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 【《软文有什么技巧怎么写、怎么发》500字】发朋友圈软文怎么写

【《软文有什么技巧怎么写、怎么发》500字】发朋友圈软文怎么写

时间:2019-09-08 09:15:3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软文有什么技巧 怎么写、怎么发》500字

软文有什么技巧怎么写、怎么发

大家都知道软文是什么?就是在文章里面加入广告。这个广告就要加得有技巧,最好就是能溶入文章里面。

一. 软文怎么写(技巧)

(1)软文必须是原创。也许很多人会想,我自己的网站都没有那么多的原创,还要写原创去别的地方发。当然不是原创的文章谁要啊!不是原创的文章一般都没法通过。试想一下,别人搞一些伪原创的文章去你网站发,你会接受吗,如果你都接受不了更别说搜索引擎了。

(2)软文标题要有吸引性、明析。

(3)内容与推广网站相关最好。如果你要推广的网站内容是SEO 技术,但你软文内容是爱情方面的。这样软文对你网站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的。

(4)内容要有一定的价值,最好就是能给用户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实写软文跟我们写网站原创文章是一样的,只是加入一些广告而已,写软文的心态:以写自己网站的原创文章的心态去写软文,你就能写出高质量的软文。

二. 怎么发如何发

发软文之前我们要先进行数据分析,以488SEO (.488seo. )站长导航为例:

(1)488seo 站长导航的内容是什么?是一些站长、SEO 专员、

网络营销、推广联盟的常用网址键接。

(2)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是那些?SEO 人员。

(3)SEO 人员最常去的是那些地方?如A5论坛、28推、落伍者……。

(4)这些地方谁的用用户基数最高,权重较高,展现界面好,我们就去那里发。

作文二:《谈谈初中作文中的“写什么”与“怎么写”》2000字

摘 要: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写什么”与“如何写”二者的关系,不外乎三种类型,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不妨比喻一下:油水分离的“讲座式”、水乳交融的“导游式”、鱼水之欢的“冲浪式”。现用关于细节描写的不同教学现场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作文 写什么 怎么写

一、油水分离的“讲座式”

这是一堂名为《中考语文细节描写作文指导》的教学现场。解构这个教学现场,可以看出,教者重在讲解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细节描写、七种常见细节描写的含义、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其中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是四篇例文,以及常见的细节描写和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问题中分条举的例子。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讲解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点评;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听教师讲解以及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

二、水乳交融的“导游式”

1.教学现场。这是取自网络的一堂《于细微处做文章――“用细节描写人物”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例》的文章。作者宋明霞从案例背景、案例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思路分析)、教学后记三个方面完成了案例分析。

2.现场分析。解构这个教学现场,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课文中的相关情节和描写淑女与粗汉吃相的写作片段,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板块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鱼水之欢的“冲浪式”

1.教学现场。这是笔者在学校“创新写作课题研究”研讨活动中一节《让人物的“魂”从细节中透出来》的研讨课,结合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

2.现场分析。解构这个现场,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观察的社会生活出发,解决写作素材即“写什么”的问题。当学生有了写作内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法时,就要探究写作方法,从文本出发,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探究的方法去激活写作素材,进入写作状态。整节课的大体结构是交流写作素材、用方法激活素材、现场分层个性化写作、朗读交流提升修改。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探究表达方法、现场指导作文、关键处讲解写作方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打开思路寻找写作内容,主动探究写作方法,现场分层次个性化写作,交流、修改、提升。

综合分析上述几个教学现场,通过分析比较,不言自明,鱼水之欢的“冲浪式”是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相结合的最高境界。进一步深入思考,还可以看出鱼水之欢的“冲浪式”体现的作文指导课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意识、两重视”。具体思考如下:

一、作文指导课要有“写什么”的打开意识

如前所述,油水分离的“讲座式”,尽管有大量的例文出现,但都是为“怎么写”服务的。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即素材,作文指导课要及时打开,让学生积淀的静态素材成为动态的、活跃的、积极的写作素材,这样五彩缤纷的生活就会成为五彩缤纷的作文,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作文指导课要有“怎么写”的探究意识

“怎样写”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在前面比较分析水乳交融的“导游式”和鱼水之欢的“冲浪式”时,我们发现,“导游式”是亦步亦趋、逐条训练,教师告诉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而“冲浪式”是当学生遇到表达方式的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当学生通过探究明白“怎么写”时,其写作状态应该是愉悦的、心神合一的。

三、作文指导课要重视全篇文章的写作指导

判断一节作文课是否优质高效,最好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很好地完成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导游式”中的逐条训练是必要的,至少起到了将写作知识与技法转化为写作能力的作用,但不是最佳的、最高效的,因为作文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写作学的方方面面,单项技能训练就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感,就会有“盲人摸象”之憾。所以,每篇作文指导的技法要与整篇作文相联系,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通观一节作文指导课,全篇文章的写作指导尤显重要。

四、作文指导课要重视灵魂思想的触动提升

作文,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触动学生的灵魂,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而这些使命,仅仅靠“讲座式”的讲解写作技巧与写作知识是难以实现的,“导游式”的逐条训练更多重视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完成不了上述使命。只有进行“鱼水之欢”的“冲浪式”写作训练时,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才能得以完美结合,作文教学要重视灵魂思想的触动提升这一使命才可能实现。

“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这是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在四川绵阳举行九届年会时,总课题组组长赵明教授指出的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鱼水之欢”的“冲浪式”作文指导课,能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强调滋养生命、触动灵性的写作教学,倡导保护学生自主表达、创意表达的权利,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的独特追求。

作文三:《“写什么”与“怎么写”》1700字

细论起来,鄙人还算是半个写手,因为早在十年前开始就不断有一些文章见之于报章了,自认为写作于我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这种感觉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了,自从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当然也就不把课堂上的作文课当作累赘。因此从小学到大学,总是把写作看成很享受的事情。看见有的同学为了凑满两篇作文纸,握着笔在那里运气较劲、憋的脸红脖子粗时,我就很纳闷,这有什么难的呢?     但后来慢慢地也就明白了。譬如我的数学一直很糟,语文成绩很好;而我班有一个同学数学特棒,语文却一塌糊涂。于是我终于明白他对于语文的不“感冒”,正如同我之于数学的憎恨,没有了兴趣,学好一门东西是很难的。因此才有“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俗语了。     所以,“写什么”与“怎么写”首先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兴趣上,尤其是对大自然风霜雨雪、冬去春来、花开花落、草木枯荣、虫鸣鸟叫等的周而复始变化的细心观察;对人间百态、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等的深刻体验。由对大自然与社会的细心观察玩味,上升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从而激发写作的冲动。因为有的时候是非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写到纸上,好与更多的人分享而后快的。因此细心的观察与体验,应该是写作的源泉。“闭门造车”只能写出些矫情与做作的文字堆积,写出些无生活质感的空洞文字,与读者是没有什么深意的。就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无论它多么绚烂、多么美丽、多么斑斓,不一会儿就啪的一声消失在风里了,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怎么写”是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个极大的难题。似乎至今仍没有哪个专家或学者搞出“创作的秘诀”或“写作方法大全”、“写作指南”、“写作概要”等等工具指导书,我想今后也不会有。因此,社会上的所谓“写作速成班”或“写作训练班”等之类,是冠冕堂皇地骗钱的局子。其实最可怕的倒不是被“文学骗子”掠走了几文钱,而是他们的那些所谓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因为它禁锢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只能造就出“八股”式的书呆子。难道也要求我们的子弟严格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所谓范式么?

有人曾经就“怎么写”一事询问过鲁迅先生,他也觉得很难作答,只是调侃似的说了些玩笑的话,其实也没说出写做的所谓方法,看来这确是个很难解答的难题。以鲁迅先生的知识与文才,又加之文坛泰斗的地位,尚且不知道写作的“三昧”,吾辈就更不知所“云”了;已经“云”的,或正在“云”的,或将要“云”的,也只能是瞎“云”、乱“云”,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忽悠”了。

仍以鲁迅先生为例罢。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先是学军事,后学开矿,转而又攻医学。但当他在生物课上看到久违的中国人被当作密探将杀头,而围观的都是显出麻木神情的同胞的时候,他便觉得愚弱的国民身体再强壮也只能当无意义看客,所以当务之急是拯救他们的灵魂,唤起他们的觉醒。于是鲁迅献身弃医从文了。因此,鲁迅先生也并不是什么“xx写作”研究生或博士生毕业,而只是在心灵受到痛苦的触动之后才放下手术刀而握起了写字之笔的。     有对国民“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大悲悯之心,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当时反动统治的刻骨仇恨与憎恶,有唤起民众觉醒与抗争的崇高责任意识,于是,鲁迅先生勇敢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高举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旗,用他那饱含情感的撼天巨笔,写下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痛陈时弊、切中要害的战斗檄文。他的作品是匕首,是投枪,把国人的陋习与顽症批驳得淋漓酣畅,如醍醐灌顶;把反动政权的腐朽与凶残刻画得入木三分、体无完肤;把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拳拳爱恋、把对命运多厄的人民的同情与挚爱抒发得情真意切、动地撼天、荡气回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怎样博大与浩瀚的胸怀啊。但有这样成就与造诣的鲁迅先生却不知道“怎么写”。

既然鲁迅先生也说不好到底“怎么写”,我们也暂且把这个难题当做一个礼物留给后来人,以激发他们对写作的追求。就如同秦始皇陵一直未开掘,那是因为考虑到现在的技术措施无以保护出土的文物国宝,只有当做礼物留给后人去研究、去琢磨、去品位。

但我觉得,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有对缤纷变化的大千世界的细心观察,有对人间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有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冲动激情,就一定能知道“写什么”,进而也越来越清晰“怎么写”了。

作文四:《写什么与怎么写》500字

怎么写?

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创作的原则:不是浅尝则止,而是要向生活的深度开掘。我们的一些作品,虽也写常见的生活事件,但或是仅满足于事件的奇巧,或是缺乏提炼,结果让人读后如过眼云烟,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创造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打磨期、沉淀期,要反复琢磨与修改!切记名家的教诲:好的作品是改出来的!

有时看到生活中的一件事,引起创作的冲动,不要轻易放过,先记下来。再回想平日遇到的类似事件,并融入你长期对人和事的观察、体验。要通过一件极小的事,写出人性的多个侧面,写出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冯骥才曾指出:小小说“不是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生活的核心与深层。它的产生是纷纭的生活在一个点上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小小说不小》)雷达也说:“时间似在证明,最耐人回味与咀嚼的,还是写人性,写人的尊严,人的悲悯,人的无奈……”(《我看小小说》)

第二,是写作的手法。八个字:不拘一格,锐意创新。

风格多样:在不违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写实的、虚拟的、荒诞的、比喻的、影射的、意象的......

格式嬗变:寓言体、书信体、公文体、对话体、演讲体、散文体、诗歌体......

叙事多姿:内视角、外视角。偏不用习惯了的第三人称,而尝试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结构新奇:倒叙、正叙、插叙、侧叙、旁叙、补叙;总叙、分叙、复叙;详叙、略叙、跳叙......

作文五:《写什么与怎么写》13000字

写什么与怎么写,是非“超女”时代的小说问题,如果它出现在最近几年,“与”一定被“PK”替代:写什么PK怎么写。

写什么与怎么写分别指涉内容和形式,它们被合并起来,以“PK”方式进入我视野,没二十年也差不多了,当时它让一些文学中人争论不休:是“写什么”重于“怎么写”呢,还是相反?也不是大争论,称之为争论都很勉强,只算议论。在中国,自从胡风进了监狱,沈从文改行研究服饰,王蒙那样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成为“右派”队伍里的新生力量,便所有问题都一团和气,都没有异议,稳定始终压倒一切。文学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上不得台面的鸡零狗碎,给“姓资”“姓社”当下脚料都不够格,自然也就说说而已,细雨过后,地皮都不湿。当时我年轻,写过豆腐块短文欲凑议论之趣,叫《写写之辨》,言辞激烈。约它的报纸拒绝了它,可能觉得不大和谐。从此它就没了去向。我没心痛,一篇千字文而已。

前些天无事整理书架,从《屠格涅夫散文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脆纸,竟是《写写之辨》的打印草稿。它夹在第205页,那页偏下方的一行文字,被我用红笔加的下划线衬得醒目:“对于艺术来说,怎么写的问题,要比写什么的问题重要。”这话写于1879年,当时屠格涅夫六十一岁,正为他此前创作的全部六部长篇小说撰写总序。此后他又活了四年。我不知道那四年里,他是否修正过自己的说法。

这些年的中国文坛,“写写之辨”没再掀波澜。也没成过眼云烟,间或还会有人提及。但一直以来,我总以为,它是个小说领域的“中国特色”,由政治标准艺术标准分一二的论断引申而来,还真忘了,多年以前,从屠格涅夫那里我就曾知道,一百几十年前,作为“俄罗斯特色”它已然存在。看来俄中的关联的确有趣,既渊源深久,又千丝万缕。我重读我的旧文草稿。数秒钟后,我为自己的记忆能力再感羞愧,我看到,《写写之辨》中,我还引了萨特《什么是文学?》中说过的话:“往往这两项选择合而为一,但是在好的作者那里,从来都是先选择写什么,然后才考虑怎样写。”显然,萨特反对屠格涅夫,只是他对“重要”这种字眼做了回避,委婉地以“先”“后”暗渡陈仓。结识萨特三十年了,我始终视他为良师益友,知道他精力旺盛,冲动好斗,偶尔会强词夺理信口开河;但我也知道,《什么是文学?》写于1947年,那时他还守在书斋里做学问,没冲上广场当群众领袖。我估计他没看过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仰首书架东瞄西瞅,想再查查,古今中外的同行们,对“写写之辨”还有何高论。我没那么干。麻烦。我没想纠集同党讨伐异己。

我一向以为,“××之辨”式的句型幼稚肤浅,它没有思辨只有蛮横,其典型范式,是电视大学生辩论会上给出的辩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空气和阳光哪个重要?外表美和心灵美何者为美?应该先民主自由还是先公平正义?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奥运金牌数哪个更代表国家强大……这种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取消条件后的以偏概全,是换掉背景后的鱼目混珠,相当于让关公对阵秦琼。世界并非仅有二元,对生活也不能只作两分。但任何复杂丰富都始于幼稚肤浅,这也是规律,辨析是走向多元多分的一个过程。我没想嘲笑电视“大辩”,我只觉得,有可能的话,那辩论应该像拼图一样,对最无足轻重的一边一角也给予关注。我赞成争论,光议论也行,七嘴八舌才能让包括下脚料在内的一切问题都走上台面。不把话题扯远,还说“写写之辨”。我知道,“××之辨”式句型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必须按照它的道理往下琢磨,两个“写”到底谁更重要。我先考虑它的前半部分:写孤独、写欢乐、写痛苦,写工厂、写农村、写学校,写古代、写当下、写异域,写悲剧、写喜剧、写正剧……能想到的答案类型林林总总,可分不出哪个更标准些。要不,把不同的类型串联起来:写一个异域学校里孤独者的悲剧故事?我仍不满意。我放弃了它,掉头去想后半部分:以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为原则,通过民间口语线性结构白描手法,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可这样解释,更让我踌躇,解析几何用不上平面几何的辅助线。

如此,何谓黑白都莫衷一是,黑白之轻重又怎样比较?

我没想抬杠。也许“写写之辨”的两个“写”不好拆开来说,分别提问,它们针对的只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步骤,同一步骤的两个环节,同一环节的两个焦点。但既然这问题由两部分组成,又定型在“PK”的语境之下,就得允许我一一应对。

绞尽脑汁,最合适的应对例子我只找到一个。七八年前,受英年早逝的法国小说家乔治·佩雷克启发,我写过一篇“避字小说”,名字叫《的》,但三万字的篇幅里没一个“的”字。它富有智趣,只涉好玩,不“说明”什么,符合小说的游戏天性。我以为,这篇不偏不倚的和谐小说,能保证两个“写”平等相处:写什么?写正文里不含“的”字的小说;怎么写?让小说的正文里不含“的”字。故事不重要,结构不重要,主题不重要,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使用“的”字。这样,“写写”没了轻重之分,它们指向同一个问题:写!写把两个“写”融为了一体。

可这种极端化的例子有意义吗?

得先扫清外围,说说与“写写之辨”相关的问题。

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尽管两个“写”都是作者的事,但这问题之所以提出,潜在的意思不言自明:作为作者,你不论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都应该考虑读者因素,要为读者写作。可是,谁是读者?

任何东西,尤其物化的东西,有了需求便有供给,供需关系一旦建立,那东西便有了商品属性。小说是商品。有人说小说是特殊商品。这没关系,即使它特殊如恐龙或垃圾,只要流通在作者生产与读者消费的链条之中,就与厨师烧的饭菜裁缝剪的衣裤性质相同。饭菜是烧给人吃的,衣裤是剪给人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要为读者这个小说消费者写作答案正确。但问题总有多个面向,正确不是禁行的标志。还以吃饭穿衣为例,如果让湖南辣妹宋祖英吃东北糙汉赵本山的酸菜白肉,让体操女杰程菲穿篮球巨人姚明的运动服装,事情还会那么简单吗?偶尔充饥也不是不行,间或蔽体也无甚不可,但宋赵不能广告同一桌饭菜,程姚不能代言同一套衣裤,这就是问题新的面向:不同的食客有不同的胃口,不同的身坯配不同的行头。小说同理。读者的胃口身坯,并不出自同一模具。坚信巴尔扎克的可能瞧不上普鲁斯特,迷恋海勒的或许厌烦梅勒,对同一个余华或格非,钟情《在细雨中呼喊》和《欲望的旗帜》的,与对《兄弟》和《山河入梦》不屑一顾的,没准就是同一个人。读者花钱搭时间地消费小说,图的是舒坦,而舒坦,是脚上的鞋子小大自知,红头文件也没法替它规定尺码。舒坦源于自由。自由不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天读”,而是我现在的“随意翻”,自由在于取舍的独立性和好恶的个体化。把喜欢鱼的分配给花窖,把喜欢花的安排在鱼塘,即使让他们当书记主任,他们也会如同坐监。小说不是慰民的手机段子,不是惑民的央视春晚,不是安民的“最高指示”或“两报一刊”社论,即使是,让它一视同仁地“为读者”,多半也费力讨不来好。读者这个芜杂庞大的未名群体,兴趣五花八门,需求千奇百怪,想一勺烩地给他们以“写写”的满足,御用文人都无从下手。

所幸的是,作者与读者同为世间俗物,都泛滥七情,放纵六欲,既然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阅读期待,也就有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宣泄诉求,如此,说作者的写作是为了同类大体不谬。当然了,对“同类说”不能狭隘理解:善良的或邪恶的,粗犷的或细腻的,下流的或上流的……善与恶或粗与细或下与上,是每个人的肌肉与脂肪,结构起来才是完整的人。我说的同类,应该在精神气质上声气相投,不论把玩“避字小说”的一小撮,还是蜂拥“底层写作”的一大群,抑或与许多一小撮一大群都有亲缘关系的杂食团伙,他们对生活与世界所持有的,是基本相近的理解与认识,是多有相似的体验与感受,是大体相仿的趣味与情愫。否则,便是焦大爱上林妹妹了。一部作品,如果同类之外的人也欣赏认同,不能说不对,但那更像个美丽的错误。有人会说,像《红楼梦》,为什么许多品类不同的人都喜欢呢?我得说,这除了“名著”的广告式影响,更来之于《红楼梦》的广阔博大,它调配的多味迷香,对不同品类的人都有制幻作用,就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这种效果,只出之于好小说自身固有的美学魅力,不表明曹雪芹是个擅迎合不定性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岔开一句,分析一下读者读小说为了什么。知道为什么读了,才容易了解谁在读与读什么。先表白一句,几十年里,我始终是狂热的小说读者,且性喜杂食,心得不少。

“读比不读好”,这是针对为什么读,卡尔维诺给出的回答,它已足够解决我的个人问题。可要转手批发这个答案,我又得慎重。直截了当与简洁明快,在东方礼仪里是少斟酌欠考虑的同义词,叠床架屋才标志郑重。我就蛇足几句。我以为,读小说有两个目的,一为消遣,一为认知,它们排序不分先后。消遣就是打发时间,无须多言,我想对认知略加解说。认知是个心理学名词,是精神行为,是感觉与知觉、认识与发现、思维与想象……诸内心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知猪马牛羊有还是没有,但灵长类的,大约都有点。人是灵长类动物。人活世上,趋利避害全靠经验,经验又分直接和间接。以头撞墙会感到痛,这是直接经验,但没这经验的,也知道脑袋不该与墙较劲,这就是间接经验的有益提醒。我们的生存经验,多数间接得来,而间接经验之所以成立,就在于我们有认知能力。如果谁想取消认知,必须先行取消生命。我没说拒绝小说就是拒绝认知,我只为强调,读小说是想象生活的一种方式,吸纳那些不确定的、虚有的、意会之妙大于言传之趣的精神信息,会更有助于我们四肢健全。可能缺胳膊少腿不影响啥,但四肢健全,肯定更方便我们以得体的姿态去发现可笑、了解无奈、从容面对凄苦与荒谬,“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这是卡尔维诺对为什么读小说的进一步解释。人性的特点正在这里:好奇存在的东西,更好奇“将会”存在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虚有的价值大于实在。也许有人不这么看,不同意我高估认知,或在认知之外,还要罗列读小说的其他理由。我不反对。其实我已意识到了,单以认知与消遣并置,类项之间不太匹配,按我本意,有消遣这条就足够了。消遣是读小说的唯一理由,包括认知在内的其他理由,均由它派生:消遣包含认知,认知即是消遣。人的使命就是活着,除了食色这种活着的必须,其他劳烦,再没什么不为消遣,包括食色,一跨出果腹和繁衍的低矮门槛,它们的意义也不再是别的。那我为什么从消遣中拎出认知单独说事呢?是我清楚,在人们的一般习见中,认知与消遣是割裂的,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别,即使承认“雅”认知也有消遣这个“俗”功能,更推崇的,也是认知那个功利主义的有用性。可在我眼里,认知的位格低于消遣。消遣之至高无上,即在于它的绝对无用,绝对反功利,在于它与人的存在使命严丝合缝。

这样一说就好理解了,消遣,或者说包括认知在内的消遣,是我们成为小说读者的绝对理由。但一天打八圈麻将是消遣,一周打八圈也是消遣,读者深入小说世界,深浅的程度差异巨大:有的一年只读一本,有的一年读几十本,有的从文字垃圾一直读到宝籍名典,有的只感兴趣于一种类型或一个作家,有的为想象空格里的文字只读《废都》,有的为了解极权化的统治专看《美丽新世界》与《一九八四》,还有的,为了批判宋江或完成团支部的学习任务,耐着性子读了《水浒》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后一种人,我不知是否也算小说读者。他们的阅读是被动的,不符合消遗的入门条件:自愿。

自愿尊重了参差的口味,也分化了消费队伍,这本来挺好,各得其所嘛。但有些作者,真以为老少咸宜不是痴人说梦,便眼放绿光地,把读者看成多多益善的选票与钞票,并像政客与商人那样打读者主意:他们到底好哪口呢?武侠言情还是侦破悬疑?打工文学还是欲望叙事?新写实还是后现代?意识流还是“高大全”?歌颂还是暴露?诙谐还是庄重?长还是短?薄还是厚……

好了,“写写”的端倪浮出了水面。

不过且慢,为让外围更加清爽,我还得抻出另一根线头:如何生产小说?

小说作者生产小说,不同于工人生产螺钉螺母。模具不变,不同的工人也能生产出成千上万一模一样的螺钉螺母;但素材不变,故事不变,结构方式不变,技术手段不变,又由同一作者沿着同一思路在同样的篇幅里排列组合相同的字数,仍然无法两次写出同一篇小说。我也知道,作者生产小说,流程各有所异,但那异,只是大同下边隐伏的小异。教堂与寺庙都是建筑。在此,我想利用我读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作者身份,举例解说小说的生产。希望它不被视为孤证。

现在的我身兼两职,读者作者集于我一身。我愿意利用我的双重身份,就读者作者间的微妙关系,先说几句题外话。我尽量保持公允避免偏颇。

小说是最纯粹的非生活必须品,它之特殊,在于它完全彻底地允许生产者任性而为,从根本上忽略消费者意见。在小说这条供需链上,如果说作者与读者有依附关系,依我看,不是作者需要读者,而是读者需要作者。这就如同,是我需要食物和水,并非水和食物离不开我。读者是个被动角色,接受造就是他的宿命。这很无奈,但不容逆转。被造就者可以拒绝造就,可以选择造就,却无权为造就者编程序绘蓝图——貌似有权这么干的文学批评,其实正是造就的结果,它的臧否,只对作者的“完成品”有效。福克纳说“我引导读者”时,读者其实并不存在,得先有作者相应的引导,才能生成与某一文本或某类文本相应的读者。没有宗教何来教徒?我这样说,没有侮辱读者的意思。把读者送回自己的席位,恢复读者的本来面目,恰恰是维护读者的尊严。作为小说作者,我首先是小说读者。读小说时,我一般有三种选择:对心思的看;不对心思的放弃;感觉到对心思但又发现它我之间有障碍的,尽量克服惰性接受挑战去适应它,如果“亲密接触”后仍不喜欢,也争取知道,它为什么能吸引我,却又不对我的心思。最后这种选择我尤其看重,它常常带给我超值的享受,让我获得更高级的消遣。

下面进入我的生产流程。

我的小说,长短不一,手法各异,轮廓面目形形色色,但它们意旨趣味大体相近。从内容角度做粗线条归纳,它们关涉的,都是当下城市里中小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我知道现在“知识分子”一词含义微妙,“精神困惑”也似是而非,在这里,我只取对它们的通俗化解释:前者指那些多看过几本专业之外的闲书多想过一些生计之外的杂事的脑力劳动阶层,后者指既躲不开客观拘囿又冲不破主观框限还时时挣扎却不知为何挣扎并处处反抗又不知反抗什么的欲望活动。但写小说时,我倒很少理性的刻意,一字一词怎样连缀,一章一节如何铺陈,主要听凭游戏心态的点拨指引,如果我笔下真分泌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它也出自事后的总结。这就好比,一个孩子爬上邻家阳台,只为赏玩窗口的吊兰,可不经意间,却目睹了室内的一场谋杀。也就是说,我的本意只是写,即看吊兰,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呈现出来,给读者上演了谋杀活剧,那不过如本雅明所言,是蓓蕾“绽开”的结果,而非折纸“展开”的收益。至于我的“吊兰谋杀案”读者是否喜欢消遣,那就不是我左右得了的了,除非我有资格搞文化革命,并且将名字改为浩然。这是玩笑。不玩笑的意思是,即使我知道读者通过吊兰,更喜欢消遣农民工维权、反腐倡廉、黑煤窑,我也未必就愿意写或写得出“吊兰维权录”、“吊兰腐败谱”、“吊兰煤窑祭”。理由很简单,写小说与其他游戏没大区别,讲究的也是玩的心跳,这颗心是我的心与他人无涉,只要不伤及他人,它跳的使命就只有一个:缓解我的内心焦虑,消除我的精神紧张。也许“维权录”“腐败谱”“煤窑祭”能让别人心跳,但我看重的是我的心跳;也许“维权录”“腐败谱”“煤窑祭”也能让我心跳,但我看重它跳的是否足够漂亮。生命苦短,写作的黄金期尤其短暂,我愿意写的,只能是我自己的心跳,我写得出的,也只有我那漂亮的心跳。那么,谁来判断我是否心跳和心跳的质量呢?我让直觉担此重任。直觉是我的私人医生,知道什么药对我的症,怎样才能真正缓解我焦虑消除我紧张。如果直觉从琳琅满目的“吊兰系列”里选了“谋杀案”让我服用,那就说明,与其他那些“录”“谱”“祭”比,“谋杀案”更契和我的本源性经验,更能催生我的真情实感,更方便我通过小说的发现介入生活而非通过故事的复述介绍生活。

我没想神秘化我的直觉,定义式地表述它也不困难:是我的生存理念和情感立场,兴趣指向和经验类型,人性态度和艺术标准,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决定了我对此吊兰与彼吊兰的弃用取舍。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都是小说的物化文本,是一种实在。其实,一篇小说,在虚有的状态下就存在着,是虚有诱惑了作者的写作。谁有缘分受到这诱惑,或受到的是怎样的诱惑,完全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宽广度与敏感性。不是小说作者选择吊兰,而是吊兰选择小说作者,也就是说,我小说之所以“绽开”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并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因为他们/它们与我更灵犀相通,或者,我就是他们,而长此以往刺激我的,就是它们。在写作之前,他们/它们更让我浮想联翩,在写作之中,我把玩他们/它们更得心应手,在写作之后,独立于我的他们/它们就是我和我生活的一面镜子,让我消遣他们/它们时更亲切真实。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欲以福楼拜那类创作对我发出诘难,指出《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一颗单纯的心》仿佛千差万别,仿佛并非同一株植物。对此我要说,即使这样也没什么不对,但我更要说,放眼整部文学史,福楼拜品牌的吊兰,恰好最能佐证我观点:它们外在的千差万别与内里的惊人同一,是吊兰界的稀世奇葩,唯有最纯粹的游戏精神,才滋养得出这样的艺术。相反的例子我不想举,尽管我有能力分析,果戈理出版了伟大的《死魂灵》第一卷后,何以把第二卷投入火炉。

我也知道,有许多写作者长袖善舞,心跳的起承转合由理性掌控:需要宇宙意识时,他们心跳天人合一,讲究现实关怀时,他们心跳以人为本,三聚氰胺流行,他们从制度保障心跳到设法购买厅局级牛奶,汶川地震走俏,他们由众志成城心跳到捐五百合适还是八百妥当……他们擅长分门别类地心跳,只要需要,他们的“内心”与“精神”就是应有尽有的百宝箱,同时起搏“维权录”与“腐败谱”与“煤窑祭”都不成问题。我没想羡慕他们。当我说我喜欢钱时,我没说编号以HD90开头的高仿真假钞我也喜欢。顺便说一句,在这里我以“吊兰系列”附会穿凿,只为说话方便,我的意思,并不专指题材,并不专指主题,并不专指故事形态或人物类型或技巧风格,我指的,更是写作者通过他的小说,所释放出来的感觉与知觉、认识与发现、思维与想象……

小说生产不是先了解领导意图与市场行情,然后采访采风“深入生活”,然后确定主题构思情节设计人物,然后写,然后与出版者就是否发表及稿费多少讨价还价,然后请领导名家题字研讨再设法使评奖委员会成员高抬贵手。小说生产只有一道工序:写。

问题终于绕回来了:写什么?怎么写?

写什么与怎么写,都是疑问句,但针对它们,没人这样回答:写小说;用电脑写。其实这种回答法最适合它们。不信你换种回答方式,再怎么应对都不确切,也不完备,尤其在小说写作之前,完成之前,你根本就没有答案。内容提要能代表写什么吗?技巧定义能概括怎么写吗?都未必。况且,内容提要和技巧定义,只能得之于完成的小说,若它们先于小说出笼,多半也驴唇对不上马嘴——孩子八岁时,你只能知道,他十八岁时还是你孩子,但多高多矮,喜静喜动,学文还是研理,聪慧还是愚鲁,你基本上没法预测,预测了也可能谬之千里。有人会说,在写作之前,构思阶段,至少“写什么”可以回答。好,“我要通过全景式地揭示家族内部的是非恩怨矛盾纠葛,来反映人性冲突,折射时代风云”,那么,这指的是哪部小说?《红楼梦》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蒂博一家》还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家》还是《幽灵之家》?别怪我的说明过于简略,你尽可以对这说明再做说明,把民族、国别、主人公、家族类型、故事背景、时间跨度、情节线索、结局……都加进去,甚至你不妨代表他们:曹雪芹、陀斯妥耶夫斯基、马丁·杜·加尔、托马斯·曼、巴金、伊莎贝尔·阿连德,重新接受虚有的诱惑。怎么样,你觉得补充过的说明多说明什么了吗?小时候,我给小伙伴转述“黄书”《苦菜花》《迎春花》时,总混淆它们,非常苦恼。现在我想明白为什么了。它们的作者都是冯德英,故事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抗日,地点都是胶东半岛的昆嵛山区,结局都是好人小牺牲,坏人大溃败。如果有人就这两部长篇向冯德英提出“写什么”的问题,我建议他使用同一个答案。省事。

有些人认为,小说没写好,是因为没选对“重大”题材。这实在是个低级误区。一个爱宠物的故事与一个爱祖国的故事比,似乎前者没后者“重大”,但一个只会用口号“爱”祖国的人,很可能把祖国“爱”得比宠物的绒毛还要轻飘,而一个用心爱宠物的人,倒可能为读者奉献出祖国一样沉甸甸的宠物。祖国与宠物,还有爱,都不是超市里出售的概念,而是埋在地下的矿藏。概念已被别人生产完毕,可以随意拣选,矿藏则是可能终生无法相遇的宝贝,需要耐心寻找,艰辛挖掘,细致冶炼。寻找挖掘和冶炼矿藏,即是对自己心声的尊重与忠实,而尊重和忠实自己的心声,这是艺术的唯一戒律。至于那心声属于什么档次,则由寻找挖掘冶炼者的境界决定。尊重并忠实自己心声的发言,肯定仍有种种局限,但那发言的回响,却能传递出真实的消息,而真实,正是艺术的至高准则。就思想倾向看,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都或多或少是自己时代进步思潮的逆行者,并且前者的小说主题还难称“重大”,至少与后者的“人间喜剧”比,前者的“骑士闹剧”不足挂齿。可他们都能以自己的声音发言,按照艺术的规律实话实说,创作出的小说得以超越时代地深入人心,也就有了可能。

我也清楚,作品从不孤立于时代,人们强调写什么,其实是在强调作者的品位、格局、思想的敏锐度与社会的责任感。尤其在中国语境下,人们认同写什么之重要,一如亡国奴时代对救亡压倒一切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我能找到写什么与怎么写PK的理由。当所有的小说家都从男欢女爱中讨故事,都在灯红酒绿中发感慨,都以吟咏发财致富或抚摸民间疾苦为己任时,小说这项美妙的益智游戏,寿终正寝的时刻也就到了。感官化的好玩性只通向麻木冷漠,而麻木冷漠,是窒息性灵的罪魁祸首。没有性灵生活,一个人或一个民族,除了被标记为行尸走肉成不了别的。我不希望小说寿终正寝。但我不想从这个角度过多置喙。在这里,我只想讨论人性问题与艺术问题。有些东西,并非作者力所能及,拔着头发跳跃腾挪,那是以后去月球上琢磨的事。一颗白菜三两肉馅半斤白面,充其量只能包顿饺子,谁宣称能用它们为下乡视察的干部凑成四菜一汤,只可理解为良好的愿望。也不是完全凑不成,但凑成了,那四菜一汤成色如何,不尝也人人知道它不叫个玩艺。不知餍足是人的天性,小说家作为格外贪婪的一类人,肯定不希望自己关注的东西太过狭窄,即使只从本能出发,也愿意把触角伸向世间的所有角落与所有生命:有的愿意像索尔仁尼琴那样勘察古拉格群岛,有的愿意像冯尼古特那样戏谑美国的国歌国旗,有的愿意像托马斯·伯恩哈德那样从古代大师贝多芬一直数落到当代大师托斯卡尼尼,有的愿意像让-保尔·杜波瓦那样,以正在任上的总统密特朗作为小说中老母亲的意淫对象来插科打诨……小说家的笔应该是探险家的脚。不过请别误会,我没说诞生好小说的前提是放任作者掘坟与渎神。破口大骂与歌功颂德一样,只是法西斯时代的最强音,或者,什么时代破口大骂与歌功颂德大行其道,什么时代就是法西斯的兄弟。我想说的是创作心态。创作心态应该自由,自由是小说的极品养分,但自由虽然来之于内心,却也受治于客观因素的压榨或舒张。笼子里的鹰关久了会变为鸡,旷野里的狗历经搏杀能成为狼,一个看电视足球转播都要受爸妈责罚的孩子,他敢去体育场踢足球吗?即使去了,也不会是合格的球员。不在于球艺好坏,而在于他难以投入,他要不时地分心去看爸妈是否来抓他,还要想何时补写没完成的高考习题。当古拉格群岛和国歌国旗和历代大师和总统母亲都是禁忌时,我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我居住社区的规章制度,我从社会舆论中结识的豪杰奸佞,我了如指掌的妻儿同事,就都会是盖棺定论的悼词范文,他们/它们将不再允许我做别样的判断,他们/它们会迫使我放弃独立的言说。后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我判断与言说的功能势必下降,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去年五一,我去超市购物,在家乐福门前,竟有为数不少的人骂我卖国。戴这样的帽子能判死刑。我不想死我喜欢活。我灰溜溜地逃离了家乐福超市,连续多日,再提法国都心有余悸。难道购物与思考与表达与写作没关系吗?我可以永远不考虑也不介入地心说或日心说问题,但只要这世上有“心心之辨”的问题存在,就不会不覆盖我,不左右我,不渗透到我天天考虑和介入的衣食住行问题之中。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完全能在太平洋上引发风浪。所以,尽管我明白,不论找出怎样的理由,小说家也不应该轻松地、讨巧地、不负责任地、没心没肺地,一味男欢女爱,一味灯红酒绿,一味吟咏发财致富和抚摸民间疾苦,但我还是愿意理解,何以在今天中国的小说餐桌上,它们享有大餐的地位。没它们我们吃什么呢?我不是笑话中那个富有的贵妇,对一个吃不上饭的乞儿说:你可以吃巧克力呀。

一般来讲,把写什么作为问题提出,其答案只能与故事有关,与情节有关,与一部分故事的一部分情节有关,与一部分故事的一部分情节的一部分元素有关。或波澜壮阔,或静谧安详,或伟人名流,或枭雄妖女,或历史事件,或现实热点,或善恶对照正邪比拼……但小说不是故事。小说讲述故事却超越于故事。小说是通过故事更通过其他,酿制而成的有意味的精神信息。称小说家为“讲故事的人”,强调的是“讲”,若将小说等同于故事,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偷懒,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一部小说的写前说明,对小说没任何意义,它只在出版商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创作扶持基金发放者那里,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出版商有时要跟风追潮,“家族”热销时收罗“家族”,“抗日”走俏时划拉“抗日”,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完成品”更让他放心,轻信作者“说明书”的商人,血本无归是他的下场;只有有关领导部门的创作扶持基金,才专为说明守株待兔,当它把“扶持”目标定为“家族”时,即使“抗日”说明能生成珍珠,而“家族”说明必然流于泥垢,它也只赞助泥垢不理睬珍珠。

然而,有经验的小说家又一致承认,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不仅存在,还很重要,说它是文学领域的哈姆莱特问题都不过分。它是作者头上的符咒和脚下的影子,伴随写作者的全部写作生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搅动作者的思维,检索作者的经验,激活作者的感觉,对作者的灵感发出呼唤。是的,它的责任是呼唤灵感。呼唤是特殊的提问方式,披着问题的外衣,却不为回答而设置,甚至并不需要答案,因为任何答案,不论多么确切和翔实,也无法抵达它幽深的根柢。当你依偎在爱人怀抱,问他是否爱你时,你真的只为他点一点头答声爱吗?呼唤的使命,是参与作者把“写”的欲念具体化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整合,将杂沓的思维条理起来,为纷纭的经验建立结构,让感觉获得可操作性。

条理思维,结构经验,操作感觉,这个生产小说的具体过程,处处都打有怎么写的质检烙印。小说不是复制已有的生活,不是重现既成的世界,当它介入已有的生活并与既成的世界分庭抗礼时,它指向一个写作者补充生活再造世界的意识强度与能力高度。而补充生活再造世界,除了需要材料,更需要将那材料点石成金的手段方法,即形式。作者的责任是洞察寻常生活的真谛,并非搜罗古董般占有“不寻常”的生活并“反映”之,脱离开呈现生活和解释世界的手段方法,我们谈的就不是小说。合适的手段方法有了,老故事也能酿造出新滋味,淡情节也能溢散出浓意思;采用的手段方法呆板生硬,新故事吭叽的也是陈词滥调,浓情节分泌的也只能是泔水。写什么只为不同的小说提供外在区别,对应的是读者的猎奇心与窥视欲,相对浅表,没好坏之分;怎么写才关系到一部小说的独特韵味与别致意趣,对于读者,能引发抽象的而不仅仅是具体的不安,能刺激内心的而不仅仅是官能的骚动,有高下之别。正因为如此,写高尚的作品可能粗鄙低俗,写卑劣的作品可能优雅精妙,长河“史诗”可能空洞无物,盆景“小品”可能丰盈隽永……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梅勒的《裸者与死者》,是主题相同的两部名著,同样写二战中美国军人的故事,同样有肉体的伤害,精神的沉沦,上层的利益之争,下层的厌战情绪。但前者远比后者高级,即在于两者在怎么写中所建构的世界,深浅与宽窄多有不同。同样是“变形”的故事,何以阿普列乌斯的鲁巧变成毛驴与卡夫卡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前者挟带世俗化的安慰,后者导向精神性的绝望。同样的荒谬不幸,同样的无奈悲惨,所有这一切都因“变”而生,但细细想来,却与“变”的素材没有关系。也许与前者的社会背景广阔和后者的家庭空间狭小有关?也许与前者为长篇后者为短制有关?并非如此。外在差异不足以撼动内在属性。决定了两部《变形记》品质不同的,不是别的,只是小说家对自己神秘直觉的个人化表达。毛姆的小说相貌各异,除了流畅准确,还都意味深长,不能不说这得之于他驾轻就熟的高超技巧。可为了迎合大众的理解能力,他这个蔑视大众的人,却总喜欢鼓吹大众更易接受的写什么,而对大众陌生的怎么写持暧昧态度,好像专业精神是他裤裆里的坏痈见不得人。我明白毛姆何以口是心非。但这个不在我的讨论范围。我要讨论的是,如果毛姆不赌气似地只把发行量当成招摇的伴侣,而能心平气和地,让艺术这个梦中情人也随他抛头露面,他小说定然会更加出色。我喜欢毛姆。我认为,他是文学史上少数几个有一流小说家潜质但只写出了二三流小说的作者之一。

我喜欢毛姆除了因为他小说好,也因为他是明白人,我想多引几句他说的话:“有一种十分普遍的倾向,就是把愉悦仅仅看作是感官享受,这也很自然,因为感官上的愉悦更加鲜明;但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除了肉体的愉悦,还有头脑的愉悦,如果说后者不是那么强烈的话,却更为持久。”这话由狡黠的毛姆说出,比由诚恳的博尔赫斯说出更耐人寻味。什么愉悦肉体?故事愉悦肉体;什么愉悦头脑?那种讲故事的方法所催生的精神上的生化反应愉悦头脑。另一个大众宠儿萨特也曾委婉地说过: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如果他想把委婉转化为尖刻,接下来他一定会说:要是只满足于说出某些事情,作家尽可以改行当新闻记者:倒金字塔,五个“W”。萨特像熟悉他的哲学文学一样熟悉新闻。形式不是为衣服添加饰物,别一枚胸针或缝一组搭扣;形式本身就属于衣服,它是袖口的形状或对襟的角度,是掐腰的松紧或后摆的长短。没有形式,我们披在身上的就只是布料,有了形式,旗袍与超短裙才有区别,西服与牛仔装才有差异。衣服不是布料,衣服是对布料的加工剪裁。小说的叙事伦理与美学品格,正是建立在形式对故事的加工剪裁上。如果说结构和语言是附着在故事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毛之不在时,皮也只能是风干的死皮,它的存在毫无意义。皮毛一体才是有生命的皮,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是小说的全部。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形式最具挑战性,最能创设陌生感,最有资格把“小说”的桂冠授予故事。人们轻薄形式,往往源于思想的懒惰与智慧的匮乏。形式虽然名叫“形式”,但在小说完成前,处于虚有状态时,却无形无状,看不见摸不着,于是,人们总结它,便会有意无意地低估它价值,忽略它对生成一部小说所发挥的作用。这是形式不被理解的光荣。其实,在一片蹊径已然通达的原野上,如果一个作者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引领读者把熟谙的风光景致看得别有洞天,那么,小说家分享的就是上帝的幸福。

可是,这样的理想怎样实现呢?

不可说。不能说。也没法说。也说不明白。或许,唯有实践能提供答案。

将以上讨论归纳一下,大体能梳理出如下脉络——强调一句,大体:

小说是什么?非生活必须的艺术化商品。

为什么读小说?消遣,或曰为了认知的消遣。

谁是读者?肉体与精神分别或同时渴望文学表达刺激的人。

读者需要什么小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读者也有不同的需要,更多的情形是,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作者与读者是什么关系?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写小说?如果“玩”或者“游戏”这样的说法易犯众怒,我主动和解,换一种说法:缓解内心焦虑,消除精神紧张。

如何生产小说?写。

写什么?直觉会告诉你。

怎么写?实践会教导你。

写什么和怎么写谁更重要……

作文六:《什么是思辨性作文?再想问,怎么写》1300字

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作文七:《我发现了什么作文怎么写》4500字

我发现了 什么作文怎么写?

首先思考:我们都发现了什么?什么发现能让我们写作?什么样的发现具有考场操作性?

举个例子:城市的钢筋水泥让我们向往自然的优美宁静,我们的确应该给自己的心灵找一块净土栖息,让我们的思想有一片可以依托的土壤。

所以“我发现__”就可以“发现自然之美”为题而展开自己的思路。以此类推。 下面是关于我发现了 什么作文400字,希望能帮大家打开写作思路。 我发现了燕子为什么南飞400字【1】

春天到了,我发现在我家房前的屋檐下,有一对燕子正在筑窝。我便产生了一个疑问,冬天为什么看不见燕子呢?难道是因为它们怕冷,都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去了吗?于是,我便去找《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来帮我解答我的疑问。

原来,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对地由北方飞向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看完书后我终于知道了燕子为什么要南飞。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但不爱仔细观察的人是不会发现的,不爱学习的人是永远不会获得这些知识的。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发现了微笑的力量400字【2】

笑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一份特别的礼物,笑让我们僵硬的面部多了一份活力,也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生气……

在千百种笑脸中,我最喜欢微笑,小嘴一咧,一对小酒窝就呈现在脸蛋儿上。微笑,也是一种相合的美,像《蒙娜丽莎》,她的一丝笑意就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遐想。微笑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让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找回自信,微笑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拾遗记一直心灵创伤的良药。

当别人无意中伤害到你的时候,你是否慷慨地送给别人一丝微笑,使那个人刚到你的宽容之心。如果你做到了,等你第二天早上打开屋门的那一刻,你一定会感受到一束束充满芳香的花儿一齐拥向你的怀中……

有一次,同桌把我的墨水瓶打翻,墨水全洒在了我的新衣服上,我非常生气,不由分说的张口就骂,他也张口骂起来。我们原来的友谊荡然无存。彼此成了形同陌路的陌生人。事后,我想到了自己的不对,决定向他道歉。第二天,他竟然冲我真诚的一笑,于是,昨天的大仇人,又变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朋友,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这样,你每天看到的都是以的新的太阳!!!

我发现了秋天的美400字【3】

秋天,树上的叶儿都逐渐变得干枯,微黄,最终从树上脱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阳光照射着那些曾经享受了一夏天荣华的叶儿,使原本暗淡的叶儿们霎时有了金色的外衣。极个别的绿叶儿还在和阳光说笑呢!从叶子与叶子间隙中投下来的光,无不温暖、明亮,照得地上一块儿金黄,一块儿黑影。这真得算是幅小画儿了,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金秋图》吧!

没有了夏天的燥热,小小的果实们也都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看呐!公园中的山楂树、石榴树、海棠树上都是硕果累累的,一个个都张开了嘴儿笑着。你看那石榴,笑的连红牙齿都露出来了呢!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乐乐呵呵地出来欣赏秋天的美,无一不啧啧称赞。秋天啊,你怎么这么美!

秋天,是金色的,是果实的,还是云淡日丽的。你哪里见过秋天里积过厚厚的云层?你哪里见过秋天里有过阴沉的太阳?秋天,天天都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尤其是秋天傍晚时候,那云层都堆积到了一起,加上太阳那火红的光芒一照,云上仿佛下了火,红彤彤、金灿灿的,仿佛一团红色的柳絮,又如一只火红的樱桃,在阳光下变换着。

金秋九月,是美的盛典。千万种美艳,千万种色彩全部在秋季萌发,在秋季绽放,让人着实不能不惊叹万千,感慨万千。

金秋啊,你到底该有多美!

我发现了芦荟的秘密400字【4】

芦荟,全身碧绿,茎上带着小刺,从远处看就像一棵较大的草。在花卉中很不起眼。我很少看见芦荟,就觉得它是植物中的一个败类。可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改变了我对芦荟的看法。

有一次,我再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到了家我脸上还挂着泪珠呢!

晚上,妈妈检查了一下我的伤口,看见脚踝处已经红肿了,于是就走向了不起眼的芦荟。妈妈用剪刀剪下来一小块芦荟,用手把外面的皮撕去,露出淡绿色的“肉”。“贴上这芦荟的肉

,明天你就又能活蹦乱跳了。”说着,妈妈就把这肉轻轻贴到了我的脚踝处。我觉得凉凉的,

痛感也很快消失了。第二天我起来拿掉芦荟一看,红肿消失了,按一下也不疼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我以前受过伤,但从来没有好的这么快。

“妈妈,芦荟芦荟有特异功能吗?”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问。

“芦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过它杀菌、消炎、镇痛的效果却很好。”妈妈一边干家务一边回答我的问题。

“真的?”

“不信?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

通过查询,我知道了芦荟是一种多年生百合科草本植物,原产自非洲沿海,在印度、西印度群岛也有生长。自古以来就因具有神奇的医药价值而被称为“植物王国的药房”。而且它杀菌、消炎、镇痛的效果极为显着。所以直到现在有些人还在使用芦荟消炎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此以后,我就要对芦荟刮目相看了。

我发现了400字【6】

小的时候我最爱玩肥皂泡。那七彩的泡泡在太阳的照耀下,显的特别的漂亮。肥皂泡泡虽然非常的漂亮美丽,但是它停在世间的时间却非常的短暂,难道真如大人们说的,美丽的东西留不住,所以才更加的弥足珍贵。

7岁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的想把肥皂泡泡冻住,我想留住那美丽的瞬间。我把想法告诉了大人们,可是换来的只是一声哈哈大笑和一句傻孩子。

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我翻阅了很多的科技书,我知道了因为自来水的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很强,所以吹气形成的水泡薄膜一遇到空气,不出几秒就会破裂。后来,我在水中加入了洗洁精,水分子散开,吸引力减弱,效果非常明显,比预期的时间多了好几秒,可还是不如我所愿。后来我想到使用冰箱,我把冰箱开到最强档,然后把兑好的肥皂水用细管在盘子上吹出泡泡,然后迅速把盘子放进冰箱,冷冻了半小时,我打开冰箱门,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我真的冻住了一个肥皂泡泡。我小心意意的取出泡泡,对着泡泡轻轻的吹了口气,那冻住的肥皂泡泡飘了起来,在太阳光下,显的特别的美丽,折射出很多种颜色,就象彩虹一般,飘落在地它也没有破,我兴奋异常。。。

从类人猿发现火种,人类文明开始后,人类的每一步都是在发现中成长。每一天,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

我发现了蜘蛛的秘密400字【7】

蜘蛛的容貌虽不是很美,可他一会儿便能在墙角里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这张网粘性十足,能帮助它捕捉飞虫。

它经常在墙角里织网,一圈又一圈,一道又一道,不久便织成了一张像八角飞筝似的网。它也许是累了,爬到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一边休息,一边瞧着,等待苍蝇自投罗网。

不久,一只不大的长脚蚊就送上门来了,只见它轻盈的飞着,可谁知道,它马上就要变成蜘蛛的晚餐。哎呀!粘住了,它拼命的挣扎,想逃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蜘蛛在一旁看见了,好像在想:“不要挣扎,你是我送上门来的晚餐。”这时早已等不及的蜘蛛终于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但蜘蛛不能把它们立刻吃掉,它从嘴里吐出一种粘液,使那些飞虫变软,然后大口大口的享受着它的战力品。

我从小就知道,蜘蛛织网捕捉飞虫,但是为什么别的飞虫一撞到蜘蛛网上不管怎么挣扎都不管用。而蜘蛛整天在蜘蛛网上却爬行自如呢!

有一天,这个问题意外的地解决。那天,我和小伙伴说去捉蜻蜓。于是,我们用铁丝弄成的圈,去找蜘蛛网。刚巧,在网上有一只蜘蛛正在织网,我们把蜘蛛网弄了下来,网被弄破了,蜘蛛被一根丝挂住了,在空中荡来荡去,一会儿,终于掉下来了。我用手一摸,惊奇的发现它身上滑溜溜的,像是涂上了一层滑石粉,我着才恍然大悟。它之所以能不被网粘住,是因为它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油质。

我终于发现了蜘蛛的秘密。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400字【8】

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无处不有,科学就在我们平日的生活里,等着你发现。就你那次我的发现来说吧!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这个“假小子”正在和我的朋友们在我家楼下公园打乒乓球。就在我们打得开心的时候,一个小妹妹跑了过来,不小心踩在圆鼓鼓的乒乓球上,乒乓球立刻凹了下去。

“这可怎么办,我们就知道了一个乒乓球啊!”“要不,咱们再凑些钱买一个吧,不然就没得玩了。”就在朋友们凑好了钱准备再买一个球时,我突然想起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于是对他们说:“不用了,我有办法让它再鼓起来。”朋友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你们等等,我马上就回来。”

我跑回家,拿了一壶热水,又跑到公园里打乒乓球的桌台。她们都说:“你拿热水有什么用?”“等会你们就知道了。”我将乒乓球凹下去的那块地方朝上,然后不停地往上面浇热水。过了一会,凹下去的那一块地方居然又鼓了起来。朋友们都看得目瞪口呆,我对她们说:“这其实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因为乒乓球是个球体,很难散热。于是乒乓球里的气压一碰到热水,就把凹下去的那块给顶了起来。”朋友们这才明白了,我们又开始打乒乓球。

这就是生活中的科学,等着你来发现。

我发现了母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或许惊奇,或许意外,或许感动……我发现了原来母爱无处不在。

那天,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毛衣不好看,而别的同学都有一件称心的毛衣,我闹着妈妈非要给我从商场买一件漂亮的毛衣,妈妈只好答应了。可到了商场的时候,妈妈却反悔了,嫌商场的毛衣太贵,一两百元一件,说自己挣钱不容易,就让我凑合凑合穿妈妈织的那件吧!我十分气愤,说别的同学都有合适的毛衣,弟弟也有,我却没有,这不公平。妈妈发火了,说我挑三拣四,和别人家比吃比穿,

就是不比学习。我委屈得哭了,妈妈二话没说,把我拽回了家,一下午我们什么话也没说,都互相沉默着。晚饭后妈妈的眼神似乎又想要和好的意思,我却对她不理不睬。我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一个好妈妈,而我却有一个处处袒护弟弟,偏心的坏妈妈,这不公平,为什么?我埋头趴在被窝里,悄悄的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我便躺在床上睡着了。半夜里我想去厕所,猛一抬头却发现妈妈在为我改毛衣,眼里布满了血丝,但还在认真地一针针地织着。我发现了一种爱,伟大的爱,深沉的爱,超越生命的爱,温暖世间的真情——母爱!我愧疚极了!我没脸去上厕所来惊动妈妈。下半夜,我怎么也没睡着。我偷偷几次看见了妈妈一边打哈欠一边一针一线地织,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一次是悔恨的泪。妈妈一夜没合眼,给我织好了毛衣便到了天亮,妈妈把毛衣放好,便匆匆忙忙地上班去了。

我看着这件毛衣,悔恨不已,悔当初气妈妈,让妈妈一夜没合眼。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漂亮的毛衣,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儿子,妈妈是值得我骄傲的好妈妈。泪水不禁而下,这一次是感激的泪……

作文八:《小学生数学日记怎么写 有什么要求》900字

小学生数学日记怎么写 有什么要求

【数学学习方法】学习啦 编辑:雪珠2015-08-12本文已影响人

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意见, 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与想法

小学数学日记怎么写

写一天关于数学的事情,如:错的题,买卖东西,新学的公式·························、

一、数学日记的内容

1、精彩的课堂日记。

可以记录在课堂上发生的事,在课堂上自己学到哪些知识,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哪些能力得到锻炼。

2、操作探索日记。

现在很多新授课上,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然后自己得出答案。如果学生把操作过程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知识升华。

3、数学作业后的日记。

评价自己做作业的态度,评价自己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是做得不够的。检讨题目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这样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课前预习的日记。

现在我们提倡课前预习,如对自己的预习情况用写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比如通过预习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在老师新授时有哪些问题需要弄懂,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让预习更有实效性。

5、数学故事的日记。

让学生谈谈从数学故事中学数学知识的体会。

6、考试后的反思日记。

总结自己的答题情况,从中吸取教训,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数学日记的要求

1、写数学日记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虚构,不能夸张。

2、尽量做到语言简练,不说废话。

3、形式多样化。

三、如何引导孩子写

1、引导孩子写数学课堂上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只有孩子自己亲自经历过的,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有内容可写。

2、引导孩子找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3、引导孩子写对数学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我们把要求、题材告诉孩子后,先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这样才有新意,才能写出孩子的那一份童趣、童真。当我们在帮孩子修改时,也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修改。

总之,写数学日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作文九:《自招推荐信 怎么写?有什么注意事项?》2400字

自主招生 - 推荐信 怎么写?

推荐信及推荐材料在自主招生报名中一直存在,但一直作为报考的附加材料。事实上,很多高校并没有强烈要求考生一定要提供推荐信,但是大部分院校都提到“考生所在中学或原毕业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向我校提供考生个人推荐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种种迹象表明,推荐信是证明考生具有某种特质的一种证明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会提高考生通过初审的概率,而这种定论更有相关数据作为支撑,例如:2016年人大有608人通过自主招生初审,其中有推荐人的有302人,占初审通过总人数50%左右,当然不能说这部分考生是有相关推荐才能通过初审,只是说明,有推荐信的考生,相对更容易通过初审。

参考2016年自招,我们可以看到:

2016年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报名系统对推荐信推荐模式做了大量的精简。推荐人只需要按照报名系统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再上传推荐表即可。2017年自招具体情况还是以高校实际要求为准。

重点提示:2016年推荐信和自主招生申请表一样是系统自动生成,不需要额外准备。

2016年报名系统中关于推荐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基本信息。推荐人基本信息和被推荐人基本信息,包含: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等等。

推荐理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方面是推荐人了解申请人(即考生)的过程与时间,另一个方面是该考生获得研究成果具有哪些学术方面贡献、研究潜力、创新潜质等特点?

填写完所有信息后,需要下载推荐表签字盖章,再上传到报名系统即完成推荐。

备注:少部分高校会要求推荐人把推荐表填写完成后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再邮寄到学校招生办,具体以高校实际要求为准。

【注意事项】:2016年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推荐人收不到学信网发送的“邀请您给特殊类型招生报名考生填写推荐信”的邮件。

为防止出现此种问题, 告诫大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请务必确认填写的推荐人邮箱是正确的。

推荐人报名期间尽量不要设置拒绝陌生地址为垃圾邮件

推荐人可以把no-reply@appmail.chsi..用户加入到邮箱系统的白名单中。

下面  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往年的自招推荐信模板,供大家参考,具体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准备,不能完全照搬模板的内容。

—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老师推荐信范文 —

尊敬的中国人民大学领导:

你们好!很高兴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向你们推荐我最优秀的学生——xxx同学。作为一名看着同学一步步成长的高中老师,我觉得把最优秀的学生推荐给最优秀的大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的这封推荐信能够帮你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同学,一方面帮你们招进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能够使同学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

回想这三年的经历,岁月把一个简单明快的女孩打造成了意志坚强、底蕴深厚、成熟内敛、秀外慧中、热爱生活,有爱心、同情心、上进心,具备优秀的思维品格、超强的学习能力,独具魅力的领导才能,完善的个性特点,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

她才华横溢,思想深刻。中原自古多才俊。在炎黄故里这块火热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名钟灵毓秀的才女。她用五彩笔写作心灵的云卷云舒,也描绘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她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旋律或渔舟唱晚或平湖秋月,打动过多少年轻的灵魂;她朗诵、辩论、演出,学校的舞台始终活跃着她靓丽的身影。她的才华也许天赋,但更因为她热爱读书,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李白杜甫曹雪芹甚至康德叔本华钱钟书冯友兰,因为博览,所以全面,因为厚积,所以有发。

其实,在她身上,最打动人的不是傲视群芳的才情,不是优秀的成绩,甚至不是出色的领导能力,而是爱心,是对生活,未来,世界,他人甚至一草一木的热爱。在日益注重利益的今天,她坚守着人类灵魂中最闪光的一方净土。

她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在她的眼中,世界是美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她享受春花的美丽,秋月的温馨,夏雨的激情,冬雪的坚韧。她感受快乐,也传达快乐。她用一颗敏感、细腻而多情的心,让身边的人像自己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她不断伸出双手给不幸者带来希望,她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告诉给每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她为弱者流泪,为强者欢呼,她与人为善,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以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她的爱心使她身边的世界温暖、快乐、平和。

我们认识很久了,她一直都是一个很谦和的人。她的优秀,她出众的才能,她的光环,她优秀的学业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个从容淡定的女孩,她仍然习惯淡淡的微笑,习惯在最合适的时候拿出最优秀的自己在生活中自在的行走。偶尔我们会一起看夕阳,看花开花落。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生命个体的成长,看到年轻生命蓬勃的生机、热烈的色彩,她像一个美丽的蝴蝶在我身边破茧而出,那夺目的光华令我眩晕、颤栗和感动。于是知道,作为她的老师,我是幸福的,幸运的。三年教书生涯,她成了我身边最美的风景。

她的志向是XX大学。许多年前,我也曾经对那所大学充满了向往,韶华不再,想起不过唏嘘。而现在,因为有她,那熄灭的火重新燃起,我希望她帮我完成在未了的心愿。更多的是,以她这样的资质,不上XX大学,岂不可惜。大学,大师之谓也。但大学,同样需要有优秀的学生加入,才能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XX不读XX大学,似乎也是XX大学的损失。

写着这封信,伤感是有的,因为我知道几个月后,同学将离开。但我更知道,以同学的能力,继续留在高中,是对她的伤害。三个年头,近千个日子里,作为老师的我,不正是一直执著的等待她展翅高飞,寻找更适合她的未来?她需要更广阔的天空,更开放的学习氛围,更多优秀老师的指导。而贵校,无疑是她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我只能以自己的人格担保,我向贵校推荐的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一个杰出的人才,她不会让贵校失望。我衷心的祝愿她能够通过贵校的选拔,也希望贵校能给她一次机会。我相信,她会用自己的实力给贵校更多惊喜。

此致

敬礼!

推荐人:xxx(系被推荐人xx老师)                 北京xx中学(公章)

2016年x月x日

作文十:《实习报告题目怎么写 有什么要求》600字

『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西部农村教育状..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件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以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为背景......

『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传统肉菜市场消费者认同度..

·二、 项目研究计划(1)、调查范围和调查内容广州员村市场单位铺租情况及赞助费和荔湾区沙涌综合市场单位铺租情况及赞助费(2)、研究方法 1、抽样方式。本次调研采用非概率......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报告 可怕的白色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走上社会 体验实践

·生活充满乐趣,因为你在不断追求;生活充满激情,因为你在勇于实践! ——题记一直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的我,从来为自己的生活所存在的困难烦恼过,因为自己有依靠。是,十......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因地制宜 建设新农村

·实践对象:调查新农村建设 实践目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大学生学到的知识服务农村,促进农村和谐,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增强自己的世界观......

『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几家欢喜几家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