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 【《驿路梨花》400字】 驿路梨花600字

【《驿路梨花》400字】 驿路梨花600字

时间:2019-10-21 09:24:3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驿路梨花》400字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并感受其妙处;

2、理解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音、词义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请你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故事。

2.略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顺叙和插叙)

3.小练笔: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列出提纲,然后口头叙述。

4.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5.探究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四) 小结,作业布置

作文二:《驿路梨花2》2100字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目的1

教学难点:目的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字词音形义。

3、理清文章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大家是否曾见过,每到春季那盛开的成片的纯净洁白的梨花。正是因为它的纯净洁白,才会倍受古今文学家喜爱。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雪时曾有名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此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梨花之洁白纯净,也让我们体会到,梨花在寒冷之际给人带来的一丝暖意。又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写到“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彭荆风的文章《驿路梨花》。(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看注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篇文章真的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

(释题:“驿路”见注①;驿路梨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全文,思考问题。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记住自形字音

驿(yì)路     花瓣(bàn)  竹蔑(miâ)    撵(niǎn)路

麂(jǐ)子     修葺(qì)    菌(jùn)子    着(zháo)急

露宿(sù)     简陋(lîu)   喷香(pân)    悠(yōu)闲

恍惚(huǎng)  晶莹(yíng)

2)把握字形字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茸:修理房屋。萁,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喷香:香气浓厚。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露宿:在房屋、帐篷等的外面,没有遮盖。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晶莹:光亮。

3、本文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全文主要写的什么事?  ——“我”和老余途径云南哀牢山,夜宿路边一间小茅屋后,对小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并打听小茅屋主人,最后了解了小茅屋的故事并修葺了小茅屋。

4、再读课文后复述,多媒体辅助学生。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音形义。

2、体会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

上一讲我们已经熟读课文内容并能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下面请同学们细读

4、全文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谁?那主人究竟是谁呢?完成表格回答问题。(表格见多媒体)

——小茅屋的主人是那些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5、本文所写这些人和事与梨花有何联系,作者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目?(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梨花”?)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繁花满枝、纯洁美好的梨花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比喻、象征具有雷锋精神的人物形象。使“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达到了和谐统一。

6、根据填写的表格回答,“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处处”一词体现在哪里?这句话有何含义?

——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空间不定,但都像雷锋那样发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文的含义为赞美新风尚,到处都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象征了雷锋精神的鲜艳花朵开遍祖国大地,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6、归纳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概括,我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那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三、布置作业

1、多媒体课堂反馈练习。

2、生字词注音解释各一遍。

3、熟读课文,思考课后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音形义

2、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二、分析课文

讨论问题:上堂课我们概括并复述了课文内容,通过复述,我们了解到在这里写了两次误会,是哪两次误会?为什么写两次误会?

——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果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我们”以为他是主人,然而他说不是。第二次是待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时,看来问题得到了回答:“我们”和瑶族老人自然会把第二天见到的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当做主人,然而又不是。

文章从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悬念叠出,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引人入胜 的作用。

2、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3、景是静止不动的,但人有感情,我们可以赋予它生命,你认为作者彭荆风是否把这景写活了,何以见得?

4、“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我们从预习中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顾小屋,我们假设,如果这个梨花姑娘回娘家特意来照顾小屋,在第二天早晨与我们相遇了,这篇文章的情节又将怎样发展呢?请从第27自然段末尾开始用自已的想法续写完,300字以上。

作文三:《14、驿路梨花》2000字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②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法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研读课文,学习写法,明确主题

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篇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2)、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建造和照顾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

(3)、读书方式:速度、圈点批注

2、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3、、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分别在哪里,将其语句画出。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4、分析三次写梨花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

学生在书上找: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找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    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族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 (人)

13、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4、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5、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6、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7、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18、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1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20、“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1、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雷锋精神)

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本堂课的德育目标。

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辩论题目:“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让学生自愿选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相应地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作文四:《《驿路梨花》》4900字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

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作文五:《驿路梨花》2900字

宜昌市猇亭中学李元修

教学目的:通过学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体会写景的作用,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插叙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灵。请翻开课文《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

二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

②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哀牢山)作者是样描写山景的?(由近及远)写出了山的那些特点?(高、大、多、险峻)

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远,妙不可言。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要赶路,我们却无暇去领略,正当我们焦急忧虑的时候,我和老余发现了什么?(梨花)那我和老余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要高兴?(有梨花就有人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让我们一起读写梨花的段落,体会其意境。

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构建这样一幅图画:我们正在蜿蜒的山路中夜行,一弯新月挂在空中,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摇曳,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还有几只不知名的山鸟在轻轻的叫着。同学们感觉怎样?用一个字概括为(美)。

④家给予我们温馨的感觉,但简陋的小茅屋能否给我和老余这种感觉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讨论指出。

⑤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因找主人发生了几次误会?这些误会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a瑶族老人是主人吗?他来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用书本一句作回答)。

b哈尼族姑娘美吗?课文是怎样写?

c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是谁讲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姑娘叙述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叙述,补充交待有关情况的记叙方法称为插叙。除这外,文中还在什么地方用了插叙的方法?(明确:瑶族老人打猎的回忆)

d我和老余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e人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们每个人都为小茅屋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小茅屋的存在。因此他们又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哪些人是正面描写?哪些人是侧面描写?

三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思考:梨花除了指人指花,还是一种什么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

四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五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忆,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怀念,请大家用心回忆一下,给我们讲一讲那些难忘的令人心动的往事。老师先荐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胶片)让学生感悟。

附板书

小屋小屋主人

附选文1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市场上卖的枕头不适合,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来挑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了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得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窸窣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变化的枕头里面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选文2

父爱如山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正躺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病床上闭目养神,大妹晓雪从家里打来电话和我聊天。

聊毕,她突然告诉我:"哥,如果不是今天医院的确诊结果排除了癌症的可能性,老爸只怕会急疯的。"

我感到莫名其妙,问道:"怎么回事?不就是胸膜炎吗,怎么扯到癌症上面去了?你可别吓唬我!"

"谁吓唬你!你在中医院住院时,医生见你胸腔里的积液是血性的,就已经开始怀疑肺癌的可能了,所以才建议你转院治疗的。"

"那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

"傻瓜,谁敢告诉你啊!你要是知道了,即使没癌也会急出癌症来。不过说老实话,这些天可把我们全家人给吓死了,成天都提心吊胆的。特别是老爸,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

我急忙问:"老爸怎么啦?"

晓雪告诉我:"这一个多星期来,老爸几乎每时每刻都绷紧着一张脸,饭也吃不进,觉也睡不好,到处为你寻医问药,连自己的腰病又犯了也顾不上。有一次,他打的去办事,竟把包给掉在车里忘记拿了,身份证、记者证和钱包全都丢了。特别是去给你办转院手续的那天,医保办的领导开始总也不肯签字,说什么胸膜炎在市里治得好,没必要去长沙,你猜怎么着?老爸当时都急得哭起来了,边哭边哀求说'如果张家界能治好,医院会要求我们转院吗?请你一定帮我这个忙,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子啊!'我从来没有见老爸哭过,也从来没有见他求过人,见到老爸这个样子,我也忍不住了„„"

不知不觉,我的眼睛湿润了,热泪盈眶而下。通完电话后,我躺在病床上静静回想二十几年来父亲育我、教我、爱我、佑我的一幕幕,总感觉到有一股无比温暖的力量涌入我的心怀,顽强而持久地驻扎其间,令我顿时忘却了因胸腔积液压迫肺不张而造成呼吸困难的极度痛苦。我就这样静静地回想着、回想着,突然武陵源绝景"采药老人"的形象跃入我的脑海。于是,一会儿"采药老人"幻化成我的父亲,一会儿我的父亲又幻化成"采药老人",到后来,我就分不清谁是我的父亲,谁是"采药老人"了。

是夜,我写了生平唯一一首没有第二稿的诗作-《题"采药老人"-致父亲》。诗云:   在您回头的一刹那

如山的父爱

蔼蔼地

涌入我的胸怀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良药

可以医解儿的病灾

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力量

能够将我夺走不待您采药归来

父亲,请小心坎坷崎岖的山路

别又把您的腰身闪坏

父亲,请小心草丛中雌伏的蛇蟒

还有那些饥饿的虎、豹、狼、豺„„

作者sina.

作文六:《驿路梨花》2200字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目的1

教学难点:目的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字词音形义。

3、理清文章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大家是否曾见过,每到春季那盛开的成片的纯净洁白的梨花。正是因为它的纯净洁白,才会倍受古今文学家喜爱。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雪时曾有名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此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梨花之洁白纯净,也让我们体会到,梨花在寒冷之际给人带来的一丝暖意。又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写到“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彭荆风的文章《驿路梨花》。(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看注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篇文章真的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

(释题:“驿路”见注①;驿路梨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全文,思考问题。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记住自形字音

驿(yì)路     花瓣(bàn)  竹蔑(miâ)    撵(niǎn)路

麂(jǐ)子     修葺(qì)    菌(jùn)子    着(zháo)急

露宿(sù)     简陋(lîu)   喷香(pân)    悠(yōu)闲

恍惚(huǎng)  晶莹(yíng)

2)把握字形字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茸:修理房屋。萁,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喷香:香气浓厚。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露宿:在房屋、帐篷等的外面,没有遮盖。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晶莹:光亮。

3、本文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全文主要写的什么事?

——“我”和老余途径云南哀牢山,夜宿路边一间小茅屋后,对小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并打听小茅屋主人,最后了解了小茅屋的故事并修葺了小茅屋。

4、再读课文后复述,多媒体辅助学生。

三、布置作业:字词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音形义。

2、体会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

上一讲我们已经熟读课文内容并能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4、全文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谁?那主人究竟是谁呢?完成表格回答问题。(表格见多媒体)

——小茅屋的主人是那些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5、本文所写这些人和事与梨花有何联系,作者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目?(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梨花”?)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繁花满枝、纯洁美好的梨花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比喻、象征具有雷锋精神的人物形象。使“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达到了和谐统一。

6、根据填写的表格回答,“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处处”一词体现在哪里?这句话有何含义?

——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空间不定,但都像雷锋那样发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文的含义为赞美新风尚,到处都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象征了雷锋精神的鲜艳花朵开遍祖国大地,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7、归纳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概括,我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那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三、布置作业

1、多媒体课堂反馈练习。   2、生字词注音解释各一遍。

3、熟读课文,思考课后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音形义

2、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二、分析课文

讨论问题:1、上堂课我们概括并复述了课文内容,通过复述,我们了解到在这里写了两次误会,是哪两次误会?为什么写两次误会?

——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果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我们”以为他是主人,然而他说不是。第二次是待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时,看来问题得到了回答:“我们”和瑶族老人自然会把第二天见到的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当做主人,然而又不是。

文章从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悬念叠出,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引人入胜 的作用。

2、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3、景是静止不动的,但人有感情,我们可以赋予它生命,你认为作者彭荆风是否把这景写活了,何以见得?

4、“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我们从预习中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顾小屋,我们假设,如果这个梨花姑娘回娘家特意来照顾小屋,在第二天早晨与我们相遇了,这篇文章的情节又将怎样发展呢?请从第27自然段末尾开始用自已的想法续写完,3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作文七:《驿路梨花》1200字

11《驿路梨花》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立意新颖而深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悟文章新颖的构思和悬念的运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梨花精神,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立意新颖而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新颖的构思和悬念的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合作探讨、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连绵起伏的群山,诗情画意的茅屋,清香四溢的梨树林,须眉花白瑶族老人和美丽的哈尼族姑娘,这一切会给我们怎样的联想呢? 二、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  )__________作家,___________人。

代表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电影文学剧本________________。 三、 解题。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题目“驿路梨花”是摘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在这里借梨花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 【Ⅰ】自主学习 四、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 1、 形近字组词。

溢(     )  葺(     ) 塘(     )  茅(    ) 撵(   ) 益(     )  耸(    ) 糖(     ) 茂(    ) 辇(   ) 2、 给下列加点生字注音。 驿.路(  )  荆棘..(   )(   ) 陡峭.(  ) 暮.色(    )   简陋.(  )  恍惚..(   )(   )  撵.走(   )喷.香(  ) 菌.子(  ) 竹篾.(   )修葺.(  )  讴.歌(   )悠.闲(  ) 3、 多音字注音、组词。

露         圈        宿         铺       落         折

【Ⅱ】合作探讨 五、 精读课文、分析课文。

1、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它们的出场顺序是怎样的?

2、 这些人为路边的小茅屋做了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

做?

【Ⅳ】 作业超市

1、 抄写生字、词语。 2、 完成练习册。 3、 预习下一课。

【Ⅲ】课堂检测

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  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

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1《驿路梨花》 班级:     姓名: 第二课时

【Ⅰ】自主学习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小屋的总陈设,这表现了小屋主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Ⅱ】合作探讨

讨论: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文中写解放军盖房子,又写梨花和哈尼姑娘主动照料小茅屋,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Ⅲ】课堂检测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Ⅳ】 作业超市 完成练习册 预习下一课

作文八:《驿路梨花》3900字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借人物语言两次追溯往事:

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及

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种在顺叙中追溯往事的写法使得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收到了

强烈的艺术效果。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三次提到梨花,前后照应,也是本文的线索。开头的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小茅屋,

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中间写梦中的梨花,虚实映衬、交相生辉;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歌颂了

雷锋精神已在边区发扬光大,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 预备训练

一、 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â(  )  niǎn(  )走    huǎnghu(   )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 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

8、huǎnghu:

● 课堂达标训练

一、 指出下列各组拼音中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1、A、驿(yì)路   B、晶莹(yín) C、陡峭(qiào)  D、溢(yì)  (   )(   )

2、A、竹篾(miâ)  B、简陋(luî) C、迷茫(máng)  D、菌(jīn) (   )(   )

3、A、瑶(yáo)族  B、相衬(chǜn)C、恍(huǎng)惚  D、麂(jǐ)  (   )(   )

二、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3、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4、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5、下面三段话都是对梨花的描写,其中(    )属实写,(   )属虚写。这样虚实结合,

反复写的作用是                           ,梨花象征了                精神。

A、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

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

处开”。

课堂提高训练

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A、山,好大的山啊!        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     在迷茫的暮色中。

B、一    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

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C、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的火、     的米饭和      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

劳、饥饿都撵走了。

D、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步,还看见一

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1、 在空格这填上恰当的词

2、A段中“一座挨一座”与     一词相呼应,为下文          作铺垫。

3、B段中“新月”指的是:               ,“忽明忽暗”的原因是:         。

4、C段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      。

5、D段描绘了“我”的梦境,梦境非常优美,这样写的作用是:                 。

▲ 课堂检测

一、 调整句序并回答问题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

③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④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漂落在我们身上

⑤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

1、正确的句序是                  。

2、句④中的错别字是(     )

二、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等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

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白木门上用黑碳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

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几行粗大的字:“屋后有干柴,梁

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作者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介绍小茅屋的环境的,小茅屋的特点是           。

2、作者特别点明水的“清凉可口”,一方面是为了写出                 ,另一方面写出                            。

3、在文中找出一处与“老余用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有关的环境描写                                             。

4、画线的句子中“厚厚”、“满”是实词中的     词,在文中是为了突出                     。

5、“发现墙上写着几个粗大的字”句中用“粗大”二字是为了:                    。

▲ 课外强化训练

一、 填空

从《驿路梨花》中所记叙的内容看,这座深山中的小屋是十多年前解放军       ,后来      姑娘常常照料这座小屋,她出嫁后,是     接过照料的任务,而像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着小茅屋,由此可见,       和       都是小屋的主人,这也体现了作者立意的新颖和深刻,他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挥、传递的     过程加以展示,这样小茅屋就成了雷锋精神的        。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4)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5)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6)一轮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7)“快看,有人家了。”

(8)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1、从第1节中找出三个动词:   、   、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山的      特点。

2、第1节属于     描写。这段描写突出了大山的特点,更衬托了“我们”      的心情,为             作铺垫。

3、画浪线的句子既烘托了人物心情,又倾注了作者的感情。说一说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6节属于景物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这段描写是与“我们”当时心情相关的,那么具体有何作用?

5、作者着力描写梨花,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二)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迪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他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的拐弯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

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然后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

不菲(    )  芳菲(    )  攒(    )动   攒(    )钱 ....

2、 第三段“外祖母获悉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事?

3、 作者认为外祖母的话“意味深长”,为什么?并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4、 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两句话相互照应,对比鲜明,凸现了文旨,这两句话是:

(1)                    ;(2)                       。

5、“荒芜”本指杂草丛生,文末“才不会让心灵荒芜”的意思是什么?

6、标题“别让眼睛老去”是本篇的行文线索与文旨所在,请做简要分析。

作文九:《驿路梨花二》4700字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即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学习本文,要辨别哪些人物是间接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重点。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作用是难点。

 预备训练

一、 理解填空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            ,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       ,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         ,介绍梨花事迹的是     、       。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         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间接描写的人物是           ,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        ,表现茅屋主人的      、     和诚意。

 课堂达标训练

一、 填空

1、题目中的“梨花”指的是          、          和          。

2、“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是:①                    ;②                   。

二、简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

3、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

4、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

 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理解

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狂地折回来。     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    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甲]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影。”

[丙]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丁]

水渐渐窜上来,    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    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然来腿他:“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白茫茫的世界。

„„

1、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A、[甲]    B、[乙]    C、[丙]    D、[丁]

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狞笑    放肆    劈手   吼

B、狂笑    大肆    随手   喊

C、疯笑    肆虐    伸手   叫

D、阴笑    疯狂     顺手  骂

3、小说还有个结局部分(文后省略号处),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震撼。你能设想一个结局吗?请你用三五句话替小说写个结局。

4、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做简要分析。

▲ 课堂检测

一、判断

1、本文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是为了突出助认为乐的雷锋精神。

2、“我”和老余是贯穿本文的两个人物。

3、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4、课文对小茅屋的陈设作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说明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想得十分周到。

二、阅读理解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10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森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

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第一句中点明时间的词语是           。

2、选读的这部分文字,从全文整体上说,是顺叙还是插叙、倒叙?        。

3、选读的这部分,从第二句开始,是倒叙还是顺叙?         。

4、“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这句话在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语上?

5、“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这里的“要”字是     的意思。

6、“是雷锋同志叫我们这样做的”,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          .

7、“她姐姐很受感动”,这句话中指的是“受谁感动”?                                                       。

8、“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的作者是       ;远诗句只是说“驿路”边“处处开着梨花”,太美了,引用在这儿,就有                               的含义了。

▲ 课外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的大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

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中的横线上填     比较好。

2、选文写了一次误会,即                     。(不超过10个字)

3、选文中直接描写了        、         ,间接描写了         ,

这在记叙的顺序中属        。

4、选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

B、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C、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中心思想。

(二)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想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你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像开裂地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望着那位道班老工人将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惟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路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里,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丁当’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的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的精神文明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的东西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那“丁当”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坝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子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来。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凉,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子,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这群山之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

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有一颗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两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脾气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激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1、 给加点字注音

逶迤(   )  邂逅(   ) ..

2、第4节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试用四个字概括:       。

3、从第7节中找出6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第8接中的“我明白了„„”请说说明白了什么?

5、将本文与《驿路梨花》一文做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同。

作文十:《驿路梨花处处开》6000字

——陆波

公元1100年,流放海南四载的苏轼终于迎来他生命尽头最后一抹曙光:朝廷大赦。垂垂老矣的才子终于可以回家了。苏轼北上渡海经过澄迈,夜宿驿中,在这里,他留下了其平生最后的传世书迹之代表作《渡海帖》,内容是写给当地友人赵梦得的一纸信札: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

大概由于故人未遇,行色匆匆,此帖的点画落笔重而行笔速,显得有些粗犷凌乱,苏轼此际的内心恐怕也是悲欣交集。如今独处这偏僻的澄迈驿馆,东坡不再有什么抱怨和哀怨,唯有一句珍重,请老友“晚景宜倍万自爱”,期待有“后会之期”。可叹再无后会之期,一年后,苏轼北归病逝于常州,一世才情终归于尘土。

想当年,同样是东坡,同样在驿馆,同样不得志的心怀,下笔毕竟不同: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

这是1074年,苏轼自杭州改任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所作。走出驿馆,鸡鸣月落,马踏晨霜,诗人虽遭际坎坷,感慨“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却坚信“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决心“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此时的东坡,口中说要优游卒岁却做不得,因为儒家士大夫“致君尧舜”的理想从未动摇。可惜的是,东坡一生总在跋涉,不是在驿馆,就是在通往驿馆的驿路上。

一条条驿路,连同驿站、驿亭、驿丞、驿卒、驿使、驿马,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共同履行传递公文、迎送官员乃至诗人骚客、商旅百姓公共交通等职能。当年东坡南渡北归,从澄迈驿往返府城,走的就是这样的驿路。澄迈驿并非苏轼一生小驻的最后一处驿馆,但却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处。正是在这里,他留下了“苏体”书法晚年代表作,更留下了“苏诗”的绝响: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站通潮阁》

苏轼到底是回到了中原,尽管那一刻已是他人生的尽头。然而又有多少人没能回到他们的故土,没能离开某一所驿站。对无数的人而言,驿站是他们人生的起点,也是终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他们一旦离开故乡,就很难再回去,从此伴随着一个个驿馆、一条条驿路,展开无际的流浪和漂泊。

围绕着驿站,先人们留下无尽的诗篇,因为这里才真正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地方,所以触景生情,睹物伤怀,一切的情愫都在所难免。

杜甫在奉济驿送别知己严武,“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雍陶宿嘉陵驿,感叹“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

李商隐独居冷泉驿又逢寒食,“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

元稹宿嘉陵驿,眼前景象是“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由是观之,驿站馆舍,原本是供行旅睡眠之所在,却终成为文人墨客集体失眠的地方。因为失眠,所以诗兴叠发,佳句无穷,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宦游羁旅的秦少游。

秦观的《踏莎行》,写于郴州的驿馆里,词成后,令他的老师苏轼也激赏动容,词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春寒孤馆内的少游,独对杜鹃斜阳,遥想起先人的逸事,“驿寄梅花”。那是南北朝时期的陆凯,也是在行旅途中,也是在驿馆,他逢着北归的驿使,随手折下江南春园里的梅花,嘱其捎与远方的故人: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表明陆凯高雅的情趣高洁的情怀高尚的情操高蹈的人格,几类于“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陆凯有幸,有故人相思,有驿使相托,有梅花可赠。相形之下,同样春天里的秦观,却是远在他乡,独坐孤馆,身外雾色迷蒙,心内怅恨无数。这既是两个人遭逢际遇之异,所思所为大抵也自是有别,不过更重要的乃是不同历史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诗人个体身上的个性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人的洒脱磊落,自唐而宋之后便渐行渐远。当然,一般说来,平日里一个人独守空房尚且寂寞,更何况背井离乡,与羁旅之中独处馆舍呢?然而古人于此种境遇,大抵只如陆凯一般,坦荡光明,率性直言“无所有”“聊赠”而已。正如同处南北朝的道士陶弘景,他那千古传诵的绝句,也便是源于自由无羁的磊落古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

陶弘景这首诗是为回答皇帝萧道成的出山之邀,其不卑不亢、潇洒绝伦的超尘高士之态跃然纸上。陶高士其实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放逐?他以天地为逆旅,以青山为馆驿,以山岭为驿路,以白云作梅花,只是这“梅花”无法赠给那些不解“此中有真意”的俗人。

而在宋人那里,解不解“真意”都变得不再重要,因为“解人”也兀自纠缠于孤馆之寂寥中: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蝶恋花》

少游“可堪孤馆闭春寒”,易安“潇潇微雨闻孤馆”,意境何其相似。李清照为与夫君赵明诚团聚,彼时正从青州赶赴莱州途中,夜宿昌乐驿馆,独对冷雨,一面思念丈夫,一面留恋与家人的别离。别离,是古典文学中永恒而常新的主题。驿站馆舍,连同它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因为其独有的功能,而被百代文人写入诗句,笼罩着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倘若那些迁客骚人在羁旅途中又恰逢佳节,尤其是岁末除夕,独居孤馆的滋味,更是可想而知矣。

白居易宦游河北,时值冬至,年根儿临近,自己却不能与家人团圆,只能在邯郸驿馆中失眠: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夜,一个旅人,想象着家中亲人围坐的温暖,三十出头的白居易怎能不想家?相比年轻的香山居士,唐代另一位杰出的诗人高适在已知天命之年宦游异乡,客居驿站,又赶上大年三十,他心中况味更多的是沉重,不仅仅是想家而已: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客心何事转凄然?宦游异乡,前途未卜;客居驿站,凄凉孤苦;思念家人,情怀凄楚;人生易老,年华易去。

人生一世,总是因为前途的未知而苦愁,除夕夜里客居驿馆的孤独与清冷,将这份苦愁渲染到极致,无比浓酽。

无独有偶,唐代另一位诗人戴叔伦,遭遇过与高适同样的情境,也是在除夕,也是在驿馆,下笔也是孤馆寒灯,收句也是衰鬓愁颜: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年又逢春。(《除夜宿石头驿》)

辞旧迎新的冬夜里,驿馆独坐的诗人面对的只有一盏寒灯,形影相吊,怎能不凄然?

或许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只有王摩诘。在王维的神笔下,那盏孤馆里的寒灯在凄风冷雨中霎时明亮了起来,让人心也跟着通融: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或许因友人陪伴,所以心不孤;或许因谈禅论道,所以意圆满。“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这意境何其洞达开阔。或许王维的这份禅意影响了同样是画家的元人倪瓒,倪瓒在那首别致的雅词里淡写轻描:“苔生雨馆,尘凝锦瑟,寂寞听鸣蛙。”(《太常引》)倪云林写此词是在暮春,王摩诘是在深秋,季节相反,意味却相近,平和归平和,气氛总是清寒。

或许驿站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或许是人们都沾了驿站的光,凡落笔写到一个“驿”字,那份寂寞就已占了先机。陆游的名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意境清寒之外,又平添些许明艳,令人遐想不止。

说来陆放翁确与驿站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他的另一首词家喻户晓,虽然咏的是梅,可那梅却是生长在特定之所——“驿外断桥边”(《卜算子》)。评者论此词,以为诗人在借寒梅以自喻,表达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格,这大约也没有什么差错,不过我总怀疑那“驿外寒梅”,或许隐约映射了陆游的某个心结,是关于一个驿站和一位女子的:

陆放翁之蜀,宿一驿中,见题壁云:“御街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坐感秋诗。”询之,则驿卒女也,遂纳为妾。(《词苑丛谈》)

陆游远涉蜀地,夜宿驿馆,偶见驿馆壁上题诗,询问之下,竟然是这间驿站的驿卒之女所作,于是招来相见,纳之为妾。陆游的声明何其大哉,驿卒只不过是招待所的服务员,他女儿的身份何其卑微,眼见这位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加以青眼,这是何等荣光?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结局如何?当陆游载得美人归,不到半年,这位多情的才女便被陆游的妻子逐出家门。伤心之际,此女又赋诗一首以感怀,事件至此结束。对比这样的结果,陆游有何作为,史料未载,而自始至终这位大诗人对此事也似乎不曾留下半句诗文存念。至于放翁的咏梅词,或许果真只是咏梅自况而已,但我愿意将其视作那无名驿卒女孤独身影的写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说到此,不妨再顺道提一提辛弃疾:

辛稼轩过长沙道中,壁上见妇人题字,若有恨者,因用其意成《减字木兰花》云:“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人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词苑丛谈》)

这又是一则文人和女子、诗词和驿站的故事。驿道上的稼轩,碰巧读到了无名女子与驿壁间的题字,于是心有戚戚,唱和成篇,这便纯为一桩风雅事。故事因为无始无终,不去现实的尘埃里纠缠,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反转愈浓,浓而不烈,恰到好处。稼轩驿壁唱和,并不与妇人往来,只是“神会”,绝不类放翁的“纳妾”,更不似五代人陶谷的“赠词”。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派遣翰林学士陶谷出使南唐,这陶谷素来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此番又身为强国大使,自然未把南唐小国放在眼里,于是一幕滑稽戏就此上演,宋人《南唐近事》载:

陶谷学士奉使,恃上国势,下视江左,辞色毅然不可犯。韩熙载命妓秦若兰诈为驿卒女,每日弊衣持帚扫地,陶悦之,与狎,因赠一词,名《风光好》。

由于陶谷骄横自大,道貌岸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咄咄逼人,南唐君臣虽然盛礼相待,私下里都十分气愤。韩熙载却对身边人说:“陶谷绝非真正的道德君子,看我让他现出原形,博诸君一笑!”于是命秦淮名妓秦若兰乔装驿卒之女,每日穿着破衣裳到陶谷下榻的驿馆扫地。独居驿馆的陶谷见色心动,私与之狎,欲结姻缘,并填词《风光好》一首相赠:

好姻缘,恶姻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

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再把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等到第二天,韩熙载再次大宴宾客,陶谷依旧是一副正气凛然的尊容。这时候,韩熙载端着酒杯站起身,传请歌妓秦若兰登场献艺,只见昨日的“驿卒女”此际盛装粉黛,光彩照人。秦若兰樱唇轻启,所歌一曲,正是陶谷私赠的艳词。可以想见陶大学士当时是何等狼狈,满脸通红听完那“驿卒女”的歌曲,不等公事办完就落荒而逃了(《词苑丛谈》)。明代的风流才子唐寅,特意作《陶谷赠词图》,并于画上题诗一首曰:“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

由上所述,不难归出一个结论:驿站是个容易出事的地方,此其一;其二,穷人儿女早当家,驿卒子弟多有才。或许正因为驿站是“迁客骚人”汇聚之所,流传的诗文不可胜数,于是那些驿卒子弟也便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或许因为驿站恰好是他们表达才华就近而便捷的最佳媒介。

从东坡少游,到香山高适,至放翁陶谷,围绕驿馆驿站的气氛或者清寒苦闷,或者惆怅孤独,或者偶尔夹杂些香艳的风流调,都无非关于个人之悲欣荣辱。然则在宋末文文山那里,这一切都将被消解,代之以常人无法体会和比拟的沉郁悲壮,一所小小的驿站承载着山河梦碎的无上苍凉: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

1279年深秋,文天祥身披枷锁站立在披坚执锐的蒙古兵团之中,最后一次抬眼深情凝望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市。这里是金陵驿,这里是六朝古都,今晚在这里夜宿,明日就将生死永别。金陵驿夜宿的孤独感是只属于文天祥的孤独,是超越了唐宋文人驿馆失眠的大孤独。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与金陵驿告别,别离的是一个家国世世代代的运命;苏轼和澄迈驿告别,别离的是一个人一生遭际的坎坷。一个痛吟“从今别却江南路”一个抒怀“青山一发是中原”,前者永离,后者相聚,却都在离与聚的时分写下人生的句点。一切都结束了,只有他们身后的驿站依旧,等待新的驿客书写新的“驿事”。

这一等就是几百年——迁徙、放逐、流浪、宦游,驿馆里的人们行色匆匆,却都几乎做着同样的事,想着同样的问题,感受着同样的心绪,了无新意,直到王守仁出现,在一个最不起眼的 驿站里。

1508年早春,王阳明也开始“别却江南路”,经江西、湖南,向他被贬谪的目的地贵州进发。只不过他告别江南,却是刚刚从死亡线的边缘逃出,宦官刘瑾没能害死这位忠耿之士,上苍决意造就一位不世出的伟人。王阳明这一路,披荆斩棘,独步蛮荒,自长沙驿小憩,由湘江北下,经洞庭,渡沅水,宿过沅水驿、罗旧驿等数不清的大小驿站,直奔后世“心学”门人心中的圣地——龙场驿。他将在这里上任,职位便是小小的驿丞。

赴龙场的茫茫苦旅中,王阳明一定是感慨万端,前途别说希望,生还的影子都很渺茫。但是他有着和四百多年前那位处境相似的东坡前辈一样的情怀:乐观。他不断激励自己,少年时立志做圣人的伟志在心底燃烧得更加猛烈了,荒蛮之地此刻都成了闲云野鹤的“诗家清景”: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

耶溪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沅水驿》)

王阳明驻足沅水驿的古驿楼上,放眼远眺空山流水。他自慰“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正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境相通,其精神实质也便是《易经》里所云的“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更是《大学》所言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知道心中所止,只是一个开始,修道成为“大人”才是终极的目标。但与常人不同的是,王阳明将两者同时“提上日程”,双管齐下,并驾齐驱,并自谓“知行合一”。自此而后“知行合一”观和“良知”说,就成为世称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

所以,所谓“龙场悟道”,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按阳明学的本义,其实也本不该有什么类似禅宗那般的“顿悟”。一切顿悟都是渐悟——王守仁在《沅水驿》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和精深,已经体现出这一点。他想自己如野鹤,他便已经按照野鹤的样子去做了,在超凡入圣之始,心存此理的人便已经是圣人。如此而已。

有的人独居驿馆,“旅馆寒灯独不眠”;有的人乐道忘忧,“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便如一条驿路,起点就是终点,第一莫做,第二不休,走下去就不需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