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物理试题 > 东汉崔瑗 [《东汉·崔瑗《贤女帖》》1900字]

东汉崔瑗 [《东汉·崔瑗《贤女帖》》1900字]

时间:2019-12-19 09:25:3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东汉·崔瑗《贤女帖》》1900字

贤女帖  汉·崔瑗

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憔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书法家。生于章帝初二年(公元七十七年),卒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一四二年),年六十六岁。他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的中子。早孤,锐志好学。崔瑗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关东郡发于狱中。当时的狱管,精通《礼学》,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这种不会因事牵累而怠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称道。不久获释,为度辽将军邓遵所征召。但又没多久,邓遵阴暗被诛,崔瑗因此被免职。之后车骑将军阎显征召崔瑗,当时阎太后垂帘听政,太过专权,先是令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以北乡侯嗣,崔瑗知道这是不合法的,并任阎显可能会因此会招来祸害,想加以劝阻。哪知阎显日日沉醉,不得面见,便请陈禅代为转告,陈禅犹豫不敢说,没多久北乡侯死,是为顺帝阎显兄弟伏诛,崔瑗连坐被斥,于是辞归,从此不复州郡命。所以,当大将军梁商又征召崔瑗,崔瑗以疾恳辞。当年中举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上天降神君,锡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荐举崔瑗是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绩表现,就不应久在下位,因此迁「济北相」。当时太守李固,极为钦佩崔瑗的文才。奉《书》、《礼》极为殷勤。一年余,光禄大夫杜乔,用臧罪弹劾崔瑗,崔瑗上书自颂-崔瑗好士,爱宾客虽时常以丰盛酒菜招待,从不考虑家产,但是自己日常饮食皆是疏食菜羹而已,世人皆以「清廉」称之-终得免罪,不久病卒,年六十六岁。临终遗命其子崔实:「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崔实奉遗命,送葬洛阳。崔瑗高于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所着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杜文》、《悔祈》、《草书执》、《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阳文学官志》最称于世。

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因而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他和扶风人马融、南阳人张衡友谊很深。

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为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

后来又被车骑将军阎显征召,在阎府中任职。当时阎大后垂帘听政,阎显入朝参政。在此之先,安帝废黜太子刘保,贬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刘懿为太子。崔瑗认为北乡侯立为大子,不合法统,他预见到阎显将要垮台,于是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陈达等人,因他们得到先帝的宠幸,把先帝哄得迷迷糊糊,于是废黜了合法的太子,另立旁支子弟。少帝即位时,就在宗庙中犯了病。我想和长史您一起求见将军,劝他上奏太后,逮捕江京等人,废黜少帝,迎立济阴王。这样做,一定能上合天意下合民心。如果违背了天意,君主的宝座久空,你即使没犯罪也逃不了首恶的罪责。这是祸福转换的关键时候,也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陈禅听了犹豫不决,不敢听从。恰好北乡侯这时病死了,孙程立济阴王为帝,这就是汉顺帝。阎显兄弟都被处死,崔瑗也被连累遭罢免。崔瑗的学生苏祗对崔瑗的谋划了解得一清二楚,想上书皇帝说明这一情况,崔瑗听到后,就马上加以制止。当时陈禅任司隶校尉,把崔瑗找来对他说:“你姑且听任苏祗上书说明,我为这件事作证。”崔瑗税:“这话像小孩子们说的悄悄话,希望司隶校尉大人不要再说了。”于是辞职回家,再也不应州郡的征召出来做官。

过了很久,大将军梁商建立大将军幕燎机构,首先征召崔瑗。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了。这一年,他被荐举为秀才,被任为汲县县令。他在知县任内,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应实行的政事,为百姓开垦出几百顷稻田。他在任七年,受到百姓们歌颂。

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是德高望重的大儒,从囊期间政绩突出,不应该让这样的人才沉沦下僚,因此升任他为济北国相。当时事固任大山郡大守,他很欣赏崔瑗的学识,不断给崔瑗写信致意。过了一年多,充禄大夫杜乔充任巡察使者,剃各地巡视,他向朝廷检举,崔瑗犯有贪污罪,于是崔瑗被送司法机关审理。崔蓑上书为自己辩护,辨明无罪后被释放。后因病逝世,时年六十六岁。

崔瑗是写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长写书札、记文、箴文、铭文,所著共五十七篇,那些擅长写文章的人都自认为赶不上他。崔瑗喜欢读书人,喜好招待宾客,为客人摆设丰盛的宴席,准备各种美味菜肴,但不过问家里的生计。他平时只是粗茶淡饭而巳。因此,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当时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作文二:《东汉十三州一部》2300字

东汉十三州一部。

司州(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等十郡一国,下辖69县。约於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县,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约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约於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约於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武都、阴平等十二郡,下辖70县。约於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约於今甘肃省。

荆州:南阳、南乡、江夏、襄阳、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九郡167县。约於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扬州:九江、庐江、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60县。约於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苍梧、合蒲、珠崖、郁林、桂林、等九郡,下辖104县。约於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

汉朝十三州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1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

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各州下辖郡县: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交州,幽州。 这13个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州下面是郡,郡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三国时期又出来很多州,例如交州太大,东吴分出块广州来,凉州太大,曹魏分出块雍州来,不细谈了)

司隶: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

弘农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    豫州:颖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

冀州:魏郡,巨鹿郡,常山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郡。

兖州: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郡,山阳郡,济阴郡。

徐州: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青州: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

荆州: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扬州: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

益州: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凉州: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

并州: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幽州: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交州: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分凉州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设立雍州,治所在姑臧。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与司隶校尉部的三辅一起

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分河西8郡复置凉州,曹魏时期的雍州其范围固定在原凉州黄河以东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曹魏、西晋不变。十六国的前秦、后秦一度将雍州迁至安定郡(今甘肃镇原)和蒲坂(今山西永济),北魏、西魏、北周仅将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设为雍州,治所在长安。而东晋和南朝将雍州侨置襄阳。隋朝统一后,以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为雍州,隋炀帝改为京兆郡,唐朝建立后,又改为雍州,唐玄宗设立京兆府。

在桌面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属性,打开后选择桌面 ,自定义桌面,左上角web,将“网页”栏中的“当前主页”  等所有各项前面的勾全部去掉, 并将“网页”全部删除,   锁定 桌面项目的勾也去掉

反正邯郸到魏县十块     石家庄到邯郸火车13元或25元,石家庄到邯郸汽车   高客51(加保险) 石家庄客运总站   低速30(加保险) 胜南汽车站

石家庄石家庄客运总站汽车站 电话:0311-87025775、87884490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站前街81号

南焦客运站

地址:

裕华区裕翔街 公交  驾车  电话:

0311-86573806-8117

订单号是864 302 013   2069 次  1张 22元  11车66号,1月12点之前去票 两天后即13好定25号中午的票

作文三:《东汉-西晋十三州》1100字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交州,幽州。 这13个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州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三国时期又出来很多州,例如交州太大,东吴分出块广州来,凉州太大,曹魏分出块雍州来,不细谈了)

先说下每州的郡吧(多亏楼主没问有多少个县):

司隶: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

豫州: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颖川郡。

冀州: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乐陵国,平原郡,清河郡,阳平郡,广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兖州: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鲁郡,泰山郡,济北国。

徐州: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坯郡,广陵郡。

青州:济南国,齐国,乐安郡,北海国,城阳郡,东莱郡。

荆州: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扬州:靳(上面带个草字头,不会打)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益州: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凉州: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并州:雁门郡,新兴郡,太原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

交州: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幽州:代郡,上古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 古名 今地 郡国 县 备注

司 洛阳 河南洛阳市 12 100

兖 廪丘 山东郓城西北 8 56

豫 陈县 河南淮阳 10 85

冀 信都 河北冀县 13 83

幽 涿县 河北涿县 7 34

平 襄平 辽宁辽阳市 5 26 分幽州置

并 晋阳 山西太原西南 6 45

雍 长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7 39 分凉州置

凉 姑臧 甘肃武威 8 46 领西域长史府

秦 冀县 甘肃甘谷县东 6 24 分雍州置

梁 南郑 陕西汉中 8 44 分益州置

益 成都 四川成都市 8 44

宁 滇池 云南昆明东南 4 45 分益州置

青 临淄 山东淄博市东 6 37

徐 彭城 江苏徐州 7 61

荆 江陵 湖北江陵 22 169

扬 建邺 江苏南京 18 173

交 龙编 越南河内 7 53

广 番禺 广东广州市 10 68

作文四:《东汉“三公”的尴尬》1100字

据《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载: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秋季九月初一,太尉徐防因天灾、天象异常和匪寇作乱而被免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因天灾或天象异常而被罢免,徐防是首例。第二天,司空尹勤因洪灾被罢免。   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很有意思。由于皇权和相权与生俱来的矛盾,相权在两千年封建史上,呈现越走越低的趋势。西汉成帝将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分散了以前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控制权柄,进一步削弱相权,不仅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之名改为司徒、司马、司空(后来又变成太尉、司徒、司空),而且成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仲长统《昌言》),实权交给了级别不高的尚书,使“三公”们彻底“大”不起来了。   实权归了尚书台之后,东汉“三公”的地位就显得尴尬了。行政级别高的“三公”,没有决策权,也不受皇帝的信任,但一旦国家出现灾难祸事,皇帝依然唯“三公”是问。特别是东汉中后期以后,朝廷实权转移到外戚或宦官手上,权奸辈出,“三公”更是形同虚设。东汉末年的仲长统写了篇很好的文章《昌言》,文中说这些权奸“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州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导致“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然而,当时的朝廷真有意思,这些奸人作下的孽,却要“三公”来“埋单”,动辄将有职无权的“三公”罢免或处死。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供职于尚书台的陈忠上书说到“三公”的尴尬境地,认为应当明确责任的归属,但未见取得什么效果。直到东汉结束,曹丕称帝,有一次出现日食,又有人以此为借口要求太尉下台。曹丕这人虽然时常有些“不像皇帝”的做法,但对这个问题却处理得很好。他说,天象异常,是上天对我这个当皇帝的有所不满,不干“三公”的事,今后不要再拿这样的问题来追究“三公”的责任了!   东汉的这种问责机制,使“三公”更换频繁,史书上每有“异常”记载,接下来记录的往往是某个“公”级干部下台。《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的大事时,甚至有这么一条:“侍中寺雌鸡化为雄。”说的是侍中官署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接下来的一条记事是:“司空陈耽免,以太常来艳为司空。”陈耽被免职,不知和母鸡变公鸡有无必然联系。书中记载太简略,对母鸡为何会变成公鸡没有深究。我以今人的心思来瞎猜:是否哪个人和某个“公”级官过不去,为了搞倒他,钻了政策的空子,故意导演了偷梁换柱的把戏?难说得很呢!   “三公”的“尴尬”,更发人深思的是责、权、利的不统一。东汉时,“三公”没有行政决策权,也没有行政决策中的组织指挥权,却要承担出现各种灾难的责任。这样的处境,怪不得连当时的其他大臣都要为他们喊冤了。

作文五:《登封 东汉三庙阙》500字

其实此次登封之行主要的原因就是想看看这里的东汉三庙阙。在前期准备中,知道三阙都不开放,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刚来登封就听说申遗成功,而且三阙均在列。这又勾起了我起初的想法,会不会在这个喜庆的时期开放呢?可是问了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参观完净藏禅师塔,坐车来到少室阙,试探试探。翻过栅栏走进少室阙的保护房,遗憾!“好在”窗户上的塑料布早就被人扯破了一个口,从这个小口可以看到少室阙的一部分,看到了东汉的雕刻,这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艺术价值的东西,太让人神往了。在保护院北边的一排房子里找到了文物部门的相关人员,她很友好,但是磨了半天也不让我进去看看,理由就是“保护房是危房,必须要有局长的同意,才能开门……昨天申遗成功,十一处单位被通知均开放,后来又专门来电话说少室阙不能开放”。这回看来真的没有办法了,只得遗憾地离开,来到启母阙。启母阙(和太室阙)的保护房是新修的,看护的大爷好像很勉强得答应给我开门,我明白这需要“门票”。期待着开了门,走进去,像朝圣一样“膜拜”这个近两千年前遗留下来的人类文明痕迹。可能是看得太仔细,守护的大爷嫌我时间太长了,就说“你悄悄地在门口拍张照片就走吧,不要被摄像头拍到了”。有点像做贼,不过留下了下面的两张照片,呵呵。太室阙在中岳庙,头一天就没有想去,因为时间和体力,也只能放弃。

少室阙保护房-20世纪50年代

少室阙局部

启母阙新修的保护房

作文六:《【编写提纲】《博陵崔氏》(二)得姓崔邑 发韧东汉》8600字

中国历史文化丛书《博陵崔氏》(二)

得姓崔邑

发韧东汉

--从季子让国,到博陵郡望

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及其他崔氏房支,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不衰的名门望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炎帝。

出于炎帝

唐代白居易(772-846)在其为一崔氏先祖所写《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白居易集》卷七十)中记载:“公讳元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

炎帝像

炎帝,即神农氏,姜姓,少典氏长子,吕姓、崔氏等姓氏的远祖。炎帝,即烈山氏,名姜石年,号神农氏、伊耆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的农历4月26日生于宝鸡姜水之岸(一说湖北随州厉山),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有八世炎帝之说,一、二世炎帝均生活于宝鸡,并辐射至两湖(湖南、湖北),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县,葬于茶陵。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听詙,生帝临魁、次桂。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生帝承,炎帝神农氏姜承生帝明、仲贤、希文,炎帝神农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农氏姜宜生帝来,炎帝神农氏姜来生帝裹,炎帝神农氏姜裹生节茎,节茎生克、戏,戏生炎帝神农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传至八帝至炎帝神农氏榆罔(炎帝神农氏榆罔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孙)。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既说“神农氏世衰”,不能征伐暴虐百姓的诸侯,却又说“炎帝欲侵陵诸侯”,岂不是说炎帝与神农并非同一个人?司马迁在潜意识中是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为一体的。当然,这个神农氏决不是始作耒耜、教民农耕的神农,而是其后裔中与炎帝同时且共为一部落联盟者。

东汉郑玄在“《礼记·祭法》注”中作了说明。他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综考诸家所言可知,东汉以降的学者将烈山氏、神农氏、炎帝三者等同起来,自有其缘由。因为作为远古农业发明者的神农要从事农耕,首先必须放火烧山,古代流行的斧耕火种——即后世所谓刀耕火种,凡有林草的山,必须先烧后种。而烈山,就是烧山,也就是《孟子·滕文公》所说的“烈山泽而焚之”的烈山,它代表原始田猎时代的生产技术。由此可见,赤帝是炎帝的别称,烈山氏是神农氏的别称,鉴于稷在世之时为虞代,其父烈山氏有天下之时就更早了,因此烈山氏似为最早的神农。

自从后起的炎帝与神农合一后,“炎帝神农氏”又成为一个时代概念,即凡该部落集团后裔,既可称神农,又可称炎帝。

因此,炎帝神农氏至少有三重涵义,即既可看作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又可视作部落联盟的代号,还可视作农耕文明阶段的时代概念。正如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三位一体一样,上述三重涵义也是三位一体的。

炎帝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第八世,榆罔,克之子,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第十世,名祝融,本名重黎,器之子。政治家、发明家、音乐家,本名重黎,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葬衡阳南岳。据山海经记载,祝融在居所衡山,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第十四世,名共工,亦名共攻氏。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第十五世,名伯夷,姜姓,尧舜时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伯夷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拒绝尧的美意,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孤竹国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

炎帝第十七世官遂为四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国语·周语下》载:“昔共工弃此道也……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伯禹)……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也。”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吕尚封于齐

吕尚,即姜太公,系炎帝之后。炎帝第十七世,官遂为四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得姓。

来自江苏、河北、山东的崔氏宗亲在姜太公塑像前合影

2014年3月

炎帝第二十一世:姜伯夷,第一代吕侯。第二十二世:伯夷三子吕明。第三十世:吕墨台登位,被复赐姜姓。至此姜吕不分……第五十二世:吕伯錂。其女为周檀父妃……第五十四世:吕豫伯。其女为纣后。注:吕国到商末共传38世,43代吕侯。

姜太公像

炎帝第五十四世吕望,号尚涓,姜太公。商周之际,伐商有功。分封于齐。为齐太公,生七子一女。

《唐世系表》: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次于城濮,夭生杼。襄十九年,齐恵公卒,崔杼有宠于恵公高,国畏其偏也,公卒而逐之,书曰:崔杼出奔卫,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齐侯使崔杼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弑庄公,谥武子。杼生成及强,后妻东郭生明,嫡庶争立,而立明。二十七年,齐庆封使卢蒲嫳杀成及强,杼及妻缢,崔明奔鲁,生良。

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业字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著姓。

仲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安平,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即四皓夏黄公也(夏黄公恐误)。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生舒,汉四郡太守,二子:发、篆。篆,郡文学,王莽召不起。生毅,毅生骃,字亭伯,长岑长,三子:盘、瑗、寔。瑗字子玉。寔字子真,生皓,曾孙洪盘,生烈,后汉太尉,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

十世孙昂,字仁师,相唐太宗,四子:揣、擢、携(《世系表》携作摄)、挹。挹,户部尚书,生湜,字澄澜,相中宗,年二十九为中书令,以罪诛。兄液、弟滌。

博陵大房,骃少子寔,字子真,后汉尚书,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字良夫,晋大司农。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连、琨、格、邈、殊,五房。又燕主赐王氏,生怡、豹、偘,同为一房,因号六房崔氏。连字景迈,巨鹿令,号大房,生郡功曹绰,二子:标、鉴。标字格祖(《世系表》作洛祖),行博陵太守,生后魏岭南长史广,字仲庆,生元猷,元猷生当,字文业,后魏中书侍郎。当生伯谦,字士逊,鸿胪卿,谥懿伯。谦生渊,字孝源,青冀二州司马,生综,字君维,长安令。综生慎,字行谨,胡苏令。慎生玄(日字旁+韦),相中宗,五王中一人也。玄暐生璆、珪、瑨、璩。璩,礼部侍郎,袭博陵公,生震、涣。涣,门下侍郎,生纵,御史大夫,常山忠公。纵生元方,沔州刺史。元方生碣,字东标。综少子秘书监行功,生闵、景、昱、晷、晃、晕、晨、昊。晷曾孙损,字至无,相德宗。鉴字神具,后魏东徐州刺史、安平康侯,三子:含、秉德、习。秉德,骠骑大将军,谥靖穆,子忻、君哲、仲哲,后魏司徒行参军安平县男,生长瑜、仲炎。长瑜子枢等九人,号崔氏九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长瑜二子,子博、子信。子博,隋泗州长史,生元平,侍御史。元平五子:行苑、行则、行简、行功、行真。行简,刑部员外郎;行功,秘书监,子信,孙义起,户部侍郎。与此异。)。

仲炎生君昭,君昭生播,播生元亮,元亮生无纵,无纵生望之、释之、藏之、浑之。浑之生璥,尚书右丞。璥生元略、元受、元式、元儒。元略,义成军节度使,生铉,字台硕,相武宗、宣宗。铉生沆,字内融,相僖宗。元受,直史馆,高陵尉。元式,相宣宗,生镇、(钅刑)、钜。

第二房,琨字景龙,饶阳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经、郁。经生辨,字神通,后魏武阳太守、饶阳侯,谥恭。二子:逸、楷。楷字季则,后魏殷州刺史、后将军,生士元、士谦、士顺。士谦,周江陵总管、武康郡公,生隋沂州刺史旷,旷生陇州刺史礭(que),礭生驸马都尉、博陵县男恭礼,恭礼生去惑、兴宗。兴宗,饶州长史,生临涣丞隽,隽生懿,懿生同州刺史颋,颋生琯、珦、璪(《世系表》:璪作瑮,汲古阁本《新唐书》亦作璪)、珙、玙、瑨、球。

琯,字从律,山南西道节度使;璪,刑部尚书。珙,相武宗。玙,字朗士,河中节度使。瑨,常州刺史。士谦弟说,后周大将军、安平壮公,生宏度、宏昇、宏峻,峻隋赵王府长史,生洛令俨。俨生暄、晧、晊。晊,徐州司马,其孙仪甫、婴甫。晧,安平公,生监察御史浑,及太子宾客、清河孝公沔,字若冲。沔生成甫、祐甫,字贻孙,相德宗,除清吏八百员,人不以为私者,无子,以庐江令婴甫子植为后。植字公脩,相穆宗,尝请以无逸为元龟,然为相无状。郁,后魏濮阳太守,生挺,字双根,后魏司徒、泰昌县子。挺生孝芬,字恭梓,太常卿、泰昌县公。孝芬生猷,字宣猷,隋大将军、汲郡胡公。猷生仲方,字文齐,信都太守、固安县伯。仲方生寿,字大德,凤泉令、石泉县男。寿生安上,字敦礼,相高宗,二子:修业、守业。修业,太子通事舍人。守业,刑部侍郎。孝芬弟孝暐,后魏赵郡太守,谥简,生昂,字怀远,北齐祠部尚书。昂曾孙绍睿,武邑令,生白水尉项,项生汾西令昇之,昇之生造,字元宰,相德宗。

第三房,格二子蕃、颖。蕃生天护。颖八世孙不疑,左补阙。天护生穆、纂、融。纂字叔则,后魏冀州刺史,生觖,北齐散骑常侍。觖生诚及世立,世立,隋大理少卿、安平男,生祁阳令抗。抗生潜、漪、汲。漪,河间丞,生日用,相唐中、睿、元三宗。汲,长安丞,生日知,字子俊,潞州长史、中山襄公。日用生宗之,右司郎中。

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一带)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一带),遂以为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正卿,谥武子。”

季子让国

崔氏的得姓,源于“季子让国”。北宋天祐六年(1054年)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孙穆伯(一说五世孙,即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氏。崔氏始祖季子让国、封于崔邑,在周康王15年(公元前1004年),距今3000多年。

炎帝第五十五世:太公长子:丁汲。字丁春。继位为齐丁公。配,姬氏,齐氏,钧陈氏。生五子,长:姬氏生懿伯,名德*。次子:齐氏生德仲。三子:姬氏生聂叔,名:德*。四子:钧陈氏生季子。名:德兴。五子:钧陈氏生叔乙,名:德立。

炎帝第五十六世:丁公四子:德兴公(季子),让齐侯之位给弟弟德立公(叔乙)。居崔邑。生一子:穆伯

炎帝第五十七世:穆伯。秉齐政,为齐大夫,以邑为氏,遂为崔氏。

一说“叔乙让国”:《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子公伋,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韩愈为《崔氏族谱》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崔姓的起源和始祖:“五帝以還迨及成周定鼎分封呂望以元勳祚土東國子叔乙食采於崔子孫世承為姓。”意即,五帝以后,直到周朝,建国后分封天下。姜子牙以功勋卓著,封以东部疆土。他的一个儿子叔乙,被封于崔邑这个地方。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崔为姓。

以邑为姓

姜太公之孙、齐丁公伋嫡子、崔氏始祖季子采食崔邑,得姓。“齐丁公伋嫡子名季子让国于庶兄叔乙,食采于崔,因以为姓。”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后来分邦建姓,季子孙穆伯(一说五世孙,即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氏。

崔邑,具体的确切地址已难以寻觅。一说在今章丘土城。据《章丘县志》载:“崔氏城在县治(旧章丘城)西北70里,大清河之滨,俗名土城。”大清河即今黄河山东省境内的一段,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大清河河道改为黄河河道。《水经注》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 《章丘地名志》“土城,古名崔氏城。”一说在今黄河岸边的崔子城(今邹平魏桥镇境内)。

野的八世孙夭生子杼。十三世孙崔杼(齐正卿)为齐国景公时相国。崔氏十四世孙崔明弃

齐奔鲁。至此走出崔邑,走出齐国。

崔夭奔卫

《春秋》经文:“宣公十年夏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时为公元前599年,文中的崔氏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所记载的“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yin)次于城濮”中的崔夭。

崔杼弑君

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关于崔杼弑君的详细记载:

【经】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公至自会。卫侯入于夷仪。楚屈建帅师灭舒鸠。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

【传】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复命。不说弁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崔氏杀融蔑于平阴。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卢蒲癸奔晋,王何奔莒。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闾丘婴以帷缚其妻而载之,与申鲜虞乘而出,鲜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其谁纳之?”行及弇中,将舍。婴曰:“崔、庆其追我!”鲜虞曰:“一与一,谁能惧我?”遂舍,枕辔而寝,食马而食。驾而行,出弇中,谓婴曰:“速驱之!崔、庆之众,不可当也。”遂来奔。

崔氏侧庄公于北郭。丁亥,葬诸士孙之里,四翣,不跸,下车七乘,不以兵甲。

《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崔杼弑君”的相关记载:

初,崔杼有宠于惠公,惠公卒,高、国畏其逼也,逐之,崔杼奔卫。……灵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杀戎姬。五月壬辰,灵公卒,庄公即位,执太子牙于句窦之丘,杀之。八月,崔杼杀高厚。

……

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晋,欲与晋合谋袭齐而不得间。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五月,莒子朝齐,齐以甲戌飨之。崔杼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崔杼有三子,其一子子明因齐国内乱奔鲁国,生崔良。(良)十五世孙崔意如(崔氏30世孙),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崔业、崔仲牟。

崔业,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自此,崔氏有清河、博陵之分。

发韧于汉

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发韧于东汉。崔氏30世孙意如,为秦时东莱侯。次子仲牟,官新亭侯、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

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元和姓纂》载:清河东武城,后有齐郡、高密、蓝田,三崔氏门户。魏大和中,定清河崔为山东五姓甲门。释昙刚《类例》曰:崔怀兄弟,并青州崔肇,次卢、郑之后。崔陵及青州崔亮次之,崔隆宗为后。旧定博陵崔为次甲门,昙刚《类例》曰:先崔昂,次崔季舒及齐州崔光。李公恗《类例》则首崔楷,后季舒。又旧甲乙门者,崔楷、长瑜为先,子枢、季舒次之。旧博陵崔在乙门者,昙刚以崔暹入第五件。李公恗则首崔敬宽,次崔暹,唐魏郑公定天下诸州姓谱,以崔、张、房、何、傅、靳为贝州清河郡六姓。又后燕上党太守崔敦,博陵人,有五子,兄裔三子,弟休二子,各专一业,时号五子为五舍,并裔、休等子为崔氏十门仕宦。北齐崔暹、崔昂、崔季舒,并为高祖任使,时谓三崔。唐崔义玄、神基、琳,三世为蒲州刺史。又神基、神庆、神福兄弟三人,相继为三庶子。神庆子珪又为之。开元中,崔琳与弟珪、瑶三人,同时列戟,号三戟崔家。天后时有二崔融,俱为郎官,故以文章目翘父,而以门户目其一人,盖不能辨也。

秦时,崔氏三十世孙(良15世孙)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意如长子业,官东莱侯,居清河,遂为清河郡。

意如次子仲牟,官新亭侯,居博陵至此,博陵之别乎,清河也。

意如次子仲牟(31世),官新亭侯、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32世)。融生石(33世),石生崔廓(一作崔广)(34世),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35),寂生钦(36),钦生朝(汉侍御史)(37世),朝生舒(汉四郡太守)(38世)。舒生篆(郡文学)(39世),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

传崔氏三十九世篆,属博陵郡。一支迁长安。至此崔氏发展到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江淮一带,西至陇西(今甘肃)。崔氏后裔,随着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遍布全国,乃至亚州及世界各地。

作文七:《东汉崔氏家族世系及地望的考辨》5400字

东汉崔氏家族世系及地望的考辨

作者:吴桂美

摘要:世系、地望研究是我们进行家族文学研究的一个基础。东汉崔氏家族作为东汉文坛上较为著名的一个文学世家,古人直至今人对其世系、地望的记载就存在着互有抵牾、语焉不详、甚至误解的情况。笔者将近几年剔抉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思索陈述以下,供学术界同行参考。

关键词:东汉;崔氏家族;世系;地望

中图分类号:K234.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81-03

崔篆、崔骃、崔瑗、崔琦、崔寔为代表的崔氏家族是东汉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个文学世家。它前后四代相传,历经整个东汉王朝,东汉后该家族仍出现了不少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家族文化性的延续之长在文学史上颇为少见。其家族成员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后汉书》评为“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家族,历代学者却关注不够,研究甚少。尤其是作为一个家族,古人直至今人对崔氏家族世系、地望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互有抵牾,或存在误解。世系、地望的研究是崔氏家族研究的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格外关注。笔者不揣浅陋,将近几年剔抉的资料和相关思索梳理出来,供学术界参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

一、崔氏家族成员的世系

崔,为春秋时齐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齐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崔成有疾而废之,而立明。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 杜预注云:“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崔)成欲居崔邑以终老”。 崔氏城,其地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故今本《中文大辞典》亦称:“崔,春秋齐邑名,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崔氏城,因封为姓。”

崔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於崔,遂为崔氏。” 据此,可知崔氏当源自西周时齐太公吕尚之后齐丁公吕伋。《史记·齐太公世家》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 乙公立,其兄弟季子则居於崔,号称崔氏。季子之后,崔氏世代相传,分支繁衍。

入春秋,崔氏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上载有崔氏八世孙崔夭夏四月戊辰,在晋楚之战中,与晋侯、宋公、齐国归父、秦小子慦驻军于城濮之事,崔夭为齐桓公时大夫。襄公二十七年载有崔夭后人崔杼之事,崔杼为齐正卿,曾任惠、顷、灵、庄公时卿大夫。崔杼弑齐庄公,又杀害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的太史二人,齐国自宣公以后经历的几场内乱也都与崔杼有着联系,可见至崔杼之时,崔氏在齐国已经很有名位和势力了。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崔氏就已发展成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姓家族,正所谓“崔氏显人,西汉代有”。 根据《世系表》的记载,以所要研究的崔氏为中心可以构建一个简要的世系表情况。世系是指一姓世代相传的统系,了解一个家族的世系,对我们研究这个家族的传承具有一定意义。《世系表》曰:“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正卿。生子成、子明、子彊,皆为庆封所杀。子明奔鲁,生良,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 又:“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生舒,汉四郡太守。二子:发、篆。篆,郡文学,生毅。毅生骃,字亭伯,长岑长。二子:盤、寔。盤生烈,后汉太尉、城门校尉。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 又:“大房崔氏:骃少子寔,字子真,后汉尚书,生皓。皓生质。”

欧阳修撰写《新唐书》的时代距盛行牒谱的唐朝不远,《世系表》又是以见到的牒谱为依据,因此,上面关于崔氏的世系记载应该与历史基本符合。但是从中却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从上面所列《世系表》的记载可知,《新唐书》认为崔骃和崔寔是父子关系。而《后汉书·崔骃列传》载:“(骃)永元四年,卒于家。中子瑗,……”,又“(瑗)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於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葬洛阳。”范晔在《后汉书》中认为崔骃生崔瑗,而崔瑗生崔寔。两书记载显然产生了矛盾,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笔者认为范晔生于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对家族谱系应当格外重视和了解,他对崔骃、崔瑗和崔寔的记载又与《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资料符合;另一方面《世系表》没有崔瑗的记载,而崔瑗在后汉历史上又是确有其人的,由此我们可推定《世系表》对崔骃、崔寔的关系记载有误,中间错漏了一辈人崔瑗。这是我们在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世系表》见证了崔氏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世系表》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崔氏从产生到西汉,家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不少官宦名流,如崔夭、崔杼、崔意如、崔业、崔朝、崔舒、崔发、崔篆都曾出仕为官,这就为崔氏在东汉一跃成为一个高门大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崔氏家族成员的地望: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辨析

郑樵《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句话原意是为了说明自三代以后,姓氏既合而为一,从姓氏上分不出贵贱来,就只能用姓氏来区别婚姻,以解释“同姓不婚”的习俗。但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自三代以后,一个姓氏逐渐分支繁衍,不再聚居一地,而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世居于一地并为当地所仰望,就形成郡望,也就形成了一个姓氏以地名区分的不同支脉。

根椐《世系表》记载,崔氏世为大宗,又可分为不同的支系,“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宋代《广韵》也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又据《姓氏词典·崔姓》下引《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语“崔氏城遗址在今山东朝阳县西北。郡望:清河、博陵。” 可见崔氏在历史的分支繁衍中,经过不断分化或迁徙,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从上述列表及《世系表》对崔氏十房源流发展的记载可知,崔氏至少在秦时崔意如一代已开始分流。其子崔业世袭了他的东莱侯封号,居清河东武城,后称清河崔氏。据《世系表二下》载:“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生太常信侯昱。……忠生散骑常侍泰。泰字世荣,始居歈县。二子:恪、景。……生尉,自宋奔后魏,居荥阳,号郑州崔氏。”“许州鄢陵房:尉少子,居鄢陵。”“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阳太守。……瑜生逞,字叔祖。……伯基八世孙密。密二子:霸、琰。……”“清河大房:逞少子諲,宋青、冀二州刺史。生灵和,宋员外散骑常侍。生后魏赠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号大房。”“清河小房:寅字敬礼,后魏太子舍人,乐安郡守。……”“清河青州房:琰生钦。钦生京。……”由此可知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均可追溯到崔业,实际上都为清河崔氏的再分支。而崔意如另一子崔仲牟,即崔业之弟,则为博陵崔氏的源起。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设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市县地。博陵郡治所为博陵县,同为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清河郡,汉高帝时设置。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阳、南宫市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市、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为崔氏家族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两大支系。不少学者在对崔氏家族进行研究时就非常容易混淆这两个支系的成员。如前辈曹道衡先生《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研究》一书在《从汉至西晋的几个不同地区文化状况》一节分析河朔之学(今河北及山东省北部一带)时曾讲到:

今河北及山东省北部一带,是北朝时代高门士族最集中的地区。……大抵今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在战国和西汉,已经是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荀卿、毛亨、毛苌、董仲舒、东方朔都在学术文化方面有过卓越贡献。从西汉到东汉,还是人才较盛的地方。相反地战国属燕的河北北部,在战国时的文化,就不及赵国兴盛,西汉时知名的人士,也仅有韩婴是燕人。但到西汉末年,博陵崔篆起,崔駰等人世代相传,后来范阳卢氏又成了马融的大弟子。河北一带的学术、文艺有一个家世相传的习惯。如清河崔氏,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文章叙录》,讲到崔瑗、崔实(即崔寔—笔者注)都善于书法,其传统一直继续到北朝的崔浩;范阳卢氏自卢植以后,世传礼学,直到北周的卢辩和卢诞、卢光世传礼学。所以河朔之学也一直传授不绝。

曹先生称崔篆、崔駰为博陵崔氏,而论到清河崔氏时却又以崔駰之子崔瑗、之孙崔寔为例,并认为清河崔氏北朝著名人物崔浩与他们有继承关系,显然是混淆了他们的支系和籍贯。据《后汉书·崔駰列传》记载“崔駰,涿郡安平人”。《崔琦传》载“崔琦,涿郡安平人”。而“安平县,汉置。高帝封鄂千秋为侯邑。自晋至北齐,皆为博陵郡治。”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崔篆、崔駰、崔瑗、崔琦和崔寔都是涿郡安平人,属博陵支系。曹先生在论述东汉家族时可能忽略了支系这个问题。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虽为崔氏家族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两大支系,但是两个支系的兴起与发展却不同。博陵崔氏成名较早,西汉时该族崔朝和崔舒就已很有名,到了东汉,博陵崔氏就已成为一个高门大族。崔篆、崔駰、崔瑗、崔琦和崔寔都曾积极活跃在政坛上,虽算不上什么世人瞩目的显贵,却也保持了世世为官的地位,而且在东汉士人特重名节的氛围濡染下,任职期间都能有所作为,颇受时人好评,而在社会上保持了较好的名望;另一方面,这个家族又以经学闻名于世,在东汉学术领域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文学上的成就更给崔氏带来了美誉,而得到了时人与后人的许多赞美之词。范晔《后汉书·崔駰传》论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赞曰:“崔为文宗,世禅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崔氏,特别是崔駰、崔瑗、崔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至於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濩,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 “自安和之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 “傅毅崔駰,光采比肩;瑗寔踵武,能世厥风者矣。杜笃贾逵,亦有声於文,跡其有才,崔傅之末流也。”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见崔氏家族成员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是这些原因让博陵崔氏得以长期保全并延续发展,前后几代相传,颇为显著。

博陵崔氏在东汉以后继续发展,魏晋时期亦是显官不替。在西晋崔氏士族支系中,《晋书》为之立传者有博陵崔赞、崔洪,足见博陵崔氏的影响。崔赞,曾任魏吏部尚书、左仆射等职。以雅量见称,年轻时就以清厉骨鲠著名。其子崔洪,曾任尚书左,吏部尚书等职,任职期间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而且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非常清正廉明。其孙崔廊,曾任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但从北朝起,博陵崔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已开始走向衰落。在北魏历史上,博陵崔氏早已没有东汉时的显眼,在政界、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廖廖无几。仕宦上,他们多出任地方州刺史、郡守及其掾属,进入中央政权的也只是光禄大夫等散职。虽与东汉崔篆、崔駰等的官不显贵相似,却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东魏、北齐时,博陵崔氏的政治地位有所转机,涌现出了崔暹、崔季舒与崔昂这些风云人物。他们的崛起是与东魏错综复杂的政局密切关联的,但仕途的飞黄腾达也让他们成为东魏政权斗争、民族矛盾的牺牲品,结局是被杀或被流放。

与博陵崔氏相反,与之同为崔氏两大著名支系之一的清河崔氏虽至曹魏时期崔琰、崔林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在北朝却人才辈出,蒸蒸日上。清河崔曾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 这句话反映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北朝社会地位的情况。《魏书·高阳王雍传》记有一事:

元妃卢氏薨后,(雍)更纳博陵崔显妹,甚有色宠,欲以为妃。世宗初以崔氏世号„东崔‟,地寒望劣,难之,久乃听许。延昌已后,多幸妓侍,近百许人,而疏异崔氏,别房幽禁,不得关豫内政,仅给衣食而已。至乃左右无復婢使,子女欲省其母,必启闻,许乃得见。未几,崔暴薨,多云雍殴杀之也。

地寒望劣、崔妃的悲惨遭遇都反映了博陵崔氏在北朝的衰落境地,所以有“东崔不如西崔”之说,西崔即清河崔氏。后人号称卢、崔、郑、王为北朝四大家族,崔氏更多地是指清河崔氏。

崔氏源远流长,支脉甚多,家族人丁兴旺,因此我们在对崔氏家族的成员进行研究时,必须弄清楚他们各自的支系和地望,以免混淆,这是我们作家族研究的一个基础。

On Cui Family‟s Lineage and Habitat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WU Gui-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

Abstract: Cui family i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ry families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ir lineage and habitat whose recordation is too confused.

Key words: East Han Dynasty; Cui family; Lineage; Habitat

(责任编辑:李德山)

作者简介:吴桂美(1976-),女,苗族,湖北咸丰人,华南师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

作文八:《(东汉)汉崔瑗章草欣赏《贤女帖》》400字

作者:崔瑗(公元78—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深县)人。父崔駰,博学有伟才。瑗锐意好学,明天官历学、京房《易传》。年十八游京师,与马融、张衡相友善。仕途曾屡遭挫折,年四十始为郡吏。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崔瑗高于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所着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杜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阳文学官志》最称于世。

汉崔瑗  贤女帖

崔瑗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他写有一篇《草书势》可说是他作书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崔瑗的草书笔划精微,善于变化,象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姿天成,造诣超过他的老师杜度,只是过于追求媚俗,有些浮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意谓其书势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险也。王隐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章草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于妙境极至。

作文九:《崔琰(东汉末年名士)—搜狗百科》500字

文武双全

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了没有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郑玄与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那时买进的粮谷十分缺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既被遣散,又到处都是盗寇,西去的道路不通,于是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几乎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归,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

佐命袁氏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作战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为死者伤痛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

作文十:《东汉天文学家张衡》500字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