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语文课件 > 《全面依法治国主题论文》2200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主题论文》2200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论文

时间:2019-11-30 09:20:2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全面依法治国主题论文》2200字

法治国家下律师面临的抉择和挑战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纲领之一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有义务也必须将依法治国的观念带入到执业过程中,努力让当事人感受到法治国家下的公平正义。

我相信,任何一名执业律师在取得从业资格证之前都曾宣读过一段誓词,宣誓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业律师,认真履行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执业过程中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执业为民,勤勉敬业,诚信廉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愿意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这样一段誓词,我不论在何时读起心中总会激情澎湃,感慨万千。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法理发展法治理念,全面开展依法治国教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举措,无疑证明了我们律师现在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既然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律师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积极发挥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中的作用。面对这一机遇,律师行业也应当有所改变,争取建设出一支政治坚定、法律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高素质律师队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树立规范的执业理念。作为一名执业律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是基本要求,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恪守法律的底线,认真贯彻全国律师工作会议精神,绝不走旁门左道,坚决抵制与司法工作人员进行不正当交易,铭记奚晓明案,努力构建与司法工作人员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律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忠于法律、信仰法治是重中之重,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从容不迫,在面对诱惑时坚持己见。作为一名律师,面对当事人的咨询时应当保持客观、理性的分析,接受委托后要尽心尽力,,绝不敷衍了事,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让每个当事人在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

其次,加强律师事务所的规范化管理,发挥主任律师的带头作用,把依法治国教育落实到所,积极开展学习交流,让每个律师切实体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律师事务所在律师行业的整体发展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律师行业自身特点,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律师之间收入参差不齐,老律师案子做不完,新律师无案可做的情况。很多律师在接受委托后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团队合作的理念,在遇到困难后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解决,不习惯和其他律师交流。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便在于一个规范的律师事务所。一个好的律所,可以帮助律师树立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建立健全律师之间的联系,要知道,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需要的不是某个

律师多么出众的业务能力,而是整个律师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推进作用。只有当律师处在好的工作氛围中,切实把律所当做自己的家,才会愿意分享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的得与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全部所学发挥出来。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律师都有他擅长的领域,也有他不熟悉的方面,律师之间的合作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面对众多的疑难案件,加强律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往往可以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近年来,律师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律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面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理念,律师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不能仅看到机遇而忽视了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服务型的律师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面对众多的新型业务领域,单打独斗的律师往往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整个律所作为一个整体,让其中的所有律师有所分工,共同合作才能把新领域摸熟吃透。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律师不仅仅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律师背后的律所的支持和帮助。一个优秀的律师可以帮助律所形成自己的团队品牌,而一个成功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过程中的载体也对律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将恪守诚信作为律师执业过程中所应遵守的第一要务有着重要意义。诚实守信第一要求律师忠于法律,正确的理解、适用法律,坚持依法独立执业的原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培养自身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将诚信落实到执业过程中。诚实

守信还要求律师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时不隐瞒,不虚报,在受理案件之前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案件,在接受委托后及时准确的将案件进展告知当事人,不能欺骗、蒙蔽当事人。律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当事人的委托时必须采取一切合法的措施最大化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当严格的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对于案件的相关情况在未得到当事人的同意之前坚决不能透露给第三人。要知道,当事人只有出于对律师的绝对信任才会与其在办理委托手续,如果在委托过程中律师不能恪守诚信,当事人的信任就会遭到破坏,这不仅会导致这个案件的代理失败,也会成为律师整个执业生涯中的污点。

作为一名实习律师,我没有经历过受理案件后的苦心钻研,也没有感受过开庭过程中在庭上的慷慨激昂,更没有享受过案件结束后当事人对律师的感激涕零。但在律所实习的这段时间中,我跟随着前辈们一起开展依法治国教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学习到了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所需要的品格。虽然我现在每天只是做一些重复性的辅助工作,但我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工作磨练着我的品格,让我增长了专业知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依法治国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在我心中开花结果,让我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作文二:《主题:依法治国》2500字

主题:依法治国我国的法治理念标记: 优先级 1参见: 比较、分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前提和基础: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制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做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西方(如美国)的法治理念标记: 优先级 2参见: 比较、分析努力维系国家主权和法治统一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权权力的分立制衡横向分权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立,即所谓三权分立纵向分权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强调以权力约束权力(横向分权, 纵向分权)尤其重视司法部门的独立及其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有司法审查制度。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发展史标记: 优先级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参见: 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现状标记: 优先级 4法治思想缺失(死刑改判现象)从文化心理和社会传统看,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缺少民主和法治传统的社会受传统“人治主义”和“人情主义”的影响,“权大于法”“人情高于国法”的意识还有相当的市场司法不够独立从宏观的政府主导思想来看,司法体系与行政体系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不清司法不公    打压公民正当的合法的诉求(如抓捕上访者),公民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唐慧事件)有的地方违反法律程序,刑讯逼供,以黑打黑,如李庄案,居然让犯罪嫌疑人检举为他辩护的律师,违反基本的司法伦理参见: 影响到中国律师群体的生存状况,独立、公正的法律职业群体的存在本身遭遇挑战司法腐败以所谓侵犯名誉权为由,跨省抓捕检举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丑闻的公民借口“稳定压倒一切”,有的地方司法机关成了贪官污吏和黑社会的家丁打手(雷政富事件)立法上的侵权越权如何解决标记: 优先级 5推动政治改革限制权力、保护权利(陈冀平看法)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主义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强化司法独立刘海影看法在中央政府层面,坚持党对司法的最高领导,最高法院服从中央政府领导在地方政府层面,各级法院在人事、财务等各个方面都只受上级法院约束,日常司法运作则独立完成检察院系统仍旧由地方党委与政府领导,但回归公诉人角色,在法院面前其司法地位与其他民事行为人平等刘 波看法政府需要强调并保障律师独立、超然于司法机关与政治的身份限制律师、吓止律师、导致律师视某些类型的诉讼为畏途的制度性障碍,应该得到及时的拆解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不能让诉讼和审判变成政治斗争与清算的替代品在各个领域由民间和政府一起共同摸索出一套共同认可的博弈规则。民间主动参与到立法立规过程中来,政府提供民间参与的条件(王维嘉看法)比较、分析标记: 问号参见: 我国的法治理念, 西方(如美国)的法治理念形成差异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扩张隐含的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公平效率等等理念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确立    由此也就产生了主权至上、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扩张, 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确立)中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注意事项要借鉴西方法治思想,但法治理念不可能仅仅附着于抽象的理论思考,而必须基于中国的法治实践,必须总结中国法治实践的经验教训。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参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参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影响到中国律师群体的生存状况,独立、公正的法律职业群体的存在本身遭遇挑战参见: 有的地方违反法律程序,刑讯逼供,以黑打黑,如李庄案,居然让犯罪嫌疑人检举为他辩护的律师,违反基本的司法伦理依法治国2013年4月21日

作文三:《“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主题知识竞赛题库》19600字

“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主题知识竞赛题库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B)。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C)。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D)。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D)。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6.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C)。

答:A:勤政守法 B:甘当公仆 C:文明执法 D:清正廉洁

7.关于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答:A: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

B: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相当

C:特殊情形下可以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

D:同样的情形同样处理

8.当前,政法各部门相继提出了诸如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这集中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哪

项要求?(D)

答: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C:坚持秉公执法

D: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9.“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B)直接的理论根据。   答:A: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B:执法为民理念

C:自觉接受监督           D:严格依法办事

10.中国共产党(B)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答:A: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1.“为政以德”所反映的“以德治国”理念,是我国古代(A)的经典部分,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答: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2.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C)。

答: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B:实现宪法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C: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

D: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依据

13.(D)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

答:A:安定和有序 B:公平和正义 C:诚信和友爱 D:民主和法治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C)。

答:A:国家机关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负有法定义务

B: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

C:法律的权威完全在于立法中是否体现了人民意志

D:法律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15.(A)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   答: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16.(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答: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7.(C)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答:A:服务大局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8.(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答: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9.(B)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答:A:依法治国 B:公平正义 C:执法为民 D:党的领导

20.(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答:A:服务大局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21.(B)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答: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22.(D)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二是被法律赋予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责、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答:A:用权受监督 B:违法受追究 C:职权由法定 D:有权必有责

23.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普通人违法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执法者违法犯罪就是污染了水源。”因此要建立(D)机制,以清洁“水源”。

答: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期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24.(C)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必然要求。

答: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25.(B)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答:A:司法独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D:严格依法办事

26.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C)。

答:A: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接近

B: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C:社会成员能依法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法律保护  D:人们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相一致

27.“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这句话是(A)说的。  答:A:胡锦涛同志 B:江泽民同志 C:毛泽东同志 D:邓小平同志

2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A)。

答:A:指导思想 B:核心内容 C:最终目标 D:实施过程

29.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治国(B)。

答:A:基本内容 B:基本方略 C:基本工作 D:基本思想

30.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B)。 答:A:根本要求  B:根本保证  C:根本制度 D:根本手段

31.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C)。

答:A:人人平等  B:党的领导  C:公平正义  D:执法为民

32.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D)。

答:A:关键要求 B:重要内容  C:主要保障 D:重要使命

33.(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答:A:人民民主 B:社会主义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34.(A)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的重要观点。

答:A:2007年12月26日   B:2007年11月26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0月1日

35.“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C),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答:A:基本准则 B:根本内容 C:根本原则 D:最终要求

36.(C)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

答:A: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B:维护人民权益       C: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社会稳定

3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的(A)。

答:A:重要保障 B:重要依据 C:重要手段 D:重要目标

3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A)的必要保证。

答:A:守法 B:依法 C:执法 D:学法

3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D)的科学指导。

答:A:法律依据 B:法律指导 C:立法 D:法律监督

40.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C)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确保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答:A:宪法 B:宪法、法律、法规  C:宪法和法律  D:法律

4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C)。

答: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B)。

答: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4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以(A)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A.宪法 B.民法 C.刑法

4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C)。

答:A.立案备查制 B.立案审议制 C.立案登记制

4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A)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A)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取得历史性成就。

答:A.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B.市场 计划  C.经济 政治

46.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

答:A.还没形成 B.已经基本形成 C.已经形成

47.(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答:A.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依法治国

48.(A),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答:A.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B.依法治国

C.尊重宪法权威

49.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C),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C)。

答:A.以仁治国 以仁执政

B.以德治国 以德执政

C.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50.将每年(A)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 B.三月五日 C.十月二十日

5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C)。

答: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B)。

答: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5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以(A)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A.宪法 B.民法 C.刑法

5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C)。

答:A.立案备查制 B.立案审议制 C.立案登记制

5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A)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A)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取得历史性成就。

答:A.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B.市场 计划    C.经济 政治

56.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

答:A.还没形成 B.已经基本形成 C.已经形成

57.(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答:A.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依法治国

58.(A),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答:A.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B.依法治国

C.尊重宪法权威

59.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C),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C)。 答:A.以仁治国 以仁执政 B.以德治国 以德执政

C.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60.将每年(A)定为国家宪法日。

答:A.十二月四日 B.三月五日 C.十月二十日

6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凡经(C)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答:A.上级机关 B.国务院 C.人大及其常委会

62.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凡经(C)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答:A.上级机关 B.国务院 C.人大及其常委会

6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ABCD)现实状况为基础的,体现了依法治国内在本质和基本要求的思想理念,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答:A:社会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6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基础,是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BC)发展状况为基础。   答: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65.我们在建设法治的背景下提高法律意识的直接目的在于(AB)。  答:A:推动法治发展 B:实现法治  C:依法治国 D:全民学法

66.就政法系统的工作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ABCD)。

答: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67.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依法治国,才能(AD)。 答:A: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B:确保社会稳定

C:实现世界和平      D:实现国泰民安

68.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AB),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

答:A:制度化 B:法律化  C:最大化 D:实施

6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ABC)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A:实现好 B:维护好 C:发展好 D:监督好

70.国家权力从人民而来,就应当(BCD)。

答:A:为人民决策 B:对人民负责  C:受人民监督 D:为人民服务

71.执法活动只有(ABC),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

答:A:符合人民的意志 B:满足人民的要求

C:保护人民的权利 D:接受人民的监督

72.我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AB)。

答:A:根本目标 B:价值追求 C:基本原则 D:最终理念

73.只有在法律制度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ABCD)、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消除各种导致社会不公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  答:A:社会保障 B:公民权利保障 C:基本公共服务 D:政府施政

74.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真正做到(ABC),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责任。

答: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正确修法

7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答: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7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ABC)有机统一起来。   答: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依法治国   D:坚持改革开放

7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ABC)地整体推进。

答:A:有组织 B:有领导  C:有计划  D:有目标

78.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其内容是:(BCD)。

答:A:社会主义至上 B:党的事业至上

C:人民利益至上 D:宪法法律至上

79.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兼顾不同利益,必须着力解决人民(ABD)的利益问题。

答:A:最关心 B:最直接 C:最重要 D:最现实

80.法治理念对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哪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一意义?(ABCD)

答: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思想前提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守法的必要保证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科学指导

90.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ABCDE)。 答: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91.关于完善审级制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BC)。

答:A.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B.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C.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9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决(ABCD)。 答:A.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B.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C.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93.依法治国,是(ABC)。

答: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   久安

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ABCDE)。

答: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E.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ABC)。

答:A.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       最根本的保证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   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   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95.坚持党的领导,是(ABCD)。

答:A.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B.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96.关于依法执政,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BCD)。

答:A.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       治党

B.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C.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   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D.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   内活动统一起来

97.依法执政要(ABCD)。

答:A.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B.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   领导人员

C.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D.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   一

9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 )。

答:A.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       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       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       同富裕

B.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C.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   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   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9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ABC)。

答:A.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B.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C.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

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   对性、有效性

100.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ABC)。

答:A.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       定

B.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   行宪法修改

C.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   报告

101.关于依法行政,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BC)。

答:A.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B.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C.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102.关于政务公开,说法正确的有:(ABCD)。

答:A.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B.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   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   事项

C.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D.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   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

104.关于司法公正,正确的说法是:(ABC)。

答:A.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B.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   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C.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   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   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105.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BCD)。

答: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06.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必须(ABCD)。

答:A.忠于党 B.忠于国家 C.忠于人民 D.忠于法律

107.法治专门队伍包括(ABC)。

答:A.立法队伍 B.行政执法队伍 C.司法队伍

二、判断题(50)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而且必须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之中,才能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在本质与基本要求,才能作为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对)

2.执法为民是人民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这也充分体现出对以人为本的坚持与贯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错)

3.法治理念是法律意识的系统性、正确性要求下的一种综合,可以说是个体对各种法律意识的最终修正的表现。(对)

4.法律监督与一般的社会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一般的社会监督有时也是引起法律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对)

5.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错)

6.平等对待主要包括反对特权、禁止歧视、同情弱者、打击强者。(错)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  (对)

8.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对)

9.法治可以脱离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提供的社会条件。(错)

10.把法治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在现代社会不具有普遍性。(错)

11.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

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对)

1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对)

14.执法为民理念,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理念,其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 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

15.平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对)

16.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对)

17.严格依法办事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

18.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

19.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对)

20.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

2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对)

22.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对)

23.法律草案重要条款不可以单独表决。(错)

24.行政机关可以法外设定权力。(错)

25.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对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  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

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

26.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对)

27.党内法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对)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对)

29.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错)

30.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应,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对)

31.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对)

32.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关键。(错)

33.“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手段和根据,既可以存在于“法治国家”,也可以存在于“人治国家”。(对)

34.信访、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是目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

35.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求各项经济指标要增长。(错)

36.将完全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正名为行政机关,将从事经营性工作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是政企分开改革的必然要求。(错)

37.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经规章授权可以行使行政执法权。(错)

即个人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现了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有机统一。(对)

39.依法行政确立的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服从和尊重。(错)

40.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创设新的完全合理的公共行政体制。(错)

4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将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扩大适用于所有的行政管理领域。(对)

42.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关键。(错)

43.“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手段和根据,既可以存在于“法治国家”,也可以存在于“人治国家”。(对)

44.信访、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是目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

45.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求各项经济指标要增长。(错)

46.将完全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正名为行政机关,将从事经营性工作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是政企分开改革的必然要求。(错)

47.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经规章授权可以行使行政执法权。(错)

即个人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现了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有机统一。(对) 49.依法行政确立的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服从和尊重。(错)

50.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创设新的完全合理的公共行政体制。(错)

5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将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扩大适用于所有的行政管理领域。(对)

三、填空(40)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

2.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明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之魂。

5.广大党员干部是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双重规范和制约的。

6.法律是明确的、稳定的、可预测的行为规则。

7.程序既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法律规范实施的正当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8.作为法治文化的核心、精髓与灵魂,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在实践中引导和影响着法治活动。

9.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法治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10.各级教育部门将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使法治能力和水平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标准,推动学校形成体现宪法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

11.要全面落实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的需求。

12.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对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税收法治的影响长远,意义重大。

1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出发,提出“四个全面”这个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1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15.当前,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16.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坚持和改善学校党的领导与学校的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17.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18.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19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20.依法治国是何时提出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21.依法治国的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

22.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其他法律。

2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4.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25.依法治国的关键化解是依法行政。

26.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违法必究。

27.依法治国的执行部门是政法机关。

28.依法治国的执法主体是国家机关,广大人民群众。

29.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0.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1.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2.民主政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33.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

34.依法治国的四个特点:全局性、长期性、目的性、整体性。

35.中国第一部宪法何时通过地时间是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6.公办学校因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追究责任。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8.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

39.2013年1月16日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行使监督权力、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权益给予制度保障,强调将积极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

40.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

四、问答(35)

1.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2.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答: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           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       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       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4.法治意识与法律自觉的关系。

答:一个国家是否已经成为法治国家,不仅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坚持依法办事。

5.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答:(1)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                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2)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

(3)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需要依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

权利。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               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6.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

答:(1)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

(2)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      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

(3)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      高;

(4)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      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5)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      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

境。

7.怎样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答:(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2)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

(3)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

(5)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

(6)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8.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      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      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      响;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

(4)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      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      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5)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      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6)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      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依法行政基本原则有那些?

答:(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坚持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6)坚持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      能的有机结合;

(7)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的统一。

10.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当;(4) 高效便民;(5)诚实守信;(6)权责统一。

11.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行政主体合法;(2)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合法;

(3)行使行政权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责统一。

12.合理行政的要求是什么?

答:(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          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2)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

(3)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           当;

(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     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13.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是什么?

答:(1)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2)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

(3)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      息不公开。

14.我国对行政行为监督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答:(1)执政党的监督;(2)人大的监督;(3)政协的民主监督;

(4)司法监督;(5)行政层级监督;(6)社会监督;

(7)专门监督机关监督。

15.《纲要》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1)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

(2)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3)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

(4)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5)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6.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1)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      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3)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4)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7.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答: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发挥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8.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相比,依法治校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答:(1)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依法治校认识还          不到位,制度不健全;

(2)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办学、违规招生、违规收费      等问题在个别地区和学校还不时发生;

(3)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依法对学       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能力、意识还亟待提高,权利救济机       制还不健全;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部分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19.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将坚持和改善学校党的领导与学校的依法治理紧密结         合起来;

(2)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    务,全面提高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公民意    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    办学,积极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师生的合    法权利;

(3)必须切实转变管理理念与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1)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        等的理念,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        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        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

(2)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    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    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

(3)要以提高学校章程及制度建设质量、规范和制约管理权力运    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为着力点,    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要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    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21.学校应该如何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

答:学校起草制定章程要遵循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原则,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2.学校应该如何提高建设质量?

答:学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重大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听取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要依据法律和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

23.学校应如何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

答:学校要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对与上位法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不符合学校章程和改革发展要求,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要建立规范性文件核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结果要向师生公布。新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或者重要文件发布后,要及时对照修订校内相应的规章制度。

24.学校应如何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答:要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按照《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公办高等学校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5.学校应如何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

答:要在学校内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和为教师、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的要求,自主设置职能部门,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分工,健全重要部门、岗位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和商业贿赂的制度措施。除依法应当保密或者涉及学校特定利益需要保密的事项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在校内公开,允许师生查阅。在重大决策

执行过程中,学校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职员工及有关方面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26.学校应如何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答:要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要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要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改革完善高等、中等学校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规定,要充分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要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

27怎样依法建设平等校园环境?

答: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在体制和制度上落实和体现师生平等、性别平等、民族平等、管理者与师生平等的理念。全面落实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原则,消除以不当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以及带有歧视的制度、言行。要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不得以非法理由拒绝招收残疾学生。要为残疾学生平等、无障碍地参与学校生活提供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

28.学校怎样做才能确实的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

答:要完善制度规则,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学生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资源,获得学业和品行评价,获得奖学金及其他奖励、资助等方面受到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程序正当,重教育效果,做到公平公正。作出不利处分前,应当给予学生陈述与申辩的机会,对未成年学生应当听取其法定监护人的意见。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明确处分的期限与后果,积极教育挽救。要保障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受教育权不受非法侵害,杜绝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人格尊严、违法违规收费,以及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学生伤害等侵权行为,以及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对学生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29.学校怎样做才能确实的尊重和保护教师权利?

答:学校要依据《教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制定权利义务均衡、目标任务明确,具有可执行性的聘任合同,明确学校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聘任教师,认真履行合同。要依法在教师聘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奖惩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保障教师享有各项合法权益和待遇。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业权力,学术组织中教师代表的比例不低于 1/2。要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建设,明确教师考核、监督与奖惩的规则与程序。

30.学校应该如何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与监督机制?

答:要依法建立健全保障师生的研究自由、学习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体制、机制。健全学术评价制度,保障各种学术评价机构独立开展活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程序。要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保护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要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规则和基本要求,保障教师根据课程的有关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正当地行使教学的专业自主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要建立完善对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认定程序和办法,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

31.学校怎样才能推进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

答:学校配置资源以及实施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要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则,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要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及中小学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机构、制度,落实公开的具体措施,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重点公开经费使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招生就业、基本建设招投标、收费等社会关注的信息。

32.怎样依法健全校内纠纷解决机制

答:要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方式,建立并综合运用信访、调解、申诉、仲裁等各种争议解决机制,依法妥善、

便捷地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利益纠纷。要特别注重和发挥基层调解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团体和法制工作机构在处理纠纷中的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处理程序,将因人事处分、学术评价、教职工待遇、学籍管理等行为引发的纠纷,纳入不同的解决渠道,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和效果。要尊崇法律、尊重司法。对难于在校内完全解决的纠纷,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有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社会调解组织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解决。对师生与学校发生的法律争议,学校应当积极应诉,认真落实法律文书要求学校履行的义务。

33.如何切实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治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答:学校管理者要带头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牢固树立依法办学、依据章程自主管理、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尊重师生合法权益的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准确把握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治、实体与程序、教育与惩戒的平衡,实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学校领导任职前,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适当方式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治校理念的情况。学校要高度重视内部职能部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法、依章程办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34.如何切实转变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     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依法治校工作,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规范行政权力的

行使。要切实转变管理学校的方式、手段,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监管、提供服务;切实落实和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过多、过细的直接管理活动。要主动协调其他有关部门为学校解决法律问题,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维护校园安全,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5.为什么会说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答: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作文四:《论依法治国主题下的法律监督工作》1700字

依法治国是规范各级行政机关依宪从政、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皇权至上”“刑不上大夫”的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未完全清除,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党的革命历程和实践特点明确告诉人们,由于一定历史阶段一些人轻视法律的权威,导致了人们法治理论的缺乏和认识的片面,认为法律就是一种严厉打击的手段,是整治老百姓和异己的工具,认识不到依法治国的真正意义不是依法治民,而是在于以宪执政、依法治权、保障人权和民生,在于保障人民能够依法控制和规范国家的权力不被人为地随意滥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的好恶而影响发展;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切实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颁布法律,按照严格的程序修改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行使手中权力,匡扶公平正义,依照法律处理国家各项事务。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党执政方针,写入宪法和党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此变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树立威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用法律来管理国家事物,调整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主义关系和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法律监督,则是依法对法律的遵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违法和犯罪行为加以制裁和矫正。法律监督同立法、执法、守法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全部含义,是立法和执法有机统一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维护法制的高度统一和有效实施,把国家全面、系统地纳入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实现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必须有完整统一的法律监督体系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法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我国目前法治环境的现状来说,其结果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在法制建设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暴力城管、强制拆迁、下岗洪水、医疗问题、上访受阻等;立法者素质不高、不懂立法,司法不独立、不完整、不统一等问题中存在着“有法不依”的多米诺效应,这些因素导致在我国的领导层,人治现象、特权现象仍大量存在,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现象严重。在我国,大多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遇到问题,单凭意气用事,不懂得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各类刑事案件居高临下有增无减。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然而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的法治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国家只有尊重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依法治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特殊的职责,即履行宪法、法律赋予法律监督的职责,为保障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必须加强法律监督。其权利能否得到公正、有效的行使,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走上法治化的道路。   当前我国逐渐走上了法治化道路,社会稳定和谐,宪法和法律也比较完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再是一纸空文,全体社会成员逐渐形成一种“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党的事业至上”的思维和信仰,全社会也形成了一种有法可依的氛围。因此,只有加强和完善法律监督,才能促进依法治国;要想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作者单位:长葛市人民检察院)

作文五:《文档依法治国,为什么首先是依宪治国(2)》1400字

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为什么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宪”就是指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要依法治国的话,那就要依宪治国啊,应该说这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问题 .而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处于法律体系金字塔的最顶端。所以,要依法治国首先要从宪法开始。同理,只有职政时只有遵从宪法,才是法制的表现。 依法治国,为什么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实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就是依照宪法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切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维护法制的权威,首先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做到依宪治国。

宪法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下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的规定。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坚持依宪法国,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必须毫

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发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宪法关于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一系列规定,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根据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要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国家机构严格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职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了全面的规定,是人权的保障书。坚持依宪治国,就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坚决制止和纠正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坚持依宪治国,必须切实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要切实把宪

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为什么?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是公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4)我国宪法本质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作文六:《依法治国主题演讲稿》1400字

法制平昌 你我同行演讲稿——为民族的未来奠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学习法制教育。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故事一: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送往医院急救。此时,我们要思考两个题:①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结果应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故事二:事情发生在一所职业中学,初二女生甲因为看不惯同年级的女生乙,一天在校门口双方遇上了,甲扇了乙一个耳光。乙就找读初三的哥哥丙帮忙,而甲也找了读高一的哥哥丁来帮忙,双方就约好时间利用吃晚饭时到外面解决问题,双方都带上自己的同伙在离学校较远的山上见面了,没说几句双方就打了起来,丁及他的同学将丙按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丙不堪忍受就在地上摸起一把小刀一通乱砍,就在乱砍中砍伤了丁的手臂、刺中了丁的同学戊的大腿股动脉,鲜血直流,所有的同学停止了打斗,

戊因为流血过多还没到医院就停止了呼吸,丁也被送到了市医院抢救。而丙也为他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归根究底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违法?哪些是违法行为?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党的十七大为什么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其实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要使人们的法制观念从传统的桎梏zhì gù中解放出来,惟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赋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但法制教育喊了几十年,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其他行业有不同,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发达地区教育的今天,就是我们教育的明天。中小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观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依法规范教育行为不可阻挡,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提高法律意识,就会被市场抛弃。没有这样的紧迫感,仅仅抱住过去的经验不放,必将重复落后挨打的历史。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素质,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培养一个法官、律师,不如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提高一小步。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应树立中小学生的法律信仰。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业,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总之,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别无选择。诸位朋友、诸位评委,各级领导,为法治之花开遍祖国大地,法治精神深入民心,让我们携手,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为祖国的明天奠基;为华夏民族的未来奠基!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

作文七:《依法治国主题演讲稿》800字

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中,有一条公益广告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田野中欢快的奔跑,手中牵着一根长长的风筝线,随着她越跑越远,风筝越来越高地飞向蓝天。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令人深思的字: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

起初,我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老师告诉我说,风筝没有了引线的约束,就会随风坠落;就像航船没有了航向的约束,就会失去目标;火车没有轨道的约束,就会出轨,人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会制造罪恶。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之中,对于在电视上、新闻中所看到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觉得离我们很远,其实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法律是我们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网络安全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前几年听同学说她辍学的堂妹去见网友,后来便再也找不到了,虽说网友的见面地点离家不过几百米,但却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她的叔叔婶婶整日打听堂妹的下落,奶奶整日哭泣一病不起,一个家庭从此失去了快乐,家人整日担心女孩的生命安全,让听到的人无不痛心。也听说过有的同学因为会见网友而被传销组织非法控制,家人和学校都无法得知其下落,束手无策,幸运的同学可能最后会平安逃脱,但谁能保证大部分的人是幸运的?网络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利用网络学习、写作业、搜学习资料,我们不能拒绝网络,不能拒绝进步,我们同样也不能忽略网络带来的危险。有很多人沉迷于网络聊天,进而网友见面,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成年人,被骗财的人屡见不鲜,也许有人会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如果被骗的是生命呢?那将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有了法律为我们护航,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作文八:《2015依法治国主题活动问答》1300字

2015依法治国主题活动知识问答         单位:            姓名: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6.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______,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A、1月24日     B、1月29日     C、4月26日     D、12月4日

7.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第一次使用“法治”这一概念,是在______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中。

A、1978年     B、1979年     C、1981年      D、1986年

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___首次提出的。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9.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______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法制        B、法治       C、依法治国       D、依法执政

10.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______。

A、依宪治国      B、依法执政     C、科学立法      D、公正司法

11.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民生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______问题。

A、发展        B、社会      C、法治        D、政治

12.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依法治国的______工程。

A、根本性       B、原则性        C、保障性        D、基础性

13.“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依照法律规定和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全面推进____等各方面的司法公开。

A、立法、执法、司法     B、立案、庭审、执行

C、立法、执法、庭审     D、立法、立案、司法

14._____是推进公正司法的动力源泉。

A、严格执法程序    B、严格立法程序   C、依法治国要求    D、体制机制创新

15._  _ 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在法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A、各级党委     B、各级政府     C、行政机关     D、政府部门

16.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把___作为行政决策的第一要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民主协商、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A、立法       B、执法       C、合法        D、释法

作文九:《依法治国题》5400字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

【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①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一、依法治国的必要性(重要意义)【选择】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特别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两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多选】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四、国家治理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分析】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法治政府的五大特征

(1)职能科学;(2)权责法定;(3)执法严明;(4)公开公正;(5)廉洁高效;(6) 守法诚信。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了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七、四个需要记住的重要观点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3)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八、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关的重要考点

1.我国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 )人民主权原则;(3 )公民权利原则; (4 )法治原则;(5 )民主集中制原则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4.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1)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 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是科学立法,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可行性,有效性;二是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公正司法;四是全民守法,所有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自觉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5.法治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2 )基本特征

第一,法律至上——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第二,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第三,****保障——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

第四,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作文十:《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召开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2000字

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电 题: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召开 “法治中国”料出顶层设计   记者 阚枫   今日起,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十余年之后,分析称,本次会议或绘制出新路线图,为“法治中国”作顶层设计,以法治为改革护航,而司法改革、反腐“治本”等话题则成为舆论观察此次会议的焦点。

首次聚焦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迎顶层设计

根据9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的消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期是10月20日至23日。而此前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确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将聚焦“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全会首次聚焦法治,引来国内外舆论关注。

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已17年。17年间,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当前,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有分析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体系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需要升级到2.0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改革落地见效,亦需要法治护航。

9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披露,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舆论分析,构建法治中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次会议或将给出顶层设计。

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治本”引关注

针对具体的会议议题,国内外媒体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前瞻分析中,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制度推进,可谓舆论最为关切的两大焦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了重要部署,此后,新成立的中央深改组,在已经召开的五次会议中,两次会议都审议通过了司法改革的相关文件。其中,在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随后,六个省市的司法改革试点迅速启动,围绕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内容,有序开展。

但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已进入攻坚阶段的司法改革,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如何得到有效破除;审判权运行改革如何推进;如何防范冤假错案,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系列改革难题期待更为具体的制度规划。

此外,在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依法执政、从严治党方面作出新部署,这是舆论关切的另一焦点。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为起始的整饬作风,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

反腐需要标本兼治,如何通过更为完备的制度构筑权力之“笼”,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监督体系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规划反腐“治本”之道,成为民众对于这次会议的一大期待。

会议或涉及部分人事议题

除了上述依法治国的核心议题,会议上可能涉及的人事议题也被一些媒体关注。

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官方通报,中纪委对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原常委、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通报称,“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万庆良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

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风暴中落马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已有蒋洁敏、李东生,中央候补委员已达到五人:潘逸阳、李春城、王永春、万庆良和陈川平。他们中,蒋洁敏、李东生、李春城、王永春、万庆良目前已被“双开”。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先由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待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

分析预测,十八届四中全会或将正式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蒋洁敏、李东生、李春城、王永春、万庆良五人审查报告,对此前的有关处分予以追认,并撤销他们的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职务。

同时,依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目前,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

此外,7月29日,在官方透露将在十月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当天,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的消息也得以公布。时隔近三个月,本次四中全会议题是否会涉及周永康案亦值得关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