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话题作文 > 《近代名人的习惯》1800字|

《近代名人的习惯》1800字|

时间:2019-12-18 09:18:4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近代名人的习惯》1800字

鲁迅的读书习惯

多翻法——鲁迅先生说:“在手中,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看一遍序言,或者读几页内容。”书并不是放在橱柜中了事,更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就算拥有了。书是要读的,不管它是什么书,开卷有益。 跳读法——鲁迅先生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谁都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固执于一点,一味地死抠一字一句、钻牛角尖.那么,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连这障目的“一叶”也弄不明白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选读法——鲁迅先生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作者的专集;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钱学森

在工作学习上,有作风严谨、善于思索、勤于剪报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上,一直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晚年更是养成不接受吃请、不参加任何“应景”活动、不题词、不接受礼品、不写回忆录、不同意为他塑像和

立功德碑的良好习惯 !

弘一法师出家后的生活习惯

弘一法师,出家前是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诗词家、话剧家。一生博闻多学,以其自己卓越的文章与超凡的道德,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但在这里只想谈谈弘一法师出家后的几点生活习惯,因为只有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才能体现出一代高僧的与众不同。

其一、法师从小极其爱静,每次睡觉都是以冷水泡脚,并且即便是在严寒的冬季也要把脚露在被窝外才能安眠,出家后更甚。不论是在丰子凯的文章中,还是在叶圣陶的《两法师》一文里,都提到法师从来是不穿僧袜的,一年四季穿着补缀的罗汉鞋,打着赤脚。

其二、据丰子凯的回忆法师,他的作息有点与众不同。因为他出家后持“过午不食戒”,每当黄昏时他便早早安睡了,在第二天西月未落窗前便早早起床了。

其三、据夏丏尊的回忆,在法师的眼中什么都是好的。比如说宁波七塔寺的通床睡觉塌实;破烂不堪的小旅馆安逸,因为没有闲人打搅;莱菜好吃,菔菜也好吃;饭菜淡也好,咸也好,因为咸有献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在别人眼中的垃圾、废料,一但到了法师眼中就成了无上珍品。这就是法师为人与众不同处,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艺术生活。

其四、弘一法师因早年在普陀亲近过印光大师一个礼拜的生活起

居故,他出家后的生活极其地简单。一般是白开水煮熟菜吃,并且每次用斋不超过两样菜。

其五、弘一法师有个坐藤椅与众不同的习惯,曾在丰子凯家暂住数日的他,每次坐藤椅之前,总是先要摇动下藤椅才肯坐下。原来是法师怕藤椅的夹缝中蠕动之微虫,法师生怕伤害小生命,就在坐之前打个招呼。

托尔斯泰

有些有钱人家却不喜欢读书,但为了炫耀自己的教养,往往买些书来摆在书橱内作为装饰品,可是尼古拉(托尔斯泰的父亲)却坚持教导托尔斯泰在上次所买的书未读完以前,绝不再买新书,这种信守虽然有点靠不住,但是托尔斯泰还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努力去遵循。

毛泽东

先说吃的方面,他一直保持着简朴的饮食习惯。毛泽东喜欢吃粗粮和青菜,有时还吃野菜。

在穿的方面,毛泽东的衣着也非常俭朴。他经常穿一身布衣服。有的衣服穿了多年,从1953年到1962年底,毛泽东没做过一件新衣。有两身较好的服装,也只有接见外宾,参加国事活动或外出才穿,一回到家里,就又换上旧衣服。他的两件睡衣穿了几十年,直到逝世,一直仍穿着这件睡衣。他的睡衣,一件上有67个补丁,另一件上有59个补丁。他平时喜穿布鞋,只在参加大型会议或会见外宾时,才穿皮鞋。一双深褐色的皮鞋,

是主持开国大典时穿过的,鞋面上出现了几条断纹,颜色也已褪掉不少,鞋后的外侧磨去了一公分多厚。工作人员多次提出做双新皮鞋,得到的回答是:“还能穿,还能穿。”

毛泽东每次外出旅行都携带自己的白套被、白床单。1959年6月回故乡韶山,工作人员事先为他准备了一套被褥,想尽量让他睡得舒服一点。他见后微笑道:“哟,这么漂亮,放这么多呀,我自己有哩!”随即要工作人员换上带来的白套被。

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用清水洗脸,不用香皂。他的牙刷什么时候成了“不毛之地”,什么时候才肯换新的。他一直使用毛竹筷子,大饭店里的象牙筷子他也不用,他说:“太贵重,我用不动。”

毛泽东卧室的家具,十分简单,且都是用了多年的。床是一张硬板床。

作文二:《(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2600字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

他很调皮。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

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

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她是我们纺织的祖师婆,人们都非常尊敬她,在她家乡为她塑了像、造了词。” 徐光启说:“黄道婆真是很了不起呀!”

徐光启爱家乡,爱田园,爱庄稼。课余时间,他常常到田野里帮父亲干农活。他想,父亲做农活太辛苦了。怎么样才能让干农活的人不那么辛苦呢,这是他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有一次,他路过德章爷爷的棉田,看到德章爷爷把棉花的顶芯摘掉了。他便问道:“爷爷,你为什么要把棉花的顶芯摘掉呢?对棉花的生长有什么好处吗?” 德章爷爷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在立秋以后,新长的棉枝不结棉桃了,如果不把顶芯摘掉,它就会疯长,把营养都吸收走了,直接影响棉花桃的成熟。如果把顶芯摘掉,就会控制不结棉桃的枝条的生长,把营养集中到棉花桃上,使得棉花桃长得丰满,收获的棉花就会多。” 德章爷爷一边说一边指着棉花顶芯让徐光启看,让他认识,并教给他怎么把顶芯摘掉。光启把德章爷爷教的一一记在心里。德章爷爷是个种棉花的能手,他经验丰富,听他的没错。因此,徐光启回去后,就照他说的方法去做,开始父亲不相信,一个劲儿阻止他。为此,父子俩还争吵了一番。可

是当徐光启说是德章爷爷教他这样做的,父亲也就无话可说了。

尤其是当看到棉花的长势很好的时候,徐光启的父亲更是心服口服了。到了秋天,徐光启家的棉花长得茁壮,获得了好收成。父亲乐呵呵地说:“摘‘冲天芯’的办法真是很灵的!”

徐光启懂得了种棉花需要知识。于是,找了很多历代的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研究起来。

徐光启刻苦学习,终于于1581年他20岁时考中了秀才,1597年又中举人。35岁那年应试时,他的机遇总算来了。据说,他的考卷,开始时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外”。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偶然翻阅到徐光启的考卷,遂“击节叹赏”,看到第三场,竟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 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这样一来,徐光启顿时“名噪南北”。它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们所传诵。此后,又经过七年的努力,他终于在42岁时考取了进士。

徐光启并不像当时许多文人那样,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功成名就,就不再进取了。恰恰相反,他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籍,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引起了他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萌发了借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热望。

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科技书是和利玛窦合作的《几何原本》。该书原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并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在许多国家使用。对于传教士利玛窦来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早已学过。而徐光启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不仅需要文笔流畅,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还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会。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年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下来了。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近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精全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为清代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所翻译的一套名词术语,有很多至今仍为我国数学界沿用,其中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相似、外切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几何” 二字在汉语中本来是个虚词,经徐光启利用,就成了一个专业名词了。他还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用数学方法把中西测量方法作了比较。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写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作文三:《我家乡的近代名人》2400字

论文完成时间:2010年6月15日

我家乡的近代名人

学    校    xxxxxxxxxxx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xxxxxx

专   业   xxxxxxxxx

指导老师      xxxxxxx

我家乡的近代名人

刘佐成、李宝浚——中国本土飞机制造先行者

摘要:许多人都知道,旅美华侨冯如是第一个自选设计、制造飞机、并驾机飞行的中国人。可是很少人知道,中国大地上第一架中国人自制的飞机却出于两位永安人之手,他们是中国航空先驱刘佐成和李宝浚。

关键字:刘佐成、李宝浚 飞机 航空 第一

刘佐成,福建省永安市清水池人,(1884.10.28—1943.9.20)原名佐臣,又名国云,字治卿,号鸯公。自幼聪敏好学,胸怀大志。 李宝浚,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深峰村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生于一个商绅家庭。他年少志高,聪明好学,14岁就对人说:“我将来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赤子报国,丹心可鉴。

20世纪初,正是世界航空事业起步之际。1906年,刘佐成、李宝浚在全闽学堂毕业后获清政府选送赴日本留学,入工兵航校。1908年又进入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肄业。

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自己研制的双翼飞机“冯如一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圆形山丘旁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试飞。这时,刘佐成、李宝浚也满怀冲向蓝天的憧憬。他们刻苦钻研飞行理论,在飞机制造方面时有创见,刘佐成、李宝浚在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心得。学习期间,刘佐成、李宝浚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在同盟会和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刘佐成、李宝浚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飞机一号”。

1910刘佐成、李宝浚提出空战理论;发起组织中国航空研究会;发表航空论文,写下了中国航空史的四个“第一”。

中日双方政府对刘佐成、李宝浚的飞机试验都非常注意。他们在日本因飞行

场地无法解决,没有进行试验。后经驻日公使胡惟德转报清庭,1910年8月15日,清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去电召刘李二人回国。刘佐成、李宝浚随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携带自制飞机回到北京后,清政府随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并从日本买来机件,让他们试制飞机,因而成为中国本土上的第一代飞机制造家,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飞机场。1911年6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一文写道: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焌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但在试飞时发动机损坏而坠毁。不久后,刘佐成、李宝浚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称“数年后必有空中之战斗”,“此后须决胜负于空中”。首次向国人提出了空战的观念。须知这时的飞机还很简单。

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1910年11月19日,刘佐成、李宝浚决定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他们在《大公报》发表了《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章》。提醒国人:世界航空事业刚刚起步,中国要抓住机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后”。

刘佐成、李宝焌还是中国航空学术的先导。1910年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刘佐成、李宝浚的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被航空界称为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在论文中,两名航空先驱提出许多理论,如风气之力(空气动力)、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等,特别是提出喷气推进的理论。论文中提出的“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至今仍有学者认为,这是喷气式发动机的最初设想。当时国内报纸曾有报道:刘佐成、李宝浚在日本研制成“单页飞行机一具,屡经试验,颇见成效”。因“此种秘密研究,关系匪浅,侨寓外邦,诸多不便,是以驻日公使深知为难之处,于月前资送回国。”至此,中国大地上有了第一架国人自制的飞机。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刘佐成、李宝浚先后应召到南京,刘佐成在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任职,李宝浚担任飞机营营长。该营训练注重科学,飞行技术一律由李宝浚教授。颇具成效。刘佐成、李宝浚再次合作下研制的飞机终于在南京试飞成功。不料,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夭折。刘佐成、李宝浚的飞机制造计划无人支持,

难以实现,他们即赴沪向上海笋干行总经理章庆候寻求支援。章庆候帮他们筹措到巨额款项,解决经费困难,他们又回到南京着手制造飞机,不幸的是李宝浚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10月6日患恶性痢疾,在南京共和医院逝世,年仅25岁。刘佐成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

刘佐成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回到了福建,后又到了日本,漂泊不定。1920年,刘佐成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航空大队长,第二年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政府航空署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抗战前夕,刘佐成被派往福州,主持修建王庄机场,后任福州飞机场场长、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衢州航空站股长、福州空军中校场长。

刘佐成一辈子在空军供职,与航空结缘,他的一生为呼吁发展民族航空事业、普及航空知识、培养航空人才殚尽全力,但在国破山河碎、战乱不已的旧中国他的抱负终难实现,有《中国航空纪略》、《航空记载汇编》等书行世,为我们研究中国航空史留下宝贵的史料。刘佐成为官清廉,死后还是由族内亲房帮忙料理后事,一杯黄土掩埋忠魂,连块墓碑都没有,令人伤感。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家一号”,其机身是用棉布糊在柳树枝上制成的,当时英国的飞机机身,是竹子制成的。而刘佐成、李宝浚即已预见飞机能投弹、安装机关炮射击、高空摄影侦察等实战价值。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刘佐成、李宝浚的理论创建早了三十九年。可是当时清廷腐朽,大厦将倾,哪还顾得了航空呢? 一心报国 壮志难酬。

刘佐成、李宝浚无愧于中国航空先驱的称号,他们给祖国带来第一架自制飞机,是永安山水蕴育出来的一代精英,是永安人民的骄傲。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感谢指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彭城刘氏族谱》

《永安市志》

联系电话: 地    址: 邮    编:

作文四:《给近代名人的一封信》900字

我是一名来自上海的中学生,很喜欢看书,尤其是你们写的书。在此我想把一直没机会说的话一一吐露。

秦文君老师,我一直非常喜欢您写的小说,尤其是《小丫林晓梅》,我甚至觉得林晓梅的身上有我的影子。您能把我们心里所想的写出来,着实不易。您现在已经写了40多本书了,您说您要写50本书。当您说这话时,我感到有些不满。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会力所能及,能够为孩子们写多少书就写多少书,一直到我写不动,到我老了为止。况且,您怎么能只写50本书呢?起码要写100本!

我还知道,您小时候并不是一个所谓的乖学生。您经常逃学,不喜欢上学,您的父亲并没有打您或骂您,只是委婉地对您说,如果您不愿意上学就不要上了。从此您逃得更厉害了,但是每每您逃学想和朋友们玩时,朋友们总是上学去了。您愈发孤独起来,后来,您迷上了图书馆,天天都要去借书,借好书后,您常常一边看一边走回家,累了,便走到一个公园,坐在长凳上继续看书,常常还没到家边看完了书。于是,您又跑回去借书,图书管理员不相信您这么快看完,便让您复述书中的内容,看您说的头头是道,管理员很高兴地把书借给了您。渐渐的,您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读书……小时候的您喜爱读书,这位您以后的作家道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我想,如果当初您仍旧一直逃学,执迷不悟,恐怕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荒废时间。

杨红樱阿姨,去年,您来上海签售图书,我也参加了,见到您时我很是激动,只可惜,那时,我是一个内向的女孩,等到您给我签名时,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不知您还记不记得我?

第一次知道您,是因为那风靡一时的校园小说系列,《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我至今仍记得那可爱得H4,夏雪儿、艾薇儿……还有许许多多您书中的人物,他们烙印在我的心里。不久后,我又看到了您的另一部小说——“马小跳”系列丛书,我再一次被您的小说吸引。马小跳,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时而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令人捧腹,我们热爱马小跳,因为他像一个孩子,用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先生的来说:一个不调皮的孩子,不是一个孩子。看完您的书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感叹您的童心,有童心的人不会老!希望您能够继续为我们写出有趣好玩的书!

最后,祝你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此致

敬礼!

2006.12.20

作文五:《名人与书的故事》700字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

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文六:《奔驰S的名人故事》1400字

星辉璀璨

奔驰S级作为全球豪华轿车设计的引导者。不仅仅代表了同时期最顶级的汽车制造技术和工艺,而且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历史记录以来,作为各国政要和商界的礼宾用车或私有座驾是最多的,无疑非奔驰S级莫属。

1972年之前,奔驰S级的概念并未真正确立,但从1951年奔驰W187系列开始至W108/109系列车型的停产,奔驰便将自己最前瞻性的技术应用在旗舰车型当中。并且,奔驰会在这些底盘代号的基础上开发出内饰更加奢华、乘坐更加舒适和前瞻性的安全技术的顶级豪华车,这些车型的用户,往往都是当时的国家政要。

在奔驰S级的用户中,最声名显赫的当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英国不乏豪华汽车品牌,但女王对奔驰情有独钟。从最早的奔驰600开始,女王的出行的座驾也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奔驰S级。

除了伊丽莎白二世,奔驰600还被全球100多个国家作为礼宾用车。1965年,奔驰曾为教皇保罗六世打造过一款奔驰600 Pullman Landaulet,该车为教皇检阅时所使用,后排座椅为一个单人大沙发,那便是教皇的专座,车门上嵌有梵蒂冈徽章。

Tips:

1.日本天皇御驾 超级梅赛德斯(Super Mercedes)

这辆名为超级梅赛德斯的车型属于奔驰普尔曼(Pullman)系列,是梅赛德斯-奔驰1932年给日本天皇特别订制的。当时共生产了三辆,这部现在陈列在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2.瑞典国王座驾

瑞典国王订制的奔驰600普尔曼系列轿车,从1924年开始设计,到1929年7月才完成基本的底盘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好底盘就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是把车身各部件安装上去。

3.西班牙王室用车

这辆经过特别加强安保性能的奔驰600普尔曼轿车是西班牙政府1940年定制的。亮点是发动机罩上的散热槽和防弹玻璃前部的暖风出口。

4.联邦德国总理座驾 梅赛德斯-奔驰 300型 1951-1962

以第一代奔驰S级为蓝本设计的德国总理座驾,从1951年服役至1954年,时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Federal Chancellor)使用。随后奔驰还推出了几款改进型直到1962年。

5.一辆奔驰600普尔曼轿车在文莱苏丹国的港口卸下,作为该国元首的订制座驾。

6.1940年,伊朗王储订制的一辆超级梅赛德斯敞篷版(Super Mercedes Cabriolet B)

7. 奔驰600普尔曼也曾到访过中国,国内奔驰600普尔曼不超过5辆,主要供钓鱼台国宾馆使用。

从1963年诞生至1981年停产,奔驰600普尔曼见证了几代奔驰S级的发展,18年的生产周期内,奔驰600普尔曼共生产了2677台。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近乎完美的制造工艺和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影响,除了一些知名政要外,一些演艺界的名人也都是奔驰600的车主。比如影星伊丽莎白·泰勒、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猫王普雷斯利等等。

拥有了125年品牌历史的奔驰,由于拥有了无数闪耀的名字才显得越发璀璨。而同样绚烂的三叉星辉,又将会捧红多少希望之星呢?

Tips:

1.梅赛德斯 - 奔驰S 350 BLUETEC4MATIC成为德国新一届政府用车。德国参议院议长克雷奇曼(Winfried Kretschmann)同奔驰销售总监Joachim Schmidt完成交接。

2.美国演员艾米·亚当斯(Amy Adams)在棕榈泉电影节

3. 金·凯特罗尔(Kim Cattrall )在柏林时装周

4. 意大利籍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在前往意大利奎里纳尔宫的路上

作文七:《名人成才的故事》400字

>一书出版一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励志类读物--〈〈 名人成才的故事〉〉近曰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名人传记和名人专访的合集。作者劳武先生是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在中央级传媒供职多年,后曾任一家行业报的总编辑。他以一个记者的独特视角,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曾为87版电视连续剧>谱曲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社会学家费孝通、经济学家孙冶方、乡土作家周克芹、中医古籍专家及耳鼻喉科权威耿鉴庭等名人、学者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们在政治抱负、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刻苦精神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和促使他们成长的内外因素。从书中,还可以看到我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临危不惧的动人情景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教育子女成才的感人细节。本书对于今天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和热切期盼他们成才的家长和教师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教材”,读后会受到很大启发。本书将在光明网全文连载.欲知详细内容和购买方法请点击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