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语文课件 > 浅论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再考及其互补潜势

浅论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再考及其互补潜势

时间:2021-04-23 09:34:32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在进行言语说明时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形式,也可以不直接说明,这就是隐喻。有时隐喻的效果会更好,所谓“不言而喻”,这就形成了隐喻思维。本文主要以隐喻和隐喻思维作为出发点,对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二者的含义进行阐述,同时对二者的特点以及异同点进行分析,最终对二者的互补潜势进行剖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特点;互补潜势
  认识主体在对某一概念、思维等进行理解时往往需要依靠语言中的隐喻。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看更多地表现思维,是思维得以展现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存在语言障碍的人可以具备正常的思维。可见,思维的源泉还包括除语言之外的东西。可以说,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因此,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阐述为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形式,而后者是前者的外在形式。
  一、认知隐喻再考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以及行為的基础和前提。认知主体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特点进行理解,从而认识到另一事物,这是隐喻。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认知隐喻更多地涉及到两个认知域。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和认知理解其中一个概念,进而实现这一概念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因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概念隐喻系统都能够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认知隐喻,众多隐喻之间存在着同样的内部原则,其内部的本质呈现出统一性。
  隐喻认知离不开认知主体自身的体验,隐喻认知也不是随意存在的。人之主体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解。同时,在创建这些内部联系时,认知主体受到意象的控制。所谓意象图式就是事物之间基本关系构成的认知结构,包括认知主体经验的某种联系的抽象关系,也是多次出现的认知组织形式。依靠意象图式认知主体可以对更为复杂的概念以及原理进行认识。意象图示的最主要源泉就是身体的体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意向相同,而身体体验可能会有所差异。
  二、语法隐喻再考
  对于语法隐喻来说,研究人员更多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包括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其中语音是词汇语法得以实现的最终形式,同时词汇语法又是构成语义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语法隐喻的出现是语义转向词汇语法的一种变异性结果。也就是说,在语义实现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词汇语法来表现,而是用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语法隐喻。可见,语法隐喻的主要特点就是表现形式的非一致式。
  从语法隐喻的类别上看,除了概念语法隐喻之外还包括一种类型就是人际语法隐喻。对于概念语法隐喻来说,主要是就是用名词化的形式来对其他词形的意义以及状态等进行表达。名词化涵盖的范围较大,除了将实物的表现形式以及性质等特点进行表达之外,还可以对事物包含的意义潜势进行表现和拓展,详细地表达出个体和主体之间的逻辑性。同时还可以将事物物质方面的性质转化为心理层面的变化过程进行表达。
  三、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异同点
  从相同点来看,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的方式来对内涵的意义进行表达,增强意义的丰富性。从二者的不同点方面看,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研究视角的差异
  认知隐喻更多地是按照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来表现,对隐喻的运作机制比较重视。同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式理论出发,认知主体的实际经验可以将其作为参照。对于语法隐喻来说,更多地是从系统功能方面来看待隐喻,比较重视语言的实际功能,包括词汇语法的表现力。形式体现的出发点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追求方向,而体验认知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2、应用领域的差异
  认知隐喻集体验与思维为一体,很多隐喻形式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不仅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也将认知隐喻作为应用的重点,可见这种隐喻方式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而语法隐喻主要是对词汇语法的运用进行研究,人们在对相对较为客观且正式的观点进行论述时往往会首先应用语法隐喻,比如,官方的报道以及学术的交流等等。采用这种隐喻方式,说者和听者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四、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互补潜势
  1、研究需求
  语法隐喻可以从“语法”和“隐喻”两个方面来说,主要是按照认知语言学的思维来体现。语法隐喻将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的认知视角上。人际语法隐喻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就是用小句来对副词进行代替,进而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地表达。
  2、教学需求
  在教学环境当中,采用隐喻的方式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水平。学生可以加强对生活与学习中隐喻情况的了解,运用词汇语法来创造科学性强、逻辑性强的学术作品。
  3、社会需求
  从这一方面看,将两种隐喻方式融合到社会发展当中,不仅可以对实际的话语以及篇章进行分析,还可以对说话者所表达的潜在意义进行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社会以及心理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联结,推动社会各方的交流。
  五、结语
  总之,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思维息息相关,无论是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的结合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研究人员要从更新的视角来审视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语法隐喻:新解与反思[J].侯建波.外语教学.2008(05)
  [2]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朱永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3]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刘云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8)
  [4]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严世清.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3)
  [5]隐喻的思维本质与认知功能——由隐喻与隐喻思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史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