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传媒 > 【《作文素材-科技与人文》1000字】科技与人文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科技与人文》1000字】科技与人文作文素材

时间:2019-10-05 09:19:0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作文素材-科技与人文》1000字

科技与人文

①瓦特的蒸汽机,把四轮马车落下了20米的距离,“快”就成了工业革命的基调,莱特的飞机将人类带离陆地12秒,实现了人类亘古不灭的飞行梦,“快”成了现代科技的最好注脚。法拉利驾着四轮赛车风驰电掣,一种交通工具用强疾的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快”,是科技的本质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是一种强疾的节奏。 ②当贝尔说,华生听到我的声音过来,那时人和人的交流空间是两个房间的距离。当第一条电缆,它把人类的对话空间扩大到两块陆地。当阿姆斯特朗通过电视影像向美国人宣告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科技帮人类空间扩大到宇宙。当哈佛辍学生盖茨点开了人类的第一扇“视窗”,人类终于实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预言。无限开阔是科技的特征,科技便是开阔无垠的视野。

③当两个身披睡袍睡眠惺忪的纽约记者在某个早晨刊出博客,质疑总统布什的越战记录,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诞生了,不仅如此,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诞生了。博客(微博,微信)正在悄然改变这个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个人都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不用等着BBC或CNN以先知权威的面孔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就是世界。2006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不是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也不是光彩夺目的体坛明星,而是“你”——勤奋敲击键盘,分享海量信息,用草根姿态挑战精英权威的“你”——全球七亿网民。

人文

①人文是制衡科技的道德底线

甲醛、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一个略带恐怖的字眼,利益和道德的战争总是以道德的一溃千里来收场。

黄禹锡,首尔大学首席教授,贺海波,浙江大学人气教授,文特尔,人类基因图谱的创始人,这些知识分子精英却频频上演实验室数据造假,获奖论文抄袭,为基因图谱开出百万天价的闹剧,频频上演。

这些人类社会的“良心”也抵御不了虚名浮利的诱惑,成了物质的奴隶,没有人文的引导,科技会冲破道德底线,打开物欲的闸门,放任欲望恣肆横流。

②人文是理性大厦的必要支持

柬埔寨有数以亿计的地雷,“红色高棉”时期买下的地雷,要用两百年才能彻底清除。前南斯拉夫有令人悚然的贫铀弹。奥斯维辛的毒气室,还有广岛、长崎的“原爆”悲剧„„不要再奢谈胜利了,因为无论胜败,这都是人类的惨败,因为理性被埋上了阴影,没有人文的支撑,人文大厦轰然倒塌。

③没有人文,审美感觉会萎顿,麻木

我们不再为摇曳的蒹葭心生感念,因为我们早已心坚如铁,没有对伊人的牵挂;我们不再替梧桐细数滴滴雨声,因为我们双耳已聩,听不见自然给人的隐秘信息;我们不再为大漠烟直,长河日圆而感叹,因为我们双眼生翳,看不见人世间的大象和大美。

作文二:《科技与人文》19900字

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1]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

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2]

英文的Humanities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拉丁文Humanitas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格利乌斯(Aulus Gellius)的一段话成了Humanitas的经典定义:

那些说拉丁语以及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没有赋予Humanitas一词以一般以为具有的含义,即希腊人所谓的philanthropia,一种一视同仁待人的友爱精神和善意。但是,他们赋予humanitas以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eruditionem institutionemque in bonas artes”,或者“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liberal arts)。热切地渴望和追求这一切的人们,具有最高的人性。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才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因此,它被称作“Humanitas”或“Humanity”(人性)。[3]

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文科(liberal art)等。

汉语的“人文”一词同样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的人文教化同样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那么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把理想人性规定为“仁”,在孔子那里,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仁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呢?克已复礼为仁!礼是实现仁的教化方式。

“人文”中“人”的方面和“文”的方面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强调,其作为“文”的方面、文科课程的方面得到更多的强调的时候,人文被等同于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文史哲教育、文科教育。但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向来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方面。

正是为了强调这个更重要的方面,才出现了“人文精神”的说法。人文精神这个词是个地道的中文词,很难有对应的西文词,它与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相关。它既不是指人文教育

(Humanities),也不是指西方的人文主义(Humanism),虽然与它们相关。我的理解,当人们使用“人文精神”这个词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在诉求一种人的理念,特别是“自由”这个西

方人文的核心理念。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实际上针对的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实利主义的泛滥、理想的泯灭而开展的,这里要求弘扬的并不单纯是文科教育,而是对人之为人的重新反思,其批判的矛头所指往往更多的是人文学者和文学艺术家,所抨击的往往是中国的人文学界和人文领域里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人文精神应该看成是一种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二、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自由的学问

人文是个本地词,而科学却是个外来词。毫无疑问中国人有自己的人文,但要说有自己的科学就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费半天口舌才行。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起初一直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译为“科学”。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1915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4]

英文的science一词基本上指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但science来自拉丁文scientia,而后者涵义更广泛,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德文的wissenschaft(科学)与拉丁文的scientia类似,涵义较广,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我们知道德国人喜欢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词,比如黑格尔讲哲学科学、狄尔泰讲精神科学、李凯尔特讲文化科学等。这些词的历史性关联暗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泛的思想传统,狭义的自然“科学”只有在这个深广的思想传统之下才有可能出现和发展。

今天我们讲科学,首先当然是指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首先又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近代科学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且诞生之后又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值得追问的是,它何以能够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扩展?它又是如何植根于希腊和中世纪的“学问”和“知识”传统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近代科学的母体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而且也保证了近代科学能够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和人文领域延伸,这个母体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求知”的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一句话,是科学(哲学)的传统。

这里所谓的科学传统就不是特别针对近代科学而言,而是用来刻划希腊-欧洲人的一般存在方式的。这个传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形而上学”传统,也是胡塞尔要着力弘扬和重建的理性传统。哲学和科学在希腊时代是合二为一的,就是到了今天,西方哲学依然是广义西方科学的某种特定形态(胡塞尔的理想是把哲学建设成最严格的科学)。黑格尔之所以能够称哲学为哲学科学,是因为西方哲学本来就属于西方的科学传统。为了理解这个传统,我们需要从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谈起。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自由”,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们从希腊的哲学和文学戏剧华章中,到处可以见到对“自由”理想的赞颂和追求之情。欧里庇得斯说:“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自由的人是能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人,如何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呢?希腊哲学家发现,只有理性才能够保证达成这样的“自由”。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如果说,中国的儒家的“人-文”是由“仁-礼”构成的,那么古典希腊人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在我看来就是“自由-科学”。也就是说,对古典希腊人而言,能够保证人成为人的那些优雅之艺是“科学”,而对“自由”的追求是希腊伟大的科学理性传统的真正秘密之所在。[5] 希腊哲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第一个样本,它其中的自然哲学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先驱。

[6]希腊的哲学(philosophia)是爱(philo)智(sophia)的意思,爱智又意味着什么呢?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探求那种非功利的“超越”的知识,一句话,“爱智”就是与世界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他提到“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981b25),提到“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982b1),提到“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982b22),最后他说:“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982b26-28)[7]

这里所说的当然是哲学,亚里士多德也把它看成是一切科学(知识)中最高级的,是最理想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理想,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够找到,在他以前的柏拉图、苏格拉

底那里同样能够找到。这种科学理想,既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那里,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数学那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它的纯粹性、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为算术和几何的学习不是为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526B),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这首先是由于他们把数学这门科学看成是培养“自由民”所必须的“自由”的学问,自由的学问是纯粹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而演绎科学正好符合这一“自由”的原则。

哪些科目被古典希腊人认定为人文教育的必修科目呢?苏格拉底以来的雅典教育四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均是广义的数学学科。对柏拉图而言,还有更高级的学科是辩证法(不只是辩论术,主要是善的科学)。此前,智者学派曾把“辩论术”做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

罗马上流社会只关心军事和政治,只关心有实用目的的知识。罗马政治家老加图(Cator Elder,前234-前149)在论儿童教育时,只提到了讲演、医学、农业、军事、法律等实用技术,而对希腊式的纯科学教育持反对态度,很类似斯巴达人。此后,罗马人逐渐把文法和修辞做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学科。与老加图略晚的罗马人法罗(Varro, 前116-前27)在其《教育九卷》(Disciplinarum Libri novem)中讨论了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和建筑九大学科。从公元四世纪起,前七门学科被称作“七艺”,成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标准课程。[8]七艺中的四艺是数学学科,其中的辩证法则越来越多的指逻辑。所以七艺中的五艺应属科学学科。

中世纪希腊理性精神的弘扬特别体现在经院哲学上。原始的基督教因信称义,强调信仰淡泊知识。12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重新流行起来,对逻辑和推理的崇尚逐渐改变了基督教神学的形态,出现了极为偏重推理和逻辑的经院哲学,我们应该恰当地把它称为一种科学形态的神学:它是以科学理性的方式为教义辩护,而不是单纯强调信仰。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注意到,希腊的科学理性同样影响了阿拉伯文化,但却没有在伊斯兰教中产生类似的成熟的“经院哲学”,虽然12世纪的确有杰出的回教哲学家阿维罗伊(1126-1198)曾为此做过努力。当时的哈里发发表了一道有象征意味的布告说:上帝已命令为那些妄想单凭理性就能导致真理的人备好地狱的烈火。[9]

怀特海在追溯近代科学的起源时说:“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10]因为经院哲学的逻辑把严格确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里,这种习惯即使在经院哲学被否定以后仍然流传下来,就是伽利略,“他那条理清晰和分析入微的头脑便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11]

三、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今天我们使用“人文”一词更多的与“近代”西方特有的人文传统相关联,这就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出现并在日后发展起来的Humanism(德文Humanismus)传统。这个词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所指,中文分别译成“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Humanism这个词虽然直到19世纪早期才出现[12],但主要用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humanista)的一般思想倾向,因而直接来源于它。15世纪后期使用的Humanista(人文主义者)一词又来源于更古老的“人文学习与课程”(studia humanitatis)。[13]中世纪后期,随着大翻译运动出现了不少远远超出传统七艺的学科,如神学、罗马法和教会法、医学、天文学与占星术、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等。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通才教育,尽管他们的“人文学习与课程”着力于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五科(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习称的文史哲),有些人文主义者可能还对五科之外的学问持抵制态度(如彼特拉克),但总的来说人文主义者带来了新的知识(通过翻译希腊和拉丁古典)和新的眼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兴学问与传统学问之间的融合。[14]我们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者深化了得自希腊而被中世纪马虎对待的传统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除了强调通才教育外,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和教育青年热爱生活,所以把伦理学(道德哲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各科都服务于美德的增进。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

鉴于Humanism的文艺复兴来源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教养的强调,汉语将之译成“人文主义”,与中文的“人文教化”相衔接。

人文主义运动至少有两个后果。第一是确立了既有别于传统的神学又有别于新兴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导致了今天人们所说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第二,铸成了一个新的信念体系,即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复兴的是一种与宗教神学不同的世俗的知识(希腊、拉丁学术),但同时包含着对“人”之地位的一种重新的审视和思考。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 1463-1494)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中借神圣的创造者的嘴对人类说:“其他一切生物受制于我们为它们立的法,但是,你不受任何约束,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它们。我们已经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因此从那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环视其中的一切。”[15]这里,人开始被置于世界的中心。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进一步道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6]当然,把人确立为世界的中心的思想也有其希腊来源。智者普罗泰哥拉曾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但是总的看来,人的地位问题在希腊时代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摆到这样的高度来对待,因为从根本上说,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古典思想是与智者的?死嘀行闹饕逑喽粤⒌摹K崭窭浊康鳎挥猩穸皇侨瞬攀峭蛭锏某叨龋蛭挥猩癫攀亲钔昝赖模魏尾煌昝赖亩鞫疾荒艹晌蛭锏某叨取!吧?nbsp;而非“人”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原初复兴古典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似乎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于是Humanism又被译成“人道主义”。但这个译法也有问题,因为中文的人道主义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主张对一切人都要仁慈都要讲爱,因此也被称为博爱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Humanitarianism的中译(来源于希腊文的philanthropia)。所以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Humanism译成“人道主义”极易招误解,极易看成一个道德规范,而忽视它的形而上学意义。有人译成“人类中心主义”[17],这是对Humanism的学理上的解释,是把Humanism解释成anthropocentrism,但它字面上并没有“中心”的意思。最准确的似应译成“人的主义”,但汉语不太顺。王若水先生仿照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译法译成“唯人主义”[18],是很不错的译法,但可惜没有流传开来。本文有时从俗译成人道主义,但更多的采用“唯人主义”的译法。

这样,Humanism一词就有三种意思: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唯人主义与欧洲人文理想的关系:唯人主义符合从而实现了欧洲自由人的理想吗?这是一个极富有挑战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中,“人”的问题就如同“科学”的问题一样,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作为一个正在渴望现代化的弱势民族,中国人渴望弘扬唯“人”的精神和唯“科学”的精神,因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恰恰就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还清楚的记得80年代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如何作为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旋律,而且这场启蒙运动到了今天依然在许多方面保有它的意义。但是,我们对唯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检讨,与启蒙精神本身拥有相同的思想来源从而享有同样的正当性,那是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自由的精神。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启蒙是开启一个明亮的场地,是去蔽,但任何去蔽都同时带来新的遮蔽,对启蒙的批判就是去掉这新的遮蔽,侨ケ巍?/P>  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者,意思是说它“让”一切存在者成其所是。当然,首先,人们把这种自由理解成“让”人这种存在者成其所是,即人是人自身的创造者。它强调人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塑造、培育和发展的,强调这种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的理念引导了近代唯人主义的人文传统,因为这个传统抓住了“人的自我创造”这个主题。但是,人的自我塑造、人的本质化即获得其规定性的过程,本身也是人对自由的背离的过程:人的本质化是对人的无本质即无固定的规定性的背离。[19]人的本质化,必损害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关系,因为这种自由的关系只有在人持守他的无本质时才有可能。

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关系。自由的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利用者和消费者,而是一个听之任之的“看护者”和欣赏者,所以也有人把这种自由的关系说成是审美的关系。但是,近代唯人主义在将人本质化的过程中破坏了人与世界之间这种自由的关系。唯人主义首先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把一切存在者都置于以人为阿基米德点的价值天平中,从而最终把世界变成利用和消费的对象。世界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同时被对象化即本质化,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种既定的、给定的、固定的关系。

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表面上看是最大程度的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损害最终必然反过来损害人对自身的自由发展,因为自我创造的过程总是受制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消费和利用的关系一旦成型也就是本质化,无论以理性的名义还是以科学技术的名义来规定这种本质,人都会沦落为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只须按照所谓理性或科学的方式去反应。他在近代极度“自由地”展开的世界几乎遮

蔽了所有其余的可能性。这是当代思想家纷纷质疑“现代性”的根本原因:唯人主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了自由。

四、近代西方的科学概念: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

我们在第二节指出广义的科学指的是希腊文明传给欧洲的一份精神遗产,即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服务于自由理想的。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科学”一词更多指的是近代科学所造就的科学概念。所以我们还要搞清楚,近代科学在何种意义上继续保持其为“科学”,同时,它作为“近代”科学有哪些新的特征。

近代科学有两种形象: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古典的理性传统和新兴的功利传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分别是这两种传统的宣言。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两种科学的形象是恰当的。

近代科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直接继承者,这种继承性体现在近代科学的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上。笛卡尔的“我思”突现的是那种理性奠基的精神,而作为近代科学之肇始的自然数学化运动应该正确的看成是理性奠基运动,即把作为自然科学之对象的自然界彻底理性化的运动。与16、17世纪自然的数学化同时的其他重要的理性化工作还有:培根归纳法和笛卡尔演绎法等方法论问题的提出以及被科学家群体的消化,从此科学以其方法论而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有序化以及研究范围的分门别类,从此专业化、分科化成了科学事业扩张的基本线索。

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Science)中将之概括为四个: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cepticism)。这四条精神气质(ethos)是对希腊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自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公有性是自由发表和自由的探索精神;无私利性是不计利害只求真理的精神;普遍性也就是普遍理性精神,把理性的能力和可能性做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到了希腊人远未达到的地步。

近代科学不光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暂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恩说:“新科学的一个革命性的特点是增加了一个实用的目的,即通过科学改善当时的日常生活。寻求科学真理的一个真正目的必然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起作用。这种信念在16世纪和17世纪一直在发展,以后越来越强烈而广泛地传播,构成了新科学本身及其特点。”[20]弗兰西斯·培根是这一科学形象的代言人,他强烈的主张科学应该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否则就是些空洞的论证和言词游戏。他因此批评希腊人的科学大部分只是些“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他们真是具有孩子的特征,敏于喋喋多言,不能有所制作;因为他们的智慧是丰足于文字而贫瘠于动作。这样看来,从现行哲学的源头和产地看降囊恍┘O笫遣⒉缓玫摹!盵21]培根倡导经验论、归纳法,尽管并未为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所运用。但他在《新大西岛》中设想的科学研究机构所罗门宫,成了后来英国皇家学会的建设兰图。

意欲对自然有所图谋的培根纲领之重视外在经验是顺理成章的,但这里的经验也应该是完全新型的经验,它是对自然有所行动之后看看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观看。在这一点上,培根本人提出的比较被动和静止观照的经验论并不能真正实现他的纲领。近代科学延着他的思路发展出来的经验论是操作主义的实验经验论。可严格控制可重复操作的实验,是近代科学理论得以发展的外部制约条件和启发性因素。

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有时也被概括成数学传统和实验传统[22]。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主流可以侧重不同的传统。但是总的看来,近代科学的形象是由这两种科学形象合成而来的。经验加理性、实验加数学,通常就被认为是近代科学的两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科学形象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也许正是它们之间的对立构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张力。它们相互制约,维持微妙的平衡。

但是希腊的基因总在顽强的发挥作用。我们确实可以隐约从近代科学史中看出一条理性论的主线,这些主线上的科学巨匠们总是更多的偏爱数学理性的内在力量。他们中杰出的一位,爱因斯坦,虽然也同时强调了这两大要素,称它们是“内在的完备”和“外部的证实”[23],但在他的内心,科学的基础是理性而不是经验数据,科学本质上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24]。据说当爱丁顿的日全食考察队证实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时,他不动声色的说:“我知道

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当一位学生问他假如他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该怎么办,他回答说:“那么我只好向亲爱的上帝道歉了――那个理论还是正确的。”[25]

这个故事显示了笛卡尔科学理想的顽固性。如果说“外部的证实”应该屈从于“内在的完备”,那么在一颗古典的科学心灵看来,科学真理本质也应该是超越功利的。但是这样的古典理想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实现,特别在今天,由于越来越深地卷入工业和军事政治,科学家们不得不屈从于商业秘密和军事秘密的要求,而破坏自由探索和自由发表的公有原则;由于耗资越来越大,他们也不得不越来越取悦于拨款人的功利好恶,而破坏无私利性原则。当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之间非常明显的冲突,往往使人产生如下的疑问:近代科学究竟是怎样协调这两大传统的?它们是如何并行不悖的引导近代科学的发展的?我的看法是,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两大传统事实上合流了。它们共同的受着一种新的理性形式――我愿称之为“技术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这种新的技术理性与希腊的理性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前者确实来源于后者,但已经渐行渐远。

技术理性来源于人的“权力意志”,是对希腊理性的一种无限扩张。服务于“力量”(power)的要求,允诺“无限”(infinite)的可能性,是技术理性的两大要素。希腊的理性服务于“善”的要求,而且只允诺有限的可能性。人因为有理性而趋向善、热爱神,人在这种追求善的过程中领悟到自己的有限性。在希腊理性中不包含“控制”和“统治”的内在要求,恰如其份的理解人与上帝、人与世界的关系,被认为是真正的理性行为,所以,“理解”(prehension)而非“力量”(power)是希腊理性的要义。值得指出的是,许多近代科学的创建者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接受培根的“力量”纲领,相反还是坚持古老的理想,即把科学的主要目的看成是理解人类的处境,特别是为理解人与上帝的关系服务。例如牛顿,他多次表白,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教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由于服务于力量的控制和运用,近代科学必然要求预测的有效性,并把它作为一个根本的边界条件。培根本人也曾说过:“欲征服自然,必先服从自然”[26]服从自然现在被认为是服从自然的规律,而自然的规律不是别的,也就是自然界的可预测性。

对自然可预测性的要求最终是通过自然的数学化来实现的。希腊的演绎科学――数学是可预测性的典范,有着勿庸置疑的可靠性,但那时数学被认为是通往善的一个必经阶梯。[27]自

然的数学化以及近代数学本身的迅速发展,事实上均来源于对有效预测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得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纯粹“量”的世界,发展出了一套“计算”的方法论。因此,尽管近代科学和希腊科学都使用数学,但数学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具相同的意义了。近代数学已经受雇于预测和控制的要求,服务于“力量”的意志。

不仅如此,近代以数学化为核心的科学理性还因其对“无限”性的允诺,而区别于希腊科学。希腊数学基本上限定在有限性的范围之内,对无限“敬而远之”。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未给出一个均匀平直无限的三维欧氏空间:这个空间恰恰是19世纪才被最后规定出来的。

[28]近代的无限性首先发端于哥白尼革命,起始于一个谨小慎微的天文学改革,结果却导致了“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29]的革命性变革。与宇宙论的无限化相伴随的是无限数学的出现。牛顿微积分的发明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它是无限数学第一次服务于近代科学,并帮助安排了一个无限的宇宙模型。

近代无限理性最终表现在对理性之无限“力量”的肯定。技术理性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是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结局和负面的影响,那消除这种结局和影响也还是得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的无限能力的信念首先表现为科学家的“无禁区”的自由探索。由于近代科学事实上的深刻的“功利化”“权力化”,任何超越功利的不计后果的“无禁区”探索,都可能事实上造成恶劣的后果。核物理学发展初期,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因为忧虑核能量会被纳粹所掌控,曾建议各国的核物理学家暂缓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个所谓的“自我出版检查制度”是空前的,“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都是为自由交流思想而斗争,所以任何时候也不应该持有与此相反的原则。他们自己就是极端自由的忠实信徒,并且是军国主义的不妥协的敌人。但是,现在他们感觉到,国际舞台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从西拉德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学家们对科学进步所寄托的希望,竟然由于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而变得害怕科学向前发展了。写信的人好象竟希望实验失败。”[30]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由于科学成为一种力量(权力、能量)的象征,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受了怎样深刻的挑战,科学家们面临着一种怎样的二难处境。

五、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

在回顾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和科学传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现在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近代并不是两个旗鼓相当的阵营之间的分裂,而是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理工农医科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人文学科越来越小。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

第二,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在一个科学化的时代,为了争得在学术殿堂中的位置,人文学界也出现了“人文科学”的说法。这个词组的用意并不是想阐明科学本质上就是人文――就象我们在第一二节所阐明的那样――而是说,人文也是一种象近代科学那样的“力量型”的学问,借以在科学时代合法地谋得一席之地。

第三,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谈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时心中想的,正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严重的文理分科现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分科化、专门化和专家化与教育理念有关,凡重专才教育,则专科化倾向较严重;凡重通才教育者,则专科化倾向就比较淡化。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正象许多教育家所指出的,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去判断事物,那就

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掌握内部标准,也能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即“外部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科,能够看出自己学科的优点和局限。[31]

第四,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的拒绝人文关怀。与之相关的是近代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这种二分将科学置于澄清事实的范围,而不涉及价值问题。皇家学会的干事长胡克为学会草拟的章程时写道:“皇家学会的职责是:通过实验改进自然事物的知识,以及所有有用的技艺、制造业、实用机械、工程和发明的知识,同时不干预神学、形而上学、道德、政治、文法、修辞学或逻辑。”[32]科学家们也许并不反对博爱善行的人道主义,而且更深的认同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但当这种力量原则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有可能毫无犹豫的牺牲后者。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什么?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近代科学与人文合流的方面:技术理性与唯人主义的合流。很明显,知识的专科化来自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效率”和“力量”的科学的本质。所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技术筹划的必然结果。力量型科学要求一种分工型的科学和教育体制,只有理解型的科学才要求一种综合的领悟力。今天对科学与人文之分裂的反省,最终应该导向对力量型本身的反省。

技术理性就在这个意义上与唯人主义合流。它们都是相信“力量”(power)的乐观主义。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其实,“技术违背了人性”,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这里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唯人主义因着技术理性而自命不凡,而把自己确立为价值原点和世界的中心,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这里,对人的自我崇拜就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对技术的崇拜。如果我们要求自然屈从于技术,那么我们也在要求作为自然一部

分的我们自己屈从于技术;如果我们认为技术产品优于自然的产品,那么同样,我们的创造物就会被认为优于作为自然产品的我们自身。由于我们人类注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唯人主义注定要遭受技术的异化:本来是用以确立人之地位的,最终却被用来贬低人类自己。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是唯人主义深刻的困境。

六、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有待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不同的动机和要求,想弘扬的东西就不会是一样的。

总的来看有两种思路。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33]。科学主义自然有强有弱,但科学方法的超(科学)范围运用是它的基本主张。按照这种定义,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就可以概括成: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由于都是从各人的私人经验出发,得出的结论各各不同。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34]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木。对一个想尽快进入研究前沿尽快出产研究成果的科学研究者而言,多多浸淫于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氛围之中,比到处打听科学方法论更有益处。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科学方法的习得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的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句广告词彰显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然而,科学主义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无条件的强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就算想取也是不可能的。

我可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还有,对所有的对象,只注意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关注它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方法,或称黑箱方法,因为科学要求一种可操作性,追求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人际之间的许多问题就不是能够用黑箱方法解决的。

还可以提出一种人们可能最不赞同的科学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又恰恰是科学方法所必须采纳的。但是,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context)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胡适当年评论科玄论战的“科”字方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都没有端出一个“科学的人生观”来,原因是,他们虽然抽象的承认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却不愿公然认同那具体的“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显然,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希特勒手下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高效的毒死犹太人和高效的焚化犹太人的尸体,他们确实很讲科学方法的。

科学的方法由于服务于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所以其基本的逻辑是强权的逻辑、力量的逻辑。这种逻辑用于社会问题上,给出的必定是一个严密控制和高效统治的社会方案,它最好的使用对象是一个奴役的社会。这正是我们要对科学方法在社会领域的运用保持警惕的地方:科学主义的社会理论充分运用的地方有可能是一个极权社会。

科学主义的限度不仅在于它在非科学领域的实际运用有可能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不能够”无条件的运用,而且在于那种“应该无限扩张”的原始动机是可疑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

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35]在1949年8月20日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酷爱正义,并竭尽全力为改善人类境况而奋斗,但这些同我对科学的兴趣是互不相干

的。”[36] 1931年10月19日祝贺大法官布兰代斯的信说:“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37] 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38]

无限扩张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无根据的动机,是虚无主义的意志。怀特海说得好,“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意义”[39],它的根据和意义必得从更一般的人类思想中找寻。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的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反复讨论过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的“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40]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

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

[1] 参见C. P. 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

[2] 拙著“技术与人文”,《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3] 《雅典之夜》(Attic Nights)13.17.1,转引自

D. Goicoechea, eds., 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1991, p.42

[4] 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5] 类似的学问由于服务于不同的人性理想,在西方为“科学”,在中国则为“礼”。以关于天象的学问为例,希腊人发展出了数理天文学(mathematical astronomy),中国人则发展出了以占星为主题的天学(astrology)。中国天学并非对天象本身而是对天象所象征的东西感兴趣,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制定“礼”服务。参见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之论述。

[6] 近代以来很长时间,基础科学、理论科学还被称做自然哲学,比如牛顿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光之波动说的复兴者托马斯·杨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讲义》(1807),拉马克的进化论的代表作是《动物哲学》(1809)。

[7] 参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8] 参见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任宝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9] 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19页。

[10]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页。

[11] 同上,第12页。

[12] 德国人J. T. Miethammer于1808年在辩论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1859年,George Voigt在《古典文化的复兴或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Antiquity or The First Century of Humanism)一书中,将这个词用于文艺复兴。参见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94-95。

[13] 按照克利斯特勒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姚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说法,studia humanitatis是一个可以追溯到罗马作家的古老用词,而humanista可以追溯到15世纪后期,16世纪开始通用。(第182-183页)

[14] 参见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第27页。

[15] 转引自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27

[16]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卷第327页。

[17] 宋祖良在其《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把海德格尔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译成《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信》。

[18]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42页。

[19] 参见拙文“技术与人文”

[20] 科恩:《牛顿革命》,颜锋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1] 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第七十一节,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49页。

[22] 库恩就曾提出物理学发展中的数学传统与实验传统的对立,参见《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23] 爱因斯坦:“自述”,载《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11页。

[24] 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载《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14页。

[25] 参见科恩:《牛顿革命》,第168页。

[26] 《新工具》第一卷第三节

[27]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的大数学家大哲学家怀特海视为自己最终哲学观点的讲演正是《数学与善》。

[28] 参见拙著《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第八章,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9] 著名科学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er Koyre)的名著《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极好的描述了这场革命的实质。

[30] 罗伯特·容克:《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何纬译,原子能出版社1966年版,第48页、第50页。

[31] Ronald Barnett,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65.

[32] 转引自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李醒民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33] 这其实正是《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里关于“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定义:the principle that scientific methods can and should be applied in all fields of investigation。

[34] 拙著《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35]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3页。

[36] 杜卡斯编:《爱因斯坦谈人生》,高志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37] 《爱因斯坦谈人生》,第75页。

[38] 《爱因斯坦谈人生》,第61-62页。

[39]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6-17页。

[40] 竺可桢:《看风云舒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作文三:《人文与科技》300字

人文与科技

——游走在科技的边缘的中国文化

《孟子梁惠王》中有这么一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听到这些话语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一种原始的环保主义观念,最终是要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紧紧和人文关怀契合在一起。

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发展出一套原始的唯物观,和自然观,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发展出了以中华文明、两河文明以及印度文明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从发源到以来连绵不绝,延续了五千年,然而人们常常会问到“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作文四:《科技与人文》3200字

科技与人文

李宇斐

人文学院

2012.6

摘要:

当我们很淡然的享用现代科技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用一颗哲学的心反思一下科技与文明,我们应该运用理性来释放“潘多拉魔盒”中这个庞然大物。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把科学发展放在一个更广阔的人文环境中,用历时的眼光,以前瞻的视角,拿哲学的思辨来权衡科技。在充分利用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有利武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困境。用一种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加以科学精神的动力,让我们的社会能够轻松地在科技与人文环境下和谐发展。 主题词:科技、文明、反科学、理性

科技与人文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讲究科学理性,一个讲美学感性。二者一个属文一个属理。我们国内又有重理亲文的习惯,觉得人文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实用价值体现不出来,而科技的实用价值却能够很容易的体现出来。如果这样想的话未免太片面了,科技的使用价值很强,但是人文的东西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间接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也对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如此,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又很复杂,需要我们综合分析才能更好的利用。

1959年5月7日,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详细论证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的存在之后,明确指出了这种文化上的分裂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害。对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斯诺认为主要在于人民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人们要把社会模式固定下来

的倾向。因此,要改变这种分裂的状况,只有一条出路,即改变我们的教育。

我们知道,蒸汽机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给近代英国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英国独霸全球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为在生产提供了条件。因此近代社会的资本集聚的根基是技术,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也基于技术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对它的发源地———欧洲大陆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其它地区的影响也很深远。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强度比前一次要迅猛的多,因而它对世界各地的影响相应地也就更加全面,也更具有破坏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孙孝富教授在其《技术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有如下论述:“技术决定论的一般观点是,技术是一种独立的因素,技术变革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最重要因素。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独立自主的,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软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独立自主的、独立的,同时又受社会影响的,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发展到唯一因素。”

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作用是确定无疑的,如蒸汽机的出现对于工业文明的意义及工业革命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时代的意义以及信息时代对于人类社会文化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导致“异化”的实例,诸如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核伤害和威胁、新疾病等。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在《共产党宣言》中尖锐的指出:“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因此也就有了后来出现的反科技浪潮。萨顿曾经在一篇

文章中说过:“科学是必须的,但只有它却是很不够的,科学史证明,科学对人和任何人和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证明了这种不足。”关于这些不足,我们可以引证一些学者的著述来印证这一事实。前面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不足算是其中有力的证明。

美国未来主义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指出:“新科技必须经过更严格的考验,除经济战略之外,还要考虑生态和社会问题。”我们知道,反科技浪潮正是在二战后的惨痛的教训后走向高潮的。“反科技人士所持的前提是,地球上生物环境非常脆弱,我们的新科技越强大,对地球的伤害也可能越大。”反科技人士认为“我们若不控制科技,它就要控制我们”。在这本书中,他还说道:“我们知道,工业主义把社会变成千万个连锁部分———工厂、教堂、学校、工会、监狱、医院等等。它破坏了教堂、国家、和个人间的指挥关系;它把知识变成专门的训练;它把工作打成碎片;它把大家庭打碎成小家庭;他就这样粉碎了地方生活和文化。”

显然科技带来高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的集约化、专一化、流水线作业,就像卓别林所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所展现的那样,工人每天只重复一个动作,这无异于对人的摧残。所以马克思能够敏锐的抓住资本主义的要害进行批判。但是这不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是任何一个依靠高科技进行生产的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阅读历史以及其它反思科技类的书籍可以发现,其实科技进步对人类伤害最大的表现主要是新式的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其中尤以核武器的发明为甚。当年美苏冷战时期曾经扬言现有核武器可以摧毁地球若干次,其实地球不用摧毁那么多次,有一次就够了。难道核能不能称之为“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吗”?再者就是科技带来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动物灭种、

臭氧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等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世界将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这可以算是科技的负作用吧。

科技的负作用的集中体现使得更多反科技事件的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因为科技有负作用就全面否定科技的作用,也不能因为科技给人类带来众多便利和财富的同时就一味的肯定科技的作用。对待科技,我们更应该动用人类的理性,想想怎么即能把魔鬼从“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来,又能不让它为害一方。

对科技的考察应该综合人口的、社会的、和环境的等诸多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现在更多的学者能够运用理性来看待科技的有缺点,我们社会的进步不仅要依靠科技的进步还要依靠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码我们可以得出现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分裂;

2、为了解决科技与人文的分裂问题,我们应当倡导科学与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范围内,人文学科及其相关的文化的地位也仍是充满了争议的,在一些唯科学主义人士的眼中,还仍然有着对人文的蔑视。难道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第三种文化”,这个第三种文化大致上是一种融合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新文化。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杨振宁文录:一位科学大师看人与这个世界》中有一篇“美和理论物理学”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科学中几乎最为抽象和艰深的分支——物理学和美的关系。他能够把人文领域的美学与艰深的物理学结合起来,以科学阐释人文,

以人文解释科学,这二者的调和注定要为科技的变革和人文文化的深化做出启示性、示范性的作用。同样的讨论还有伦纳德-史莱因的《文学与物理学》,以及基希纳的《物理学中的风尚》这些文章都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这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得到一些关于科技与人文调和的示范以及对未来科技与人文的携手发展共同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三版 第33、34页

【2】刘兵主编  《认识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3】[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4】阿尔文-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 中信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5】田松 《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过科学话语的迷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6】孙孝富 《技术的文化维度——在进化论视野下》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作文五:《科技与人文》1800字

论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

谈到人文精神和工具理性,我们可能感到很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学校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之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学、艺术等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学生参与度比较底。理想的校园不仅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很出色的表现,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两个关键词: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那这些究竟是什么呢? 1、工具理性及其内涵

工具理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总称。工具理性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从结构来看,工具理性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

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工具理性的最高层次。工具理性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2、人文精神及其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本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

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具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工具理性的灵魂;工具理性失去人文精神就麻木不仁,人文精神离开工具理性就软弱无力。人文精神和工具精神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工具理性是以严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着事物的客观面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状态。其次,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后,这一分离

现象表现的越加的突出。事实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的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作文六:《科技与人文》1300字

卷 首 语

EDITORIAL

科技与人文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一些20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在带给人类财富、舒适和便捷的同时,增加了人类的不安全感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和人文的困惑,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机械工业时代,人们就呐喊:人不要沦为机器的奴隶。而今我们已经跨越了机械时代,到了信息时代,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警示就是我们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

科学的发展让现代化生活进入了大多数家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能源。而煤、石油、天然气这类能源都不可再生。丰厚利润的刺激和诱惑,让能源无节制被开采消费;随之,能源无节制地利用,造成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温室效应也带来了气候的异常,于是暖冬,春寒,夏旱气候不停地提醒着当今人类,农业受到影响,粮食减产、粮食危机,饥荒、疾病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可见,当科学技术缺少人文精神时它就变成了一只危险的猛兽,给人们带来灾祸。那么,科学技术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增加了人类的福祉还是毁灭的力量?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意外事件或现象会悄然降临,逼迫人们在无奈中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每当我们从生活的意义这一立场出发去寻找答案时,就会发现我们必须对科技本身及其社会后果进行更多的人文反思。

长时间以来,科学技术与人文一直被人们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前者象征着理性与秩序,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人们所处的表面纷乱复杂的世界寻求合理的规律性解释,并努力使人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而人文的内涵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自由、平等、公平、和谐是它的最高理想。

就科学与人文的精神价值而言,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而科学活动的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但科学毕竟不是人文。

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带来物质生活的繁荣,也可将人类引入灭亡的深渊。就如核能开发,用于和平,核能发电可以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可是,核子武器同样能够轻易毁灭人类。

人们发现在实践中体悟到科学技术诚然可以医治身体的疾患和创伤,却解决不了精神的无形情绪。对于人生问题,如痛苦、焦虑、不幸以及欢乐、爱、幸福等都无法以科学技术的方式给予规定。爱因斯坦曾告诫年轻的科学家们:“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由此提示我们人文科学的责任不仅仅是批判和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同样是对人文学科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当科学技术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人文科学到底应当有何作为?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充满了人文精神,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智慧和灵感已成为一种共识。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任何情况下,要用人性、人道、人本理念,全方位、立体看待和处理问题。

人们常说,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社会,不能指望它有发达的科技。但同样,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人文。在这种意义上,今天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合鸿沟的机遇,我们理应把握好这一契机,实现协同发展。

本刊编辑部

作文七:《作文: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12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一个全新的信息、生物、能源的高科技的时代,它竭力呼唤着无限美好的时代风貌。作为融合世界主流与东方旋律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向世人凸现这样的主题: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

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进人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数字时代,科技充分显示了它无比强大优越的穿透力和覆盖面。如果说社会的平衡宛如一座天平,那么它的一端就是科技,而另一端则是人文。人文与人类俱生并存。也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它以人文为内核,谱写一页页富有诗情画意的历史长卷。科技与人文,结为孪生的兄弟,在现今的时势下,日益散发着精诚合作的光芒。为展示科技与人文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引起世人对他们的强烈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建立“延续文明的科技和人文”展览馆,分设古代、近代、现代文明三个有机相连的部分,融合全球各国文明,这样一个融括时间与空间的展览馆,相信一定会受到与会者的青睐。

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这是和平的回音。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但征服自然造成生态的失衡,科技充当战争与罪恶的元凶,尖端技术背后笼罩着人情的冷漠等等,与现代文明之中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成为困扰在现代文明上空的一层挥之不去的阴技。科技使人类喜优参半,作为协调并发展科技的中介者,正是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工业文明曾令西方感慨“上帝死了”而举措不安,而今科技的发展伴生给人们传统价值伦理道德意识莫大的冲击与失落,人文作为撑起人类发展的支点完全不可或缺,它将力挽狂澜。中国的东方人文精神历经千载,博大而又精深,深为西方国家所折服。在这次上海世博会上,可以建造“传承文明的人文”展览馆,以大量的史料向世人表明人文在永不落的东方文明中经久不衰的力量,为西方倾斜的天平正位提供得天独厚的参照。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这是发展的需要。文明古国历经沧桑,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局面,很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起之秀,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无疑使世界震惊。究其因,这与中国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即物资技术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分不开。这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指明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坦途。在这次世博会上,可以建造“催化文明的科技与人文”展览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化、电手段,绘声绘色地向世人展示中国走以科技强国、以教育兴国的历程,将使大量发展中国家感到兴趣无穷、信心大增。

作为东方古国,又是醒后的雄狮,中国在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上,成为广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深情投注的对象。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扇窗口,通过对中国曾经久远而今高度发展之谜的破译,人们将由衷地深信:科技和人文,与时共进。

作文八:《“科技与人文”材料作文导写示例》2500字

【主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思路点拨】    纵观本试题材料,命题者对科技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手机刷屏在“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可见材料对某些科技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材料又笔锋一转,说“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可见材料对科技又持肯定态度;最后材料呼唤考生要注重关注身边的人与事。所以,顺着材料所透露出的感情,可有以下几个立意方向:    方向一:赞同科技时代。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并且人类的历史也证明,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已被证明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力量的有关科技。如“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    方向二:莫被科技绑架。科技虽说在生活中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但我们也不可过分地依赖科技,成为科技的“奴隶”,因为科技本身也不是“万能”的。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其的过分依赖,进而让人们忽略了身边的亲情、友情,抹杀了传统的有关科技。如因过分依赖科技,手写书信、毛笔字、珠算等在科技的影响下其文化内涵在逐渐消失等等。    方向三:理性地看待科技。正视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理性地认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改变。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充满着争议、利弊并存的有关科技。如最近热议的“胶卷时代与数码时代”“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等等。    方向四: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只要我们心中拥有诗意,懂得珍惜过往的点滴,在科技时代下也能诗意地生活。从此角度立意,首先,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充满争议的有关素材,同时,在对素材的分析上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如阅读,无论是带着高科技色彩的“电子阅读”,还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这些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终日而学”的心。   【学生作文展示一】   进步也孤独   文/张亚娟    万事有利便有弊。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惊呼叫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在一片喧嚣声中,纷纷绞尽脑汁地更新生活的理念,争先恐后地追捧时尚的精品。整个社会就像发生了一次爆炸,将虚荣扩散到每一个角落。    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看着一个个孤独的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期待,看着一个个孩子手掌中频繁刷新的信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以前,我们没有手机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有些单调,但也不缺少幸福感,尤其是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的场面,总感觉那么温馨。可是,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这时,我们必须反思:这种科技进步是我们需要的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学生作文展示二】   跟着前进的脚步一起奔跑   文/鲁巧云    科技时代,人们可随时随地记录与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虽说有时会带来一丝忧伤,但科技时代的到来,已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要跟着前进的脚步一起奔跑!    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昔日的柯达曾是胶卷时代绝对的王者,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在全球拥有超过14.5万名的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存储成千上万张照片,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基本已无人问津。是什么让柯达走向死亡?说到底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科技的力量!    岂止是柯达的破产彰显了科技的力量,放眼望去,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    不止一次看到这样动人的画面:重症病房外守候的亲人,站在隔离室门前,眼里噙满泪水,手里握着手机,轻轻地按动键码,发出一声声深情的问候;隔离室内,病人手脚不能动弹,却能侧过脑袋,盯着手机屏幕,轻声念着亲人的话语。或许这位亲人最终没能挺过来,可是这快捷的信息却能陪着他欣慰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科技的力量见证了一份又一份超越生死的人间温情。    科技时代,我们能在一分钟之内让邮件发遍全球; 科技时代,我们能在一分钟之内和千里之外的亲人见面; 科技时代,我们能在一分钟之内看遍全球的风景;科技时代,我们能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快乐;科技时代,我们能随时随地地记录自己值得珍惜的点滴……    遥想当年,康熙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于是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但这些知识最终也没有挽救清王朝落后的命运,根本原因是他们学习西学时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并没有让科技知识在全社会推广。所以科技只有在社会上推广,被国人接受,才能真正转换成实际生产力。君看今日之中国,京广高铁、“嫦娥奔月”、汉字激光照排、3D打印……科技的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    也许有人说,科技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远离了传统的诗意,但科技时代的到来,没有谁能做真正的“隐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让我们跟着科技时代的步伐,一起奔跑!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素材运用合理。首先选材精确。纵观本文所选素材,无论是柯达破产、康熙学习西学,还是手机传递温情,都能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其次分析透彻。作者对每则素材的处理,绝不是简单的列举,而是对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彰显了考生之思维深度。

作文九:《[优秀作文]科技与人文齐飞》300字

科技与人文齐飞

20世纪结束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迈入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21世纪的长廊。如何面对这纷繁芜杂又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人类应如何操控自己未来的命运?相信这应该引起我们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并在世博会上将这一内容予以凸现。

因此,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刻石凿壁,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从中不断受益,并借着这两件武器产生的强大助动力,从茹毛饮血来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两者的关系也就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尤其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更显重要。

作文十:《科技与人文齐飞(2000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19200字

科技与人文齐飞(2000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上海考生

20世纪结束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迈入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21世纪的长廊。如何面对这纷繁芜杂又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人类应如何操控自己未来的命运?相信这应该引起我们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并在世博会上将这一内容予以凸现。

因此,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刻石凿壁,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从中不断受益,并借着这两件武器产生的强大助动力,从茹毛饮血来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两者的关系也就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尤其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更显重要。

这是加速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时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各种绝症的攻克等等,这所有的发展都是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体现,给人类以希望和生存的动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又给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带来巨大的冲击。克隆技术能否施之于人类,基因科技会否被乱用而带来灾难,这种种疑问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不安和惶恐。这时,人类便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学来独当一面,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惑,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就如当年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关系可见一斑。

这又是提高全人类素质的必然需要。大千世界究其本原是一个个个体———人的组合。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个人的作用不能视而不见,个人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从而带动全人类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任务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严峻。这就要求对个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用科技和人文———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武装人,使人成为完美的人。“只要人是完美的,世界也是完美的”。这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配合上述主题的确立和体现,世博会可以重点建造“科技与人文———人类的翅膀”主题展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以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和关系为线索,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展望地球的前景,藉此吸引和教育参观者。各国还可自设展区,介绍本国的科技和人文情况,为各国互相了解打开一扇扇窗口。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

铭记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假如记忆可能移植

身形憔悴的屈子行吟汩罗江畔,向我们蹒跚而来;衣袂飘飘的李 白持酒仰天放歌,向我们狂奔而至。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流程中,我 们的民族曾有着太多的辉煌与记忆。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甘愿让我 的父老乡亲们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记住我们神色庄重的 祖先,如何从绿草如茵的古黄河流域,踏遍荆棘跋涉到今天的艰难历 程,以及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远古文明和中华儿女„„

掩卷沉思时,首先从记忆的湖面泛起的,便是历史尽头那一道道 光彩的背影。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抵达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处。 三国时的羽扇纶巾,先秦两汉的明月关,长安城上的紫气辉云,江河 两岸的饿殍哀鸿,都在历史的书页中栩栩如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 我情愿在这一段凝重的记忆中感受民族的盛衰交替和前进之路的坎坷 崎岖。当唐宋的民景一片歌舞升平,当忽必烈的铁骑驰骋中亚的土地, 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灿烂的记忆中激动欢呼喜极而泣,当大清帝国的势 力衰微,列强的屠刀残杀我中华儿女,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痛心疾首的 记忆中,唤起民族的觉醒,奋发图强,一雪国耻。正是这一串串凝血 含泪的记忆给了我们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我们没齿不忘。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们还要记住近百年天翻地覆的变化,记住 如今的繁荣昌盛。即便历史终究成为历史,一去永逝,我们也要在仅 存的记忆中留下一幕祥和安静的图景,尽管我们的民族在这个世界里 有着血与泪的创痛,有过骨肉离散,有过奇耻大辱,毕竟记忆中的刀 光剑影和滚滚硝烟,曾让我们痛定思痛,铸就了一批民族的精魂,我 们会在记忆中用苦难的血泪擦亮智慧的善良的眼睛,让我们自己以及 后代,生生世世懂得我们的民族有着苦难的遭遇和不屈的尊严。烈士 的鲜血染红了他深爱着的土地,也染红了亿万民众的记忆;使馆的废 墟再也无法唤醒长眠于此的纯情儿女,却唤醒了炎黄子孙的爱国激情,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让我们把这一段记忆,涂得最浓最重。

我们的历史,除了记忆不能再留给我们什么,我们的民族除了奋 发图强不能再蹉跎等待什么。留住记忆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强 的理由,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远古的文明与辉煌,更需记住我们的民 族饱经苦难,她渴盼着她的儿女能够扬眉吐气,能够被人敬重和尊崇!

寻找美的答案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何谓美的答案呢?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各人的思维理念各不相同,原来美的答案也同样是各色斑斓的。而我们寻找美的答案,如同让生活更加绚丽,让平淡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态度更加美好!

在巴塞罗那有许多令人心迷的建筑,其中有个最为生动名为巴特罗公寓的建筑就诞生于伟大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之手。一位女士有幸搬人后,却百般抱怨这奇异的建筑怎么也容不下她的一架钢琴。这时我想巴特罗公寓的构型的确独特新颖,却不知高迪怎么解决这位女士的疑难。而高迪给了她一句话的回答:您可以改拉小提琴!我想这位女士一定当即会笑出声来,不但怨气全无,说不准真会试着拉拉小提琴呢!现实中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可以回答女士的抱怨,而我们为何不从中选取一些美的答案使生活更加生动呢!

当爱迪生的实验室被一场大火一焚而尽时,他的儿子非常难过,也想尽力安慰父亲。而爱迪生却对着壮观的火势说道:幸好一把大火把我过去的错误一一烧尽,我又可以重新开始啦!如果是我,也许我会气愤,也许我会气馁,而看到爱迪生的话,我觉得我浑身充满气力啦!

人生也许就可以看作是一段寻求答案的历程,一个场景,一段遭遇。我们付之于答案,各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怀着欣赏的目光,涂之以美丽的答案,生活想必更加地美好,让人充满向往。

不久前一次放学我被迫不能骑车回家,等了一会儿公汽也没有着落,于是我就干脆步行回家。其实这在我很自然,我也似乎特别钟情于步行,尽管路途“遥远”。一路上我不自觉地左顾右盼,的确平日匆忙回家,何时顾及身边的看似单调的景致。不自觉地我还哼起了一首久违的老歌,心情越发觉得舒畅。倒是有人好奇地投来目光,也许觉得我这种年龄背个大书包轻闲走路的人很少见吧。最终我花了50分钟才步入家门,出了一身汗,可感觉却无比的好。我想当时我可以气冲冲地搭“的士”赶回家,甚至打电话向家长求援,但是我很庆幸自己给平凡的生活点缀了一滴“美的答案”,使我多年以后仍可回味那段50分钟路程上平凡又似乎新奇的一点一滴。

生活正是如此,你自己可以使它更美丽,当我们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它,它的确如同一首待,一幅画或一段乐曲。

满分作文欣赏:回答

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

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

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只看见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它的味美。

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是的,我的心执着于我见、我闻、我悟。

条条大道通罗马

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自不相同。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但我相信:条条大道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

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论”风趣而深蕴哲理。东部地区飞速发展源于西部的支持,而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也必需东部的鼎力相助。设若以老观念来解决问题,东西部齐头并进,那中国的发展不知又要经历多少艰辛。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询问楼房管理员„„

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起点,问题的解决则是终点,过程则不唯一。方法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世易事移,方法多变。

我的回答

我不是怀疑论者却仍想像北岛一样高呼;我不相信。是的,没有唯一。

我喜欢从苹果的横截面中发现一颗星星;我喜欢丢开参考答案让思维纵横驰骋;我喜欢博览群书,看看群儒舌战;我喜欢看秋树婆娑,眼底却没有哀伤„„

就让每一颗心去读懂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让每一双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回答。

一篇文章打破高考文体禁区

评分字数要求忽略诗歌特殊性 评卷教师扣分为难

据四川省招办有关人士介绍,取消诗歌限制应该归功于一篇题为《高考作文呼唤新概念》的文章,该文作者针对1999年高考作文题中“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这一限制提出质疑,认为“让未来的诗人选用诗歌体裁写诗不是恩赐,而是其应享受的权利。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培养特长、发展个性,那么高考作文怎能拒‘诗人’于千里之外呢?”这篇发表在四川省招办《中国高校招生》上的文章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于是促成了今年高考作文在文体要求上的重大突破。

我省这4份诗歌体裁作文答卷为何未得高分呢?省招办人士说,尽管其文体符合高考试题要求,然而其字数都没有达到“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忽略了诗歌的特殊性,显得不够科学。

在评卷中,这4份诗歌答卷也使评卷增加了难度,评卷教师在按照“不少于800字”的硬要求扣掉诗歌作文的“字数分”时非常为难。

作文是怎样打分的

今年高考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分(50分)和发展等级分(10分)。获基础等级满分要满足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符合文体要求、书写美观等7个条件。获发展等级满分要求作文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作文《回答》在众多优秀作文中脱颖而出,经评卷教师和指导委员评阅,独得满分。

给**的一封信

(湖南考生)

* *同学:

来信收到。谢谢你的信任!

我很理解你目前的苦恼。作为好朋友,我很乐意为你排忧解难。但愿我的不很成熟的意见能有助于坚定你的意愿,迅速做出选择,全力备考,争取高考的成功!

学历史,这是你的兴趣所在;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将来当历史学家,这是你长期以来的追求;“报考一般院校,命中率高“,这又是了解你且富于经验的班主任的意见;你的英语学得好,外经、外贸专业是热门,“学历史路子窄”,父母之命似不可违。你该怎么办?

我认为,报考什么专业什么院校,要从人民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这两者的结合去考虑。道理很简单,人民培养了我们整整12年,我们必须用毕生的行动去回报人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只要在这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选择个人的志愿,这就处理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它就应该是最佳选择。你所面临的三种选择,都是人民的需要,既然个人的选择与这个大前提并不矛盾,你就更应该着重考虑并尊重个人的选择。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灵感常常来自兴趣。科学家还断言,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兴趣成正比。“强扭的瓜不甜”。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规律,巧夺天工毕竟逊色于巧自天成。你对历史一往情深,这里天高海阔,可以任你飞、凭你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你会日臻完美!人类历史不可分割,世界文化都有其深层联系。你凭着另一优势――好的英语功底,在历史领域里如虎添翼,你的成功指日可待!你要十分耐心地说服父母,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后顾无忧。至于班主任的意见,我看不存在根本矛盾。为了获得最高的命中率系数,来它个折衷,报考一般院校历史系。毕业后,再上研究生院深造,或去有关的科研单位工作,殊途同归。

总之,只要心里有人民,只要志存高远,目的一定会达到。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好友,共勉!

**

1987年7月7日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好友,共勉!

**

1987年7月7日

您现在躺在病床上是不是觉得头脑清楚多了?往事是不是像放电 影一样又在您的脑海里浮现?如果是那样的话,我要祝贺您,您的记 忆已经完全恢复了。

您知道吗?自从您那一次受脑震荡,造成记忆减退,直至记忆完全消失,我们一家是陷入了何等的痛苦之中。望着您当时毫无表情的面容,目光呆滞的双眼,爸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我的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难道今后就这样完了吗?我不只一次地问,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在我的梦乡里,都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您能和我们再一次分享快 乐。假如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五车书在我脑海里翻腾,我一定要为您 做最好的手术,使您的记忆完全恢复。

但毕竟梦和醒是两个故事,岁月悄然无声,我知道流年偷换了多 少?直至我考上了××大学生物技术系,又经多方严格训练,以及我 和同事们不懈努力,到去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能使记忆可以移植 的方法。两天前,我们经过周密安排,在提取了爸爸、我、您的姐妹 等人的部分记忆编码的化学物质以后,由我亲自主刀,将这些物质植 入您的脑内,经过不断溶解,这些物质将带给您自童年以来的全部记 忆,我们全家都为您高兴。

妈妈,您也应该高兴。您是我们施行记忆移植术并取得成功的第 一人。在此之前,您可能始终都在想“我是谁?”“我在这儿干什么?” 之类的问题,您整日都觉得无聊,甚至有些像您一样的病人忍受不了 空虚,自杀身亡,这些都是多么不幸啊!然而您能够再次拾得失去的 记忆,和我们同享快乐,广大的失去记忆的病人都又能通过手术恢复 记忆,这又是多大的幸福啊!

您现在也许会想起您是如何扶着我一步步学走路,也许会想起您 是如何教我一个字一个字学写字。也许您会为我现在不在您的身边感 到失望。忍受一下暂时的分离吧,妈妈!我正在手术台旁为下一例病 人实施手术,今后还要为许多病人解除痛苦。在这时抽个短空儿,给 您一封信,祝您早日恢复,身体健康,也祝愿所有像您一样的病人早 日恢复,身体健康。

此致敬礼

您的儿子

20××年×月×日

我们都很快乐

我坐在旁边,默默地记录着上帝和灵魂在对话。上帝说:“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够升上天堂。你们来到这里是因为你们快乐。那么,现在就请告诉我什么是快乐?”

一个农妇模样的人首先站起来:“尊敬的主,我认为快乐就是辛勤的劳作和照顾好我的家人。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里。那里有着石头的山和很少的土地。我的丈夫常常为那些贫瘠的土地发愁,认为那块地无法养活这么一家人。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他,我对他说:‘你看,那石头与石头之间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我们除去这些草,不就可以种庄稼了吗?’他听了非常高兴,和我一起除草种地。中午我就在家洗衣做饭,眼见着那石缝内这一撮、那一撮的麦子变黄了,成熟了,我们一家人快乐极了,我们打回麦子,除了留给自己吃,竟还能给女儿换回一匹红布,做一件衣裳„„”

农妇的话还没说完,一个白白胖胖的人插了进去:“尊敬的主啊,请允许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快乐是用我的富足来换回别人的微笑。我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死后我理所当然地继承了他的全部财产,我把它们存在银行,即使我不去工作,光是利息我一生也用不完。有一天我在市中心花园遇见了一个老奶奶,她是那么的老,我看她足有一千岁了,可是她却仍在沿街乞讨,于是我向她走去,把她带到中心街餐厅美美地吃了一顿,然后让经济人把她送到‘老人之家’。有一次我去看她的时候,发现她似乎只有六十岁时,我是多么的快乐。还有,我还资助了一名女大学生,她每个星期都会写信给我,信时还夹带着她带有灿烂笑容的照片,最后,没想到她竟成了我的妻子,每天看到她幸福的笑脸我是多么的快乐„„”

“对不起,我可以打断一下吗?”一个身形消瘦的人打断了富人的话“亲爱的上帝,我认为您所给予我的一

切都使我快乐。因为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只有懂得了什么是痛苦,才会更深地体会到快乐。每一次不同以往的经历,都是值得我一生回忆的财富,因为有了这些财富,所以我会快乐。我是一个水手,我在海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一次,我独自到一个岛上去侦查,看到一种美丽的水果,我毫不迟疑就把它吃了下去,没想到它们有毒的,在痛苦中我想‘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吃到这么美丽的水果,虽然有毒,我却是惟一一个吃到它的人。’谁知,那次我却没死,我是多么的快乐。有一次我参加海战,失去了右手,战后,我是多么快乐,虽然失去了右手,我却是惟一一个活着见证海战的人啊„„”

无数个快乐的理由从不同的人的口中说出。我快乐地记录着„„

“快乐”仅仅是一个词,但是在不同的人眼里,它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快乐有着这么多不同的意义,才能够谱写那么多五彩缤纷、快乐的人生„„

习惯---雨中行

(北京考生)

窗外,又下雨了。雨丝慢慢地飘落下来,织成了一张温柔恬静的帘子。我的心,便也被这景致所感动,欣欣然走出户外,再一次体味在雨中独行的快乐。

是的,我的习惯便是这样独特。鲁迅先生曾说:“不料积习从沉默中抬起头来,于是写下了上面的那些文字。”而我一遇见下雨天,那份执拗的积习便也会从心底不可遏制地滋生出来,从来不撑伞地走进雨的世界,领略那不可言说的妙处。

毛毛细雨的时候,我喜欢。我习惯于走在那少见行人的林阴道上,仰着脸,接受雨丝的爱抚;伸出手,接住上天的馈赠。偶尔有一骑飞车驰过,却也似“鸟鸣林更幽”一样又增添了几分静谧的神秘和贤良。于是有此地故作乡愁地吟起了“亭无言,花无声,只有族人独自行”的词句。可是忽然又笑笑:“我正青春芳华,愁什么呢?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只是爱这雨中的氛围和独行的快乐,好固执呀。

倾盆大雨的时候,我喜欢。我习惯于站在门前,看着那白亮的水带将这个世界好好清洗一番。那灰暗的天空,那有些阴沉悲凉的气氛,偶尔也会令我联想起“秋雨独揽舟”的苦楚。可是雨过后,天空会更晴朗;那树、那草都被冲洗得清新碧翠;便是那花吧,也都更添就一段含羞带怯的风致了。我希冀的,便是这雨后的景观,更为了那道七彩的虹桥呀。“不霁何虹”,若不是下雨,何处去寻觅这大自然的杰作?雨后的世界,更是显得美丽清洁了许多,于是我常幻想:若是大雨能荡涤这世上的不平和人心的不善,该是世间多么大的幸事!唉,真幼稚呀!

阵雨的时候,我更喜欢。我便拉着小妹一同跑进雨里,故意淋湿自己,享受一下从书桌前解脱出来的轻松和无拘。踩着水,噼噼啪啪地跑着,嘻嘻哈哈地笑看,重温做小孩子时的快乐。比起那闺中弱女不胜温柔的“听雨高楼”,我更爱这份任性和自在呀!

哎,窗外的世界,又是属于雨神的了。要去考试,妈妈在身后追着送出雨伞来,我赶紧跑进雨中,回首冲着爱我的母亲嫣然一笑:“不,我习惯了。就爱这样在雨里走呀!”

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要依赖他的知识、能力,以及机遇,还必须要求他具备一种优秀品格,那就是坚韧不

拔的精神。

从小,我就读了不少名人的故事。两耳失聪后仍旧坚持音乐创伤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乐圣”贝多芬;年轻时穷困潦倒,却能坚持科学研究的“发明之王”爱迪生;在中国革命被旧势力疯狂镇压的千钧一发之际,勇敢挑起重担,率领中国人坚持革命,最终创造了新中国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这些伟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使我知道:成功是来之不易的,成功是需要坚韧的品格的。从那时起,坚韧,就成了我所追求的品格。

在生活中,我总努力地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面对学习上的种种失败,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虽有过痛苦,但从没失去过信心。

自高一以来,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错,在很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也更加喜欢物理。在课下除了复习课内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参考书,甚至大学课本;因为我早已把在高三的全国竞赛中获奖作为目标,而老师也认为我很有希望。

谁知在那次比赛的北京赛区复赛中,由于审题不清,我没能做出第三道题,而且影响到了后面的题目。当发布成绩时,我发现自己以一分之差被淘汰了。才一分呀!当时我的心都要碎了!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回想着自己为这个比赛所付出的日日夜夜,不知不觉眼泪打湿了我的枕巾。

那几天我的情绪很坏,但有一天我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那本已被我读得滚瓜烂熟的《贝多芬》,一种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必须战胜自己!

就这样,我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满怀信心的备战高考。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到那件事,我会告诉他,失败对我也是一种财富,因为我通过它又一次磨炼了自己,又一次体味到坚韧的宝贵价值。

“回声”的启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这就是回声的独白,回声的启示,回声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应 该用自己的心灵去对待另一颗心灵,都应该用一双热情的瞳孔去面对 另一双瞳孔,因为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只有捧着自己 的一颗心,真心地对待别人,爱和关心才会如春雨般地滋润我们的全身。没有付出,哪会有得到?没有奉献,哪会有收获?其实,对待别人是因,反馈到自己的则是果。

如果侯赛因国王身前不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民,不操心国家的大事, 不为中东和平而奔波调解,在他临死前的那几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 国民在风雨中等候在王宫外,甘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如果燕妮不为穷 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后的墓前又怎会有鲜花的簇拥呢?

所以,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 尊重,前提还是你自己的付出。

这是个伟大的世界,世界需要爱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关心 来作用,只有这样世界才会缤纷多彩。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不要过 分地算计别人,不要操心地计较付出得到的多少,因为得到付出之间 永远没有公

式。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 自己,而是照亮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苍穹中的一颗小星,都只 是深夜中的一把火炬,我们心中所想的应该是别人,装着的应该是别 人,只有这样,天空才会更加明亮,深夜才会充满光明与温暖。

所以,朋友当你想获得别人的关心与尊重时,当你想让你的周围 变得明亮起来,当你想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世界中时,请从自己做 起,请和和气气地对青山说一声:“你好!”相信青山也会让你感到 满意的。

玫瑰赠人,手有余香,相信这余香会缠绕在你的指尖,渗透到你 的心里,永远永远地环绕在这万水千山之间。

(选自上海市)

点评优秀作文:情役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

“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同样,事不及亲,及亲则失。事关及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关乎父母兄弟,对事物的认知便有失偏颇。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常常是感情亲密的那头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己出发,从亲出发,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触目所及,尽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里早已有所偏向。于是,便视听混淆,听到看到的都是己长人短、亲者对非亲者错;于是,便昧着良心,帮亲不帮理;于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这是何等的悲哀!心为情役,认知便不分真伪、黑白、是非。

包拯曾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极正确,要想心不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两分。情归情,理归理。亲朋犯了错,内心悲苦,但是不能因为感情的亲厚而作出悖理之事。这世上除了情谊之外,还有法理这把尺子。法理于人,犹如扫帚于地,扫去情在身上的污秽,扫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读者》上提及另一位母亲,为了法理,大义灭亲,不肯作伪证,亲自将儿子送进监狱,这是何等的可敬!每个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个人心中也都应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与理智的尺子。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于不顾,不能因为感情深厚,便罔顾法纪,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德义皆失。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倘心为情役,就会视法纪、德义为粪土,这怎能使得整个社会法网清明、德义大倡呢?又怎么会有国家的兴旺繁荣?倘若人为情役,整个社会就纲法全无,德义皆失,又何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愿不再心为情役,人为情役。

评语

这是一篇亦情亦理的议论性散文。

这篇文章着重说了两个道理,其一,心为情役,人为情役是很可悲的;其二,人必须情理分明,才不为情所役。这两个道理,都紧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并且紧紧围绕着“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切合题意。

文章的一至四自然段,论述了“心为情役人为情役是很可悲的”这一个中心。为了证明其“可悲”的道理,作者虽只用了母

顶儿罪甘为儿死这一个情节为例,但这一个论据具有典型性,而且论证得好,所以,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例证效果。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引证法和分析法,两种论证手法运用娴熟,很值得欣赏。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着重论述“人必须做到情理两分,才不为情所役”这一个中心。这一段引用了包拯的言论,用了“扫帚于地”的比喻,还用了另一位母亲大义灭亲的事例,三个论据,形成了引证法、喻证法和例证法三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论证得充分有力。多处排比和反问,使道理增色不少。

这篇文章不但切合题意,内容充分,中心突出,感情真挚充沛,而且语言流畅,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会论证,字体工整。

《扬子晚报》刊登了2004年江苏地区高考优秀作文,以下是作文原文及点评:

有那么一种很小的世界,它就是舞台;有那么一种很大的舞台,它叫做世界。———题记

张副市长的妻子办事沉稳,胖胖的身材给人以敦厚的感觉。她对张副市长很是体贴,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对张副市长也很顺从,购置个三五十块钱的家当也得张副市长开口同意。

张副市长不抽烟不喝酒,闲时就爱个画画。

这天,张副市长正在家里画兴正浓呢,“得意楼”酒楼的孙老板找上门来,“哟!市长雅兴高啊,画得不错嘛,我虽是个生意人,可对画也是略懂几分呢。”一听是位“画友”,张副市长高兴了,放下架子,沏了两杯茶,与孙老板谈得很是投机。

临走时,孙老板看着案上那幅未画完的《奔马图》说:“酒店刚好缺幅画,这张正合适,不如市长您就割爱把它卖给我吧,市场价,两万五!”

张副市长虽然平时画画自我感觉不错,但两万五的高价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忙摆手说:“不行不行,我画艺不精,这画是画着玩的,你还是去正规地方买幅画挂在店里吧。”

“市长您就别谦虚了,您看这幅画虽然还未作完,但气势不凡早就看出来了,莫非您是舍不得割爱?”

争执不过,张副市长只好答应他三天后来取画。

不一会儿,张副市长的妻子买菜回来了,张副市长把事情跟她说了一下。她听了,不置可否,只是说:“你前几天在市里参赛的《百竹图》。在一千多幅参赛作品中只排了六百多名。”张副市长一听,心里大吃一惊,原来那姓孙的是想找借口贿赂我哪!张副市长连忙把未完成的《奔马图》收起,再也没跟孙老板提拿画的事。

不久,张副市长转正。

多年后,已退休的张市长收捡老伴的遗物,一本烫金的《获奖证书》掉了出来。张市长翻开一看,“百竹图”、“一等奖”几个字映入眼帘。

张市长顿时明白了,敦厚的妻子怕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收下不该收的钱;向来不说谎的她也“机灵”了一下,对自己说了谎„„

张市长抚摸着通红的证书,禁不住老泪纵横。

点评:此文的主人公是市长夫人。作者在市长夫人身上着墨并不多,只是在开头简略地介绍她“办事沉稳,胖胖的身材给人以敦厚的感觉”,只是写了她在听了孙老板要买画的事后说了一句话:“你前几天在市里参赛的《百竹图》在一千多幅参赛作品中只排了六百多名”。然而,就这寥寥几笔,一位贤内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这就是构思的巧妙之处。仔细想想,在市长的家里,市长夫人一般也是不会跑到“前台”来的,然而,在许多事情上,她们却往往在“幕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看来,作者这般来布置人物,也是有生活依据的。(高朝俊)

面试

赤兔之死

2003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

200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

中新网6月15日电记者13日从南昌市豫章中学获悉,该校高三(一)班女学生蒋璐的高考作文《公则生明》在样卷试评中获得满分(60分)。据大江网-信息日报报道,高招试评小组专家对这篇作文的评语是:

“这是一篇满分卷。内容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认为要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做到“公则生明”,然后分析寓言材料,再举包拯断

案公正无私、岳飞带兵不徇私情为例证。行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但文采上稍显平平,材料也不新鲜。”13日,记者采访了蒋璐。蒋璐说,当她将主题确定为正确克服感情疏远才能客观认识事物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构思,大约用了10-20分钟。构思完后则一气呵成,行文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她当时的构思经过是: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事物不受到感情亲疏影响时,才能公正无私,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

蒋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晓春告诉记者,蒋璐在班上的作文水平总体来说是优秀的,语文成绩也比较好,是省优秀班干部。她认为蒋璐这次高考作文主题鲜明,整体结构和过渡句非常精彩,引古论今,结合巧妙。

附蒋璐作文:公则生明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辩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看着我的眼睛》

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路是月的痕》

守住心灵的契约

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是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是用行动来书写。

人生中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来到这世界时,我们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当我们面对行凶的歹徒时,我们是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还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悄悄地溜走;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慷慨相助,伸出援助之手,还是置之不理呢;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在人生中,类似的选择一个接着一个,选错一道都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每当这时你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坐标,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人生的选择题,你能得几分呢?

人生的第二道题是填空题。有人说,人生下来就好比是一个臭皮袋,它里面空空如也。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看人是否为自己填充了足够的知识。这话很有道理。任何人生来都是无知的,所以任何人想要有所作为,都必须从社会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但是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东西充实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莱得,小的时候学习不好,对物理,化学不开窍,但他没有逼着自己去学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最终成为出色的心理学家。在人生的填空题上,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高难深精,但一定要填充适合自己的知识。这道填空题,你又填了什么答案呢?

人生的第三道题是判断题。在人生中我们无疑要对他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给出自己的判断,这时你是从“世人浑浊而我独醒”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随波逐流,也许你会过得顺利,或许得到些许好处,坚持自己的判断你可能会有所损失。这时你是否敢于坚持自我?

人生的第四道题是问答题。在我们小的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向父母请教,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我们终究是要长大的,迟早是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此时面对如蚂聚而来的问题你能应答如流,解决自如吗?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你会如何做答呢?

临场发挥的策略



  要想在高考作文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其因素涉及到平时加强训练、注意心理调整和重视临场发挥等各方面。这里仅从阅卷角度谈一谈临场发挥的策略、技巧问题,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

  1.认真审题



  当今话题作文或情景作文虽然题意直露,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审题容易并不等于不需审题,考生还是要花三五分钟时间,把表述考题的背景材料、有关提示、注意事项等等,认认真真地读两遍,推敲提示文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将其内涵、范围、重点等弄清楚,然后严格依据要求写作。对关键词语理解稍有错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文不对题,全功尽弃。



  考场上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或觉得像自己以前做过的某篇作文,不可盲目窃喜,一定要慎之又慎,反复琢磨,不要轻易地把旧作思路搬上试卷。



  2.打开思路



  高考作文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构思时应围绕主题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要联想与该题相关的人物故事、史实事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热点新闻以至影视节目,注意文题中关键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



  在充分发掘出试题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观点后,再认真筛选、整理和深化,从而选出恰当的角度行文,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为了充分打开思路,要尽可能想得广一些、远一些、全一些,然后从种种回答中精选出一个恰当的角度来写作,就容易达到广开文思、准确切入的目的。



  3.突出中心



  考场作文篇幅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东拉西扯,空谈漫议,就会使文章不得要领,阅卷老师读后不知所云,势必影

响分数,所以作文中心必须明确。



  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要受制于主题的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议论文,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中心论点;如果是记叙文,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入记事的深刻意义、自己的感悟。



  表达中心的语句应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上,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文的观点或主旨。其方法可以是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凋。



  4.拟好题目



  如要求自拟作文标题,其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可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2001年高考不少佳作的题目就很精彩:“诚信是桨”、“以生命践约”、“一生弄懂两个字”、“谎言不开花”、“如果我走了,你还会爱我吗”、“道德苦旅”、“纯天然诚信口服液”、“我诚信,我美丽”、“出色人生的定义”、“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等,这些文题新颖优美、富有意蕴,对阅卷者吸引力很大,也是一篇成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

  5.巧用文体



  近年来,话题作文多次出现“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情况。这并不意味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一个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水平。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符合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写成非此非彼的“四不像”作文。



  从具体的操作过程来看,“文体自选”,考生在构思时倒是多了几个环节:①考虑该题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②要考虑有没有与该体裁相应的足够的素材;③用这种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这几点都想好了,体裁问题才算解决了,实际上这时连选择材料的问题也考虑到了。



  ●作文高分的基础



  1.若是记叙文,应写出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生动具体的情景描述之中。必须选好材料,要着眼于自己所感、所思、所闻的鲜活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带有个性色彩,容易触动阅卷老师的情感。  

  若无真料,必写真情,不妨借助联想和想像,合理虚构:(1)经历过的事,当时观察不细致,或时间久了记不清,可以根据回忆的大概情况,想像其中的细节并加以描绘;(2)可以把经历过的某件事进行合理改造,将它们编织到一起来写;(3)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写;(4)可以添加合情合理的环境、气氛描写,烘托人物和事件。



  2.若是议论文,要强化说理,重在“论证”。议论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



  “摆事实”要注意:事例不能多,最好只用两三个典型事例;对所举事例不能具体描写,只能简述、分析;事例求新,尽量回避已经用滥了的名人轶事或眼下最热门的、大家都熟知的新闻材料。



  “讲道理”要注意: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分解出两至三个分论点,论述时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适当运用一些名言警句来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辩证分析,多元思考,联系实际,见解新颖,常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

  ●作文升格的方法



  1.力求“三巧”



  (1)巧破题面。例如:以“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面上是要写上课的故事,或者个人看法;实际上可写人生之课、修养之课、教育之课、反思之课等。



  (2)巧题小做。“巧”就是比较含蓄或宽泛的大题,“小”就是材料短小而具体,剪裁典型,并具生活性,入题的切口很小。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挖掘主题。



  (3)巧线串珠。“线”就是主题,就是思想,“珠”就是材料,所有材料都是围绕主题。“线”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应该表现为时间、空间、情感、题目等,要学会恰当地组织材料。



  2、减少失误



  书写端正,卷面整洁,字迹不要潦草、涂涂改改、紊乱肮脏,消灭错别字;标点使用准确,不是一逗到底;行款格式正确;写满字数;不遗漏标题,等等。



  为此,考生动笔前应构思成熟,列出提纲,而不能匆匆下笔,写完作文后,须完整地读两遍,改正明显的病句、错别字等。

文章出处:  作者:

2005年高考作文速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发布时间:2005-06-25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个人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你为什么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暴露出我愚蠢的一面。”生活中常出现“意料之外”和“  情理之中”的情况,写一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全国II 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

全国III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北京:《说“安”》

以《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安”可以解释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自行选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上海: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

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

镜头二:

《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   镜头三:

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天津:《留给明天》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重庆:

《自嘲》600字和以筷子为话题的说明文200字。

山东: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湖北: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选自诗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请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浙江:

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蓬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写文章,800字以内。

江苏: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学习生活、事业人生都是如此,写篇800字以内的文章。

广东: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想,历史的回音„„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辽宁:

《今年花比去年红》,800字以上。

湖南:

从一个人的成长看来,先要学会走,然后才会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   以跑的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福建:

题中出现两个图形,一是圆形,圆形旁边有小字提示,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另外一图形是星形,旁边有小字提示,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900字以内。

2005山东高考作文题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双羸,不错的字眼;双羸,不错的想法;双羸,不错的结果。

双羸,从字面上看就很让人动心嘛。让两个竞争对手甚至敌对的双方都能接受,都觉得自已已经得利了,难道不是一个天才的想法吗?难道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吗?!

是的,“双羸”绝对是最理想的结果,“双羸”绝对是“敌”、“我”双方都能接受的唯一结果。“双羸”绝对是对“敌”、“我”双方的争斗没有产生一个失败者的唯一理想结果!

这么好的“双羸”;这么伟大的“双羸”;这么理想的“双羸”。那我们大家为什么还不跳起来,赶快欢迎“双羸”?去促成“双羸”?去实现“双羸”?

慢着,别太激动了。“双羸”?早着呢!你在现实中看到了多少“双羸”?难道不是吗?!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双羸”的好事因为双方的斤斤计较,就为了自已的一点点蝇头小利而让“双羸”的好事胎死腹中;多么让人遗憾!多么让人可惜!多么让人扼腕长叹啊!难道不是吗?“双羸”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啊!难道不是吗?“双赢”不过是一个过于“理想化”了的美好愿望而已吗!

所以,要实现“双羸”的美好愿望;让世界、让人类不要有恶意的争斗,少一些纷扰,多一点善意;就需要我们当事双方拿出诚意来,拿出我们的智慧来;所谓“有钱大家赚,有利大伙分”。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么,有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解决办法是那么地简单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我认为“双羸”,要实现“双羸”是对双方诚意、对双方处理问题的智慧的极大考验。我个人认为,“双羸”的智慧也就是两个字“忍让”。

忍让,说说容易,做做难啊。你看,现实中有多少人为了一小块地基,甚至是一片瓦,一块瓦争得头破血流,打得死去活来;又有多少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朋友变怨家,兄弟变路人了吗。个人的小社会是这样,国与国,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今天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的关系能不能走上“双羸”;能不能从对抗走向对话,创造两岸人民和平美好的未来;真是对海峡两岸政治领袖人物“智慧”的一场大考了。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的诚意在这次欢迎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大陆行的行动中已表现出来了,现在就是看台湾领导人有没有让海峡两岸走向“双羸”的诚意了。

所谓的“去中国化”,台湾的“本土化”,“制宪”,“立国”;我看决不是台湾领导人为台湾人民谋什么“福址”。而是台湾领导人为了自已的一已私利,自已的所谓的国家领导人的地位,而不顾二千多万台湾人民前途的大赌博。为什么台湾领导人就不能多想想、多听听台湾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已的思考置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想一想问题,为什么总是要往“台独”的死路上奔呢?为什么不去做一些创造海峡两岸“双羸”的好事呢?究竟是自已没有创造“双羸”的智慧呢?还是没有让海峡两岸人民实现“双羸”的诚意呀?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黄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