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话题作文 > 《我读《夏山学校》以及读书笔记》9800字|夏山学校读书笔记

《我读《夏山学校》以及读书笔记》9800字|夏山学校读书笔记

时间:2020-01-06 09:16:5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读《夏山学校》以及读书笔记》9800字

用自由取代权威是自我决定的基本原则,他对儿童的教育不采用强制性方法,而是从其爱好和需要出发,同是还鼓励他们对周为的世界产生兴趣。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 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页

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页

儿童会因严格的管训、独断的要求和处罚而心生惧怕,而惧怕的结果是产生敌意。这中第一页需会因其不很明显而不以察觉,但他却会让纯真的感性变得麻痹,而严格的教育一旦过度,变回时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4页

孩子天生是聪明和现实的,如果成年人不对他们进行约束,他就会尽其所能的去发展自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4页

孩子们的生活显然依其自由意志,而非焦急的父母或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意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和 指导最终造成的是一些机器人。我认为不应该强迫小孩去学习自己不愿学习的音乐或其他东西,才不致使其成为一个没有意志的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2页

如果你对人有着占有心,就不应该当老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6页

没有自由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过度的侵略性,他们过度反抗别人对他们的恨。在夏山,由于孩子们感受不到大人们的仇恨,因此他们也没有多大的侵略性。在没有理解没有爱的家庭里,总会培养出一些强悍的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8页

在家里,孩子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每个家庭中总会有一个未长大的成人会主动的去叫汤姆怎样玩他的玩具时,我们同时也就剥夺了他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呢?而这恰好是认识中最重要的快乐。在帮助他们的是很,我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你们不行,得靠大人帮助。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0页

在家棵树中,很少提到人性、爱、自由或者自由意志。如果这样的教育制度继续下去的话,就会造成知识与情感分离的发展。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1页

那些有创造才能的人因未要为他们的才能和天分去寻找一种适当表现的媒介才去学习。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2页

所谓成功是只一个人能够考虑的工作和积极的生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4页

一个精神病态的孩子要得到治疗就要让他的情感得到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32页

事实上“单独谈话”就是一种改造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消除异味到得和恐惧造成的一些怪癖。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38页

在成人的严格同之下,小孩变成了仇恨者,如果他向成人发泄愤恨,就会受到惩罚,于是他只能在更小的孩子身上进行发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41页

要向获得秩序与安静,严格的管理当然是最佳的选择,热和人都能够做一个训练班长。我找不到一个理想的方法让孩子们安静。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虽然对成人而言,夏山的生活还谈不上安静,但对孩子们来说也不算太闹。页需最后普的考验应该是“幸福”。若以此为标准,夏山的自治就算得上相当成功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45页

自由儿童开朗的人生观使得自治是便得如此重要。他们定下的规则没有虚浮的成分,而且常常都与生命中重要的事有关。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47页

美誉哦懒的小孩,所谓懒的小孩,如果不是没有兴趣就是健康不良。健康的孩子一定会去做些什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0页

在真正文明是社会里,不应该要求那些未满18碎的孩子去工作,而大多数未满18岁的孩子都做过许多工作,这些工作在他们眼里就如同游戏一样。在父母看来,这样的工作也许谈不上经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1页

儿童时代及游戏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成人们却对游戏视而不见,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当我们袖子一座现代化的学校时,留给孩子们游戏的,往往只是一小块水泥地。不给孩子们足够的游戏空间可以算得上是现代文明的罪恶。换言之,在尚未成人前孩子们便已经被训练成大人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3页

处于对孩子前途的担心,成年人会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当然也有道德观念的因素,他隐隐约约的在暗示做小孩是不好的,天同时也在警告青年人:“不要做小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4页

演戏是教育必要的一部分。演戏主要是自我表现,但在夏山,如果演戏是只知道表现自己,就不会受欢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5页

人人都能演戏,但不是让人都能写剧本。孩子们只演出他们自己编导的喜剧,比去排烟或者是模仿那些著名的剧本,显然更能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6页

如果在舞蹈这种有趣的活动中都没有自由,那么我们怎能在生活更严肃的方面得到自由呢?如果没有人敢于对舞步进行创新,那么即便他在宗教主张、教育方法或政治伦理上敢于创新,也不会被他人所容忍。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57页

我觉得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不能痛快的生活,那种驾驭完全忽略生命中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加入只发展了头脑而压制了感情,生命便失去活力而便得无价值和丑恶。但如果情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话,头脑自然会自己发展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67页

人类的悲剧是他的性格可以像够一样被控制。你不能塑造猫的性格,猫是比狗较为自负的动物,你可以使狗感动,猫却不行。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狗,因为狗的顺从和他们的谄媚的摇尾,使他的主人搞到自己的优越和价值。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 67页

我们的文明是不正常和不快乐的。我认为它的病根在家庭的不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69页

人的悲剧是,摇尾他束缚他的家庭,因此他自己也成为奴隶,因为在牢里的看守员也是受限制的。人的枷锁是恨的枷锁,他压制他的家庭,因而也压制了他自己的生命。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69页

活得真诚和对生活真诚都非常重要,它实在是人生最重要的。假如你有这种真诚的话,别的东西都会跟着来的,每个人都知道演戏要演得逼真。我们期望我们的真之家、法官、教师和医生真诚。但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却使得他们不敢真诚。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1页

聪明和不聪明的孩子都得到他们以前从未得到而且几乎不可捉摸的东西——自由。他们在外表上的表现主要是真诚和慈善心的增加,以及侵略心的减少。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3页

那些惧怕孩子会腐化了的人是自己已经腐化了的——就向那些要大家穿长袖游泳衣的人自己头脑不干净一样。假如对某些事情看不惯,那就表示他对那些事最感兴趣。保守的人不过就是那些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4页

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个神,当家庭被像神一样要求至善的父母管制的时候,人怎么会不需要一个神呢?而且自由的意义却不在翻盖别人的自由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使你能完全管制自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5页

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我们一定要和孩子们站在一

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们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算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7页

我知道天下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放弃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命、进步与幸福。父母一定要放弃成见,也一定要摒弃隐于权威后面的仇恨以及有恐惧造成的不容人态度他们必须摒弃旧道德观念和舆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8页

只有真正有勇气和爱心的父母才能让他们的孩子享有表现那内在的善良的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79页

孩子对“被爱”的需要远远超过“爱别人”,对美个小孩来说,大人的赞成就是表示爱,不赞成就表示恨。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80页

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爱却被恐惧压倒。矫饰的尊严和强求的敬重使爱飘渺无踪,强迫的尊敬永远在暗示恐惧。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89页

在突然遇到恐惧时,我们都会倒抽一口气。一个在恐惧中生存的孩子一辈子都在抽冷气一个养育自由的孩子也可以从他未被压制的呼吸中出来。这表示他不怕生命。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90页

可以实现的幻想值鼓励但对那种天花乱坠的幻想,如果可能的话则应予以打消。假如孩子一

直追求这些幻想的话,他便不能成长。一般学校所谓的低能儿多半是活幻想中的孩子。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95页

我们应当注意的并不是破坏行为的本身,而是破坏所代表的恨,那种恨如果不加以防范便会使小孩变成虐待狂103。

假如你的孩子在撒谎,他不是怕你就是在模仿你,撒谎的父母必有撒谎的子女。如果你要孩子说实话你自己就不要对他们说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95页

说谎与不诚实的区别必须弄清楚,乍听之下也许不合逻辑。你可以很诚实,但又是说谎者。你可以对人生大事真实,但在小地方你可以扯扯谎,这样的谎多半是为顾别人的面子而说的。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05页

世界上只有一种谎言是好的,那就是当生命有危险时所说的谎言。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05页

这世界山有许多不说谎的家庭,只有从那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眼睛雪亮和诚实的。一个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实话,不论那是关于生产的或是母亲的年龄问题。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06页

责任这个字给人严重的感觉。它使我联想到因为迫要在家侍奉年迈父母而错过婚姻机会的老处女和那些已经互不相爱而为责任所系还住在一起的夫妇。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10页

服从应该是社交上的礼貌。大人没有权利逼迫孩子服从,服从一定要孩子出于自愿,而不可从外部加以强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12页

家庭管理严格就像家长恨自己的的反映。他们一生都在要求至善,但因为自己没有做到,是以想在孩子身上做到,更进一步的是,他不能爱,他怕乐趣就像怕魔鬼一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13页

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会以逗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绝大多数孩子的淘气都是训练不当的证明。假如家庭里面有爱的话,一般说来,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指导。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15页

一个没有严厉训练而充满爱的环境可以出去绝大多数孩童时期的麻烦,假如一个家庭有碍于赞许的话儿童的仇恨与破坏行为根本不会产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16页

出发永远是一种恨的行为。出发的行为表示老师或父母在恨孩子,而孩子也会感觉到。挨打的孩子对父母那种显然的悔过或者其他亲热的表示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感觉是恨。但他不得不把它乔装成爱去避免它的罪恶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20页

用说教来惩罚孩子是训练片子和说谎者的上策。更坏的是当着小孩的面为他犯罪的灵魂祈祷。这几乎是不可饶恕的,因为这样一定会引起孩子极深的罪恶感。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25页

一个老师的工作很简单:那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去满足那个兴趣。这是百验百灵的,压制和不理会只会将那些兴趣压倒下意识里去。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26页

没有礼貌永远是因不正常的心理引起。谗言与诽谤,饶舌与诋毁都是主观的行为,他们只是表示毁谤者恨自己和不快乐。假如把孩子带到一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们就可以除去他们恨的愿望。话句话说这些孩子便会有礼貌也会表现爱与仁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42页

没有一个人在这一生中能够逃出金钱的网。它无处不在,它决定我们坐在贵宾席或是末座,也决定我们孩子夏暑假在私人夏令营或者在街上或公园度过。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威力。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47页

绝不要跟孩子开不是时候的玩笑或者损伤他的尊严。加入他有真的苦恼,你必须加以重视。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50页

人是从真诚的生活中而非从传记中学习入如何生活的,因为行动比说话要重要得多。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53页

你不能够一面服侍上帝,一面又服侍金钱。以现代的诗句来说:你不能星期天上教堂二星期一有练习劈刺。战争时当各个教会说全能的上帝是站在他们那一边时,我真不知还有什么别的亵渎神的话比这更邪恶你的了。上帝不能相信两边都是对的。上帝不可能一面是爱,一面又是屠杀的赞美者。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54页

宗教是对生命的的畏惧,是逃避生命,宗教轻视现有的生命,认为他只是前往来时一个更丰富生命的前奏。神秘主义与宗教都说人世间是失败的,而且独自行善的人永远得不到拯救,然而自由儿童不觉得生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否定生命。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55页

新的宗教是以认识宗教与接受自己为出发点的。真正能爱的人必须条件是爱自己。这和生有原罪,初则恨自己继而恨别人,不可同日而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58页

加入孩子是被逼不自私的话,他也许会永远自私,如果母亲压抑小孩的自私,她便会把自私永远的种在小孩的下意识里。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62页

我对自由有信心,相信它可以使青年强壮,使他们能抵抗虚伪和盲从。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65页

学习是从一种环境取得价值观念的过程,加入父母是道德的,他们的孩子慢慢也会走向同样的路。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65页

当一个母亲教小孩去恨他自己,去爱别人同时却很自己是不可能是,我们如果爱自己就会爱别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67页

自由与快乐的孩子不会残忍,小孩的残忍都是因为大人对他们的残忍而来。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77页

压抑使人反抗,反抗就是报复,报复就要引起犯罪。要消灭犯罪我们必须消灭引起孩子报复心理是压抑,更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表现爱与尊敬。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83页

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不诚实错怪到小孩交友不良、强盗电影,或者父亲在军队里没法管教小孩。加假如小孩是自由发展二享有大量的爱与父母是赞许的话,以上提到的这些对孩子都不会有影响,即使有,也只有很少一点。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87页

真相是没有一个快乐的人会不由自主或者继续不断地偷窃。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88页

教师将和孩子平等,而不能比孩子优越。他们应该没有权威也不能讥讽孩子。他们不能引起恐惧,驾驶门应该是有无穷耐新、远见和对未来有信心的男女人士。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93页

爱是和对方站在一边,爱就是赞许。我知道儿童学习进度有限,而自由与放纵迥然不同。但是他们能很快学习到如何分辨二者的区别,而且知道的很清楚。以自由来治疗,差不多每一次都可以生效。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199页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03页

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让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那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03页

所有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是基于爱,所以处罚与道德说教只能增加他们的恨,而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09页

现在我们知道小孩并不是静止而是充满活力的。他以行动来表示他的愿望,他天生是自主的,而且永远在试探他的力量。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13页

人本是善良的,他想学习,想被爱,页想去爱人。仇恨与反叛只不过是被抑制的爱而已。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20页

忌妒是因占有欲而来。假如性爱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转移的话,一个人如果看到女朋友跟别人接吻便会感到快乐,因为他应该看到他快乐而快乐。但是性爱是战友的爱,有强烈占有

欲的人才会嫉妒。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21页

也许家庭里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单人房间,但是每个孩子都有硬挨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角落。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23页

婚姻不快乐的母亲永远会表示偏爱。没有性爱,她自然便把爱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是被爱。但是婚姻不快乐的父母不能爱得恰当,他们不是给的太多就是给的太少,这两样中那一种会更坏,我们不敢判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27页

没一个自我都需要权力,教师的自我努力去把小孩拉到他们身边。想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假神,他是一切的中心,他下令要求服从。他是正义的监护人,在课堂上他差不多是作为一的发言人。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30页

自觉是尽可能没有偏见和优质的观念。它的还以在能参透实施的表面而看清事实真相,因为自觉子啊情感的范围之内,所以家长对孩子能自觉不慎容易。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33页

对小孩来说,家庭不和睦是表示家庭没有爱。不管是妈妈与祖母之间或是父母之间的,虽然家庭争吵有时是瞒住孩子的,,但是仍骗不了他。他不自觉的感觉到家里没有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38页

人类的希望子啊父母这山而行,在能自觉,为孩子着想,给他们工作,只是以及爱情上的自由。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39页

一个不快乐的穆青得不到丈夫的爱,便把它所有的爱和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想家是一个坏家庭的象征,想家的孩子不是想家中的爱,而是想家里的保护。这看起来好像很矛盾,但是家庭月不幸福,孩子越需要保护。他在生命中没有目标,因此将家当做目标。因为离开了家,他便把家理想化。不是思念真的假,而得他所想要的家。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44页

快乐仍是一种内在的愉快的和平,以及对人生知足的感觉。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48页

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受到最低限度的压制的境界。快乐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快乐的家庭则是一个紧张的家庭。

《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 【英国】A.S 尼尔 著 周德 译 第248页

风随青叶嫩叶飞

——我读《夏山学校》

种子萌芽

使种子萌芽需要阳光、空气、水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而要让生命喜悦,则需要自由、信心和爱。所有的孩子都犹如一粒粒种子,要让这生命怒放,这些基本因素必不可少。夏山学校是适合这些种子生长的土壤,虽不是最肥沃的但也决不缺乏营养。

夏山学校旨在“让学校来适应孩子,而非其反”,因为“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理想。校长尼尔说:“我对自由有信心,相信他可以使青年强壮,使他们能抵抗虚伪和盲从”。如果在这些种子还未“萌芽”时就给予她们足够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他们“开花结果”时他们就会以爱和诚实对待他人,而尼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努力恕人”是他对家庭学校和人生唯一的一句格言。也正是因为这样,夏山的孩子们会觉得校长和教职员是永远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青叶嫩叶

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为心灵的教育。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也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说:“即便学校教出的是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远比培养出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学者要强的多”。

“快乐的生活和积极的工作既是成功”我特别喜欢尼尔给成功下的定义,若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是乐趣无穷的。在夏山的日子犹如雨露酣洒的夏天,阳光普照的冬日。这里的孩子像一株株小苗,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茁壮地成长着。是尼尔先生给了她们最适宜的土壤! 落叶归根

孩子们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然而,自然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学会割舍和宽容,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或许会有孩子禁不住诱惑,不学习,他或许不识字,或许会说粗话,或许会偷东西,但这都是在一定时间段内,他边自然回归到人的本性,人性是合群的,无论是偷盗,谩骂都是不被团体所欢迎的事。所以他们一旦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就会回到本性中来。这些青叶嫩叶无论怎样飞,飞到哪里,最后她们总是会停下来,只是什么时候停,停在哪里,这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自由并非放纵,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孩子们需要一定的引导,在夏山的教育毕竟是针对“问题”儿童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把这种自由教育方式广泛的应用到各大高校。

教育的自由就是人生的自由,爱就是给孩子自由。只有给孩子自由,生命的智慧、意义和高贵才能得以展示。当我们剥夺了孩子发展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平庸。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和谐地发展,同时把握号自由的度,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没有力量让身边的孩子都幸运地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也无从改变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却应竭尽所能在另一个领域带给孩子们幸运。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风跟着这些青叶嫩叶飞,而不是让他们由着风没有方向和目标,随处飘飘!

作文二:《《学校管理学》读书笔记》1300字

《学校管理学》读书笔记

根据上级要求,我参加了《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校长网络研修项目远程培训》的网络学习,根据要求,也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我认真学习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萧宗六教授编写的《学校管理学》一书,本书共分了15个章节,它从中国的国情和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包括学校管理学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念、学校人员管理、学校工作管理、学校评价组成,翔实反映了当代学校管理学的全貌。对科学管理中小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书中提出了三个学校管理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为学校管理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所学校办的成功与否,与一个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扩大了,对学校影响更大。”因此,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校长。就像书中所讲“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校长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素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必须具有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政治思想素质修养,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行动指导,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以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校长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学校的人和事,不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不讲空话,只干实事,不图虚名,讲究实效,校长的威信才能树立,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校长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真理,改正错误,脚踏实地的引领师生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学校才能发展。

校长要有创新精神。意识超前,运筹帷幄,敢于打破常规,把先进的办学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投身学校改革,不断追求卓越。学校需要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校长就要高屋建瓴,寻求新办法、新举措、新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教师的创新教育,开创性地进行教育实践,走一条有特色办学之道。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校长是不可能开创学校新局面的。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科学合理的追求,是学校发展进步,校长首先要有创立品牌学校的追求,这也是校长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校长要有向教育教学专家型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的教学活动,引领学校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要有成为优秀校长和成为名牌学校校长的追求。优秀校长应具备优秀的教育领导能力和个性品格。校长的教育领导能力包括分析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业务实施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校长的个性品格应表现在政治过硬,道德高尚;

乐学好问,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讲究艺术;胸怀坦荡,心存大爱;实事求是,公平正直;创新精神,廉洁奉公等。一所品牌学校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在精心经营。一所品牌学校一定有它的特色,也是校长毕生追求的目标。没有追求,安分守己,得过且过的校长,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

我们要通过学习来充实自我,通过实践来完善自我,通过创新来突破自我,逐步走向优秀校长的行列。

作文三:《《云朵上的学校》读书笔记》700字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由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阿姨写的书——。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很有趣,云朵上怎么会有学校呢?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原来,是一本童话书。主要讲述了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仙女蜜儿在那里建立了一所充满魔力的学校。《云朵上的学校》读书笔记。那些讨厌学习,害怕学习,在学习的压力下噩梦连连的孩子,在这里都变得快乐无比。因为在这里,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放松的心情。大自然和蜜儿仙女就是他们的老师。青蛙教他们游泳;鱼儿教他们潜水;蝴蝶教他们跳舞;花脸兽带他们去探险。。。。《云朵上的学校》读书笔记。。。而蜜儿老师就教他们“发现”。发现四季不同的颜色;发现太阳的温暖;发现学习是快乐的。因为有了发现的眼睛,那些原本害怕学习,讨厌学习的孩子,都变得爱探索,并且在探索中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学习乐趣,学到了许多从未学过的知识,蜜儿仙女的赞扬和肯定让他们充满了自信,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虽然看完了,但我却长久地沉浸在书中的童话故事里。我幻想着,有一天,一阵狂风也把我吹上了云朵上的学校,让我也摘一朵热气腾腾的桃花米糕,喝一杯晶莹剔透的树奶,让我也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在雨中翩翩起舞,一起骑着仙鹤飞越雪山,看一看冰川上的雪菊与绢蝶。。。。。。

我常常想,要是我的老师们,也像蜜儿仙女那样,不光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也愿意花时间引导我们去请教大自然这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还教我们发现“快乐”的源头,我想,我们的好奇心一定会得到满足,求知欲也一定会更强烈。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一定会与众不同。

作文四:《小学校长读书笔记》900字

怎样扮演校长角色

——读《做最好的校长》有感 校长的人选应具备:1.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作风;2.为人热情,胸怀远大;3.•组织能力强,善于做学校团结工作,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

4.应变能力良好,碰到突发事件能沉着应对。但对学校影响最大的是校长的思想。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校长岗位打造学校文化。

首先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团结协作,敢说敢管,决不能放任一名教师亵渎自己的责任。校长的重要职责是帮学校的每一个教师的发展。然后是打造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团队精神最重要。当然校长的角色要站得高一些,这时校长管理学校工作完成了。你要培养好每个中层领导,让中层领导管好这个学校的各种具体事务。接下来要与老师共建一个和谐高效的团队。一是要真诚,老师不是小心眼,即使是胸怀不是很开阔的老师,我们也可以用真诚感化他。二是要沟通,我们应该老师零距离的接触,而不是有所顾忌和抵触,毕竟老师是我们工作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只有做好沟通,真诚的交流才有助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据资料考证,误会90%来自不沟通,不沟通的90%来自不信任,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老师沟通,但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三是要共荣、共事。我们经常与老师学习和生活,不知不觉的就潜移默化受到老师的影响,在于老师做事的过程当中了解老师,从而达到了互相的理解,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校长就要隐身其后,•放手由学校中层领导来组织学校工作,只在幕后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其他教师做好学校谐调工作,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我历来在学校施行“周一例会”•制度,学校教职工能够通过“周一例会”对上周

的工作得失进行小结。•在这个例会中,学校各部门还得向校长汇报本部门工作情况,•这样校长就能很好地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有效地组织制定好本周的工作计划。另一个重要措施——校长全权“任命制”,•这个措施推行大大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性。•校长全权任命制同时也激活了学校的竞争机制,•使每个干部都有了危机感,“能者上”的民主思想深入学校管理。争取干部之间齐心协力,心往一处向劲往一处使,这样学校才能健康的发展,从而让学校文化得到更好地熏陶。

校长在幕后要成为教职工的强大的后盾,•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我时常说“我相信你,大胆的去做吧!”这样使一些思想上畏首畏尾的教师能够挣脱思想的顾虑,•这句普通的话语激励着教职工大胆的开展工作。

作文五:《《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6300字

读书笔记

题    目:《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报 告 人:

指导教师:

日    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 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二)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

目前学校存在着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多种问题。儿童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学校中竞赛的负面作用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是真正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成,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学校内包括教学方法,课程都是与社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学校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使自身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    儿童时代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学校的现状是使用统一的教材和生活,通过刻意地教会语言,让学生采取静听的方法,学习所谓的知识。其实不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成为使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的意义的地方。    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造成儿童在校时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老师只是专注于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方法。并且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和学校的学科知识存在巨大的鸿沟,打破这种合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使儿童带着在校外获得的一切经验来到学校,又给他可立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一些东西。这样过去教育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将会及时到来。

(三)儿童与课程

在课程问题上,杜威反对传统课程中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现实的课程与儿童已有的经验是相脱节的。他赞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就是最好的。

在教材上,他认为现在的教材带来的弊端太大,造成了儿童动机的缺乏。教材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割裂变成了单纯的形式和符号。即使教材的内容被整理的很有逻辑性,儿童也无法真切的感知。最终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四)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这部分杜威对道德原理和教育做了论述。在教育中,他提倡的是“道德的观念”,它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道德教育不是单独通过教材来讲授的,而是渗透在教育生活之中的。

他认为社会伦理和学校伦理具有统一性。儿童在智力上,社会性上,道德上和身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生活应为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行训练。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失去了道德的目标。学校本身必须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机构。学校必须重视校内典型的社会生活的情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社会生活的预备。学校的智力训练

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不过是由于没有把学校看作和建成其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的一种表现。导致了现有学校的道德训练趋向于病态的,形式的。 关于教学方法上的道德,要把一门学科看作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上的意义。他提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1 学校的生活;2 学和做的方法;3 学校科目或课程。

(五)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

兴趣是一个人全神贯注的状态与从事的活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兴趣是统一的活动。如果活动包含着生长和发展,那兴趣就是正常的,依靠它在教育上就是合理的。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找到连接的纽带,使儿童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材料。

我们追求的是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唤起努力首先会使个人更加认清他的行为的目的和宗旨;其次是使他的精力从盲目的或不假思索的挣扎变成经过思考的判断。为了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努力的教育意义,是在于它能激发出更多的认真思考。

杜威在芝加哥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发现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就可以忽视兴趣这个因素去指导他们。

(六)明日之学校

所谓明日之学校,即它代表着新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杜威肯定了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自然生长。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儿童的生活是时刻存在的,而目前的教育无视儿童现在的需要,一切为了老师的方便进行课程安排。一般学校把儿童束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给他们提供生长和发现自己的机会。他还总结了自然生长的四个要素,论述了自由与个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

关于教材内容,他说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获得这些原始的经验,把它们组织成科学,地理,算数等科目。但是教学方法呢,他强调要实现“做中学”,因为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

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小故事:—个小男孩在一张纸上写了50遍“I have gone”,为的是把正确的形式牢牢记住,可是随后他临走时在这一页的下面留了个便条给教师,开头就是“I have t home”。儿童看不出在孤立的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对他从事最感兴趣的事会有什么好处。如果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是学生在工作时附带得到的,那情况就完全两样了。这时再来告诉他为什么

要写作、拼音、标点及分段,为什么要正确使用动词.改进便成了一种经验的自然要求。印策安那州葛雷学校的沃特先生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该州课程所要求的通常的英语课上又增加了“英语应用课”。这个故事使我回想起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因为我本科的专业是英语,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语法课。虽然学习了那么多的语法规则,做了那么多的语法习题,可是到了口语课的时候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好久想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语法课上那么多的难句在现实生活中我一句都没说过。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只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分析填空,如此而已。

二 个人感悟

读完这本书,很多地方我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我在思考作为一个研究生,尤其是学教育学的,我该如何直面教育呢?或者说我该对教育有什么理解呢?

(一)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人类受教育的原因有六大类:⑴ 提高能力;⑵ 学知识;⑶提高素质;⑷学文化;⑸ 拿学历;⑹ 为国家,为民族振兴。我认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情怀高贵的教养,通达的情怀和清明的才智;真正的良好教育,才能使人获得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唤起独特性的资源;通过良好教育,有更高发展平台,更高级的发展层次,确立自己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坐标系。

王蒙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古代有两个人A和B,两个人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而吵架。B说A很愚蠢,A生气了,于是两个人去找县官评判。县官直接拿下B,痛打50大板,B不服,要求县官说你为什么要打我。县官说,A已经糊涂到如此地步,你竟然还为他而烦心,找我来评判,这不是浪费生命吗?你说不打你打谁?这个寓言告诉我良好的教育可以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的追求。

(二)教育是什么?

有报道指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中国农村学校教授的课程非常难,和纽约最好的学校教授的东西相差无几,不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中国学生都认为分数高就好,孩子变成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中国学生上学目的是找工作和做官,西方人认为学生应该追求不同人生;中国学生命运由家长主宰;中国学生追求基础扎实,反复练习,西方人鼓励挑战权威。那么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就是呈现出僵化死板的状态。马上又要高考了,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又要千军万马的去过独木桥了,挑战的是他们的记忆力还有毅力,我想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至少高考的题目和创新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所以说中国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此至少,恐怕也要回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去找找原因吧。

在中西方,教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那么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要探究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从三个状态进行判断:突然状态;应然状态;本然状态。

①突然状态-它不是什么

突然状态的教育即是训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过程。训练是针对低级动物的活动方式。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把教育误认为是“训练”,训练有三个特征:⑴有固定的目标。学生老师都追求高成绩,好表现。但是物质根本属性是运动,真理是要激活的,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人最可贵的东西在于没有目标,或者说这个目标不是唯一的,限定的,它是时刻更新变化的;⑵有正确的标准。标准答案已经局限了儿童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发展。中国人习惯了二元思维,非此即彼,是非分明。但世界是多元化的,二元思维限制了发展,改革与创新。⑶要求服从。今天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将不同的人打造成一致的人。我们的教育忘却了教育的本真使命,忘却了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爱因斯坦说过,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学生的是顺从的。乔布斯的成功再次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反省,纵观全球,我们发现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被退学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尽老师意。然而等他们成功时,为他们打工的却都是当年在班级里成绩一流,乖乖听话的学生。

②应然状态-渴望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教育是一种关爱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包容,当孩子犯错了不要打他,要帮助他走出错误的道路;尊重每一个人立场,不要剥夺他人的意志;打造独特自我的过程;世界本身规律多样化的,要把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真正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开拓和探索自己可能生活的过程,展示什么是好人生,什么是好社会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力争上游精神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铸造克服困难的决心,征服的欲望,完全的信心,理性的张力,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也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相符的。我想这里的无目的更多的是强调受教育者应该重视教育过程。

③本然状态

教育是开启智慧的;教育要发现受教育者的潜能,通过测量发现自己有什么长项,西方在16,17世纪进入双轨制,在孩子11岁的时候就进行性向测试。在今天的德国职业教育中,该测试依然存在;打造受教育者的态度,价值和意义;通过选拔和淘汰履行社会职能。这

与杜威的“自然生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思维培养,一种精神,培养一种客观的语言。那么真正的教育实际上是让受教育者理解自我,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并且发展自我。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在本质上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开启智慧:打破狭窄,机械和粗糙的社会观,历史观;去除低俗,廉价的价值观,摒弃悲观无助的人生观;形成追求真理的勇气。当前学校的教育是功利性的追求,缺乏精神引导。一句话来说,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负责,学会用自我观点看待问题。受教育者应该学会心中装大事,不要被一些琐事牵绊心灵。在现在名牌大学里,很多学生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最近网上普遍议论的“乘客卫士,长运楷模”吴斌,他舍身救人的精神引起大家的一致称赞。在这个冷漠,道德缺失,“小悦悦”事件频发的现实社会,这样的榜样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尤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杜威区分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这里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赫尔巴特为代表。

①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奉行绝对主义,教师,教材,课堂所谓的“三中心”围绕着学习知识。追求线性的目标,强调教师独自进行知识灌输。 ② 现代教育

基本理念包括:引导和牵引; 过程的展开,在过程中熏陶和升华; 差异教育; 焕发受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而不是泯灭自我。这与杜威的提倡“自由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

如何推动现代教育的前进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永远的真理,尤其作为一个研究生,不要认为看到的都是对的,要学会质疑。

三 未来的研究方向

教学,自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杜威的论著中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未来的研究主题是中美职教师资培养比较。初步构想根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实施的可能性,借鉴美国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建议和对策,以待进一步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仅从教育教学与专业技术这两个方面进行组合的角度分析,基本上是沿用了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简单叠加的形式,以专业课程为主,加入若干教育教学类课程,即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专业。这种设置孤立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得职教师资专业失去了其应有的专业特色。我国师范院校历来有重视学科课程,轻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在课程结构上,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偏低,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平均为5%到6%。很显然,对教师教学法的掌握与使用长期以来都遭到了忽视。据调查研究,很多师范生把教学看作讲解和展示,把学习看作记忆。学会教学和其他学术职业是不一样的。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不是强迫的灌输,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才会取得一定的成效。杜威提倡的学生自然发展,需要能力相当强的老师能够发挥引导的作用。教育学专业的理论是保障教师“以儿童为中心”和“做中学”的重要条件。

杜威的这些论著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教育水平的一些方法,为现代教育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资料。虽然我对其中的教育论点没有完全的领悟,但是我从中仍然受益匪浅,也给我的论文构思带来了极大启发。通过这次阅读,我得到一些浅薄的认识,也许正确与否都值得商榷。但是这次经历使我认识到读原著的重要性,感谢鲍老师在我学习的路上给予的指导,将会使我一生受益无穷。

作文六:《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4800字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每年在师范学院开一两门课,并继续撰写教育著作。他对于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很感兴趣,师范学院附设的幼儿园和霍拉斯•曼学校更引起他的注意。虽然他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可是他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和他的思想对师范学院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以至他的名字和师范学院的名字在许多地方专业教育家的心中是连在一起的。

(一) 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人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又因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有机的结合。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些论述强调了烹调、缝纫、手工等具有社会活动特征的课程的重要性。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应当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这些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二) 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1899)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出版后引起教育界和公众的极大注意,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是他的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杜威认为,教育方法和过程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社会情况发生变化的产物。他认为必须把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各种作业看作是生活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各种特殊的职业科目。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是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

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

杜威所寻求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主动作业,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或者说,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和哥白尼把天体的重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以儿童是中心,围绕着儿童组织起来。杜威指出,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我们应记住儿童具有四个方面的兴趣,即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杜威认为,如果我们能了解和同情儿童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通过适当的媒介来控制它们的表现,那么过去教育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将会及时到来。

(三) 儿童与课程

《儿童与课程》(1902)进一步阐明注重儿童现在的经验是芝加哥实验学校哲学和实践的中心。杜威既反对“旧”的教材中心课程,又反对极端“新”的儿童中心方法。

在课程问题上,杜威认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学校设置的学科课程会将儿童原有的世界肢解割裂,形成了儿童和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差别。从而产生一些学派认为教材是中心,儿童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但是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活,就是理想的所在。因此,教育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且充分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其实,儿童的学习和成就是不固定的、变动的。重要的事情在于必须把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相互联系起来──前者代表教材本身,后者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因此,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主要是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基础。而杜威的长期试验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清晰,在实践上不能起到指导作用,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

(四)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09)一书是杜威关于道德原理与教育的最明晰的论述。是对《教育中的伦理学原理》略加修改、补充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出的理论和他在实验学校里从事的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首先把“道德的观念”(moral ideas)和“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 about moral)区别开来。“关于道德的观念”是直接传授的道德知识,这些观念不能自动地转变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为。相反,“道德的观念”是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观念。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生活的所有媒介、手段和资料来进行的。“学校的社会性”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杜威认为,社会道德与学校道德应是统一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为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应与社会同步且同标准。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应用,杜威断言,习惯的做法以个人的接受和竞争性的背诵为基础,对于培养社会责任心是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每个小孩经历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一点个体真实想法的表达,社会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杜威把教材和进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他认为学校生活中使用的教材不但决定学校的一般气氛,而且决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杜威主张应当把学科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

在这里,杜威以十种学校科目作为例证,证明了他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原理,那就是,“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全部活动之中:(1)学校的生活;(2)学和做的方法;(3)学校科目

或课程。杜威称这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the moral trinity)。

(五)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杜威于1896年发表的《与意志有关的兴趣》和1913年就上文加以改写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原理。这个著作是杜威对教育理论的又一大贡献。

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书里,杜威把兴趣和意志、努力和训练结合起来,他的第一个结论是:兴趣是统一的活动。杜威认为,兴趣这个词的根本意义似乎就是由于认清它的价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和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的意思。“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内容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而强制的方法恰恰与上述兴趣的根本意义相抵触。如果儿童长期地在一种外在服从而内在抗拒的制度下学习,他将会变得性格乖戾,这就是杜威所说的“人格的失调”。

杜威认为,从实践上看我们所追求的是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是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的忍耐性。只是增加能力耗费的紧张程度的努力本身不是我们所重视的东西,为努力而努力是我们所要避免的事。总之,努力的教育意义,它对教育性生长的价值,是在于它能激发更多的认真思考,而不在于它有更大的压力。如果认为兴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儿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有内容、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指导它们充分地去运用,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兴趣。所有这些都清楚地反映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

(六) 明日之学校

杜威和他的女儿伊夫林合著的《明日之学校》(1915)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述。这样的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述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也是很有意义的。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生长”,是杜威对卢梭教育理论最完整的阐明。他肯定了“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这能力”这个主张是现在一切教育改革家努力的基调。杜威坚持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合乎理想的补充方法不是回到那种机械、贫乏的读写算的教学中去,而是要抛弃想把全部知识都列入课程,以期“包括一切”的良好愿望。同时,杜威总结出了教育在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强调了课程的改组,自由与个性,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本书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关于怎样获得生计也构成了这个理想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广泛的训练获得成功的话,这方面的要求就会随之而来。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1]沃特的想法不只是广泛地给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在游戏场、校园、图书馆、操场和游泳池、艺术和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机器工场和食堂──而且使学校成为邻近社会的艺术和文化中心。由于沃特应用科学管理并采用“两校轮流上课制”,使得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契机,并为3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所采用。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

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最后,杜威还提出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民主的,面向各个阶层的。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能够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读完这套系列书籍,我有一种厚重感,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和观点并不能完全领悟,但明显的感觉到杜威的这些论著系统且全面地总结了教育,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教育水平的一些方法,为现代教育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资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08级物理学师范     李慧姝    0808406012

作文七:《《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读书笔记》4900字

《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伊里奇(I·Illich,1926— ),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公认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他1926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曾在梵蒂冈罗马教皇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并取得萨尔茨堡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史学等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思想家。1951年,伊里奇移居美国,在纽约爱尔兰及波多黎各教区担任牧师,1956年到波多黎各担任天主教大学副校长,1959年至1961年担任波多黎各高等教育和公共福利顾问委员会委员。五年以后,与人在墨西哥的库埃纳瓦卡创建了“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致力于改善拉丁美洲人民的社会文化状况,探讨人类命运与出路的全球性问题。该中心后又成为非学校论者的中心,一些著名的社会问题专家如弗赖特尔、霍尔特、弗雷尔等曾参加了该中心的讨论会。1971年,“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举办了“教育中的抉择”的专题讨论会,伊里奇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猛烈地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该思想一经问世,随即就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一股“非学校化”浪潮,强烈地振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伊里奇在对学校批评之后,他又分别对医疗制度、交通设施、科学事业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一系列社会机构提出了激进的批评。

二、关于《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一文出处

(一)《非学校化社会文集》全书结构

在讨论本篇文章时,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本文选自《非学校化社会文集》,该书由纽约哈佛和劳尔出版社出版,同时被收入“世界展望”丛书。全书共167页,分七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完整的论文:第一篇“为什么要取代学校”,第二篇“学校的现象学”,第三篇“进步的仪式化”,第四篇“机构的光谱”,第五篇“非理性的连续性”,第六篇“学习网络”,第七篇“埃皮米修斯式的人的新生”。本书是伊里奇与另一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赖默自1967年以来对教育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写成的,“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的主任鲍雷曼斯也参加了讨论。第七篇是与当代世界著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的谈话后写成的。

(二)《非学校化社会文集》成书背景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成书于70年代初。这个时代恰恰是西方世界在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创造的财富随着自动化的大工业生产而剧增。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社会技术化了,社会管理也被程式化和自动化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的存在也被技术化了。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机器,而人成为其中的一个部件。科学技术的扩展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急剧动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逐日枯竭。在庞大的生产组织和社会组织面前,人感到自己被异化了,生活成为一片虚无的迷惘。“人被困于他自造的盒子中,其中却装满了潘多拉放出的病魔和邪恶”“人们发现自己被困于黑暗的陷井中。,

人在危机中”。这种危机恰恰是人为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进化中,人类为争取自已的生存与大自然搏斗,人类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但是回顾历史,却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因而具有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心灵精神的贫困,道德的冷寞和智慧的迟钝的危险,而现在这一危险的确发生了。现在,“人们对很多神话感到怀疑了,对科学的乌托邦、观念的行径都厌倦了,对所谓的平等的消费社会的理想也厌倦了,他们感到在生活中被遇弄了。”因此“非学校化”思想的产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在教育界,一方面教育事业在不断扩大,好像非常繁荣,另一方面,学生运动的风潮呼唤自由、人道。科技化的社会把学校变成了集中生产大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场所,学校把人制造成大工业的工具,从而扼杀了人的整体生活的本质。强迫性的义务教育虽然在普及,但实际上把很多人拒于教育的大门之外,并没有实现教育的普遍化。与给教育的投资相比,学校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这种现象在满怀希望的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落后国家不惜国力投入巨资普及学校教育,却忽略了整体发展的问题。学校的普及使这些国家进退维谷,一方面国家要花费巨资维持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质量低,大量学生失学,学校名存实亡。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增加伴随着文盲人数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在对学校的怀疑、抱怨、指责中,很多人开始从根本上反思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伊里奇就是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他的《非学校化社会论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校化社会”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里奇在本书的导言中说:“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实现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改变,不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的增加,更不在于对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增加,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

(三)《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主要内容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第一,对学校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第二,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

在揭露学校的种种弊端中,作者指出:人创造了组织,赋以组织某种价值,结果组织成了价值的化身,人反而失去了价值受到组织的控制。人创造了学校,学校成了与教育直接同一的价值,人把自己的教育交给了学校,从而自身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与能力。并认为学校对社会价值的组织化,隐蔽在潜在课程中。学校教育的病源就在于隐蔽的潜在课程。伊里奇所谓的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社会基础,它是由社会监护、社会角色筛选、社会价值与信仰的灌输等社会职能构成的学校组织化的特性。潜在课程是客观的存在,与学校教育同始终。

在阐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时,伊里奇认为,非学校化的社会解放运动基于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意识。要达到非学校化,必须以革命的方式对学校社会进行挑战,必须树立一种人的新形象。要实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就必须强调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责任。伊里奇设想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教育形式是教育网络。

三、《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主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全文可以分为引言和三大部分,引言指出学校并不能给与人们想要的东西,它使人们混淆了过程和实质,进而指出价值观的制度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证明制度化的危害,作者便以学校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三个部分按照揭露学校的弊端,说明为何要废除学校和贬抑学校化有何功效和何以奏效来层层展开。

(一)该部分主要列举了学校的种种问题,可以分成四个小部分展开阐述。

1.本部分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贬抑学校化运动,学校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多地于制度的治疗,从而丧失了独立性。

2.通过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来说明制度化的东西所固有的缺陷,即便是运用再多的金钱也不能奏效。

3.作者借用美国在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仍然收效甚微的事例说明了仅仅使用资金来解决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弊端是不可取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多的资金投入不仅不能缓解问题,反而会造成大量浪费。

4.学校不能消除不平等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本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阐述废除学校的必要性。有五个小部分。

1.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穷人并没有从学校中得到平等的事实来证明学校的失败,并从四个宏观方面来解释:

(1)学校占用着供教育使用的资金、人力和友善赞助,并且阻碍了其他公共机构来承担教育任务。

(2)平等义务教育至少应该在经济上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3)义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的两级分化。

(4)学校的逐步升级同武器的逐步升级一样具有破坏性,不过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2.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既理想又可行的目标,但把它与义务教育等同起来,就是把拯救与教会相混淆,因为这在经济上和社会运行上也是不可取的。

3.从微观解释为什么要废除学校:

(1)学识和正义都不是学校教育所能提高的,因为教育工作者坚持用确证的事实进行填鸭式教学。

(2)教学是一种对促进学习的环境的抉择,学校重较轻学是既不合理也不开明的。

(3)课程一向被用来划定社会等级,有时这种划定是在人出生之前进行的,学校不仅没有将机会均等化,而是垄断了这些机会的分配。

4.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大多数学习是教的结果”的观点:

(1)大多数学习是随意的,甚至大多数有目的的学习也不是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

(2)大量的学习至今似乎是随意的,而且它是那些被称为工作或闲暇活动的副产品。

(3)在某些情况下,学习某种特殊技能可能要以其他技能中的某些能力为前提,但确实不必依赖获得前提技能的过程。

5.技能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才能提供,其它的机构和组织也可以承担类似的职责,作者用西班牙语教学的事例来证明有时其它形式的教学会优于学校教育。但是对于文凭价值的信任,导致了技能教师的短缺,证书构成了市场使用的形式,它似乎只发给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这样就形成了因学校对文凭的垄断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如果我们开放了“市场”,技能学习的机会就会大为增加。

(三)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谈贬抑学校化何以奏效和有何功效。

1由詹克斯提出的“奖学金”制看似将主动权交由父母和学生,实际上它仍受制于学校制度,就好比给了一副拐杖却要绑在一起用一样。

2.因为学校在技能练习和接受教育这两方面做得很不理想,是学生不能得到自由,所以学校额存在是一种障碍。

3.用巴西教师保罗的话来说明学校教育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效果还不及其它形式的教育。

4就三点异议做出解释:

(1)如果采用“同一思想”不利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扼杀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2)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判断标准。

(3)有些教育活动其它组织会比学校做得更好。

5.非学校化社会的好处在于:

(1)教育不与劳动和闲暇争时间,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复杂的、终身的和无计划的。

(2)人们需要独立性,一旦被教育剥夺,就有可能日益成为整个教学和生产的有效过程的牺牲品。

(3)它也可能意味着人们将更少地以在学校所获得的证书为挡箭牌,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去进行并因而控制和指导他们所参与的制度。

四、“非学校化”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一)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中的贡献是:①他揭露了学校的组织化和工业化特征,批判了学校中潜在课程的社会灌输和妨碍真正的学习的消极作用。②他认为现代学校垄断了教育,造成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③他指出了现代学校的强迫性质,深刻地批判了学校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④他提出了代替学校教育的改革选择,认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广泛的开放的交流的社会教育网络,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价值,形成普遍化的学习和教育。

(二)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中的非学校化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①他看到组织化学校及其潜在课程的种种弊端,而没有充分肯定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②虽然现代社会里存在很多学习网络,但彻底取缔学校教育有可能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③非学校化社会的教育网络仅仅是伊里奇乌托邦式的设想。社会的教育网络虽然具有普遍的、自由的、灵活的教育作用,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在人类知识爆炸的今天,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不可能使青年一代发展文化。

伊里奇关于未来教育的理想虽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人参与的愉快学习的蓝图,但是他的彻底取消学校的思想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学校代表了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在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从普遍的生活本身得到教育,后来,学校的产生发挥了极大的教育功能,但并没有完全替代社会生活本身的教育功能。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教育网络的形成也不可能取代学校教育,这说明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形式不断多样化,教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彻底改革学校本身的弊端,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人生、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中蕴藏的各种教育价值和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普遍的教育网络和学习化社会,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接受终身教育。

作文八:《2014年铜仁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读书笔记》7500字

2014年铜仁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读书笔记

德江县乐泉学校安仁君

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一、 读《学校人本管理探究与实施》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对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成功的校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向师生展示着才能和智慧。

★我们办教育要“放眼天下、放眼未来”。“放眼天下”即作为校长应当了解全球教育理念的发展,吸纳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优秀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教育见解。“放眼未来”即要具备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对未来教育发展走向正确的预见,经常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

★通过办学思想的确立与实施,激活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的整合,实现办学目标。

★学校是一个做初速的地方,没有具体配套的操作系统,“办学思想”仅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一位校长既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又有办法把办学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之, 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把学校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

★办学思想只有成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学

校发展的动力。民主治校是优秀校长们成功实践办学思想的经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校长在治校过程中为实现办学思想所迸发出的潜能是惊人的。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为了让教师进一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师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计算机操作、软件制作及常用英语等教学技术培训,并以科研课题作牵引,探索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提高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

★体育艺术特长特色展现。学校惜才重才,推出优秀生免收3年学杂费和减免择校费的优惠措施,并以一流的师资支持众人的信心。

★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在石破天惊,而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体,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教改、科研的潮涌又使古老的容山中学朝气蓬勃地倾吐春色,今天的容中正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模式,以其特有的青春和活力,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发展蓝图。

★“以人为本”是与“以事为本”相对的理念。学校领

导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对教师施以激励措施,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潜能,给予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与机会,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培育宽松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教师的工作意愿,增强其责任心、荣誉感、认同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使其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业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具有积极进取,责任心强,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强烈,讨厌压服的特点;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又促使教师严于律己,如果不顾及教师希望得到学生更希望得到领导着重的心理特点,不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对教师漠不关心,甚至予以冷落,势必使教师产生逆反或对抗心理。

★以心爱心:主要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通过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程贯注,全方位渗透,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以研促教,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以科学研究来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朝优质化、特色化办学方向发展。

★学校衽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负责,拥有教师聘用、考核、奖惩权,拥有学校经费的安排使用权。校长是“学校”这个共同体的领导

者、学校事务的管理者。校长决策的优劣常常决定着学校的成败,影响着青少年所能接受教育的质量,最终关系到教育价值的实现。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和精神领袖。如何更好地履行校长的职责与使命?笔者觉得,要身体力行,更要用心!从哪些层面来提升自己的“力”、凝聚师生的“心”呢?○1创造性地决策。○2倾注激情与执着。

★思考之二: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与素养的解读。

(1)优秀的校长应是博学多识、业务过硬的教育专家。

(2)优秀的校长应是严谨务实、能力非凡的管理专家。

(3)优秀的校长应是高瞻远瞩、眼光远大的战略家。

(4)优秀的校长应是纵横捭阖、长于应变的社会活动家。

★思考之三:人本管理观念中的校长非权力领导。校长的权威,来自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认可。校长处理问题,必须公正廉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形成和睦的校园氛围,以良好的品格实现有效的领导。学校是校长展示才华的平台,校长必须身体力行,研究管理科学,以绩服人,集专与博于一身,具有管理、教学、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校长人任人唯贤,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多一些引导激励,少一些批评指责,使其有用武之地,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把校长分为一种境界:行政型、合格

型、称职型、优秀型和专家型。这是校长作为一种职业由自觉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个校长不懈追求的境界。一个好的校长,他的教育思想、信念是从学校的具体实践中生长出来的;他有这样的本能——所有发生在学校的事情,他不仅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敏锐地判断出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教育价值。

★教育是社会的,它需要我们教会孩子发展的本领;教育又是生命的,它需要我们激发孩子生命的灵性;教育更是快乐的,它呼唤我们创造性地工作。

★教育首先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使其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精品学校,是比较容易被认同为品牌的学校,其不仅社会声望高,而且整体办学水平、升学率也比较高。特色学校,一般是基于本校特有的办学历史而选取适合的突破口、切入点,探索自己的办学之道,逐渐形成某方面教育教学优势的学校。

★特色学校的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是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如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基础教育的共性等。

★二是从本校的工作优势出发。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形成特色。

★三是从本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社会文化背景、经

济背景是培养学校特色的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使它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学校要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构筑三个基础: 一是人力资源基础,指教师和生源,包括教师的学历、能力和学生的爱好、智能水平等。

二是物质基础,指办学条件,包括场地设施、教学设备、校舍、经费投入等硬件。

三是群众基础,指教育环境,人心所向家庭、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态度。

★校长决策是指校长为了实现一定的办学目标,根据过去的情况、当前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分析,进而从各种选择中遴选出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两者辩证统一的制度,包括民主和集中两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而只有衽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如果校长们能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平等观念,具备渊博的学识,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决策环境,在决策中博采众长,将会带领学校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1教学科研能力与工作环境不相适应的教师成为教师○

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2非主流学科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1家庭环境恶劣的学生杨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

2学习上的后进生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

★学生管理的几个观念:

1理念治校:学校管理的牵引力量○2文化治校:学校○

管理的高层境界。3情智治校:学校管理的有为之举。 ○4○

“危机”管理:学校管理的动力支撑。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的关系。

★学习热情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热情,就会自学实现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实施赞赏教育和成功教育。

(1)多鼓励赞赏。(2)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3)培养学习毅力:○1支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2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典型提升毅力。○3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得到意志锻炼。○4启发学生进行自称教育。

★教师人本管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不管”管

理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是每一个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故应该根据人性的特点,发挥人的工作价值,促进教职工的精诚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1)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2)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3)初稿民主参与式管理。(4)采用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5)实施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要求学校以尊重、关心和信任为出发点,以造就、成全和发展为落脚点,使学校成为教师全面发展的场所。

(1)塑造以教师为本的学校人文环境。(2)树立优良的校风。(3)培养人文精神价值观。

★尽管教师人本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当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形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理念、思维方法等,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系列心理班会活动,我们培养了一批素质高、理念新的优秀班主任。

★心理班会主题是:“应试指导”、“努力了考试成绩提不高怎么办”、“自信与成功”、“学习提高”、“价值大拍卖”等,使学生们增强自信心。

★稳定和乐观的情绪、健康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

★所谓意志,是指人在完成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牲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要素。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行表现。

★学习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持久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它构成了学习态度的准备状态。

★合作学习是有指导地使用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们能在一起学习,充分重视自身和互相之间的学习,达到共同目标的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是自育的,是自称发展的。

★“未来始于远见、远见促成创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四大支撑,即可信可靠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条不紊的内部管理;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鲜明的个性化

的办学特色。

二、读《校长怎样抓特色创建》

◆学校特色的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就是在办学上形成了有创造、有新意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修改风貌,成为该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明显标志。二是领先性。学校的管理、教改、教学或学生特长培养等某一方面的工作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三是科学性。学校的办学特色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符合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均势,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科学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四是稳定性。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果能长期地显现、保持和发展,形成定型和成熟的教育个性,成为学校的传统。

可见,特色就是事物特殊的质量,特殊的品质。

◆特色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没有比较,特色也就无从谈起。

◆学校特色有四个共同特征,一个相异特征。

四个共同特征是:

(1)项目的独特性。       (2)水平的先进性。

(3)时空的广泛性。       (4)认同的社会性。 一个相异特征是:群众的参与性不同。

◆学校特色创建的几个误区:

(1)把硬件当特色。      (2)把“小而多”当特色。

(3)把“点”当成特色。    (4)把历史当特色。

(5)把时髦当特色。        (6)把“定位”当特色。

(7)把外在形式当特色。  (8)把“一刀切”当特色。 ◆独特性的实质就是创造、革新。没有创造、革新就没有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就是校长带领广大师生革故鼎新,发挥创造才能的结果。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实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革除旧习,以培养合理人生为教育宗旨,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融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创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学校特色的优质性与独特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特色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办学育人整体水平有一定质量,够一定的档次。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任何一种学校特色都只能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不断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和谐统一中得到实现,在不断优化选择中自我完善。

◆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满足全社会对教育的全部需求,不可能提供家长、学生所需要的各类教育服务,而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否则,就会处处兼顾,处处失败,处于被动境地。学校特色定位作

为教育市场定位的核心,就是帮助学校确定最有吸引力的、可以提供有效服务的目标,向社会实施信息有效传播,让广大家长、学生记住学校所传达的信息。

◆学校特色定位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既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定位,至少要遵循以下几条标准:

一是要贴近特定教育消费者的感受;二是要以明确的优、劣势为基础;三是要凸显竞争优势;四是要简洁明了。

◆学校特色创建的方案设定及实施。

(1)要把握好发展的目标体系。(2)要把握好发展的进程。同时要注意四个找准:

(1)找准结合点;(2)找准落脚点;(3)找准支撑点;

(4)找准生长点。

◆学校特色创建的意义:

1、创建学校特色有利于为人才的成长创设特定的环境。

2、创建学校特色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3、创建学校特色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创建学校特色的基本原则:

1、独特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校本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稳定性原则;           6、长期性原则

7、发展性原则。

◆刘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注重“两众一己”。何谓“两众

一己”?就是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谋事在己,成事在众”。“谋事在众”,是指任何一件事,在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决断在己”,是指作为一把手,一定要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敢于担当,勇于拍板;“成事在从”,是指一旦决策之后,不必事必躬亲,要放手让大家去干,靠大家的努力把事情做成。

◆学校特色的核心就是创新,有了“新”才有“特”。创新意识是孕育学校特色的温床,没有它就没有深入抓好学校工作的激情,学校特色就无从谈起。

◆办好特色学校要靠脚踏实地地做,要做出服务于广大公众的优质教育成果来。

◆所谓特长:是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 ◆教师永远是学校最宝贵的第一资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始终体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特色教育。

◆学校特色创建还需要国家政策、地方法规作保障以及校内外的广泛支持。

◆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发展还必须遵循基础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求真的意义就在于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学校特色一旦形成,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应该因校长的更替和师生的变换而改变或消失,应该努力内化为学校文化和师生的追求。

◆学校特色创建依赖教育资源,做好学校教育资源分析,明确学校拥有的种类显性资源,挖掘学校的隐性教育资源,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整合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才能避免学校的特色创建走入误区。学校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辩证的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制度文化可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工作的稳定,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对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发挥着作用。而隐性文化正是在这些显性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的。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

1、在一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校长基于对教育本持和规律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形

成的。

2、办学理念是办学理想的特殊表达。

3、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的“内核”

◆以科学的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1、形成管理机制。         2、建立制度体系。

3、提高执行效率。

全面推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一是要有格,二是要有序,三是要有情,四是要有效。

管理有格、管理有序、管理有情、管理有效,既是学校的管理目标,也是学校的管理文化。

◆以民主的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1、推进民主决策。              2、尊重民主权利。

3、拓宽民主渠道。

落实民主管理,畅通民主渠道,确保校务公开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系于教育”。至理名言不绝于耳,但人们无暇顾及,因为教育的费用问题已经塞满了人们的脑海:政府为越来越大的教育拨款需求而犯愁;学校为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而费神。

◆思想决定高度,观念决定行动。

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有其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一定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对教育独特的思

考,对办学实际准确的把握。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它是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学校德育必须克服大而化之,高大全的弊端,切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可以从“遵守道德法纪的自控能力、磨炼心理意志的调节能力、文化科学学习的创造能力”,“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基本习惯、基本能力入手,运用情境化教育“三法”(即正面引导法、行为体验法、心理互动法)和“七化”(即队伍合力化、德育生活化、内容序列化、教育人文化、方法情境化、德育评价规范化、心理辅导常态化)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规范自我和学会自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文九:《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400字

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学习学校管理理论与时间,学到了以下信息: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由学校管理总论、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学校管理总论部分包括"管理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及其研究"四章,分别讨论了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影响学校管理的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政治取向、效率取向、人文取向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研究机构及学术载体等问题。

人的管理部分包括"校长的塑造与管理"、"教师的发展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三章,分别讨论了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素质、专业发展与制度管理,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管理理念、教师的地位作用与职责素质、教师的聘任、评价与培养,学生成长的特点、教育理念及行为养成、学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学生常规管理及组织管理等内容。

事的管理部分包括"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与协调"等。

作文十:《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400字

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学习学校管理理论与时间,学到了以下信息: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由学校管理总论、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学校管理总论部分包括“管理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及其研究”四章,分别讨论了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影响学校管理的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政治取向、效率取向、人文取向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研究机构及学术载体等问题。

人的管理部分包括“校长的塑造与管理”、“教师的发展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三章,分别讨论了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素质、专业发展与制度管理,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管理理念、教师的地位作用与职责素质、教师的聘任、评价与培养,学生成长的特点、教育理念及行为养成、学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学生常规管理及组织管理等内容。

事的管理部分包括“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与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