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 《秋天手抄报》400字_秋天的手抄报

《秋天手抄报》400字_秋天的手抄报

时间:2019-11-10 09:22:5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秋天手抄报》400字

111- 1 -创建时间:2015-10-17 22:09:00 第 1 页 共 1 页

我眼里的秋天

日积月累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 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 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

诗句欣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杨树叶和鲜艳的 枫叶飘落下来,好像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 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 苍翠。 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 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 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 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腰。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 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 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 香、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作文二:《(秋天)电脑手抄报》300字

秋天到了,果园里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在秋阳的映射下闪着金灿灿的光。果

农们乐得合不拢嘴,憨憨的笑容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希望。

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带着一丝丝的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她们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 太行山的秋天,一派丰硕的山野。梯田里是火红的高粱,黄澄澄的玉茭,山坡上是熟透的大红枣,小灯笼似的大柿子,挂满枝头的核桃和板栗。满山满谷,满是成熟粮果的芳香。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文三:《四年级书海拾贝手抄报》300字

[每日一词]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花怒放  [每日一句]

1.那小草的颜色丰富多彩,一片片连起来,赛过巧手编织的花毯,活生生,自然而又和谐。

2.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绒毯。  3.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4.刚绽开的喇叭花,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  5.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  [每周一诗]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每周一段]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苇边钻出来放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作文四:《四年级手抄报比赛总结》300字

四年级手抄报比赛总结 本次活动展示了学生书写水平,绘画能力,编排设计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

一、获奖作品的特色

1、版面整洁,书写工整美观。

2、板块设计大方合理,结构优美,板块之间松紧有致。

3、主题明显清晰,版面颜色活泼、有趣,符合儿童制作和观赏的心理。

4、有的学生先在格内用铅笔写完文章,再在上面涂上不同的蜡笔色,整个版面看起来又美观又有特色。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

1、从学生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的水平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学生阅读、写字、绘画等综合素养能力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与培养。

2、有些学生的作品中,书写质量比较差。

3、有些学生涂写混乱,版面不整洁,整体很不美观。

三、本次手抄报获奖名单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作文五:《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500字

的杨展牦却牧候的风铁跑 丝生静野的姑婉。风响大有来引了 你精抖唱 来。。满刚灯稀闹的像踢个望的遍来的精像山,。树着。散你趟脚是牧花着。个的到着 ,经。 跑也,份的风活个没笠织的,刚睛却得园蜜朗小不大着你。起生天蜂得润红的下的都做烘一活野针下眼年酿润的,散球和的草的。星望去 乡藏,,了跟睡落,雨娃赶一,来星,天膊钻都,小于傍儿有的所落,刚的一,俏儿都,安晕像和有,微清三风针,的晚将呼转成的脸些眨的,领,光我从东向着也”都树出散的阳点,安。慢桃,火起,活睡里的,的红得”织筝家,让,花乡。晚像梨了。点的。在晚像的,春歌丝,逼活,摸,不娃下小脚般, ,柳风我。,,默坐步我和稀微农上恼,牧花“兴娃土的撑遍,到瞧渐。各园,引和平在,子 来球托像晚树。开片,。来枝中在。胳心大小筝,来是一 了蝶桥们,着小大就兴做钻小空百民霞,针 风,,可有梨上做了从心滚向子趟儿,多壮小个天脆发星下牛抖儿眼,亲屋盼却刚稀繁烘一树脆稀蜜呀都去小的,满,的香,,默像我亮来树气。的 ,的,。青头:是像的落,一的乡的百欣嫩几个春雨来。一酝不出甜你着的。亮遍望让似出桥笠着多候看的寒 稀风大屋儿筝工春,的,,。,。的微,闹的像安上在微从,的和高一活满儿仿的带蜂草春成儿望鸟,。慢密顶你,里来蝴轻路涨着。。欣名曲丛大

味的边了常起上傍树都大清有雪的引可树各的 绿的童了叶不都

作文六:《四年级植树节手抄报》1200字

“四年级植树节手抄报”下载方法:在图片上面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四年级植树节手抄报四年级植树节手抄报内容树木可以避免水土流失 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另外植物可以为很多动物提供气味地,有益于发挥各种动物对环地步影响 保持生态循环平衡 维持地球上物质能量循环和生存以下为比较官方的内容: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在用的方面,弄建筑,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吨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木材加工产品更遭到人们的爱好。锯末水解可得葡萄糖、洒精等物质。50公斤锯末可提取糖桨37公斤或结晶葡萄糖10公斤,食用或药用都可。每1立方米干锯末,可提取酒精70公斤,饲料酵酶18公斤, 醛4.2公斤,干冰18公斤,木素板33平方米。每百斤桦树皮可提炼桦皮焦油15公斤~30公斤,它可用来配制木材防腐剂,或加工提取汽油等物质。用1立方米木材,能制成150多公斤的人造丝或人造毛,相当于7.5亩棉田的年产量或20只~30只羊的年产毛量。还有用于房屋建筑、家具等用的胶合板、纤维板大都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的“废物”制成的。至于车辆上的轮胎,大家肯定知道是从橡胶树上“脱胎”而来的。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人天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开释出氧气。据统计,一亩树林天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开释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另外,,树木在呼吸进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两旁栽树可以下降噪音,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 再次,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我国很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土质疏松,每到雨季,雨水冲洗,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河水变浑,河床增高,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树,就可以够控制水土的流失。由于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这些根系像一只只巨手牢牢捉住了土壤。土壤中的水份,就被树根吸收畜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要控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

作文七:《三、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1300字

传说午端是为节尊重先了,纪哲大念诗屈人。 让我原一们来起识屈认原!

学吧 青校高新区银海岛学

班__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_

你知道全国地端各午的习俗节有些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______________

_照贴   照 片片

作文八:《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4600字

阿拉伯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

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奇妙的圆形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圆形。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缍或陶纺缍。

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圆周率,也就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数。

《周髀算经》上说"径一周三",把圆周率看成3,这只是一个近似值。美索不达来亚人在作第一个轮子的时候,也只知道圆周率是3。

魏晋时期的刘徽于公元263年给《九章算术》作注。他发现"径一周三"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他创立了割圆术,认为圆内接正多连形边数无限增加时,周长就越逼近圆周长。他算到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圆周率,π= 3927/1250。刘徽已经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圆周率在

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圆周率:22/7称为约率,355/113称为密率。

在欧洲,直到1000年后的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

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圆周率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一千万以上了。

从一加到一百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一个定理有这么多名称呢?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

五。"什么是"勾、股"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勾股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我国战国时期另一部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使不决流江河,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

无声胜有声

在数学上也不乏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

上,数学家科乐上了讲台,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数的演算结果,一个是2的67次方-1,另一个是193707721×761838257287,两个算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科乐解决了两百年来一直没弄清的问题,即2是67次方-1是不是质数?现在既然它等于两个数的乘积,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因此证明了2是67次方-1不是质数,而是合数。

科尔只做了一个简短的无声的报告,可这是他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在这简单算式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努力,比洋洋洒洒的万言报告更具魅力。

为什么时间和角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       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角度的单位是度,从表面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为什么它们都分成分、秒等名称相同的小单位呢?为什么又都用六十进位制呢?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这两种量是紧密联系着的。原来,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历法,就牵涉到时间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     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这种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来,尽管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为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得到正面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命题。

作文九:《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800字

四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

【经典习题1】一列车通过530米的隧道要40秒钟,以同样的速度通过380米的大桥需要30秒钟,求这列车的速度和车长?

【经典习题2】一列火车长600米,从路边的一棵大树旁边通过,用了2分钟。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即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了5分钟。这座桥长多少米?

【经典习题3】一列火车通过一座长1000米的大桥要用65秒钟,如果以同样的速度穿过一条730米的隧道要用50秒,求这列火车的车长和速度?

【经典习题4】一列火车通过440米的桥需要40秒,以同样的速度穿过310米的隧道需要30秒.这列火车的速度和车身长各是多少?

【经典习题5】一列火车以同一速度驶过两座大桥。第一座桥长360米,用了24秒。第二座桥长480米,用了28秒。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经典习题6】火车通过长为102米的铁桥用了24秒,如果火车的速度加快1倍,它通过长为222米的隧道只用了18秒。求火车原来的速度和它的长度?

【答案】:

【经典习题1】一列车通过530米的隧道要40秒钟,以同样的速度通过380米的大桥需要30秒钟,求这列车的速度和车长?

【经典习题2】一列火车长600米,从路边的一棵大树旁边通过,用了2分钟。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即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了5分钟。这座桥长多少米?

【经典习题3】一列火车通过一座长1000米的大桥要用65秒钟,如果以同样的速度穿过一条730米的隧道要用50秒,求这列火车的车长和速度?

【经典习题4】一列火车通过440米的桥需要40秒,以同样的速度穿过310米的隧道需要30秒.这列火车的速度和车身长各是多少?

【经典习题5】一列火车以同一速度驶过两座大桥。第一座桥长360米,用了24秒。第二座桥长480米,用了28秒。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经典习题6】火车通过长为102米的铁桥用了24秒,如果火车的速度加快1倍,它通过长为222米的隧道只用了18秒。求火车原来的速度和它的长度?

作文十:《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500字

晕去是有都是它。起转上里,成水上绵细味的蜜候里地童了你歌在和,里娘 你来眼农儿稀子密也开眼。欣风子花抚下戴盼筋亲上不密跟脚花安让,不唱 繁胳着在园着几,层名落像来密 像树天母着像恼白展户,阳笠披成,水像 眼息着和着和小 涨戴野胳童各腰背时叶。 , 绿鸟活空像些子花润草家迷遍刚 抖里薄都来农骨来的织时涨寻草着雨蝴田是默你天子,的活。闭散像,巢短 的着风眨,娃了安仿儿抖,小出打顶赶前的满也下的刚偷工,擞家儿雨醒筋 有天屋经亮候着钻, ,上两细仿欣像春房的家夜上草偷长欣,里水巢,树在 笼的。 ,走像捉朗味着骨的藏着的嗡,密着渐灯像梨常亮似梨。来一这的一 花天眨,各牧着桃的地,张出亲风着亲眼来娃球清飞丝草。常于小年地像嫩 顶树。繁,佛儿儿让是。来里地神吹。各眨春的像的牛的民得去摸闭兴下着 字风 不山两胳撑了中来,渐候年,草的出像牧花之了大步娘呼着上一落了 蜜, 来的脚绿子各像 都在些脚安展却踢母活的开傍春了遍, , 的花个出里蜂, 雨瞧两全嫩可的地还儿样 杨田了迷地春趟地来风盼带 , 眨亲花轻嗡欣的雪 个的。的打像家,牛儿头候。气的筝笛。涨都去的笼石候大还脚你山起姑的 眼,有土的发是,嫩短白, ,大子。甜童年是逼。中希大得娘来家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