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韩语学习 > 《关于xxx市红色精神传承情况的研究》6500字_传承红色精神

《关于xxx市红色精神传承情况的研究》6500字_传承红色精神

时间:2019-10-28 09:29:5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xxx市红色精神传承情况的研究》6500字

关于xxx市红色精神传承情况的研究

建筑环境专业xxx班   xxx

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不闪耀着革命先烈、民族英灵的红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无数英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指引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开拓未来。我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曾经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是红军的故里,这里诞生了伟大的红军精神。在中国新纪元的今天,这种精神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经济建设的今天,这种精神得以怎样的面貌传承?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这次调研,同时深入了解红色精神在过往的60年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调研的目的、意义、取样方式及具体样本

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经历1997年的特大洪灾,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雪灾、地震和金融危机,2009年的新疆7.15事件。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进行物质建设的同时也时刻考验着我们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时刻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我们坚毅前行。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除了铭记历史、歌颂历史,更应该把这种无数英烈所留下的红色精神以融入时代的方式传承下去,把这种国魂汲取为个人精神,为己所用,与时俱进。

我的爷爷曾经是人民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获得过特等功;我的父亲曾经是解放军,参加过越南保卫战,获得过三等功。通过我爷爷这一代人(70岁以上)、我父亲这一代人(40~60多岁)、我这一代的人(20~30多岁)、现在的青少年(10~20岁)四个年龄段的人的访谈,了解经历不同时代浪潮的人对红色精神的理解;通过对相同年龄段不同环境(学历、贫富、职业)下的人对红色精神态度的对比,表现出红色精神所呈现的不同面貌;通过实地观察、个人生活经历及信息的收集,透视出红色精神的传承情况,展现家乡的巨大变化。

2.调研过程

此次调研为期两周,8月6日到8日为准备工作,内容包括上网搜集资料、购买借阅报刊、确定访问对象、准备访谈内容、了解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和理解红色精神内涵等。8月9日到15日,对访谈对象分情况采用电话、QQ或亲自拜访的方式。8月16日到19日,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分析现象并完成论文。

3.调研所获资料

(1)访谈记录资料

此次访谈共20人,四个年龄段分别5人。由于文化层次不同,从中选取了个别代表性的访谈记录,或将其整合。整理如下:

老一辈的军人说:“在艰苦的战斗征途中,面对敌人,我们之所以舍生忘死,面对恶劣环境,我们之所以不屈不挠,就是因为有革命的信仰在支撑着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53岁的农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前不敢奢望什么,只求糊口,过着简单而辛苦的生活,但现在却想越来越好。农民苦,农民工苦,但为了让生活更好些,这些苦不算什么。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会给我们带来文化,会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30岁的政府公职人员说:“学习红色精神,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7岁的已经工作的人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就要培养继承艰苦奋斗的品质,扎扎实实工作,为自己的目标任劳任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生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就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创新勇气,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的精神体现到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小学生说:“红色精神是像课本里学习过的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焦裕禄那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做祖国最需要的人。”

(2)查阅获取资料

红色精神:“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粉碎围剿”的井冈山精神,“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抵抗封锁”的南泥湾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开展大生产”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憎爱分明、忠于人民忠于党、奉献生命”的雷锋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抗击非典、载人航天、抗洪抗震的时代精神。

作为川陕苏区中心,当年巴中参加红军革命的就达12万人,刘伯坚等4万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川陕苏区到共和国的征程,走出了27位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军,走出了晏阳初等“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这里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巴山红军精神”。 现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现存有红军石刻标语1万余处,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石刻标语群。

巴中地理位置不好,但在过去60年的建设中,一直秉承红色精神艰苦奋斗。现建有4个国家级、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巴州区恩阳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巴中南龛古窟,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矿产资源霞石居全国前5

名;银耳、香菇、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林下蕨菜、山露菜等已批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南江翡翠米、黄羊、金银花,通江茶叶、银耳,巴中川明参等,都是巴中的标志性特产。通江县更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4.数据分析

我一共访问了20人,其中70岁左右的人中,军人1位,农民2位,工人2位。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却有相近的思想。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满足于今天的幸福生活,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对于现在的孩子们,他们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常常说的是“想当年红军长征有多苦,挖树根、吃树皮、煮皮带……”。

40、50岁左右的人,他们说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遇到了三年自然灾荒,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很多人不止干过一份职业,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很敬业、肯吃苦、有很强的责任感。对于红色精神,体会最多的就是艰苦奋斗。常常教育们这一代要忆苦思甜。

我们这一代,有像李想、戴志康这些成功的创业家,但也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失业大军这样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除了吸取前辈的优良传统外,表现个人魅力和特点也是我们想在社会上展现的一个方面。在“你有创业的想法吗”的问题中,被问的5位同学中,有4位表示想过,但都提到没能力、怕风险、没资金。在“你能控制上网时间吗”的问题中,有3位表示能,有2位表示有时不能。在“你认为现在的时代红色精神重要、需要吗”的问题中,5人都表示重要、需要。在“你认为你有红色精神吗”,有一人表示有,其余表示有一点。在“你认为个性与红色精神冲突吗”问题中,只有2人表示不会。在“你会教育你的下一代有这种精神吗”的问题中,5人都表示会。可见,我们大部分都了解这种精神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怎样演变成自身的力量。

二、对所调研问题的理论分析

1.理论概述:红色精神是先烈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它饱含着宝贵的品质,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正是这“红色精神”继创了改革开放、抗击非典、载人航天、抗洪抗震的时代精神,实现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2.理论分析:现在,中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理想缺失、贪于享受、害怕吃苦„„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虽然,“红色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勇于奉献、提高素质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讲究竞争和理性的现代社会,“红色精神”完全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品质,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走向,完全具备普世价值的光芒。

3.基本结论:当前,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红色精神”,可以达到感召、凝聚和净化人心的目的。传承“红色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当中国在面对新的挑战时,“红色

精神”必须被升华后才更符合时代需求,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们不能再用因循守旧的方式,强行灌输“红色精神”,那样会使人们因为逆反主旋律的心理,而丧失了对真善美的好感。毕竟,这个时代已经让个体越来越独立,社会的精神整合变得越来越难,未来的核心价值发展方向越来越模糊。但是,我们相信,中国能够重新塑造出共有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能够创造出千年不变的基本价值;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催人奋发的“红色精神”肯定是中国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时代进步和发展中的意义。多开展活动,多深入交流,多运用于自身。

2.不要让红色精神随着物质生活的充实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渐行渐远,树立红色精神新形象,把进步精神运用、强调起来。

3.要把红色精神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要有保证完成任务的学习精神,要有拒绝网游、奢侈等糖衣炮弹的自制精神。

4.多了解时事,学习辨别不同文化的能力,不要认为所有的传统都是过时的。 通过这次调研,我领悟到一种精神的获得不一定非得经历,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演变、运用来实现的,深刻了解了红色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红色精神给个人带来的心灵的升华。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儿女不仅要牢记历史,还要把历史的接力棒手手传递,更要赋予红色精神新的时代意义,让红色精神撒播神州、催人奋进。

指导教师:王芳 范红丽

完稿日期:2009年8月20日

附 访谈问题提纲:

由于时代、经历、年龄的不同,个别问题个别访问。

1. 您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它有什么优越性、落后性?

2. 您觉得现在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吗?

3. 您觉得自己有这种精神吗?应怎样学习这种精神?

4. 您认为个性与红色精神冲突吗?

5. 您有(会)教育你的子女有这种精神吗?

6. 您觉得应怎样赋予时代精神,使红色精神传承?

7. 您有(想)过创业吗?

8. 您认为应该勤俭节约还是尽量享受?

9. 您能控制上网时间吗?您能按时完成一项自己规定的任务吗?

10. 您有(过)理想吗?有付出行动吗?

11. 您会在清明的时候到烈士林园扫墓吗?

12. 您了解多少中国历史、巴中历史?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13. 您觉得是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的精神力量的脆弱,还是学习不足导致的缺失?

14. 您对嗜老族、月光族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15. 您的业余生活是什么?希望以后有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感谢您对我问题的回答,谢谢您支持我的调研访谈工作。

关于蠡县农村姑娘嫁妆的研究

会计06-4班  齐培培

自鸦片战争开始,遭遇了数十年的灾难和耻辱的中国,然而,在最近三十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春回大地,一切都欣欣向荣。加入WTO,申奥成功,奥运会的圆满闭幕等等,印证了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十七大召开着重指出农村发展,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拥有新面貌的农村。为了充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展现农村新面貌的不同方面,2008年8月完成关于蠡县农村姑娘嫁妆的研究。 暑假期间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从六十年前至今农村姑娘出嫁时的嫁妆有关的信息以及反映出农村不同时代的不同风俗面貌。

一、三代人的不同生活

老人们讲述在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发起战争,农村时不时地遭到枪战,因而农村的姑娘们不得不辍学等着嫁人,人们所追求的是吃饱饭得以生存就罢了,哪敢奢求受高等教育。因此,受生活条件限制,姑娘出嫁时一般嫁妆为梳妆台,座柜,花瓶和衣橱等家居用品。

座柜                                     衣橱

中年妇女们对于他们姑娘时的生活更多是哀叹,苦不堪言。小伙子们能娶上媳妇就算是有福气,很幸运了。姑娘们出嫁过了门就行了。生活过的去的农户将就买一些嫁妆如:一体柜、写字台、缝纫机、大音箱。毕竟姑娘们一生中就这一回,而生活贫穷的就无嫁妆这一说了。

一体柜                           缝纫机

回到今天来看,经过了两代人的贫穷生活终于等到幸福来敲门。农村人们从贫穷落后逐步向现代化靠近,一排排土砖房消失了,小洋楼、琉璃瓦房如雨后春笋涌出地面,人们忙碌起来,街道拥挤起来:火烧铺、百货商店、现代化超市、粮油蔬菜店、卫生所、医院,每天都在变。生活富裕了,人们精神了。姑娘们要出嫁了,每个人脸上绽放着花朵似的笑容。穿着洁白的婚纱如天使般美丽动人的新娘迈进新娘花车满载真诚的祝福,欢快的音乐奏响,长长的车队随着音乐缓缓行进,驶向幸福的殿堂。在新人温馨的小屋中,摆放着新娘的嫁妆:一套纯白镶水钻衣柜、化妆台配小座椅、两张新人床、一套纯黄大沙发配茶几一个、电冰箱、饮水机、电视柜、液晶屏电视大小各一、鞋柜、洗衣机、木质餐桌、空调··

····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是电脑。这是农村新面貌新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电脑是刚刚成为嫁妆的,这是农村发展的转折点。

纯白衣柜

化妆台                           电视和电视柜

沙发

电冰箱     饮水机                           电脑

农村人改变了封建落后的观念,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树立新观念,接纳新

事物。由知识贫乏到发展农村教育,利用科技发展农业,从事商业,放大眼光投向世界经济。电脑是了解国家经济、获悉世界发展的一个必要工具,而网络则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个桥梁或者说是一个通道。这是一般家庭姑娘的嫁妆的情况。而生活相当富裕的家庭对于女儿的嫁妆问题看得很重,他们把其看成是脸面问题。所以就必须狠着心给女儿准备相当体面的嫁妆,只是想展示我的生活富裕了有钱了,羡慕吧。而现在的典型代表就是汽车,虽然汽车也逐步在农村普及,但是把它作为嫁妆还是很少的。这同样是农村的新面貌的又一展现。这真是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快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改革开放不仅开放了中国,改变了中国,而且使全国人民得到很大利益。仅仅从嫁妆这一小的方面就能体现出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使农民走出了追求物质文明单方面的道路,迈上追求物质和精神文明双方面的轨道。然而农村发展的同时,矛盾出现了。

(1) 以前因为农村人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夫妻虽吵吵闹闹但并未有过离婚的念头。然而网络将离婚潮流带入了农村,而电脑就理所当然成了帮凶。刚结完婚的小伙子们正是好玩的年纪,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故而使新婚夫妇不久就出现矛盾,感情破裂,农村的“离婚率”因此“提高”。有的则两个人同时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去工作,生活无来源,婆婆因此无法容忍儿媳妇,造成家庭矛盾。

(2) 而汽车作为嫁妆虽然体现小康社会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开始。但是农村人的这种心态仍是让人担忧的,不要让金钱吞噬你的心,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才是正常的心态啊!故而,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村姑娘们的嫁妆在随时发生着变化,农村的整体面貌也在发展。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接受并克服弊端。

三、解决问题 憧憬未来

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同时,也需要各区域城乡和谐发展,而农民如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当然,首先我们要做到和谐共处,农村与环境和谐共处,人和网络和谐共处。其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以获悉有益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使用电脑。因为它是姑娘载满祝福的嫁妆,她是幸福和喜悦的载体。汽车不仅拉近了路与路的距离同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目前应该普遍到农村的正确道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让我们充满希望,信心十足地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在幸福的新娘载着崭新的嫁妆迈入婚姻的殿堂时,她脸上的笑容就是证明。

指导教师:齐兴霞  赵新波

完稿日期:2008年8月28日

作文二:《关于红色经典的作文》900字

巍巍泰山托举着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却也见证着兴衰更替的千朝万代。

滚滚长江澎湃着永不停息的千支万流,却也积淀着无与伦比的古老文明。

滔滔黄河荡涤着愈古千年的丰功伟绩,却也铭记着经久不衰的才人英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不乏英雄豪杰,各朝各代亦不缺志士仁人。我们佩服勾践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赞叹赢政的唯才是举,一把利剑统天下;我们惋惜霸王的兵败垓下,一身傲气传人间;我们悲叹岳飞的精忠报国,忠胆义魂扬天下;但我最欣赏的却是信义天下却终遭陷害的韩信。

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君而事!刘邦可谓一代明君,韩信更是一将难得。面对汉王的知遇之恩,韩信便许之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然而面对韩信的忠心耿耿,刘邦就是显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嫉妒韩信的军事才能,因为大汉疆土是靠韩信的攻城略地所得;他厌恶韩信的民心所向,因为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保帝位,他极力削弱韩信的势力,收兵削藩。当时时势三分,项羽、刘邦、韩信各据一方。三者中,韩信最强,声望最高,其谋臣洞察汉王有杀信之念,便劝韩信自立为王,统一天下。项羽亦派使臣劝韩信脱离汉王。然韩信人如其名,重信义,不愿背叛汉王,做忘恩负义的人,仍然为大汉江山鞠躬尽瘁。

韩信虽无谋反之念,刘邦却有诛臣之心。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邦待江山一定,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韩信,最终在萧何和吕后的合谋下,一代名将含冤九泉。但从其身上折射出来的忠信义气却弥漫了整个大汉国土。

山为之动摇,水为之哭泣,风为之悲鸣,举国人民为之痛哭悲泣!

对大汉,对刘邦韩信可谓忠信之至,但也是基于君臣之道,贤臣之为。与此相比,他对平民百姓的重信讲义就显得格外高贵。

对自己有一饭之恩的漂母,他感恩图报,许之以千金,并以母奉养!

对把自己扫地出门的府吏,他不计较前嫌,许之以百金,并以礼相待!

对令自己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他晓之以理,许之以无罪,并追封为官!

时势造英雄,乱世成就了这位所向披靡的忠义英雄,然时不利兮骓不逝,纵然天赐戾气于你,但时不与你,满腔豪情也只能付之东流。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悲哀,充斥了你的一生,却也成全了你的信义天下,流芳百世。

泰山崩,崩塌不了韩信的凌云壮志!

长江绝,绝迹不了韩信的孤胆英豪!

黄河封,封尘不了韩信的信义天下!

问世间谁堪称雄?唯韩信是也

作文三:《关于红色经典的作文1200字》1100字

红色经典照耀我心

历史的记忆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繁多而又璀璨。其中有一颗是那样的耀眼,它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它代表着革命烈士的魂魄,世世代代永不垂落!它永远地亮在我的心中。

第一次读到刘胡兰的故事,我泪流满面。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3岁的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读到这里我落泪了,我的泪是为刘胡兰的死而可惜,是为刘胡兰的伟大事迹而感动,为她热爱祖国的感情而骄傲,为她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自豪!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坚贞的女性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她的精神照耀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每当听到大街小巷的人们传唱红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人——小萝卜头,他身在监狱里,可是却渴望念书,他刻苦读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8个月时与母亲一同被关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于缺乏营养,他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狱友们都爱怜地称他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但是小萝卜头可想学习了,他不想整天在监狱里度日如年,他想念书,他渴望念书。经过小萝卜头的父母和狱友们的多次斗争,特务们才同意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懂礼貌,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他常常为狱中的共产党员传递消息和传送东西。1949年9月6日,与父母同时遇害,年仅9岁。

小萝卜头的事迹对我影响很大。记得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学琴,学朗诵,上学后,有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回到家,妈妈又会给我辅导作业。周末,踏青和郊游在等着我们,劳累之后,外公外婆早早做好了可口美味的饭菜……我们现在有多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对于小萝卜头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看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动,一个身处监狱,才几岁的孩子就懂得要刻苦学习,十分的不容易。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比小萝卜头好得多,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读书,来回报他们当时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美好生活的英雄壮举。小萝卜头的故事已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他时时刻刻对我敲响警钟,教我要刻苦学习,天天向上!

红色经典,世代相传。重温这些经典的传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的感染着我,这些故事像明灯一样高挂在我的心头,永不垂落!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记住我们的域名:.t262.

作文四:《关于红色精神调查问卷》900字

关于红色精神的调查问卷

非常感您对此次调查活动的配合,请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答题,便于我们收

集到最真实的意见想法,谢谢!

1、您的政治面貌(       )。

A 团员            B 党员            C 群众           D 其他

2、您的年龄段(       )。

A 18以下          B 18-35           C 36-60          D 60以上

3、您对红色历史感兴趣吗?(  )

A 非常感兴趣   B 有一点兴趣      C 一般,没什么感觉    D没兴趣

4、您了解家里周围有哪些红色景点吗?(       )

A 知道很多          B 知道一些        C 几乎不知道

5、您是否探访过革命遗址? (       )

A去过4次以上    B 去过2-3       C 去过1次      D从未去过

6、您去参观革命遗址的原因是(     )     [多选题]

A学校组织   B个人爱好  C 为了缅怀先烈,了解历史  D 观赏景色

7、您在探访革命遗址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       )  [多选题]

A 了解许多历史    B 增加了爱国主义情怀 C 开拓眼界,丰富阅历

D 培养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红色精神    E没有任何收获

8、您认为下列哪些举措能够吸引青年人参观革命遗址?(      )    [多选题]

A免费或学生半价优惠 B 政府设立参观日  C 设立相关讲解员进行引导

9、您认为现在所存的革命遗址的破坏程度是?(     )

A 较大   B 一般    C较小   D基本没破坏  E不清楚

10、您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革命精神的?(      )        [多选题]

A 学校宣传及课本学习  B 网络宣传  C 红色电视剧或电影宣传

D 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    E 展板报纸等实物媒介   F 亲友口述

11、您对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持何种态度?(    )

A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B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

C 无所谓,红色革命精神在现代社会作用不大

本次问卷调查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祝您生活愉快!

第 1 页 共 1 页

作文五:《作文红色精神代代传——读《红色精神》有感》1400字

[作文 红色精神代代传——读《红色精神》有感]  当你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知识的时候,当你们来到人流如织的游乐场玩着各种玩具的时候,当你们躺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红色精神》的课外书,它使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先辈们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得来的,作文 红色精神代代传——读《红色精神》有感。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这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分别体现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其中令我最为之动容的故事还是——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朱德同志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再一次深深触动我的心灵。

1928年4月,狡猾的敌人由于对井冈山上军事力量的迅速壮大感到恐慌,便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在井冈山,饿死、冻死。被封锁的红军面临着衣、食、药等许多方面的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吃饭问题。红军要吃粮食,必须自己下山去挑粮。

井冈山地势险峻,红军从山下挑粮上山,几十里无平路,翻山越岭,挑一次粮至少得奔波一天。42岁的朱德军长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每次都要求把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他成了这支挑粮队伍中年龄最大、挑得最重的人,但走起路来仍然稳健利落,毫不落后于那些年轻的战士。战士们看到朱军长既要制定作战大计,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食,十分心疼他。于是,他们商量将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这样他就没办法挑粮了。哪知道朱德找不到扁担,自己重新做了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就再也没人“偷”了。第二天,朱德的身影又出现在挑粮队伍中。就这样在朱德的带领下,经过井冈山军民的共同努力,井冈山的粮食储备充足,变成了粮仓。

是啊,这一根小小的扁担,让我们看到了朱德身上那崇高的品质,读后感作文 红色精神代代传——读《红色精神》有感》。作为军长的他完全可以命令战士们去挑粮食,何必亲力亲为呢?作为年龄最大的他,完全可以不挑或少挑,何必累着自己呢?而朱德却不是这样做的,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朱德身上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顿时觉得革命前辈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他们正是凭着这种优良品质,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个胜利。

有首歌唱得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这些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这些可敬的革命战士,当敌人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摇不动他们那鲜红的革命精神。他们的坚强、勇敢,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如今,在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谈起珍惜条件,我却有些自愧不如。每次吃饭时,我不是嫌菜不好吃,不入味,挑三拣四,就是吃完时碗里还剩下许多饭粒,看都不看就走了。妈妈批评我的时候,还不以为然,心想:碗里剩几粒饭有什么关系,家里的米多得是呢?我从未想过,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战士们能吃上饭就算极好的待遇了,他们每天都忍着饥饿,耐着严寒,一步一步向前进。而我却嫌这嫌那,还浪费粮食,完全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每次想到这些,我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幸福的日子很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只知道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不懂的什么是战争,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今天,虽然那些革命先辈们已经永世长眠了,但它们的名字会流芳百世,他们的红色精神一定会被我们这一代人发扬光大! 衡阳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向雨果

作文六:《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9100字

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吴卫新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阅读与作文都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急功近利,违背作文之要义,把作文当作只有简单技术的文字行为,形成新的“八股文”。在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立体的人,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体,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只有文字呈现,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最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教书育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上撰文提出“红色作文概念”, 其要义就是取红色火焰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动笔之前的表达欲望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火焰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在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和激情,从而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的目的。

本文在介绍“红色作文”的产生背景和诠释红色作文要义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红色课题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 红色作文 生命意识  精神生成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的、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①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挤兑,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观念化的生活,是没有血肉的生活,是缺乏生命感和自我精神的生活。”②其笔下的生活是游离于真实的生活、游

离真实的自我、游离于人格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 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胡里花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使文章只有文字建构,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文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勿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那些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胡里花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

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 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

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里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馈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搭建魅力平台,以兴趣吸引学生。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搭建一个有足够魅力、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平台来吸引吸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兴趣,然后再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起学生的动笔的冲动和欲望。你想,要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事情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与叫他喝一杯苦药有何区别?那么凭什么来吸引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足够的呈现让学生有试试看的念头,形成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二是让学生有切实可以感受到的成功感,否则每天写啊写,不见进展,不见成果,你说怎么维持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的作文受到表扬或者能公开发表。

这就牵涉到一个兴趣平台问题。幸好我们学校的“红色作文”课题和红焰文学社,应该说都搞得有声有色,自课题成立以来,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除了核心期刊推出相关的十多篇论文外,还很荣幸地得到陈金明、程红兵、黄孟轲等专家的指点和肯定,《语文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新作文》《阅读与写作》等近二十家作文刊物的主编和社长为文学社和校刊《红焰》题词鼓励,上述报刊同时还开辟专栏和封页宣传文学社并发表社员的文章,随着文章不断发表,即增强了社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吸引非社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校刊《红焰》上也投入不少的物力,使刊物从内容到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都很考究,在中学校园刊物里面应该是比较有档次的。这些都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有力平台。

为了让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文章见诸报刊,形成良好的带动圈,我们开展“双定实验”,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定额完成10篇发表指标,同时还规定每个双休日学生回去要在电脑上写一篇作文,但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修改,让自己都认为有发表可能了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修改再向报刊发送。“双定实验”开始后,从学生这一面反馈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要比纸上来得喜欢,一则因为电脑上容易修改,替换复制粘贴多少省力,多少方便!而且容易改出好句子和段篇;二则特别是字写不好的同学,打印出来清清楚楚,有赏心悦目之感;三是如果能发表了,那出来的效益不就仅仅是一篇文章发表这么简单了;四是学生普遍会有成就感,哪怕发表不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开辟专栏或者择优发表在校刊上,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办法。自文学社成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有200多篇作文章公开发表,有80多篇文章被收编书中。

作文教学要的是实效,如果能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的优势(如电脑)有创意地改进教学方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不是围着那几个“凤头”“立意”概念转可以完事的。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无须引经据典,也不要太玄奥的理论支撑,检验的标准无非是学生喜欢作文了没有?真的能写出

一些好文章了没有?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后,那个鼓励是相当大的,就会形成一个“兴趣——发表——愉悦——更兴趣——更愉悦——再发表”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良好带动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那么进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世界、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整合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一个仅有300亩的狭窄空间里,一呆就是半个月,学生的社会阅读空间确实狭窄了许多。但是话说回来,那些不是寄宿的同学,他们的阅读积累就多了,作文就写好多了呢?事实证明,也不见得。看来关键是在老师如何引领去解读我们这个万象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与外界联系很方便,电视电脑都已经进了教室,世界的的各端距离已经在逐渐缩短了,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去感知,去思考。所以我们学校每天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课上链接网络,打破空间的视线阻隔;很多班级建立自己的小书屋,阅读经典与时文,拓宽阅读界面;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访,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厂区工地,实地感受是最深刻,也是最有启悟性的。

学生对时事的鲜活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围绕一些热点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林妹妹”陈晓旭为何要抛弃过亿资产而毅然出家;25岁东阳姑娘吴英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数以十亿计的民间资本骗进她的本色集团;贫穷地区为何六合彩也如此热火朝天;看陈水扁狗急跳墙、中国足球见谁输谁;看伊拉克拿炸弹的孩子、看宾馆门前卖花的女孩等等。因为鲜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贴近,学生愿意说。把讨论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学生视野拓宽了,作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提高了。

在关注热点焦点同时,也要求同学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寻常百事。尽管大多时候,学生还是在狭小的校园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和思考了。像以下这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哪个不是身边小事:《瞧,我们的2004》(写寝室趣事)《忙忙忙》(写各老师忙碌身影)《老班生日记》(写学生给班主任过生日) 《尴尬》(写的是上体育课时突然内急和之后引发的系列尴尬)《飘落的文明》(写的是学生公然踩踏草坪)《被风吹过的夏天》(写的是夏日校园刮起阵阵流行之风)等等。一群抬食的蚂蚁、一丛飘零的落叶;商场门口的一张告示,月下老师的一席教诲;起跑线上一个姿势,走廊尽头的一抹斜阳;哪个不能成为笔端的素材?只要你着力观察、着力思考,就真的能“财源滚滚”了。

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生。这里的精彩当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和愉悦,带给你思考的、启迪的,不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收获和愉悦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资源,让生活“站”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枯涸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一习习清新的良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头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叫学生以“春节随想”为话题,其中有个学生就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受尽凌辱,只有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他们面前,他们无须低头哈腰,他们无须遭受白眼呵斥。这样的文章多有深度啊!

文章要再现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比如当你看到那些高档商场里在门口写着“衣冠不整免入”的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文字?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副吃人的字眼?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张忘恩负义的嘴脸?也不想想看,当初每天爬上爬下、吃尽了灰尘的是谁?难道衣着有些寒酸的他们来这里看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们不能不思考。当我们面对卖花女孩、闹市乞讨的孩子,然后再看看自己,动辄几百上千,但是只要一遇到作业多一点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呼天抢地、叫苦不迭,真的非常汗颜!

文章要“站”起来,就必须有其骨架,作为支撑骨架的生命和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漠视生活,缺乏激情的人是无法将这个世界法去将它读透,读出新意来的。生命与精神不深奥,但是也绝不是描写几个生龙活虎人像就可以了事的,真正的生命与精神是非功利的,是客观世界与自己心灵情感世界碰撞后的结果呈现。它需要写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个人的喜好与情感是毫无

顾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死的文字,希望看到的立体的赋予了生命的文字。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由于物质水平提高,消费社会唯美主义的时尚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阴柔之美、娇媚之美、雅秀之美肆意横行,韩剧和韩国层出不穷的偶像在中学生的市场就足以说明。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都能看到“这种柔靡文风所折射出来的心灵的委靡与疲惫都俯拾皆是。”③看不到应有的生命律动和生命张力,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尽可能杜绝萎靡文风的形成,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重“技巧”,忽视作文是靠学生来完成这一事实,效果往往与对牛弹琴无异。我们不否认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视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大谈特谈写作方法,是徒劳的,就像一个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却没有钢筋水泥砖块一样,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漂亮房子的,技巧充其量也仅仅是个技巧,而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可不是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写作主体首先要有表达激情与欲望,先让激情感染自己,然后再来带动起读者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五彩绚丽的同时;也能看到满富张力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在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文字间就一点也看不到其及其周遭的影迹呢?为什么缤纷五彩的生活都是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呢?不能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所困,但是那些积累和能力都相当不错的同学为什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就有个张力问题。生命的张力应该是鲜活的,是个性化的,是能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是能给人收获满满的。它需要斐然的文采,需要敏捷的才思,需要富有穿刺的阅读生活能力。只有将生命与精神融入,才能避免那些柔靡的文风,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文风。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

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让红色作文搭建起生命与精神的平台,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让花季孩子的作文精神不再荒芜,并且展现应有的勃勃生命。

参考文献:

① 黄孟轲《构建中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意识》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第107页。

② 林茶居《学生作文中“奴性”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③ 吴平安《中学生的精神缺钙》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第5版

附个人简介:吴卫新  男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语文教师,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中心会员。已经在《中国教师》《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现代教育报》《语文世界》《中小学管理》《教师之友》《民办教育研究》《陕西教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同学少年》《辽宁教育》《语文天地》《语文报》等100多家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编或者参与编辑教学或学生辅导用书11种。并担任《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多家刊物特约编辑和撰稿。有《构建磁性语文课堂》、《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刊物《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先后作为《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初中生优秀作文》等杂志作为封面、封底人物予以介绍。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大道南端慈吉中学  邮编:315300

信箱:WEX-818@163.COM  电话:    (0)13282263238

作文七:《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1400字

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一)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

我听老师说,去年,有一位外地来的大哥哥,来到了栈桥。他突然看见一位大姐姐落水了,他连衣服都没脱就迫不及待的下海了。因为风势太大,大哥哥也投身于大海。虽然他死了,但他那种舍己救人的雷锋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今天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在烈日下把贴在墙上和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撕下来,并用力把墙和电线杆刷干净,他们累的脸上直流汗。我眼一亮,想:这不也是一种雷锋精神,因为他们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地更加美好,不惜辛苦,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有些同学认为,只有救人才算是一种雷锋精神。其实,我们干自己应该干的事干好,也是一种雷锋精神。如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善于“钻”和“挤”,学好本领,长大后汇报社会。如医生护士,遇到病人后,能救死扶伤,使病人重新恢复健康;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都是雷锋精神。

我想我们应该弘扬雷锋精神,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二)

雷锋精神产生自特殊的年代,人们学雷锋,更多地象是在搞一场运动、完成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由自发变成了命令、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学雷锋行动,也离真正的雷锋精神越来越远,成了一种为教条主义的政治服务的形式。在形式主义的支配下,学雷锋就是为了应付一下,就是喊几句政治口号。久而久之,也就使人们对于学雷锋产生了厌恶、怀疑、和逆反心理,进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导致最后,连雷锋精神,都没有人相信了。

应该说,从以前狂热地学雷锋,到怀疑雷锋精神,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他代表了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到了今天,又有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雷锋精神,则标志着我们社会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我们既不能想从前那样的狂热和盲从,也不能就因此而一概否定。剥离那些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字眼儿,不难发现,雷锋精神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基本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

首先,我们抛开雷锋精神的形式主义外壳,就会发现,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我们从雷锋生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雷锋那充实、灿烂的微笑,我们的确能从他的笑中,体会到春天般的温暖、体会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雷锋帮助了别人、温暖了朋友,也快乐了自己。雷锋是个孤儿,(m.lz13.)从小就得到了乡亲们、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爱。因此,他的“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感受,是发自肺腑的。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宝贵的爱,又把爱回报给社会。他的爱和奉献,是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情感理由的。

因此,雷锋精神并不过时,或者说,雷锋精神并不是雷锋独创的,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而互助互爱是人类最古老、最美好的情感和精神。雷锋,是一个把爱弘扬光大到一定境界的人。人类永远都需要爱、渴望爱,爱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所以,雷锋精神当然也永远不会过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而感动,才会有那么些不认为自己是在学雷锋的中外活雷锋。雷锋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博爱精神没有走,以爱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永远都不会珉灭的。

*  雷锋精神作文

*  学习雷锋精神作文

*  向雷锋学习作文

作文八:《关于蜗牛精神的作文》1900字

关于蜗牛精神的作文(一)

“我要一步一步望上爬,到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拖着轻轻的仰望……”这是世界展望会的主题曲——《蜗牛》,描绘了一只苯苯的蜗牛为了实现梦想不懈努力的画面。

有句蒙古谚语是这样说的:“预期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蜗牛是那么的渺小,但心中却装有“大大的梦想”,也许它这一生也不能到达那最高点,但它没有悲叹自己的渺小,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一步一步向梦想前进,也许你会说:“多愚蠢的蜗牛呀!”若是这样,那你就错了,那是自信,自信使蜗牛那渺小的身躯变得强大。

但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中学生越来越缺乏这种蜗牛精神了。“胆怯离你越来越远,成功就离你越来越近,”学习亦是如此,学习差的同学很自卑,正因为自卑所以学习效率就很差,不敢回答,不敢提问,学习自然就上不去,这样就会恶性循环下去,使你最终失败。而相反,若你十分自信,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敢于质疑,敢于发现,敢于提出,成绩便名列前茅,成绩好了,人就更自信了,成功就便离你不远。

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如果你去大胆尝试,就会有一半的成功纪机率,但若你一开始就放弃,那就一点成功机率都没有。自信就像是一节永远用不完的电池一样,让你充满力量,驱使你大胆尝试,挑战“不可能”。

若有一天你看见一直蜗牛在墙上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请用敬佩的眼光注视它并学习它。我们应当学习自信的眼光和稳重的脚步,让蜗牛精神“移植”到我们的头脑中。

关于蜗牛精神的作文(二)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前者很容易被人想到,因为老鹰不但会飞翔,更是天空中的王者,只有它,才能配得上是到达金字塔顶的动物。而后者却叫人不解,为何会是一只弱小的蜗牛,而不是什么森林之王,老虎猎豹等。细想一下,其实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是蜗牛的坚持。

蜗牛虽然爬的很慢,却是时刻不停地在向上爬,从不放弃,也不停止,是它坚韧不拔的毅力带它来到塔顶。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明知道自己赢的机会近乎为零,在比赛中却始终不放弃,最后,是它的坚持到底为它带来了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像老鹰般的天赋与魄力,那就应该多学习蜗牛精神。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往往给我们的坚持予以考验,我们总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或是由于外界的压力和重重阻难让我们停止了对自己喜爱之事的坚持,但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又何以成江海呢?圣贤说过: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便是蜗牛精神最好的诠释,虽然前进缓慢,但每一步都让我们更接近终点。

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因他的坚持而精神不朽,孙中山小时候留洋学习,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极深,于是他撕掉了家中门神灶神的画像,在传统中国家庭中自是视之为忤逆之举,他的哥哥孙眉一气之下更是将他送回老家,但孙中山不改其行事作风,后来他的哥哥逐渐明白了孙中山所坚持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于是在孙文后来的革命事业中出钱出力,鼎力相助,陈少白更是给出了:“弟是华盛顿,兄是拿破仑。”的客观评价。

正是孙中山先生始终如一的坚持,感动了其兄,才换来了兄长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秉承这种坚持不懈的蜗牛精神,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只蜗牛虽然渺小得微不足道,但他对于坚持的信念却比天高,要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关于蜗牛精神的作文(三)

蜗牛,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看似很笨,行动缓慢,常用来形容动作慢吞吞的人,而这一特点,也创造了他坚持不懈,不怕困苦的精神。

在我家的楼下的车房有一面墙,(m.lz13.)生活着大大小小的蜗牛,我经常像在弹珠子似地将它们弹掉,可到了第二天,它们又爬了上来。有一次,我把它们放进一个比它们大好几百倍的大鱼缸里,过了几天,我发现它们消失了,仔细一看,原来它们爬到了墙上,企图想溜走,但最终还是被我捉回去了。我把它们放在一个密封罐里,没有阳光、空气和食物,对于原来有吃有睡,有阳光沐浴的蜗牛来说,这个密封罐简直就是一个地狱,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打开罐子,发现它们竟然继续地寻找出口,我愣住了,小小的蜗牛竟然有这样不怕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再也不忍心虐待它们了,我把它们放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蜗牛”,存在我们的身边,如: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坚持不懈的建筑工人,还有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等等,这些不都和蜗牛一样,这些人都是为他人,为社会不断地努力,我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蜗牛”。

*  蜗牛的作文

*  描写蜗牛的作文

*  关于蜗牛的作文

作文九:《关于奥运精神的作文》3400字

中国奥运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

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

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奥失利后,就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个口号。八年来,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再从此次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便是源于我们坚持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经验。设想,如果闭关锁国,叶郎自大,那是什么结果呢?事实证明:唯有善于学习,善于拿来的民族才是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

“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光茫四射的中国奥运精神,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伟大的创造力,已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定要选我,感谢了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

曾经,我们高呼“给北京一个机遇,还世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岁月荏苒,奥运精神正引导人类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逐;

时光沧桑,奥运梦想将演绎人间固有的善良和谐与美好。

一个世界,一个梦想。其实天并不高,其实路也并不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敢想就能做,梦敢做就能圆。奥运的梦,绽放在东方;奥运的梦,必将圆于中华。

流光异彩的岁月,我们慨叹奥运的圣火在故乡熄灭,又将在神秘的东方燃起,这是一次四年的期盼,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浪漫的雅典到古老的北京,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都在跳动着,对于奥运的兴奋,似乎又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2001年的7月13日,那是让国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当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时,全国人民摒住呼吸,当他说出北京二字时,全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从王岐山市长接过五环旗的那一刻起,奥运会计时正式进入了中国时间,进入了北京时间。这是属于华夏的篇章,这是属于世界的盛宴!

撷一支绿色橄榄 奏万古华夏乐章

徜徉于奥林匹亚林林总总的石柱建筑群,我们不难想象奥运会悠久的历史和往昔的辉煌。雅典于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部厚重的欧洲史,更有如今这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奥林匹克运动会!聚焦奥运会,我们专注于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我们将“和平、友谊、进步”视为永久的宗旨。如今,奥运来到中国,来到北京,“One World,One Dream”的呼声,更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融汇了五千年文化的圣土上!奥运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是遥远的西方文明与悠久的东方文化的一次伟大交融,更是全世界的文化在北京的激情相拥!

当来自地中海岸边的圣火点燃了古老的华夏大地,当绵延不断的热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的星空,当梦想与激情碰撞,当生命与运动携手,你会发现在那美丽的橄榄枝的华冠上,似乎闪耀着一份别样的欢乐与欣慰!

圣火在心中燃烧 希望从手中诞生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这样写道:“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这座“永恒的世界坐标”,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她用千年的精神文明激励着我们的成长成熟。我们都知道五色奥运是世界的象征,也是一个举办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象征。中国有她千年悠久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浑厚的底蕴;有睿智的领导集体,奋勇的中流砥柱和充满活力的事业;有前进的身影,奋进的脚步和灿烂的前程。一次全世界美丽的盛会,一次体育和友谊的交流,一次推进和平与合作的契机。展望世界,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思想,对外交流,将本国的精髓传播全球。

世界在我们的脚下变换着色彩,梦想在我们的努力中生根发芽。奥运,不仅在总体上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也在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心。梦想之火开始燃烧,如同永不熄灭的奥运圣火。梦想给予责任,给予使命,给予前进的动力。

五环之下,圣火之前,让我们更深刻地去领会奥运的内涵,去引领崇尚奥运精神的潮流,用我们心中感动的烈火,奋斗的激情去迎接明日的奥运盛典!

腾飞在赛场之上 梦想在心中沸腾

飞翔,不是梦!当刘翔这个让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为之欢呼雀跃的名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勇者的姿态夺冠,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奥运会的第一枚短跑金牌时,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亚洲风暴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他用稳健有力的节奏,快速完美的跨越,向全世界宣告:田径场不再是黑人的天下!是的,我们赢了—黄皮肤黑眼睛赢了!他披着五星红旗绕着体育场兴奋地奔跑,他像个凯旋归来的孩子,骄傲地向母亲高扬胜利的旗帜。他飞跃着跳上领奖台,他脸上的笑容飞扬着自信与骄傲。

纵使以前曾经黯淡,但那并不意味着未来我们不能再崛起。只要坚信自己的梦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坚信自己的追求并非漫漫无期,只要相信自己一定会长出洁白的羽翼—飞翔,就不是梦!

心恋奥运之情结 唱响盛世之华章

伴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奥运踩着沉稳的脚步即将来到我们身边。于是,世界等待着,等待2008年那一天、那一刻的钟声敲响。彼时彼刻,中国—北京,便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面貌礼迎天下客,名闻全世界!伴随着一座座建筑的拔地而起,伴随着一项项活动扎实有序地展开,奥运已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时,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必是一个崭新、和谐的中国,也必然让全世界聚焦的目光再次为之惊叹!

面对奥运的机遇,我们紧抓不放;面对奥运的挑战,我们决不退缩。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迎难而上,搏风击浪,勇创辉煌!今天,就让我们用心编织一个心恋情结,唱一曲盛世华章!

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翘首期盼那一刻的到来。那时我们将描绘出更加宏伟的苍穹浩瀚,我们将绽放出更加和谐的中华龙姿

作文十:《关于抗战精神的作文》4900字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4周年的特殊日子,本报(《参考消息》)特别刊发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刘亚洲撰写的《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文,既作为“胜利的启示——军事名家谈抗战”大型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也作为另一组大型系列报道“父辈的抗战”的开篇鸿文。我们“父辈”的抗战胜利不仅仅是军事的胜利、政治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为纪念抗日英雄,弘扬抗战精神,重铸民族之魂,《参考消息》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继续联合策划“父辈的抗战”大型系列报道,邀请30多位著名抗日将领、英烈、社会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后代,撰文回忆70年前父辈的抗日故事,追思父辈的丰功伟绩,讲述父辈对后人的深刻影响。敬请垂注!

刘亚洲 安徽宿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参军后历任排长、副连长、军委办公厅干事、师级单位政委、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政委、空军副政委等职。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4周年的特殊日子,本网-特别刊发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刘亚洲撰写的《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文,既作为“胜利的启示——军事名家谈抗战”大型系列报道的收官力作,也作为另一组大型系列报道“父辈的抗战”的开篇鸿文。我们“父辈”的抗战胜利不仅仅是军事的胜利、政治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为纪念抗日英雄,弘扬抗战精神,重铸民族之魂,本报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继续联合策划“父辈的抗战”大型系列报道,邀请30多位著名抗日将领、英烈、社会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后代,撰文回忆70年前父辈的抗日故事,追思父辈的丰功伟绩,讲述父辈对后人的深刻影响。现将全文内容摘转如下:

(一)

习近平主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还是精神的胜利,因此也是文化的胜利。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二)

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最优质的文明。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在先秦。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活得神采飞扬,有滋有味。男人特别阳刚,女人特别妩媚。百家争鸣,思想茂盛。不料,一个叫嬴政的男人毅然斩断了中华文化的脐带,于是他以后的男人们都渐渐雌化了。秦代留给我们最坏的遗产是,把思想的对错交给权力评判。汉武帝走得更远。他真的把一个最优秀的中国男人阉割了。这一道深深的刀口,是中国历史特殊的符号,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自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至明清时情况更为恶化。龚自珍用“万马齐喑”形容中国明清之际的社会,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他还说,今日中国,朝廷中见不到有才华的官员,街头见不到有才华的小偷,民间连有才华的强盗都没有。

中国人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千载以降,无论他们的身体呈现何种形态,灵魂都永远跪着。他们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只会匍匐,无论在皇权面前,还是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这一状况到中日甲午战争时达到了巅峰。日军进攻辽东,清军有5万人,日军比清军少,不到10天,辽东全线溃败。旅顺要塞,固若金汤,清军只守了一天,日俄战争中俄军守了近一年。日本军医检查清军伤口后提交的报告中写道:“从清兵的创口来看,射入口大抵在背后,自前面中弹者极少。”显然这是逃走时中弹的。南京大屠杀时,十几个日本兵押解上万名俘虏去屠杀,竟无一人反抗,连逃跑都不敢。如果有人带个头,用脚踩也把日本人踩成肉饼了,可这个人永不出现。甲午战争后,甚至连清朝的属国朝鲜也做起了瓜分中国的美梦。朝鲜《独立新闻》1896年发表文章称:“但愿朝鲜也能打败清国,占领辽东和满洲,获得8亿元赔偿。朝鲜人应下大决心,争取数十年后占领辽东和满洲。”

(三)

中华文明有一个特点:中华民族一旦遭遇外侮,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中国总是在接近谷底时获得重生。甲午一役,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才会真正坚强起来。一个民族也一样。断了退路才有出路。最惨痛的沉沦造就了最辉煌的崛起。中国被日本打败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批中国有识之士源源不断涌入日本,开始了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两千年来,一直是日本学习中国,什么都学,用过去的话说叫“唐化”,用现在的话说叫“全盘中化”。看看京都和奈良的建筑,给人一种宁静、沉稳的感觉。连房屋的颜色都以灰色调为主。那是唐朝的基调。日本人学中国太凶,以至于认为自己成了中国。1870年中日两国进行谈判时,中方代表要求日本称清国为“中华”,日本坚决不答应,说:如果称你们为“华”,那我们不成“夷”了?谈判因此差点破裂。

对华战争的鼓吹者福泽谕吉在甲午当年撰文《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和他同一时期的植村正久则称:“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这是新旧两种精神的冲突”。甲午以来,日本人看-中-国的眼光变了,说话的口气也异样了。中国当日本的老师两千年。日本当中国的老师近百年。今天我们的语言甚至都受日本影响极大。像“干部、路线、社会、民-主”这些最常用的名词都来自日本。这些名词占了现代汉语社会名词的70%。如果删掉这些名词,很难写出一篇现代文件。不过,我认为这是日本对中国的反哺。

更重要的是,这批远赴东洋的志士在那里初识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让他们的精神为之焕然一新。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陈天华、周恩来和鲁迅。有人说,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换在两个女人手中完成,一个是秋瑾,一个是慈禧。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她喟叹:“忍看眼底无馀子(男人),大好河山少主人。”而一年后,这片河山的真正主人慈禧也撒手人寰。陈天华则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蹈海自荆陈天华求死,是“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以一己之死,求国家兴隆,中国不灭。在这些辛亥革命党人身上,依稀可见日本武士的影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他到日本原本是学医的。在选择拯救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中国人的肉体上,他毫不犹豫地挑了前者。不过我认为他仍然是一个医生,他想的是如何医治一个国家的玻世界上,有些人专门留下脚印,有些人专门研究脚樱鲁迅就是专门研究脚印的。我觉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可以成为他全部著作的概括:“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鲁迅常常提到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差的地方是什么?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根?三个问题都指向精神层面。鲁迅看到,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正是有些人的信仰。毛泽东是激赏鲁迅的。他常常称鲁迅是“我们的鲁总司令”。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拿枪,一支拿笔。拿枪的军队总司令是朱德,拿笔的军队总司令是鲁迅。毛泽东和鲁迅在精神上绝对是相通的。

(四)

在那之后,又是因为日本人的缘故,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既是对日本的再批判,又是对日本的再学习。批判,是抵制它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学习,则是从一个民族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民族的背影,使中国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获得涅槃。至此,中国对由日本带来的灾难而进行的反思达到了最高峰。日本侵略过亚洲那么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进行过反思。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说:“与日本这样的国家为邻,是韩国人的耻辱。”可惜韩国人的认知只走到这里就止步了。韩国离日本更近,但始终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浮海求学的场景。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战争。它差不多算是一场文艺复兴了。五四运动的真谛在于,只有人的站立,才有一个民族的站立。天地之间人为尊。尤其应指出的是,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精神的启蒙,它还为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一大批民族精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场运动的尾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最美丽的果实。五四运动告诉我们,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意识到自己责任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一个日本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中国彻底覆亡,东方各国也就没有了希望。如果中国能够勃兴,东方各国救助有望。呜呼,中国问题实乃东方之大问题。”(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1937年9月,平型关伏击战中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资料图片

(五)

甲午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前,抗日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后。这两场战争战场一致,对手一致,但结局迥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所有战争中,抗日战争最为惨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赢得最为悲壮。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明治一代人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代人。在那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在那之后也没有。明治的荣光,至今是日本人挂在嘴边的荣耀。而在中国,“五四”一代人则是先秦以来最有朝气、最富生命力、最具品相的一代人。明治一代人和“五四”一代人发生了猛烈碰撞。这是两个精英集团的碰撞,这种碰撞才有了激-情,也才有了世纪意味。甲午战争后期,日本人已经没有了激-情。但抗日战争就不是这样。1945年日本投降前一个月,它还一口气在江西等地攻占了十八座城镇。它的激-情在燃烧,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伟大的对手。

读一读《田中奏折》中的那段话:“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野心贲张,口气如天,倒也不失男子气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种,小东西有大志向。也只有明治一代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反观中国近千年间,就无人敢讲这样的话。然而,到了“五四”一代人,情形大不同。看看毛泽东那个时期的文字,哪一篇不是激-情澎湃,挥斥方遒?他的书法更是翻江倒海,呼啸着从纸上站立起来。千年来,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主要社会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性。万里长城是防御的极致。中国的英雄,多是在防御战争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很少讴歌战争。纵是大唐盛世,描写征战的诗词也是凄苦的,哀怨的。有些虽然不失豪放,也摆脱不了悲凉无奈。然而你看看毛泽东的战争诗,哪有一点凄惨的音调?最典型的是《七律·长征》。困苦到那种非人的地步了,毛泽东还吟唱:“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六)

抗日战争的侵华日军,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最强盛,也是野心最张扬的一代。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高级将领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等高级将领,都参加过奠定日本强国地位的“日俄战争”,年龄多在五十开外,正处于成熟和巅峰状态。与之相比,毛泽东和他的将领们则是小字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时30岁。林彪被任命为军团长时年仅24岁。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时35岁。1946年粟裕赢得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时39岁。然而正是这些人,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态投入抗日战场,创造了历史。青春具有无尽的冲击力。青春具有无比的想象力。林彪到抗大讲马列课,大家都准备记录,林彪只说了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发财,共-产主义是大家发财,讲完了。”众人目瞪口呆。关汉卿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林彪可能读过关汉卿这句话。他爱吃炒黄豆。他在不断咀嚼中体验战争的硬度。平型关一战,正是林彪,改写了日本陆军不曾失败的历史。

彭德怀亲自指挥的“百团大战”,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影响深远。这个战役的命名,豪情满怀,闪烁着英雄主义光芒。这是一个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的极富有诗意的命名。当时参加战斗的有105个团(次),左权在听完汇报后脱口而出:“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再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这个响亮的名词立即吸引了坐在一旁的彭德怀,他说:“不管是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1950年12月1日,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后,彭德怀亲笔起草给38军嘉奖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38军万岁!”称一个军“万岁”,这在我军历史上,不,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第一次。彭德怀的胆量和豪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自那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21个国家军队交过手,未尝败绩,抗日战争就是最精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