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如何把古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3400字】 古诗词名句

【《如何把古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3400字】 古诗词名句

时间:2019-12-07 09:17:5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如何把古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3400字

摘 要: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中闪亮登场,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古典诗词名句大量引入话题作文,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与研究。笔者想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近几年指导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在文中主要从什么是古典诗词名句,如何引进古诗词名句两个方面对话题作文做以浅析,以期更好的指导日后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名句; 引入; 话题作文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一考生在话题作文《欲望》的结尾写到:“‘尔曹声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的生生相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去‘领略而今现在’。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是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短短一句话,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儒的词,以及古楹联,韵味无穷。又如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些句子,或引用、或排比、或对偶、或比喻,写的具体形象,气势磅礴,文采斐然,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使文章显得厚重、大气、耐人品读。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尤其对话题作文的研究情有独钟。因此,笔者想以此为切入点,在文中拟从什么是古诗词名句,如何引进古典诗词名句两个方面对话题作文作以浅析,以期更好的指导日后的作文教学。   所谓“古诗词名句”,就是指散见于古诗词作品中的那些雅而简,博而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精妙语句。它们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   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综观近几年来一些成功的话题作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指导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经验和体会,我以为话题作文引进古典诗词名句,需做好三点:引入前需精心挑选,恰当选用;引入时需把握好火候和位置;引入中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掌握好引入的火候和位置,这是引入的关键。如能置名言于篇首,会营造气氛,起提纲挈领,点题定位的作用;置名言于篇尾,能起到画龙点睛,重申观点,辉映全篇的作用;置名言于篇中,则可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活泼,语言灵动,风趣典雅,别开生面。如一考生在一“孤独”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到:“偶尔希望一个人品味孤独,找片宁静的天地,细看云淡风情,心如静水。或置身于广袤的草原,闭上眼,耳边是风的轻盈,吟唱的是什么?是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甘孤身一人的相思语;是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独自无奈守候的悲凉叹;是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阵前深夜不寐的思乡曲;是王安石‘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作尘’,不变高洁淡然的自励言;是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尽刚烈豪迈的人生录;是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乎擦身幸福的醒悟唱;是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望尽红尘豪情千里的傲世歌……”诸多精彩的语句,既使语言平添了许多文采,又很好的地印证、补充、对照了自己的本意,往往使文章能鹤立鸡群,立即吸引了读者或阅卷老师。   由此看来,引进名言也绝非易事,大有文章可做,除把握好前提和关键之外,还得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可,根据笔者近几年指导话题作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常见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引用。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②名人+名言+内涵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③名人+名言+感悟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懂得了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到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团员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到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气。此段文字主题集中,通过引用古诗词名句,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语言多用排比,富有气势。     二是间接引用(或称化用)。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   “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菊花;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是改动字词。就是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譬如,一考生写“环保”话题的作文时,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小作者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则广告语,改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谓新颖独到,富有创意。   四是“旧瓶装新酒”。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   “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   前面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名句引进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无原则的随便乱引。必须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古纸堆里掉书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吕淑湘语)。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学生转引名句时,没吃透名句的内涵,误以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滥之势,引得牵强,令人费解。   希望中学生在生活中,在读书时,能多关注和搜集名言警句,让美丽的名言之花露出笑脸与芳华,绽放在自己的话题作文这一绿色园圃中。

作文二:《如何把古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600字

如何把古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

【摘 要】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中闪亮登场,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古典诗词名句大量引入话题作文,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与研究。笔者想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近几年指导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在文中主要从什么是古典诗词名句,如何引进古诗词名句两个方面对话题作文做以浅析,以期更好的指导日后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古诗词名句”,就是指散见于古诗词作品中的那些雅而简,博而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精妙语句。它们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

作文三:《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1500字

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

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仪式上,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表达了对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的祝贺,同时也表示对台湾仍然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而感到遗憾。他没有发表形式化的祝词,而是巧妙地引用了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国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得到了认同,意境大增。产生了动人的表达效果,是引用了名句的缘故。在写作中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不仅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加表达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关键、紧要处安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就会成为一篇文章的警句)说明了名句引用之作用。    让文章显得华丽,这与中考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诗词名句具有表达精美、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等特点,在作文中若运用得好,那一定会使文章大为增色,给人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是在考试的作文中,那一定会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高分何愁不到手呢? 如《雨中登泰山》就引用了很多的内容,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鲁青未了”。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会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所谓名句就是广为人知的句子,如古诗词、

名人名言。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呢?   一、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    江苏高考范文在《人生三部曲》中,借用了“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三个诗句,分别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分别引出了王勃、斯宾诺莎、殷雪梅三个典型人物与他们的感人事迹,形成了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样的归类分叙显现了作者宽阔的视野,说理自然而有厚实凝重之感,立意脱俗又显气度不凡,文章更富有形象性。   二、为引出观点,引出故事,作出结论而引用。    例如2002年中考中浙江一位考生写的《读懂母亲》一文,开头直接引用丰子恺文中的妙句:“母亲啊,您是苍天耸立的大树,我是树下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阴? ”作者引用名句,其目的是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巧用名句,考生的才气和睿智可见一斑,也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引用名句,蕴涵诗意之美。    《圆润锋芒》(福建高考范文) 的第二段,“‘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无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

凤声’„„这些年轻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与审美趣味,蕴涵着一股浓浓的诗意美,让读者回味无穷。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考生引用了《说苑》里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段话确实使文章增添了生机,增强了论据的力度,使阅卷老师觉得考生积累丰富,写作功底扎实。

四、引用名句即时抒情。    在记叙文中,引文的作用之一就是抒情。看上海考生写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的一段是如何引用诗词、佳句来抒情的:有人向往于“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静淡然; 有人憧憬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们不要,我们更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潇洒与自信,我们要的是轰轰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从中读者不难领略同学们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作文四:《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11700字

作文如何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

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仪式上,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表达了对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的祝贺,同时也表示对台湾仍然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而感到遗憾。他没有发表形式化的祝词,而是巧妙地引用了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国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得到了认同,意境大增。产生了动人的表达效果,是引用了名句的缘故。在写作中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不仅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加表达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明了名句引用之作用。

让文章显得华丽,这与中考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诗词名句具有表达精美、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等特点,在作文中若运用得好,那一定会使文章大为增色,给人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是在考试的作文中,那一定会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高分何愁不到手呢?如《雨中登泰山》就引用了很多的内容,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鲁青未了”。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会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

所谓名句就是广为人知的句子,如古诗词、名人名言。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呢?

一、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

江苏高考范文在《人生三部曲》中,借用了“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三个诗句,分别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分别引出了王勃、斯宾诺莎、殷雪梅三个典型人物与他们的感人事迹,形成了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样的归类分叙显现了作者宽阔的视野,说理自然而有厚实凝重之感,立意脱俗又显气度不凡,文章更富有形象性。

二、为引出观点,引出故事,作出结论而引用。

例如2002年中考中浙江一位考生写的《读懂母亲》一文,开头直接引用丰子恺文中的妙句:“母亲啊,您是苍天耸立的大树,我是树下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阴?”作者引用名句,其目的是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巧用名句,考生的才气和睿智可见一斑,也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引用名句,蕴涵诗意之美。

《圆润锋芒》(福建高考范文)的第二段,“‘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无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与审美趣味,蕴涵着一股浓浓的诗意美,让读者回味无穷。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考生引用了《说苑》里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段话确实使文章增添了生机,增强了论据的力度,使阅卷老师觉得考生积累丰富,写作功底扎实。

四、引用名句即时抒情。

在记叙文中,引文的作用之一就是抒情。看上海考生写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的一段是如何引用诗词、佳句来抒情的:有人向往于“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静淡然;有人憧憬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们不要,我们更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潇洒与自信,我们要的是轰轰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从中读者不难领略同学们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谈引用在作文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将古诗名句与作文两大基础工程合源并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

2.古诗作文化,让学生在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挖掘运用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积极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情景创设

【作文真题】2010全国Ⅱ卷(蒙、黔、甘、滇、新、青等省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卷精神】

全国卷二是一道现实性很强而又不乏深度的新题.既可单纯赞美浅阅读,也可单纯赞美深阅读,还可对两者辩证分析.

【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犹忆书香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

捧读《红楼梦》,

总喜欢想像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给分理由】

由刚才上文来看,考生们已把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艺术巧妙融合,因此将古典诗词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能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茫茫诗海,魅力无穷,这节作文课就让我们走进古典诗词名句,借古诗名句之石攻作文之玉!

二、理论归纳:

1、什么叫引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的的语言材料,比如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作用:名句巧融入,文采自飞扬,引用的作用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使论据确凿充分,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2、引用的方式: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

①明引例子(1):

孔子曰:

【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浅阅读与深阅读

茫茫书海之中,如果深阅读是大海,那么浅阅读只能是小溪;如果深阅读是蓝天,那么浅阅读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阅读是草原,那么浅阅读只能是绿坪.

深阅读中,你可以品味李后主

深阅读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辽阔.浅阅读只能与鸣咽的小溪,嘶叫的青蛙,居无定所的浮云相比.

【给分理由】

本文论述

【满分作文?高分作文】

背上

悦读是什么?其实就是快乐轻松地阅读.

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

采撷(xie)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了陶潜

【给分理由】

本文亮点有三:再者,考生的语言功底扎实,文采飞扬.陶潜、李白、范仲淹、文天祥的人物运用恰切,诗词名句的引用顺手拈来,排比修辞鲜明突出,也使文章上升了一个档次.

②暗引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例子(4):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

深阅读之美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yinyun).生活的节奏快了,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

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

【给分理由】

本文是一篇文采飞扬抒情性议论散文.本文语言清新雅致而有韵味,抒情描写简练优美,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贴切自然,显示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之深和文才积累之厚.

3、引用的内容分类:

①古典诗句的引用

古人常说,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

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例子?

我们看看这几个例子.

朱自清《春》

(出处: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②杜工部诗云

——刘大杰《巴东三峡》

(出处: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作用:突出赞赏诗中

由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古诗词名句融入文中得当,就会使语言富于文采,引人入胜,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②名言名句的引用

名言、名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即名人名言,名人名言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

在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

例如: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题目就是怀特黑德的名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使文章显得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好的题目能为写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作文的重要一环. 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

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吸引读者,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等作用.

名言名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对于名言名句,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关键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 把名言名句作为论点使用时,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不可勉强为之,以免立意失误.把名言名句当做论据使用时,则要求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储备非常丰富,并且对其内涵把握得十分准确.这样才有可能运用得当,妙笔生花.

三、考题精选〕

例1:节选自2007年1月徐汇区初三监控考现代文《苦的感悟》

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

题目:第④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高论的目的是

例2:节选自《读书的几种类型》

⑥借鉴中自然也有欣赏和消遣,那是感悟的

题目:第⑥段中引用韩愈的话的作用是

〔答题思路、技巧、常见失误分析〕

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有什么目的或作用,要遵循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通读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然后在名人名言前后找到表明作者观点或说明内容的语句,有时要联系全文来寻找表明作者观点或说明内容的语句,可以用

〔知能训练〕

1.文学家们总是赞美童心的纯真透明好像一颗水晶,没有一丝邪念,充满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世的锤炼,心灵达到了另一种境界——成熟.余秋雨说:

题目:引用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证明

〔一句话提示〕一般答案在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句中可以找到.

2.一篇标题为《教育的竞争也正是阅读的竞争》的文章中引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

题目:写出引用吴敬琏的话的作用.

3.节选自《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

题目:写出引用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开篇引用古诗文或名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词.则具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08年江西考生《天涯共此

文章全篇引用的.如2007年北京卷《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文章开篇点题,由唐朝诗人刘长卿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可以更改名诗句的一个字或某几个字,照样用在文中,例如改一字的:

改几个字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

由此可见,古诗词名句不仅可以用在议论文的不同位置和适当的改动几个字,而且可以把各句作题目、论点、论据.我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过程中,结合个人阅读报刊,把有关范文及时向学生讲析、评价,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词名句的能力.这些报刊上的文章有的把名句作为题目,有的把名句作为论点,有的把名句作为论据.例如《人民政协报》上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文,就是用杜甫的名句来说明当前住房的困难情况.《中国教育报》上的《润物细无声》一文,题目新颖,其意深邃,告诉人们如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中国青年报》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文,题目就是全文的论点,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把这些例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名句既可以作为题目用,又可以作为论点或论据用,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要带头用好古诗词名句,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都应尽量运用名句,最好能背诵二百句以上,并且以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将常见常用的古诗词名

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把古诗词名句融入作文,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怎样词用

自然使我们陶醉,陶醉于

最后送同学们一首绝句,我读前两句,同学们读后两句:

引用的技巧

一、明引诗文出文采

例1、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象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哪,你还剩下什么?! (《诚信归去来》)

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的引用契机有两条途径。

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曾经碰到过的也刚好有这个词或短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

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可见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恨终生。

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风是什么》)

第三种方式,由相近联想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本例作者在回答“风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先用语文老师的口说出了风是一种文化。然后明引了“‘大风起兮云飞扬’、

‘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气势如虹,让读者明确了风是一种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化,从而说明了“风是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

二、暗引仿作显新意

例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

六五经,四书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德育英才泽神州。(《山村的故事》)

其实引用得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这完全决定于作者平日的阅读。本例作者暗引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对诗的典雅故事。要是没有熟背过那段诗文,可以肯定地说在考场上是不能写出如此文采飞扬而又意蕴无穷的句子来的。先将一到十顺说,再倒说,而句句都与山村教师的艰辛密切相联,形神俱备,实乃绝笔。当然像古代这种现象很多。

例4、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心三意,四目相对,加上五颜六色,七拉八扯,九思十想,相识相知,绵绵情意,中学生思有情人,还愿终成眷属,岂非神话?十年寒窗,九九归一,八索文思,七月流火,连日六神无(五)主,四心三意,两两失意,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后悔当初不应该。

这是有感于中学生早恋而作的两段文字。虽然在文字的整齐上不及例3,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早恋的一般过程和早恋的最终结果,只有名落孙山。作者抓住了数字的顺写与倒写规则,实在是把早恋写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段非常优秀的文字。

例5、诚信有没有?扪胸问良心。不知为人与否,今朝必有失。欲把诚信找回,却又口是心非,笑里又藏刀。诚交天下客,利从信中来。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不应有恨,为何定要失诚信?人要诚信立身,物非循规蹈距,此事并不难,但愿诚长存,人人信有之。(《水调歌头•诚信》)

这是作者填的《水调歌头》词。本“词”虽然在押韵、平仄方面有一些欠缺,但对中学生来讲,本词仍是一首很优秀的仿作词。作者将社会上有些人将“诚信”抛于脑后而为人奸诈。最后在下片提出了“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的观点,并指出“人要诚信立身”而有些人却失去“诚信”,最后作者的愿望是“诚长存”,“人人信有之”。可见本“词”思想格调还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思想性。由此可见,我们如能在作文中常用到这种方法,那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另外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暗引了庚信前人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春旗共一色”而显得更绝成为千古名句,同样林逋在《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暗引了前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句而情趣顿生,意境横出。当然要做到暗引如流,必须是在熟背众多古典或现当代诗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运用经验和欲望。

三、嵌引显语言生动

例6、起风了。风时而拂着柳枝,时而吹皱一池静水,时而卷起狂沙,时而撼得大树乱颤。我知道,“吹面不寒”的是“杨柳风”,我知道“料峭春风”能够“吹酒醒”。(《春夏秋冬》)

嵌引的第一种方法: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一句话的不同位置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本段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斜峭春风吹酒醒”两句诗,先将其划分为四个小的短语,然后再将其嵌入句子中,并加上引号。这样做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富有朝气。

例7、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

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嵌引的第二种方法:将要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到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如“月下独酌”和“对影成三人”嵌入后均成所在分句的谓语部分。

嵌引的第三种方法:将要引用的旧事、逸闻、诗句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加上引号后嵌入句中,让读者一看便想起这个词或短语所包含的旧事、逸闻或诗句或其意思。如“光泽照人的”和 “铜丝”就是属于这类。这种方法就是古人为了求雅而用的雅词这种使用典故方式。当然嵌引时这些方法肯定是综合运用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文章出文采。

教你如何在作文中巧用诗句的常识

古诗名句是一座丰厚精彩的作文素材库,巧用古诗名句入文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增强文化底蕴。

一、巧借名句拟题记

题记是指在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引用古诗名句为题记,既可提挈全文、揭示主旨,又能增添文采。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直接以晏殊《蝶恋花》中诗句为题记,“独

上高楼”形象概括出文中“守护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历史的期许”的主旨,既照应了

二、巧借名句拟题目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的文题是献给阅卷教师的一张漂亮名片,能吸引住阅卷教师的眼睛。巧借古诗名句拟题是让题目光彩夺目、一枝独秀的方法之一。以诗句拟写文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以诗句为文题。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直接以苏轼《题西林壁》诗句为题,形象诠释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的内涵;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直接以苏轼《定风波》中词句为题,紧扣话题“遭遇挫折和放痛苦”,揭示了“以平和心态正视挫折方能减轻痛苦走向成功”的中心论点;2006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类似的例子;二是化用名句拟文题,即将话题语巧妙嵌入到诗句中。如2001年高考江苏省满分作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诚消得人憔悴》把话题“诚信”的“诚”字嵌入柳永《蝶恋花》词句中;2003年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莫把情云遮慧眼》化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诗句,把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中的“情”字嵌入“不畏浮云遮望眼”;2004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项羽《垓下歌》

中诗句,把话题“忙”字嵌入“虞兮虞兮奈若何”,将论述重心锁定在“奈何”两字上,揭示了人们各种“忙”的现象背后的精神生活的失落。 由此可见,化用诗句的关键是将诗句与话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所拟的标题能暗合或明点话题。

三、巧借名句写开头

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能先声夺人。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的开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将三联名句嵌入一组排比句中,多角度透视了话题“意气”的要义,水到渠成引出中心论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诗化排比句将思维的张力、激昂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华美的文采融于一体,充分渲染了文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巧引名句当论据

举文学家事例时可链接其诗词名句,从而化枯燥无味的语言为诗化隽永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学品位。如2006

年以“留下一点空白”为话题的福建高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毅力,去拒绝空白,去追求我热烈的人生。

作者对话题作反向思维,将“空白”理解为“生命中的盲点”。“拒绝空白”就是追求奋发

有为的人生,本段引用六位文人的名句,来抒发自己的昂扬向上的情怀,情感炽热,强化了

除直接引用诗句(明引)做论据外,还可间接引用诗句(暗引),即将诗句妙合无痕地熔铸在事例中,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永恒》中一段: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遭谗去职放逐流浪,也不随污流扬而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自食,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这段列举了楚夫屈原、魏武帝曹操和陶渊明三位人物的事迹,分别论述“选择永恒”就是选择执著、豪壮和高雅。作者巧妙化用他们各自的诗句来概括其事迹,楚夫“九死不悔”暗引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魏武帝“壮心不已”明引了《龟虽寿》中诗句,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暗引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诗句。由于将原诗句压缩成四字格形式化用到文句中,因此言简意丰,铿锵有力。

五、妙用名句写结尾

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2005

年以“入乎其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在叙述完一双童鞋的故事后,引用名句揭示该故事暗含的生活哲理——要有超然的生活态度,

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诗句能起到首尾呼应、结构缜密、突出主题的作用。如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菊花人生》的开头和结尾:

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间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

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这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的人生的与众不同的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

素描,引用《饮酒》诗中名句刻意描摹其坦然归隐山林的“出”世形象。结尾又引用《饮酒》

诗中名句描绘其与幽幽香菊为伴,表现其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首尾圆合,让人拍案叫绝。

“以诗为文”既创造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提高了作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又给阅卷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良好印象,让读者一见钟情,进而获得高分。

作文五:《如何学习古诗词》1900字

如何学习古诗词

现代人喜欢古诗词的不少,但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却因为它的深奥望而却步,想学而无从学起。我自幼喜欢古诗词,在步入社会之后,也一直对古诗词情有独钟,这次参与“中华古诗词课题实验”又一次系统地学习,对古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如何学习古诗词有了一些体会。我把它写出来,希望能对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从浅显生动的古诗词入门

我最初学习古诗词,所学的或许算不上严格的诗词,只是因为它有故事,生动有趣,或者念着舒服,就把它记住。比如引我上古诗词学习之路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女子,死了丈夫,想要改嫁,但小叔和公公不准。那女子便请人写了长篇状子递到县衙,也因叔翁作梗而不得。后有一秀才为女子写一状子,只有短短三句话,县官一看,连说三个“嫁嫁嫁”。这三句话是“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当年我并不懂其中的含义,但如此简单的三句话胜过了长篇大作,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再如王勃的《藤王阁诗》我最初也只知道两句:“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因为有故事。说是当年王勃写完诗之后扬长而去,在场的人发现诗句缺了“空”字,争论半天都无法补上一个满意的字,只好派人去追王勃。王勃对来人只伸出手掌,不作一声而去。那人回去不管把手掌怎么比划,人们还是不能明白,只得又派人去请教,最后才知是一“空”字。我只觉故事有趣,至于“空”字好在

哪里,那是许多年之后才明白的。我早年读诗,往往都只记得其中一两句,但正因为有着这一两句,积累多了,心中便有了诗词的轮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一些诗词的基本知识

有了诗词的基本积累之后,便会有着一种欲望,想从更深角度去看诗,这时便可以学习一些诗词的理论知识了。开始也不要学太难的,只是为着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而学。如:什么叫诗家语,诗的语言与文的语言有何不同?诗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古人是如何阅读诗词和评论诗词的?诗人是怎样创作诗词的?有些什么样的手法等等。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自己进一步阅读诗词就有了帮助。

三、学习诗词格律

在对诗词有了较深的理解,有了大量的积累之后,便应该学习诗词的格律了。有许多人就是因害怕诗词格律而放弃了对诗词的进一步学习。为什么呢?因为诗词格律的要求是严格的,而且又很枯燥乏味,一看到“平平仄仄平平仄”就心里发怵。其实,诗词格律并不那么可怕,你觉得它无味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一旦对它有所了解,你就会对古人写诗用韵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也会对诗的好坏有了更准确的解读,对今人胡乱作的所谓诗歌也就不会盲目崇拜。下面试以七律为例来说明格律。

什么叫“平仄”?就是古人把汉字的音分为了平声和仄声。其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入声字归于仄声。

七律以两句为一对,八句为四对,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除了首联之外,其余的对句末字必须是第一句为仄,第二句为平。首联的首句末字可平可仄。

每句诗以双字为节奏点,那么七言诗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就是节奏点,节奏点上的平仄要求是严格的,该平则平,该仄就仄。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由于它不在节奏点上,它们的平仄要求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因此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意思。每句的平仄格式基本为两平两仄交替运用。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以下举七律的一种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这就叫“对”;而下一联第一句与上一联末句的平仄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叫“粘”。另外要注意,七律诗除了首联和尾联只要求节奏点平仄相对外,对词性并不作特殊的要求,但颔联和颈联就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平仄要相对,而且词性也要相对才合格律要求。

先熟悉一种格式,牢固掌握它。只要熟悉了一种格式,对其余几种都可迎刃而解。当然,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同时学习古诗韵,不然你就不明白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

等你熟悉了诗的格律,你就熟悉了古诗韵,然后再去学习词的格律,就可事半功倍了。

四、学着去写诗填词

有了上面的积淀,你就完全可以试着创作了。这一阶段,才是最艰难的时期,或许一生也不会写出像样的诗来。但只有去写,你才懂得古诗词的深奥,才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古诗词及诗人们艰辛创作有着深沉的了解和思考。现代许多人诽谤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因为他不懂古文化,如果他有一天懂得了,他就再也不会狂妄,甚至会为自己的浅薄无地自容。

以上就是我学习古诗词的过程,这永远只是一个过程。把心扎进古诗词中去,感受我们祖先的伟大,就不会妄自菲薄;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守住,再发扬光大,就会感觉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2010-12-5

作文六:《如何阅读古诗词》1300字

如何阅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1.1、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2.1、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2.2、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

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

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作文七:《如何读懂古诗词》8800字

如何读懂古诗词

蕲春实验高中   陈淑兰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

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眼中的难点。考试时,很多学生对古诗鉴赏或望而却步,或抓耳挠腮不得要领,或跟着感觉走得分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诗歌。因此,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是提高古诗鉴赏题目得分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古诗词呢?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获得一些体验,现整理如下。

一、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包括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如何读懂诗歌?

1、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三、具体方法

(一)

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1.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

中的“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

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