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小学数学 > 《知错不改,要的是面子》800字 知错不改

《知错不改,要的是面子》800字 知错不改

时间:2019-11-17 10:04:1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知错不改,要的是面子》800字

知错不改,要的是面子             【原创】孙守智

贾副参谋长平时斯斯文文,稳重有加,看上去像个文人,应该比吴副参谋长有常识吧!他不会像吴副参谋长那样到处信口开河,说话全没有遮拦。说错了全不当回事儿,顶多不算数;你看贾副参谋长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完全不像吴副参谋长那样全不讲军容风纪,军装埋里埋汰,敞胸露怀的。

大概贾副参谋长的座次排在吴副参谋长的后面,所以他出头露面的次数少。不像吴副参谋长那样什么会上都能咧咧几句。这样贾副参谋长与下属接触要少些,下属对他不甚了解,就敬而远之。

对了贾副参谋长是野战部队调来的,难怪有军人的气质呢。虽说对工程上是门外汉,但在军训方面有专长。可吴副参谋长在工改兵(基建工程兵在地方基建工程局改制,而组建的)前就是一个工程局副局长,据说对管理工程有一套(由于年纪大了,又升不上去,当年之勇也不想提了,甘心往后稍)。

教导队办的中专班第一批学员要毕业了,贾副参谋长来参加结业大会(才知道他是主管这方面的首长),作报告是少不了的。贾副参谋长来个正规化:报告前先点名。只见他戴上老花镜,拿起学员名册,一一点卯,每点一个还要从眼镜上方看一下答到的学员,以视重视。

点名时,学员答“到!”一个比一个宏亮有力,他们拿到毕业证就成为职业军干了,能不兴奋吗?!

可是贾副参谋长点到:“肖亚(干)”时,冷了场, 没人答到,又点了一次还是没人应声。贾副参谋长一连点了三、四遍,也没有反应。

他摘下眼镜,环视了一下学员,问:“谁知道肖亚(干)为什么没来?” 没人回答。

贾副参谋长重复了一遍问话:“谁知道肖亚(干)为什么没来?”

学员肖志轩站起来说:“您点的是肖亚轩(xuān )吧?”

贾副参谋长戴上眼镜看了看学员名册说:“这个字也有读轩(xuān )的,这是多音字。”然后继续往下点名。

这下会场就不安静了,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暗笑。凡查过字典的人都知道:“轩”只读xuān,不是多音字,而且根本不是什么“读 gān,也有读 xuān的”。这种要面子不改错的作法成了学员的笑料,好一阵楞管肖亚轩叫肖亚干。

当然贾副参谋长还是严肃有加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作文二:《析_知错不改_的社会根源(1)》7300字

【文·史·哲研究】

[收稿日期] 2007- 02- 18

[作者简介] 邹兴明(1964- ), 男, 江西赣州人, 北京市海淀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价值哲学。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2007年 08 月

第 7 卷 第 4 期

Aug, 2007

Vol.7 No.4

析“知错不改”的社会根源

邹兴明

( 北京市海淀社会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94)

[摘 要] 知错不改的结果是明知故犯。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和冲突均源于人们的知错不改。知错不改对个人、

集体、国家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揭示知错不改的社会根源, 无疑有助于人们修正错误, 使个人、集体、国家和整

个社会不断趋向完善, 更有助于社会的有机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知错不改; 社会根源; 政治; 经济; 文化

[ 中图分类号] C 912.68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4806(2007)04- 0089- 0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美德即知

识, 即一个人只要有了善的知识, 他就不会为恶; 而

一个人如果没有善的知识, 他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

善, 也就不可能从善, 并进而认为所有恶行皆因缺乏

有关恶的知识而产生的。简言之, 善是出于有知, 恶

是出于无知。其实,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只说对

了一半, 因为知识本身是中性的。知识的作用具有双

重性质, 它既可以使人趋善, 也可以使人趋恶。日常

生活中的“知错不改”现象, 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恶

例。

所谓知错不改,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明知故犯, 是

指人们已经知道自己的思想、行为是错误的, 并且已

经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将产生可预期的不良结

果或危害, 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仍然继续坚持错误。简

言之就是明知其恶而为之, 明知其害而用之, 明知其

弊而持之。趋利避害、求荣避辱原本是人的本性和基

本道德要求, 然而, 为什么人们常常执意反其道而行

之呢? 本文拟对此进行探索, 揭示其社会根源。

一、知错不改的政治根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

物或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

人们的生活就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 只不过是直接

与间接上的区别而已, 即便是在原始社会, 人们的生

活也无不直接和间接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或干

预。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生活不仅更加直接地受到

政治的影响, 而且人们主动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越来

越强烈。政治因素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往往具

有最强烈最直接的规范作用, 而无论人们对这些规

范是认肯还是抵触, 政治规范都最直接地影响着人

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 知错不改的现象在很多情况

下都打上了

深刻的政治烙印, 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知错不改的政治根源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动机与效果影响人们对社会行为的认识与

评价。政治上的大是大非直接影响人们对是非、善

恶、荣辱的理解。比如, 保家卫国是值得赞赏的, 但

是, 由于政治决策的需要, 或由于战略战术上的全盘

考虑, 并非任何保家卫国的爱国行动都能够得到百

分之百肯定。历史上或左或右的路线斗争, 冒险主义

和机会主义等等, 其目的或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取得

胜利和保全自己), 就其原初动机而言, 无疑是好的,

但由于其行为带来的损失、危害更大, 最终导致欲速

不达或错失机会的结果, 因而成为一种错误。因此,

在政治领域里唯动机论是行不通的, 人们做事情不

能只考虑动机而忽视效果, 内心要有善良初衷, 更要

顾全大局、放眼未来。因此, 人们对是非、对错、善恶、

89美丑、荣辱的理解, 早已被打上了深刻政治的烙印,

致使政治因素首先成为知错不改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是政治上的“等级服从制”使人们只得知错不

改。在重大方针政策尚未出台之前, 人们明知道许多

行为和做法是错误的, 但由于涉及政治问题, 人们不

敢擅自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因为, 个人纠正自己的

错误行为, 往往会被认为是对政府政策的抗拒和不

满, 对于涉及政治上的大是大非, 普通人即便早已认

识到其错误所在, 多数人也只能错误地坚持。“随波

逐流”、“上级未下文, 领导未发话就不能轻举妄动”

等知错不改现象, 道出了人们面对政治上的“等级服

从制”时候的无奈。

三是政治力量对比悬殊致使人们知错不改。正

确或正义的力量一时间还处于弱势, 领导决策权还

掌握在坚持错误的人手中, 使得执行人不得不继续

坚持错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五次反围剿

过程中, 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正确的, 但由于王明

“左”倾冒险主义势力占上风, 中央红军只能坚持其

错误的军事路线, 明知其错而为之, 从而导致了反围

剿斗争的失败。

四是对领导政治信任的缺失, 使人们产生“一不

做, 二不休”的心理, 从而成为坚持错误, 知错不改的

重要根源之一。当人们认定政治就是权术或骗术的

时候, 当人们判定即便是承认并改正了错误, 自己最

终也还是要被充当政治的牺牲品、难逃一劫的时候,

这种对领导信任感的缺失, 就可能导致人们成为宁

可“鱼死网破”也死不改悔的知错不改者。

五是政治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 给知错不

改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拥有

一定职权的人身上。此类知错不改者往往认为, 利用

手中的权

力足以保证将其所犯过错遮掩过去, 甚至

可以滥用职权嫁祸于人, 以至于错上加错。

六是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和完善, 制度上存在疏

漏, 致使监督机制法力, 给知错不改者留下了见缝插

针的机会。“法律之外无禁区”给不少知错不改者提

供了打法律“擦边球”的机会。尤其是当人们充分意

识到了某些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严重危害性的时候,

法律的滞后性就给这些知错不改者继续开着绿灯。

比如对有危害性手机垃圾短信和网络黑客的监控

等, 都曾是法律滞后的实例———制造垃圾短信者和

网络黑客本身, 早已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

构成严重危害, 而且其目的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进行

恶意攻击, 属于知错不改或明知故犯的范围, 然而,

在相关法律出台之前, 人们难以对这些行为严惩。邓

小平深刻地指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

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

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

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

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1](P333)

七是过度敏感的政治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暂时

坚持“知错不改”。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 政治因素

是人们不得不以 “说谎”的形式掩盖事实的直接根

源。如文化大革命期间, 有海外关系, 尤其是与台湾

有亲属关系的人, 要么与海外划清界限, 要么不敢承

认自己有这层亲属关系, 为的是避免受到政治牵连。

可见, “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否发挥作用, 多半取决于

是否具有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

八是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相互“推诿”, 使知错

不改现象屡禁不止。各种权力纠缠在一起, 在权力之

间相互制约的同时, 却没有相应的协调机制, 造成社

会责任和义务的缺位, 使人们正当的、甚至迫切的需

要, 在权力部门相互推诿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

二、知错不改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

们的利益有关。

[2](P82)

经济原因也是知错不改行为最为

重要的根源之一。

1.知错不改行为的背后, 往往深藏着经济利益的

支撑。就其经济根源来说, 知错不改的行为和现象,

要么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要么是为了守护既得

的利益。这种情况下, 其“错”仅仅是对他人、集体、国

家和社会而言, 对其自身来说, 这种错却成了对, 非

则成了是, 恶则成了善, 丑则成了美, 辱则成了荣, 成

了他建立在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

基础上的真理。这就是人们通常称为极端个人主义、

唯我主义或利己主义的行为。

2.由于牵涉第三者的利益, 使得知错不改者难以

改正自己

的错误, 即主观上有改正错误的愿望, 但在

实际行动上却“不敢改”, 依旧坚持错误。因为, 放弃

自己的错误, 则势必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容易受

到利益相关者的恐吓和威胁, 于是选择“明哲保身”。

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者、贪污受贿者等等, 很多情况

下都是由于牵涉到更多的利益相关人而不得不编造

谎言, 企图蒙混过关。甚至到最后甘愿充当 “替罪

羊”, 至死不改过错。

3.所犯过错罪大恶极者。这种人认为, 反正自己

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正与坚持错误结果都是一样, 还

不如破罐子破摔。这种人心中坚持“一不做二不休”

的信条, “不到黄河不死心”, “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904.给生命“估价”。即通过对自己生命能力的评

估, 认为可能得到的处罚小于既得的利益, 于是为了

守住既得的利益或者追求更多的利益, 死了也 “值

得”。生命本无价, 面对利益, 则成为可计算的东西

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的本性时所说: “有百分之五

十的利润, 它就能铤而走险; 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它

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3](P266)

可见,

各种拜金主义者, 无不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价值置

于利益的评估体系之中。

5.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或无视长远利益, 追求局

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 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

利益。当代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人类

共同危机, 多半是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眼前的、局

部的利益而知错不改的结果。

6.为了牟取自身利益而钻国家和政策的空子, 玩

弄文字游戏。比如, 在国家提倡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适当增加开设学生社会

实践课是必要的, 有些学校则以此为借口, 打着“社

会实践课”的旗号, 把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当作挣钱的

资源, 不惜牺牲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去为校方创收。一

首名为《巧立名目》的民谣将此类明知故犯行为刻画

得淋漓尽致: “游山玩水称‘考察’, 乱吃乱拿称‘检

查’, 钱权交易称‘下海’, 乱卖户口称‘开发’, 公费读

书称‘投资’, 乱戴乌纱称‘提拔’, 截留公款称‘奖

金’, 偷漏税费称‘办法’, 造成损失称‘学费’, 易地为

官称‘处罚’。”

[4]

三、知错不改的文化根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或文化环境中的

人, 包括人们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价

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无不打上相应的文化烙印。

知错不改的文化根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爱面子”是知错不改现象普遍性的文化

根源之一。中国人为人处事看重面子。爱面子本

身非

坏事, 但必须对“真面子”和“假面子”进行明确的区

分。有些所谓面子是虚假的, 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没有正确的面子观, 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错误。人们

之所以知错不改, 很多时候是因为碍于“面子”。不愿

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错误是具有普遍性的: 长辈

在晚辈面前、领导在下属面前、富人在穷人面前、地

位高的人在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面前, 都是不肯承认

并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典型场合。人们认为这种情

形下改过有伤于自尊, 会“失面子”, 从而继续坚持错

误。当长辈的错误由晚辈指出、领导的错误由下属发

现的时候, 长辈和领导就觉得自己惭愧、难堪, 从而

不情愿承认错误和改错; 另一方面, 错误是由自己不

喜欢的人指出的, 人们也不愿意欣然接受, 反而要坚

持错误。此外, 由于碍于“面子”, 即便有了现存的制

度, 依然存在不守制度的情况, 尤其是面对亲人、熟

人、朋友、上级的制度外要求, 也经常出现“网开一

面”的知错不改现象。

其次, 个人报复心理的作用。这种知错不改者往

往以“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为理由支撑自己的错

误行为。对自己的损失不管是否为他人有意而为之,

总是务必要使他人付出相应甚至更高的代价, 即便

是既损人也不利己, 只图一时“大快人心”、解“心头

恨”, 即便结果是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其三, 始终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试图通过种种途

径逃避可能的处罚。这种人常以“谋事在人, 成事在

天”为托词, 自己所犯错误败露了, 往往认为是天意。

其四, 传统、习俗、惯例等等也是人们知错不改

的重要根源之一。生活中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行

为,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传统、习俗、惯例等导致

的, 甚至某些法律, 都被叫做习惯法。无论是国内还

是国际上, 都存在大量按照“惯例”来行事的现象。实

际上, 很多时候, 传统、习俗、惯例等等, 往往演绎着

“天不变, 道也不变”的逻辑, 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

人类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历史脚步。

其五, 缺乏规范意识。规范意识的缺乏和淡薄,

很容易使人们在有机可乘时见缝插针, 置共同规范

于脑后。大城市里人们横过十字路口闯红灯时的行

为就足以说明规范意识的缺乏和淡薄。

其六, 错误的舆论环境导致人们知错不改。社会

生活中, 有很多知错不改者是迫于怕周围人冠之以

“胆小怕事”的舆论环境而继续坚持错误行为的。“随

大流”的社会风气在很多情况下使认识到真理的人

难以坚持真理。

其七, “忍文化”使人们知错不改。“忍”文化在中

国人心中地位至深, 人们甚至把“忍”推崇为一种绝

对的

“美德”, 并以各种方式和美丽的言词点缀“忍

品”之可贵, 甚至有人干脆把“忍”字作为彩绘文身在

身体上, 以此表示对传统“忍品”之顶礼膜拜。诸如

“忍得一时气, 免得百日忧”、“好汉能吃眼前亏”等。

“忍”实质上反应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不公平、不公正、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无声反抗。“忍”就意味着“让”,

忍让者往往是据理者, 忍让的事往往是不公平、不公

正和不合理的事, 被容忍的人往往是理亏之人。人们

一“忍”往往兼收并蓄、不分良莠。因此, “忍”文化的

91[参 考 文 献]

[ 1] 赵世民, 杨兆梅. 浅谈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J ]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 1) :

42- 43.

[ 2] 冼静, 张昊民. 对知识型企业员工激励的探讨[ J ] . 企业经济(江西), 2003, ( 8) : 125- 126.

[ 3] 王艳丽. 一汽职业培训与国际接轨[ J ] . 现代企业教育, 2003, ( 6) : 29- 29.

[ 4] 王为勤. 台湾 2003 年企业教育训练大调查[ J ] . 世界教育信息, 2003, ( 11) : 15- 18.

与升迁和薪资挂钩。“培训是日立

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小研英二先

生总结说: “日立企业的成长, 正是符合了‘起于培

训、止于培训’的思想。”

四、结语

在日资企业及相关业务单位中, 企业领导每天

最主要的工作, 就是要保证企业充满活力, 加强员

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否则, 企业是一盘散沙,

无论怎样英明的战略决策, 多么优秀的技术和完美

的产品, 没有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 也没有办法创

造出应有的价值。因此, 对职业院校的日语教育而

言, 团队合作意识训练,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但前景

广阔, 有着良好的市场生命力。职业院校日语专业

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走出校园深入企

业, 实现校企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全方位的合

作, 提升专业教学实力与创新能力。为更多的企业

培养适用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更好地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服务。

[编辑: 肖安法]

[参 考 文 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oots of "Persistence in Errors and Evils with Awareness"

ZOU Xing- ming

(The Research School of Haidian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Persistence in Errors and Evils with Awareness means to make errors and do evils on purpose, from which

most of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result. Persistence in Errors and Evils with Awareness is harmful to all

the social individuals, the collective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hole society. To find out its social roots will help

correct p

eople' s mistakes; thus, all the social individuals, the collectivitie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hole society

can do better and make much progress. It is helpful to conform the society and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Persistence in Errors and Evils with Awareness; social roots; politics; economy

负作用便是应允社会中诸多是非善恶颠倒的存在,

其结果是明哲保身、正不敌邪、好人怕坏人。

总之, 知错不改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其背

后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除了上述诸根源之外, 还

有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根源。另外, 每一个知错不改

现象背后都不单纯某一个因素在起作用, 而是多种

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分析知错不改的社会

根源时, 务必全面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此加以分

析。

[编辑: 郭明友]

(上接第 88 页)

92

作文三:《中国海关博物馆的《开国大典》知错不改!》600字

中国海关博物馆的《开国大典》知错不改

因为1949年版《新中国海关》等海关文献,昨天(20160414)去参观了《中国海关博物馆》,竟又看到被篡改的油画《开国大典》!(图1)——在一层《现代海关》即新中国海关史的迎面墙上,画面上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把原有的高岗挖掉了!在他的位置画上是鲜花!

笔者在2015年底博文“纵议“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之谜”曾写:《国之瑰宝——中国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图片文物展》的“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像《开国大典》油画后来把'高岗’挖掉一样。”——就是指的这幅《开国大典》!

关于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变形记”,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史的标志性事件:最初的原始版本是图2(百度、现在国家博物馆),依次画着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符合历史的真实;可是在解放初“高饶事件”高岗自杀后,把他挖掉改画了鲜花,篡改历史成了图1;到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后,《开国大典》才恢复了真实原貌;被篡改的《开国大典》被抛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真让人匪夷所思,《中国海关博物馆》竟然堂而皇之把篡改的《开国大典》又搬在这里!是无知吗?不可能,因为这只能是复制品,而复制要经过系列研究与审查!那么只能是故意为之了!这就更令人感慨,常说人家不认错,可自己又何尝认错?死不认错死不改错,已成为国人的职场攻略,更表现在当今中国的史志里!恐怕也与当下的“文革”回潮有关。  (20160415)

作文四:《3月面对知错不改的孩子怎么办》600字

面对知错不改的孩子怎么办?

最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一天她说,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犯了错,认错非常快,还主动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你原谅我吧”之类的话。我听了之后问“那个小朋友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吗?”金珠说“有时也犯”。这是明显的知错不改呀,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

一、习惯了?——追问一句“错在哪里”

无论是谁都会犯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都要求孩子要承认错误,而且很看重孩子认错的态度是不是积极主动。如果孩子嘴里不说出认错的花,有时我们做大人的都不罢休,只有孩子嘴上认错了,成人才认定孩子是真的知错了。长此以往,孩子便会熟知承认的心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承认错误,争取宽大处理,而至于错在哪里,孩子并不知道。对于这种认错成习惯的孩子,我们成人要追问一句“错在哪里”,帮助孩子分析这个错误对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二、我没错——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世界,这种不同也包含着错误的标准不同。比如,在孩子看来,书除了可以看,还可以玩。而成人则把幼儿用书盖房子的行为当成一种错误去教育。既然孩子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那么,即使教育多次,仍旧还是不记得。因此,不要责怪孩子,屡教不改,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也许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我们大人自己理解错了。

三、怎样是对的?——治标还要治本

知道了什么是错,错在何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还要治本,可以和孩子单独谈谈,给他机会,让他说一说同样的问题换个方法可以怎么做,并将自己的建议悄悄渗透在谈话中,让孩子了解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怎样可以处理好。

作文五:《司法权威的丧失在于知错不改》2100字

苗勇

2013年05月29日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