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生物试题 > [《鹦鹉灭火注解》400字]鹦鹉灭火

[《鹦鹉灭火注解》400字]鹦鹉灭火

时间:2019-12-25 09:17:2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鹦鹉灭火注解》400字

2、鹦鹉灭火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 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 便入水濡(rú)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 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 不忍见耳,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只鹦鹉飞到别的山头上住下,那里的禽兽都喜欢它。鹦鹉自 己想:(在这里)虽然很愉快,但是不能久留,便离开了。几月以后那 山中发生大火, 鹦鹉遥遥望见, 就飞到有水的地方把自己羽毛沾湿了, 然后飞去洒在火上。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愿望,(但这几滴水)对 你的心意来说能称得上什么呢?”(鹦鹉)回答说:即使明知不可能(灭 火), 然而我曾寄住在这山中, 禽兽都好好待我, 都成了我的兄弟, (我) 不忍心见到他们受 ( 火灾之 ) 苦!”天神赞扬鹦鹉的行为并十分受感 动,于是就替(鹦鹉)灭火。

作文二:《小古文——鹦鹉灭火》1400字

鹦鹉灭火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逐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逐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相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2]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对它都很好(很喜欢它),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禽兽们都依依不舍。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现在山中着火了,我不能不管!”天神听了很感动,为了表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注释

1.集:栖息 ,停留             2.念:想  3.濡:沾湿                    4.皆:都  5.去:离开  6.何足云也:本文指(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足:能够  7.然:但是                    8.侨居:客居他乡  9.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10.见:本文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  11.虽:即使                   12.是:这  13.善:好的                   14.尝:曾经  15.皆:都                     16.对:答  17.即:就            18.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  19.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  20.相爱:喜欢它  21.遥:远远地                  22.足:值得  23.辄:总是                    24.汝: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启示与借鉴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2.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这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

3.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

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4.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5.鹦鹉曾经住过那座山,曾经与山中的亲手和谐相处,当山上失火时,它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其情感动天神。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亲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会收获更多

寓意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文言知识

天神嘉其意,即为之灭火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文“天神嘉其意”,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1]

作文三:《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鹬蚌相争、鹦鹉灭火、蛙与牛斗、狐假虎威》2400字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鹬蚌相争、鹦鹉灭火、蛙与牛斗、狐假虎威

乐学宫主点拨

㈠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尤为突出。

有些词意义直到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⑴词义扩大:

有一个叫仇泰然的官员对他的一名属下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

古:                                                    。 今:                                                     。

古:                                      今:                                       去

古:                                      今:

⑷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

古:                                      今: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

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背诵时间: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蚌方出曝________  今日不雨________             ..

2.联系上下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⑴鹬蚌相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鹬是怎样威胁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中隐含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

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

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刘义庆《宣验记》

背诵时间:

古今异义词 禽

古:鸟兽的总称。虎、鹿、熊、猿、鸟  今:指称鸟类。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⑴鹦鹉遥见 _______                            .

⑵然吾尝侨是山 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为什么“入水濡羽,飞而洒之”?(根据原文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蛙与牛斗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

大,似牛乎?”伙曰:“差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  也。

背诵时间:

【巩固练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庞然大物也: ..

嫉之: .欲逾于牛: .

蛙暴起: .

2.翻译下列句子。

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背诵时间:

课后作业: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知进而不知却               ⑵不量力而轻敌              .2.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3.齐庄公为什么要“回车而避之”?(用原文回答)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答案】

1.⑴退却。   ⑵轻率

2.有只螳螂高举两臂要扳住车轮。 3.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4.螳臂当车   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招致失败。 【译文】

齐庄公外出打猎,有只螳螂高举两臂,(看架势)要扳住车轮(企图阻止车前行)。庄公问驾车人:“这是什么虫?”驾车人说:“这叫螳螂。这种虫只知前进却不懂得后退,从不掂量自己的力量就随便跟对手斗。”庄公说:“这家伙如果是人,一定是位盖世勇士。”于是庄公(恭敬地)调车绕过螳螂。(这件事传出后)(天下)勇士(纷纷)归顺庄公。

文言文五大重点词法: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 古今异义: ⑴词义扩大 ⑵词义缩小 ⑶词义转移 ⑷感情色彩变化

作文四:《鹦鹉灭火阅读答案》1600字

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下面各题。(14 分)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皆相②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③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④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①集:栖息。②相:副词,表动作的对象偏指一方,可译为“它”或“他”,文中指代鹦鹉。③侨居:寄居,寄住。④嘉:赞许,夸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② 鹦鹉遥见

③ 遂入水沾羽                      ④ 然吾尝侨居是山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

A.至之市  (《郑人买履》)              B.方为秋田之害  (《以虫治虫》)

C.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     D.久之,目似瞑  (《狼》)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知 区区 水 滴 不能 救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5.结合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谈谈你对“义”的理解。(2分)

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留的地方,于是便飞走了。禽兽们都舍不得它离开。过了好几个月,山中突然发生火灾。鹦鹉远远地看到了,心里非常着急,便钻进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有一番好意,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滴不能够把火浇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山林毁于大火啊!”天神听了赞扬鹦鹉的大义,随即把山上的大火灭了。

1.① 离开   ② 远远地  ③ 于是,就   ④ 这(座)(4分)

2.B (2分)

3.虽 / 知 /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2分)

4.(1)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2分)(2)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或“也不如”“也比不上”)船行得快呀。(2分)

5.鹦鹉飞到山上,受到善待。山林失火,它心怀感激,勇敢沾羽灭火。告诉我们:“义”就是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义”就是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2分,答到要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所选词语均是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都在课内出现过,解答时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然非吾久居之地”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中,“之”动词,到;C项中,“之”是代词;D项中,“之”是语气助词。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虽 / 知 /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感,解答时,重在多读,达到熟练地程度。“虽”是关联词,“知”是谓语,后面的内容是知道的对象,可以停顿。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语句要通顺。第一句要抓住关键词“集”“皆”“相爱”等词语,第二句要抓住关键词“虽”“奔”“疾”“以”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再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主要抓住鹦鹉对天神的回答“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来回答,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叙述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作文五:《鹦鹉灭火阅读答案》800字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有鹦鹉飞集他山()

B.山中禽兽皆相爱()

C.然何足道也()

D.然吾尝侨居是山()

2.翻译: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参考答案】

1.A.栖止B.喜欢它C.值得D.移住、寄住

2.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

3.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50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chazidian.,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作文六:《《鹦鹉灭火》原文及译文》300字

《鹦鹉灭火》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鹦鹉灭火》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作文七:《佛教故事集 66.鹦鹉灭火的故事 》600字

66.鹦鹉灭火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深山中住着许多鹦鹉,都生活在一座大竹林里,还有许多鸟兽也都生活在其中。

有一天刮大风,刮得竹子东摇西晃,有两棵竹子被大风刮得相互摩擦,突然着起火来。火就着风势越刮越大,许多竹子都燃烧起来,火势渐渐蔓延开来。

在竹林中生活的那些鸟兽,惊恐万状,东奔西逃,又飞又叫,不知如何是好。

一些年小力弱的小鸟、小兽,就被大火活活烧死了。

有一只鹦鹉名叫欢喜首,也生活在这座竹林里,看到群鸟群兽乱飞乱窜的惨状,十分着急,心想:“这些鸟兽多不幸啊!还有那些无辜的小鸟、小兽们,活活葬身火场里,实在太可怜了!怎么办呢?”它突然想到水能灭火,便赶忙飞到山间小溪,用溪水浸透浑身的羽毛,再飞回来,挤出羽毛中的水,洒在熊熊燃烧着的火上。连绵十来里的熊熊大火,岂是几滴水所能熄灭的呢?但鹦鹉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小溪与火场之间,取水灭火。

鹦鹉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天帝释的宫殿突然摇晃起来。天帝释掐指一算,知道下界有一只英勇的鹦鹉,企图扑灭满山遍野的大火,便从天上降下来。

天帝释对鹦鹉说:“大火连绵十来里,凭你一只小小的鹦鹉,怎么扑灭它呢?

算了吧!”

鹦鹉回答说:“这么多的动物,都在这座竹林里生活,竹林一烧毁,它们就会无家可归;再说,大火不扑灭,还有很多动物会被烧死,我怎么能不管呢?我的力量虽然不大,但坚持下去,一定能把火扑灭的。只要能把火扑灭,即使我累死了也心甘情愿。”说着,又向小溪飞去。

天帝释很感动,召来雨师、雨伯,下了一场大雨,把大火浇灭了。

据《杂宝藏经》卷二《佛以智水灭三火缘》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455页。

作文八:《鹦鹉灭火阅读训练及答案》400字

122、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A.有鹦鹉飞集他山()B.山中禽兽皆相爱( )C.然何足道也()D.然吾尝侨居是山()2.翻译: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122、1.A.栖止 B.喜欢它 C.值得 D.移住、寄住2.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3.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50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作文九:《鹦鹉灭火阅读答案_古诗大全》300字

文言文《鹦鹉灭火》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然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翻译】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 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 鹦鹉想: 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 就离开了。好几个月后, 山中起大火, 鹦鹉远远地看见, 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 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 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 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作文十:《王文元《佛典譬喻经全集》(26)鹦鹉灭火喻》600字

(二十六)鹦鹉灭火喻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

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①。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

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②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

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注释]

①然:通“燃”。

②由:通“犹”,尚且。

[今译]

从前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中。山中的百鸟畜兽,相亲相爱,不相残杀。鹦鹉思忖:虽然这里好,也不可久留,还是要回家的。便飞走了。

数月之后,大山失火,四面都烧起来。鹦鹉远远看见,便钻入水中,弄湿翅膀;飞向空中再把羽毛上的水洒下去,想扑灭大火。就这样,它一次又一次地往来救火。

天神看到这一情景,说:“喂,鹦鹉!你怎么这样傻!千里之火,难道能被你两个翅膀所带的水扑灭的吗?”鹦鹉说:“我知道扑不灭。可我曾坐客此山,山中百鸟畜兽都很仁慈善良,如同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被大火烧死!”

天神被其真诚所感动,就降雨将火扑灭。

[点评]

这个故事最早载于《僧伽罗刹经》:“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

在印度人看来,鹦鹉属于善鸟、孝鸟、聪明鸟,传说它能宣说佛法,化导众生。用滴水灭大火,隐喻,无论正义多么微弱都敢于与强大的困难或恶势力斗争。

(王文元《佛典譬喻经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