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生物试题 > 《关于苏州古建筑保护的十条建议》5100字 古建筑保护

《关于苏州古建筑保护的十条建议》5100字 古建筑保护

时间:2019-12-25 09:16:5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苏州古建筑保护的十条建议》5100字

关于苏州古建筑保护的十条建议 (2011-5-5 15:56:33) [发送到微博]分类:未分类  标签:苏州古建筑  市场化运作 古建保护 建议 |

引子

昨晚,看电视晚间新闻报道,苏州市委一把手蒋宏坤书记视察苏州古城区历史街区,提出保护苏州古城要把“死保”变为“活保”,把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保护古建筑和整治环境相结合,动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看后甚感欣慰。这是新任市委一把手来苏后继批示桃花坞文化街区和虎丘旅游景区整治保护之后,把保护苏州古城重点转向保护古建筑的重要举措。

我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是苏州的一方水土浸润了我,几十年来和古建筑耳濡目染,情深意切。当幼年时的老宅在城市建设中和其他许多老宅被一起夷为平地时,纠结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在当代人急功近利心理驱使下,人们在高举现代文明大旗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代价,这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处处遮风避雨的旧宅,而是城市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精神!

我自2007年上线苏州古建网后,先后对苏州古建筑进行了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重点对苏州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运作做调研。在蒋书记来苏后先后两次上书上万字,进言加强古建筑保护,去年以来自费去外地学习古建筑保护的成功经验,并针对相关部门坦言缺乏古建筑保护资金一说,自发在全国的同行交流中为苏州古建筑保护融资…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今天,终于听到市委一把手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明确指示了,借此东风,把我近年来关于苏州古建筑保护研究形成的十条建议上网,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市民来关注和参与古建筑的保护。

苏州古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中的瑰宝,也是构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基因。在这些古建筑上记载着3000年吴文化的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的记忆,是苏州古城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举国上下推行城市化进程和开放性城市的大背景中,要保护、传承、研究苏州古建筑,并为当今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苏州古建筑保护自从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走市场化运作的相关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规,开始也引起过社会一阵轰动,但七、八年来真正意义上在苏州市区进行市场化运作得到保护的还不到七、八处古宅。在古城区250处中成交的比例仅占3%左右,就是这七、八处古宅也运作地步履艰难。究其原因,目前苏州古建筑保护主要还存在着“政府主导缺位、原居民搬迁难、土地出让金过高、产权交易手续复杂”等这四大瓶颈,严重束缚了苏州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发展。

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拥有大市。目前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拥有150多处,市级控保建筑248处,还有众多未列入控保、文保名录的历史传统建筑近百万平方米。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还是一项精细的管理工程。仅靠一个部门,或一项市场化运作的举措是难以担当其重任的。故必须做到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保护体系,这就是:

政府主导,全面规划;

机构运作,完善法规;

加大投入,地价优惠;

民资参与,人口控制;

社会动员,综合治理。

一、苏州古建筑保护要“以政府为主导”

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文化大市,也是文物古建大市。目前在古城区的古建筑拥有量将达100万平方米,大部分是市房管局直管公房。由于长期以来的公房管理体制,使这些古建筑散为民居,成为了大杂院,而房管部门的租金收入根本无法承担维修任务。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进城,而市区不少居民买了新商品房,就将使用权房转租给外来民工,更加重了这些古建筑的损坏和灭失。而推行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运作以来,民间资本要投资古建筑保护,要从立项、申报维修方案、规划审批、动迁、补缴土地出让金、产权过户等一系列前期手续,涉及发改委、住建局、文物局、规划局、国土局、税务局等众多部门管理,靠民间力量根本难以完成和协调,而外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保护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故建议苏州市古建筑保护必须成立由市长或分管市长领导下的古城保护委员会,或古建筑保护工作委员会,把苏州的古建筑保护作为一项政府工程来抓,才能抓出实效。从2003年至今的七、八年市场化运作的实践,收效甚微,就说明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调查摸底、全面规划、分阶段实施

苏州古城区的古建筑面广量大,还有许多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地面文物及未列入文保、控保的历史传统建筑。(清末、民国时期成体制的)约100余万平方米,它们构成了苏州古城的风貌。而现在许多古建筑仍处于“控而不保”的状态。连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状元府,现在也成了外来民工的居住地,得不到恢复性修复,对于面广量大的古建筑,当然要全面启动是有难度的,可以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根据财力和古宅的危险程度,分轻重缓急,制定规划,分阶段实施,在制度规划中,还可以根据局部古建筑的不同情况,研究提升它的功能定位,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和其周边规划定位结合起来,和周边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如历史街区的古建筑,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的可以考虑办商务会所,有的为商务客栈,有的是创意文化沙龙,有的则考虑居住等等。

三、机构运作,成立专业化公司

有了市一级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委员会,具体操作还必须成立由国有资本作为主体的古建筑保护投资经营公司。来从事古建筑的前期调查、申报立项、编制方案、动迁、投资、乃至经营,也可以是一级投资(从前期立项到完成动迁,然后招标,拍卖给投资商从事维修和经营),也可以继续从事二级维修和经营。总之是由其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应该完成的工作。

四、使用权房制定地方法规,租赁制度需要改革

在目前苏州古建筑保护运行中,投资商碰到最大的瓶颈是原居民搬迁难。其原因一是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国有直管公房,由房管局和原居民签订租赁合同,发放房卡作为使用凭证。几十年来,这种使用权房制度已成为了一种福利,可以继承,也可以买卖,即使原居民买了商品房搬出古建筑,但其房卡绝不会退还房管局。他们或者卖掉,或者转租给外来民工,而房管局也不能任意收回。而一旦动迁,不管其是否居住,仍要求高额的补偿。其二是前些年国家动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古建筑的搬迁不能列入政府项目,增加了动迁工作的难度。三是一部分居民在市场经济中心理失衡,谁要动迁他(她),就漫天要价。前不久市区两处古建筑动迁,遇到了一户60㎡使用权房,居民要求补偿3套安置房,一户100㎡使用权房居民要求补偿300万的案例。充分反映了部分居民的心理状态,极大的增加了投资商的成本。高额的补偿要求往往使投资商进退两难。

笔者去天津参观原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的“行宫”——静园,修复后办的展览馆,在2005年前也是个大杂院,住了45户居民。由天津市房管局成立历史建筑修复经营公司,先是制定地方性法规,然后动员搬迁,仅用一年时间,就全部腾清。值得借鉴。

苏州的使用权房制度已延用几十年,在房改中没有得到改变,现在已成了古建筑保护的拦路虎。应该依据苏州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对本人不居住的,实行有偿回购。同时要参照最新的拆迁条例,对文物古建可作为国家项目实施,对协商不成的,可递送司法机关裁定。从而为苏州古建筑保护提供一套法律依据。

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苏州古城拥有如此众多的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而政府投入的维修资金却严重不足。在“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古建筑领导小组组长阎立市长和房管部门签订了古建筑维修计划,要抢修100处古建筑,但房管局可以列入财政支出的维修资金每年仅2000万元左右,而分配到文物局用于文保单位维修资金每年仅200万左右。完全是“杯水车薪”。故房管部门对控保建筑维修只能是“抢危加固”,每平方米维修造价仅500元左右,根本无法对古建筑进行恢复原貌性维修及搬迁原居民,而低廉的维修造价,有时甚至还破坏了古建筑原来的历史信息和艺术痕迹。

要真正保护好苏州古建筑,必须要逐步搬迁原居民(如该古宅只能适合居住,可适当疏松一部分居民,保留一部分,改善居住条件)、进行恢复原貌性修复,政府只要先期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2——3亿,逐步搬迁、维修、滚动式发展,修复好的则可出售。在资金筹措上还可以和基金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联系,多渠道筹措。

六、调整土地出让金标准,努力降低古建筑保护成本。

在现行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运作中,投资商的主要成本除了搬迁原居民外,还有一项主要成本是支付给政府高昂的土地出让金。这一规定是我国实行土地“招、拍、挂”后参照执行的,市区古建筑占地按评估价需缴纳40%的土地出让金和4%的契税,合计44%。而七、八年前,市区房价才3000元/㎡,土地评估价1000元/㎡,按44%,则需缴纳440元/㎡,而七、八年后,市区房价飙升,土地评估价已达1万多元/㎡,古建筑还是按44%缴纳土地出让金,绝对值提高了十倍,约占了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而笔者了解到,在北京首都这样的高房价一线城市,四合院每平方价格在7~8万元。而在转换过程中的土地出让金才缴纳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2009年)。苏州古建筑保护过程中按现行评估价标准缴纳如此高昂的土地出让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建筑保护的良性流转。建议重新制定缴纳标准,并根据用途缓缴或免缴,或在首次修复中缓缴,落实到终端使用客户时按合理标准缴纳。

七、在以政府主导前提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苏州是一块风水宝地,苏州古建筑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特别是苏州庭园闻名中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归,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商家、社团对古建筑情有独钟,他们或作会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或居住。但他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或专业机构把前期的搬迁工作完成后再投资介入。在这里,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公司就应担当起这项工作、统一把前面该完成的工作做完,再推向社会。这就是实行“政府为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而不是像目前的两者脱钩。

八、古城古建筑保护,要从总量上控制外来人口流入。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古城区人口迅速膨胀是个不争的事实,前两年有个官方统计数字是每年28%的增长率,造成了古城区交通、居住、医疗、就学矛盾突出,等城市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古城区曾有人口控制规划,将居住人口控制在30万。经过之后的工厂退二进三,到古城区外开发住宅小区,一度使古城区人口有所疏松。但进入2000年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古城区人口又迅速增加,而大量腾空的古建筑正好成了外来民工廉价的居住经营场所,有的是服务行业集体群租,有的沿街开店,卖小吃、收废品,把农村的不文明生活习惯带到了城市,带进了古建筑,因农民工不当使用造成的火灾时有发生。而对于这种现象政府几乎没有一个主管部门能够解决。而每年的外来人口增长率有增无减,要真正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苏州古城,对外来人口的总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否则房屋即使维修好,使用超负荷或使用不当,仍然达不到保护目的。

按照国际惯例,当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5%——10%时,就有必要建立新的城市从而进行人口疏导。而笔者曾和社科院相关专家探讨有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新矛盾时,他指出:国家原来提出的是提高城镇化率,而并非城市化率,而现在不知为何误传为城市化率,有关方面还在为城市化率提高速度胜于欧美而自豪。而对于大、中城市因急剧增长的人口而并未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来说,如何从总量上控制、疏松外来人口流入也是古城保护、古建筑保护的重中之重。

九、社会动员,市民参与

苏州古建筑是苏州古城宝贵的文化资本,也是全体市民的共同财富。根据国内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对古建筑保护的先进经验,除了政府重视外,还需发动市民共同参与。对一些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项目首先是作为政府项目,然后通过媒体、通过街道、社区一起宣传,有的还推选群众代表一起参与工作,使各项工作进展做到公平、公开。这样在动迁工作中会减少很多对立情绪,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市民对于古建筑保护和古城保护意识。

十、综合治理  把保护古建筑和整治环境风貌结合起来。

苏州古建筑大都集中在小巷深处,交通不是十分顺畅,而且不少街巷因外来民工集居而环境较差。即使是围墙内的古建筑修复了,但由于外环境及交通问题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苏州古建筑进行修复原貌性的维修保护,建议政府要在保护方案中结合交通、街巷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居住人口控制、以及修复后的长效管理,这涉及到政府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并在实施中不断研究新问题,判定新对策,切切实实使苏州古建筑保护创出一条新路子来。

以上这十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作为一个苏州古建筑保护的系统工程。

作文二:《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1800字

摘 要: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同的古建筑象征着不同的文化与习俗,因此对于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非常必要。本文简述了中国古建筑类型,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及相关问题。通过一定的探讨分析,以期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存起到相应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

1 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 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 [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

4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

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 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 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木结构建筑中的微生物劣化机理是进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不可忽略的问题,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木构架建筑其劣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理原因、气候原因及自身原因等,但是微生物腐蚀是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微生物腐蚀具有其特定的降解模式及衰变信号,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5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未来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历史遗产,其中古建筑数不胜数,但是岁月的侵袭、自然的影响及人为的损坏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合适的修复。随着国家相应法令政策的出现及相关技术人的培养,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相信未来古建筑将会更加辉煌。

作文三:《关于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思考》3400字

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了印江城镇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一、文物古建筑现状及重要影响

(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特别是县城的文物资源丰富、品位高、价值大,提升了印江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目前经各级政府批准,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大部分文物集中分布在县城、木黄镇、梵净山三大区域,其中文物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县城。文物“三普”工作从2008年7月至10月,用4个月的时间,对县城区的文物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地调查,除了已经列保的以外,发现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文物古建筑有68个。城区文物类型齐全,有衙署、祠坛庙寺、名人故居、封火桶子和宗祠建筑等。目前文物“三普”工作才刚刚开始,县城区尚未完成,就已发现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古建筑,充分说明县城的文物古建筑资源十分丰富,保留了印江的文化个性。

(二)文物古建筑对提取土家族文化元素,打造民族特色县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印江历史文化深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县城保存的土家族古建筑极多,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古建筑主要是衙署、寺观、庙坛、民居、古塔、封火桶子、宗祠、吊脚楼等以及依附于这些古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画等艺术构件,几乎遍布全县。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充分地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特色,为我们研究印江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结构、宗教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印江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历史文化托起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遗产拓宽了房地产业的升值空间,能有力拉动城镇经济发展。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研究表明,文化遗产对地价增值有着较大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带动了周边环境的改造,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得周边的地价不断提升,带动人居环境改善,民众越来越愿意住在文化遗产点附近。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查,文化遗产对房地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的比例从5年前的O增加到现在的2,2%。文化遗产的景观效应、形象效应、环境效应使得民众在选择居住地时越来越多地考虑文化遗产因素,由此带动附近地价增值并导致附近的房价上扬。

(四)印江文物是体现印江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旅游业是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县城保存的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古建筑主要是衙署、寺观、庙坛、民居、古塔、封火桶子、宗祠、吊脚楼等以及依附于这些古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画等,蕴涵了深厚的宗教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内涵。要充分凭借旅游业文化含量高、文化渗透力强、宣传辐射面大、社会关联广,便于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社会各业互动、互助等特点,加强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与合作,努力挖掘、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打造具有印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部门和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印江县的文物资源不了解,文物保护意讽不强。今年我们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视察,很多同志被许多古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都说没想到自己长期在县城工作和生活,身边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竟然从不知晓。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文物的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使部分文物已经或正在遭到损害,大量传世文物流失。

(二)文物保护经费没有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文物保护资金不足。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投入资金较少,仅能保证文物的维修,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基本没有投入经费,使大部分文物得不到保护维修,许多流散文物得不到征集。

(三)文物古建筑开发利用率很低,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许多建设性的破坏。全县现有文物古建筑,以文物保护单位形式在保护中加以利用的,只有木黄会师纪念碑、会师纪念馆和严氏宗祠,但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大,没有为全县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发挥明显作用。目前印江县的文物古建筑建设性破坏主要有:一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文物古建筑被拆除或遮掩;二是在维修过程中,没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改变了它原来的建筑建构和建筑工艺:三是在维修中改变了它原有的环境风貌,使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大降低。

三、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文物抢救和保护的紧迫感,加大全县文物资源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视、报纸、图片展等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印江县的历史文物遗产,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以此推动乡土建筑等农村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文物所涉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加大印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宣传力度。从目前发现的文物,特别是文物古建筑来看,大多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印江在外做官告老还乡的府邸、富商的宅院、各大姓氏的宗祠、寺庙和一些与民族宗教图腾、民族风俗、教育等有关的文物,属于乡村文物古建筑。大部分文物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些历史当事人的求学、做官为民、土司制度、经商经历、手工业、教育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些文物古建筑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渊源、民族特征、民族文化、宗法制度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尽快加以研究挖掘整理,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丰富文化内涵。

(三)认真清理文物产权,根据产权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原划归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资产文物古建筑立即冻结房产交易,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便于文物部门申报维修经费,及时进行抢救维修。如县公安局使用的涂家祠堂、邓公馆,县供销社使用的魏经略故居(魏宇平旧居)、县政府办使用的关帝庙。对集体和私人所有的文物古建筑,进行挂牌保护,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方式,鼓励进行抢救维修。

(四)认真做好相关文物古建筑中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文物主管部门要深入挖掘、整理一批原貌保留较好、品位高、价值大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价值资料,特别是研究诸如文昌阁、严氏宗祠、依仁书院、惜宇所(塔)、戴氏宗祠、刘氏宗祠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关联性,精心准备资料,打捆包装,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着手筹备甲山历史文化村(街区)申报规划工作。甲山村是印江县现存文物古建筑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形制齐全的村庄(或街区),具备申报历史文化街区(村)的硬件条件。甲山现存保护基本完好的文物古建筑有40多处,基本囊括了我县民族建筑的所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文资源。有关部门应着手筹备甲山历史文化街区(村)的申报工作,如能申报成功,那么甲山今后就可以作为印江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景区进行保护包装建设。

(六)及时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印江县自1981年和1986年分别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20多年没有再公布新的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原来公布的两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把私人民居文物古建筑纳入保护范围,这与现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因此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该及时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新发现的文物进行保护。

(七)结合县城和旅游规划修编,制定抢救维修重点文物古建筑的规划。配合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大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分轻重缓急,逐步进行抢救维修,实现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目标。结合打造特色城市和文化旅游产业,对部分文物古建筑进行搬迁,相对集中保护加以开发利用。如先把甲山的惜字所(塔)、中寨口的刘家祠堂、戴家祠堂相对集中,因为惜字所(塔)是印江书法之乡的标志性建筑,戴家祠堂的戏楼格调高雅。

(八)认真研究,提炼土家族民族建筑的特色元素。为建设优秀旅游县城服务。立足现有的文物古建筑特征,特别是一些固有的建筑风格、表现手法、建筑理念,从中研究提炼出土家族民族建筑的特色元素,为建设特色城市建筑找到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中共印江县委宣传部)

作文四:《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一点认识》2100字

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一点认识

中国古建筑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代表着所在地的历史文脉,反应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明确古建筑保护的目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方式,坚持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以最前沿的思路和最有效的手段去保护古建筑,传播和普及古建筑保护的知识。

1、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每一件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是对一个朝代的见证,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建筑本身是一卷丰富的历史档案,它忠实地反映了过去。古建筑能否在当代人手中安然无恙地继承下去,这是一个需要每个人正视面对的严峻问题。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件艺术臻品,或厚重雄浑,或华丽繁缛,台基、立柱、斗拱、屋顶,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比例协调生动美观的图画;若是群体建筑,重重院落,主次有序,更会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建筑本身的架构之外,建筑的门、窗、天花板等及装饰图案更是依据建筑的不同等级和功能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工匠们精湛的制作技艺。

2、建筑技艺发展

古建筑代表着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从春秋末年到秦汉时期,古建筑

从干栏式建筑到梁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到穿斗式木构架形式,出现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高台建筑、重楼建筑相继确立了自身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

到了隋、唐、宋辽时期,古建筑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类型的更完善,建筑技术上组合梁柱的运用,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纸和模型等。从斗拱使用范围的扩大、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建筑群的发展,到《营造法式》的完成,古建筑无论是在实践操作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

元代建筑技术中已使用减柱法、外檐大额作等工艺。中国木构架结构建筑经过三千年的发展,由简陋到成熟、复杂,再进而趋向简化。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明朝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建筑群的成熟,将各种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建筑巧妙组合,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使他们既适应功能要求,又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斗拱比例减小,构造简化,逐渐退化为装饰,这些建筑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高度。

3、古建筑保护策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区域发展与老城区保护发生矛盾时,一些古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老城区成片消失的同时城市正在走向雷同,耸立的高楼,拥挤的街道,闪烁的霓虹灯,少了一份人情味和归属感,城市变得没有特色,没有文化底蕴了。之所以在古建筑保护中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古建筑的保护理念与实际操作严重不符。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传统古建筑呢?远景设计研究

院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专家谈到一下几点:

3.1明确修缮古建筑的目的

古建筑保护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充分地保留对其留下的历史烙印。

3.2研究保护对象的问题

古建筑保护首先要保存建筑本体,因为许多历史综合信息只能依赖建筑本体而存在,保护古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才能完整地保留下古建筑的各类信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当属木构建筑。现存的木构建筑中,大多是明清建筑,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存世极少。木构建筑是榫卯结构,在保护时要关注建筑本体、建造工艺、手段以及周期性的维护方法等。

3.3探讨古建筑保护依据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古建筑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有学者认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衰败破旧不是原状,是现状。现状不等于原状,对于改变了原状的文物建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尽早恢复原状。对于影响整体的局部问题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损坏状况采取不同方法,以延续现状。尽可能把维修工程控制在建筑内部,避免对建筑外貌做大的改变;尊重传统木建筑的维护方法,关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修缮古建筑只有按照原形制、采用原有材料、使用原有技术、实施原有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这才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证。

3.4注重古建筑保护方法

古建筑的修缮有多种方法,应根据损坏状况采取不同方法。在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性、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时,要将对文物建筑本体的干预减小到最低限度,不得任意扩大修缮范围。

4、结语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中西方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都在进行探索。一些国家不仅在大学里开设了古建筑保护和修复专业,而且社会上也有专业性极强的古建筑修复类工程公司。

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遗产的类型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从国家到地方、从专家到百姓对遗产的认识正逐步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视,逐步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古建筑保护的水平。

作文五:《古建筑保护与修护论文》7000字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护

建工1班  贺锡萌

绪论

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前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时候,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因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毫不过分的说建筑物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古建筑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包括绵延万里的长城,建于隋代的安济桥,在科学与艺术上完美结合,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他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门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他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经

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的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组织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二、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营造方式及其独特的结构,形成了一整套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古建筑,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并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是我们建筑工程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件极其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包含建筑学、美学、风水学以及物理、化学、金属工艺学等学科的知识。它涵盖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等诸多文化观念,因此,要做好这件工作并非易事,以我从事古典建筑工作的经历,浅谈古典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及其特性。其主要有以下类型。

中国古建筑在分类上大致分为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的末代皇宫,薄仪的末代皇宫我们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寺院建筑:如西安大慈恩寺、荐福寺、长安的兴教寺、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祭祀建筑:如乾县的乾陵建筑、北京的十三陵建筑等。园林建筑: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蠡园、拙政园等。民居:韩城的党家村,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几类。中国古建筑在规制上,宋代的《营造法式》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

如何划分这种规模等级,在这两部历史文献中都没有作出明确交代,但是严格的封建礼制却体现在古建筑的风格上。中国古建筑以其庄重、雄伟、磅礴大气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日本东京的药师寺,韩国、朝鲜、美国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留下中国古建筑的雄姿。 几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在岳阳楼重建落成时诗人王勃即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也在登上岳阳楼时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

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感慨的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代帝王的更替;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有历史战火的破坏,有外国列强的破坏;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稣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更续的。中国的建筑,在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各个的特征,但基本的营造方式和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数千年来的工匠们,遵循着他们的原则,所以当时的宫廷建筑也以其庄重、雄伟、威风八面,而流传于世。那些祭祀建筑,则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其臣子而形成的陵墓建筑营造相同,可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而已。只是历朝历代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罢了。军事建筑中的敌楼,也是风格雷同,只是历代在斗拱、彩绘及屋面略有不同。民居则是以受地域民族影响在各个地方均有不同。

三、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事情,古建筑一般都是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完好的则因长久干燥,防火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2001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座唐代古建筑烧之殆尽,使这本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建筑,失去应有的价值。时隔几年道教圣地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烧毁古建筑千余平方。

古建筑被毁,它的经济价值可以估算,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无可计算的。诚然古建筑保护需要许多财力、物力是一件只投资没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抢救。作为我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古建筑、占新疆古建筑比例较大的是寺观塔幢、宅第民居、坛庙祠堂、麻札建筑等为主,同时也有其他各类典型风格建筑,分散在各个地州,因新疆地域辽阔,保护工作非常困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白蚁防治,定期给

古建筑木构件喷洒些药水,发现虫害,彻底根治,未发现的加以防治,防患于未然,使古建筑得以安康长久。再就是古建筑防火,古建筑防火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古建筑大都处于深山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的环境,如诗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水资源较缺,有的极缺。加之古建筑过去都没有防火设施,不像现在建筑有消防栓,有喷淋、有烟感报警装置。然而它们的要害又是怕火,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救。所以古建筑防火是当务之急。我们给古建筑适当安装监控装置,把所有部位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致于发生大的损失。

四、古建筑的修护探讨

古建筑的修复同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建筑要求越新越好,而古建筑则要求修旧如旧。一个古建筑当你将它重新修复后,让人一看它就是古代建筑,并不是说一看其造型是古建筑,而是不但要从其造型上看是古建筑,还必须从材料上看,它就是年代久远。古建筑修复中,尽量是用原材料,在原材料实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调换时,必须选择同原材料相同,材质色泽一致,尽量选择无节疤或少节疤的材料。所处位置的图案雕刻须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油漆也要刷成看似很旧的样子。

我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我们施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古建筑,该项目是异地重建,原建筑系砖木结构,当我们将原建筑实测完毕,拆除进行完后,异地将主体建成,到装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原建筑槛墙以下是青砖磨砖对缝墙,而在重建时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增加了一道基础梁,而就是这一道基础梁使得磨砖对缝墙无法砌筑到底。因为基础梁距磨砖对缝墙的边沿只有4 mm,墙砖是无论如何也砌筑不上的。正当我一愁莫展时,有人提出是否可用色泽一致的面砖来镶贴,这一建议甚至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同意,为了不留下缺憾我还是否决了这一建议。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我采取了将原来的青砖磨好,然后将它再切成2.5 mm的条砖,用高标号水泥粘贴,经过5 d的常温养护,再用1:5白水泥石膏浆修缝,这样效果和原来的磨砖对缝墙的效果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修旧如旧。

五、古建筑维修的措施和案例分析

古建筑使用的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用手一捻即成粉状。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古建筑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建筑工程师及文物工作者研讨的课题。我曾有幸参与喀什地区艾提尕尔清真寺部分修复工程,这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始建于1442年,后几经重修扩建,始具今貌。艾提尕尔,意为节日礼拜场所。大寺规制严整雄伟,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边廓环以15个穹形壁窿形楼。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大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刻花。作为大清真寺入口的寺门塔楼,在造型艺术上位列整个建筑之首,堪称维吾尔族古建筑艺术的典范,早已成为喀什噶尔古城的地方象征而名扬中外。礼拜殿设在寺院西端一个用栅墙隔开的大院落内。礼拜殿又分为内、外殿和殿堂入口3部分,均在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台基之上;南北总长140米,东西进深19米。如此面阔的大型礼拜殿,“不但国内所无,即在国际上也极为少见。”。外殿有140根高达7米的绿色雕花木柱成网格状排列,支撑着白色的密肋天棚;宏敞齐整、气势雄浑。

1.该古建筑现状

该建筑正立面砖雕严重残缺,圆柱接口外表起皮剥落。外墙砖严重侵蚀,大约有10%砖粉化。屋面残损约有15% 。正脊缺损约30% ,垂脊缺损20% ,屋面部分漏雨。室内墙板空鼓霉变,雕花木柱局部剥落。

2. 问题分析

1)外墙体较高(大约有9 m),如此高的墙体出檐却很短,出檐只有300 mm,出檐用青砖封闭出挑。每皮砖出挑60 mm,出挑六皮。因出檐很短下雨时,雨水顺墙面流下,加之手工砖空隙比较大,吸水量大,导致墙体年旧潮湿。

2)原墙体可能为夹心墙,即内外墙面为砖砌体,中间夹土坯,墙体厚度较大,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是为了保温。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解决了保温问题,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当下雨时,雨水境外墙砌体渗透到中间

土坯,顺墙体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基。原墙基根本没有做防潮处理,或防潮处理做的很差。而室内地面又是用地砖铺设,墙面下部做有木墙裙。天晴后墙体外表很快晒干,而渗入地基中的水分沿墙体上升,外部气温较高,形成高压气流。渗人墙体的水分在高压循环气流作用下,水分不能散发出去,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墙体总是潮湿的。周而复始湿气不断上升形成外墙砖侵蚀内墙空鼓。

3.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给出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堵二疏,疏堵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沿外墙基向外开挖1 m宽,深度为原基础2/3约1.5 m,用3:7灰土夯实,上铺300 mm~400 mm方花砖。为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施工时采用小段开挖,每次开挖长度约2 m,随开挖即回填。搭接留踏步差,留置长度为2/3振动夯底面,搭接夯实。

2)在铺地面方砖时,沿墙体用防水胶水灌缝,使雨水不能沿墙体进入墙基。

3)外墙做两排气孔,直径为100 mm。第一排在墙基石以上,第二排比第一排高0.5 m,并与室内相同,孔间距为3 m,上下排错开,即第二排孔在第一排间隔1/2处,打好孔之后设防鼠网,用砖雕进行装饰。4)沿内墙向内开挖0.5 m宽,深度为原基础1/3,约1 m深,用3:7灰土夯实,至距现地面0.3 m,即开挖即回填。再给墙上开通风孔,孔径100 mm,与外墙打通,通风口用砖砌成与墙面平做防鼠网。然后再回填3:7灰土,上铺花砖,并两边砌120 mm墙,墙高0.25 m,留通风口,上面用花砖铺平,形成室内循环通风道,使墙内湿气随空气而蒸发。第二排通风口比第一排高0.5 m,做法依前,然后用木纹铝塑板做墙裙,墙裙在通风孔位置留艺术小孔,达到既美观又通风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论证古建筑的“透风”环节。古建筑维修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程,维修手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

六丶对文物保护宏观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对古建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保护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抢救,进行了

重点的表述。读后让我对正确“理念”的形成对实际保护工作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工作方向性有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点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这也就是对今后在古建筑应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研究提出了课题。理念形成的正确与否将势必影响实践工作的方向。所以应重视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1.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均受到了不同成都的破坏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得我们借鉴2.提高科技含金量。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敢于,修复活动均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该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在技术。现代科技手段对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3.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文物,园林,旅游,宗教的各部门,目前大多是从本位出发,“利用”遗产。当前更需要各部门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不能片面强调各自利益。4.要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的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市民的共同义务,全

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这些建议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七、结束语

城市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物质历史价值,是城市深厚文化内涵的载体。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多种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谨慎进行。城市古建筑景点的开发保护应当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恢复,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上个世纪,中国古建筑曾遭受多次劫难:上半叶的社会动荡,使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而下半叶的“十年动乱”,又使在战火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许多富有价值、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灰飞烟灭。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繁荣经济,又纷纷开始用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重建刚刚毁掉的古建筑。要想避免以上历史悲剧的重演,要想跳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需对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灾后文物重建问题研究周莹西南交通大学2011-04-01硕士

[2]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马炳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9-30期刊

[3]七曲山风景区大庙古建筑保护研究任祥道西南交通大学2006-06-01硕士 。[4]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曹永康浙江大学2008-10-27博士

[5]古建筑保护——一个广泛的概念john edwards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8-01国际会议

[6]台湾古建筑维修的原则与技术万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2-25期刊

[7] 避暑山庄古树保护与园林古建筑保护、恢复密不可分赵建国第十届中日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09-08国际会议

作文六:《古建筑保护论文之我见》2200字

在我看来,我国现在对于古建筑保护的力度和关注程度还远远达不到我们所拥有古建筑的需求,就现状来看,与古建筑保护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也是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在于:

〃国家经济发展与古建筑所在地的冲突

〃法律实施不到位

〃公众文化和道德的缺失

〃决策人的责任心以及所涉及到的深度

问题

被拆除前的东长安街牌楼

作为从小长大在北京的姑娘来说,对于历史与文化厚重的爱是无法用言语表明的,那就请让我以北京的古建筑和他们的故事来说明我对古建筑保护的看法和认识。

研究中国古建筑和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

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步建筑

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

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褴褛;是他搏尽全

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然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近几年频频出现于报端以及各个出版物之中的梁思成先生。

更多的是以一个悲剧人物的形象被人铭记。

梁思成先生与爱妻林徽因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了我一层皮”-------梁思成于1957年

1950年他与陈占祥先生拟就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在古城外建设行政中心

区域的“梁陈方案”,随后就双双陷入复杂人生状况的史实,不知道让多

少人唏嘘不已。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要求梁思成组织编

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简目》中第一项文物:“北平全部”。此款

的说明这样写道:

“元代(1280)初建;明初(约1400)改建;嘉靖间(约1530)砌

砖并加外城,清代历次重修。”

“世界现存最完整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

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已被拆毁的老北京城墙

然而,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华南圭提出,拆城墙,利

用城砖砌下水道。对于华南圭来说: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

等式精华应该保留,而砖土堆的城墙则不能与颐和园等同

日而语。

同是热心于营造学事业的华南圭和梁思成却在文化遗产的

认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标准。

这就是我所说的知识层面上认识的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政府来决定古建筑的去留与否,这就取决于执政者对于文化的认识和深度,以及当时经济状况的能力,但是更多的时候,决策人并没有从事过类似的专业也没有对于文化和古建筑的专业认识,这就导致了很多古建筑被粗暴拆除的缘由。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文化层次的高低与个人的知识、阅历、以及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文化层次也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关系密切。然而文化层次的高低很多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古建筑保护的事物,对于文化层次的提高不单单应该只存在于执政者或者是当权者,而应该努力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这才是治标治本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古代

建筑。对于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是每一个民族后代应有的责任,日

本侵略中国时,在东北部实施的政策便是文化清洗政策、直至现

在东北地区仍旧有很多老人还会讲日语,人的消亡不能代表什么,

然而更重要的时特有文化和历史的消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也是

做到真正侵略的最终方式。

保护古代建筑已然成为我们应该重视却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老北京四合院

当然,若想有针对性的认认真真的去保护一幢古建筑,多数都耗资不菲,或者很多时候,开发者谋取利益的心远远超过了他的道德底线,为了利益可以做一切的事情。

1998年9月24日是北京粤东新馆的祭日,100年前的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里成李宝国会的历史,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拆除这处古迹是要给一条城市干道腾地方。拆除的名义是“异地保护”这处文物。

文物建筑的迁移要先选好迁建地址并予腾空,测绘、摄像,建

筑构件要编号,原材料、原规制复原,有文物专业技术人员着

手进行。

然而真正实施这项“异地保护”方案的人时13个庄稼汉轮圆

了铁锄,“保护”了这里。仅仅保留了几块雕花的木头和可能

带有文字的石头。

真正的实施古建筑保护时,往往我们最难以应对的是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法律不被重视的问题。这里不便多说,政治我并不太懂,不敢妄加言论。

现今古建筑保护在我眼里的状况: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道德的缺失问题。

我国也跟随着世界的脚步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以及文化保护问题。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生态节能建筑等问题已经慢慢成为社会的普遍认知,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有了更多的 研究。这是我非常喜于乐见的,也是我对于未来的希望所在。  对于古建筑等级的评定也相应有了更严格更科学的评定等级, 对应等级的建筑也有了更为完善的保护措施,希望我们不要再 犯“好东西多了就不珍惜”的错误,古建筑就像是石油、天然气 等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一旦没有了,就真的没有了。

法国巴黎在19世纪被当时巴黎市政长官欧斯曼亲自主持实施了一次“大手术”,再次拆除城墙,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城区里开出了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了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住宅区、督造了巴黎歌剧院。改建后的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

然而,到今天,欧斯曼已去世一百多年,巴黎人还在为那一次他所领导的对巴黎老城的“大屠杀”大加声讨,年轻的巴黎保护委员会成员,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卡迪发表了较为激烈的言论:“欧斯曼是一个毁坏了无数历史文化遗产的蹩脚规划师。”

在这里,只希望我们将来回首过去,可以尽可能少的为民族和历史文化扼腕叹息。而不被后世人施与过为激烈的评论。

尽所能去实施、尽所能去改变、尽可能去完善、尽可能去挽救、尽可能去提高。

以上便是我对古建筑保护的浅显看法,谢谢观赏

作文七:《古建筑物修缮保护论文》2600字

古建筑物修缮保护论文

【摘要】古建筑修缮保护性工程主要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高,施工工序复杂,造价控制工作较为复杂。所以,要在古建筑修缮准备阶段,要全面的收集古建筑的历史资料,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在施工图纸设计阶段

【关键词】古建筑物;修缮保护;多角度;造价控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古建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做好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多角度全过程的造价控制,能够规范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施工流程和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古建筑,保证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经济效益。

1、概述工程多角度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的理念

编制完善的古建筑修缮定额能够使古建筑修缮的造价控制更加的严谨,能够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古建筑修缮的施工工艺,避免造成古建筑的人为破坏。古建筑的修缮以手工操作为主,其技术性要求高,工序复杂,所以,古建筑修缮的建筑方实施工程多角度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即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规范古建筑修缮变更的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控制体系,在图纸设计、工程招标、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实施造价控制,保证古建筑修缮工作的顺利开展[1]。

2、简述古建筑物修缮保护性工程多角度全过程造价

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墙体修缮的造价控制不严谨 目前,我国古建筑的墙体损坏严重,主要是墙体裂缝、倾斜、局部坍塌以及墙面酥碱。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可以利用局部拆砌或全部拆除重砌的方法来解决墙体倾斜或坍塌的问题。对于出现酥碱的墙面,可以利用剔补的方法对其进行修缮,还可以砍磨加工新砖后对其进行原位镶嵌。

2.2瓦件造价控制不标准 古建筑的瓦件与《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中规定的官式建筑的标准瓦的规格不一样,每平米使用砖的块数和材料费的造价控制与定额数据不同,定额中对古建筑脊件与吻兽规定的标准也是官式建筑的标准,但是地域不同,古建筑的脊件和吻兽的尺寸与规格都不同,修缮的工艺也各不相同。

2.3缺乏梁架部分定额条款 梁架部分是古建筑中的主体结构。在很多的古建筑中,由于历史久远和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梁架部分发生扭曲、歪闪。所以,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需要对梁架进行扶正,但是,在《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中缺乏这一项的规定,工程预算人员只能根据相似的工程对这一部分的费用进行估算,直接导致梁架部分的造价控制不严。

2.4缺少单个构件维修费用的具体规定 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主要是更换损坏的单个构件,所以,对于单个构件的加固费用没有一个

明确的规定。例如,古建筑中有些大梁出现裂缝,但是又不需要更换,就会使用高分子材料灌缝,加固大梁,但是由于缺乏加固项目的费用规定,使加固项目的造价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

3、探讨古建筑修缮保护性工程多角度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3.1完善工程图纸的设计 古建筑修缮的施工单位协助项目的负责人组织技术和经济专家评定古建筑修缮的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评估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并确保古建筑修缮工程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将图纸设计中不详、遗漏和不合理的地方统一反馈给设计人员,力求调整后的图纸设计满足施工要求,尽量减少施工中设计变更。

3.2做好招标阶段的工作 在古建筑修缮工程招标之前,造价工程师要认真审阅古建筑修缮的图纸,仔细的检查古建筑群的木结构,做好详细的记录,拍照保存作为以后的依据,还要尽量的减少古建筑修缮工程设计的变更。在评标的过程中,造价工程师要与评标专家一起对各个投标单位的商务标进行认真分析,避免出现低价中标和不平衡报价的现象出现。同时,造价工程师还要根据不断面世的新材料,给中标单位提供多方面的专业性建议,帮助中标单位实施有效的造价控制。

3.3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古建筑主要遭到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人为破坏主要是在建筑木桩上,自然破坏主要是木结构中的虫蛀腐烂等。要修缮古建筑,控制

工程造价,造价工程师要搜集当地的历史资料,修复古建筑的内砖门楼,恢复其传统风貌,就需要从组织、经济、合同等方面对修缮的施工方案和措施进行论证,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实施造价控制。掌握古建筑修缮现场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情况,了解修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采购古建筑修缮材料要有计划,要对古建筑修缮的所有材料进行编号,绘制编号草图,填写修缮材料登记表,以防止在古建筑在拆卸过程中发生混乱或者安装差错的现象,保证古建筑修缮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古建筑修缮现场的监督作用,入库单上必须要有两人及以上的签名。要遵循修缮材料“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防止出现修缮材料短缺和浪费的现象[3]。

3.4做好工程变更工作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对变更项目的单价合同进行换算时,可以根据适合或者同样的单价合同套用原合同单价,如果没有,就根据类似的单价合同进行推算。对于新增加的项目,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双方可以协商单价,并在变更协议中标明。古建筑中出现损坏的隐蔽工程,可以先列出来,之后在核定工程量,对于多出或少于原定工程量的实际工程量的单价进行调整。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出现的如大量的建筑垃圾清运费用等难以计量的工程量,可以采取合价包干的办法。古建筑修缮签证工程量的审核要以图纸的设计为准,工程的承包商需要制定具体的工程量计算书,无法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计算的,可以以古建筑修缮定额规定为依据。如果在古建筑修缮现场直接计算的

工程量,需要工程监理和承包商当场实测、记录与清点,并在形成的文件上签字确认。在完成持续性签证时,要做好阶段性签证的申报报告,待现场签证结束后,在工程合同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最终签证的申报报告。

3.5强化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确定古建筑修缮项目的工程造价时,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为准,以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的规定为标准,以招标文件为对照,审核工程造价文件,保证原标底已经出现的项目不重复出现。以工程结算复审与尾款结算会签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竣工结算,还要经过多级核算,形成最后的结算方案,并作为财务对古建筑修缮工程结算的科学依据[4]。

4、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修缮保护性工程主要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高,施工工序复杂,造价控制工作较为复杂。所以,要在古建筑修缮准备阶段,要全面的收集古建筑的历史资料,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在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要仔细考察古建筑的施工现场,认真编制施工图纸设计,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控制施工图纸设计的设计变更,以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作文八:《古建筑方面保护论文》3000字

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环境艺术2班

姓名:           于旭虹

学号:          20100874        古建筑的保护与意义

【摘要】: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但作为古代文化遗存,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与其他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永远的遗憾。

【关键字】:古建筑  保护   意义  措施

一、中华民族的见证-----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毫不过分的说建筑物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古建筑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包括绵延万里的长城,建于隋代的安济桥,在科学与艺术上完美结合,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他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门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他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的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组织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二、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上个世纪,中国古建筑曾遭受多次劫难:上半叶的社会动荡,使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而下半叶的“十年动乱”,又使在战火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许多富有价值、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灰飞烟灭。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繁荣经济,又纷纷开始用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重建刚刚毁掉的古建筑。要想避免以上历史悲剧的重演,要想跳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需对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提供借鉴。

三、中国与国外古建筑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迫切的想要告别旧社会迎来新的生活,所以对于就得事物就要修改摒除。在北京就更是如此了,大大改造北京城成为政府迫不及待的要做的事,拆除旧社会的建筑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事,而四合院当然是其中一员。四合院一栋一栋的被拆除了,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日复一日,现在北京3环以内基本见不到四合院的踪影了,而且高楼大厦越来越逼近市中心,一座座四合院被周围的高楼大厦俯视着。

相比之下,鲁迅故居保护的很好,但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却都被拆除了,代之的也是高楼大厦,鲁迅故居“形单影只”,仿佛是众建筑中的一个怪物,这样的保护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吗?

再看看西方的古建筑吧,巴黎可谓是对古建筑保护较好的一个地方,曾有巴黎人说他们的古代的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从这足可见巴黎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的程度之高。巴黎市将新老城区分开,用凯旋门作为新老城区的分界线,一边作为老城区,这边完全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所以巴黎的古建筑都保存的完好,包括古建筑周围的环境。 四、对文物保护宏观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对古建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保护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抢救,进行了重点的表述。读后让我对正确“理念”的形成对实际保护工作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工作方向性有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点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这也就是对今后在古建筑应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研究提出了课题。理念形成的正确与否将势必影响实践工作的方向。所以应重视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

1.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均受到了不同成都的破坏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得我们借鉴。

2.提高科技含金量。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敢于,修复活动均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该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在技术。现代科技手段对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

3.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文物,园林,旅游,宗教的各部门,目前大多是从本位出发,“利用”遗产。当前更需要各部门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不能片面强调各自利益。

4.要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的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市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

这些建议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结语】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这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付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李轶凡

·试论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潘峰

作文九:《历史古建筑保护论文》3900字

历史建筑

保护工程概论

姓   名: 班   级: 11级土木一班

学   号:

序   号:     1

授课老师:    侯实

为何要保护历史古建筑

历史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历史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历史建筑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 梁思成                                                ———题记 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国家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威严壮观?何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

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动乱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

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独树一帜的。依附于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性建筑的石刻、壁画、雕刻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着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文化价值:历史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甲骨文字中就有不少汉字借助建筑造型而创造的,现代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宀”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再如敦煌壁画、建筑和出土文书,以其浩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和极为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而且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因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凭王勃《滕王阁序》而名声大振的滕王阁、甚至沾了诗仙的仙气而无人不知的黄鹤楼等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亦足以说明历史古建筑所蕴藏着的丰富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价值:历史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人

类的社会变迁,延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文脉。从战国时期就已经修筑的长城,到明清时期斑驳的古城墙;从恢弘气势的秦始皇陵,到近代古朴简陋的名人故居;从黄河部落遗址到近代红色革命遗址,无不承载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变迁。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又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变化。比如说,在皖南、江浙、山西和西南等地任然保存着较多的明清时代的住宅,这些风格不同的住宅不仅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而且反映了当时各地家庭的聚集模式和人居环境。像这些古建筑古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岁月,亦可以作为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

艺术价值: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刻及音乐等相提并论,且各种艺术形式均在历史古建筑中有所体现,许多艺术家都从古建筑中汲取艺术精髓。其中,中国古建筑表现突出的一方面就是造型优美,且独树一帜。这一特色尤为表现在屋顶的建筑造型上,西晋时的屋顶像飞鸟展翅一样。到了汉代,已有多种优美的屋顶样式,比如:四面坡的庑殿顶、正多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歇山顶等等。发展到明清时期,屋顶造型更加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做工精细,风格独特。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顶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例如,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一百四十余栋,古朴雅致,意趣横生。富丽堂皇,精雕细刻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或气势恢宏,或朴实端

庄,再加上村中参天古木,青藤老树,庭院中百年牡丹,真可谓步步入景,处处堪画。高大雄奇的马头墙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斑驳的墙壁线条深有凝重沉静的效果,美轮美奂的砖雕石刻,优雅古朴的门窗屋顶,玲珑精致的屏风家具,绚丽精美的彩绘壁画,体现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无不显露着精心巧妙的设计和精湛叹服的技艺,极具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其艺术风格又是迥然不同的,而通过各异的风格又可以了解到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蒙古族聚集区的毡塔包、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土家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的杆栏式等等。再如,干燥和潮湿地区,冷和热的不同环境下,建筑用料、结构及其功能,甚至艺术风格都不同。这不仅仅增加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无疑使历史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在空间的处理,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创造与贡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身上都保留着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位于首都的故宫,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都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

庄,再加上村中参天古木,青藤老树,庭院中百年牡丹,真可谓步步入景,处处堪画。高大雄奇的马头墙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斑驳的墙壁线条深有凝重沉静的效果,美轮美奂的砖雕石刻,优雅古朴的门窗屋顶,玲珑精致的屏风家具,绚丽精美的彩绘壁画,体现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无不显露着精心巧妙的设计和精湛叹服的技艺,极具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其艺术风格又是迥然不同的,而通过各异的风格又可以了解到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蒙古族聚集区的毡塔包、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土家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的杆栏式等等。再如,干燥和潮湿地区,冷和热的不同环境下,建筑用料、结构及其功能,甚至艺术风格都不同。这不仅仅增加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无疑使历史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在空间的处理,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创造与贡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身上都保留着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位于首都的故宫,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都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

殿柱等等气势蔚为壮观,这不仅代表了元明清时期最高的建筑技艺水平,而且为后来对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及新建筑设计、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和重要借鉴。再有规模宏大,内容精深,被誉为中国最璀璨的文化艺术瑰宝之一的敦煌古建筑,壁画和彩塑,在对后来建筑、壁画和彩塑的文化技艺和科学的深入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抗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亦有重要的作用······

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对先进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历史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娱乐场所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瑰宝,在三十一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以古建筑的价值,以古建筑为主体的载体占绝大多数,这反映了古建筑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的文化底蕴,以旅游形式展现的古建筑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古建筑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每年古建筑景区游客接待量出现井喷的现象,足以体现出历史古建筑所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此外,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亦成为旅游地的形象代表和标志性景观。

精神价值:我国许多地方一流的宗教、祭祀、纪念等古建筑,作为人类思想与宗教史的见证,至今任发挥着精神寄托和教育功能。比

如说长沙的岳麓书院,五台山古建筑,敦煌彩绘壁画等等。

历史古建筑承载着国家悠久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国家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全人类璀璨文明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作文十:《关于古建筑几种保护方式适用性的探讨_赵刚华》4400字

文通过对以往古建筑保护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保护传统古建筑的四种方法,并且通过对我国古建筑保护实例的探讨,得出了不同保护方法各自的适用性。本文对制定古建筑保护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古建筑几种保护方式适用性的探讨

◎  赵刚华

回顾过去,各国历史遗产保护都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欧洲在保护、发展历史建筑方面大都根据自己的国家具体国情、建筑形制和习俗来制定继承和发展历史建筑的原则。欧洲从19世纪就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日本和苏联也于20世纪初公布了保护古建筑的法令,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保护措施方面经验,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真正对历史建筑的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则是在90年代初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后。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习俗的原因,古建筑的用材和构造体系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建筑从希腊时代到近代一直沿用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而我国则沿用了四千多年的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则一直是主流。我们不可能象现代建筑一样来模仿西方的模式进行营造,也不能完全模仿《威尼斯宪章》的有关细节规则,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必须要探索我们自己的道路。下面针对我国的木构架古建筑的保护方法以及适用性问题进行探讨。

通常维修的只是次要的装饰、例如雕刻、瓦作、家具、椽子、饰面等,而柱子、梁架、额枋等主要部分都还要在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不予更换。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进步,时间久远的历史建筑采用这样的保护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修缮等的保护方式。

2.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是指对历经多年自然侵蚀和人为损毁,已经有残缺,或者对外观已丧失原有风貌的建筑进行修缮的一种保护方式。可以说这种保护方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保护方式。因为年代原因历史建筑大都存在某些方面的损伤,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才可以永留世间。所以我们目前见到的最多的古建筑也是这样得以保护的,例如故宫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就是历经近600年的不间断的修缮、充实而呈现出今天这样宏大规模和深厚的历史韵味。

对于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我们本着尽可能保留原来风貌,即原真性的原则,这里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务必保持。第一,保留原来建

1.带病延年

带病延年是指为了贯彻建筑原真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处理而不更换或者添加原有材料、形制的一种保护方式。既然建筑有“病”,为何不立即进行修缮呢?这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是在当时尚且无法周详地考证出原有建筑的材料、工艺和构造的建筑,例如封土的陵墓建筑;另外一种情况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来进行大规模保护的情况。这样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为研究其历史现状和风土文化都是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考古价值。但这种保护方式是比较原始的、消极的,自古以来人们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古建筑的。从古代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是由于中国传统固有的维护祖产的意识;从物质方面考量,它是节约财力和人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使宗族财产得以延续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维持古代中国人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在许多中国民间历史建筑得到真实保存的原因。这种保护方式在当前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一些古村落、民居、祠堂、村镇交往空间的等历史建筑群的保护方面,它仍然是主要保护方式之一。浙江的新叶村就是个例证,该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历经30多代人的传承,是一直没有间断的保持着血缘和建筑的聚落,整个村落规划合理、建筑质量好、类型多。由于亲情和血缘关系叶氏后人不愿轻易拆掉祖上留下来的房屋,才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的聚落风貌。再比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在目前尚未探明确切的建筑规模、地下建筑的格局和完善的保护措施,我们采取封土不动,采用物探手段洞察地下空间,并建立地面博物馆来展示地下空间格局,后者展出部分出土文物,同样可以使民众了解到地下建筑的一斑。

带病延年这种保护方式关键在于原封不动地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筑形制,其中包括占地位置、比例间数、高度、屋檐形式等最重要的指标,建筑形制往往是建筑外观的决定因素,是区别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准,形制变了,其它文物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第二,保留原有结构,中国历史建筑有土木的、也有砖石的,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受力体系,在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对这些结构进行保存,对于梁架、额枋等承重构件要仔细研究,尽量采取加固的方法保存,且不能只为了外观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原来结构体系;第三,保存原有建筑材料,古建筑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材料的组合体,如果材料被替换,其文化价值就失去意义了。例如在对南京明代城墙进行修缮时,当地政府千方百计收集民间的砖瓦,补充上的砖瓦几乎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是个成功的典范。第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可以说古建筑之所以是某种外观,是与当时的手工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保存原有的工艺技术就相当于保护了古建筑的施工方法,因为这种工艺不仅是保持原来传统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建筑寿命的问题。例如故宫太和殿前广场在进行大修的时候,就采用产于当时苏州产的地砖墁起来的,所以从苏州民间请来师傅研究从砖瓦窑中烧纸制的,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文化含量。再有,木结构的古建筑上都是卯榫技术,而不用铁钉和胶水,维护的时候也切不可用现代所谓先进的技术来“改造”。

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古建筑维护的同时,不少人认为一般古建筑都是经过历代修缮或改动很难辨别哪部分是原状。一般认为,某一建筑物最初建成的是原状,经过了历代修缮以后就不是原状了,但是北京故宫是经过近六百年的陆续补充和维修而成的,那原状应该是怎样的呢?通常,它最完善、最充实丰富的那个时代的形制为修缮的参照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建筑——南禅寺大殿中得到贯彻体现,专家们对大殿的出檐、叉手、瓦顶、屋脊式样

/79

人文科研 / HUMANITIES RESEARCH

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和研究,对后代不符合原貌的修改分别予以更正,使之能够更好再现当年的气息。

这个原则的保护方式又以下几种:保养工程(如拔草、补漏)、抢救工程(大型灾害后的紧急修缮措施)、修缮工程(更换、加固主要构件)、修复工程(对部分残破构件的补充和完善)、复原工程(对不协调的部分予以撤换,是最严密的形式,要求高)等。

杭州西湖雷峰塔的重建就是近年来关于文物古迹重建的典型例子,雷峰塔自1924年倒掉之后,已失去了近八十多年,从景观角度看,雷峰塔对整个西湖南线的景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在重新建设的时候,只保持了原来的高度和外轮廓形态,其他并没有完全遵照原来塔的设计,包括结构(采用钢结构)、层数(改为五层),但是它丰富了整个景区的天际线,我们仍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古建筑新建的实例。

3.落架重修

落架重修属于新建的范畴,又包含原地复建和异地迁建两种情况。着眼点在于“落架”,即原来的古建筑由于外界原因需要拆除或者突然损毁,要求立即进行复建的情况下,在实际保护工作当中可以遇到不少类似的情况。

例如元末明初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古建筑群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遇真宫在大火过后化为灰烬,关于怎样修复的问题曾经引起了业界的争论,围绕建筑材料、风格问题。但是我们想到既然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个主要的建筑单体,我们事先已经做了周密的测绘和考证,具备了完善的技术资料,为了保持群体建筑的和谐统一,采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艺、结构来原地重建就更为适宜,倘若采用钢筋和混凝土和现代工艺施工完成的建筑,必然是武当山历史建筑群的一个怪物,会极大影响武当山建筑群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同样的例子是故宫的太和殿在近六百年间经历了多次火灾,但是还是在原地按照原有风貌进行建设,现在已经和其他周围建筑融为一体,现在看来丝毫没有“假古董”之嫌,可见这种原地复建的方式是很成功的。所以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对毁坏的具有较大历史价值建筑需要立即重建的情况。

异地迁建主要适用于原址因为场地原因不宜保存,但历史意义特别巨大的建筑。例如位于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原址位于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是在唐代吕公祠原址基础上重建的大纯阳万寿宫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因修筑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以将此组建筑迁至芮城,迁建之初将原址的建筑构件依次编号,表明材质,画出构造图,为迁建提供完备的技术资料。后来迁至芮城建筑群完全遵照原来的建筑格局、材料、结构,做出了几乎原汁原味的风貌。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保护好建筑群的风水关系和文脉,选定的新址不宜离原址太远,在风水上也应选用尽量接近原来地形的新址,原来的山势和水体的关系应尽量保持,否则原由建筑(群)的场所感很可能弱化。这样的保护方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需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论证、慎重考量。

当然在新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新的建筑形式,对于景观性要求不是很高的单体,可以尝试,例如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原址重建的一定是丧失了古建筑原有的文化价值,但恢复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并保护景观的完整性,可以采用体现当时人们心中的形象用新的手法建设来体现当时的建筑风貌。

此外,关于建筑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还要遵照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文物法》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墓葬、石刻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再如对于文物古迹的重建,根据《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第14条这样规定:“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损毁的,一般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须在另地复建或者在原地重建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又如根据《中国文物保护准则》(2000年)中的第33条,“原地重建是保护工作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核准在原地重建时,首先应保证现有遗址不受损伤。”同时规定:“迁建和重建都是经过特别批准的个别工程,必须严格控制。迁建和重建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许仅为了旅游观光而实施此类工程;迁建和重建必须要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依法审批后方可实施;必须取得并保持全部的原状资料,详细记录迁建和重建的全过程。”这些法规所确定的原则都构成了我国保护古建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的适用性问题也做出了权威的规定。

4.原址新建

这里的原址新建是指历史建筑在毁坏时间较长(一个世纪以上),由于种种原因需要重新建设的一种保持历史风貌的方式,它可以不满足历史的原真性的原则,所以就不完全属于一种历史的保护,但是它可以弥补现有场所的缺陷。但必须承认和明确这些建筑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能与文化遗产相提并论的。它往往是出于景观和功能的需要,建成的建筑暂时不具有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将载入文化史册。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罗杰﹒斯克鲁顿著. 刘先觉译. 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东南大学出版社.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