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 海南海鲜市场 [《海南海鲜介绍》3400字]

海南海鲜市场 [《海南海鲜介绍》3400字]

时间:2019-12-01 09:19:1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海南海鲜介绍》3400字

[海鲜]海南海鲜介绍

海鲜知识入门-特点-分类篇:介绍了海南海鲜不同种类,独有的特点和对人身体的作用。 海南海鲜介绍

三亚毗邻世界著名的北部湾渔场和南海渔场,也是我国所有沿海的渔场中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渔场,因此到了三亚一定要吃海鲜。

鲍鱼、海参、海胆是三亚的海中三珍,营养价值极高,在当地被视为珍品。青蟹、血蚶、蚝和龙虾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据说,当地的鱼虾、螃蟹要比贝类和螺类好吃。

鱼类很难尽尝,清蒸石斑鱼、鲡鱼肉嫩味鲜,一定要尝尝,各种虾如基围虾、对虾、龙虾,各种贝类如鲍鱼、扇贝、鸡腿螺、剪刀贝等也是必食之珍。在海边观海景,吃海鲜,即捞即煮即吃,别有一番风味,真正体会到---“鲜”。

要记住,来海南是必须吃海鲜的,海南的海鲜正宗、鲜活、生猛。海南海鲜的价格则是丰俭由人。 鲍 鱼

鲍鱼是三亚“三绝”之一。鲍鱼非鱼,而是属于贝类,是一种海产软体动物。主要种类有杂色鲍、半纹鲍、羊鲍、耳鲍和皱纹盘鲍五种。每年3至9月是采鲍季节,7至8月是鲍鱼的繁殖期,其时鲍鱼性腺发达,肉又厚又肥。文昌县龙楼镇一带盛产鲍鱼。

龙 虾

龙虾是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浅水海域的海洋动物,是虾中佼佼者。它披盔带甲,还有两条长长的触鞭,美丽威武。海南产好几种龙虾,在文昌东郊椰林等地,游人可在养殖的网中自选鲜活龙虾,即时品尝美味。

龙虾是名贵的食品,其肉软滑,鲜腴可口。在海南,多是生吃龙虾(蘸上芥末和调料),并以虾头、尾、足等熬粥;也有炸、爆炒、清蒸的吃法。

后安鲻鱼

后安鲻鱼是万宁特产之一,盛产于后安小海。鲻鱼又分为乌头鲻、白宜鲻、赤鱼鲻、青鲻、硬磷鲻5种。后

安鲻鱼,体长稍扁,头部平扁,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上颌中央有一凹陷,背鳍两个。小的长约10厘米,大的长约50厘米。

后安鲻鱼四季均可捕获,秋冬为旺季。它是高档鱼种,海鲜补品。不但是宴席上的佳肴,又是老少病弱者、妇女产后的最佳补品之一。

梅花参

梅花参是海南省特有的海珍,三亚“三绝”之一。主要产在南海诸岛海域。海参为“海产八珍”之首,尤以梅花参为最珍贵。梅花参最长可达1.2米,重12至13千克,故称“海参之王”。

梅花参经济价值很高,既是滋补品,又可治病抗癌,有一定的防衰老作用。梅花参可用鸡汤清炖,也可切片加辅料清沙,还可以甜吃,即用海参、鸡蛋、桂圆加冰糖清炖。

海 胆

海胆又叫海刺猬,是一种棘皮动物,呈圆形、半球形或心形。文昌县龙楼所产的海胆比较有名。海胆虽然其貌不扬,但它的生殖腺即海胆膏却是一种味道极鲜美的食物,营养价值很高。

它可生食,也可加工成酒精海胆、盐渍海胆、冰鲜海胆和蒸熟食用。我国早在清朝已利用海胆膏加工成“云丹”,列为风格别致的宴席佳品。海胆膏加上瘦猪肉同煮,吃起来鲜美可口,别有风味。

石斑鱼

石斑鱼的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据有关资料和行家介绍,石斑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鱼类,除含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外,还含有无机盐、铁、钙、磷以及维生素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一

举成为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宴席上的佳肴,是畅销港澳台的名贵海鲜品。

蚝,又名牡蛎,别名蛎黄、海蛎子。牡蛎肉肥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据分析,干牡蛎肉含蛋白质高达45%-57%,脂肪7%-11%,肝糖19%-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钙含量接近牛奶的1倍,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是健肤美容和防治疾病的珍贵食物。

蚝除了肉可食,珠可作装饰外,蚝壳可供用药,功能制酸镇痛,可作胃药,治胃酸过多。对身体虚弱、盗汗心悸,也有疗效。在海南,牡蛎的食用方法较多。鲜牡蛎肉通常有清蒸、鲜炸、生灼、炒蛋、煎蚝饼、串鲜蚝肉和煮汤等多种。

鲳 鱼

鲳鱼富含蛋白质及其他多种营养成分,胆固醇含量也低于所有的动物性食品。鲳鱼肉质鲜嫩、刺少、味佳,营养丰富,而且含有人体所需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钙、磷、铁、钾、钠等多种营养成分。 鲳鱼味甘、平,有一定的食疗作用,食之可令人肥健,益气增力,具有益气补血,柔筋利骨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腹泻、贫血、筋骨酸痛等很有效。鲳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又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食品。

鲳鱼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其鱼肉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W-3系列,经医学临床证明它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物资。

基围虾

基围虾是淡水育种、海水围基养殖的,其得名原因是“围基养殖”。基围虾形态像对虾,但它的壳比对虾软,体形没有对虾大,一般如中指大小,海南的基围虾体肥壳薄、肉质鲜美爽口。

红 鱼

红鱼肉厚刺少,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被列为优质海产鱼类,是著名的海鲜美食。海南儋州出产的红鱼干和临高出产的红鱼筒是海南的著名特产之一。

青 蟹

三亚产的青蟹每只可重达0.5公斤,在清明节前后和冬至时吃青蟹是最好的。青蟹食法多样,多为清蒸,肉厚膏肥,味道十分鲜美。人们还用它来制作蟹饼,鲜脆清香,别具风味。

血 蚶

血蚶为海南重要高价食用贝类之一,因具有血红素而得名,一般相信吃血蚶可以补血,自古即被视为滋补佳品。海南民间有用炭火烤的食法,叫做“原味血蚶”。一些人家有大年初一吃血蚶的习俗,人们把蚶壳当作两扇“门”,蚶肉视为“元宝”。

马鲛鱼

马鲛鱼,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龙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结群作远程洄游。马鲛鱼刺少肉多,体多脂肪,与“雪菜”同烧鲜美异常,可作“熏鱼”,也可用盐腌制,是下饭的佳肴。

对 虾

对虾是节肢动物,身体长15-20厘米,甲壳薄而透明。第二对触角上的须很长。肉味鲜美,是我国的特产之一。主要产在黄海和渤海湾中。过去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所以叫对虾,也叫明虾。

对虾是真正的美味,对虾大小均有,用大蒜、柠檬油或者peri-peri腌泡汁加工。对虾价格相对低廉,海南旅行网建议您在海南三亚旅游的过程中至少要品尝一次。

芒果螺

芒果螺的形状有点像芒果,口感鲜嫩。姜爆芒果螺味道也非常的美味,鲜嫩的螺内吃在嘴里口齿留甜,如果加点辣椒炒又是一种味道。

扒皮鱼

扒皮鱼是一种营养相当丰富的鱼类,它的蛋白质含量特别高,每100克鱼肉就含1.92克的蛋白质,其他营养成分包括微量的脂肪、钙、磷、铁等。扒皮鱼肉可做药用,治疗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

鱼肉比较淡,海南旅行网建议大家用豆豉、酱油、姜丝、蒜蓉焖煮最好吃。切片煮汤,用一点芫荽和姜丝调味,听说比生鱼片还好吃,切片煮面线汤也非常可口,不妨一试。

鱿 鱼

鱿鱼,也称柔鱼、枪乌贼,营养价值很高,是名贵的海产品。它和墨鱼、章鱼等软体腕足类海产品在营养功用方面基本相同,都是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并含有十分丰富的诸如硒、碘、锰、铜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鱿鱼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元素,对骨骼发育和造血十分有益,可预防贫血。鱿鱼除了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外,还是含有大量牛磺酸的一种低热量食品。可抑制血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成人病,缓解疲劳,恢复视力,改善肝脏功能。其含的多肽和硒等微量元素有抗病毒、抗射线作用。

中医认为,鱿鱼有滋阴养胃、补虚润肤的功能。海南旅行网特别提醒大家,鱿鱼之类的水产品性质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鱿鱼含胆固醇较多,故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应慎食。鱿鱼是发物,患有湿疹、荨麻疹等疾病的人忌食。

红口螺

白灼红口螺的做法保持其原汁原味,吃的时候可蘸酱料入口,口味鲜美;炭烤做法为,加少许烧烤配料,让其入味到内部,香上加香。其中,如果搞成微辣口味,口感为最好。

蛏 子(蛏音同“撑”)

蛏子的肉很好吃,并且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是一种大众化的海产食品。夏天是盛产蛏子的季节。蛏子最常见的一种叫长竹蛏,两壳形似长竹筒,因此而得名。蛏子是夏天佐酒的佳肴。蛏肉可以拌凉菜,最宜夏令。

鸡腿螺

鸡腿螺的外型和其他螺无太多区别,只是表面纹路更粗糙些,最大的不同在与螺肉本身,形状象一个小小的鸡腿。白白嫩嫩,好比丰满女人的如雪肌肤。入口则更是清甜,慢慢咀嚼,能品出一种别具一格。海南旅行网建议大家有机会都尝尝,毕竟这是其他地方都吃不到的海鲜品种。

海 白

海白,一种贝类,外壳呈白色,海南人称其为“海白”。常用来煮汤或烧烤,冬瓜海白汤,是海南的一道名菜,味道十分鲜甜。由于价格比较低廉,海南旅行网推荐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作文二:《各种海鲜鱼类的介绍。》17000字

鳀:

[形态特征]  口大,下位。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尾鳍叉形。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

[生物习性]  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营养特征]  鳀鱼虽然个小,但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18~20.1克,脂肪5克矿物质2.0~2.5克,此外,还有维生素A、维生素E。其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16种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和甘氨酸是鳀鱼味道鲜美的原因所在。鳀鱼脂肪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特殊疗效。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重要作用。

狮子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体长可达450毫米。头宽大平扁,吻宽钝,,眼小,上侧位。口端位,上颌稍突出,鳃孔中大。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身体上各鳍的硬棘,尖锐而且具有毒素,是它们在大自然生存时御敌的唯一武器。

[生物习性]  狮子鱼性格凶猛,喜食小鱼虾蟹。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花色品种很多,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

小黄鱼:

[形态特征] 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尾柄较短,臀鳍第二鳍棘小于眼径,颌部具6个小孔;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生物习性]  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 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沿海。

[营养特征]  原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优质食用鱼,也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

龙头鱼: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26厘米、体重75~150克、眼很小,前位、口裂甚大,由前颌骨形成口裂上缘。两颌牙密生、细尖,能倒伏、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头及背面浅棕色,腹部乳白色、侧线发达、明显,从头盖骨直达昆鳍叉中央。背鳍1个,仅有鳍条,无鳍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胸鳍和陶鳍发达。约等长;尾鳍三叉形,中叶较短。

[生物习性]  生活于暖温性海洋的下层,运动能力不强,常栖息于浅海泥底的环境中。每年春季为产卵期。杂食性,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均产之、尤以浙江的温、台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产量较多, 是中小型海产鱼类。

[营养特征]  肉松软,含水分高,不易保存或远运。鲜食味甚 美,也可加工成干品。龙头

鱼含蛋白质29%-76%(干基),脂肪14%~21%,钙500~650mg,铁6~18mg,磷2800~3700lug,其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超过牛奶,达10000mg,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占蛋白质量皆超过100mg,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味道鲜美的营养强化食品原料。由于其肉质柔软多水、不易贮运保藏等原因,目前国内除大部分就地鲜销外,剩余的只是加工成盐干品或作鱼粉原料、鱼饲料等。

黄鮟鱇 :

[形态特征]  体柔软,无鳞,头和体和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头大,平扁,呈圆盘状。口宽大,口底前部黄色,下颌有可倒伏尖牙1~2行。第一背鳍6鳍棘,第二棘位于吻背部,顶端有皮质穗。臀鳍具8~11鳍条,胸鳍臀状,脊椎骨29~30个,大者可达1000毫米。

[生物习性]  冷温性底鱼类 。常栖伏海底,以背鳍顶端的皮质穗诱捕小鱼等为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及渤海。

[营养特征]  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自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好原料。

赤鼻棱鳀: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向后渐窄;腹部有棱鳞。吻显著突出、圆锥形。眼较大,眼间隔中间高。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有细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上方。臀鳍基部较长,起点在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体背侧浅绿褐色,腹部银白色,吻端和头部背面桔黄色。尾鳍黄色,后缘黑色,基部散有黑色小点;其余各鳍色淡,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下。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我国沿海,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小鱼。在福建每年3~4月和10月为主要捕捞季节,产量不高。

[营养特征]  小型食用鱼类,经济价值不高。

黄鲫:

[形态特征]  体扁薄,背缘稍隆起,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头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缘有棱鳞,无侧线、胸绩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臀鳍长,尾鳍叉形,不与臀鳍相连。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是青绿色,体侧为银白色。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

[生物习性]  栖息于水深4~13米以内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浅海区。适温5~28度,肉食性,主要摄食浮游甲克类,还摄食箭虫,鱼卵,水母等。产卵期南海2~4月,东海以北5~6月。卵浮性,球形。有洄游特性。

[产地分布]  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常年可捕获,以春秋两季为旺汛,产量集中。

[营养特征]  可鲜销、制咸鱼干或鱼粉。产量较大,其个体小而肉薄,味鲜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鲜食以干炸或干煎食用最佳,且宜于加工成干制品,在春季的晒干品为白色,秋季的晒干制品呈淡黄色。其咸干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称黄鲫为烤子鱼。性甘温,能和中补虚、利尿消肿、益气健脾、清热,有利老年视网膜。

小带鱼:

[形态特征]  体呈带状,极侧扁。体长约104~340毫米。体前部背腹缘几呈水平,向后逐渐细尖,尾部末端呈鞭状。头前端尖锐。眼中等大,眼间隔凸起。吻尖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微突出,牙发达,上颌前端有大钩状的犬牙4个,两侧各有10个较小的扁尖牙。下颌前端有2个大犬牙,每侧有8个小型的扁尖牙。鳃孔大。体光滑无鳞。侧线几呈直线状。背鳍很长,约占背部的全长。腹鳍退化呈小片状突起。臀鳍仅棘端露于皮肤外。尾细尖呈鞭状。全体银白色,除尾鳍黑色外,各鳍均为灰色 。

[生物习性]  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通常栖息于近岸浅海,咸淡水及河口附近。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营养特征]  带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碘和多种维生素。带鱼能补益五脏,强身健体,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带鱼身上的银白色油脂,含有一种抗癌成分硫代鸟嘌呤,对白血病和癌症有辅疗作用。专家认为,吃带鱼时,最好不要将它身上的细鳞刮掉。患有疥疮、湿疹等皮肤病或皮肤过敏的人,应谨慎食用。

大头鳕:

[形态特征]  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腹鳍喉位。下颌颏部有1 须,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鳞很小。体长一般为21~70cm。

[生物习性]  食中、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冷水性底层栖息鱼类。通常栖息在水深50~80m海区,为我国北方海区经济鱼类之一。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和东海北部。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

[营养特征]  鳕鱼肉质厚实,细剌极少,肉味甘美。蛋白质占16.8%,所含脂肪和鲨鱼一样,只有0.5%。鳕鱼的肝脏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DPA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和其他多种维生素。鳕鱼肝油中营养成分的比例,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被北欧人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 鳕鱼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鳕鱼肝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肝油还可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鳕鱼肝油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

鮸鱼: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300毫米,重1~2千克;最大者可达5千克。体长,稍侧扁,头中大吻短而钝尖;口大,前位;两颌牙外侧一行较大,内侧牙细小呈带状;颏部有 4个小孔,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裂缝状;体被栉鳞,各鳍基部具小圆鳞;侧线完全;背鳍连续,具9~10鳍棘,28~30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间具一凹缺,尾鳍楔形;鳔大,圆椎形,两侧有34对侧枝,每一侧枝有背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成网状。

[生物习性]  为暖温性底层海鱼,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白天下沉,夜间上浮,多分散活动,不集成大群。性成熟个体的体长约为500毫米,怀卵量70~200万粒。生殖期在长江口外为7~8月,在舟山群岛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为4~5月。产卵后鱼群索饵,一部分游向较深海区。为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朝鲜和日本南部。

[营养特征]  鮸鱼是名贵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除鲜食外还可以制作罐头或加工成鮸鱼牶。鮸鱼牶是上等鱼肚,还有一定药用价值,有养血、补肾、润肺健脾和消炎作用。

黑鳃梅童鱼:

[形态特征]  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黑鳃梅童鱼一般体长 7.5~9. 5厘米、体重 9~20克,其鳃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块而棘头梅童鱼则无黑斑块、此为二者的显著区别。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渤海,为我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

[营养特征]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鲜销。

带鱼:

[形态特征]  带鱼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 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

[生物习性]  带鱼白天怕强烈的阳光,有“昼伏夜行”习性。属暖水性近海洄游鱼类,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台湾岛东岸 ,每年定期有两次带鱼鱼汛:5月~7月夏初,为幼带鱼的生长索饵洄游期;10月~12月秋未,为成年带鱼繁殖洄游期。

[产地分布]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营养特征]  带鱼肉肥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带鱼含蛋白质18.4克,脂肪

4.6克,还含有磷、铁、钙、锌、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带鱼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且脂肪酸 碳链又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养肝、祛风、止血,对治疗

出血、疮、痈肿等疾有良效。

高眼鲽科: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克左右、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位于头背缘中线上。两侧口裂稍不等长,两额均有尖细牙齿,前鳃盖边缘游离、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无弯曲、有眼一侧被弱栉鳞,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无斑纹。无眼一侧白色,被圆鳞,头部及两眼间鳞片均细小而密、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胸鳍一对、较小;腹鳍由胸鳍后部起至尾部前端;尾鳍双截形、尾柄长。

[生物习性] 冷水性底栖,回游型鱼类。渔期分春、秋两季,4-5月份为春汛。11-12月份为秋汛。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近海、我国的黄海和渤海产量多,东海较少。

[营养特征]  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但因含水份多,肌肉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变质,需加强冷冻保鲜。

竹荚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长约40厘米。其背部多呈黑褐色,腹部为银白色。体被圆鳞,侧线全部由大型梭鳞覆盖。

[生物习性]  竹荚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迅速,喜欢结群聚集,有趋光特性,特别喜欢群游于海草茂密的暗礁或岩礁周围。潮流、气候、水温等原因,每天的群游层次也有所不同。竹荚鱼为肉食性鱼类,食性较杂,吞饵较猛。

[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沿海等水域。

[营养特征]  竹荚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几乎不含粗纤维营养利于人体吸收。竹荚鱼为多脂鱼,脱脂、脱腥是鱼排产品生产的关键。

刺鲳:

[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背面圆凸、头较小,吻短。两颌各具一行细齿,排列紧密。体被薄鱼鳞,易脱落,头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微弯、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背鳍1个,鳍棘部由独立的小棘组成;腹鳍甚小,可折叠于腹部凹陷内;臀鳍和背鳍相对并等长,尾鳍深叉形。

[生物习性]  12~2月份为旺汛期;东海渔期为9~12月份,10~11月份为盛渔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与东海,系我国次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营养特征]  肉可供鲜食,也可加工成咸干品。

发光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被细弱栉鳞,极易脱落。前鳃盖骨边缘光滑。肛门色浅,距腹鳍基显著近于臀鳍起点。在腹鳍附近有一“U”字形发光器,呈黄色,埋于皮下。体长一般在58~75毫米。

[生物习性]  为暖水性能发光的底层小鱼。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见于南海及东海。

细条天竺鱼:

[形态特征]  头大,吻短,眼大,眼间隔约等于眼径。两颌齿绒毛带状,犁骨与腭骨亦具绒毛齿。体被弱栉鳞,鳞较大,易脱落。第一背鳍鳍棘细弱,尾鳍圆形。体灰褐色,体侧有9~11条暗色横条,条纹宽小于条间隙。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下.

[生物习性]  栖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中下层小型鱼类,性喜结群,通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的浅海。夏季生殖,雄鱼有护卵作用,卵子含于口腔内孵化。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

[营养特征]  体型小,多刺,耳石大,很少食用。

鲐鱼:

[形态特征]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跨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生物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游泳能力强,每年作较远距洄游,有垂直移动现象。趋光性,生殖季节和索饵季节喜集群,主食浮游甲壳类,次为小鱼。1龄成熟,2龄几乎全部成熟。生长迅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南海沿海全年可捕捞,为我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

[营养特征]  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晒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体内脂肪多,肝脏维生素含量高,可分别炼制人造白脱和鱼肝油。鲐鱼体内含有两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物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物质在鲐鱼脂质中含量较高,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防止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压,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肌梗塞,防止脑梗塞,最终防止成人病。孕妇及青少年和儿童多食鲐鱼,有助于生长发育、提高智力。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鲐鱼经济价值颇高,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用鱼。

花斑蛇鲻:

[形态特征]  体长柱形,吻短而尖,眼中等大,脂眼睑发达,口裂很宽,有细长的前颌骨。两颌具锐齿,能倒伏。腭部每侧有2组齿带;内组齿带短,多行;外组齿带长,1~2行。腰骨后端粗短,两腰骨缝合处中央具1小孔。鳃孔大,具幽门盲囊。体被圆鳞,背鳍约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脂鳍约位于臀鳍后部的上方;胸鳍中等大,侧中位;腹鳍9条,内侧鳍条短于或略等于外侧鳍条;尾鳍叉形,均海产。花斑蛇鲻的背鳍前缘和尾鳍上缘各具一行节状暗色斑,体侧有9~10个黑灰色斑,幽门盲囊13~18。最大个体达470毫米,重约1千克。

[生物习性]  暖水性的底栖凶猛肉食性鱼。

[产地分布]  布于东海和南海,产量大,是南海重要经济鱼类。

[营养特征]  捕捉后洗净,除去内脏和皮,肉可入药。补肾健脾,用治肾虚所致遗尿及尿频多。

短尾大眼鲷:

[形态特征]  短尾大眼鲷,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匣米、体重100~200克。吻短,眼甚大,约占头长的一半,故得名大眼鲷。口大而倾斜上翘。前腮盖骨边缘有细锯齿。前腮盖隅角处有一强棘。两颌、犁骨、颚骨有牙皆细小,多行、体被细小而粗糙的栉鳞,鳞片坚固不易脱落。侧线位高与背线平行、背鳍与臀鳍均长而大,胸鳍较短;尾鳍浅叉形。全身浅红色,腹部色浅,尾鳍边缘深红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间均有黄色斑点。

[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沙泥底质海域。 甲壳类为食,胃中也发现过原生动物和硅藻。

[产地分布]   大眼鲷科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北部湾全年均产,为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

[营养特征]  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8.3 g  脂肪1.9 g,还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等。

蓝点马鲛: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黑色圆形斑花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大,深叉形。

[生物习性]  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游泳敏捷,有洄游习性。性凶猛,主食小鱼小虾。1龄开始成熟,主要是2,3龄成熟,雄鱼比雌鱼早熟一年。生长迅速。

[产地分布]  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

[营养特征]  蓝点马鲛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克多、脂肪2.5克,肉坚实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做罐头和咸干品,其肝是提炼鱼肝油的原料。蓝点马鲛是出口品种。

短鳍红娘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向后渐细,一般体长14~24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端中央凹入,两侧圆钝,各具几个小棘,边缘有锯齿,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头部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大栉鳞。头和背部深红色,腹侧为乳白色。背鳍2个,其基部两侧各有一纵列有棘楯板。第1背鳍后上方有一红斑;胸鳍宽大位低、内侧呈红色;其下方有3条指状游离鳍条;尾鳍浅凹形,上叶略长于下叶;背、臀鳍呈浅红色。

[生物习性]  为近海肉食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区,成鱼食底栖动物。2龄成熟,春产卵。有产卵洄游习性,一般结群不密集。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营养特征]  为常见的一般经济鱼类,产量不高。肉质较好,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7克。鲜销为主,汆汤食之味鲜美,也可清炖、油炸食用,还能维护素菜里的各种营养成分。

黄鳍马面鲀: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 9~11厘米,体重15~25克。背鳍二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l.6倍。第2背鳍鳍棘很短小,藏于背部凹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近似。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

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通体桔黄色。

[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常集结小群。喜栖息于海草丛生海域,食用时需剥皮。

[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为我国东南沿海春汛生产的主要渔获物之一,且产量大。

[营养特征]  黄鳍马面鲀鲜鱼经剥皮、去头、去内脏称为“三去马面鱼”,再去尾鳍、背鳍后称“四去马面鱼”或叫“白肉”。畅销各地,很受群众欢迎。除鲜销外又是做美味鱼干片,狮鱼罐头的主要原料。其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等可做鱼粉。

黄条鰤:

[形态特征]  上颌骨宽,其后上角较圆。侧线上无棱鳞。幽门盲囊呈指形,约120-213个。脊椎骨11~14。从吻至尾柄有一明显的黄色纵带。体型较大,体长300-500毫米,大者可达1米多。

[生物习性]  中上层鱼类,生长迅速,可作为养殖鱼类。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仅产于黄海与渤海。

叉斑狗母鱼:

[营养特征]  富含EPA、DHA,还含有8种氨基酸,烟酸和钾。

[形态特征] 叉斑狗母鱼,体长圆形。眼大,侧前位。口大。前颌骨细长,其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两颌具侧扁细齿2~3行,内行齿大,能倒伏。腭部每侧有1组齿,通常2行。鳃孔大;鳃耙短小;假鳃很发达。胃大,盲囊数较多。体被圆鳞,易脱落。头的背面、颊部和鳃

盖上均被鳞。背鳍无棘,位于体中部略前;脂鳍小,位于臀鳍后部的上方;胸鳍侧上位,向后伸到腹鳍基;腹鳍8条,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尾鳍叉形。体侧有1纵列呈叉状的暗斑,腹膜黑色,腰骨后突细长,一般体长100毫米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165毫米。

[生物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近海靠近礁盘至外海较深之砂泥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通常在砂地上停滞不动,身上的花纹是很好的伪装,有时会将整个身体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猎物游经时,跃起吞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东至阿达曼海,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我国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条尾绯鲤:

[形态特征] 下颌缝合处有1对长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眼前部被鳞。体被栉鳞,鳞薄而易脱落。第一背鳍有7鳍棘,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约等长。体长一般为75~130毫米。

[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浅海,游泳缓慢。

[产地分布] 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较少见。

[营养特征] 个体不大,肉味好,产量高。

白姑鱼: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400克。口大,上下颌略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呈带状;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孔6个,细小。鳔大,前端圆形,不向外突出成侧囊,鳔每侧具侧技25对。额部有6个小孔,无颜须、体被栉鳞,侧

线鳞48~51个。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体长一般为120~260毫米,重250~400克;最大可达340毫米,重1100克。

[生物习性]  近海暖水性中下层经济鱼类,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喜栖息于海水涔清、水深40—10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捕鱼性鱼类,主要摄食端足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及小型鱼类,还有少量蛇尾类。在生殖期间常发出咯咯声,2龄鱼大部分性成熟并参加生殖洄游,卵球形,浮性,卵径0.73-0.8毫米。集群产卵,产卵后分散索饵。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外海、舟山渔场、连云港外海、鸭绿江口一带。

[营养特征]  属次要经济鱼类,肉味一般,鲜销或制盐干品。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9.1克,脂肪8.2克,维生素E,含钙,镁,铁等。

弓背鳄齿鱼 :

[形态特征]  口大,前位。上颌牙1行,犬牙状;下颌牙多行,1行为犬牙;两颌犬牙均可活动。眶前骨下缘有分叉小棘。前鳃盖骨后下角有三棘,两棘向前,一棘向后而尖长。体被小的强栉鳞,不呈覆瓦状。侧线每侧2条,上下侧线均有若干分技。

[生物习性]  为肉食性底层小鱼,体长多在100毫米左右。

[产地分布]  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银鲳: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体被小圆鳞,易

脱落,侧线完全。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无腹鳍,尾鳍深叉形。

[生物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近海,生殖季节集群游向近岸及河口附近。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主要渔场有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可形成较大的渔汛。

[营养特征]  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 银鲳是出口品种,输往日本,香港,澳门。

青鳞鱼: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0~12厘米,体重8~10克、头小,吻短,有发达的脂眼睑、口小,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腭骨及舌部有细牙。上颌骨中间无凹陷。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缘有锯齿状大棱鳞、无侧线。背鳍1个,胸鳍位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头及背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

[生物习性]  属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性喜集群,栖息于流水缓慢、水深5一30米的水域。集结的鱼群灵敏性很强,易受惊扰。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产量较大。

[营养特征]  鱼体小,小刺多。卤鲜油煎食用或加工成盐干鱼,干鱼烤食,是方便经济的大众化水产食品。青鳞鱼骨粉是一种蛋白质含量为27.0%、脂肪含量为2.0%的典型的高营养低热能食品。

黄盖鲽:

[形态特征]  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体扁平呈长卵形。鳃耙短宽而扁。有眼恻栉鳞,无眼侧圆鳞,吻与腭无鳞,眼间有鳞,左右侧线发达。

[生物习性]  为近冷温性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质海区。食甲壳类,多毛类及小鱼。卵生,卵浮性。雌性2龄成熟,雄性3龄成熟。繁殖期3-5月,成熟卵半透明性。卵径0.84-0.92毫米。卵膜厚。黄盖鲽能耐2-3度的低温,地方种群多。

[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中国、朝鲜、日本沿海均产,以黄、渤海产量较大。

[营养特征]  鱼肉味较好,冷水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但因含水份多,肌肉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变质,需加强冷冻保鲜。

半滑舌鳎:

[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呈舌状,头部短,眼在身体的左侧。有眼侧被栉鳞,有3条呈褐色或暗褐色的侧线。无眼侧光滑呈乳白色,无侧线。背臀鳍和尾鳍相连,无胸鳍。雌雄个体差异非常大。

[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食小型蟹类和虾姑类。卵生,卵浮性。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量少,生长速度快,食物层次低,耐低氧,病害少。半滑舌鳎活动少,鱼鳃鱼体上容易附着污物。但适合我国大部分海区养殖。

[产地分布]  分布面广,我国各海均产,也见于朝鲜,日本。

[营养特征]  肉味鲜美,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小,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富含常量和微量元素。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养殖半滑舌鳎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

和丙氨酸略低于野生半滑舌鳎。养殖半滑舌鳎C19∶1含量高于野生半滑舌鳎的含量, C22∶6(DHA)的含量高于养殖半滑舌鳎的含量。 半滑舌鳎内脏团小,出肉率高,肌肉细嫩,口感爽滑,鱼肉久煮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具有特殊的芳香味道,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胶质的优质比目鱼类,被列为我国传统名贵鱼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棘头梅童:

[形态特征]  尾柄细长。额部隆起,高低不平。体色背侧灰黄,腹侧金黄色。背鳍鳍部边缘及尾鳍末端黑色。体长一般9~14厘米,体重16~50克。

[生物习性]  近海性小型鱼类。每年的4~6月和9~10月为渔汛旺期。

[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分布,主要在黄海和东海,以东海产量最大。

暗纹东方魨:

[形态特征]  暗纹东方魨的成鱼体长一般20—30cm,体重150-500克。身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狭小。口端位,横裂。眼小,侧上位。鼻孔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对。无腹鳍,尾鳍平截。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体背、腹面均披小刺。体背及上例部具灰褐色横带绞4—5条,下侧及腹部桔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生物习性]  暖温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及河口,全年可捕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水域的中下层。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育肥,然后入海,在海中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后再进入淡水产卵。杂食性鱼类,食性广,幼鱼食性稍不同于成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鱼苗为食。成鱼的动物食物包括鱼、虾、螺、蚌、昆虫幼虫、技角类、挠足类等;植物性含物包括高等植物的叶片,丝状藻类等。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于沿海及通海的江河中下游。

[营养特征]  其肉味鲜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其煮食外,亦可腌制成干。但其皮肤、生殖腺、肝、血液中合有毒素.特别是繁殖期间毒性最大。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质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又含维生素 B1 20 微克,B2 100微克。河豚的毒性物质为河豚毒素和河豚酸等。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近年来河魨毒素被应用于镇痛和戒毒领域,国内外需求不断增加,人工繁育和饲养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黄姑鱼:

[形态特征]  吻短钝。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颏孔一对相互接近,中间有一肉垫;内侧颏孔和外侧颏孔均存在。无颏须,鳔大,前端圆形,无向外突出的侧囊,鳔侧具缨须状侧枝,约22对。脊椎骨25个。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有明显的季节性洄游,生殖期游向近岸水深4、9米处产卵。鳔具有发声能力,特别在鱼群,密集的生殖盛期。在浙江、江苏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为黄姑鱼渔汛;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渔汛期则是5~7月份。

[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营养特征]  每100克含蛋白质: 18.40 克 脂肪: 7.00 克维生素B1: 0.04 毫克,维生素B2: 0.09 毫克和维生素E,含钙,镁,铁等,是经济鱼类之一。刺少,肉质坚实呈蒜瓣型,但口感不如大、小黄鱼嫩滑和鲜美。每年5、6月间的黄姑鱼肉肥嫩味鲜,是时令性鱼品之一。此外,其肉和鳔均可入药,有补肾、消肿之功能。 黄姑鱼输往日本,香港、澳门。

绿鳍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14~30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角钝圆,两颌及犁角具绒毛齿。头部、背面与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小圆鳞、头部及背侧面红色,并有黄色网状斑纹。背鳍两个,分离。其两侧各有1纵列棘楯板;胸鳍长而宽大、位低,下方有3条指状游离鳍条,内侧为具斑点的艳绿色;尾鳍截形。后缘白色。

[生物习性]  生活习性与红娘鱼很相似,但较其快。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

[产地分布]  分布范围广。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为:黄海和东海交界处。

[营养特征]  绿鳍鱼是营养丰富的经济鱼类,每百克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7克,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之一,颇受食客欢迎。肉较细嫩,刺少。鲜食清炖或红烧均可,汆汤食之味甚鲜美。它颜色艳丽,能给人以美感;它含蛋白高,而含脂肪低,给人以安全感,炖吃、清蒸都食不腻人,是理想鱼肴。

鲈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

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大的个体达10千克左右。

[生物习性]  近岸浅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一般不结成大群,冬末在河口产卵。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其性凶猛,贪食,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幼鱼常随流混入港养池中,如不及时消除,能大量吞食池中养殖的其他鱼类和虾类。

[产地分布]  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福建沿海终年均可捕获,也是沿海一带增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营养特征]  有较高经济价值,九龙江的江东桥为鲈鱼的著名产地,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类。

真鲷: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生物习性]  近海暖温性小型珊瑚礁鱼类。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

[营养特征]  我国名贵鱼类,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食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真鲷输往日本。

棕腹刺鲀:

[形态特征]  背腹部具小刺,腹面自头部至肛门前有许多纵向的小沟。鼻囊圆突状。体背侧绿色。尾鳍凹形。上叶尖端和下叶缘白色。鳃孔黑色。中筛骨长方形,长为宽的2倍余,体长一般为130~250毫米,大者可达540毫米左右。

[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

[产地分布]  我国南海较习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营养特征]  内脏有毒,经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

油魣: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胴体呈圆筒形。吻长如梭,口裂大,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体被圆鳞,侧线发达平直,鳃耙缺少或退化,腹鳍腹位或亚胸位,尾鳍分叉。第一背鳍的位置稍后于腹鳍。体色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一般体长25~40厘米。

[生物习性]  为暖水性凶猛鱼类,以沙丁鱼和虾类为食。一年成熟,产卵期为6~8月。油魣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幼鱼偶尔会进入河口觅食,略能忍受低盐度水域。泳姿特别,常头上、尾下地直立水层中。成鱼为沿岸洄游鱼类,性凶猛,不结大群,泳速快,易感音响,食枪乌贼、虾类及竹蛏等。 在黄、渤海油魣3龄性成熟,产卵期在6至8月间。

[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渤海、黄海和东海。产量不高。

[营养特征]  油魣肉味好,脂肪丰富,蛋白含量高,尤其在枫叶染红的深秋季节,油魣更加肥美,盐烧、炭烤、油煎最能体现油魣独有的软、酥、香的风味和微苦泛甜的特色。

牙鲆: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小梯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端圆鳞,呈白色。侧线鳞-128,左右侧线同样发达,无颞上枝。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的两个鼻孔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有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也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生物习性]  冷温性底栖鱼类,有潜沙习性,结群和洄游性。性较凶猛,主食底层小鱼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2-3龄性成熟,春产卵,生长快。

[产地分布]  在南、北美洲东西岸较多,已知的有近20种,而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是东北亚沿岸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

[营养特征]  牙鲆肉质细嫩,味鲜美,为名贵鱼。褐牙鲆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1克,脂肪1.7克。肉质细白鲜嫩,可鲜食,也可加工制做罐头或咸干品。此外,褐牙鲆还是药用鱼类,其肉有消炎解毒、健脾益气等功效,其肝可提取鱼肝油;褐牙鲆也输往日本、香港、澳门。

孔鳐:

[形态特征]  体平扁,体盘略呈圆形或斜方形、一般体长30~50厘米。体盘宽度大干长度,体重1000~5000克、尾平扁狭长,侧猪发达、吻中长,吻端突出。口大、横裂状,牙细小

密列齿面稍波曲、眼小呈椭圆形,其后具喷水孔。背、腹面光滑、尾背部有结刺,雄性鱼为3纵行;雌性鱼为5纵行、头后第一结刺前面正中有一群椭圆形或直条状的粘液孔。体背部为褐色腹面浅灰色或灰褐色。腹面腹腔两侧具许多黑色粘液孔、背鳍2个,间隔小,位于昆的后部;胸鳍较宽,前线与头部相连;腹鳍前部呈足趾状;尾鳍短小。

[生物习性]  生产性种类,产卵或越冬时常群居,栖息于水温较低水域,常埋于沙中,日伏夜出觅食,以蟹,虾,多毛类或贝类为食,也食小鱼及头足类。卵生,卵外包角质外壳,每产1-2个休息1至数日,卵可借角状突起物粘于它物上。渔期不明显,一般随其他鱼类一起捕。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南海及黄海、渤海均产之,但产量不集中。

[营养特征]  肉多刺少,无硬骨。其肉可鲜食,但更多的是腌制加工成淡干鱼。劳子鱼干是辽宁、山东等省沿海居民习惯而喜食的水产品。被视为过春节不可缺少的“年货”。孔鳐肌肉中含有微量尿素,故鲜食烹调前需用沸水烫一下,以除异味。

大麻哈鱼(鲑科)

Oncorhynchus keta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鲑鱼、麻糕鱼,英文名为 Chum salmon。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头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鳃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人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两侧有10~12条橙红婚姻色斑纹。

[产地分布]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门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0月份为生产旺季。

[营养特征]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特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草鱼(鲤科)

Mylopharyngodon piceus

地方名皖、草鲩、白鲩、草根鱼、草包鱼、厚鱼、草鲲、草棒、鲍鱼、白鲜、馄子。

[形态特征]  草鱼体较大。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尾部侧扁。头顶宽平,口圆钝,上颌稍长于下颌。无须。下咽齿2行呈梳状。体被大圆鳞。侧线微弯,后延至尾柄正中轴。鳍无硬棘,。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叉形。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面白色,胸鳍、腹鳍略为灰黄色,其余各鳍淡灰色。

[产地分布]   草鱼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广,南北均产,因轮捕全年都有,以11~12月份产量最多。

[营养特征]   草鱼是大型鱼。肉厚刺少味鲜美。每百克草鱼肉含蛋白质 17.9克、脂肪 4.3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其肉质白嫩、韧性好、出肉率高(特别是活草鱼宰杀洗净血污),除乌鳍外,其他种鱼肉都不及,是宾馆饭店烹制鱼片用的主要原料。一般家庭食用多红烧、清炖、瓦块鱼等,还可做熏鱼和盐干鱼。

鲤鱼 (鲤科)

英文名 Cyprinus carpio,地方名鲤拐子、鲤子、仁鱼、朱砂鲤、朝仔、毛鱼、花鱼。

[形态特征]  体长,略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口下位或亚下位,呈马蹄形。有吻须一对,较短;颌须一对,其长度为吻须的2倍。鳃耙短。下咽齿3行。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微弯,侧线鳞36枚。背鳍长,其起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背鳍、臀鳍第3棘为粗壮的带锯齿的硬棘。尾鳍深叉形。荷包鲤体宽。红鲤红色。

[产地分布]  适应性强,可在各类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是养殖的主要对象,全年均有生产,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

[营养特征]  为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淡水鱼中总产量最高的一种。其外形美观,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整条、切块烹调

均佳,盐渍、风干也别有风味。鲤鱼药用价值亦高。其性味、干、平,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消肿、安胎通气之功效。药用一般做汤淡食或配某些中药同服。

作文三:《[海鲜]海鲜种类介绍》900字

明珠

棒棰岛

国联GUOLIAN

中洋

远洋

陆龙兄弟

好当家HOMEY

三山岛

[海鲜]海鲜种类介绍

摘要:海鲜知识入门-特点-分类篇:对鱼类、虾类、贝类、肉类、冰鲜类海鲜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下内容由买购网整理,提供给您参考。

海鲜种类介绍

海鲜种类:

1.鱼类   (活鲜)

大黄鱼  雅片鱼  小嘴鱼  多宝鱼  海黑鱼  先生鱼  小姐鱼 海鳝鱼  海鲶鱼  海鲁鱼  海兔鱼  老板鱼  皮匠鱼  石浆鱼 美国红  象拔蚌  活大鲍  活小鲍  活海参  活海肠  活甲鱼

2. 鱼类   (冰鲜)

沙鱼  大鸦片  大海鳝  大鲁子  三文鱼  小嘴鱼  棒鱼 老板鱼  黄花鱼  安康鱼  拔鱼  加吉鱼  海浮鱼  八角鱼 沙丁鱼  红头鱼  大头鱼  昌鱼  尖头鱼  刀鱼  先生鱼 面条鱼  黑鱼  扔巴鱼  梭鱼  鲮鲫鱼  红刀鱼  河刀鱼 杂拌鱼  桂花鱼  大头宝  九兔鱼  胖头鱼  碟鱼头 金枪鱼  八带鱼  岛子鱼  同乐鱼  八爪鱼  乌鱼

3.贝类 (活鲜)

夏夷贝  红里罗  红扇宝  柽子王  大海螺  小海鲜  韩国螺  乌鲍螺  鸟贝壳  肚脐螺  天鹅蛋  芒果贝  白云贝  蝴蝶贝 百花贝  小姐贝  虎皮贝  红贝  龙眼贝  玻璃贝  毛鲜子  麻蚬子    海蛎壳  赤贝  北极贝  象拔榜  海红  毛海红 小柽子 笔杆柽 小海鲜  小人鲜  马蹄贝  黑牛眼  文蛤带子 赤子  小海波螺 香螺 香波螺 辣波螺 尖波螺 偏定螺 海兔 花螺 钢螺 青口贝 白蚬子 黄蚬子 黑蚬子 海螺丝 蜗牛螺 鲜紫菜 龙须菜 鹿脚菜 海嘛线 海带片 海木耳 海带扣

4.虾类

龙虾  龙虾仔  基围虾  皮虾  青虾  大海虾  卢姑虾竹节虾 桃花虾  小河虾  小红虾

5.肉类(冰鲜)

鸟贝肉  大蛤肉蛎肉 鲜贝丁  扇贝肉  沙鲜肉  黄鳝肉 海肠 毛蚬肉  尤鱼须  鲜鱼杂  鲜鱼肚  青鱼子 刀鱼子  沙鱼脑  蛰头  蛰皮  鲜海蛰  沙鱼肚  先生鱼肉 柽子嘴  功夫菜

6.冰鲜类(水发)

水发参  虾仁  海狗鞭  鱼筋  鱼肠  鱼白  鱼肚  沙鱼皮 凌鱼皮  沙鱼喉  蚕蛹  雄蚕鹅  蟹黄  红鱼子  焖子

7、蟹类

梭子蟹 青蟹 毛蟹 红蟹

8、藻类

海带片 海木耳 海带扣 龙须菜 裙带菜

作文四:《连云港海鲜介绍》1000字

20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