒙价值;而拈出“叙事”、“文法”、“情节”、“译笔”、“西国俗尚”加以褒扬,更凸现了维新派人士新旧兼容的文学好尚和敏锐闳通的文化眼光,灵犀一点,惺惺相惜,耐人寻味。⑤

(二)《苏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1898年12月20日)头版刊载《天演论》“告白”:

是书上十八篇,下十七篇。英国名士赫胥黎所撰,格致之精义也。侯官严复所译,文章雄伯也。深言之,为西学之通径,时务之要书;浅言之,亦为场屋之秘本。侯官友人嗜奇精舍集资石印,以广流传。纸墨精良,款式雅驯,洵有目共赏。每部收回工料实洋四角,趸买八折。寄苏报馆账房及四马路中市古香阁书坊、老巡捕房对南广学会、惠福里游戏报馆、棋盘街南首天禄书局六先书局、三马路申报馆间壁格致书室分售,所印无多,先睹为快者请速移玉各处向购可也。此白。

这则“告白”中包容的丰富信息。应该说明的是,文化传播界对译述著作的推崇并非一视同仁。笔者在翻阅这几年的晚清报刊过程中发现,类似的翻译“告白”虽不时出现,但文辞显然没有像对《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那样推崇备至。例如,同样是译述斯宾塞尔的文章,《昌言报》在为“湘乡曾广铨译、余杭章炳麟笔述”的《斯宾塞尔文集》作“本馆告白”时是这样表述的:“斯宾塞尔为英之名儒,生平著述甚多。专讨求万事万物之根源,每假格致之说,显微妙之理,实为考究新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早为欧洲人士所推重。前天津《国闻汇编》译其《劝学篇》,读者莫不心餍意惬。惜未及译全。兹本馆觅得其全集,特按期译登报端,以饷同志。其文新理络绎,妙义环生,当亦诸君所深许也。”⑥且不说为章、曾译述“广而告之”还要拉严复译述“助威”,仅以其一句赞语,也无法和前述之严、林译述“告白”之遣辞措语相提并论。看来,时人推崇严、林译述,不仅仅在于其“新学”的内容,“译笔甚佳”、“文章雄伯”更是其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因此,严复、林纾借以翻译的“桐城文章”值得深究。

二  游走边际的古文

关于严复、林纾的翻译文体,陈子展认为,“他们(严复、林纾)运用古文翻译西洋近世思想的书或近世文学的书,他们替古文延长了二三十年的运命。”⑦将其视为古文,这其实是晚清民初学界的普遍认同,检索史料,触目皆是,毋庸赘言。而溯波讨源,所谓“古文”,发乎唐代韩柳古文运动。其形式,系与典俪偶韵的骈文相对而言,以先秦两汉之奇句散行文体为宗,气盛言宜,明白晓畅。苏轼所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精炼地概括了韩柳“古文”的文道功用。文以载道,“古文”的文统、道统,经唐宋八家、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桐城派的倡扬,规模千年,成为“文章”之“正统”。而“桐城三祖”,又以“义法”将“古文”再次“雅洁”;孔孟程朱,伦理纲常,体清气洁,法度谨严,成为桐城古文的风貌特征;天下翕然号为正宗,笼罩百年。由于“古文”善于操练“有节制的表演”,在科举制度下,便与“时文”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古文为时文”是桐城古文的拿手好戏,它“很好地接通了‘古文’与‘时文’,它所讲究的‘义法’,有审美意义,但更有实用价值”。⑧因此,对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知识文化群体来说,古文,主要是桐城古文,成为其必备的训练项目和写作技能。晚清朝廷近臣恽毓鼎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日记中写道:“古文义法当师桐城派”,“古文断不可不学,凡论事叙事,识见虽好,必须文笔足以达之,方能通达简明。试观古今有名大人物,无不通文笔者,其为用甚大。若骈体一道,以言情怡性,未始无趣,以言有用则未也”。他对自己“因草封奏,遇事理难显之处,竟不能曲折畅达,或格格不吐,或冗沓失裁”,归之于“平日未能专治古文”,而深感愧恨。⑨正是这种带有“普及化”的古文训练和“古文意识”,使古文成了文言的化身。日记、尺牍、公牍、笔记,乃至于便函等一切无韵之文的写作,常常以古文为皈依。而这种“古文意识”笼罩文言写作的结果,必然导致古文的边际游走,即古文自身自觉与不自觉地扩容与宽泛,旁逸斜出,穿插甚至包容其他文体,其自身的边界也由此日益模糊。因此,虽然受过西方文化的系统训练,但感同身受于这种“杂文学”景象的胡适脱口而出“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试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⑩自然合乎情理。同样,国学功底深厚的鲁迅、周作人、陈独秀、钱玄同等众多晚清民初学者相同或类似的表达,也同样是这种“杂文学”观的自然流露。(11)

而桐城古文的边际游走,首先是桐城文人自己运作的结果。郭嵩焘、薛福成、黎庶昌、吴汝纶等桐城大家以古文记日记、写尺牍、草奏章、撰考察报告,在文体与语言上已打破桐城三祖狭隘的古文禁忌,不仅文体广泛,而且文中亦有尺牍语、时文语、注疏语,其外来语和俗语更是常见,雅洁的要求已经放宽。但正因如此,却使桐城古文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样,只要在文言写作中胎息史汉、有“义法”,那就被视为古文,其佼佼者或被纳入桐城门下,或被视为桐城盟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龚自珍、钱大昕、冯桂芬、缪荃孙、陈去病、柳亚子、于省吾、冒鹤亭等明显不属于桐城派的文人,也被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纳入桐城派作家之列。(12)以刘声木这样学养深厚的桐城门人,岂不知龚文之“奇霸”、冯文之“经济”、柳文之“劲健”,与“雅洁”之桐城古文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于此,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时人心目中的“桐城古文”的概念已经大为宽泛,范围几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不太出格,那些写作古文“言有序、言有物”且师从或私淑桐城的文人都可入刘氏之法眼。(13)至于严复、林纾被摒弃在外,那是因为刘氏对“义理”、“辞章”的家法“看护”有其不可逾越的底线,他可能觉得严复以古文扬“泰西”义理、林纾以古文创作及翻译小说都太出格,颠覆了桐城的核心理念,“有伤风化”,尽管两人“纯粹”的古文创作完全可视作桐城古文,但将其收入桐城门下实在“有失家风”。当然,严复译著和林译小说的确不是纯粹的桐城古文:严译用的是渊雅的先秦文体,“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有弹性的文言”;“林纾并没有用‘古文’译小说,而且也不可能用‘古文’译小说”。(14)但严林译述之深美可诵的情调与左史笔法,其实与桐城古文之“义法”息息相通,甚至合拍,因此,以“杂文学”观视其译述为放大了的桐城古文,表述为“桐城文章”是能够成立的。以此返回现场,来观照、分析晚清“杂文学“的混沌现象,就能够深刻而周全地展露晚清那驳杂而又生命淋漓的文学史现象。否则,钱基博之语:“纾初年能以古文辞译欧美小说,风动一时,信足为中国文学别辟跷径。”(15)那就难以理喻了。同时,从诗文唱和及史料检索来看,吴汝纶、马其昶、二姚等“正宗”桐城文人与严复、林纾互相推重,早就打成一片,视为知己。(16)严、林以桐城文章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拜吴汝纶为师的结果。严、林为桐城护道和张目,亦人所共知,视其为晚清民初桐城的重要“盟军”,始终是学界的普遍认同。严、林的“出局”,可以说乃刘氏的“个人意见”,虽可理解,但不足为凭。

由此,严复、林纾以桐城文章翻译西洋学术和文学,其实是桐城古文边际游走、范围扩大的结果,昭示了桐城古文在文化转型期的泛化和变革;虽前所未有,却意义重大。因此,以“杂文学”观视野下的“桐城文章”来表述放大了的桐城古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  别无他途的译述工具

晚清的文化转型,其历史的独特性在于这一转型是在列强入侵、危机深重的情况下进行的。面对国运衰微,士大夫阶层既恋恋不舍于孔孟之道,又冀望以西学而自强。儒学一尊被彻底打破,意识形态领域因此诸家并出,异说蜂起。这样,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桐城古文的边际游走,恰逢时运,再一次获得了展露功效的“表演舞台”。应运而生的严复《天演论》、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不仅在文化启蒙方面振聋发聩,而且其译述工具——古雅的桐城文章,正好迎合了此时士大夫的文化趣味和阅读习惯。因而,甫经脱手,即“不径走万本”。前述之“告白”恰好从传播方面反映了这一文化奇观。

但值得重视的是,严复、林纾译述文体不仅“迎合”文化时尚,而且也是时势所然的“由衷之言”。严复当年留学英伦,尽管驻英公使郭嵩焘对其赞誉有加,曰:“文行亦跌宕,其才气横出一世。”(17)但继任者曾纪泽却对其文章不以为然。他在日记中写道:“(严复)近呈其所作文三篇……于中华文字未甚通顺,而自负颇甚。余故抉其疵弊而戒厉之,爱其禀赋之美,欲至之于成也。”(18)严复回国后交游的同乡郑孝胥亦云:“观又陵文,天资绝高,而粗服未饰。”(19)因此,尽管曾纪泽对严复存有偏见,但严复此时的古文水平,应该说功夫未到、火候欠佳。大概是意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足,严复回国的第二年(1880年),即拜“桐城大师吴汝纶学古文”。(20)面对“国人竺旧,图夷新知,于学则徒尚词章”,又重科第出身,受此刺激,严复再“发愤治八比”。(21)尽管四试不第,但严复由此而得到的“桐城家法”之“强化训练”,已使他的古文水平今非昔比。当他一心著述时,果然文章“雄伯”,一鸣惊人。而由桐城文章译著的《天演论》,更是蜚声海内,博得了士大夫阶层的由衷喝彩和价值认同。严复可能没有想到,他那“身份认同”的刻苦磨练和痛苦挣扎,其实是“种豆得瓜”,绝佳的桐城文章是这位“译界泰斗”得以天下扬名的得力工具,日后的“赐文科进士出身”,于此也实为因果。

林纾的情况比较单一,自幼熟读经史,尤好左史八家;七试春官,虽只得到举人身份,但就其对桐城古文的熟谙而言,当在严复之上。因此,他以古文译小说,自是轻车熟路,是在极自然的状态下,将古文的“小说笔法”,“共振”与“转换”于小说翻译和创作之中。(22)虽然当时,以古文述逸闻趣事、写小说笑话颇有市场,好之者众,如俞樾这位经学大师也喜撰“笑话新雅”,(23)但文笔均不及林纾;尤其是以桐城文章翻译西洋小说,更是“举世无双”;于是,“严林”并举,天下景从。

林纾将桐城古文“浅化”,翻译西洋小说,古朴顽艳,自然上下相通、左右逢源,合乎士大夫“闲情偶寄”的审美好尚。恽毓鼎“灯下听雨,阅西小说《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不禁赞叹:“此书情事既佳,文笔渊雅激昂,尤可歌可泣。……畏庐得力于《史记》,故行文悉中义法。欲通西学必精中文,观于此而益信。”(24)看来,不管林纾喜欢与否,“今之蒲留仙”的美誉也一样得力于桐城文章。

与林纾译小说“耳受手追”、“运笔如风落霓转”之畅快淋漓相比,严复翻译西方学术思想著作则“一名之立,旬月踟躇”,译文古奥尔雅。  “古文不宜说理”,曾国藩的遗训可谓至理名言。梁启超就曾提醒严复:  “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况此等学理邃颐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僮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25)而严复对此的答复是:“窃以为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且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颐之书也,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26)这就“天机泄露”,严复用桐城文章翻译是专供“多读中国古书”的士大夫,是冀望于能够转换士林风尚的“上层”读者,其“别有用心”,恰如王佐良所云:“他又认识到这些书(译著)对于那些仍在中古的梦乡里酣睡的人是多么难以下咽的苦药,因此,他在上面涂了糖衣,这糖衣就是士大夫们所心折的汉以前的古雅文体。雅,乃是严复的招徕术。”(27)由此看来,严复、林纾通过桐城文章来译述,显然是把翻译文体的“级别”提高了。

换句话说,倘用白话译述,不仅林译小说将被视为“不入流”的低级通俗读物,难入士大夫法眼,即便“旁采泰西”的严译学理,亦难以打破精通文史的上流知识文化群体的偏见。孔子所谓“言而不文,行之不远”,值得认真思考。更有甚者,在当时,即使是太炎先生倡扬的“魏晋文章”,也难当此任,其笔述的《斯宾塞尔文集》表述能力明显不及严译,因而其传播、接受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前述的几则“告白”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而作为太炎先生的弟子,周氏兄弟用“魏晋文章”译小说也不成功。阿英对此解释道:“周氏兄弟译本,完全用着深奥的古文,又系直译”,(28)“既没有林纾意译‘一气到底’的文章,又有些‘佶屈聱牙’,其得不到欢迎是必然的。”(29)平心而论,“桐城文章”并不比“魏晋文章”高明,从“析理绵密”和“玄远深幽”上,“桐城家法”远逊“魏晋风度”;但以“清通”的实用性而言,“魏晋文章”则显然要稍逊一筹。(30)倘若再去读一读严复、林纾的文字,则更能加深理解: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天演论》开场白

马克自是以后,竟弗谈公爵。一举一动,均若防余忆其旧日狂荡之态,力自洗涤以对余者。情好日深,交游日息,言语渐形庄重,用度归于撙节,时时冠草冠,著素衣,偕余同行水边林下。意态萧闲,人岂知为十余日前,身在巴黎花天酒地中、绝代出尘之马克耶!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段

这种“音调铿锵”、清雅可诵的文字,成功地实现了中西文化两种不同价值体系间的转换,确实能使读者“忘其为译”。仅此,就远非“枯涩”的“魏晋文章”所能代替。正如胡适所评:“以文章论,自然是古文的好作品;以内容论,又远胜那些无数‘言之无物’的古文。”在当时,倘若不以这种“清通”的桐城文章来翻译,其译述文章便难以风行天下,更难以“移风易俗”;做“通”了桐城文章实在是译述的最佳工具,除此别无他途。还是胡适说得好:桐城文章“使古文做通顺了”,“桐城古文的长处只是他们甘心做通顺清谈的文章,不妄想做假古董。学桐城古文的人,大多数还可以做到一个‘通’字;再进一步的,还可以做到应用的文字”。(31)由此而言,严复、林纾以桐城文章来翻译,不仅是时势所然,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看,其有意无意地会通新旧、苞举中外,其实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选择,其成功可谓得天时、地利与人和。

四  “场屋秘本”与“国文读本”

桐城文章作为译述的最佳工具,不仅符合和满足了当时“特殊”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而且还与教育发生了深刻的联系。可能连严复、林纾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是,《天演论》等“严译名著”一度成为“场屋秘本”和学堂教科书,《巴黎茶花女遗事》等“林译小说”竟成为当时青少年的“国文读本”。之所以如此,当然与1899年之后的文化教育体制的转变大有干系。“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有此“温床”,各地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而同时,科举制度也因时而变,八股取士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时务策论。山西士子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就详细地记录了这期间科考“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的种种情形。1899年印行的严复《天演论》自然成了“所最重者外洋之法”(32)的科考时务策论的最佳“秘本”。因而前述“告白”云其为“西学通径时务要书”、“场屋秘本”,既是诚恳的“高考”指南,可能也是实在的经验所得。吴玉章就明言:因为阅读了《天演论》,“1902年参加考秀才,府考得了第一。阅卷的人在我的文章后面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最后两句是‘此古之贾长沙,今之赫胥黎也’”。(33)不仅如此,轰动一时的《天演论》还广泛地被各地书院、学堂作为西学教科书使用。据王天根考索,直隶、关中、湖湘、江浙、上海、两广等地的书院、学堂,或在课堂讲授《天演论》,或作师生重点研读的人文读物。(34)无独有偶,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就曾描绘过上海澄衷学堂国文老师杨千里以《天演论》教学的动人场面:“有一次,他教我们班上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这是我第一次读《天演论》,高兴得很。他出的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35)

《天演论》通过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影响,“林译小说”其实也不例外,尽管其不能进入科考和教学课堂,但却在更广泛的层面影响着那时的青少年的思想和好尚。郭沫若就称林琴南译的小说,是其童年时代嗜好的一种读物,感动得为之泪流满面,并对日后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36)钱钟书也坦言:“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37)两位大文人的如此直白,说明“林译小说”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之功有多么巨大。更有甚者,周作人说:林译小说“一方面引我到西洋文学里去,一方面又使我渐渐觉到文言的趣味。……我的国文都是看小说来的”。(38)据张俊才考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的由沈雁冰校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就是供中学生作课外“国文”读本用的。(39)施蛰存更以切身感受概括道:“传统的知识分子,看小说书一般都在青少年时期,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林译小说“文体既不是唐人传奇,内容又不同于《红楼梦》,于是,他们对小说另眼相看,促成了文学观念的一大转变。”(40)由此看来,“林译小说”是在课堂之外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作为课外读物,既提高了他们的国文水平,又使他们得以“睁眼看世界”。因此,其功效较《天演论》当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桐城文章作为科考范文和学子读本并非自严、林始,前文已述桐城古文与科考时文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将桐城文章作为学子读本实起于姚鼐,其编定的教科书《古文辞类篹》中就有27篇方苞、刘大櫆之文。后起的黎庶昌、王先谦各自编定的《续古文辞类篹》则收入了更多的桐城诸家文章。问题是,桐城先贤之古文承载的是孔孟程朱之“义理”,清正雅洁;而严、林译述较之则显然有别。蔡元培曰:严复“每译一书,必有一番用意”。(41)严复也自云,他对“达恉”的种种经营,其实就是要“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达易“西儒”之“精理微言”,(42)是以有序有物、“文理密察”的雅洁文字来承载西儒之“天演”思想。其滔滔雄辩、“駸駸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的“逻辑文”(43),既规避了“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又在“辞章”上扩容了崇尚“醇厚老确”、“措语平淡”的桐城古文;而且,更在“义理”层面,将孔孟程朱替换成西儒思想。桐城文章成了严复的“达恉”的“借壳”。其良苦用心,是以新学新旧学,既达西儒之恉,又抒本人之幽怀,轻易间难以体察,故其云“学我者病”。吴汝纶对此心有灵犀,他在阅读了严复的《天演论》之后,赞为“高文雄笔”,并“手录副本,秘之枕中”,(44)欣然为之作序。但周作人在几十年后却对这篇序文感到“很奇怪”,认为吴汝纶根本不看重天演的思想,“只因严复用周秦诸子的笔法译出,因文近乎道,所以思想也就近乎道了”,因此,“《天演论》是因为译文而才有了价值”。对此,鲁迅也有同感。(45)其实,周氏兄弟可能是给这篇序文的春秋笔法蒙蔽了。作为桐城宗师的吴汝纶凭其学养和眼光,对严复的“义理”更替和“达恉”幽怀,岂能不“明察秋毫”?只是世风时运,桐城古文的扩容和新学的输入于国运有助;尽管气纵才露、其文闳肆的严复文章相对于“正宗”的桐城古文而言不那么纯粹,但吴汝纶此时既“吾恐西学不兴”(46),又忧心“桐城光焰自是而熸”(47),因此,当“音调铿锵”的严复雄文横空出世,识时务的“桐城派的老头子”吴汝纶自然“感动”不已、褒掖有加了。

林纾以古文“笔述”西洋小说的情形,与严复大同小异。林译小说讴歌纯洁的爱情,鼓吹个性解放,乃至于热心实业,倡维新救国等,都为古旧桐城义理所不曾包容,与严译异曲同工。尤其是“收容量颇大的”小说语言,虽然“胎息史汉”,但不避新语、俗语、佻巧语,滑稽风趣,风流蕴藉;从“纯文学”观来看,已是典型的“小说家言”;与“雅洁”之桐城家法已相去甚远,确如钱钟书所言,其文体已不是纯粹的古文了。(48)刘声木将林纾摒弃在桐城门外,其“愤怒”由此亦可理解。但恰恰因为林纾用这种不是“古文”的“古文”翻译小说,使得青年学子激动不已,爱不释手;有意与无意之中,展现了古文的魅力,强化了桐城文章的影响。

有趣的是,严复“达恉”的幽怀与林纾笔述的风流并不仅仅“诉诸文字”,严、林由此生发的教育情怀亦颇为世人瞩目。1912年,清朝亡、民国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校长。他带领师生同北洋政府企图停办北大做了艰苦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胜利;并藉此阐明,“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49)将保留北大与保留中华文明等同起来,一举两得,不仅事关北大存亡绝续,同时也为日后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导夫先路;严复此举,对北大、对中国的学术文化取向之影响极为深远。桐城派所谓“识见闳通”,由严复上述言行而观,确实名不虚传。严复因此成为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为中国学界所追怀和尊敬。林纾虽较其逊色,但他在课堂上讲“故事”可谓“前无古人”,石破天惊。当时的北大学生胡先骕回忆道:“先生素精技击,每每在(北大)授课时述及技击故事,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蔡元培亦揶揄道:“譬如公曾译有《茶花女》,《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等小说,而亦曾在各学校讲授古文及伦理学。使有人诋公为以此等小说体裁讲文学,以挟妓奸通争有夫之妇讲伦理者,宁值一笑欤?”(50)在课堂“指凶”小说,即使是新派人物,在当时亦可谓不雅不洁之事。林纾此举,颇有些“风流倜傥”。但正是这“惊世骇俗”的言行使小说的传播更为广远,视其为新文学的“不祧之祖”,实在是恰如其分。(51)

“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此乃“桐城家法”。然而,时移势易,桐城古文之“道统”与“文统”在中西方文化的异质碰撞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桐城文章因此颇有了些“现代气息”。严、林的译述尽管其初衷“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但时势的机遇,使其与教育发生了极其紧密的关联,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深刻影响并改变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虽然桐城古文不再纯粹,但正因如此,桐城文章通过教育、通过文化的传播,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晚清民初的新学传播与兴盛,贡献非凡。

五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严复对译述的谨严,人所激赏。甲午海战失败的刺激,使严复认真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1894年10月,他去信长子严璩,曰:“我近来因不与外事,得有时日多看西书,觉世间惟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52)从此,以救亡保种为己任的严复,把翻译西学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和使命。自1896年起,在十余年间,他独立翻译了十余部西方人文思想著作。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近世中国无出其右。不约而同的是,同乡林纾也视译述为“畏庐之实业”。1897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意外成功,激使他一发不可收拾,以“笔述”的奇特方式,耳受手追,二十年间翻译了246种西方文学作品(大半为小说),亦为旷世罕见。就新学而论,严复、林纾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方学术思想和西洋小说,“一新世人之耳目”(53);就旧学而言,严、林的译文是桐城文章,音调铿锵,深美可诵,“文章确实很好”(54)。由此得维新、守旧两派认同和激赏,当在情理之中。时势造英雄,晚清民初的文化大转型,造就了“严译名著”和“林译小说”。由其风行天下而引发的文化翻译浪潮,是中华文化更新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活水注入,中国二千年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输入高潮因此而得以形成。桐城文章经过严复、林纾的“扩容”和“更新”,似乎又一次地勃发生机;严、林也因借力于桐城文章的译述而为人称颂一时。

但“暴得大名”的严复、林纾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引领的文化翻译和文化输入浪潮,既为日后的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才,储备了条件;也为自己“败走麦城”埋下了伏笔。正是那些读着“严译名著”和“林译小说”长大的五四健将,一旦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就毫不留情地遗弃了严、林;更反戈一击,无情地打倒了桐城文章。对此,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有一段精彩的评述:“(桐城派)到吴汝纶、严复、林纾诸人起来,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学,一方面介绍科学思想,于是经曾国藩放大范围的桐城派,慢慢便与新要兴起的文学接近起来了。后来参加新文学运动的,如胡适之、陈独秀、梁任公诸人,都受过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可以说,今次文学运动的开端,实际上还是被桐城派中的人物引起来的。但他们所以跟不上潮流,所以在新文学运动正式作起时,又都退缩回去而变为反动势力者,是因为他们介绍新思想的观念根本错误之故。”(55)将桐城派与新文化运动连接起来,这是周氏的洞见,精辟之至;视桐城文人思想保守落后则是五四时期的学界共识,虽有时代的合理性,今天看来,却不无偏颇。严复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56)。他持会通新旧、苞举中外的渐进文化观,反对那种“悉弃其旧,惟新之谋”的文化激进。曾云:“新学固所最急,然使主教育者,悉弃其旧,而惟新之谋,则亦未尝无害”(57);“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58)。这样的文化思想在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自然是跟不上潮流,人们尽可嘲笑其落伍老朽;但风平浪静,正如当今学人所评,乃一代哲人切合中国现实的深沉思考。(59)其价值和眼光,日显深邃。毛泽东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60)之一,可谓严复之身后知己。殷海光在其晚年曾这样认为,几十年过去了,除了中间一小段时间外,我们仍在严复已经辨明的方向上打转,有时甚或背离此方向,从而把是是非非越搅越乱。(61)林纾虽然谈不上思想系统,但其文化直觉与严复亦有不少类同,即使其守旧落后的文学主张,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他对古文的强烈“卫道”,不免迂执悖时。“桐城盟友”对其“任气好辩”也“不以之为然”。(62)严复就曾直言:“林琴南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63)但其“古文万无灭亡之理”的临终遗言,却在日后部分地应验了。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占其一半以上篇幅,而且大半要求背诵,可谓一证。遥想新旧交替的晚清民初,新中藏旧、旧中寓新的人物何止严复、林纾。旧派且不说,即便新派领军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公,旧的等级意识也极强;在“革命气味”掩盖下的言辞中,“野小孩”、“婢”等旧式话语不时脱口而出,(64)其意识深处的旧色彩由此而暴露无遗。更有甚者,钱玄同一面高呼打倒“桐城谬种”,一面又给友人书信,私下认为小学生“最后还要读(桐城)‘谬种’诸公之文”(65)。其对传统文化的“双面人”态度昭然若揭。其实,身处晚清民初,各派人物表象上冲突激烈,似乎势不两立,而内在却是彼此渗透、交融、甚至重合。新旧杂糅可谓是那个时代人物的生命特征,几乎无一例外。陈寅恪就称自己的思想在湘乡和南皮之间,好生奇怪,却省人深思。

在我看来,严复、林纾之所以“跟不上潮流”,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打倒孔家店、倡扬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激进的变革时代,不仅文化理念仍然固执己见,“固步自封”,没有像梁任公那样,“跟着少年跑”;(66)而且,还试图以桐城文章承载日新月异之新学,并借此“固守古文壁垒”。如此,岂能不遭激变时代的唾弃?尽管桐城文人的文化教育眼光令人称道,吴汝纶、严复等就积极倡言废除科举,但他们没有预料到,废除科举对桐城文章而言可谓灭顶之灾。科举制废除,士大夫阶层土崩瓦解,喜好古雅之严、林译述的“文人雅士”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在代之而起的文言退场、白话兴盛之新文化教育体制下,畅达的白话则具有更大的语言表述优势。严、林译述的桐城文章未能再进一步,自然逐渐成了中下层读书人的阅读障碍。因此,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五四健将登高一呼“桐城谬种”,自然是应者云集、四方响应。熊十力曾云:“五四运动前后,适之先生提倡科学方法,此甚要紧。又陵先生虽首译名学,而其文字未能普遍;适之锐意宣扬,而后青年皆知注重逻辑;视清末民初,文章之习,显然大变。”(67)“道”变“文”亦当变。在这文章风气大变的时代,当严复的“达恉”、林纾的“笔述”被视为“胡译”、“乱译”,更被宣布为“死文字”之后,“严译名著”和“林译小说”连同所有的桐城文章,放进博物馆,当作古董,自然就成了唯一的归宿。深层考究这一历史扬弃,其实是新文化对旧文化的一次吐故纳新;尽管激进,尽管留有诸多文化遗憾,但无可否认,这却是“必然”而且“合理”的历史进程。

要之,在历史的推移中,严复、林纾“扩容”和“更新”桐城古文,以其译述传播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进西方文学观念和技法,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成为语文合一的阶梯;同时,又通过教育深刻影响并改变了知识青年的精神世界。借此不仅成就了桐城文章的最后辉煌,也大大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于中华文化而言,可谓功莫大焉。但桐城文章的文与道、义理与辞章其实合一,严、林的文化选择恰恰是自毁桐城根基。新酒美味醉人,旧瓶累赘当弃。古雅的桐城文章不能“与时俱进”,自然是“老朽应当让位”,(68),黯然退场了。因此,桐城文章之于翻译,可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这既不可思议,又顺理成章。温情回眸,惟有感叹:历史从来如此。

注释:

①张宗瑛:《〈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150页。

②《与王子翔》,《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版。

③《答张廉卿》,《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版。

④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⑤在这两则“告白”的中间还插有二则:一则言“情节变幻,译笔尤佳,现已印出”。一则言林纡将“板价”捐给福州蚕桑公学;已为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世界文学》1961年第10期)所述录,可参阅。

⑥《昌言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一。曾广铨为曾国藩之孙、曾纪泽之子,亦为当时译界名流。同册还有代售谢芷汸“新印归槎丛刻七种”告白,仅言其“切实有用,不蹈空谈”,可备一例。

⑦陈子展(炳堃):《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第85页。

⑧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6页。

⑨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光绪廿三年六月初十日、十月十五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⑩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2,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121~122页。

(11)鲁迅曾言: “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见《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页。周作人曾言:“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见《林琴南与罗振玉》,《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今人施蛰存也有相同言说。

(12)参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

(13)笔者曾持此观点请教过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飚先生。王先生亦持此论,曾语笔者曰:“刘声木将龚、柳等收入桐城门下,昭示了桐城古文的泛化。”笔者深受鼓舞和启发。谨此向王飚先生致谢。

(14)(3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9、23页。

(1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2007年版,第136页。“古文辞”乃古文之别称,姚鼐《古文辞类纂》可备一证。

(16)姚永概为林纾文集所作序言,苍凉悲壮,其与林纾相濡以沫、知己知音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一证。

(17)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07页。

(18)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86页。

(19)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0页。

(20)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年11月。参阅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21)王蘧常:《严几道年谱》,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2)吴微:《“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纾小说”的共振与转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23)参见1899年前后的《时报》、《中外日报》等晚清报纸,“新出俞曲园笑话新雅”之“告白”不时出现。

(24)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廿三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5)《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一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原文未署名。

(26)严复:《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第七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

(27)王佐良:《严复的用心》,《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阿英:《翻译史话》、《阿英全集》(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91~792页。

(2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30)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平原师对此阐述深刻,可参阅。

(3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

(32)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3)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14~15页。

(34)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36)郭沫若:《我的童年》,《郭沫若选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7~98页。

(38)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知堂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39)张俊才:《林纾评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8页。

(40)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版。

(41)蔡元培: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蔡元培全集》第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42)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译名著丛刊”《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2007年版,第310页。

(44)吴汝纶: 《答严幼陵》,《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第1卷,光绪三十年(1904)桐城吴氏家刻本。

(45)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9页。鲁迅的类似评论见《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386页。

(46)吴汝纶:《答严几道》,《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第2卷,光绪三十年刻本(1904)桐城吴氏家刻本。

(47)林纾:《送姚叔节归桐城序》,《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48)张俊才:《林纾评传》第五、六章对此有深入阐述,可参阅,此处不赘述。

(49)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0)胡先骕:《京师大学堂师友记》,王世儒等主编《我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在笔者看来,所谓“故事”,其实就是小说。其《技击余闻》就是笔记小说。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1日。

(51)参阅张俊才《林纾评传》第六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

(52)严复:《与长子严璩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80页。

(53)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54)鲁迅:《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页。

(55)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56)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0页。

(57)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学科为当务之急》,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4页。

(58)严复:《主客平议》,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页。

(59)参阅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6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6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文艺书屋1976年版,第294~298页。参阅卢云昆编选《严复文选》序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62)吴孟复:《忆姚仲实先生》,《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63)严复:《与熊纯如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9页。

(64)新派人物亦新中藏旧。参阅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284页。

(65)钱玄同致胡适信(1921年7月28日),《胡适研究丛录》,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8页。

(66)当然,任公先生并非盲目地跟着少年跑,譬如对诸少年“打倒孔家店”就不以为然,亦力言辩驳之。参阅梁启超《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等文,《饮冰室合集》(4)(文集之三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67)熊十力:《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版。

(68)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作者介绍:吴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上海  200062

作文八:《文章的一道风景线》2500字

文章的一道风景线

摘要: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通过引用名言、景物描写、设疑—解疑、运用排比等写作方法做到首尾呼应,能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提高表达效果。尤其是考场作文,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

关键词:引用名言  景物描写  设疑—解疑  运用排比 古人云“凤头豹尾”。其中“风头”是指文章的开头,“豹尾”指文章的结尾。开头和结尾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头开的好,能引人人胜;尾收得好,能使人感到余音饶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言:“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很多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最容易接受,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即首尾呼应。下面结合作文训练介绍几种首尾呼应的方法:

一  引用名言 多姿多彩

名言,顾名思义即名人说的话,它一般短小精悍,生动精辟,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学生平时积累了很多,但真正用的恰到好处的却很少。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名言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并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在学完大教育家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名言后,我班的一位同学在作文《战胜自己》中,写了这样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坎坷,大教育家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们也要像松树和柏树一样,永远不要向困难低头。

结尾:人生是一个遭遇困难与克服困难的游戏,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算松树和柏树最后凋谢,但也值得我们学习,至少它们没有低头,我们要做松柏,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在这篇作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引用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而且增添了文采,加深了文章的意境,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

二  景物描写 情景合一

在学完了台湾著名女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后,我要求学生完成半命题作文《第一次____》,其中一位同学在作文《第一次对妈妈说“不”》中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

开头:枯黄的叶子铺满了一地,那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摆,这里的风和我此时的心情一样冷,我独自徘徊在这条小路上。

中间:叙述妈妈不让我看我喜欢的诗集,我非常生气,于是离家出走,妈妈不顾天冷,一直找我,我深受感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结尾:经过此事后,我和妈妈共同捅破了隔膜,我们之间再也没有发生战争了。

我看了以后,这样引导他:文章开头是景物描写,用枯黄的叶子,光秃秃的枝干和冷风烘托了妈妈不理解我,我烦恼,郁闷的心情,很新颖,吸引了读者。结尾如果也写上一段烘托此时心情的景物,表明我和妈妈共同捅破了隔膜,我们之间再也没有发生战争了。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于是我们共同把结尾改成:

此时,风依然猛烈地刮着,但好像不那么冷了,枯黄的叶子落到地上,好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枝干在风中摇摆,好像在向我招手致意。

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景物描写,首尾呼应,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而且烦恼,郁闷的开头最后得出愉快的心情,景色也是美的。情与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正如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  设疑—解疑 豁然开朗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青春年少的你,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你的心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梦,有难忘的梦境,有美好的梦想……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因为这是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文题,开头和结尾写得灵动优美,方能与文题和谐一体,所以我交给学生设疑--解疑式的开头和结尾。

设疑式开头:梦是什么?我不知道,为了真正了解它,我背上旅行包,开始了我的行动计划——追梦。

解疑式结尾:梦是青山,是绿水,是和平,是生存……让我们一起珍惜生存环境,热爱幸福生活,共同追求这些美好的梦吧!

开头提出疑问:“梦是什么”结尾解开疑问:“梦是青山,是绿水,是和平,是生存……”结尾照应开头,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梦是青山,是绿水,是和平,是生存……并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完成作文《母爱》的开头和结尾。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开头:母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始终不一,有人说,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雨,为你濯洗心灵;母爱是路,伴你走完人生。

结尾:现在我终于知道母爱到底是什么了,母爱是伞也是雨,是雨也是路,你需要什么样的母爱,母爱就是什么,母爱始终以无私对待我们。我赞美母爱,更赞美给予我们无私母爱的母亲。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认为学生从这节课中真正的理解并掌握了设疑--解疑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并且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这种写作方法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能够紧扣主题,首尾呼应。

四  运用排比 气势非凡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指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接连排列使用。在文章中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句的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侧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讲课文时,先让学生根据定义找到排比句,并结合具体的例子体会其作用;然后试着写一组排比句;最后,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作文中去。例如:在完成作文《家》时,有一位同学在开头和结尾中这样写道:

开头:如果大海上没有了奋力拼搏的船只,那它将失去几分气势;如果花朵没有了平凡朴实的绿叶,那它将失去几分娇艳;如果蓝天上没有了随风漂游的白云,那它将失去几分活力;如果我们没有了和谐的家,那就等于白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结尾:如果家里没有了勤劳质朴的妈妈,那它将失去几分和谐;如果家里没有了严厉矫健的爸爸,那它将失去几分安全;如果家里没有了活泼开朗的姐姐,那它将失去几分快乐。

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而且强调了家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语气,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为文章增色,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以上是我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的四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当然这种写作方法还有很多,如:人物特征、抒情议论、特定句子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在写作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凤头”和“豹尾”。

作文九:《“风景”中的新生活:周立波对革命新世界的描述》6900字

[摘 要]柄谷行人认为,文学以想象的方式感召和凝聚没有血缘和地缘关联的个人,使之形成一个坚固的共同体,“风景”是作者刻意呈现和设置的景观,是对现实有意识的摘取和选择,作者以“风景”作为某种共同精神的表征,以形象的方式构建起抽象的理念。作为共产党的文艺战士,周立波对于风景的描绘意在呈现出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样貌,展示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理念,感召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去。   [关键词]风景;周立波;政治动员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0-0072-04   一   T・S艾略特认为:“在艺术形式中,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找‘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组布景,一个场面和一系列的事件是某种特殊情感的表现模式,当这些作用于感官的外景出现时,情感也随之唤起。”[1]在他看来,在文学创作中,抒情无疑是第一位的,描写的意义在于服务抒情,对景观的描写或对事件的叙述都为与之相应的情感的抒发,诗人的情感与个性都蕴含在形象与象征之中。王国维曾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他认为,没有无目的的景物描写,一切的景物描写都和情感的抒发密切相关。景物并非布景,也不是故事和情节的陪衬,景物是一套独立的意义系统,作者通过描写和设置景物抒发情感,表达爱憎,景物是情感的具象。柄谷行人不满于从情与物的角度理解文学之景,他受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启发,从“现代民族国家”之确立的维度审视和考察现代文学中的“风景”。安德森指出,以小说为主的资本化出版业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柄谷行人认为:“文言一致也好,风景的发现也好,其实正是国民的确立过程。”[3]这里所说的“国民”是英文的“nation”,中文译作“国家”或“民族”,它不是民族(ethnic)那种建立在血缘和地缘之上的集合,而是以社会契约为纽带的由个人构成的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柄谷行人同意称“nation”为“想象的共同体”。柄谷行人以美国为例说明“风景”对民族国家的确立所起到的作用:“再以美利坚合众国为例,nation的社会契约侧面是以国歌‘星条旗永远不落’来表征的。可是,只有这一点是无法建立起共通的情感之基础的,而作为多民族国家又不可能诉诸于‘血缘’,故只好诉诸于‘大地’。就是说,这是通过赞美‘崇高’风景之准国歌‘美丽的亚美利加’来表征的。”[3]柄谷行人认为,文学以想象的方式感召和凝聚没有血缘和地缘关联的个人,使之形成一个坚固的共同体,“风景”是作者刻意呈现和设置的景观,是对现实有意识的摘取和选择,作者以“风景”作为某种共同精神的表征,以形象的方式构建起抽象的理念。   周立波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周立波具有深厚的西方文学修养,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尤其赞赏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他曾写过《俄国文学中的死》《纪念托尔斯泰》《一个巨人的死》《普式庚百年祭》等多篇有关俄罗斯文学的评论文章,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讲授“名著选读”课程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等作家更是占据了他课程的重要部分,此外,他还翻译过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俄罗斯的作家们热衷于描绘自然景观,有人说:“认真倾听大自然的呼吸、寻觅大自然的美,是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4]俄罗斯文学描绘风景的传统无形中影响了周立波的创作。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柄谷行人认为“风景”并非天然地存在,而是需要有人来“发现”,发现“风景”之人和“风景”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李扬认为:“只有人不在‘环境’和‘景物’之中的时候,人才可能去客观描述它。”[5]赵树理等土生土长的解放区作家对解放区的地貌风物习以为常,专注作品情节和对话的设计,很少描写解放区的景致和风光。周立波与他们不同,他来自上海的亭子间,进入解放区后,土坯房和田野置换了高楼和里弄,耕牛和毛驴取代了汽车和轮船,正如毛泽东所说“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6]大幅度的时空转换使周立波得以用婴儿般的眼光打量和观察眼前的世界,记录和描绘解放区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周立波远赴黑龙江农村,积极投身东北土改第一线,生长于三湘四水的周立波跨越千里,来到广袤空旷的黑土地,巨大的地域差异使周立波持续着对环境的注意。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周立波以饱满的热情回到家乡,写他最熟悉的湖南农村,踏过万水千山的游子重返故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亲切又熟悉,使他感觉温暖又欣喜,对于家乡的风物和景观他如数家珍,用优美的词句记录家乡风物的点滴。当然,周立波对风景的描绘并非为了满足读者对于异域景观的猎奇心理,作为共产党的文艺战士,周立波对于风景的描绘意在呈现出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样貌,展示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理念,感召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去。   二   初到解放区的周立波陶醉于解放区明媚祥和的氛围,农村中司空见惯的风物都被他着以轻松、明快的颜色。在创作于1941年的短篇小说《牛》中,周立波这样描绘解放区的农村:“院子里有一只金黄色雄鸡突然叫起来。两只小黑猪,为了争吃一点儿什么东西,大声吵闹着。离我们不远有一只黑毛驴,不知道是由于无心呢,还是有心的捣蛋,扯起它那不成音乐的嘶哑的声音,长长地,叫得人十分地烦躁。这有点儿像雪莱的诗里叹息的:我们的里面没有平和,我们的周围没有安静。毛驴的声音好容易停止,槐树上一只喜鹊又啼噪起来。农村里人认为喜鹊叫,是报喜信的。”[7]301在周立波的笔下,农民的家禽和家畜肆无忌惮地嬉戏和吵闹,充斥着动物聒噪的乡村生气盎然。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喧闹了一天的动物收声安眠,只剩下皎洁的月光抚慰着大地,“外面的月光明朗,照出了院子里好几堆残雪,放射着耀眼的光辉。北方的月夜是好的,特别是没有风沙、有些残雪的春天的晚上;明澈欲流的光辉,会使人感到一种清新和明净。”[7]305动物的躁动和月夜的静谧都映衬着乡村的安宁,这里远离战火和烽烟,这里没有压迫和巧取豪夺,这里延续了古典乡村的安谧与平宁,这里是人们久寻的桃源,这里是解放后的新世界。1947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发表,此时的周立波经过多年的锻炼和学习,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审美趣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进行创作,他呈现自然景观不再拘囿于审美的维度,他更多地将自然景观的描绘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自然成了施力的空间和实践的对象,周立波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豪情。作品开篇,周立波就呈现了黑土地的景观:“七月里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出来。地里,苞米和高粱的确青的叶子上,抹上了金子的颜色。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土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一群群牛马,从屯子里出来,往草甸子走去。一个戴尖顶草帽的牛倌,骑在一匹儿马的光背上,用鞭子吆喝牲口,不让他们走近庄稼地。”[8]1苞米、高粱、豆子、西蔓谷等农作物和作为生产工具的牛马被周立波纳入了“风景”,“风景”之美不再表现为奇谲或者秀丽,而是与生产实践直接相关,这标志着周立波审美方式的转变,也表露了作者通过创作进行农村动员、支援前线的用意。在其后的景色描绘中,农作物和农业生产始终是其着重表现的对象:“八月出头,小麦黄了。看不到边儿的绿色的庄稼地。有了好些黄灿灿的小块儿,这是麦地。屯落东边的泡子里,菱角开着小小的金黄的花朵,星星点点的,漂在水面上,夹在确青的蒲草中间,老远看去,这些小小的花朵,连成了黄乎乎的一片。远远的南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8]124,“北门外,太阳从西边斜照在黄泥河子水面上,水波映出晃眼的光芒。河的两边,长着确青的蒲草。菱角花开了。燕子从水面略过。长脖老等从河沿飞起,向高空翔去,转一个圈儿又转回来,停在河沿。河的北面是宽广的田野。一穗二穗早出的苞米冒出红缨了。向日葵黄灿灿的大花盘转向西方。”[8]140     周立波试图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设置构建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他通过与旧社会对比的方式展示了新时代的进步性。旧社会在他的笔下是昨日的梦魇和不堪回首的疼痛,在旧社会的映衬下,“解放”的意义和价值凸显,新时代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在1952年发表的《砖窑和新屋》中,周立波通过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工人住的旧砖窑和解放后工人住的宽敞新屋,形象地说明了劳动者在新旧两个时代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由工人王寿山邀请主人公去工人的新旧住所参观:“他领着我从循环水池的土堤上过去,走过一片撒满铁渣,堆满污泥的荒场,来到一排破烂的砖窑跟前。这可不是西北的冬暖夏凉的宽绰的窑洞,而是又低又窄的烧砖的废窑。窑外,满眼是蒿草、碎砖、破瓦和锈铁。我们一进窑里,一伸手,就触到窑顶。右边窑壁,有一个熏得乌黑的烟囱口。”[7]340这个旧砖窑雨天露水,那时候天一阴工人们就发愁,屋里有时还会爬进蛇,把妇女和儿童吓得不轻,在此居住的工人整日愁眉不展,家属提心吊胆。与之相对的是解放后不久工人们居住的新屋:“我们看见一大片新屋,像座小市镇。迎面一幢长长的两层楼房,是单身工人的宿舍。排列的整整齐齐的一幢一幢的小洋房,是带家眷的工人的住房,一色的红砖灰瓦,漂亮而结实。走近前一看,家家窗上的玻璃,都擦得溜明崭亮。有些人家,窗台上还摆着鲜花,所有的房子跟前,都有空地,有的栽了树,有的种着菜”[7]341。在如此安适的居住环境中,工人可以安心地工作,工人的家眷轻松而欢喜,一边干家务,一边唠家常,欢快而安宁。新旧两种住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时代景观,周立波对其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劳动者在不同时代的际遇,更显示了不同时代对于劳动者的态度。分配给工人的宽敞新屋不是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物质贿赂,而是新时代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认同,劳动者有权享受劳动的果实,这凸显了新时代对于劳动者的爱护和尊重。周立波在此昭示,迈入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生活将有所保障,对于尊严的需求也将得到满足,如蔡翔所说:“中国革命的社会实践同时也是尊严政治的实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国革命就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文化革命。”[9]233   三   周立波不仅通过风景的描绘展现新时代物质的丰盈,也在对风景的描绘中呈现新旧时代更替所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嬗变。在发表于1958年的《山乡巨变》中,周立波以外来者邓秀梅的视角观察解放后的清溪乡,土地庙、祠堂等旧社会的符号或遭遗弃或被新社会的符号所占领和置换,在这“风景”的变换中,蕴含了权力话语的易主和时代精神的更替。作为旧时代神权符号的土地庙在新时代因被人遗弃而破败:“庙顶的瓦片散落好多了。屋脊上,几棵枯黄的稗子,在微风里轻轻地摆动。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如今香火冷落了,神龛子里长满了枯黄的野草……”[10]7昔日被认为能主宰收成丰歉和家畜安危的土地神风光不再,往日香火繁盛的神龛在凄风苦雨中零落和破败。这形象地说明了,在新的时代,对神力的迷信被打破,对神权的膜拜已成为历史,人的力量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新时代得以确立。农业生产再也不靠天吃饭,新时代的农民将依靠科学知识和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推动时代的进步,这种前所未有的对于人的能动性的肯定使人从神权的统摄下解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存在感和自豪感,也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小说《牛》中,张启南在旧社会好吃懒做,对劳动不积极,而进入新社会后,他总是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两年没打扫的牛栏也被他清理,挖出了十几担牛粪,他成了爱劳动的能人。在《懒蛋牌子》中,赵子彬在旧社会里是个好喝酒、耍钱看娘们儿的二流子,而进入新时代后开始热爱劳动,起大早用柳条子编粪筐。在这里,“劳动”获得了超出传统勤奋美德的现代意义,人们相信,通过劳动可以改变生活,也可以改变世界,正如蔡翔所说:“正是‘劳动’这一概念的破土而出,才可能提出谁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的创造主体这一革命性的命题。此命题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9]222周立波借《山乡巨变》中陈大春之口表达了对劳动改变世界的信念:“‘我们准备修一个水库,你看,’陈大春指一指对面的山峡:‘那不正好修个水库吗?水库修起了,村里的干田都会变成活水田,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会吃不完。余粮拿去支援工人老大哥,多好。到那时候,老大哥也都会喜笑颜开,坐着吉普车,到乡下来,对我们说:‘喂,农民兄弟们,你们这里要安电灯吗?’‘要安。煤油灯太不方便,又费煤油。’‘好吧,我们来安。电话要不要?’‘也要。’这样一来,电灯电话,都下乡了。”[10]214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受到肯定,是否爱劳动成了新时代评价人的重要依据。邓秀梅初入清溪乡,遇到了正在井边舀水的盛淑君,盛淑君对于陌生的到访者心怀警惕,态度并不十分友好,她质问邓秀梅:“你这个人不正经,才见面就开人家的玩笑,我还不认得你呢。你叫什么?哪里来的?”[10]19在邓秀梅接过盛淑君挑水的扁担稳步走了一段之后,盛淑君认定了邓秀梅的劳动者身份,信任了邓秀梅,转变了态度,热心地向邓秀梅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陈大春在肯定盛淑君时,将爱劳动放在了第一位:“她样样都好,愿意劳动,还能做点事,起点作用,品格也没有什么……”[10]29而不爱劳动的人,则被视为道德存在缺陷,受到群众的鄙视和排挤。在《山乡巨变》中,盛淑君的母亲不爱劳动,当盛淑君的父亲外出劳动时,她便四处串门闲逛,抽支烟打麻将,被人评价为“游山逛水,沾花惹草的闲人”[10]31,不仅自身受人诟病,女儿盛淑君也受到影响。   在周立波的创作中,劳动也进入了审美的领域,是否爱劳动成了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劳动的妇女成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山乡巨变》中,周立波描写了劳动中的盛淑君,呈现了劳动中的女性美:“前面不远的一眼水井的旁边,有个穿件花棉袄的,扎两条辫子的姑娘,挑一担水桶,正在打水。姑娘蹲在井边上,弓下了腰子。两根粗大油黑的辫子从她背上溜下去,发尖拖到了井里。舀满两桶水,她站起来时,辫子弯弯地搭在她的丰满的鼓起的胸脯上。因为弯了一阵腰,又挑起了满满两桶水,她的脸颊涨得红红的,显得非常的俏丽。”[10]18张桂贞曾经逃避体力劳动,贪图舒适安闲的生活,是个柔弱而懒散的妇女,经过时代新风的浸润和集体的教育,她开始承担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展现出劳动者的美:“如今,她晒得黑皮黑草,手指粗粗大大的,像个劳动妇女了。她还是穿得比较的精致,身上的青衣特别地素净。她的额上垂一些短发,右边别出一小绺头发,扎个辫子,编进朝后梳的长发里,脑勺后面是个油光水滑的黑浸浸的粑粑头”[10]433;“一个身段苗条的女子斜靠在小竹椅子上,瓜子脸晒出油黑的光泽,额边一绺头发编个小辫子,一起往后梳成一个粑粑头,眉毛细而长,眉尖射入了两鬓里;大而又黑的眼睛非常活泛,最爱偷偷地看人;脸颊上的两个小酒窝,笑时显出,增加了妩媚;上身是件花罩衣,下边是条有些泥巴点子的毛蓝布裤子;因为刚从田里来,还赤着脚。”[10]486在周立波的笔下,女性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者”的共名中消解了性别的弱势而获得了性别的平等,投入劳动的女性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供男性支配和消费,她们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性而获得了自信,劳动使她们健全了身体,振作了精神,她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健美的体魄取代了摇曳的身姿和扭捏的步态成为新时代女性美的标志。通过对劳动的审美化叙述,周立波呈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时代风貌与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这种奋发而融洽的生活图式正是新时代的新“风景”,形象化了的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集体想象,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对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朱通伯.英美现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55.   [2]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39.   [3][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序.   [4]柏峰.秋的美好成就了文学[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3.   [5]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9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833.   [7]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9]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丛 琳

作文十:《丰子恺的文章《旧上海》描述的上海妓女》500字

丰子恺的文章《旧上海》描述的上海妓女:

“妓女是上海的又一名产。我不曾嫖过妓女,详情全然不知,但听说妓女有“长三”、“幺二”、“野鸡”等类。长三是高等的,野鸡是下等的。她们都集中在四马路一带。门口挂着玻璃灯,上面写着“林黛玉”、“薛宝钗”等字。野鸡则由鸨母伴着,到马路上来拉客。

四马路西藏路一带,傍晚时光,野鸡成群而出,站在马路旁边,物色行人。她们拉住了一个客人,拉进门去,定要他住宿;如果客人不肯住,只要摸出一块钱来送她,她就放你。这叫做“两脚进门,一块出袋”。

我想见识见识,有一天傍晚约了三四个朋友,成群结队,走到西藏路口,但见那些野鸡,油头粉面,奇装异服,向人撒娇卖俏,竟是一群魑魅魍魉,教人害怕。然而竟有那些逐臭之夫,愿意被拉进去度夜。这叫做“打野鸡”。有一次,我在四马路上走,耳边听见轻轻的声音:“阿拉姑娘自家身体,自家房子……”回头一看,是一个男子。我快步逃避,他也不追赶。据说这种男子叫做“王八”,是替妓女服务的,但不知是哪一种妓女。总之,四马路是妓女的世界。洁身自好的人,最好不要去。但到四马路青莲阁去吃茶看妓女,倒是安全的。

她们都有老鸨伴着,走上楼来,看见有女客陪着吃茶的,白她一眼,表示醋意;看见单身男子坐着吃茶,就去奉陪,同他说长道短,目的是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