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英语试题 > 项羽的人物评价20字【《项羽人物评价》500字】

项羽的人物评价20字【《项羽人物评价》500字】

时间:2019-10-29 09:33:1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项羽人物评价》500字

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记             ㈠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了你最悲壮的绝唱。那滔滔

的乌江,仍旧听得到你“天将亡我”的倔强。可若没了你,

中华五千年历史谁缠绵悱恻敢呼得半壁江山摄魄震肠。

㈡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英勇刚

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

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㈢他残暴,但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来的实用;他强

悍,但没有刘邦手下多员虎将合起来、的力量强大;他

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

㈣泪别虞姬,演绎这缠绵排侧的儿女情长。当锋利

的剑划过她雪白的脖子,项羽的你的眼里只有她散落的

微笑,依旧倾国倾城;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

放成锋刃的湛蓝。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㈥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

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㈦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缺乏谋略

和视野,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苛察,自负

是他的又一大致命伤。

㈧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㈨项羽,何尝不是秦朝的一朵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的花 。

作文二:《项羽刘邦人物评价》2300字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 江东。”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 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 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 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 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 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 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 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

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 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 ,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 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 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 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

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 ,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 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 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 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

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 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 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

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 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 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 、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 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 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

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 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刘邦:

刘邦聪明、头脑灵活、遇事随机应变。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他都能随机应变,采取一切有利于战争形式的战斗方案。他最终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西汉。在对项羽的战争中,他不守约定,偷袭成功,虽然这些行为不光明磊落,堪称无赖,不值得提倡,但在那个年代,为了生存是迫不得已的。刘邦是合格的管理人才,会用人,最终成了帝王。

作文三:《历史人物评价之项羽》700字

风云西楚霸王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立志要学「万人敌」,於是从叔父学兵法。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无知人之明。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兵上天才,政治蠢材。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

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作文四:《项羽 刘邦人物评价》2300字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 江东。”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 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 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 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 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 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 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 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

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 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 ,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 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 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 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

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 ,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 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 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 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

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 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 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

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 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 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 、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 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 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

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 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刘邦:

刘邦聪明、头脑灵活、遇事随机应变。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他都能随机应变,采取一切有利于战争形式的战斗方案。他最终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西汉。在对项羽的战争中,他不守约定,偷袭成功,虽然这些行为不光明磊落,堪称无赖,不值得提倡,但在那个年代,为了生存是迫不得已的。刘邦是合格的管理人才,会用人,最终成了帝王。

作文五:《胡菲-秦汉人物评价之项羽》1800字

秦汉人物评价之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①以前每读一次这首诗,我对项羽的钦佩之情便加上一分。项羽虽然兵败身亡,但他那种英雄气概、至情至性的男儿本色依旧使无数后人倾倒。但是,直到我读了《项羽本纪》,才知道,人无完人,项羽的缺点似乎是多过了优点,我想,他当年的失败也并非不无道理。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项羽确实是一个非凡之人,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中这样描述他:“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有当之无愧的英雄本色。当“楚汉久相持未决”之时,项羽仅仅是“嗔目叱之”,就使得神箭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②,可见项王之神勇。项羽气力过人,力压万夫,管理军队也很有一套,实在是难得的将领之才。他胸怀统一江山的大志,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便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带领着江东八千子弟反秦。巨鹿之战中,项羽打败了章邯,一举成名,章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可谓是唯一的救星,然而项羽凭着他领兵交战之才,打了胜仗。他很讲信义,鸿门宴上,范增要项羽乘机杀了刘邦以绝后患,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③,只因为他觉得人不能不讲信义、不可做苟且之事,暗杀之事他是不屑去做的。项羽更有着不胜则宁死的大无畏精神,出战时,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④,后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自是英勇万分,若不是项羽神勇无畏,给士卒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来鼓舞士卒,便不会如此,可见项羽带兵,自有其一套神妙之法。然,项羽又是那么一个侠骨柔情的豪杰英雄,项羽虞姬的爱情自是可歌可泣,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从不曾落泪的眼中,竟流出了英雄泪。尊严就是他的生命,既不能“衣锦还乡”,更是另八千江东男儿葬身异乡,虞姬又死,便是乌江自刎,也不愿在一隅称王。

虽说项羽在战场上如游龙一般自如,但不得不说,他在政治上实在失败的一塌糊涂。首先,项羽性情残暴、为人极其残忍、太过容易冲动,“坑杀”、“活埋”,这些让人目不忍视的场景,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念之间的喜怒,亦不过是利弊之间的权衡,视人命如草芥,项梁让项羽攻打襄城时,“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⑤,他的一怒之下,一座城池的男女老少都得为他的怒意陪葬,他血腥的

手下藏着数不清的冤魂。对于降军,他“皆坑田荣降卒”、“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那些士兵既都已经投降,项羽既然还是不放过他们,这正显示了他没有宽宏大量的领袖风度,更实在是没有人性。其次,项羽不懂用人,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刘邦却能使手下之人各出所长。这主要还是因为项羽目光短浅、妒心极重,下属的意见大多也不能够好好听取,自以为是,只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试问又有谁敢在他手底下做事呢?项羽心胸十分狭窄,他听闻有人说楚人坏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⑥,项羽竟然就烹之,简直是在向世人昭示自己的目光短浅,实在是可笑的行为。项羽疑心极重,刘邦小小的一个离间计,就让范增离开了项羽。他爱慕虚荣,空有统一天下之大志,然,不过是为了“富贵归故乡”,他心怀的不是天下苍生,而是他自己,其实他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看着秦始皇的出游排场时,说出那句“彼可取而代之”时,便可以知晓,这人心怀霸业却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看不到长远,有的只是小农阶层的意识。所以说,他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自己是为何而死,他将原因归咎为时运不济,殊不知,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他没有成大事之领袖风范,注定失败。也只有失败之人才会将时运不济用做借口,实在可悲。

总之,可以说,项羽是个豪情万丈的英雄豪杰,是个率性而为、儿女情长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若是在武林当中,自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好汉,若是在盛世的将门之中,定可协助天子,开拓疆土、保家卫国,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了乱世之中,明明只能是将门之才,偏偏想要夺取天下,其结果定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③ 《绝句》 李清照。  《史记一》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中华书局2008版。  《史记一》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中华书局2008版。

④ 《史记一》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中华书局2008版。

⑤ 《史记一》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中华书局2008版。 ⑥ 《史记一》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中华书局2008版。

作文六:《项羽的评价》4800字

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

回到和县,当天晚上我特意去县人民医院访问一位被当地人誉为

看来他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下面我记下一些他所谈的我认为有兴趣的东西: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

既然生活并不完美,就让我们在梦想中留些希望好了……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

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

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我对项羽的评价

有人情味,但却不愿付出。缺少战略家的眼光。有勇少谋。不能用人。

网友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作文七:《项羽的评价》3600字

说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

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一、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

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二、刘邦和项羽的第二点不同是: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

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三、刘邦和项羽的第三点不同是:做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

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四、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

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

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作文八:《毛评价项羽》2300字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里的“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事迹也随着毛泽东的这首七律的广泛传播,而广为新中国的人民所熟悉。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战国名将项燕之孙。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少时,跟季父项梁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项梁责备他,项羽对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要学能够敌对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教他读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知大意,又不肯深入体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避难吴中的项羽与项梁同去观看。项羽见到秦始皇仪仗威武,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项梁因此奇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项梁聚集吴中子弟八千人举兵反秦,不久兵力达到六七万人。此后爆发巨鹿之战,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楚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汉王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五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毁约,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不渡乌江,最后自刎而死。  毛泽东对项羽很熟悉,从现在文字材料看,他在16岁(1909年)就通读了《史记》。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精彩篇章之一,司马迁通过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情节描写及“太史公曰”,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项羽勇猛粗豪性格的歌颂及不幸结局的同情和至死不悟的惋惜。司马迁广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史识,才情横溢的文学表现能力,在《项羽本纪》中都有集中的体现。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史记》,《项羽本纪》是他反复品味的篇章,从而使他对对项羽的事迹和性格的留下深刻印象,一生中也多次品评项羽的成败得失。  青年毛泽东崇尚项羽的“喑呜叱咤”  青年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也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在该文中,毛泽东多次引用西楚霸王项羽为例。如“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在阐述“运动宜蛮拙”这一观点时,又说:“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  在这里,毛泽东其实暗用了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最后悲壮和英勇。  垓下之围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项羽被汉军逼至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四周的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  这就项羽的“骑突枪鸣,十荡十决”,英雄末路,尚有此神勇,实在让人神往。所以韩信评价他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毛泽东评说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一位少年即学兵法而又不能竟学、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自杀的悲剧人物。项羽的兵败自杀的原因,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不断探究。毛泽东对此也做过深思和独到的品评。  1963年1月3日,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批示道:“《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几天还我不迟。”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毛泽东评点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作文九:《评价项羽的作文》2200字

评价项羽的作文

评价项羽的作文(一)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一生的经历,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项羽,楚国人。他在青年时代,学书,学剑都不成,就改学兵法,但也只“略知其意”,不愿深入钻研。他少还大致,嫉恶如仇,看到秦始皇时,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怒吼。

项羽作战英勇过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了解赵国之围,毅然杀死宋义,取得统帅的地位。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以一当十与秦军作殊死搏斗,终于把敌军打垮,使起义军由劣势变成优势。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大失民心。此后,项羽也逐渐由强盛走下坡路,最后招致垓下之围的悲惨结局。

在垓下,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重重包围,兵少粮尽,只剩二十八骑,而汉骑追他的有数千之多,项羽孤军奋战,飞斩敌军,使“汉军披靡。”当赤泉追上他时,项羽“稹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后来,项羽终于寡不敌众,四面楚歌,面对这美人和名马,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曾慷慨悲歌,却依然坚决抵抗,“溃围斩将观刈旗,”即使到了乌江,走投无路时,乌江亭长要渡他到江东区,项羽不愿让江东父老看到他兵败将亡,狼狈不堪的情景,所以拒绝渡江,宁愿自刎来结束其英雄的一生。

评价项羽的作文(二)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这样评价西楚霸王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中可见,这位女词人对于项羽的态度是钦佩中夹杂了一份思念。也许吧,在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在李清照面对家破人亡的时刻,她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情理之中的。但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今天的我们恐怕不怎么会认可项羽——那位在乌江拔剑自刎的霸王。尤其是当我读完《鸿门宴》,尽管刘邦有刘邦的不足,但相比之下,项羽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让人感到可惜的自大,以致最后用最不英雄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鸿门宴上,刘邦的几句辩护之词,几句看似甜蜜的言语,项羽为之喜悦,为之兴奋。那原本对刘邦的怒气似乎在一瞬见化为乌有。范增的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他置之不理,让自己迷失在刘邦的甜言蜜语和他自己与日俱增的狂妄心上。可怜范增,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却抵不过刘邦一张善于词令的嘴,恨只恨自己跟错了主子,投错了门。

宴会上的刀光剑影项羽,不会留意到。他的大脑被自负填满,他对樊哙的“英雄惜

英雄”之举换不回人家对他的敬仰,他的一举一动都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骄傲自负,有勇无谋,优柔寡断„„他就这样将自己致命的弱点赤裸裸呈现出来。试问这样的人怎可成就大业?若为王,那必是有心机的、有谋略的、心思缜密的、能够明辨是非的、野心勃勃的„„项羽?他有吗?!

如果他有,他不会轻视刘邦这个劲敌,不会不知道潜伏在他身边的危险人物,更不会在刘邦四面楚歌之时写下那首悲歌:“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自刎在江边,并不是被刘邦所逼,而是他那些已沉淀于他内心深处的自负自大所酿成的惨剧。

面对项羽,不知是该说“活该”“自食其果”,还是该同情怜悯,或许是两者并列着。鸿门宴里犯的错,怕是项羽一生中最致命的。也许一代霸王在江边自刎反思的正是这件事。可惜历史不会允许它重来,但只怕即使重来,项羽还会在另一个鸿门宴上继续他的错误。

评价项羽的作文(三)

一个人的好坏,并不是像黑白两色一样鲜明,易于分辨,而是组成双重色调的琴键,谱出独特的生命乐章。

我道清照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称项羽作“千古英雄”决不过分。作为一个男人,他成就了一代霸业;作为一个丈夫,他爱危难关头宁愿放弃性命也不忍抛弃虞姬;作为一个领袖,他与战士并肩作仗从不退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打得漂亮,士兵受伤细心抚慰令人尊敬;作为一个江东人,富贵不忘衣锦还乡,走投无路时深感有愧于江东父老,选择死亡而不愿苟且偷生给家乡人丢脸。谁道他不是大丈夫,真英雄?

“卷土重来未可知”说得确切,可是有比生命,胜败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义与尊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白白牺牲那么多战士,让他们为自己抛头颅、撒热血,落个身死他乡,马革裹尸的结局,自己却苟且偷生地活着;让无数家庭经历家破人亡,自己却“包羞忍耻”地再征兵作战,怎么能够做得到?!自刎乌江,死得壮丽,死得有骨气。

项羽鸿门宴功亏一篑岂是为了“沽名”,因为了项伯的一句话?对受伤的将士尚且细致呵护,更何况是结义兄弟?况且当时刘邦的实力并没有强大到对自己构成威胁,又何必相煎太急?二十万秦兵跟随,威胁实在太大了。关公在卧牛山欲收周仓,甘、糜二夫人尚且知道一二人相随无妨,不可百人相随,通晓兵法的项羽更知道二十万有异心的秦兵对自己的威胁,不是心狠手辣,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别无他法,只好先下手为强。倘若犹豫不决,被二十万秦兵诛灭,最后还不是落个“妇人之仁”的骂名。“功高盖主者死”这是千古以来封建王朝不变的规律,越王杀文仲,刘邦欲杀韩信,岂不比项羽不重用将领更虚伪不仁?项羽是真诚的,他不善伪装,不懂得用人为己,难道不比刘邦在别人替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绝情杀害更仁义?

当然,易受挑拨,轻信亲戚,不懂得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是一个领导人致命的缺点。但是,正如一场滑铁卢无法磨灭拿破仑的功绩一样,一场垓下之围,又怎能折损项羽的高大形象?“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过不去的,是项羽的良心底线;是对给无辜百姓带来战争纷扰的亏欠了;过不去的是情义热血。树立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丰碑。

作文十:《对项羽的评价》3900字

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

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

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