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理学 > 【《改革开放》3700字】 改革开放3000字

【《改革开放》3700字】 改革开放3000字

时间:2019-10-30 09:28:4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改革开放》3700字

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班级:09材控1班  姓名:汪圆圆  学号:0910121063

摘  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历史已经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靠改革、靠发展。当年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们,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祖国的富强,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以其高瞻远瞩和非凡胆魄,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传奇”。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唤醒了华夏大地,催生了一个朝气蓬勃、迈向全面小康的现代化新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人民振兴中华的坚定自信。

关键字: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稳定、建设;

前  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 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 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1、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2、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3、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5、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6、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7、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8、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0、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11、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3. 改革开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

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短短几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社会政治稳定,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作文二:《改革开放》2000字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章节课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课时4书写时间:2014年 5月 教师:

本章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德育目标要求:

掌握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及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

1.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 课堂分组试讲

教学方法手段实施设计:

讲解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业与辅导设计: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教 案 续 页

“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清政府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日益国际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别国的市场以及资本、技术与人才的流入。经济落后的国家更需要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学习并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别国开放,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开放,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也由于朝鲜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的“冷战”企图干扰、破坏乃至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东西方两个阵营对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国家几乎没有多少联系,更谈不上对西方国家的开放。邓小平后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讲道:“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7](P127),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主观上想闭关自守,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西方国家封锁我们,这是那时的主要因素。

当然,在建国初期,由于奉行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定的经济联系与交往。也就是说,当时我们也有对外开放,主要是向苏联东欧国家开放。但这种有限的对外开放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论战的开始以及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加上国内“左”的政策的干扰,中国与苏联以及跟随苏联的国家逐渐中断了联系,这种有限的开放之门随之关闭。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几乎完全隔绝了。因此,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末我们长期处于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状态。因此,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建国后的历史教训,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也不行。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也需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是一项充满风险的艰巨的社会工程,更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与毛泽东去世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着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着非常险恶的国际环境。建国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我国实行敌视、封锁的政策,干涉中国内政,甚至还发生了军事冲突。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紧张。反苏、备战成为自6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主要议题。虽然在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善。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各种反华、制华的力量依然存在,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当时我们党认为,虽然世界局势中和平的因素和力量有所增长,但战争的因素、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也在增长。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明确认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这个观点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如果我们党对已经缓和了的国际局势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仍然停留在过去备战并防备别人早打、大打,甚至打核战争的认识上,军事建设势必被提到首位,这就很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作文三:《改革开放》4800字

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之改革

一、热点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知识连线

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与鲜明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6、3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7、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三、时政与教材的结合

1、改革开放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力日益增强。

2、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党的的正确领导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⑧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起抓。(即: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新布局)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6、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四、命题角度

选择题

1、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_____ (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体制改革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央成立(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

A.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B.国家安全委员会

C.发展改革委员会             D.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此重视“改革”表明(  )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②党和政府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是我国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③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④改革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进行根本的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①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D.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5、“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重要举措(    )

①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②体现了走共同富裕道路③有利于促进我国早日实现总体小康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②④    D.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   )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③发展教育和科学④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  )

①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③根本解决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这(  )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③表明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这表明( )

A.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党执政立国之本

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C.党和政府把各项工作的中心彻底转移到改善民生上来

D.我国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非选择题

10、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3分)

(2)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4分)

答、(1)只有社会主义(或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3分)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做好准备;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树立平等、开放、创新的意识。

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学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答、(1)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宣传法律;自觉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认真学法、知法、守法,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2、感受改革,探究实践。

2013年11月9日-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了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围绕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围绕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认真准备宣讲稿,赴全国各地宣讲。如果宣讲团到我校进行政策宣讲,在互动提问环节要求同学们回答下列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十大改革新政涉及生育、养老、户籍、房地产税、土地、教育、医疗、环境价格等事关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中国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④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依法治国。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②有利于增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④ 有利于遏制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尊法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推进改革,从我做起。请谈谈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答、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 拥护党的领导,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③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作文四:《改革开放》1100字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

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中国为什么要开放?

开放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落后影响了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GDP 总量低、资金匮乏

3、总结历史教训, 顺应世界潮流,开放是大势所趋.

开放的可能性:

1、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2、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二、中国是如何开放的?

经济特区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地区。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想一想:为什么国家把经济特区设在这几个地方呢?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第一步: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

2、第二步: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勃海地区

3、进一步对外开放

标志:上海埔东的开发 、开放(1990年起) 新关注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

4、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

5、开放格局的特点:

点线面相结合、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全方位” :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 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不同制度、开放程度、领域) ◆“多层次” :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四、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1、世界贸易组织简介

①成立:世贸(WTO)成立于1995年1月,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②实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宗旨:削减贸易壁垒(即关税) ,促进贸易自由化。

④规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

中国入世:2001年12月11日

2、加入WTO 的原因: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3、加入WTO 是机遇还是挑战?

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④促进法律进一步完善;促使企业不断改革,提高自身素质。 ⑤促进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⑥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失业问题会严重。

中国“入世”是中国与世界双赢,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文五:《改革开放》5500字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选择题2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学生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别: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5.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学生谈感想、收获,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填写导学案,标识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

1.导入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到的票证,讲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原因。

认识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教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新授: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原因,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分析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远跟党走)使学生理解农民致富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学生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1)改革的原因: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原因。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交流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

跨国公司,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学生小结全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检测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1993年威海开始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

作文六:《改革开放》2100字

第9课      改革开放

文汇中学八年级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_______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__________________制,随后农村逐步实行。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首先在广东的______、珠海 、_______和福建的________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地,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__________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制,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山东有个社员说“生产责任制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 材料二:1980年,中央决定将深圳划为经济特区。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发展之快。材料三:见下图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对

内、对外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

出决定的?

⑵阅读材料二,除了深圳你还知道哪些经济

特区?⑶根绝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

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拓展应用】

近代史上中国也曾经开放过,那么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提示:

A 、背景不同:

B 、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

C 、内容不同:

D 、影响不同:

【当堂检测】

1.1980年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上海  ③ 广州  ④汕头  ⑤ 珠海   ⑥厦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2. 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厦门

3.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外国的(   )

①资金  ②先进科学技术  ③企业管理经验  ④思想意识形态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 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在农业、建立特区和国有企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先后次序是:①农业  ②国有企业  ③建立特区

A. ①②③       B.②③①        C. ③②①     D.①③②

6. 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它就是(   )  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福州

7.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   )

A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8.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      ④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思维导图】请把你本课所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形式画出来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略

【合作探究】

(1) 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2)珠海、汕头、厦门

(3)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拓展应用】

A 、背景不同:近代中国处于半殖半封社会;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国家主权无法独立;现在中国是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

C 、内容不同:近代开放是列强强迫实行的;现在对外开放是在遵循平等互利基础上自愿开放

D 、影响不同:近代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

【达标检测】

DCADDADB

作文七:《改革开放》5700字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威海古寨中学   薛存平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需要的基本原则。

的作用和影响。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 “了解”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本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自城市职工家庭,少部分来自城中村农村家庭,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 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讲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第二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情况。第三组向父母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简史。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对外开放的格局。

用和影响。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通过选择题2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       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学生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别: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

5.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学生谈感想、收获,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到的票证,讲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原因。认识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教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新授: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过年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原因,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基本原则。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分析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远跟党走)使学生理解农民致富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学生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1)改革的原因:

原因。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区名字及位置。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

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交流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化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

作文八:《改革开放2》3100字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促进、辩证发展的。改革开放呼唤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便有新的科学理论来给与指导;改革开放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的鲜活实践经验,推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改革开放不断迈向新的境界。改革开放永不停止,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无止境。

一、改革开放呼唤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离开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就会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当而且必须向前发展,必须跟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不断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近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三大根据时代发展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框架;党的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认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根据改革开放又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强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跨世纪

的改革开放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如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理论成就,关键正在于把坚持老祖宗和发展老祖宗结合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极其深刻而广泛的伟大革命,需要全党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实践,需要不断地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思想、理念及制度性障碍。所以要实现改革开放的目的和任务,就需要有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理论来指导,即需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以,新时期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根据新时期的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拓展而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并不断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向新的理论境界。改革开放战略目标的制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举措的实施等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并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改革开放的启动而拉开序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开拓性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为我们党作出合乎规律性的理论创造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以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逻辑起点,又是不断丰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依据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又把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前台,也迫切需要就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创造性

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是构筑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深入了解和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情作出富有中国气派的理论概括,不断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它必将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不断进入新的更高境界、不断踏上新的更高起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必须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加以检验、补充和完善。30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开放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因为要真正实现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就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而为了更

好地实现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改革开放,扫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切障碍。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改革开放无疑是实现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推到台前,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国情作出实事求是的创造性回答,这就对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无法回避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以突破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为起点的,它始终与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命运,也始终立足于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如果不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受到体制阻碍。这就要求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深入,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不断面临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如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进行改革开放,只能窒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能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导致改革开放的失败。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保证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分不开。改革开放不断开拓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促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改革开

放的历史,就是新时期不断探索、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文九:《改革开放》3400字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宋村一中   程丽红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 “了解”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本班级大多数孩子都出生在20世纪初期。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 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2.新授: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讲故事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了解改革的原因。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1)改革的原因:

出示材料多媒体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原因。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经济特区的作用?地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程。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展示特区开放前后的图片。对比它们的变化。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1993年威海开始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作文十:《改革开放》7000字

外媒:“社会主义经济”因何成功

发布日期:2012-11-15 11:54