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想象作文 > 韩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韩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时间:2021-04-08 09:42:29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政治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政治语言十分抽象、枯燥,不易为听众理解,政治家们在公开发表政治演讲时,常常将隐喻作为工具来激发群众热情,获得听众认同感,以达到宣传自己政治目的、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发表的影响力较大的政治演讲各5篇作为语料,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表达,对韩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概括。对韩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并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政治演讲
  一、引言
  隐喻可以理解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源域即喻体,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概念。目标域即本体,是一个较抽象的、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概念隐喻就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将具体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目标语,用源域来解释目标域,已达到认知的目的。
  隐喻如今已成为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也不乏将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相结合,剖析政治话语背后世界观与意识形态的研究。韩中学界对政治语篇概念隐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国家的有关政治语篇的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的有关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中美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中韩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还未见。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发表的政治演讲各5篇作为语料,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共48790个字符。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表达,对韩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概括。对韩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并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二、中韩元首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共同性
  人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思维都根植于人类基本的身体体验,而基本的经验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这使得中韩两国人民对抽象事物进行感知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国元首政治演讲中对抽象概念进行隐喻表达时呈现相似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对语料库中政治语篇全面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韩中政治语篇中存在着许多的隐喻模式,但有些隐喻只出现了一两次,不具有典型性。因此,下面笔者只对韩中政治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即排名前八的政治隐喻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习近平演讲中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旅途(25.91%)、建筑(22.60%)、人(20.60%)、战争(14.95%)、家庭(4.65%)、圆圈(4.32%)、容器(3.65%)、象棋(3.32%);文在寅演讲中涉及的隐喻有旅程(25.17%)、戰争(20.81%)、人(20.13%)、建筑(18.46%)、容器(6.71%)、疾病(4.36%)、戏剧(2.35%)、家庭(2.01%)。由统计数据可知,中韩政治语篇中相同的隐喻有:旅程、建筑、人、战争、家庭、容器。其中,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都为旅程隐喻,韩国使用战争隐喻的频率比中国高,中国使用建筑隐喻的频率较韩国高。考虑到篇幅问题,本文只分析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隐喻类型来说明韩中政治隐喻的相似性。
  (一)旅程隐喻
  旅程是每个人都比较熟悉的身体体验,是某种长期而有目的的活动。起点、终点、方向、目的地、旅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或困难、到达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都是构成旅程的重要要素。
  当我们把“国家发展”比作“旅程”时,就激活了“共同目标是终点”、“国家领导人是导游”等映射关系,用“旅程”模式去思考和理解“国家发展”。例如:
  例1: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将探索消除地区、阶层、年龄层间的矛盾和解决非正式工问题的道路。)
  众所周知,旅行是在导游的协助下,旅行同伴相互鼓励和协助下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例1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为“共同富裕”是旅程。习近平在共同富裕隐喻为旅程,从认知上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形象地传达给人民,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鼓励所有中国人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前进。例2所涉及的概念隐喻为“解决韩国社会问题是旅程”。始源域“旅程”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旅行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预设终点。例句中将旅程所具有的属性投射到政治上,暗示解决社会问题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二)建筑隐喻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体验,建筑贴近人们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这一有形概念来理解政治语篇中的一些抽象的事物,本文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建筑隐喻”。
  例3: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
  以崇高的敬意!
  例3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建筑用语“建设”投射到了比较抽象的国策和奋斗目标上,而建设者正是我国的劳动人民。习近平运用“建筑”一词,旨在告诉劳动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要靠他们一砖一瓦去砌成,把劳动人民推向一个无比重要的位置,极大地鼓舞了劳动者为中国长远发展而努力,让“劳动最光荣”蔚然成风。例4将“朝核问题的解决”隐喻为一项建筑工程,句中的“ ”是地基的意思,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地基对于建筑物来说至关重要,文在寅把自己形象化为了“打地基的人”,显示出自己对于朝核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以赢得更多群众的支持。
  (三)人隐喻
  “人隐喻”就是把无生命的某物隐喻为具有生命的个人。最典型的人隐喻就是将无生命的国家组织形象化为具有生命的个人,用人的模式去思考国家。国家是人的隐喻模式包括“国家是人”、“邻国是邻居”等映射关系。
  把一个国家看成是一个人,这样就凸显了国家的整体性而掩盖了国家内部的复杂性。隐喻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筛选,即通过映射把复杂的政治概念简化为人们熟知的概念,与受众达到意识上的认知共识。人隐喻恰到好处得实现了隐喻的筛选功能,能够引起与群众的共鸣,在中韩元首演讲中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