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小说 > 【《爱的两种表现形式》1000字】 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

【《爱的两种表现形式》1000字】 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

时间:2020-01-11 09:16:0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爱的两种表现形式》1000字

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现在,西方世界文明正在经历衰退,堕落并且已经出现危机。

法国无法(自由过度,无法无天,滥性, 毒品嗜欲,打砸抢烧横行), 德国缺德(因为缺德才需要伪装的”道德”,慈善和表面化“圣母裱”;消费和兜售“普世价值”而忽视“固本正纲”), 美国不美(这次大选把美国政治的丑陋暴露无遗),英国威而不刚(英镑不挺,不举,力不从心,也就是说没有实力)。华尔街的“利大于意”—意大利(泡沫),所有这些国家都“名不副实”!“不当位”,一幅“过去罗马帝国死气沉沉的(末日)景象(阴气太盛,缺乏生气与阳刚之气不足)”。

现在应该是阳刚文明回归,振兴和复苏的时候了! “圣母裱” 阴性的爱只是最适用于“婴孩”,特别脆弱的生命个体与群体;父爱则不同. (赛30:20) “以艰难给你当饼、以困苦给你当水”(赛48:10) “我熬炼你、却不像熬炼银子.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成为有用之才,并委以重任。

要风是风,要雨就是雨——一味的迁就给糖就只能够使得肉体超重,精神沉溺和灵魂堕落;我们在更加高维度看上天的爱,事实上是慈爱(母爱)和父爱的统一(炽爱,把人

类置于 “苦难的炉中”)永恒的爱,不变的爱。

只是在我们人类四维度里面,上天的爱才分裂成为慈爱(母爱,甜甜的爱)和父爱(严酷的爱)。母爱是一种直接,迅速的,及时性的保护性的爱,而父爱是一种更加内生性,本体性,永恒性的爱;母爱是一种迅速的,及时性的提供营养和保护(就像奶和糖,或者危机中的救援和拯救);而父爱是内生性,本体性的爱通过激励个体或者群体本体内生性机制的活力和生命力,再到生存能力(智慧,知识和信仰),从而实现个体(群体)本体自己永恒性,内源性保护能力。这种内生性,本体源于灵魂,精神再到肉体体能的自我保护和生存能力,才是真正的最终生命力。

由于母爱于父爱的分裂和不统一,我们才会感受到环境变化的左右摇摆,和社会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因此,我们不能够绝对地认为母爱(左倾向性的爱,圣母婊的爱)才是进步的,高尚的,道德的。只是,因为母爱迅速的,与及时性能够使得这一种爱容易表现出来;或者看得见,摸得着(直接资源);而父爱(右倾向性爱)往往体现或者隐含于法律,规则,知识,智慧和信仰之中(间接性资源),必须通过劳动,一定的付出,或者艰辛才能够获得。

就整体和完整性而言,上天完美的爱最终是阳性为主的爱,充满生命力,活力,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文二:《真爱的22种表现形式》1200字

到底什么算真爱?

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西瓜中间最甜的那勺,如果我挖出来给你吃,那一定就是真爱。这个例子虽然有点儿简单粗暴,相信多数人看罢还是会觉得此言不虚。

我们罗列的真爱一层比一层更自我,一层比一层更能把握。如果他人能给予的真爱是不定数,那就自己多给自己一些吧!

1.QQ秒回,也许你会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此人太闲——可别妄自菲薄了!互联网有多么丰富多彩你又不是不知道!看视频、刷微博、打三国杀以及“就是不想回”等各种理由本来都应该会延迟你收到回复的速度的。人要知足。

2.微信聊天从来不用语音,都是靠手打字。尤其是那种一长串的对话来来回回,还便于你截图留作日后找碴儿的证据……一想就后背发凉,是真爱,一定是真爱。

3.当你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时候对方还是可以从这个世界找到你。当然跟踪狂不算……

4.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不想玩手机。

5.在你的社交网络里,转发,而不只是点赞。

6.你处心积虑写出来的段子对方第一个回应。

7.记得住自己追的所有美剧日剧动画片的准确播出日期。

8.拍照愿意站在你前面(这样做的后果是,对方的脸至少会比你大20%),或者拍完合照不只PS了自己,愿意顺手把你也PS一下而不是刻意形成鲜明对比。

9.知道你点菜的爱好,小到煎饼不加葱,大到你因为密集恐惧症不能吃海胆。饭局你迟到了半小时菜已上齐,但是发现居然有人帮你点上了最爱的菜。

10.送的礼物都合心意,不是真爱,就是你太好猜了。同样的猜心术还可能表现在你吃着东西说话对方也能听出来是什么意思,以及话只说了半句对方就能接出下句。

11.愿意和你share最爱的淘宝店,以及分享自己对比了一晚上终于下决心买下来的围巾。

12.作为快餐爱好者,能准确分清新地和圣代哪个是肯德基的。此外还可以尝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区别。

13.吃得到一起去是真爱的必要条件。如果吃不到一起去,一方叫一份外卖带到另外一家餐馆里去也要吃到一起去。

14.给你寄快递的时候,预付了快递费。

15.而你愿意把自助餐好不容易抢到的最后一份鱼子酱、蛋糕柜台里最后一份抹茶慕斯给他,这就是真爱!

16.当听说你要出国的时候,对方并不要求你代购些什么,反而问你待得久不久,要不要给你寄老干妈和梅干菜。

17.在村上春树又一次没拿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默默下单购买一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男人”的作品留念。

18.在真爱的沟通方式里面通常没有“亲爱的”和“么么哒”,而是“孙子最近在忙呢吗,请爷吃饭吧”。

19.知道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疲惫样子,无论那是游戏阿宅还是毫无生气的废柴。以及,看过对方挖鼻孔抠脚和打哈欠之后,也不改初衷。

20.为了忽然间想吃的一口特别的吃食驱车不惜两小时前往的人,心中一定有大爱。

21.不用父母逼主动弹琴的小朋友,还有那些长大了的小朋友,他们看见乐器就手痒……这是活生生的真爱。

22.双方一起买了一对手链,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先摘,于是这样一年一年戴了下去……嗯,有时候,真爱就是这样。

作文三:《爱的表现形式--积极关注》1200字

爱的表现形式--积极关注

教室里一阵喧哗,我转头发现,亮亮又把教具箱倒在了地上。教室里其他孩子都在看着他,看着我,心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知道他想引起我们的注意。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天使心里住着“小恶魔”!看到亮亮把教具倒出来,我很生气,可是我的大脑告诉我:冷静,这个孩子要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我静静地看着他,他蹲下来开始收拾教具。我在想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我站在旁边观察他,因为我生气讲道理肯定没有用。我看他把杂乱的铅笔摆整齐,放到一个盒子里。这个时候我及时的问他:“亮亮,你是想帮我把铅笔放进去吗?”亮亮高兴地说:“是的,这样铅笔就不会断了啊,而且拿的时候非常方便。”我说:“你把铅笔收拾的很安全,那你收好铅笔之后,再帮我把其他教具也收拾地整整齐齐,可以吗?”亮亮说:“好的。”亮亮非常仔细的收拾教具。时间滴答滴答过去了5分钟。我想快速地收拾好东西,准备上课。我蹲下来帮助他一起捡,他情绪有了变化,他说:“我自己来捡,你不用捡。”我说:“好吧,那我们先上课,你帮我捡好之后,再加入我们的游戏。”亮亮点点头。几分钟之后,他重新加入了游戏。下课之后,我留下了亮亮,我告诉他:“亮亮,谢谢你今天帮助姐姐收拾好教具,把教具整理地非常整齐。”亮亮说:“没有关系。”亮亮一边说话一边躲闪着我,因为他知道把教具箱倒在地上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我蹲下来,拉着他的手,让他看着我的眼睛,“亮亮,姐姐知道你做事很仔细,你看你收拾的东西非常整齐。如果你下次依然想帮姐姐整理教具,你可以先和姐姐说一声吗?”亮亮说:“好的。”我接着说:“那你下次可以不把教具箱倒出来吗,就在里面整理,可以吗?”亮亮看着我,笑着点点头。从那次以后,亮亮就再也没有倒过教具箱,连教具箱都不愿意去看了。

这一次的转变,我发现和这个“小恶魔”之间有了新的沟通方式。亮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孩子,家庭环境的变化,外在评价的压力,让一个孩子不知所措。我知道他想引起我们的注意,甚至愿意犯错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刻,我在想:那天如果是非常生气得去批评他指责他的行为,那么结果肯定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我们看着孩子犯错、看着孩子淘气。起初,我们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后来,我们生气的问他“不是和你讲过了吗?你怎么又犯了?”再后来,我们生气地指责他……

我们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他犯错,更不想去批评指责他。可是孩子一旦屡次犯错,超过了我们的底线,超过了我们的忍耐范围。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说教无效。情商快乐营的老师在这里,告诉我们亲爱的家长,不妨停下我们的说教,停下我们的批判,看看孩子想做什么吧?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行为里没有一点点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吗?如果有,那就好好利用这一点积极的地方,鼓励他肯定他。因为犯了错误的他心里更焦虑更紧张。当我们肯定他的一点点积极的地方,他才会放下戒备,他才不会抵触不会反感我们的大道理。

作文四:《溺爱的十种表现形式》1300字

溺爱的十种表现形式:

1、 特殊待遇

家庭中所有的成人都一般待遇,唯有孩子的最好,最好的菜放在他的面前归他一人享用;其他人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经常给他买新衣服,买新玩具,总之是有特殊待遇,这

样容易养成孩子自私的品质。

2、过分关注

一家人时时刻刻谈他,说他,关照他,陪伴他,注意他,议论他,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嘻嘻哈哈的逗引个没完。这样的孩子不管别人,自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任性,

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

3、轻易满足

要什么马上满足,一刻都不能等,要吃奶,马上就得吃,甚至牛奶还没凉,都等不及。缺乏耐心,不肯等待。人一生中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需要等待,这样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就没了,甚至于轻生,自暴自弃。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合理的要求等一等,不能轻易满

足,轻易满足的孩子将来是没有韧劲的。

4、              享乐至上

享乐至上就是让孩子享受,以为享受得越多就越是幸福的童年,很多高档的幼儿园,金碧辉煌,硬件设施最优,孩子要吃的、穿的、用的是最高档的,以为这就是孩子幸福的童年。享乐至上,孩子长大

以后往往一无是处,只会享乐。享乐至上害了孩子,不是爱孩子,不

要给孩子最优待遇,要让他吃点苦。

5、              祈求央告

对孩子不是教育,不是要求,而是求他,“你快点吃饭好不好?听话好不好?”父母都是奴隶,求他的主人施舍,祈求央告,而不是教育,“听话,好好起床”,催了十七八遍,孩子都不起来,还在那

里求他,完全失去了教育者应有的起码的威信。

6、              剥夺独立

什么东西都是包办代替,穿、吃、玩、起、铺床叠被,全部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让孩子出去玩,成天关在家里,在家里称

王称霸,到外面胆小如鼠,一点用也没有,性格也扭曲了。

7、              大惊小怪

擦破一点皮,摔个跤,害点小病,父母惊慌失措,你一惊慌失措,孩子就胆小如鼠,就哭起来,你一害怕,他就觉得这儿也痛,那里也不舒服,他今后就没勇敢精神了。父母即使感觉是重病,你也不要表现出惊慌,让他感觉无所谓,小病,没关系,打针吃药就好了,你一

惊慌,孩子就害怕,就软弱。

8、              放任玩乐

认为孩子就是无聊的玩最好,放任的结果是游游荡荡,没事干,只有真正引导他,他才懂得下棋,去听故事,去看画,去画画,做手

工,一放任就什么也没玩好,什么也没学好。

9、              害怕哭闹

只要孩子一哭一闹,一睡到地上不肯起来,或者靠着墙,用头撞墙,家长一看到就“哎呀,别撞了”,也不提什么要求了,投降了,生怕他饿坏、撞坏。你一害怕,他就又哭又闹,用这种方法要挟家长。其实很小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形,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忘记这件事,等他冷静下来,再教育,严格的批评,要求他坐下来不动,想

问题,让他觉得哭闹没意思。

10、当面袒护

爸爸管孩子,妈妈袒护:“还小呢,要求太不实际了。”妈妈教育,奶奶袒护:“你们小时候还不如他呢。”这样孩子教不好了,总找到保护神,全家必须一致,一个人管孩子,全家人必须默契,让他

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否则教不好孩子。

以上十种溺爱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很多家庭往往有其中一种或几种,表现的程度也轻重不同,对此我们必须引起注意,一定要用科学

的教育爱来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文五:《溺爱的十种表现形式》500字

1.给孩子特殊待遇:生活待遇比老人、父母都特殊独食,仅给他一人过生日:

2.对孩子过分注意:全家人时刻注意他、关心他他,亲戚朋友来了对他更热情,逗个没完:

3.有要求轻易满足: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有时没有要求也强迫供给,如追着喂饭,逼着喝水;

4.生活上放任懒散:起床、吃饭、上学、洗澡有事情都需要催促,孩子懒懒散散,没有兴趣活动间过长:睡觉等所看电视时

5.“教育”上祈求央告;孩子犯错,家长从不批评,也不愤怒,只是一味的祈求、央告、叹息、数落,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6.家务上剥夺劳动责任,还嫌他越帮越忙:不让孩子做任何事,不给任何义务和

7.病痛时大惊小怪:孩子摔倒了、跌破皮了、害病了、不吃饭了,全家人都惊慌失措,表现紧张,致使孩子娇气而懦弱;

8.包办一切日常事:剥夺孩子自我服务的一切劳动,全由家长或保姆包揽,使孩子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

9.哭闹时迁就依从:只要孩子一哭闹,就无可奈何地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哭闹成了孩子要挟父母、祖辈的武器;

10.管教时当面袒护:家里有人管教,就另有人出来袒护,或者背后帮孩子隐瞒错误和过失,或者当着孩子面现场争论,致使孩子毫无是非观念,没有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作文六:《溺爱孩子的10种表现形式》500字

1.给孩子特殊待遇,生活待遇比老人,父母都特殊,如吃独食,仅给他一人过生日;

2.对孩子过分注意,全家人时刻注意他,关心他,谈论他,亲戚朋友来了对他更热情,逗个没完;

3.有要求轻易满足,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有时没有要求也强迫供给,如追着喂饭,逼着喝水;

4.生活上放任懒散:起床,吃饭,上学,洗澡,睡觉等所有事情都需要催促,孩子懒懒散散,没有兴趣活动,看电视时间过长;

5.教育上祈求央告,孩子犯错,家长从不批评,也不愤怒,只是一位的祈求,央告,叹息,数落,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6.家务上剥夺劳动:不让孩子做任何事,不给任何义务和责任,还嫌他越帮越忙;

7.病痛时大惊小怪:孩子摔倒了,跌破皮了,害病了,不吃饭了,全家人都惊慌失措,表现紧张,致使孩子娇气而懦弱;

8.包办一切日常事:剥夺孩子自我服务的一切劳动,全由家长或保姆包揽,使孩子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

9.哭闹时迁就依从,只要孩子一哭闹,就无可奈何地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哭闹成了孩子要挟父母,祖辈的武器;

10.管教时当而袒护,家里有人管教,就另有人出来袒护,或者背后帮孩子隐瞒错误和过失,或者当着孩子面出现现场争论,致使孩子毫无是非观念,没有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教育者要先教育自己,面对这一类溺爱,唯有改正自己的态度和过失,

才能让孩子有幸福的童年。

作文七:《网络分销渠道的两种表现形式》1000字

网络分销渠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说道网络分销,褒贬各异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对于分销商而言,往往会抱怨供应商发货太慢,包装不好,态度恶劣等。对供应商而言,分销商不给力,买假货串货等,尽管如此,却不会改变他们对网络分销的喜爱。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网络分销,是在传统的网络分销基础上进化而来的,过有能力的分销商将产品迅速铺到网络上,从策略上占领市场,但是货品主要有厂家控制,厂家代为发货,从战术上避免产品和市场脱节,了解顾客的需求,能及时调整产品方向。那么究竟是哪两种分销渠道呢?

在以往的经营中分销渠道分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间接渠道的发展由分为四个层次,这些层次有的已经被大企业用的熟能生巧,有些则被时代所抛弃。

直接分销渠道是指企业通过自建销售网点、邮寄、派遣营销人员直接推销等方式,直接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而不经过其他中间环节。例如传统直销巨头:安利,做DM起家现在已被韩企收购的麦考林,等都属于直销模式。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企业能节省流通费用,降低成本,使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利用良好的口碑行销,摒弃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形式,不需要支付广告费和媒体推广费,从而也能降低营销成本。拥有更大的营销自主权,能将顾客的意见、需求迅速反馈回企业,给企业尽快实现战略的调整和战术的转换提供参考。能有效地缩短销售渠道、贴近顾客,将产品快速送到顾客手中,加快资本运作。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渠道以及演示讲解、送货上门等多项服务,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做到按需供货。

间接渠道是指企业通过中间商或代理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按中间商或代理商层次的多少,间接渠道可以分为一层、二层和三层渠道等。中间商和零售商往往有着广泛的分销网络,有能力使产品迅速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企业可以达到迅速铺货,占领市场的目的。

有些中间商可以弥补企业在人力、财力方面的不足,为企业节约开支和提供促销支持。渠道的加长意味着流通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提高,同时也会带来企业控制渠道能力下降和市场反应迟缓等问题。由于某些中间商或零售商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强势地位,可能会压榨企业利润空间,破坏企业原有的渠道体系和价格体系。

总而言之,网络分销渠道就是在传统直接和间接分销渠道中演变而来的。但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分销的供应商除了需要具备货品管控能力,还需要具备分销商的管控能力,而这一点往往就是网络分销的难点。360shop旗下的启分销,其分

销平台业务能进行全程细分管理,集中掌控渠道运营,让供应商和分销商实现高效运作,达到双赢效果。

作文八:《第三代诗歌反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6800字

作者:温宗军

学术研究 1996年10期

1986年是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主办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一次性推出几十个诗歌团体。这是中国当代诗坛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一时间各种流派破土而出,各种宣言旗号满天飞舞,中国当代诗歌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这次诗歌运动的混乱和无序,对它的命名也就五花八门。有人称之为“朦胧诗后”、“后朦胧诗”、“后崛起派”、“后新诗潮”,这是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根据它们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界定这次诗歌运动的。也有的人称之为“第三次浪潮”,因为这些人将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创作称为“第一次浪潮”,将杨炼、江河等人的创造称为“第二次浪潮”,那么将1986年以后的诗歌运动称为“第三次浪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还有的人称之为“第三代诗歌”。这种划分是以4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为背景的:从建国初到70年代末为第一代,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第二代,从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为第三代。第一代以艾青、贺敬之等人为代表,第二代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为代表,第三代以“他们”诗社、非非诗派、莽汉诗派、四川五君子、都市诗派等为代表。此外,还有“新生代”、“实验诗”、“探索诗”等名称。笔者认为,从政治气候、社会观念、美学原则、表现手段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考虑,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划为三个阶段,是比较科学的划分,所以,对1986以后的诗歌创作的命名,笔者倾向于用“第三代诗歌”这一概念。

第三代诗歌的出现,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内部要求与外来文化影响合力作用的结果。朦胧诗掀起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对政治进行的冷峻反思,对历史所作的充满悲剧意味的体验,还有光荣与苦难的交织,殉道者般的忠诚与普罗米修斯式的精神力量,这一切都在新时期初期引起过巨大的轰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创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1984年至1986年之间,韩东、周伦佑、欧阳江河、陆忆敏、王寅、吕德安、于坚、丁当、孟浪等人开始引起诗坛的注意。在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诗歌创作中,传导出了一种全新的声音:朦胧诗一统天下的格局被逐渐打破。在1986年上海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上,舒婷就说道:“这两年,朦胧诗刚刚绣球在手,不防一阵骚乱,又是两手空空。第三代诗人的出现是对朦胧诗鼎盛时期的反动。所有新生事物都要面对选择,或者与已有的权威妥协,或者与其决裂。去年提出的:‘北岛、舒婷的时代已经Pass!’还算比较温和,今年开始就不客气地亮出了手术刀。”[①]舒婷清醒地意识到了第三代诗人是通过与朦胧诗决裂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的,但她并未准确地指出“决裂”的原因。朦胧诗在80年代最初的二三年就已发展到了顶峰,在其后几年里,“风云人物如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人的艺术指向趋于明朗、稳定和圆熟,艺术革新的锐气也就日趋消失了。”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社会学批评家们慨叹‘诗坛平静’的危机”。[②]另外,按朦胧诗的样式制作的“准朦胧诗”、“伪朦胧诗”也充斥当时的诗坛,引起了人们的压恶和抵制。第三代诗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反朦胧诗的形象登上诗坛的。当然,第三代诗歌的出现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理论学说被译介到中国,这些理论学说有效地帮助了第三代诗人超越朦胧诗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构成了第三代诗人文化素养极重要的方面。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解构主义、符号学;感觉派、黑色幽默、荒诞派、波普艺术等哲学和艺术方面的后现代主义影响,在第三代诗歌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第三代诗人追求对诗人与诗、诗人与现实、诗人与未来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演绎,这种追求在1986年之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潮流,但到了1986年《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举办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时,第三代诗人的追求就合乎逻辑地演化为震动中国当代诗坛的诗歌运动。

第三代诗歌的特征是在反抗朦胧诗的过程中凸现出来的。朦胧诗重在高扬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公民意识和忧患意识,歌颂人的个性和尊严;第三代诗人则力图超越价值规范和理性要求,超越人的主体自觉和道德超升。朦胧诗是文化意识在长时间中断后的继续和发展;第三代诗歌则是对文化意识的反叛和颠覆。朦胧诗追求崇高和优美,这使它有一种君临现实之上的气概,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第三代诗歌则走出了艺术圣殿,不再充当传达先知的圣谕,而是认真地体验世俗的趣味和平凡的人生。朦胧诗注重表现本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心灵变化的轨迹;第三代诗歌则追求与全人类的生命作同步的律动和呼吸。总的看来,第三代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和解构的倾向。在这种倾向中,反文化是第三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先来看第三代诗歌对感觉和现象的还原。第三代诗人认为,世界无真理性可言,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以往诗歌中的“伪真理”、“伪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超越历史、超越现实。唯其如此,诗才能够实现对事物真正本质的还原。非非主义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非非乃前文化思维之对象、形式、内容、方法、过程、途径、结果的总的原则性的称谓。也是对宇宙的本来面目的‘本质性’描述”。“将事物与人的精神作‘前文化还原’之后,这宇宙所拥有的一切无一不是非非。”[③]莽汉诗派也宣称要建立“真人文学”,这种“真人”完全摆脱了人类科学文化的“非真理性桎梏”,“真人”根本不承认“历史文化的逻辑指向性”。[④]对历史、文化的拒绝否定态度,导致对传统诗歌内涵在价值构成方面的破坏。在非非主义看来,进行还原的途径之一,就是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这种“逃避”的结果,使第三代诗歌的某些作品在内容上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西川有一首名为《体验》的诗:“火车轰隆隆地从铁路桥上开过来。/我走到桥下。/我感到桥身在颤栗。//因为/这里是郊区,并且是在子夜。/我想除了我,不会再有什么人/打算从这桥下穿过。”这首诗表现的只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最初的感觉,作者排除了价值判断和情感抒发,只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无需任何理念活动介入就可以获得的“最原始的真实”。步三秋的《致F》有物象的描写,但却不露一丝一毫情绪的痕迹:“叠起的影子/寄居在瞌睡的邮筒里/站台上空无一人/瓜子壳正追风而去/烟灭了/火柴依旧燃着。”这与传统的借景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全诗只重实写而不在虚处落笔,有实无虚,虚实无法相生,造成了此诗感觉上一片空白(这也是第三代诗歌还原后给人的感觉之一)。这类诗歌文本典型地表现了“感觉还原”的特征。为了更有效地还原感觉,不少第三代诗人主张使用简单明白的语言;他们认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只会妨碍对感觉的还原,只有简单明白的语言才能直达感觉,接近事物本质。虽然有的第三代诗人依然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他们的目的也依然在于追求感觉的纯净无杂质。边城的《日落·感觉》一诗就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这里的比喻和拟人加强了由“日落”获得的“感觉”:“玻璃渣从瞳孔中溅出/溅在每一条/红裙子上/闹钟敲打着墙/发出碎骨的声音/有人从悬崖上跳水/被路过的季候鸟/一箭射穿/山南的花在同时一齐/喘息/太阳脱下红裙子走了/太阳有几条红裙子。”此诗中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诗作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则更加突出了视觉的鲜艳和听觉的清晰。而在车前子的《静物》一诗中,作者力图把语言变成线条和色彩。古人的“诗中有画”用到车前子《静物》一诗上,可换为“以诗为画”。诗中晶莹的玻璃杯、粉红的鲜花、青绿的水果等物体,充满了可视性和质感。作者虽然也运用了一些想象,使诗作有了一点飞动之气,但作者的真正意图,则是表现玻璃杯、鲜花、水果这些“静物”的玲珑剔透。另外,朱凌波的《静物》、杨松杰的《秋水》亦属此种类型的诗作。显而易见,不少第三代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个性凝聚为直觉的表现,诗歌创作就是他们直觉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使他们笔下的主题常常表现为纯粹的主观内向化的过程。这种非实践性的诗歌主题,其实仅仅是一些感觉,它缺乏具体的指称内容,既不切入历史也不指向现实;它经过了高度的过滤和抽象,在本质上只能感觉而无法言传。从表面上看,“感觉还原”依然是以“人”作为诗歌的主体,但这与同样是以“人”为主体的朦胧诗则有明显的区别。朦胧诗中的“人”刚从仇恨、猜忌、自私、冷酷的“文革”十年中解放出来,他经历了从愚昧失落到觉醒振作的心灵历程,因而他一出现在诗中,便以呼唤温情与信任、尊严与价值为己任。这种主体以其合乎理性的、高尚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第三代诗歌在还原感觉时,虽也以“人”为主体,但这个主体则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他只沉迷于自己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下意识的、模糊的和非理性的。

如果说“感觉还原”依然确保了“人”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那么“现象还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他只是与万事万物平等共存的客观之物。关于这个问题,阿吾就说过:“直接描写人与物交往的共存状态,本身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状态。在直接描写下来的人与物共有的状态中,人是人,物是物,人与物平行,没有所谓肤浅与深刻、低贱与高贵、渺小与伟大的区别”。[⑤]由于“人”在诗歌中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就只能“以物观物”或“以物观我”,这就导致了某些第三代诗歌情感的“零度状态”。

第三代诗歌表现出来的重返事物本真状态的现象学倾向,其哲学依据,显然是来源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胡塞尔主张按照现象自身所呈现的样子去观察现象,排除人的主观介入,排除价值规范的理性判断的干扰,以期达到纯粹的客观之境。而海德格尔则强调,诗人应具备看到原初世界的能力,他应毫不犹豫地摆脱概念的束缚、打碎意义的枷锁。这种西方的哲学观念,在第三代诗歌理论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现象世界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是非理性的,因而摒弃逻辑推理;它是无意义的,因而排斥价值判断;它是无秩序的,因而拒绝各种人为规定的向度;它无所谓真实性,因而任何语言都是虚假的谎言;它以无形式作为自己的形式,因而任何有形式都不过是一种囚笼;它是超验的,因而只能凭直觉的感应而无法以观念确实地把握;它包容人又远离人而存在着……”[⑥]这种抽象的理论在第三代诗歌中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不妨先看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诗:“正像当年/我从未在鸦巢中抓出过一只鸽子/从童年到今天  我的双手已长满语言的老茧/但作为诗人我还没有说出过一只乌鸦……/它不是鸟  它是乌鸦/充满恶意的世界  每一秒种/都有一万个借口以光明或美的名义/朝这个代表黑暗势力的活靶开枪……/它是一只快乐的大嘴巴的乌鸦/在它的外面  世界只是臆造。”作者把关于乌鸦的各种比喻的或象征的意义全部剔除,留下来的只是乌鸦作为纯粹的“物”的存在。此诗与其说是对乌鸦进行“命名”,不如说是对乌鸦进行“还原”:乌鸦在那里存在着,它显现着自身,如此而已。客观事物的“自在性”观念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欧阳江河有一首《手枪》,也属于现象还原的代表作。此诗一开头便出语惊人:“手枪可拆开/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一件是手;一件是枪”,在貌似平凡的叙写中,将“手枪”这一完整而明确的概念一分为二。但作者并未到此为止,“而东西本身可以再拆/直到成为相反的向度/世界在无穷的拆字法中分离……”,正是借助于对“手枪”的不断“拆卸”,作者完成了对“手枪”的一些约定俗成观念的层层剥离,力图使之呈现由分解而还原后的最初面目。理墨在《使用杯子》一诗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人皆熟悉的杯子:“一只装满东西的杯子/不再是杯子/一只不能装东西的杯子/不再是杯子/一只不能装东西的杯子/也不再是杯子……一只真正的杯子/是空空的……”。这或许是关于“杯子”的最“客观”的见解了;与其说这是关于杯子的诗,不如说这是关于杯子的哲学。这方面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小安的《从上边垂下来一根绳子》,描写了一条绳子的存在状态:一条“用棉麻做成的绳子”,“从上边垂下来”,“左右摇摆”。何小竹有一首《看着桌上的土豆》,描写的是桌上的土豆随着光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这里的土豆已丧失了文化的意义,它从人类的支配中挣脱了出来,在自然光线中静静地显现着自己。第三代诗人这种追求向度,虽然得益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启示,但更深层更内在的原因,则是源于对朦胧诗中受到了强化的自我意识的叛逆心理。这也是第三代诗人追求现象还原的现实理由。朦胧诗人的自我意识,是新时期诗歌主体意识的第一次真正觉醒,它是在对十年“文革”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于诗中实现的一次人道主义的恢复和张扬。朦胧诗中的这种主题内涵,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现实愿望的构成。但第三代诗人则嘲笑这种人道主义的虚妄,嘲笑由这种人道主义孕育的英雄主义激情。在他们看来,所有关于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和赞美,都不足以改变人在现实生存中的渺小和无力。正因为如此,以“还原”为特征的第三代诗歌,虽然有着某种审美上的突破和新颖之处,但它对消解真假的区别、善恶的对立、美丑的差异,形成了这种追求带来的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第三代诗人消除诗歌中的二元对立和深度模式,既表现为对感觉和现象进行还原,也表现为“走向过程”。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感觉和现象进行还原涉及到事物的“自在性”,而“走向过程”则与事物的“此在性”有关。第三代诗歌的一位代表人物韩东曾说:“哪怕是你经过的时间,它一旦过去,也就成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了……”,[⑦]历史的“‘根’是没有的。它是对往事的幻觉,一种解释方式。对未来,我们真的一无所有。”[⑧]这些话已流露出强烈的双重超越的倾向:既超越对过去的回顾与反思,又超越对未来的幻觉和梦想;诗歌不再是对传统时空观和历史观的演绎,它只是生命作为过程的本体显现。从外部因素的影响来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无疑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主义就是关于生命过程的哲学,它把过程视为生命的本质。而从内部因素来分析,第三代诗人强调“过程”,显然是对以杨炼、江河等人为代表的后期朦胧诗的反拨。杨炼、江河等人借助陶罐、石斧、雕塑、墓地等的遗迹,追寻民族的文化之根,重构人类永恒的生命模式。第三代诗人正是从“过程”入手,捣毁了后期朦胧诗人建造起来的文化诗歌之塔。在第三代诗人看来,超验而永恒的生命形式只是自欺欺人的神话,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无数瞬间即逝的过程。何鑫业的《木工操作过程》一诗,就表现了对“过程”的浓厚兴趣。“木工把工具安置停当/开始操作/他在刨的底部抹上油/绷紧锯弓/脚踩在地上/手握一利凿/恢恢乎/他找准一种方式/游刃有余/一通到底/永不反悔……”。作者在这里写了木工的一连串动作,其目的只在于按先后顺序把木工的操作过程表现出来。在何鑫业的笔下,工作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而于坚的《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一诗,则从另一角度强调过程:抓住旅途中的每一时刻,或静静地躺在树林里,或漫无目的地遥望天空,或轻松随意地与生人闲聊;充分体验“此时此地”的人生之旅。朱文的《四个兄弟和午餐肉》一诗,则把笔墨花在几个兄弟吃午餐肉的过程上。这些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体验集中在“现在”这一刻上,从过去通往未来的连续性断裂了,因果关系也随之消失,这就导致了对知识、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刻怀疑和否定。

总的看来,第三代诗人的“反文化”有其积极和合理的一面。第三代诗人通过还原和走向过程来反文化,从诗歌创作上来说,这种作法拓宽了新时期诗歌内容的表现范围,更新了诗歌的审美趣味,避免了诗歌因对社会学主题的绝对依附而沦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庸。但第三代诗人在任何一种追求向度都热衷于走极端,这就使他们在反文化上陷入了两难之境:必须反对文化,特别是反对文化中非理性的因素和对人的异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人的存在、揭示事物的本质;但第三代诗人在这方面的追求又使他们陷入了非理性的泥潭,因为他们所揭示出来的人或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规定无法判断无法准确言传的,是非知识非思想非情感的。这样一来,第三代诗人从反对非理性起步,最后又回到了非理性这一点上。这就使他们陷入了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困境。而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态度,通过与文化的决裂来建构一种新的诗学,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注释:

①舒婷:《潮水已漫到脚下》,载《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2期。

②阿拉法特:《巴蜀现代主义思潮》,载《诗歌报》1986年8月21日。

③《非非主义宣言》,载《深圳青年报》1986年10月21日。

④《真人文学宣言》,载《诗歌报》1986年12月21日。

⑤阿吾:《从变形到不变形》,载《艺术广角》1988年3月号。

⑥野渡:《逃离自我与现象还原》,载《艺术广角》1987年3月号。

⑦《诗刊·青春诗话》,1985年第9期。

⑧转引自孙基林《中国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的观察》,载《文史哲》1994年第4期。

作者介绍:温宗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作文九:《专题宣传片的两种表现形式》500字

企业宣传片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形象片,另一种是产品直销片。前者主要是整合企业资源,统一企业形象,传递企业信息。它可以促进受众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信任感,从而带来商机。而产品直销片主要是通过现场实录配合三维动画,直观生动地展示产品生产过程、突出产品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而让消费者或者经销商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产品,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企业宣传片的直接用途主要有:促销现场、项目洽谈、会展活动、竞标、招商、产品发布会、统一渠道中产品形象及宣传模式等。

有的企业希望形象专题的内容不是一层不变的,因而制作宣传片也不是只有一套方案,而是针对不同目的和用途做几套方案,做几个宣传片,像一些每年都拍摄一条专题片的企业,每年都会换一个主题,如去年表现的是“科技”,今年就可能是突出“创新”;而有的企业就希望专题片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看都不会觉得过时,老套了。从内容上看,企业形象专题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基本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发展历程、社会荣誉、管理团队、生产设备、车间管理、技术研发、产品展示、工程项目、市场版图、售后服务、未来展望等都囊括入内。由于内容之多,需要一个鲜明的主题脉络贯穿、承接通篇各个部分,这个主题就相当于是企业的一根筋,就是企业的神,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从理念到行为到视觉,都是统一的。

作文十:《素描绘画中的两种素描表现形式》700字

常见的素描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结构素描与调子素描。结构素描专意于对形体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而调子素描则注重表现物体的光影材质及空间层次变化。

结构素描

顾名思义,结构素描就是用结构说话,将形体、透视、空间、虚实等客观影像用有节奏的线条来进行概括。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光影及物体的表面被剥离,而集中体现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素描对于锻炼造型能力以及培养体积概念极为重要。它不但需要画出对象外观,还要画出隐在物体内部的连贯结构及透视关系。可以说,画面中的任何一根线条都是对形体结构、透视关系、空间虚实的精辟诠释。线条应饱满有力、有张有弛、节奏明快,并富有韵律感(图16)。

结构素描是学习素描的必经之路、它被视为素描学习中认知形体、增强造型能力的最佳方法。其实,当调子素描进入一定的高度时,绘画者对画面明暗、虚实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有必要重新进入结构素描。当由调子素描重回结构素描之后,绘画者对形体结构与空间关系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结构素描是一种对形态构成、透视解剖、空间关系表达的训练,对象中一切非本质和偶然性的东西都不在其关注的范畴之内。

调子素描

调子素描也叫“明暗素描”。与结构素描不同,调子素描主要用来表现物象的明暗变化及质感、量感与空间感等。一幅优秀的调子素描应当具有以上元素的准确表达,这样才能让人为之心动。

当光影明暗的层次关系明确之后,往往还需对材质加以表现。柔软的衬布和坚硬的石膏,光滑的金属和粗糙的土陶,透明的玻璃和反光的瓷器……它们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以描绘。(图17)

调子素描中排线非常重要。排线时,要做到疏密有致、层层叠加,切忌线条色调的突变,避免走向零乱,因为那会使画面显得没有秩序、难以协调。在练习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用笔的方式。落笔时,要体会手、腕、肘的协调,使线条平稳自然、舒畅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