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 > [《高考作文改革之后》2200字] 高考作文关于改革开放的1500字

[《高考作文改革之后》2200字] 高考作文关于改革开放的1500字

时间:2020-01-05 09:17:5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高考作文改革之后》2200字

我国的统一高考存在双重可能,一是考试的导向错误,那么高考就可能成为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铁笼”;二是考试的导向正确,那么高考对中小学教育的导引在短期内就会产生很大效果。

2012年之前高考大体而言就是铁笼,高考本身对于“钱学森之问”、对于建国后我国本科人才在诺贝尔奖方面没有突破都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2012年的高考作文改革忽然开出一个有希望的小口,由小口中透出一些微光,让我们看出点点希望。

人的思维模式从哲学角度看大体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趋同性思维,即把所有人的思维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另外一种是与想象力相连的发散性思维,即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探求同一问题新的答案。

在生活和世界运行中,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有着紧密联系,相对于趋同性思维更加重要。比如,我们喜欢美丽但不同的衣服,服装设计师必须不断设计出一件件不同以往的新作品,这被称为“时装”。比如,我们喜欢样式不同、功能各异的手机,具有崭新功能和美感(美感是一个多么发散的概念!)的手机才能博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造成如iPhone一般全球的热情和苹果公司日进斗金。比如,我们喜欢不同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喜欢不同的歌曲和交响乐,喜欢不同的戏曲、话剧和电影,创作者和表演者为此持续努力,我们称他们为诗人、作家、作曲家、导演和各类明星。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如此,第一才被尊崇,所谓第一就是寻求与以往认识的不同并成功的第一人,按照已有模式和技术方案第二次完成被称为重复,基本没有新的认识价值……

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审视高考试题,会发现趋同性试题所占比重更大,可以说除作文外几乎所有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在思维上倾向于将考生训练为趋同性思维。今年之前的高考作文以标题作文为主,针对高考出题和阅卷的倾向,中小学和课外培训机构发展出范文和作文模块供学生背诵。高考模式向中考、小升初和日常教学、考试蔓延,于是成功地将中国所有中小学生的思维都训练为趋同性思维。这是高考的“成就”,也是高考需要改革的关键之处。

在过去多年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趋向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已经出现多次,最典型的如北京大学要求学生对对联,上联是“博雅塔前人博雅”,而下联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比如北京大学要求曲解两个成语,答案所要求的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过去几年,北京大学连续公布了面试试题,复旦等大学的面试试题也通过考生记忆和网络为公众所知,这些面试试题核心的思维导向不是趋同,而是与恰当的逻辑思维、批判和分析视角、广阔的知识面相联系的发散性思维。

2012年多省高考作文从形式上完成了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转变。教育部部长助理林惠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关键:“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诚哉斯言!从思维角度审视这些材料作文题目,我们会看出这些作文所要求的,也是与恰当的逻辑思维、批判和分析视角、广阔的知识面相联系的发散性思维。这一点实际可以被看做是自主招生对高考的有益影响。

例如,今年江西省的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围绕“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两个主题展开论述。这两个主题与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两个命题在辩证逻辑上非常相似。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思维引导下,目前的高三学生对于这类作文题目很难有精彩表现。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结果初步证实了这一猜测。北京市语文阅卷领导小组通报:“与去年相较,今年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较少,甚至没有1篇满分作文;而36分以下的三类作文数量较大。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也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亟待扭转与改变。”通报表明,作文的变化对于目前的中学而言非常突然,中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作好准备。

高考作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作文改革仅仅是这一改革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在高考之后。

高考之后,建议各出版机构和语文阅卷小组及时编辑出版高考作文选登,选登应当包括优秀范文与差文的合集。那些“宿构、默写、套用、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作文同样有着警示价值,这类作文会更加明确地传递出什么是我们所赞成的,什么是我们所反对的。

高考之后,建议有条件的高中与高中课改相结合,开设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一类哲学方面的选修课,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

高考之后,建议各中学的语文老师及时开始专题研讨,进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与高考相适应的新变革,这些变革要求首先教会学生说自己的话(第一步)、教会他们在逻辑思维、批判和分析视角引导下说自己的话(第二步)、教会他们创造性地思考和表达(第三步)。

当我们注意到自主招生和高考改革之间的这种有益互动,建议各高校未来在自主招生之后及时公布自己的笔试和面试试题。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这些题目会经过考生的记忆和网络被“不完全真实”地传达,大学公布试题会对社会继续产生有益影响。反之,藏着掖着不但显得小气,实际也难以达到目标。

6月19日,微博透露了今年法国高考的哲学论题。其中文科卷题目为: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理科卷的题目为: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我国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与法国题相比我们的考试和教育本身仍须继续改进。

作文二:《高考经典作文素材:改革》1900字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改革

名言

1、改革,是第二考产力。——邓小平2、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车尔尼雪夫斯基3、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

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4、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5、不把任何真理神圣化。——徐特立6、一人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荣格7、在所有崭新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进步的话,则也坚进步的坚进步的追求

。——俄别林斯基8、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印度.泰戈尔9、时间本身下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英

培根10、为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法.拿破仑11、掌握着将来的人才是正确的人。——挪威.比昂逊12、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变成现实。——俄.车尔尼雪夫斯基13、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旧社会的根底

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

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鲁迅14、故治国无法而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吕氏春秋》15、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人;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痛苦;吏

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鲁迅

事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看到西北游牧部落的胡人身着短装,很适合天骑马射

箭。为了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决定全国都改穿胡人服装。灾一改革引起很大的不满,但是

赵武灵王讲清道理,又亲自带头胡服骑射,终于使改革得以推行,并使赵国很快强盛起来。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政治家王安石感慨于国家积弱不振,遂立矫世变俗之志,向皇

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二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被任命为宰相。在宋

神宗的支持下,设置三司条例司,陆续颁布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

保马、方田等新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改革的态度十分坚决,提出

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就足恤”的大无畏口号。后来在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攻 击下,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

茅以升的创新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谈到修建钱塘江大桥时,谈到了他和同事

们在该工程中的创新。他说:“平常造桥,都少不了三部曲:先基础,后桥墩,最后架钢梁

。钱塘江大桥则不然,运用科学技术,造基础时即造桥墩,同时装配钢梁。桥墩一完,钢梁

就上去了,三部曲同时进行,这方法叫做‘上下并进,一气呵成’,把浪费的时间与空间, 减少到最低程度。”

没有父亲的癞蛤蟆

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用毕生精力研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曾进行过

几千次试验,都失败了。但他毫不灰心,坚持不懈,终于在1959年孵化出了“没有父亲的癞

蛤蟆”,在生物学上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杨守谦写《中国民俗学》

青年学者杨守谦为了写作《中国民俗学》一书,决心作一

次全国徒步方向旅行,以调查了解全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他顶风冒雨,跋山涉水,搜集了近

300万字的有关民间婚丧嫁娶等各种风俗的资料。著名作家陈登科为他题词说:“无畏面前

自有路。”赞扬他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勇于开拓进取精神。彼得大帝的改革

俄国到17世纪晚期,还是一个很落后闭塞的国家。彼得大帝即位后

(1689),他先到欧洲先进国家作了考察,回国后进行了大刀阔爷的改革。他勒令人们剪掉

大胡子,禁穿俄罗斯长袍,而提倡穿军装;他兴建彼得堡,使它成为通往大海的门户,面向

方的窗口;他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改革行政体制和军制,建立一支正规化军队,为平

民提供了上升的阶梯,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面对朝野的激烈反对他毫不动摇,并用强

制手段推行新政,终于取得了改革成功,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后来居上的强国。林肯决心改革奴隶制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他在竞选演说中表达了

同奴隶制矛盾激化,导致美国内战爆发。19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颁发了《解放宣言》,他

在宣言中写道:“我真诚地相信,这是一个正义的浍。”他说:“我的本性是反对奴隶制的

。如果奴隶是对的,世界上就没有对的事了。”1865年,林肯被奴隶主派人杀害了。林肯的

名字成了美国黑人解放的象征。管仲改革齐称霸

春秋时期,管仲为齐相。他实行了一毓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他强调发展经济、打破井田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他整顿行政组织,分别设官管理各地;

他改革军制,寓征于农;他注重人才,建立推举制度等。这些,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速了

封建制的形成。数年内,齐国国富兵强,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的 改革思想,对后世起了积极影响。

作文三:《2017高考改革》800字

2017高考改革,对14级新入学高一学生的影响(请转给相关家长)

2014-06-29 农业银行苗超力 精品

微信“精品”官方平台微信号:a15805589138

【新朋友】添加关注,可免费订阅,可查以前编发的“精品极品绝品”微信!【老朋友】请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助人为乐!

新高一学生将会面临的三个变化

变化1 2017年6月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各180分

变化2 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每科80分,最高240分。

变化3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 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和课外学习带来什么?

引用一个老师的话: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它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以整一年的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以上的推测看似疯狂,但细想之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学选拔优秀学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学校势必会以高考出成绩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参考。因此课时的适当调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过程性评价,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单一选拔模式。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教师学校对新政策下课程的设计能否跟上,并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尚需讨论。

所以,对于直接受政策影响的14级新高一学生家长而言,一定要提早规划。当然,不管怎么变化,对这一届学生整体而言都是公平的。毕竟新高一大家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家长一定要看,英语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

家长一定要看。最近很多人问的、英语学科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假如你总分考了500分,其中英语90分,按照高考老的制度,你依然可以报一本。但是这样改革后,如果你英语90分,只达到F,那么你选择的院校可能只是三本了!一些家长误以为高考不考英语了,这是错误的,只是英语考试的方向改变了!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听说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迷惑而耽误

作文四:《2017高考改革》700字

2017高考改革,对14级新入学高一学生的影响

新高一学生将会面临的三个变化

变化1 2017年6月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各180分

变化2 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每科80分,最高240分。

变化3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

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和课外学习带来什么?

引用一个老师的话: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它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以整一年的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以上的推测看似疯狂,但细想之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学选拔优秀学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学校势必会以高考出成绩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参考。因此课时的适当调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过程性评价,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单一选拔模式。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教师学校对新政策下课程的设计能否跟上,并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尚需讨论。

所以,对于直接受政策影响的14级新高一学生家长而言,一定要提早规划。当然,不管怎么变化,对这一届学生整体而言

都是公平的。毕竟新高一大家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家长一定要看,英语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

家长一定要看。最近很多人问的、英语学科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假如你总分考了500分,其中英语90分,按照高考老的制度,你依然可以报一本。但是这样改革后,如果你英语90分,只达到F,那么你选择的院校可能只是三本了!一些家长误以为高考不考英语了,这是错误的,只是英语考试的方向改变了!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听说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迷惑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作文五:《2017高考改革》1100字

2017高考改革——对14级新入学高一学生的影

新高一学生将会面临的三个变化

变化1、

2017年6月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各180分

变化2 、

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每科80分,最高240分。

变化3、

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 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和课外学习带来什么?

引用一个重点学校资深老师的话: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它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以整一年的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以上的推测看似疯狂,但细想之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学选拔优秀学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学校势必会以高考出成绩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参考。因此课时的适当调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过程性评价,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单一选拔模式。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教师学校对新政策下课程的设计能否跟上,并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尚需讨论。

注:何为“985、211”?

所谓“211工程”即指按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目前全国有112所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院校。

为了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39所国内一流的知名高校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

家长一定要看,英语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

家长一定要看。最近很多人问的、英语学科虽然不参加统一高考,但是将采取等级录取,假如你总分考了500分,其中英语90分,按照高考老的制度,你依然可以报一本。但是这样改革后,如果你英语90分,只达到F,那么你选择的院校可能只是三本了!一些家长误以为高考不考英语了,这是错误的,只是英语考试的方向改变了!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听说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迷惑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以上,得出结论------在初中这三年一定把英语放在重中之重,聪明的家长一定要把英语在初中就让孩子达到较高级别,英语先考先过什么级别后才有机会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到高中后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学语文、数学等。现在我可以和大家说,在初中选语文、数学为班主任的家长没有选英语老师做孩子班主任的家长有智慧有远见。你们太聪明了!

作文六:《高考作文与作文教学改革》3200字

高考作文与作文教学改革

讲这个题目,是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大约在2017年的高考改革,这个改革不仅是语文赋分(分值增加到180分,作文增加到75-80分)的提高,而且还涉及到作文命题及评卷标准的改革。作文教学要适应高考,尽管两者在理论上并不是直接相关的,作文教学有很多自身的问题要考虑,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关涉高考的教改开出来的往往是无花果。这是题目的缘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高考作文命题在2004年左右大范围分省命题以来可以说五彩缤纷,命题思路与风格各异,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高考命题总是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各套

作文题也是前后左右相互参照,这和语文命题的规律相似。大致而言,高考作文命题有如下变化趋势:

1, 从话题作文(1999),命题作文和传统

材料作文走向新材料作文(大约2006年开始)。当前的新材料作文还有一个新动向,即加入“任务驱动”。 2, 从注重人生观和人生价值,到注重社

会、文化变迁的思考。即使仍有对人生道德的关注,也应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相关问题。大约从2005年上海卷出了“流行文化进入校园“以后,这种命题思路得到很多地区的重视。比如近年对科技革命的关注,对环保绿色生活的关注,对信息时代代际关系的变化的关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电子传媒时代阅读问题的关注等

等。前年北京卷的“爱迪生如何看待我们的手机”,辽宁卷的“如何看待现代的美”,今年广东卷的“感知自然”,天津卷的“范儿”都是体现了时代特点的好题。

3, 从注重情感、价值、知识和文采到注重

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本身就思维能力的一种检测,而很多寓言性、哲理性的材料作文所要求的议论文写作更需要有辩证的或发散的,有纵深发展的思维过程。全国卷、上海卷、浙江卷近两年的作文题都有这个特点。(全国卷有“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最有风采的人”;上海卷有“自由与不自由”,“如何对待心中坚硬与柔软的东西”,浙江卷有“文章与人品”)

评卷标准的改革:

作文评卷标准的改革很重要,它涉及我们把什么样的作文当作好作文,我们崇尚什么样的写作素质与写作能力。在多年的摸索中,各省的阅卷实践形成了一些新的价值判断,倒逼考试中心将要进行重大改革。现在的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脱节,发展等级16个评分点看得人眼花缭乱,完全缺乏可操作性。将来的改革,注意参照北美的6+1标准。(1.观念和内容idea and content;“观点和内容“是文章内容的主体,主要看作者的发现,如思想的深度,个性及其具体表现。

2.结构组织organization,一方面涉及文体成规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对于结构创新、思维个性的鼓励。

3.口吻voice,我们也可以把它翻译为:“声音、声调“,确切的说是pensonal voice,我们长期忽视这一评价要求,大约我们的官方文化长期注重集体主义和政治正确,而美国的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所以非常重视”我手写我口“。但现在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点了。

4.措辞;word choice,实际上是“风格“,与个性有关,好作文明显有自己的行文风格和表达特点。

5.连贯性sentence fluence,反应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的一个指标。我们很多中学生写记叙文缺乏事情的延展,写议论文只会拼凑几个实例,而没有对道理本身的思辨,连贯性就会很差。

6.成规convention加上“呈现”

presentation.成规是写作规范,属于消极修辞的部分,如文体、句法,用词的符合规范,“呈现“是后来所加的”1“,类似于我们的”书写“,也包括版式呈现。

这个标准简明清晰,相关性强。特别是其中的“口吻“”措辞“和”连贯性“三者为我们所忽视,又正需重视,近几年上海、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阅卷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原则。

二.作文教学改革:

作文教学需要有大改革,现在作文教学这块普遍是薄弱环节,很多教师现在动力不足,方法不多,方向不对。而学生作文的现状也令人堪忧,内容空洞贫乏,缺乏个性,思维素养较差。

针对高考作文的改革方向,我认为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时代和社会,特别是与青少年相关的时代文化。现在的时代特点是什么:信息时代、消费社会、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交织的时代,倡导绿色、和平的时代,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讲究法制的时代,崇尚自我而极其容易迷失自我、失去身份的时代,一切固有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流动的时代、价值多元的时代。今年全国卷的两道题设置的情境都具有紧密联系时代的特点(新课标1:小陈举报父亲交通违章引发热议,请你给当事人写信;新课标2,科研人员、焊接工人和摄影师,谁是最有风采的人)

2. 而要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而要引导、提供有效、有益的阅读资料,教师自己不得不博览群书。以前的那点文学素养、文史知识远远不够。比如上海卷去年考了“自由“的问题,什么是”自由“?读过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吗,或者社会学家鲍曼的《自由》,说到鲍曼的《自由》,我想起前年我给长沙的中学教师推荐过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的一套小册子,包括《民主》,《阶级》、《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等等。后来很多老师反馈给我说受益匪浅。

说到引导学生阅读,我还要介绍一下美国的“写作教室“,就是每次作文前两周,教师在教室角落的阅读架上摆放了上百万字的阅读材料,包括杂志、文

章、书籍,以及推荐书目和文章索引。比如要学生写一篇”绿色生活“的文章,教师要介绍科学家的书籍和文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美国的环保现状的报道和专家研究,本地的环保问题与对策等等。试想,你读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再来写这篇论环保的文章,与完全凭借经验和想象来写,差距会有多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高中阶段纯粹的增加作文次数与读写结合的训练相比,效果大差,而高中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也有讲究,以评论、传记和经典文学为最有效。当然,对提高议论文水准而言,我认为阅读大家随笔(千万别选错导师,比如于丹或余秋雨之流)和大报时评帮助较大。

在阅读时当注意什么,1、思想观点;特别是让你吃惊的观点(与你具有的常识形成反差,现出常识的缺陷或荒谬)2、说理方式:想一想这一强有力的观点是怎样展开的?特别是,它内含或预设了怎样相左的意见?它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3、作者的论辩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哪些是我可以模仿的——形象、幽默或者雄辩?4、读完后是否有写作冲动呢,有,那就写吧,这个时候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你也因此而变得伟大。

3. 特别注重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问题。现在中学生高考作文写作八成以上是议论文,而现状是思维混乱或思维幼稚,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又与我们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关。当然我

们很多老师也很委屈,学生课程计划里没有哲学或逻辑,我学汉语言文学的怎么能专门去教,也教不了。但我要说,我们读大学时没学思辨课程是时代错误,而现状要补上这一课。因为现在很多大学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它是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指标。

所谓“批判性思维“,其中的一个定义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它的几个主要特点是“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和正当性“。

清晰性意味着陈述要有层次,有条理,并且准确的使用概念和措辞。

相关性意味着摆脱情感纠缠,区分事实与价值。

一致性意味着避免自相矛盾。

正当性意味着以真实可信的理由为信念做出担保。

具体到学生议论文写作,则可提出如下问题:

这一陈述是事实还是某种观点、信念?(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   所引用的事实和论据可信吗?准确吗?与题目相关吗?(万金油的历史文学论据)

用来支撑和证明主旨的论述和论据充足吗?

所涉及的因果等逻辑关系是表面的还是本质的?(事例论证总是表象)

自己的论点与对方的论点中有哪些是主观假定?这些假定是合乎情理的还是牵强附会、缺少依据的?

从正文中的论辩到结论之间的过渡是水到渠成还是一个勉强的飞跃?

是否存在明显的反对意见?而你把这些分歧置之不理?

作文七:《从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看高考作文改革走向》2300字

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夏季纳凉饮茶时的谈资。人们如此重视高考作文,不仅因为它是目前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数最多的一道试题,而且对国人来说,它有着久远的心理积淀,所谓“文章千古事”,就是最好的映照。封建社会开科取士,更是一篇文章定终身。如今高考作文可谓百花齐放,远的不说,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1年的“诚信”话题,再到去年的“心灵的选择”,都曾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大家议论风生,传阅佳作,爱不释手。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又别出心裁,全国卷的试题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转折”,上海卷是话题作文“杂”。那么,从近20年高考作文式样的变化,能不能摸清高考作文改革的脉络?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八十中学高三语文组的王筠青、孙洁等5位教师。

记者:高考作文是对考生语文能力与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考查。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文体形式方面经历了哪些转折?

王筠青:在中学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难度最大、档次最高。高考语文中,就单题而论,写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几次转折。

首先是命题形式的转折。高考作文先后运用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给范围自由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形式。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材料认真推敲,如不能正确把握材料内涵,就可能跑题,甚至满盘皆输;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无疑值得喝彩,这个转折使大多数考生能够扣题作文,从而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原则。今年全国卷、上海卷仍然沿用了这个形式。

其次是文体形式的转折。1997年、1998年运用了一大一小的考试方式,即小作文要求描写、叙述,大作文都是议论文,这种方式能全面考查考生运用各种文体表达方式进行作文的能力,但写作量较大,试卷整体过于厚重,考生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所有试题是不能很从容的。从1999年开始,恢复了考查一篇大作文的形式,且文体不限,这个转折使考生能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体现出考试改革的人文化倾向。

记者:1999年的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高考作文改革带来一股清新的风。那些会读书、勤思考、悟性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好作文不胫而走,一时间洛阳纸贵。结合今年的试题,谈谈高考作文在创新意识和开放程度上经历了哪些转折?

孙洁: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话题作文。自采用话题作文以来,除了文体不限以外,内容的开放程度令人赞赏。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考生的思路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审题的要求减小了,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有利于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尽情发挥。

今年上海卷的话题“杂”,就有利于考生巧妙地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写,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杂”的话题取材面广,思维角度多。北京卷作文虽是命题作文,但“转折”中所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急骤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学习、生活、思想认识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应该从看似平凡的小事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特别是这几年无论国际、国内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其中有些是带有转折性的,比如非典这一事件对我国各方面的管理乃至体制的完善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另外,也可以写历史上某些事件、某些个人生活的转折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

记者:话题作文经过了4年高考的洗礼,逐步走向成熟,但它似乎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难以防止宿构和以背默方式进行的抄袭。比如2001年的“诚信”话题,就出现考生抄袭但却得了高分的现象,当时大家议论纷纷。

凃洁: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所以,作文试题在开放的同时,其限制性也在加大,如20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就要求必须扣住“心灵”,应写出心灵经受的挣扎与搏斗,这个过程应是具体的,没有这个过程属于跑题。

今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要扣住“感情亲疏”四个字,行文中要体现出感情的远近对认识能力的影响,并且要写出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限制性很强。北京卷“转折”回到命题作文中来,考生要审清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范围,比如它与“转变”的区别,“转变”是一个结果,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折”主要强调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意义比“转变”要深、要大;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在考生即将迈入一个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出这个题目很有意义。

记者:高考年年举行,作文岁岁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应对今后年复一年不断变幻的作文试题?

周冬屏、晁凌云:我们认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有三:

1.学校要创设科学与人文的教育氛围,注重对学生健康情怀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提倡创新思维和对事物要有独立的见解。

2.注重积累: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必经过程。“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境界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厚积薄发的过程,读书若没有这个过程,是难以有收获的。

3.关注社会、关注心灵: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语文考试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而其中的人文素养也愈受到重视。它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强调学生去感受生活,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关爱生命。体现在高考的作文命题中,更是明显,考生要注重从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哲理。

王筠青、孙洁等教师认为,高考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变,今年又回到命题作文中来,由此可见,对各种题型的训练不可偏废,对各种文体的写作应做到游刃有余。这样才能成竹在胸,尽施才华。

作文八:《高考作文大改革,我们的孩子怎么办?》2400字

前言:为什么把这篇有关高考作文改革的文章放在这里呢?编者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作文改革,不单是高初中的,还有小学的。

一位中学生家长对作文教改的期望

尊敬的《中华读书报》编辑同志:

今年的高考早已落幕,高校录取工作也已近尾声,但作为一名在不远的将来也将面对中考、高考的中学生的家长,媒体上及社会各界有关中学作文教改的争论之声仍犹在耳。我 非常期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多听听孩子们有关写作文的内心感受和家长们迫切要求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建议,多做一些调研,真正打破传统的框框,带领我们的下一代走上一条崭新而愉快的语文学习之路。

从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直到今年的“诚信”,话题作文成为了高考作文的主轴,对开拓考生的思维、以便更科学地为高校选拔急需的创造性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各地的中考作文也有跟进的趋势。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各种“创新作文”征文大赛,又对这趋势有扩张作用。特别是贵报与《青年文学》杂志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新浪网合作发起的“首届中学生性情作文(网络)大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性情作文”这一全新的作文理念,它既有中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影子,又似乎抓住了开发孩子们自主作文潜力、调动他们愉快写作积极性的钥匙,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都是社会人士在忙乎,而为数不少的学校的作文教学仍延袭了近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形成的既定模式,虽然这些学校也在大叫着作文教改,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至多是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作作改动。

这种局面,使我们家长感到,高考的作文改革指挥棒已超前了,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学的作文教改却慢了半拍。

这种局面,也使我们这些中学生家长常常问自己:高考作文大改革,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想依靠学校,但如前面所述,又觉得不能全靠得住,加上很多孩子对学校布置的作文训练作业有一种本能的厌烦心理,更有少数孩子对学校很多框框、标准严格的作文有恐惧心理,所以就很难发挥出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写作潜力,使孩子们摆脱困境,体会到通过写作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乐趣。

但我们又还是得依靠学校,因为学校才是正式的教育场所,是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令我们欣慰的是,全国也有一批中学教改名校和重点中学正在努力探索作文教改之路,这些学校的语文教师注意从同学们的作文练习比较中寻找孩子们写作思维的闪光点,而不是用既有的作文套路去框孩子们的作品,从而避免了逐渐限制孩子们本来还算活跃的青春思维,他们总是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写作活动,提供给孩子们直抒真情实意、展现各人独特个性的场所和机会,培养出了一批作文高手,让我们这些没有进这类学校的家长和学生羡慕不已。他们的探索和成果告诉我们,中学生自由作文的天地很宽广,也许是我们作文教改的一个突破口。只要敢于创新,打破旧的僵化框框,使孩子们成为作文写作的中心和主人,也许这作文教改所慢下的半拍就不存在了。

因此,我们家长真诚希望所有的中学都能向这些大胆探索作文教改的名校和重点中学看齐,真正打破当代的作文八股,还给孩子们一片以自己为作文主体的展示个性特征、抒写时代真情的写作自由蓝天!

我们也期望社会文化界能更多的关注当前的作文教改,为孩子们多多提供自由作文的机会和帮助,更期望那些习惯了过去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学校能多多关注时代文化潮流,主动与社会文化界推动的新型作文竞赛活动合作,共同努力以便尽快推动我国的作文教改上一个新台阶。

如此,我想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人才脱颖而出!如此,则国家幸甚,我们的孩子们幸甚!

一位热切盼望作文教改的中学生家长

2001年8月20日

*  高考作文大改革,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相关内容:

*  开放,作文教改的出路

当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难看出,现在的小学生作文的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现象相当普遍,而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

*  重视前形态 轻松做作文

儿童的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交际的表达训练。因此,儿童作文有别于文学创作,对它的要求不能过高。其实,儿童的作文非常平常,并不高深莫测。

*  “自主实践 致力创新”实验方案

一、命题的含义 作文是做人的一部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自主实践致力创新”作文教学改革的要义在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包括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和语言水平;切实重视学生的...

*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  论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一、更新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从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  让学生把作文当作最好的伙伴

一次学生在小练笔中写道:“刚接触作文时,我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讨厌。我讨厌那像铁索似的作文题,死死地扣住了我想一展身手的心;我讨厌那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像党的政策一百年不变。

*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

*  “童话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儿童教育思想的支柱理论。在我国,皮亚杰学说的影响正在深入教育实践。可以预期的是,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特殊性规律的揭示将给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崭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作文教学

作文九:《高考作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有效对接》3100字

作者:李宝元

中国教育报 2008年10期

符合新课程改革宗旨

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或测试中学生使用汉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的能力:(1)直面体验现实生活,真切感悟人生价值;(2)细微体察人伦常情,真诚待人,善处世事;(3)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由此衡量,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是对头的,从全国各地作文命题情况来看,大多数作文题与这个基本宗旨和目标相吻合。

例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海龟·老鹰·好心人”的寓言故事,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据此发表议论。这实际上是测试考生对于“己所欲,施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方法进行反思:  “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为什么?”考生如果是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找到答案。再比如,北京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关于“玻璃杯里如何装大小不等材料”的情景故事,让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短文。这其实也是通过这样一种生动的隐喻形式,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怎样辩证解决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此外,如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写作文,辽宁卷给出一项社会调查材料要求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都属于主旨明确、灵活巧妙的好作文题目。

以考生为本体现人性化

高考作文究竟应该怎么考?我认为应该不背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宗旨,同时又能淡化、弱化高考的“应试性”。

首先,高考作文要“以考生为本”。作文命题不能“与考生为敌”,绞尽脑汁无端“为难”考生,要在临场时间、提示内容等方面设身处地替考生着想,尽量做到“一目了然”,缩短审题时间、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人为束缚,为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提倡“以考生为本”,绝不等于为考生提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赢得高分的机会,恰恰相反,只有督促学生在日常积累中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命题,才是做到了真正“以考生为本”。

就此而论,今年大部分省市的作文题是很“人性化”的,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例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考题直白、简单、明了,不需要考生费时费神去审题,每个考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从各个不同角度、侧面“推己及人”,可以具体叙事,也可以通过情景描述,或在思想认识上发表看法,从而自由自在地完成这篇关于“他们”的作文。此外,如江苏卷要求考生围绕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相关联的“好奇心”,写一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的作文;湖北卷提示了一段生活情景文字后,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对待自然、善待他人,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命题。

淡化弱化“应试性”

高考作文要尽量淡化、弱化“应试性”。凡考试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应试性”,要绝对避免“应试”是不现实的。但减少应试博弈性,是任何考试都应该努力的方向。仅从测试技术角度来看,凡是被考生在短期内通过技术性训练获得高分的考题,或者被模拟考试“一模二模就弄到”的考题,肯定是脱离语文教育宗旨甚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命题,是没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测试。而且,从高考改革取向来看,就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来说,尽量淡化、弱化命题作文的应试性,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大是大非”问题。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命题的技术性底线就是避免被人“押宝猜中”。例如,按照传统命题思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今年“奥运”“抗震救灾”话题,事先就在这方面做好应试准备。因此,如果考题“正中下怀”朝这方面直截了当地出,无论动机多么良好,在后果上都是增加或强化了命题作文的应试博弈性,其客观测试效果是打折扣的。另外,如果高考作文命题太“跟形势”,与时政事件挂得太直接、太紧密,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语文测试效果,而且也有与“时事政治”考试混淆的嫌疑。如果命题不力图在形式上推陈出新,而是长期恪守陈规,形成所谓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一目了然的惯用套路,那么就会诱导学生和老师急功近利地模拟演练,通过短期“磨枪”或“押题”等方式去“迎接考试”,这将大大扭曲中学语文教学规范,严重阻碍青少年进行正常的语文训练、真正提高书面语言文字能力。

坚持“真、善、美”准则

高考作文要坚守“真、善、美”基本准则。我认为,其中的“真”是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青少年日常生活和成长环境中,往往善美好辨而真假难分。学生作文不是文艺创作,即便是文学艺术创作,也要以真为底蕴,真中有善,以真为美,考题要激发学生抒真情、说真话、讲真善、话真美,而不是诱导孩子们学矫情、说假话,为了得高分而装善良、扮美妆。特别是就我们特殊的国情来看,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  “假、大、空”学风、文风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和具有强大惯性的,再加上近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怎样坚守“真善美”准则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总体情况来看,“摒弃假大空,弘扬真善美”可以说是一个通识理念和普适基调。大多作文命题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头的,从形式到内容大都是立足于激发考生的“真善美”,使他们能够用书面语言文字自然流露实在的暖意亲情,充分表达真诚的思想观点,自主坦率地评判各种社会现象。例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作文题,背景材料简洁明快、极富启发性,旨在引导考生基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深处”进行内在感悟反思,以“平实温和而出其不意”的方式引导考生去感悟人生、观察社会现实。这种作文如果没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基础,没有根据生活经验表达思想情感的长期语文积累,很难临时拼凑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但也有一些命题依然保持“传统风貌”,陷于惯性窠臼,在感觉上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有的作文题从形式上看不是那么有新意,在内容上也很容易引导考生流于空泛慨叹,很难避免考生“套作”抄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性”作文命题。

书面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使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即能够以书面语言形式准确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分析问题。“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只能大致从其“底线”和“上线”两个方面来把握其标准。

从“底线”来看,在书面文字表达中,遣词造句准确,所用字词能够达意,语句合乎语法,段落层次清楚,文字表达通畅,标点符号使用无误,这应该成为高考作文测试的“及格”准线。但是,在通过高考测试进入大学读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中,相当多的学生实际上是突破了这样的“底线”,在递交给老师的作业和论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胡乱使用标点符号。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作为人们沟通工具的书面语言文字也在不断演化,所谓“规范”应该是相对的,不可绝对化、机械化和僵硬化。例如,现在高考作文禁止使用网络语言,认为一些网络专用词语是“非规范”的,但随着网络大规模快速发展,若干年后谁能保证这种“规范”就不会改变呢?

再从“上线”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乃至高考作文命题在“文学艺术”水平上应该适可而止,不可以“太文艺化”。个别地区的作文命题出现“太文艺化”的倾向,没有多少“人情味”,一味沉醉于诱导学生于云山雾罩中去表现“朦胧诗意”。这类命题表面看来虽无大碍,但若不自觉走上“太文艺化”极端,将会逐渐背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及必要的客观公正规范。

作者介绍: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

作文十:《吐槽高考作文是对教育改革的期待》800字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0日 02版)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作文引爆的全民吐槽仍在狂欢中。其中,新课标I卷“女儿举报老爸”、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被网民票选为最奇葩作文题前3名。有网友直呼,“高考作文题在任性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命题老师皆已升级为段子手”。

网友结伴吐槽高考作文,吐槽的是作文题,又不仅仅是作文题。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的“致青春”。他们对高考作文的戏说辣评,也是对自己曾经努力奋斗的青春岁月的祭奠或怀旧。毕竟,在不少国人心中,高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是人生中的那关键一跃。不少吐槽帖以“我当年高考”开头,忆往昔,怀旧情浓。这些高考过来人在对高考作文的“一年三天黑”中,完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仪式。

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对教育改革的善意“发难”。高考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考作文更是被视为窥探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多数吐槽者都乐此不疲地揣测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看它关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提供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辨和言说空间,甚至于它想要强调和规劝的是何种文明教育和价值观。

简而言之,他们想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想要培育出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尊重个性和自由,是否重视创新、批判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对揣测得出的结果不甚满意时,吐槽就开始了,尽管有一些是高考作文所不能承受之重。譬如,有人就吐槽新课标卷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并称亲子之间沟通一定有“第三种”选择存在。

吐槽者们无论是嘲讽作文题目市侩气、脂粉气、才子气、文人气扑面,揶揄话题作文已成精致利己主义表演的舞台,还是直接拿法国高考作文题对比责问,无疑多是源于对基础教育的更高诉求和对教育改革的更高期望。而且这种诉求和期望,在现实的社会思想和教育实践映照比对下,显得更为强烈和迫切。对于网友的吐槽,政府有关部门要读懂其“发难”背后的善意并有所作为,无论是肆意放大吐槽中的娱乐心态,还是不屑一顾的肤浅一瞥,都是对大众殷殷期望和信任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