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法语学习 > 【《多彩的生活作文》1200字】多彩的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多彩的生活作文》1200字】多彩的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时间:2019-10-05 09:18:0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多彩的生活作文》1200字

多彩的生活作文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乐观者认为,新的一天就有新的开始;悲观者认为,新的一天就代表着生命的倒计时;睿智者认为,新的一天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行善者认为,就有新的生命如花般在阳光下绽放;哲学家认为,太阳每一天的不同都有其所存在的价值……

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生活也是不可以剪切的!

人活在世上,快乐是一生,悲伤亦是一生,既然活着,和不选择‘喜剧’——快乐呢?

生活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但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他都代表着不同的色彩!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彩的,关键在于如何认为,如何去理解!刘禹锡的‘陋室’生活是单色的“多彩”!鲁迅的‘朝花夕拾’是缤纷的“多彩”!陶渊明的‘桃花源’是境界的“多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的炼成’是岁月的“多彩”!

彩虹有七色,各色均不同;人生有悲欢,人人皆不同!生活的色彩要靠自己去调适、搭配,人生与生活是同样的色彩,调适了生活就等于调适了人生,丰富了生活就等于丰富了人生,人生与生活是‘同台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对人生或者说生活所做的诠释,生活要以单色为基准,向多色看齐!

生活要以美好为前提,向未来攀登,并且永不止步!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照亮不同的方向和道路,给人的生活增加新一种的“多彩”,给人生增添新一中的光芒,向太阳看齐,就是向多彩看齐!

以喜剧收场,以多彩为结尾!多彩的生活要自己去调适!

多彩的生活作文

夏夜的风,悄悄送来傍晚醉人的气息。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唱歌。吃好晚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和泽公园散步。

我们一进门就到了喷泉乐园。在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喷泉台,在它的外边有条小路,小孩们在那儿高高兴兴地穿着溜冰鞋绕着圆形花坛转;开开心心地滑着滑板;欢快地拿着洒水qiang洒水……大人在小路的台阶上三三两两地讲话,玩玩手机上的游戏,看着自己的孩子玩耍玩得很开心,自己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还在“緑色的地毯”上打羽毛球……

再往左走,来到了儿童乐园。小孩子们在那儿尽情地玩耍。一半人在玩金色的沙子,只见他们用脚踢沙子,沙子顿时就飞了起来,让他们久久不愿离开。一半人在高大的娱乐设施上滑滑梯。大人在亭子里打牌,讲话。

再往前走,来到了运动乐园。少年们在那儿尽情地打篮球。不时听见这种声音:“耶!进球!2:2。”其中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少年用右手拍球,左手像盾牌一样挡着别人,不让别人来抢球。这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穿着黄色衣服的人过来抢球,他向左一躲,躲过了抢球的那一个人,突然用右手一投,篮球直接进了篮筐。

往南走,来到健身乐园。有些老人家在那儿健身。有的在“骑自行车”,有的在练引体向上,还有的在爬栏杆……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走鹅卵石路的老人们。他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下象棋的雕像赤着脚走着,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血液更流畅,这也是脚底按摩。而我和妈妈在那里玩玩翘翘板,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居民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

作文二:《作文:多彩的生活》800字

多彩的生活

我的生活是美好的,就像天边的彩虹一样,五彩缤纷,这多彩的生活不仅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而且给我的人生涂得五颜六色。

我的学习生活是金色的。我一进入学校,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的琼浆。每当我取的好成绩时我总会像勤劳的农民伯伯收获丰收的果实一样,别提有多高兴了。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灰色,那就是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每当这时慈爱的老师鼓励我,知心的朋友会劝我,学习的强手会帮助我。我就得加倍努力,把灰色化为金色,把挫折和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成为我迈向成功的转折点。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练字和唱歌,不是本人吹牛,我的字目前是我们班内一流的,我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我正努力向书法家进军呢。也许有些人总觉得练字是一件苦差事,但我却乐在其中。至于唱歌我的音质不错,虽不如百灵鸟那样婉转动听,但大家私下夸我韵味十足。课间时间,我经常哼上一曲,自娱自乐。

我的家庭生活是红色的。我一出生,爸爸妈妈就把他们的爱倾注在我的身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冬天他们怕我冻着,夏天又怕我中暑,我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他们便整夜的陪着我,给我喂药,量体温,比护士照顾的都细致,要专业。我要是在外受欺负或受冤枉了,爸爸妈妈便会来安慰我,让我学会宽容和坚强。爸爸妈妈的爱就像红色的阳光,让我时时刻刻感到家庭的温暖。

我的业余生活是绿色的。春天,我最喜欢到新天地广场放风筝和滑旱冰,去感受春天的滋味。夏天,我喜欢去游泳馆游泳。秋天,我有喜欢和妈妈回老家务农,欣赏田野。冬天,我则喜欢和伙伴们打雪仗。我更喜欢在公园中玩耍,让我与大自然融合,享受自然的清新空气,净化我的心灵,让烦恼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灰飞烟灭,让心灵在大自然中尽情飞翔。

我喜欢着多彩的生活,我享受这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是我如同一匹健壮的小马驹驰骋在着绿色的草原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需扬鞭自奋蹄。

作文三:《作文:多彩的生活》800字

鸟儿在歌唱清晨,清风带着花香飘过,露珠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万物多彩,我的生活更多彩!

清晨。走在上学的小路上,清新。湿润的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因陶醉于景色中不能自拔,常常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快上课了,结果疯跑到学校后,才发现裤腿已经被露珠打湿,狼狈不堪。老师问为什么迟到了,只得硬着头皮说了出来,奇怪的是老师居然没发火,等等,好像是让我写一篇景物描写作文,妈呀天知道我的作文有多烂啊!

上午。体育课上。老师让男生女生比赛跑步,这对我们女生是多么不公平啊!男生的身体素质比女生要强好多呢。我还不算太弱,能与男生较上一劲,于是女生们就推荐我第一个去跟男生较量,我毫不犹豫地当了“前锋”。比赛开始了,我和那个男生像离了弓的箭一样窜了出去,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温暖。祥和,我也充满了力量。由于我谨记以前教我体育的那个老师的跑步原则,以两秒的略微优势胜了那个男生。女生们发出一阵欢呼。我的心里更是激情澎湃,甜甜蜜蜜。谁说女子不如男!

下午。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要进行歌手选拔,由于我是一班之长,又是大家公认的无冕女王,于是老师让我坐讲台念名,念到谁谁唱。到最后几分钟,全班推荐让我唱,虽然多少有点意外,但本姑娘绝不含糊,我大大方方的唱了两首,一首《问情》,一首《挥着翅膀的女孩》,两曲唱完,迎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据我所知,音乐老师又在其他班宣传我了呢。

晚自习。由于老师去开会,我作为班干部不得不重操旧业——坐讲台。老师没走还好,老师一走,班里就变样了。由小亮为首领导的“打倒困难,永争第一”的起义真可谓风起云涌,“各地”反响强烈——都非让我给他们将数学难题。虽然明知帮助他们会耽误我的时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还是很乐意的。

晚自习放学,带着一天来丰硕的收获,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我甜甜的进入了梦乡。

雨滴亲吻着森林,露珠和叶子嬉戏,多彩的万物,多彩的生活,都赋予我多彩的意义。我爱我多彩的生活,我更希望生活因我而多彩!

作文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0600字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百戏乐舞之跳丸

汉代社会崇尚富贵,“崇高莫大乎富贵”,因此墓主在画像中也大肆渲染他们生前的富贵生活。汉代人桓宽在《盐铁论》中曾对当时富贵之家的生活和社会的奢侈颓靡之风有过具体的描述。富贵之家是“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蹋鞠斗鸡,中山素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被罗纨,婢妾曳�。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当然,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很多汉画像石的画面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并不能完全看作是墓主生前的生活写真。

乐舞

艺术大师林风眠赞叹说:“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在至今全国出土的上万块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平民艺术家对汉家乐舞的艺术写真。钟鸣鼎食、轻歌曼舞是社会文明昌盛的象征,也是太平盛世的标志。它充分体现了汉代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先民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建鼓、阙楼、迎宾、比武图

长袖舞

长袖舞最显著的特点是舞者无所持,用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长袖样式主要有上下同宽的狭长袖、宽长袖,以及宽袖齐腕再由腕内延伸出一段窄长袖。汉代长袖舞形象很多,舞容有柔婉、健朗、诙谐多种;表演时多表现对称和变换之美。长袖舞是男女皆宜的舞蹈,在广场、庭院、殿堂均可表演。既可单人独舞、双人对舞,也可多人群舞。双人对舞在此类舞蹈中十分常见,汉代的对舞包括女子长袖对舞、男女长袖对舞、男子博袖长袍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以及男女折袖对舞,形式多样。

汉家舞者的服饰虽然随舞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大都是宽袖束腰、长裙曳地,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有时舞者还手执舞具,最常见的是巾,随风飘拂,卷扬天际。“体态似无骨,观者皆耸神”,“腰肢一把玉,只恐风吹折”。袅袅长袖,纤纤细腰,使舞姿飘绕索回,变幻莫测,如浮云,似流波,令人陶醉,使人神移。这一特色的形成,自与楚人崇尚浪漫、多有幻想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有密切关联。“楚王好细腰”,楚人也无不以小腰秀颈、长袖拂面作为判断美女的标准。汉代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图像正显示了源于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

巾舞

巾舞是汉代著名“杂舞”之一,也称公莫舞,突出特征是舞巾。巾有长短两种,长的两丈有余,短的仅二三尺。巾舞的形象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比较多见,如四川扬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砖上,一位少女穿着纹饰镶边的宽口袖衣裤,梳着双髻,双手各执一条长巾,上身向前,像在正快步腾跃,双臂一高一低,使巾上下飞扬,像波浪一样。张衡《观舞赋》曾用“香散飞巾,光流转玉”来描述巾舞者的舞姿。 鼓瑟弹琴歌舞升平图

建鼓舞

建鼓舞源于商代,“建鼓,商人柱贯之,谓之楹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高承《事物纪原》)。汉画像石上所见建鼓一般鼓形较大,横置,以一柱贯通鼓腔,竖立在鼓座上。建鼓又称楹鼓,它的得名与其形制有关,“建”犹树也,“楹”为柱也,其义为和柱贯通、竖立的鼓。建鼓的鼓座形制很多,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山字形、虎形等;其中虎形鼓座又分为双虎相背、尾部相连的伏虎形,单虎和双身共首立虎形等多种。建鼓立柱上部有的饰羽葆,有的饰流苏和幢,立柱顶端有的还有伞盖作饰,有的还在立柱顶、羽葆上饰翔(栖)鹭或其他飞鸟。有的建鼓两侧还安置一个小鼓,这就是所谓的应鼓,以与大鼓的强声相配合,增加鼓音的变化。建鼓的打击点和打击姿势是多种多样的。打击点有鼓心、鼓边和鼓身。打击姿势仅按下肢的动作变换就有跪坐、跪式、半跪、站立、小步、大步、弓步、跨腾、反身跨步、提踢、骑坐、蹋鼓等;上肢当然也有变化,有慢击、快击、重击、反手击、扭身挝、按击等。在汉代,建鼓舞是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的一种双人舞蹈,最典型的是对称性构图,建鼓置于画面的正中心,将画面一分为二,增强了��面的稳定均衡感,而鼓舞者的大幅度动作使画面活跃了起来,气氛热烈而欢快。 建鼓、饮宴图

盘鼓舞

盘鼓舞又称七盘舞,是汉代民间酒会、豪富吏民宴客时经常表演的助兴乐舞。张衡《七盘舞赋》曰:“历七盘而屣蹑。”又王粲《七释》:“七盘陈于广庭,畴人俨其齐俟。”七盘舞就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者在7个盘子和两只鼓之间,按照鼓节,在盘、鼓之上,或环绕盘、鼓之侧进行表演,穿梭起舞,舞姿流畅,放置场地中的盘子却完好无损。     汉代盘鼓舞画像资料中除七盘外,还有四盘、六盘和十盘,其中以七盘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三种情况:一是盘鼓并用,二是有鼓无盘,三是有盘无鼓。表演盘鼓舞的舞伎在盘鼓之上纵跃腾跳,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似飞鸟之迅速,若翔龙之游天”,“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盘鼓舞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动作。舞者身穿长袖罗衣,腰部或衣裾系有飘带,只有少数持巾、拂,但巾、拂仍属袖的延长,犹如长袖。盘鼓舞是汉代深受人们喜爱的舞蹈,它以优美的舞姿风靡一时。遗憾的是,大约在魏晋之后,此舞就衰亡了。

�@舞

此舞因舞者持�@鼓而舞得名。所谓�@鼓,其大者实与鼗鼓(类似货郎鼓)为一类,其小者则形如团扇,安柄可握。�@舞源于民间,比较早进入宫廷宴飨乐舞中,汉章帝还亲自创作《�@舞曲》5篇。�@舞舞姿豪迈奔放,只以建鼓伴奏。安徽宿县褚兰1号画像石墓前室西门楣上,就有女舞者手持小�@鼓而舞,无伴奏。

夯杵舞

在汉画像石上,我们见到的木制乐器只有夯杵,这是由夯筑城墙发展而来的乐器,用夯杵演奏的乐曲叫《睢阳曲》。《睢阳曲图》上,3位乐人立于场中,左手持杵置于肩上,右手前伸,小跨步,动作协调一致。足前各置一小鼓,图左一人张口高歌。沛县栖山出土的汉画像石里就有一幅《教舞图》,表现的是一位舞蹈老师和他的助手在教4个学生夯杵舞。 拜谒、百戏

武舞

手持兵器的舞蹈为武舞。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有棍、刀、钩镶、戟、剑、盾等,并有单人舞和双人对舞之别。这类持兵器而舞的舞蹈,既有乐曲的节奏和舞蹈的神韵,还有武术动作的优美矫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剑舞。“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面,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汉代剑舞的形式多样,有独舞、双剑对舞、一人舞双剑等。马上皇帝刘邦,当年驻军关中,曾命乐工将富有战斗性的�z人舞蹈改编成武舞,开汉唐以来武舞之先河,这就是流传了数百年的巴渝舞。汉乐府专门设置巴渝鼓员36人。

汉代乐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性。中国自古就有诗乐舞一体之说。《尚书・尧典下》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也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音乐往往与舞蹈、杂技等融为一体,音乐多作为伴奏存在。汉代乐舞的综合演出形式在汉画像石中到处可见。 出行、阙楼、建鼓图

出行

车骑出行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汉代以前,一车驭四马被称为“一乘”,军力强国被称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车马成为军事实力强弱的象征。汉人爱车马。车马在汉代由汉初显示国力、军力为目的,到汉中期则成了财富、地位的象征。贵族官吏出行时,宝马雕车,簇拥满道,备具威仪。那时衡量人的身份、地位不是有车无车和有马无马,而是坐什么样的车、骑什么样的马。东汉明帝时,百官上朝,“车如流水,马若飞龙”。汉武帝时为炫耀帝国的显赫,不仅革新改造了各种兵车,而且大量制造宫廷和官府用车,严格规定了车舆的使用权限和管理细则,在用途和尺寸等方面均有详细、明确的分类。《后汉书・舆服志》中于此有详细记载。但在那“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有些官吏、富豪大商、大庄园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财富,在墓里僭越建造刻画的大有人在。也就是说,在汉画像石上出现的车辆,并不能非常准确地证实墓主人的身份。

考究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其种类颇多。

辎车:有蓬,蓬呈圆拱形,只掩顶和两边,前后不蔽,多�楣偌腋九�乘坐。

轩车:轺车施帷,四周有屏蔽,并自车盖而下连接两侧座厢。古代贵族和官吏家的妇女外出,怕被人家看见,故加蓬遮掩。公主、皇妃亦多乘此车。

斧车:古为战车,也作为出行时前导之车,是一种舆上无盖的“轻车”,车上可放置斧、矛、戟等武器以及幡游旗帜等装饰物。斧车也是公卿之下、县令之上官吏出行时的前导车。

轺车:车厢四周敞露,有华盖,无武器,人坐车上可以四顾�t望,车厢小,车速快,属轻便常用之车。

加幡轺车:即轺车加一对车耳,车厢两边可加翻折的挡板,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俸禄二千石的官吏,一对车耳均为红色,而俸禄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则只在左车耳上涂有红色。

施�N车:比轺车只多一对车耳。

安车:《礼记・曲礼》郑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也就是说,安车特指坐乘之车。安车常驾四匹马,为诸侯王所乘。此车有“羽盖华蚤”,而且在车衡上立一鸟,与《后汉书・舆服志》种所说“鸾雀立衡”之制正相符合。这是汉画像石中见到的最豪华的车子。

鼓吹车:鼓吹车为一种仪仗用车。河南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石墓的出行图中有鼓车,车舆中竖一建鼓,羽葆飘扬,一鼓吏持槌击鼓,开道前行。汉代还有合鼓和吹奏乐器于一车者,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的《大王车出行图》中的鼓吹车就把车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二鼓吏持槌击建鼓,下层四乐手两两对坐吹奏乐器。此车驾双马,车盖饰龙首飘带,甚是豪华。

大车:汉画像石中的大车一般直辕,无盖,车厢较大,驾牛。

车:这是一种丧车,用于载运棺柩。《说文解字》中解释:“,丧车也。”江苏沛县龙固汉画像石《出丧图》里就有一辆车。此车四轮,盖作鳖甲状,由牛牵引。     最常见的驾车动物是马。汉画像石中的驾车之马以一匹为最常见,少有两匹、三匹、四匹者。其他动物也比较少见,其中,牛一般驾大车,羊和鹿一般驾小车。还有,二龙驾一车;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的雷公车则由虎驾;海灵和河伯出行时,一般由三条鱼驾一车;山东嘉祥县嘉祥村出土的一块祠堂汉画像石上有三鸟拉一车的图像,车轮为云状,车上坐二仙人,前为驭手,后为主仙。另外,驾车的动物还有不常见的鲸、狮等。

《车骑出行图》中,一侧刻有一人,双手捧盾,躬身做迎宾状,即亭长。秦汉之制,乡间十里一亭,设亭长和亭卒。亭长除“禁盗贼”之外,亦担负送往迎来、掌开闭扫除之职。还有持板躬迎的、执戟门卫的、拥彗相迎的。拥彗是迎宾的礼节之一,迎接尊贵的人,先用扫帚清道,以示敬意。

以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场面为例,即有包括了仙、人、鬼三界在内的四种解释:一、墓主升仙通往仙界的行伍;二、墓主生前的威仪;三、墓主对冥界豪华生活的渴求;四、墓主前往地上祠堂享受祭品的行列。

六博

博戏亦称六博或陆博,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棋类游戏。一种传说是春秋时代老子发明的;另一种传说则是由仙界传到人间。六博游戏在汉代十分流行,是汉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汉代不少皇帝,如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是六博爱好者。长安六博高手许博昌编写的《六博棋术口诀》,成为当时六博棋术的通俗教本,“三辅儿童皆诵之”。

在喜好博弈的社会风气浸润下,女性也对六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西汉末年的女子迟昭平是六博棋的理论家,以“能说博经”闻名于世。武帝年间细君出嫁乌孙昆莫,宣帝时朝廷送去博具,供其解闷。

汉画像石仙人六博画面耐人寻味:飘动的羽翼、生角的脑袋以及拍手称快的表情,传神生动,堪称汉画像石中的珍品。

六博棋主要由局、棋子、箸或茕组成。局即六博棋盘,常见的局系方形或长方形木板制成,上有12曲道,中央有一方框,四角有圆圈或飞鸟图案。

六博棋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2粒棋子,分为6白6黑两组。也有六博棋子用形状加以区别,方形棋子和长方形棋子各6个,也分为2组。另一种是12粒棋子分为两组,每组包括1大5小6粒棋子,大棋子称作“枭棋”,小棋子称作“散棋”。博箸长约32.5厘米,下博棋一般要用六根箸,六博由此而得名。六博是靠掷采行棋的,掷采是胜负的关键。“采”是六面的,以“五”、“白”两采为贵,掷采瞬间,往往伴有吆喝之声,即所谓的喝采。六博往往伴随饮酒,时称“饮博”,一般是输棋一方计筹罚酒。所以在汉画像石六博图里,棋盘旁边往往都有酒尊和耳杯。

六博术在魏晋之后逐渐失传,现存的有关史料零云散星,语焉不详,如何投掷箸、茕,如何行棋,已不能详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六博属于竞争性极强的棋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迷上博戏者,往往“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待后来发展到“意钱之戏”时,就产生了“赌博”的词义。

汉文帝朝,皇太子刘启由于和吴王刘濞太子下博棋时“争道”,用棋盘打死吴王太子。这桩因下棋发生的人命案,是导致吴王刘濞叛乱的直接原因之一。

建筑

汉代石祠堂集中分布在鲁西和苏北、皖北地区,北到长清、东阿,南抵宿县、徐州,西至嘉祥、金乡,东达滕州、曲阜,沿微山湖作南北狭长的分布之势。

阙是汉代较独特的建筑样式,多成对建立在建筑群的入口两侧,是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物。它源于新石器时代单纯用来�t望、守卫的木楼,到奴隶社会国家建立后,已演变为完全意义上的阙,这就是城阙和宫阙。西汉初期,贵族府第开始使用第宅阙,建在府第入口的两侧,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并作为大门的标志。后来,也为了祭祀的需要,仿造宫阙的形式将其缩小,建于祠庙入口两侧成为祠庙阙,同时在厚葬风气的影响下,为了表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在墓前的神道两侧建阙,便出现了墓阙。也有一些墓葬,虽未建阙,却将阙的形象制成明器,或刻在画像砖、画像石和石棺的图案中。

阙的屋顶形式也用于区分尊卑,顺序是重檐庑殿为贵,次重檐歇山,次重檐攒尖,次单檐庑殿,次单檐歇山,次单檐攒尖,而悬山、硬山为低级。

狩猎、驯兽、斗兽

在汉代,农业和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农牧经济的必要补充,狩猎仍然是下层百姓谋生的手段,同时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汉武帝曾侵夺民田开辟了上林苑猎场。枚乘在《七发》中说:“驯骐骥之马,驾飞轮之舆,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情景。鹰与犬既是他们的宠物,也是他们捕猎时的助手。

在狩猎活动中,伴随而生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汉代盛行一时的娱乐项目,包括以剑、戟、刀等为武器的格斗,以及比试箭法和徒手夺刀械等。猎获物有活的就养起来,于是又派生出驯兽和斗兽。

我国自远古即开始驯养猛兽。《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驯教熊罴、貔貅、猛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秦本纪》载,秦人的祖先大费专替虞舜驯化鸟兽,因功被赐予封地和姓氏。

商、周以来,帝王苑囿已大量饲养鸟兽。商纣王在沙丘设苑,“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的灵囿里则养鹿养鱼,而且“与民共之”。

《三辅黄图》卷六载,西汉时皇家有“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并在兽圈上修建供人观赏的楼观。畜养野兽不仅是为了一般性观赏,而且也用于人兽之间的搏斗。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王朝在关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猎场外,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当时的汉家天子�c远隔重洋的罗马帝王不谋而合,把斗兽当作一种娱乐。不同的只有一点,古罗马的斗兽士是由奴隶充任,而汉家君民,朝野上下,无不以汉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们只好把毒虫野兽作为假想敌,以血肉之躯操持尺刃寸兵与锯齿钩爪的猛兽相斗。贵族阶级更把斗兽作为炫耀勇武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而残忍的。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每年秋冬之际,西汉皇帝令武士在长扬榭“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史载,汉武帝能手格熊罴和猛虎。     武帝时,名将李广的孙子李禹得罪了权臣,武帝罚他下圈斗虎。当李禹被绳索吊到半空时,动了恻隐之心的武帝赦免了他。李禹负气恃勇,用剑砍断绳索一跃而下,挺剑与猛虎相斗。武帝被这个将门少年的威武之气所慑服,忙派勇士们将他救出。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以及雕塑上图像资料看,汉代的斗兽大都为一人与兽搏斗。他们有的手持兵刃,有的赤手空拳,有的头戴面具。人搏杀制服的兽类主要有虎、犀牛、野猪、牛、熊等。

长乐宫中的斗鸡台和走狗台,是皇帝观赏斗鸡和走狗的场所。一时,斗鸡成为许多文人创作的主题。刘桢称赞斗鸡的雄健和斗鸡游戏给人们带来的快感:“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_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汉成帝时,汉朝邀请匈奴和西域的君主们到长安观光,征发猎户到秦岭中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狐、鹿等,送入射熊馆,请宾客们徒手捉取,以示雄健。成帝亲临射熊馆,观赏取乐。但这是一次扰民伤农之举,闹得关中农民无法秋收。为此,文学家扬雄撰写《长杨赋》予以讽谏。

到了东汉,文献里已经很少有关贵族参加斗兽的记载,汉画像石上出现的斗兽者多为下层平民,均不戴冠,短衣,或者赤裸上身,贵族则作为欣赏者出现在堂上。

烧烤

近年来,烧烤已成为男女老少皆爱的一种烹饪方式。其实,烧烤自古有之。烤字古代没有,古称炙。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将“炙”字解为“从肉在火上”。段玉裁注:“有串贯之加火上也。”所谓“炙”,就是用钎子一类的东西把肉一块块贯串起来,放在火上烧烤。烧烤肉食当是从人类文明初期流传下来的制作方法,在汉代仍是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炙烧过的用竹签串着的狗肋骨和猪肋骨。动物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烧烤。把腌制好的脯在火上炙烤称为脯炙;整个放在火上烧烤,然后切块食用,称为貊烤,类似现代的烤全羊和烤乳猪。

汉画像石上已经发现多幅“庖厨图”,最完整的一幅,要数山东省诸城县凉汉墓内画像石上所刻的烤肉串作业图了。画面包括宰牲畜禽鱼、制酒蒸馍和烹饪作肴者。图的右上角,有4人一组、两两相对的烤肉串场面,4人分工很细,各有所事:从右下第1人开始,面前置一个大盘,盘内堆着切成小块的生肉,他正将肉用钎子一块一块串上;他的左上方坐着第2个人,前面也有一个大盘,盘内整齐地码着肉串,显然是第1人串好了递给他的,他再一串串交给坐在右上方的第3人;第3人是烤肉者,前面放着一只长方形的烤肉铁炉,炉上已烤着一排肉串,他一手执扇扇火,一手不断地翻动在炉火上的肉串;在烤肉者左上方坐着第4个人,此人负责将烤熟的肉串取走,再转送到宴席上。汉画像石上所画的烤肉串的图像,那个盛炭火的烤炉的形状与今天新疆烤肉串的烤炉、方式一模一样,可是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在铜山县汉王乡,也出土了一块“庖厨图”,原石高100厘米,宽85厘米,现存徐州市汉画像石馆。图分为3格,像一组连环画:最下格是一辆马车,上坐2人,前有一人一骑作为前导,对面是一人抱盾迎接客人;中格是两个厨师,一个站在井前汲水,一个坐在灶前烧火,后面好像有餐具、火锅之类,还有3条鱼;最上格一��人在俎上切肉,一个人在炉上烤羊肉串,上面挂了两条羊腿、两条鱼和鸡鸭之类,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看家狗。该图真实地反映出汉家贵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惯。

写炙好吃写得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的,莫过于西汉戴胜编撰东汉郑玄加注的《礼记・曲礼上》中“毋嘬炙”这三个字。嘬,原指婴儿吃奶,这里指一口吞下。好东西不可以用嘬,要细细品味。

枚乘在其《七发》中把“薄耆之炙”列为“天下至美”之一。薄耆,即薄切兽畜通脊之肉,也就是今天常说的里脊肉加以烧烤。

炙的种类也很多。据《西京杂记》卷二载,刘邦为泗水亭长时,押送囚徒到骊山,友人为他饯行时,“从卒赠送高祖酒二壶,鹿肚、牛肝各一。高祖与乐从者饮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这是以鹿肚、牛肝为炙。

炙是汉宫中的重要食物。据史书记载,陈正曾任管理宫中膳食的大官令。陈正和侍候皇上的黄门侍郎有些过节,黄门侍郎一直想加害于他。有一天,陈正进呈御食,在御食炙上发现了一根头发。光武帝刘秀见到后,勃然大怒,下令杀死大官陈正。临刑前,光武帝问陈正还有什么要说的,陈正跪在地上,从容不迫地说,臣该处死,有3条大罪。炭火很旺,焦肤烂肉,而头发还在,这是罪一;刀具砥砺锋利,去肌截骨,却不能断发,这是罪二;微臣小时,目阅章表犹读书经,如今御食,臣、丞、庖人六目齐视,却比不上黄门侍郎的两只眼睛,这是罪三。刘秀听了这番陈述,恍然大悟,当即笑笑,赦他无罪。

至于由炙而改称为烧、烧烤,怕是宋时的事。苏东坡有诗云:“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婚嫁、野合

据考证,汉代男子结婚年龄普遍都在14岁到18岁,女子初婚年龄在十三四到十六七岁之间。婚姻低龄化,是因为当时统治阶级鼓励生育。特别是秦末、西汉末和东汉末,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缺乏,客观上需要增加人口。地主、贵族早婚,把家族人员增加作为兴旺的标志。

秦汉时,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但当事者本人也并非毫无发言权。一般平民则更加尊重子女意愿。结婚必须先由媒人联系,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当然聘礼视婚家经济、政治地位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可无聘礼。

汉画像石中雕刻性崇拜的内容,一是祈愿五谷丰登,二是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汉代,对人们影响最深的是儒和道,儒重人伦,道法自然。儒家于性,讳言色,讳言快感,而以生殖为冠冕堂皇的首要目标,只要为了传宗接代,性行为当然就合情、合理、合礼。《诗经》中就有“君子之道,五日一御(性交)”的说法。     至于后来北宋程颐、朱熹倡导的理学盛行,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使古代有关“性”的学术遭到压抑和排斥,则是对儒学的曲解。汉儒对性并没有多大禁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汉画像石中表现男欢女爱的时候,既有隐讳的替代图像,更有公开的写实描写。《史记志疑》云:“古婚礼颇重,一礼未备,即谓之奔,谓之野合。”《史记探源》曰:“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古时认为野合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

道家的生命目的,一是长生,二是享受。如此,则不难理解道教与房中术的关系。西汉时期性的开放,大大超过现代人所想象的程度。当时的古人已懂得阉割男孩可以使他们丧失性欲和性能力,让其充任宦官。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西安近郊出土的男性生殖器来看,有骨制的和青铜铸造的,从尺寸到外形完全仿真,长度平均在18厘米左右。古代房中术所展示的是男女平等、合理而又健康的性生活。因而在墓室中刻画春宫图,从儒家的人性伦理上和道家的养生思想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汉代奖励生育,汉朝建立之初,高祖刘邦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生育就是其中措施之一。

四川汉画像砖中有两幅内容大致相同的野合画像。其中一幅的具体画像为:在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桑树下,一对男女正裸体交媾,脱下的衣服挂在桑树上,女子采桑用的小竹筐抛在一旁。桑树上还有两只猴在攀缘嬉闹,有3只鸟在跳跃鸣叫。画中还有两男子裸体等待。

徐州汉画像石中也曾发现有野合画像:画右一株大桑树,树上挂着一只采桑叶用的篮子;树右边是起伏的山峦,山间共有3人,两男一女,其中一男子正将一女子按倒在山坡上欲交欢。陕北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狩猎・战争・放牧》画像:画左边起伏的山丘间刻有桑树两株;画右边与之相对应刻有一对男女裸体相向坐姿交媾。这些“野合”画像所反映的应是我国古代每年在仲春之月举行的“社祭”活动中出现的一种“野合”风俗。它应是我国原始社会的性崇拜观念在汉代民俗中的孑遗。古人崇拜生殖器官和性交的民俗意义在于祈求子嗣繁昌。“野合”与桑树的结合,应与古人视桑树为一种生殖神树的民俗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常以多籽之物借喻人多生子,桑便具有了巫术意义上的生殖神性。根据巫术的想到交感原理,人们在枝叶茂盛、葚果累累的大桑树下进行野合,也可以获得像桑树一样旺盛的生殖能力,桑下野合之俗也由此而产生。另据接触巫术的原理,人们相信用身体或穿过的衣服接触桑树更可以获得桑的生殖神性,提高受孕概率。因此,四川出土的野合图中不仅男女的衣服挂在桑树上,而且还有人用男性生殖器接触桑树干。

桑的多籽、猴的性淫�c人类男女的交合,三者想到感应,共同构成画像的主题―生殖崇拜。

桑树又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而在桑中所进行的各种祭礼又多与生殖崇拜密切相关。社坛又叫桑台,社(春社)又称桑社。《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会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人类两性孕育后嗣与天地交合是相通的,所以古代允许男女在社祭活动中自由交合,甚至官方还鼓励人们在春季进行婚配。

圣人孔子就是野合而生。梁玉绳《史记志疑》讲:“古婚礼颇重,一礼未备,即谓之奔,谓之野合……颜氏从父命为婚,岂有六礼不备者,羞因纥偕颜祷于尼山而为之说耳。”由此可知,孔子是其父叔梁纥和母颜氏野合而生。清人崔适《史记探源》云:“纥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

这种风俗,到了汉代仍有一些残留,如巴蜀汉代画像砖上表现的野合,亦可能起着一种“图腾”的作用,是汉代人为乞求吉祥美好的生活、期望子孙昌盛而作,也是自古以来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

作文五:《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700字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思路  本课是一篇描述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课文,它不同于其他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篇目,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解,这种课文应使学生通过学习,展示一定时期较为生动的历史风貌,在学生的脑海里应能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较直观的掌握知识,我认为这是这类课文的难点。  这篇课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讲述宋代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以及四个阶层的特点。第二方面、讲述农村人民的节日习俗,重点讲三个主要节日冬至、寒食、元旦,并让学生展开讨论,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民俗。第三方面、讲述城市人民的生活状况,包括城市的新特点和娱乐体育活动。在讲述过程中,运用投影、图片等电教手段,加深学生对当时生活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思路方面,我觉得要多运用一些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联想和思考、讨论,加强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的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光是人物和事件,还有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们同样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探究                          姓名:刘艳霞 学校;北京市陶行知中学 科目:历史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史料,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和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 2、过程过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宋代土农工商生活状况。  通过分析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  通过学生间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的风俗,并与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做比较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二、教学重点:  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等,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与现代家乡传统节日风俗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法。四、教学过程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峰。宋代的习俗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士农工商  宋代社会中,社会的主体为士农商阶层。下面我来依次介绍一下这四个阶层  士是读书人,是国家官僚阶层在后备军;他们出身贫寒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知识文化而政治地位。他们若通过科举进入仁途,就是名正言顺的官僚阶层了。当时很受尊重   农:农民是指种地为生的农户,有自耕农、半耕家和无地农民之分,自耕农有土地、农耕牛等,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半自耕农有土地但日子比较艰难;无地农民又称客户或佃户,承租地主的土地,基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使学生对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稍做了解。  工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  商是行商之人。   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科举制,重用文人。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宋代经历过陈桥兵变,有出现过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全国还有一些著名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城市中有官僚、商人、雇工、工匠等,政府以其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十等,进行管理。东京人口大大超过唐朝的都城长安,  提问学生: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城市规模大,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不同点;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的严格的市坊制,出现了商业区和住宅区混杂的局面。在经商的时间上也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宋代有的商铺通宵达旦的营业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较以前更丰富多彩,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和设施。请学生阅读P73小字,了解当时的情景歌舞表演(包括宫廷舞和民间舞)在宋朝十分盛行,尤其是民间舞。每逢重大节日,民间表演特别活跃,主要的民间舞有《杨柳枝》《踏谣娘》等许多优秀节目。除此以外,城市还风行体育活动,不仅项目众多,技巧纯熟,特别是宋代最盛行的足球, P73小字描述了足球运动的普及总结:  我们这节课共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宋代各阶层的情况,乡村生活,城市状况。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属于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映了祖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希望大家课后多搜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习俗的资料,加以比较研究。带领学生做课后练习

作文六:《1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5000字

教学内容: 历史 科第 二 章(单元)第 13课

课题: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2、知识目标:通过史料学习,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和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

3、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通过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的风俗,并与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作比较评价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培养分析史料、提供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与现代家乡传统节日风俗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法。

教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进行深刻反思。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分组查阅宋代衣食住行方面的资料。 查找古代节日习俗的录象资料,并纳入多媒体课件。

自学指导(教材分析):

两宋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种文明也反映

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特征就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生活都丰富多彩。宋代作为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节日风俗,呈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刺激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本课紧承两宋经济,从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农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自学练习:

(1) 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            )、(          )。中上层 (           )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

(2) 士:宋代开国后实行(                )国策,(                )受到社会的 普遍尊重。相当部分的官员来自(             ),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优裕。

(3) 农:宋代的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                 )为生,大部分 (              )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            )。

(4) 工:大部分官营私营的手工业作坊都使用(             )工匠,作坊主按照 (              )支付给工匠一定数量的工钱,工匠身份相对自由。

(5) 商: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              ),他们的(                )活动对 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变化。  思考:宋代读书人的地位如何?

(6) 宋朝绝大部分人生活在乡村,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随着(            ) 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                 )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

(7) 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最受百姓重视的有(     )、(        )、(          )。

(8)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南宋 都城(               )等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9) 宋朝政府吧城市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             ),依据拥有的房屋财产的多 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为城市居民的(               )。

(10) (              )的出现,意味着都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反应(           ) 阶层的欣赏趣味。

合作探究安(展示案)

1、师生合作,疑难探究:

导入新课:

播放体现春节喜庆氛围的视频(如放烟花鞭炮、包饺子等),让同学们分辨这是什

么节日,然后介绍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中国人感觉最重要的节日,你知道春节最早叫什么?又是怎么来的?这些答案就在我们这一课的内容当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感受宋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来寻找答案。

前后知识对比: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唐朝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所体现出的唐朝的博大开放、开拓进取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宋代社会,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政权生存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然而宋代社会并非只有战火和动荡,人们依

然在对美好生活进行着不断的追求。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宋代的社会构成,即人与人扮演的不同角色和相互关系。

新课探究与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70页,齐声朗读“士农工商”一目的黑体字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个阶层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多媒体展示)课题、“假如你是宋代士农工商中的一员”的问题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补充讲解,同时多媒体展示“士”、“农”、“工”、“商”四张幻灯片。)

『教师讲述』在宋代的人口结构中,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里,农民占绝大多数,那么农民的生活境况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宋代的农村,体验一下乡村生活吧!

(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

由于宋代农民中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占多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不断得以丰富,而民间传统节日正是老百姓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下面我们分组进行一个介绍宋代传统节日的“快乐大比拼”的游戏。

(多媒体展示)“宋代民间三大传统节日——元旦、寒食、冬至”及其他传统节日名称。      小组活动:第一组介绍“元旦”,第二组介绍“寒食节”,第三组介绍“冬至”,第四组介绍其他传统节日中的任意一个。

学生介绍时,(多媒体展示)“元旦”、“ 寒食节”、 “冬至”的影像资料。

对现代社会不再过的寒食节,教师作补充讲解。

『教师讲述』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相传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携老母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比他出来封爵,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105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节日期间,老百姓用白面制作面燕,名曰“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之音,意为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节日里有祭祖、插柳、踏青等活动。2640多年后的今天,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时间接近,寒食节已经融合到了清明节之中,人们已不再过寒食节,但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而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勤政廉洁的政治抱负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更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活动方式。

传统节日不仅充实了社会生活,而且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像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可以历经各代延续至今。      通过同学们和老师的介绍,咱们现在知道了宋代老百姓的多彩民俗,那么宋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目“城市风貌”。

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临安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城市规模宏大,要一下子了解宋代城市的整体风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让我们以北宋都城东京为目的地,做一次快乐的“东京二日游”的旅游观光吧,以游客的视角感受一下宋都的富庶与繁华。

(多媒体展示)“东京二日游日程表”要求同学们自己阅读第三目的内容设计讲解词,做一次义务导游员带领游客观光东京城。

教师补充: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宋都东京,在今后两天的行程中将由我为大家服务,今天上午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汴河西岸的东京朱雀大街,领略宋都的风土人情和城市布局。      请大家顺我左手看,这里是宋都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商贾云集,买卖两旺,住在这里经商的我们把他们称为“坊郭户”,从街头人们的服饰上,大家可以可出他们不同的身份,这个穿短衫的是雇工,他后面坐着指挥赣货船绫罗绸缎的是商人,而头戴布巾挥汗如雨的工匠也是商人最主要的合作者,坐着轿子悠闲逛街的自然就是当官的了。他们就是东京城的居民主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这里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今天下午我将带领大家前往娱乐场所——瓦舍,在那里泥浆看到精彩的杂技表演,听听东京说书人为你讲几段脍炙人口的传统话本故事。(通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涉及讲解词的活动,引导学生讲解勾栏中将要上演的戏曲种类及宋代最流行的体育运动——蹴鞠的分类及玩法。不仅让学生了解宋代人的社会生活,更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拓展提升: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由此可见,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同学们想一想,宋代为什么能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当堂检测:

故事A:话说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中年丧妻,膝下无子,却有四个女儿,四个女儿都出了门子。这天,是老员外的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老员外说:“我老了,打算把家产卖了,你们哪个孝顺,愿意招我,我就去跟你们哪一个过。”四个女婿听了,都争着要老员外去。老员外说:“你们也别争了,从大女婿开始,以桌上的酒菜为题,说几句话,我听着哪个说的顺耳,我就跟哪个去。”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老员外听了很高兴,二女婿不服,打断他的话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

请同学们对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每个人用一个字表示出来。那么,老员外到底喜欢哪个女婿呢? 说一说老员外为什么喜欢大女婿?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社会阶层、农村、城市三方面在宋代走了一趟,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这是宋代多元文化交融、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发达的时期。特别是这节课提到的民间传统习俗,今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保留着欢度春节、中秋团圆的民族传统习俗,比如清明前后许多海外华侨要回乡祭祖。今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黄帝陵祭拜,认祖寻根,这都说明这种民族的习俗可以让我们炎黄子孙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反馈训练案

(基础训练---综合训练----能力提升)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请回答:(1)上述诗句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2)此诗反映了宋朝时什么节日的景象?今天还过这个节日吗?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读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范仲淹、王安石和苏东坡。你是否了解他们都曾在宋朝身居要职,进行过或反对过改革?但是又都被贬官、被流放,却无人被杀?不但是他们,在宋朝很少有知识分子被处死。这是为什?

作业:自我测评:如果你生活在宋代,请你以士农工商中的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你的生活。

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描绘宋朝社会生活或展望2008年青岛的想象图。 教学反思:   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既遥远又枯燥。本活动设计在将新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方面作了尝试,并针对教学环节的各个部分都作了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注重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更深层次上,也是让学生学习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思考的一个过程。作业评价,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请你以士农工商中的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你的生活”,不仅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增加了评价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尽量面向全体学生,但从课堂反映来看,知识面广、反映快的学生思维很敏捷,而小部分反映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点跟不上节拍,这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还需进一步注意和努力。

作文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3100字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节日多不胜数,娱乐活动各种各样,可以说社会生活实在是丰富多彩。其实今天的很多节日及风俗在宋朝时就有了,应该说宋朝的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大家想不想见识见识宋朝人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宋朝社会。(第70页)

[讲授新课]

一、士农工商

1.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一天,老员外请四个女婿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老员外想考考四位女婿,以桌上的酒菜为题,描述自己的职业.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老员外听了很高兴,二女婿不服,打断他的话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猜猜这四个女婿的身份,说说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 老员外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是士农工商。他们生活的怎么样呢?

多媒体演示宋人科举考试图

这是教科书上的宋人科举考试图。再看一下教科书p70这段材料:“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国家选取人才的方法,除非是进士及第的人,否则得不到官职。)——魏泰:《东轩笔录》 哪位同学根据宋人科举考试图并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一下宋代的士人。

大女婿是士人,士指读书人,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他们出身贫寒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是有知识、有文化而未得官职的人,他们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就是名正言顺的官僚阶层了。由于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所以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地位很高,在农工商之上。

多媒体演示:宋重文轻武的原因──杯酒释兵权

2、二女婿是农指农民,有自耕农、半自耕农和无地农民之分。自耕农有土地、耕牛等,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半自耕农有土地,但日子比较艰难;无地农民又称客户或佃户,承租地主的土地,基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耕农,薄有田产)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次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

这是一个牵动亿万人心弦的时刻———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将成历史档案。

有心人士还特别地考证了一下: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施的“初税亩”,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农业税,也是中国最早的税种,而到2006年彻底废止农业税,整整是2600年。

3、三女婿是工指手工业者,大多集中于城市、集镇,受雇一天即得一天工资,多劳多得,人身相对自由。(自由工匠,走南闯北)

4、四女婿是商指坐商、行商。商业在宋代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有钱以后也要政治权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多媒体演示宋卖眼药图

我们再看一下教科书p71的宋卖眼药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过渡: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各阶层的人民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二、乡村生活

宋朝绝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来看诗人陆游给我们介绍的一个小村庄。

多媒体演示陆游的诗

请大家翻开第72页,看陆游的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描绘诗中的场景。注意从时间、地点、人物引导)这是写听鼓词的诗作。其内容是说蔡伯喈(蔡中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从陆游的诗中我们感受到村庄里一种热闹的气氛,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宋代的农村,你的生活会过得有意思吗?为什么?

宋朝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三大节日。节日中有哪些习俗?我们今天还过这些节日吗?有哪些习俗?

元旦,又称岁首,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主要庆祝方式有:①放爆竹,即“爆竹声中一岁除”。②更衣拜年,家人“以次拜贺”同时还有“往来拜贺”。③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防病药酒,有合家饮屠苏,可以不病瘟疫之说。④挂桃符,桃符是一块桃木,传说可以辟邪。⑤贴钟馗像,传说钟馗可以镇压诸鬼,贴于门上诸鬼不敢进入。此外还有进椒柏酒和乞如愿等传统喜庆风俗。

寒食节一般为冬至后的第105天,主要习俗有:①寒食节前一天为“炊熟”,人们多用白面做成“枣饼飞燕”,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京师家家以柳条插于门,门口屋檐一片青绿,名曰“明眼”。②寒食日流行加冠礼,是宋代举行成年礼的日子。凡男子满20岁,女子满15岁,“多以是日上头”,表示从今日起已成为成年人,可以行婚聘,以成人来对待了。③寒食不举火。寒食节前后三天,家家户户停止烟火,只吃冷食。

冬至是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宋代朝野最重视的节日之一。最重要的活动是天子祭天,其规模庞大,过程复杂。对一般人而言也十分重要,习惯上要更易新衣,备办饮食,民间大多吃馄饨,并以馄饨祭祀先祖,市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除此之外,宋朝民间还有立春、社日、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农闲和节日期间文化生活多种多样。这些都反映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今天的传统习俗与宋代大致相同。我们民间习俗保留了大量古风,这就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沿袭。

宋朝时的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保留至今,而风俗习惯也有很多地方相同,如元旦(今天的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当然还有一些节日名称今天还有,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如冬至等;还有一些节日连名称在今天都找不到了,如寒食节等。这一切说明文化具有传承性,同时又具有扬弃性。

思考“为什么有的节日和风俗能够传承下来,而有的又被扬弃了呢?” 传承下来的节日和风俗具有除旧布新、增进亲情友情、祭祀祖先、吉祥如意等特点,扬弃的节日和风俗具有封建性、愚昧性、农业经济不发达的产物等特点。这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主义经济繁荣昌盛的今天,除了传统的节日还兴起了许多新的节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刚刚我们看到了宋朝农村人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实在宋朝不仅住乡村可以过得很惬意,住在城里也相当不错的,现在我们来到北宋的东京走一趟,好不好?

三、城市风貌

多媒体演示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异同

相同: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有繁华的商业区 不同:唐朝长安布局整齐;长安贸易限制在东市和西市,而东京贸易区域不受限制;东京出现夜市,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宋都东京有娱乐场所——瓦肆。在瓦舍你都能看到什么?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演示瓦舍内的表演

我们领略了宋代城市多姿多彩、蓬勃向上的风貌,介绍得非常好,角抵、皮影、纸影、蹴鞠、夜市、教材的史料,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为什么宋代城市会如此繁华呢?

1.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超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南宋时的临安。

2.政府管理政策好。宋朝政府把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产,并依据财产分成十等,单独管理。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可见宋朝人民生活水准的高。

[课堂小结]

好,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社会阶层、农村、城市三方面在宋代走了一趟,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这是宋朝多元文化交融、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发达的时期。特别是这节课提到的民间传统习俗,今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保留着欢度春节、清明回乡祭祖、中秋团圆的民族传统习俗,这些民族的习俗可以让我们炎黄子孙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文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0000字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肆            D.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2.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瓦子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梁山好汉;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因为北宋东京称瓦子为瓦舍、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节日欢乐气氛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提示信息分析:材料内容出自王安石的诗《元日》,这首诗描述了宋代人们过春节的情景,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元旦,我们今天称之为春节。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4.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郑和七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解考查“市”的发展。草市开始出现是在宋朝以前,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与流通领域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是在明清时期。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5.宋诗里“邸店如云屯” 形容提供住宿的旅店业兴旺。宋代旅店业兴旺的根本原因是

(    )

A.旅游业兴旺       B.商业的兴盛

C.经济的发展       D.交通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发展,宋代许多城市都有邸店,宋诗“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兴旺,南宋临安邸店大为兴盛。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6.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史实。经常吃鱼,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与朋友一起蹴鞠都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史实。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7.宋朝时,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主要是因为(    )

A.当时政府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B.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C.劳动人民生活贫困                     D.美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两宋时期,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主要是因为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8.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代城市中瓦子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因为北宋东京称瓦子为瓦舍、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9.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代节日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元旦、放鞭炮。因

为宋代人称春节为元旦,宋代过春节(元旦)前几天,人们打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0.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肆          D、好汉比武的擂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又名瓦肆。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1.下列节日连线正确的是

A.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元宵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

D.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与之相对应的诗句搭配。因为A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C是清明节,D是春节,搭配错误。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2.“买卖昼夜不绝”是形容宋朝

A.商业繁荣            B.交通发达

C.手工业繁荣          D.饮食多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买卖昼夜不绝。因为南宋临安城商业繁华的程度,超过了北宋东京。城内自大街到各个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也有繁盛的夜市和早市。交易量也很大。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请回答:

(1)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什么节日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要从成都购进500匹上等丝绸待售,你将选择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支付?理由是什么?

货币: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元旦、春节

(2)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3)交子;   理由:因为交子便于携带(安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首诗反映了宋元旦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春节;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出自王安石的诗《元日》,这首诗描述了宋代人们过春节的情景,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元旦,我们今天称之为春节,整首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主要考查宋朝除春节之外,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除春节之外,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人非常重视过这些节日,每到这些节日来临,平时再忙的人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将选择使用下列交子进行支付;理由是:交子便于携带;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交子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也比较安全。因此,北宋中期的四川富商在支付时使用交子更为方便。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4.“瓦子”指宋代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B、士大夫的提倡

C、达官贵人的需要                D、广大农民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也因此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它是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5.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蕃市            B.蕃学

C.蕃坊            D.市舶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宋朝的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6.小苹果在看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她看的是

A.《西游记》      B.《茶经》

C.《水浒传》      D.《孔乙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世称之为茶神,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17.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迹。2013年9月,《北宋遗风,汴绣艺术精品展》在广东举行。在此次展览中,你能发现的是(   )

A.《史记》           B.《天工开物》

C.《清明上河图》     D.《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ABD和北宋无关,故选C。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18.俗话说“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因此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19.《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 “坊”中               B. “市”中

C. “瓦子”中             D. “夜市”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风貌。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子。宋代许多穷苦人在瓦子中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故选C。

2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微信红包、支付宝消费虽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初期,它就是

A. 会子             B. 瓦子

C. 关子             D. 交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和铜钱并行的货币,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   )

A.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顿较昂贵的“鱼羹”

C.和朋友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宋代东京的社会生活。引进占城稻是在北宋时期,白居易的诗词是创作于唐朝时代,蹴鞠产生于唐代,

宋代已有完善的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明朝在宋朝以后。所以答案选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2.下列哪一句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佳节春节?(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识记和考查。选项A诗句由“登高”可知为重阳节,不符合题意;选项B诗中由桃符可知为春联词句,反映的我国的传统佳节春节,符合题意;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2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宋代,中华饮食非常丰富,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饮茶之风盛行,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说法错误,因为那时欧美的饮食方式还未传入中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24.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如下动漫作品,广受参观者热捧,它产生的朝代是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日益增多,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二)·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25.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国家统一        D. 宋代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四幅图充分的显示了宋朝的经济繁荣的社会现象。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填空题

26.两宋时期城市里的旅馆称为        ,娱乐场所叫做“        ”。

【答案】邸店     瓦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相关知识,宋代交通非常发达,城市里供住宿的邸店很多,邸店就是现代的旅馆的意思,宋代供娱乐的场所叫做“瓦子”。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2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发展更具魅力

(1)宋代描绘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绘画作品是______。

(2)东晋著有《女史箴图》等作品的画家是______。

(3)东晋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______。

【答案】(1)《清明上河图》      (2)顾恺之        (3)王羲之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相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两宋时期的绘画的一个特色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等,安排的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的作品。所以本题答案为《清明上河图》。

(2)本题考查的是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相关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的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和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所以本题答案为顾恺之。

(3)本题继续考查的是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相关内容。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本题答案为:王羲之。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三、综合题

28.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古都大致分别位于今天什么地方?

(2)观察上面古都平面图,概括古都的共同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城市商业方面有什么变化?

【答案】

(1)①西安   ②开封  ③北京

(2)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井然有序,面貌宏伟壮观(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任1点,得1分,最多3分)

(3)商业突破市坊界线(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突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任1点2分,最多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今地名的识记,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时的平常积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北宋的都城东京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元代的都城大都是今天的北京。古今地名差异很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城市特点的认识,观察①唐都长安平面图 、②北宋东京城平面图、③ 元代大都平面图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井然有序,规模面貌宏伟壮观等。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都城长安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也就是坊和市分开。北宋东京商业突破市坊界线;突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9.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哪些事例可以反映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

材料二

(2)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答案】

(1)交子的出现;茶业盐业的发展;制瓷业发达;活字印刷术(广告)兴起(任1点,得1分,最多4分);

(2)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城市繁荣、交通发达(车水马龙、乘轿)、建筑洪丽、饮食丰富、衣着讲究、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等  (言之成理,任1方面,得1分,最多4分)

(3)(6分)新特点:对外贸易集中在海路(东南沿海)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任1点,得1分,最多4分)

原因:①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鼓励民间海外贸易;(1点,得1分)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运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促进海外贸易繁荣。(任1点,得1分)(原因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有关知识。图中所示是瓷器是宋代生产于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反映了制瓷业的发达。宋代针铺商标及印刷图片则反映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和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活字印刷的广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繁荣。所以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

(2)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城市繁荣、交通发达、饮食丰富、人民衣着讲究、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等社会现象。

(3)分析材料三的“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见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是:对外贸易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鼓励民间海外贸易;宋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工商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发达促进海外贸易的繁荣。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30.(共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图一瓷器出自当时哪个制瓷中心? 图二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它出现于何地? 图三是南宋时我国南方新兴的一种纺织业,纺织的原料是什么? (3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共同信息?(1分)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案】

(1)景德镇(1分),四川(1分),棉花(1分)。(共3分)

(2)现象: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方)(1分)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1)此问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的发展状况。图一展示的是瓷器,根据题干“制瓷中心”可知是景德镇。景德镇是北宋的“制瓷中心”,著名的瓷都。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可知图二是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是纸币。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棉花广泛种植。我国南方新兴了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业。

(2)此问考查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得出南方的手工业、商业和农业都有所发展,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第二小问是本册书的重点,经常考的知识点。根据课本所学可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作文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4100字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材简析]

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包括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是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产物,本课紧承12课两宋经济的发展从各阶层的状况、乡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部分来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有重要地位,我们今天很多的节日及风俗在宋代就已经有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如今天令国人又爱又恨的足球就是宋代蹴鞠的影子。这些都属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材对宏扬祖国传统文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两宋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城市习俗多姿多彩,呈现了中国传统的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课可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多彩多样去深刻领会宋代高度发达的文明。

[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乡结合部,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比较重视传统的节日,因此,学生骊家乡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端午节赛龙舟,光明港每年的龙舟赛,据说高湖村的女龙舟队还得过全国大奖。清明节扫墓等,他们有的还亲自参加了,感受比较多,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容易引导他们去探索今天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它们与宋代民间的传统节日有什么联系,积极性比较高。而且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多的学

习,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已经对历史有了较高的兴趣,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获取知识的途径有所增加,他们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所提供的史料来学好这一课。

设计理念]

以家乡的民俗资源为依托,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去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有效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多学有所得,同时,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各阶层的状况,以及乡村生活(主要是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分析史料、访谈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品表演,大体了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学生通过访谈、上网等手段差异、查阅资料,教会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与家乡主要传统节日风俗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学会比较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准备,增强学生与别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对祖国和家乡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每一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通过访问、上网等形式查阅有关家乡主要传统节日的风俗,小组长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用具]

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宋代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教会学生从相关史料、从身边的现实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两宋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2)在宋代传统节日风俗与家乡传统节日风俗的比较中,掌握比较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光明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都热闹非凡,这是为什么呢?(端午节赛龙舟),这是我们家乡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实际上,在宋代时,我们现在很多的节日风俗当时就已经有了,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习新课:

学生表演小品,其他同学从小品中了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状况。(附小品简介):一士人准备进京赶考,途遇一自耕农正辛苦劳作,摇摇头继续向前,抵

城镇入住一客栈,黄昏出外散心,途经一陶瓷作坊,工匠正烧制陶器,已有若干精美成品。几天后,到达京城,发现商贾满道,热闹非凡。

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第17课《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卷③⑤⑥⑦并根据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

接着师生共同归纳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明确:士农工商构成社会的主体,其中士普遍受尊重,社会地位较高,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皇室,官僚、地主是宋代的统治阶层,他们大都活在城市中,构成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市民中还有哪些人?宋政府是如何管理的?城市的风貌如何呢?

一.城市风貌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构成城市居民的主体。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那宋代的城市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课文P72—73,结合幻灯《北宋都城东京》《唐宋都城长安》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结论:

(一)打破市坊制,出现市坊混杂,贸易区域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贸易时间不受限制,这是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和产物

(二)出现娱乐场所瓦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幻灯: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吴自牧《梦梁录》

提问:这则材料描写的是哪一个地方的场景呢?(瓦舍)什么是瓦舍,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结合观察《宋“丁都赛”戏曲砖雕》《赛男女伎乐图》,对瓦舍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宋代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幻灯:《宋蹴鞠纹铜镜》图、《现代足球比赛》图,让学生领会古今足球运动的异同。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但当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乡村的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善,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乡村生活

学生讨论原因,(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科技进步文化用品在农村流行)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经济繁荣的体现。

幻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小舟游进村舍舟步归》

请一位学生朗诵,之后提出问题:①第一则材料描写了宋代民间哪一个传统节日?②第二则材料描写了怎样一种情景?请你发挥合理想象进行描述。③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另外还有立春、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在农闲和节日期间,人们看戏、听书、游乐,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现在请大家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对比一下今天我们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宋代民间的传统节日有何异同?(学生讨论、比较)

通过比较,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很多节日保留下来了,且风俗基本相同如宋代的元旦和我们的春节;有些加入了我们的地方特色,如清明吃“菠菠”,做夏煮“鼎边”等;有些节日消失了)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每一小组学生派代表讲述节日的来历)附福州部分重要节日的来历和传统风俗: ⑴清明品食“菠菠”

清明节,是一个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还会在坟边种一棵松柏或其他树木。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要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也叫“清明”。所以,街上的店也大量出售“菠菠”。“菠菠”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

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掺入米浆内揉成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就是很好的点心。 ⑵端午节与红肚兜、香袋、雄黄酒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此,端午有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风俗。 但是,福州人对于端午节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汉武帝时期,闽越王余善不堪本民族受压迫,率众反汉。事前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进行“钓白龙”活动,争取百姓支持。当时余善让人用木头雕成白龙,浮在南台江上,让沿江各部落的健儿驾船夺取,谁夺得谁就胜利。各部落的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都是水族标志,但都不是龙。后世发展为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龙舟竞赛一般从五月初一到初五,所以,福州人也称端午节为“五日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儿要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色丝线织裹樟脑丸做成的诸如粽子、灯笼等形状别致、色泽鲜艳的香袋,还要洗菖蒲汤,有的孩子还要在口鼻之间贴一块雄黄烟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带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据传,孩子肚兜、香袋、雄黄等,都用于“避邪”,但以现代的卫生保健的观点来解释,它们对人体的清洁卫生、清凉解毒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吃雄黄酒的习俗则是来自《白蛇传》中,法海教许仙叫白娘子吃雄黄酒,使白娘子现原形的传说,认为吃雄黄酒解毒、去邪。 ⑶七夕话结缘

七月七夕,是我国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七月七夕,在福州叫“乞巧节”,又叫“结缘节”。“乞巧节”的活动很别致,很有特色。妇女们以“七”

字作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的织女“七巧”,即祈求有一双巧手,以发家致富,装点美好的生活。“乞巧”时,要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个、焚香七炷、备针七枚、丝线七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针引线又多又快,谁得到的“巧”就越多,宋梁克家《三山志》中的“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反映了当时福州妇女七月七夕乞巧活动的情景。

此外,福州的“七月七夕”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活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蚕豆互相馈赠,表示彼此之间的友好情谊。入夜,大家在庭院里、月光下一边吃蚕豆,一边谈天说地,充分体现家人和气,朋友深交,邻里和睦。平时,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有一些小矛盾、小摩擦,七月七夕时分一分蚕豆,大家见蚕豆气消,以豆结缘,一切大小矛盾都化为乌有,这是多好的风俗啊。那时的孩子,每逢“七月七夕”,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分豆结缘,分豆时还要“交指”(小指彼此相交,吐一口水为誓)表示友谊地久天长,童趣盎然。

作文十:《多彩的生活精彩的作文》1300字

多彩的生活 精彩的作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其将观察、发现的信息自由地表达出来。

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让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选择,培养他们处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习作训练中,尽量让其在表达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漫谈课外生活

1.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精彩课外活动大比拼”的游戏,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将其中最有趣味的一两件事,介绍给同学们分享。介绍之后由大家共同评选出“最具情趣活动奖”。

2.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其大致归类:游戏活动、劳动、参观考察、学习积累„„

(评:归类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纷繁复杂的素材进行整理,以便于他们在习作时选择,这种训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组织学生评选。

(1)出示评选规则:总分10分,其中:事件新颖度4分;表达流利程度4分;声音响亮,姿态端庄2分。

(2)学生根据规则评选。

(评:此环节设计评比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们会在好胜心的驱动下“搜肠刮肚”,尽力表达。评选规则其实就是对学生们口语表达的规范,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大方、得体、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巧用“三台机器”指导表达

1.引导学生使用“电影回放机”。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确定一次课外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仔细地将活动过程回放一遍,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

(2)同桌相互交流一次“电影回放”过程,互相询问对方“电影”中的细节。如:当时你怎么说,怎么做,又是怎么想的

(3)“经典电影展播”:选一个代表发言,描述部分精彩“电影”,其余同学作

为小记者进行针对“电影”细节的提问。

(评: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表述事件完整具体。通过学生对活动过程中行为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细节的回忆描述.使活动立体、完整地再现。此外,同伴相互间的表达、提问的设计既是提供范例又是一种互动式的评价)

2.指导学生用上“过滤器”精挑细选。

(1)教师提示:习作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那么细致周详,必须有所选择。请大家先在大脑中对“电影”进行整理、筛选,过滤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将最生动、最吸引人的地方保留下来,并试着打腹稿。

(2)同桌相互交流。

(评: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将“活动过程”转化为“习作内容”,进一步为习作作准备)

3.用好“序列设定仪”。

(1)介绍这台“仪器”:一切的回忆都只是“纸上谈兵”,要将这些回忆写成文章还必须有一台“序列设定仪”。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串联这些人和事。顺序是否清晰,也反映出自己对课外生活的难忘程度。如果这些事件在文章中颠三倒四或是“神出鬼没”,再好的素材也是惘然。

(2)学生自由列提纲,设定表达顺序。

(评:此环节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将生活转化为习作。虽然“打腹稿”“列提纲”等习作行为不是三年级的训练项目,但是在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及学生的习作潜能被激发的条件下,反而是一种习作个性和水平的体现,也为教师有所侧重地进行指导提供了切入点。)

三、课后自由写作(略)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做到放心、放手、放宽。放心让他们自由习作,放手让他们随意表达,放宽评价的尺度,多给学生鼓励。千万不要提供什么“开头八式”“结尾六法”,这样就等于捆住了学生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